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及政策分1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及政策分1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及政策分1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及政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网

一、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将是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中国的城镇化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益。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标志之一,全国各地都把如何提高本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当作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虽然近年来河南省出台郑州-洛阳“双核”驱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强化中心镇、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底层突破等一系列的战略举措,促使城镇化进程提速,但与沿海发达地区或者发达国家相比,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2011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标志着我国已经由农业社会步入城市社会,而同期的河南省城镇化率仅为40.57%,滞后全国平均水平10百分点左右。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的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三化”协调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通过分析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演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在科学预测城镇化发展未来趋势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拉长发展中的短板,弱化城乡二元分割体系,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跃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在对河南省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城镇化率大于30%)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模拟的基础上,对河南省2012-2020年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然后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全国城镇化发展平均水平,从而确定适合河南省情的合意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并分析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为中原经济区顺利实施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二、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演化趋势分析

城镇化是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过程。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可以选取城镇化率来表示,城镇化率=城市人口/地区总人口。河南省城镇化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运用户口迁移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等行政手段,树起了阻隔城乡人口自由迁移的藩篱,制约了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自然进程。在这一期间,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仅从1957年的9.3%增长到1978年的13.63%,33年只增加了4.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同期的工业化水平。1978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河南省城镇化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为了更好的描述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我们将河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1978-2011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如图1所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城镇化率呈现先缓慢后加速的发展态势。在1995年前,城镇化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化

率由1978年的13.63%,上升到1994年的16.84%,18年间城镇化率仅仅提升3.5个百分点,而同期的全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1994年的28.51%,提高了9.6个百分点,可见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在改革开放起步阶段就已经滞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随着我国1994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河南省的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城镇化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城镇化率由1995年的17.19%上升到2011年的40.57%,17年间,城镇化水平跃上了23.4个百分点;同期的全国城镇化水平由29.04%上升到2011年的51.27%,提升了22个百分点。到2011年为止,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滞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差距大于改革开放初期,表明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速度依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11978-2011年河南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单位:%)( 省略)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

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1979)总结了欧美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S”型城市化描述曲线,并将城镇化过程划分为初期(城镇化率小于30%)、中期(城镇化率30%-75%)和后期(城镇化率75%-100%)等3个阶段。在初期阶段,城市发展缓慢,区域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状态;到了城镇化中期,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工业在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而在后期,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慢甚至停滞,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明确提出河南省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城镇化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在考虑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基础上,可以判断:2005年河南省城镇化率达到30.65%,标志着河南省开始进入城镇化中期;考虑GM(1,1)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加上城镇化率30%是城镇化由初期进入中期的门槛数据,因此,本研究以2006-2011年的城镇化数据为基础,预测2012-2020年河南省和全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灰色系统GM(1,1)模型是灰色系统预测的基础,它由一个只包含单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构成的模型,适用于原始数据光滑性较好的情况,在描述系统整体发展趋势时具有较好的效果。根据GM(1,1)模型的建模过程,可以得到河南省和全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如式(2.1)和(2.2)所示。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预测的GM(1,1)模型:(2.1)

全国城镇化水平预测的GM(1,1)模型:(2.2)

由式(2.1)和(2.2)可以看出,河南省和全国城镇化水平预测的GM(1,1)模型中的发展系数分别为0.0408和0.0283,满足||<2的条件,所以本研究构建的GM(1,1)模型有意义。

根据GM(1,1)模型对河南省和全国2006-2011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都比较小,分别只有0.41%和0.18%,精度比较高,可以用来进行未来预测。

表12006-2011年河南省和全国城镇化水平实际值与预测值(单位:%)

年份河南省城镇化率全国平均城镇化率

实际值预测值平均相对误差实际值预测值平均相对误差

2006 32.47 32.47 0.41 44.34 44.34 0.18

2007 34.30 34.4845.89 45.78

2008 36.03 35.9246.99 47.09

2009 37.70 37.4248.34 48.45

2010 38.82 38.9849.95 49.84

2011 40.57 40.6051.27 51.27

根据式(2.1)和(2.2)来预测2012-2020年河南省和全国的城镇化水平,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河南省和全国2012-2020年城镇化水平估计值(单位:%)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河南42.3944.0545.8947.8049.7951.8754.0356.2858.62

