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和前景提纲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和前景提纲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和前景提纲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现状及前景

蓝志

主义通常指主张、思想,但同时又是社会运动、社会制度。

毛泽东曾说过“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20世纪最大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一、社会主义分类

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政党提出了多种社会主义纲领,可分为:

1、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公有制为主体,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

2、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党)

3、生态社会主义

4、民族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现状

(一)西欧社会主义运动(近70万党员)

1、法共的“新共产主义”

2、意大利左翼民主党的“新社会主义”

3、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和“第三条道路”

(二)苏联演变后俄罗斯社会主义力量的现状

1、以俄共为主体的左翼

(1)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温和派)

(2)“俄罗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力量运动”(激进派)

2、俄罗斯争取新社会主义运动

3、全俄政治社会组织“祖国”运动

(三)东欧剧变后左翼力量的现状

1、重建的东欧共产党的社会主义运动

2、东欧社民党的社会主义运动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探索新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2、越南社会主义革新之路

(1)国情与历史

(2)革新之路

1986年12月,越共六大(长征)召开,开始全面革新,经过1991年七大(阮文灵),1996年(杜梅),2001年九大(黎可漂、农德孟),革新开放向纵深发展。

革新政治:

A、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改革,扩大国会权力。

B、转变政府职能,精减人员。

C、主张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2001年九大更将依法治国,为发展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

D、加强执政党建设,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反腐败力度(党重之中重),采取干部申报制度。重视改革与稳定关系。

E、外交上,加强对外开放,实行全方位外交路线:外交融入国际社会,搞好周边关系,妥善处理大国关系。争取和平环境搞建设。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1995年越美关系正常化(杜梅、武文杰访华)。

革新经济:

A、管理上,认清基本国情(1954年起为过渡时期),坚持初级阶段,解散农业合作社,实行农村承包。推行国企改革,实行政企分开。C、外向型经济的推动,建立开放区和经济区。D、实行金融改革,抑制通胀,提出建立“定向市场经济”目标,发展外向型经济。

革新思维:确立胡志明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991年,七大阮文灵),翻译出版《邓小平文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书,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3)特点和困难

特点:认识国情定位准,学习中国紧跟快,解放思想重实践,改革开放同步调,成绩巨大立得牢。

面临困难:资金短缺,人口增长过快,农村落后,腐败问题,教育事业滞后,国企亏损大。

3、老挝社会主义国家的革新

(1)国情与历史

(2)改革情况

1986年打开国门,1988年推行全面革新开放路线,1996年六大制定长远规划。

政治改革:2001年七大提高国会的地位和作用,直接选举国会代表。转变政府职能发展市场经济,实行政企分开。1991年通过第一部宪法。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经济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取消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转入经营核算制,实行利用和发挥建立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各种经济成份政策,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是东盟成员国。大力发展旅游业。

(3)特点和困难

4、古巴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改革情况

1990年12月,古巴进入“和平时代的特殊时期”。1991年10月,古共四大,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领导,不变质。1993年起开始改革。

外交上:生存第一,安全第一,推行多元化全方位外交,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

经济上: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不仅提出保卫社会主义,而且提出完善社会主义,近年来又提出建设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上:加强党的建设。

理论上:1991年,确立何塞·马蒂思想和卡斯特罗思想(又称卡斯特罗创新精神)为指导思想,高举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反对美帝国主义。建设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

(2)特点和困难

5、朝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1)改革情况(调整)

政治上:实行有限的改革

经济上:进行了小心而又慎重的调整,处于试点、放权阶段,目的是完善计划经济、渡过经济困难。

理论信仰上:金正日的“红旗思想”取代金日成“主体思想”成为朝鲜的指导思想。

外交上:改变过去以意识形态为标准的主体外交,逐步转向以民族利益为标准,务实外交。

(2)特点和困难

三、当前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总体形势和发展前景

(一)当前总体形势及特点:

苏东剧变给世界共运造成巨大冲击,原执政的15个共产党,有10个丧失了政权,广大非执政的共产党力量锐减;共产党总人数(中国除外)由4400多万减为1000多万,世界共产主义遭到严重挫折。

