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建筑物沉降和位移观测汇总表

水工建筑物沉降和位移观测汇总表
水工建筑物沉降和位移观测汇总表

项目技术负责人: 审核人:汇总人:

工程名称:

项目技术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制表人:

551

地表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1 目的和适用范围及标准 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操作方法执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2 仪器设备 水准仪全站仪 3 沉降控制点布设 特级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4个;其他级别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3个。高程工作基点可根据需要设置。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形成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可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方; 2)高程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在建筑区内,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基础的深度。高程基准点也可选择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上; 3)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当使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时,宜使各点周围的地形条件一致。当使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时,用于联测观测点的

工作基点宜与沉降观测点设在同一高程面上,偏差不应超过±1cm。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应设置上下高程不同但位置垂直对应的辅助点传递高程。 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应位于建(构)筑物体上。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分为:定期对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以确定控制网的稳定性,同时对沉降观测标进行观测。 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2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并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规定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 有工作基点时,每期变形观测时均应将其与基准点进行联测,然后再对观测点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标的精度、观测仪器、观测方式均应达到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规范要求,沉降观测标必须位于水准观测线路中,不得使用碎步点方式对沉降观测标进行测量。 5 观测周期 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中的技术要求,确定相应等级的观测周期。

沉降观测记录表完整版本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编号:DLMJTC-001工程名称美景天城基坑支护沉降观测水准点编号M1 - M16 水准点所在位置4号家属楼水准点高程 观测日期观测性质 工程地点辽源市东辽县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 测 点 编 号 观测 点相 对标 高(m) 上午下午 实测标高 (m) 沉降量 (mm) 实测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本次累计M1 M2 M3 M4 M5 M6 M7 M8 M9 M10 M11 M12 M13 M14 M15 M16 工程进度 状态 技术部 施测人记录人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检验(建)表5.1.7-2 共6页第1页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8#楼水准点编号 水准点 所在位置 永久水准点水准点高程22.53M 观测起止 日期 2013.2.15始观测性质见证观测工程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银利财富广场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测 点编 号 观测点相对标 高(m) 第一次 2013年2月28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M1 -2.2 -2.2 0 0 M2 -2.25 -2.251 1 1 M3 -2.1 -2.1 0 0 M4-2.3 -2.301 1 1 M5-2.32 -2.32 0 0 M6-2.23 -2.23 0 0 观测点布置简图 - 工程进度 状态 架空层层顶梁板 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施测人监理(建 设)单位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检验(建)表5.1.7-2 共6页第2页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8#楼水准点编号 水准点 所在位置 永久水准点水准点高程22.53M 观测起止 日期 2013.2.15始观测性质见证观测工程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银利财富广场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测 点编 号 观测点 相对标 高(m) 第二次 2013年3月30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M1 -2.2 -2.201 1 1 M2 -2.25 -2.252 1 2 M3 -2.1 -2.101 1 1 M4-2.3 -2.302 1 2 M5-2.32 -2.322 2 2 M6-2.23 -2.231 1 1 观测点布置简图 - 工程进度 状态 一层顶梁板 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施测人监理(建 设)单位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利用与京杭运河相连的陆窖灌溉引水渠,在其两侧建设4个2000吨级泊位,6个1000吨级泊位和2个1000吨级多用途泊位,泊位岸线总长856m,拓宽水渠作为港池靠船,码头采用现浇扶壁式结构,码头基础采用抛石基床,后方回填土方形成码头堆场。该工程沉降位移观测的关键是在码头胸墙后方回填土过程中对码头的沉降位移观测。 二、技术标准和规范 1、宿迁中心港果园作业区二期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水工工程测量规范》(JTJ203-2001) 三、沉降位移观测目的 沉降、位移观测是码头结构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特别是该工程在土方回填过程中,通过沉降、位移观测,可以监测码头胸墙的沉降位移情况,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同时也为优化填土方案及填土速率,提供直接的数据参考,确保工程的安全施工及后期运行。 四、测量精度指标与观测仪器的选择 1.根据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规范中对建筑物沉降、位移观测的各项规定,结合本工程具体的特点,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三级标准满足本工程的需要,用来作为本工程的变形观测工作的精度指标。建筑变形测量规范标准为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的中误差为± m,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为±10m m。

