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教育心理实验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

(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3)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

(3)二因素论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节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3)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第二编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

第一节学习概述

(1)什么是学习

(2)学习的类别

第二节学习理论及其基本派别

(1)学习理论研究的意义

(2)学习理论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与不同的规范

(3)学习机能获得理论的基本派别

(4)学习理论的基本派别

第四章联结派学习理论

第一节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1)桑代克关于学习实质的基本观点

(2)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

①桑代克前期关于学习规律的基本观点

a.三条主要的学习律:效果律

准备律

练习律

b.五条从属的学习律:多重反应

心向与态度

优势元素

联结变化

类比反应

②桑代克后期对学习律的修正

a.对主要的学习律的修正:放弃练习律、修正效果律

b.对从属的学习律的修正:增加了效果扩散与相属性第二节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1)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建立过程与基本观点

(2)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

①消退律

②泛化与分化律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提出及其基本观点

(2)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

②行为塑造技术与强化

a.连续接近技术;

b.强化原理与技术(强化的类型与安排)(3)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序教学理论第四节观察学习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影响因素的基本观点

①三元交互作用

②榜样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③强化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3)班杜拉的教学观及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

(4)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第五节联结派学习理论小结

第五章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一节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

(1)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对格式塔学习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1)托尔曼关于学习问题的经典实验

①位置学习实验

②潜伏学习实验

(2)托尔曼关于学习问题的观点

(3)对托尔曼学习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

(1)布鲁纳学习理论与格式塔学习理论的渊源

①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

②关于学习过程的观点

a.学习过程是类目化过程

b.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

c.新知识学习过程的环节

③关于促进学习的条件

a.知识的呈现方式

b.学习的内在动机

(3)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①结构教学观

②发现法教学模式

(4)对布鲁纳的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

第四节奥苏贝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

(1)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定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与机制

③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④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⑤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2)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讲授教学法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①教学基本原则

②教学内容的安排

③“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3)对奥苏贝尔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

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根源

①哲学根源

②心理学根源

③技术根源

①关于学习过程

②关于学习结果

(3)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

①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思路

a.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b.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c.注重协作学习

d.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

②建构主义提倡的主要教学设计

a.随机通达教学设计

b.支架式教学设计

c.抛锚式教学设计

d.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4)对建构主义的评价

第六节认知派学习理论小结

第六章其他派别学习理论

第一节加涅的积累学习理论

(1)加涅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①关于学习的实质

②关于学习的过程

③关于学习的结果

(2)学习的条件

①不同类型学习的条件

②学习的结果与条件

(3)对加涅学习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

①学习与教学的目的

②学习的类型与过程

③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

(2)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①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②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③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

(3)对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学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1)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类于学习的研究

①陈述性知识及其学习过程

②程序性知识及其学习过程

(2)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

①结构—定向教学理论

②示例演练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

③学习双机制理论

第三编

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第一节知识与知识学习

(1)知识的概念

(2)知识的分类

(3)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

①知识的理解

a.什么是知识的理解

b.知识理解的水平

c.知识理解的过程

d.促进知识理解的方法

②知识的巩固

③知识的运用

第二节知识分类与学习的传统观点

(1)概念的学习

①概念的界定

②概念的心理构成

③概念的分类

④概念的功能

a.称谓功能

b.简化认识过程

c.系统化功能

⑤概念的获得

a.概念的形成

b.概念的同化

⑥概念的运用水平

⑦概念的教学

(2)原理的学习与教学

①什么是原理

②原理学习的意义

③原理学习的过程

④原理学习的方式

⑤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

a.对原理所涉计的概念的掌握

b.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

c.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d.教师的言语组织

⑥有效地进行原理教学的注意事项

a.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水平

b.言语指令的设置

c.创设原理学习的问题情境

d.强调原理的运用

e.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

f.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

(3)问题解决的学习与教学

①问题解决的性质

②问题解决学习的意义

③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模式

a.关于问题解决的各种理论模式

b.问题解决得一般过程

④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a.问题情境

b.定势

c.功能固着

d.知识经验

⑤教学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类与学习的观点(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①陈述性知识及其表征

