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原因

前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原因
前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原因

前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原因

社会主义国家,就一般定义而言,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或指实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中国,“社会主义国家”一般被定义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通过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两种。前者主要是东欧国家,后者有苏联、中国。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有所减少,但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原有社会主义国家除东德外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 走上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开始走出低谷,并逐步走向复兴。

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明显错误的反应,就是将那些显而易见的因素扩大到自己的经历中去。任何科学调查,不管其方法论是什么,都不会对这种主观的解释方式感到满意。历史进程中的诸多因素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其位置是不可以任意选择的,而要以组成这一体系的“构筑物”的根本关系和相互作用为前提。在这一体系之中,结果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从所有社会关系要素的变幻莫测的行为中,包括它们表达的最理想的形式中,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经济领域是基础。这样做的理由早已有所探讨,在此就无需进一步展开。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同样必须从经济条件入手,从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出发,考察社会生活体制所带来的后果,最后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一些问题。

一、经济条件的不成熟

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了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和在阶级斗争中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一旦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发生矛盾,并且不能再解决相关的问题,就会出现向一种新的社会形式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得以实现,因为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放弃其统治的。根据这一历史发展的基本模式,为实现更高社会形态所必需的经济条件应该在前一社会形态中就发展成熟,特别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必须成熟到足以建立一个新的“需求体系”,即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民生活需求的新意识的基础因而,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性转变必须发生在那些经济和技术都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在那里,多数阶层的人们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意识。众所周知,这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的期望,列宁把俄国革命看成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特别应影响到工人阶级的组织和意识形态都高度发达的德国。而革命却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链条”上首先爆发了。总之,必须建立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秩序的事实实际上却与革命性变革的理论模式背道而驰.

客观地讲,从批判和消灭以商品拜物主义为特征的制度到向这种制度屈服,这样的转变与物质需求方面的落后不无关系。西方社会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这也许会被新的价值观所不齿,它还为舒适和富裕的生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这一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都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对物质世界的渴求并不那么容易被人理解,那时哲学的陈腐解释不足以使人信服。

然而,除了客观条件外,还有主观上的问题:“人类的生产能力”——即人克服客观困难的能力——并没有化为行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未被很好地利用。这种在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热情甚至被抛在了一边,从而转向了西方制度和西方的价值观。社会制度之间的

较量不再体现在生活目标上,而是体现在消费水准上。如果一场反对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大战能够取得胜利的话,它的胜利绝不是建立在消费品的生产上,而是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强调某一种价值观有利于全人类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不得不与资本主义进行较量。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它必须具有强大的军备来保持“恐怖的均衡”以对付外来的威胁;其二,出于自身的需要,它必须进行大量的商品积累。无疑,两种社会制度间竞争的结果是,资本主义保持了其中心大都市的长期稳定而未出现革命性反抗。只有迅速提高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有可能在这场竞争中获胜。显然,要达到这一目标就注定意味着抹煞社会主义人道和民主的一面,但是,在这一历史性的制度对抗中,走第三条道路肯定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尽管苏共二十大放弃了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生产力的首要目标(因而导致了社会主义在两种制度竞争中的失败),但也没有提出民主化。因而,虽然恐怖和强制性的手段减少了,但人民群众的热情和创造性能力却削弱了,官僚的僵化体制依然存在。

二、官僚问题

从韦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建设中,官僚化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在大众社会中,越来越专业化的知识和在不同的领域(生产、贸易、分配和通讯)对应用这种知识越来越多的需求使得专家机构具有了独立性——一旦统治力量更迭,传统的社会结构和行为规范发生变化,新的秩序就更加需要一个稳定的支持者和调解者阶层。十月革命以后,共产党的作用由社会变革的承担者和推动者变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他们既要完成这些变革,又要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相对落后,还不具备自我管理生产关系的能力。十月革命诞生的苏维埃的思想观念动摇了,因为这种观念的必要条件尚未成熟(如教育落后、阶级意识参差不齐、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薄弱)。