全国52.7454.2655.8257.4259.0760.7762.5264.3166.16

从上表可以看出,河南省未来城镇化水平会继续保持增长,2017年的城镇化水平预计会突破50%,达到51.87%,到时,河南省将由农村社会跨入城市社会,而到2020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将会达到58.62%,比2012年提升16.3个百分点。虽然河南省的城镇化提升的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提升幅度,但由于前期落后太多,因而,到2020年依然落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除非采取有效的措施,否则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难以在2020年实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所提出的“河南省城镇化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

三、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探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哪些因素对城镇化发展影响大,哪些因素对城镇化发展影响小,本研究采用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方法对河南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灰色综合关联分析【1】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关联度是否密切。如果曲线相似程度越小,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程度就越小,表示它们的相互影响程度就越小;反之,就越大。灰色绝对关联度体现了两条折线之间的相似程度,灰色相对关联度则反映出它们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的接近程度,灰色综合关联度集合了灰色绝对关联度和灰色相对关联度的优势,是较为全面地表征序列之间联系是否紧密的一个数量指标。

在影响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本文选择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城乡差距、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全球化等指标作为评估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1.工业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和加速器,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霍利斯?钱纳里(HollisB.Chenery)与M?赛尔昆(M.Syrquin)两位经济学家通过对101个国家1950-1970年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提出了著名的钱纳里-赛尔昆多国模型;该模型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了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镇化程度的提高【2】。本文以工业化率来表示工业化水平。

2.信息化。信息化是工业化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的必然结果。信息化不仅是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更代表着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信息化作为城镇化的提升机和倍增器,是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镇功能跃升的发动机。发达的信息化水平能够增加各类企业在城市的集聚强度并强化城市的商业中心作用,并加速信息的集聚和扩散,引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进而提升区域城镇化水平。本文以人均电信产业产值来表示信息化水平。

3.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既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镇化的基础和动力。缺乏农业的现代化,很难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农业中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正是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快速转移促进了河南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农业劳动生产率表示农业现代化水平。

4.市场化。市场化对城市化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效应【3】。市场化推动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部门和城乡间的优化配置,是新时期河南省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并且会进一步导致金融资本和信息资本等要素的再配置,加速社会资本的形成,形成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社会多元复合资本。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和微观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本文以市场化指数表示市场化水平。

5.城乡差距。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力能促进城市化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河南省城镇化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河南省经济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取得显著提高,但市场经济是效率型经济,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可能等比例同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的绝对值在不断扩大。在比较利益和对美好生活合理追求的基础上,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加速了河南省城镇化的步伐。本文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值来表示城乡差距状况。

6.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根据产业演化经济学理论和城市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城镇化的发展就进入第三产业主导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到了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将取代工业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城镇化发展的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切换,并将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下持续推动下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先发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经验也表明,在工业

推动的基础上,第三产业的优质发展构成了城镇化向纵深跃进的核心后续动力。本文用第三产业产值占整个GDP的比重来表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7.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化从来就是城市化的一个主要动力来源(郑永年,2013)【5】。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要求人、财、物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城镇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必然受到全球化的强烈影响。本文用进出口总额占整个GDP的比重来表示全球化水平。

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如表3所示。

表3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

年份工业化(%) 信息化(元/人) 农业现代化(元/人.年) 市场化(%) 城乡差距(元)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全球化(%)

2006 84.50 697.50 6194.00 7.07 6549.23 23.05 6.32

2007 85.20 903.80 7429.35 7.42 7625.45 23.66 6.53

2008 85.24 1085.99 9220.00 7.78 8776.87 24.41 6.79

2009 85.79 1246.10 9868.00 8.04 9564.61 25.37 4.71

2010 85.89 1377.18 11897.66 9.22* 10406.53 26.10 5.22

2011 86.96 1637.26 13050.71 10.00* 11590.77 27.03 7.69

注:市场化指数来源于《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1)》(樊纲等著),其中2010、2011年的数据为预测值,在2001-2009年数据基础上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计算得到;其它指标数据根据相关年份的《河南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根据表3和表1的数据,运用灰色综合关联模型对影响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剖析,结果见表4。表4显示,各影响因素与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关联度都在50%以上,表明,就整体而言,这些因素对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都比较大。其中,对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绝对关联度达到0.7288,相对关联度达到0.8945,综合关联度达到0.8117;其次为市场化,绝对关联度和相对关联度分别为0.6427和0.9421,综合关联度达到0.7924;工业化、全球化和城乡差距与城镇化的综合关联度分别达到0.6907、0.676和0.6181,表明它们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力都比较大,依次位居第三、四、五位,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对河南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相对较低,综合关联度不到60%,分别只有0.5884和0.5781,说明它们是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短板,应该引起相关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

