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现状调查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在达尔文的著作《人和动物的感情表达》中曾提到:“情绪是发生在人类身体上的重要程度最高的事情,是对周围环境所发生事件的正常生理反应,体现为各种生理改变,当然它也是对事件进行思考和想象的结果。”而情绪管理是指以社会认可的方式抑制或者调解情绪的过程。年龄越小,相对应的对自己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就会越弱,也就需要更多他人所提供的外在帮助进行协助管理情绪。鲁道夫·谢弗的研究表明:“借助于父母和老师的帮助,获得相应的策略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及其表现,个体运用这些策略的范围越广,运用得越娴熟和恰当,其社会事业就越可能成功。”因此,教育者不仅要对情绪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幼儿进行管理,更要培养他们的情绪自我管理能力,使其逐渐成为善于进行情绪自我管理的人,进而促进其情绪与行为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希望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有效应对孩子们各种情绪及其行为提供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情绪可以分成三种类型,易冲动性、外露性和易变性,这与他们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有关,孩子情绪的产生通常基于他们所认识或了解的某一事物。比如如果他们的情绪通常保持高度亢奋的状态,通常是易冲动性的表现。他们会由于某一事物的影响而冲动,听不进成人的话,而且短时间内不能平静。这一特点在较小的孩子身上有无突出。在儿童年龄较小尤其是对于学龄期儿童来说,他们对情绪的管理能力较弱,通常会存在明显的外在表现从而导致他们的情绪能够被看出来,这种被称为外露性。在学龄阶段的儿童,他们的情绪一般不会稳定为某种特定状态,反而会在两种不同情绪之间进行时间长度不定的随机切换,这种叫做情绪的易变性。受外界的影响容易使这个时期孩子的情绪情感的经常发生变化,他们容易受到感染和暗示。例如:两个小朋友刚因争执而不开心,转眼间又和好了,常常眼泪未干又笑了。幼儿情绪的产生也基于了两个基础,一个是需要;另一个是认识。第一,孩子的情绪是与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当满足了孩子的需求时,就会产生一种叫积极的情绪;但是当孩子所提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亦或是自身进行满意结果的追求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或挫折,他们就会自然而然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例如,当儿童的理想目标无法达成,或者在使用常规哭泣撒娇等手段不起作用时,就会引起他们的焦灼情绪的产生,甚至会由于其严重的挫败感和幼小的自尊心收到伤害都会造成其紧张、焦灼不安情绪的加剧。第二,孩子的情绪与其对相关事物的认识很大

的关系。幼儿期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还很有限,有时时候,恐惧往往是由不正确的认识引起的,或是有成人对某些事物不正确的解释使孩子产生的错误认识引起的。比如,大人说:“大灰狼有尖尖的牙齿,他会吃小孩。”
1.2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查小班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的现状,通过教师问卷调查了解孩子情绪的一些特点和重要性,选择幼儿园小班儿童作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重点进行其情绪控制能力、情绪感知能力以及情绪运用相关能力的调查,从而解决对小班幼龄儿童其群体化是否随性别而存在明显差异?有利于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制动出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情绪管理原则和方法,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及其行为,应对幼儿消极情绪及其行为的有效方法及策略。
1.2名词解释
1.2.1情绪:研究者通过文献搜索“情绪”发现,对于情绪的研究数不胜数,对情绪的定义也是几十种之多。通过综合要素,研究者发现“情绪”的内容大概涵盖需求、认知、感知、功能几大部分。因此,在诸多学者中,孙卉2010年对“情绪”的较为完整的概念定义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情绪建立在对于自身需要的评价基础之上,对于周围环境的客观事件能够较为完美的满足自身需要的自我认知评估,对于这种自我认知评估所引起的合理的机体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反应上的功能性表现就被称之为情绪,因此情绪可以被外界感知,而且可以被测量。
