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粒子与大宇宙专题复习

小粒子与大宇宙专题复习
小粒子与大宇宙专题复习

2019中考复习专题《小粒子与大宇宙》

一、微观世界:

1、自然的尺度: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市由物质组成的,从无垠的宇宙到微笑的基本粒子,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范围:1026 m——10—15 m

2、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分子是报纸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命名的。

3、微观粒子:

(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按分子所含原子的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二、分子的运动: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底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3)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减小的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4)物体不一被压缩和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在固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比较强,因而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在液体中,分子力的作用较弱,分子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运动,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在气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更弱,因此气体分子可以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

三、探索宇宙:

1、探索的历程

(1)最初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测与推理来认识宇宙。

(2)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3)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4)1632年,伽利略利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5)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探索宇宙奠定了理论基础。

(6)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7)1961年,人类乘飞船进入太空。

(8)1969年,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9)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

2、浩瀚的星空: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星系,包括八大行星66颗卫星,2000多小行星和彗星、流星。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群体,宇宙中有很多象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二:重点、难点突破

1、物质的结构:

例1、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这是因为()

A、组成原子的所有微粒都不带电

B、原子核带负电

C、中子不带电

D、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解析: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由于原子核中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河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原子呈中性,不带电。

答案:D

小练习:

1、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C.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

D.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C、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答案:1、A 2、D

2、分子的运动:

例2、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时间长了,这些字比刚写上时难擦掉,原因是()。

A、粉笔与表面凹凸不平的黑板摩擦,使白粉紧紧地“粘”在黑板上

B、粉笔与黑板之间发生了扩散现象,时间越长,粉笔的分子进入黑板里越多、越深

C、粉笔灰凝结在黑板上变坚硬了

D、粉笔与黑板间的摩擦力增大

解析:由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物体和物体之间分子会发生扩散现象,其中气体、液体分子扩散较快,固体之间分子扩散较慢,所以时间久了,粉笔的分子就会进入到黑板里面,这样就不容易擦掉了。

答案:B

小练习:

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的是()。

A.1升水和1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升

B.用杯子盛清水,无论怎样倒,总有少量水残留在杯壁上

C.为了增加零件表面的硬度,常把零件放在渗碳文剂中加热

D.在阳光下可以见到鱼缸里的金鱼在不停地游动。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

B.在一杯清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个杯子里的水全部变红了

C.汽车驶过沙漠地带,沙士飞扬

D.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几年后,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

答案:1、D 2、C

三:综合训练

一:填空题:

1、物质是由__________或__________组成的。我们把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___________不变的是最小微粒叫分子。

2、两块表面平整干净的铅块压紧就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固体分子间距离_______。

3、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的粒子,人们已经知道这个最小电荷量为1.6×10-19C,并把它称为元电荷。请你算一算,___________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等于1C.

4、原子是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其中带正电荷的是______,带负电荷的是______;原子核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其中________不带电,______带_______电。

5、春天梅花绽放的时候,距离梅花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花的香味,这种现象说明了

;夏天,雨后天晴,池塘里荷叶上的水珠随荷叶拂动而滚动不止,当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时,会汇合变成一滴较大的水滴,这说明:。

6、19世纪70年代,人们对气体放电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阴极能发出一种射线,当时叫做_________射线。后来弄清楚这种射线是一种________的粒子组成的(选填“带正电”,“不带电”或“带负电”),它们来自于原子的内部,称为________。

7、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1)物质是由大量______构成的;(2)分子是不停地做________运动的;(3)分子间存在着_____的作用。

8、在固体中,分子彼此靠得很近,因而,固体有一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在液体中,分子靠在一起,但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能运动或滑动,因而,液体__________确定的形状,但_______一定的体积(选填“有”或“没有”);在气体中,分子分离得比较远,能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_________固定的形状,也__________确定的体积(选填“有”或“没有”)。

9、“日心说”的提出者是_________;《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作者是________。

10、福建漳州水仙花素有“凌波仙子”的美称,花朵绽放时,清香缕缕不绝,这是_________现象,表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做_________________运动。

二:选择题:

1、通过30多年的观察与分析,1543年提出“日心说”的人是()。

A.伽利略 B.牛顿 C.哥白尼 D.亚里士多德

2、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的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C、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D、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外

