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塑造

论《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塑造
论《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塑造

论《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塑造

贵池杏花村中学伍宏才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篇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所以脍炙人口,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个性极为鲜明的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歌颂青年男女坚贞的爱情,表现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诗里众多的人物中,主人公刘兰芝的形象塑造得格外成功。作者通过她的能织布,与小姑的友爱,离开焦家时的装束等细节,表现了她的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等优美的品德。特别是自始至终突出了她那当机立断、永不向压迫者向恶势力示弱的倔强性格。在“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无理压迫下,她深知遣归之势不能挽回,她起来斗争了,她主动自请遣归。被遣在封建社会是最不体面最伤心的事情, 但在兰芝“上堂拜阿母, 阿母怒不止”时, 却表现得那么镇定从容, 没掉一滴泪, 没有流露出一点可怜相。当她被遣回家, 阿兄逼迫改嫁, 阿母又不肯作主, 她知道在娘家也呆不下去。她知道今生无法与仲卿活着团圆, 就向仲卿提出一同自杀的约誓, 坚决“举身赴清地”, 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出最后的反抗。作者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美丽、聪慧、坚贞, 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光辉的妇女形象。

诗篇以充满同情的笔触描绘了另一个正面形象焦仲卿。仲卿的性格不如兰芝坚强,对封建势力的认识也不如兰芝清楚,他是在现实教育下,由软弱到坚强,由认识模糊到认识清楚,逐步发展的。但他同样忠于爱情,具有为争取婚姻自主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好品质。

作为刘、焦对立面的焦母、刘兄,作者虽然笔墨不多,人物形象也是鲜明的,他们都是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代表,是兰芝、仲卿悲剧的直接制造者。焦母极端专横暴戾,刘兄贪财慕势,庸俗丑恶。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塑造成功,这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重大的作用,刘兰芝的对话,极其生动传神。诗是从兰芝向丈夫焦仲卿诉说自己的痛苦开始的。开始四个排比句,会“织素”、“裁衣”、“会弹箜篌”,会“诵诗书”,备述自己知书识礼,才艺俱佳。“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上工早,收工迟,活干得又快又好,是个勤劳手巧的人。但婆婆不喜欢她,故意嫌她慢。兰芝说:“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一语破的,指明问题的实质。她主动提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兰芝嫁过来二三年里,受的委屈太多,心里积压的郁愤再也压抑不住了,说明兰芝

有着摆脱压迫的愿望。短短一席话里,兰芝的勤劳、聪明、勇敢、敢于反抗的性格就初步勾出来了。

上堂辞别焦母,临难不乱,处险不惊,性格坚强。面对“怒不止”的婆婆,她缓缓陈词,说自己生长之间,没有良好的“教训”,浪费了婆婆的钱财,不能满足婆婆的使唤,每句话是“自责”,却每句话都是抗议,是绵里带针,外柔内刚。在封建礼教象磨盘一样压在妇女头上的社会里,兰芝敢于说出这番话,这是如何的胆量阿!在婆婆面前一滴眼泪都没掉,而同小姑告别时,却“泪落连珠子”,面对小姑娘,兰芝却充满了关心和友爱,叮咛她好好服侍老人,“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兰芝那颗温柔、善良、关心他人的心真跃然纸上了。兰芝性格中的刚与柔在辞母别姑的语言中表现得突出。

回到娘家,阿兄逼嫁,把刘兰芝驱上了峡谷末路,摆在兰芝面前有两条路,要么背盟负约而屈从哥哥,要么坚决不从而一语回断。读者从刘兰芝口中却听到“登即相许和, 便可作婚姻”的慨然回答,乍看选择了前一条路, 允婚了, 其实她这一答, 是稳定局面的办法,是欲擒故纵的手段, 是争取再会仲卿的措施, 也是死老已决的表现,如不允婚, 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 说不定还会锁起来, 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这正表现了刘兰芝的聪慧机智和对爱情的坚贞。

在和焦仲卿诀别时,她毅然提出“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并终于在太守家隆重豪华地迎聚时,“举身赴清池”,实现了她的诺言,不惜以死和封建礼教、封建势力抗争,在反抗封建礼教上是多么地坚决!

焦仲卿的语言也很精彩。当母亲要遣回兰芝时,他乞求不要驱赶,他从两方面申述理由:从自己方面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能找到兰芝这么好的妻子已是十分幸运了, 从兰芝方面说, “女行无偏邪”, 即兰芝说话, 办事没有触犯礼法的地方。总之, 他希望母亲不要遣归兰芝。这是替妻子求情,为兰芝辨白。从这些诚挚的话里, 说明仲卿了解妻子, 在婆媳矛盾中,他同情妻子,站在妻子一边。他甚至表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的态度鲜明而坚决。但仲卿的性格没有兰芝刚强,当母亲捶床大怒时,他便“默无声”了。他对封建势力的残忍性认识不足, 对母亲抱有幻想, 总以为母亲会回心转意的。他对兰芝说“卿但暂还家, 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 还必相迎取”。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封建势力的压迫固然会使软弱者毁灭,但也可以使软弱的人坚强起来, 焦仲卿在刘兰芝的影响下, 在现实的教育下逐步坚强起来。在殉情之前, 他对母亲表示“儿今日冥冥”说他的生命已象下山的太阳那样存留不久了。他是有意作出自杀的打算的。强调让母亲不要“怨鬼神”, 也就是说, 他的自杀不是鬼使神差的, 而是人逼的。从“寒风摧树木, 严霜结庭兰”两句来看, 仲卿似乎已认识到他与兰芝的悲剧, 并不是个别人造成的, 而是“寒风”,“严霜”这样一种冷酷的势力。最终象兰芝一样,