表4河南省城镇化影响因素综合关联度计算表

影响因素单位城镇化水平(%) 排名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综合关联度

工业化 % 0.6359 0.7455 0.6907 3

信息化元/人 0.5047 0.6515 0.5781 7

农业现代化元/人.年 0.5006 0.6762 0.5884 6

市场化 % 0.6427 0.9421 0.7924 2

城乡差距元 0.5008 0.7353 0.6181 5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 0.7288 0.8945 0.8117 1

全球化 % 0.5425 0.8096 0.6760 4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发展水平极低,速度极其缓慢。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至1994年到实行市场经济期间,发展速度略有提高,城镇化水平滞后全国水平11.7个百分点。从1995年开始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开始较快提升,但到2005年依然落后于全国城镇化水平12.3个百分点,差距进一步拉大;2006年后河南省城镇化步入发展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到2011年仍然落后全国10.7个百分点,差距有所缩小。基于GM(1,1)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2017年左右传统农业大省河南省城镇化水平超过50%,开始进入城市社会,到2020年,城镇化率预计将达到58.62%,虽然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有所缩小,但仍落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除非及时出台有效的政策,否则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在2020年难以实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所提出的“河南省城镇化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

对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市场化水平,工业化、全球化和城乡差距对河南省的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也较大,分别位居第三、四、五位;而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对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是发展的短板。

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1)应出台配套政策,消除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加大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优化包括社会投资和环境投资等内容的多元投融资机制,壮大现代服务业;在大力发展教育、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引进人才,为第三产业发展储备一批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兼备的人才队伍,以利于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层次,为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缩小政府规模,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责任边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跃升市场中介组织、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培育水平,优化法律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城乡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作用,改善经济自由度,降低创业门槛,提升中原经济区的市场化水平,推动城镇化进一步发展。

(2)要改变河南省工业化中过度的重化工化的行业偏向,实现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夯实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有序转移的产业基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河南省应积极抓住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通过扩大开放,在国际分工和区域合作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构建内陆省份改革开放新格局。在城镇化

加速推进的过程中,要重视城乡差距的影响;城乡差距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促进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的助推器,也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因此既要合理拉大城乡差距,为农村居民展示城市的美好未来,同时也要完善各类社会保障措施,降低农民市民化成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3)重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藩篱;完善农业保护政策,规范农地流转市场,鼓励农业规模经营,优化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生产率,跃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要充分利用社会存量资源,建立规模超前、面向未来、结构合理、高速宽带的信息基础设施,夯实全面推进河南省信息化水平和提升城镇化功能的基础;完善城乡、党政的网络系统建设,尽快转变河南省信息化水平落后的局面,突破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面临的城乡、区域之间的数字鸿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同步推进,使河南省的城镇化在信息化中升华,从而实现城市智慧化、信息城镇化。

参考文献

[1]刘思峰,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五版)[M].科学出版社,2010:52-59

[2]钱纳里,塞尔昆著,李小青译.发展的格局:1950~1970[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20-69

[3]颜锋.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研究:基于华东六省一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4]许秀川,王钊.城市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

题,2008(12)

