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和宇宙教案

粒子和宇宙教案
粒子和宇宙教案

粒子和宇宙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5

粒子和宇宙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粒子物理的发展史

2.初步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及宇宙与粒子的和谐统一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人类(科学家)探究宇宙奥秘的过程和方法

2.能够突破传统思维重新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深知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和宇宙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各种微观粒子模型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1.Internet网络素材、报刊杂志、影视媒体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基于网络环境)播放等。★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宇宙的起源一直是天文学中困难而又有启发性的问题。宇宙学中大爆炸论的基本观点是宇宙正在膨胀,要了解宇宙更早期的情况,我们必须研究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问题:现在我们所知的构成物体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构成物体的最小微粒为“原子”(不可再分)。

点评:从宇宙的起源角度去引起对物质构的粒子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回答。教师:其实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不可分的最小微粒。20世纪初人们发现了电子,并认为原子并不是不可以再分,而且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的研究。问题:现在我们认为原子是什么结构模型,由什么组成?

学生回忆并回答:现在我们认为原子是核式结构,说明原子可再分,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点评:引起学生回忆旧知识并巩固知识。

(二)进行新课

1.“基本”粒子“不” 基本

教师: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继而我们发现了光子,并认为“光子、电子、质子、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粒子,所以把它们叫“基本粒子”。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还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本”粒子呢?学生思考并惊奇。

点评:因为学生所能了解的最小粒子只有这些,所以这节课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可以不按教材顺序介绍,接着介绍新粒子的发现)

2.发现新粒子

教师: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对宇宙线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粒子。

请学生看教材(103页“发现新粒子”)

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从宇宙线中发现了哪些粒子?这些粒子有什么特点?

(2)通过科学核物理实验又发现了哪些粒子?

(3)什么是反粒子?

(4)现在可以将粒子分为哪几类?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学生回答:

(1)1932年发现正电子;1937年发现μ子;1947年发现K介子与π介子

(2)实验中发现了许多反粒子,现在发现的粒子多达400多种。

(3)许多粒子都存在着质量与它相同而电荷及其他一些物理性质相反的粒子,叫做反粒子。(4)按粒子与各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可分为三大类:强子、轻子和媒介子。

教师(讲授评析):

强子: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强子又分为介子和重子)

轻子:轻子是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

学生举例:

强子:质子、中子?

轻子:电子、电子中微子

媒介子:光子、胶子?

点评:激发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更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比较三类粒子,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知道三类粒子的主要作用。

3.夸克模型

问:上述粒子是不是最小单位,有没有内部结构呢?

请学生看教材(第104页“夸克模型”)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教师: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认为强子由更基本的成分组成,这种成分叫做夸克(quark)。夸克模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被多数物理学家接受。

那么,现代科学认为夸克有哪几种?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1)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底夸克、顶夸克。

?(2)夸克带电荷为元电荷的21?3或3倍

点评:提示学生现代科学不仅发现6种夸克而且发现了反夸克存在的证据。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

教师(提示):科学家们还未捕捉到自由的夸克。夸克不能以自由的状态单个出现,这种性质称为夸克的“禁闭”。能否解放被禁闭的夸克,是物理学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夸克模型的提出是物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它指出电子电荷不再是电荷的最小单元,即存在分数电荷。而另一方面也说明科学正由于一个一个的突破才使得科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从粒子到宇宙 复习课教案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了解摩擦起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摩擦起电的原因 了解纳米材料及应用 了解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温故而知新,站在一定的高度体会世界的奥秘 教学重难点: 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某些热现象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检查学生完成课前布置的本章知识框架的归纳情况,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学生交流、展示、评价) 2、教师小结,并展示教师归纳的知识框架。 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_____组成,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为______m ,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 分子世界 分子间有————. 分子一直处在——————中. 分子之间不仅存在————力,还存在————力. 自然界中电荷只有———种,一种是———电荷,一种是———电荷. 静电现象 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摩擦起电并不产生电荷,只是__________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更小的粒子世界:分子由____组成,原子由_____和_______组成,原子核由____和_____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都是由称为_____的更小粒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____电,电子带_____电,中子带______电. 宇宙起源:大多数宇宙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距今约______年的一次________. 宇宙探秘 群星:太阳是其中一颗_____星,地球是_____系 中的一颗_____星. 宇宙组成: 弥漫物质 河外星系 二、出示复习例题、学生练习、教师点拨 例1、下列四个例子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美味佳肴放在餐桌上,香气扑鼻 B .晒衣服时,衣袖上的水蒸发后变干 C .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 D .在白开水中放入一勺糖,白开水会变甜 练习:(苏州)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的是( ) A .烟雾弥漫 B .雪花飞舞 C .香气扑鼻 D .尘土飞扬 例2、水很难被压缩,其原因是( ) 从粒子到 宇宙 银河系

