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0课+篇目(二)+师说+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篇目(二)__师说

课文导入素养任务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

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

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文言知识。2.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理解尊师重道的重要意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任务驱动一阅览资料·认识作者

[资讯概览]

一、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进

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唐宪宗迎佛骨之事,被贬为潮州

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也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重道轻文”,提倡“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影响深远。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同时他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思想情怀

1.惟古于词必己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2.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3.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任务驱动二深思精析·走进时代

[资讯概览]

一、写作背景

曹魏时期,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

二、时代大事

古文运动发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在文坛上兴起。“骈文”又称“四六文”,是一种讲究词藻、声律和对仗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为主,每句话由四个字或六个字构成。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了前秦诸子及司马迁那种不受拘束、轻松随意的散文被抛弃,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读书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师说》就是韩愈在这一时期写给弟子的赠文。

[情境活动]

唐代文学家韩愈,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三岁而孤,靠兄嫂养育成人。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历尽艰辛方进士及第。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遭祸,一贬阳山,再贬为博士,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

韩愈的经历和成就,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与同学探讨,各抒己见。

答:

参考答案:“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任务驱动三常识博览·拓宽视野

[资讯概览]

一、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用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说”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类文体。

二、文化常识

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例如: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例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3.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例如:好古

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4.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他的还有注、笺等。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5.师:历代对教师的尊称。古人特别尊师重道,常把“天地君亲师”并列,以示对教师的尊敬。在古代,对老师的称谓很多,如师长、博士、祭酒、司业、学官、教习、教谕、西席、西宾、讲席等。

任务驱动四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文白对译]

[文言积累]

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句读.(dòu) 2.或不.焉(fǒu) 3.官盛则近谀.(yú) 4.郯.子(tán) 5.苌.弘(cháng) 6.师襄.(xiāng) 7.老聃.(dān) 8.六艺经传.(zhuàn) 9.李氏子蟠.(pán) 10.贻.之(yí)

二、通假字(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吾从而

..师之

古义:从,跟随;而,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3.今之众人

..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4.小学

..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5.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成群地2.名词作动词

(1)吾师.道也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尊师学习

(3)君子不齿.并列、排列

[名师点拨]

古汉语名词作一般动词的五种情况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

大:大的方面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圣明的人

愚:愚昧的人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以……为耻

(3)不耻.相师以……为耻

五、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动词,从师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5)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名词,军队

2.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

(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名词,道路

(5)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名词,方法

(6)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名词,主张,观点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名词,道义

(8)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动词,说

4.惑

(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3)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4)不拘于.时介词,被

6.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

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

岂、难道

(6)传其.①.道解其.②.惑者也①代词,指老师的

②代词,指学生的

7.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

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被动句

不拘于时。(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

译文:(他)不受(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

3.状语后置句

(1)生乎吾前。(状语后置句,“生”的状语“乎吾前”后置)

译文:出生在我前面(的人)。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状语后置句,“生”的状语“于吾”后置)

译文:哪用得着知道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3)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贤”的状语“于弟子”后置)

译文: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4.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译文:不理解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5.省略句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省略句,“爱”前省略主语“人们”,即“士大夫之族”)

译文:(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会选择老师来教他。

七、典型名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NO.1文本初读]

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答:

参考答案:①立:圣人无常师②今之众人③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NO.2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文段理解和分析

(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吾师.道也师:学习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知道,懂得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不论

(5)吾未见其明.也明:明智

(6)彼与彼年相若

..也相若:差不多

(7)官盛则近.谀近:近乎

(8)君子不齿.齿:并列、排列

2.下列对第1自然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统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本段第2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C.第3、4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D.第5~7句阐述了择师的态度。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解析:选C C项,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下列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3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B.第4~6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C.第7~9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

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做法。

D.第10~15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解析:选C C项,“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错,是给予直接的否定,“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

答:

参考答案: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而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二)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圣人无常.师:常:固定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3)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4)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6.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3段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圣人无常师”的论点。

B.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C.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D.第4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3段,“能行古道”照应第2段。

解析:选D D项,“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7.“圣人无常师”有什么深刻内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参考答案:(1)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广泛地学习。世上的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获得渊博的知识,就要多向他人学习。

(2)这句话既回应篇首“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又领起本段内容,转入正面论述。

任务驱动二综合理解和分析

8.(素养提升)《师说》阐述了许多有关从师的见解,哪些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观念?

