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第二单元导学案答案

2016第二单元导学案答案
2016第二单元导学案答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

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

2.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3.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学习内容一 空气的组成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26-27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拉瓦锡实验的原理:(1)汞+氧气――→加热

氧化汞 (2)氧化汞――→加热

汞+氧气

实验现象分析:实验(1)中的现象是银白色的液体变成了红色的粉末。

容器里空气体积减少约1/5,消耗掉的是氧气;容器里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气体是氮气。 实验(2)中的现象是红色的粉末变成了银白色的液体。 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课本中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讨论交流】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样的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的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温馨交流】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

2.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氧气,约为总体积的1/5,剩下不支持燃烧的氮气约占4/5。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名师归纳】

1.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可能存在的原因有:(1)装置漏气;(2)红磷的量不足;(3)没有冷却就打开了弹簧夹。

2.空气含氧量测定实验的关键:装置气密性好,红磷量要求足量且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常温才开始记录水面位置。

【反馈练习】

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A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2.现有一充满空气的瓶子,要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D )

A .木炭

B .硫磺

C .铁丝

D .红磷 3.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 )

A .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B .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 .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 .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

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①液面上升小于1/5的可能原因是:红磷的量不足;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未待冷却就打开了弹簧夹。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它们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燃烧生成物是气体,反应前后瓶内压强无变化,水不会进入集气瓶。

学习内容二 混合物和纯净物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27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符号表示,如:氮气(N 2)、氧气(O 2)、二氧化碳(CO 2)、红磷(P)、五氧化二磷(P 2O 5)。

2.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例如:空气中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都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讨论交流】

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温馨点拨】

混合物分离、提纯

混合

纯净物

【名师归纳】

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纯净物组成的。判断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关键是看这种物质由几种物质组成。

【反馈练习】

1.下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B)

A.碘酒B.蒸馏水C.可乐饮料D.铝合金

2.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C)

A.氢气B.冰水C.空气D.镁

3.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纯净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C)

A.糖水、白酒B.铁矿石、氧气

C.冰水混合物、盐水D.氮气、氧气

4.下列物质:①海水②铜③食盐水④空气⑤氮气⑥泥水⑦二氧化碳⑧矿泉水中,请填空:

(1)属于混合物的是①③④⑥⑧;

(2)属于纯净物的是②⑤⑦。

学习内容三空气的用途、污染和防治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28-3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等。

②氮气: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氦、氖、氩、氪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和臭氧。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空气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等。

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以保护大气。

【名师归纳】

1.氮气和稀有气体作为保护气,是利用它们的稳定性,但稳定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每日空气质量的高低变化就是保护空气的前提。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有针对性地改善环境状况,是我们常常采取的一种措施。现在很多城市都有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日报。

【反馈练习】

1.不同寻常的低温会导致北极上空形成臭氧洞。臭氧(O3)属于(B)

A.氧气B.空气污染物

C.混合物D.稀有气体

2.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的污染物不包括(B)

A.可吸入颗粒物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D.二氧化硫

3.由于森林过量砍伐、草场大面积开垦,土地出现沙漠化,导致某市今年出现了近几年来最严重的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天气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A)

A.可吸入颗粒物B.一氧化碳

C.二氧化氮D.二氧化硫

4.请从①氢气②氮气③氧气④二氧化碳⑤二氧化硫⑥氦气等六种气体中,按要求将相应物质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空白处。

(1)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气体是⑤;

(2)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③;

(3)焊接金属时常用作保护气的是②;

(4)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气体是④。

课题2氧气

【学习目标】

1.知道氧气的性质,掌握硫、磷、碳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2.认识化学反应,掌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

【重点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2.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学习内容一氧气的性质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33-35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密度略大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183 ℃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2.氧气的检验

操作方法: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内。实验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结论:氧气具有助燃性。

3.氧气的化学性质

同学们分为3个小组,第1小组演示木炭燃烧的对比实验;第2小组演示硫燃烧的对比实验;第3小组演示铁丝燃烧的对比实验,然后填写下表:

【讨论交流】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有何作用?火柴起什么作用?为何要待火柴快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中?