3、有关分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在水汽化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了

D.固态和液态的物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

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的是()。

A.1升水和1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升

B.用杯子盛清水,无论怎样倒,总有少量水残留在杯壁上

C.为了增加零件表面的硬度,常把零件放在渗碳文剂中加热

D.在阳光下可以见到鱼缸里的金鱼在不停地游动。

5、下列现象中,不能

..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是的()。

A.湿衣服被晾干

B.从门缝射进一束阳光,可以从光束中看到灰尘在空中漂浮

C.往水里放些糖,过一会儿水变甜了

D.箱内放些樟脑丸,过些天后,开箱可闻到樟脑味

6、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引力

B、只有斥力

C、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D、引力和斥力大小总是相等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是可分的,许多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解释

B.有人认为物质是可以无限制细分的,不管如何细分,其化学性质均不会发生变化

C.用人的肉眼和高倍的超级显微镜都能观察到分子的结构

D.分子间有时只存在着吸引力,有时只存在着排斥力

8、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的是()

A.用胶水把邮票粘贴在信封上

B.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铅丝折断

C.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较大的一滴水银

D.磁铁能吸引铁钉

9、氢原子只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组成,下列关于氢原子的模型图,正确的是( )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宇宙是指由太阳、地球、月亮这几个天体所运行的空间

B、银河系只有一个恒星——太阳

C、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D、太阳系就是由太阳和九大行星组成的系统

三:综合题:

1、请指出下图中的几个实验,各是演示什么现象?

(1)甲是演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是演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丙是演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三个现象中共同反映的物理知识。

(1)“八月桂花遍地开”时,很远就能闻到香味;

(2)在热水中放一些糖,过一会儿水里就变甜了;

(3)在公共场所,一人吸烟,周围的人都会受到毒害。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物理学不同研究对象的尺度

研究对象尺度

宏观物理学10-10—10-9m

微观物理学(如分子、原子)10-15m以下高能或粒子物理学10-6—10-5m

生物物理学(如细胞)10-6—10-5m

地球物理学(如山川大地、大气海洋)103—107m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选取:

(1)能够用肉眼看到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能够用肉眼看到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吗?先说说你的想法,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分子原子化学性质

2、引力斥力大

3、6.25×1018

4、原子核电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中子质子负

5、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6、阴极带负电电子

7、分子无规则力

8、形状体积没有有没有没有

9、哥白尼牛顿 10、扩散无规则

二:选择题:

1、C

2、B

3、C

4、D

5、B

6、C

7、A

8、D

9、D 10、C

三:综合题

1、(1)液体扩散实验

(2)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3)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不同物质间发生了扩散现象;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1)宏观物理学、地球物理学

(2)微观物理学、高能或粒子物理学、生物物理学

4、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将玻璃板水平地用细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观察并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然后将玻璃板移至少水槽内恰好与水面相接触,并慢慢提起弹簧测力计,观察并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若F2>F1,就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小粒子与大宇宙专题复习

2019中考复习专题《小粒子与大宇宙》 一、微观世界: 1、自然的尺度: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市由物质组成的,从无垠的宇宙到微笑的基本粒子,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范围:1026 m——10—15 m 2、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分子是报纸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命名的。 3、微观粒子: (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按分子所含原子的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二、分子的运动: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底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3)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减小的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4)物体不一被压缩和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在固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比较强,因而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在液体中,分子力的作用较弱,分子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运动,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在气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更弱,因此气体分子可以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 三、探索宇宙: 1、探索的历程 (1)最初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测与推理来认识宇宙。 (2)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3)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4)1632年,伽利略利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5)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探索宇宙奠定了理论基础。 (6)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7)1961年,人类乘飞船进入太空。 (8)1969年,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9)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 2、浩瀚的星空: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星系,包括八大行星66颗卫星,2000多小行星和彗星、流星。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群体,宇宙中有很多象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二:重点、难点突破 1、物质的结构: 例1、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这是因为() A、组成原子的所有微粒都不带电 B、原子核带负电 C、中子不带电 D、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解析: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由于原子核中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河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原子呈中性,不带电。 答案:D 小练习: 1、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C.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 D.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C、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新课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