实践了“黄泉下相见”的誓言,以死向封建家专制、封建礼教表示了强烈的反抗。

焦母的语言个性化也很突出。一会儿专横,如“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会儿诱骗如“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却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刘兄的话不多,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朗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么?下遂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嘴脸,令人增恶。

二、尖锐的矛盾冲突

诗前有段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里说明了长诗的故事梗概。其中一个“遣”字,一个“逼”字,又透示出焦母等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的残酷压迫,引起兰芝、仲卿夫妇的强烈反抗,这既是长诗故事的主线,也是长诗矛盾冲突的焦点。

《孔雀东南飞》描写的这个家庭悲剧,按场所变化,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前面写兰芝在焦家的情况,主要写兰芝和婆婆的冲突,后边写兰芝回到娘家情况,表现兰芝同哥哥的矛盾。

诗以兰芝向丈夫焦仲卿诉说痛苦开篇,“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先声夺人, 作者没有赘言环境背景, 一下子把刘兰芝推向了舞台中心, 以其铮然作响的话语开启了贯之全诗的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浓厚, 本应白头偕老, 但婆婆不容, 一定逼他们离异。是矛盾的产生。

刘兰芝的这番话自然引导出仲卿向母求情,任焦仲卿如何长跪不起表示恭敬,如何详细辩白表示无辜,如何赌咒罚誓表示志坚,可是只落得个受焦母的呵斥:“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这一小部分是刘兰芝,焦仲卿与封建礼教斗争的第一个回合,虽然以刘兰芝的被遣结束,可是由于出于兰芝自请遣归,因而刘兰芝处于主动地位,刘、焦间的诚挚爱情与封建家长间的矛盾,壁垒分明,泾渭自见。

接下来的部分写了“话别”、“辞亲”和“盟誓”三项内容。话别是缘求情无效而来,辞章是话别后的必然之举,盟誓是酿成悲剧的因子。这一小部分是刘兰芝被遣情节的自然延伸,又处于没有回到娘家之前,因而是一个过渡阶段。在第一大部分中,整个悲剧还没有激化,因为兰芝还有回娘家的一条路,只是从刘兰芝的预测中,已使人感到了矛盾必然激化的因素。这是矛盾的发展。

刘兰芝的遭遇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便是回娘家后与刘兄的矛盾。回到

娘家后,刘兰芝先遇到母亲的斥责,又遇到县令家的求婚,都在兰芝的辩白和母亲的同情下渡过了,可是太守家来求婚,刘兄介入,便使形势急转直下。阿兄闻讯后,“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是以荣汝身。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刘兄趋炎附势,薄情寡义,尖酸刻薄,把刘兰芝驱上了峡谷末路,这时兰芝仰头答,“理实如足言”,“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登得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从后文推来,兰芝允婚是假,这一答是为了稳定局面,争取机会与仲卿再会一面,从而双双殉情。

这一小部分是矛盾激化阶段,即矛盾的再发展阶段,矛盾一步步推上高潮,把刘兰芝逼上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刘兰芝跳出了焦家的狼窝,又落入刘家的虎口,这就揭露了刘兰芝悲剧的实质,是夫妇爱情与整个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间的矛盾,焦母和刘兄正是恶势力的代表。两个阶段,处所不同,对象不同,形式不同,而前后的矛盾一以贯之,焦母和刘兄的矛盾都指向兰芝,这就使诗的主题得以深化,矛盾主线得以突显。

诗的后一小部分写了刘兰芝、焦仲卿双双自杀,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把他们逼上了绝路,这是情节的高潮,也是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完成了对刘、焦形象塑造的最后一笔,使诗的主题完全呈现。

三、简洁传神的动作神态的刻划

诗歌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 而诗中的人物动作神态的刻划, 也加强了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略举几例:

刘兰芝:“仰头答”,推知之前兰芝是“低头听”兄长的训斥,她同时在那里“低头思”,所以兰芝的所答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为了稳定局面。同时“仰头”也是写兰芝对哥哥的反抗。

“举手拍马鞍”写刘兰芝与焦仲卿诀别时心情的非常沉痛,也表现兰芝对仲卿感情之深。

焦仲卿:“长跪告”这是仲卿在向母亲求情, 气求母亲不要遣归兰芝, 对母亲抱有幻想。在母亲训斥后,“默无声”,“再拜”, 说明他性格的软弱。虽然最终也为爱情而自杀,但死前“徘徊庭树下”逡巡不前,还是犹豫,说明他还是不象刘兰芝那样义无反顾,那样坚强。

其它用“捶床便大怒”写出焦母泼辣专横,用“大拊掌”写出刘母的惊异和心灰意冷。

四、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

(1)从序曲与尾声看: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如古乐府《艳歌何尝行》中写道“飞来双白鹄,乃从西

