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张纸]导学案答案

[半张纸]导学案答案
[半张纸]导学案答案

[半张纸]导学案答案

《半张纸》导学案答案版

编写人:余丽华审定人:王宏伟编写时间:2019/11/9 班级:_________ 组名:

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截取横断面”的结构方式。

2.通过讨论,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题。

3.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积极向上的品格。

学习重难点:1.对小说结构的把握。 2.对主题思想的把握。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

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

受到不少人的推崇。斯特林堡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

先驱,是继易卜生之后的又一位北欧戏剧大师。代表作有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小说

《红房子》等。

导入新课:

1936年,瑞典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奠基者尤金·奥尼尔。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我的工作

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奥尼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什么要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呢?

学习过程: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主人公读完半张纸后,“吻”它,“折“好”,“收”在胸前,反而“高高地抬

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这样的描写有失生活的真实。

B.“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说明艾丽丝和肚中的孩子都不幸失去了生命。但为

什么都失去生命了?小说并未交待原因,这无疑使得小说美中不足。

C.小说通篇都用白描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一位年轻房客两年间的生活经历,从他的

年轻有为,到觅得佳偶到幸福的新婚,直至心爱的妻子因生产而死去。房间里电话旁的半

张纸上用极其简单又典型的词唤起他们两年的生活轨迹。

D.作品采用倒叙的结构手法,通过心理、神态等的描写,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

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

E.小说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那就是“这两分钟里,他又重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从“两分钟”到“两年”,这个涵盖诸多又极为凝炼的投射,正是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半

张纸”,并以半张纸上的一系列名称和电话号码展开情节的结果。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2、整体阅读,用简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并简要分析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叙

述手法。

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

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我们称之倒叙。)

作品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半张纸被注意,引出了主人公对以往两年间全部悲欢离合

的回忆,使得小说的布局别具一格,饶有新意。

倒叙手法可以使情节悬念顿生,引人入胜。

3、这“半张纸”是一张怎样的纸?用文中的话填写下列表格:

大小“小纸头”“半张小纸”

字迹“涂满” “多种笔迹”“易辨认”“草草” (说明了纸头的内容在不同时候

写成,写字的人也不一样,因而它就记录了不同时候发生的故事,也从侧面反应其内容丰富。)

内容“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 (“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说明

其包含的内容不但丰富而且时间跨度很长。)

4、主人公读半张纸前与读半张纸后有何变化?

明确:读“半张纸”前主人公是“垂头丧气”,决心忘却;读“半张纸”后,主人公

是“吻”“折”“放”,珍藏他它,高昂着头。

5、从小说结尾可以看出“年轻房客”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小说结尾时,主人公收藏起那弥足珍贵的半张纸,“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而是“高高地抬起了头”,告诉我们主人公将以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奋然前行,去开拓新的人生。他勇敢地面对命运,承受人生的一切幸与不幸,在生活面前保持着骄傲

与快乐的姿态,主人公是一位达观而又坚强的人。

(2)启示一: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

人生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幸与不幸,都是生活赐予我

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既要积极地追求人生的幸福,也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不幸。

(3)启示二:人生的幸与不幸,都只是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个阶段而已,重要是的学

会从中获取经验与启示,得到力量与智慧,以向前看的健康乐观心态走好人生的下一步。

对于过去的一切,美好的,我们会珍惜;不幸的,我们任它随

时光流逝,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拥有的,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

6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结合文中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工作变迁、朋友的盛极

而衰等)

《半张纸》截取了一对生死两别的年轻人生活的最后一个瞬间,引出主人公对以往

两年间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深刻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流程。小说启示我们对于

过去的一切,美好的,我们会珍惜;不幸的,我们任它随时光流逝,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

拥有的,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

7、“半张纸”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截取横断面”的手法(横断

面结构特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发生的事情,内涵可以很深厚)。起到了行文线

索作用,因为两年刻骨铭心经历的回忆都是用这张记录了各种电话号码的纸联系起来。原

本杂乱的回忆,通过这个故事的焦点,巧妙地将人生变迁的喜乐悲愁维系在一起,浓缩的“半张纸”上,杂而不乱,承载起表达主题的任务。

主人公只读了二分钟,但实际却回忆了两年的时间,又给人以很深刻的人生启迪。可

谓是“小容器,小切口,短时间”(即横断面),但实际却是“大容量,含义丰,长时期”(空白,借助读者的想象,感悟),把大量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想象、填实。这是

