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与盈余管理

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与盈余管理

2013?7下总第431期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

58

Accounting Audit 【会计审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先进的会计管理理念被应用到对公司利润和盈余的管理中,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管理模式也随之诞生,对公司管理层在利润的调整和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会计—税收差异的概述

会计—税收差异指的是企业所得税和会计准则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也可以说成是在应税收益和会计收益之间存在的差异,也可以被分成是永久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两种,永久性差异表示的是本年度对所得税产生的影响。大量的资料证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会计收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影响较大,而会计-税收差异的管理理念实际上是对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盈余所产生的行为进行捕捉,以提高会计-税收的真实性。

二、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计算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来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以提高企业操纵性应计利润计算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度。

1.1985Healy

在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型:DAN t =∑t

TA t /T ,EDA t =TA t -NDA t ,但是由于该模型在对操纵性

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

2.1986DeAngelo

在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型DAN t =TA t -1,EDA t =(TA t -TA t-1)/A t-1。在使用本模型时,不需要注意任何的特殊规定,只需要按照规定的要求计算即可。

3.2005KothariB

在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型:TA =σ0+σ1(1/ASSETS t-1)+σ2(ΔSALES t -ΔAR t )+σPE t +σ4ROA t +U t 。在使用此模型时,需要将企业的净利润计算出来,除以企业此时的总资产,其他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即可。

在上述所说的操纵性应计利润计算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资料都需要进行多次的验证,以保证数据资料的正确性。

三、盈余管理

对企业的盈余报告进行分析发现,在企业盈余变化的过程中,出现小幅度下降的几率是很低的,相反增加的几率却

是极大的。中国证监会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连续三年上市公司都出现亏损的情况就会被称为ST,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都出现亏损的情况,将会被迫退市;如果上市公司出现盈余状况的话,则需要增加的加权平均净资产的收益要在6%以上,离现在最近一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的收益要在6%以内。通过多方的资料和市场调研发现,加权平均净资产的收益在0%—1%或者是6%左右的企业都对盈余管理有着极为强烈的认可度,上市公司的净资产的收益如表1所示。

表1 上市公司的净资产的收益

变量名样本数最小值最大值

平均值

中位数

标准差BTD 1138-0.18652290.65420030.0023909-0.00266890.0441522CFO 1138-0.9863788 1.82660.00220190.00157230.1514919EM 1138010.148506200.3557573

DA

1138

-1.158769

1.006614

1.47e-09

-0.01187560.1369585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中的收益都呈现出正态分布

的形式,是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才得来的,从调查的结果显示,上市公司中的14.85%的比例都在进行避亏与增发的现象,对公司进行盈余的管理,在1%左右的上市公司的比重较大,因此在上市公司中就存在着盈余管理。通常情况下,都将企业中的资产净收益作为是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标准使用,以实现上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上市公司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检验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会计-税收差异以及操纵性应计利润等对上市企业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通过的日常调研工作 中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显示:会计—税收差异中存在的中位数与均值,将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数据信息与无盈余管理行为的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的中位数与均值相对来说较大。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会计-税收差异来对上市企业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实现上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上市企业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对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以及盈余管理等进行阐述,并通过会计税收差异来对上市企业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阐述,以实现上市公司的避亏或者是可持续的发展。

(责任编辑:时音菠)

收稿日期:2013-07-16

作者简介:何慧玲(1972-)女,湖北随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税收实务。

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与盈余管理研究

何慧玲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摘 要:笔者对上市公司数据资料的进行分析后发现,通过会计—税收差异可以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以实现上市公司避免亏损,增加效益的目的。笔者先是对会计—税收差异进行了概述,又详细阐述了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计算方法,最后分析介绍了盈余管理。

关键词: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 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9-0058-01

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了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 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购股权、局部利益以及晋升机会等。有时,盈余管理的受益者又包括了部分关联股东,甚至政府官员。 二、盈余管理形成的原因 盈余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紧密相关。当然,究其根源还是公司内部不合理的权力安排的结果。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识别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找到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下面,我们分析盈余管理形成的具体原因。 原因一: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道德背离。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在一系列契约组合中,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通常采用“委托——代理”的关系,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取向往往不一致,存在责、权、利等诸方面的矛盾。首先,委托人的目标取向是投资收益或利润最大化,而代理人一般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非致力于增加企业的价值。经理人为了避免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出现停滞不前而危及自身地位和利益的情况下,对企业往往采取持续缓慢的发展策略以稳定自己的地位和业绩。也就是说,只有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经营者利益不相抵触时,他们才会追求投资收