【温馨点拨】

防止反应时产生的高温熔化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引燃;以免火柴燃烧消耗氧气。

【名师归纳】

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反馈练习】

1.下列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且产生大量白烟的是(C)

A.木炭B.硫粉C.红磷D.铁丝

2.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具有可燃性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三氧化硫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闻到刺激性气味

学习内容二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35页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特点

“多变一”,用A +B ―→AB

表示

有氧参加

举例 木炭、红磷等与氧气的反应

石蜡燃烧、木炭燃烧等

相互

联系

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1.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化合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而氧化反应不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它发光、放热。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它不发光,但放热。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

【讨论交流】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是什么类型的反应? 【温馨点拨】

蜡烛燃烧是蜡烛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蜡烛+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水。

【名师归纳】

1.氧化反应中的“氧”不能单纯理解为氧气。 2.缓慢氧化是一个放热反应。

【反馈练习】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D )

A .氧化反应只能生成一种物质,因为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 .化合反应必须是物质与氧气反应且生成的物质只有一种

C .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D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所属反应类型正确的是(C ) A .硫——黄色火焰——化合反应 B .红磷——蓝色火焰——氧化反应 C .铁丝——火星四射——化合反应 D .木炭——白色火焰——化合反应

3.蜡烛、硫粉分别在空气中燃烧,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 .都产生火焰 B .都放出热量

C .都是化合反应

D .都会生成纯净物

4.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

(1)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分别是:

①都是化合反应;②都与氧气反应;③生成物都是氧化物;④反应都放出大量的热;⑤反应条件都是点燃;⑥都是气体与固体反应……(只答四点即可)

(2)任选上述三个实验中的一个,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硫+氧气――→点燃

二氧化硫(或磷+氧气――→点燃

五氧化二磷;或铁+氧气――→点燃

四氧化三铁)。

课题3 制取氧气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过程。 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认识分解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 【重点难点】

1.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2.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学习内容一 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37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放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课本实验2-5

实验编号

现象 原因

(1)

瓶内水减少,有气泡产生

【讨论交流】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2.收集氧气时,可用什么方法? 【温馨点拨】

1.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2.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名师归纳】

实验室加热固体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氯酸钾――→二氧化锰

加热

氯化钾+氧气 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反馈练习】

1.现有下列仪器:①烧杯 ②酒精灯 ③铁架台 ④试管 ⑤托盘天平 ⑥集气瓶,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不需要的仪器是(A )

A .①⑤

B .①②④⑥

C .①②⑤

D .①②③⑤

2.下列关于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C ) A .发生装置选用长颈漏斗和锥形瓶 B .反应不需要加热

C .实验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 .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3.某同学在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了试管破裂的情况,造成试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D )

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 ②试管外壁有水珠

③试管口没有略微向下倾斜 ④加热时试管底部与灯芯接触 ⑤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撤去酒精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学习内容二 用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催化剂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38~39页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讨论交流】

1.用过的二氧化锰能否再次使用? 2.催化剂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

【温馨点拨】

1.向用过的二氧化锰中再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能否再次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以上实验可重复多次,好像二氧化锰永远用不完。如果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你会发现它的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把它再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还可以使过氧化氢分解。

2.①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做触煤)。催化剂的本质是“一变二不变”。

②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名师归纳】

1.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水+氧气

2.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能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 3.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改变。 4.催化剂的作用是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5.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6.离开化学反应就不存在催化剂。

【反馈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可以较快地放出氧气的一组是(C )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纯净的二氧化锰 ③高锰酸钾受热 ④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全部

2.某同学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错把高锰酸钾当作二氧化锰放入氯酸钾内,其结果与只加热氯酸钾相比,正确的是(D )

A .反应速率不变

B .生成氧气质量不变

C .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不变

D .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增加

学习内容三 分解反应和氧气的工业制法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39~4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2.A.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B .红磷+氧气――→点燃

五氧化二磷 C .氯酸钾――→二氧化锰

加热

氯化钾+氧气 D .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以上四个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B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CD 。 3.比较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4.工业制氧气:把空气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变为液态,然后蒸发,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先蒸发出来的是氮气,剩下的主要是液氧。

【名师归纳】

1.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分解反应就是一变多的反应。即AB ―→A +B 。

2.实验室制氧气量少,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制氧气的纯度高;工业制氧气量大,纯度相对低一些。

【反馈练习】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B )

A .甲烷+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水 B .碱式碳酸铜――→加热

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C .泥水―→泥+水 D .一氧化碳+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

2.下列有关工业法制取氧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

A .液化蒸发空气制取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B .液化蒸发空气制取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 .液氧是无色的