[5]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的城市化[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1a9477856.html,(2013-3-19)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a9477856.html,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苗绘李海申田媛 来源:《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01期 摘要: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了50%,城镇化成为促进内需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低,进程缓慢,在农村城镇发展中还存在着制度、土地、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对农村城镇化政策的误解等问题。要通过科学规划并合理布局,走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化制度改革,完善法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吸引全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等对策,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1-0049-04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首次突破了50%。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19 683个建制镇,其中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超过1 000万人口的城市有13个。我国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主攻点。但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建设速度缓慢,按户籍人口计算目前我国城镇化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因此研究农村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探寻其解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制度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制度性障碍,它压制了社会对城镇人口的供给和需求,迫使进城的农民只能在城镇“体外循环”,处处受到冷遇和歧视,大大降低了城镇对他们的吸引力。同时,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为农民量身定制的失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新型的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也 才刚刚起步,仍存在极大的缺陷和不足,导致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却“老无所养、老无所靠”,这些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从农村转向城镇的积极性。另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公共服务供给政策、财政转移政策等方面的差别也给农民在城市中的正常生活带来各种不便。 2. 土地因素。土地问题也是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城镇用地迅猛增长,城镇外延扩张造成稀缺土地过量消耗,如1990~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2.5万平方公里。除正常城镇用地外,也出现过于追求城市形象建设,建大广场、宽马路、大办公楼,超占、浪费大量土地资源。过高的建设用地比例,使资源、环境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豫政-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豫政-政府信息公开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简体版 | 繁体版公务员邮箱:用户名: 密码: 首页|今日河南|河南概况|政府信息公开|公共服务|专题专栏|互动交流 河南要闻领导活动 图片新闻 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历史概况 人口民族河南经济河南教育 河南科技河南文化河南卫生 河南交通风景名胜河南名人 图说河南厚重河南河南之最 电子地图河南统计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文件政府领导政府机构 公告公示政务动态法规文件新闻发布 人事任免政府公报重点项目应急管理 行政许可政府采购政府工作报告 电子政务依申请公开申请受理结果查询 企业办事公民办事投资者 旅游者公务员办事大厅 行政审批表格下载信息查询 网上办理 2010年专题 2009年专题 2008年专题 2007年专题 网上咨询领导访谈政策解读 参政议政网上信访政务博客 政务论坛

2010年11月10日星期三农历庚寅年十月初五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规文件 > 省政府文件 > 2010 正文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1a9477856.html, 2010年11月01日来源:省政府办公厅 【字体:大中小】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 豫政〔2010〕8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推进我省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 “十一五”以来,我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75个百分点,2009年年底达到37.7%;中原城市群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现代城镇体系建设逐步展开,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尽管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但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较全国平均水平低8.9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中心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需要,城市用水普及率、人均绿地面积等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村村镇面貌亟待改善;城乡建设投资不足,城中村、旧城改造任务繁重,保障性住房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我省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城乡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深入、大力抓好这项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内需动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谋划,统筹布局,系统组织,认真实施,并以此为抓手,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二)总体思路。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及政策分1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及政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网 一、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将是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中国的城镇化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益。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标志之一,全国各地都把如何提高本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当作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虽然近年来河南省出台郑州-洛阳“双核”驱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强化中心镇、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底层突破等一系列的战略举措,促使城镇化进程提速,但与沿海发达地区或者发达国家相比,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2011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标志着我国已经由农业社会步入城市社会,而同期的河南省城镇化率仅为40.57%,滞后全国平均水平10百分点左右。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的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三化”协调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通过分析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演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在科学预测城镇化发展未来趋势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拉长发展中的短板,弱化城乡二元分割体系,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跃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在对河南省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城镇化率大于30%)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模拟的基础上,对河南省2012-2020年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然后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全国城镇化发展平均水平,从而确定适合河南省情的合意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并分析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为中原经济区顺利实施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二、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演化趋势分析 城镇化是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过程。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可以选取城镇化率来表示,城镇化率=城市人口/地区总人口。河南省城镇化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运用户口迁移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等行政手段,树起了阻隔城乡人口自由迁移的藩篱,制约了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自然进程。在这一期间,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仅从1957年的9.3%增长到1978年的13.63%,33年只增加了4.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同期的工业化水平。1978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河南省城镇化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为了更好的描述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我们将河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1978-2011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如图1所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城镇化率呈现先缓慢后加速的发展态势。在1995年前,城镇化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化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提出了发展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城镇化(urbanization)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120%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小城镇在城镇化大战略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虽然我国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乡镇企业到处布点,使积聚经济和人气的功能减弱。由于城镇城市功能残缺,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城镇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很多建制镇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在管理体制方面,城镇的发展基本上被纳入农村发展的范畴,是实现农村城镇的主要途径,但是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和规划,有些地区在城镇建设时片面追求“高、大、新、全”,规划脱离实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增加了保护土地的压力。有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缺乏超前规划,城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镇容镇貌差,城镇迟迟未形成规模。一些新建制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规划不到位导致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 第三、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同时,由于“重建设,轻保护”,不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管理严重滞后,随意排放和倾倒废气烟尘、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各类垃圾,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河南省濮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河南省濮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序言 濮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数据洞察报告对濮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做出全面梳理,从总户数,总人口数,常住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城镇化率,年平均常住人口数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濮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数据洞察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濮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的理解,洞悉濮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濮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现状概况 (1) 第二节濮阳市总户数指标分析 (3) 一、濮阳市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三、濮阳市总户数占全省总户数比重统计 (3) 四、濮阳市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濮阳市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濮阳市总户数同全省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濮阳市总人口数指标分析 (7) 一、濮阳市总人口数现状统计 (7) 二、全省总人口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濮阳市总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数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濮阳市总人口数(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濮阳市总人口数(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总人口数(2016-2018)统计分析 (9)

