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_黄牧航

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_黄牧航
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_黄牧航

#$%$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

黄牧航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广东广州!’()*’+

,关键词-#$%$分类评价法,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图分类号-./0

,文献标识码-1

,文章编号-(/!23)0/’&0((/+’03((!"3()

【收稿日期】0((/3’(3’4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如果教学理念是全新的,而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还是老一套,那么改革的最终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对于评价的理念,专家们已经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评价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等等。但是对于评价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闭卷测验的方法,还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白。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们在闭卷测验的方法上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由单纯的考查记忆力发展到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随着教学的进步,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又面临着两个困境:第一,传统的历史试题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不足。历史的高级思维能力主要是指理论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这些几乎是传统题目的考查真空。第二,在传统的评卷手段下,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评价往往是流于形式。在高考的历史题目的命制中,我们也尝试过设计开放性的题目,这些题目都包含着高级思维能力的因素,但在实际的评卷操作中,我们还是依据“采分点”来打分,这就达不到考查的目标,失去了考查的初衷。

闭卷考试到底能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对此,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拟介绍一种以测量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评价方法———#$%$分类评价法,并同时介绍笔者把这种方法与我国历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成果,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师

生的兴趣,更希望能够给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生学业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分类评价理论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

教授比格斯(56767899:)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这种理论不仅有完整的体系,而且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比格斯和他的同事在澳大利亚和香港做过大量的实验,使该理论与历史、地理、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评价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分类评价理论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

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学说。皮亚杰是影响巨大的儿童心理发展学家,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从低到高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0(世纪2(年代,比格斯的同事把皮亚杰的分类细化为五个阶段:’6前运演阶段(/;)岁);06初级具体运演阶段(2;4岁);*6中级具体运演阶段(’(;’0岁);/6具体概括运演阶段(’*;’!岁);!6形式运演阶段(’)岁以后),并着手把这一理论与具体学科的学习评价结合起来研究。然而,实践证明,皮亚杰的理论仅仅是一个天才的假设,真正的儿童心理要比这一理论复杂得多。比格斯的同事在实践中遇到了两个困惑:第一,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在地理学科中,他可能处于具体概括运演阶段,而在数学学科中却仍然停留在中级具体运演阶段。第二,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反复性。例如,一名儿童的数学水平已经到达形式运演阶段,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倒退到中级具体运

一、#$%$分类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

历史教学<8:=>?@ABCDE8F9总第/4*期#GH I>6/4*

0((/年’0期I>6’0J 0((/

演阶段。

面对这两大困惑,比格斯形成了他的思想理论:第一,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与这个人总体的认知结构是没有直接关联的。一个人的总体认知结构是一个纯理论性的概念,是不可检测的,比格斯称之为“设定的认知结构(#$%&’()’*+,-.&/0*’*1)2’34+’43))”,英文的缩写为#.2。而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却是可以检测的,比格斯称之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2’34+’43)&5’()678)31)9:),30*0/ 64’+&;))”,英文缩写为26:6。因此,我们很难根据皮亚杰的分类法给学生贴标签,认定他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但我们却可以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思维结构处于哪一层次。这种分析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时所达到的思维高度的评价方法就称为26:6分类评价法。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理解比格斯的这一思想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这与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很类似。要评价某一历史人物所做的某一件事不难,但要全面评价该人物的一生就很难,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历史人物盖棺千年后仍无定论的原因。

第二,根据26:6分类评价法,比格斯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具体含义如下:

<=前结构层次>%3)8’34+’43,-?: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单点结构层次>40*8’34+’43,-?: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A=多点结构层次>;4-’*8’34+’43,-?: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B=关联结构层次>3)-,’*&0,-?: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抽象拓展层次>)C’)09)9,78’3,+’?: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从上述分类法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比格斯提出的思维分类结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类型,具体说来就是从点、线、面、立体、系统的发展过程,思维结构越复杂,思维能力的层次也就越高。其次,26:6分类的焦点集中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质”,而不是回答问题的“量”。虽然没有量的支撑,质是无从体现的,但针对“质”的评价与针对“量”的评价的确大有区别。例如,传统高考历史题目中的主观题评卷,我们就习惯于把答案细分为若干个采分点来打分,这基本上就是一种针对“量”的评价方法。26:6评价不在乎学生答对了多少个与标准答案相近的字眼,更不在乎学生写出了多少字,只是力求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析出他能够达到哪一思维层次。

第三,人的认识不仅在总体上有阶段性的特点,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仅从总体上看是这样,从某个具体的知识点的学习上看也是这样。从26:6五个层次分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前三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后两个层次是理论思维的飞跃。而要实现思维能力的突破,又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这一思想对我们历史教学的启发是相当大的。近些年来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似乎演变成为一种口号式的文字游戏,人人在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等,却很少有人能够结合具体的历史问题来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比格斯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不可能离开具体的问题情境,我们有必要对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涉及的问题一个个地进行分析,研究它到底包含哪些思维内容,体现了哪些思维层次,只有这样,历史思维的研究才能够更进一步,历史思维的培养才不会变成遥不可及的事物。

由此可见,比格斯的26:6分类法与皮亚杰的阶段学说有很大的差异,26:6分类法依据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皮亚杰的阶段学说依据的是学生的年龄段。而26:6评价法与传统的评价法的区别也是巨大的,它力求能够准确评价学生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26:6分类法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无论是文科的问题还是理科的问题,实践证明都基本上可以根据该方法进行思维层次划分。其次,它有利于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预先确定学生学习某一问题要达到哪一思维层次,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第三,它有利于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它可以较清楚地显示学生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水平。第四,它

为检测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

过去十多年,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力的分类上,影响最大的就是考试中心颁布的十项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如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不失为研究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只有利于确立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却无法确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层次,因此在评价上就难以拉开学生的差距。从历年的高考试题评价报告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一点——