小粒子与大宇宙专题复习

2019中考复习专题《小粒子与大宇宙》 一、微观世界: 1、自然的尺度: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市由物质组成的,从无垠的宇宙到微笑的基本粒子,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范围:1026 m——10—15 m 2、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分子是报纸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命名的。 3、微观粒子: (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按分子所含原子的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二、分子的运动: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底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3)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减小的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4)物体不一被压缩和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在固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比较强,因而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在液体中,分子力的作用较弱,分子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运动,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在气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更弱,因此气体分子可以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 三、探索宇宙: 1、探索的历程 (1)最初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测与推理来认识宇宙。 (2)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3)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4)1632年,伽利略利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5)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探索宇宙奠定了理论基础。 (6)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7)1961年,人类乘飞船进入太空。 (8)1969年,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9)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 2、浩瀚的星空: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星系,包括八大行星66颗卫星,2000多小行星和彗星、流星。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群体,宇宙中有很多象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二:重点、难点突破 1、物质的结构: 例1、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这是因为() A、组成原子的所有微粒都不带电 B、原子核带负电 C、中子不带电 D、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解析: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由于原子核中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河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原子呈中性,不带电。 答案:D 小练习: 1、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C.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 D.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C、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word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w o r d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走进分子世界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预习过程】 1、物质是由大量的组成的,分子间有。 2、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 3、分子间不仅存在,而且还存在。 【学习过程】 1、选择分子模型 [演示实验]:用放大镜观察粉笔线条。说出现象,并说明粉笔的结构。 [演示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水为什么变成紫红色的。 [演示实验]:酒精和水混合于玻璃管中,说出现象,并说明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以下是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那种结构能够解释上述现象,请选择,并尝试解释。 [模型]1: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我选择:。 2、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是的,用模型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但分到一定程度,物质的性质就会。例如: 。 我们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 3、分子直径的数量级:_________________ 4、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 [实验]:红墨水滴入水中散开,整杯水都变红了。 这一现象说明分子是。 5、大量实验表明:分子一直处于中。 [实验]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观察到的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 6、既然分子间有间隙,且分子间有吸引力,物体应该很容易被压缩。但是,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力。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

论“美”的本质 王东岳 关于美和美学的问题,讨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讨论美学的具体范畴,涉及美学和审美的一般问题;另一种是讨论美的本质,也就是问美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而第二种讨论方式只能是一种哲学方式。我今天是在哲学的意义上讨论美的本原,因此,各位同学可能会认为它和美离得比较远,然而,正因为离得比较远,于是它才可能真正把握美的本质。 一 我们首先谈谈美的问题的提出。 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美的本质” 问题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以苏格拉底和他人对话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得出的唯一结论是“美是难的”。柏拉图认为,“美”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几乎是无法说清楚的。在此篇中,苏格拉底用归谬法的方式否定了对“美是什么”的所有回答。换一句话说,柏拉图用这样的方式是想告诉人们,美的问题用多因素分析的方式得不出结论,必须找到它的单因素决定方向,否则这个问题就讨论不下去。 为什么说“美的本质”是一个哲学问题呢?我简单谈谈哲学的含义。哲学不同于其他学问的地方,就在于哲学是追究终极原因的学问。也就是说,它不在一般的或直观的浅层上追问形成事物个相的原因。比如说,我们讨论健康,如果站在一般的因素层面上讨论,1000个因素都说不完。哲学不这样讨论问题,而我们通常的科学或一般的学问都是多因素的讨论问题。多因素讨论问题的方式使得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立,因此多因素讨论问题的可成立性是大可怀疑的。而哲学是追究终极因素,是讨论问题的单因素。因此,罗素对哲学有个说法:哲学和神学很有相似之处,因为哲学和神学所探讨的问题都是终极问题。哲学和神学的不同点是,哲学是用理性探讨终极问题,神学是用信仰抵达终极关怀。从另一方面说,哲学和科学又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使用理性这个工具,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探讨的是终极问题,而科学探讨的是具体问题。“美的本质”这个问题,从具体层面上是探讨不了的,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从哲学说起。 美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齐白石有句名言:美就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就是像与不像之间,他说,如果太像,就有媚俗之嫌,如果完全不像,就有欺世之嫌。美一定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就是说,美是一个很飘忽的东西。古代最早讨论美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个主观理念。也就是说,美不是一个客观派生的东西。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提出不同的看法。亚里斯多德认为,美是有一定客观性的,美是外部对象的一种和谐。比如我们说一个人美,他一定要头有多大,四肢有多长,躯干要是怎样的状态,恐怕美包含在这种协调关系里。哲学继续发展,所有的哲学家都在探讨美的问题。到了康德和黑格尔,美的问题再度转化到纯理念方面。那么,美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美到底是什么?既往哲学家那种讨论方式,我认为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得出结论。我们今天换一种方式,从远距离来讨论“美是什么”。 二 讨论“美是什么”,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感知”和“精神”是什么,因为美是一种精神现象,或者说,是精神现象中一个心理层面的反应。如果“精神”的起源搞不清,“美”这个问题就无从谈起,或者“美的本质”就无从谈起。 我们现在把二十世纪的系统科学拉开一个幅面,那么,我们在哲学上,或者说在精神的起源上,似乎可以找到另外一个讨论问题的方式。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导出了