新课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科学内容: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6.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全章概述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本章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使学生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将微观世界和宇宙联系在一起,给出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数量级;并将目前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而这种探索也是渐进的。 本章教材的重点是: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大致数量级概念;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本章教材中包含两条科学探究主线:一是以文献资料为主的科学发展史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在第一节“走进微观”、第三节“探索宇宙”中体现。另一个是以学生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在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中体现。 课时安排:4课时 课时划分 第一节走进微观1课时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1课时 第三节探索宇宙l课时 章节复习l课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备注 第一节走进微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 索将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小粒子与大宇宙导学案自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会运用分析推理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3.激情参与,展现自己 重点: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的现象 【学法指导】 1 .课前读书一遍,并用笔勺申学可号松呼座竽与那序(但不能只看知识点,应通读一遍)然后完成预习案。 2.小组一起做探究活动中的实验,讨论并完成探究案。 【预习案】 【教材辅读】 1.物。质是由________ 或___________ 组成的。我们把组成物质的 仍能保持其____________ 不变的是最小微粒叫分子。 2.1909年,卢瑟福在成功地进行了_______ 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 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叫____________ ,在不同轨道上绕着原子核 运动的是带电的______________ O

3.原子核由带正电的___________ 和不带电的_____________ 组成;20 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粒子 ______________ 组成的。 4.物质的状态常分为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_ o 5.在固体中,分子彼此靠得很近,因而,固体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在液体中,分子靠在一起,但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能运 动或滑动,因而,液体____________ 确定的形状,但________ 一定的体积(选填“有”或“没有”);在气体中,分子分离得比较远,能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_____________ 固定的形状,也 ___________ 确定的体积(选填“有”或“没有”)。[来源:学科网]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探究点一:分子间有间隙吗 做课本P219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入表格,比较和分析数据,你会 发现什么?将实验结论补充完整: 当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 _________ O 结论:上述实验还表明:分子之间确实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 。

中考物理专题综合总复习学案9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九讲小粒子与大宇宙 一、中考热点 、I p 八、、八、、 本讲虽然在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少,但在每年的中考试卷上都有考查的试题,多以填空题和选择题为主,考查内容为“知道”等级,难度以低档为主.对本讲的考查主要有: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原子的核式模型,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预计2009 年中考的命题热点是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 二、考点精讲 1.物质的组成 (1) 假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对现象的本质进行猜测并提出假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和水、火、土、气“四元素说” ,是古代人对物质的构成进行猜想而提出的两种假说.对于物质结构的问题,由于物质微粒非常微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因而曾用猜测——假说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2) 分子及其大小:把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包含三层涵义: ①分子是组成物质的微粒(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②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 ③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如果分子再继续分下去,得到的更小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有单原子分子,例如铜分子,它是由一个铜原子构成的;分子有多原子分子,例如水分子,它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分子非常小,它的直径只有几十个纳米(nm) .在1 标准大气压下,1 cm3 空气中的分子数约有2. 7X 1027个,1 cm3水中约有3. 35X 1022个水分子. (3) 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在总结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绕着这个原子核高速旋转.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原子核外的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是相等的,整个原子呈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4)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一个质子所带正电的电量和一个核外电子所带负电的电量是相等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相等.质子和中子之间依靠一种称为核力的作用力结合在一起,从而组成原子核. 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1) 分子动理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假说,后来被许多实验事实所证明,逐渐形成了一种理论. (2) 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会发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物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扩散,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现象都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墨水在温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一切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都是由于分子间间隙的扩大或缩小而形成的.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第0小粒子与大宇宙全章知识点

