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刘兰芝的形象

总结刘兰芝的形象
总结刘兰芝的形象

总结刘兰芝的形象

当她貌美如仙,严肃地穿着典雅的服装,从容镇定的与婆婆告别,又怎能不是给婆婆一个有力的回击呢?尽管她无力抵抗命运的不公,但她用自己的行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艺术形象分析

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诗”的《孔雀东南飞》,塑造了一个具体有极高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刘兰艺。凡是读过、学习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刘兰芝独特的美丽所倾倒。她如一支九月灿然开放的菊花,虽然经历风雪的扼杀,但却仍然永远美在人们的心中!

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刘兰芝的美学形象。

现代汉语辞典对“美女”的解释是容貌漂亮的女子。

刘兰芝就是一个美女,而且是一个不折不扣气质高雅的美女。

你看她离别夫君:身着严装,“著我绣夫衣君”“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衣着华贵的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从容优雅的步态;还有“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容颜……可以想象平时居家的刘兰芝也一定是个举止端庄,温柔美丽的女子,而此刻“严装”的刘兰芝更是一个风华绝代的美女,她光彩照人,明眸

善睐地与丈夫告别,怎能不让丈夫心痛不已呢?当她貌美如仙,严肃地穿着典雅的服装,从容镇定的与婆婆告别,又怎能不是给婆婆一个有力的回击呢?尽管她无力抵抗命运的不公,但她用自己的行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刘兰芝心地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她的美女形象也因此以她美的神情表现出来,而且是以神情的凄美形象出现。她不舍与小姑的妹妹情,“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她不舍自己劳作多年的家,“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她不舍与夫君离别,“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她被逼允婚,听到婚期时“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人说“娇女泪多”,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子被世事摧残,如梨花带雨无限悲威,但谁又能否认这不是一种壮美呢?而这种壮美更能动人心魄,使读者不能忘怀。

淑女是指温和、善良、端庄美好的女子。

刘兰芝就是这样一个让无数现代人倾倒的淑女。

她本性温和,通情达理。她一个人在家挑起生活的重担,但她没有抱怨,只说“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她“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仍被婆婆挑剔。面对无理的婆婆,她没有抱怨,没有分辨,更没有指责,只是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她被婆婆驱谴,与婆婆告别,“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她忍辱回到娘家,在拒绝了县令家的求婚后,她的哥哥不能容忍她再拒绝太守的儿子,面对冷酷无情的哥

哥,她没有抱怨,只是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美好的爱情、你侬我侬的情义是刘兰芝的追求,丈夫的理解和支持是她面对困难的勇气,可是焦仲卿听说兰芝要嫁给太守的儿子,讥讽她说“贺卿得高迁”“蒲苇一时纫,仅作旦夕间”,听到这如冰一样的语言,兰芝的心都碎了,但她没有反唇相讥,她说“何意生此言,君尔妾亦然”!同时被逼迫何必互相倾轧呢?这都是命运的不公啊!

她性本勤劳,受到良好的家教,从小刻苦学习女工技艺“十三学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嫁到夫家,也不改勤劳本色,克守为妇之道:“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

她本性善良,坚韧持重。遭遇不公平的待遇,不指天骂地四处指责,不言语激烈地埋怨别人,在被驱谴之时还惦念着年迈的婆婆“妾不堪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她顺托小姑在自己离开后“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用自己广大的胸怀和气度回报了婆婆的刁难和挑剔。她守礼节,有教养,结婚多年,受婆婆驱使,勤心劳作,“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尽管知道婆婆容不下她,但她并没有愤怒地吵闹,也没有不辞而别,她“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临去之时也要“上堂拜阿母”。这一切一切都与她所受的教育有关,她“十六诵诗书”,“诗书”中的文章一定教给她很多生活的道理,母亲对自己的女儿是了解的,对自己的

家教是有信心的,面对刘兰芝不请自回,阿母又吃惊又气愤,“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之,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良好的教养无力抗击不公的命运,十全十美的淑女也被不公正的待遇打击。

“才女”在字典的解释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女子。

刘兰芝虽然没有能力反抗命运的不公,但她却以她的言行向世人昭示:她是个令人佩服的才女。

刘兰芝心灵手巧,她“十三学织素,十四学裁衣”,在她穿上严装与焦家分别时,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知道她的衣装美丽大方,可以想象这些美丽的衣服都是刘兰芝自己裁作的,衣服的设计一定精巧而又美丽。还有她妆匣里的绣襦、罗裙、斗帐、香囊、镜匣、丝绳等女用物品,也一定美丽异常,也一定是刘兰芝精巧心思的结晶,每一件物品都能显示女主人的心灵手巧。

刘兰芝语言含蓄、准确、切中要点,而又守礼节,文中的语言描写中无不体现她言语有度。

刘兰芝洞悉事情的发展,对事情有准确的预见性。在离别丈夫之前,焦仲卿百般不舍,他对母亲还有幻想,他也想安慰妻子,他说“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刘兰芝知道自己的勤劳赢不来婆婆的喜欢,知道自己的善良孝敬赢不来婆婆的容留,所以她说“仍更被驱使,何言复来迎”!离别之际,焦仲卿“誓不相离卿,誓

天不相负”。刘兰芝感动焦仲卿的痴情,也真正的不舍自己的爱情,也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的幻想,也盼望着焦仲卿再来接她,但她也知道“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事实证明,兰芝的兄长逼她再嫁。无论再嫁的婚衣多么豪华美丽,再嫁的排场多么风光无限,也不能掩盖生无所恋的悲戚。刘兰芝面对红妆千里的盛装,没有强装的笑颜,没有敷衍的喜悦,甚至用无悲无喜的表情留给世界最后的记忆。

那时一定是秋末初冬时节,寒风摧残着树木,树叶飘零;庵庵黄昏,寂寂人定,斜月清冷,严霜满地,偶尔地自空中传来一、两声孤鸟的悲鸣。当爱情破灭,生活没有未来之时,刘兰芝踉踉跄跄地离开了青庐,趁人不备,“举身赴清池”,用她的生命来诠释情爱的坚贞。

