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血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咯血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咯血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咯血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咯血是指血由肺系而来,以咯血、咳嗽或痰中花血等为主要表现,多由肺热壅盛,肝火犯肺,阴虚火旺导致肺络受伤,肺气上逆,或气虚不摄,血溢气道所致的病证。

【范围】

西医学中支气管扩张、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癌等肺部疾患,以及三尖瓣狭窄、急性肺水肿等心血管疾病,血液病及各种原因继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慢性肾功能衰竭,肺出血一肾炎综合征等以咯血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而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病引起的咯血则属温热病的范畴,也可参阅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邪热壅肺外感风、火、燥、热、疫毒之邪,邪热壅肺,或风寒化热,肺失清肃,肺络受损,血随气逆,外溢气道而咯血。

2.情志过极,肝火犯肺多由肺气素虚,复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肝火上逆犯肺,损伤肺络而咯血;或因暴怒气逆致肝气横逆,气有余便是火,血随火动,肝火上逆犯肺而咯血。3.肺肾阴虚,虚火内灼由于痨虫侵袭肺系,动热伤阴,或它病日久,耗伤气阴,以致阴虚肺燥,虚火内炽,灼伤肺络而咯血;此外,由于肺肾为金水相生之脏,则先病肺阴亏虚者,日久病及于肾;或先病肾水不足者,亦致肺失滋润,二者均可形成肺肾阴虚,水亏火旺,火灼肺金的咯血。.

4.劳倦内伤,气虚不摄劳倦过度,饮食失节或情志内伤,外邪不解,均可耗伤人体正气,致肺脾气虚,血无所主,气虚摄血无能则血不循经,从肺络溢出而成咯血。

5.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肺气壅遏日久,血行瘀滞,络脉瘀滞,也可因久病肺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或火热伤津,津亏日久不能载血运行,血不循经,以上诸因皆可导致血溢于肺络之外而致咯血,且反复难愈。

二、病机

1.发病外感或肝火上逆犯肺咯血,多起病急骤,病程较短。热伤肺阴或久病体虚所致者,起病多较缓慢,病程较长。

2.病位在肺络,主脏属肺,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3.病性有实、虚及虚实夹杂,以实证、热证多见,虚证次之。实者以肺热、肝火、痰瘀阻络为主,虚者以阴虚火旺、气虚不摄为主。

4.病势咯血多因火热邪气所致。火热炎上,或气逆于上。伤及肺络日久,又常可由肺肝而渐及脾肾。

5.病机转化咯血初期,一般以热壅于肺之实证、热证多见。至中后期,则可因热邪久羁,伤阴耗气,或气随血耗,而致阴虚肺热、气虚不摄之虚证出现。同时,由于出血不止,离经之血经久不去,热灼津亏,气虚帅血运行无力而致瘀血阻络,血溢络外之证。火热灼津为痰,气虚运化不利,津液停着为痰,痰与瘀血阻于肺络,又可加重病情。至疾病晚期,多阴损及阳,甚至出现气随血脱之危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多宿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肺系病证。

2.所咯之血由肺而来,可一咯即出,或伴咳嗽而出;咯血之前常有胸闷、喉痒等症,咯血可呈鲜红色,或痰血相兼,或痰中带血。

3.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加快提示感染存在,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痰检找脱落细胞、抗酸杆菌以及胸片、支气管镜、CT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咯血的原发病。

二、鉴别诊断

1.吐血参见本节中吐血。

2.肺痈肺痈虽可见咯血,但多脓血相兼,肺痈初期也可见到风热袭于肺卫的证候。当演变到吐脓血阶段时,多伴壮热烦渴、胸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吐痰量多,气味腥臭,脓血相兼,可资之与咯血鉴别。

3.口腔出血鼻咽部、齿龈以及口腔其它部位出血,一般无咳嗽,血往往是纯血或随唾液而出,一般出量较少,常有口、鼻咽部病变之症状,与咯血有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引起咯血原因不外外感及内伤,两者在起病、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各不相同,应予鉴别。一般外感咯血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多有表证。内伤咳血则起病缓、病程长,一般均有脏腑、阴阳、气血盛衰的表现,如肺肾阴虚,正气亏虚等。

2.辨属火属虚咯血之病机主要为火与虚两方面,因此辨别火之有无及属虚属实十分必要。由火热熏灼肺络引起咯血者,外感及肝郁之火属实火,阴虚火旺属虚火。属虚者由内伤所致,常见为阴虚及气虚,阴虚则火灼肺络,气虚则不能摄血而致咯血。

二、治疗原则

由火热灼伤肺络之咯血,实证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虚证用滋阴清热,宁络止血。由气虚不摄而致者,佣益气摄血法。因离经之血瘀于肺内,止血时应配用活血化瘀之剂。并结合兼夹之痰热、痰饮、痰湿之证,治疗中配伍清热泻火、豁痰或温化痰饮、痰湿之剂。

此外,当参考应用缪希雍之宜行血而不宜止血,宜补肝而不宜伐肝,宜降气而不宜降火之治血

三要法。

三、分证论治

1.燥热伤肺证: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药用桑杏汤加味;桑叶3克杏仁 4.5克沙参6克川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犁皮3克

1.若表邪郁闭较重,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者,加薄荷、荆芥以增强疏表发汗之效;

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桔梗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者,加白茅根。旱莲草以凉血止血;

4.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5.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6.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7.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

8.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等养阴润燥。

如燥象不显著,而肺热较甚,表现发、咳嗽、咳血、舌红、苔黄、脉数者,可改用清心凉膈散(连翘12克黄芩3克薄荷3克栀子3克石膏6克川贝3克小蓟3克白茅根5克侧柏叶5克甘草3克

1.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2.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3.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

4.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等养阴润燥。

),去桔梗,加贝母、小蓟、茅根、侧柏叶等,以清解热邪,凉血止血。

如痰热壅肺、肺络伤损,症见发热、面红、咳嗽、咳血、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脉数者,可改用清金化痰汤(黄芩5克山栀子5克甘草3克川贝5克知母5克麦冬8克桑白皮5克橘红5克瓜蒌仁5克茯苓5克大小蓟5克茜草5克侧柏叶5克如热邪较甚,咳血较多者,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及冲服三七粉。.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6.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7.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

8.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等养阴润燥)去桔梗,加大小蓟、茜草、侧柏叶等发清肺化痰、凉血止血。热邪较甚,咳血较多者,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及冲服三七粉。

2.肝火犯肺证: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胁肋用胀痛。口苦,烦躁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药用泻白散合黛蛤散1;地骨皮15克炒桑白皮15克炙甘草3克粳米一撮青黛3克蚌粉3克(煅红)

1.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

2.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1.咳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

2.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如肝火较甚,加丹皮、黑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肝火犯肺证咯出纯血鲜红,甚则血从口涌出,或咳嗽气逆,痰中带血,痰稠不爽,胸胁疼痛,烦躁易怒,目赤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常用方黛蛤散合泻白散2加减;青黛6克、黑栀子15克、海蛤粉15克(煅红)、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赤芍9克、郁金9克粳米15g甘草5g

1.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

2.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1.咳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

2.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如肝火较甚,加丹皮、黑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加减:

1. 肝火甚兼头痛、目赤者,可选用龙胆草、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泻火之品;

2. 血量较多者,可加仙鹤草、紫珠草、藕节等凉血止血之剂,并可另吞服三七粉。

)临证参考脾胃虚弱者,苦寒之药量不宜重。若见消化不良证候,可配和胃健运之剂,方中龙胆草可改用苦胆草片,于饭后服。

如肝火犯肺证咳血兼有阴伤,症见舌红苔少,脉弦细数者,可改用化痰丸(天冬5克瓜蒌霜5克连翘5克香附5克黄芩5克海浮石5克青黛3克

1.咳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

2.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如肝火较甚,加丹皮、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去桔梗)清肝泻肺化痰。