②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机制

a.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贮存

b.陈述性知识的巩固

c.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

③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④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①程序性知识及其表征

②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a.模式识别学习

b.动作步骤学习

③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④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3)学科知识结构的表征方式

①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表征方式

②学科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

第八章学习策略与培养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

①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活动或程序

②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③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2)学习策略的特点

①主动性与操作性的统一

②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

③变通性与通用性的统一

(3)学习策略的分类

①二分法

a.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

b.一般策略与调节策略

c.微观策略与宏观策略

d.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

②三分法

a.一般策略、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

b.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

c.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③多分法

(4)学习策略的发展

第二节认知策略及其培养

(1)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

a.什么是复述策略

b.复述策略的培养(时间、次数、方法)

②精加工策略

a.什么叫精加工策略

b.精加工策略的类型

c.精加工策略的作用

③组织策略

a.什么叫组织策略

b.组织策略的类型

(2)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

①表征问题阶段的思维策略

②解答问题阶段的策略

③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

(3)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学习策略使用者

①学习策略是可以教会的

②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

a.要能识别重要的学习策略并能对其进行结构分析

b.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c.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

d.注重元知识策略的训练,使学习策略的运用更加有效而灵活第三节元认知策略及其培养

(1)元认知概述

①元认知的定义

②元认知的结构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体验

c.元认知监控

(2)元认知策略

①计划策略

②目标策略

③策略监控

④注意监控

(3)元认知的培养和训练

①元认知培养的可能性

②国外元认知培养的主要方式

a.自由放任式

b.直接传授式

c.元记忆获得程序模式

d.波利亚的启发式自我提问式

e.计算机程序教学模式

(4)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具体途径(5)元认知训练的典型实验研究

①金的实验

②德克勒斯的实验

第四节资源管理策略及其培养

(1)学习计划与学习时间的自我管理(2)学习环境的自我管理

(3)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九章动作技能的获得

第一节动作技能概述

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

第三节促进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

第十章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1)学习迁移的一般概念

(2)迁移的种类

①正迁移与负迁移

②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

③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④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

⑤近迁移与远迁移

(3)研究与测量学习迁移常用的方法

(4)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

第二节关于学习迁移的传统理论及研究

(1)形式训练说

(2)共同要素说

(3)概括原理说

(4)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

(5)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

(6)学习定势说

第三节学习迁移研究的新进展

(1)当前关于学习迁移的重要理论与研究

①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

②迁移的产生式理论

③迁移的结构匹配学说

④迁移的图式理论

⑤关于样例迁移与样例三维迁移模式的研究(2)当代学习迁移研究的特点

①迁移研究的系统分化

②对共同因素研究的拓展

③对迁移过程主体因素研究的不断深化

④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的争论仍然存在

第四节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①影响学习迁移的客体因素

a.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b.学习情景的相似性

c.教师的指导

②影响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

a.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b.学习者的迁移心向

c.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2)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①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编排教学程序

a.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

b.选择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

c.教材体系的合理安排

d.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②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技巧

a.促进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

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水平

b.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

c.强调迁移的特征,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

③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

④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与学校的积极态度

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第一节智力的发展与培养

(1)智力及其结构

①智力的定义

②智力的结构

(2)智力的测量

(3)智力培养的原则

①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

②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

③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多参加科技和课外活动

④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3)国内外智力开发的主要模式

①对智力整体的训练

②针对思维能力的训练

③对元认知进行的训练

第二节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

(1)创造力概述

①创造力的定义

②关于创造力的理论

③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

④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⑤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