盈余管理案例近3年_非经常性项目盈余管理综述 3篇精选(最新)

摘要:基于发行新股、避免报告亏损等目的,管理层操纵公司报告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现有大量的研究更多地是关于两种常用的盈余管理方式:应计利润操纵与真实交易盈余管理。然而少有文献研究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分类转移是指故意将经常性项目与非经常性项目进行错误分类的行为。将通过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从其他方式中分离出来,有利于看清上市公司在不同盈余管理动机下的行为选择,为监管者和投资者提供识别盈余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非经常性项目;盈余;综述 一、盈余管理方式简述 根据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可将盈余管理的方式基本归为三类,即通过对应计项目的操纵进行盈余管理(Accrual Management)、通过操纵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Manipulation of Real Activities)和通过运用非经常性项目① 分类转移(Classification Shifting)进行盈余管理。 1. 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作为最常见的一种盈余管理的方式,应计项目操纵是通过改变收入、成本、费用的确认时间达到盈余管理目的,但无论是将收入、成本费用提前确认还是延迟确认,都只是将利润在时间上进行了转移,理论上并不会影响利润的总额,即当期增加或减少的利润必然会在以后会计期间出现相同金额的“反转”。这是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利管理的方法的最主要缺陷,而且这种方法也较容易被审计师所识别。 2. 通过构造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作为进行盈余管理的另一种方法,通过构造真实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因为其并不直接违背企业会计准则。真实交易盈余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利用对研发活动的管理来调节利润;②利用对销售活动的管理来调节利润;③利用对资产的购置、处置活动来调节利润;④关联交系调节公司利润。 通过构造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虽然比较隐蔽,不易被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所发现,但却有其自身特有的缺陷,即这种方法有可能会给公司的运营带来风险或直接损害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 3. 运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第三种方法,即分类转移(Classification Shifting)的盈余管理方式。分类转移首次由 McVay(2006)提出,是指故意将经常性项目与非经常性项目进行错误分类的行为。上市公司通过分类转移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将某些经常性的费用转移至线下项目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列示,而将某些非经常性收入或利得转移至线上项目或经常性项目列示(McVay,2006)。 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方法比前两种方法承担较低的成本:既没有会在未来期间转回的应计项目,也不存在如同真实交易盈余管理一样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 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会计071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0-01-08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选题背景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会计理论界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盈余管理的实质是盈余管理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本身而言并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策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恰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但是,在会计实务界总有一些企业任意改变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恶意地设置秘密准备,人为地进行利润操纵。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侵犯报表使用者的利益,甚至危及社会安定。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布和实施立即引起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该准则对一些资产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根据新准则的规定,有以下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计提将不得转回:(1)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2)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3)固定资产;(4)生产性生物资产;(5)无形资产;(6)商誉;(7)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新准则的实施将使得企业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保持相应的谨慎态度,有利于进一步地遏制企业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操纵企业利润,对公司的资产价值以及业绩产生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遏制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地验证。 (二)选题意义 新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披露做了相关的改进,但是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具体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依然还存在有待该井的地方,不可能完全避免盈余管理,所以,盈余管理仍需要规范。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在资产减值方面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试从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出发,探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如何规范企业在资产减值方面的盈余管理行为,旨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也为如何规范盈余管理行为提供合理的意见。

营运资金管理案例

案例一: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用现金成本分析模式确定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 二案例资料 富达自行车有限公司财务经理为了尽量减少企业闲置的现金数量,提高资金收益率,考虑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财务科对四种不同现金持有量的成本做了测算,具体数据见表: 现金持有方案 财务经理根据上述数据,结合企业的资本收益率12%, 利用成本分析模式,确定出企业最佳现金持有余额. 三、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不同现金持有量的机会成本 2.财务经理为什么确定75 000元为企业最佳现金持有余额? 四、必要提示: 最佳现金持有量测算表单位:元 案例二思美时装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案例掌握企业信用条件的选择。 二、案例资料 思美时装公司近年来采取较宽松的信用政策,因而销售量有所增加,但坏账损失也随之上升。近3年损益状况见表。公司变动成本率为65%,资金成本率(有价证券利息率)为20%。公司收账政策不变,固定成本总额不变。