刘兰芝放着“金车玉作轮,青骢马,金镂鞍”的富贵之家不去,甘愿为情而死,令人赞叹。作为人们心中的美女、淑女和才女的形象陨落,那一圈圈涟漪不只荡漾在历史的长河里,还激荡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刘兰芝就如那一枝灿然枝头的菊花,有美丽的容颜,有坚强的傲骨,虽然在凄风冷雨中凋零了自己美丽的花瓣,却永远回荡着一首悲壮的乐曲……

刘兰芝人物形象鉴赏的课堂教学反思 张娅

刘兰芝人物形象鉴赏的课堂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组张娅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人物形象鉴赏 二、导入 1、请大家欣赏四位同学精心准备的课本剧—双双殉情,由一位 同学在《梁祝化蝶》的背景音乐中用低缓、沉抑的语调来朗 诵,另外三位同学表演刘、焦二人的殉情。四位同学表演完 后请两个同学分别从台词的熟练程度、动作、神态等方面进 行评价。 2、两位学生评论后,教师作结,从而导入新课——刘兰芝人物 形象鉴赏。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自己找出文中刻画刘兰芝形象的段落和语句,再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形成书面的文字材料。 2、抽同学回答,分析刘兰芝性格较全面的就不用再细细讲解,若是学生回答不够全面的,可再分析引导。 3、明确刘兰芝性格(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概括) 多才多艺、聪明贤惠、刚强果敢、自尊不屈、外柔内刚、知书达礼、重情重义、坚贞执着、不慕荣华富贵。 四、解题方法一得

1、人物形象类题的解题思路 筛选表现人物形象特征的有关词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2、人物形象类题的规范答题模式 主人公是一个()的形象 人物形象:身份+人物外在特点+内在特点(性格等)+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五、以刘兰芝形象概括为例,进行详细讲解。 1、答题模式:刘兰芝是一个()的妇女形象。 2、将我们刚才概括的性格特点填入括号内 明确:美丽勤劳善良知书达理有教养坚强稳重忠于爱情不慕荣华富贵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在温柔善良中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虽处于被压迫的弱者地位,但具有光辉人格六、拓展延伸:王熙凤形象鉴赏 从以下这段文字中概括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

浅析刘兰芝与焦仲卿的人物形象

浅析刘兰芝与焦仲卿的人物形象 文化艺术学院汉语言文学091班孟然2009093020 摘要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的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刘兰芝有着一种高贵、倔强的个性。她不被威逼所屈,也不为富贵所动,坚强的捍卫自己的生命自由与爱情追求。焦仲卿则是先以一个忠于爱情但拘谨懦弱,受礼尽孝却胆小怕事的形象出现在文章中,最终也因爱情而变成勇敢无畏的高大形象。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仲卿;忠贞;反抗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它代表了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最早出现在《玉台新咏》卷一,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内容取材自东汉时期的一桩婚姻悲剧。 我认为要对《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探讨,不能单从文中的字面意思去寻求看法,而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文章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的角色定位等一些更为深沉的因素。同时,要将人物在每个情节中的语言、动作、行为等加以文章和角色的背景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与分析自己所理解的文中人物形象与性格。 现在,我要浅略分析的这两个人物形象——刘兰芝与焦仲卿,即是出自《孔雀东南飞》一文。这一篇著名的爱情叙述诗,它为世人讲述了一段悲美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婚后恩爱幸福,却遭受到了封建礼教、家长专制与门阀观念等种种罪恶的摧残。最终,一对相爱的夫妻用至死不渝的坚贞捍卫了他们的爱情。 刘兰芝有着一种高贵、倔强的个性。她不被威逼所屈,也不为富贵所动。持重、坚强地捍卫自己的生命自由与爱情追求。一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无论是对焦仲卿,还是他们俩的婚姻,刘兰芝都将自己的坚定、忠诚之心表露无遗。也让世代的后人读到此时为之感动伤怀。 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刘兰芝的勤劳贤惠与多才多艺,她主动请求回到娘家,说明了刘的识大体与聪慧,接着文中将兰芝的美貌生动的描绘出来。等到刘兰芝与小姑拜别的一段时,“泪落连珠子”一句证明了兰芝与小姑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和谐。由上可见的确是焦母存心刁难媳妇,这些与她之前对刘兰芝的控诉形成鲜明的对照。再到后来与焦仲卿暂时离别时,面对焦的犹豫不定、一筹莫展,兰芝的话语都展现出了一个聪慧女子的人格尊严和自己的主见。然而,在面对自己深爱的丈夫焦仲卿时,她即使知道现实的冷酷与无情也还是对其抱有一丝丝的幻想,“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奢望着还能和丈夫的再次团聚。面对哥哥逼婚时候,刘兰芝那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少有的刚强性格和勇气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处于极端弱势的女性的不可侵犯的尊严以及她对待爱情的坚贞。 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刘兰芝追求的自由、尊严、不被压迫的爱情,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许多女性都想要争取的权利与幸福,只是没有多少人有兰芝那般的勇气罢了。因而,刘兰芝的追求爱情与勇于抗争的精神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而我们的男主人公焦仲卿则是以一个忠于爱情但拘谨懦弱,受礼尽孝却胆小怕事的形象出现在文章中。我想也许是由于焦仲卿的家庭环境以及自身的性格,也许是因为他是家中的唯一的男子,在面对敬爱的母亲与珍爱的妻子之间不可调解的矛盾时候,他也处于不知如何是好的两难困境。他深爱兰芝却不敢与挑剔的母亲大人抗争,只是一味的忍辱负重,消极以对。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焦仲卿,《孔雀东南飞》中一个性格鲜明、内涵丰富、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庐江小吏,与刘兰芝一同殉情而死。下面是给大家的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仲卿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己和兰芝的幸福生活,面对封建宗法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制度的迫害,一直在勇敢地、一步一步地反抗着。只因为他是一个从小就知书达礼、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成年后又在仕途上进取的封建士子,也因为他还是一个寡母家长哺育大的儿子,他的这种身份和经历,使他的反抗形式与刘兰芝不同罢了。 在故事的开始,他从郡府还家小住。当兰芝向他述说婆媳二人矛盾的缘由及自己遭婆母逼迫的悲苦,并要他为俩人的婚姻爱情做出选择时,我们看到,仲卿并没有像一般懦弱的男子那样,在婆媳矛盾冲突中,采取沉默不作为、或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和事佬方式,而是毫不犹豫地为保护兰芝、为维护俩人的婚姻爱情前去劝谏母亲、阻止母亲对兰芝的伤害。他对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段话,他用心理智,方式得体。他先说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大富大贵之人,而只是一个贫寒的士子,能够娶到刘兰芝这样美丽贤惠、勤劳持家的妻子已是侥幸了;然后又讲他和兰芝情投意合,感情深厚,要一生相伴相随;最后竟反守为攻,指责母亲为什么在兰芝品行无偏斜的情况下,刻薄地对待她?这是多么明确的态度,多么