—报告只点明了本套试题涉及了哪些能力项目,却无法指明这些能力的层次是怎样划分的。#$%$分类评价力求解决的就是能力的层次问题,其能力层次的划分基本上适用于所有的能力类型,也适用于所有的主观题题型。下面就分别以材料题和问答题为例,说明#$%$分类法是如何划分历史题目的能力层次的。

例题&:下列两则材料分别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注:在古文中,所谓“封建”就是指分封制,所谓“郡邑”就是指郡县制。)

——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本题为一道材料解析题,学生要解答好这道题,需要具备古文阅读、比较、综合、分析等多种能力,但#$%$分类法不需要分析能力的种类,只分析能力的层次。根据#$%$分类法,学生的回答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前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我们不知道学生是根据什么得出这种判断的。如:

答(&):分封制是不对的。

答(():郡县制要比分封制好得多。

(’单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看到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学生只根据片面的材料就得出绝对的结论。如:

答(&):实行分封制是对的,因为夏、商、周和汉朝实行分封制,国家的寿命都很长。

答(():实行郡县制是对的,因为秦朝以后大多数朝代都实行郡县制。

)’多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多个方面,但是未能建立起这些方面之间的联系。如:

答(&):夏、商、周和汉朝实行了分封制,国家较长久,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国家较强大。

答(():分封制和郡县制一直处于激烈的冲突之中,有些朝代实行了分封制,有些朝代则实行了郡县制。

*’关联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不但能够联系起多个事件,而且能够在多个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如:

答:分封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前实行的,而郡县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后实行的,汉代以后,某些朝代虽然也在局部地区实行过分封制,但总体上还是以郡县制为主体。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层次,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如:

答(&):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从材料中我们注意到,在秦朝以前,主要实行分封制,而秦代以后,中央主要是通过郡县制来实施对地方的管理。不同的朝代实行不同的制度,这是由该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秦代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广阔的领土实施直接的管理,因此就采取了分封的形式。秦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央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对地方实施直接管理。

答(():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央过分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不利于地方的发展,而地方过分地分权,短期内对地方的发展有好处,但往往会产生分裂势力。因此,中央集权和地方分

二、如何运用#$%$分类评价

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权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分地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有后患的。

本材料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种类较多,如理解材料、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理论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等等,但#$%$评价法并不具体分析学生运用了什么思维方法,而只是分析学生所能达到的思维层次。能够从材料中找到两条有效信息的学生,能力层次自然比只找到一条有效信息的学生高;能够综合分析两条信息的学生,能力层次又比只是单纯找到两条信息的学生高;能够从理论上分析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学生,能力层次更比只是简单分析材料间的关系的学生高。

例题&:请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英国议会制度的理解。

本题为一道问答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种类包括再现历史知识、概括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等等。而根据#$%$分类法,可以把学生的回答分为以下五种情况:"’前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我们不知道学生得出这种判断的根据何在;或者只提供了一个史实,我们不知道这个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如:

答("):英国的议会制度对英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答(&):"!()年,议会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

&’单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依据了一个方面的史实,说明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如:

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议会组成了议会军,打败了王党军队,使君主立宪制能够在英国确立。

*’多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依据两个以上的史实,但是未能建立起这些史实之间的联系。如:

答:"!(+年,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而被迫重新召开议会,而议会却以此为契机要求限制王权。当两者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就只能兵戎相见了。"!(,年,议会军最终击败了王军,并于"!()年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

(’关联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不但能够提供多个史实,而且能够在这些史实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如:

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其实是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斗争引起的。"!(+年,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而被迫重新召开议会,而议会却以此为契机要求限制王权。当两者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就只能兵戎相见了。"!(,年,议会军最终击败了王军,并于"!()年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但是,议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年,因为议会内部矛盾不断,查理二世借机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更加尖锐,最后,议会不得不抛弃查理二世,把荷兰的执政威廉三世迎来英国当国王,使立宪君主制最终在英国确立,国王与议会的矛盾也最终得以解决。

,’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不但能够提供多个史实,而且能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层次,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如:答-英国的议会起源于中世纪,议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在中世纪,两者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王权与贵族特权的纷争。到了近代,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发展,两者的矛盾则体现在新兴的资产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满,要求分享政治的权利。……(省略具体的史实)“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立宪君主制最终在英国确立起来,表面上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国王与议会并存,而实质上是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因此,资产阶级终于能够通过议会来实现对国家政权的控制。

与材料题不同,问答题直接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但是作为一道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题目,学生不应该只满足于罗列大量的史实,而应该把这些史实作为自己思考问题的素材,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分析思路和观点。#$%$评价法同样可以根据思维的层次把该问题分为五个层次。前三个层次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史实的多寡,后两个层次主要考查学生的依据史实得出结论和运用理论分析结论的能力。

总之,#$%$分类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分析历史思维能力的视角和方法,该理论不是以分析思维的种类为目标,而是以分析思维的层次为目标,由于所有的思维问题都存在着层次的高低,因此在实践中这种理论是切实可行的。

运用#$%$理论来命制历史试题,目的是为了

三、如何运用#$%$分类评价

理论命制历史试题

考查学生的高级历史思维能力。根据#$%$分类法设计出来的历史试题,在题型和题目表述上与传统的历史试题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根本的区别在于评分标准的制定。

下面以&’’&年的一道高考题为例,说明两种评分方法的重大差别。

&’’&年高考第(!题:

以下是英国历史学家马士的一段话:“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回答:!“危机加剧”是因为“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引起的吗?为什么?"马士认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目的”的实质是什么?