结构的另一种方式“生活的横断面”。

半张纸的横断面就是主人公在搬离寓所的那一霎那阅读到半张纸的二分钟,而从中我

们窥见了主人公两年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人生感悟,以及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文中借

助“半张纸”以小切口,做出大文章。情节简单,却含义丰富。

能力拓展

1. 分析下列小说的主题和结构

书法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及答案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2、品析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品析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学习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自主预习案】 积累词语 1、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初读课文,结合书注和读一读,写一写的相关内容,积累词语,并标示出疑难。 2、提出疑难,交流解决。 3、随堂检测,听写 A字音、字形: 衰微赫然(hè)迭起高标锲而不舍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jì)慷慨淋漓 弥高校补漂白(piǎo)目不窥园望闻问切 群蚁排衙炯炯目光潜心贯注 B词义: 衰微:衰落,不兴旺。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高标: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指超群、出众。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穷:尽。 沥尽心血:用尽自己的毕生精力。沥:滴。 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心会神凝:指集中注意力。 迥乎不同:形容相差很远。迥:远。 一反既往:完全改变以往的作法。既:已经。既往:过去。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很盛。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天空。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是从哪两种身份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文章可依此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找出结构上起衔接作用的段落。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结果,概括各部分内容。 3、展示学习结果。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抓关键信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的说理方法。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自主学习】 一、作者作品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史》等。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 亭皋.()寒砧.()涔.阳()万应锭.() 言筌.()窸窣 ..()()迢.远() 2、词语释义。 (1)万应锭: (2)不落于言筌: (3)相去无几: (4)一言难尽: 3、积累名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 (3)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4)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5)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 4、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

【课堂导学】 一、解题 文题为“说木叶”,速读课文,弄清楚什么是“木叶”?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和段落中的关键句,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并划分层次。 三、重、难点突破。 1、潜心默读课文,摘录出课文中所引用的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 2、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体会总结“木”与“树”的区别,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 (1)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 (2)、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3)、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最新《半张纸》导学案答案

《半张纸》导学案答案版 编写人:余丽华审定人:王宏伟编写时间:2015/11/9 班级: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截取横断面”的结构方式。 2.通过讨论,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题。 3.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积极向上的品格。 学习重难点:1.对小说结构的把握。2.对主题思想的把握。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斯特林堡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是继易卜生之后的又一位北欧戏剧大师。代表作有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小说《红房子》等。 导入新课: 1936年,瑞典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奠基者尤金·奥尼尔。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奥尼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什么要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呢? 学习过程: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主人公读完半张纸后,“吻”它,“折“好”,“收”在胸前,反而“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这样的描写有失生活的真实。 B.“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说明艾丽丝和肚中的孩子都不幸失去了生命。但为什么都失去生命了?小说并未交待原因,这无疑使得小说美中不足。C.小说通篇都用白描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一位年轻房客两年间的生活经历,从他的年轻有为,到觅得佳偶到幸福的新婚,直至心爱的妻子因生产而死去。房间里电话旁的半张纸上用极其简单又典型的词唤起他们两年的生活轨迹。 D.作品采用倒叙的结构手法,通过心理、神态等的描写,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 E.小说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那就是“这两分钟里,他又重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从“两分钟”到“两年”,这个涵盖诸多又极为凝炼的投射,正是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半张纸”,并以半张纸上的一系列名称和电话号码展开情节的结果。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2、整体阅读,用简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并简要分析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叙

2.说和做 导学案答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学习过程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说木叶》导学案

高二语文编号: 19 编制:小组:姓名:评价: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重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难点)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法指导】本文的学习用二课时。第一课时: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本导学案。第二课时,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预习案为序,完成知识积累;然后,按121课堂模式,进行讨论探究,进行展示交流与点评,完成学习目标。 预习案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起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