鲜明的情感倾向,又是对专制家长多么有理有节有力的反抗方式?接下去,当焦母粗暴严厉地拒绝他的要求,并用为他再娶美女的条件进行怀柔时,焦仲卿非但没有在焦母的威吓利诱下退缩,反而更进一步抗争到:“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焦仲卿以终身不娶反抗母亲的家长专制,在封建礼教控制下的社会是不“尊亲事孝”的行为,是让自己背上了有违人伦道德的罪名的,也是他在血亲关系中,以个体形式反抗焦母这个专制家长最强有力的手段。这难道不是最直接的,也是极有勇气的反抗吗?我们不能要求生活在东汉末年、读的是“四书”“五经”的焦仲卿,为了维护他和刘兰芝的婚姻爱情,能够采取去诉诸法律的方式,抑或带着兰芝脱离母亲去独立生活。焦仲卿在反抗封建家长破坏他的婚姻爱情时,以个体的、和平理性的方式所能够做的,也只能是直言劝谏、据理力争,直至以终身不娶反击。 当专制、冷漠的焦母失去理智,一意孤行时,焦仲卿转而希望通过暂时的妥协淡化婆媳二人的矛盾:他劝慰兰芝暂且回娘家住一段儿时间,目的是通过分离消除焦母对兰芝的敌视,在没有矛盾冲突的时间延续中使焦母回心转意。焦仲卿的妥协,不是软弱和怯懦,而是为守护俩人婚姻爱情所采取的、既主动又理智现实的行动。 但仲卿、兰芝二人的爱情,不只受到焦母这个专制家长的摧残,继而还受到了同样是专制家长的刘兰芝哥哥的破坏。焦仲卿决没有料到的是,兰芝回到娘家后,专制粗暴的兰芝哥哥不给他们守护爱情的时间,兰芝被逼再嫁。这是他和兰芝都无力控制的事变。他因自己种种努力最终都失败了而绝望,决意一死。在作品中,我们看到,是焦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赏析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赏析 摘要:《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位有着传统美德的女性。她慎于言辞,端庄安闲,动静有度,执事勤苦,符合汉代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要求。她不但有着无与伦比的外在美,同时也具备无可挑剔的内在美。在她的身上闪烁着现代女性意识:自尊、自强、清醒、刚毅⋯⋯,但是这一切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好处,反而加速了她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刘兰芝中国古代妇女道德 为什么一个体现封建妇女道德规范的妇女长期以来甚至到今天仍为人们所称引喜爱呢?为什么从刘兰芝遵循“三从四德”的道德实践中,人们仍能感受到什么是善良、坚忍呢?很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封建妇女道德的丰富复杂的内涵。本文试从道德层面作粗浅分析,以期更全面发掘这一形象及作品的典型意义。 一、刘兰芝的道德风范 刘兰芝善良坚忍,勤于纺织,工于剪裁,也确实体现了劳动妇女的特点和品德。从妇女道德来看刘兰芝,在日常生活中,她不失为一位合乎汉代“三从四德”规范的淑女、贤妻和孝顺的儿媳。 1.1刘兰芝的言行举止 (1)其言:作品《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求遣之辞,义正言婉;拜别之辞,贬己自责;密誓之辞,情真义重;谢媒之辞,颇有分寸。皆有规短可寻而不容越,皆能依对象处境的不同而有别,合乎“四德”要求。所谓“择词而说,不遂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是不忘长辈之善不言人过的措词。“本自无教训”“生小出野里”是严于责己,示卑弱以让人。“儿实无罪过”,仅此一句,回复亲娘的责备追问,吞下了多少委屈和苦衷。是“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的突出体现。 (2)其容:汉代对妇容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不必颜色鲜丽”;“沐浴以时,身不含垢”。从焦母对刘兰芝的指责和对“东家贤女”外儿的夸张看,大概刘兰芝平日忙于家务纺织之事而不遑打扮,这在焦母这个以儿子为“贵家子”的俗气之人看来,似乎有失体面,但刘兰芝所为,未失妇容。一旦被遣,依汉礼仪应着嫁时之装以“大归”时,她“事事四五通”严妆而出,令人有“精妙世无双”之叹。“细步”处,俨然大家风范。临别前对房中什物的捡点交待,可证平日操持的稳重和临乱不苟;拜别焦家的礼节和言行,足见其虽内心痛苦而容止安详。即使投身清池,也不忘脱履于岸,既可表明心迹,又可免无谓的牵连。真可谓“清闲宁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 1.2刘兰芝的家庭人际关系

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成为转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乐府诗歌,千般怜爱,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为乐府诗的一个爱情悲剧,家里行间流露出当时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其中,文中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构成了本文的重要部分。 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知书达礼。诗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拨指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鸡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乡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不无怨言,可最近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多礼。 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韧如丝”的“蒲苇”,将仲卿化作“无所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的。回到娘家后,她没有对县令、太守两家的求亲没有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同时,兰芝身上还有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诗前小序里说她“为仲卿母所谴”,而诗歌的一开头写她主动提出离开焦家。当然,她不会无缘无故地让焦母“遣”她回娘家,得可能是焦母长期的百般挑剔, 让她认识到焦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博得她的欢心,甚至是焦母近来脾气愈加坏,已经向兰芝暗示她不愿再让她做儿媳妇。可是,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看来,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失之偏颇,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后来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色。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长廊里,刘兰芝的形象是独特的“这一个”。 和兰芝相比,男主人公仲卿的性格展现的不是那么丰富。忠于爱情,敢于为爱情献身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方面。对于母亲的威逼、诱哄,他坚决回应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迫于焦母的压力将兰芝送回娘家,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按到当时的社会风气,他只能这样做。今天的读者难以责怪他软弱。自缢前他“徘徊庭树下”

