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2

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2
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2

学案2 必修二

——《六国论》、《阿房宫赋》

学案目标 1.系统归纳两篇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并“瞻前”而“顾后”,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2.背诵其中的主要段落,对关键句进行精准翻译。3.把握重要的古今异义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患?????

诸侯之所大患.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亭长妻患.

之,乃晨炊蓐食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②使?????

使.

负栋之柱 使.六国各爱其人 宜可使.

③暴????? 暴.

秦之欲无厌 暴.霜露 忠义暴.于朝廷 ④举?????

举.

以予人 函谷举.

杀人如恐不举.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座,所) B .后秦击赵者再.(第二次),李牧连却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C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趋向)咸阳 D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六王毕.,四海一(结束)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

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②?????

秦爱.纷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

始速.祸焉不速.

之客

④?????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未易量 ⑥?????

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

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⑥ D .③④⑤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其义。 ①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云何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义.不赂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朝歌夜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盘盘焉.始速祸焉. B.?????

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

不鉴之 C.????? 其势弱于.秦齐人勿附于.秦 D.?????

苟以.天下之大不赂者以.

赂者丧 6.说出下面的句式特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洎牧以谗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秦人不暇自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赵尝五战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句名篇默写,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汉字。

①与____而不助五国也。 ②____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各抱地势,____心斗角。

④____房水____,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⑤____铛玉石,金块珠____,弃掷______。 ⑥奈何取之尽______,用之如泥沙。

(一)“可怜”、“与”的理解 1.解释下面句中的“可怜”。 ①可怜..

焦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与”的意义和用法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则与.一生彘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夫六国与.

秦皆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无乃尔是过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迁移练习: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①????? 遂与.李及道士别今君与.廉颇同列 (09安徽卷) ②?????

(白居易)与.刘宾客齐名无乃与.

仆私心剌谬乎 (08浙江

卷)

③?????

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 (07山东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如何掌握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实词 从大范围看,古汉语中存在而现代汉语仍保留的词语都可看做古今同形词。其中包括单音词如“山”,也包括双音节词如“成立”;既有实词,也有虚词。这里主要谈双音节实词。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同形同义,如“可怜”、“可以”、“逦迤”、“戏弄”等。这不是重点。

②同形异义。看起来与现代双音节词完全一样,但它是两个词,须要拆成两个词。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普遍存在,因而这部分是高考的重点。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解释其义,并体会其特点。 ①其实百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思厥先祖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可谓智力孤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而气候不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璧有瑕,请指示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于是相如前进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古今同形异义词现象。

①(清廷)购仰(田仰,人名)妻子急,踪迹至通明(沈通明,人名)家。(09江苏卷)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08山东卷)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08山东卷)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精准翻译句子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训练

1.下列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百倍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C.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2.请辨别下面一段文言文中加点的10个词语,解释正确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

..①汉贼也。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

..④,当横.

..②江东,地方

..③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行.⑤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

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⑥;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驱中国

..⑨。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⑧,必生疾病

..⑦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

将军

..⑩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

废汉自立

..?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赤壁之战》)

①其实: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②割据: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③地方:某一区域。④乐业:乐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⑤横行:依仗势力做坏事。⑥后患:以后的祸患。⑦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⑧水土: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⑨将军:率领军队。⑩疾病:同今天“疾病”之义。?自立:不依靠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听课记录:

基础知识精练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

B.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B.可谓智力

..孤危

C.然后得一夕安寝

..

D.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3.下列与“而或长烟一.空”中的“一”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C.用心一.也D.古今一.也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戍卒叫.(叫喊)六王毕.(结束)

北.构而西折(北面)

B.四海一.(统一)蜀山兀.(高而上平)

不霁.何虹(雨、雪后初晴)

C.阿房出.(出现,建成)秦爱.纷奢(吝惜)

输.来其间(运送)

D.囷囷

..焉(屈曲)函谷举.(拔,攻占)

几千万落.(降落,落下)