(2)创造力的测量与鉴别

①以发散性思维为指标的创造力测验

②以创造性个性为指标的调查问卷

③以创造成果为指标的产品评定

(3)创造力的发展与影响因素

①创造力的发展特点

②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4)创造力的培养

①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原则

a.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

b.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c.鼓励学生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

d.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e.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f.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

a.创造力训练的一般技巧

创设适宜的条件;采用发散式提问模式;

摆脱习惯性思维;通过自我知晓增进创造力;

b.创造力训练的具体技巧举例

缺点举例训练;希望点列举训练;图形想像训练;

联想训练;展开性思维训练

c.奥斯本—帕内斯创造性问题解决方案

第十二章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品德概述

第二节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和研究

第三节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品德不良的矫正

第十三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第二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

第三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四编

第十四章学习动机与学习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1)学习动机的一般概念

(2)学习动机的分类

(3)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影响

①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a.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

b.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

c.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

②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4)学习动机的内部构成

①认知的内驱力

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③附属的内驱力

第二节国外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1)本能论

(2)驱力论

(3)强化论

(4)需要层次论

(5)认知失调论

(6)自我效能论

(7)成就动机论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技法的方法与技术

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②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

④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作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

⑤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景发生迁移

(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①提供学习结果清楚、具体、及时的反馈信息

②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③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④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第十五章认知因素与学习

第一节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二节认知风格与学习风格

第十六章人格因素与学习

第一节自我概念与学习

第二节归因、控制点与学习

第三节焦虑与学习

第五编

第十七章教学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第二节教学目标

第三节教学形式

第四节教学模式

第十八章课堂管理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第二节课堂中的人际互动

第三节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第四节建立有效的课堂秩序

第十九章教学评价

第一节教学评价概述

第二节标准化测验

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

第四节真实性评价

第二十章教师心理

第一节教师的职业角色

第二节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三节教师的学生观与教师期望第四节专家型教师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1.简述教育学发展历程?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翻译为《雄辩术原理》),但比中国古代的《学记》要晚300多年。 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 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 “白板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理论家,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著作。 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

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 赫:教材教师课堂 杜:经验儿童活动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 Kahpoba, 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教育学。主要继承了欧洲传统教育思想,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什么叫教育?试述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狭义: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的结构; 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如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 2.如何评价生物起源理论和心理起源理论? 生物起源说 评价: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心理起源说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

教育硕士心理学学习理论复习思想结构图 心理学理论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有关看法总结: 认识过程 心理学 心理过程感情过程注意心理现象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特色 能力 气质 性格 知情义的关系:三个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限制,互相浸透认识过程基础 感情过程 前提 反作用 影响 影响 调理 意志过程 心理学研究 客观任务 心理本质 发展研究任务和意义 系统 研究意义 原结构主义 教育 则机能主义原则 心理学 方法和行为主义 派别 察看 方格式塔试验 法精神剖析丈量 过去和此刻人本主义检查现状 认知个案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体信息整合 神经元轴突传达信息 树突接受信息 突触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 联系神经元

2、神经激动 神经激动 刺激 去极化状态 电位差 极化状态 不该期 刺激不反响 神经激动 脉冲式 3、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活动 大脑皮层 颞叶——听觉中枢 枕叶——视觉中枢 中 边沿系统 额叶——语言中枢 脑 顶叶——运动中枢 枢 大脑 神 小脑 经 间脑:丘脑和下丘脑 个体和种族保留 系 脑干:延脑、脑桥、中脑 调理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 统 脊 参加记忆活动 髓 感觉的整合 中 最低部位,基本功能是反射和传导神经激动 枢 神 喜悦过程 减退克制 经 活动过程 条件克制 分化克制 克制过程 系 非条件克制 统 扩撒和集中 外克制 活 超限克制 活动规律 动 互相引诱 正引诱、负引诱 4、反射结构及其种类 结构 感觉器-传 反射 反射弧 特别通路 着迷经-中 三种通路 非特别通路 枢-传出神 无条件反射 环形通路 经-效应器 经典条件反射 强 两种 化 关系 信号 条件反射 时 系统 工具性条件反射 程 表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选)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3.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5.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阶段发展理论: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2~7岁为前运算阶段,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11~15岁为形式运算阶段。 7.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 8.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9.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0~1.5岁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3岁为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4~5岁为主动感对内疚感,6~11岁为勤奋感对自卑感,12~18岁为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0.鲍姆宁将家庭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 11.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和场依存、沉思型和冲动型、辐合型和发散型。 12.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3.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14.联结学习理论包括: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15.认知学习理论包括: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大框架总结

