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抒情手法

诗歌抒情手法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

在关,西风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

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

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

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间接抒情与轻易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描述、描绘、议论,含

蓄地抒写自己的感情。

(1)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写的情感、抒发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绘景物不予抒写。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重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写了羁旅异乡感叹,诗人借对清爽幸福的春光景色的描绘,透漏了已而的伤感,以乐景写下哀情,别具韵致。

(2)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刻

画刻画来抒发感情,就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3)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

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吴厝庄绮临春事最檀。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饮食临政的地方为题,描绘了六朝纵情作乐的酒色生活,和野草丛生的悲凉景象构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谨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内容形象,倾注了吊古伤今的无穷感叹。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指诗人筹钱富于特征的事物去倾注、表达某种感情、志向和志趣,诗中

的物具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钻出深山,烈火烧毁若择善。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题壁,通过采矿石头压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写了自己不惧艰难困苦的忠

贞情操和忠直风骨的高尚思想。

(5)用典抒情

用典抒情,即为在诗歌中援引史实,采用典故去抒情。用典就是所指在文章中提及、

撷取前人的语句或采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此抒发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写某种思想与情感。用典可以开拓意境,并使诗词情意变得含蓄,达至字太少意丰的效果。例如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

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获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盼中沧海,烽火扬州路。布齐回眸,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反问,廉颇老矣,尚能够饭否。

这首诗用了如下典故:

①孙仲谋的典故,抒写了诗人对英雄的想念,抒发了收复失地的理想。

②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③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创建行宫,即为后来的佛狸祠。

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悲痛。

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

谴责。

④刘义隆好大喜功,匆忙北伐,以至失利。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必须汲

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

⑤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1.东篱

语出东晋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

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2.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生火,只吃冷食。该节

由此而来。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红豆

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豆”,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问鼎

春秋时,楚庄王伐陆浑戎,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使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今

常用以比喻谋求夺取。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5.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唐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诗歌表现手法之抒情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之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 一、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又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文天祥为国献身的决心和英雄气概。 题一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二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中哪句话是直接抒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例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涵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诗人的高度自信。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借景抒情 是属于间接抒情的一种。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

诗歌常见的抒情手法

诗歌常见的抒情手法 一、直抒胸臆: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 二、间接抒情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正面直接描写而是借某种方式来表达。 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例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借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年老体衰、漂泊不定的孤寂悲凉之情。 托物言志 也可以称为借物抒情,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感悟,常常借助于某物的特性。“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例如王冕的《墨梅》“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梅花自比,表达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情景交融

这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抒情手法,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例如北宋女词人魏夫人的《菩萨蛮》一词中有“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的句子,句句写景,实则景景含情,楼台影动、鸳鸯惊起、柳絮纷飞,这些景物暗含作者绵绵相思之情。 寓情于景 也可以称为移情入景,就是指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使其带上了人的情感。如李白的“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花哪里会笑,只不过是李白心情舒畅罢了,在这里诗人把自己的快乐注入到山花中。 用典 即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跟借古讽今联系在一起出现。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诗人借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故事,表达了对南宋王朝屈辱求和的不满之情。 叙事抒情 记叙一件事情,借此表达某种情绪。例如《孔雀东南飞》记叙了刘兰芝、焦仲卿二人的爱情悲剧,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家长制的强烈反抗之情。再如《石壕吏》,这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写了差役趁夜到石壕村捉人征兵,连

(完整版)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一、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

二、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三、常见的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 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例: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 3.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手法解析】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二、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借景抒情 (前景后情、后景前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 忘。 2、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