说和做导学案及答案

教(学)反思: 二、 2、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穷:尽。 迥乎不同:形容相差很远。迥:远。 【合作探究】 1.学者方面和革命家方面 2. 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3.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4.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5.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目的:争取民主 6. 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7.⑴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⑵、有吹嘘,自诩的意思。⑶、对 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8、①“目不窥园,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作用:这些形象描写,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和高大的形象。②“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作用: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9、作为学者的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热爱工作,持之以恒,默默无闻。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说了再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大无畏,视死如归。 10、①“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②“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③“望闻问切”是拟人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先生当时从文化研究上

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

语文必修五编号YW-BX--0301--09 《说“木叶”》导学案 编写人:阮景荷审核:刘凤时间:2013.4.6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法指导】: 1、朗读法 2、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第一学时 一、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走近作者 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人物评价: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先生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 三、知识积累: 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 1、注音: 万应锭()桅()杆接踵()而至寒砧()迢()远窸窣()沈佺.期()门闩 ( ) 心有余悸()姣姣()袅袅 ..()柳恽.() 2、阅读文本整体把握 思考: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思路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

[半张纸]导学案答案

[半张纸]导学案答案 《半张纸》导学案答案版 编写人:余丽华审定人:王宏伟编写时间:2019/11/9 班级:_________ 组名: 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截取横断面”的结构方式。 2.通过讨论,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题。 3.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积极向上的品格。 学习重难点:1.对小说结构的把握。 2.对主题思想的把握。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 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 受到不少人的推崇。斯特林堡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 先驱,是继易卜生之后的又一位北欧戏剧大师。代表作有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小说 《红房子》等。 导入新课: 1936年,瑞典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奠基者尤金·奥尼尔。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我的工作 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奥尼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什么要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呢? 学习过程: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主人公读完半张纸后,“吻”它,“折“好”,“收”在胸前,反而“高高地抬 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这样的描写有失生活的真实。 B.“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说明艾丽丝和肚中的孩子都不幸失去了生命。但为 什么都失去生命了?小说并未交待原因,这无疑使得小说美中不足。

(完整版)说和做导学案及答案

环节一:激趣导入,目标领航(明标) 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衰微()赫然(迭起()窥视()酗酒()无暇( )疏懒()弥坚()校补()诗兴()地壳()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校补()锲而不舍() 赫然() 沥尽心血() 炯炯目光(函寄()群蚁排彳显 () 漂白()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警报迭起()气冲斗牛()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字 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成名。解放后出版的诗集 有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闻一多,原名,著名、、。湖北浠水人。著作收在_________________ 中。 环节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互学-查)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 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6、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环节四:精讲点拨,释疑解难(导学-查) 1、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作为学者:作为革命家: 2、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划横线部分的意思。 ①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②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③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⑤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环节五:学以致用,巩固拓展(测评) 1.文章①②自然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2?③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③段中和⑦自然段中“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 “精神食粮”: “这”: 4?⑥自然段中“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诗歌鉴赏知识,鉴赏诗歌的意象 概念: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方法:

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色彩 (色彩鲜明、色彩斑斓)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结合诗歌分析意象特征。 (找意象并概括意象特点) 景 第二步、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组合的特点。 (概括景象(意境)的氛围特点) 境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 情 二、快速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袅袅陆厥王褒橘徕服兮 淮南皎皎灼灼 陇首秋去飞柳恽寒砧征戍 沈佺期庾信涔阳 万应锭不落于言筌桅杆窸窣 歧路冉冉卢纶 照浦亭皋迢远 2、看拼音写汉字: 征shù()jú()颂得鱼忘quán()cén ()阳无fánɡ() lǒnɡ()首寒zhēn()wéi ()杆shū()朗xī()窣 秋风niǎo niǎo()tiáo()远zhuózhuó()其华piānpiān()起舞 洗lian( ) 万应ding( ) 干zao( ) 词zao()典故甜mi() 三、认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整篇文章作者从传统的意象“”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具有的特点。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半张纸》导学案答案

