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2017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2017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2017 年修订)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空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提升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民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根据江苏的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制订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旨在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课程性质

1.基础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2.工具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

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在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对不同操作系统及应用系统的适应力,适当关注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及物联网技术,提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引导学生亲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起来,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4.发展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学习,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培育信息意识与信息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课程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为每一个学生获得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对公民信息素养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课程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从义务教育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地使用技术,创新技术设计,认识技术利弊,为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课程结构应遵循数字化环境发展需要和学生认知特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课程既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也强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动建构,注重学科思维品质的培育,养成良好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信息社会道德、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3.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以帮助学生形成与信息素养内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感悟信息技术学科方法与学科思想;另一方面,要体现时代性,嵌入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历的社会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促进他们参与信息化社会活动,了解与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4.创设良好的课程实施情境,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使用多元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真实问题和情境,在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具体的生活和学习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术,用与创新技术,形成运用技术的责任意识。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

5.重建课程的评价体系,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课程评价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利用多元方式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采集学习数据,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学习,优化教学,评估学业成就。评价体系要体现学生用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感知世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情境中的评价和整体性评价,评价工具与评价方式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和协作地进行问题解决,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应为不同学生提供多元的评价量表,促进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提升,既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又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它们是

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二)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通过提供技术多样、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环境,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算法、程序设计、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与基本操作,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数字化表达的常见问题,初步感悟信息技术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尝试运用计算思维识别与分析问题,抽象、建模与设计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实践过程中,了解信息社会的特征,感知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与行为习惯,初步形成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小公民。

三、课程结构

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都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初步”“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五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小学72 学时,

初中54 学时,“算法与程序设计”小学和初中各18 学时,“人工智能初步”“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三个模块小学各18 学时,初中各12 学时。

模块构成如下表所示:

四、课程内容

模块 1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了世界。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熟练使用常见软件和典型网络服务,是现代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之一。本模块针对个人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而设置。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了解常见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及基本工作原理,学会运用合适的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网络基本知识,体验网络的基本应用,初步感悟信息技术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在数字化表达与创新活动中初步培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信息社会责任。

本模块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具体内容及说明如下:

1.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1)知道信息的含义,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信息存在的普遍性。

(2)知道信息有多种来源,尝试根据信息需求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3)了解关键字的意义及常见搜索引擎的特性,能提取合适的关键字,会使用基本的搜索技巧查找网络信息,并提高搜索效率。

(4)能将网页及网页中的文字、图片等信息保存到计算机中。

(5)了解几种不同的网络下载工具及其特点,利用其提高下载效率。

(6)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利用终端设备阅读多种形式的电子读物,初步体验多媒体在呈现信息方面的优势。

(7)能判断信息的有用性和时效性,对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并能综合多种因素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养成从权威网站获取可靠信息的习惯。

(8)尊重他人的著作权,包括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等,获取他人信息时注意记录来源、作者等信息,不盗用他人作品。

例:在引用受著作权保护的网络资源时,要取得著作权持有人的允许,并以恰当的方式表示感谢。

(9)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病毒、木马、恶意代码及其他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处理方法。

(10)在复制文件或与他人传递、共享文件的过程中,知道可能存在病毒侵袭的风险,并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2.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1)了解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构件及其作用,知道计算机如何通过这些构件工作。

(2)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知道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方法及信息的度量单位,能读懂信息存储空间及文件的大小。

(3)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会使用键盘和鼠标器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能使用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管理与维护。

(4)知道操作系统的基本作用,尝试使用几种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 OS、Linux 或Android 等)并比较其异同。

(5)知道常见的计算机文件类型,能根据文件分类的需要,创建文件夹层级结构,保存多种文件,会给文件夹和文件进行有意义地命名。

(6)了解文件的主要属性信息,能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操作管理,尝试在局域网内共享文件。

(7)能使用系统的搜索功能从本机或其他存储设备中查找所需要的文件。

(8)会使用工具对文件进行压缩和解压缩,以方便传输或节约存储空间。

(9)知道由于硬件损伤或病毒侵袭会造成信息丢失,养成及时备份文件的习惯。

3.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1)能按规范的指法操作键盘并熟练输入字符,会使用一种汉字输入法。

(2)能在字处理软件中对文字进行插入、删除、分段等简单编辑。能根据表达和文体格式的需要,设置文字、段落及文档格式。能在电子文档中插入图片或表格并根据需求进行编辑,体验利用图片或表格组织与表达信息的特性。

例:综合使用字体、字号、对齐方式及段落设置,编辑常见应用文档,如通知、留言、书信和小报等。

(3)会综合运用标记与格式等功能编辑常见的应用文档,并通过字处理软件中的处理工具提高文字处理的效率。

例1:使用字处理软件制作带有封面、目录、页眉、页脚等特定格式的文档,利用项目编号、分隔符、文本样式等工具提高文档的可读性,并能尝试设计报纸、杂志版面。

例2:字处理软件中提供了查找与替换、拼写检查、修订文档、机器翻译(繁简转换、英汉互译)等工具,体验其功能及解决特定问题的效果。

(4)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实现简单的数据分析与直观表达。

例:在电子表格中输入关于家电销售的数据,利用其函数运算分析处理数据,从数据统计结果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5)能使用一种绘图软件进行创意绘画,并对已有的图片素材进行修改、调整等处理。了解图像基本知识,尝试使用一种图像处理工具修改、调整图像或实现简单的艺术效果,运用技术辅助创新设计、个性化表达。