三、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公司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是否成功? (2)如果第3年,为了加速应收账款的收回,决定将赊销条件改为“2/10,l/20,n/60”,估计约有60%的客户(按赊销额计算)会利用2%的折扣;15%的客户利用1%的折扣。坏账损失降为2%,收账费用降为30万元。信用条件变化后收益情况会如何? 四、必要提示 (一)应收账款信用成本由机会成本、坏账损失和收账费用组成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资金X资金成本率(有价证券利息率) 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X变动成本率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年赊销额十360天X应收账款信用期 =年赊销额十应收账款周转率

浅谈盈余管理与舞弊

浅谈盈余管理与舞弊 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专家学者们针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依旧是众说纷纭。纵观国内外目前的学术研究,盈余管理主要存在着“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种不同的做法。加拿大会计学家Scott所持的是狭义的“经济收益观”,即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只要企业经理人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是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William R. 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它主要是针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可被视作“会计政策管理”。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Katherine Schipper坚持“信息观”立足于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经济信息这一基础,指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经理人为了获取私人利益,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意对财务报告进行的控制,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一是盈余管理操纵的是报表,影响的是对外报告利润,而非企业实际盈余,也就是说盈余管理不能从实质上增减企业的实际盈余;二是盈余管理是符合法律和公认会计准则的,即是在法律和准则许可范围内人为地对利润进行操纵和管理。而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突破了法律和准则的限制,是违法行为。因此,盈余管理与舞弊是有明显界限的。 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与舞弊的区别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控制在法律和准则的范围内操纵盈余则为盈余管理,越过法律和准则的范围则为舞弊。两者间的界限看似明晰实则存在模糊地带,且无论是盈余管理还是舞弊都对企业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可为何企业管理层仍是不断钻法律和准则的空子呢?我们来看一下盈余管理的动机。 1、激励动机 盈余管理的直接操作者通常是企业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希望通过盈余管理,向委托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递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管理业绩,传递其拥有高超管理技能的信号,因而得到更多的分红、认股权或者晋升的机会。这是管理层对高额报酬以及职业竞争压力所做出的回应。由于外部利益集团等利益相关者,包括董事会在内都无法准确了解和掌握公司的实际利润,所以管理层就会乘机操纵净收益,以使公司报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达到最大化。在金钱利益和激烈竞争的驱使下,管理者为体现优秀的经营业绩操纵企业盈余,进行盈余管理。 2、债务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中往往包含保护债权人的条款,如限制现金股利的发放,限制营运资金的最低水平,规定财务指标水平等,以保证债权人收回资产的安全性。由于违反合同的代价高昂,因此在面临违约风险时,经营者便会利用盈余管理,调整财务数据,避免违约。 3、政治成本动机 一些公司由于自身特点通常会受到政治关注,如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那些垄断或近似垄断的企业。这些企业希望通过盈余管理减少政治成本。所谓政治成本,即是某些企业面临与会计数据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治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管理者为了降低社会关注度,控制政治成本,利用盈余管理,调整报告盈余。否则,公众的压力将会促使政府通

浅析盈余管理

内容摘要: 文章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入手,并比较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的区别,在总结前人关于盈余管理的主动性(主要是动机)的基础上,提出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性,得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盈余管理观,不能刻意制止,也不能放任自流的观点。 关键词: 盈余管理;动机;客观性

目录 一、引言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获取报酬动机 2、政治成本动机 3、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股票首次发行) 和SEO (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季节性股票发行)动机 4、.避免亏损动机 5、达到分析师的预期动机 (二)、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IPO动机 2、配股动机 3、防亏、扭亏和保牌动机 四、盈余管理的客观性 (一)、盈余管理的作用对象是客观的。 (二)、盈余管理产生也有其客观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使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2、权责发生制原则使得盈余管理成为必然。 3、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全 和滞后性要求会计政策选择的存在。