古诗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一、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古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且形成了一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古诗人喜欢用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杜鹃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2.托物言志、托物喻理,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二、描写手法 1.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前一句直接描写了空山的寂寥静谧。山“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但闻人语响”,是用有声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也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更显示了环境的沉寂。作者以动衬静,将“静”表现得很含蓄,更具韵味。 2.虚实结合。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联写的是实景,而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是虚景,虚实结合,共同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3.对比。白居易《卖炭翁》中将卖炭翁与黄衣使者进行对比,揭露了“宫市”的罪恶。白居易《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束牡丹的花价就等于十户中等人家交纳的赋税。通过数量的对比揭露了官僚贵族买花竞相玩乐,挥霍无度的罪恶。 4.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5. 烘托。它是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来表现某种情感、情绪的一种手法。如《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用两个“笼”字渲染出一种迷茫飘渺的气氛,从中流露出诗人迷茫苦闷的情怀,这是非常典型的烘托手法。 6.侧面描写。即对主要描写对象的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主要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着忘其犁,锄着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话刻画了罗敷容貌之美,句句言美,而未涉一个“美”字。作者极力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这些旁观者的神态、动作,还有对“夫妻”相互“怨怒”的场景描写,使罗敷亭亭玉立于读者面前。读者虽然没有看到罗敷的庐山真面目,但是她的美已经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心中,这比直接描写更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创造出一千个罗敷形象!这是多么神奇的艺术效果啊! 三、修辞手法 古诗中的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 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如《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间接抒情主要有四种形式: ⑴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⑵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刘一止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⑷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⑸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诗歌的抒情方式

诗歌的抒情方式 一、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需要强调的是,很多考生把“情景交融”也当作了一种抒情方式,这是不妥的。“情景交融”讲的是抒情效果,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所产生的抒情效果。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所表现的志。通过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2 , 借物: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物抒情 3,借事(典,史,):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借事抒情 A.直接抒情: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间接抒情 1,借景 (1),借景抒情,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乐景哀情)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例如:《淮上有怀》姚鼐(2014皖北协作区) 吴钩结客佩秋霜①,临别燕②郊各尽觞。 草色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

注:①秋霜,这里用来形容吴钩的锋利雪亮。②燕,通“宴” 后两句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注意:鉴赏诗歌的景和情,答题要点: 1、从“景”的角度: 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 2、从“情”的角度: 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一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 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是否协调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案: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 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分为抒情方式(7)、表现手法(10)、修辞(9)和结构(4)四大类,具体内容如下。 一、抒情方式(7种)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2.借景抒情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5.寓情于景间接抒情的一种。诗中纯然地写景,但所要表达的感情都包孕在景物描写中。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没有一个情感字,但处处流露着作者的喜悦心情,流露着作者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6.触景生情指文学作品中,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激发起某种感情。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写诗人在山道上,看到优美的枫林晚景,禁不住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顾驱车赶路之急而停车观赏。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手法解析】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二、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借景抒情 (前景后情、后景前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 忘。 2、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 写作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又 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 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 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 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 象征指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 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 比如虞世南的《蝉》中赋予“蝉”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 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

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被广泛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通过独特的 语言和艺术手法,将作者的情感内核生动而深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抒情、描写、象征等等。下面将 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情感表达方式。 一、抒情表达 抒情是诗歌最常见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通过语言的抒发和渲染, 诗人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抒情诗常以第一人称进行,将 诗人的心境直接传递给读者。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描绘了他徜徉在壮丽景色中的愉悦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抒情之词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和 自身情感的升华。 二、描写表达 诗歌中的描写表达方式通过对自然、人物、物体等进行细腻的描绘,以让人对所描绘的事物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通过叙述事物的形象、 色彩、声音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表达方式创造了一种生动的视觉和感 官体验,使读者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例如,南宋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他以极致的描写形象表达了对离散情人的思念之情:“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 花瘦。”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诗人的孤寂与寂寞。 三、象征表达