例:通过调整图片或增补信息,使其更好地表达图片信息。

(6)了解常见的音频、视频文件格式及播放软件,会使用一种音频、视频编辑软件,尝试对音频、视频进行采集与简单编辑。

(7)了解动画生成的基本原理,尝试使用一种动画制作软件制作简单动画。

(8)能使用一种信息集成软件,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集成文字、图片等素材,设计与创作多媒体作品。

(9)对作品进行展示与评价,并思考作品所用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在表达主题上的效果。

4.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1)初步了解网络是怎么工作的,知道一些常用网络术语的意义。

例1:结合身边的网络环境,初步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主要硬件及其功能。如,服务器和工作站、传输介质、路由器、交换机等。

例2:了解IP 地址与域名的基础知识,知道常用的网络术语。如,URL、HTTP、WWW 等的意义。

(2)尝试使用一种网络通信工具,了解其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能根据学习与研究的需要,通过参与网络交流活动,拓展生活空间,提高学习效果,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辅助学习。

例:登录某个儿童网站,申请网络通行证,对网上小朋友的作品发表评论,还可以到QQ 空间等参与交流讨论。

(3)知道网络交流中的文明礼仪,不攻击别人发表的观点、作品。

(4)能在网络交流中形成对自己所发布信息的责任意识,提高对虚假信息和恶意行为的辨识能力,保护个人信息。

(5)能结合实例说明网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深化认识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与差异。

模块 2 算法与程序设计

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程序设计语言是实现算法的重要工具。本模块针对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应用,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而设置。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了解算法设计的一般方法,了解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尝试利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的算法;了解利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过程。

本模块内容主要包括算法与问题解决、程序结构与设计,具体内容与说明如下:

1.算法与问题解决

(1)能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算法思想及其意义,初步了解算法。

例:我们到商店买东西,首先确定要购买的东西,然后进行挑选、比较,最后到收银台付款,这一系列的活动实际上就包含了算法。

(2)会使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算法,知道流程图的基本图例,了解自然语言和流程图的区别和联系。

(3)知道算法的多样性,能有意识地设计与改进算法,优化问题解决的方案。

2.程序结构与设计

(1)了解程序的基本知识,知道程序的基本结构: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

(2)能选择一种容易掌握的程序设计高级语言,掌握其基本的语法规则。

(3)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算法分析,选择程序结构,并编写程序解决问题。

(4)能读懂简单的程序,知道程序表达的基本意义,会测试与调试程序。

例:给出一个“10 米折返跑”的小程序,能判断这个程序及其中语句的意义,并测试与调试程序。

(5)了解面向对象和模块化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6)了解程序中的批量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意义。

模块 3 人工智能初步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当前,我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本模块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简单应用,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置。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初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通过体验及剖析生活中常见的人工智能系统应用案例,感知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初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工作原理与过程,尝试设计与实现简单的人工智能系统。

本模块内容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基础、人工智能应用与问题解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具体内容与说明如下:

1.人工智能基础

(1)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点,知道其与人类智能的区别。

例:了解阿兰ˇ¤图灵与经典的“图灵测试”。

(2)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及每个阶段的技术特点,能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人工智能应用与问题解决

(1)了解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领域,通过演示或实际操作,体验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知道其发展现状。

例:大数据应用与人脸识别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得“刷脸”时代真正来临。

(2)能利用开源人工智能应用平台,通过配置环境与设置参数,设计并实现简易的人工智能应用。

(3)能结合开源硬件,通过算法设计与程序开发,实现简易的人工智能系统。

3.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1)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其今后的新进展、新应用。

例:无人驾驶技术的实现原理及对人们今后生活的影响。

(2)了解智能应用系统所面临的伦理与潜在威胁,辩证看待人工智能技术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模块 4 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成为人类的助手。本模块针对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置。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基本原理,初步认识电机、传感器与传动机构等方面的技术,亲历作品的创意、设计、制作、测试与运行等过程。

本模块内容主要包括组件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制作,具体内容与说明如下:

1.组件与功能

(1)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与应用,知道机器人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的典型事例,体验学习机器人技术的乐趣。

例: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

(2)知道动力传动系统的基本分类和工作原理,了解皮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等基本的传动方式。

例:一对啮合的齿轮其模数必须一致,否则无法正常运转。

(3)知道电池和直流电机的作用,理解电路和电路元件的相关知识,并能利用相关元件连接简单电路。

(4)了解几种常见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声音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灰度传感器和触碰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用途与使用方法,并能将其运用到简易系统的制作过程中。