共产党机构的官僚体制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生活,不允许任何批评和批评性的讨论,产生了冷漠的态度和投机主义,最后导致了列宁主义准则在党的生活中的破灭。继而,实现一种“社会主义道德”的努力也付诸东流了。贪污腐败和经济领域的犯罪这些现象还不是社会主义覆灭的主要原因,经济的不景气和向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妥协才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革命年代、战争年代和重建时期所培育起来的民族精神(这在苏联早期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被这种复活的前社会主义价值观摧毁了。唤醒人民意识的斗争不再继续,代之以政治教育的法令。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和党生活中的基本原则都被抛弃或成了有名无实的东西。在这种的背景下,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主观的意见和态度——开始滋生开来。

三、理论的匮乏

共产主义世界观已不再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在其分析和目标中忽略了实践。在解释现实和提出目标前景时,其要旨在于揭示并消除从目前的矛盾中滋生出来的错误认识。尽管在苏联进行了一场反对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但是进行得相当软弱无力,只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上的标准列举出一系列标准化的“错误”。同时,其社会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才是资产阶级思想滋生的真正根源,这一点却很少进行反思。这样,哲学就与现实拉开了距离,把自己封闭在僵化教条的象牙塔上。它

丧失了谋求新发展、学习众多其他范畴和解释方式的能力,因而在这个变革的世界中无法再给人们提供指导。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失去了对我们时代的科学问题和苏联的社会生活的参考价值,其对现实和现存历史的价值——这正是辩证法的实质——也逐渐消失了。这并不是教科书上的“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导致了其毁灭的命运,而是轻率地将内容丰富的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和结构简化成了这些纲要。辩证法在理论上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如下的实践上的后果:政治实践的理论基础被事件发生以后的政治实用主义所替代。这种低下的理论水平在戈尔巴乔夫那本肤浅的实用主义书籍《改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本书宣布了共产主义新纪元的开始。

在分析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原因的时候,我们不应当忽视作为一种理论工具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畸变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已经提到过一些客观的根据:经济上的落后、人民大众意识的落后,以及国家和党的组织的政治形式等等。这可能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社会主义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十月革命是一种英雄式的、但却是错误和不成熟的产物。只有无视反思作用的人才能接受这样一种决定论的宿命论。充分运用理论可以使我们对第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矛盾有所理解,从而制定战略而不是瓦解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史上的历史飞跃。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对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09级2班

学号:09060055

姓名:谭艳

前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原因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09级2班

学号:09060055

姓名:谭艳

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_百度文.