如咳血较多。纯血鲜红,为肺络损伤之重证,可改用犀角地黄汤(赤芍12克地黄24克丹皮9克水牛角60克(另包)

1.若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瘀热互结,加大黄、黄芩。

2.郁恕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

3.若咯血、吐血者,加侧柏叶、茅根、三七。

4.衄血者,加茅根、黄芩。

5.便血者,加槐花、地榆。

6.尿血者,加茅根、小蓟。

7.发斑者,加青黛、紫草。)清热凉血止血,并加服三七粉止血。

3.阴虚火旺证: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口干咽燥。潮热,颧红。盗汗。舌红,脉细数。药用百合固金汤;熟地9克生地9克归身9克白芍3克甘草3克贝母

4.5克麦冬4.5克天冬9克玄参9克桑白皮9克百合4.5克

1.咯血可加白芨、藕节、白茅根、茜草,或合十灰散止血。

2.反复咳血及咳血量多者,再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

3.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清退虚热。

4.盗汗,酌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等固涩敛汗。

加减:

1. 咯血不止者,可加白及、花蕊石、紫珠草敛肺止血,或加阿胶、旱莲草养血止血;

2. 潮热不退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

3. 盗汗不止者,加五味子、稽豆衣、龙骨、牡蛎等收敛止汗。

临证参考阴虚肺热证兼见头晕耳鸣,舌上乏津,咽燥夜甚,腰膝酸软,夜尿频短者,多为肾

水阴亏兼及于肺,治疗宜肺肾双补,滋阴养血兼清虚热,予八仙长寿丸加沙参、百合、阿胶等治疗。肺肾气阴双亏者,可加大补元煎(人参15克山药9克杜仲9克熟地黄9克当归9克枸杞子9克山茱萸9克百合9克、麦冬9克、玉竹9克旱莲草9克仙鹤草9克炙甘草6克十灰散15克

1.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

2. 阳虚明显,可加巴戟天、肉苁蓉。

3. 纳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加百合、麦冬、玉竹等,加旱莲草、仙鹤草、十灰散宁络止血。气虚轻者,用北沙参、太子参,重者可选用西洋参。

阴虚火旺证【主症】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干咳咽燥,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常用方生地黄汤;生地黄9g,牛膝、丹皮、黑栀子各39,丹参、玄参、麦冬、白芍各4.5g,郁金、三七、荷叶各2.1g

【辨证加减】

1.方中可酌加藕节、白及、茜草炭、白茅根以增强止血之效。

2.反复咯血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胶、龟甲以养血止血。

3.咳嗽重者,加马兜铃、炙枇杷叶润肺止咳;痰多色黄者,为痰热偏甚,去生地黄、白芍,加竹茹、陈胆南星清化痰热。

4.如见潮热、盗汗者,为虚热偏重,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以清虚热。

5.如盗汗明显,加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煅牡蛎以固涩止汗。

6。若燥热伤肺,咳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者,改用桑杏汤清宣润肺止血。

4.肺热壅盛证咯血鲜红或痰血相兼,咳吐黄痰,胸满气急,口渴心烦,或伴发热,舌质红,

苔黄,脉滑数。常用方泻白散合泻心汤加减;地骨皮15克炒桑白皮15克紫珠草10克仙鹤草10克大黄6克黄连9克黄芩9克

加减:

1. 兼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者,加用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辛凉解表;

2. 津伤较甚者,去黄芩、黄连苦寒之品,加麦冬、百合、玄参、天花粉养阴润燥。

临证参考对于咯血兼舌红绛,心烦不寐之热入心营、血分者,治疗宜用犀角地黄汤;赤芍12克地黄24克丹皮9克犀角3克(磨汁冲服)(无犀角可水牛角60-120克代,并先煎2小时)

1.若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瘀热互结,加大黄、黄芩。

2.郁恕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

3.若吐血者,加侧柏叶、茅根、三七。

4.衄血者,加茅根、黄芩。

5.便血者,加槐花、地榆。

6.因血者,加茅根、小蓟。

7.发斑者,加青黛、紫草。

5、痰热壅肺证咯血量多,血色鲜红或夹有黄痰,或脓痰腥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常用方清肺汤;茯苓、陈皮、当归、生地黄、芍药、天门冬、麦门冬、黄芩、栀子、紫菀、阿胶(蛤粉炒)、桑白皮各等份,甘草减半,乌梅1个,枣2枚。

【辨证加减】

1.痰热较甚,咳黄稠痰,量多,加鱼腥草、大贝母等以清肺化痰。

2.痰热瘀结,咯吐脓血痰,有腥臭味,可加金荞麦、黄连、葶苈子解毒泻肺排脓。

3.如咯血色较暗,迁延时长,为夹有瘀滞,可加三七、血余炭、花蕊石以活血止血。

4.如见低热,口干,心烦,舌干红,脉细数,为肺脏阴津耗伤,可加沙参、天花粉、玉竹等以滋养肺阴。

6.气虚不摄证痰中带血或咯吐纯血,或血色较淡,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气短,头晕目眩,耳鸣心悸,或兼见衄血、便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或芤,或细数无力。常用方拯阳理劳汤加减;人参、炙黄芪、白术、当归、阿胶、陈皮、仙鹤草、五味子、甘草、大枣

加减:

1. 出血量较多者,常加三七粉、白及收敛止血;

2. 若见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脉微之气脱证,应加服独参汤益气固脱,并积极抢救。

7.瘀血阻滞证咯血迁延反复不愈,血色紫黑成块,胸胁闷胀,或刺痛,痛有定处,舌黯淡有瘀点、瘀斑,苔薄,脉细缓而涩。常用方血府逐瘀汤合十灰散加减;桃仁12克、红花9克、白芍药6克、丹参9克、牛膝9克、北柴胡5克、枳壳6克、桔梗4.5克、侧柏炭10克、制大黄9克、甘草6克

加减:

1. 若瘀滞化热,可加丹皮、焦山栀;

2. 若为虚寒之体,则加苏叶炭与炮姜炭,或再配人参、黄芪等益气之剂。。

8、气虚血瘀证反复咯血,血色淡红或夹紫黯血块,气短胸闷,自汗。舌淡或有紫色瘀斑,苔薄白,脉细涩。常用方补气黄芪汤;黄芪、人参、茯神、麦冬、白术、五味子、肉桂、熟干地黄、陈皮、阿胶各30g,当归、白芍、牛膝各23g,炙甘草15g。用药思路参考13 4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减肉桂,牛膝用川牛膝,加仙鹤草、三七以止血化瘀。

2.如咳嗽重者,为肺气虚而不主气,加紫菀、款冬以温润宣肺。

3.如咳嗽痰多者,为肺脾气虚生痰,加半夏、茯苓燥湿化痰。

4.如偏于气虚,咳而无力,血色暗淡,脉细而弱,可用人参养肺丸以益气摄血。

5.如偏于血瘀,症见心悸,吐痰带血或吐血沫,胸闷刺痛,舌质紫暗,脉弦或涩者,先予活血化瘀,’如用桃仁、红花、牛膝、枳壳、生地黄、川芎、当归、赤芍等,继以本方调理。四、其它疗法

1。仙鹤草、侧柏叶、大小蓟各15克,水煎服。、

2.云南白药,每次1克,日服三次。

3.化血丹(三七粉、血余炭各6克,花蕊石24克,共研细末),每服2一5克,曰3—4次。以上适用于各种证候的咳血。‘

4.天地丸(《寿世保元》),天门冬15克?熟地9克,煎服,或加大剂量作成蜜丸分次服用。.