例:利用红外传感器制作一个简单的防盗装置,手靠近时蜂鸣器就鸣叫,了解红外传感器的功能。

(5)知道教学机器人和生活中简单机械构件的基本功能,并能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它们组装具有实用功能的简单系统。

例1:了解机器人的主板、构件等组成部分,并且能根据机器实物的结构图将这些部件搭建成实用系统。

例2:用声音传感器和LED 灯组装声控灯。

(6)了解常见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和作用,会利用其控制各个功能模块。

(7)了解教学机器人的基本功能模块,会使用这些功能模块搭建简单的机器人。

2.算法与程序

(1)能结合机器人技术解决简单问题的实例,用自然语言描述其算法,体会算法的意义。

(2)能用流程图描述机器人技术解决简单问题的算法。

(3)会通过实例查看程序的运行结果,掌握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的基本特点。

(4)能利用机器人平台编写简单程序,并将程序写入控制系统。

例:编写一个小程序,使机器人能完成如下任务:遇到红灯、黄灯的时候制动,遇到绿灯的时候继续行驶;当发现障碍物的时候能发出警报,并且转向。

(5)能根据模拟运行或实际运行结果对程序进行调试修改。

3.设计与制作

(1)能从生活中发现可借助机器人技术解决的问题,并尝试利用机器人技术解决。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组装功能模块。

(3)能对利用动力、传动和传感等基本功能部件组合制作应用系统提出合理方案。

(4)能利用自行设计的功能模块和自制配件制作出切合实际的应用系统。

(5)初步掌握机电器件与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知识。

例:保养和维护常用的机电器部件;电池若长时间不用应从电池盒中取出;轻拿、轻放各电器部件等。

(6)能与他人合作,设计并搭建具有一定功能的机器人。

模块 5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模块针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置。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借助物联网简易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初步认识感知系统和传输系统等物联网核心技术,初步学会分析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感知和传输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模块内容主要

包括信息感知、信息传输、智能应用,具体内容与说明如下:

1.信息感知

(1)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及发展状况。

例:智能公交系统的典型应用体现了物联网的存在及其发展。

(2)知道感知物体信息的常见技术。

(3)了解标识物体信息的技术(如图形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等)。

例:高速公路收费站的ETC 通道能实现不停车电子收费。

(4)了解常见的传感器,并能与其模拟的人类功能相比较。

例:聪明的楼道灯会用到光敏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等常用传感器,体会技术运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

2.信息传输

(1)知道感知的信息类型(如,红外线、声音、温度、光等)。

(2)了解物联网从信息感知到信息传输的过程。

(3)知道物联网中的无线传输技术。

(4)知道信息传输过程中常见的组网技术。

3.智能应用

(1)能从生活中发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例:智能手机通过卫星和地图软件实现定位与导航,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可以实现人体健康数据的监测等。

(2)能利用现有的物联网系统进行体验与实践。

例:感知生长、感知气象等物联网应用体现了传感器的综合运用和物联网的智能控制。

(3)能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并制作简易的物联网系统,进行相应的探究实验。

例:利用物联网实验器材,构建家居感知系统、信息汇总系统、智能控制系统,体验智能家居的物联网应用。

(4)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解决的简单问题,分析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感知和传输技术,设计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鼓励教师尝试多种教学策略

鼓励教师对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多种策略的教学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例如,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项目可以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来源于其他学科,但项目选择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提倡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间的沟通,在完成信息技术学科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与其他学科教学形成更紧密的联系。倡导教师运用数字化工具,利用与创建技术多样、资源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开展教学,以利学生的实践与创新。

2.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在达到本纲要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保证全体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同时,要综合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等因素,组织实施信息技术课程,通过社团活动、个别辅导等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帮助。

3.基于专用场地及实验设备展开教学

所有模块的学习,都应基于专用场地、实验仪器设备,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及实践能力。学校要配备满足各模块教学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室和实验室,配备数量充足、配置适当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实验设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及学校配备平板电脑及移动互联设备,为开设移动应用课程及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二)评价建议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紧密围绕课程目标展开。应当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由“学会信息技术”到“会学信息技术”;应当充分利用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评价观和主动参与意识,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应当充分体现课程评价对教师教学及其改革的调节功能,指导信息技术教师科学认识课程评价的各项结果,合理地设计和调节教学过程与方法。

1.过程性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性,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诊断、反馈与矫正功能。基于阶段性教学目标的过程性评价,应体现基础性

和针对性,不宜过于复杂。评价标准可以在活动前提出,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由师生共同确定。建议能综合运用多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要重视通过现场观察、档案袋或成长记录的方式来搜集评价资料,并探索数字化、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如电子档案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等。过程性评价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师个别指导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学生反思回顾学习过程、促进自身发展的依据。

2.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要强调对教学和学习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防止仅仅把评价作为甄别或选拔的手段。

总结性评价可以采用考试、完成指定任务、制作主题作品等方式。试题应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发展的个性与特长。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又是学生发展的平台。教材的编写应当以新课程观、新教学观为指导,充分体现对教学的引领作用。教材的编写应当以本纲要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为基本依据。