1.2.2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有20种以上不同的定义,但是在这些定义中,都包含有三个部分:(1)情绪与身体的变化相关,对于情绪表达而言,身体变化也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情绪表达方式。(2)情绪中含有机体对于外界事物的自我认识,自然也就包含对于外界事物的自我评价。(3)对于情绪的管理来说较为复杂,需要牵涉到相关方式方法的合理了解及有效运用。情绪管理能力涉及自身,也可称为情绪的自我管理,被看成早期幼儿发展的核心标志的自我管理,又称为自我控制,是指利用个体主观控制改变自主行为的力量,它注重的是个体的自我控制和约束的内在力量。
从发展理论的角度来看,0-6岁的幼儿是情绪发展能力的关键时期,亦是本文之前提到的“情绪脑”发育的关键期,因此,抓住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关键时期,有助于帮助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培养。通过早期幼儿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对于自身的情绪认知以及调整策略没有经验认知,家长和教师对于幼儿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长远预防的角度来看,在关键期培养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对个体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多年来,许多儿童、青少

年心理疾病的发生与其在幼儿期、婴儿期的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早期幼儿情绪管理的空白,造成了许多不可治愈的案例。因此,在幼儿性格养成的关键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未来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过程。
情绪的功能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在本文中,情绪管理能力是指包含情绪功能的能力,即:幼儿个体应该能够正确感知自身与他人的情绪,也可以理解他人情绪并适当表达自身的情绪,并且能够控制自身和应对他人的情绪,从而做出适宜行为的能力,它主要包含三个维度:情绪知觉维度、情绪运用维度和情绪控制维度。
情绪管理能力在幼儿期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个体后续许多行为能力水平,例如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等。在幼儿阶段,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主要在这三大方面做出提升,即认知、调节、运用。
1.2.3小班幼儿:在幼儿园里按照年龄阶段划分是由年龄三周岁至五周岁之间的儿童。在我园一般以8月31日为期,本文中的小班幼儿为出生于2012.9.1-2013.9.1日的幼儿。在本文中,研究对象是小班第一学期末的小班幼儿,他们在园已经逐渐适应,他们在这个阶段面临的自我和他人相矛盾,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研究者认为在这个关键期,对他们进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教他们情绪管理的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2文献综述
2.1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从傅安球的理念看法出发,他认为人类的社会性是其所在的社会强制附加给你的,不管你是否需要或不需要,你都会被强制性的拥有所在时代和社会的属性烙印。对社会性较为具体的说,可以分为先天社会性和后天社会性。前者是人类自身从出生就已经拥有固定的,比如自身所拥有的社会条件、所处的时代以及所拥有的广泛社会关系等。而后者一般是指那些需要通过自身进行后天的努力实践、学习进步所得到的社会关系。当然,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相关概念作为社会性分类的标准。具体而言,狭义范围较为狭窄,一般只能代表一些情绪化、人格化多需要的社会关系相关人格展现的侧面,描述有所限制。而广义则范围广泛,其可以包含除却人体自身生理和自我认知之外的其他一切心理相关特征表现,甚至可以达到和人格等核心词汇比肩的重要程度。[ 周燕. 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
对儿童的相关社会属性发展阶段的研究内容来说,不同学长其研究内容会有不同的切入点及侧重点,杨丽珠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儿童的社会属性相关的情绪发展及其相应变化;(2)个体性别所引起的角色差异;(3)个体对于自身相关、外界以及他人的社会关系的自我认识;(4)儿童道德层面的进步;(5)儿童取得相关成就的出发动机和进步发展;(6)儿童外界交往技能的提升等。
但是每一个研究者在对幼儿阶段的社会属性发展进行相关调查研究中存在一些共同的认知,然后他们会在结合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和调查的侧重点,提出独特的对于幼儿社会属性发展的独到见解和感受。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主要是:1、乐意与他人进行交往,有合作态度和行为;2、有相应程度的主动积极性、独立性和较为强大的自信心;3、关爱他人的情感与行为,愿意关注、参与家庭及集体与周围事物;4、必须遵守规则。
