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人物形象的分析

对《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人物形象的分析
对《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人物形象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3726751.html,

对《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人物形象的分析作者:陶冬昱

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10期

摘要:《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

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它不仅有效的在诗中隐藏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展现了我国先辈在文学方面的独特造诣。本文主要针对《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人物形象;分析

一、《孔雀东南飞》的艺术成就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诗词歌赋极其盛行的一个国家,在传统的历史上,诗词歌赋可以说为我国的文学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而《孔雀东南飞》就是我国传统诗词艺术中的佼佼者,甚至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步长篇叙事诗,它不仅有效的在诗中隐藏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展现了我国先辈在文学方面的独特造诣。《孔雀东南飞》可以说是我国乐府诗词中的典范与巅峰,因此同《木兰诗》一起被并成为我国“乐府双璧”。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道尽多少爱情的苦痛折磨,作为一首歌咏爱情的忠贞与执着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从诞生就被广为传诵。特别是这首诗中不仅饱含着真挚的对于爱情的向往与对于生活的渴望,还生动传神的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客观真实的又主观虚幻的人物形象,譬如说焦母,刘兄等。而从整体内容上来看,作为诗中的女主角,作者对于刘兰芝这一形象的阐述也是入木三分的。特别是我国历年来对于《孔雀东南飞》等乐府诗词的研究也是从多种角度的,无论是传统礼教文化视域下,还是从爱情与幸福的角度来考虑,刘兰芝都是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的。

二、对《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人物形象的分析

其实对于刘兰芝形象的解读,最早的便是将其看作是传统封建礼教制度的叛逆者,而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的产生,最主要的还是从刘兰芝的行为上来阐释的。首先我们说作为妇人,在传统的家庭中上有男方父母,下有孩子,但是整个家庭中单单就属妇人是最没有社会地位的,无论是长辈之名还是夫君之言,甚至于幼子的言谈举止都能够成为妇人的行为启动器。那么在这样一种社会等级制度非常明显的社会中,刘兰芝敢于面对焦母的“遣归”,并不是逆来顺受,而且很对自己负责人的告诉自己的丈夫焦仲卿“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从传统的礼教制度上来讲,夫人被遣归并不是一件非常稀奇古怪的事情,这种社会风气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种风气,刘兰芝却有勇气抗之,并且做出自己觉得应作出的反击,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讲,应该算是一种“壮举”了。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焦仲卿,《孔雀东南飞》中一个性格鲜明、内涵丰富、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庐江小吏,与刘兰芝一同殉情而死。下面是给大家的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仲卿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己和兰芝的幸福生活,面对封建宗法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制度的迫害,一直在勇敢地、一步一步地反抗着。只因为他是一个从小就知书达礼、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成年后又在仕途上进取的封建士子,也因为他还是一个寡母家长哺育大的儿子,他的这种身份和经历,使他的反抗形式与刘兰芝不同罢了。 在故事的开始,他从郡府还家小住。当兰芝向他述说婆媳二人矛盾的缘由及自己遭婆母逼迫的悲苦,并要他为俩人的婚姻爱情做出选择时,我们看到,仲卿并没有像一般懦弱的男子那样,在婆媳矛盾冲突中,采取沉默不作为、或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和事佬方式,而是毫不犹豫地为保护兰芝、为维护俩人的婚姻爱情前去劝谏母亲、阻止母亲对兰芝的伤害。他对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段话,他用心理智,方式得体。他先说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大富大贵之人,而只是一个贫寒的士子,能够娶到刘兰芝这样美丽贤惠、勤劳持家的妻子已是侥幸了;然后又讲他和兰芝情投意合,感情深厚,要一生相伴相随;最后竟反守为攻,指责母亲为什么在兰芝品行无偏斜的情况下,刻薄地对待她?这是多么明确的态度,多么

鲜明的情感倾向,又是对专制家长多么有理有节有力的反抗方式?接下去,当焦母粗暴严厉地拒绝他的要求,并用为他再娶美女的条件进行怀柔时,焦仲卿非但没有在焦母的威吓利诱下退缩,反而更进一步抗争到:“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焦仲卿以终身不娶反抗母亲的家长专制,在封建礼教控制下的社会是不“尊亲事孝”的行为,是让自己背上了有违人伦道德的罪名的,也是他在血亲关系中,以个体形式反抗焦母这个专制家长最强有力的手段。这难道不是最直接的,也是极有勇气的反抗吗?我们不能要求生活在东汉末年、读的是“四书”“五经”的焦仲卿,为了维护他和刘兰芝的婚姻爱情,能够采取去诉诸法律的方式,抑或带着兰芝脱离母亲去独立生活。焦仲卿在反抗封建家长破坏他的婚姻爱情时,以个体的、和平理性的方式所能够做的,也只能是直言劝谏、据理力争,直至以终身不娶反击。 当专制、冷漠的焦母失去理智,一意孤行时,焦仲卿转而希望通过暂时的妥协淡化婆媳二人的矛盾:他劝慰兰芝暂且回娘家住一段儿时间,目的是通过分离消除焦母对兰芝的敌视,在没有矛盾冲突的时间延续中使焦母回心转意。焦仲卿的妥协,不是软弱和怯懦,而是为守护俩人婚姻爱情所采取的、既主动又理智现实的行动。 但仲卿、兰芝二人的爱情,不只受到焦母这个专制家长的摧残,继而还受到了同样是专制家长的刘兰芝哥哥的破坏。焦仲卿决没有料到的是,兰芝回到娘家后,专制粗暴的兰芝哥哥不给他们守护爱情的时间,兰芝被逼再嫁。这是他和兰芝都无力控制的事变。他因自己种种努力最终都失败了而绝望,决意一死。在作品中,我们看到,是焦