其中第!问的答案是:不是。(&分)“危机加剧”的原因是英国坚持鸦片贸易,破坏中国的禁烟运动。(&分)

这是一道较成功的历史题目,既考查了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也考查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对于这样的一道思维含量较大的题目,评分标准却采取了一种简单化的做法,把复杂的思维内容浓缩成为一句话,在评卷实践中势必成为一种按图索骥的简单游戏,最终是无法判别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如果依照#$%$分类法来操作,第!问的评分标准可以表述如下:

本题可以按以下五个层次来给分:

第一层次:仅仅回答“不是”而没有做任何理由阐述的,给&分。

第二层次:回答“不是”并提供了一个言之成理的理由的,给"分。例如: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是正义的运动,它只能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而不是战争发动的原因。

第三层次:回答“不是”并提供了两个以上言之成理的理由的,给)分。例如:中国人民禁烟是正义的,不是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第四层次:回答“不是”并提供了两个以上言之成理的理由,而且能够综合表述这些理由的,给(分。例如,中国人民禁烟是正义的行动,不是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要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马士把责任归结为中国人民的禁烟,目的是为英国的侵略行径辩护。

第五层次:回答“不是”并提供了两个以上言之成理的理由,并且能够从理论的层面合理解析问题的根本原因,给*分。例如,从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分析,可知英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因此发动战争具有必然性。又如,从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中国人民的禁烟只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在于英国资产阶级的侵略本性。再如,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原理分析,禁烟只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英国的侵略具有必然性,即使没有禁烟运动,英国也会找别的借口来发动战争。

#$%$评价与传统评价的根本差别在于答案的开放性。一道题目是否具有开放性,主要不是看题目怎样提问,关键是看评价者如何去评价。如果答案本身是封闭的,那么再开放的提问也是禁锢被评价者的思维的。因此,#$%$评价法所做的工作主要不是去改变题目的提问方法,而改变答案的评分方法。具体说来,#$%$的答案设计方法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第一,根据思维层次来打分,而不是根据采分点来打分。思维层次的划分根据题目的思维含量来确定,但一般应该有三个以上的层次。

第二,不提供样板式的标准答案,阅卷教师不必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表述,而应该深入领会该题目的思维层次划分的依据和方法。

第三,为了帮助阅卷教师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思维层次,答案在每个层次的后面都提供了具体的答题例子。在大规模阅卷之前应该有一个试评的工作,目的就是通过抽样评卷来充实各层次的例子,以方便一般教师更好地操作。

#$%$分类的命题方法在一些中学实验后,得到了师生们的肯定,但他们也提出了两方面的疑虑,一是担心这种方法一旦推广开来就会成为模式化,学生摸透了命题者的套路后就会机械作答,最终使这种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还是以流于形式而告终。二是觉得第四和第五层次的界线不是很明确,在评分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对于第一个疑虑,我做如下分析。#$%$分类理论的确是一种模式,但由于这种测评模式是与千差万别的历史史实相结合的,所以并不会让学生的作答走向机械化。例如,学生知道有必要找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多个原因,但并不等于他就能够正确地找出这些原因;学生知道有必要从理论上分析鸦片

战争爆发的原因,但也并不等于他就能够正确地分析。其实,逻辑学上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也是一种模式,但能够正确使用三段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评价法不仅仅要看学生是否使用了这一模式,还要看他的每一个立论是否成立。参考答案中就特别强调,学生提出的每一个理由都必须是“言之成理”的。

对于第二个疑虑,我做如下分析。首先,一些教师觉得第四和第五层次界线不明的原因主要还是受传统的找“采分点”打分的思想影响,以马士论鸦片战争的题目为例,许多学生在答案中写出了“必然性”的字样,按照传统的评分方法,很可能就打满分了,但根据#$%$的评分方法,学生必须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原理论述清楚才能够给满分。传统的评分方法,阅卷者寻找的是学生的思维点,哪怕是碰巧撞上的也算数;而#$%$的评分方法,阅卷者寻找的是学生的思维层次,这必须对学生的行文逻辑和总体的表述效果作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判断。其次,#$%$的评分方法是一种很灵活的分类法,它并没有要求对所有的题目都按照“五步曲”来评分,有些题目可以低于五步,而有些题目则可以高于五步,这是根据题目所具有的思维含量来确定的。例如,我认为马士论鸦片战争的题目反而是第三与第四层次较难区分,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把三、四层合并,整个评分层次保留四层则可。相反,有些题目思维含量特大,这时候就要超过五层。例如,比格斯教授曾把一道历史题目的思维层次分为八层:前结构层&单点结构层&单点结构与多点结构的过渡层&多点结构层&多点结构与关联结构的过渡层&关联结构层&关联结构与抽象拓展结构的过渡层&抽象拓展结构层。在我的命题经验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历史题目都是可以清晰地按五个层次来划分的。

当然,#$%$分类的命题方法的确会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难题,首先是命题的难度增加,对每一道思维含量较大的题目,命题者都要划分出五种以上的能力层次,并且要充分考虑每种层次可能出现的答案。其次是评卷的难度增加,它要求评卷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评卷时要总体分析学生的答题思路,不能够再像过去那样通过快速寻找采分点来打分。但我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既然是要考查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那么相应增加考查的成本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分类评价法作为一种新的思维能力评价理论,它能否成功地实现中国的普及化,还有待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接下来有三项工作是要进行的,一是建立起一个用#$%$分类法命题的试题库;二是加大实验的规模,收集更多的数据,以求进一步检验该方法能否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评分的方法,作为一种评价高级思维能力的方法,不可能不带有主观性,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科学地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精确与模糊的关系,例如,由两名以上的教师评分,最后取平均值,就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作者简介】黄牧航&’()*+,,男,广州市人,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

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

工作。

【责任编辑:蔡世华】参考书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0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刘!0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2/0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0

吴维宁0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2/0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30

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试卷.doc

绝密★启用前|试题命制中心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原创卷01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2.“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所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这一理论有利于 A.将自然之天发展为神灵之天B.提升儒生的社会地位 C.利用宗教神学为统治服务D.构建完整的天人之学 3.三国时期的佛事活动,仍以译经为主。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是支谦和康僧会。康僧会在他编译的《六度集经》中大讲“恻隐心”“仁义心”,而且还极力主张“治国以仁”,认为“为天牧民,当以仁道”。除了这些治国牧民之道以外,经中还大力提倡“孝顺父母”,歌颂“至孝之行”。康僧会明显受到 A.道家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影响 C.法家思想的影响D.墨家思想的影响 4.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 A.形象化的发展方向B.实用性不断增强 C.将写意发挥到极致D.逐渐走向繁复化 5.“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 因是天下书籍遂广。”据此记载可知,当时 A.雕刻印刷技术才开始使用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官府已经掌握活字印刷技术