粒子和宇宙教案

粒子和宇宙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5 粒子和宇宙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粒子物理的发展史 2.初步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及宇宙与粒子的和谐统一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人类(科学家)探究宇宙奥秘的过程和方法 2.能够突破传统思维重新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深知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和宇宙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各种微观粒子模型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1.Internet网络素材、报刊杂志、影视媒体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基于网络环境)播放等。★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宇宙的起源一直是天文学中困难而又有启发性的问题。宇宙学中大爆炸论的基本观点是宇宙正在膨胀,要了解宇宙更早期的情况,我们必须研究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问题:现在我们所知的构成物体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构成物体的最小微粒为“原子”(不可再分)。 点评:从宇宙的起源角度去引起对物质构的粒子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回答。教师:其实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不可分的最小微粒。20世纪初人们发现了电子,并认为原子并不是不可以再分,而且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的研究。问题:现在我们认为原子是什么结构模型,由什么组成? 学生回忆并回答:现在我们认为原子是核式结构,说明原子可再分,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点评:引起学生回忆旧知识并巩固知识。 (二)进行新课 1.“基本”粒子“不” 基本

新课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

新课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科学内容: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6.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全章概述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本章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使学生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将微观世界和宇宙联系在一起,给出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数量级;并将目前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而这种探索也是渐进的。 本章教材的重点是: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大致数量级概念;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本章教材中包含两条科学探究主线:一是以文献资料为主的科学发展史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在第一节“走进微观”、第三节“探索宇宙”中体现。另一个是以学生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在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中体现。 课时安排:4课时 课时划分 第一节走进微观1课时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1课时 第三节探索宇宙l课时 章节复习l课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备注 第一节走进微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 索将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八下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复习教案

从粒子到宇宙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的运动和静电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归纳总结法、练习巩固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分子的运动: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底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3)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减小的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4)物体不一被压缩和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在固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比较强,因而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在液体中,分子力的作用较弱,分子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运动,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在气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更弱,因此气体分子可以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 例1、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时间长了,这些字比刚写上时难擦掉,原因是()。 A、粉笔与表面凹凸不平的黑板摩擦,使白粉紧紧地“粘”在黑板上 B、粉笔与黑板之间发生了扩散现象,时间越长,粉笔的分子进入黑板里越多、越深 C、粉笔灰凝结在黑板上变坚硬了 D、粉笔与黑板间的摩擦力增大 小练习 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的是()。 A.1升水和1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升 B.用杯子盛清水,无论怎样倒,总有少量水残留在杯壁上

原子分子物理前沿专题

目录 摘要 (2) 1 原子论发展史与主要内容 (2) 2 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3) 3 古代原子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 (4) 4 原子论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5) 4.1原子论哲学的理论准备 (6) 4.1.1 恩培多克勒 (6) 4.1.2 阿那克萨哥拉 (7) 4.2 原子论哲学 (8) 5 近代史——道尔顿在《化学哲学新体系》中描述的原子 (9) 6 发展史 (11) 6.1 道尔顿的原子模型 (11) 6.2 葡萄干布丁模型(枣核模型) (11) 6.3 行星模型 (12) 6.4 玻尔的原子模型 (12) 6.5 现代量子力学模型 (12)