但经过10多年后,社会主义形势出现一些积极而重要的变化,宣告了西方宣传的破产。

1、总体形势

第一,前苏东地区的共产党有的恢复活动,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第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一枝独秀,独当大任,越、老、古、朝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国家,顶住压力,稳住阵脚,多数在革新开放中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

第三,发展中国家非执政的共产党,经过动荡与分化,大多数坚持下来了,有的还获得了某种发展。第四,发达国家的共产党所受冲击严重,目前仍较困难,但最困难最动荡的时期已基本过去

总之,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总体形势和态势是:剧变所引发的震荡、滑坡和混乱已基本结束;演变过去了的国家和政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易再反过来;而顶住压力而保留下来的力量,除个别特殊情况外,一般也不易再发生大的变故;世界共运的震荡期已基本结束,将进入一个由紧急应付转入困难中探索前进谋求发展的阶段。

2、特点

全面低潮中有局部复兴,大挫折中有小的发展;外延缩小的同时,有内涵的深化和质量上的提高。总体上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很困难,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是必然的,但它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二)发展前景

社会主义作为现实的社会制度还是只有90多年历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是非常短暂的,总的说来社会主义的实践还处在初始阶段。尽管如此,社会主义制度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展望未来,社会主义前途光明。因为:其一,从客观国际大环境看,世界矛盾多得很、大得很,在通常情况下不大可能出现西方联合起来一致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局面。其二,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态势看,虽然目前总体上,是“资富社穷”、“资强社弱”、“资攻社守”、“资多社少”,但从长远趋势看将会起变化。其三,从社会主义的主观方面看,已经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向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发展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巨大优越性,展现出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

前景展望:

第一,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会过去那种一条道路,一个模式、一个中心、一个阶段的发展,而将进一步走多样化、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化发展道路。

第二,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主要不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数量的增加,而主要表现在“点”的繁荣和“质”的提高,即中国等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把自己事情办好,用自己成功的实例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以推动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复兴。

第三,共产党和社会党这两大类政党有可能结束过去长期对抗和近年来互挖墙脚的情况,从各自需要出发,求同存异谋求合作,实行“大左翼”不拘形式的联合。

第四,国际反社会主义敌对势没有也决不会放弃对社会主义的“两化”、“分化”和“演变”图谋,对此不可掉以轻心。但总体而言,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有可能由过去的“不共戴天”进入“一个既有矛盾和斗争,又可以相互借鉴和合作的新阶段”,“一球两制”将是长期的历史现象。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趋势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趋势 来源:科技日报 17世纪以来到20世纪后,世界发生了两次大的科学革命,三次大的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舆论对当代科技革命的认识出现多样化。其中,也出现了焦急悲观的观点,认为十几年科技创新没有太大作为,甚至有的描述当今为科技革命“沉寂的春天”。也有期待论者,认为正在孕育着一场大的科技革命。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世纪之交至今,我们已经身置于创新时代。科技创新和革命的发生、标志,与上世纪前、特别是与18、19世纪大不相同。实质上,从上世纪末到现在乃至今后若干年,人类社会一直处在汹涌澎湃的新科技革命浪潮中。当今的科技革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某项重大科技突破为标志和某个领域的突起为代表,而是众多学科、领域全面持续系统创新为特征。科技多领域、多学科、全方位的创新风起云涌,百舸争流;重大发现和发明、重大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各类创新浪潮此起彼伏,前浪推后浪,汹涌澎湃;新技术、新产品加速更新换代,为人们工作社会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如果说19世纪之前一个科学发现和技术重大发明,如荒漠的报春花或雪天的腊梅那样引人瞩目,可当今的众多科技创新成果虽鲜艳绚丽,但当你置身于姹紫嫣红、群芳争妍的大花园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现代化初期,人类社会如同乘木舟航行,对每次科技革命浪潮都感到明显的颠簸冲击,如今我们乘着现代化巨轮航行,在浪潮激荡、波涛汹涌中快速前进,反而习以为常。“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科技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加速发展。站在岸边的高峰,我们才会体验到科技惊涛拍岸的壮观,体验到科技创新浪潮的波澜壮阔,体验到大浪淘沙的惊险。 一、当代科技创新主要特点 1. 多学科、多领域竞先并进 自上世纪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革命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以单独一个学科和技术领域的突破为标志,二是众多学科和技术的全面突破。或许某一科技成果刚刚引起世界的轰动,过不了多久,另一学科的重大成果问世则成为热点。交替领跑,竞相突破,万花竞放,争奇斗妍。信息革命浪潮方兴未艾之时,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大浪扑面而来,纳米科技奔流浩荡,新能源创新更是汹涌澎湃,新材料科技成果接续不断,还有空间科技、海洋科技等等创新接踵而至,即便是所谓经典、传统学科、领域,也青春焕发,蓬勃发展。这就是知识社会、创新时代的特征。再以工业化社会初、中期的眼光,以机械式、还原式的认识论来评判当代的科技创新已经过时。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