谈《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性格形象

谈《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性格形象 同刘兰芝一样,焦仲卿是《孔雀东南飞》中一个性格鲜明、内涵丰富、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作品对于焦仲卿这个人物,是做了肯定性塑造的。但多年以来,语文教材提供的教参资料,对他的性格一直多做负面评价。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2004版)配备的教学参考书,提供的两份参考资料,仍然说他是一个“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课文鉴赏说明》)和“是一个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唐弢《〈孔雀东南飞〉的现实主义》)的人。这样的评价,笔者认为既无视了焦仲卿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没有真实地面对作品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师生鉴赏这个人物形象造成了误导。 中国封建社会,经西汉初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整合,到了焦仲卿生活的东汉末年,封建礼教、家长专制不仅在社会制度和法律层面得到严格的维护,且儒家的“尊亲孝悌”“长幼尊卑”等思想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在《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中,我们看到,不仅是在焦仲卿这样的没落仕宦家庭里,作为家长的焦母,在子女面前有绝对的权威,不容冒犯;就是在刘兰芝这样的、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家庭里,有着家长身份的兰芝兄长,对刘兰芝也有不容抗拒的支配权。刘兰芝回到娘家后,面对哥哥的威逼,只得答应再嫁知府公子。难道我们会据此认为刘兰芝也是一个懦弱的、没有反抗精神的人吗? 只要改变僵化、偏激的思维方式,顾及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我们就会在作品中发现,焦仲卿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己和兰芝的幸福生活,面对封建宗法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制度的迫害,一直在勇敢地、一步一步地反抗着。只因为他是一个从小就知书达礼、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成年后又在仕途上进取的封建士子,也因为他还是一个寡母家长哺育大的儿子,他的这种身份和经历,使他的反抗形式与刘兰芝不同罢了。 在故事的开始,他从郡府还家小住。当兰芝向他述说婆媳二人矛盾的缘由及自己遭婆母逼迫的悲苦,并要他为俩人的婚姻爱情做出选择时,我们看到,仲卿并没有像一般懦弱的男子那样,在婆媳矛盾冲突中,采取沉默不作为、或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和事佬方式,而是毫不犹豫地为保护兰芝、为维护俩人的婚姻爱情前去劝谏母亲、阻止母亲对兰芝的伤害。他对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

刘兰芝人物形象鉴赏的课堂教学反思 张娅

刘兰芝人物形象鉴赏的课堂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组张娅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人物形象鉴赏 二、导入 1、请大家欣赏四位同学精心准备的课本剧—双双殉情,由一位 同学在《梁祝化蝶》的背景音乐中用低缓、沉抑的语调来朗 诵,另外三位同学表演刘、焦二人的殉情。四位同学表演完 后请两个同学分别从台词的熟练程度、动作、神态等方面进 行评价。 2、两位学生评论后,教师作结,从而导入新课——刘兰芝人物 形象鉴赏。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自己找出文中刻画刘兰芝形象的段落和语句,再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形成书面的文字材料。 2、抽同学回答,分析刘兰芝性格较全面的就不用再细细讲解,若是学生回答不够全面的,可再分析引导。 3、明确刘兰芝性格(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概括) 多才多艺、聪明贤惠、刚强果敢、自尊不屈、外柔内刚、知书达礼、重情重义、坚贞执着、不慕荣华富贵。 四、解题方法一得