浅谈原子论的发展 [摘要] 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由说明原子论发展史与主要内容。第二个部分主要介绍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与发展。第三个部分阐述了古代原子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原子论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五部分阐述了道尔顿在《化学哲学新体系》中描述的原子,最后一部分概括了原子论近现代发展史。 1 原子论发展史与主要内容 化学是以物质为研究对象,以阐明物质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为己任,所以,“物质是什么构成的?”是化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核心问题。然而,从上古代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年)到17世纪的波义耳(1627~1691年),上下2000多年,尚未做出完全正确的回答。 到了17世纪的1661年,波义耳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建立这样的元素论: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是元素。即西方的“土、气、水、火”四元素物质组成观。这种物质观已接近原子论,但还不是科学的原子论。因为,他当时称之为元素的物质,今天看来只是单质,而不是原子。 随着科学实验的深入、技术的进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渐渐地明确起来,并发生了认识上的飞跃,产生了科学的原子论,完成这一“飞跃”的代表人物就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那已经是19世纪初的事情了(1803年)。 由于原子的概念是化学的基石,是化学的灵魂,这个问题一旦解决,必然促进化学学科极大的发展。事实正是如此:从科学原子论提出,到19世纪中期,已发现的化学元素就有60多种,证明了原子论的指导作用。从此,化学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揭开了物质结构理论的序幕,已能从微观物质结构的角度去揭示宏观化学现象的本质。使化学发展到由材料的堆积至材料的整理,并使其条理化的新时期。

小粒子与大宇宙导学案自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会运用分析推理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3.激情参与,展现自己 重点: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的现象 【学法指导】 1 .课前读书一遍,并用笔勺申学可号松呼座竽与那序(但不能只看知识点,应通读一遍)然后完成预习案。 2.小组一起做探究活动中的实验,讨论并完成探究案。 【预习案】 【教材辅读】 1.物。质是由________ 或___________ 组成的。我们把组成物质的 仍能保持其____________ 不变的是最小微粒叫分子。 2.1909年,卢瑟福在成功地进行了_______ 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 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叫____________ ,在不同轨道上绕着原子核 运动的是带电的______________ O

3.原子核由带正电的___________ 和不带电的_____________ 组成;20 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粒子 ______________ 组成的。 4.物质的状态常分为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_ o 5.在固体中,分子彼此靠得很近,因而,固体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在液体中,分子靠在一起,但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能运 动或滑动,因而,液体____________ 确定的形状,但________ 一定的体积(选填“有”或“没有”);在气体中,分子分离得比较远,能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_____________ 固定的形状,也 ___________ 确定的体积(选填“有”或“没有”)。[来源:学科网]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探究点一:分子间有间隙吗 做课本P219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入表格,比较和分析数据,你会 发现什么?将实验结论补充完整: 当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 _________ O 结论:上述实验还表明:分子之间确实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 。

从粒子到宇宙教案

从粒子到宇宙 分子 1、分子的模型 能够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分子很小(数量级为10-10m) 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间有间隙 2、分子的运动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 ①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固、液、气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的越快 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3)固体、液体、气体所表现出来不同性质,是由分子间的作用力决定的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作用力大小关系 更小的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相同原子构成单质分子。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高速旋转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 高能物理学中常用的能量单位:电子伏(eV) 发现各种微粒的科学家: 道尔顿一一原子,汤姆逊一一电子,卢瑟福一一质子,查德威克一一中子,盖尔曼一一夸克 摩擦起电 1、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电荷及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验电器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宇宙 恒星不是绝对不动的。 散布在宇宙中的星系多达1 0 0 0亿个,宇宙是个有层次的天体系统。光年 1 .= X 1015m (光在真空中进行一年所经过的距离)天文单位1AU=X 1011m (地球到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 宇宙诞生于约150 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证明宇宙在膨胀的证据是:谱线红移