D .液化蒸发空气所得的氧气贮存在银灰色钢瓶中

3.小敏同学对下列反应进行归纳,主要有:

①石蜡+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水 ②碳酸钠+盐酸―→氯化钠+水+二氧化碳 ③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④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 ⑤汞+氧气――→加热

氧化汞 ⑥磷+氧气――→点燃

五氧化二磷 ⑦铝+氧气――→点燃

氧化铝 ⑧碳+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

⑨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水+氧气 ⑩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⑤⑥⑦⑧?;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⑨⑩;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的是①⑤⑥⑦⑧?。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学习目标】

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重点难点】

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 2.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学习内容一 选择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45~4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制取气体的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收集装置由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有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排水集气法。当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中的任何成分发生反应时,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当气体的密度比空气

的小且不与空气中的任何成分发生反应时,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当气体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时,可以用排水集气法。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的底部;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的末端伸到集气瓶口内一小部分即可。

【交流讨论】

1.课本第45页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2.气体的发生装置有几种类型?

【温馨点拨】

1.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

2.固固加热型装置,固液不需加热型装置,这两类发生装置较常见。

【名师归纳】

要确定气体的发生装置,必须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和密度。

【反馈练习】

1.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双氧水是液体,二氧化锰是固体,反应条件不需加热,发生装置选用固液不需加热型;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是固体,反应条件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用固固加热型。

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其中收集氧气时可选用(C)

A.①②B.③④C.①⑤D.①④

3.实验室有如下图所示的仪器装置,某同学准备利用这些仪器装置及相关试剂制取氧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

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B.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可用Ⅱ作发生装置

C.要选用Ⅳ收集氧气D.用Ⅴ收集氧气时,应从导

管a通入氧气

学习内容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45-46页的内容,完成下表。

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操作错误造成的后果

检验装置

的气密性

装入药品,

固定装置应将试管口

略向下倾斜

管口朝上,冷凝水倒流回试管

的底部,试管炸裂。

加热先预热,再集中加热试管受热不均匀破裂。

用排水法

收集氧气

等气泡连续、均匀产生时,开

始收集

收集的气体不纯净。

熄灭酒精灯

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

精灯

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槽,水倒吸入

试管中,造成试管破裂。

【讨论交流】

1.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1.用手紧握试管,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2.加入高锰酸钾的试管中为何安放一小团棉花?2.以防固体高锰酸钾粉末冲入导管,导致阻塞。

3.收集时为何要等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才能收集?3.开始出来的是空气,以防收集的氧气不纯。

【名师归纳】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药品③固定装置④在两个集气瓶中盛满水⑤加热

⑥收集氧气⑦将导管移出水面⑧停止加热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七步:茶庄定点收利息(查装定点收离熄)

十步:茶房禁鼓捣(查放紧固倒),夜深取衣洗(热伸取移熄)。

3.排水法收集气体

满水无泡倒立水中,放空充气撤管撤灯。

【反馈练习】

1.右图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分析

错误的是(C)

A.气密性检查:用手握紧试管,观察到水中导气管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B.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壁上的水流入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

C.加热:直接用酒精灯的火焰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

D.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2.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它能跟空气里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现要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B )

A .向上排空气法

B .排水法

C .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D .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3.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④⑥①③⑤。

①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收集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把导管移出水面 ④把药品装入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⑤熄灭酒精灯 ⑥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加热

4.指出下列装置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1)试管的底部用内焰加热,改为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2)试管口朝上,改为试管口朝下;

(3)导管伸入试管内过长,改为刚露出橡皮塞即可;

(4)导管没有伸入集气瓶的底部,改为把导管的末端伸入集气瓶底; (5)试管口没有放棉花,改为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学习内容三 氧气的性质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46页的相关内容,并做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交流讨论】

在进行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何要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并使燃着的木炭和铁丝保持在集气瓶中央?

【温馨点拨】

以免物质燃烧时将瓶内氧气赶出,导致物质燃烧不充分,现象不明显;木炭和铁丝保持在集气瓶中央是为了防止集气瓶炸裂。

【名师归纳】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碳+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

(C) (CO 2)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Fe) (Fe 3O 4)

提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瓶底预先应装少量水或细沙。 【反馈练习】

1.下列实验现象正确的是(D )

A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B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无色、无味气体

C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 .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2.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

A .氧气用于炼钢,目的之一是除去生铁中多余的碳和其他杂质

B .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氧气瓶中,木条复燃

C .实验室可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D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氧化铁 3.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关于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

A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 .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 .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和生物体内物质反应而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4.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装置验证氧气的性质实验中,集气瓶底部预先装入少量水,各自作用是什么?