1、人物形象类题的解题思路 筛选表现人物形象特征的有关词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2、人物形象类题的规范答题模式 主人公是一个()的形象 人物形象:身份+人物外在特点+内在特点(性格等)+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五、以刘兰芝形象概括为例,进行详细讲解。 1、答题模式:刘兰芝是一个()的妇女形象。 2、将我们刚才概括的性格特点填入括号内 明确:美丽勤劳善良知书达理有教养坚强稳重忠于爱情不慕荣华富贵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在温柔善良中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虽处于被压迫的弱者地位,但具有光辉人格六、拓展延伸:王熙凤形象鉴赏 从以下这段文字中概括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赏析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赏析 摘要:《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位有着传统美德的女性。她慎于言辞,端庄安闲,动静有度,执事勤苦,符合汉代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要求。她不但有着无与伦比的外在美,同时也具备无可挑剔的内在美。在她的身上闪烁着现代女性意识:自尊、自强、清醒、刚毅⋯⋯,但是这一切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好处,反而加速了她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刘兰芝中国古代妇女道德 为什么一个体现封建妇女道德规范的妇女长期以来甚至到今天仍为人们所称引喜爱呢?为什么从刘兰芝遵循“三从四德”的道德实践中,人们仍能感受到什么是善良、坚忍呢?很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封建妇女道德的丰富复杂的内涵。本文试从道德层面作粗浅分析,以期更全面发掘这一形象及作品的典型意义。 一、刘兰芝的道德风范 刘兰芝善良坚忍,勤于纺织,工于剪裁,也确实体现了劳动妇女的特点和品德。从妇女道德来看刘兰芝,在日常生活中,她不失为一位合乎汉代“三从四德”规范的淑女、贤妻和孝顺的儿媳。 1.1刘兰芝的言行举止 (1)其言:作品《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求遣之辞,义正言婉;拜别之辞,贬己自责;密誓之辞,情真义重;谢媒之辞,颇有分寸。皆有规短可寻而不容越,皆能依对象处境的不同而有别,合乎“四德”要求。所谓“择词而说,不遂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是不忘长辈之善不言人过的措词。“本自无教训”“生小出野里”是严于责己,示卑弱以让人。“儿实无罪过”,仅此一句,回复亲娘的责备追问,吞下了多少委屈和苦衷。是“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的突出体现。 (2)其容:汉代对妇容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不必颜色鲜丽”;“沐浴以时,身不含垢”。从焦母对刘兰芝的指责和对“东家贤女”外儿的夸张看,大概刘兰芝平日忙于家务纺织之事而不遑打扮,这在焦母这个以儿子为“贵家子”的俗气之人看来,似乎有失体面,但刘兰芝所为,未失妇容。一旦被遣,依汉礼仪应着嫁时之装以“大归”时,她“事事四五通”严妆而出,令人有“精妙世无双”之叹。“细步”处,俨然大家风范。临别前对房中什物的捡点交待,可证平日操持的稳重和临乱不苟;拜别焦家的礼节和言行,足见其虽内心痛苦而容止安详。即使投身清池,也不忘脱履于岸,既可表明心迹,又可免无谓的牵连。真可谓“清闲宁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 1.2刘兰芝的家庭人际关系

浅析刘兰芝与焦仲卿的人物形象

浅析刘兰芝与焦仲卿的人物形象 文化艺术学院汉语言文学091班孟然2009093020 摘要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的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刘兰芝有着一种高贵、倔强的个性。她不被威逼所屈,也不为富贵所动,坚强的捍卫自己的生命自由与爱情追求。焦仲卿则是先以一个忠于爱情但拘谨懦弱,受礼尽孝却胆小怕事的形象出现在文章中,最终也因爱情而变成勇敢无畏的高大形象。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仲卿;忠贞;反抗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它代表了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最早出现在《玉台新咏》卷一,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内容取材自东汉时期的一桩婚姻悲剧。 我认为要对《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探讨,不能单从文中的字面意思去寻求看法,而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文章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的角色定位等一些更为深沉的因素。同时,要将人物在每个情节中的语言、动作、行为等加以文章和角色的背景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与分析自己所理解的文中人物形象与性格。 现在,我要浅略分析的这两个人物形象——刘兰芝与焦仲卿,即是出自《孔雀东南飞》一文。这一篇著名的爱情叙述诗,它为世人讲述了一段悲美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婚后恩爱幸福,却遭受到了封建礼教、家长专制与门阀观念等种种罪恶的摧残。最终,一对相爱的夫妻用至死不渝的坚贞捍卫了他们的爱情。 刘兰芝有着一种高贵、倔强的个性。她不被威逼所屈,也不为富贵所动。持重、坚强地捍卫自己的生命自由与爱情追求。一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无论是对焦仲卿,还是他们俩的婚姻,刘兰芝都将自己的坚定、忠诚之心表露无遗。也让世代的后人读到此时为之感动伤怀。 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刘兰芝的勤劳贤惠与多才多艺,她主动请求回到娘家,说明了刘的识大体与聪慧,接着文中将兰芝的美貌生动的描绘出来。等到刘兰芝与小姑拜别的一段时,“泪落连珠子”一句证明了兰芝与小姑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和谐。由上可见的确是焦母存心刁难媳妇,这些与她之前对刘兰芝的控诉形成鲜明的对照。再到后来与焦仲卿暂时离别时,面对焦的犹豫不定、一筹莫展,兰芝的话语都展现出了一个聪慧女子的人格尊严和自己的主见。然而,在面对自己深爱的丈夫焦仲卿时,她即使知道现实的冷酷与无情也还是对其抱有一丝丝的幻想,“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奢望着还能和丈夫的再次团聚。面对哥哥逼婚时候,刘兰芝那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少有的刚强性格和勇气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处于极端弱势的女性的不可侵犯的尊严以及她对待爱情的坚贞。 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刘兰芝追求的自由、尊严、不被压迫的爱情,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许多女性都想要争取的权利与幸福,只是没有多少人有兰芝那般的勇气罢了。因而,刘兰芝的追求爱情与勇于抗争的精神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而我们的男主人公焦仲卿则是以一个忠于爱情但拘谨懦弱,受礼尽孝却胆小怕事的形象出现在文章中。我想也许是由于焦仲卿的家庭环境以及自身的性格,也许是因为他是家中的唯一的男子,在面对敬爱的母亲与珍爱的妻子之间不可调解的矛盾时候,他也处于不知如何是好的两难困境。他深爱兰芝却不敢与挑剔的母亲大人抗争,只是一味的忍辱负重,消极以对。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育教学案例及解析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案例及解析