历史试卷评析

历史试卷评析: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说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课标将教学评价主要定位于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评价的方法也是侧重于这两种评价范畴,所以试题命制也应以此为核心。 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史学教育的渗透性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是在学生阅读材料、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发的。科技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绝好材料。解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心灵得到洗礼的过程。 一、命题思路: 这次试题命制是初三年级学习世界历史以来第一次大容量考试,由于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相比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感觉不易学。所以第一次考试在试题命制上偏易,以基础为主,拔高为辅,设置梯度,以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够通过认真复习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从而 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本试题呈现如下特点: 1.考点覆盖面广,基础知识考查灵活。注重基础,覆盖较广。从头至尾所出现都是学生熟知的历史素材。难难易比例适中,遵从先易后难,逐级“爬坡”的原则,让全体学生

都能进入,即使难度较大的主观题也通过分层设问让大多数学生得分。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内容,上述所列知识点均为初中历史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或者说是初中历史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均从大处命题,有的考查重要历史人物的突出功绩,有的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典型意义,有的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有的考查重要科技文化成果,总之,灵活多变,指向明确,不琐碎,不机械,不冗长,不拖沓。全卷没有一个机械的简单的死记硬背的试题,知识点的覆盖面如果以单元计占85%,覆盖面广,测试效果好。 2.新材料、新情境丰富。创设丰富的新材料。全卷文物图片、文字材改错题。这些新材料、新情境极大地丰富了能力考查的内涵、角度,扩充了知识容量,激发了学生思维,使试题鲜活生动。 3.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设置丰富的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进而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进行说明、分析或论证的方法和能力。 4.设计改错题可帮助学生清晰准确记忆知识点,不容易混淆而发生张冠李戴,记忆知识的效果更好更科学。 5.强化史学功能,灵活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鉴往知来,服务当今,塑造学生良好品质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初中语文试卷命制评比活动总结

试题质量的高度决定教师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的厚度 -----初中语文试卷命制评比活动小结 试题命制的能力,是教师日常教学常规工作中的一部分,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份试题质量的高低,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为提高我县初中语文教师试题命制技巧,以科学有效的试题引领教学,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首先邀请了省教育培训院谢炜主任做了命题培训,接着举行全县初中语文教师试题命制评比活动。为了保证评比活动的质量,我们分年级进行了评比。9位评委老师首先研读课标,细读考试说明,熟读教学内容;其次把所有的试卷一一做一遍,细查考查点、评分标准等内容是否合理、科学等等,最后打分并写出小结。现将本次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 3--4月研训中心举行了全县初中语文试卷命制大赛,本次大赛得到各学校的高度重视,教师参与热情较高。全县共有78位教师参赛,其中实验中学等学校教师参与率也很高,在此对积极组织本次活动的学校和语文教研组长表示感谢。从命题质量上来看,九年级要好些,八年级不够理想;等学校的赛稿整体质量要高些。 二、主要优点 1、绝大多数老师能按照“基础知识与运用”“古诗文积累和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与表达”这四个部分去命制试题,做到客观题不超过20%,以主观题为主,能够根据试卷结构测试学生不同的能力。题目由易到难编排,满足学生的需求,关注到命题的基础性、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等题型。内容涵盖语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修辞手法、文学常识、错别字、仿写、应用文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关注古诗文、现代文阅读与鉴赏、写作训练的考查。能够立足于教材,紧密联系生活。整体上,本次命题覆盖的基础知识还是较为全面的。如吴晓钰、李锋、莫贤富等老师的命卷就是一份质量上乘之作。 2、大多数的卷子的题目表述较合理的,题干设计较简洁明了。如邓小娟、林朝燕、韩雄军等老师的命卷,整体结构井然有序,合理规范,卷子中的每一道小题表述清楚,简洁明了,测试的目标较明确。

高二历史选修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练习题(含答案)

【考点阐讲】 1、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分析 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前,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己成为众矢之的;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领导力量不同: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革命的顺利进行;中国的维新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地主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政策措施不同: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 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现。 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明治维持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阶级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明治维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①从历史进程来看,明治维新是日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是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近代日本从受外敌入侵迅速走上对外扩张侵略道路的分水岭。 ②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反映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这时期历史进程的主要任务,也可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经典例题】 【例1】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相继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富国强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内容和影响方面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何异同? (2)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题解】(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不同点: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不同的原因:经济方面,中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时,民族工业虽然已产生,但力量薄弱,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