10知识点 合理利用机械能 机械能:动能+势能 实验: 1)小球在光滑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只与起点的高低有关,起点越高,到达底端的速度越大 2)不同质量的小球分别从光滑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并撞击平面上的木块,被撞木块的运动距离越长,运动小球所具有的动能越大 3)重物下落撞击平放在沙上的物体时,物体陷入沙中的越深,说明重物原来具有的势能越大。 ★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物体质量对物体动能的影响,控制速度不变(或物体从同一高度滑下),改变物体质量, 观察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1: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研究速度对物体动能的影响,控制物体质量不变,改变物体速度(或物体从不同高度滑下), 观察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2: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结论: 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一、走进微观-原子结构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2.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3.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 4. 原子核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 5. 质子和中子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 6. 原子半径10-10,原子核半径10-15. 7、科学家与贡献 道尔顿发现原子 汤姆生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电子,电子带负电,他提出枣糕模型。 卢瑟福研究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在原子核外,并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二、 1、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的运动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高中物理第四章原子核46核能利用47小粒子与大宇宙教学案粤教版5

第六节核能利用 第七节小粒子与大宇宙 [目标定位] 1.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2.了解核电站和核能利用的优缺点.3.了解小粒子和大宇宙间的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 一、反应堆 1.核反应堆是人工控制链式反应的装置.它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燃料:铀棒; (2)减速剂:铀235容易捕获慢中子发生反应,采用石墨、重水作减速剂; (3)控制棒:为了控制能量释放的速度,就要想办法减少中子的数目,采用在反应堆中插入镉棒的方法,利用镉吸收中子强的特性,就可以容易地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 2.工作原理:核燃料裂变释放的能量,使反应区温度升高. 3.能量输出:利用水或液态的金属钠等流体在反应堆内、外循环流动,把反应堆内的热量传输出去,用于发电. 4.核污染的处理:修建很厚的水泥层,用来屏蔽裂变反应放出的各种射线,核废料具有很强的放射性,需要装入特制的容器,埋入深地层来处理. 二、核电站、核能利用 1.核电站 利用反应堆工作时释放的热能使水汽化以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这就是核电站. 2.核能利用 (1)核力发电; (2)核动力; (3)原子核物理实验制造各种放射性同位素. 三、小粒子与大宇宙 1.从小粒子到大宇宙——空间跨度 (1)大爆炸宇宙模型:大约150亿年前突然发生一次大爆炸,其后逐渐诞生出恒星、星团、脉冲星、超新星、黑洞以及被称作类星体的遥远发光体等,经历150亿年演化成今天的宇宙世界. (2)人类所能研究的物质世界的空间尺度:约从10-15_m到1027_m,共跨越了约42个数量级.2.从粒子寿命到宇宙年龄——时间跨度 (1)宇宙的年龄的数量级:1018_s. (2)微观粒子的最短寿命:10-25_s. (3)物质世界的时间尺度:约从10-25_s到1018_s,跨越了将近43个数量级.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11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学案 (新版)沪科版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一、知识梳理 1.物质是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组成和模型;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2.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分子的特征;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3.探索宇宙的历史;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二、题型、技巧归纳 1、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B.闻气味能鉴别醋和酱油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C.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 D.“破镜难以重圆”说明了分子间有斥力 2.下列常见的自然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知识来解释的是() A.春天,柳枝吐芽B.夏天,烈日炎炎 C.秋天,丹桂飘香D.冬天,雪花飘飘 3. xx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面软着陆,下列关于月球叙述正确的是() A.月球表面有空气 B.嫦娥三号可以采用降落伞缓慢降落 C.月球上有水和生命 D.月球表面最常见的月貌是环形山 归纳小结 1、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家德罗第一个把这种颗粒命名为“分子”;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还可以再分割,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叫做“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叫“多原子分子”;20世纪中叶,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了各种类型的离子家速器。借助不断完善的离子加速器,还发现了μ子、介子、к介子、Λ超子、Σ超子、子等。 2.分子的运动:固体、液体的分子可能是一个挨一个的挤在一起,气体分子之间有间隙,固体的分子可能是静止不动的,而液体和气体具有流动性,它们的分子可能是运动的,分子