浅谈速度变化致物质质量变化

浅谈速度变化致物质质量变化 云南云维集团大为制焦电仪黄兆荣 摘要:本文分析了物质速度变化导致物质质量发生变化的理论依据和原因。 关键词:速度,质量,变化 一、概述:将纸撕碎,纸的质量(天枰称)会发生变化,将水装在密封的塑料瓶里摇动,摇动前后的质量也会发生变化,都是先重后輕,同样将热水装在密闭的瓶中,放在天枰称,质量的变化,随着热水的温度降低,质量慢慢增加。 二、分析:1、物质的速度变化(Vt-Vo=a)则需要看到一个力(F) m = F / a = F/ (Vt-Vo) 由于a都会落后F.有了F,使物质运动速度发生变化(Vt-Vo),物质内部会发生摩擦,物质与外壳也会发生摩擦,摩擦生电、声、噪音等,摩擦生电,根据电磁力与引力的统一的原理,电磁力会吸引它周边的物质,周边有一种最基本的粒子,能进出任何物质的表面上,当某种物质的力量打破平衡时间,该基本粒子就会进出该物质的表面,与其发生反应。使物质的质量发生改变。 把水装在密闭的塑料瓶里,静置,有基本的受力平衡(不是绝对的)有一个质量数,当塑料瓶在外力的作用下摇动,由于水分子之间,水分子与塑料瓶内壁的摩擦都会产生(电磁力),及单位面积引力增加,吸引外界的基本粒子,从而使自己的质量增加,,把热水装在瓶中,称其质量为ma,当热水冷却后,再称起质量为mb对比发现,mb-ma大于0,这是由于热水的密度比冷水的密度小,热水运动虽然比冷水的运动剧烈,但是震动幅度小,所以热水单位面积的引力小;冷水的单位面积的引力大,故其质量大,撕纸时,将纸撕烂时,产生的引力(即电磁力)比没有撕碎的纸的引力大,固撕纸前、后的质量有相差有,引力将周围的基本粒子或物质吸引在电磁力(引力)变化的物体上。 运动能使物体的质量增加 1、在空气中笔者将A4纸撕碎,称其重量比未撕碎前纸的质量增加了,一共用四张纸做实

中考物理专题综合总复习学案9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九讲小粒子与大宇宙 一、中考热点 、I p 八、、八、、 本讲虽然在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少,但在每年的中考试卷上都有考查的试题,多以填空题和选择题为主,考查内容为“知道”等级,难度以低档为主.对本讲的考查主要有: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原子的核式模型,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预计2009 年中考的命题热点是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 二、考点精讲 1.物质的组成 (1) 假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对现象的本质进行猜测并提出假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和水、火、土、气“四元素说” ,是古代人对物质的构成进行猜想而提出的两种假说.对于物质结构的问题,由于物质微粒非常微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因而曾用猜测——假说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2) 分子及其大小:把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包含三层涵义: ①分子是组成物质的微粒(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②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 ③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如果分子再继续分下去,得到的更小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有单原子分子,例如铜分子,它是由一个铜原子构成的;分子有多原子分子,例如水分子,它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分子非常小,它的直径只有几十个纳米(nm) .在1 标准大气压下,1 cm3 空气中的分子数约有2. 7X 1027个,1 cm3水中约有3. 35X 1022个水分子. (3) 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在总结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绕着这个原子核高速旋转.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原子核外的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是相等的,整个原子呈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4)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一个质子所带正电的电量和一个核外电子所带负电的电量是相等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相等.质子和中子之间依靠一种称为核力的作用力结合在一起,从而组成原子核. 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1) 分子动理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假说,后来被许多实验事实所证明,逐渐形成了一种理论. (2) 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会发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物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扩散,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现象都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墨水在温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一切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都是由于分子间间隙的扩大或缩小而形成的.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浅谈现代粒子物理前沿问题_夸克_胶子等离子体