象征是一种常被用来表达情感的方式,通过事物或符号的象征性意 义来传达情感。通过象征手法,作者可以将情感融入到作品的符号和 隐喻中,让读者通过解读来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英国诗人 威廉·布莱克的《不见树林的玫瑰》将玫瑰的形象作为爱情的象征,通 过对玫瑰的描绘,抒发了对美和爱情的情感:“远离树林,你也可见我 玫瑰的红色,它赢得了我的心。”这种象征表达方式使读者在感受美的 同时,也对作者内心情感产生了共鸣。 四、对比表达 对比是一种常用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特点和状态,以显现情感的强烈对比。对比的这种独特效果,能够激发读者情感的 共鸣和反思。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通过对比秋夜与白昼的差异,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生活的 领悟:“人生参差成败事,今夜渺渺总应无。”这种对比的手法增强了 诗歌中情感的冲击力。 五、音韵表达 音韵是诗歌的一种基本元素,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诗 句的音韵安排、韵律的运用等,诗人可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借代、拟声等,也 能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例如,明代文学家辜鸿铭的《卜算子·黄州定 慧院寓居喜雨轩寄怀圣弘大师》中,他运用暗示和拟声,通过音韵装 点和词藻华美的描写,表达了对佛教圣地福州的向往之情:“林轩暖被 拥华烛,东坡羞倚把高冠。前晚揭开新碧扇,却笑南宗健白衫。”

古诗三种间接抒情方法

三种间接抒情方法: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四种情景衬托关系: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反衬。 以乐写乐,以哀写哀——正衬. 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通过描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感——先景后情、有景有情 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意象:急风(凄清)、哀猿(哀伤)、飞鸟(飘泊)、落木(凋零)、江天——秋景萧瑟悲凉. 情: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情景关系:先景后情,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见景抒情)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引发诗人老病孤愁之感。 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 诗人将感情融入在特定景物上,借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情含景中)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 意象:孤帆、碧空、长江——离别送行。 情:情深意眷,依依不舍。 情景关系:情含景中(融情入景、寓情于景)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 ②以景结情: 通过写景状物来传达、折射、暗示诗人的感情(寄托、抱负)——(先情后景)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班马:离群马) 意象:孤蓬、浮云、落日、马鸣——离别送别。 情:依依惜别之情。 情景关系:以景传情,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接下去两联写离别的深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感情真挚。最后以“萧萧班马鸣"作结,以景结情, (3)三种间接抒情方法怎么区分?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叫借景抒情.

古诗中的抒情手法

古诗中的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间接抒情——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道是无晴却有晴”,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

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形象,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2、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古代诗歌抒情方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七种抒情方法 (一)直抒胸臆,意思是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不讲究含蓄委婉,多为毫无遮掩的倾诉。李白在《蜀道难》中开篇大呼:“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大声疾呼:“哎呀呀,高呀,实在太高了!进蜀之路真难哇,比上天还难哪!”直接把自己的感情说出来,喊出来。直接,真实。再如汉代民歌《上邪》,以一位女子的口气,直抒了对爱情的渴求及执着的感情:"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直抒胸臆,也叫直接抒情,它与间接抒情相对应。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和议论抒情六种。 (二)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之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情感,这种抒情方式叫借物(景)抒情。做到"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乱草丛生、林木荒芜、看花流泪、见鸟惊心的破败,表现黍离之悲,没有把这种情感直接写出来,而是借这片破败之景抒发情感。 (三)叙事抒情。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三、四两句抓住一个细节,化平常为神奇:在行人(送信之人)要走之际,突然想起信中落下了什么,只好拆开信封再检杳一遍。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无限牵挂,正是通过这一看似平常的细节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四)托物言志。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五)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如李商隐的《贾生》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摘取汉文帝在未央宫的宣室祭祀后召见贾谊,向他询问鬼神之事入诗,通过这一点,反映了汉文帝求贤是假。李商隐嘲讽的是汉文帝,其实也是嘲讽晚唐一些昏庸君主,嘲讽所有以求贤来博取名誉而实际并不重贤的统治者。 (六)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句句用典,但用典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颗报国的拳拳之心,跃然立于读者面前。 (七)议论抒情,也是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结尾处这样写:“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此词以议论的手法结尾,不仅首尾呼应,而且启迪、鞭策人们:胜利属于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人。世界上什么事都是如此。“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就一定能实现。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点仍是主流,即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篇1:直抒胸臆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篇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1)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3)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5)用典抒情 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