总结刘兰芝的形象

总结刘兰芝的形象 当她貌美如仙,严肃地穿着典雅的服装,从容镇定的与婆婆告别,又怎能不是给婆婆一个有力的回击呢?尽管她无力抵抗命运的不公,但她用自己的行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艺术形象分析 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诗”的《孔雀东南飞》,塑造了一个具体有极高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刘兰艺。凡是读过、学习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刘兰芝独特的美丽所倾倒。她如一支九月灿然开放的菊花,虽然经历风雪的扼杀,但却仍然永远美在人们的心中! 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刘兰芝的美学形象。 现代汉语辞典对“美女”的解释是容貌漂亮的女子。 刘兰芝就是一个美女,而且是一个不折不扣气质高雅的美女。 你看她离别夫君:身着严装,“著我绣夫衣君”“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衣着华贵的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从容优雅的步态;还有“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容颜……可以想象平时居家的刘兰芝也一定是个举止端庄,温柔美丽的女子,而此刻“严装”的刘兰芝更是一个风华绝代的美女,她光彩照人,明眸

善睐地与丈夫告别,怎能不让丈夫心痛不已呢?当她貌美如仙,严肃地穿着典雅的服装,从容镇定的与婆婆告别,又怎能不是给婆婆一个有力的回击呢?尽管她无力抵抗命运的不公,但她用自己的行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刘兰芝心地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她的美女形象也因此以她美的神情表现出来,而且是以神情的凄美形象出现。她不舍与小姑的妹妹情,“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她不舍自己劳作多年的家,“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她不舍与夫君离别,“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她被逼允婚,听到婚期时“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人说“娇女泪多”,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子被世事摧残,如梨花带雨无限悲威,但谁又能否认这不是一种壮美呢?而这种壮美更能动人心魄,使读者不能忘怀。 淑女是指温和、善良、端庄美好的女子。 刘兰芝就是这样一个让无数现代人倾倒的淑女。 她本性温和,通情达理。她一个人在家挑起生活的重担,但她没有抱怨,只说“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她“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仍被婆婆挑剔。面对无理的婆婆,她没有抱怨,没有分辨,更没有指责,只是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她被婆婆驱谴,与婆婆告别,“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她忍辱回到娘家,在拒绝了县令家的求婚后,她的哥哥不能容忍她再拒绝太守的儿子,面对冷酷无情的哥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 本文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情节结构较为简单,学生可在自学的基础上将其理顺,所以这一点不是本课的重点。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其语言风格应是我们的主要欣赏对象。本诗又是一首长篇五言古体诗,语言较为简单,字面理解上应不是大问题。我们主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来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 用一个早自习的时间预习了这一课,让学生熟读这一首诗。对诗歌的故事情节已较为熟悉。 课堂内主要解决人物形象分析这一任务。尽量做到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主要进行点拨。 二、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为对刘兰芝和其夫焦仲卿二人性格复杂性的理解。 三、历史回顾 向学生介绍有关封建礼教的一些知识。重点说说对妇女的一些规定。《女四书》之一《女论语》有这样的规定:“行莫回头,坐莫动膝,立莫摇裙,语莫掀唇,喜莫大笔,怒莫高声。”又要求女子“忍气吞声,退身相让,莫学泼妇,斗闹频频。”另外,可追述妇女受压迫的历史。明代《施可斋丛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人人)以家有烈女贞妇为荣,愚民遂有搭台死节之事。女有不愿,家人或诟骂之,甚至有鞭挞使从者。”《儒林外史》中王玉辉逼女儿“死节”可做一明证。通过这些介绍,将学生带入对礼教的愤恨和对刘兰芝爱情的同情之中来。 四、设置问题 1、由刘兰芝的叙述,我们可以推知她在焦家的遭遇。那么刘兰芝对此种待遇有何反应呢? 这一问题,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感性地了解刘兰芝的性格,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我们下一问题的解决做好准备。 2、让学生就自己刚才的感性认识,说说刘兰芝的性格是怎样的。 这时,学生的认识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但这一认识还不全面,可能只是对刘兰芝总体性格中的某一方面的概括。学生的回答纷纭,莫衷一是。这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可先不评价。 让学生同时说出自己的理由,他们分别找出刘兰芝的在某一事件中的一些言行。这样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问题了。 3、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讲一下过去中国文学所走过的错误道路,片面的认为“英雄人物”或“正面人物”只能是单一的性格,任何有损人物正面形象的其它方面性格都只能去掉。将这些人物作为“完美人物”或者“神”来写,这显然是脱离了生活实际的,创作了一大批“假、大、全”的作品。我们要还这些人物以本来面目,他们是人而不是“神”,他们也有弱点,也有儿女情长,“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样我们所写的人物才是活生生的而不是死板一块。 那么刘兰芝的性格究竟是怎样的呢?这便引起学生的深思,他们就会将归纳的片面的人物性格放入到整体中去考虑。 4、学生考虑仍会有缺陷,这是在所难免的,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加以点拨。此时可将这一大问题,分解成为几个小问题。 (1)针对焦母的无礼挑刺,刘兰芝是不是一味的忍让? (2)对焦仲卿的劝说:“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刘兰芝的回答可看出她的什么性格呢? (3)刘兰芝归家,开始绝口不提再嫁,后似有所动摇,答应再嫁,是不是因为兄长的逼迫,或是她对焦仲卿已经绝望? 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可使我们对刘兰芝的性格有全面了解。