历史选择题命制特点及命题思路

历史选择题命制特点及命题思路 研究中学历史选择题的特点及命题思路,对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高等院校历史师范专业的学生都有指导意义。 一方面,它有利于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初三或高三历史复习课的过程中,历史考试学的作用体现得更明显:历史教师能通晓历史选择题命题者的意图及考核的大体方向,并且能初步摸索和总结其基本规律,这为指导学生历史复习大开方便之门,我们的教师也更信心十足地带领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海洋中遨游,而不至于被堆积如山的试卷主宰着教师的思维,使教师能较好地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加强历史考试学的研究。选择题的特点及命题思路是历史考试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得选择题者得天下。历史选择题在中考、高考中所占比重一般为30%至48%左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主观性试题越来越难区分学生成绩的优劣,因此选择题得分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历史分数的高低。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大多陷入“题海”之中而不能自拔,天天要考生考试,而忽略对考试试题本身的研究。 从历史考试学的角度,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中学历史选择题的特点及命题思路问题的粗浅研究,权作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各位专家。 一、历史选择题的发展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取士的国家。自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设进士科开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可谓是考试制度史上空前的壮举。在考试科目、考试方法等方面,科举考试集古代考试之大成。 科举的考试中出现了帖经等考试方法,选择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帖经是今日填空题的考法源流。帖经的操作方法是主考官在经书中任意选择其中一页,遮盖全文,仅留一行,再裁纸为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写出这三、五字。帖经是唐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试,均须帖经。读书人为求得功名,被迫皓首穷经。因此填空题很早就深深的打下了死记硬背的烙印。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史实著称的历史学科几近成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历史填空题型也成为屡次评论的目标。为加强试卷制作的标准化,同时也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历史填空题型在中学的选拔考试中逐步地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选择题得以推广。 在“文革”结束后,历史高考试卷是填空题与选择题同时并存。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历史填空题取消同时而出现历史选择题型的多样化,如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等。自2001年政史地三科合三为一,一张文综试卷对三科进行考核。历史试卷难度大幅度降低,加之机读试卷取代人工阅卷的需要,单项和不定项选择题也进行调整,统一为最佳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也随之调整以单项组合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自2003年开始,文综试卷结构进一步固定化。它改变了原来以中学所开课时作为三学科命题多少的标准,每科各占文综的1/3,也就是每科分值各为100分。历史选择题12道,每小题4分,共为48分。连续三年,这种模式渐趋稳定。很显然,它是为文综由全国命题过渡到各省自行命题作准备。 二、历史选择题的结构与特点 (1)选择题的结构 结构主要分两类,一种是传统结构,另一种为现代结构。 传统的历史选择题强调的是考点的覆盖面,因此它的结构就是由题干和题枝两部分组成,如:例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江南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其正常的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一一中书省一一门下省 B、中书省一一门下省一一尚书省 C、门下省一一中书省一一尚书省 D、尚书省一一门下省一一中书省 第一句话为题干,A、B、C、D四选项就为题枝。 现在的历史选择题强调的不是知识点的覆盖面,而是知识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时为了突出其选拔功能,增加了考核的深度。因此现在正规的考试中,历史选择题一般采用以主题设计选择题的模式。一个选择题的结构就由主题干、次题干、题枝三部分组成。如: 例2: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一部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主题干) 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最符合题意的一项是:(次题干) A、一半为封建主义一半资本主义 B、历史上封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化 C、半殖民地向殖民地化发展的沉沦趋势 D、半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化发展的上升趋势 有些教师对选择题型的细微变化没有认真研究,而简单视之为小儿科;学生则认为老生常谈而不屑一顾。我们认为,留心处处皆学问,细微处更能彰显其探索精神。现在历史选择题的结构就要求主题干、次题干、题枝三者完全对应。在选择题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次题干与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题枝对应,若从三者完全对应的角度考虑,很多类似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例2就是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 (2)选择题的特点 从以上对选择题的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对选择题的基本特点归纳如下: 选择题具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是由它组成的试卷题量大,时间及空间的跨度广,考查的主题完整而系统。二是评分简单、客观、准确,标准化试题便于采用计算机阅卷。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缺点,如试题编制比较复杂,比较困难,需要较高的命题技巧和较长的命题时间;同时选择题难以考核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更难以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

教师如何科学命题

教师如何科学命题 命题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检验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的信息来源之一,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命题是教育测量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测试成败的关键。命题的动向直接制约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学习努力的侧重点,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命题原则,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使题目的编制更加科学合理。 若按应答的方式及判分手段的性质分类,试题可以分作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两大类。 主观性试题是指应试者在解答问题时,可以自由组织答案,评分者对给分标准难以做到完全客观一致,需要借助主观判断确定,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客观性试题是因评分客观而得名,这种试题一般由主试通过试题把答案的形式提供给被试,格式固定,因之给分标准易于掌握,评分可以完全克服主观因素影响。 一、命题原则 试题虽然种类繁多,特点各异,编制的具体要求和技巧也不尽相同,但是,在编制试题的过程中,都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试题必须保证内容的正确性,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不能与所学的概念、原理、法则相悖,否则将有碍于考生正确概念的形成,不利于对有关原理和规律的掌握和理解。 2.明确性原则 不但要求在不泄漏解题依据和思路的前提下,尽量使题目语意清楚,文句简明扼要,避免使用艰深字词,而且要求答案明确合理,不致引起争议。 3.全面性原则 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测试目的,全面反映测试的要求,以期圆满完成预定任务。覆盖面既要大,又要突出重点,保证试题在所测内容上具有代表性,力求做到各个部分的比例适当。 4.整体性原则 (1)要根据测试要求从整体上恰当确定试题的份量,不能凭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主观想象编题组卷。测试应以目标为准绳命题,使整个试卷能够准确考查考生达标情况。 (2)不同的能力水平,需要不同层次的试题来考查,应该从总体上分析试卷的考查功能,而不能要求每一道题都要达到同一功能的指标。 (3) 除在内容安排和整体功能上有良好的特性外,在试题的布局方面,要求试卷要有一个好的结构,应当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起点低终点高,有一定梯度。 5.独立性原则 各个试题必须彼此独立,不可相互牵连。一方面要求在一个题目中考查的内容,其他题目不应重复考查。另一方面,题目之间不可相互暗示,一个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如果在另一个题目原文中提供了线索,将影响测试效果。 6.合理性原则 在编制试题的同时,应当合理的制定评分标准,力求使评分简便、准确,有效的排除无关因素干扰,而且在分数的分配、给分的标准方面务求科学合理。对主观性试题要分步定分,对客观性试题中的四选多的选择题应慎重确定给分标准。笼统采取有一点小错,全部扣光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 (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移风易俗: 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2、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繁荣原因:黄河流域的统一,社会安定: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交流。 表现:不仅农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呈现出商业贸易繁荣的景象。 (2)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 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行的封建化措施有: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采纳 汉族__⑦__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__⑧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①北魏 ②孝文帝 ③三长制 ④495 ⑤易服装 ⑥封建化 ⑦封建统治 ⑧大融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详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推行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民族政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创建 新制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田亩,征收徭役和 权的巩固 兵役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后期孝文 帝主持, 放 推行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 调 迁都洛阳 原因:旧都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①政 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 大。②经济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 应困难。③军事上:受柔然威胁,也不利于经 略南方。④地理上:平城偏处塞上,远离中原 核心地带。而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 政治、经济的中心;④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高中物理试题命制方法和策略