北来,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忽然卒病疲,不能飞相随,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就与本诗相近。一开头就让诗歌笼上了一层悲剧色彩,提摄全篇,为全诗奠定了一个悲凉的感情基调。在结尾处,诗歌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让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生前不能长相伴的情侣死后化鸟双飞,这个结尾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心态。事实上,中国的许多悲剧作品也都是以这种形式收尾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的“化蝶双飞”,《窦娥冤》中窦娥死后三桩誓愿的应验。这些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或者传奇色彩的结尾,多多少少给了那些沉浸在悲剧情节中不能自拔的人们一点安慰和心理平衡,反映了人们一种普遍的同情心。不过,《孔雀东南方》的这个结尾,除了这层意思外,还表达了当时人们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2)从铺陈与比喻看,诗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是一种纵的铺陈,简炼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才艺俱佳,很有教养,为被逐作铺垫,兰芝离焦家时那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装束,衣履佩饰,姿态容颜,尽善尽美,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这既是对兰芝的赞美,也是对扼杀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制度的谴责。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一系列精彩的比喻,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形象地表示兰、焦间感情深厚,永不变心。

刘兰芝、焦仲卿两人的悲惨命运,概括了旧社会广大青年男女在封建势力压迫下的悲惨命运,他俩的抗争,则反映了人民要求冲破礼教重围,追求幸福生活的意志和愿望。焦母和刘兄,体现了封建家长可怕的权威,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就是这首诗中主要人

物的典型意义。

列车时刻表https://www.360docs.net/doc/1a1951932.html, FoDXD5Pi22iP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焦仲卿,《孔雀东南飞》中一个性格鲜明、内涵丰富、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庐江小吏,与刘兰芝一同殉情而死。下面是给大家的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仲卿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己和兰芝的幸福生活,面对封建宗法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制度的迫害,一直在勇敢地、一步一步地反抗着。只因为他是一个从小就知书达礼、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成年后又在仕途上进取的封建士子,也因为他还是一个寡母家长哺育大的儿子,他的这种身份和经历,使他的反抗形式与刘兰芝不同罢了。 在故事的开始,他从郡府还家小住。当兰芝向他述说婆媳二人矛盾的缘由及自己遭婆母逼迫的悲苦,并要他为俩人的婚姻爱情做出选择时,我们看到,仲卿并没有像一般懦弱的男子那样,在婆媳矛盾冲突中,采取沉默不作为、或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和事佬方式,而是毫不犹豫地为保护兰芝、为维护俩人的婚姻爱情前去劝谏母亲、阻止母亲对兰芝的伤害。他对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段话,他用心理智,方式得体。他先说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大富大贵之人,而只是一个贫寒的士子,能够娶到刘兰芝这样美丽贤惠、勤劳持家的妻子已是侥幸了;然后又讲他和兰芝情投意合,感情深厚,要一生相伴相随;最后竟反守为攻,指责母亲为什么在兰芝品行无偏斜的情况下,刻薄地对待她?这是多么明确的态度,多么

鲜明的情感倾向,又是对专制家长多么有理有节有力的反抗方式?接下去,当焦母粗暴严厉地拒绝他的要求,并用为他再娶美女的条件进行怀柔时,焦仲卿非但没有在焦母的威吓利诱下退缩,反而更进一步抗争到:“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焦仲卿以终身不娶反抗母亲的家长专制,在封建礼教控制下的社会是不“尊亲事孝”的行为,是让自己背上了有违人伦道德的罪名的,也是他在血亲关系中,以个体形式反抗焦母这个专制家长最强有力的手段。这难道不是最直接的,也是极有勇气的反抗吗?我们不能要求生活在东汉末年、读的是“四书”“五经”的焦仲卿,为了维护他和刘兰芝的婚姻爱情,能够采取去诉诸法律的方式,抑或带着兰芝脱离母亲去独立生活。焦仲卿在反抗封建家长破坏他的婚姻爱情时,以个体的、和平理性的方式所能够做的,也只能是直言劝谏、据理力争,直至以终身不娶反击。 当专制、冷漠的焦母失去理智,一意孤行时,焦仲卿转而希望通过暂时的妥协淡化婆媳二人的矛盾:他劝慰兰芝暂且回娘家住一段儿时间,目的是通过分离消除焦母对兰芝的敌视,在没有矛盾冲突的时间延续中使焦母回心转意。焦仲卿的妥协,不是软弱和怯懦,而是为守护俩人婚姻爱情所采取的、既主动又理智现实的行动。 但仲卿、兰芝二人的爱情,不只受到焦母这个专制家长的摧残,继而还受到了同样是专制家长的刘兰芝哥哥的破坏。焦仲卿决没有料到的是,兰芝回到娘家后,专制粗暴的兰芝哥哥不给他们守护爱情的时间,兰芝被逼再嫁。这是他和兰芝都无力控制的事变。他因自己种种努力最终都失败了而绝望,决意一死。在作品中,我们看到,是焦

完整版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初一语文) 第一单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字词 菜畦桑葚油蛉缠络斑蝥臃肿蟋蟀珊瑚确凿 收敛 脑髓鉴赏觅食罕至竹筛倜傥秕谷鼎沸书塾 宿儒 蝉蜕锡箔叵攒成菜畦斑蝥好高骛远 二、感悟中心 1)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 2)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描写,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三、重点句解析 1、如何把握“先生”这一形象? 为人正直,具有反帝的爱国思想。和蔼可亲,爱护学生。博学,但受封建思想影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比较束缚儿童的发展。 2、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给百草园增加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第一自然段中,“确凿”“似乎”两个词是否矛盾? 不矛盾,因为它表达了两种意思。“似乎”是指作者对那次见面印象不深刻;“确凿”是指追忆童年生活,那种快乐历历在目,故用肯定的语气。 2、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字词 衣襟掸子徘徊肿胀栅栏骊(lí)歌叮嘱恐惧花圃 抽屉 廊檐玉簪花蒲公英知交半零落 二、感悟中心 通过对“我”参加毕业典礼前后过程的描写,及其所引出的爸爸对“我”教育的一系列回忆,刻画了一个严厉而慈爱的父亲形象,也表现了“我”对爸爸的崇敬和怀念,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真正体会到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写出了一份爸爸和女儿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厚重情感。 三、重点句解析 1、“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2、连续两次写到“快回家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我”急于想回家向爸爸汇报一天的情况和自己的收获的心情,以及对爸爸的挚爱的感情。 3、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鸡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维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记。”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谈《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性格形象