人物形象

高中课文人物形象梳理 一、《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深明大义捍卫国家,义无反顾奔赴敌营。胸有成竹、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步步深入。 二、《边城》 1、翠翠:单纯的怀春少女。情窦初开,逐步走向成熟。渴望爱情。内心纷乱躁动而孤单,从而依恋爷爷。对未来有所憧憬和向往。在懵懂中体验朦胧的爱情,同时保存着自己那一份矜持。 2、祖父:在湘西拉船渡河的老船夫。对待自己的职务一丝不苟,恪尽职守,方便过渡人。时常为自己的孙女着想。希望她能有个好归宿,过幸福的生活。也教导翠翠要坚强、独立、成熟。是十分爱护孙女的祖父。 3、天保:船总的大儿子。理解、正视爱情,不苛求。真实、心胸宽广、重兄弟情,成全真爱。 4、傩送:对爱情执着追求。以歌求爱,真诚真挚。向往爱情。 三、《装在套子里的人》 1、别里科夫:慑于专制政府的恐怖统治,竭力维护旧秩序的知识分子。自觉成为沙皇政府的卫道士,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反对社会变革。 2、柯瓦连科姐弟:敢于冲破“套子”束缚的人。不循规蹈矩,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活力。给令人窒息的沉闷生活带来了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给人以冲破黑暗的希望。 四、《鸿门宴》 1、项羽:任人唯亲、刚愎自用、脾气暴躁。 2、刘邦:委曲求全、虚伪狡诈、有心计有野心。 3、张良:足智多谋、忠心耿耿、办事得体。 4、樊哙:智勇双全、直率粗犷。 5、项伯:知恩图报、贪图私利、轻信他人。 6、范增: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五、《卫风?氓》 1、男主角:满肚心机、急躁、粗暴,对爱情不忠贞,三心二意,庸碌无为。 2、女主角:性格开朗,痴心一片,温顺勤劳,误信情郎而命运多舛。 六、《孔雀东南飞》 1、刘兰芝:是封建社会的一个聪明、善良、勤劳,被封建家长制度夺去生命的劳动妇女。她坚强、持重,不为威胁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在婆婆面前不卑不亢,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对焦仲卿体贴谅解,忠于爱情。 2、焦仲卿: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反抗,只能消极反抗。死守孝道,软弱无能。 3、焦母: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4、刘兄:他性行暴戾,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5、刘母:一个慈爱温和的母亲,对女儿的遭遇伤心、担忧,体现了她对女儿的爱。 七、《记念刘和珍君》 1、刘和珍:进步青年,始终微笑,和蔼,具有反抗精神、正义感和爱国精神。 2、张静淑和杨德群:沉勇而友爱,临难从容,具有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八、《祝福》 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

刘兰芝的女性形象分析

刘兰芝的女性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内容丰富、深刻, 技巧娴熟, 是我国产生于民间的叙事诗的最伟大的作品, 也代表着汉乐府的叙事诗的高峰, 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它通过描写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以血的事实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寄托了青年一代对幸福婚姻的热烈向往。 诗中最主要的人物是刘兰芝。她是汉乐府诗中、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独特的、有典型意义的、颇为杰出的女性人物形象。诗中的情节主要围绕她而展开和发展。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现了她的形象。刘兰芝是汉代末年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是一个家教严谨, 多才多艺而又知书达礼的闺阁少女。她年轻而美丽。诗中写她十七岁嫁给焦仲卿,“共事二三年”,到被迫离开焦家,才只有二十岁左右,正是女人最为美好的年华。对她的美丽,作者特意在她被遣归娘家、临行前辞别焦母那天早上的精心打扮中用很简练明丽、生动传神的笔墨表现出来:“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丸素,耳著明月裆。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事无双。”作者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着意描写她的精心打扮和美丽,意味深长。既突出了刘兰芝的美好,作者对她的喜爱和同情,更显示了刘兰芝的自尊和坚强,同时也不无对她惋惜和暗含对焦母的谴责之意。刘兰芝还很善良重情。她不但把嫁妆给焦仲卿“留待作遣施??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而且,虽然婆婆一再刁难她,狠心迫使儿子休弃她,可她辞别婆婆时却“念母劳家里”;与小姑结下了深厚的情义,满含眼泪对她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而且她的勤劳能干,谦恭达礼,在诗中也有具体的表现。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刘兰芝这样一个美丽勤劳、聪明贤惠,无可挑剔的媳妇,无过而遭遣,回到娘家,又受到兄长逼婚,为了捍卫纯洁的爱情,刘兰芝毅然决然地“举身赴清池”。无一声哀叹,无一滴眼泪,无一步徘徊,使兰芝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明。兰芝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对刁蛮的焦母,自请遣归。在离开焦家之前,她承受着被驱遣的强大的心理压力,从容镇静,严妆巧梳,面对焦母不卑不亢,坚韧刚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以温婉的方式表现了自己的反抗。面对兄长的威逼,自允婚事,顺应其兄,委曲求全。兰芝以三个看似反常的行为,表现了不可侮的人格尊严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她与焦仲卿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叹惋。如她的第一次拒婚,面对的是县令的三少爷,年轻、帅气、窈窕绝伦,便言多才。这是许多女子都渴求的丈夫人选。她的母亲本来支持她,但是也 动了心,劝她“汝可去应之”。刘兰芝没有被那公子的地位和相貌所打动,只是想到与焦仲卿的铮铮誓言,想到与焦仲卿的情投意合,一心只盼破镜能重圆。于是,断然拒绝了这门亲事。她说“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在“断”字前加一个“自”,“自”是立即、立刻的意思,表明她几乎不容思考、不须商量,立马拒绝,可见她的坚守爱情、忠贞不渝的情怀。又如太守家迎亲的场面热闹、富贵、繁华:“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里的铺陈词藻华丽、描写细致,以静为主,以动为辅,以渲染府君迎亲人数之众多、彩礼之丰厚、场面之宏大。可刘兰芝蔑视封建礼教,不为所动,从侧面衬托出她对爱情的忠贞,不为金钱所动,不迷恋权贵托出她对爱情的忠贞。另一方面反衬出焦母遣返儿媳的荒诞。最后新婚之夜的“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悲壮举