————————————————————————————————作者:————————————————————————————————日期: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案例及解析 教学目标: 1. 了解“乐府”知识,认识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 2.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的爱情悲剧,把握刘兰芝性格特点。 3.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以及刘、焦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时数: 二课时 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对本文情节形成整体了解;尽量结合作品时代背景理解课文。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全诗,疏通课文词句,扫除文字障碍。了解“乐府”知识。 一、导入 欣赏歌手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二、题解及文学常识简介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全诗357 句,1785 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幻灯片) 2.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3. 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也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4.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乐府”可以有如下理解:①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兼管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以后就把这些乐章歌辞称为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之后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幻灯片)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语言艺术的成就尤为突出,无论是叙事语言还是人物对话都是如此。 《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以刘兰芝为例,诗歌开篇便以刘兰芝的口吻向读者展示了其良好的个人素养,“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以及“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一个美丽聪慧的女性形象便展现于眼前。然后,刘兰芝在焦家既要忍受“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辛苦,还要耐得住“君既为府吏……机见常日稀”的寂寞,更要背着丈夫忍受“大人故嫌迟”的数落。兰芝的“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中的“堪”与“徒”,流露出多少委屈和不平。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他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后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对于自身仪态与着装,丝毫不马虎。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唯一的希望。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然。”“被遣”回家,其兄逼婚,刘兰芝的回答也相当明确,“理如兄所言,谢家时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

兄意,那得自枉生!”虽话与愿违,可言语中的“实”、“适”、“那得”等词流露的语气,乍听通情达理,但其中夹杂着万般的悲哀与无奈,可兰芝却不曾哀求半分。当刘、焦两人约定共赴黄泉之后,焦仲卿还有几分忧郁,“长叹空房中”时,刘却毫不犹豫,毅然“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揽”、“举”、“赴”与焦的“徘徊庭树下”对比,该是何等的坚决! 美丽、善良、能干、倔强、坚强、冷静、理智的性格则使兰芝的形象柔美而不软弱,独立而不专横,能干而不恃才,执着于爱情而不失自尊,外柔内刚,冷静理智。以上几个方面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使兰芝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人物长廊中不可替代的光辉的女性形象。 第二是利用环境或景物描写衬托、渲染。诗的开篇用比兴的手法,定下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比喻情意绵绵的夫妻间的依依惜别,表现了主人公的痛苦与悲伤,无奈与依恋,令人黯然神伤。“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隐”、“甸”写车声“,加上“何”字,是两人生离死别是心中“隐隐”的悲伤的外现,这种悲伤之情又是何等沉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通过描述眼前之景来表达心中悲愤,刘兰芝“举身赴清池”前的景物描写“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夜幕降临,环境死一般寂静,令人悚然。“奄奄”、“寂寂”浓浓地渲染了悲剧气氛。 第三个艺术特点是运用抒情性的穿插。在长达一千七百多字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里面,作者的话是很少的。但是,在关键性的地