5.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朝歌.夜弦

C.辞楼下殿,辇.来于秦D.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②较秦之.所得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④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⑤苟以天下之.大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⑦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⑧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A.①②③④⑥⑧/⑤/⑦B.①④/②③/⑤⑥⑧/⑦

C.①④⑤⑥⑧/②③/⑦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

7.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赂秦而.力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③二败而.三胜④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⑤战败而.亡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⑦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⑧骊山北构而.西折

A.①②③⑤/④⑦/⑥⑧B.①②⑤/③/④⑦/⑥⑧

C.①③/②④⑦/⑤⑥⑧D.①③④⑤/②⑥⑧/⑦

8.对下列各句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③洎牧以谗诛 ④赵尝五战于秦 ⑤多于南亩之农夫 ⑥苟以天下之大 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⑧几世几年,摽掠其人 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 .①⑦/②⑧/③⑨/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名句名篇默写。

①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_______。(09福建卷)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08山东卷)

③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__?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西东。(08全国Ⅱ卷)

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

______________________;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___。”(08天津卷) ⑤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08浙江卷) 课内语段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11~13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 速:快速 B .斯用兵之效.也 效:功效 C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D .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数:运数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②燕虽小国而.

后亡 ?????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②至丹以荆卿为.

计 A .两个“而”字词性相同,两个“为”字词性相同 B .两个“而”字意义相同,两个“为”字意义相同

C .两个“而”字词性相同,意义不同,两个“为”字词性相同,意义不同

D .两个“而”字词性相同,意义不同,两个“为”字词性不同,意义不同 13.对这段文字的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赂者角度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 B .从不赂者的角度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

C .从六国国力弱小的角度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

D .从秦国策略的角度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 课外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

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人代之。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后三月,王翦遂灭赵。(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市租皆输入莫.

府 莫:通“幕”,幕府,指将军府 B .边不得田畜. 畜:放牧 C .悉勒.

习战 勒:强制 D .赵使人微.

捕得李牧 微:秘密地,偷偷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②王必.

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B.?????

①赵王乃.使人代之②于是乃.

具选车得千三百乘 C.?????

①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②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 D.?????

①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②先以.

信遗操,诈之欲降 16.下列句子全都表现李牧治军有方的一组是( ) ①习射骑,谨烽火。

②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③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④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⑤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⑥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A.①②③B.①③⑤C.④⑤⑥D.②④⑥

17.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牧在驻守边关时,采取消极避战的方针,匈奴侵边掠夺时,他命令士兵不准出战,全都退回城堡避敌,这在军事上是正确的,但却也为其人生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B.赵王责备李牧只避战,而李牧不听,赵王于是派人代替李牧,结果却战而不利,损失不小,边境不宁。

C.换将不利,赵王只得再用李牧,李牧却借病推托,赵王同意李牧的要求后,李牧才奉令出来带兵。

D.李牧抓准时机,积蓄力量,又使计诱敌出动,布下奇阵出击,大败匈奴,战果辉煌。

1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2 必修二

知识整合

1.①担心/忧虑,担心/忧虑/祸患②让/假使/出使③残暴/冒着/显扬④拿/攻占/全、尽

2.B[再:两次。]

3.C[①两个“厌”都是满足;③两个“速”都是邀请,前一个是形象的说法,招致;

⑥两个“却”都是使退却,打败;②中分别是喜欢、爱惜;④中分别是大概、危险;⑤中分别是有人、或许。]

4.①名词作动词,礼待②名词作动词,出现龙

③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④朝、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夜里;歌、弦,名词活用作动词,唱歌,弹琴⑤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⑥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5.B[B项均为表示转折的连词;A项……的样子/助词,不译;C项比/表动作行为的对象;D项凭借/因为。]

6.①否定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介宾短语后置句

7.①嬴②当③钩④蜂涡⑤鼎砾逦迤⑥锱铢

重点突破

1.①可惜②值得同情③可爱

2.①亲附,动词②和,介词③给予,动词

④和,连词⑤和,连词⑥赞成,动词

⑦吧,助词⑧给,替,介词⑨和,介词

迁移练习①介词/连词②同为介词③介词/连词

3.①其实:它的实际数量②祖父:祖辈、父辈

③智力:智慧、力量④故事:旧事⑤气候:天气⑥指示:指出来给……看⑦前进:走上前进献⑧亲戚:内亲外戚,内外亲属

⑨山东:殽山以东⑩细说:奸细的说法

4.①(清廷)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的家。(要点:购,悬赏捉拿;妻子,古今同形异义词,妻子儿女;踪迹,名词活用作动词,追踪觅迹。)