2.在沉降观测工作中选用DSZ2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上加装测微器,配合精密铝合金水准尺进行作业,读数精度可以达到。位移观测选用徕卡TCRP1201+全站仪,其测距精度为1mm+*D,测角精度为″。 3.为观测工作提供技术保证,监测所用的观测仪器等设备定期经过校核,定期计量监督检测院等鉴定。 五、沉降位移控制点的布设及联测 在码头上下游离开施工区域30至50米各设一个固定测站点,测站点处下挖米深,1米见方的基坑用浆砌块石填筑后在其中间浇筑混凝土观测墩,观测墩尺寸为上口30cm,下口40cm,高。观测墩顶部预埋强制对中基座及水准点。观测墩周围用涂有红白相间的钢管围栏进行保护,并设立警示牌。观测墩稳定后与码头平面高程控制网进行联测平差。 六、沉降位移观测点布设 观测点设置在胸墙顶部护轮坎的中间位置,每道伸缩缝旁的同一侧设置一个观测点。埋设钉预埋的时候顶部不超过护轮的顶高程,但是不低于1cm,埋设钉外露4cm,用5cm长,直径10cm的PVC管套在其周围与混凝土分离。埋设的观测钉如下图所示,埋设时要牢固并且保持垂直。 埋设钉反射棱镜埋设钉和反射棱镜的连接 七、沉降位移观测的方法、频率 1、平面位移观测方法。在观测墩上利用连接螺栓架设全站仪,后视另一个观测墩,测量每一个预埋钉的平面角度和距离,角度测量两个测回,距离正倒

地表沉降观测办法

西石门铁矿 地表塌陷、断裂变形的观察办法(试行) 根据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相关条例和局、矿的有关规定,以及结合我矿长期的观测经验。对我矿开采范围内各大采区因采矿出现的采空塌陷区和裂隙变形情况与马河沉降变形情况和尾矿库的监测情况。我矿地测科特制定了相关检测方法及观测结果整理的办法,以顺利有效地把灾害检测工作做好。能够准确地把观测结果上报有关部门以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防发生重大的灾害事件。 一、观测要求: 1、仪器:全占仪,精度±2″,钢尺。 2、观测时间:以长期固定检测与定期巡查和汛期强化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长期固定检测一般为每月两次,雨后加测,雨季加密为每周一次;定期巡查一般为每月进行一次。 3、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点要布置在能反映沉降特征且方便观测的位置,一般采用条带型和十字型观测网,布置观测点使用钢钉和混凝土埋桩的方法。 4、沉降观测的五定: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环境条件要基本一致;观测方法、路线要固定。 5、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作好原始记录,检查原始记录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计算出变化值。然后填入沉降观测表中,绘制出沉降与时间的曲线图。

6、沉降结果的上报:要定期将观测结果上报有关部门,如出现较大的变化时应及时上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出现重大灾害事件。 二、观测位置: 1、北采区:在北大坑南布置一条近东西向的观测线,10余个观测点;间距10-20;观测点采用混凝土现场浇注设桩。每年一季度末对塌陷区的面积、深度和断裂变形的范围进行观测。变形观测线一般情况下每三个月观测一次,每月巡查一次,在雨季或地表巡查发现变化变化较大时可随时加密观测次数。 2、中采区:在塌陷坑东侧布置布置一条近东西向的观测线,10余个观测点,观测方法与北采区相同。 3、南采区:南区塌陷坑已基本用废石充填完毕,没法设置观测点,但在一些地段也存在着裂隙变形和小面积的塌陷。变形观测线一般情况下每三个月观测一次,每月巡查一次,在雨季或地表巡查发现变化变化较大时可随时加密观测次数。 4、马河沉降区:在马河的沉降变形部位,位于马河河床内及马河北岸,对我矿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地危险,为指导安全渡讯和治理维护的需要,在该部位布置三条主观测线及三条辅助观测线及散点;观测点的间距为10-20米;观测点采用在混凝土面上击注钢钉和埋设混凝土桩等方法。观测时间:汛期(7~8月)每10天观测一次,汛期后的两个月(9~10)每20天一次观测一次。其他月份每30天观测一次。在马河的两岸设置径流水位标志,为有关部门提供观测的数据。 5、尾矿库的观测:沿坝体轴线方向上布置一纵一横观测线,一纵:从底部堆石坝至沙棘林带的下沿,设5个观察点。一横:在411米坝面公

沉降观测标准

网易 新闻微博邮箱相册阅读有道摄影爱拍优惠券云笔记闪电邮手机邮印像派网易识字 更多 博客 手机博客博客搬家博客VIP服务 LiveWriter写博word写博邮件写博短信写博 群博客博客油菜地博客话题博客热点博客圈子找朋友 发现 小组 风格 网易真人搭配社区iStyle 下载最文艺的手机博客APP> 下载最文艺的手机博客APP> 创建博客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 微博》 | 关闭 淡然微笑 仙桃市天祥测量标志厂 导航 ?首页 ?日志 ?相册 ?音乐 ?收藏 ?博友 ?关于我