教育心理学 教育五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体,环境 心理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学概四要素: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述 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之父 1968---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发展 1908--房东岳--翻译《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廖世承--编写《教育心理学》 20世纪60-70年代末---布鲁纳--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理论体 系正式成立 心理发展含义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 1、阶段性与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基本特征 4、差异性 1、学习准备:原有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 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学习的适应性 学生 2、关键期(劳伦兹):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心理感知运动阶段--获得客体永恒性(0-2) 发展前运算阶段:没有守恒、以自我为中心、不可逆 与皮亚杰的人是发展阶段理论具体运算:守恒性、可逆性、去自我中心 教育(认知发展)形式运算:逻辑推理,灵活性 1、文化历史发展观 2、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发展观 3、内化学说 4、最近发展区 婴儿期---0--18月--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儿童期--18--3岁---自主对羞愧对怀疑 埃里克森的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春期--12-18岁--同一性角色混乱 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督 自我意识(1-3岁第一飞跃)(青春期-第二飞跃)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场独立---场依存 认知方式的差异沉思型--冲动型 辐合型--发散型 能力发展水平差异---正态分布 能力差异能力类型差异---多元智力 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能力的性别差异---大致相等,各有优劣

《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精简版)

一、名词解释 1.负强化:呈现愉快刺激增强反应概率的过程即正强化;通过取消厌恶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 2.塑造:是指强化个体逐步趋近预期目标的行为。 3.观察学习: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情景中的行为及其后果所进行的学习,其实质在于他人给观察者传递了某种信息,告知其新行为的途径。。 4.陈述性知识:个体对有关客观环境的事实及其背景与关系的知识,是可以用词语来表达或视觉化的方式来描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样的问题,它使我们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和事件。 5.程序性知识:关于技能、认知操作和如何做事情的知识,也就是知道怎样的知识,往往潜在于行动背后,难以用词语来表达。 6.元认知:元认知是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同时,元认知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7.能力: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8.智力:即一般能力,是指在一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考力,其中思考力是核心。 9.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 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10.认知风格: 个人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信 息加工过程中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方式, 它体现着个人内部认知活动的特色。11.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将原有的概念和知识 加以综合,在新情境中运用并得到新的认 知成果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12.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 有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广泛地 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等各 种内容的学习中。 13.有意义学习:其实质是指符号表示的 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在实质上(而不是 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 一起。 14.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 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 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 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 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15.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进行主动的思维活 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 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 二、问答: 1.在儿童行为管理中,运用惩罚时需注意 哪些问题? ①使用惩罚要有节制;②实施惩罚必须客 观一致;③要及时告知受罚者惩罚的理由; ④提供适宜环境,强化良好的替代行为; 2.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有哪些?P155 (1)榜样的特征.①榜样的年龄、性别、 态度、价值观或社会背景等因素与学习者 的相似程度②社会地位较高、社会声誉良 好、富有人格魅力、外表或能力出众的榜 样。(2)学习者的特点。①学习者的认知 发展水平②学习者的个性特征③观察者 的行为目标预期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 3.学习陈述性知识时可以采用哪些有效 的信息编码方式? (1)精致化(2)组织(3)背景利用 4.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元 认知水平?P189 ①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②丰富学生关 于元认知的知识和体验; ③制定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程 序;④创设反馈的条件和机会; ⑤鼓励学生监控元认知的运用。 5.如何利用经典条件作用原理,帮助学生 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P143 ①把学习任务与儿童的积极体验联系起 来;②给学生安排固定的学习地点;③帮 助学生分清情境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以 便适当的分化和泛化;④帮助学生摆脱焦 虑的困境。如给害羞学生分配更多任务, 给他们创造更多的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设 计小步骤,实现大目标;树立学生自信心。 6.在教育教学中怎样发挥观察学习的作 用?P155 ①教师示范期望学生学习的行为;②鼓励 学生表现出已经学会的行为或对行为进 行调整;③让班干部或同伴做出示范;④ 适当激发学生的情绪。 14.认知风格的差异有哪些表现? ①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②沉思型与冲动 型;③发散思维型与辐合思维型;④整体 型与系列型 15.性别差异现象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待性别差异? 【差异】生物学差异、社会行为及成就差 异、心理差异。 【措施】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性别 差异;②引导积极的性别取向;③适应性 别心理差异。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教育心理学是教育职业的重要学科基础。二、.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发展有重要意义。三、教育心理学对课堂实践的指导意义: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a 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b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c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意义。