甲中防止铁丝燃烧时生成的高温熔化物溅落下来使集气瓶破裂; 乙中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导学案语文模板

语文导学案设计准备 设计语文导学案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对课堂教学、班级组织建设、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评价反馈、班组文化建设等整体教学系统的统整与建构,所以在教育理念、设计形式、设计内涵、教学系统、教学手段等方面蕴含着诸多创新的教育教学元素和智慧。所以在设计导学案前应有以下准备工作: 一、拓宽眼光,更新理念,提升实力。 主要应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改革要求及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保证自己从高度上居高临下的参与改革,尤其是不被教材、教参、教辅、经验等所局限。二是学习高效课堂的有关要求,从全盘吸收到个性融入,从理论上武装自己,从理论上解决不知如何下手的问题。三是加强“无形设计”、“有形设计”、“集智备课”的力度,让自已真正具有“设计”的实力。 二、构建班级及小组建设体系。 班级建设应着眼于氛围营造,让师生都认识到教师不积极改落后、学生不积极参与退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工作有1、拟定口号。师生共同参与拟定,要求是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教师应写在备课本前页、学生应写在书前页、教室应贴在最醒目位置。总之,务必形成氛围,逼师生参与。2、培训演练。利用一周至两周的时间,专门训练师生的有关技巧,包括建立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充分利用每个层次学生的智慧,最大限度吸引他们进行参与。 小组建设应着眼于制度建设和训练。1、调查学情,合理分组。2、定出小组长和层次,激发、调动每个层次的积极性,让每个层次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努力的目标。3、重视培训小组长工作,这应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但开头一定要下大力气来培训。4、完善评价机制,最好粗线条评价;低门槛评价;侧重性评价(C级学生);强调参与度评价,将质性评价作为重要的指标。5、实行模拟体验培训。在未进入真正的上课之前,必须进行体验培训,尤其是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务必让学生在培训时放开手脚、胆子大起来,话多起来,人活起来。事事讲合作、人人想合作,能静学、敢讨论。最终让学生对小组建设形式有感觉、有兴趣、有期待。6、进行多次调查,了解学生最期待的学习方式。供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使用。 三、做好各项学法培训准备。 重点是以下几项:1、指导学生如何开展有效自学。2、如何进行小组合作。3、如何进行问题展示。4、如何进行问题质疑。5、如何整理笔记。6、如何写好反思。7、各层次学生如何履责(包括小组长、各层次学生)。8、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如整合课内外资源搜集有效信息、合作分工等)9、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并有效实施。 语文导学案设计基本术语

2019外研八年级下册:模块五第二单元导学案(无答案)语文

Module 5 Cartoons Unit 2-1 Tintin has been popular for over eighty years. 时间主备教学方法 1.学习目标能读懂以卡通为主题的短文并获取相关信息。 2.能力目标能够询问并回答有关卡通故事和人物的信息 3.情感目标能够就卡通故事和人物进行交流尊重他人的态度,倾听他人 意见 学习重难点 学习过程 一、温故互查 方法;小组复习 Revise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Free talk: Activity 1 Work in pairs.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cartoon characters. 目的:合作的过程中体验收获。 二学习探究 (一)、设问导读 方法:通过听和读来解决以下的问题。 1.Read the passage and choose a sentence that best summaries the passage. 2. 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then answer questions. Q1 Do Nemo and Shrek look the same? Q2Who makes a terrible mess in heaven? 3.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finish Activity 3. then check in pairs (二)、自学检测 I 翻译下列短语 1.赢得...的心: 2.全世界: 3.大闹天宫: 4.讲一个...的故事: 5.一组,一群: 6.违反规则: 7.制造混乱:8.常用语: 9.从...开始:10.翻译成II. 根据汉语意思完成英语句子, 每空一词。 1. 最后他赢得了那个女孩的心。 At last he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that girl. 2. 我爷爷刚刚庆祝了他的70岁生日。 My grandfather ________ just _________ his seventieth birthday. 3. 孩子们期盼明天去野餐。 The childre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a picnic tomorrow. 4. 这条橙白相间的鱼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The __________________ fish is the ________ of the story. 5. 她的分数总能令父母满意。 Her marks always ________ her parents 目的:检测合作学习的掌握情况 三、巩固训练 2. Do Activity 4. 四、拓展延伸 完成A5 六.Homework Unit 2 Tintin has been popular for over eighty years. 课后反思: Module 5 Cartoons Unit 2-2 Tintin has been popular for over eighty years. 科目英语课型时间主备教学方法 1.学习目标:巩固单词短语和句型 2.能力目标:可以描写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 3.情感目标:阅读卡通得到的启示 学习重难点:描述卡通人物 学习过程 一、温故互查 方法:独立完成。 I. Find out the phrases or sentences, and then translate:

第二单元第1课孔子学案及答案

第二单元第1课孔子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重点难点】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自主学习】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学习礼乐(15岁):苦研《》《》《》《》,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为己任。 2、讲学收徒(30岁):对“六经”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办的成功使他闻名遐迩。 3、从政生涯(51岁):在鲁国做中都宰,后官至司寇。为了实现恢复社会的理想,他试图加强,削弱,抑制,结果失败。 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5、献身文化: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文化典籍、删除《》,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 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1)、春秋时期是社会向社会转变的时期。

(2)、违背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3)、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意义。 2、内容: (1)、礼的思想:礼及周礼,主张“”,匡正社会秩序。 (2)、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就是,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主张以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3)、中庸思想:为了协调仁和礼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他认为“”,要恰到好处“”。 (4)、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 4、教学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成为儒家经典。 四、多后世的影响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①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 ②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有利于修身社建; ③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

(完整版)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阅读鉴赏第二单元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 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篇载: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二、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5、翠鸟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清脆、饲养”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3、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法点拨: 1.归纳主题的方法之一:抓抒情句法。有的作者时常把主题放在抒情部分来表达,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要重视这些抒情的句段,这样才能领会文章的主题。 2.本文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介绍翠鸟时,就紧紧抓住了它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将翠鸟的美丽、敏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自主合作探究: ( 1、給加点字注音。 苇.秆.褐.色锐.利绣.花叼.起蹬.开橄. 榄. 2、读拼音,写词语。 cuìniǎo wěi gǎn fùbùchèn shān dǎxiāo niàn tou ()()()()() dǒu qiào yòu jiān yòu cháng qīng cuìjífēi yīzhǎ yǎn

()()()() () táo tuōsìyǎng yúwēng shíbìguǎng fàn tòu liàng ()()()()()()] 3、多音字: 悄{爪{ 待{朝{ 4.近义词: 灵活——()鲜艳——()锐利—— () 希望——()逃脱——()注视—— () 5.反义词: 摇晃:陡峭:灵活:清脆: 6、比一比,填一填 观察考察 (1)我要乘宇宙飞船到太空去()。 (2)我认真地()蚂蚁的活动规律。 希望失望愿望 (3)爸爸没给我带回游戏机,我很()。

人教版高二英语选修八第二单元学案含答案

Unit 2 Cloning (Module 8) Period 1 Reading: Cloning: Where is it leading us Class : Name : __________ Group : No :______ Learning Objectives: 1. Learn the useful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Read the passage and learn some information about cloning. Learning Key Points: 1. Grasp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reading material. 2. Learn the text and master the major uses of cloning and the success and problem of cloning Dolly the sheep. Learning Difficult Points: 1. Improve the reading ability. 2. Learn the reading skills: scanning and skimming. Learning Procedures: I. 【Pre-class homework 】 A. Warming up There are two kinds of clones, a natural clone and a man-made clone. Do you know what is a natural clone? And what is a man-made clone? A natural clone is one th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an-made clone is one th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Pre-reading Background reading: Scottish scientists at Roslyn Institute created the much-celebrated sheep "Dolly", aroused worldwide interest and concern because of its scientific and ethical implications. She was the first mammal to be cloned from adult DNA taken from an adult cell. Previously, animals had only been cloned using embryo(胚胎) cells which already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 complete embryo in its own right. The big breakthrough with Dolly was to make a clone from an ordinary, adult cell ? in this case from a female goat’s udder. Questions: 1. How does Dolly differ from other sheep? She was ______________ by humans while the others were born naturally. So, Dolly was a ______________ sheep. 2. Should we clone a human? II. 【While-class 】 Step1. Lead-in Step2. Group discussion Step3.Consolidation 1. Reading Assessment : Assessment :