6。天门冬丸(《寿世保元》)s天门冬60克,白茯苓,阿胶、杏仁、贝母、甘草各30克,共研细末9炼蜜为丸,每服3克。、

6。白芨、百部、百合各6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克。

以上4-6适用于阴虚火旺之咳血。

汁饮食,待病情好转后改软食或普通饮食。饮食不宜过热。进食不要过饱,宜少食多餐。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严禁烟酒。重视精神护理,耐心解除病人的紧张及恐惧。

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京花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服1丸,每日2~3次。适用于气虚不摄之咳血。

(2)清肺抑火丸(强字牌,北京中药二厂):每服6g,每日2~3次。用于肺热壅盛之咯血。

(3)养阴清肺丸(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每服1~2丸,每日2次。用于肺肾阴虚,虚火内生,灼伤肺络之咯血。

2.单验方

(1)新鲜仙鹤草250g,捣汁,加入藕汁1盅,炖热后待凉服。

(2)生萝卜捣汁,半盏,加盐少许内服。

(3)白茅根30g,水煎,用童便1盅冲服。

(4)生地黄汁、大蓟汁,混匀,适量内服。用于肺热伤络之咳血。

(5)天门冬30g,甘草、茯苓、阿胶各15g,杏仁、贝母各2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9,每日3次。可用于燥热伤肺、肝火犯肺及阴虚肺燥之咳血。

3.食疗方

(1)百合粥:取百合60g,大米250g,白糖lOOg。洗净大米、百合,加水适量,先置武火上烧沸,再以文火煨熬,等熟烂时加入白糖或盐即成,每天食3~5次。用于肺痨久咳、咳痰唾血。.(2)蜜百合:取干净新鲜百合,加炼熟的蜂蜜(百合500g,蜂蜜300~500g)与开水适量拌匀,稍于锅内闷之,再以微火烧至不粘手,放凉即成。每天食3~5次。适用于阴虚痰中带血。(3)柿霜糖:取柿霜15g,白砂糖15g,加水少许,置文火上熔炼至稠,稍凉后切成小块即成。每天3次,每次1块,用于肺热咳血。

(4)松仁糖蘸:取白砂糖500g,加少量水溶化后置文火熬至挑起糖丝,即入松子仁2509,拌匀,

稍凉后切块即成。每次1块,每日3次。用于肺脾两虚之咳血。

(5)猪肺三汁汤:将猪肺煮熟,配以梨汁、藕汁、莱菔汁服用。用治咳血。

(6)红烧龟肉:取龟1只(250~500g),洗净切块,去头、足及内脏,用菜油反复翻炒,再加生姜、酱油、冰糖等调料及适量清水,以文火煨炖至龟肉炖烂即成。用于阴血虚之咳血。

4.针灸

(1)针鱼际、尺泽。鱼际用泻法,尺泽用补法。

(2)针孔最、内关、郄门、鱼际,快进针,急速捻转,强刺激。

(3)鱼际、外关、膈俞、膻中,进针快,强刺激。

5.穴位疗法

(1)穴位封闭:可用0.25%普鲁卡因1--2ml作穴位封闭,常选双侧内关、尺泽、孔最及膻中穴。

(2)穴位注射:鱼腥草注射液1~2ml,于单侧孔最作穴位注射,每日1~2次,左右交替注射。或用仙鹤草素2ml,孔最、侠白穴注射。用于肺阴虚者。

6.外治法

大蒜泥敷贴涌泉穴:用于咯血中等量以上的病员,对肺阴虚,虚阳上亢咯血者疗效尤为显著。取新鲜大蒜i头去皮,捣碎成泥状,称取9g,并加硫黄末6g、肉桂末3g、冰片3g,研匀后分涂两块纱布上,敷贴于双侧足底涌泉穴,隔日调换一次(可先在足底皮肤上擦少许石蜡油或其它油类)。敷贴两次,若咯血未见好转者,应加强其它措施。

【转归与预后】

咯血病人的转归与预后取决于患病的原因、发病的久暂、病情的轻重及咯血量的多少诸方面因素。一般地初感外邪者预后较好,病因一旦祛除则咯血即止。因失治、误治致热盛伤津,阴血亏耗,转为阴虚火旺的内伤咯血证,病情缠绵难愈,又易复感外邪形成本虚标实之证,使咯血

反复不止,间断加重。出血量多,见气随血脱或离经之血闭阻气道而危及生命者,预后不良。气不摄血或阳虚咯血者,正气已衰治疗常难获效。

【护理与调摄】

安定病人的情绪,咯血量多者绝对卧床,取半卧或侧卧位。嘱患者轻咳嗽,勿屏气,必须将血咯出。据咯血情况随时测血压、脉率及呼吸次数。大咯血者暂禁食,咯血量少者予温、凉流质饮食,继而予易消化食物,保持腑气通畅。患者应忌烟酒。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患者宜保持安静、休息。对情绪紧张而无呼吸功能障碍者,可选用镇静剂。保持口腔卫生,用淡盐水或冰硼散水于睡前、餐后含漱。

若见大咯血者,宜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者取侧卧位,嘱用力咳嗽,并拍背以助瘀血咯出。神志不清者,使其上半身垂于床边,一手托扶,另一手轻拍其背部,必要时用吸痰器吸出瘀血。【预防与康复】

及时有效地治疗外感咳嗽,避免因剧咳而引起咯血。内伤咯血者在血止之后,应据咯血的病因病机,进一步治疗,巩固疗效。

平时要注意防寒保暖,消除外邪袭肺之诱因。有咳嗽、咯血史者,应少食或不食辛辣炙煿及生痰动火之物,戒除烟酒。

初愈之咯血患者,正虚或兼瘀血停留,应以扶正、化瘀之药物予善后调理;或用药物煮粥调服。同时还可根据患者兴趣或体力恢复情况,适当选择气功或其它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

咯血的护理常规49065

咯血的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病人的呼吸、血压、脉搏、心率、神志、尿量、皮肤及甲床色泽,及时发现休克。 2.咯血颜色和量,并记录。 3.止血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4.窒息的先兆症状:咯血停止、紫绀、自感胸闷、心慌、大汗淋漓、喉痒有血腥味及精神高度紧张等情况。 护理措施 1.宜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交谈。及时清除血污物 品,保持床单位整洁。 2.护士应向病人做必要的解释,使其放松身心,配合治疗,鼓励患者将血轻轻咯出。 3.一般静卧休息,使小量咯血自行停止。大咯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翻动,协助病人取患侧卧位,头侧向一边,有利于健侧通气,对肺结核病人还可防止病灶扩散。 4.保证静脉通路通畅,并正确计算每分钟滴速。 5.准确记录出血量和每小时尿量。 6.应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械。如止血剂、强心剂,呼吸中枢兴奋剂等药物。此外应备开口器、金属压舌板、舌钳、氧气筒或氧气枕、电动吸引器等急救器械。 7.药物应用 (1)止血药物:咯血量较大者常用脑垂体后叶素50单位加入10%葡萄糖40ml缓慢静脉推注,或用脑垂体后叶素加入葡萄糖氯化钠中静脉滴注。注意观察用药不良反应。高血压,冠心病,孕妇禁用。 (2)镇静剂:对烦躁不安者常用镇静剂,如地西泮5~1 Omg肌注。噤用吗啡、派替定,以免抑制呼吸。 (3)止咳剂:大咯血伴剧烈咳嗽时可用少量止咳药。 8.大咯血者暂禁食,小咯血者宜进少量凉或温的流质饮食,避免饮用浓茶、咖啡、酒等刺激性饮料,多饮水及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可给缓泻剂以防诱发其咯血。窒息的预防及抢救配合:

(1)应向病人说明咯血时不要屏气,否则易诱发喉头痉挛,如出血引流不畅形成血块,将造成呼吸道阻塞。应尽量将血轻轻咯出,以防窒息。 (2)准备好抢救用品如吸痰器、鼻导管、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包。 (3)一旦出现窒息,开放气道是抢救的关键一环,上开口器立即挖出口腔、鼻腔内血凝块,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内的血液及分泌物。 (4)迅速抬高病人床脚,使成头低足高位。 (5)如病人神态清楚,鼓励病人用力咳嗽,并用手轻拍患侧背部促使支气管内淤血排出。 (6)如病人神态不清则应速将病人上半身垂于床边并一手托扶,另一手轻拍患侧背部。 (7)清除病人口、鼻腔内之淤血。用压舌板刺激其咽喉部,引起呕吐反射,使能咯出阻塞咽喉部的血块,对牙关紧闭者用开口器及舌钳协助。 (8)如以上措施不能使血块排出,则应立即用吸引器吸出淤血及血块,必要时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镜直视下吸取血块。气道通畅后,若病人自主呼吸未恢复,应行人工呼吸,给高流量吸氧或按医嘱应用呼吸中枢兴奋剂 健康教育 1.向病人讲解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 2.不要过度劳累,避免剧烈咳嗽。 3.适当锻炼,避免剧烈运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2015崩漏地诊疗方案设计

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014年 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崩漏 西医病名: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是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生殖轴的严重紊乱,引起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失调。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妇科诊疗方案》及全国高等中医院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200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西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 生部发布.2002年,《临床诊疗指南一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深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病史:注意患者年龄,无排卵性功血常发生于青春 期或围绝经期,排卵性功血常生于生殖期妇女。既往月经可

有改变,以往有崩漏病史,或口服避孕药、放置宫内节育器 等史。 (2)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 上。已有停经数月后有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可伴有不同程 度的贫血、不孕、白带增多。 (3妇科检查:一般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4)辅助检查:血常规可提示有贫血,可行B超检查,或行诊剖术以止血,送病检了解内膜情况。性激素检查可有 改变或无改变。 (二)证候诊断 1、肾虚证: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红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断,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2、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饭食,四肢不温,或面

肺结核咯血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的教学体会

肺结核咯血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的教学体会 目的探讨肺结核咯血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的教学体会,为中医临床教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5月在该院实习的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肺结核咯血的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学生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进行教学,对比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和治疗方法,对比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研究肺结核咯血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的教学效果,为以后的临床教学提供参考依据。结果经过中医辨证治疗教学后,观察组学生对肺结核咯血的理论知识和治疗方法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学生与肺结核咯血患者沟通的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及人文关怀等调查结果也好于对照组,并且对教学方法满意度也有显著性差异,满意度分别为100%和75%;经比较,两组结果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咯血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肺结核咯血的理论知识和治疗方法,还可以增强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 标签:肺结核咯血;中医辨证治疗;教学体会 肺結核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之一,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为排菌的肺结核患者[1]。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发生肺结核的患者约有1千万,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肺结核,该疾病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当结核坏死病灶累及肺毛细血管壁之后,患者可以出现痰中带血,如果累及大血管,则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咯血,严重时可危及患者性命,因此及时正确的治疗非常重要。该文选取2015年9月—2017年5月在该院实习学生16名为研究对象,研究肺结核咯血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的教学效果,取得较好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实习的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名。对照组实习生中,男2名,女6名,年龄21~23岁,平均(22.0±0.59)岁,其中大专生5名,本科生3名,实习前肺结核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平均分为75.5分,治疗方法考核成绩平均分为76.5分;观察组实习生中男3名,女5名,年龄20~23岁,平均(21.5±1.28)岁,其中大专生4名,本科生4名,实习前肺结核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平均分为72.5分,治疗方法考核成绩平均分为74.5分。两组实习生在性别、年龄、学历、知识考核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肺结核咯血教学,由带教老师按照临床实习教学大纲进行肺结核咯血理论知识和治疗方法的讲授,并定期

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诊疗方案

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2012版)。 (1)症状:咳嗽为本病常见症,多伴有咳痰,痰液为黏液性、黏液脓性、脓性或黄绿色脓痰。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也是较为常见的症状。 (2)体征:可闻及湿啰音,以肺底最为多见,多自吸气早期开始,吸气中期最响亮,持续至吸气末。 (3)影像学检查: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可确诊支气管扩张症。 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应根据既往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确定。 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定义:当患者出现下列9项中的4项可诊断:痰量增多或痰的性质恶化;气促加重;咳嗽增加;发热(T>38℃);疲倦、乏力或运动耐量下降;喘息增加;FEV1或FVC较既往记录下降10%;肺部啰音改变;影像学提示肺部病变进展。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喉痒咳嗽,咯黄痰,不易咳出,常伴有恶寒发热,全身酸痛,口渴等表热证,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2.痰热壅肺证:咳嗽气粗,咯大量黄脓痰,或伴咯血或痰带血丝,胸闷气短,或胸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或滑数。 3.痰浊阻肺证:咳嗽,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或带灰色,晨起或饭后尤多,伴胸闷脘痞,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白腻,脉濡滑。 4.肝火犯肺证:咳嗽气逆,痰量少色黄,质粘难咯,或咯血鲜红,胸胁胀痛,伴性急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5.阴虚火旺证:咳嗽反复发作,或伴咯血,血色鲜红,或痰中带血,痰少,或干咳无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发红,口燥咽干,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6.肺脾气虚证:咳嗽咳痰,痰白而稀,不易咯出,胸闷气短,自汗出,易感冒,体倦乏力,腹胀纳少,大便或溏,自汗,易感冒,舌

稿件大咯血的护理常规.doc

.精品. 大咯血的护理常规 咯血是喉及喉以下的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经口腔咯出者。大咯血是指一次咯血量在100ml 以上或24h咯血量在500ml以上。大咯血时血液从口鼻涌出,常可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死亡。 一)心理护理 呼喊其他医务人员,稳定患者情绪,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小剂量的镇静剂 二)休息与体位 绝对卧床休息,取患侧卧位,有利于健侧肺的通气功能;尽量避免搬动患者,以减少肺活动度。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患者轻轻将气管内积血咳出,不要屏气,以免诱发喉头痉挛,使血液引流不畅。无力咳痰者,可经鼻腔吸痰,备好抢救药品及抢救器械。 四)窒息的紧急处理 出现窒息先兆,立即取头低脚高45°俯卧位,面偏向一侧,同时拍击健侧背部,保持充分体位引流,或直接刺激咽部以咳出血块,必要时及时用手或吸引器去除口腔、咽部血块,并给以高流量吸氧,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准备与配合工作,以解除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如自主呼吸极弱或消失,立即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 五)吸氧 给患者持续低、中流量吸氧。 六)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强有效的止血药物 垂体后叶素可以收缩小动脉,使肺循环血量减少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对于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可采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等减少静脉回流的药物。七)输血 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并做好输血准备 八)病情观察 重点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变化,有无窒息的征象。加强心电、血压、呼吸、心率多功能监护,注意患者咯血的量、颜色、性质及出血速度。 九)手术止血 若药物治疗效果差,可考虑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或外科手术治疗。 十)饮食 咯血停止后可给温和凉的流质饮食,继续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直到完全好转。