. .. .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概况,电力行业发展 1.前言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0.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年已将达到8.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

总量微乎其微; 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截至2008年底,国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2.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1.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2.3%。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投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21台,是世界上拥有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重提高到69.43%,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已经提高到2009年的10.31万千瓦。在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火电装机容量中,供热机组容量比重为 22.42%,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三、电网建设不断加强。随着电源容量的日益增长,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电网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输变电容量逐年增加。2009年,电网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全国基建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41457千米,变电设备容量27756万千伏安。2009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39.94万千米,比上年增长11.29%;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17.62亿千伏安,比上年增长19.40%。其中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电压等级的跨区、跨省、省骨干电网规模增长较快,其回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6.64%和25.97%。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四、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发展迅速。我国能源资源和电力负荷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西电东送”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西电东送重点在于输送水电电能。按照经济性原则,适度建设燃煤电站,实施西电东送;

浅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讲课稿

浅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姓名:学号:学院: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科技活动本身具有了许多新的特征,使原有科学观己不能解释新的事物,本文通过对“大科学”的背景下当代科学的新特征剖析,总结出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八个特点,以期为我国当代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当代科技;科技发展;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微电子学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发展呈加速增长态势,应用性研究显著增强与生产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尤其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活动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使科技活动具有了很多不同以往的特征。变化使科学由“小科学”变成了“大科学”。新的科学机构——具有有强大技术基础的大型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室大量出现,科学活动己经接近现代化工业劳动,使科学由“‘小科学,转变为‘大科学”[1]。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科学本质的变迁使原有科学观己不能解释新的事物,科学与技术各自独立、严格区别的观念,不仅不能解释当代科学的发展规律,而且可能妨碍科学研究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在“大科学”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当代科学的新特征[2]。科学技术的新变化使科技活动本身具有了许多新的特征,既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并发生急剧变革。 科学的发展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同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比例,因此,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由于不断地积累,使人类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科学技术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规律性。人类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1倍,70年代每5年增加1倍,目前是每3年甚至更短增加1倍。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大量涌现,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10年中的科技成果比以往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战后的科技进步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还表现在科技发展在不断经历着探刻的革命性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经历了5次伟大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第五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其过程,知道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为巩固革命果实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重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重点) 3、知道斯大林体制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背景及其影响。(难点) 学习方法 读图分析法、读文分析法 学习过程 一、初读教材,梳理基础 1.1917年3月爆发了全城总罢工,并演化为武装起义,推翻了专制统治1 1月在领导下,又爆发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成立了,并宣布退出。 3.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发动了武装干涉,为了集中人力、武力、财力应付局势,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1921年,俄共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代替余粮征集制。 4.1924年列宁去世后,掌握党政大权,1925年联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 方针。 5.工业化期间,苏联实行,在“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 6.斯大林体制的特点。 二、再读教材,加深理解 读图或文字,将你的理解写在教材相关位置旁边 1.阅读p28的相关内容,谈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有哪些 2.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征收制的目的是什么,新经济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 3. 结合图2-11、13,归纳一下苏联工业化取得成就的相关因素。 三、精读教材,系统分析 1.有人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而来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对珍格格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俄国十月革命理解。(从十月革命的特点与结果方面展开) 2.斯大林体制与君主专制体制有什么样的区别,并简要评价其利弊。 整理本目知识结构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摘要: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创新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不仅成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根本动力,也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总体来看,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和新趋势。 关键词:双刃剑高度分化国际竞争管理体制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升级 引言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正文 一. 关于科学技术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科技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科学技术自从产生以来,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数不清的实际利益。它既是利用自然的资源为人类服务,也是以人为主体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科技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与社会有着双向依赖关系;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在于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与解放,从而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在当代科技更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科学技术本身存在某种非人性化的因素,加上人类自身对科技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技术的异化。在这种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对于人自身而言,技术反倒成为统治自己的异己力量,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带来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即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人类的并不尽是鲜花和满意的微笑,还有困惑和苦恼。 在当代,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联系更加紧密;围绕着这些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于揭示事物本质的规律,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随着工程的系统化,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庞大,结构愈来愈精巧;因此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工程技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离开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南斯拉夫)发展经验教训 对中国的启示 伴随着1917年10月20日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随后的大半个世纪里,大量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出现,社会主义阵营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尤其在二战结束后达到了一个巅峰。但是,在西方国家开始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僵化的苏联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苏共领导人推动的所谓改革背离了正确方向,把社会主义改革变成了向资本主义的“改向”,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施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最终导致了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东欧各国的改革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尽管各个国家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当时大背景下相继发生剧变,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兴盛,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证明了共产主义理论的先进性,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是随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被颠覆。这些挫折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是各国长期以来各种矛盾的爆发。 种种挫折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会失败,苏东剧变只是具体道路上出现了某些困难。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也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经验教训十分必要。 一、苏联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曾经最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最为深刻,今天依然存在。从新中国建立起,苏联开始援助中国。当时的中国从工农业体系到军队组织架构,

