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导学案

《师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主张,了解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疏通文意,并背诵第一段。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时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

《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

评价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散文家。苏轼赞赏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背景链接

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即使实行科举制度,可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

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之文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

3.文学常识

(1)古文运动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2)文体知识——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的《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3)六艺、传

“六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才能,另一种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

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春秋三传”。

4.解题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学习过程

1.活动一熟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

2.活动二整体感知

(1)这篇以《师说》为题的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2)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高屋建瓴,提出全篇纲领性的论题,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反复进行论证。第二段和第三段中派生出的“圣人犹且从师”“不耻相师”“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等分论点,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的。末段看似是无关紧要的交代,实则是以李蟠为例,说明今之贤士也从师求学,是全文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紧扣文章的中心。总之,本文结构严谨,不生枝蔓;论点明确,中心突出。

(2)作者为什么要给李蟠写这篇《师说》?

(1)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里的“古文”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内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实就是在传承儒道,弘扬儒家思想,当然就更值得称赞了。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2)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根据背景我们知道,虽然已是唐代,但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耻学于师。而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恰恰符合作者提出的“师道”精神。正是基于以上两点韩愈才“作《师说》以贻之”。

3.活动三文本研读

(1)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说理?有什么作用?

(1)第一段可分为三层。

(2)前两句总说老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

(3)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

(4)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3)第三段本段和首段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第三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名言,增加权威性,能增强说服力。照应前文“古之学者必有师”,也为后文的观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做了事例铺垫。

(5)细读第四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课后检测

一、基础梳理

(一)读准字音

(1)阿谀( ) (2)句读( ) (3)经传( ) (4)郯子( ) (5)苌弘( ) (6)李蟠( ) (7)老聃( ) (8)贻之( )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说明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3.《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于从师两种情形进行对比之后,表明自己态度的句子是“,。”

4.《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二、巩固练习

1.《师说》以其雄辩的力量和不容置疑的气势享誉文坛,被人们广为传诵。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答案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的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2.学习是永恒的话题,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劝学》和《师说》也是在探索学习之道。二者都谈学习,有哪些相同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相同点:①《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劝学》中说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提高改变自己、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师说》中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同样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②两篇文章都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劝学》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认为人弥补自身不足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善假于物”;韩愈则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善假于物”。③《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14题。(22分)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

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

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

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非问无以广.

识 广:广阔 B .所谓交相问难.

难:诘问 C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知:通“智”,智慧 D .夫子贤.之 贤: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①好学而.不勤问②而.耻学于师

B.⎩⎪⎨⎪⎧ ①古人以.问为美德②以.为轮

C.⎩⎪⎨⎪⎧ ①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②其.贤不及孔子

D.⎩⎪⎨⎪⎧ ①然则古人所.深耻者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 .“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 .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 .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 .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3分)

译文: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3分) 译文:

3.A 【解析】A .广:增加。

4.C 【解析】C .其:代词,自己的/代词,他们的。A .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B .以:介词,把。D 所:所字结构。

5.D 【解析】D .“抄袭”的说法不妥,应为模仿。

14.(1)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

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

(2)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必然喜欢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询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道理弄明白了,但有的人还不能把道理用于实践,认识到事物粗略的一面,但有的人还不知道事物细微的方面,除了询问,还能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学问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古代的人乐于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询问,也不挑选人询问,只是从中吸取有益于自身的东西罢了。因此狂人的话,圣人也会有选择地接受,地位低下的樵夫,古圣先王也向他询问,舜凭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询问,拿大智慧去知晓那些浅显的话,这并不是一时故作谦虚,确实是非常善于采纳善言。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一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天下就几乎没有可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况且那些不喜欢询问的人,是由于不虚心;不虚心,是由于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也不是不潜心钻研的缘故,他们学的并不是古人学习的内容,他们爱好的也不是古人爱好的方面,不能询问,也可以理解啊。