新课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单元检测及参考答案

新课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单元检测题 (满分:100分时间:8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9分) 1.下列粒子不带电的是: A.质子B.中子 C.电子D.原子核 2.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A.质子和电子B.中子和电子 C.电子和夸克D.质子和中子 3.中国古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下面是一首完整的古诗,其中反映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事实的一句是: A.绿树荫浓夏日长 B.楼台倒映入池塘 C.水晶帘动微风起 D.满架蔷薇一院香 4.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知道液体很难被压缩,这是因为: A.分子间存在着引力B.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5.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观测的视野朝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不断延伸,大到宇 宙小到夸克,空间尺度大小各异.以下四个物体尺度最小的是: A.电子B.太阳系 C.分子D.地球 6.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盆清水中,不久整盆水都变红了,这是因为: A.水的对流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距离较大 7.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美酒飘香B.气体容易被压缩 C.蜡烛“流泪”D.扫地时尘土飞扬 8.以下是我们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①湿的衣服晾晒一段时间后会变干;②打开白酒瓶或醋瓶,可闻到酒香或酸味;③走过面包房,可闻到面包香味;④将红墨水滴入水中,水会变红。你认为,下列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模型,哪种能较好地解释上述现象? A.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是有空隙的: B.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是紧靠着排在一起的 C.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是不停地运动的 D.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9.两块光滑、干燥的玻璃,紧贴在一起不能结合成一整块,原因是: A.两块玻璃分子间不存在作用力 B.两块玻璃分子间距离太大,作用力太小 C.两块玻璃分子间距离太小,表现为斥力 D.两块玻璃分子运动缓慢 10.下列对分子的认识,说法正确的是: A.用普通放大镜观察炭笔的笔迹,可直接观察到炭分子 B .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可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墨水滴入清水杯中,整杯水会变色,可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D.海绵受挤压后体积变小,可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11.下列选项中,由同种分子或原子组成的是: A.黄金、空气、水 B.黄金、铁、铜 C.水、酒精、油 D.冰、水、水蒸气 12.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数科学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B.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C.近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的 D.组成大自然的天体和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其中太阳是宇宙真正的中心 13.科学家用仪器观察星系发出的光,可以看到它的光谱,如图1给出了太阳的光谱.上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宇宙在膨胀,即别的星系与我们: A.逐渐靠近 B.逐渐远离 C.距离不变 D.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1分) 14.物质是由___________或__________组成的,分子是由_________组成的。 15.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微小粒子,且已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科学家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电子受__________ (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的作用而绕_______高速旋转。 16.将50mL的水和50mL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休积将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lOO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___________。 17.在液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相互作用力,以的形态存 在,分子可在某个位置附近振动,分子群却可以,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 电子 图1 1

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专题20小粒子与大宇宙

2011中考物理复习专题《小粒子与大宇宙》 一:知识点梳理 一、微观世界: 1、自然的尺度: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市由物质组成的,从无垠的宇宙到微笑的基本粒子,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范围:1026 m——10—15 m 2、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分子是报纸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命名的。 3、微观粒子: (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按分子所含原子的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二、分子的运动: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底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3)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减小的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4)物体不一被压缩和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在固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比较强,因而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在液体中,分子力的作用较弱,分子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运动,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在气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更弱,因此气体分子可以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 三、探索宇宙:

1、探索的历程 (1)最初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测与推理来认识宇宙。 (2)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3)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4)1632年,伽利略利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5)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探索宇宙奠定了理论基础。 (6)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7)1961年,人类乘飞船进入太空。 (8)1969年,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9)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 2、浩瀚的星空: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星系,包括八大行星66颗卫星,2000多小行星和彗星、流星。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群体,宇宙中有很多象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二:重点、难点突破 1、物质的结构: 例1、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这是因为() A、组成原子的所有微粒都不带电 B、原子核带负电 C、中子不带电 D、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解析: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由于原子核中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河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原子呈中性,不带电。 答案:D 小练习: 1、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C.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 D.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八年级物理教案)小粒子与大宇宙的教案

小粒子与大宇宙的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一节走进微观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②了解原子的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知道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③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有大致的了解。 2.过程与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建立物理概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是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激发学生研究物质,探究宇宙的兴趣和欲望。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用具1. 光碟(有关物质组成和“基本粒子”) 2. 参考书:《基本粒子探索》、《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卷)》。一、引入新课宇宙万物,变化万千,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它们的运动,它们的组成,引发了我们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我们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就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板书:第章小粒子与大宇宙走进微观二、新课教学 (板书:一、物质的组成) (板书:1. 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请同学描述分子的大小,老师给予评价。 (板书: 2. 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改变分子在物质中的组合形式,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就会发生改变。最小的分子——氢分子的质量只有10-27kg左右。老师利用信息窗的内容说明分子是很小的) (板书: 3. 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很小很小的,我们的眼睛不能看见它。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样小的物体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你认为它们的结构是怎样的?(请学生回答、讨论) 讨论后老师播放光盘,将学生思路引入微观粒子中去。 (板书:二、微观粒子) 师:从刚才播放的影片,同学们已经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是不是就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了呢?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予肯定性的总结和指导性的讲解,并要求学生阅读“微观粒子”部分内容,提炼并板书:

小粒子与大宇宙学案教案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一节走进微观(学案) 王成全梁山县黒虎庙乡中学统稿李杰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3.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探索历程。 课前准备 1.收集信息 通过上网、查阅图书等方式收集有关微观粒子的信息,课上与同学交流。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说明 若制作并播 放有关人类探索 物质世界的资料 片,使学生感受 大自然的奥秘, 能更好的激发学 生的兴趣和学习 积极性。

三、微观粒子 活动3:阅读教材第182页“微观粒子”栏目中的内容, 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1. 填补表格中的空白: 2. 尝试绘制各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活动4:各小组将收集到的微观粒子的信息进行交流。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学案) 王成全梁山县黒虎庙乡中学统稿李杰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时刻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了解气态、液态、固态分子的模型。 3.利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课前准备 1.家庭实验 将一碗小米倒入一盆大豆里,晃动几下,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课上与同学交流。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分子间有空隙吗 活动1: 讨论猜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排列是密不透风呢还是有空隙 1. 自选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现有器材: A.长玻璃管(带橡皮塞)一根 B.100ml 的量筒两只 C .漏斗 D .烧杯 E .水 F .酒精 G. 玻璃棒 。 你选用的器材有 思考讨论:如何显示分子间有没有空隙 2.各小组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 3.实验中你观察到 ; 你的结论: 。 二、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思考讨论: 1.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分子的情况,怎样知道分子是否在运动 2. 教材P185的实验探究1中采用三种不同的放法是为了排除什么因素的干扰其中哪种放法也可以排除这种干扰,为什么 活动2:请完成教材P185的实验探究1(a )、2。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说 明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将“家庭实验”的设计思路迁移到本实验,初步领会由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不可直接感知事 物的间接研究方 法。 教材中通过 玻璃瓶三种不同放法的比较,可 有效排除重力促使物质运动的影响,事实上,单独(a)种放法也可排除这种干扰,为节省时间,可只进行(a)的实验。时间较紧 时教师可安排学

2019版中考物理专题十一热学第1课时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学案

2019版中考物理专题十一热学第1课时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学案 考点中考要求主要题型 微观粒子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或 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 的核式结构,了解人类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选择题、 填空题、 分子动理 论通过扩散现象认识一切 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 息地运动着,通过实例 证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 斥力。 选择题、 填空题、 分子的状态能区别固、液、气三种 物态,了解三种物态的 基本特征。 选择题、 填空题 考点1:粒子和宇宙 1.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1)夸克→质子、中子→__________→原子→________→细胞→病毒 (2)月球→地球→________→银河系→总星系→宇宙 2. 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有位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___________和核外带负电的________组成的,原子核又由带正电的_______和不带电的________组成. 考点2:看不见的运动 3.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运动,这 种运动和温度有关,又叫做分子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 4. 分子间有;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和.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5.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一般是最大,其次是,最小的是。考点1:粒子和宇宙 【例1】(·广州)上层的粒子由下层的粒子构成,下列选项正确描述物质结构的是( ) 【变式练习1】(中考·广东)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_____组成,原子核是有带正电的______和不带电的_____组成. 【变式练习2】关于分子和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 B.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 固体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D. 分子间只存在吸引力 【方法显屏】由于分子等微观粒子太小,人类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所以人类只能根据“看得见的相关现象”进行推断。例如,利用太阳系类比学习和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考点2:看不见的热运动 【例2】(·四川)下列现象中,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玉兰花开,闻到阵阵花香 B. 扫地时的尘土飞扬 C. 车刀在砂轮的高速摩擦下溅出火花 D. 羊群在草原上奔跑 【变式练习3】(·德州)我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不仅词句优美,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睹”,“花气袭人”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 舟”的运动是以船上乘客为参照物 C.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拉弯的弓”具有弹性势能 考点透析 考点清单考点梳理