充斥着苏联的气息,因此其兴衰经验最具参考意义。 1.加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 苏共早期,党对国家拥有绝对领导权。苏共在建立政权时经历了自然灾害和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但是领导人们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从战时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苏共领导集体不断改善自己的领导,积极镇压国内反动势力,为建设国家奠定了基础。后来又独创性的建立了五年计划制度,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后来的斯大林模式强化了重工业的地位,在短短十年间将俄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流的工业强国。虽然现在看来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苏联发展模式有种种弊端,但是它们在短期内凝聚了人心,使苏共在国家获得绝对的领导地位,因而苏共获得了坚强的政策执行力。这一点可以从二战期间苏共对卫国战争的领导上看出来。冷战期间,苏联在大部分时期力量弱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但是凭借党的坚强领导,苏联取得的成就依然十分令人惊叹。到了80年代后期,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部分苏共领导人,没有看清形势,放弃党的领导地位,自毁长城,导致人心涣散,最终酿成大祸。今天的中国,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的分裂分化图谋,近些年伴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我国面对的形势更严峻。近些年来敌对势力抛出“军队非党化”,“多党制”论调就是意在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和当年肢解苏联时的伎俩如出一辙。在这个国家,是党在凝聚人心,党的坚强领导将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当今时代下,要加强而绝非弱化党的领导,是保证中国这个有着复杂国情的多民族国家完整的根本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根本保证。 2.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苏联到最后失去政权的原因固然有外部力量的颠覆,但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马哲题库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判断题: (一)判断题第一部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2.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器。(×) 3.社会主义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是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4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这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 (二)判断题第二部分 1.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2.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二、单选题: (一)单选题第一部分 1.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B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B )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3.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D)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5.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C )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 6.无产阶级最终实现自身获得解放只有( D )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建立社会公有制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解放全人类