a帮助教师运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b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作为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9年代末)4.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1.20世纪上半叶:教育心理学的引入与早期研究。2.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教育心理学的改造、发展与曲折3.20世纪80年代之后:教育心理学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1.在学习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加工,高级思维和探究性活动,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互动。 2.在研究领域上日益向纵深发展。 3.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向。 4.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5.越来越综合化和跨学科化。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 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 1.皮亚杰在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中,通过一些经典概念,描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整个过程,不仅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同时也证实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这肯定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对教育心理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2.皮亚杰提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适应和建构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技能”的建构主义发展观,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 3.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按照个体的实际年龄,二十按照其认知发展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具有一般性。 4.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年龄差异较大,及时处于同意认知发展阶段内的儿童年龄差异也可能很大,这位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批评 1.生物化倾向以及忽视社会文化影响。 2.缺少积极地教育意义。 3.低估了儿童综合能力。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 一、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学与教的问题,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4。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二、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 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 2.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过程); 3。各种类型的学习; 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处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 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总之,学校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堂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 三、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节历史发展和现状 一、短暂的历史 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开始,也有人认为19世纪末美国威廉·詹姆士的《对教师的对话》是开始。 二、发展阶段 1。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2.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体系庞杂无真正突破。 3。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主要在美苏) 代表人物如下: A 布卢姆:1956《教育目标分类》,1976《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B 布鲁纳:1960《教育过程》提出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影响很大。 C 加涅:1965年《学习的条件》,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D 奥苏贝尔:1968;1973《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对改进传统模式有很大意义。 E 安德森:他与富斯特《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是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赞科夫是这一分阶段的代表。 三、现状和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主要特点: 1.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2.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 3.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生的个

教育学基本知识框架

教育学知识要点 ●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研究并揭示教育的规律,这是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科学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教学相长、及时施教、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教学原则均出自《学记》;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为开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卢梭的《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斯宾塞的《教育论》、<沙俄>乌申斯基的《人

是教育的对象》、<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最主要的观点。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论述的观点是:教育要适应自然(自然适应性原则),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他还提出了“泛智”的思想,主张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学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如《世界图解》。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西方教育家称为第一本科学的教育学,赫尔巴特的理论后来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赫尔巴特就成了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的主要观点有: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学四步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为学生改成“教学五步法”而流传。)强调教师权威,课堂中心和课本中心。 杜威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现代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儿童中心”、“从做中学”。杜威被称为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苏>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苏>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苏>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苏>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自己整理完整版详细版)