谈《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性格形象 同刘兰芝一样,焦仲卿是《孔雀东南飞》中一个性格鲜明、内涵丰富、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作品对于焦仲卿这个人物,是做了肯定性塑造的。但多年以来,语文教材提供的教参资料,对他的性格一直多做负面评价。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2004版)配备的教学参考书,提供的两份参考资料,仍然说他是一个“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课文鉴赏说明》)和“是一个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唐弢《〈孔雀东南飞〉的现实主义》)的人。这样的评价,笔者认为既无视了焦仲卿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没有真实地面对作品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师生鉴赏这个人物形象造成了误导。 中国封建社会,经西汉初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整合,到了焦仲卿生活的东汉末年,封建礼教、家长专制不仅在社会制度和法律层面得到严格的维护,且儒家的“尊亲孝悌”“长幼尊卑”等思想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在《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中,我们看到,不仅是在焦仲卿这样的没落仕宦家庭里,作为家长的焦母,在子女面前有绝对的权威,不容冒犯;就是在刘兰芝这样的、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家庭里,有着家长身份的兰芝兄长,对刘兰芝也有不容抗拒的支配权。刘兰芝回到娘家后,面对哥哥的威逼,只得答应再嫁知府公子。难道我们会据此认为刘兰芝也是一个懦弱的、没有反抗精神的人吗? 只要改变僵化、偏激的思维方式,顾及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我们就会在作品中发现,焦仲卿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己和兰芝的幸福生活,面对封建宗法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制度的迫害,一直在勇敢地、一步一步地反抗着。只因为他是一个从小就知书达礼、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成年后又在仕途上进取的封建士子,也因为他还是一个寡母家长哺育大的儿子,他的这种身份和经历,使他的反抗形式与刘兰芝不同罢了。 在故事的开始,他从郡府还家小住。当兰芝向他述说婆媳二人矛盾的缘由及自己遭婆母逼迫的悲苦,并要他为俩人的婚姻爱情做出选择时,我们看到,仲卿并没有像一般懦弱的男子那样,在婆媳矛盾冲突中,采取沉默不作为、或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和事佬方式,而是毫不犹豫地为保护兰芝、为维护俩人的婚姻爱情前去劝谏母亲、阻止母亲对兰芝的伤害。他对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赏析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赏析 摘要:《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位有着传统美德的女性。她慎于言辞,端庄安闲,动静有度,执事勤苦,符合汉代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要求。她不但有着无与伦比的外在美,同时也具备无可挑剔的内在美。在她的身上闪烁着现代女性意识:自尊、自强、清醒、刚毅⋯⋯,但是这一切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好处,反而加速了她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刘兰芝中国古代妇女道德 为什么一个体现封建妇女道德规范的妇女长期以来甚至到今天仍为人们所称引喜爱呢?为什么从刘兰芝遵循“三从四德”的道德实践中,人们仍能感受到什么是善良、坚忍呢?很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封建妇女道德的丰富复杂的内涵。本文试从道德层面作粗浅分析,以期更全面发掘这一形象及作品的典型意义。 一、刘兰芝的道德风范 刘兰芝善良坚忍,勤于纺织,工于剪裁,也确实体现了劳动妇女的特点和品德。从妇女道德来看刘兰芝,在日常生活中,她不失为一位合乎汉代“三从四德”规范的淑女、贤妻和孝顺的儿媳。 1.1刘兰芝的言行举止 (1)其言:作品《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求遣之辞,义正言婉;拜别之辞,贬己自责;密誓之辞,情真义重;谢媒之辞,颇有分寸。皆有规短可寻而不容越,皆能依对象处境的不同而有别,合乎“四德”要求。所谓“择词而说,不遂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是不忘长辈之善不言人过的措词。“本自无教训”“生小出野里”是严于责己,示卑弱以让人。“儿实无罪过”,仅此一句,回复亲娘的责备追问,吞下了多少委屈和苦衷。是“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的突出体现。 (2)其容:汉代对妇容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不必颜色鲜丽”;“沐浴以时,身不含垢”。从焦母对刘兰芝的指责和对“东家贤女”外儿的夸张看,大概刘兰芝平日忙于家务纺织之事而不遑打扮,这在焦母这个以儿子为“贵家子”的俗气之人看来,似乎有失体面,但刘兰芝所为,未失妇容。一旦被遣,依汉礼仪应着嫁时之装以“大归”时,她“事事四五通”严妆而出,令人有“精妙世无双”之叹。“细步”处,俨然大家风范。临别前对房中什物的捡点交待,可证平日操持的稳重和临乱不苟;拜别焦家的礼节和言行,足见其虽内心痛苦而容止安详。即使投身清池,也不忘脱履于岸,既可表明心迹,又可免无谓的牵连。真可谓“清闲宁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 1.2刘兰芝的家庭人际关系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知识点整理(精)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同“娶”,娶妻) 2.槌.床便大怒(“槌”通“捶”,捶打、敲打) 3.吾今且报.府(“报”同“赴”,赶赴) 4.箱帘.六七十(“帘”同“奁”,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器具) 5.蒲苇纫.如丝(“纫”同“韧”,坚韧,柔软而又坚固) 6.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誓”同“愆”,过失、过错) 7.府吏见丁宁 ..(“丁宁”同“叮咛”,嘱咐) 8.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同“邀”,相约、约定) 【附: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9.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藏”同“脏”,脏腑) 10.奄奄 ..黄昏后(“奄奄”同“晻晻”,暗沉沉的) 11.合葬华山傍.(“傍”同“旁”,旁边) 二、古今异义 1.可怜 ..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同情,怜悯。) 2.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古义:坐具,比板凳稍宽。今义:卧具。) 3.小子无所畏 ...,何敢助妇语(古义:没有什么惧怕的事。今义:说不上,不在乎、没有什么关系) 4.再.拜还入户/府吏再.拜还(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5.涕.落百余行(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6.感君区区 ..怀(古义:忠诚相爱,真挚。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 7.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古义:信使,这里指媒人。今义:书信,信件。) 8.处分 ..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古义:处置、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做出处罚决定。) 9.生人 ..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古义:活着的人。今义:陌生人。) 10.念与世间辞,千万 ..不复全(古义:无论如何。今义:再三叮嘱) 1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古义:彼此相通,连接。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12.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古义:劝告。今义:感谢。) 三、一词多义 1.适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 ②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适合、按照)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译文