答:

参考答案:作者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的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这与我们今天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不同的。他认为“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很反常,反映了他的封建观念。

9.(素养提升)荀子、韩愈都是古代儒家文化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是思想家,同时也都是教育家,他们在《劝学》和《师说》中有一个共同观点,那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养成。请结合文本谈谈这一观点。

答:

参考答案:①《劝学》中认为“学”不仅能弥补自身不足、提高改变自己,更能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文章开篇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接下来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由此可知,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这同样是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因此,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②《师说》开篇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受业”“解惑”,这是老师必须要做的三件事情。而师者第一职能是“传道”,对于“道”,虽然有韩愈自己特定的内涵,与我们今天对“道”的理解有所区别,但《师说》中对老师的首要职责的认识与我们今天是无二的,都是立德树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其德性底色。

所以说荀子和韩愈在文中都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类文赏读]

主题导读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孔子在山东曲阜开创第一所“学校”以来,尊师之风日兴。从古至今,我国被传为佳话的名人尊师范例不胜枚举。他们用谦逊、勤勉和敬重书写了一个个永恒不变的尊师重教的诗篇,为华夏莘莘学子树立了尊师的楷模和典范。

一、古诗文精读

汉明帝尊师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译文]明帝自从当上太子,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几杖,召百官和桓荣数百名弟子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执弟子礼节;诸生提问题时,有的避位表示尊敬皇帝,明帝谦让说:“太师在这里。”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每次桓荣生病,皇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桓荣病势严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明帝亲自到他家问起居情况,走到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拥经上前,抚摩着他哭泣,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很久才离去。从此,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在床前都下拜。桓荣死后,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之阳修筑坟墓。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于是接受封赐,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给桓泛。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

[赏析]古人云:“一日之师,终身事之。”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孔子在山东曲阜开创第一所“学校”以来,尊师之风日兴。汉明帝尊师重教,一以贯之,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二、思辨阅读

千年一叹读韩愈

从维熙

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

……

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

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州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为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维艰。但生性执着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形象之一。

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铭言

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着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形象之二。

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深度思辨]

阅读全文,结合自己的理解,探究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蕴。

答:

解析:最后一段是作者的呼吁和期望。作者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对韩愈的赞美,对其敢作敢为、荣辱不惊、以百姓为重的精神进行肯定和褒扬。另一层意思是作者对后人和当今为官者的期望,呼吁当今文人要敢于发表正确的言论,敢于替百姓说话,做一个具有精神风骨的人;呼吁当今为官者要视百姓为父母,荣辱不惊,以韩愈为榜样,身体力行为百姓做事。考生要结合原文主旨,指出语句的深层含义。

参考答案:文章最后一段再一次对韩愈敢作敢为、以百姓为重的精神进行肯定和褒扬;呼吁当今文人要敢于发表正确的言论,敢于替百姓说话,做一个具有精神风骨的人;呼吁当今为官者要视百姓为父母,荣辱不惊,以韩愈为榜样,身体力行为百姓做事。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0课+篇目(二)+师说+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篇目(二)__师说 课文导入素养任务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 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 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文言知识。2.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理解尊师重道的重要意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任务驱动一阅览资料·认识作者 [资讯概览] 一、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进 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唐宪宗迎佛骨之事,被贬为潮州 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也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重道轻文”,提倡“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影响深远。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同时他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思想情怀

1.惟古于词必己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2.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3.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任务驱动二深思精析·走进时代 [资讯概览] 一、写作背景 曹魏时期,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 二、时代大事 古文运动发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在文坛上兴起。“骈文”又称“四六文”,是一种讲究词藻、声律和对仗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为主,每句话由四个字或六个字构成。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了前秦诸子及司马迁那种不受拘束、轻松随意的散文被抛弃,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读书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师说》就是韩愈在这一时期写给弟子的赠文。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教案

师说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学会诵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4.鉴赏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作方法以及下定义、举例子、引用等论证方法。【教学重点】 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上一课,我们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 以“吉林油田高中‘公案’”及“‘名师出高徒’与‘高徒出名师’两者关系”展开讨论。教师要主导讨论集中于“师生”之辨证关系及“师”之重要性上。(幻灯1) 引导进入课题。(幻灯2) 二、文体常识 学生回答关于“说”的知识,解题。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等。(幻灯3) 三、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幻灯4)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导学案