知识点(选择题+填空题):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3、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 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人的本性》、《学习心理》、)标志教育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 德·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的诞生 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思想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思想,主张因能力施教,主张从教育实践中探索和研究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并于教育具体改革结合 赫尔巴特,近代第一次教学理论的研究要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上 俄·乌申斯基,近代最早在教育工作中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 第二章 4、学习类别 加涅,按学习结果划分:言语信息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五类; 奥苏贝尔,按学习活动的性质划分,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或者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5、不同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 行为主义 桑代克,试误-联结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饿猫开迷箱)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的基本观点: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起稿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映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实验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问题的基本看法就是,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认知主义 苛勒的顿悟理论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的学习、接受教学(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 罗杰斯马斯洛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教育心理学]概念: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 展 1、初期时期。20世纪20 年代俄国,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教育心理学之父” ,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2、发展时期:中国,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美国,布鲁纳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又称自然实验法}) 4)个案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产品分析法7)测验法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念联系实际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概念: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 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对照************ 以下为摘自《教育学》 [个体身心发展]概念:指做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发展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是: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内发论强论内在因素,如“需要” “成熟”,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霍尔(1两的遗传胜过1吨的教育)。 二是: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强调外在因素,如环境因素、他人影响、学校教育等。代表 人物:荀子、洛克(英国,白板说)。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 遗传 2 环境 3 教育(学校教育) 4 个体主观能动性论述教育对人的身心 发展的作用?(即为什么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样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个体主观能动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教育心理实验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3〕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 〔3〕二因素论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节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3〕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第二编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 第一节学习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核心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 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规律和问题的一门科学。它旨在揭示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2. 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如学习、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同时,它还研究教育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如教学方法、教师行为、课堂氛围等。 3. 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获取和分析数据,以揭示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观察法、个案研究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教育心理学研究者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4.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学习的本质、过程和规律。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提供了解释学习现象的框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 5.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它研究如何根据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来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总结 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学旨在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教育实践。通过研究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心理学框架图

心理学框架图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 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 心理学概述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理论任务(从理论上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任务应用任务(揭示各个时间领域中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 心理学分支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 绪论心理学历史发展心理学有一个长久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心理是反映反映,是物质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是物质的普通属性 反映,发展演化成心理 心理依赖于客观世界(现实)自然条件、社会影响、主体以外的他人的言行等 所有的心理现象对客观现实依存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主观能动反映 神经系统概述 反射和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大脑皮质与心理

注意概述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非心理过程,而为心理特性) 注意的生理机制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刺激物的特点、人的内部因素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注意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关系 注意范围定义心理活动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特点,对象排列的集中、有规律,被知觉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范围越大 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任务越少范围越大,经验越丰富范围越大 注意特征注意稳定性定义心理活动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分散心理活动离开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分配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于两个及其以上不同的对象活动 注意的转移影响因素原来专注程度 新对象特点 认知概念感觉,在事物直接影响下,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在事物直接影响下,人脑对事物多个属性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 种类感觉(刺激物的来源不同)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温度觉、触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感觉和知觉知觉中哪种感觉信息起主导作用 知觉知觉对象不同物体知觉、社会知觉 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特殊知觉幻觉和错觉 感觉的一般规律感受性,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绝对阈限,差别阈限 感受性的变化同一感觉中的感受性变化感觉的适应,对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痛觉) 感觉的对比,“月明星稀”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学习框架总结归纳

第二部分 学生与教师心理 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一)建构主义发展观 图式T不平衡T不断达到平衡 图式: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 适应:同化 顺应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获得客体永恒性 2. 前运算阶段(2~7岁) 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自我中心、不可逆性、集中化、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获得物体守恒、随着分类和排序、获得思维可逆性、去集中化 4. 形式运算阶段(11以后)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能:作为动物进化结果。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作为历史发展结果。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二)心理发展观 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的发展四个表现 1.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 抽象一概括机能的提高 3.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充足,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三)教育和发展的关系一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四)内化学说 内化: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第二节学生情感和个性发展 一.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