小学语文导学案模板参考

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学科班级执教 授课时间主备人审核人签字 学科助教课前才艺展示板书员 组名:组员(号) 一、课前预习学案 课前自主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课前预习目标: 1、 2、 3、 4、 ★课前预习流程: 一读: 1、我已能正确、流利读通课文。自我评价朗读等级:(A\B\C) 2、初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划出文中的生字,为生字注音并组词。 3、我认为本课中容易读错的字有: 4、我认为本课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5、我要提醒大家本课中的多音字有: 二读:

※划出文中你不理解的新词,用自己常用的几种方法弄明白它的意思。(可以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找近义词、抓重点字词、造句等) 三读: 1、通过读课文,我概括的主要要内容: 2、我会自己分段并能概括段意(简介你的概括段意法)。 3、在预习过程中,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课文背景衔接 二、课堂探究案 合作交流学习,探究解决热点问题。 ★课堂探究目标: 1、 2、 3、 ★课堂探究流程: 1、明确学习目标(时间预设:1分钟)

2、组内准备展示(时间预设:10分钟) 3、全班展示提升(时间预设:30分钟) 4、各组课后总结(时间预设:4分钟) ■组合课堂探究学习激励规则 1、组长组织组员展开探究,书记员负责汇总和记分(做到人人参与讨论),鼓励5、6号组员积极发言汇报,1、2号组员总结补充。 2、组员答题汇报评分标准:6号汇报准确得6分、5号得5分,4号得4分,以此类推。补充汇报完整嘉奖2分,组员代表课前才艺展示最佳获得奖分2分。 3、在探究汇报中,声音低沉、站姿不端正,发言吞吞吐吐一律不得分。 4、注意倾听,反应敏捷,补充完整、准确、善于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反驳且有说服力,语言流畅,声音洪亮给予10分嘉奖。 5、评分结果奖励办法:总分名列第一名的组合奖励当日无家庭作业和奖旗一面;总分排名2、3名的组合奖旗一面;总分排名后三名奖励30字的硬笔书法训练和100字以内的课堂书面反思。 ■直击探讨热点重点问题(组合探究汇报和点评分配)探究问题(一) 探究问题(二) 探究问题(三) 探究问题(四) 探究问题(五)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 1.学会记叙一件完整的事,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学会安排事情的详略,事情的经过重点写,写详细些。 3.写出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步骤一写法指导名师导航 1.写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才能够将事情的经过写得清楚、完整。在六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重点,而写清楚“经过”是其中的关键。要想把“经过”写得清楚,完整,有意思,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如时间先后,场景变化,情感发展等。(2)是否有一些前后连贯的情节?(3)对重要的情节是否做了较为详细的描写?(4)对涉及的人物是否做了一定程度的刻画? 2.完整叙述事情时,特别要注意条理清晰、巧用顺序。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3.要做到叙事完整,还要注意过渡与照应。 所谓过渡,是指文章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换和衔接。它像沟通两岸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贯通全文的作用。 所谓“照应”,就是文章中某些内容的彼此照顾和呼应。即前边写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前面要有交代。恰当地运用照应这种手法,能使文章贯通自然、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4.写出真情实感。 (1)寻找“感动力”,大胆写“我”。 我们作文普遍存在两大毛病;一是流行空谈,空话、假话、套话多;二是目光总是关注别人,不敢写“我”。这就意味着这些作文势必华而不实,虚情假意。只有大胆写“我”,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才能做到有“真情实感”。 (2)要选好文章的“动情点”。 生活是琐碎的,写真情实感不能理解为照搬生活的本来面目,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加工,要找准能够打动读者或者阅卷老师的动情点,也就是要选择能抓住人心的事情。 在选材时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①真实原则。文章的选材要贴近生活,强调真实。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又何谈抒写真情,使人感动呢?尤其是写记叙文,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即“文学来自生活并高于生活”。 ②细微原则。这里的“细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步骤二活学活用实战演练 一、文题展示 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2016第二单元导学案答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 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 2.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3.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学习内容一 空气的组成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26-27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拉瓦锡实验的原理:(1)汞+氧气――→加热 氧化汞 (2)氧化汞――→加热 汞+氧气 实验现象分析:实验(1)中的现象是银白色的液体变成了红色的粉末。 容器里空气体积减少约1/5,消耗掉的是氧气;容器里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气体是氮气。 实验(2)中的现象是红色的粉末变成了银白色的液体。 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课本中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讨论交流】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样的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的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温馨交流】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 2.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氧气,约为总体积的1/5,剩下不支持燃烧的氮气约占4/5。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名师归纳】 1.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可能存在的原因有:(1)装置漏气;(2)红磷的量不足;(3)没有冷却就打开了弹簧夹。 2.空气含氧量测定实验的关键:装置气密性好,红磷量要求足量且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常温才开始记录水面位置。 【反馈练习】 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A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2.现有一充满空气的瓶子,要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D ) A .木炭 B .硫磺 C .铁丝 D .红磷 3.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 ) A .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B .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 .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 .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 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①液面上升小于1/5的可能原因是:红磷的量不足;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未待冷却就打开了弹簧夹。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它们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燃烧生成物是气体,反应前后瓶内压强无变化,水不会进入集气瓶。 学习内容二 混合物和纯净物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27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符号表示,如:氮气(N 2)、氧气(O 2)、二氧化碳(CO 2)、红磷(P)、五氧化二磷(P 2O 5)。 2.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例如:空气中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都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讨论交流】 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温馨点拨】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6、北京的春节 导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导学重点:引领学生随着坐着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导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导前准备 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收集古今文人苗雪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导学课时: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 二、我知道:课文是按__________顺序写的,从_______写到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________________. 三、我的疑惑 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讨论。 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1.出示探究内容: (1)默读单元导读,了解单元内容,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2)默读课文,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完成下表: 时间风俗习惯 2.学生自由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根据所给题目自读自悟,画出相关语句,并完成上表。。 3.小组内交流:学生分小组边读课文边根据所给题目进行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朗读品评,了解北京春节的特点,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二、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教师点拨,并和全班同学深入探究 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19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导学案: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含答案