论《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塑造

论《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塑造 贵池杏花村中学伍宏才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篇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所以脍炙人口,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个性极为鲜明的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歌颂青年男女坚贞的爱情,表现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诗里众多的人物中,主人公刘兰芝的形象塑造得格外成功。作者通过她的能织布,与小姑的友爱,离开焦家时的装束等细节,表现了她的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等优美的品德。特别是自始至终突出了她那当机立断、永不向压迫者向恶势力示弱的倔强性格。在“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无理压迫下,她深知遣归之势不能挽回,她起来斗争了,她主动自请遣归。被遣在封建社会是最不体面最伤心的事情, 但在兰芝“上堂拜阿母, 阿母怒不止”时, 却表现得那么镇定从容, 没掉一滴泪, 没有流露出一点可怜相。当她被遣回家, 阿兄逼迫改嫁, 阿母又不肯作主, 她知道在娘家也呆不下去。她知道今生无法与仲卿活着团圆, 就向仲卿提出一同自杀的约誓, 坚决“举身赴清地”, 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出最后的反抗。作者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美丽、聪慧、坚贞, 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光辉的妇女形象。 诗篇以充满同情的笔触描绘了另一个正面形象焦仲卿。仲卿的性格不如兰芝坚强,对封建势力的认识也不如兰芝清楚,他是在现实教育下,由软弱到坚强,由认识模糊到认识清楚,逐步发展的。但他同样忠于爱情,具有为争取婚姻自主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好品质。 作为刘、焦对立面的焦母、刘兄,作者虽然笔墨不多,人物形象也是鲜明的,他们都是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代表,是兰芝、仲卿悲剧的直接制造者。焦母极端专横暴戾,刘兄贪财慕势,庸俗丑恶。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塑造成功,这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重大的作用,刘兰芝的对话,极其生动传神。诗是从兰芝向丈夫焦仲卿诉说自己的痛苦开始的。开始四个排比句,会“织素”、“裁衣”、“会弹箜篌”,会“诵诗书”,备述自己知书识礼,才艺俱佳。“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上工早,收工迟,活干得又快又好,是个勤劳手巧的人。但婆婆不喜欢她,故意嫌她慢。兰芝说:“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一语破的,指明问题的实质。她主动提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兰芝嫁过来二三年里,受的委屈太多,心里积压的郁愤再也压抑不住了,说明兰芝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刘兰芝的女性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刘兰芝的女性形象分析 发表时间:2009-03-25T09:22:20.340Z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朱道远[导读] 实而发于吟咏的悲歌。《孔雀东南飞》内容丰富、深刻, 技巧娴熟, 是我国产生于民间的叙事诗的最伟大的作品, 也代表着汉乐府的叙事诗的高峰, 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 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它通过描写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以血的事实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寄托了青年一代对幸福婚姻的热烈向往。 诗中最主要的人物是刘兰芝。她是汉乐府诗中、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独特的、有典型意义的、颇为杰出的女性人物形象。诗中的情节主要围绕她而展开和发展。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现了她的形象。刘兰芝是汉代末年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是一个家教严谨, 多才多艺而又知书达礼的闺阁少女。她年轻而美丽。诗中写她十七岁嫁给焦仲卿,“共事二三年”,到被迫离开焦家,才只有二十岁左右,正是女人最为美好的年华。对她的美丽,作者特意在她被遣归娘家、临行前辞别焦母那天早上的精心打扮中用很简练明丽、生动传神的笔墨表现出来:“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丸素,耳著明月裆。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事无双。”作者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着意描写她的精心打扮和美丽,意味深长。既突出了刘兰芝的美好,作者对她的喜爱和同情,更显示了刘兰芝的自尊和坚强,同时也不无对她惋惜和暗含对焦母的谴责之意。刘兰芝还很善良重情。她不但把嫁妆给焦仲卿“留待作遣施??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而且,虽然婆婆一再刁难她,狠心迫使儿子休弃她,可她辞别婆婆时却“念母劳家里”;与小姑结下了深厚的情义,满含眼泪对她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而且她的勤劳能干,谦恭达礼,在诗中也有具体的表现。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刘兰芝这样一个美丽勤劳、聪明贤惠,无可挑剔的媳妇,无过而遭遣,回到娘家,又受到兄长逼婚,为了捍卫纯洁的爱情,刘兰芝毅然决然地“举身赴清池”。无一声哀叹,无一滴眼泪,无一步徘徊,使兰芝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明。兰芝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对刁蛮的焦母,自请遣归。在离开焦家之前,她承受着被驱遣的强大的心理压力,从容镇静,严妆巧梳,面对焦母不卑不亢,坚韧刚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以温婉的方式表现了自己的反抗。面对兄长的威逼,自允婚事,顺应其兄,委曲求全。兰芝以三个看似反常的行为,表现了不可侮的人格尊严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她与焦仲卿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叹惋。如她的第一次拒婚,面对的是县令的三少爷,年轻、帅气、窈窕绝伦,便言多才。这是许多女子都渴求的丈夫人选。她的母亲本来支持她,但是也动了心,劝她“汝可去应之”。刘兰芝没有被那公子的地位和相貌所打动,只是想到与焦仲卿的铮铮誓言,想到与焦仲卿的情投意合,一心只盼破镜能重圆。于是,断然拒绝了这门亲事。她说“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在“断”字前加一个“自”,“自”是立即、立刻的意思,表明她几乎不容思考、不须商量,立马拒绝,可见她的坚守爱情、忠贞不渝的情怀。又如太守家迎亲的场面热闹、富贵、繁华:“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里的铺陈词藻华丽、描写细致,以静为主,以动为辅,以渲染府君迎亲人数之众多、彩礼之丰厚、场面之宏大。可刘兰芝蔑视封建礼教,不为所动,从侧面衬托出她对爱情的忠贞,不为金钱所动,不迷恋权贵托出她对爱情的忠贞。另一方面反衬出焦母遣返儿媳的荒诞。最后新婚之夜的“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悲壮举动让太守一家枉花无数钱财,空欢喜一场,可谓叛经背道,罪不可赦,更反映出刘兰芝为爱殉身、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良好品德。如果说貌美与德馨的浑然一休,为兰芝这一形象奠定了其美的共性,使之具有中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基本要素—美丽,善良,能干,那么,倔强,坚强,冷静,理智的性格则使兰芝的形象柔美而不专横,能干而不恃才,执著于爱情却不失自尊,外柔内刚,冷静理智。以上几个方面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使兰芝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中不可替代的光辉的女性形象。如烟花绽放于长空,却叫人难忘其光辉之璀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却却无端遭受暴虐的专制魔王焦母强加于她的“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责难,被认为这是“不顺父母”,冒犯了封建家长的权威和尊严,决意驱遣。对此,连仲卿也深抱不平地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兰芝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好妇”,却不容于婆母,焦母硬逼着儿子休妻。诗中通过仲卿之口说出:“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是蛮横暴虐的焦母拆散了仲卿和兰芝的如意婚姻。仲卿被逼无奈,只得把兰芝暂送娘家,再做后计,并结下了“不别离”“不相负”的誓言。不料,兰芝回娘家后,又为其兄所不容,有县令为儿子来求婚,兰兄性情暴烈,并贪财慕势,全不顾兰芝的意志,强迫兰芝出嫁。但兰芝拒不屈从,她在与仲卿见完最后一面,双方并立下“黄泉下相见”的誓言。她在新婚之夜毅然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后也殉情自缢。是封建宗法势力的邪恶人物兰兄和封建家长制的邪恶人物焦母把兰芝、仲卿逼上了绝路。《孔雀东南飞》这凄婉的爱情悲剧真实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对善良男女、特别是对青年男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奴役与迫害,正如兰芝生前所说:“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道出造成他们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同时也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妻的反抗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婚姻自主、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发于吟咏的悲歌。