农村城镇化综述

关于农村城镇化研究的综述 班级:08公管姓名:汪锋学号:080103008 摘要:自1978 年改革开放至今, 整整三十余年,“三农问题”不断以这样或那样的角色出现在我国的经济和政治舞台上, 始终扮演着重要的、永不落幕的主角。对于农村城镇化问题, 各国呈现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域和经济“鸟瞰图”, 我国一直在探索农村城镇化问题, 从而从根本上突破“三农问题”。文章从农村城镇化内涵.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回顾,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等三个方面综述了学术界对农村城镇化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思路综述 一、农村城镇化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是指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 第一产业农业人向第二产业, 接着又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化人口转化, 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也是直接减少农业人数,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效途径。但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城镇化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别。外国学者多数认为,农村城镇化是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在我国,农村城镇化是和农村现代化,非农化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城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道路。 归纳起来,我国学术界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大力发展农村乡镇和小城镇,即乡村小城镇化。小城镇和乡镇位于城乡之间兼有城乡两种功能,可以成为向城乡两极优点转化的交汇点,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库”,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的基本途径。例如,周晓农认为,农村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目前,小城镇已成为城乡经济活动中最强有力、潜力最大,发展最快的区域,为我国农村城镇化发挥了主要的作用。黄黎平认为,城镇不仅是经济现代化的地域载体, 也是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载体。农村城镇化包涵了人口、经济、技术、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变化。其中, 农民职业转换、非农产业聚集和农村人口空间转换, 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进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发〔2014〕4号)、《关于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的分工方案》(中办发〔2014〕7号),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229号)的有关要求,经部门联审和专家评审,同意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现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印发你们,请据此组织开展试点工作。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体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中发〔2014〕4 号)、《关于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的分工方案》(中办发〔2014〕7 号)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11 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229 号),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试点申报工作。发展改革委会同上述部门和有关专家对申报地区的试点工作方案进行了综合评审,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 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原则同意各试点地区报送的试点工作方案。为扎实有效推进试点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紧紧围绕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寻找规律、凝聚共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二)基本原则坚持制度创新、试点先行。着力破除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阻碍,探索形成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体制新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中央统筹、地方为主。中央政府统筹试点内容,赋予试点地区先行先试政策,试点地区按照试点要求,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出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路径。坚持综合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地区既要统筹兼顾重点试点任务,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本地区亟需突破的发展和改革瓶颈,通过综合和分类改革的结合,率先试验,强力推进,务求实效。坚持定期评估、总结推广。实行改革试点进展情况年度评估报告制度,总结试点经验,完善试点内容,以点带面,梯次推进,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及时推广试点成功经验。 二、试点范围和时间 (一)试点地区。综合考虑申报地区的工作基础和试点工作方案,兼顾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城市(镇),确定在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 个城市(镇)开展试点。 (二)试点时间。2014 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2017 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0 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三、试点主要任务 (一)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按照户籍制度改革要求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出台具体可操作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建立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