单元学习任务 关键能力培养——新闻阅读方法指导 【相关知识】 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的特点我们在学习时可采用如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看标题信息。即通过对标题的揣摩,要能辨别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讯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来分析。 【实践任务】 阅读以下各个新闻片段,回答相关问题。 1.新闻材料: 昨天晚上7点多钟,记者乘坐采访车赶到南澳镇。此时,一阵紧过一阵的狂风裹挟着海水,不断向镇区刮来。尽管天已漆黑,但是大海上滔天的白浪依然清晰可辨。在港湾里避风的渔排随着浪头上下摇晃,随时有倾覆的危险。晚上8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

西安市第三十九中学高二语文选修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主备: 审批: 班级:姓名: 时间:2010年3月18日 一、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学习目标: 1、掌握意象、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2、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境中景、理、情。 教学重、难点:诗境中景、理、情。 学法指津:1、从意象入手,品味意境2、借助联想和想象3、炼字传神,一字而境界全出 二、课前预习: ◆阅读“赏析指导”弄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含义。 1、置身诗境 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欣赏时,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意象再现。 审美想象的过程有三种方法 (1)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什么经验,和诗人取得共鸣。 (2)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未经历过的境界,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3)对于某些想象奇特的作品,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2、缘景明情 (1)篇幅短小,意象常见的诗歌,欣赏时只需将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的作者的诗思。 (2)意象跳跃性大,要根据诗中的关键点,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3)某些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出的以景言情之句,方显出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应揣摩,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情。 3、方法指导 1、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