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特论文

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专业学号姓名 [摘要]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历经了从空想 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转变,从萌芽发 展走向成熟。但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了挫折和低谷。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蓬勃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进一步推进尤其是研究科学 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 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国;机遇;挑战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历经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转变,从萌芽发展走向成熟。它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了挫折和低谷。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进一步推进尤其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未来二三十年,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和各大战略集团的相互合作、竞争、博弈乃至较量的结果还很难说一定是什么结果,各种可能性都有,其中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巍然屹立与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较大复兴,当然也决不排除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的发展遇到新的更大的困难。若如是,世界社会主义就会步入一个新的比苏东剧变之后还要大的一个低谷。新的复兴与新的挫折,无论哪一种结果出现,都可能处于一种激烈动荡甚至跳跃的状态,这是世界各种各类重大矛盾累积冲突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按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旧世界将因自身所准备的条件和积累的矛盾而得到根本的改造,以致在丧失自己的生命力、存活的地理空间和影响的时候,最终由一个能保证社会生产力极高度发展和人的最全面发展的新世界所取代。但是,这一客观规律只会在世界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地发生作用,而在其指向的历史必然结局出现之前的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终将被新世界所取代的旧世界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较大的存活地理空间和影响。 一、来自国际方面的机遇与挑战 1.国际方面的挑战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资本主义有两大显著变化,这两大变化及其后果向世界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新课题,造成了不少新困难。首先,是资本及其收益的占有已经不再只属于资本家阶级个人、家庭和纯粹的私人企业,一个工商企业的财产很少能够或根本不能作为某一私人财物予以让渡,因为它的所有权被通过各种基金等投资共同体分散到众多的持股人手里了,即使是属于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许多人也成了股东。与经典的财产由资本家阶级占有不同,“现在占主导地位的产权制度是由一张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网络构成的,构成这张网络的是在社会上分散的财产要素以及众多的对这些财产要素声称拥有所有权的人们,这些人们常分成阶层,并不形成一个单一的统治集团。”这就是由财产权的分散化而出现的资本社会化。它在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何种地位,对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将会产生何种影响,这里且不论。问题在于,现今广泛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社会化,尽管没有消除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也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概况,电力行业发展 ‘、八— 1. 刖言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上海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 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 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 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 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 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0.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 年已将达到8.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 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 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 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 其微; 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 截至2008年底,国内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 2.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 1.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 2.3%。

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及特征

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及特征 世纪之交,江泽民主席在接见世界6位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时提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关键是科技实力。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加快发展科技事业放到国家全局战略位置上,强化决策,调整政策,增加投入,营造环境,出台重大科技计划,全力进行科技领域攻关,抢占世界高科技的制点高。 世界科技正是以这种强势,推动着世界经济加速重组和全球化。知识与资源、资本更加紧密结合,全球数字化的进程在加快,以发展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最强音。这就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总趋势。 为把握这个总趋势,我们首先要认识和掌握当代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特点,学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工作,自觉地按江泽民同志强调的,“要把科技进步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上。” (1)当代科技决定国家命运,各国都在为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力争世界一席之地。21世纪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政治、经济和科技发生着深刻变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它从未有过的力量改变着世界面貌,主导着社会文明的前进。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主体,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现在全世界上万公里的光缆把世界各国紧紧地