《孔雀东南飞》课文简析

《孔雀东南飞》课文简析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前的小序就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作了简要的介绍。全诗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用的是托物起兴的方法。孔雀向东南飞去,因为顾念配偶,飞不多远就徘徊不前。由此引出焦仲卿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给全诗定下了基调,造成哀愁缠绵的气氛,又能自然引起下文。第二大部分写兰芝的被遣。刘兰芳是全篇的主要人物,所以写她的自述。自述主要写两个问题:一是自我介绍成长经过,二是嫁到焦家后“心中常悲苦”。紧接着的三段,作者写了本诗的另外两个人物:兰芝的丈夫和婆婆。他们的性格和对兰芝的态度,通过对话得到体现。从两次对话来看,焦母显然是个专横跋扈而又顽固的人物,她从来也没有念及兰芝的辛劳;焦仲卿对母亲的专横虽明确地表示了不满,但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他还是退让了。 从焦仲卿一方来看,迫于母亲的淫威,他只好让兰芝先暂时离开焦家,“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从兰芝一方来看,她头脑很清醒,认为自己“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在这种情况下“仍更被驱遣”,还谈什么“复来还”呢?她知道自己要永远离去了。严妆告别一节,是兰芝刚强性格的继续发展,在专横无理的婆婆面前,她不愿显示出一副蓬首乞怜的面貌;对焦仲卿来说,自然有加深加固感情的作用;更重要的

是以此反衬婆婆驱遣兰芝不仅是蛮横无理的作法,而且是极其愚蠢的决定──这么一位勤劳能干而又美丽非凡的媳妇,她却要赶出家门,实在令人痛恨! 第三大部分写兰芝回家不久即被太守、阿兄逼嫁。从情节发展来看,求婚和逼嫁是必然的,一个无比能干而又美丽的非凡女子,即使已婚,也不会降低她的身价,何况在汉代对于女子的婚否再嫁并不讲究。但是作者的意图显然不只是这样。他写求婚逼婚之多之急,写求婚逼婚的门弟以及婚事准备的盛况,充分体现了兰芝存在的价值,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这样。从而反衬出焦母的无知愚昧,实则也抨击了封建礼教对人的坑害。 第四大部分写兰芝与焦仲卿为封建势力所逼,相继自杀,以死殉情。这一部分是全诗情节发展的高潮。一对情深意厚的恩爱夫妇,终于分别跳水上吊,实现了他们的誓言,以宝贵的生命向封建势力、封建礼教作了震撼人心的抗争。就兰芝来说,是她刚烈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就仲卿来讲,也是他钟情的品性、叛逆的性格发展的最后结局。 第五部分以象征的手法描绘他俩合葬和化鸟的景况。他们生前被逼分离,死后的墓地松柏和梧桐枝叶相互覆盖交通,又化作鸳鸯双飞,相向而鸣,情意缠绵,何其美好。同他们生前的斗争令人感动至深一样,死后墓地上的这种情景,也动人心扉,致使“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诗人将故事升华