1.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构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教材体系,挖掘学科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育人价值,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借鉴异域文化的优秀成果,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观,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关注模块间的逻辑关系

教材编写要关注课程内容各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其他四个模块学习的基础。其余四个模块内容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灵魂,“机器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两个重要应用领域。教材编写既要关照各模块的特点,也要关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处理好独立与融合的关系,以保持学科内容的连续性、系统性。

3.教材资源贴近学生生活

教材资源的选择要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教材编写要注重信息技术与现实生

活的结合,面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编写还要体现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体现科学性与前瞻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4.考虑软硬件多元性

教材编写要考虑学校软硬件配备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具备兼容多平台的特点,以提高教材对不同地区、学校的适应性。对于我省配备龙芯计算机的学校,建议单独编写针对性教材。

5.充分利用网络构建学习资源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资源平台,指导学生在虚拟社区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成为资源的使用者和分享者,促进学生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全面发展。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可通过配套光盘、教学辅助网站等多种形式建设立体化课程资源。

(四)课程开设建议

我省各地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依据本纲要提出的课程开设要求,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程。本纲要针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整体设计,初中课程不再迁就“零起点”或“低起点”的学生。对于个别学生的“零起点”或“低起点”状况,各校可根据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达到必要的水平。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为小学 3 年级。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与学校,可提前到1~2 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信息技术设施与设备的合理配置、充分使用与适时更新,为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提供更好的条件支持。

河大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第2册上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第二册上)学校名称:京水小学 课程名称:小学信息技术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总课时数: 16 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 设计教师:刘子贤 教学材料:河大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第二册上第一课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第二课 WINDOWS操作系统的“面孔” 第三课桌面的设置 第四课任务栏的奥妙 第五课“任务栏”的设置 第六课文件 第七课文件夹 第八课建立文件夹 第九课文件和文件夹的重命名与复制 第十课文件的移动和删除 第十一课回收站 第十二课资源管理器 第十三课“搜索”好帮手 第十四课安装应用软件 第十五课多媒体的使用 第十六课防治计算机病毒

课程性质: 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下称《指导纲要》)为依据,以《技术课程标准》为参照,在充分体现《指导纲要》各项要求的基础上,给合我省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以信息处理为主线,面向现代社会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意识层面、技术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引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以及协作学习。 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用计算机的兴趣,而不是学习计算机深奥的操作技能,应让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因此,要“淡化”计算机课的“学科性”,强调计算机课程的“综合性”。 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正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信息技术课程。 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掌握操作系统的一些常用操作技能,比如任务栏的设置,文件及文件夹的建立及命名、复制、移动和删除等。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类型:科学素养类 教学材料:自编 授课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信息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 授课对象:高一、高二学生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拓 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 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空间。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选择计算机的实物配件进行组装与维护,选择PHOTOSHOP、FRONTPAGE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掌握相关的高级技巧。 (三)、情感与态度 1、树立正确与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与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荣誉感。 二、课程内容 (一)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包含图片) 1、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相关知识(结合实物展示) 2、学生动手拆卸废旧电脑,研究计算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了解电脑的相关配件的市场行情; 4、学生动手组装一台性价比高的电脑; 5、计算机各种软件与硬件的故障现象与维护 (二)电子绘画 1、PHOTOSHOP基本知识简介 2、PHOTOSHOP对图片的高级处理技巧;(生活相关) (三)网页制作 1、FRONTPAGE制作网页的基本知识; 2、制作网页的高级技巧; 三、课程实施 在课程的选题中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交叉的内容,这样既避免开设的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合,又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类课程中充分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这些现代信息工具,形成现代信息学科与传统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相互交融的综合性校本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创设情境、提供学习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作者:————————————————————————————————日期: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适用对象:物流管理专业三年全日制高职学生制定时间: 课程代码:所属系部:经济系 学分:3 学时:54 制定人:批准人: 二、课程的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了解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会协助项目组实施物流企业信息化; (3)会在各类企业中使用条码; (4)会使用RFID手持终端进行入库、盘点、出库管理; (5)在物流软件系统中完成日常业务操作; (6)会调试和管理运输部门的GPS监控软件; (7)会在电子商务网站上完成网络交易; 2、方法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解决问题,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 (2)具有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技能、技巧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4)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运用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具有沟通与交流能力。 (4)具有组织、协调能力。 (5)具有适应环境开拓创新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其前续课程有《物流管理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商务实务》等,后续课程有《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市场营销原理与实操》等课程。 2、课程开发思路 本课程按照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满足客户需求为主线,详细介绍了各种改善物流业务操作的信息技术。其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技术特点和解决的问题: 1) 条码解决数据重复输入问题; 2) 数据库解决存储问题; 3) 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系统解决数据的加工和传输; 4) EDI解决单证和数据传输; 5)GPS/GIS解决定位、信息查询; 6) RFID解决小范围内追踪以及不接触扫描; 7) 电子商务解决交易问题。 所以本课程按照:现代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分析采用的物流信息技术――掌握其业务流程,并详细分析三个步骤进行教学设计 按照上面三个步骤,针对课程情况设计出了七个教学情景: 1) 现代化物流和信息技术; 2) 数据库与网络技术; 3) 条码技术与应用与RFID技术与应用; 4) GPS/GIS技术与应用; 5) EDI技术与应用; 6) 电子商务应用; 7) 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综合模拟(综合运用各种技术)。 四、教学内容 1、学时分配 学习情境(单元)名称子学习 情境1 子学习 情境2 子学习 情境3 子学习 情境4 学时分 配 学习情境(单元)1 现代化物流 和信息技术 现代化物 流 信息技术 4