原文: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焦仲卿(绍百吴凤花饰演)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 1、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葳蕤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念:记挂。(念念不忘) ?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⑴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⑵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⑶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⑷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⑸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⑹怅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⑺否pǐ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⑻要yāo:邀。(要功,要买) ⑼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⑽赍jī:赠送。(赍赏) (21)踯躅zhízhú:缓缓地走或徘徊。(踯躅歧路) (22)迎:A迎接; 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泪应声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2、古今异义 .为仲卿母所遣,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遣:遣送,休,指女子被赶回娘家。今常用义为派,派遣。) .守节情不移,遵守府里的规则专心不移(守节:遵守府里的规则。今义指妇女不改变节操。) .便可白公姥,你可以去禀告婆婆(白:告诉,禀告。今常指一种颜色。) .可怜体无比,她的体态可爱无比(可怜:可爱。今义为值得怜悯。) .汝岂得自由,你哪能由自己作主!(自由:自作主张。今义指不受拘束和限制。) .槌床便大怒,捶打着坐床勃然大怒(床,在古代既可以指卧具,也可以指坐具,这里是指古代的一种坐具。今指供人睡觉用的家具。) .本自无教训,本来就没有好的教养(教训:教养。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和经验。) .举手常劳劳,挥手告别两人怅惘若失(举手,告别时的动作。今常表示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今义中用“招手”“挥手”来代替举手。) .逆以煎我怀,想到将来我心如油煎(逆:逆料,想到将来。今义与“顺”相对。) .阿母大悲摧,母亲听了十分悲伤(摧:伤心。今义为破坏,折断。) .便言多令才,口才很好,又多才能(令:美好。今常有义为命令或使。) .府吏见丁宁,仲卿对我再三嘱咐(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今天的熟语还保留有古代的古义,如“见教”,“见谅”。今义,看见,见到。) .恐此事非奇,恐怕这件事不妥当(奇:宜,适宜。今常用义为特殊的,或惊异。) .寻遣丞请还,县令就派遣媒人来说亲(寻:过了一些时候。今常用义为寻找。) .否泰如天地,运气的好坏有如天地之别(否:坏运气。今常用义为否定,可否。泰,好运气,今常用义为,平安,安定。) .渠会永无缘,但是同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了(渠:他。今常用义为奉承。) .便利此月内,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适宜(便利:吉利。今义:方便。) .蹑履相逢迎,轻步快走去迎接仲卿。(逢迎:迎接。今常用义为奉承。) .逼迫兼弟兄,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弟兄:哥哥。今指同辈之间或旧军队中对士兵的称呼。) .叶叶相交通,片片树叶互相交错连接(交通:连接。今为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 .多谢后世人,多多劝告后世的人(谢:劝告。今常用来表示感激。) 3、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我一辈子也不再娶妻(“取”通“娶”妻。) .箱帘六七十,衣箱和梳妆用的匣子有六七十个(“帘”通“奁(lián)”,梳妆匣(xiá)子。)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语言艺术的成就尤为突出,无论是叙事语言还是人物对话都是如此。 《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以刘兰芝为例,诗歌开篇便以刘兰芝的口吻向读者展示了其良好的个人素养,“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以及“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一个美丽聪慧的女性形象便展现于眼前。然后,刘兰芝在焦家既要忍受“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辛苦,还要耐得住“君既为府吏……机见常日稀”的寂寞,更要背着丈夫忍受“大人故嫌迟”的数落。兰芝的“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中的“堪”与“徒”,流露出多少委屈和不平。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他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后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对于自身仪态与着装,丝毫不马虎。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唯一的希望。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然。”“被遣”回家,其兄逼婚,刘兰芝的回答也相当明确,“理如兄所言,谢家时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