《半张纸》导学案答案 、开头“房客”即将离开、用倒叙的手法借助纸片上号码回忆刻骨铭心的两年生活。提示: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我们称之倒叙。(倒叙手法可以使情节悬念顿生,引人入胜。) .初恋的热情、甜蜜;失业的焦虑、恐慌;蜜月的美妙、和谐;将为人父的惊喜、不安;丧妻夭子的悲痛。 读半张纸前哀愁、人去楼空的失落;读后不再垂头丧气,知道自己尝到了生活赐予人的最大幸福,以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奋然前行。 连续重复,暗示主人公故作镇定;“决定”显露出他心理上的脆弱。 、“常”写他们经常去看戏,长久地停留在幸福之中;“最”字突出了那时主人公的幸福;“静静地”是他们在享受这惬意而幸福的一刻;“沉醉”,沉浸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醉在这如梦般柔美的爱河中。 、“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那样”表现出回忆到这一幕人生不幸,悲痛欲绝。比喻,把自己看成将死之人,体现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相爱的甜蜜、蜜月的幸福、为父的喜悦、失亲的悲恸 、“人生变幻莫测”“生活总是起伏不定”等。 (◆问:“过眼云烟”我觉得意思是“眼前如云烟一样迷惘”,对吗? 意思是“从眼前飘过的云烟”。 ◆也就意味着曾经见过现在却消逝了,主人公也是从享受幸福到失去幸福。 我觉得作者要表达的就是失去幸福后的痛苦,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 眷恋当然是有的,但这一切都表明一个生活常态:“有”终究会变为“无”,好景不常在。用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个意思,就是“人生无常”。 ◆既然“有”终究会变为“无”,我不由得感到一种悲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更让我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展示幻灯片 “人生如同上好发条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叔本华 ◆思考:如果你是斯特林堡,你怎么回复叔本华的观点。 分析:“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他拿起这淡黄的小纸,吻了吻,小心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作者情感并未消极下去,相反更加昂扬,“吻了吻”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尊重和直面现实的生活态度。 展示作者一段原话与学生发言进行比较: 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半张纸”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呢呢?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导学案及答案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3.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在默默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这甘愿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心中回荡,时时刻刻都在激励着我们。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在反动派面前敢干“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少有的优秀知识分子──闻一多先生。让我们从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典籍(jí) 慷慨(kāng kǎi) 迭(dié)起赫(hè)然淋漓(lín lí) 目不窥(kuī)园兀兀(wù)穷年沥(lì)尽心血无暇(xiá)及此 迥(jiǒng)乎不同仰之弥(mí)高锲(qiè)而不舍炯炯(jiǒng)目光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诗兴不作:作:兴起;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锲而不舍:锲:刻;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 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书写的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 兀兀穷年:兀兀:劳苦的样子;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迥乎不同:迥:差得远;很不一样。

一反既往:既:已经;与以往完全不同。 潜心贯注:潜:隐藏的;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3.作者链接 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被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闻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4.背景链接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诗人: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学者: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闻一多先生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参加并主持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在会上拍案而起,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使群情为之振奋。会后,闻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在返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根据这个思路,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这几部分又是怎样衔接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导学案:说木叶

《说木叶》学案 编者审核 课堂导学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三、整体感知 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2、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 四、课内纵横

高中语文半张纸(导学案)

《半张纸》导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赏析小说的精妙结构。 3、学会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 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及拓展分析。 学习难点: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知人论世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作家,瑞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瑞典的国宝,世界现代戏剧之父。代表作有《父亲》、《死亡之舞》、《红房间》、《奥洛夫老师》、《朱丽小姐》、《去大马士革》、《一出梦的戏》及《鬼魂奏鸣曲》等等。斯特林堡一生共写过六十多个剧本,大量的小说、诗歌和关于语言研究的著作,留下书信七千余封。他的剧作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又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对欧洲和美国的戏剧艺术有很大影响,对当时的电影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斯特林堡的众多代表作品对世界各国的大文豪都