4、从盈余管理的作用来看,也有其存在的的需要。 五、总结 六、参考文献

浅析盈余管理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一个拥有二十多年历史的研究问题,是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在很多人对盈余管理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偏差,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会计欺诈。作者从自身的理解对盈余管理的定义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盈余管理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我们不能完全杜绝盈余管理,但应将其控制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要了解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性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就连其定义也是人们长久以来争议的对象。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Willian.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是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美国会计学家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Leviit,Goel and Thakor 认为盈余管理是使有关盈余的报告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的做法,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欺诈行为。而国内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

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与盈余管理

2013?7下总第431期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 58 Accounting Audit 【会计审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先进的会计管理理念被应用到对公司利润和盈余的管理中,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管理模式也随之诞生,对公司管理层在利润的调整和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会计—税收差异的概述 会计—税收差异指的是企业所得税和会计准则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也可以说成是在应税收益和会计收益之间存在的差异,也可以被分成是永久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两种,永久性差异表示的是本年度对所得税产生的影响。大量的资料证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会计收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影响较大,而会计-税收差异的管理理念实际上是对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盈余所产生的行为进行捕捉,以提高会计-税收的真实性。 二、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计算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来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以提高企业操纵性应计利润计算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度。 1.1985Healy 在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型:DAN t =∑t TA t /T ,EDA t =TA t -NDA t ,但是由于该模型在对操纵性 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 2.1986DeAngelo 在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型DAN t =TA t -1,EDA t =(TA t -TA t-1)/A t-1。在使用本模型时,不需要注意任何的特殊规定,只需要按照规定的要求计算即可。 3.2005KothariB 在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型:TA =σ0+σ1(1/ASSETS t-1)+σ2(ΔSALES t -ΔAR t )+σPE t +σ4ROA t +U t 。在使用此模型时,需要将企业的净利润计算出来,除以企业此时的总资产,其他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即可。 在上述所说的操纵性应计利润计算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资料都需要进行多次的验证,以保证数据资料的正确性。 三、盈余管理 对企业的盈余报告进行分析发现,在企业盈余变化的过程中,出现小幅度下降的几率是很低的,相反增加的几率却 是极大的。中国证监会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连续三年上市公司都出现亏损的情况就会被称为ST,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都出现亏损的情况,将会被迫退市;如果上市公司出现盈余状况的话,则需要增加的加权平均净资产的收益要在6%以上,离现在最近一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的收益要在6%以内。通过多方的资料和市场调研发现,加权平均净资产的收益在0%—1%或者是6%左右的企业都对盈余管理有着极为强烈的认可度,上市公司的净资产的收益如表1所示。 表1 上市公司的净资产的收益 变量名样本数最小值最大值 平均值 中位数 标准差BTD 1138-0.18652290.65420030.0023909-0.00266890.0441522CFO 1138-0.9863788 1.82660.00220190.00157230.1514919EM 1138010.148506200.3557573 DA 1138 -1.158769 1.006614 1.47e-09 -0.01187560.1369585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中的收益都呈现出正态分布 的形式,是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才得来的,从调查的结果显示,上市公司中的14.85%的比例都在进行避亏与增发的现象,对公司进行盈余的管理,在1%左右的上市公司的比重较大,因此在上市公司中就存在着盈余管理。通常情况下,都将企业中的资产净收益作为是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标准使用,以实现上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上市公司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检验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会计-税收差异以及操纵性应计利润等对上市企业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通过的日常调研工作 中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显示:会计—税收差异中存在的中位数与均值,将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数据信息与无盈余管理行为的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的中位数与均值相对来说较大。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会计-税收差异来对上市企业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实现上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上市企业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对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以及盈余管理等进行阐述,并通过会计税收差异来对上市企业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阐述,以实现上市公司的避亏或者是可持续的发展。 (责任编辑:时音菠) 收稿日期:2013-07-16 作者简介:何慧玲(1972-)女,湖北随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税收实务。 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与盈余管理研究 何慧玲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摘 要:笔者对上市公司数据资料的进行分析后发现,通过会计—税收差异可以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以实现上市公司避免亏损,增加效益的目的。笔者先是对会计—税收差异进行了概述,又详细阐述了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计算方法,最后分析介绍了盈余管理。 关键词: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 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9-0058-01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专业:会计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盈余(Earnings)是从西方会计理论中引进的会计术语。对于这一概念。经济学与传统会计学存在不同的理解。经济学上的盈余概念一般称为经济收益概念,和会计收益的差别主要是缘于其计量原则和计量属性的不同。会计学上的盈余概念称为会计收益。即现行会计实务中的净收益,又称为净利润或者盈利,通常是指来自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会计盈余是关于企业价值信息的重要来源。盈余管理是从早期寻机性会计演变而来,是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组织形式的发展。它最初表现为利润平滑(IncomeSmoothing),后来则是秘密准备(SecretReserves)。随着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的完善。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了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理论和实务。在现行公认会计准则下,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调整公司财务报表是合乎准则的。但从2001年以来,安然公司(Enron)、世通公司(WorldCom)等美国著名大公司接连爆出财务丑闻,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公司盈余管理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二)意义 由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其他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掌握了公司真实盈余、未来现金流、成长能力以及运营效率等方面的信息,而投资者只能根据公开披露信息来对公司的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进行判断。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违背财务报表公正、中立原则的,是可能损害股东利益的。我国盈余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很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盈余管理给出过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孙铮、王跃堂。他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利用。彭数学将盈余管理划分为效率性盈余管理和非效率性盈余管理,并认为效率性盈余管理会促