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摘要: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经济文化社会主义艰巨性长期性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年轻的社会制度,一直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显著提高。充分地证实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它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取得胜利有它必然的因素。 首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落后国家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维持自己的统治,在此情况下,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情况,结合马列主义原理,进行革命,发展社会主义是必然的。 其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想要变更生产关系就要发展社会主义。 列宁曾在批判俄国小资产阶级政论家苏汉诺夫时反问道:“你们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写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①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正确的,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然而,在历史发展中,我们也要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更根本的原因,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变。第一,清朝后期,封建政治集团闭关自锁、闭目塞听,愚昧无知。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腐败已成不可挽回之势。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社会开始了屈辱史-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战争爆发后,腐朽的清政府,一味妥协“主和”,终于导致战争的节节失利。腐朽的统治阶级甚至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庆典,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虽然也有部分开明官员“主战”,也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主要都是为了自身的封建统治。所以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有效地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面对列强的侵略,“主和派”的投降卖国,输了割地赔款,赢了还是割地赔款签约,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傀儡。第二,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的资本主义。由于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并率先实行工业革命,实力雄厚,武器先进。应着政治的腐败是经济的落后,中国几千年一直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导,小农经济有它根深蒂固的局限性:自私、狭隘、保守、落后。它不能为反抗列强侵略提供合格的经济基础。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以及反抗侵略者的军事科学技术和战略战术思想的滞后。所以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第一,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第二,落后必然挨打,妥协必败,这是万古不覆的真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华民族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只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才能进行现代化建设,才能使国家真已强大起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真正的出路。认为“向西方学习”是中国“唯一的出路”的观点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1.徐昕《社会主义在较落后国家可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无可置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1年第1期 2.杨子萍《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原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4年11期 3.赵子良《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符合历史的辩证法》,《武警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张祥云《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取胜的再思考》,《科学社会主义》1998年第6期 5.顾有富《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之分析》,《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二期 6.吴邛《从落后国家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重庆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7.钟读仁、赵斌、冯新广《邓小平与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间者社会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理论学刊》1998年第5期 8.张国祺、张越川《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的再思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11月 9.蔡继明《关键是弄清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也谈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学术月刊》2001年第10期 10.贾俊民《对一个世纪性重大课题的回答—关于经济不发达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问题再探讨》,《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 11.马润青《恩格斯晚年对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12.孙代尧《经济落后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视角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年第7期 13.张雷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11期 14.张雷声《马克思对经济文化落后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学术界》2000年第2期 15.冯书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再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16. 周作芳《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历史合理性思想述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月 17.陈哲《列宁晚年对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咸宁师专学报》1998年2月 18.超茶英《论20世纪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前沿》1998年第6期 19.刘笑燕《论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沿》1997年第5期 20.鄢显骏《论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学术探索》2000年第3期 21.朱晓鹏《论马克思晚年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构想》,《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9月 22.朱必祥《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再思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3.陈友义《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反思》,《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24.毕志国《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途径、方法的理论探索---读列宁的《论粮食税》等论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第五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其过程,知道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为巩固革命果实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重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重点) 3、知道斯大林体制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背景及其影响。(难点) 学习方法 读图分析法、读文分析法 学习过程 一、初读教材,梳理基础 1.1917年3月爆发了全城总罢工,并演化为武装起义,推翻了专制统治1 1月在领导下,又爆发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成立了,并宣布退出。 3.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发动了武装干涉,为了集中人力、武力、财力应付局势,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1921年,俄共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代替余粮征集制。 4.1924年列宁去世后,掌握党政大权,1925年联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 方针。 5.工业化期间,苏联实行,在“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 6.斯大林体制的特点。 二、再读教材,加深理解 读图或文字,将你的理解写在教材相关位置旁边 1.阅读p28的相关内容,谈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有哪些 2.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征收制的目的是什么,新经济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 3. 结合图2-11、13,归纳一下苏联工业化取得成就的相关因素。 三、精读教材,系统分析 1.有人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而来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对珍格格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俄国十月革命理解。(从十月革命的特点与结果方面展开) 2.斯大林体制与君主专制体制有什么样的区别,并简要评价其利弊。 整理本目知识结构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南斯拉夫)发展经验教训 对中国的启示 伴随着1917年10月20日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随后的大半个世纪里,大量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出现,社会主义阵营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尤其在二战结束后达到了一个巅峰。但是,在西方国家开始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僵化的苏联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苏共领导人推动的所谓改革背离了正确方向,把社会主义改革变成了向资本主义的“改向”,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施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最终导致了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东欧各国的改革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尽管各个国家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当时大背景下相继发生剧变,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兴盛,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证明了共产主义理论的先进性,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是随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被颠覆。这些挫折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是各国长期以来各种矛盾的爆发。 种种挫折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会失败,苏东剧变只是具体道路上出现了某些困难。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也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经验教训十分必要。 一、苏联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曾经最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最为深刻,今天依然存在。从新中国建立起,苏联开始援助中国。当时的中国从工农业体系到军队组织架构,