崩漏中药方剂治疗分析

崩漏中药方剂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6-08-12T16:13:41.8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9期作者:李晓丹 [导读] 中医治疗崩漏遵循“急则治疗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法。 李晓丹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中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2100) 【摘要】目的:探讨崩漏的中药方剂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2014年3月~10月收治的崩漏患者30例的中药方剂的组成和方义进行分析。结果:30例均治愈,阴道出血全止,停药后连续观察2~3个月,经量、周期均属正常者。结论:根据发病的轻重缓急和出血的久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治法。 【关键词】崩漏;中药方剂;辩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113-02 崩漏是妇科临床常见的急重而又难愈之症。中医治疗崩漏遵循“急则治疗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法。凡骤然出血、量多势急阶段,当以“塞流”之法治其“标”;出血量少势缓、淋漓不净阶段,当以“澄源”之法治其“本”;出血暂止以后,则当用“复旧”之法复其常。选取2014年3月~10月收治的崩漏患者30例中药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的崩漏患者30例,均属门诊病人。年龄最小17~25岁。均有阴道出血,或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少腹疼痛。出血时间为8~30天者17例;1~2个月者8例;2个月以上者10例。30例均治愈,阴道出血全止,停药后连续观察2~3个月,经量、周期均属正常者。 2.中药方剂 2.1 青功汤 生地20g,地骨皮、旱莲草、淮山药、党参各15g,白芍、玄参、当归、茜草各12g,红花6g。按照制剂规范制成合剂。每日服3次,每次约20d,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滋阴益肾,清热止崩。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阴虚血热)。青春期功血以阴虚内热所致者为多。少女天癸初至,肾气尚未完全充盛,冲任失于固摄,水亏火旺,热伏冲任,迫血妄行,遂成崩漏。纵观历代医家所述,亦以从火热论者居多[1]。“青功汤”方中生地、地骨皮、旱莲草、玄参滋阴凉血止血;白芍和血敛阴柔肝;党参具有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又有促血凝作用。诸药合用,重在滋水,使水足而火自平;配用活血之药,乃因“漏久必瘀”,以期达到止血不留瘀的目的。全方补中有攻,行中有止,既扣西医之“病”,又合中医之“证”,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2.2 凉冲止崩汤 白芍18g,生地、地榆炭、旱莲草、阿胶(烊化)各15g,丹皮、麦冬、槐花、龟板、女贞子各10g,黄芩6g,甘草4g。若血块多者,可加炒蒲黄15g,三七4g(研末冲服);若量多而气虚明显者,加炙黄芪30g,白晒参10g;有虚脱之势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30g,升麻 10g;功血后期无血块流出者,可适当加入棕榈炭、血余炭之类以收涩止血。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一般1~3个月为1个疗程。清热养阴,凉血止崩[2]。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阴虚血热型)。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养阴补血以“复其旧”。临床运用此三法时,当视其病情,机圆法活。凉冲止崩汤用生地、丹皮、地榆炭、槐花、旱莲草凉血止血;白芍、麦冬、阿胶、龟板、女贞子加强养阴之功,龟板、女贞子、旱莲草可滋补肝肾以固本;黄芩、甘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清热养阴,凉血止崩,数法皆备,标本兼治,切中病机。 2.3 温肾益气汤 熟附片20g,炮姜10g,炙甘草10g,太子参30g,黄芪30g,熟地黄15g,制首乌10g,肉桂末3g(冲服),升麻10g。全方共煎1小时,每天1剂。温补肾阳,益气升阳。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阳虚)。方中熟附片、肉桂温肾壮阳,补益命门,温阳止崩;炮姜既可引血归经,更有补火温阳收敛之妙;炙甘草益气安中,可制附子之毒性;太子参、黄芪大补元气,益气生津;熟地黄、制首乌补肾填精益髓;升麻升阳止血而塞流。全方温阳益气之力强大,药后效如桴鼓,标本兼治。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调和,经候如常。然“血之源头在于肾”(李士材《病机沙篆》),崩中漏下,日久不断,气血久虚,常须补肾益精以生血。 2.4 二至丸合左归丸 女贞子、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地榆炭、蒲黄炭各15g,旱莲草20g,山药25g,甘草8g,枸杞子、川牛膝各12g。上药常规煎服,每天1剂。调冲任,补肾气。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虚)。中医学认为,女子二七肾气始充,但冲任未盛,肾气不足,若失于固摄,则会发为崩漏[3]。对青春期患者,治疗重在补肾气,益冲任。治疗上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治疗原则,更是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方中女贞子、枸杞子、山茱萸、熟地黄、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菟丝子补益肝肾、调冲任,旱莲草、地榆炭、蒲黄炭养血凉血止血,达到“血见黑则止”之效。 2.5 固冲宁血汤 生黄芪、生白术、生芍药、生地黄各30g,茜草、山萸肉、紫草各15g,五倍子、三七、甘草各10g。每日1剂,并可视病程及出血量,按比例增减药量。用酒精浓度为50V/V的白酒50ml再加适量的水浸泡中药半小时,小火煎取第一次中药汁,另置。然后再加上浓度同上的白酒50ml及适量的水,煎取第二次药汁,前后两次药汁合置混和,总量约为300ml,分成3份。上午、中午、晚上临睡时各服1次。在月经行经时服用,经血净后停药,连续3次为1个疗程。益气固冲,宁血止血。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气虚肾亏,冲脉失固)。青春期功血属中医学“月经过多”、“崩漏”范畴,发生机制是青春期人体的各种脏腑发育尚未成熟,表现为气虚肾亏,冲脉失固,致使敛摄无力,血溢脉外形成本病。治疗原则是益气固冲,宁血止血[4]。固冲宁血汤以敛血止血迅速而著称。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振奋冲脉;白芍、山萸肉、五倍子养阴敛血,固冲涩血;生地、紫草、茜草清热养阴,凉血止血;三七活血行血,防止血瘀脉络影响正常血液运行,又具良好的止血作用而减少出血;甘草调和诸药。共达益气健脾以固冲脉、养阴清热以宁血海之功,使经血有序而除青春期功血。 3.讨论 调经还应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处方用药,即分阶段调经。经期血室正开,宫颈口松弛,用药应因势利导,慎用大寒大热之剂;若非月经过多,不宜过用收涩之品,以免影响经血排出和子宫内膜顺利剥脱。经前血海充盈,若非虚证月经过少,不宜滥用补品,以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风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脑血管病范围。 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证候分类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捉。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日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辩证施治 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平肝潜阳,羚羊钩藤饮加减。 ②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 ③痰热腑实:化瘀涤痰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减。 ④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主要护理诊断及措施

主要护理诊断及措施: 1、气体交换受损:与咳嗽、咯血有关 护理措施: (1)置患者于半卧位或抬高床头,安静休息,减少氧的消耗。 (2)给氧根据缺氧程度决定氧流量及供氧。 (3)按医嘱给予抗感染药物消除肺部炎症,促进气体交换,并观察药物疗效。 2、清理呼吸道低效: 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及呼吸道排痰功能差有关。 (1)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与湿度,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2)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方法为: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成空心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地轻叩背部,以利分泌物排出。也可进行体位引流。 (3)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利于咳出,必要时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体温过高:与免疫力低下及肺部感染有关 护理措施: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每天两次紫外线消毒。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减少机体消耗。 (2)高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低于3000ml。 (3)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体温高达39、0 o C时,,给予冰块物理降温,降温时注意保暖、防虚脱、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衣、更换床单被套等。 (4)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合理安排抗生素输注顺序,保证一定的血药浓度。 (5)使用升白细胞药物时应将药物4℃冰箱保存,抽取剂量准确,防止药液浪费,使用后应注意定期观察血象的变化。 4、有出血加重的危险:与血小板降低有关 护理措施: (1)经常检查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及瘀点、瘀斑,注意观察有无鼻出血、血尿及大便颜色的变化。 (2)抽血时,止血带禁忌绷扎太久,以免引起皮肤粘膜出血点的出现。 (3)避免外伤,各种处置及操作时动作轻柔,禁用热敷与乙醇擦浴,避免肌注,减少静脉穿刺。 (4)饮食质地柔软,禁辛辣、油炸之食、禁硬毛刷刷牙、给予口腔护理,避免刺激、摩擦皮肤、衣着松软、毛巾柔软,保持鼻腔湿润,防干燥出血。 5、舒适度改变:与胸闷伴咳嗽、咯血有关 护理措施: (1)咯血后及时漱口,嘱患者勿将血液咽下。 (2)胸闷气喘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3-5L/分,必要时可高流量面罩吸氧7-9L/分,端坐卧位,指导家属为患者进行背部叩击,加速痰液的排出。遵医嘱正确及时为患者雾化及吸痰。 (3)细心倾听患者述说不舒适的原因,帮助患者分析问题,减轻痛苦。 6、活动无耐力:与长期卧床、贫血、发热有关