②哥哥(张讷)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去了。(要点:无论,古今同形异义词,不要说;归,使……回家,使动用法。)

③“我的弟弟,不同于一般人的弟弟,何况他是为我而死的。(他死了)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要点:夫人,古今同形异义词,一般人。) 5.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随堂训练

1.D

2.②④⑥⑧⑩

巩固提升

1.D[A项“厌”通“餍”。B项“当”通“倘”。C项“无”通“毋”。]

2.C

3.D[D项与题干中的“一”均为“完全”之意。]

4.B[A项北:从北面。C项爱:喜欢。D项落:座,所。]

5.C[C项名词活用作状语。]

6.A[①②③④⑥⑧结构助词,的,其中②③都用在名词性“所”字结构之前;⑤定语后置的标志;⑦动词,往、去。]

7.B[①②⑤连词,表因果,因而;③连词,表并列;④⑦连词,表转折,却;⑥⑧连词,表承接。]

8.A[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9.①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而跟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解析“天下之大”,定语后置;“下”,活用为动词;“故事”,古今异义词。

②秦朝的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却不引以为鉴,也会再让后代的人哀叹后代的人。

解析“自哀”是宾语前置句,“鉴”为意动用法。

10.①矗不知乎几千万落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③未云何龙不霁何虹高低冥迷

④多于在庾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缕

⑤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1.A[应为“招致”。]

12.D[两个“而”字均为连词,①句为承接关系,②句为转折关系。前一“为”字为介词,被;后一“为”字为动词,作为。]

13.B

14.C[此题考查常见实词的引申义。勒:整治(军队),由“约束”引申而来;由“皆愿一战”也可判断“勒”非“强制”的意思。]

15.C[A项必:均为副词,意为“一定”。B项乃:均为副词,表承接,意为“就”。C项即:①假设连词,如果;②让步假设连词,即使。D项以:均是介词,意为“把”。] 16.A[①训练士卒,使之有战斗力;②严明军纪;③为边卒提供物质保证,使他们能安心守卫边疆;④是诱敌谋略;⑤是善布奇阵;⑥是战绩。做本题时要注意“治军”与“用

兵”的区别。]

17.A[李牧并非消极避战,而是一种御敌策略。后面的话也是错误理解。]

18.(1)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

(2)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百姓任匈奴抢掠。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集市贸易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退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和敌人交战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出营应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像以前一样。赵王发怒,召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了他带兵的职务。

一年多的时间里,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率兵出战。出兵迎战,多次失利,伤亡损失很大,边境不能耕种、放牧。(赵王)又请李牧出任边将。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生病了。赵王于是强令他带病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任用我,要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方针、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还是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时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能破敌擒将夺百金之赏的勇士五万人,善使强弓硬弩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操练。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原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百姓任匈奴抢掠。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大败匈奴,斩杀了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到了别处。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多年里,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的城邑。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人代替他们。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这以后三个月,王翦就消灭了赵国。