充斥着苏联的气息,因此其兴衰经验最具参考意义。 1.加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 苏共早期,党对国家拥有绝对领导权。苏共在建立政权时经历了自然灾害和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但是领导人们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从战时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苏共领导集体不断改善自己的领导,积极镇压国内反动势力,为建设国家奠定了基础。后来又独创性的建立了五年计划制度,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后来的斯大林模式强化了重工业的地位,在短短十年间将俄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流的工业强国。虽然现在看来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苏联发展模式有种种弊端,但是它们在短期内凝聚了人心,使苏共在国家获得绝对的领导地位,因而苏共获得了坚强的政策执行力。这一点可以从二战期间苏共对卫国战争的领导上看出来。冷战期间,苏联在大部分时期力量弱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但是凭借党的坚强领导,苏联取得的成就依然十分令人惊叹。到了80年代后期,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部分苏共领导人,没有看清形势,放弃党的领导地位,自毁长城,导致人心涣散,最终酿成大祸。今天的中国,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的分裂分化图谋,近些年伴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我国面对的形势更严峻。近些年来敌对势力抛出“军队非党化”,“多党制”论调就是意在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和当年肢解苏联时的伎俩如出一辙。在这个国家,是党在凝聚人心,党的坚强领导将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当今时代下,要加强而绝非弱化党的领导,是保证中国这个有着复杂国情的多民族国家完整的根本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根本保证。 2.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苏联到最后失去政权的原因固然有外部力量的颠覆,但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中国反侵略失败原因

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840年以后,中国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署各种不平等条约,为什么我们的反侵略战争会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深,国民受压迫者政治觉悟较低。缺乏 抗侵略军的军事科学技术和战略战术思想滞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同时也缺乏国际上政治同盟的有力支持。总结分析,社会制度腐败是根本原因,经济技术落后是主要原因、 第一.腐败的社会制度 近代以来,随着中央政权日益衰落,面对外来侵略,全国 领,,成了一盘散沙。在外来侵略面前无力抵抗,任人欺凌。进入近代,清王朝的豪迈气势被安于现状保守思维所代替。思想保守缰化,政治腐化堕落,社会制度的腐败首先集中体现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皇帝昏庸,大臣愚昧,官员贪污腐化,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人民,国家。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在这种腐败的社会制度下,清政府很快沦为外国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无力与列强对抗,成了列强在中国压迫人民剥削人民的工具,社会制度的腐败削弱了国家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也是实力上的差距,从背景来看,早在五百年前,西方世界大步前进,而中国的社会却依然徘徊在小农经济的时代,经济技术的发展明显滞后。到了近代,其差距已经非常明显,并且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 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清军在总兵力上占优势,但是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武器装备等诸方面存在劣势,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这是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且,当社会面对经济问题时,清政府首先想到的搜刮人民。社会制度的腐败导致在思想文化的腐败,国民的思想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深,受压迫者政治觉悟较低。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无力与外国列强相抗衡。