日志 学会高傲的活着 建筑物沉降观测存在问题及处理 沉降观测点的埋设标高宜为多少 2010-01-21 11:19:08|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沉降观测点的埋设标高宜为多少 沉降观测的具体做法: 1、仪器:水准尺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铝合金水准尺的 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时应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DS3级别。 2、观测时间: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 行。 3、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建(构)物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 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 4、沉降观测的五定: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上要一致; 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5、在观测过程中,做到步步有校核。 ①前后视距≤30 m,前后视距差≤1.0m, ②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应≤1.0mm, 6、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 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教学资料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利用与京杭运河相连的陆窖灌溉引水渠,在其两侧建设4个2000吨级泊位,6个1000吨级泊位和2个1000吨级多用途泊位,泊位岸线总长856m,拓宽水渠作为港池靠船,码头采用现浇扶壁式结构,码头基础采用抛石基床,后方回填土方形成码头堆场。该工程沉降位移观测的关键是在码头胸墙后方回填土过程中对码头的沉降位移观测。 二、技术标准和规范 1、宿迁中心港果园作业区二期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水工工程测量规范》(JTJ203-2001) 三、沉降位移观测目的 沉降、位移观测是码头结构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特别是该工程在土方回填过程中,通过沉降、位移观测,可以监测码头胸墙的沉降位移情况,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同时也为优化填土方案及填土速率,提供直接的数据参考,确保工程的安全施工及后期运行。 四、测量精度指标与观测仪器的选择 1.根据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规范中对建筑物沉降、位移观测的各项规定,结合本工程具体的特点,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三级标准满足本工程的需要,用

来作为本工程的变形观测工作的精度指标。建筑变形测量规范标准为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的中误差为±1.5m m,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为±10m m。 2.在沉降观测工作中选用DSZ2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上加装测微器,配合精密铝合金水准尺进行作业,读数精度可以达到0.1mm。位移观测选用徕卡TCRP1201+全站仪,其测距精度为1mm+1.5ppm*D,测角精度为1.0″。 3.为观测工作提供技术保证,监测所用的观测仪器等设备定期经过校核,定期计量监督检测院等鉴定。 五、沉降位移控制点的布设及联测 在码头上下游离开施工区域30至50米各设一个固定测站点,测站点处下挖1.5米深,1米见方的基坑用浆砌块石填筑后在其中间浇筑混凝土观测墩,观测墩尺寸为上口30cm,下口40cm,高 1.3m。观测墩顶部预埋强制对中基座及水准点。观测墩周围用涂有红白相间的钢管围栏进行保护,并设立警示牌。观测墩稳定后与码头平面高程控制网进行联测平差。 六、沉降位移观测点布设 观测点设置在胸墙顶部护轮坎的中间位置,每道伸缩缝旁的同一侧设置一个观测点。埋设钉预埋的时候顶部不超过护轮的顶高程,但是不低于1cm,埋设钉外露4cm,用5cm长,直径10cm的PVC管套在其周围与混凝土分离。埋设的观测钉如下图所示,埋设时要牢固并且保持垂直。

房建沉降观测记录表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报验申请表 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1#楼编号: 致:安徽世强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监理单位) 我单位已完成了1#楼一层梁板至顶层梁板沉降观测测量工作,现报上该工程报验申请表,请予以审查和验收。 附件: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承包单位(章) 项目经理 日期 2013年5月17日 审查意见: 项目监理机构 总/专业监理工程师 日期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检验(建)表5.1.7-2 共页第页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1#楼水准点编号 水准点所在 位置 永久水准点水准点高程19.92 观测起止日 期 2013.1.15至2013.3.5 观测性质见证观测 工程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银利财富广场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 测 点 编 号 观 测 点 相 对 标 高 (m)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次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标高 (m) 沉降 量 (mm) 标高 (m) 沉降 量 (mm) 标 高 (m) 沉降量 (mm) 标 高 (m) 沉降量 (mm) 标 高 (m) 沉降量 (mm) 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M1 M2 M3 M4 观测点布置简图 工程进度 状态 二层顶梁板四层梁板五层梁板闷顶层梁板

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施测人 监理(建 设)单位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报验申请表 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8#楼编号: 致:安徽世强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监理单位) 我单位已完成了8#楼架空层梁板至三层梁板沉降观测测量工作,现报上该工程报验申请表,请予以审查和验收。 附件: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承包单位(章) 项目经理 日期 2013年7月20日 审查意见: 项目监理机构