刘兰芝形象分析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形象 学生姓名李艳丽 学号053043089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中文系05级语文教育3班 指导教师温虎林 2008年4月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形象 摘要:《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位有着传统美德的女性。她不但有着无以伦比的外在美,同时也具备无可挑剔的内在美。除了这些封建社会女性必须具备的传统美德之外,在她身上还闪烁着现代女性意识:自尊、自强、清醒、刚毅……这一切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好处,反而加速了她的悲剧命运。她身上的人格魅力触及到焦母及焦仲卿男权思想意识的统治,所以为婆婆所不容,并以“举动自专由”为借口遣送回家。最后刘兰芝以死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关键词:刘兰芝;传统底蕴;现代意识;女性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命运的不幸是不言而喻的。对待女性,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展示了她们的多面性,女性并未获得一个清晰的始终如一的评定。在正统的封建文化中,女性是一个被严格限制的弱势群体。就时间而言,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规定,使她们一生被男性所掌握;就空间而言,“行莫回头,语莫露齿,作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莫窥外壁,莫出外庭,窥必掩面,出必藏形” [1] ,使女性与外界的联系几乎隔绝。当然更重要的限制是在思想行为上对女性的禁锢。因此,封建道德和礼教的禁锢,依附于男子的卑微地位,使女性丧失了人格的独立和尊严,承受了比男子远为深重的痛苦。实际上正如林语堂所言:“对于中国人来说,女人就是女人,是不知道享乐的人”。 传统的研究认为,《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斥”[2]。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总觉得不够全面深刻。走进《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总在眼前浮现,挥之不去,呼之欲出。从美学角度看,《孔雀东南飞》是一个充满美的魅力的领域,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其中的刘兰芝形象是我国古典文学形象画廊中一颗闪光的珍珠。她的悲剧结局增强了其形象美的无穷魅力,使这一形象有着无以伦比的审美价值。 一、刘兰芝富有传统底蕴的美 (一)天生丽质的形象美。提起人的形象美,人们常常以为只有西方才重视和欣赏,如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就是因为争夺绝代美女海伦而引起的。同样在中国历史上,也非常重视人本身的审美价值。《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就是一个实例。首先看将要被婆

刘兰芝焦仲卿形象分析

刘兰芝焦仲卿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文通过曲折的情节、艺术的手法描述了东汉末年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的婚姻悲剧故事。 在此诗中,作者极力刻画了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两位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人物形象。 作者刻画了一位有着美丽外貌和美好内在的完美女性的被毁灭,展示了封建礼教制度对有价值的美好的事物的才摧残,使这部悲剧引起了读者的愤慨与同情。 刘兰芝的形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首先她是一个勤劳能干、温柔体贴的女性。文中“十三能素织,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体现了她的多才和勤劳。“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尽管焦仲卿常日不在家,与刘兰芝见面也是“常日稀”但刘兰芝依然在家“守空房”反映了她的温柔体贴与大方,正是由于她的体贴、大方才使得焦仲卿得以抽出时间在事业上奔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用陈祚明的话说“鸡鸣织何早,夜不息何迟,三日五匹何速,甚言无可出理。”亦充分说明兰芝是一位勤劳能干的女性。 其次,刘兰芝是个自尊自重,并竭力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的女性。面对“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她宁可忍受恩爱夫妻分离的痛苦也要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主动提出“及时相遣归”。在仲卿面前,她也没有哀求仲卿去向焦母求情以求容纳自己。面对仲卿“不久

当还归,还必相迎取”的承诺,兰芝以“仍更被驱谴,何言复来还”维护自己的尊严。 刘兰芝还有着镇定、刚强的性格。兰芝临行前的“事事四五通”的严妆打扮写出了即使是被驱谴回家也要严妆打扮一番的刚强的女 子形象。后文的“上堂拜阿母”,兰芝的不悲不亢亦体现了她的镇定的性格。还有刘兰芝被兄长逼迫嫁于太守第五郎,兰芝虽然表面答应兄长但最后却以投水自杀来抗婚,表现了刘兰芝的刚强的性格。 最后,刘兰芝最签注的形象就是忠于爱情,并敢于为之反抗。刘兰芝归家后先是拒绝了县令的第三郎的求婚,继而以投水自尽来表明自己对与仲卿爱情的忠贞以及敢于为爱情同封建礼教制度进行反抗 的斗争精神。 对于诗中的另一主要热闹物焦仲卿,我则认为他不够刚强,甚至对摸亲的蛮横有过妥协。文中焦仲卿为兰芝求情遭到母亲的痛斥“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吾已施恩义,会不相从许!”后边“默无声,再拜还入户。”写出了仲卿的懦弱以及妥协。 但同时他又是一位敢于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的人。面对母亲虐-待媳妇,无理驱谴的专制行为,他却敢针峰相对的进行争辩,甚至还理直气壮的质问母亲“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当母亲强迫他休弃兰芝时,他有礼貌但又很强硬的对母亲说“今若谴此妇,终老不复取!”这句话不仅给焦母的专横以当头一棒,亦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抗-议。焦仲卿敢于违抗“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礼记内则〉)的封建法规,这种精神亦是值得肯定的。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最新)