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特论文

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专业学号姓名 [摘要]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历经了从空想 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转变,从萌芽发 展走向成熟。但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了挫折和低谷。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蓬勃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进一步推进尤其是研究科学 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 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国;机遇;挑战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历经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转变,从萌芽发展走向成熟。它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了挫折和低谷。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进一步推进尤其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未来二三十年,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和各大战略集团的相互合作、竞争、博弈乃至较量的结果还很难说一定是什么结果,各种可能性都有,其中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巍然屹立与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较大复兴,当然也决不排除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的发展遇到新的更大的困难。若如是,世界社会主义就会步入一个新的比苏东剧变之后还要大的一个低谷。新的复兴与新的挫折,无论哪一种结果出现,都可能处于一种激烈动荡甚至跳跃的状态,这是世界各种各类重大矛盾累积冲突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按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旧世界将因自身所准备的条件和积累的矛盾而得到根本的改造,以致在丧失自己的生命力、存活的地理空间和影响的时候,最终由一个能保证社会生产力极高度发展和人的最全面发展的新世界所取代。但是,这一客观规律只会在世界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地发生作用,而在其指向的历史必然结局出现之前的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终将被新世界所取代的旧世界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较大的存活地理空间和影响。 一、来自国际方面的机遇与挑战 1.国际方面的挑战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资本主义有两大显著变化,这两大变化及其后果向世界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新课题,造成了不少新困难。首先,是资本及其收益的占有已经不再只属于资本家阶级个人、家庭和纯粹的私人企业,一个工商企业的财产很少能够或根本不能作为某一私人财物予以让渡,因为它的所有权被通过各种基金等投资共同体分散到众多的持股人手里了,即使是属于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许多人也成了股东。与经典的财产由资本家阶级占有不同,“现在占主导地位的产权制度是由一张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网络构成的,构成这张网络的是在社会上分散的财产要素以及众多的对这些财产要素声称拥有所有权的人们,这些人们常分成阶层,并不形成一个单一的统治集团。”这就是由财产权的分散化而出现的资本社会化。它在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何种地位,对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将会产生何种影响,这里且不论。问题在于,现今广泛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社会化,尽管没有消除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也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和前景提纲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现状及前景 蓝志 主义通常指主张、思想,但同时又是社会运动、社会制度。 毛泽东曾说过“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20世纪最大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一、社会主义分类 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政党提出了多种社会主义纲领,可分为: 1、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公有制为主体,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 2、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党) 3、生态社会主义 4、民族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现状 (一)西欧社会主义运动(近70万党员) 1、法共的“新共产主义” 2、意大利左翼民主党的“新社会主义” 3、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和“第三条道路” (二)苏联演变后俄罗斯社会主义力量的现状 1、以俄共为主体的左翼 (1)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温和派) (2)“俄罗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力量运动”(激进派) 2、俄罗斯争取新社会主义运动 3、全俄政治社会组织“祖国”运动 (三)东欧剧变后左翼力量的现状 1、重建的东欧共产党的社会主义运动 2、东欧社民党的社会主义运动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探索新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2、越南社会主义革新之路 (1)国情与历史 (2)革新之路 1986年12月,越共六大(长征)召开,开始全面革新,经过1991年七大(阮文灵),1996年(杜梅),2001年九大(黎可漂、农德孟),革新开放向纵深发展。