兄意,那得自枉生!”虽话与愿违,可言语中的“实”、“适”、“那得”等词流露的语气,乍听通情达理,但其中夹杂着万般的悲哀与无奈,可兰芝却不曾哀求半分。当刘、焦两人约定共赴黄泉之后,焦仲卿还有几分忧郁,“长叹空房中”时,刘却毫不犹豫,毅然“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揽”、“举”、“赴”与焦的“徘徊庭树下”对比,该是何等的坚决! 美丽、善良、能干、倔强、坚强、冷静、理智的性格则使兰芝的形象柔美而不软弱,独立而不专横,能干而不恃才,执着于爱情而不失自尊,外柔内刚,冷静理智。以上几个方面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使兰芝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人物长廊中不可替代的光辉的女性形象。 第二是利用环境或景物描写衬托、渲染。诗的开篇用比兴的手法,定下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比喻情意绵绵的夫妻间的依依惜别,表现了主人公的痛苦与悲伤,无奈与依恋,令人黯然神伤。“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隐”、“甸”写车声“,加上“何”字,是两人生离死别是心中“隐隐”的悲伤的外现,这种悲伤之情又是何等沉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通过描述眼前之景来表达心中悲愤,刘兰芝“举身赴清池”前的景物描写“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夜幕降临,环境死一般寂静,令人悚然。“奄奄”、“寂寂”浓浓地渲染了悲剧气氛。 第三个艺术特点是运用抒情性的穿插。在长达一千七百多字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里面,作者的话是很少的。但是,在关键性的地

论《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塑造

论《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塑造 贵池杏花村中学伍宏才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篇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所以脍炙人口,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个性极为鲜明的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歌颂青年男女坚贞的爱情,表现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诗里众多的人物中,主人公刘兰芝的形象塑造得格外成功。作者通过她的能织布,与小姑的友爱,离开焦家时的装束等细节,表现了她的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等优美的品德。特别是自始至终突出了她那当机立断、永不向压迫者向恶势力示弱的倔强性格。在“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无理压迫下,她深知遣归之势不能挽回,她起来斗争了,她主动自请遣归。被遣在封建社会是最不体面最伤心的事情, 但在兰芝“上堂拜阿母, 阿母怒不止”时, 却表现得那么镇定从容, 没掉一滴泪, 没有流露出一点可怜相。当她被遣回家, 阿兄逼迫改嫁, 阿母又不肯作主, 她知道在娘家也呆不下去。她知道今生无法与仲卿活着团圆, 就向仲卿提出一同自杀的约誓, 坚决“举身赴清地”, 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出最后的反抗。作者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美丽、聪慧、坚贞, 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光辉的妇女形象。 诗篇以充满同情的笔触描绘了另一个正面形象焦仲卿。仲卿的性格不如兰芝坚强,对封建势力的认识也不如兰芝清楚,他是在现实教育下,由软弱到坚强,由认识模糊到认识清楚,逐步发展的。但他同样忠于爱情,具有为争取婚姻自主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好品质。 作为刘、焦对立面的焦母、刘兄,作者虽然笔墨不多,人物形象也是鲜明的,他们都是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代表,是兰芝、仲卿悲剧的直接制造者。焦母极端专横暴戾,刘兄贪财慕势,庸俗丑恶。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塑造成功,这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重大的作用,刘兰芝的对话,极其生动传神。诗是从兰芝向丈夫焦仲卿诉说自己的痛苦开始的。开始四个排比句,会“织素”、“裁衣”、“会弹箜篌”,会“诵诗书”,备述自己知书识礼,才艺俱佳。“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上工早,收工迟,活干得又快又好,是个勤劳手巧的人。但婆婆不喜欢她,故意嫌她慢。兰芝说:“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一语破的,指明问题的实质。她主动提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兰芝嫁过来二三年里,受的委屈太多,心里积压的郁愤再也压抑不住了,说明兰芝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整理解析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知识点整理 需背诵部分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一、通假字 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同“娶”,娶妻) 2.箱帘六七十(“帘”同“奁”,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器具) 3.蒲苇纫如丝(“纫”同“韧”,坚韧,柔软而又坚固) 4.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誓”同“愆”,过失、过错) 5.府吏见丁宁(“丁宁”同“叮咛”,嘱咐) 6.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同“邀”,相约、约定) (附: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7.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藏”同“脏”,脏腑) 8.奄奄黄昏后(“奄奄”同“晻晻”,暗沉沉的) 二、古今异义 1.可怜 ..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同情,怜悯。) 2.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古义:坐具,比板凳稍宽。今 义:卧具。) 3.涕.落百余行(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4.感君区区 ..怀(古义:忠诚相爱,真挚。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

5.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古义:信使,这里指媒人。今 义:书信,信件。) 6.处分 ..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古义:处置、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做出处罚决定。) 7.生人 ..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古义:活着的人。今义:陌生人。) 8.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古义:彼此相通,连接。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三、一词多义 1.适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 ②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适合、按照)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才、方才) ④少无适俗韵/削足适履(适合) ⑤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正、恰好) ⑥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到、往) 2.谢 ①谢家来贵门/上堂谢阿母/谢家事夫婿(辞别) 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辞谢)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劝告) 3.令