联系在一起,全球网络化一天24小时不停地传递商业、金融、教育、科技、医药卫生等信息资源;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如隔咫尺,“天涯若比邻”已成为事实;几张小小的光盘可以储存一部百科全书的全部信息;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数十秒钟内可将两年的《人民日报》信息全部传输完,等等。世界变得如此日新月异,人类社会生活如此丰富多彩,这一切都是高技术发展之故,更是信息快速发展的结果。 显然,用“一日千里”早已不能形容当代高科技发展的速度。所以,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当代高科技的突飞猛进中,都不能在这个赛跑线上稍懈一步。一个严酷的现实问题是:即使一个工业发达国家,如果不在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上保持优势,就有可能沦为技术上的发展中国家;相反,发展中国家如能在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高科技领域上捷足先登,实现技术跨越,就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跨越,有可能后来居上,经济强盛,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世界强国。两次世界科技中心转移足以表明了这一点。为什么连美国这样一个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也一再强调,要始终保持高科技领域的全面领先地位,道理基于此。 可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对每一个国家都是经济上的生产力,政治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战斗力,社会全面进步的推动力。谁想在21世纪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和更强的竞争实力,谁就要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上尽量占取世界上更大的“一席之地”。在新的世纪里,经济的快速成长,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状况 1882年,英籍商人等人招股筹银5万两,创办上海电气公司,安装1台16马力蒸汽发电机组,装设了15盏弧光灯。1882年7月26日下午7时,电厂开始发电,电能开始在中国应用,几乎与欧美同步,并略早于日本。 从1882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其间67年电力发展基本状况是一个十分落后的百孔千疮的破烂摊子,电厂凋零,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维艰,技术水平相当落后,。 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状况 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 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实行"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方针,大大地调动了地方办电的积极性和责任,迅速地筹集资金,使电力建设飞速发展,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 从1988年起连续11年每年新增投产大中型发电机组按全国统计口径达1,500万千瓦。各大区电网和省网随着电源的增长加强了网架建设,从1982到1999年底,中国新增33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372,837公里,新增变电容量732,690MVA,而1950至1981年30年期间新增输电线路为277,257公里,变电容量70360MVA。 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发电装机容量继1987年突破1亿千瓦后,到1995年超过了2亿千瓦,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发电量在1995年超过了1万亿千瓦时,到2000年达到了万亿千瓦时。 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力工业进入历史上的高速发展时期,投产大中型机组逐年上升,2004年5月随着三峡电站7#机组的投产,我国电源装机达到4亿千瓦,到2004年底发电装机总量达到亿千瓦,其中:水、火、核电分别达10830、32490、万千瓦。2004年发电量达到21870亿千瓦时。2000~2004年,5年净增发电装机容量14150万千瓦,2004年我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5100万千瓦,超过美国在1979年创造的年新增装机4100万千瓦的世界历史最高记录。预计今年新增装机容量约为6000万千瓦,年末装机容量将超过5亿千瓦。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1.马克思主义和近现代科技革命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是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2)恩格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1.1﹑18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 (1)17、18世纪近代经典物理学革命,引发了以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从而推动了机器制造产业的兴起,由此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地位。 (2)恩格斯:“蒸气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変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1.2、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 (1)19世纪下半叶电磁理论等的突破,引发了以电气化和内燃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重工业成为新兴产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资本的垄断程度都大大提高,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 (2)恩格斯:“电工技术革命……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 1.3、20世纪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1)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是又一次重大的科学革命。此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软科学理论相继问世,高分子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有了突破性发展。二战结束后,以上述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原子能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以基因工程为中心的生物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电子技术,以及综合性的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发明运用为标志,爆发了第三次技术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 (2)新科技革命使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各个环节,带动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使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实现了劳动对象人工合成化、劳动工具自动化、人的劳动智能化以及经营管理信息化,增长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3)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作为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格局重新调整,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变。 (1)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使其知识、技能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了人的创造能力和劳动生产率。(2)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知识的形成和传播速度,加快了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了管理,运营和交易的效率,从而在总体上导致生产力的高速发展。(3)科学技术开辟了新的产业领域,并使传统产业部门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得到更新,科技不断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变革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工具、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16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B 19世纪初欧洲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C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E 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是() A 1871年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的巴黎公社 B 19世纪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及法、德、意工人运动 C 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 D 1917年列宁领导 的十月革命和由此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3、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制B集中制C民主集中制E高度统一原则 4、社会主义民主是() A手段B目的C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D既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 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公正B平等C共同富裕D人民当家作主 二、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 A圣西门B黑格尔C欧文D费尔巴哈E傅立叶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这是由于()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D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E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理想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参看教材第202页)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参看教材第196-197页) 四、论述题 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论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参看教材第199-200页) 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EB 2、A 3、C 4、C 5、D 二、多项选择题 1、A 2、ABCD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参看教材第202页) 答: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现,一些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实现本国的工业化,这些国家琢磨出这样两条道路:一是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展望世界,这是许多国家都走过的,比如美国、比如欧洲一些国家、日本,而这些国家确实也资本主义道路走通了;另一条是社会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十月革命,俄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国内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后来通过摸索,走出这么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一举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的两个国家之一。 那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落后的国家,要走哪条道路,才是最合适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漫长八十年时间了,很多先进中国人都在尝试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等,中国也尝试着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一方面,三千多年的封建主义束缚着中国人的思想,再者,封建主义并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不愿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为了打开中国这个国门,成为自己统治世界的一部分,他们并不乐意中国变强。而中国的资产阶级并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道路的条件。因此,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中国陷入困境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曙光。为此,中国看到了另一条出路,那便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而在新民主革命胜利后,在政治上,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在经济上,没收了官僚资本并转换为社会资本,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纵观历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所以说,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性。 而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来看,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在理论上,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社会主义制度代表了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概况,电力行业发展 1.前言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上海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0.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年已将达到8.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其微; 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截至2008年底,国内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2.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1.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2.3%。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投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