革新政治: A、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改革,扩大国会权力。 B、转变政府职能,精减人员。 C、主张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2001年九大更将依法治国,为发展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 D、加强执政党建设,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反腐败力度(党重之中重),采取干部申报制度。重视改革与稳定关系。 E、外交上,加强对外开放,实行全方位外交路线:外交融入国际社会,搞好周边关系,妥善处理大国关系。争取和平环境搞建设。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1995年越美关系正常化(杜梅、武文杰访华)。 革新经济: A、管理上,认清基本国情(1954年起为过渡时期),坚持初级阶段,解散农业合作社,实行农村承包。推行国企改革,实行政企分开。C、外向型经济的推动,建立开放区和经济区。D、实行金融改革,抑制通胀,提出建立“定向市场经济”目标,发展外向型经济。 革新思维:确立胡志明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991年,七大阮文灵),翻译出版《邓小平文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书,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3)特点和困难 特点:认识国情定位准,学习中国紧跟快,解放思想重实践,改革开放同步调,成绩巨大立得牢。 面临困难:资金短缺,人口增长过快,农村落后,腐败问题,教育事业滞后,国企亏损大。 3、老挝社会主义国家的革新 (1)国情与历史 (2)改革情况 1986年打开国门,1988年推行全面革新开放路线,1996年六大制定长远规划。 政治改革:2001年七大提高国会的地位和作用,直接选举国会代表。转变政府职能发展市场经济,实行政企分开。1991年通过第一部宪法。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经济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取消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转入经营核算制,实行利用和发挥建立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各种经济成份政策,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是东盟成员国。大力发展旅游业。 (3)特点和困难 4、古巴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改革情况 1990年12月,古巴进入“和平时代的特殊时期”。1991年10月,古共四大,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简要思考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简要思考 19实际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人类社会国际化的观点,并且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西欧北美几个最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够取得胜利。后来, 通过对东方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又补充认为, 在一定条件下,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入20实世纪以后,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二战之后中国、朝鲜、古巴等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都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在进入社会主义国家之后,这些国家都进行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等一些积极的思想,对俄国的经济复苏,综合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毛泽东等中国老一代革命家也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使得中国平稳的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并在社会主义阶段使得国家经济国防得到快速发展。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使我们看到, 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之后,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遭遇到了重大的挫折和失败。中国从1957年到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遭到极大挫折;从1989年波兰易旗亡党起。东欧七个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演变,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归于失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这些惨痛的教训,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有提前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可能性,但同时他们也认为东方等非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这种跨越式发展,必须建立在吸收了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之上的,尤其是物质基础。所以,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期间,必须要面对和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从那些失败的教训,可以看到各国的具体国情是各不相同的,照搬马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中国,一个古老的国家,是一个文明传承了5000年的神秘国度,他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他是我们的祖国,对每一个华夏子孙来说,这一切都足以令我们自豪,令我们骄傲。可是,我们不能忘却那一段屈辱的历史,那一段被外族践踏的历史。我们现在的一切是我们的先辈们拼着血与泪,一点一点重建起来的。其中的探索过程尤为惊心,我们的先辈更是从一次一次的失败中站起来,为我们撑起了这片天。而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也是令人深省,值得令我们去了解去铭记。 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前者则是根本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反侵略战争的失败更可以说是外国侵略者的优越的社会制度战胜了中国。 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许多官员贪污腐败,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他们大多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甚至为了自身的权利,不惜出卖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所以,他们不仅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且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以道光帝为首的一伙腐朽封建统治者完全浸沉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之中,对世界大势毫无了解。当英国侵略者磨刀霍霍,作出了侵华决定之时,他们竟然还一无所知。敌人打起来后,道光帝的无能以及他那令人搞笑的军事指挥才能弄得前方将帅不知所措。而清军指挥人员因为其文化素质和军事素质低下,根本无法适应近代战争。没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又对敌人缺乏了解,他们只能混乱指挥,御敌不坚决,最终只能失败。中法战争中,中国陆路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但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并以此为和谈资本,加紧妥协求和活动,接受法国条件,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国最后“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北洋海军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但清政府对战争缺乏预见性,战前缺乏准备。掌握北洋海军指挥权的李鸿章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避战求和,消极防御,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甲午战争最后只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八国联军之战中清政府依然存在这些政治腐败的问题。在这样腐败的政府领导和指挥下的战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暴露无遗,同时也证明不能它继续存在的理由。可是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人民想推翻国内外的反动势力的镇压,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但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深,太平天国领导者们的政治思想觉悟不够,缺乏坚定正确的组织领导和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政治纲领,想再次建立封建的帝王统治制度,最终导致这一次的反抗运动失败。可见思想的觉悟对人民是如何的重要。 第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国家综合实力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最直接导致武器的落后。同时战术战略的落后,在与装备先进和训练有素的英军作战下也只有被摧毁的机会。鸦片战争是这样,其它反侵略战争大都有类似的情况,中国科学技术不如列强,综合国力低下。这其中主要还是人的问题,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有效地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必然的。 历史已经过去,而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历史给我们的教训。从这些反侵略战争中,我们得到教训有:第一,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帝国主义侵略是造成中国人民巨大灾难的根源,与此同时,腐败的清政府也已失去了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胜利的能力和资格。而清政府之所以丧失了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因此,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同时又要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二,落后就要挨打,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需要在科学技术方面奋起直追,需要进行现代化建设。但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就没有进行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难以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大三,需要先进组织领导、理论指导和正确的反侵略战争方针策略。因为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反侵略方针,才能有效地组织有生力量进行坚实地反侵略斗争,才能将侵略者赶出国门。第四,必须要广泛发动群众,只有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才能改善反侵略战争的物质条件,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但是指经济量的增长,还有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以及经济质量的优化。文化建设是指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先”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时间在前或次序在前。我方判断经济发展先于文化建设的标准是;能否能够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为了支持以上辩题,我方将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作进一步的阐述。首先从理论上来讲;文化建设不等同于文化,文化必须依赖一定得物质载体,而文化建设是展现文化的一方面。但不可否认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是构成社会进步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只有通过两者的协调与均衡,才能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但那个更应该在先呢?马克思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须由物质基础决定的,但它也非常强调上层对经济基础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必须首先夯实经济基础才能保证上层建筑的稳步提升。再次优先发展经济可以创造我们我们所需的物质生活环境,为文化建设提供方向和物质基础,引导文化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和文化体制的完善,由此可见应首先发展经济更具可取性和可行性。人民网中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说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硬道理不动摇,不仅因为经济是基础,更因为经济是一切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前提,离开了经济的支撑,文化建设寸步难行。只有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文化建设才有可靠的保障。用句最通俗的话说,文化建设是花钱的事,没有钱,文化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最后从现实来讲,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回顾中华5000年的历史秦始皇统一天下,修长城北伐匈奴。无不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没有经济的发展拿来文化上的贡献啊。甚至在21世纪邓小平也提出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实,经济发展了,才能在物质基础上,进行文化活动文化建设。同时,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了社会的长足发展。如现在许多希望小学的建立,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才为希望小学等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应先于文化建设。 物质决定意识。在唯物主义世界观中,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不能够脱离于物质而单独存在,物质是意识的载体。经济建设属于物质范畴,而文化建设属于意识范畴。大家都知道,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文革”时期,自上而下,自党中央至基层劳动人民,都非常重视个人的意识形态问题。文化、意识建设处于绝对上风。但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在那段时间内却发展的十分缓慢,百姓的基本生活供给都存在问题:一方面,工厂停工搞“文化大革命”,学生们停课搞“串联”,知识分子、医生、教师被“关牛棚”,而另一方面,老百姓用不上基本的生活用品,吃粮买肉要用“粮票”、“肉票”,就连买电视都必须要有“家电票”,狂热的意识整顿忽略了经济发展,百姓的生活出现了困境。然而,在“改革开放”后,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路线,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将“计划经济”逐步转变成为“市场经济”,显而易见,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已经腾飞,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市场经济使得百姓可以自由使用手中的钱去买任何商品,不用像以前那样,“样样凭票”。与此同时,国力的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使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凝聚力也显著提高了。物质决定意识,同样,经济建设应当先于文化建设——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创建和谐文化氛围必不可少的前提与条件。 文化是意识,经济是物质。意识必须依托物质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相应的,文化建设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才能发展起来。没有经济发展后物质财富的积累作铺垫,文化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不优先发展经济文化建设只能是零发展或微发展。只有优先发展经济才能将文化建设得更好,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换一个角度来说,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是为谁