高中物理试题命制方法和策略 高中物理试题命制是实施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试题能起到引领教学、检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作用,通过对一些试题的实际施考以及外部学习,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就对现阶段学生普遍基础较差、能力欠缺的情况下的物理试题命制进行研究。 试题命制从小的范围来说主要指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的试题命制。从大的角度来说,包含课堂训练、作业布置,甚至课堂例题的选题等。这里我们主要谈及月考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这些阶段性、检查性试题的命制和周考练、课堂检测等训练性试题的命制。 无论那一种试题的命制,一般包含以下维度: 1、试题考察的基本知识点; 2、试题考察的主要能力; 3、试题考察的学生核心价值观; 4、试题设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 5、试题语句的理解和字数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 6、试题的综合性、层次性、难易梯度; 7、试题考查的对象: 8、试题对教材的挖掘深度; 9、试题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10、试题创新性和时代信息点; 11、试题与生活的相关性; 12、实验题对学生物理习惯和研究能力的检测; 13、计算题对学生表达能力、作图能力的考察; 14、试题中涉及图像题目的数目; 15、试题与高考试题的契合度; 16、试题命制对核心素养的体现; 以下逐一对个维度进行简要分析: 1、知识点的考察是试题命制的主要的目标,考试题需要考察范围内的知识点,从而检测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需要命制试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基础知识点的要求。有的知识点要求识记,有的要求熟练掌握,有的要求熟练应用。所以在试题命制时要通卷把握,一般把识记、了解性的知识点放在卷首,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把需要理解的知识点放在其后,再下来设置一些综合强度比较大的题目。实验题需从基本原理、注意事项、关键步骤等角度来考察。计算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展示能力,具体有物理习惯、物理公式书写、物理语言表达、代数式计算、条理性、逻辑性等诸多方面的考察。总的来说,一套好的试题对知识点的考察要求是:考察知识点全面、主干知识考察到位、知识点考察符合大纲要求、知识递进性强、不重复考察、考察形式多样等。

试卷命制心得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学历史教学也处在大幅度的改革之中,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以往,传统的教学思想正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演变、发展和改善。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标要求编写教材采取的是一纲多本的形式,有人教版、岳麓版众多版本教材,完全打破了一纲一本格局。考试形式也由全国统一考试转变为部分省份的单独命题,且范围逐步扩大,面对这种形势,传统的历史考试测量在命题、评分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已经暴露出一些不足。因此如何适应形势变化,进一步做好考试测量工作,是广大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的任务。2006年四川省开始首次独立命题,至今,试卷的命制在不断的完善,也在不断的实践中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再一次做高考历史试卷,不再那么得心应手,对于一些知识点已经遗忘,再加上新课改以后,课本内容有了部分的变化,所以对书本的基本知识还是很不熟悉。而考试最基本的依据便是课本,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离不开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再者便是解题方式和方法以及部分课外知识的了解;以及审题时是否细心和解题的心态。本套试卷分为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两个部分,选择题24道,皆为单选;材料分析题3个难易程度适中。整体来讲,选择题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史的试题多于世界史,现代史试题多于古代史;材料分析题则是用材料来创造一个小情景,由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答题。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再成为考高分的方法了,而是被分析材料的历史论据能力和历史素养所取代。 这次试卷选取的题目时时刻刻都体现着新课标的要求,试卷的呈现形式也应该作相应调整。首先,问题应在新情境、新材料之中设计,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对原有知识的整合构建,而不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跳一跳”就能摘着桃子。而传统的试题割裂了学生的思维,孤立地考查知识点,缺乏思维的主动性、连贯性、扩散性,发挥的空间受到限制,很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甚至厌学厌考的情况。其次,试卷中应大量引进图片。图片的效果能引起直观、真实、活化历史的效果,激发学生兴趣,使卷面图文并茂、新鲜生动、活泼美观,做题时仿佛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和历史一起潮起潮落。做题的过程就是一次心灵碰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入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表述,符合右图名画作者的是()。 A.他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B.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C.他是历史上罕见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D.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2.今天,有的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一政体的最早出现与哪部历史文献有关?()。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汉谟拉比法典》3.“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这句话中的“变革”是指()。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光荣革命 C.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 D.工业革命 4.解放“手”的最早发明是()。

A.珍妮机 B.蒸汽机 C.内燃机 D.飞梭 5.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某同学发现1804—1814年间欧洲国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 争 D.拿破仑战争 6.“在欧洲以外直接依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这是对哪种罪恶的揭露()。 A.封建制度 B.奴隶制度 C.资本主义 D.殖民 扩张 7.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会晤 8.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你无法享受到的生活方式是()。 A.穿印度的棉衣B.打电话聊天 C.吃美洲产的玉米D.喝中国产的茶叶 9.“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些歌词引自()。 A.《国际歌》 B.《宅地法》 C.《复活》 D.《英