《师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主张,了解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疏通文意,并背诵第一段。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时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 《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 评价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散文家。苏轼赞赏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背景链接 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即使实行科举制度,可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

《师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师说》习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上册】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高考阅读训练】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学者】。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受,。 ④【生而知之】。之,。 ⑤【其为惑也】。⑥【闻】。 ⑦【从而师之】。 ⑧【吾师道也】。师,。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⑩【无贵无贱】。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出人】。 ?【犹且】。?【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益,。 ?【身】。?【耻师】。?【惑】。 ?【童子】。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句读,。 ?【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焉】。不,。?【小学而大遗】。

?【巫医】。 ?【乐师】。?【百工】。 ?【不耻相师】。?【族】。 ?【日师日弟子云者】。云者,。?【年相若】。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不齿】。齿,, ?【乃】。?【欤】。?【常师】。 ?【郯子】。 ?【师襄】。 ?【老聃】。 ?【郯子之徒】。徒,。 ?【贤】。?【不必】。?【贤】。 ?【术业】。?【专攻】。攻,。 ?【李氏子蟠】。?【古文】。?【六艺经传】。六艺指 。传,。?【通】。 ①【不拘于时】。时,。 ②【嘉】。③【古道】。④【贻】。 二、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或师焉,或不.焉: ③古之学者 ..必有师: ④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 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⑦吾从.而师之: ⑧今之众人 ..: ⑨小学 ..而大遗: ⑩则群.聚而笑之: ?吾师.道也: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吾从而师.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 劝学、师说 导学案

一、预习案 劝学 一、识作者 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①,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伴读] ①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在国都附近建造的学宫。“祭酒”指的便是稷下学宫之长,相当于现在的“校长”。 二、知背景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②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另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伴读] ②他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位大师了。 三、拓知识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能“知明而行无过矣”。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法”治又兼用“礼”治。③ [伴读] ③荀子强调礼法并治,难怪一位大儒,却培养出两位法家——韩非和李斯。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2.通假字 (1) 以为轮()通( ),(2)虽有槁暴()同(),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4)君子生非异也()通() 3.古今异义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古义:今义: (2) 以为轮古义:今义: (3)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 (4)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 (1)疾 ①声非加疾也( )②问之民所疾苦( ) ③君有疾在腠理( )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 ⑤疾风知劲草( ) (2)假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③无从假书以观( )④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

10《师说》学习检测-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部编版(含答案)(2024年具体版)

10.师说 积累与梳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孰.(shú)苌.(cháng)弘经传.(zhuàn)针砭.(biǎn)时弊 B.谀.(yú)句读.(dòu)谄.(chǎn)媚不拘.(jū)于时 C.郯.(tán)严谨.(jǐn)或不.(bù)焉惑.(huò)之不解 D.聃.(dān)贻.(yí)之李蟠.(pán)以资切磋.(chuō)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现在的常用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学 ..而大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传道受业解.惑也谓颜太师以兵解. 已将秋公解.进庖丁解.牛 B.无.贵无贱无.不泪下如雨 家祭无.忘告乃翁圣人无.常师 C.圣人无常.师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是说也,人常.疑之常.从容淡静 D.圣.益圣,愚益愚益慕圣.贤之道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 4.下列各句中,没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案