基坑位移沉降观测记录表

基坑位移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海淀区西北旺镇辛店居住组团A02地块3#人防出口观测时间:2012.9.29 依据高程:45.1 序号位移 尺寸 点位高 程(M) 位移方向本次位移 (MM) 累计位 移(MM) 本(MM) 次沉降 累计沉 降 (MM) Z1 10 44.516 向西 Z2 72 44.502 向西 抄测人: 基坑位移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海淀区西北旺镇辛店居住组团A02地块3#人防出口观测时间:2012.10.02 依据高程:45.1 序号测点 读数 点位高 程(M) 位移方向本次位移 (MM) 累计位 移(MM) 本次沉降 (MM) 累计沉 降 (MM) Z1 10 44.516 向西0 0 0 Z2 72 44.502 向西0 0 0 抄测人:

基坑位移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海淀区西北旺镇辛店居住组团A02地块3#人防出口观测时间:2012. 10.5 依据高程:45.1 序号测点 读数 点位高 程(M) 位移方向本次位移 (MM) 累计位 移(MM) 本次沉降 (MM) 累计沉 降 (MM) Z1 11 44.511 向西 1 1 5 Z2 73 44.499 向西 1 1 3 抄测人: 基坑位移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海淀区西北旺镇辛店居住组团A02地块3#人防出口观测时间:2012. 10.8 依据高程:45.1 序号测点 读数 点位高 程(M) 位移方向本次位移 (MM) 累计位 移(MM) 本次沉降 (MM) 累计沉 降 (MM) Z1 11 44.510 向西0 1 1 6 Z2 73 44.498 向西0 1 1 4 抄测人:

沉降观测记录表格最新版

沉降观测记录工程名称:1#冷调库 沉降观测结果表 观 测 点 编 号 第0 次第 1 次第 2 次第 3 次2015年11月3日2016年3 月4 日2016年4月6 日2016年5 月5 日标高 (m) 沉降量(mm) 标高 (m) 沉降量(mm) 标高 (m) 沉降量(mm) 标高 (m) 沉降量(mm) 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DX1 1.200 0 0 1.199 1 1 1.199 0 1 1.198 1 2 DX2 1.200 0 0 1.198 2 2 1.198 0 2 1.197 1 3 DX3 1.200 0 0 1.200 0 0 1.199 1 1 1.199 0 1 工程状态主体完成二次结构完成二次结构完成二次结构完成 观测者 记录者 见证人 精选表格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沉降观测记录工程名称:1#冷调库 沉降观测结果表 观 测 点 编 号 第 4 次第 5 次第 6 次第次2016年6 月6 日2016年7月7 日2016年8月10 日年月日标高 (m) 沉降量(mm) 标高 (m) 沉降量(mm) 标高 (m) 沉降量(mm) 标高 (m) 沉降量(mm) 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DX1 1.198 0 2 1.197 1 3 1.197 0 3 DX2 1.197 0 3 1.197 0 3 1.197 0 3 DX3 1.198 1 2 1.198 0 2 1.198 0 2 工程状态二次结构完成二次结构完成二次结构完成 观测者 记录者 精选表格

. 见证人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沉降观测示意图 精选表格

沉降观测模板资料

沉降观测创优规划 随着建筑物的施工,基础和地基层受的载荷在不断增加,常常会引起基础及周围的地层产生变形,使建筑物产生均匀或不均与沉降,这种变形在一定范围内可认为是正常现象,但如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严重的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所以对塔电二期扩建工程沉降观测进行如下规划: 1、依据及准备工作: 1.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强条规定 第3.0.1条;下列建筑在施工和使用期间需进行变形观测: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加层、扩建建筑;受邻近深基坑开挖影响或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影响的建筑; 4)需要积累经验或设计反分析的建筑。 第3.0.11条:当建筑变形观测发生下列任何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向委托方报告,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变形观测方案: 1)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变形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3)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 4)建筑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 5)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1.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3《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5022-2012 1.3《电力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445-2010 1.2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测量按二等水准精度进行,依据《国水准测量规范家一、 二等水准》GB12897-2007,水准高程基准点数不得少于3个,高程工作基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形成闭合环或由附合路线结点构成结点网。 1.3依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每一测站观测结束后随即进行检核, 测站观测限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的要求。 1.4进行沉降观测的水准仪和水准尺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 规范》GB12897的规定进行检测。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利用与京杭运河相连的陆窖灌溉引水渠,在其两侧建设4个2000吨级泊位,6个1000吨级泊位和2个1000吨级多用途泊位,泊位岸线总长856m,拓宽水渠作为港池靠船,码头采用现浇扶壁式结构,码头基础采用抛石基床,后方回填土方形成码头堆场。该工程沉降位移观测的关键是在码头胸墙后方回填土过程中对码头的沉降位移观测。 二、技术标准和规范 1、宿迁中心港果园作业区二期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水工工程测量规范》(JTJ203-2001) 三、沉降位移观测目的 沉降、位移观测是码头结构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特别是该工程在土方回填过程中,通过沉降、位移观测,可以监测码头胸墙的沉降位移情况,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同时也为优化填土方案及填土速率,提供直接的数据参考,确保工程的安全施工及后期运行。 四、测量精度指标与观测仪器的选择 1.根据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规范中对建筑物沉降、位移观测的各项规定,结合本工程具体的特点,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三级标准满足本工程的需要,用来作为本工程的变形观测工作的精度指标。建筑变形测量规范标准为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的中误差为± m,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为±10m m。