论述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论述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更根本的原因,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变。第一,清朝后期,封建政治集团闭关自锁、闭目塞听,愚昧无知。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腐败已成不可挽回之势。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社会开始了屈辱史-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第一,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第二,落后必然挨打,妥协必败,这是万古不覆的真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华民族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只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才能进行现代化建设,才能使国家真已强大起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真正的出路。认为“向西方学习”是中国“唯一的出路”的观点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以道光帝为首的一伙腐朽封建统治者完全浸沉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之中,对世界大势毫无了解。因此,对英国不惜为此进行作战缺乏应有的准备。甚至到了敌人已磨刀霍霍,作出了侵华决定之时,他们竟然还蒙在鼓里,一无所知。敌人打起来后,道光帝既无应战决心,又无明确的计划,战略被动多变,心态极不稳定,时而增兵,时而撤兵,弄得前方将帅不知所措。前线将帅为了减轻罪责,往往夸大敌情或谎报战果。清军指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军事素质低下,无法适应近代战争。他们既没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又由于对敌人缺乏了解而指挥混乱,在敌人面前惊慌失措,畏敌如虎。 中法战争中,中国陆路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使法国侵略者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茹费里内阁因此垮台,但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并以此为和谈资本,加紧妥协求和活动,接受法国条件,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国最后“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北洋海军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但清政府对战争缺乏预见性,战前缺乏准备。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朝廷分成帝后两党,一班文臣拥戴光绪皇帝,但并无实权。“阴主朝政”的慈禧太后在国难当头也不放松自己的祝寿庆典。掌握北洋海军指挥权的李鸿章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避战求和,消极防御,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甲午战争最后只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八国联军之战中清政府依然存在这些政治腐败的问题,这样一个朝廷,这样一批官僚,这样一支军队,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战胜外敌侵略吗?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它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它是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八国联军之战后短短10年,清王朝走完了它最后的路程,这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国家综合实力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 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就会造成经济技术的落后。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现,一些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实现本国的工业化,这些国家琢磨出这样两条道路:一是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展望世界,这是许多国家都走过的,比如美国、比如欧洲一些国家、日本,而这些国家确实也资本主义道路走通了;另一条是社会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十月革命,俄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国内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后来通过摸索,走出这么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一举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的两个国家之一。 那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落后的国家,要走哪条道路,才是最合适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漫长八十年时间了,很多先进中国人都在尝试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等,中国也尝试着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一方面,三千多年的封建主义束缚着中国人的思想,再者,封建主义并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不愿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为了打开中国这个国门,成为自己统治世界的一部分,他们并不乐意中国变强。而中国的资产阶级并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道路的条件。因此,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中国陷入困境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曙光。为此,中国看到了另一条出路,那便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而在新民主革命胜利后,在政治上,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在经济上,没收了官僚资本并转换为社会资本,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纵观历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所以说,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性。 而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来看,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在理论上,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社会主义制度代表了