(完整版)如何命制一份好的物理试卷

你认为如何才能命好一份物理试卷?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评价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纸笔考试,还有实验操作考查。尤其对纸笔试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在考查物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兼顾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考查。纵观这些年各地五彩缤纷的纸笔考试试卷,我们物理教师时常会为命制一份好物理试卷犯难,下面笔者结合这些年来参与省市县命题的体会,谈谈如何命制一份好的物理试卷。 一、科学制订考试“双向细目表” ※根据考试性质,确定试卷的性质。 试卷主要有单元性测试卷和期末卷两种,这两种试卷性质不同,单元测试卷相对要侧重检测学生对单元章节知识的了解领会情况和技能掌握的水平层次,题型不一定要齐全,一般不要求综合性问题,试卷的样式可不按中考形式;而期末考试卷在检测学生对本学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时候,会侧重对学生运用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测试,题型力求齐全,有综合性问题,试卷的样式一般按中考形式。因此,我们在制订考试“细目表”时,要依据考试是单元测试还是期末考试来制订。 ※“细目表”的制订要科学、具体。 一般性的单元测试,“细目表”可简要一些,但期末等重要的考试,为了保证考试的效度,“细目表”的制订要具体、详细,力求具体到有几大题、几小题,某小题考哪个知识点、考查到什么水平层次等。同时,还要明确各部分知识比分及各大题的分值,试卷的难易度和区分度等。 二、研究考试内容,熟悉课标要求 ※研究《课标》、教材。 命题人员要认真研究《课标》、教材,了解各部分知识哪些是重点、难点,命题时各部分知识占分比适当,并力求做到重点知识重点考,难点知识针对考,所覆盖的知识点一般在50%左右。 ※注意《课标》与原使用的《大纲》的区别。 命题人员要熟悉《课标》与原使用的《大纲》要求对比增减、调整的内容,防止出现删减的内容“超标”考,新增的知识点没有考的问题,调后的内容在阶段性考查中提前考。 三、搜集资料,精心选题、编题。 ※广泛搜集有关命题资料。 命题资料包括《课标》、不同版本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不同版本的教学辅导资料、近两年各地的中考试卷、当年奥赛试卷和相关科普资料等。 ※对照“细目表”一题一题地精心编选。 一份好试卷不应全是陈题的组合,也不应是新题的堆积,应是以改编的陈题为主,适当搭配一两道创新题点缀,给学生既孰悉不至于紧张,又耳目一新的感觉。 ※修改的陈题选择要科学、修改后要有变化。 试题主要来源有关教材、教学辅导资料、近几年中考试卷和教材上的检测题等;要比较多地选择与生产生活联系较紧密的问题,能较好地体现学科特点的实验和探究题;同时,考虑要有一定量的插图或漫画,确保试卷图文并茂,轻松活泼。修改时,可以是调整设问的角度,也可以是变换题型,还可以是修改问题的情境或数据。 ※创新题命制要有新意。 命制创新题时,要求我们要跳出陈题的框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设计情境,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提出问题,一般源于命题者一时的灵感,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这几年各地中考命制的创新题来看,创新题大多是关于学科的综合,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紧密联系的问题,不会凭

高二历史选修一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选修一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选修1)期中考试试题(注意:请把选项写在答题卡内)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陪审法庭 D、建立四百人会议 2、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周王室的衰落 C、诸侯争霸 D、周朝统治腐朽 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普遍推行县制 B、实行连坐法 C、按军功受爵 D、奖励耕战 4、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6、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7、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的欧洲国家是 A、意大利 B、西班牙 C、德意志 D、英国 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促进了埃及的统一和振兴

C、改变了埃及的社会性质 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9、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0、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 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 残酷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 11、明治维新中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中学作文训练题命制的基本要求

中学作文训练题命制的基本要求 东莞市常平中学江波 主要内容:本文从中学作文训练的实际出发,对作文题目的命制提出了三点基本的要求,包括作文指向性和导向性问题,也包括一些作文训练的实际操作性问题。 关键词:作文训练要求 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作文态度,应该是中学作文训练的核心价值取向。因此,中学教师在进行命题时,要注意几个基本的要求。 1.作文训练目标指向要明确 教师命制作文题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法,还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指向要明确。作文训练的目标指向性不明确,一是作文命题结构没有形成科学序列造成的。没有系统,杂乱无章,目标指向自然没法明确。二是教师命题时要么无所作为,完成任务即可。要么预期太高,动机太强,什么能力技巧都想通过一篇作文训练出来,结果学生无所适从,能力训练目标自然也无法实现。 明确目标的指向性要纠正作文命题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不出刁、怪、偏、难的题目。这类作文题目学生没法写,写了也达不到预期的训练目标,而且对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态度都有负面影响。搜狐网和人民网2005年曾就某省的作文题进行过网络调查。在搜狐教育频道里,有超过68%的人点击了“太难”这一项;而在人民网上,1403人参与评价,有42.1%的人选择了“太难”。(1)这样的命题观念应该纠正。 二是不出抽象笼统、过于宽泛的题目,这类题目最容易滋生学生的夸大心理,容易引来空话、大话、假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渐趋成熟的阶段,他们涉世尚浅,所知虽多,但所思不深,因此无法写好。抽象笼统、过于宽泛的题目和只给题目范围是有区别的,题目虽可大可小,可主观可客观,但一定要具体。如《我投身到祖国怀抱里》(1952年高考作文题)恐怕就让学生难以落笔。《让生命更丰美》(1986年台北联考作文题),也犯了笼统、宽泛的毛病。 无论是片断训练,还是整篇甚或是一个系列的作文训练,在命制题目时,训练目标都应该让学生明白。最好的命题方式就是把一次性的作文命题放在一个科学序列中,结合实际活动进行命题,命具体的题。德国的一些作文命题就很切合学生的实际,如《第一次单独旅行》、《我是如何使某人生气的》、《我最喜欢的运动》等,一次性的作文命题可以参考。如果是一个系列的作文命题,就要把训练目标合理地分散地每一次作文训练中去,不要过于集中。 2.作文指导的导向要正确 学生作文训练从题目的命制开始,就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作文及其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黑板上随手写一个题目并不予指导和为了考理想分数,进行模式化的指导,都是应该努力避免的。教师命题指导的导向性要正确,基本的指导原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有写的兴趣。因此正确的命题指导应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 (1)命题要有诱发写作动机的作用 作文题目本身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作文兴趣。中学生的写作活动往往受到作文兴趣的鼓动、支配,人的兴趣除了某些与身俱来的因素外,还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巩固。叶圣陶先生说:“一使需之切,二使乐其业。”(2)因此可以从学生需要入手激发作文兴趣。具体方法如下: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质量分析报告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题的命制说明 1 ?命题依据与要求 通盘考虑试题的考查范围、呈现方式、能力层次、难度、不同层次学校水平。试题提倡原创或改装,不照搬现成的试题,不出偏、难、怪、繁的试题。试题在体现基础性的前提下,为体现新课程理念,注意适度设置时代性、生活化的情境,注意适度设置探究性、开放性试题。试卷重点把握及格率和平均分两项,尤其及格率应摆在重要位置。 2 ?试题的基本结构 (1)题型与题量 全卷共两大题(两种题型),共43小题,其中选择题40小题,材料解析题3小题 (2)考查的形式与内容 本卷考查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从试卷考查的内容来看,几乎覆盖了高中历史课标所规定的必修(I )人民版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 (3)试题的难易程度 试题所考查的能力,以历史学科4类能力12层次能力中的1、2类能力层次为主,3、4 类能力层次为辅。各题难度介于0.50-0.80之间,整卷难度0.60左右。 二、试题的主要特点 1 ?依据规定命题 ①体现基础性,重点考查主干知识。试题设计为单项选择、材料解析题两大题,各题在分值比例、内容要求或表现形式上尽量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考查的历史知识均为政治史的主干知识,覆盖面广,全面考查学生历史“双基”和良好的历史素质的培养情况,体现基础性,实现对历史必修一的教学要求和终结性测评目标。 ②传承“三新”(材料、情境、问题)风格。按照命题思维方式与标准程序进行操作,即“能力要求一主题确定一素材选择一切点确定一问题设计”,进行命题。每道试题均依据多种历史素材,设置一定的不同的情境,由此引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注重试题的新颖性与创新性。