【课外阅读】《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兄形象另解

【课外阅读】《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兄形象另解 我们在分析《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时,习惯把刘兄归为将兰芝逼向死路的祸手之列,给他加以“见利忘义,冷酷无情”的判词。笔者以为,仅凭“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就武断他冷酷势利之罪名,总让人有“证据不足”之感。 刘焦二人虽有海誓山盟,但妹妹毕竟是被休回,其“性行暴如雷”的兄长对焦家也会很恼火。其次,作为兄长,他与妹妹在对待这桩婚事上肯定持有不同的立场。妹妹是性情中人,为信守誓言,她不为权势所诱惑,表现出对爱情的坚贞不屈。但刘兄是“局外人”,不在他们感情纠葛中,以兄长的身份,当然只为妹妹的现实问题考虑。毕竟焦家已经恩断义绝,再迎兰芝,难有指望,嫁给府君之子无疑是最好的出路。所以我们简单地将刘兄理解为冷酷势利,其出发点只不过为将他作为兰芝形象的反衬,厚此而薄彼了。 换个角度看,焦仲卿已不可能改变母命。当焦母骂他“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时,府吏只是“默无声”,如此怯弱不堪!在他对兰芝讲“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时,我们不知他还会有什么招数:是准备带兰芝私奔,还是准备向母亲再作力劝?两者好象皆不可能。以焦仲卿身份,他既不可能放弃赖以谋生的职位,也不可能抛弃母亲背上不孝之名。如是后者,无疑又是拿兰芝的感情开玩笑,以焦仲卿懦弱不争的性格,若是将兰芝接回了,而母亲还是“会不相从许”,那不是把兰芝再休回家,再折磨一次吗? 所以兰芝的命运只有两个:一是等焦仲卿回来一起赴死,一是改嫁,过上新的婚姻生活。作为兄长,如遵从妹妹的意愿,不就等于眼睁睁看着妹妹送死吗?刘兄所言“其往欲何云”,也并不一定就是要赶走妹妹,兰芝心灵手巧,勤劳能干,不可能在家吃闲饭。就算刘兄并没有真心为妹妹考虑,为规劝别人听从自己,讲一点狠话,这也是既合情也合理的。 我们之所以对刘兄轻易下这个判语,主要是因为兰芝有两次对他哥哥的介绍。一是在夫妻离别时的诉说“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第二次是诀别时说“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受此影响,我们只好把刘兄归入反面角色,以玉成兰芝“情殇之悲”,让故事产生更摧人心魄的效果。 文学欣赏的核心是人性,要以“人”为本,不可为取文之“义”而舍人之“性”。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

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维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líng pīng)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rú),葳蕤(wēi ruí)自生光,红罗复斗帐,

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赏析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是《孔雀东南飞》赏析,大家一起来欣赏下这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史诗吧。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 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

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刘兰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美好形象。她既是淑女、贤妻,又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勇敢,坚强,富有反抗精神。兰芝用“大人故嫌迟”道破婆婆的故意挑剔、刁难,用“请归”的行动表示反抗。和仲卿叙别,她表达了对丈夫的—往情深,又清醒地认识到“复来还”是幻想。“严妆”,是夸张的铺叙,展示她态度从容,“精妙世无双”。告别婆婆时,她不卑不亢,一席话是对婆婆态度骄横的抗议。“盟誓”中,她用发自肺腑的誓言表明对爱情的忠贞。“拒媒”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面对兄长逼婚,她以允婚表现了对未来的清醒估计和对兄长淫威的蔑视。“黄泉下相见”的誓约,饱含着对丈夫深挚的爱,对封建家长制拼死反抗的勇气。“举身赴清池”是兰芝反抗精神的升华。在爱情与封建家长制的尖锐冲突中,刘兰芝这个艺术形象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焦仲卿是诗中另一个重要形象,作者表现出他从软弱逐渐转变为坚强。他开始对母亲抱有幻想,当幻想被残酷的现实摧毁后,他坚决向母亲表明了以死殉情的决心,用“自挂东南枝”表示对爱情的思贞和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他的变化,深化了对封建社会的控诉。 此外,焦母的专横暴戾,刘兄冷酷自私、贪财慕势的性格,都写得栩栩如生。总之,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是这首叙事诗的主要特点。[2]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全文)

[标签:标题] 篇一:高中文言文全部课文原文与翻译高中文言文翻译 ~~~~~~~~~~~~~~~~~~~~~~~~~~目录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勾践灭吴(节选邹忌讽齐王纳谏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秋水过秦论鸿门宴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 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腾王阁序师说阿房宫赋六国论游褒禅山记伶官传序石钟山记项脊轩志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 第三册卫风〃氓xx风〃无衣邶风〃静女 )离骚(节选归园田居并序)迢迢牵牛星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并序)山居秋暝登高蜀相书愤虞美人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声声慢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赤壁赋 第四册 逍遥游(节选)促织xx(节选) 第五册蜀道难将进酒兵车行客至旅夜书怀咏怀古迹(其三)阁夜登岳阳楼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奕秋妾第六册 ) (节选报xx书 )(节选xxxx列传 ) (节选屈原列传 )节选信陵君窃符救赵(《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与译文《左传》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xx夜缒而出。见xx曰: 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不知;不仁;失其所与,因人之力而敝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公曰:“不可。子犯请击之。 ”亦去之。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 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 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烛之武答应了。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 贵国使臣来往经过,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供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

《孔雀东南飞》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诗”与《木兰诗》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历来传诵不衰,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对于其中的人物形象,人们对刘兰芝的评价一致比较高,但对焦伸卿这个人物却颇多微词,“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作者活活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唐驶文集》第九卷)。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焦伸卿“性格比较软弱”。中国社科 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评价焦仲卿说“较少刚气”,在母妻冲突中“一筹莫展”,殉情前“仍不免一番徘 徊瞻顾”,表明他“懦弱”和“思想中始终存在矛盾”到 了今天,又有人把焦伸卿誉为“情圣”,为情而生,为情而 死。我认为这些对焦伸卿的评价都把人物简单化,片面化。 焦仲卿被误读了太长时间。以下就将我对焦仲卿的理解阐述如F,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焦仲卿是一个痴情的人 痴情在那个时代对?个男子来说是?个贬义词。在那个 时代,女人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男子休妻另娶就如 换衣服一样。焦母哭劝儿子时说: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自古以来,“痴情女子 负心汉”己成定例,似乎天经地义男子的痴情只能换来别 人的鄙视,认为是儿女情长,胸无大志。焦仲卿是把刘兰芝