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思考

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思考 砖托板 [提要] 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河南省城镇化的科学发展,必须摈弃旧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意义;路径选择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5日 一、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1、它是河南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各地必须进一步提升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必须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它表现为让现代城市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惠及全体人民,尤其是让农村居民也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它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能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来源,为“三化”协调发展创造新的条件组合,为“三化”协调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3、它是积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确保河南与全国同步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全省上下一致地不懈努力。目前,尽管河南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河南 发展水平与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 要实现河南省城镇化的科学发展,必须摈弃旧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1、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农村城镇化。从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的关键在于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走城镇化的道路。目前,河南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面临的困难主要是:(1)农业人口差距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达4,300多万;(2)城市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所能提供的就业空间有限。而且,由于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在非农领域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当今河南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市场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农业劳动力转移难度进一步增大。这使河南的城市化面临很多社会和经济问题。河南省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上取得平衡,必须制定符合经济规律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河南的城镇化应该贯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尽管大城市的经济效益优于中小城市,但是小城市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这一社会效益方面占有优势。因此,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应走农村城镇化道路,通过发展农村城镇化,使农村小城市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促使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 2、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河南省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低。到2013年底,拥有1亿多人口的河南,城镇化率仅为44.3%,低于全国水平11个百分点。怎样探索一条新的途径,既能有效推进城镇化进程又能把农村社会激活,是河南省推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传统城镇体系包括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和镇四个层次,但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农村排除在外。要建设“让居民望得 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化,就必须走出一条符合河南省实际、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之路,就必须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行动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以“十大行动”为重点,围绕8项牵头任务60项配合任务,制定了《全县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6年工作总结 (一)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放开市县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督促企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率先在×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试点基础性工作。出台了烟花爆竹禁燃、秸杆禁烧、取缔小锅炉、城市街道除尘等4个大气污染防治具体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了城乡环境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和农村各方面环境监管治理。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资武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分工模式,完成了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万亩,总流转面积达到**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制定了《×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开展。 (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改建各类渠道**多公里,完成宅前铺装**平方米,农村宅前铺装率达**%。建成和提升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个,总数达**个,占全县

的**。深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完成景观带绿化水源改造项目和上海路、延安路等道路树池下沉式改造。制定了《×高标准公厕建设及改造方案(2015-2017年)》,在武水湖、武川公园、紫武苑、×镇等地新建旅游厕所**座。大力推进×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工作,完成下双路、陈武路部分路段太阳能路灯架设、绿化灌溉管道铺设工程,集中供热升级改造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中心村便民服务中心、小城镇便民农贸市场等项目开工建设。 (三)公共服务进一步均衡。深入推进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改薄”工程,完成双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双中学室外运动场、东四沟小学水厕改造建设工程,建成并运行教育“四通两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健全校长和教师交流任职机制,严格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各项政策,推进各类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完成了全县27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实现乡村舞台100%全覆盖。县中医院迁建项目动工建设。出台全县城乡全面推进社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方案,将社县服务管理延伸至村。全面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信息系统全覆盖,全县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 (四)产业支撑进一步强化。制定了《×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考核评选办法》及《×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截至2016年底,全县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新增**家,认证家庭农场**家、新增**家,申报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个,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县)**个。

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

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积极有效推进,各种新问题、新矛盾逐步显现,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与农村城镇化建设关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把农村与城市、农业和工业、农民和市民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来统筹协调,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迈向小康目标。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步实践看,我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还在增强,对新农村建设构成巨大影响。特别是由于城镇化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减少,农村出现了“产业无人抓、项目无人做、房屋无人座”的现象,人们对城镇化与新农村关系认识上十分模糊。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的互动关系,为新农村建设找准着力点。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关联。实践表明,城镇化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必由之路,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本质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城镇化大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或者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目标趋同。城镇化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及经济发展的协调,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四个融合”,即城乡人口、政治、经济、文明融合,以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重点仍然是改变“农村穷、农业弱、农民苦”的现状,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及城乡小城镇发展模式,以实现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二是利益相关。城镇化的对象是农民,将城市扩散到农村,满足农村城市生活条件或要素。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城镇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会相应得到提高,又带动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城乡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没有城市的城镇化、工业化向农村的幅谢,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和村镇的田园化。三是作用互动。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多地少,几亿农民难以靠种地富起来,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讲确实需要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最直接的效应是比较快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后实现城镇—乡—村一体化。相反,农村的发展,农村产业的扩大,农民富裕程度的提高,为城镇化奠定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充分利用城镇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城镇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进步,城市的延伸、城镇化的浪潮又推动了农村全面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必然相互发生作用,共同促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城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金融和信息中心,城市的这些要素,决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上要依赖城市,依赖工业和它的集中信贷,形成城市带农村的发展格局。列宁曾说过,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在我们重庆市,实行以现有大中城市带大农村,以县域城镇、百强镇或有条件的乡镇为基础,形成经济、文化、人口、服务中心,幅谢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引农村剩劳动力转移,大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或既办土又工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正如有的农民曾形象地说,“一亩地刨不出新农村,穿草鞋走不出富裕路”、“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闯出去就是路”,这是城镇带农村的真实感受。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推动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农村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由农村产业化带动工业化,由工业化带动集镇化,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二是冲击农村社会结构。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农民改变了自己的身份,一部分农民变成城市人,引起农村经济、社会、人口等结构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乡镇、新集镇、新村庄,将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里人生活条件,带来农村社会结构的改变。三是释放剩余资源。城镇化的牵引力带给农民的是强烈的自我追求意识。农村长期落后,世世代代的农民渴望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对