企业盈余管理研究——以某某公司为例

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以某某公司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在经济学和会计学中引起广泛研究。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时,往往会采取盈余管理方式在短期内实现企业扭亏为盈,但这种方式只是人为操控财务报表,粉饰财务数据,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以某某公司为例,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理论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论证法对某某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识别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提供相关规范盈余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一方面通过公司内部提升企业业绩来破除财务困境,而不是利用盈余管理扭亏为盈;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提高市场监管部门监管力度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盈余管理;扭亏为盈;资产减值;关联交易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不 论是公司内部管理层还是外部信息使用者,都需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作为媒介从而实现各自的财务目的。对于公司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是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财务指标;而对于公司内部管理层而言,出于企业发展的角度,上市公司也重视披露展现企业良好发展态势的信息,维护企业良好形象,并从中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逐渐提高,我国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给了企业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进行调整的空间,实现上市公司的最终财务目标,盈余管理应运而生。那盈余管理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研究。 为此,本文以某某公司为例,在搜查资料了解公司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初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然后结合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盈余管理的动机,并结合相关数据对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为防止类似过度盈 余管理行为的出现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2.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的意义 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对于债权人和投资者而言,盈余管理分析可以帮助他们判断相关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并提供深入分析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为其经济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提醒债权人和投资者谨慎投资,维护自身利益。第二,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入剖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找到企业自身的问题,实现真正的扭亏为盈,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最后,对政府监管机构而言,盈余管理分析有利于看到相关制度的漏洞,从而促进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在1980年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凯瑟琳·席珀(198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过程。威廉·R·斯科特(1997)在其《会计财务理论》中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威廉·R·斯科特(2006)总结出盈余管理手段的两种情形:第一,与政治相关的公司在高利润年份为了避免受到监管,一般采取盈余管理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二,当公司需要良好的业绩展现在公众面前时,管理层就有可能以巨额冲销的方式进行盈余