2.在沉降观测工作中选用DSZ2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上加装测微器,配合精密铝合金水准尺进行作业,读数精度可以达到。位移观测选用徕卡TCRP1201+全站仪,其测距精度为1mm+*D,测角精度为″。 3.为观测工作提供技术保证,监测所用的观测仪器等设备定期经过校核,定期计量监督检测院等鉴定。 五、沉降位移控制点的布设及联测 在码头上下游离开施工区域30至50米各设一个固定测站点,测站点处下挖米深,1米见方的基坑用浆砌块石填筑后在其中间浇筑混凝土观测墩,观测墩尺寸为上口30cm,下口40cm,高。观测墩顶部预埋强制对中基座及水准点。观测墩周围用涂有红白相间的钢管围栏进行保护,并设立警示牌。观测墩稳定后与码头平面高程控制网进行联测平差。 六、沉降位移观测点布设 观测点设置在胸墙顶部护轮坎的中间位置,每道伸缩缝旁的同一侧设置一个观测点。埋设钉预埋的时候顶部不超过护轮的顶高程,但是不低于1cm,埋设钉外露4cm,用5cm长,直径10cm的PVC管套在其周围与混凝土分离。埋设的观测钉如下图所示,埋设时要牢固并且保持垂直。 埋设钉反射棱镜埋设钉和反射棱镜的连接 七、沉降位移观测的方法、频率 1、平面位移观测方法。在观测墩上利用连接螺栓架设全站仪,后视另一个观测墩,测量每一个预埋钉的平面角度和距离,角度测量两个测回,距离正倒镜

挡墙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 1、工程概况-------------------------------------------------------------------------------------------------- 2 2、观测方法和精度 ------------------------------------------------------------------------------------- 3 3、水准点的设立 ----------------------------------------------------------------------------------------- 3 4、沉降观测点---------------------------------------------------------------------------------------------- 4 5、量测数据的分析和整理 ----------------------------------------------------------------------- 5 6、观测成果的提供 ------------------------------------------------------------------------------------ 11 7、其他要求------------------------------------------------------------------------------------------------- 11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2010年4月27日 电话:0755-/ 传真:0755- 联系人:赵中良 一、工程概况 洪桥头好利万、米诺厂边坡位于。该人工边坡为岩土混合边坡,岩坡坡面裂隙发育。边坡所在区地形地貌为丘陵斜坡,自然斜坡坡度15~200,原始植被发育茂密。边坡底边周长约190m,为折线形展布,整体呈南北走向。 原有边坡分为2级,上级边坡及下级边坡,边坡中部有一宽平台。坡底标高11.50~15.0m,中间大平台标高23.0~35.4m,坡顶标高33.0~66.9m,下级边坡坡度500~700,上级边坡坡度600~800。边坡高度22m~52m。 边坡坡面岩土裸露,局部发育有少量的爬藤类植物,覆盖率极低;坡面没有进行任何的支护处理,坡顶坡脚没有任何截排水措施,边坡坡底分布有好利万、米诺厂以及1栋在建厂房。 1.1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钻探揭露及地质调查资料,边坡周围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及侏罗系下统桥源组石英砂岩(Jq)。现将各地层的主要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⑴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 杂填土:褐黄色、褐灰色,主要由粘性土及少量块石组成,并含少量建筑垃圾,松散,湿,可塑,合金钻进易,主要分布在坡脚建筑场地。 (2)侏罗系下统桥源组石英砂岩(Jq) 场地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下统桥源组石英砂岩,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黏土矿物及少量暗色矿物等。按其风化程度划分为全、强、中、微风化四个风化带,本次勘查仅揭露其强、中、微风化带: 强风化石英砂岩:褐黄、褐灰,棕红色,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等,风化裂