课题:师说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 教学时数:第学月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2、梳理文言现象,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着重探讨课文的层次架构,进而理解作者的“师道观”。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梳理文言现象,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着重探讨课文的层次架构,进而理解作者的“师道观”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班班通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前读】朗读《师说》及文后注释。 【明确要求】 梳理文言现象,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着重探讨课文的层次架构,进而理解作者的“师道观” 【自主学习】 知识积累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2、古文运动 3、写作背景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4、文体介绍 “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5、疑难字词 【交流讨论】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开头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概括而又明确地点出了师的性质、作用。接下来阐明择师的原则:以“道”的有无为标准,而不应有贵贱、长幼之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阐述了从师的道理。第二段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第10.2课 师说 学案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知识点。 2.掌握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学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掌握书信体的写作格式,学会在文字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针对性。 自主预习 一、相关材料 1.关于作者(知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二十五岁中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几度被贬,整个中年时代不得志。韩愈主张对古文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做到“词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顾流俗非议,宣传从师之道,团结了一批知名古文学家共同努力,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有《韩昌黎集》。苏轼赞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论世) 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垄断了政治经济大权,形成门阀制度。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学习。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意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师说》是韩愈35岁时所写,当时他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作者借《师说》抨击了他们,大力宣扬了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 3.书信体格式 基本格式由以下六部分构成: (1)称呼语。 即收信人。如果是长辈,可以在称呼语之前加上“尊敬的”“亲爱的”等词语;如果是平辈或晚辈,可直呼其名。称呼语应写在书信开头的第一行,顶格,其后加冒号作提顿。 (2)问候语。 可写可不写。如果写的话,应在称呼语下另起一行写,前面空两格,后面加感叹号。问候语一般不要紧跟称呼语,即不要写成“小明你好”之类的形式。 (3)正文。 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的书写要条理清楚,内容少的话写一段即可,如果内容多,可分段分条来写。每一段开头需要空两格。 (4)致敬语。 正文结束后,可在正文之后写些致敬语,也可不写。致敬语一般都成套使用,如“此致敬礼!”“致礼!”“恭祝大安!”“顺祝夏祺!”等等。致敬语分两行写,前半部分在正文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后半部分再另起一行顶格写,其后应加感叹号。 (5)具名。 在致敬语下面另起一行靠右边可直接写上写信人的姓名,也可在名字前加上自己的身份,在身份之后加冒号,与名字构成同位关系,如“好友:××”“侄儿:××”等。 (6)日期。 在名字下面写上×年×月×日。严格来说,年份不能简写,如1999年不能写成99年。 二、文言知识 1.读音 句读.()或不.焉() 近谀.() 郯.子() 老聃.() 李氏子蟠.() 经传.() 贻.之() 2.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练习题(附部分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必修上册《师说》练习题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解释括号前面的词 ①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吾师( )道也,夫庸 (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 )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 )耻( )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 )师。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 )经传( )皆通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 )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二、说出下面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师 ①吾从而师之( ) ②则耻师焉( )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④十年春,齐师伐我( ) (2)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⑤道芷阳间行( ) 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3)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④为五百人立传( )

202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典:(30)师说(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典 (30)师说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策之不以其道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郯子之徒 句读之不知 C.蚓无爪牙之利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中的加粗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耻学于师 A.小学而大遗 B.位卑则足羞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_________________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 (3)吾从而师之 _________________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_________________

(5)小学而大遗 _________________ (6)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似。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师说》中说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论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时,将古人和今人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师说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解析:A项,“有”同“又”;B项,“生”同“性”;C项,“受”同“授”。 答案:D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 B.吾从而 ..师之 C.金.就砺则利 D.木直中绳,以为 ..轮 解析:B项,古义:“从”,跟随,“而”,并且;今义:“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C项,古义:指金属制的刀斧等;今义:黄金。D项,古义:以之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答案:A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不拘于时,学于.余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之.学者必有师