【课外阅读】《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兄形象另解

【课外阅读】《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兄形象另解 我们在分析《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时,习惯把刘兄归为将兰芝逼向死路的祸手之列,给他加以“见利忘义,冷酷无情”的判词。笔者以为,仅凭“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就武断他冷酷势利之罪名,总让人有“证据不足”之感。 刘焦二人虽有海誓山盟,但妹妹毕竟是被休回,其“性行暴如雷”的兄长对焦家也会很恼火。其次,作为兄长,他与妹妹在对待这桩婚事上肯定持有不同的立场。妹妹是性情中人,为信守誓言,她不为权势所诱惑,表现出对爱情的坚贞不屈。但刘兄是“局外人”,不在他们感情纠葛中,以兄长的身份,当然只为妹妹的现实问题考虑。毕竟焦家已经恩断义绝,再迎兰芝,难有指望,嫁给府君之子无疑是最好的出路。所以我们简单地将刘兄理解为冷酷势利,其出发点只不过为将他作为兰芝形象的反衬,厚此而薄彼了。 换个角度看,焦仲卿已不可能改变母命。当焦母骂他“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时,府吏只是“默无声”,如此怯弱不堪!在他对兰芝讲“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时,我们不知他还会有什么招数:是准备带兰芝私奔,还是准备向母亲再作力劝?两者好象皆不可能。以焦仲卿身份,他既不可能放弃赖以谋生的职位,也不可能抛弃母亲背上不孝之名。如是后者,无疑又是拿兰芝的感情开玩笑,以焦仲卿懦弱不争的性格,若是将兰芝接回了,而母亲还是“会不相从许”,那不是把兰芝再休回家,再折磨一次吗? 所以兰芝的命运只有两个:一是等焦仲卿回来一起赴死,一是改嫁,过上新的婚姻生活。作为兄长,如遵从妹妹的意愿,不就等于眼睁睁看着妹妹送死吗?刘兄所言“其往欲何云”,也并不一定就是要赶走妹妹,兰芝心灵手巧,勤劳能干,不可能在家吃闲饭。就算刘兄并没有真心为妹妹考虑,为规劝别人听从自己,讲一点狠话,这也是既合情也合理的。 我们之所以对刘兄轻易下这个判语,主要是因为兰芝有两次对他哥哥的介绍。一是在夫妻离别时的诉说“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第二次是诀别时说“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受此影响,我们只好把刘兄归入反面角色,以玉成兰芝“情殇之悲”,让故事产生更摧人心魄的效果。 文学欣赏的核心是人性,要以“人”为本,不可为取文之“义”而舍人之“性”。

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成为转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乐府诗歌,千般怜爱,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为乐府诗的一个爱情悲剧,家里行间流露出当时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其中,文中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构成了本文的重要部分。 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知书达礼。诗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拨指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鸡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乡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不无怨言,可最近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多礼。 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韧如丝”的“蒲苇”,将仲卿化作“无所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的。回到娘家后,她没有对县令、太守两家的求亲没有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同时,兰芝身上还有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诗前小序里说她“为仲卿母所谴”,而诗歌的一开头写她主动提出离开焦家。当然,她不会无缘无故地让焦母“遣”她回娘家,得可能是焦母长期的百般挑剔, 让她认识到焦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博得她的欢心,甚至是焦母近来脾气愈加坏,已经向兰芝暗示她不愿再让她做儿媳妇。可是,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看来,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失之偏颇,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后来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色。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长廊里,刘兰芝的形象是独特的“这一个”。 和兰芝相比,男主人公仲卿的性格展现的不是那么丰富。忠于爱情,敢于为爱情献身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方面。对于母亲的威逼、诱哄,他坚决回应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迫于焦母的压力将兰芝送回娘家,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按到当时的社会风气,他只能这样做。今天的读者难以责怪他软弱。自缢前他“徘徊庭树下”

高一语文必背课文_高一语文人教版《孔雀东南飞》课文解读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同时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乐府诗的巅峰之作。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人教版《孔雀东南飞》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课文解读 汉末建安中①,庐江②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③,自誓不嫁。(东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太守府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弃返回娘家,她发誓不再嫁人。①建安中建安年间,即公元196年-219年。建安,汉献帝年号。②庐江汉郡名,在现在安徽省潜山县一带。③遣休,指女子被夫家休婚,返回娘家。)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于是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①于庭树。(焦仲卿听到这件事,自己也吊死在家中庭院的树上。①缢yì,吊死。)时人伤之,为诗云尔①。(当时的人哀悼他们,写下这首诗记述这件事。①云尔句末的语气助词。) 这是诗前小序,系《玉台新咏》编者所加。这段小序很重要,它不但告诉我们故事的梗概,发生的年代、地点,主角的姓名、身份,并且也记录了这首诗的来源,说明是仲卿夫妇死后,当时的人为了哀悼他们而作的。历来文人都依据这个说法,肯定《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流行于建安时代。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①。(孔雀向东南飞去,每飞五里,就流连一阵。①