2017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2017 年修订)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空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提升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民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根据江苏的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制订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旨在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课程性质 1.基础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2.工具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一、课程性质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臵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增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二)注重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重在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三、课程定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臵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允许有独立的课时。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限定选修课 学时数:32学分:2 适用专业:公路运输与管理 一、课程性质 《物流信息技术》是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一门限定选修课程。它是根据现代物流 的动作模式、技术与方法、流程设计,针对物流员、货代员、助理物流师所从事运 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管理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 结出其所需的综合能力要求而设置的,由于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的基础和灵魂, 学好这门课对学生就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设计思路 1、本课程的授课以培养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注 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以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的基 本思想、方法、概念,了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开发的基本方法,具有对管理信息系统 开发的初步认识,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要求在保证讲授、讨论、作业、考试考核和教材等 诸要素并重的前提下,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展示课程的前沿性和时代性,重视课程的 实践性,紧密加强实践操作、课堂教学大纲结合的原则,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的 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还可以尝试和职业资格考试相 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三、课程总体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物流信息技术概述、数据库技、条码技、物流edi技术、GPS/GIS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物流企业网络建设。 (二)能力目标 (1)能运用EDI、GPS、GIS等物流信息应用及手段;(2)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跟踪、处理、以及管理物流信息;(3)能熟练使用网络资源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4)熟悉仓储、运输、货代、客服等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构架以及开展业务活动的信息流程;(5)达到国家职业资格《物流师》、《国际货运代理》等标准中有关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内容,为职业资格考试提供支持; (6)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学会制订策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基本能力。 (三)素质目标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

《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课程纲要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课程纲要《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课程纲要一、一般项目《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课程纲要一、一般项目学校名称:郑东新区昆丽河小学课程名称: 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课程类型: 基础型课程教学材料: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河南大学出版社、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授课时数: 18 课时设计教师: 李姗姗适用对象: 五年级设计时间: 2019 月 9 月二、课程元素(一)课程目标二、课程元素(一)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教育学生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 1 / 11

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根据以上内容,五年级信息技术上学期课程目标定为以下几项: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 IE 浏览器并能够使用浏览器熟练地浏览网页。 2、了解搜索引擎的作用并能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 3、能够熟练下载网页上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并会保存文件。 4、会申请电子邮箱、熟练地收发邮件,能够识别病毒及垃圾邮件并将其删除。 5、会下载附件、发送大的文件并能够解压缩文件。 6、会利用电子留言版和网上论坛发布和获取信息、寻求帮助。 7、良好利用网上图书资料并能够共享资源。 过程与方法目标 8、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有好的网络环境中积极探索、学习。 9、通过教师的良好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索完成相关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0、培养学生把网络作为学习工具并利用其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意识。 11、养成正确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并注意网络安全。 (二)课程内容课题课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 1 步入网络世界 1 1 1、了解因特网的作用。 2、认识 IE 浏览器窗口。 3、掌握浏览网页的基本方法。 会用不同的方法启动 IE 浏览器。

苏教版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泰兴市蒋华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下称《指导纲要》)为依据,以《技术课程标准》为参照,在充分体现《指导纲要》各项要求的基础上,给合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以信息处理为主线,面向现代社会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意识层面、技术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以及协作学习。 二、学生基本情况 三年级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高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由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掌握水平的参差不齐,对键盘指法的掌握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实际,故加强引导学生做到“即学即用”。 三、教材特点 1.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不强求掌握知识与操作技能; 2.以活动为重心,通过活动,体验、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

3.活动过程是学生尝试、实践的动手过程; 4.动手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自主探究; 5.以学科整合为平台,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其他学科学习; 6.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四、教学目标 1.信息技术常识、指法练习、汉字输入及简单的文字编辑; 2.学会画图,对图形进行修饰; 3.了解桌面与“窗口”并学会整理“桌面”; 4.会启动应用程序,掌握对文件的复制、剪切、粘贴的操作; 5.懂得建立文件和建立文件夹,学会移动单个文件和多个文件的方法; 6.学会分类存放文件,删除不用的文件,会用不同的方式查看文件等操作; 7.能上网浏览网页,下载图片、文字、网页下载简单的软件,播放音视频。