1. 信任对怀疑(0~1.5岁)一希望品质(安全感) 2. 自主对羞怯(1.5~3岁)一意志品质(自我控制) 3. 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一目标品质(自信)

4. 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一能力品质(能力与智慧) 5. 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一忠诚品质(自我认同/不确定感) 6. 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一爱的品质(泛爱/过分自我专注) 7. 繁殖对停滞(30~60岁)一关爱品质(关心他人/自私自利、沉溺于自身之中) 8.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一智慧品质(满足感/失望) 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1. 自我意识 ▲概念: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及行为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 ▲两个方面:主体的我一对自己身心活动的察觉,如自我的性格、能力和行为客体的我一被察觉到的我 ▲结构:自我认识一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一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具体内容是自尊心、自信心自我调节一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2.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综合看法: ①是在过去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 ②主要受到他人的强化和评价的影响。 包括诸多维度:自信、自尊、自我概念的稳定性。 自我概念的稳定性:个体改变自我概念的难易程度,他一来与个体信念的发展程度 自我概念随着情景和年龄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 自我概念是按等级组织的一 3. 自尊 概念:个体对自己的价值或者是否接受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 古柏史密斯体出的培养自尊心的三个先决条件: 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 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斯皮尔曼提出智力的二因素:单一的一般因素,即G因素;特殊因素,即S因素流体智力: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晶体智力: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能力。 (二)当代智力的系统理论 1. 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一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2. 斯滕伯格T智力三元理论 人的智力: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应用性能力 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学习风格:个体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 (一)学习风格的维度 (二)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 1. 感觉通道 (1)视觉型学习者 (2)听觉型学习者 (3)动觉型学习者 2. 认知风格 (1)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2)反思性和冲动型

教育心理学框架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 学习与教育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 反思过程。 4. 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存在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5.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6.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7.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8. 学习过程是研究的最多,时间最长的部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9.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10.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A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B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 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11.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 年代末)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12. 19 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对动物的研究于1903 年著成《教育心理学》一书,该书主要探讨了人的本性、个性差异与学习心理三大问题,建构了科学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桑代克由此被公认为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3. 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4. 布鲁纳在1994 年美国教育研究会上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含义,, 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 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3、具有不平衡性; 4、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 —14、15), 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死亡)。 (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11、12—14、15 岁) 1、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教育基础知识框架导图(全套)

教育学第一章本质属性 1、概念、 2、属性 3、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社会属性 功能:对象—个体、社会;方向—正向、负向;呈现方式— 神话起源:最古老的 生物起源: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 起源心理起源:孟禄 教育劳动起源 原始社会:特征—非独立性、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 古代社会:特征;中国、印度、埃及、希腊和罗马、中世纪西欧、文艺复兴欧洲 历史发展近代社会:特点: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世俗化、法制化 +生产劳动;公共性、普及性、多样性;科学化 现代社会:特点: 教育20世纪后: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 教育学 1、概念 2、研究对象: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超日常经验 1、研究价值解释教育问题 2、意义:教育观、教学观、育人观、优化知识结构、创新精神 理论实践 中国:孔子、孟子、墨翟、道家、《学记》 教育学萌芽阶段: 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建立:培根、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 发展概况独立形态 规范: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 20世纪多元化阶段:实验、文化、实用主义: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克鲁普斯卡娅、加里宁、马卡连柯

当代理论:三大流派—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其他—皮亚杰、朗格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 社会发展教育与文化:学校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自身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平行性 教育与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核心--人的现代化 教育的 基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身体和心理 内发论(遗传):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 发展动因:外铄论(环境):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决定论 教育与遗传:不决定,发展前提,可能性;个体差异;成熟机制制约发展水平 人的发展 影响身心环境:不决定,多种可能,变为现实;发展动力;能动的反应 发展因素 教育:不决定,主导作用:原因、表现、条件 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内在动力;三层次:生理—心理—实践 顺序性 阶段性 发展规律不平衡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