盈余管理的动因与控制

摘要:盈余管理行为已经成为股票市场上司空见惯的公司管理层操纵利润的手段,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盈余管理在学术界都成为非常具有争议的公司行为。本文试图从盈余管理的动因入手,分析其存在的社会、经济根源,以期对盈余管理研究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并提出如何控制盈余管理行为。关键词:盈余管理动因分析控制会计报表是公司财务信息的重要载体,报表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着相关利益者的决策行为。而企业的盈余是考察一个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指标,直接决定企业能否持续经营下去或经营情况的优劣。当今越来越多的盈余管理有关的会计造假、欺诈行为使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对上市公司感到失望,在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力的情况下,投资者只有选择逃离股票市场,从而导致股市低迷。1998年美国前证监会主席Arthur.Levitt,就曾在其著名演讲《数字游戏》中表达丁对盈余管理现象的担忧,他指出,盈余管理已成为美国证券市场司空见惯却无人挑战的习惯,已演化成市场参与者之间违背市场原则的游戏,将给美国财务报告系统造成很坏的影响。管理当局滥用“巨额冲销”(big bath)的方式来调整费用、提前确认收人、不切实际地计提准备冲销购买中已发生的研发费用这些方法正在威胁着财务报告的可靠性。2001年接连出现的安然、施乐、世通公司的造假行为对美国会计报告体制以重大打击。我国的股票市场更是丑闻不断,直接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盈余管理近二十年来一直是会计界研究的热点内容。对于盈余管理的动因的研究是盈余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盈余管理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经济、社会、的动因呢?一、盈余管理动因研究的回顾Healy (1985)认为,盈余管理是基于奖金计划假设下的会计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订有奖金计划的公司中,其经营者会使当期盈利最大化。Shipper (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有目的地干预财务报告的披露过程,其动机是获取某此私人利益。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1999)指出盈余管理的动机包括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监管动机。其中契约动机包括债务契约和管理报酬契约,监管动机包括行业监管、反托拉斯监管以及其他监管。政治活动也将会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例如管制,税收等。政治成本的变动也会使企业改变其会计程序。Ross L.Watts 和 Jerold L.Zimmerman 指出在盈利报告水平问题上,政治活动提供的动机(降低盈利)恰好与管理报酬方案提供的动机(提高盈利)截然相反。我国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很多都是利用国外的研究成果,创新不过。但是还是很多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一些中国上市公司特有的盈余管理动机。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刚刚建立,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够,加上我国独特股权结构,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特别突出,从而管理层有着强烈的筹资动机。(张玉春李宗植 2005)通过筹资行为,达到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巨大的控制权收益,使得上市成为一种经济资源,股市融资被股票发行人看作是无需还本付息的“免费午餐”,能够带来可观的私人收益。而相关规定在决定上市公司融资资格或决定是否对其进行特别处理时,均将净利润作为必备的条件之一。因此,通过盈余管理、盈余操纵等手段虚构公司盈利水平从而取得公开融资资格,是大股东实现其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主要乎段之一。(王俊秋 2005)有些公司为了达到增发、配股的目的,通过盈余管理行为达到增发、配股所要求的底线,陆宇建(2003)指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随着配股政策的变化而改变,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政策诱致型的。张祥建、徐晋(2005)研究结果表明:配股前3个年度和配股当年存在系统的盈余管理行为。影响了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导致配股后上市公司业绩出现整体滑坡。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急的可靠性.引起各契约关系人之间的财富再分配和利益冲突从而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盈余管理行为也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声誉制约了其在证券市场上进一步融资的能力。同时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有着强烈的扭亏动机,以避免连续三年亏损避免摘牌。陆建桥(1999)指出,在亏损上市公司首次出现亏损年份,公司存在着显著的非正常调减盈余的应计会计处理,在首次出现亏损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又明显地存在着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表明为了避免公司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及其前后年度普遍采取了相应

经济管理学院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毕业论文

1盈余管理概述 1.1盈余管理的内涵 1.1.1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盈余管理定义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允许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或安排交易和事项等方式来实现其期望盈余,并通过财务报告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欺诈行为。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当局。这里的所说的管理当局主要是指懂事会、经理层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因为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交易或事项的安排等的最终决定权都归属于高层管理机构或高级管理人员,因此,公司的管理当局是盈余管理的主体。当然,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也会有非管理人员参与,如一般会计人员等,但他们只是盈余管理的执行者,不属于盈余管理的主体。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披露的会计盈余。从长期(可能是几年或几个营业周期,也可能是公司的整个存续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公司的实际盈余,但是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只是影响披露会计盈余,而不影响公司的实际盈余。 3、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也就是说,人是自私的,在交易过程中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盈余管理领域,可以认为,作为经济人的公司管理层在机会主义的驱动下,总是谋求自身的利益(效用)的最大化。当然,公司管理当局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多数情况下,其动机并不直接表现为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而是表现为债务契约、股权融资、避免摘牌、避税等中间目的。而管理当局的最终目的与这些中间目的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相关关系,通过这些间接目的实现其最终目的。 4、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合规但不合理的欺诈行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盈余进行控制和调整,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估计的变更、会计方法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手段。虽然它是在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但是它是通过财务报告欺诈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所以,它具有不合理性。 1.2盈余管理的基本类型 1.2.1利润最大化 管理当局为了奖金会尽量使报告盈余达到最大,只要盈余不会超过奖金计中规定的盈余上限。当关键管理人员聘期即将到期时,他们会尽可能使报告盈余最大化,一方面为了