2.2幼儿情绪力的作用与影响
从情绪在分体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功能性的积极影响或者破坏性的消极影响所起到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将情绪的相关运用分为多种类别进行详细的讨论研究:创造思考作用、注意力转移作用、发展动机的激发作用以及弹性计划的制定作用。对于情绪智商较高的人来说,他们可以对自己或者他人等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进行合理的情绪运用,从而能够在面对挑战始终处于最佳自我状态。情绪可以影响甚至转移个体的注意力,它可以有效帮助个体进行事物轻重缓急的有效判别,从而可以将情绪转移到重要程度较高的事情上。
情绪以个体的自我需求为基础,所以他不能直接对事物和人体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进行直观的直接反映,他需要借助媒介。当客观事物无法完全引动人体情绪产生时,需要媒介作为引导。一般情况下,如果人的相关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大多数都会伴随积极肯定的情绪表现,如开心、快乐等,但是如果人的相关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则很大概率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如愤怒等。
2.2.1 生存的工具
对于婴儿阶段的生存来讲,其无法进行语言表达,所以情绪作为他们生存所需的重要工具,婴幼儿可以通过情绪的外在表现进行自我各种需求的表达以及和成人之间的有效交流。他们饥饿或者口渴会哭,而在吃饱喝足,身体舒适的时候则会笑。同样的,在人体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也使用微笑作为问好交流表情,在社会关系维护中,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2.2.2 行为的力量
情绪对于个体取得相应发展的动机作用影响甚广,不仅包括对于个体最基本生理需求的放大,还包括在人体

发展过程中更为高级的目的和意志力等行为。兴趣、好奇会促使人们去探索复杂的现象,即使屡遭失败也能顽强坚持,希望能够成功。
2.2.3 监测的系统
将情绪进行形象化处理其可以看做人体相关的监测系统,对于人体的心理活动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和深远意义。这种影响力既存在积极方面也同样有消极方面。一般情况下,主动积极的情绪会有协调人体组织能力、促进人体进步等作用,但是消极否定情绪则大多产生破坏、瓦解等影响。而这种影响力也会辐射到人体的日常行为活动中,当人体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时,则会善于发现观察事物美好的方面,对他人交往态度也更加友好,也会积极主动去承担重任;但是在人体情绪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时,则很容易让人失去失望、毫无追求、甚至产生攻击性等破坏行为。
2.2.4 交流的手段
在人类无法进行语言沟通交流的远古时代,其信息的有效表达与传递以及与他人进行协调关系都是通过情绪进行。相比语言沟通来讲,情绪更加独特,它一般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嗓音声调的高低起伏以及相应的身体姿态进行信息表达传递。在许多情况下,表情可以起到消除语言沟通中因为某些原因所带来的的不确定性,更好的理解和相互沟通,甚至有时候可以通过情绪或者眼神等进行“意会”,可见情绪传递信息的重要性。
在经过长时期的研究调查和实践分析后,Mayer和Salovey对曾经提出的理论进行了漏洞的填充,他们认为之间发表的理论仍然不够具体化,太多于强调情绪相关的调节和人体知觉感受,从而忽视了有关的思维方式。所以,Mayer和Salovey在1977针对有关漏洞修订添加了关于情绪知觉感受、控制运用以及情绪在思维方面的促进、积极有效的理解情绪和相关情绪的管理调控的内容,促进了情绪理论的完善。
2.3对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相关调查
在心理学领域,主要集中于儿童情绪能力、相关情绪的调节掌控能力和情绪的相应理解能力的研究分析,很少提到“管理”及其相关内容。但是在某些行为组织、管理学相关领域则将情绪智力与其他外界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和重点。经过大量实例分析验证,对于 国内外儿童阶段的情绪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2.3.1 情绪理解
只有对情绪进行正确认知了解,才能够对情绪进行更好的掌控管理,所以对于儿童发展时期情绪理解一直作为其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观点中,将情绪理解归属到个体智力方面,将其作为情绪智力的部分研究内容(刁洁,2008;张文新,2002)。在对学龄期儿童的情绪管理研究方面来说,一般以Denham(1986)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