2017年城镇化建设资金(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及实施目的 为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等文件。2014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鲁发〔2014〕16号)。 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鲁发〔2014〕9号)要求,加大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探索具有山东特色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通知》(鲁建办字〔2014〕18号),部署开展了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申报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审,提出省级试点名单建议,并报省城镇化领导小组审议,最终确定试点地区。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下达2017年省级城镇化建设专项资金(第一批)的通知》,对纳入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18个市、县(市、区)补助。 (二)项目内容和预算支出情况 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15600万元,涉及6个国家级新型城镇 化综合试点市,6个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区),6个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共计114个项目。 (三)项目实施情况 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资金共安排专项资金15600万元,共用 于114个项目,其中修建道路17条,供气供热项目4个,污水垃圾处理项目7个,编制各类城镇规划46个及其他各类城镇发展项目40个。 城镇道路交通类的项目,主要用于各试点地区城区及乡镇道路的修建,优化城区路网结构,缓解了周边交通压力,方便群众出行,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数,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规划编制类项目提高了城市建设水平,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优化城市形态,创造宜居公共空间。从社会效益来说可以更科学的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城乡建设;从环境效益来说,可以

河南省洛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河南省洛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序言 洛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数据洞察报告对洛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做出全面梳理,从总户数,总人口数,常住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城镇化率,年平均常住人口数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洛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数据洞察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洛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的理解,洞悉洛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洛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现状概况 (1) 第二节洛阳市总户数指标分析 (3) 一、洛阳市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三、洛阳市总户数占全省总户数比重统计 (3) 四、洛阳市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洛阳市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洛阳市总户数同全省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洛阳市总人口数指标分析 (7) 一、洛阳市总人口数现状统计 (7) 二、全省总人口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洛阳市总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数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洛阳市总人口数(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洛阳市总人口数(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总人口数(2016-2018)统计分析 (9)

河南省新型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郑州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河南省新型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指导教师:师青伟职称:讲师 学生姓名:张晓雪学号:20113330134 专业:行政管理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完成时间:2014年6月17日

目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1) 正文.............. .................... .. (1) 一、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1) (一)城镇化水平 (1) (二)城镇发展水平及建设质量 (1) (三)城镇体系 (2) (四)城市的空间分布 (2) (五)城市类型 (3) 二、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 (一)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二)河南省城镇化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4) 三、加快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对策 (5) (一)加快河南省城镇化相关体制的创新 (5) (二)完善河南省城镇体系 (6) (三)培育河南省城镇化的内在动力 (6) 参考文献 (7)

河南省新型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相对落后,研究河南城镇化,对促进河南省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的实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河南省新型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问题现状对策 Abstract:the urba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a certain historical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o. Henan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our country,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urbanization of Henan,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promoting the big city of Henan province led the countryside strategy.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new rural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analyzes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 cities and towns, and puts forward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urbanizatio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河南省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中原经济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目前,城镇化水平低是我省各种矛盾的聚焦点,加快新型城镇化既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根本大计,也是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综合性举措。新型城镇化自提出以来,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实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城镇化水平。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在40%左右。2005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3%。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无论与国外相比,还是与我国或其他省市地区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河南省各地区之间的城镇化水平相差较大,地级市城镇化水平最高的郑州57.9%,城镇化水平最低的周口16.59%,两者间相差41.31个百分点。其他市(县)级城镇化水平在10%到60%不等。2004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城镇化水平50%以上的城市只有省会郑州;30%-40%之间的有4个;20%-30%之间共有6个。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人口近一亿,居全国第一位,人口密度大,土地负载量是全国的4倍,每平方公里比全国平均水平多出426个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高,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城镇发展水平及建设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