隙发育,局部夹杂中风化岩,岩石呈砾砂状、碎块状,岩块可折断,合金钻进易。主要分布在坡体的上部,揭露层厚2.60~22.30m。 中风化石英砂岩:青灰、褐灰色,风化裂隙较发育,上部夹杂薄层强风化石英砂岩,岩芯较破碎,呈短柱、长柱状,局部呈碎块状,岩块坚硬,锤击反弹,合金钻进较易。主要分布在坡体的中、下部,揭露层厚3.30~49.30m。 微风化石英砂岩:青灰色,岩芯较完整,呈长柱状,岩块坚硬,锤击反弹,合金钻进困难,需金刚石钻进。揭露层厚2.80~5.70m。 1.2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场地内无常年性地表水,雨季有大气降水形成的临时性地面片流,对坡上岩土体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场地内强风化及下伏岩层的风化裂隙中,主要含水层属弱含水、弱透水地层,水量贫乏。 二、沉降、位移观测技术依据 1、《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4、《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5、《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洪桥头好利万、米诺厂边坡地质灾害勘察报告》,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2009年02月。 三、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一)、沉降观测 1、沉降观测的点位布设 (1)沉降观测点: 根据甲方提供并确认的监测布置图进行沉降观测点布设,观测点布设在能全面反边坡周边沉降特征的地面上,共布设沉降观测点约26点。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试验记录簿.doc

实用标准文档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记录GY-48 单位工程名称杏十八注水、变电站扩改建工程工程编号(05)0504C1-05 设备名称 3 设备位号注水站200M 冷却水罐 规格型号H=6米, Ф=7 米安装地点注水站场区 观测时间荷载阶段观测点标高 安装前 A B C D 2005.9.15 充水前144.152 144.153 144.149 144.153 2005.9.16 充水至1/2h 147.195 147.194 147.190 147.191 2005.9.16 充水至 3 /4h 147.192 147.191 147.190 147.190 2005.9.17 充水至1h 147.190 147.187 147.188 147.187 充水至/h 2005.9.19 48 小时后147.185 147.182 147.180 147.184 最后稳定时 2005.9.20 放水后147.185 147.181 147.180 147.182 最终沉降量(㎜)18 19 24 22 任意直径方向沉降差允许值(㎜)105 最大实测值(㎜) 6 沉降观测点编号示意图: D 观测日期 建北 C A 自 05 年 09 月 15 日至 B 05 年09 月20 日 施工班(组)长:建设(监理)单位专业工程师: 质量检查员:

年月日年月日 说明:由施工单位观测填写。“h”为设计液位高度;“/ ”斜线为分数线:如“1/2h ”。观测点不够时可另表填写.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记录GY-48 单位工程名称杏十八注水、变电站扩改建工程工程编号(05)0504C1-05 设备名称 3 设备位号注水站1500M 深度水罐 规格型号H=13.5 米 , Ф =12 米安装地点注水站场区 观测时间荷载阶段观测点标高 安装前 A B C D 2005.9.12 充水前147.200 147.200 147.203 147.201 2005.9.14 充水至1/2h 147.191 147.192 147.190 147.191 2005.9.15 充水至 3 /4h 147.188 147.187 147.185 147.184 2005.9.15 充水至1h 147.182 147.180 147.180 147.182 充水至/h 2005.9.17 48 小时后147.178 147.177 147.171 147.174 最后稳定时 2005.9.18 放水后147.178 147.177 147.171 147.172 最终沉降量(㎜)22 23 32 29 任意直径方向沉降差允许值(㎜)180 最大实测值(㎜)10 沉降观测点编号示意图: D 观测日期 建北 C A 自 05 年 09 月 12 日至 B 05年09 月18 日

采空区地表沉降观测设计

B1003W01工作面采空区地表 沉降观测设计

单位:沙吉海煤矿生产技术部 时间:2014年8月 B1003W01工作面采空区地表沉降观测设计 一、设计情况说明: B1003W01工作面于2014年7月31日正式投产试运行,根据煤矿有关规定,煤矿采煤工作面对应的地面区域必须进行沉降观测,根据沉降观测数据确定地表的沉降程度。 沙吉海生产技术部依据相关规定,于2014年8月进行了地表沉降观测点位的布置。在采空区地表中部设置12个控制点,在采空区边界设置14个点确定采空区的边界范围,同时作为沉降观测点使用。 二、沉降观测的相关知识