解析:A项,第一个是转折连词,却;第二个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项,都是助词,表判断。C 项,第一个是介词,从;第二个是介词,向。D项,第一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第二个是助词,的。答案:B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小.学而大遗 解析:A项,“水”,名词用作动词。B项,“日”,名词作状语。D项,“小”,形容词用作名词。答案:C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不拘于时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师说》,完成6~9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 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0课《师说》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第10课《师说》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择师而.教之吾从而.师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A项,第一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代词,代指“道”。B项,第一个“其”,代词,那些;第二个“其”,语气词。C项,第一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比”;第二个“乎”,助词。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乎”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 相与枕藉乎舟中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A 【解析】A项和例句均为介词,相当于“于”,在;B项,介词,相当于“于”,对;C项,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然”;D项,语气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C项“习”均为“学习”之意。A项前一个“出”为“超出”之意,后一个“出”与“出自”的“出”意思相同;B 项前一个“惑”是“疑难问题”之意,后一个“惑”是“糊涂”之意;D项前一个“道”是“道理”之意,后一个“道”是“风尚”之意。 4、下列各组画横线的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却匈奴七百余里而耻学于师 B.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 孔子师郯子、苌弘吾从而师之 D. 其下圣人也远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答案】C 【解析】A项,使动用法/意动用法;B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C项,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D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5、下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 第1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 C. 第2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非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D. 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 【答案】C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教材定位】 《师说》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要通过熟读课文,找出并推敲文中的名句,并在此基础之上把握两篇课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师说》是韩愈文章中一篇结构严谨,脉络贯通的论说文,韩愈带着很强烈的感情来反抗流俗的嘲笑,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目的是为了告诉士大夫之族要行从师之道、复从师之道、传从师之道。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以及韩愈的文学主张,进而更清楚地明白韩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勇气。了解他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反抗流俗的不正确的风气,批驳错误的观点,并对中晚唐儒学的复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要辩证看待作者的观点,结合当下,谈谈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素养目标】 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主张,了解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疏通文意,并背诵第一段。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尊师重道”是儒家的思想主张,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在魏晋时期到唐朝中期,却兴起了“耻学于师”的社会风尚。面对这样的时代问题,韩愈站了出来,以笔墨来讨伐这个时代的错误。让我们一起走近《师说》。 二、知人论世 1.了解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0课《师说》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第10课《师说》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拮据./拘.泥蟠.桃/幡.然悔悟择.菜/择.师而教 B. 庸.俗/雍.容须臾./阿谀.奉承解.惑/解.甲归田 C. 谄.媚/诬陷.巫.医/占卦卜筮.经传./千古流传. D. 郯.子/啖.食贻.误/百战不殆.句读./百读.不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现代汉语常用字音的掌握。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注音全对的一项”,题中,A项,分别读jū/jū,pán/fān,zhái/zé;B项,分别读yōng/yōng,yú/yú,jiě/jiě;C项,分别读chǎn/xiàn,wū/shì,zhuàn/chuán;D项,分别读tán/dàn,yí/dài,dòu/dú。答案为B项。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B. 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 C. 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 古之学者 ..必有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古今异义词现象,A项,所以:古义,表凭借,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C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D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 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师说》考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考点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义: 今义: 2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 3.吾从而 ..师之 古义: 今义: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 今义 5.今之众人 .. 古义: 今义: 6.小学 ..而大遗古义: 古义: 今义: 7.师不必 ..贤于弟子 古义: 今义: 三、一词多义 1,师:①名词,老师:②动词,学习:③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动词,从师;⑤名词,军队:⑥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3)吾从而师.()之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7)成语“出师.()无名”

2.传:①动词,流传;②动词,传授;③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④动词,传递,传送(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朔气传.()金柝(《木兰诗》) 四、重点虚词 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欤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吾师.()道也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形容词作名词 (1)小.()学而大.()遗 (2)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 3.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2)耻.()学于师 (3)位卑则足羞.() 六、文言句式判断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不拘于时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耻学于师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__师说(重点练)

第六单元 10 劝学/师说(重点练) 【重点知识·能力提升】 一、阅读与拓展 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1.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句读。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A.学、动B.入、出C.布、美D.身、己 3.甲文中的“乎”、“曷”可分别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代替。 4.“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 A.兰槐B.芷C.滫D.君子、庶人 5.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6.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甲文谈学习的①,乙文谈学习的②,丙文谈学习的 ③。 A.① 态度与目的,②环境与内容,③作用(或意义) B.① 环境与内容,②态度与目的,③意义(或作用) C.① 作用与意义,②环境与内容,③态度与目的 D.① 意义与作用,②态度与目的,③内容与环境 7.甲文运用①论证,乙文运用②论证,丙文运用③ 论证,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A.① 对比②类比③ 比喻B.① 比喻②对比③ 类比 C.① 对比②比喻③ 类比D.① 类比②比喻③对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 ..,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 ..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①,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荀可,其事无不可。所求 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②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③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④,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0课《师说》配套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第10课《师说》配套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tán) 贻.(yí) 解惑.(huò) 六艺经传.(chuán) B.句读.(dòu) 聃.(rān) 苌.弘(chánɡ) 拘.于时(jū) C.阿谀.(yú) 蟠.(pān) 官盛.(shènɡ) 授.之书(shòu) D.谄.媚(chǎn) 襄.(xiānɡ) 嗟.乎(jiē) 或否.焉(fǒu) 解析:A项,传zhuàn;B项,聃dān;C项,蟠pán。 答案:D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 ..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 ..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解析:①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②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③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④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⑤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⑥古文:古义,先秦及秦汉散文;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A项,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句尾语气词,表判断;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就;C项,介词,向。D项,相当于“于”,比/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解析:A项,“有”通“又”,“暴”通“曝”;B项,“生”通“性”;C项,“受”通“授”。 答案:D 5.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