聪明的人虽然经过多次考虑,也会出现个别失误。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真理不能由人独占,学问也没有止境,既然这样,那么询问可以缺少吗?按照《周礼》,在朝堂外向百姓询问,国家的政治大事尚且向平民询问,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贤德的人可以向不贤德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习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很贤德。古人以询问为美德,并不见得有什么可耻的地方,后来的君子们却争着以询问为耻辱,既然这样,那么古人深以为耻的,后人做了并且不认为可耻的事情就太多了,可悲

啊!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教案

师说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学会诵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4.鉴赏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作方法以及下定义、举例子、引用等论证方法。【教学重点】 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上一课,我们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 以“吉林油田高中‘公案’”及“‘名师出高徒’与‘高徒出名师’两者关系”展开讨论。教师要主导讨论集中于“师生”之辨证关系及“师”之重要性上。(幻灯1) 引导进入课题。(幻灯2) 二、文体常识 学生回答关于“说”的知识,解题。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等。(幻灯3) 三、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幻灯4)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导学案

《师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主张,了解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疏通文意,并背诵第一段。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时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 《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 评价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散文家。苏轼赞赏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背景链接 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即使实行科举制度,可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四、教学设想 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五、教学准备

1、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然后根据具体的教学环节制作成配合课堂讲解的演示文稿。 2、课前完成导学案的批阅,总结学生自主学习部分的疑难知识点。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成语故事《程门立雪》的视频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生命的诗意 ——部编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教材分析 部编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课程目标设计的学习单元。本单元聚焦人文主题——“生命的诗意”,选编了自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作品八首,这八首诗词作品分为三课,分别是魏晋诗歌、唐代诗歌和宋词。本单元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弘扬与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初步理解与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在运用上的异同。 2、通过诵读涵泳,发挥联想与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独立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3、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5、结合具体诗句,诗人人生际遇、情感以及人生选择,选择一篇作品,从某一个角度分析讨论和评价写成一篇文学短评。 三、单元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古代汉语词典》等阅读作品内容。 2、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和教师编写的导学案,了解诗人和背景,进而揣摩作品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命状态。 3、在授课过程中,灵活地运用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引导点拨法、自主学习法、鉴赏研读法和感悟提升与讲评相结合等。 四、学生情况分析 初入高一的学生,虽然通过初中语文的学习,对语文的基本知识,尤其对古诗词的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古诗词的知识博大精深,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另外,赏析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常见的表达技巧等不是很熟悉。因此,经过教师系统的讲解和学生长期的学习,才能更好理解和掌握古诗词中的精华,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五、单元教学课时 1、第七课(魏晋诗歌)教学设计共3课时 2、第八课(唐代诗歌)教学设计共3课时 3、第九课(宋词)教学设计共3课时 4、学生写作及指导共2课时 六、单元教学过程 第七课志士和隐士 赏析魏晋诗歌(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目标】 1、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的思想内容。 2、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文。 3、体会曹操渴望贤才和建功立业心情;指导学生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体会曹操渴望贤才和建功立业心情;指导学生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分析两首诗中的表达技巧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概述: 部编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学习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议论的针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学习之道”的梳理、探究和反思,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论述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研读课文,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感受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4.在深入阅读文本、学习文本论述方法的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1.阅读与分析本单元各类选文,理解作者提出的学习之道、从师之道、改造学风、借鉴吸纳、开放与创新等重要的学习命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形成自己的学习之道。 2.理解论述类文章的现实针对性,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感受文章的思辨力量。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劝学》《师说》联读 学习任务一: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毛主席说:写文章“切忌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不凌空蹈虚,有针对性是写文章的一大原则。本单元的两篇文言文,议论的针对性都体现得非常好。那么,什么叫议论有针对性?请速读104页《议论要有针对》,概括提高议论针对性的两个基本要求。 学习任务二: 1.《劝学》和《师说》各自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韩愈是针对怎样的现状倡导师道回归的?请结合时代背景(见《学法大视野》)和文本,谈谈《劝学》和《师说》议论的针对性分别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是体现了“现实针对性”,还是“读者意识”,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4.两篇文章在针对性非常鲜明的基础上立论,立论之后,作者是如何议论行文的?你能看出文章的行文逻辑吗?文章的议论说理有没有扣住针对性来展开? 提示:可以分别从《劝学》《师说》的逻辑结构、论证方法分析其议论的针对性。 二、阅读《反对党八股》,思考如下问题 学习任务一:阅读文本,结合学习提示及《学法大视野》上的背景介绍,说说《反对党八股》的针对性。 学习任务二:运用框架思维给“党八股”的八大罪状进行整合归类,你会把它分哪几类? 学习任务三:每一大罪状,毛主席都写了很长,可以分层吗?段内的逻辑是怎样的?你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共3篇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散文,它是白居易的一本笔记,记载了他的教育哲学,传达了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认识。这篇文章对于我们认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对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精神追求,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天生博识,不如教民;月出于东,不如教民;昆山之玉,不如教民。”这句话传达了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用知识、技能来帮助人们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让每个学生都在自身的自由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二、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 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观察教育的情况,发现许多人都管教学不管兴趣,管书本不管生活。这种教育方式不是不好,而是不够充实,教学内容不够有趣,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句话说明了,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充