[摘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是当今粒子物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它不仅能揭示微观粒子的物理性质,还能帮助人们认识宇宙的演化过程。本文对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关键词]夸克-胶子等离子体;高能重离子碰撞浅谈现代粒子物理前沿问题———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傅永平 郗勤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理系,云南临沧 677000) 1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科学意义 按照目前的实验观测结果,已知的物质最小构成单元是夸克和轻子,比如质子和中子就是由上夸克和下夸克组成的三夸克色禁闭束缚态,而介子则是双夸克色禁闭束缚态。我们熟知的电子就是轻子的一种。如果用质量来标度,夸克和轻子可以分为三代,每一代有2种夸克和轻子,其中夸克包括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璨夸克、顶夸克和低夸克,轻子包括电子、电子中微子、μ子、μ子中微子、τ子和τ子中微子。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是区别于强子的一种新的物质形态,夸克不再是以强子型的双夸克或三夸克色禁闭束缚态形式存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的夸克是色相互作用渐近自由的,夸克与夸克之间,夸克与多夸克之间存在自由的色相互作用,这是一种多体夸克凝聚的新物质形态。 宇宙大爆炸初期宇宙的温度约为1028 eV,按照标准模型,当时可 能存在的物质只有轻子和夸克,此时夸克的色自由度是解禁的,就会形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之后随着宇宙不断膨胀,温度下降到100MeV时,夸克物质发生对称性破缺,开始冻结成为质子和中子。从夸克物质演化的意义来讲,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不仅对基本粒子物理研究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宇宙演化的研究来讲也具有重要意义。 2实验概况 实验表明,高能重离子碰撞有可能产生核子的多重碰撞,使能量主要集中在质心附近。也即一个核的核子有可能和另一个核的不同核子发生多次碰撞,而不是仅发生一次碰撞便飞离质心区域,这样在一个很短的驰豫时间内,能量可以集中在质心附近,从而产生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为更好地解释在高能重离子碰撞过程中,能量如何主要聚集在质心附近,引入核阻塞能力的概念,它表征重离子碰撞过程中一个入射核子与另一个核碰撞时所受到核物质的阻塞程度,如果多重碰撞程度越高,阻塞能力也就越大,出射核子所携带的能量就越小,那么聚集在质心附近的能量就越高,也就越容易产生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多重碰撞及核阻塞能力的研究,在高能重离子碰撞产生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实验物理学家们正在尝试着利用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装置,把物质的温度和密度在一个很小的时空区域内提升到大爆炸的初始阶段,即把“历史”退回到存在自由夸克物质的宇宙初期。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能够将金原子核加速到每核子100GeV,碰撞的质心系能量可达39.4TeV。 此外,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可以把铅原子核加速到每核子2.76TeV的质心系能量。那么碰撞的质心系能量可达到574.08TeV。未来LHC的质心系能量还将提升到每核子5.5TeV,碰撞的质心系能量将达到1144TeV。RHIC能将金原子核加速到光速的99.95%,核粒子束迎头相撞时,每秒钟将会出现上千次的碰撞,每一次碰撞都能在相撞点上产生很高的温度,大约能产生超过1012K的温度,这相当于太阳温度的1万倍。 3探测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一旦产生就会迅速冷却膨胀,所以其寿命是很短暂的。对于实验物理学家而言,观察其冷却过程中的粒子产生才是观测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有效途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在冷却过程中将有大量新粒子产生,其中包括光子、轻子和夸克碎裂产生的强 子。标准模型预言,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粒子产生多重数将远大于核子-核子深度非弹性散射的粒子产生,所以通过比较实验结果和理论预言将成为又一检验标准模型正确与否的关键。 如何观测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不仅是实验关心的问题,也是理论研究的热点。比如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动力学特征。而要了解它,就必须依赖于从中心区域出射的、且未被其损坏的粒子。这些粒子的最佳候选者就是光子和轻子,因为光子和轻子只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它们都不会与夸克物质发生强相互作用,对于以强相互作用为主导的过程而言,它们几乎可以不受阻碍地从碰撞中心区域出射并被探测器捕捉到,所以光子和轻子都可以携带中心区域夸克物质的动力学信息,通过研究它们便可以了解自由夸克物质的动力学特征及规律。 在高能重离子碰撞过程中有以下三种主要的光子产生源,首先是初始冷组分部分子碰撞产生的快光子,它们包括夸克、胶子之间的湮灭和康普顿过程产生的直接光子,还包括由末态部分子在真空中碎裂产生的光子。还有喷注通过热媒介时,与热部分子相互作用也会产生光子。由于初始部分子碰撞过程中的转移动量很高,强相互作用跑动耦合常数小于1,这些光子的产生机制可以利用微扰量子色动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来处理。此外,在热夸克物质的平衡相中,热光子将由热夸克和热胶子的湮灭和康普顿过程产生,由于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热光子主要集中在低横动量区域,所以微扰论很难处理。 只能依靠有限温度场论以及有效热质量截断等技术来解释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热光子产生。最近,有的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热光子的产生机制,称为共形反常。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存在共形不变对称性的破缺,这种破缺机制直接导致了色单态热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热光子。光子产生的最后一个主要来源是碰撞演化末态的强子物质,热强子气体之间主要通过介子相互作用产生热光子,其中介子主要是轻介子,目前关于强子气体模型已经把奇异介子也包含进来了。来自RHIC的PHENIX实验组和LHC的CMS实验组得到的光子实验数据能较好地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吻合。 对于高能重离子碰撞中双轻子的产生机制,与光子产生过程完全类似,只需要将实光子变换为虚光子即可,因为双轻子主要由虚光子衰变而来。理论表明来自于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热双轻子在低不变质量区域产率最大,但是热双轻子在这个区域的贡献被众多的强子衰变谱所掩盖,热双轻子唯一占主导的区域是在中间不变质量区域。但中间不变质量区域的双轻子数据同样能用粲粒子衰变来解释。不过来自NA60实验组的数据表明较之粲粒子衰变谱,中间不变质量区域的双轻子数据有一个抬高,这个抬高有可能是来自热双轻子的贡献。 除此之外,对于RHIC的双轻子实验而言,仍存在着不少公开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低横动量双轻子数据在低不变质量区域较之强子衰变的理论预言有一个2到3倍的抬高现象。这种抬高现象可以通过热媒介中矢量介子由于手征部分恢复而发生质量移动来部分地得到解释,但仍无法完全解释抬高现象。最近,PHENIX实验组得到的高横动量双轻子不变质量谱也存在实验值高于现有理论预言的抬高现象。来自热双轻子的贡献仍无法解释现有数据。 4小节 本文就目前粒子物理的前沿热点,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进行了概述。现有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光子产生实验数据能够与理论计算结果较好地吻合,但是双轻子产生的实验数据在理(下转第42页)