高中物理第4章第6、7节核能利用小粒子与大宇宙学案粤教版选修35

第六节核能利用第七节小粒子与大宇宙 1.核反应堆是人工控制链式反应的装置,可以使核能较平缓地释放出来. 2.反应堆里用的铀棒是天然铀或浓缩铀;石墨、重水的作用是使快中子变成慢中子,充当减速剂;镉棒的作用是吸收减速后的中子,控制反应速度,充当控制棒.3.为了防止铀核裂变物放出的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在反应堆外面要修建很厚的水泥防护层来屏蔽射线,对放射性的废料也要装入特制的容器,埋入深地层来处理.4.我国已建成两座核电站,分别为广东的大亚湾和浙江的秦山核电站. 5.人类目前能够观测到的最大距离约是140亿光年之远.这一距离可以看成是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半径. 6.对宇宙的时空结构、运动形态和物体演化的理论描述,称为宇宙模型.大爆炸宇宙模型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模型,它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约150亿年前突然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其后逐渐诞生出星球、星系、脉冲星、超新星、黑洞以及被称作类星体的遥远发光体等等,经历150亿年才演化成今天的样子. 7.人类目前所能研究的物质世界的空间尺度,约从m到 m,共跨越了大约42个数量级;目前所知的微观粒子中,寿命最短的只有s,可见,物质世界的时间尺度,约从 s到 s,也跨越了将近43个数量级.

基础达标 1.关于我国已建成的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它们都是利用核聚变释放原子能的 B.它们都是利用核裂变释放原子能的 C.两者的核燃料都是纯铀235 D.一座是利用核裂变释放原子能,一座是利用核聚变释放原子能 解析:现在我们平时利用的核能只能通过核裂变产生,还没有实现可控热核反应,核燃料是天然铀或浓缩铀. 2.利用重核裂变释放核能时选用铀235核,主要原因是(D) A.它裂变放出核能比其他重核裂变多 B.它可能分裂成三部分或四部分 C.它能自动裂变,与体积无关 D.它比较容易发生链式反应 解析:铀235俘获任何能量的中子都会发生裂变反应,故D正确. 3.镉棒在核反应中的作用是(D) A.使快中子变成慢中子 B.使慢中子变成快中子 C.使反应速度加快 D.控制反应速度,调节反应速度的快慢 解析:在核反应堆中石墨起变快中子为慢中子的作用,镉棒起吸收中子,控制反应速度,调节反应速度的快慢. 4.为使链式反应平稳进行,可采用下列的办法(C) A.铀块可制成任何的体积 B.铀核裂变释放的中子可直接去轰击另外的铀核 C.通过慢化剂将产生的中子减速 D.用镉棒可作为慢化剂使中子减速 解析:由于使铀块发生链式反应的体积应大于临界体积,故A错误,铀核裂变释放出的为快中子,不能直接再去轰击铀核,必须用慢化剂减速,而镉棒是用于控制中子数量的,故C正确,B、D错误. 5.(多选)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站总装机规模400 万千瓦.核电站与火电站相比较,其优势在于(AB) A.核燃料释放出的能量远大于相等质量的煤放出的能量 B.就可采储量来说,地球上核燃料资源远多于煤炭 C.核电站造成的污染大于相等发电能力的火电站 D.核电站比火电站更容易建造 解析:核电站与火电站相比,相等质量的核燃料放出的能量比煤放出的能量要大很多,

中考物理专题-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教案

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 能(考试 内容与要 求) 能准确表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即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 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过程与方 法 1. 应用实验和生活实例理解分子动理论。 2. 培养学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 培养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科学精神。 2. 在复习过程中,能查缺补漏,形成知识网络,并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去。 重点 1.原子核式结构,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2.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教学环节安排】 环 节 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 知 识 再现“考点知识梳理”见学案(答案见课件或学案后) 可用练习或提问的方式梳理基础知 识,也可边板书边梳理. 展示交流考点1:粒子和宇宙 命题点:微观粒子.这一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填 空题呈现。 问题1:物质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结构如何?人类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是什么?教师提问,学生讨论交流,并展示自 己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然后教师利用多