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教育要注重事业和道德教育 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教育事业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因为任何文明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在道德原则之上。没有良好的道德,就无法有真正的文明,无法有真正的教育。”这句话说明了,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科教育,更要注重道德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良好品德的合格人才。因此,在教育中注重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的传承,是教育的长远发展之道。 四、教育要注重师生相处之道 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在教育过程中,师生相处之道非常重要。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诉求,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思想。同时,教育者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和辅导,引导学生成长,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句话说明了,教育必须注重师生相处之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开放、引导和共同合作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总之,白居易的《师说》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它传达了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注重学生的兴趣,关注事业和道德教育,注重师生相处之道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育工作的有效指导和借鉴。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也要注重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习指导课》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学习指导课》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单元课文构成,初步感知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特点。 2.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特点,结合单元导语,进一步认识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明确相应的学习方法。 3.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设计单元学习任务单,并为单元学习任务单和单元学习活动的完成做相应的准备。 【课前学习任务】 1.浏览课本第一单元目录。 2.浏览第一单元课文。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本单元由7篇课文和1个单元学习任务构成。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的课文,看一看本单元的课文构成有什么特点?老师提示,大家可以从文体特点的角度展开思考。 学习任务二: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页,我们一起来阅读第一单元的导语,圈点勾画提取关键词,验证我们关于本单元学习方法的思考,看看还能获得哪些启示。 1.请同学们翻阅本单元课文,抄录每一篇作品的时间标记,完成下面的表格。

在这张表格中,你会有哪些发现? 2.我们以作品形象为例,《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红烛》中的“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我”,《致云雀》中的“云雀”,《百合花》中的通讯员、新媳妇和“我”,《哦,香雪》中的“香雪”,都是鲜活的青年形象或“青年精神”的象征。我们可以借鉴上一环节列表格的方法,形成下面这个表格,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进一步分析这些形象的特点及作者寄寓的情感,逐步完善这个表格。 学习任务三: 同学们也可以从品味重点语言,分析相关意象等角度,进一步完善这个表格。 请大家在梳理、认识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了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完成本单元学习任务单的表格框架。

【新教材】10-1 师说 导学案 —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高一语文《师说》导学案组别______姓名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和韩愈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区别古今异义词。 4.树立尊师思想,培养谦虚的学风。 【预习案】 1.韩愈名言积累: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韩愈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文体常识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3、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_______。河南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_______。因官吏部侍郎,又称_______。谥号“_______”,又称_______。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