第0小粒子与大宇宙全章知识点

10知识点 合理利用机械能 机械能:动能+势能 实验: 1)小球在光滑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只与起点的高低有关,起点越高,到达底端的速度越大 2)不同质量的小球分别从光滑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并撞击平面上的木块,被撞木块的运动距离越长,运动小球所具有的动能越大 3)重物下落撞击平放在沙上的物体时,物体陷入沙中的越深,说明重物原来具有的势能越大。 ★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物体质量对物体动能的影响,控制速度不变(或物体从同一高度滑下),改变物体质量, 观察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1: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研究速度对物体动能的影响,控制物体质量不变,改变物体速度(或物体从不同高度滑下), 观察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2: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结论: 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一、走进微观-原子结构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2.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3.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 4. 原子核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 5. 质子和中子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 6. 原子半径10-10,原子核半径10-15. 7、科学家与贡献 道尔顿发现原子 汤姆生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电子,电子带负电,他提出枣糕模型。 卢瑟福研究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在原子核外,并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二、 1、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的运动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第十九章原子核第八节粒子和宇宙

第十九章原子核 第八节粒子和宇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粒子物理的发展史。 2、初步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及宇宙与粒子的和谐统一。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人类探究宇宙奥秘的过程和方法。 2、能够突破传统思维重新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深知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和宇宙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各种微观粒子模型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Internet网络素材、报刊杂志、影视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宇宙的起源一直是天文学中困难而又有启发性的问题。宇宙学中大爆炸论的基本观点是宇宙正在膨胀,要了解宇宙更早期的情况,我们必须研究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问题:现在我们所知的构成物体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构成物体的最小微粒为“原子”。 教师讲述:其实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不可分的最小微粒。20世纪初人们发现了电子,并认为原子并不是不可以再分,而且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的研究。 问题:现在我们认为原子是什么结构模型,由什么组成? 学生回忆并回答:现在我们认为原子是核式结构,说明原子可再分,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 (二)新课教学 1、“基本粒子”不基本 教师讲述: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继而我们发现了光子,并认为“光子、电子、质子、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

分的粒子,所以把它们叫“基本粒子”。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还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本”粒子呢?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 2、发现新粒子 教师: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在对宇宙线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粒子。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发现新粒子”部分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从宇宙线中发现了哪些粒子?这些粒子有什么特点? (2)通过科学核物理实验又发现了哪些粒子? (3)什么是反粒子? (4)现在可以将粒子分为哪几类?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1)1932年发现正电子;1937年发现μ子;1947年发现K 介子与π介子 (2)实验中发现了许多反粒子,现在发现的粒子多达400多种。 (3)许多粒子都存在着质量与它相同而电荷及其他一些物理性质相反的粒子,叫做反粒子。 (4)按粒子与各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可分为三大类:强子、轻子和媒介子。 师生共同总结并举例: 强子: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质子、中子… 轻子:轻子是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电子中微子… 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胶子… 3、夸克模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夸克模型”部分并思考问题:上述粒子是不是最小单位,有没有内部结构呢?现代科学认为夸克有哪几种?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认为强子由更基本的成分组成,这种成分叫做夸克(quark )。夸克模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被多数物理学家接受。现代科学认为夸克有: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底夸克、顶夸克。它们带的电荷为元电荷的3 2+或31-倍每种夸克都有对应的反夸克。 教师提示:科学家们还未捕捉到自由的夸克。夸克不能以自由的状态单个出现,这种性质称为夸克的“禁闭”。能否解放被禁闭的夸克,是物理学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夸克模型的提出是物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它指出电子电荷不再是电荷的最小单元,即存在分数电荷。而另一方面也说明科学正由于一个一个的突破才使得科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宇宙的演化、恒星的演化 教师讲述:前面我们提到要了解宇宙起源需了解物质的组成的粒子,这是因为在物理学中研究微观世界的粒子物理、量子理论,与研究宇宙的理论竟然相互沟通、相互支撑。