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治疗

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治疗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疑难急重病证,属祖国医学“崩漏”病范畴。病因病机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严重紊乱,致冲任不固,子宫藏泻无度。其在病程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的虚实夹杂、寒热并见错综复杂的证候。辨证时必须谨慎审阅,仔细推敲,知常达变;施治时,塞流治标,复旧治本,澄源贯穿始终,充分运用中医因人治异的辨治特色。在与时俱进的今天还迎借鉴现代诊断技术为我所用,指导辨证用药,疗效显著。现将多年来临床辨治本病的体会归纳如下。 1塞流重在澄源 塞流虽为患者治标之法,但必须以澄源为基础,审因论治,方可奏效。据临床辨治体会将出血期分为三型: 气虚型月经淋沥不尽或暴下不止,血色淡,质乔蟆,面色苍白,神疲气短或面浮肢肿,纳呆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宜益气摄血,多选用当归补血汤加味,重用生黄芪60~100g,当归10g,益气养血止血。气虚重者加党参15~30g,补气固脱,出血时间较长、有血快者,加三七3g活血止血,对于出血日久者,为防外邪入里化热,一般加生地以滋阴凉血。 血热型月经淋沥不尽或量多势急,初期血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咽干便结、舌红少苔。随着失血过多或淋沥日久可见气血亏虚的征象,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舌淡等。因热随血泻,出血一段时间后,从症状上看已无明显热象,但从脉象上血热与气血亏虚有明显的差别:血热者脉细数有力或滑数有力,而气虚则脉细或细数按之无力,遇此情况迎细加推敲,去伪存真。治疗血热者,宜选用清滋之品,如丹皮、生地、白薇、炒黄芩、茅根之类,至于苦寒降泄之黄连、栀子等则宜慎用,以免苦寒伤阴。临床常用犀角地黄汤加味,犀角用水牛角代替,用量30~50g,以清热凉血止血,生地10~20g养阴清热,芍药10g,丹皮10g两药既能凉血又挎螈淤,以达止血不留淤的目的。常加茜草10g,乌贼骨30g,茜草活血化淤又可止血,乌贼骨收涩止血,又能消淤,二药合用能收能通,止血而不留淤。 血淤型初期经色暗红有血快,小腹疼痛,舌可见紫黯,脉细涩或沉细,随失血时间延长或失血过多见舌质色淡而无紫黯,脉象亦很少见涩脉,其辨证依据为出血时间较长,经色有紫黯血快。其治疗采用化淤止血的原则,常用生化汤加减。生化汤温经化淤,加益母草10g,制香附10g以行气活血缩宫止血,出血量多或出血日久,气血亏虚者,加人参10~20g补气固脱。 2调周重在通闭 崩漏血止后建立稳定的月经周期是治崩漏的重要一环。而调整月经周期,

咯血中医诊疗方案

咯血 喉部及喉以下的呼吸道或肺组织的任何部位出血,经喉头、口腔而咯出称为咯血(hemoptysis)中医又称咳血。此症应排除鼻腔、咽和口腔部的出血。 常见病因 (一)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结核、肺炎、肺脓疡、肺吸虫病、肺包虫病、肺阿米巴病等。 (二)肿瘤:支气管肺癌、肺血管瘤、肺部转移癌。 (三)血管性:如肺栓塞、肺动静脉瘘、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胸主动脉瘤侵蚀气管或支气管、肺血管炎、坏死性结节样肉芽肿、结缔组织疾病、肺出血、肾炎综合征、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二尖瓣狭窄、左心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房或室间隔缺损)。 (四)外伤:异物所致肺部创伤、肺组织挤压伤。 (五)出血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 (六)其他:尘肺、肺泡蛋白沉淀症、支气管结石、气管或支气管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咯血原因,可将咯血归类分为 1.呼吸系统疾病 (l)感染性:以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为最常见,次为肺脓疡、肺炎、肺真菌病、肺吸虫病、肺包虫病、肺阿米巴病。 (2)非感染性:支气管结石、肺囊肿、矽肺、支气管肺癌、肺部转移癌。

2.循环系统疾病:二尖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症、肺梗塞、肺动静脉瘘。 3.全身性疾病: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气管或支气管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学认为咯血原因有三:一为热邪所致,无论虚热或实热,皆因热邪伤及络脉而咯血,或热毒炽盛、迫血妄行;二为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循经而致外溢;三为因跌打损伤,金创致伤,血瘀阻塞络脉,离经之血失其常道而咯出。 临床思维 (一)辨外感内伤:咯血可分外感咯血及内伤咯血,两者在临床表现,预后及治疗等方面各不相同,应注意辨识。外感咯血病程短,起病较急,初起均有恶寒、发热等表现;内伤咯血则病程长,起病缓,均有脏腑、阴阳、气血虚衰或偏盛的表现。 (二)辨属火属虚:咯血虽可分外感及内伤两类、病机则有属火属虚之别,故应辨明火之有无及属虚属实。咯血由火热熏灼肺络引起者多,但火有虚实之别,外感之火及肝郁之火属于实火;阴虚火旺之火则为虚火。属虚者多为内伤所致。虚有阴虚及气虚,阴虚则火灼肺络,气虚则不能摄血而导致咯血。 (三)诊断要点 1.排除口鼻咽部出血。 2.鉴别呕血与咯血:重点是血的颜色,咯血鲜红,呕血

大咯血的处理原则

病人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咯血期间,应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搬动,以免途中因颠簸加重出血,窒息致 可用小剂量镇静剂,如地西泮2.5mg,口服,2 次/d,或地西泮针剂10mg 肌注。对频发或剧烈咳嗽者,可给予镇咳药,如喷托维林25mg,口服,3次/d;或依普拉酮40mg,口服,3 次/d。必要时可给予可待因15~30mg,口服,3 次/d。但对年老体弱患者,不宜服用镇咳药。对肺功能不全者,禁用吗啡、哌替啶,以免抑制咳嗽反射,造成窒息。 2.止血治疗 (1)药物止血: ①垂体后叶素: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具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用药后由于肺小动脉的收缩,肺内血流量锐减,肺循环压力降低,从而有利于肺血管破裂处血凝块的形成,达到止血目的。具体用法:垂体后叶素5~10U+25%葡萄糖液20~40ml,缓慢静注(10~15min 注毕);或垂体后叶素10~20U+5%葡萄糖液250~500m1,静滴。必要时6~8h 重复1 次。用药过程中,若病人出现头痛、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闷、腹痛、便意及血压升高等副反应时,应注意减慢静注或静滴速度。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以及妊娠患者,均应慎用或不用。 ②血管扩张剂:通过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及肺楔压及肺楔嵌压;同时体循环血管阻力下降,回心血量减少,肺内血液分流到四肢及内脏循环当中,起到“内放血”的作用。造成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压力降低,达到止血目的。对于使用垂体后叶素禁忌的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及妊娠等患者尤为适用。常用的有: A.酚妥拉明:为α受体阻滞剂,一般用量为10~20mg+5%葡萄糖液250~500ml,静滴,1 次/d,连用5~7 天。国内外均有报道,采用此方法治疗大咯血,有效率在80%左右。治疗中副作用少,但为了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及血压下降的发生,用药期间应卧床休息。对血容量不足患者,应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再用此药。