苏教版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必修一

学案1 必修一 ——《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了解一下通假规律。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1.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 B.????? 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 C.????? 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 D.????? 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答案 B 解析 B 项这/那么。A 项接近,到。C 项即使。D 项凭借。 2.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知日. 之入 C.?????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D.?????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答案 C 解析 C 项意动用法,以……为师。A 项向东,名词活用作状语/东进,名词活用为动词。B 项每天,名词活用作状语/太阳,名词。D 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不同,低于/攻下。 3. 写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而????? 登高而.招表顺承,不译,连词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不译,连词扣舷而.歌之表修饰,不译,连词至无所见而. 犹不欲归表转折,却,连词 ②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介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介词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介词寄蜉蝣于.天地在,介词 4. “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因为它们连接的均是动词或动 词短语。如何区别呢?首先,从意义上辨析。表承接关系的,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与后一动词(或动词短语)有先后、相连关系。如“卧而梦”,“梦”是“卧”的结果。而表修饰关系的,前一动词对后一动词起着修饰作用,或说明其方式或描述其情态。如“客喜而笑”,“而”表修饰,“喜”是“笑”的方式或情态。其次,可以用试就词语的办法来辨析。表承接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然后”、“就”等词,意思不变;表修饰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地”、“着”等词,意思不变。请说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并体会一下辨析方法。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吾从而.师之 ③则群聚而.笑之 ④顺流而.东也 ⑤耳得之而.为声 ⑥到则披草而.坐 ⑦穷山之高而.止 ⑧箕踞而. 遨 答案 承接:②⑤⑥⑦。修饰:①③④⑧。 5.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犹且从师而问焉.风雨兴焉. C.????? 生乎.吾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 假舟楫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的人”。A 项就/却。B 项之/于之。C 项在/词尾,……的样子。 6. 看看下面一组句子,找出它们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③而又何羡乎 ④何以知之 ⑤大王来何操 ⑥沛公安在 答案 均为宾语前置,条件是疑问代词作宾语。 7. 在横线上填上所缺的字。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文复习学案

文言文复习 一、考点追踪 (2011年中考文言文部分涉及到的试题)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交换)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 雎不辱使命》) B.肉食者鄙(卑鄙,品质低下),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陶渊明《桃花源记》) D.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8.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代表作《桃花源记》的文体是记”。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130篇,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阅读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贝U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2.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3.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24.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 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 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过渡课以本为一依托教材感知考点教学案

分析高考试题,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测试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高考全国三套文言文试题素材均选取了“二十四史”中成书最早的《史记》,且都是考生熟知的历史人物,体现了对教材知识的迁移。可见学好课本,巩固文言基础,是关键。这就要求同学们用好本书的配套用书《再读教材》,掌握好课本文言文基础知识。《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文是一篇涵盖全部文言基础知识的课文,同学在复习考点之前,练习一下,以期在复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用“/”给下面文章断句,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

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2

学案2 必修二 ——《六国论》、《阿房宫赋》 学案目标 1.系统归纳两篇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并“瞻前”而“顾后”,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2.背诵其中的主要段落,对关键句进行精准翻译。3.把握重要的古今异义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患????? 诸侯之所大患.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亭长妻患. 之,乃晨炊蓐食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②使????? 使. 负栋之柱 使.六国各爱其人 宜可使. ③暴????? 暴. 秦之欲无厌 暴.霜露 忠义暴.于朝廷 ④举????? 举. 以予人 函谷举. 杀人如恐不举.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座,所) B .后秦击赵者再.(第二次),李牧连却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C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趋向)咸阳 D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六王毕.,四海一(结束)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 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②????? 秦爱.纷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 始速.祸焉不速. 之客

④?????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未易量 ⑥????? 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 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⑥ D .③④⑤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其义。 ①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云何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义.不赂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朝歌夜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盘盘焉.始速祸焉. B.????? 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 不鉴之 C.????? 其势弱于.秦齐人勿附于.秦 D.????? 苟以.天下之大不赂者以. 赂者丧 6.说出下面的句式特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洎牧以谗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秦人不暇自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赵尝五战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句名篇默写,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汉字。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1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一带。 3.: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复习:黔之驴 一、考纲要求: 考查要点可细化为5个考点: (1)朗读节奏的划分 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2)解释实词的含义,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3)文言句子的翻译 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4)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这些题一般不是自发挥题,尽量按照新教参,加以整理。