中国近代史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读历史知兴衰 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可见历史的重要性。是的,历史是一面明镜,历史是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所以这里要讨论的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才具有意义。 从1840年至1919年间的80年,是被定义为中国近代史的80年,是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是80年,是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侵略过中国的80年,是让我们以史为镜知兴替的80年。尽管中国人民不间断的英勇顽强的抗争但是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无不以中国失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从国家内部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 一、制度的腐败,这是造成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清朝后期,封建政治集团闭关自锁、闭目塞听,愚昧无知。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腐败已成不可挽回之势。 一味的妥协,和从自身利益出发的美其名曰的维护让反侵略战争没有了实质的反抗。尤其是对“和”、“战”问题,应当具体分析。但在外国已经大举入侵的情况下,“主和”实际上就是投降卖国。把“主和”说成“明智”、“爱国”是对历史的曲解。我很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他说:近代中国农民的自发反帝斗争是以笼统排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带有原始、落后的色彩,但它本质上是爱国的、正义的、进步的,把他们的排外与封建顽固派的排外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同样,对“反排外”也应具体分析,“反排外”的既有积极学习西方,谋求救国自强的先进人物,也有甘心受列强奴役的俱外、媚外之徒,绝不应一概予以肯定。 腐朽的清政府,使得中国没能有足够的资金顽强的反抗。当时的清王朝统治者,从皇亲国戚到王公大臣,大都昏庸愚昧,思想保守,胆小怯懦。无论是当时

我眼中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眼中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字: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1 简述苏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2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3 由苏俄和我国的实例展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在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后,我深入地思考了一下这个困扰我已久的问题。 先来讨论一下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的苏俄所走过的经济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其主要措施包括:(1)对大型和中小型工业企业一律实行国有化,由苏维埃政权实行严格监督。(2)国民经济管理高度集中,国家对工矿企业实行实物供应制,生产资料由国家无偿供应,产品全部交给国家,由国家直接分配(3)日用消费品实行配售制度。禁止私人贸易。(4)实行余粮征集制,把农民的余粮全部征收到国家手中,由政府垄断粮食贸易,禁止私人进行交易。(5)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这些措施在当时对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资源,赢得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如果苏俄在战时共产主义的基础上直接实行共产主义经济会怎么样呢?这肯定是行不通的。列宁写到:“我们原来打算(或许更确切些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地假定)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要经过多年的准备工作),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系列过渡阶段。” 1921年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同,它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市场,建立城乡经济联系,发展经济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主要标志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实行粮食税,国家允许农民在按照规定纳税以后,余粮全部由自己支配。这样,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农业的迅速恢复和高涨,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从而为振兴工业和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提供可靠的基础。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与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列林逝世后,斯大林实行了他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