咯血的护理常规完整版

咯血的护理常规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咯血的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病人的呼吸、血压、脉搏、心率、神志、尿量、及甲床色泽,及时发现休克。 2.咯血颜色和量,并记录。 3.止血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4.窒息的先兆:咯血停止、紫绀、自感胸闷、心慌、大汗淋漓、喉痒有血腥味及精神高度紧张等情况。 措施 1.宜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交谈。及时清除血污物 品,保持床单位整洁。 2.护士应向病人做必要的解释,使其放松身心,配合治疗,鼓励患者将血轻轻咯出。

3.一般静卧休息,使小量咯血自行停止。大咯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翻动,协助病人取患侧卧位,头侧向一边,有利于健侧通气,对肺结核病人还可防止病灶扩散。 4.保证静脉通路通畅,并正确计算每分钟滴速。 5.准确记录出血量和每小时尿量。 6.应备齐药品及器械。如止血剂、强心剂,呼吸中枢兴奋剂等药物。此外应备开口器、金属压舌板、舌钳、氧气筒或氧气枕、电动吸引器等急救器械。 7.药物应用 (1)止血药物:咯血量较大者常用脑垂体后叶素50单位加入10%葡萄糖40ml缓慢静脉推注,或用脑垂体后叶素加入葡萄糖氯化钠中静脉滴注。注意观察用药不良反应。,,孕妇禁用。

(2)镇静剂:对烦躁不安者常用镇静剂,如地西泮5~1 Omg肌注。噤用吗啡、派替定,以免抑制呼吸。 (3)止咳剂:大咯血伴剧烈咳嗽时可用少量止咳药。 8.大咯血者暂禁食,小咯血者宜进少量凉或温的流质,避免饮用浓茶、咖啡、酒等刺激性饮料,多饮水及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可给缓泻剂以防诱发其咯血。窒息的及配合: (1)应向病人说明咯血时不要屏气,否则易诱发喉头痉挛,如出血引流不畅形成血块,将造成呼吸道阻塞。应尽量将血轻轻咯出,以防窒息。 (2)准备好抢救用品如吸痰器、鼻导管、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包。 (3)一旦出现窒息,开放气道是抢救的关键一环,上开口器立即挖出口腔、鼻腔内血凝块,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内的血液及分泌物。 (4)迅速抬高病人床脚,使成头低足高位。 (5)如病人神态清楚,鼓励病人用力咳嗽,并用手轻拍患侧背部促使支气管内淤血排出。 (6)如病人神态不清则应速将病人上半身垂于床边并一手托扶,另一手轻拍患侧背部。

崩漏中医治疗偏方

崩漏中医治疗偏方 中医讲“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如果来势凶猛,出血厉害,那就要先“塞流”,就是止血;如果脾气虚衰,久病不愈,就必须“清源”——补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给您介绍一个正本清源的方子——木耳红枣汤,对脾虚造成的崩漏疗效很好。 这个木耳红枣汤是从《太平圣惠方》里的木耳汤演变过来的,在其基础上添加了一味红枣。黑木耳性味甘平,能补中气,《随息居饮食谱》里对它的功效这样介绍,“补气,和血,凡崩淋,血痢,常食可疗”。中气足了,血就会循经而走,不再妄行,崩漏可止。红枣性味甘温,更是补中益气的好食品,“囫囵吞枣”的故事,就向我们揭示了它“安中养脾”的强大功效。二者合用,能够养脾气而助统血,补经气而和血脉。 饮用这个汤的时候,最好是在巳时(上午9~11时)和亥时(晚21~23时),巳时是脾经当令,亥时是三焦经当令,三焦经“主持诸气”,在这两个时辰补益脾气,吸收效果最好。除了喝这个汤,平时还要尽量多吃一些五谷杂粮,如粳米、小米、玉米、大麦、黄豆、豇豆等,“五谷为养”,最能温养脾胃。 俗话讲得好,“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精神”。慈禧太后、王熙凤都称得上是人中俊杰,却都因为过分操劳患上了崩漏之症,尤其王熙凤,更因此而香消玉殒,命丧黄泉。活得恬淡一些,为生活找一个平衡点,别让自己过分劳累,更别为了追求那些所谓的“更高,更快,更好”,最终却累倒在了奔跑的路上。 隐白穴一治疗崩漏的特效穴 隐白穴作为脾经首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止血,被称为治疗崩漏症的特效穴。隐白穴的具体位置在人体的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艾灸该穴位,对治疗崩漏有显著的效果。具体方法是取艾条一根将其一头点燃后,悬于一侧隐白穴上1.5厘米处,每次悬灸15~20分钟,以隐白穴周围皮色转红有热感为度。先灸一侧,然后灸另一侧,每日可灸3~4次,待出血停止后可再继续灸1-2天,以巩固疗效。 隐白穴不太好找,通常要用指甲掐一掐才能掐到这个穴。也可用指尖点它,或者找一个细一点的按摩棒来点按。 崩漏的治疗原则-吃什么好-中医治疗偏方 补脾养血--木耳红枣汤 【方源】《太平圣惠方》 【用料】黑木耳10克,红枣20克,红糖1匙。 【制法】黑木耳、红枣用清水洗净,再用冷水浸泡20分钟;将泡好的木耳、红枣一同放入锅中煮熟,加入红糖调味即成。 【用法】一日两次,每次一碗。 【功效】补养脾气,养血脉而统摄血行。

咯血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咯血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咯血是指血由肺系而来,以咯血、咳嗽或痰中花血等为主要表现,多由肺热壅盛,肝火犯肺,阴虚火旺导致肺络受伤,肺气上逆,或气虚不摄,血溢气道所致的病证。 【范围】 西医学中支气管扩张、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癌等肺部疾患,以及三尖瓣狭窄、急性肺水肿等心血管疾病,血液病及各种原因继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慢性肾功能衰竭,肺出血一肾炎综合征等以咯血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而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病引起的咯血则属温热病的范畴,也可参阅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邪热壅肺外感风、火、燥、热、疫毒之邪,邪热壅肺,或风寒化热,肺失清肃,肺络受损,血随气逆,外溢气道而咯血。 2.情志过极,肝火犯肺多由肺气素虚,复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肝火上逆犯肺,损伤肺络而咯血;或因暴怒气逆致肝气横逆,气有余便是火,血随火动,肝火上逆犯肺而咯血。3.肺肾阴虚,虚火内灼由于痨虫侵袭肺系,动热伤阴,或它病日久,耗伤气阴,以致阴虚肺燥,虚火内炽,灼伤肺络而咯血;此外,由于肺肾为金水相生之脏,则先病肺阴亏虚者,日久病及于肾;或先病肾水不足者,亦致肺失滋润,二者均可形成肺肾阴虚,水亏火旺,火灼肺金的咯血。. 4.劳倦内伤,气虚不摄劳倦过度,饮食失节或情志内伤,外邪不解,均可耗伤人体正气,致肺脾气虚,血无所主,气虚摄血无能则血不循经,从肺络溢出而成咯血。

5.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肺气壅遏日久,血行瘀滞,络脉瘀滞,也可因久病肺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或火热伤津,津亏日久不能载血运行,血不循经,以上诸因皆可导致血溢于肺络之外而致咯血,且反复难愈。 二、病机 1.发病外感或肝火上逆犯肺咯血,多起病急骤,病程较短。热伤肺阴或久病体虚所致者,起病多较缓慢,病程较长。 2.病位在肺络,主脏属肺,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3.病性有实、虚及虚实夹杂,以实证、热证多见,虚证次之。实者以肺热、肝火、痰瘀阻络为主,虚者以阴虚火旺、气虚不摄为主。 4.病势咯血多因火热邪气所致。火热炎上,或气逆于上。伤及肺络日久,又常可由肺肝而渐及脾肾。 5.病机转化咯血初期,一般以热壅于肺之实证、热证多见。至中后期,则可因热邪久羁,伤阴耗气,或气随血耗,而致阴虚肺热、气虚不摄之虚证出现。同时,由于出血不止,离经之血经久不去,热灼津亏,气虚帅血运行无力而致瘀血阻络,血溢络外之证。火热灼津为痰,气虚运化不利,津液停着为痰,痰与瘀血阻于肺络,又可加重病情。至疾病晚期,多阴损及阳,甚至出现气随血脱之危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多宿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肺系病证。 2.所咯之血由肺而来,可一咯即出,或伴咳嗽而出;咯血之前常有胸闷、喉痒等症,咯血可呈鲜红色,或痰血相兼,或痰中带血。