牢牢记住每段的段意,每课的中心,注意每课的课后题。 (5)文章内容、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的欣赏与评价 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某一点谈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 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能力角度上说,是考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点击中考 1、湖北省随州市。阅读《黔之驴》,完成8~11题。(10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异: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 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 10.翻译下列句子。(2分) 技止此耳!译文: 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2、(福建省宁德市)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7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文翻译》专题 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翻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文言文翻译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准确翻译文言文。。 2、掌握文言翻译方法以及翻译试题的解题得分技巧,不断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常见的文言翻译方法,反复练习以准确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文言翻译技巧的积累,提升自己的阅读及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 加强文言翻译技巧的积累,提升自己的阅读及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安全目标:上下学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加强练习,积累文言翻译经验,掌握记忆技巧。 (二)教学难点: 1、通过练习和总结,加强对文言翻译方法的积累,准确翻译,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总结归纳平时容易出错的文言翻译,集中进行反复记忆。 三、教学用具:课本、PPT、文字材料 四、学情分析: 文言文中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词切的特点。学生对课文不同的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老师应给于肯定,并予以鼓励,这样教师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 五、教学方法:讲解、练习相结合 六、教学资源:PPT、文字资料 七、课时安排:3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课前德育教育-----促进祖国的繁荣与富强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一、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及示例: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

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1

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1必修一 ——《劝学(节选)》、《师说》、 《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了解一下通假规律。 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说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而????? 登高而.招 侣鱼虾而. 友麋鹿 扣舷而.歌之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②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寄蜉蝣于.天地 3.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看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①君子生非异也: _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意有所极,梦亦同趣:_ 4.“而”的用法(请把下列的句子按照表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进行分类) ①吾尝跂而.望矣②吾从而.师之③则群聚而.笑之 ④顺流而.东也⑤耳得之而.为声⑥到则披草而.坐⑦穷山之高而.止⑧箕踞而.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6.看看下面一组句子,找出它们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①何为其然也②而今安在哉③而又何羡乎 ④何以知之⑤大王来何操⑥沛公安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句名篇默写,在横线上填上所缺的字。 ①虽____槁____,不复挺者,____使之然也。 ②吾尝____而望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____。 ③蟹六____而二____,非蛇____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____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____业解惑也。 彼童子之师,____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位____则足羞,官____则近____。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____。 ⑦浩浩乎如____虚____风。 ⑧舳____千里,旌旗____空,____酒临江,横____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⑨寄________于天地,渺____海之一____。 ⑩取之无____,用之不竭。 .翻译下面的句子。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作者:————————————————————————————————日期: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1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word完整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学案教师版

《孟子》二章 一、富贵不能淫 一、解释划线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中。 为、 怎么,哪里)得为大丈夫乎?子未 训诲)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女同汝,你)家,必 )准则、标准)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动摇), 使…屈服),此之谓大丈夫。” 二、翻译重点句子: 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安静),天下就太平无事。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去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和儿子, 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理解性填空: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问答题: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是什么? 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认为公孙衍、张仪像出嫁的女儿完全顺从丈夫一样顺从君主的意志,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算不得大丈夫。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要一、讲仁德,守法礼,做事合乎道义;二、无论得知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三不能为了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6.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7. 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 这句话出自“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为“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因此,这里的“道”应该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几个人物说说, 富贵不能淫……关羽、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九年级语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九年级语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 读练习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九年级语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 学设计(参考文本)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无道人之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①。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②。隐心而后动③,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④。在涅贵不缁⑤,暧暧内含光⑥。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⑦。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⑧。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选自东汉?崔瑗⑨《文选》) 【注释】 ①施:给予,加惠。②纪纲:法度。③隐心:审度内心。④臧:善,好。⑤涅:黑泥,黑色颜料;涅而不缁,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

⑥暧暧(ài):昏暗;日月无光。⑦老氏:指老子。《老子》第四十二章:“坚强死之徒,柔弱生之徒也。”这是诫逞强的话。⑧详:通“祥”,吉利。⑨崔瑗(77-142),字子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练习】 1.“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流传至今可归纳成一个成语:( )。 2.给下面的字注音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组词: ①臧( )藏( ) ②谤( )傍( ) ③缁( )锱( ) ④暧( )暖( ) ⑤涅( )捏( ) 3.下列加点词和“无使名过实”中“名”的意思一样的是( )。 a.名不符实 b.不名一文 c.莫名其妙 d.不能名其一处也 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五章 教材文言文复习 6 必修五(一)讲义