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法国的加缪、爱尔兰的贝克特、美国的奥尼尔、罗马尼亚的尤奈斯库和英国的品特等。 1936年,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尤金?奥尼尔。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半张纸》是斯特林堡颇具特色的小说。 二、创境设疑,合作探究 1、抓住相关语句描述“半张纸”这一物象? 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字迹、内容 2、你能从纸上的内容推测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吗? “半张纸”其实记载了主人公两年来的生活经历:恋爱――新婚——将为人父――丧妻夭子。 3、你能读出主人公在这几个人生阶段的情感体验吗? 总结明确:作者享受过爱情的甜蜜和即将当父亲的喜悦,也承受了妻儿丧亡的不幸。 情感线索:相爱的甜蜜——蜜月的幸福——为父的喜悦——失亲的悲恸 4、年轻房客回忆到这里感受是怎样的? 讨论分析“溺死之人”:把自己看成将死之人,体现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

说和做导学案及答案

说和做导学案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

教(学)反思: 二、 2、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3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穷:尽。 迥乎不同:形容相差很远。迥:远。 【合作探究】 1.学者方面和革命家方面 2. 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3.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4.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5.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目的:争取民主 6. 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7.⑴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⑵、有吹嘘,自诩的意思。⑶、对 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8、①“目不窥园,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作用:这些形象描 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和高大的形象。②“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作用: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9、作为学者的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热爱工作,持之以恒,默默无闻。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说了再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大无畏,视死如归。 10、①“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②“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③“望闻问切”是拟人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先生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④“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⑤“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展示提高】 1.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 2.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 3.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说了再做,做了再说” 4.说明闻一多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 5.除了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表现闻一多研究学术极专极深。 4

《半张纸》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半张纸 [瑞典]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纸条。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种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画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经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了,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的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7.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解答

【课前寄语】 有种力量叫放大目标,有种智慧叫把问题缩小,有种承诺叫人生诚信,有种约定叫顶峰相见,有种幸福叫结缘惜缘,有种信念叫必定成功。 使用说明: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未读课文,不做学案。完成预习自测题目。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标示出来。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案】知识链接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 、 “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阅读文章第5段) 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木” “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

《牲畜林.导学案答案

《牲畜林》导学案答案版 编写人:余丽华审定人:王宏伟编写时间:2015/11/2 班级: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题旨 2、体会平实又隐含幽默的语言 3、认识与理解小说层层递进的结构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结构的“延迟法”特点。 难点:作者是如何减少小说主题的沉重性的 知识链接: 1、导入课文 猴子在地里掰玉米,刚掰下一个,觉得前面的更好,就扔下手里的去掰另一个。另一个到手,觉得还有更好的,就把到手的又扔掉,去掰那个“更好的”。这样一路走一路掰,不知不觉走到了地的尽头,这时天色已晚,只得慌慌张张随便掰一个回家了。回去一看,恰恰是个烂玉米。 小说《牲畜林》也给我们讲了一个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只不过猴子变成了德国兵,他也像猴子掰玉米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一个……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2.作者简介:卡尔维诺,意大利人,当代作家。卡尔维诺是一位有着富于幻想,具有童话气质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有着宇宙和科学的背景,耽于哲思和无限探索的作家。 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代表作:小说《命运交织的城堡》《寒冬夜行人》《我们的先人》《宇宙谐趣》《看不见的城市》《寒冬夜行人》。20世纪小说经典理论著作:《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编著童话集:《意大利童话》。 3.写作背景:《牲畜林》的背景是二战期间意大利人民反抗德国入侵。。虽然从中我们一点也嗅不到血腥的气味。事实上这篇《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分析下列各项中正确的两项是(DE ) A.卡尔维诺,西班牙作家。他是一位有着富于幻想,具有童话气质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有着宇宙和科学的背景,耽于哲思和无限探索的作家。代表作有《寒冬夜行人》《我们的先人《看不见的城市》。 B.朱阿之所以拿起武器,是因为他在世上唯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德国兵带走,所以结尾处受到大家的欢迎是对他的嘲讽。 C.小说中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 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 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 去抓另外一个 , 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 生怕误伤了牲畜。…朱阿一共有五次打算射击, 其中四次准备射击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D.“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展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小说中,作者故意地使用了多次“延迟”手法——朱阿举起猎枪准备射杀德国兵时多次被阻止——使得读者觉得希望不至于完全破灭,在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了小说的结构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