诗歌塑造了两组人物形象,一组是正面形象:刘兰芝和焦仲卿。一组是反面形象:焦母和刘兄。 在正面形象中,刘兰芝是被着力赞美的人物。她美丽、聪明、勤劳、善良,忠实于爱情,可贵的是她具有刚强的性格,勇于与封建家长制作斗争,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出最后的反抗,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勇于反抗恶势力的光辉妇女形象之一。 焦仲卿在忠实于爱情和反抗封建礼教迫害方面,和刘兰芝是一致的,但与兰芝不同的,是他对母亲存有幻想和顾恋,从而显得比较软弱。但最终能够冲破家长制的束缚,以自缢于庭树,表现出叛逆的精神。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横暴专行,冷酷无情,为了遣回兰芝,不惜对儿子软硬兼施,以达到维护家长权威的目的。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是她和兰芝的哥哥一手造成的。 刘兄这个反面人物虽然出场不多,但他的专横跋扈、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市侩作风已暴露无遗。他与焦母一起成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叙事长诗,也是乐府诗歌的巅峰之作。 诗歌叙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东汉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娶刘氏兰芝为妻。由于兰芝三年未育,焦母遂百般刁难,让仲卿休妻再娶。仲卿长跪请求,焦母不睬,仲卿无奈休妻。第二日,兰芝早起精心梳妆,登堂与婆婆、小姑作别,等车而去。兰芝回家后,县令、太守相继遣媒上门提亲,她兄命难为,答应出嫁。仲卿闻听兰芝允婚,当面质问兰芝是否记得当日诺言。于是,二人做好了殉情准备,仲卿回家后拜别母亲。夜深人静之时,热闹了一天的太守府,新妇投水自尽,仲卿自缢殉情。两家商量后,将二人尸体合葬于华山旁。 这个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爱情经典,广泛传诵。最初接触这个故事时我只有13、14岁,是观看的晋剧《孔雀东南飞》。那时,判断人物的标准就是非好即坏,舞台上哭哭啼啼的刘兰芝和无可奈何焦仲卿都是好人,蛮横的焦老太婆和霸道的刘兄是坏人。上了师范以后,通过的老师解读,我才渐渐明白,文中的焦、刘二人为了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大无畏的斗士;而焦母和刘兄则是封建家长、恶势力的代表。 几十年后,偶然再翻起这首诗,文中的几个人物仿佛又跃然眼前。但这次他们的形象却与往日有所不同了。 一、不肯示弱的兰芝

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分析 焦母是制造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始作俑者。她对媳妇的不容的理由历来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古来妇女有“七去”之说:不顺父母去;淫去;无子去;有恶疾去;多言去;妒去;窃盗去。窃盗、多言、妒意、有恶疾几点未见任何交代。无子似乎也是一说,但是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乡间七姑八婆之间这样的事情应该是到处传扬的,县令和太守没有理由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求亲的行为证明这一说是毫无根据的。剩下的唯有“不顺父母”这一点,文中焦母说媳妇“举动自专由”指责媳妇自作主张应该被视为对婆婆的不够尊重。但是刘兰芝是否真如焦母所言,值得怀疑:刘兰芝在被谴之后跟婆婆告别还惦记婆婆在家里的辛劳,和小姑的“泣别”毫无疑问证明刘兰芝的涵养和孝顺,可见焦母的理由只是自我的一种感觉。 焦母说刘兰芝“此妇无礼节”,甚至说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有贵贱之分,告诉焦仲卿“贵贱情何薄”,刘兰芝也自称“生小出野里”,从字面上肤浅的理解似乎焦母逼迫儿子休掉媳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媳妇比较有主见,并且出身卑微,和焦仲卿的官员身份不够相配。但是有两点可以证明这个理由难以立脚:一是下文县令和太守的家世很明显比“庐江府小吏”要显赫得多,既然他们能为自己的公子向刘兰芝求婚,证明刘兰芝的家世并非真正的“野里”,二是文中对刘兰芝的聪明能干和多才多艺的描写可以看出刘兰芝琴棋书画兼之女工的家庭教养远非普通乡野村妇所能比拟,也从侧面证明文中并未明叙的家世很难和乡野划上等号。 由此可见,焦母对刘兰芝的诋毁纯粹属于心理的异常反应,刘兰芝的所有进退表现可圈可点,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被遣的理由,恰恰从另一侧面证明焦仲卿对刘兰芝这样一个个性鲜明贤惠的女子爱的如痴如醉爱的理所当然。 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就是对刘兰芝的家世的仅有的上述交代是通过焦母和刘兰芝的语言来表现。那么在具体的语境中说话人的身份、心理和性格对于说话人的语言习惯是有至关的影响的。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为静定不舍。”农业耕作只需要居所周围几亩地就可以维持生计的生活方式影响了这种农耕文化的性格表现出内敛、谦逊的性格基调。国人这种自谦的表现古往今来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把刘兰芝对自己家世的这种介绍当作真实显见是种笑谈。 焦母历来被评论家视为一个专横的人物形象,姑且不论她为何对媳妇拒之千里之外,单单从她前后的语言和行为描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丰满。在逼迫儿子休掉媳妇的时候,她质问“小子”“何敢助妇语?”的语气的确淋漓尽致表现其封建家长的专横;但当儿子听到媳妇宁死不从再婚的消息决意同赴黄泉的时候泪如雨下,也真切表现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真挚血肉亲情,可见在作者笔下,焦母虽然专横却也非冷血动物无情无义,摒弃了那种单一教条的人物形象刻画方式。作者简单的前后对比刻画一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专横母亲形象。切不可单纯把焦母片面强调其专横而对其本身的丰富的人性视而不见。 其次,对人物的性格分析还要考虑时代社会背景社会心理: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的心理性格常态除了遗传因素之外,非智力因素最关键的是社会环境的熏陶和感染。每一个时代的人物都闪烁时代的印记。我们解构文学作品触摸主人公心理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人物所处社会时代的风俗和必要的时代思想对其的影响。尤其是人物的行为的分析不考虑社会背景造成的分析就难以认同和理解。以《孔》文中刘兰芝兄长(下称刘兄)为例:教参上给刘兄性格定义为:“见利忘义、自私、凶狠”;同时又说“…其往欲何云?用疑问语气表示坚决,可见刘兄还是有点修养的人”,教参这两种说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按照字典的解释,“自私”是指“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凶狠”是指“(性情、行为)凶恶狠毒”。兄长极

孔雀东南飞主要人物形象

孔雀东南飞主要人物形象 刘兰芝: 坚强、持重、自尊,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自请遣归”;不卑不亢、有教养,辞别归家时还牵挂婆婆和小姑;她勤劳能干,多才多艺;她外柔内刚,自有主意,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她对仲卿温柔体贴,深情专一;她果断忠贞,为爱情而牺牲。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焦仲卿: 他忠于爱情却不敢直接抗争,懦弱拘谨、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善良孝顺,为了爱情最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焦母: 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是一个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扑朔迷离】 出自《木兰诗》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解释: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造句:敌军始终扑朔迷离,不知我军主力所在。 侦探小说中扑朔迷离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磨刀霍霍】解释:现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出处:《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造句:这路敌人磨刀霍霍,马上就要行动了。 “三曹”,指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刘兰芝的性格特点形象分析