高二英语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学案+答案

一、词汇变形 Book5 Unit2 The United Kingdom 词汇导学案 1. unite (v.) 联合---united (adj.)---union (n.) 2. consist (v.) 组成,一致--- consistent (adj.) 3. divide( v.)分开 --- division n. 4. willing (adj.) 愿意的--- willingness(n.) ---unwilling (adj. )不愿的 5. educate (v.) 教育---educator 教育家 --- education —educational (adj.)教育的 6. convenient(adj.) 方便的---inconvenient --- convenience(n.)便利 7. attract(v.) 吸引---attraction (n.) ---attractive 8. enjoy (v.) 喜欢,享受---enjoyment n. --- enjoyable adj. 令人高兴的 9. furnished (adj.) 带家具的 --- furniture (n.)家具(不可数) 二、重点单词 10. d escribe (v.) 描述---description(n.) 11. possible (adj.)---possibly( adv.) ---possibility (n.) 可能性 12. arrange (v.) 安排--- arrangement(n.) 13. fold (v.) 折叠--- unfold (v.) 打开;展示 14. delight (n.& v. )高兴 ---delighted/ delightful(adj.) 15. original (adj.)起初的---originally(adv.) ---origin (n.)---originate (v.)发源于 16. c lear(adj.)清楚---clarify(v.)澄清17.accomplish (v )完成---accomplishment(n.) 18.imagine(v.) ---image(n) 影像,形象 ---imaginary (adj.)虚构的---imagination(n.) ---imaginative(adj.) 富于想像的 1) This club ___ more than 200 members.这个俱乐部由 200 多个会员组成。 2) The beauty of the plan ____________ its simplicity. 这个计划妙就妙在简。 3) Theory should __ __________ practice. 理论应与实践相一致。 2. convenience n. 便利;方便 inconvenience n.不便 convenient adj. conveniently adv. 1) 如果方便就来看看我。 _. 2) *电子词典小巧,易携带,使得我们方便搜索我们想要的东西。(产品介绍) The electronic dictionary is very small and easy to c arry, ___ . 3) *我们希望如果方便的话,您能接收我们的邀请。(邀请信) __ _. (4) *关于酒店,我强烈推荐希尔顿,它拥有现代化的便利设施。(equip )(推荐宾馆) As for the hotel, I strongly recommend Hilton Hotel,__ . 抽象名词具体化 convenience [U] 便利;方便 [C] 便利的事物;便利设施 attraction [U] 吸引;吸引力 [C] 有吸引力的事物 / 人delight [U] 快乐;高兴 [C] 令人高兴的事 (joy) comfort [U] 舒适(感);安逸(感) [C] 令人感到安慰的人或物hono(u)r [U] 荣誉 [C] 光荣的人 / 事 failure/ success [U] 失败/成功 [C] 失败的人或事/成功的人或事 it is convenient to/for sb it is convenient for sb to do sth at one’s convenience 在某人方便的时候 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ce [书信用语] 尽早;尽快 for one’s convenience(of) 为了某人的方便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七下) 班级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 主备人:审核人: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家国情怀) 【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单元要点梳理。) 【单元目标】(1分钟) 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单元内容回顾】(2分钟)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文学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字、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的思想感情。 《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小孩子的视角,从热爱祖国语言的角度,以小见大,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其牺牲切的决心。 《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知识链接】(5分钟) 《黄河颂》 1、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写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

语文导学案模板

实验二中语文导学案 制作人:刘广英八年级:

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③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 ④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 ⑤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堆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 ⑥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 ⑦“不过话说回来,破烂 ..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 ⑧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 ⑨为了“惩罚”我,他说:“去把窗玻璃给我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 ⑩我只好乖乖地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 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 “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 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 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有删改) 9.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本文的情节。(6分)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第二单元折扣 人教版 含答案

第二单元 百分数(二)折扣 一、知识导航: 1、折扣的意义: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俗称“打折”。 2、折扣与百分数的关系:几折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几几折表示百分之几十几。 3、折扣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现价=原价×折扣,现价÷原价=折扣, 现价÷折扣=原价,便宜的钱数=原价×(1-折扣) 二、知识演练场 1、一件商品打二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 )%出售;打七五折出售,售价是( )的( )%。 2、5 1=()20=( )%=( )折 3、一件商品打六折出售,比原价便宜了( )%。 4、一种商品原价是80元,现在打五折,现价是( )元。 5、一种原价为90元的玩具,现价为54元,相当于打( )折出售。 6、一辆自行车打九折出售,就是现价是原价的( )%,比原价便宜( )% 7、一种书包原价75元,暑假期间进行七八折促销。如果妈妈去买这个书包,那么比原来少花多少钱?

8、某商场国庆节促销,小美的妈妈用180元买了一双鞋,比打折前便宜了20元。这双鞋是打几折促销? 8、一条裤子的原价是260元,国庆节期间搞促销,打折后便宜了52元,这条裤子打几折? 9、小丽要买一台电脑,打八折后比原来便宜了200元,那么这台电脑原来的价格是多少钱?

10、一架玩具飞机原价250元,现在打八折出售,现在每架玩具飞机的售价比原来便宜多少钱? 用时:分钟家长签字:日期: 参考答案 一、略。 二、 1、20、原价、75 2、4、40、四 3、40 4、六 5、60、40 6、16.5元 7、九折 8、八折 9、1000元

10、50元 谜底:无独有偶 ①②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