齐名,称为"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的倡导者,世盛称其 “______________”。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誉为“百代文宗”。 4、韩愈考中状元的故事 韩愈19岁参加进士考试,头两次都没有考中,韩愈第三次去参加考试,主考官是陆贽,试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韩愈精心构思,自信考得不错,岂料陆贽没有仔细看,于是韩愈名落孙山。过了两年,韩愈第四次应试,主考官还是陆贽,试题跟上一次一样,韩愈不假思索,按照上次做的文章重抄一遍交卷。陆贽仔细看了,这才发现了文章的妙处,便发现了韩愈,并且取他为第一名。 4、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5、古文运动 “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7、韩愈的诗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8、写作背景

2021届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11《师说》导学案及文言字词梳理

姓名:班级: 《师说》导学案 一、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师.说 古之学者 ..传道受业 ..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必有师。师者,所以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 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 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解释加点字 2.翻译划线句 3.圈出文中所有“师”字,标明词性。 二、细读全文,回答问题 1.《师说》的论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依据 2.本文论述了从师之道,课文第一段是怎样论证的?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学习指导课(导学课)》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学习指导课(导学课)》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书籍概况,初步感知本单元学习内容《乡土中国》的特点,认识阅读学术类书籍的重要性。 2.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特点,了解社科类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为单元学习任务单和单元学习活动的完成做好准备。 【课前学习任务】 1.浏览课本上的单元内容。 2.准备好《乡土中国》的纸质图书并浏览一遍目录。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活动1:阅读《乡土中国》的“重刊序言”、“后记”、“附录”等内容,为下面这张“知人论世”图“添枝加叶”,让它“枝繁叶茂”。 活动2:阅读推荐的资料,也可以自己查阅资料,了解费孝通先生的生平经历,在小组内分享一个打动自己的片段,说一说自己的感想。(推荐阅读资料:陈心想:《高中生如何阅读<乡土中国>》李昇明:《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活动3:了解费孝通先生的成就与贡献,模仿下面《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形式,为费孝通先生写一段颁奖词,200 字左右。 【样例】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颁奖词】 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 年归国路,10 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学习任务二】 活动4:阅读《乡土中国》,边读边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习资源】 1.陈心想:《高中生如何阅读<乡土中国>》; 2.李昇明:《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 【作业设计】 作业选项 1:整体阅读完《乡土中国》之后,写一篇读后感,从内容和阅读方法两方面,写出自己阅读本书的收获。 作业选项 2:如果要撰写《城市中国》这本书,你会如何入手?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共3篇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 共3篇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1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 我国文化和教育传统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儒家文化和思想对于中国古今以及未来的教育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儒家经典中,论述教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等书中。而其中《大学》的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中的“育人”的理念尤为重要。《大学》的第一章《师说》就讲述了教育的目的、基本方法、修养等问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王道”教育理念的完整人格基础。 一、“大学”的来源 《大学》属于《礼记》的一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在1930年,学者戴逸通过挖掘汉代书法家许慎所写《说文解字》的注释,发现《大学》应该作为《礼记》下的一篇拓本而被保存下来的。《大学》的原始形态有两部分,分别是《大学》和《中庸》。后来,唐朝的程颐进行了整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春秋》等经典,并且撰写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书,成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二、教育的目的

《大学》的第一章《师说》中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的。教育古来不分等级,从个人修养出发,希望可以通过完好的个人修养来实现价值实现的过程,提高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达到人人受教育,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和效果。《师说》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五体投地、无过差,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达到完美的表现,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将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掘出来。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文化,发挥人类所特有的优秀品质,以及提高个人的精神气质,促进并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教育的基本方法 《大学》的第一章《师说》中提到了一个核心思想——“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即教育不能简单地自下而上,要双向塑造。但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所以又提到了两个基本方法:格物致知和诚意为之。 “格物致知”即观察周围世界,挖掘整理自己的知识经验;“诚意为之”即分别用心去寻找自己不懂的事情,并不断去探究、总结、认识。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并引导学生思考复杂问题,从而才能做到“以诚感天,以明治人”,卓越有成。 四、修养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和意志品质的过程。因此,学生需要具备优秀的思想修养和

10《师说》学习检测-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部编版(含答案)(2024年具体版)