刘兰芝的性格特点形象分析 刘兰芝(东汉末年),庐江郡(今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人,17岁时嫁给庐江郡的一个小官吏焦仲卿为妻。《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下面是给大家的刘兰芝的性格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刘兰芝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女子,遵循古时极为崇尚的三从四德,而她和焦仲卿最后的结局则是封建爱情的必然结果。当然,刘、焦二人的悲剧与他们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现在,从刘兰芝的形象特点来分析《孔雀东南飞》这个经典故事。 刘兰芝是一个才女。文中多次提到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在古代来说,一个女子能做到这些是可以算有才的了。 刘兰芝吃苦耐劳。“鸡鸡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很好的说明了刘兰芝的心灵手巧和任劳任怨。一个弱小女子每日勤于机织,还是需要很大的毅力的。 刘兰芝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婆婆故意刁难她,她却在被婆婆逼走的时候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还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足以看出她是多么善良。另外,焦仲卿告诉她过段时间再去找她的时候,她担心的并不是自己能不能再回来,而是只希望焦仲卿可以记住她,这是真诚的爱。 既然刘兰芝有才华、能吃苦又知书达理,为什么最后却不能和焦仲卿在一起呢?原因就在于刘兰芝本身很软弱,什么事情都是逆来

顺受,从来没有想过反抗。婆婆欺负她,她忍气吞声,让她走她就走;哥哥逼她嫁人,她就答应下来。她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去反抗,当然这也不能完全责怪她,是封建思想戕害了刘、焦,更注定了他们的悲剧。 刘兰芝,东汉末年女性,家乡在今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皖水东岸。这座古镇原来叫小市港,又叫小吏港,或称焦吏港。据《怀宁县志》记载:“小吏港,以汉庐江小吏焦仲卿得名。”。[1]17岁时嫁给庐江郡的一个府小吏焦仲卿为妻。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亦殉情而死。记叙其事的《孔雀东南飞》成为东汉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和北朝的木兰诗合成为乐府双壁。 刘兰芝的柔情与贞烈,“自古红颜多薄命”,人们看这句话时,多与权势、名利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句话也适宜于普通的家庭,普通的人。 出身 是汉代末年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看样子她是一个家教严谨,多才多艺而又知书达礼的闺阁少女。 出嫁 十七岁的那年嫁给庐江郡的一个小吏焦仲卿为妻。 焦家人口简单,丈夫之外只有守寡多年的老母和一位小姑子,也算是当地的小康之家。刘兰芝嫁到焦家以后,起早睡晚,辛勤操持家务:提水、烧饭、洗衣、织布,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把一个四口之

论刘兰芝的悲剧形象

论刘兰芝的悲剧形象 隆坊小学:杨玲 [摘要]文章分析了《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这一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成功的悲剧艺术形象。从焦母、焦仲卿、刘兰芝三个人物性格方面探讨了其悲剧形成的原因。她的悲剧表面上看是焦母引起的,实际上是“封建家长制”和焦仲卿性格的软弱以及刘兰芝刚毅的性格和忠贞的爱情造成的,从深层次分析,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庸俗腐朽的人生观充当了刽子手,她是一个社会悲剧人物,封建社会的一个牺牲品。[关键词]悲剧艺术形象人生观家长制 [引言] 《孔雀东南飞》一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名篇,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深刻而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通 过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婚姻爱情悲剧鲜明地体现出来。作者以无限同情的笔触从各个方面来刻画刘兰芝这一正面人物,自始至终突出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当机立断和永远不向恶势力示弱的倔强性格。正是这种倔强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使刘兰芝成为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女性形象之一。由于社会、家庭等多种原因,是刘兰芝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的终点,酿造一个社会悲剧人物。其问世以后, 在南朝至唐的600—700 年间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直到北宋魏泰才第一个对其作肯定性评价, 他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说:“《古乐府》中,《木兰诗》、《焦仲卿》诗皆有高致。”明清之际, 冷落了几个世纪的《孔雀东南飞》又博得众多的喝采, 谢榛、陆时雍、王世贞、胡应麟、陈祚明、王士祯及沈德潜等学者都对其艺术成就作出颇有见地的论述。胡应麟称其为“不假雕琢、工极自然, 百代而下、当无继者”[1]。王世贞甚至盛赞它为“质而不俚, 乱而能整, 叙事如画, 叙情如诉”的“长篇之圣”[2]。从漠视到热烈的反响, 这形成了文学接受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本文以今天的文学视野来从新审视《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悲剧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焦母:封建“权威母系话语”体系的缩影 焦母逼子改娶,就是因为看刘兰芝不顺眼,在汉代“孝”义的支持下,理所当然地要发点威风了。她挚起的属于封建礼教的大旗。但是焦母为什么不能接受刘兰芝,最终要赶走她呢?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从诗歌的前四句可知,刘兰芝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有一身的才华和知识。她美丽善良,忠贞不渝,有情有义,又聪明能干有教养,几乎无可挑剔。但这并不是刘兰芝的优点,也不是她在自我炫耀,相反,倒有悔恨其无用之意。因为她“十七为君妇,心中常哭悲”,为何而苦悲?原因其二,一是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她嫁入夫家后,尽管是“昼夜勤劳作息,伶俜萦苦辛”,她也无怨无悔,尽力忍受;即使是“大人故嫌迟”终至无端被弃,她还是强压悲愤,在婆母怒不可视还是上堂拜别,表现的既周全得体,又善解人意;尽管对丈夫缠绵依恋,难以割舍,她仍然还是默默承担,没有痛哭流涕,死乞白赖。这样一个女子焦母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呢?当下最流行的似乎就是“无后说”了,但这种说法没有说服力。“不孝有三,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