《大咯血诊疗规范》(2019)要点

《大咯血诊疗规范》(2019)要点 大咯血是一种呼吸系统急危重症,一直以来文献对大咯血的定义各不相同,往往依赖于对咯出血液的定量估计,如24h内咯血300~600ml或1周内咯血大于3次,且每次咯血量大于100ml可认为是大咯血,但这一出血量难以准确估计。因此,大咯血可被定义为任何危及生命的咯血量以及可能导致气道阻塞和窒息的任何咯血量。大咯血约占所有咯血患者的5%,通常提示存在潜在的严重呼吸系统或全身性疾病。大咯血的病死率大约为6.5%~38%。死亡原因一般为气道梗阻导致窒息或出血量过多导致休克,其中窒息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由于对大咯血的认识不够,在病因诊断方面存在技术手段有限以及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导致大咯血的病死率居高不下。 一、肺血管解剖与咯血的关系 肺具有双重血液供应,即受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重供血。肺动脉起自右心室,分支为左右肺动脉、肺叶动脉,最终形成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完成气体交换。 肺动脉是一个低压、低阻系统,其血容量较大,即使血流增加血压也不会明显升高,如果是肺动脉毛细血管网破裂出血,出血量也不会太大,也易止血;但如果是较大肺动脉或分支破裂出血,因血容量大及右心室距离短,

往往会发生大出血,抢救成功率较低。 支气管动脉起自主动脉,也有少数起自肋间动脉,为肺实质提供营养。与肺动脉不同,支气管动脉是一个高压系统,紧密伴随支气管走行,最终在支气管壁黏膜下层形成毛细血管网,为支气管壁供应血液。如果支气管动脉破裂,因体循环压力高极易发生大出血,但大出血引起血压下降后,出血量会随之减少,也为外科干预提供了时机。只要保持呼吸道通畅,不发生窒息死亡,患者就有救治的希望。 临床上应尽量明确是肺动脉破裂还是支气管动脉破裂,对于救治病人和制定抢救措施会有较大的帮助。 二、大咯血的病因 大咯血病因复杂,呼吸系统疾病及全身各系统疾病均可导致大咯血。支气管扩张、结核、肺曲霉菌病、坏死性肺炎、隐源性咯血和肺癌被认为是大咯血最常见的原因。 大咯血的常见病因,见表1。 1. 感染:

咯血护理常规

咯血护理常规 一、专科评估 1.咯血的表现:先兆:喉痒、胸闷、咳嗽;大咯血咯出满口血液或短时间内咯血不止,伴呛咳、脉速、出冷汗、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紧张不安、恐惧。 2.年龄:青壮年咯血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二尖瓣狭窄等。40岁以上特别是有长期吸烟史者,要高度警惕支气管肺癌。 3.咯血量:小量咯血:每日咯血量在100ml以内,中等量咯血:每日100~500ml,大量咯血:每日咯血量500ml以上(或一次咯血量100~500ml)。 4.颜色和性状: 铁锈色痰: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肺吸虫病和肺泡出血。砖红色胶冻样血痰: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暗红色:二尖瓣狭窄肺瘀血。粘稠暗红色:肺梗塞。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急性肺水肿)。 二、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病人咯血时护士应给予细致观察与护理,使之有安全感,并做必要的解释,使其放松身心,取得病人配合治疗。及时把其咯出的血清理掉,避免让患者看到,以免刺激患者,让其精神更加紧张 2.安静休息:避免不必要的交谈,一般静卧休息能使小量咯血自行停止。大咯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翻动。协助病人取患侧卧位,有利于健侧通气,对肺结核病人还可防止病灶扩散。 3.药物应用 (1)止血药物:咯血量较大者常用垂体后叶素5~1OU加入10%葡萄糖液4Oml 缓慢静脉推注,或继续用垂体后叶素10~20U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但该药有收缩血管和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因此冠心病、高血压及妊娠者禁用。(2)镇静剂:对烦躁不安者可用镇静剂,如地西泮5~1Omg肌注。禁用吗啡、哌替啶,以免抑制呼吸。 (3)镇咳剂:咯血伴剧烈咳嗽时可用镇咳剂,必要时可用可待因口服或皮下注射,但年老体弱、肺功能不全者慎用。 4.饮食 大咯血者暂禁食,小咯血者宜进少量凉或温的流质饮食,避免饮用浓茶、咖啡、酒等刺激性饮料,多饮水及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可给缓泻剂以防诱发其咯血。 5.窒息的预防及抢救配合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窒息先兆。应向病人说明咯血时不要屏气,应尽量将血轻轻咯出,否则易诱发喉头痉挛,出血引流不畅形成血块,造成呼吸道阻塞、窒息。 (2)准备好抢救用品,一旦出现窒息,立即置病人于头低足高45度俯卧位,面侧一边轻拍背部以利于血块排出;或直接刺激喉部以咳出血块。 (3)气道通畅后,若病人自主呼吸未恢复,应行人工呼吸。给予高流量吸氧,按医嘱应用呼吸中枢兴奋剂。 三、健康教育 1.向病人讲解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 2.不要过度劳累,避免剧烈咳嗽

崩漏诊疗方案

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一、概述 崩漏是由于血热、脾虚、肾虚、血瘀等导致冲任损伤,不能约制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的月经病。量多如注者为崩,量少淋漓不尽者为漏。两者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常互相转化,交替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经·素问·阴阳别论》首先指出:“阴虚阳搏谓之崩”。是泛指一切下血势急之妇科血崩证。历代医家认识并论治崩漏源远流长,并逐步明确了崩漏在月经病畴。本病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可发生于月经初潮后至绝经的任年龄。 西医血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简称“功血”)属于崩漏围。 二、诊断 (一)中医分型辨证 (参考《中医妇科学》第七版教材. 主编玉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中医诊断] 1.病史:注意月经史、精神创伤史、孕产史,询问有无生殖器炎症和生殖器肿瘤病逝,有无使用避孕药物、宫节育器及输卵管结扎术史。 2.症状:月经的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甚或数月断续不休;或停闭数月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或伴白带增多、不孕等症候。 3.检查: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发现;生殖器炎症者,可有炎症体征;妇科肿瘤者,可有子宫体增大,质硬或形态的改变,或附件有囊性或实性包块。 [辨证分析]

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引起冲任损伤的常见原因有肾虚、脾虚、血热和血瘀。 [证候分型](中医病名诊断参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辨证分型根据临床症状并参考《中医妇科学》第七版,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1、脾虚证: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不尽,血色淡,质清稀,面色 晄白,神疲气短,或面浮肢肿,下腹空坠,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色淡 胖,边有齿,苔白,脉沉弱。 2、肾虚证: (1)肾气虚证:多见青春期少女或经断前后妇女出现经乱无期,出血量多势急如崩,或淋漓日久不净,或由崩而淋,由淋而崩反复发作,色淡红或淡黯,质清稀。色淡黯,眼眶黯,小腹空坠,腰脊酸软;舌淡黯,苔白润,脉沉弱。(2)肾阳虚证: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或停经数月又暴下不止。血色淡红或淡黯质稀。面色晦黯,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黯,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3)肾阴虚证:经乱无期,出血量少淋漓累月不止,或停闭数月后又突然暴崩下血,经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夜寐不宁;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3、血热证: (1)虚热证: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2)实热证: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