当今世界八大热门科技

当今世界八大热门科技,中国已走到哪一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16-6-2 4版发布日期:2016/6/2【字体:大中小】 热点1:引力波 技术背景:2016年春节期间,一个充满“宇宙感”的科技名词“引力波”火了。2016年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LIGO宣布成功探测到引力波,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提出100周年之际证实了引力理论的最后一项预言。它的发现是物理学界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开启了观测宇宙的一个新窗口。 中国进展:目前,中国多支科学家团队正积极推进引力波探测和研究。2008年,中科院成立了空间引力波探测论证组,开始规划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在未来数十年内的发展路线图,目前已形成空间太极计划工作组。 中科院院士胡文瑞说,如果太极计划进展顺利,其引力波探测卫星组将于2035年前后发射,届时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卫星将同时在空间独立进行引力波探测,互相补充和检验测量结果。 热点2:虚拟现实VR 技术背景:带着专门的游戏头盔,玩家就能够如时空穿梭般进入战争现场,子弹在耳边飞过、炮弹在身边炸裂;借助眼镜、手套等专门设备,医学院的学生可以进行模拟手术……VR ——即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娱乐、工业制造、国防军事等诸多领域均表现出巨大的应用空间。目前,虚拟现实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信息产业的下一个爆发式增长点。 中国进展: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虚拟现实及其相关技术领域列入“战略任务”部分的内容。目前,我国已有华为、乐视、暴风科技等一大批企业涉足VR行业,游戏、旅游、地产销售等领域已开始尝鲜VR。 热点3:可穿戴设备 技术背景:佩戴智能手环,在夜晚起床时灯将自动亮起,出门时不再需要手动关闭电视、空调;通过心率监测耳机、传感器鞋垫,人们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更加了解……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孔令胜说,可穿戴设备不只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是通过软件支持、数据交互实现强大智能互联功能。全球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今年1季度数据显示,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同比增长67.2%。

我眼中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眼中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字: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1 简述苏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2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3 由苏俄和我国的实例展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在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后,我深入地思考了一下这个困扰我已久的问题。 先来讨论一下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的苏俄所走过的经济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其主要措施包括:(1)对大型和中小型工业企业一律实行国有化,由苏维埃政权实行严格监督。(2)国民经济管理高度集中,国家对工矿企业实行实物供应制,生产资料由国家无偿供应,产品全部交给国家,由国家直接分配(3)日用消费品实行配售制度。禁止私人贸易。(4)实行余粮征集制,把农民的余粮全部征收到国家手中,由政府垄断粮食贸易,禁止私人进行交易。(5)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这些措施在当时对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资源,赢得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如果苏俄在战时共产主义的基础上直接实行共产主义经济会怎么样呢?这肯定是行不通的。列宁写到:“我们原来打算(或许更确切些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地假定)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要经过多年的准备工作),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系列过渡阶段。” 1921年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同,它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市场,建立城乡经济联系,发展经济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主要标志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实行粮食税,国家允许农民在按照规定纳税以后,余粮全部由自己支配。这样,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农业的迅速恢复和高涨,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从而为振兴工业和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提供可靠的基础。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与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列林逝世后,斯大林实行了他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教学要点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 ·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 ·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教学难点 ·“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逻辑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它的发展和完善有一个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经济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正确认识工人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地位。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