《从粒子到宇宙》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复习(2)》 教学内容教材版本苏科版 教学课时共 3 课时第 2 课时课型复习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科学历程,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教学重点感受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宇宙整体膨胀的科学理论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修注栏

一、新课导入: 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 飞船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带着中国人的千年企盼,梦圆浩瀚太空。中国人登月计划的实现指日可待!讨论:人类飞天梦想的实现和对宇宙奥秘的继续探索充分说明了什么? 归纳:科学的认识宇宙、和平利用宇宙。 过渡:今天,我们沿着人类宇宙探密的历程,感受人类认识宇宙的艰难、成果和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二、新课程序: 板书课题:三、宇宙探密 示标:简要揭示教学目标。 探究活动一:根据教材图7-17概貌了解和讨 论我们的宇宙。指导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宇宙,并简要介绍银河系、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探究活动二:组织学生讨论,从“古人看天”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说明了什么? 练习巩固一: 1、远古时代,人们根据自己的视觉感受,得出了“天圆地方”的宇宙形状。为此,建立了托密勒的学说。让学生带着爱国情感走进宇宙探密 激发科学情感 感知学习目标 学习利用文献资料进行探究活动 感受人类宇宙探密的艰难曲折和不懈追求 强化巩固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粒子物理与宇宙学

课程:粒子物理与宇宙学 题目: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题目: 摘要: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大哟150亿年前,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时空从这一刻开始,人类在这一刻孕育,千百年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未止步,牛顿、爱因斯坦等一系列伟人为我们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而哈勃发现了宇宙正在膨胀,可是最后宇宙是否能逃脱收缩的命运呢?本文——这么一个神秘的宇宙。 前言:作为一位核自院的学生,由于专业的原因,自己很少接著道宇宙学。自己所有的宇宙学知识,只是在高考前学习的一些经典宇宙学的皮毛,再加上平时书籍上的一点积累。因此不敢妄称此篇文章为论文,只能说是谈谈上完整个学期的宇宙学浅谈的一点感想。 从小在农村生活的原因,看着明亮的星空,我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其实观察星空只是天文学的表象,离真正的宇宙学和物理学差的很远。在高中的时候我读到了霍金的《时间简史》的普及版。于是对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以及宇宙的演化有了浅显的认识。但是在读霍金的《果壳中的宇宙》时,却很难读懂,再加上课业的繁重也就只能作罢。 在本学期选修了粒子物理与宇宙学,又燃起了我对于宇宙及物理学的强烈渴望。虽然我此生也许并不会投身于对于宇宙的探索及对物理学的研究。但是只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一定会

主动为那些研究者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也当是圆了我儿时的梦想。 发展:宇宙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整体,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最大研究对象。了解甚至弄清它的性质、结构和演化规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可以说,人类试图认识宇宙的历史与人类认识史本身同样古老。但是,要认识整个宇宙实在是太难了,以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是停留在哲学性的、思辨性的思考上。宇宙学真正成为一门具有现代意义的独立的学科,那还是在近100 年内的事。 在半个世纪以前,大多数人对宇宙学还是抱有怀疑态度的。这半个世纪,宇宙学的发展,经历了彷徨、徘徊,经历了数据积累,经历了异军突起,经历了长足进步。时至今日,宇宙学已经成为了一门精确科学,它差不多达到了半个世纪之前粒子物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正是半个世纪以前,粒子物理领域新现象不断出现、新粒子不断被发现。新的发现触动了物理学的基本问题,就使物理学来了一个重大的飞跃。特别是吴健雄首次实验证明了李政道、杨振宁的理论,推翻了弱作用中的宇称守恒定律,使弱作用的正确机制很快确立。粒子物理成为了当时最前沿、也最活跃的学科。现在的宇宙学已经与半个世纪以前大不一样,它已经被普遍接受,成为了当今最前沿,最活跃的学科之一。 人生活在地球上。在地球之外,首先看到的当推太阳,其次是月亮,此外就是众多的星星了。起初,人们弄不清楚太阳、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