五、时间安排 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进度表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标准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物流信息管理 课程编码:310126 课程类型:B(理实一体化) 开课部门:工商管理系 规定课时:32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吸收和运用物流管理科学、信息技术科学有关成果,研究物流管理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具有内容丰富、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与时俱进的特点。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以及赖以实现的数据库技术、EDI技术、Intranet 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等。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 本课程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不仅要强调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 2.课程定位 《物流信息管理》这门课程是根据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以及市场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的。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实践课程,侧重于实践的操作。本课程以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为基础,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应用情况以及国内外发展概况进行阐述分析,使学生理解现代物流的实际内涵,以及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在现代物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实训操作,加强学生对每一个主要物流业务岗位作业的了解和掌握,理解整个物流业务流程,能迅速适应物流企业基层岗位的工作。 3.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图1《物流信息管理》课程设计理念 以培育创业意识为导向,以岗位任职资格为标准,以校内实训软件为平台,

以提升职业素能为根本,其中课程内容方面,以物流信息的数据流动形式为主线。 (2)课程设计思路: 与物流行业的七大岗位方向密切结合,在内容的具体设计上按照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将模块进行细分,明确了各个岗位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状况。共整合成为五大模块,如下图所示: 图2《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内容整合 本课程教学计划内安排总共32学时,五个模块又细分为九个子项目:有理论有实践,其中实践部分包括九项操作任务。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物流网络技术 (2)掌握GPS、GIS、RS技术 (3)掌握条形码、无线射频技术 (4)掌握物流信息系统技术 2.能力目标 (1)具备岗位群的共性能力 (2)具备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 (3)能够利用EDI的能力 (4)会运用常见物流信息技术 3.素质目标 (1)懂得诚实守信 (2)懂得爱岗敬业 (3)懂得团队合作 (4)懂得职业抗压 三、课程内容及参考学时

四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程实施纲要 课程目标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 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课程内容 本册学习内容: 本学期科学课还需完成的探究课程: 1、生活类探究课程(见《生活探究课程实施纲要》) 2、科技馆探究课程(见《科学探究课程实施纲要》) 科学是...... 1课时 做一名小科学家 1课时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课时 校园里的植物 2课时 校园里的小动物 3课时 植物.动物.人 1课时 生命离不开水 1课时 观察水 1课时 神奇的水 2课时 地球上的水 2课时 常见材料 1课时 纸 1课时 纺织材料 1课时 金属 1课时 塑料 1课时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2课时 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2课时

课程实施1、《我们都是科学家》从“理”和“行”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认识科学。 2、《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初步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建立初步的认识。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能对收集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3、《生命之源——水》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加以描述,了解水的各种特点,指导水资源的不足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唤醒节约用水的意识。 4、《它们是什么做到》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根据这些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5、《提出问题》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能从问题中筛选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课程评价一学习过程评价: 1、当堂点评。 2、在《探究课程小档案》加星。 二基础知识评价 1、利用书面形式检测。 2、课堂问题小组加分。 三学生活动评价 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现代物流基础物流课程标准

现代物流基础物流课程 标准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大连电子学校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物流一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现代物流基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能力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熟练地、系统地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相关方法和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电子商务工作打好基础。 (二)设计思路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讲授关于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物流相关方面知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物流,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目标既要明确知识点,更要突出能力点。 (2)课程内容主要是“是什么”和“怎么样”。 (3)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动脑、动手、动口。 (4)在教学方法上,为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流出充分的时间。 三、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这些知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具备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能有效解决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形成经险的能力;具有爱岗敬业、 吃苦耐劳和与他人合作的意志品质,逐步建立创业就业自信;具备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意志力,养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小学 2015年9月

目录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 - 3 - 1.知识与技能... - 3 - 2.过程与方法... - 3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3 - 第二部分具体安排... - 4 - 一、一年级信息技术初步... - 4 - (一)内容标准... - 4 - (二)教学目标... - 4 - (三)活动建议... - 5 - (四)考核评估建议... - 5 - 二、二年级 Windows 操作系统简介... - 5 - (一)内容标准... - 5 - (二)教学目标... - 6 - (三)活动建议... - 6 - (四)考核评估建议... - 7 - 三、三年级画图... - 7 - (一)内容标准... - 7 - (二)教学目标... - 8 - (三)活动建议... - 8 - (四)考核建议... - 9 - 四、四年级文字处理... - 9 -

(一)内容标准... - 9 - (二)教学目标... - 10 - (三)活动建议... - 10 - (四)考核建议... - 10 - 五、五年级网络的简单应用... - 11 - (一)内容标准... - 11 - (二)教学目标... - 12 - (三)活动建议... - 12 - (四)考核评估... - 13 - 六、六年级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 13 - (一)内容标准... - 13 - (二)教学目标... - 14 - (三)活动建议... - 14 - (四)考核评估... - 15 - 第三部分课程实施... - 15 - 第四部分课程评价... - 15 - 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 15 -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 16 - 三、评价的全程化... - 16 - 四、评价结果... - 16 - 第五部分资源的开发... - 16 - 一、基础设施与设备... - 16 -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作者:————————————————————————————————日期:

2014-2015学年上期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新建小学:时现洲 一、课程性质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增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二)注重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重在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三、课程定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

现代物流基础物流课程标准

大连电子学校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物流一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现代物流基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能力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熟练地、系统地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相关方法和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电子商务工作打好基础。 (二)设计思路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讲授关于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物流相关方面知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物流,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目标既要明确知识点,更要突出能力点。 (2)课程内容主要是“是什么”和“怎么样”。 (3)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动脑、动手、动口。 (4)在教学方法上,为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流出充分的时间。 三、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这些知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具备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能有效解决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形成经险的能力;具有爱岗敬业、 吃苦耐劳和与他人合作的意志品质,逐步建立创业就业自信;具备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意志力,养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运输配送、储存保管、装卸搬运、现代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基本业务 (2)基本掌握物流信息、物流系统、物流网络系统、企业物流 (3)初步会知第三方物流、城市物流、区域物流、国际物流、绿色物流 (4)了解消费者物流、物流政策、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组织管理原则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郑州市第106中学 课程类型:必修 设计教师:景元克 日期:2011-9-27 适用年级:高一 课时:18

课程元素 一、课程目标 第1章绪言 1、阅读信息的三种定义 2、列举信息的主要特征,对于给出的实例能说出体现了信息的哪个特征 3、说出信息技术的定义 4、阅读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说出每次的标志 第2章信息获取 1、对于给定的总任务,能确定自己的信息需求的内容、类型、来源 2、说出网络信息检索的两种方式,列举两种方式的特点,对于具体的搜索任务能选择合适的检索方式 3、参考课本操作示例,建立分类目录 4、从网络检索并参考课本操作示例将网页、图片、文本等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下载并保存到指定目录 5、列举信息价值判断的标准,给于给定的实例能判断出信息的价值 第3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1、对于给定的任务,能确定自己加工信息的需求 2、模仿操作教程完成文本信息的加工 3、通过几次模仿后,能独立完成文本信息的加工:文字格式设

置、段落格式设置、页面设置、插入图片及艺术字并设置格式 4、模仿操作教程完成数据信息的加工 5、通过几次模仿后,能独立完成数据信息的加工:排序筛选、单元格格式设置、求和求平均、求最大最小值、插入图表 6、自己选择主题、搜集信息、使用powerpoint展示作品 第4章信息资源管理 1、阅读课本,列举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2、阅读课本,列举信息资源管理的几种方式及适用范围 3、利用课本给的数据库管理工具,增减数据、修改数据,体验数据库操作 4、参考操作示例,尝试使用access软件,建立数据库、新建数据表、录入数据、综合查询。 二、课程内容 第1章绪言 阅读课本在网站回答问题:信息定义、信息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定义、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及标志 第2章信息获取 说明:这个模块学习的总任务之一是制作“庆元旦迎新年”的电子报刊,信息获取这一部分的学习为下一章信息加工与表达准备材料。 1、以组为单位收集“庆元旦迎新年”所需的资料,每人确定一个信息需求(包括需求的内容、类型、来源)。

《八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八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八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 课程类型:校本课程 教学材料:八年级信息技术上册课本 教学时数:16课时 授课教师:王会杰 适用对象:八年级 课程目标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经适应并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学习模式,本学期信息技术课程将继续采用教师引导与讲练结合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设计任务,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本课程主要从表格处理、网页制作等学习内容入手,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认识表格处理软件的作用以及学习意义。 ●掌握创建制作表格的方法。 ●利用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运算,修饰表格。 ●创建网站的站点,了解网站三要素网页、主页、网站的关系。 ●掌握制作简单的网页的方法, 课程实施 1.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结合范例、演示、讲练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等项目,尽可能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环境。课堂上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作品的创作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2.课时安排:16课时。 3.教学环境:计算机教室。 4.学生人数:40~50人。 课程内容 第一章表格处理 第一节设计表格 学习内容: 1、认识Excel

2、测量固体密度 3、设计实验表格 学习目标: 1、了解电子表格软件处理信息的优势 2、养成用电子表格软件处理信息的习惯 第二节制作表格 学习内容: 1、制作表头 2、填充数据 3、添加标题 4、保存实验表格 学习目标: 1、学会在电子表格中输入各种类型的数据。 2、学会将电子表格保存在制定的位置 第三节数据计算 学习内容: 1、用数据列式计算石块体积 2、用单元格列式计算铁块的体积 3、利用函数得出实验平均值 学习目标: 1、掌握用Excel进行计算的三种方法 2、掌握常用函数的用法 3、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完成各种计算 第四节数据排序与筛选 学习内容: 1、数据的排序