问题2:处理例1和变式练习1、2. 【例1】解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且核外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比质子中子还小的微粒还有夸克.A. 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故A正确;B、C. 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故B、C错误;D.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故D错误.答案:A 【变式练习1】电子质子中子 【变式练习2】B 考点2:看不见的热运动 命题点:(1)分子动理论;(2)分子的状态.这一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呈现。 问题1:扩散是什么?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问题2:物质中的分子状态是怎样的?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问题3:处理例2、3、4和变式练习3、4、5. 【例2】A. 解析:A.玉兰花开,闻到阵阵花香,是香气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B. 扫地时,空中尘埃飞扬,属于固体小颗粒的运动,是机械运动,故B错误;C. 车刀在砂轮的高速摩擦之下溅出火花,是脱落的炽热微粒在运动,是机械运动,故C 错误;D. 羊群在草原上奔跑,是物体的运动,属于媒体技术创设原子模型—球形,同时展示以原子构成的物质的结构模型来深化学生对物质组成的理解,若学生自己能够建立物质结构的情景,则对九年级第十一章的物理知识理解具有很大的益处,另外学生掌握了原子结构后对九年级摩擦起电的实质也有很好的理解。 小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又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小结: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1)分子间有空隙;(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小结: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科学内容: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6.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全章概述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本章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使学生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将微观世界和宇宙联系在一起,给出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数量级;并将目前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而这种探索也是渐进的。 本章教材的重点是: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大致数量级概念;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本章教材中包含两条科学探究主线:一是以文献资料为主的科学发展史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在第一节“走进微观”、第三节“探索宇宙”中体现。另一个是以学生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在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中体现。 课时安排:4课时 课时划分 第一节走进微观1课时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1课时 第三节探索宇宙l课时 章节复习l课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备注 第一节走进微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 索将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新课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中考物理复习专题

新课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中考复习专题 一:知识点梳理 一、微观世界: 1、自然的尺度: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市由物质组成的,从无垠的宇宙到微笑的基本粒子, 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范围:1026 m——10—15 m 2、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分子是报纸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命名的。 3、微观粒子: (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按分子所含原子的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二、分子的运动: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底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3)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减小的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4)物体不一被压缩和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在固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比较强,因而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在液体中,分子力的作用较弱,分子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运动,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在气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更弱,因此气体分子可以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 三、探索宇宙: 1、探索的历程 (1)最初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测与推理来认识宇宙。 (2)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3)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4)1632年,伽利略利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5)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探索宇宙奠定了理论基础。 (6)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7)1961年,人类乘飞船进入太空。 (8)1969年,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9)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 2、浩瀚的星空: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星系,包括八大行星66颗卫星,2000多小行星和彗星、流星。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群体,宇宙中有很多象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二:重点、难点突破 1、物质的结构: 例1、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这是因为() A、组成原子的所有微粒都不带电 B、原子核带负电 C、中子不带电 D、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解析: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 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由于原子核中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河外电子所 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原子呈中性,不带电。 答案:D 小练习: 1、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C.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 D.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教学设计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课)

教学设计: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3)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4)初步了解古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了解近代人类对宇宙的主要探索成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天体的运行轨迹,了解和认识原子的核式结构,并在此过程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类比法. (2)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类比、推理、论证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和宇宙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欲望和热情.【教学重点】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教学难点】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知识再现提纲”见学案(学生利用课上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本单元内容,并完成知识再现提纲.) 二、展示交流 考点1:走进微观 (1)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2)分子(阿伏加德罗) ①定义: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②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道尔顿) (3)原子: ①科学家汤姆孙探索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为原子核,核外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绕着原子核高速旋转。 ②原子的结构: (略) 考点2:看不见的运动 (1)分子动理论: ①通常,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②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③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因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 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因而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所以固体和液体很难被拉伸;分子之间存在斥力,所以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2) 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略) 考点3:探索宇宙 (1)探索的历程:①地心说②日心说(哥白尼) (2)飞向太空:宇宙→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球 (第三轨道)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三、体验成功: “当堂达标题”见学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