2.1 沉降观测网的布置 在沉降观测之前,由于采空区距离矿区控制点较远,为方便进行观测以及布点,特在矿区控制点的基础上,在采空区布设沉降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 2.2 沉降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 在采空区附近设置3个沉降基准点,一个为混凝土浇筑永久点,2个为挖坑埋设方木作为标记(500mm×100mm×100mm)。沉降观测,是根据基准点进行的,因此要求基准点的位置在整个变形观测期间稳定不变。为保证基准点高程的正确性和便于相互检核,布设基准点数目应不少于三个并构成基准网。埋设地点应保证有足够的稳定性,设置在受压、受震范围以外。为了观测方便及提高观测精度,基准点距观测点不要太远,一般应在100m范围内;否则,还应布设工作基点。基准点在开工前埋设并精确测出其高程。沉降观测点是固定在待测对象上的测量标志,应牢固的与待测对象结合在一起,便于观测,并尽量保证在整个观测期间不受损坏。观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能全面反映待观测对象的沉降情况,尽量布置在沉降变化可能显著的地方。观测人员应经常注意观测点变动情况,如有损坏及时设置新的观测点。 2.3 观测时间、方法和仪器 由于地表可能受到才懂影响,因此在进行沉降观测前必须对沉降基准点进行监测,在无影响的情况下,方可进行沉降点观测。 为保证沉降观测数据的精度,进行测量时仪器和测量方法必须一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成文版)

连镇铁路LZZQ-5标沉降观测方案 1、编制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2)《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3)《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4)《客运专线铁路有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6)《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 (7)《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2-2010);(8)《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 (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修订版); (10)高邮特大桥、路基等相关图纸文件; (11)铁路总公司有关规定。 (12)连镇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 2、工程概况 新建连云港至镇江铁路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位于江苏省南北纵向中轴线上。线路北起苏北连云港市,沿宁连高速公路引入淮安市,与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并行,向南经苏中扬州市,跨长江后止于苏南镇江市,正线全长304.883km。 连镇5标地处扬州境内,起讫里程为DK177+218.46-DK205+504.97,全长28.287km。其中,DK177+218.46-DK179+282.375为界首站和区

间路基段,高邮特大桥(DK179+282.375~DK203+866.39)全长 24.584km。本标段桥梁占比87.85%。 本标段共有9联连续梁,1孔现浇简支箱梁,3座刚构-连续梁桥,桥梁其余部分采用721片32m和24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通过。一分部管段内包含路基和2座刚构-连续梁桥,二分部管段内包含5联连续梁,三分部管段内包含4联连续梁和1联刚构-连续梁桥。 桥梁基础采用打入法PHC-800-130管桩基础和钻孔灌注桩,桩基直径采用1.0m、1.25m、1.5m、2.0m。桥梁墩身采用圆端形实心桥墩,桥台采用矩形桥台。 涵洞孔径采用1.5-6.0m,采用圆涵、框架涵结构,兼顾排水、交通等功能。 3、沉降观测的意义 有碴轨道对桥梁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工程在设计中虽然对每个桥墩进行了沉降量的计算,但是沉降变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单靠理论计算很难满足轨道对工后沉降的要求。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评估,验证或调整沉降设计参数,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使结构物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通过对设计沉降的验证和修改,分析、预测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合理确定轨道的铺设时间,确保设计目标顺利实现。 4、沉降观测的范围和内容 (1)沉降观测范围:DK171+218.46-DK179+100段站场路基(其中,DK177+527.15-DK177+604.85为子婴干渠中桥、DK178+713.15-DK178

房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重庆江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 房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地址:彭水县汉葭街道渔塘社区 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计划工期:工程总工期约450日历天。 施工面积:商业7868.82 m2,A栋22310.45m2、B栋10729.96m2。 总高度:A栋:93.200m、B栋:45.800m。 层数:A栋27层/吊2层、B栋13层/吊2层。 标准层高:3m 1、地形地貌 该项目区域原始地貌为原车站旧房地基,地形平坦,东面为抗滑桩毛石挡墙阶梯两台,西面为邻鱼塘街面,南面为居民住宅楼,北面为渔塘上红砖厂道路, 2、地质构造 拟建场地地址构造上位处郁山背斜西北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293度∠41度。场内及邻近未发现有断层,底层连续,岩层产状稳定。在场地及邻近基岩露头处砂岩中测得两组构造裂隙,其特征分述如下:①组产状48度∠80~85,微张~闭合状,延伸长1.5~2.5m,间距一般3~5m,局部充填泥质,结构面结合差;②组产状110度∠65~70,呈微张~闭合状,延伸长5~10m,间距一般1.5~2.5m,裂面平直,结构面结合差~一般。结构面为硬性结构面;③层面产状293度∠41度间距0.3~0.6m,层面平直,结合差。 3、地层岩性