【MBA教学案例】青山纸业盈余管理案例分析(下)

【MBA教学案例】青山纸业盈余管理案例分析(下) 2020年06月17日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 盈余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动机,国外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总的来看,盈余管理动机可以分为三方面。 第一,资本市场的动机。《公司法》对企业上市有着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摆脱政策性限制达到上市的目的,许多企业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从而合法地获得上市资格。Lewis与Chanery(1998)实证分析了489家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司,研究发现公司确实利用操纵性应计利润来平滑收入,业绩较好的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其他公司,意味着公司的收入平滑性与业绩呈正相关。我国学者陈共荣和李琳研究了中国证券市场2000年?2004年内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司,实证检验了盈余管理对股票发行价和首日价格变化的影响,得出结论是我国A股市场存在高抑价的现象,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第二,契约动机。契约动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契约的双方是企业的经营者和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等,前者提供会计信息,后者使用会计信息。Sweeney(1994)对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动机进行了研究,对于22家违反债务契约且具有强烈盈余管理动机的企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管理当局会实施盈余管理,从而避免产生违约行为;企业的财务状况越接近于违反债务契约,经营者就越有可能调高报告利润。关于公司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契约关系,Watts等(1986)提出公司股东通常会对管理层采用管理激励机制——根据公司业绩决定管理层报酬的方式,但是这种管理激励机制会产生负面效应:使经营者积极谋求任期内公司业绩的最大化从而使自身报酬最大化。 第三,政治成本动机。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业面临着与会计行为相关联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数据高于或低于一定界限,企业就会招致政府管制和惩罚,因此经营者通常会设法降低报告利润,以一个更加温和稳定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Zimmerman(1983)提出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经营者应越有可能调整当期的报告利润,尤其是战略性产业、特大型企业、垄断型公司,大型企业更有可能会通过递延报告期收益的方式实施盈余管理行为。张晓东(2008)以高油价时期中国石化行业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政治成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在油价飙升阶段石化行业公司会进行盈余管理以调减利润。 关于盈余管理的手段,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会计手段和交易手段。会计手段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估计,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以及利润平滑都是采用会计政策调节利润的结果,由于会计政策存在选择的空间,所以许多企业会借助于会计政策调节盈利水平。交易手段是指为了达到理想的会计结果而刻意安排某些交易事项,通过真实发生的生产和投资决策干预销售和管理费用。交易手段是一种非会计的盈余管理方法,例如为了提高报告期收益推迟购入固定资产和推迟消费支出,甚至创造交易等,这些做法对企业收益的真实性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 根据均值回复应计利润模型,可以计算出三家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数据如表4所示。 操纵性应计利润是公司管理者违规构造交易事项或者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所产生的利润部分,从表4可以明显看出青山纸业2012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净利润的指标明显高于其他两家公司,因此可以说明青山纸业在此期间的确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操控性应计利润这一指标可以看出,2011和2013这两年,三家公司这一指标无太大差异,而青山纸业在2012年该指标远远大于另两家对比公司,因此可以确定青山纸业通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一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操作。(四)盈余管理对市场的影响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对青山纸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市场的影响进行衡量,为了充分分析和说明青山纸业公司盈余管理对股价收益率的影响,本部分继续选取景兴纸业和山鹰纸业这两家公司作为同行业对比公司,三家公司事件分析法的具体计算过程一致。 1.计算公司股票在(-10,10)每日的实际收益率 实际收益率定义为,其中t代表时间,代表t时间的股票收盘价,代表t-1时间的股票收盘价。 2.计算如果事件不发生的正常收益率 先用公告日前360天至10天,即窗口期为(-360,-10)的个股实际收益率和市场收益率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最小二乘法估算出相应参数,然后将他们代入公告日前10天和后10天,即窗口期(-10,10),并用公式计算出各股窗口期内正常收益率。其中,为股票在t时间的正常收益率,为市场的收益率。 3.计算股票在事件窗口期(-10,10)内的超额收益率 用时间t的实际收益率减去时间t的正常收益率可以得到事件窗口期(-10,10)的超额收益率。 4.