高中历史选修一高考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选择题 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 5.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要达到该目的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A.有一定的收入 B.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有大量的土地 D.有高超的手工技术 3.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6.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 9.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 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9.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

徐昀课题及个人简介(14.2.26)

徐昀及课题简介 徐昀简介:江西临川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西省青年骨干教师,化学教育硕士,教育心理学硕士,高考命题研究专家,考试中心特约评论员;中央教科所重点课题“五段二码增分复习法”课题组负责人,金太阳教育研究院试卷与命题研究中心主任。 本次交流的主题是《高考百日冲刺策略》,适合受众:教研员、学校校长、主任、高中基础年级、高三年级高考科目教师,讲课时长约140分钟,讲课时间最好在9点40左右。 准备工作要求(电教设备管理员会前须在会场,以保证电脑与投影正常连接) 一、硬件要求: 1、讲台:立式讲台,讲台上可放置笔记本。 2、话筒:无线话筒,有充足音量且不产生回音。 2、投影:投影清楚不模糊,宜大不宜小,不可用液晶电视替代。 3、会场:不宜选择过大会议室,保证入座率80%以上。 二、环境要求: 1、忌走动。尽力减少听课人员随意进出,不允许安排无课听讲座,有课上课的现象发生。 2、忌杂音。会场不接打手机,不出现手机铃声,会场最好配置手机屏闭仪。 3、忌散乱。听会人员不宜零星排布,应整齐规划且尽量坐满前排。 附其他主要课题: 1、《五段二码增分复习法》 (1)高考备考常见误区诊断与“五段二码”的提出 (2)“五段二码”的时间规划、理论依据及方略概要 (3)“五段二码”对课堂、训练以及教考活动的建议 2、《名校是怎样练成的——“333”整体高效训练策略》 (1)训练效益不高的病因诊断

当前学校教学的现状 当前学校训练的误区 效益不高的病因诊断 (2)打造高效训练有效策略 名校走向成功的启示 “333”整体高效训练 整体高效训练的平台 3、《试题命制与试卷布局》 (1)试题的考查目标与试题的规范、创新(2)试卷的知识、题型、难度结构布局(3)试卷的审核规范与制作流程

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_黄牧航

#$%$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 黄牧航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广东广州!’()*’+ ,关键词-#$%$分类评价法,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图分类号-./0 ,文献标识码-1 ,文章编号-(/!23)0/’&0((/+’03((!"3() 【收稿日期】0((/3’(3’4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如果教学理念是全新的,而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还是老一套,那么改革的最终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对于评价的理念,专家们已经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评价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等等。但是对于评价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闭卷测验的方法,还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白。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们在闭卷测验的方法上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由单纯的考查记忆力发展到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随着教学的进步,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又面临着两个困境:第一,传统的历史试题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不足。历史的高级思维能力主要是指理论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这些几乎是传统题目的考查真空。第二,在传统的评卷手段下,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评价往往是流于形式。在高考的历史题目的命制中,我们也尝试过设计开放性的题目,这些题目都包含着高级思维能力的因素,但在实际的评卷操作中,我们还是依据“采分点”来打分,这就达不到考查的目标,失去了考查的初衷。 闭卷考试到底能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对此,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拟介绍一种以测量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评价方法———#$%$分类评价法,并同时介绍笔者把这种方法与我国历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成果,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师 生的兴趣,更希望能够给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生学业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分类评价理论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 教授比格斯(56767899:)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这种理论不仅有完整的体系,而且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比格斯和他的同事在澳大利亚和香港做过大量的实验,使该理论与历史、地理、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评价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分类评价理论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 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学说。皮亚杰是影响巨大的儿童心理发展学家,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从低到高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0(世纪2(年代,比格斯的同事把皮亚杰的分类细化为五个阶段:’6前运演阶段(/;)岁);06初级具体运演阶段(2;4岁);*6中级具体运演阶段(’(;’0岁);/6具体概括运演阶段(’*;’!岁);!6形式运演阶段(’)岁以后),并着手把这一理论与具体学科的学习评价结合起来研究。然而,实践证明,皮亚杰的理论仅仅是一个天才的假设,真正的儿童心理要比这一理论复杂得多。比格斯的同事在实践中遇到了两个困惑:第一,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在地理学科中,他可能处于具体概括运演阶段,而在数学学科中却仍然停留在中级具体运演阶段。第二,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反复性。例如,一名儿童的数学水平已经到达形式运演阶段,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倒退到中级具体运 一、#$%$分类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 历史教学<8:=>?@ABCDE8F9总第/4*期#GH I>6/4* 0((/年’0期I>6’0J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