作为一个真正的,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仕途的渺茫,使焦仲卿更珍视与刘兰芝的爱情。虽然焦母在刘兰芝被遣后,以“窈窕艳城郭”“可怜体无比”的东家女来诱惑焦仲卿,但焦仲卿显然是不屑一顾“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焦仲卿的心中,没有人能取代刘兰芝的位置。仅从这一点看焦仲卿在那个专制时代已有明显的叛逆性。 二、焦仲卿的两难选择 指责焦仲卿“软弱”、“较少刚气”的人,明显忽略了 焦仲卿的对立面是焦母,是把他拉扯大的母亲。在刘兰芝与焦母之间,在爱情与亲情之间,焦仲卿无法做出选择。因为这两个女人都是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而命运却偏偏让他只能选择一个。爱情与亲情对每个人来说没有孰轻孰重之分 不少人指责焦仲卿在刘兰芝与焦母的冲突中没有站在刘兰芝的一边,其实我们设身处地替焦仲卿想一下,难道焦仲卿可以留下刘兰芝,赶走他母亲吗?焦仲卿也曾为刘兰芝激烈地辩解:“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其实就是站在刘兰芝的立场上责问母亲,并且坚定地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也止因为焦仲卿的话触发了焦母的权威,焦母才会“槌床便大怒”,指责焦仲卿“小子无所艮,何敢助妇语”。因此,在这时候,让刘兰芝暂回娘家也许是唯一可以选择的方法。在焦仲卿的心中刘兰芝的回娘家只是暂时的,

孔雀东南飞中19个相字的用法归纳

《孔雀东南飞》中19个"相"字的用法归纳《孔雀东南飞》中相”字出现的频率极高,量化统计可知,它共出现了十七次。理解好如此之多的“相”字,不仅有助于同学们较全面地掌握它的多个含义,也有利于对文句的准确把握。鉴此,笔者对其做了分类梳理,下面结合例句加以具体解释。 一、读xiāng,其词性有如下两类: 第一类,作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译为“互相、相互”,如: ①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②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④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从意思上看,①②的“相见”显然涉及夫妻双方,因而当是互相见面。③中“相覆盖”的是“枝枝”,“相交通”的是“叶叶”,④中“相向鸣”的是“双飞鸟”,它们都涉及多方或双方的行为,因而“相覆盖”译为相互覆盖,“相交通”译为互相交接,“相向鸣”就是面对面哀鸣。 第二类,做人称代词,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一方,不可解作“互相”。按照人称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一是作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如: ⑤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⑥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⑦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上述三句的⑤⑥句是刘兰芝对焦仲卿说的话,第⑦句是刘兰芝对小姑之言。这里的“相”都不是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三个句子都表示说话者(刘兰芝)希望对方对待自己(即“相”)的某种态度和行为,“相”均指代说话人。“相遣归”就是把我休回娘家,“莫相忘”就是不要忘记我。 二是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如: ⑧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⑨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⑩誓不相隔卿 ⑾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⑿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此处的⑧句是焦母回绝儿子求情时说的话,“会不相从许”就是(我)一定不会答应你。⑨⑩⑾句是焦仲卿对刘兰芝所讲的,“相迎取”就是迎接你,“誓不相隔卿”就是发誓不断绝(与)你(的恩情),“不相负”就是不辜负你。⑿句是焦母对媒人所言,“不得便相许”就是(我)不能就答应你。这些句子都表示说话者对待对方(即“相”)的某种态度,“相”都指代听话人。 三是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如:⒀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⒁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⒃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上述四句中的“相”分别出现在对话句和叙述句中。⒀是兰芝叮咛小姑要好好侍奉婆母,所谓“相扶将”就是服侍她。⒁是兰芝对兄长的答语,让他赶快答应媒人的婚聘,“相许和”就是答应他(媒人)。⒂⒃是兰芝听到仲卿的马嘶后的反应,

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成为转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乐府诗歌,千般怜爱,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为乐府诗的一个爱情悲剧,家里行间流露出当时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其中,文中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构成了本文的重要部分。 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知书达礼。诗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拨指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鸡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乡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不无怨言,可最近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多礼。 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韧如丝”的“蒲苇”,将仲卿化作“无所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的。回到娘家后,她没有对县令、太守两家的求亲没有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同时,兰芝身上还有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诗前小序里说她“为仲卿母所谴”,而诗歌的一开头写她主动提出离开焦家。当然,她不会无缘无故地让焦母“遣”她回娘家,得可能是焦母长期的百般挑剔, 让她认识到焦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博得她的欢心,甚至是焦母近来脾气愈加坏,已经向兰芝暗示她不愿再让她做儿媳妇。可是,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看来,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失之偏颇,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后来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色。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长廊里,刘兰芝的形象是独特的“这一个”。 和兰芝相比,男主人公仲卿的性格展现的不是那么丰富。忠于爱情,敢于为爱情献身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方面。对于母亲的威逼、诱哄,他坚决回应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迫于焦母的压力将兰芝送回娘家,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按到当时的社会风气,他只能这样做。今天的读者难以责怪他软弱。自缢前他“徘徊庭树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