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标准

. 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标准 4 学分:建议课时数:68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先修课程:电子商务概论、商贸实务等后续课程: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等一、前言 1.课程的性质其任务是以物流管该课 程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理、客户服务等职业岗位业务处理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学生在电子商务物流方面的实养成基本的 物流职业素养,为将来从事电子商务物流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际应用能力, 2.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高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和《江苏省五 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一般电子商务物流过程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采取理实一体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知识;掌握主要电子商务物流技术;掌握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知识;掌握企业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知识;掌握电子商务下生产物流计划与控制知识;掌握现代销售与逆向物流管理知识;掌握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保管原则等知识;了解搬运装卸与运输、包装合理化知识;掌握电子商务配送与配送中心知识;了解现代物流运作模式知识;了解物流服务管理流程,理解物流服务管理原则。 2.能力目标:能够识别包装标志,能够选用合适的材料包装快递商品;能够完成网上发货操作和退换货操作;熟悉物流的基本流程;能够给客户提供良好的物流方面的客户服务;能够对快递公司进行比较选择;熟悉供应链管理和相关信息技术。 3.素质目标:培养勇于创新、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精研业务、认真工作的习惯,具有环保、节能和安全意识。. .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郑州市第九十六中学信息技术组:邱长海课程名称:七年级上册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 教学材料: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信息技术》 授课时间:15课时 适用对象:七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信息技术教学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根据以上内容,七年级信息技术(一)、课程目标定为以下几项: (1)信息技术的现在与未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神奇的信息技术发展变化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初步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 (3)了解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并熟练操作Windows来处理海量信息。 【课程内容】 七年级信息技术以日常信息活动中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为主线,通

过学生相关学习,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解决日常问题,逐渐增进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感受和领悟信息技术对社会带来的巨变。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主题。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状况与趋势。 (3)认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特性及其基本工作原理。 (4)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状况和简单工作原理,能使用一种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 【课程实施方法】 计算机学习的经典名言是:讲8分钟,练1小时,通过大量真实的结合日常学习中的应用,如各学科学习资料的录入、搜集与保存,让学生来逐渐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并学会在真实生活中如何应用。 【成绩评价】 (1)课上测试 课上测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在本节学习的内容掌握是否牢固,在每节课都会有一个针对这节课的具体测试,包括笔试和上机测试。 (2)真实项目综合练习 在一个大知识点学习完毕后举行一次真是项目综合练习,利用本知识点学到的信息技术能力处理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具体问题。 (3)作品制作 作品制作是测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有效方法,和学生共同拟定作品主题和评价标准,作品主题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完整版)信息技术德育实施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信息技术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对信息课程的教学,引导中小学生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预期分析,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时效观念、共享思维以及创造精神。 (一)规范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信息社会的规范;从教学设备的维护到教学纪律的维持,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秩序与公共道德,从而培养学生按章行事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时效性 时间效应是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技术课程德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及时关注信息的最新动态和最新进展,避免信息的过时和陈旧对德育所产生的负

面效应。 (三)共享性 信息的共享性是信息与物质、能量的根本区别。信息共享是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的一个重要手段。信息技术课程应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集思广益,彼此分享,在资源共享中实现信息价值的最 大化。. (四)创造性 信息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将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模型、组织数据、形成方案的思维方法迁移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感知和应用前沿技术,在技术与思想的碰撞下,提高学生的创新活力,养成缜密思考、勇于探索、坚韧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德育范畴 (一)网络道德 引导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不传播不良信息,不发表不负责任的网络言论,不造谣、不传谣。遵守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 (二)信息安全 培养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维护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能够利用杀毒软件、防火墙等工具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掌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如何构建家庭局域网》 课程类型:科学素养类 教学材料:自编 授课课时:30课时 主讲教师:张刚 授课对象:初一、初二学生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拓 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 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空间。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选择计算机网络的实物进行组装与维护,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掌握相关的高级技巧。(三)、情感与态度 1、树立正确与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与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荣誉感。

二、课程内容 (一)网络的功能与构造(包含图片) 1、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相关知识(结合实物展示) 2、什么是网络?网络的功能。 3、网络中的硬件。 4、网络中的软件。 (二)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 1、数据的传输过程。 2、数据的交换技术。 (三)网络的规划设计。 1、确定网络的规模。 2、确定网络的拓扑结构。 3、选择相适应的硬件和软件。 (四)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 1、建网前期的准备工作。 2、工程实施和测试运行。 三、课程实施 在课程的选题中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交叉的内容,这样既避免开设的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合,又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类课程中充分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这些现代信息工具,形成现代信息学科与传统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相互交融的综合性校本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主学

五年级下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五年级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还是学习的工具。使学生通过进一步的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帮助课程学习方面的巨大作用,进而自觉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其未来生活的巨大作用。 具体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比较灵活,不限于一堂课40分钟或几堂课,不少环节学生可以在课余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地点也不限在机房里,学生将走出机房,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在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中,他们将使用到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软件。如用画图软件来修改图片、剪裁图片等、用WORD软件来输入文字,编排文章、用PowerPoint软件来制作演示文稿等,通过活动,学生将进一步回顾整套教材中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的综合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学生通过这个主题活动,也了解整个信息活动的一般过程,再一次体现到知道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强大优势。另外,本课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在情感价值观方面也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课时安排:每周一课时本学期共十六课时 三、教学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