学案6 必修五(一) ——《陈情表》《项脊轩志》《渔父》《报任安书(节选)》 [学案目标] 1.这几篇文言文是重点篇目,既要全面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又要背诵重点段落。 2.重点掌握“相”“见”的特殊用法及判断句式。 1.用“类聚法”写出表示“等,等到”之义的文言词:及、洎、逮、比、迨等。表示“不久”之义的文言词:寻、未几、已而、既而、已等。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①( ) A .而刘夙婴. 疾病 婴:缠绕 B .后刺史臣荣举. 臣秀才 举:举荐 C .当. 侍东宫 当:应当 D .殆. 有神护者 殆:大概 答案 C 解析 当:担任。 ②( ) A .妪每. 谓予曰 每:每次 B .听. 臣微志 听:听任,允许 C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奏效,指获取功名 D .若望. 仆不相师 望:怨恨,抱怨 答案 A 解析 每:经常,常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 ) A.????? 犹蒙矜.育不矜.名节 B.????? 辞不就.职草创未就. C.????? 门衰祚薄.日薄.西山

D.????? 幸勿为过.无乃尔是过.与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责备。A 项怜悯/顾惜。B 项到/成功。C 项浅薄/迫近。 ②( ) A.????? 谨拜表以闻.闻.姊家有阁子 B.?????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 余问古事 C.?????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重. 为乡党所笑 D.?????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看。A 项使……知道/听说。B 项使……跟从/向。C 项慎重/更加。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太史公牛马.. 走司马迁再拜言 B.????? 太上不辱.先客逾庖而宴. C.????? 倡优..所畜垣墙..周庭 D.?????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亦遂增胜. 答案 A 解析 A 项均为名词作状语。B 项使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C 项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D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梳理(一)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2. 失其所与,不知( ) 3. 无能为也已( ) 4. 秦伯说(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 2. 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____ 3. 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 2. 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 越国以鄙远( ) 3. 既东封郑( )

4. 与郑人盟( ) 5. 既东封郑( ) 6. 越国以鄙远(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夫晋,何厌之有?( ) 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4. 是寡人之过也。( )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 )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4. 秦王还柱而走( ) 5. 卒起不意(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义:贫穷古义:__ 2.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今义:鼻涕古义:__ 3.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古义:__ 4. 持千金之资币物今义:货币古义:__ 5. 愿大王少假借之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古义:__ 6. 秦王还柱而走今义:步行古义:__ 7. 诸郎中执兵今义:中医医生古义:__ 8.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今义:垂手拿着古义:__ 9. 断其左股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古义:__ 10. 左右既前,斩荆轲今义:左和右两方面古义:__

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学生用

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编者:王珍审稿:袁训刚2013年10月4号 (一)高考文言文复习之纲要 一、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 二、识记高中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及古今异义的字词 见《高考经典》75------78页 三、词类活用类型盘点 四、文言文虚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 五、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六、常见文言句式类型盘点 见《高考经典》87------90页 七、文言文断句技法示范 见《高考经典》98------99页 八、文言文翻译满分精读方案 九、文言文阅读注意事项

(二)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 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 一、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诗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在考查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与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文及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命题规律 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从设题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一下规律:1、考查以单音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及偏义复词等。 3、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三、考点解读联系教材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 数量多,变化大,是考查的重点。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了 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情况。 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十分灵活,有时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有时给出一个 词的多种意义,选择合适的一项,有时列出若干句子,比较各句中共有的某一词,区分不同的意义;有时还考查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掌握情况,等等。 文言实词的考查以常见词语为主,一般是作为一小题单独出现,分值大都为3分,如2013年广东卷考了“第、推、绳、知”的理解;有时是跟虚词一起混考,也是3分,如2013全国卷一考了“遂、遏、累、旷”的理解;有时是跟虚词一起混考,分值为6分,如2012年北京卷考了“假、竟、赆、多”的理解(3分),还考了“舍、然、为、以”的词义及用法的辨析(3分)。纵观近几年各省市高考试卷,文言实词必考,故文言实词的复习应成为文言文这一板块除翻译之外的又一重点。 联系教材牛刀小试 (一)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含义 1、食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柳宗元《捕蛇者说》) 衣食.所巡,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百姓孰敢不箪食.(shí)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诸葛亮《隆中对》)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韩愈《马说》) 月盈则食. (《易·丰》) 2、见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至三十三年》)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 暴见.于王《孟子·庄暴见孟子》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版必修3-)