据钻探揭露场地内底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残破积含块石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奥陶系下统大湾组页岩。 整个场地下伏层为下伏三叠系下统嘉陵江(T1J)组灰岩,灰白色、褐灰色,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类矿物,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地表岩溶多以溶沟、溶槽为主,多沿构造线发育,规模大小不等,形态各异。 4、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内及邻近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5、持力层及基础形式 拟建场地内已经存在的人工填土和含块石粉质粘土在场地内分部较零星,且厚度变化大,不宜选作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强风化基岩厚度较小,不能选作基础持力层;中等风化基岩承载力高,是理想的基础持力层。各拟建物的基础持力层选择在中风化基础持力层,基础型式为机械旋挖孔桩和人工挖孔桩。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 三、沉降观测的等级确定 该工程建筑物的基础均为机械旋挖孔桩和部分人工挖孔灌注桩,甲级基础设计。按规范要求需要进行沉降观测,结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有关规定,并参考同类工程经验,确定该项工程属二等变形监测等级,即: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0.5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0.3mm。

地表沉降作业指导书

建筑场地沉降检测细则文件编号HX-ZY-BX-03 版号2014版第0次修订实施日期2014.10.18 页数第1页共2页 1. 总则 本细则适用于适用于各类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测试。 2. 仪具与材料 水准仪 其它:测微器、铟瓦尺、脚架、尺垫等。 3. 操作步骤 3.1 准备工作 (1)试验人员组织与分工; (2)仪器的选择、安装、检查与调试; (3)选择基准测点; (4)合理布置测点,对测点进行相应处理。 3.2 测试步骤 (1)开箱和安装:架三脚架,三个脚尖必须稳固地插入地面,三脚架头部应尽可能地水平,高度以观测时适宜为准,注意伸缩部锁紧是否可靠,然后将仪器放在脚架头上,拧紧中心螺丝。 (2)整平:旋转脚螺旋将仪器安平,当圆水泡居中时,仪器即安平了,此时视线自动安置成水平状态。 (3)瞄准和调焦:将望远镜瞄向白纸或清晰的天空,旋转望远目镜,直至看清黑色分划线,也可将目镜直接安置在所需的屈光度上。通过粗瞄器观察,用手转动仪器使望远镜粗略地瞄准水准标尺。旋转调焦手轮,直至标尺象无视差,清晰成象于分划板上。旋转水平微动手轮 将竖丝正确地置于标尺中间。 (4)标尺读数:读取水平丝在标尺上的位置,先读水平丝下面最近的厘米值,估读出水平丝在厘米间隔内对应的毫米值。 (5)规定时间,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标尺读数。 4 试验结果处理 在整理资料时,应将纵向下沉-时间曲线和横向下沉-时间曲线分别作出。最大下沉量的控制标准根据地面结构的类型和质量要求而定,大约1~2cm;在弯变点的地表倾斜应小于结构的要求,一般应小于1/300。根据回归分析,如果地表下沉量超过上述标准,应采取措施。 5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场地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场地沉降观测成果表; 3.相邻地基的距离-沉降曲线图; 4.场地地面等沉降曲线图;

路基沉降观测报告

1Page 1 of 4 河南省中原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国道353改建工程B 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软土路基沉降、稳定监测报告 一、概况 国道353大岩洞至雷波县城段改建工程B 合同段全线多为老路扩建及路面改造。项目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境内。沿线地貌所处属强侵蚀深切低、中山区,第四纪冰川和流水作用十分活跃。地势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显著,雨季集中在4到10月。地质岩体内为主要层面裂隙,岩层柔皱强烈。项目区大部上覆第四系覆盖层,结构松散,孔隙较大,地下水埋藏较浅,经孔隙排泄,或经风化岩体渗透排出。工程开工前和过程中在K48+620-K48+720、K63+280-K63+420等处发现老路面已有破裂沉降,在雨季来临后,已有破裂沉降更为严重。若按原设计施工,成型后的路基将不能确保稳固。 二、监测目的 1、以观测结果确定变更方案。 2、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分析原因,判断工程的可行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防止发生工程破坏事故和环境事故,确保路堤施工中的安全和稳定,控制和保证公路工程质量; 3、通过观测,预估工程的技术状况,预测沉降量,为设计参数和设计理论的正确性提供依据,使工前、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的允许范围内; 三、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交通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3、《公路勘测规范》(TG C10-2007); 4、《交通土建软土地基工程手册》; 5、交通部《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6、交通部《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3); 7、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8、国道353大岩洞至雷波县城段改建工程B 合同段的地质勘测资料、施工设计图及有关技术文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