徘徊流连往复。) 诗开头采用民歌中常用的托物起兴的手法。汉代诗歌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妇离别,此诗开头也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将全诗笼罩在悲剧的气氛之中。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①,十六诵诗书②。(我十三岁能织出精美的白娟,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奏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此四句互文,意即(兰芝)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掌握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技能。①箜篌kōnɡhóu,古代弹拨乐器。②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这里泛指一般经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①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和悲伤。您做了太守府的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独留空房,相互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①贱妾仲卿妻自称。妾,封建社会里妇女谦卑的自称。)鸡鸣①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②五匹,大人③故④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鸡鸣时分我就上机织绸,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织成五匹绸子,婆婆仍旧嫌我织得慢。其实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①鸡鸣夜晚1-3点。古人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分别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相应。②断织成一匹截下来。一匹是四丈。③大人好像现在说的“老人家”,指婆婆。④故旧,仍旧。)妾不堪①驱使②,徒留无所施③,便可白④公姥⑤,及时相遣归⑥。”(我既然担当不了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赏析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是《孔雀东南飞》赏析,大家一起来欣赏下这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史诗吧。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 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

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刘兰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美好形象。她既是淑女、贤妻,又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勇敢,坚强,富有反抗精神。兰芝用“大人故嫌迟”道破婆婆的故意挑剔、刁难,用“请归”的行动表示反抗。和仲卿叙别,她表达了对丈夫的—往情深,又清醒地认识到“复来还”是幻想。“严妆”,是夸张的铺叙,展示她态度从容,“精妙世无双”。告别婆婆时,她不卑不亢,一席话是对婆婆态度骄横的抗议。“盟誓”中,她用发自肺腑的誓言表明对爱情的忠贞。“拒媒”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面对兄长逼婚,她以允婚表现了对未来的清醒估计和对兄长淫威的蔑视。“黄泉下相见”的誓约,饱含着对丈夫深挚的爱,对封建家长制拼死反抗的勇气。“举身赴清池”是兰芝反抗精神的升华。在爱情与封建家长制的尖锐冲突中,刘兰芝这个艺术形象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焦仲卿是诗中另一个重要形象,作者表现出他从软弱逐渐转变为坚强。他开始对母亲抱有幻想,当幻想被残酷的现实摧毁后,他坚决向母亲表明了以死殉情的决心,用“自挂东南枝”表示对爱情的思贞和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他的变化,深化了对封建社会的控诉。 此外,焦母的专横暴戾,刘兄冷酷自私、贪财慕势的性格,都写得栩栩如生。总之,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是这首叙事诗的主要特点。[2]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

《孔雀东南飞》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诗”与《木兰诗》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历来传诵不衰,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对于其中的人物形象,人们对刘兰芝的评价一致比较高,但对焦伸卿这个人物却颇多微词,“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作者活活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唐驶文集》第九卷)。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焦伸卿“性格比较软弱”。中国社科 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评价焦仲卿说“较少刚气”,在母妻冲突中“一筹莫展”,殉情前“仍不免一番徘 徊瞻顾”,表明他“懦弱”和“思想中始终存在矛盾”到 了今天,又有人把焦伸卿誉为“情圣”,为情而生,为情而 死。我认为这些对焦伸卿的评价都把人物简单化,片面化。 焦仲卿被误读了太长时间。以下就将我对焦仲卿的理解阐述如F,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焦仲卿是一个痴情的人 痴情在那个时代对?个男子来说是?个贬义词。在那个 时代,女人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男子休妻另娶就如 换衣服一样。焦母哭劝儿子时说: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自古以来,“痴情女子 负心汉”己成定例,似乎天经地义男子的痴情只能换来别 人的鄙视,认为是儿女情长,胸无大志。焦仲卿是把刘兰芝

作为一个真正的,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仕途的渺茫,使焦仲卿更珍视与刘兰芝的爱情。虽然焦母在刘兰芝被遣后,以“窈窕艳城郭”“可怜体无比”的东家女来诱惑焦仲卿,但焦仲卿显然是不屑一顾“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焦仲卿的心中,没有人能取代刘兰芝的位置。仅从这一点看焦仲卿在那个专制时代已有明显的叛逆性。 二、焦仲卿的两难选择 指责焦仲卿“软弱”、“较少刚气”的人,明显忽略了 焦仲卿的对立面是焦母,是把他拉扯大的母亲。在刘兰芝与焦母之间,在爱情与亲情之间,焦仲卿无法做出选择。因为这两个女人都是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而命运却偏偏让他只能选择一个。爱情与亲情对每个人来说没有孰轻孰重之分 不少人指责焦仲卿在刘兰芝与焦母的冲突中没有站在刘兰芝的一边,其实我们设身处地替焦仲卿想一下,难道焦仲卿可以留下刘兰芝,赶走他母亲吗?焦仲卿也曾为刘兰芝激烈地辩解:“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其实就是站在刘兰芝的立场上责问母亲,并且坚定地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也止因为焦仲卿的话触发了焦母的权威,焦母才会“槌床便大怒”,指责焦仲卿“小子无所艮,何敢助妇语”。因此,在这时候,让刘兰芝暂回娘家也许是唯一可以选择的方法。在焦仲卿的心中刘兰芝的回娘家只是暂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