计算股票在时间窗口期的累计超额收益 由于事件分析法的目的就是研究某一个事件发生对股票收益的影响,仅仅观察超额收益率并不科学,因为在一个案例在估计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非研究事件的干扰因素,无法仅仅从AR中得到确切的结论。并且事件分析法不仅仅只是观察事件发生日收益率的变化,还要观察事件发生后一段时间的效应,因此需要对超额收益率的观察值进行加总,得到累计超额收益率。通过对事件窗口期内各公司超额收益AR和累计超额收益CAR的统计结果得出表5,根据表5,在图3中展示了三家公司累计超额收益的对比情况,青山纸业的CAR显著为负。 过上述分析,青山纸业公司在窗口期内累计超额收益显著为负,而同行业其他两家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均在0附近波动,没有显著的正向或负向超额收益,说明青山纸业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确实对证券市场股价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2012年青山纸业高管变动导致的盈余管理行为在降低公司2012年整体业绩表现的同时,确实造成了股价和收益率的下跌。 青山纸业公司年度财报公布之后的短期内,投资者并未发现青山纸业的负向盈余管理行为,导致公司股票收益率持续下跌。那么投资者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对盈余管理能做出反应?中长期内证券市场收益率能否对盈余管理做出反应?长期内股票市场价格能否回归正常水平? 我们将事件的跨度调整为100天,即时间窗口变为(-10,100),测算从青山纸业年报发布日之后四个月内市场的反应。结果显示,投资者可以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做出反应,在经历了短期内累积超额收益的持续下降之后,随着时间窗口继续拉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分析 1、过度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越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则被称之为利润操纵,它会导致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误导投资者,危害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2、盈余管理的概念: 国外:①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Scott)在其《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这里所指的盈余管理是一种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一种调节,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收益观”。“经济收益观”认为,会计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特定的会计确认、计量等程序得到企业的“真实收益”。 ② 1989年,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Shipper)在信息观的基础上将盈余管理理解为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信息观”认为,在市场竞争不完全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经济世界中,任何会计方法都不可能得到企业的“真实收益”。会计盈余的功能是向投资者传递某种有助于判断和估计经济收益的“信号”,而不在于经济收益本身。这意味着会计盈余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 ③第三种观点由保罗·M·希利(Paul·M·Healy)和詹姆斯·M·瓦伦(James·M·Wahlen)1999年在《会计瞭望》中共同提出来的,他们指出,从与会计准则制定者相关的目的研究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目的在于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国内: ①魏明海(2000)认为企业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基于企业财务数据的债权契约合同的结果,在编制企业会计报告和构建规划交易方法时,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作出的判断。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实现自身利益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利用已有的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进行自由选择,为对某些利益集团可能会造成损害,但是其行为是在合法的范围内,可以说是对政策范围内不同选择而做出的最佳选择 ②被称为“利润操纵,利润平滑”,此种是企业的不合法行为,指有目的的操纵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信息披露,这可能不是一个企业的整体行为,而是企业某些小集团群体或个体利用其有利信息而进行的操纵行为 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目的 (一)保住配股资格 能否获得配股资格对上市公司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将影响到上市公司后续资金的注入。但政策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10%,以及单个年份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才能获得配股资格,于是上市公司便会想方设法采取盈余管理措施,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配股目的。(二)避免股票被摘牌 根据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亏损,或者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或财务状况异常时,将进行特别处理,这样不仅使公司的形象大大受损,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公司将面临被摘牌的危险,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上市公司存在着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