必修3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述所筑,公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都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4.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文言文阅读 【考点分析】 【考情分析】 从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内容来看,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考查有如下特点: 1.选材、文体的稳定性。命题者近几年一直坚持从“正史”著作中选文,并且一直选取古代人物传记。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的《宋史·朱昭传》,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明史·花云传》,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何灌传》,2011年辽宁卷的《旧唐书·宋庆礼传》,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萧燧传》。这些阅读文本选材范围的界定和文体的稳定性,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升阅读境界、积淀阅读素养的精义,也为考生的备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2.传主类型的忠义性。文言传记中的传主均为各朝的忠臣、良将,他们都忠君报国、舍生取义,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考点、题型、分值的固定化。文言文阅读考查一直是4道题目,即实词含义判断、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文意要点、文言翻译(2个语句)。题型一直是3个客观选择题+1个主观翻译题。分值为19分,其中文言翻译10分。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考试大纲》可知,新课标全国卷2013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仍将延续近年来的命题特色,但也可能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作出一些调整,如选材的范围(这方面应重点关注“正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也应适当涉猎一下非“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或将进一步扩大,文体选择(平时可适当关注

一下政论文、游记文、序文等)也许趋向灵活等。 【学习方法指导】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金钥匙 文言文阅读必须脚踏实地地积累,否则可能到考试时感到不足以应对。学习阅读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即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做好以下三点: 一、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是学习阅读文言文的重要基础 中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大都从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文言文开始,而后逐渐延伸到课外文言文(包括高考文言文阅读文)。这些文言文,都是从大量古籍中精选出来的,无论从语言到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学习这些文章,从初读第一篇开始,就要逐一弄清每一个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千万不能只满足于对所学文段内容的大体了解,不能如讲故事一般将其内容概述下来即视为翻译。 另外,在实词与虚词两者间,大量的、难于掌握的是实词。文言实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把握,考生要重点考虑一词多古今异义、通假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以及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文言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考试大纲》又明确指出“理常见文言虚词(18个)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应该说虚词比实词好掌握。但文言虚词同现代汉语的虚词相比,要比文言实词同现代汉语的实词相比的差距大。文言虚词中,几乎没有一个词是古今完全相同的,而且用法复杂,使用频率还颇高。所以在下工夫学习实词的同时,也不可忽视虚词的学习。需要提醒的是: 1.文言虚词也存在容易与现代汉语中的同形词混淆的问题。如文言文中的“所以”连用,常常是“所”和“以”两个单词,不能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同解。还有“于是”、“至于”,也常常是介词“于”和代词“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其意义绝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于是”和介词“至于”。 2.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更多,情况更复杂,甚至在同一语段中使用同一虚词,词性也相同,含义却各异。如《察今》中有这样一段话:“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这段话中,用了四个“其”,第三人称代词,如果笼统地译为“他”就会指代不明,因为它们指 代对象不同,第一个指代“抱婴儿的人”(前文有交代),第二个指代“婴儿”,第三个指代“婴儿”,第四个指代“婴儿的父亲”。 3.注意文言中的兼词。所谓兼词,是指古汉语的合音兼义词。从语音上讲,是由两个(或三个)字音合成的一个音节;从词义上讲,是指一个词包含有两个词的意义。如“盍”、“焉”、“诸”、“叵”等有时“兼义”,要分别讲时为“何不”、“于其间(于之)”、“之于(或‘之乎’)”、“不可”。 4.同一个意义,可以用多个语词表达。如第二人称代“你”,在文言文中就用“女”、“汝”、“若”、“而”、“尔”等多个词来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