10.师说 积累与梳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孰.(shú)苌.(cháng)弘经传.(zhuàn)针砭.(biǎn)时弊 B.谀.(yú)句读.(dòu)谄.(chǎn)媚不拘.(jū)于时 C.郯.(tán)严谨.(jǐn)或不.(bù)焉惑.(huò)之不解 D.聃.(dān)贻.(yí)之李蟠.(pán)以资切磋.(chuō)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现在的常用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学 ..而大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传道受业解.惑也谓颜太师以兵解. 已将秋公解.进庖丁解.牛 B.无.贵无贱无.不泪下如雨 家祭无.忘告乃翁圣人无.常师 C.圣人无常.师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是说也,人常.疑之常.从容淡静 D.圣.益圣,愚益愚益慕圣.贤之道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 4.下列各句中,没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和方法: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一、课堂拓展 韩愈的诗歌代表作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尊师典故 《宋史-杨时传》: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人名)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子贡结庐守墓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六年。 韩愈二举成名 历史上一举成名的人不少,但韩愈却一举未能成名,再举方才得中。头一次,主考官是陆贽,试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韩愈精心构思,自信考得不错,岂料陆贽没有看中,于是韩愈落第了。过了两年,韩愈再次应试,主考官还是陆贽,试题跟上一次一样,韩愈不假思索,按照上次做的重抄一遍交卷。陆贽仔细看了,这才发现了文章的妙处,便发现了韩愈,并且取他为第一名。 二、文章《师说》题解

师说导学案(无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10 《师说》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课前学习 1.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1)韩愈(768—824),字退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被称为百代文宗。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2)联系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理解“耻学于师”的原因。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3)“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些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本文是阐述韩愈关于从师学习问题的见解,“师说”,意思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2.疏通字词,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熟读课文。 句读.()或不.焉()官盛则近谀.()郯.子()

师襄.()苌.弘()老聃.()李氏子蟠.()六艺经传.()作《师说》以贻.之() 3.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查阅资料,分享你知道的关于尊师重道传统的名言或典故。 合作探究 1.梳理文章脉络,归纳段意。(用原文回答)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 劝学、师说 导学案

一、预习案 劝学 一、识作者 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①,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伴读] ①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在国都附近建造的学宫。“祭酒”指的便是稷下学宫之长,相当于现在的“校长”。 二、知背景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②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另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伴读] ②他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位大师了。 三、拓知识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能“知明而行无过矣”。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法”治又兼用“礼”治。③ [伴读] ③荀子强调礼法并治,难怪一位大儒,却培养出两位法家——韩非和李斯。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2.通假字 (1) 以为轮()通( ),(2)虽有槁暴()同(),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4)君子生非异也()通() 3.古今异义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古义:今义: (2) 以为轮古义:今义: (3)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 (4)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 (1)疾 ①声非加疾也( )②问之民所疾苦( ) ③君有疾在腠理( )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 ⑤疾风知劲草( ) (2)假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③无从假书以观( )④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

第一单元 学写人物”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向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写人物”导学学案 一、学习目标: 通过借鉴、迁移,练思维发散。举一反三,学会向课文学各种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借鉴高一第一单元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片段,学习写作记叙文人物形象的技巧。 三、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二)独学深思(五分钟) 1.借助导学提纲,回顾高一必修上第一单元课文,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请列举一两个人物。 2.课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分析其中一个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材链接1:教材第一单元的7篇课文是诠释“青春”内蕴的典范之作:《沁园春·长沙》表现看天下的青春激情和志向;《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对青春力量的颂歌; 《红烛》讴歌青春的奉献和赤诚;《峨日朵雪峰之侧》少了少年的狂热,多了对生命的审慎和清醒和对生命内涵的深刻体认,适合表现“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致云雀》表现青春的光明美丽和忧伤;《百合花》刻画青春人物的高尚、纯净之美;《哦香雪》抒写在青春时候去改变生活改变社会的情志,切合“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的青春内涵。 教材链接2:

(三)群学探究 从第一单元课文中寻找刻画“青春形象”的细节,揣摩这些细节在描写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群学内容:请指出下面句段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分析运用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五分钟) (按1—8组的顺序依次完成八个片段内容的口展分析) 《百合花》人物描写细节: ①片段:“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②片段:“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噔噔噔地自个儿向前走了。” ③片段:“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 ④片段:“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儿,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哦,香雪》描写细节: ①片段: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第10.2课 师说 学案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知识点。 2.掌握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学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掌握书信体的写作格式,学会在文字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针对性。 自主预习 一、相关材料 1.关于作者(知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二十五岁中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几度被贬,整个中年时代不得志。韩愈主张对古文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做到“词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顾流俗非议,宣传从师之道,团结了一批知名古文学家共同努力,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有《韩昌黎集》。苏轼赞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论世) 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垄断了政治经济大权,形成门阀制度。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学习。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意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师说》是韩愈35岁时所写,当时他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作者借《师说》抨击了他们,大力宣扬了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 3.书信体格式 基本格式由以下六部分构成: (1)称呼语。 即收信人。如果是长辈,可以在称呼语之前加上“尊敬的”“亲爱的”等词语;如果是平辈或晚辈,可直呼其名。称呼语应写在书信开头的第一行,顶格,其后加冒号作提顿。 (2)问候语。 可写可不写。如果写的话,应在称呼语下另起一行写,前面空两格,后面加感叹号。问候语一般不要紧跟称呼语,即不要写成“小明你好”之类的形式。 (3)正文。 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的书写要条理清楚,内容少的话写一段即可,如果内容多,可分段分条来写。每一段开头需要空两格。 (4)致敬语。 正文结束后,可在正文之后写些致敬语,也可不写。致敬语一般都成套使用,如“此致敬礼!”“致礼!”“恭祝大安!”“顺祝夏祺!”等等。致敬语分两行写,前半部分在正文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后半部分再另起一行顶格写,其后应加感叹号。 (5)具名。 在致敬语下面另起一行靠右边可直接写上写信人的姓名,也可在名字前加上自己的身份,在身份之后加冒号,与名字构成同位关系,如“好友:××”“侄儿:××”等。 (6)日期。 在名字下面写上×年×月×日。严格来说,年份不能简写,如1999年不能写成99年。 二、文言知识 1.读音 句读.()或不.焉() 近谀.() 郯.子() 老聃.() 李氏子蟠.() 经传.() 贻.之() 2.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

部编版必修上册高中语文 2023-2024学年《师说》理解性默写训练

姓名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师说》理解性默写 1.【2022年北京卷】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应该虚心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9年全国III卷】《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 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9年北京卷】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 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8年全国I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5.【2014年全国大纲卷】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 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6.【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10月过程检测】《荀子·劝学》指出:“青,取 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两句所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 7.【江西省南昌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韩愈在《师说》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叙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 8.【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韩愈《师说》中认 为每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有困惑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有困惑却不向老师学习,结果只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 韩愈在《师说》中从职责上将教师界定为“”,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 10.【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韩愈《师说》中,用孔子曾拜郑 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的例子来说明—个观点“______________”。《师说》是一篇赠序,文中点出这一文体特点的一句是“”。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案

课题:师说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 教学时数:第学月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2、梳理文言现象,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着重探讨课文的层次架构,进而理解作者的“师道观”。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梳理文言现象,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着重探讨课文的层次架构,进而理解作者的“师道观”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班班通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前读】朗读《师说》及文后注释。 【明确要求】 梳理文言现象,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着重探讨课文的层次架构,进而理解作者的“师道观” 【自主学习】 知识积累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2、古文运动 3、写作背景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4、文体介绍 “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5、疑难字词 【交流讨论】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开头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概括而又明确地点出了师的性质、作用。接下来阐明择师的原则:以“道”的有无为标准,而不应有贵贱、长幼之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阐述了从师的道理。第二段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