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指南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指南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指南

厦门市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指南(2016年版)

一、颈部血管超声

(―)颈动脉超声检测

1. 常规检测动脉

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锁骨下动脉(SA)及无名动脉(INA)。

2. 常规检测参数

动脉管径、内 - 中膜厚度(IMT)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

3. 常规检查流程

(1)二维灰阶显像

首先以横断切面,右侧自无名动脉起始、左侧从 CCA 自主动脉弓分支开始,连续观察 CCA 全程、ICA-ECA 分叉、ICA 起始段及分叉以远 4-6cm 范围、ECA 主干及其分支血管壁三层结构及血管腔内回声、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再以纵切面测量 CCA 远段(分叉水平下方 1.0-1.5cm 范围)、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起始段管径相对膨大处)管径及 CCA 远段及颈动脉球部的 IMT。

测量 IMT 与管径应避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径测量是血管后壁内膜上缘至前壁内膜下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当出现血管狭窄时应测量血管的残余与原始内径。IMT 的测量是血管后壁内膜上缘与外膜上缘的垂直距离,即血管壁内膜与中膜的联合厚度。

图1 颈动脉管径测量(左图)及IMT测量(右图)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及斑块内声学特征,测量斑块的大小,以长× 厚(cm)表述大小,多发性斑块测量最大的责任斑块。

(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

通过 CDFI 模式观察检测动脉管腔的血流充盈状态,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对溃疡性斑块的进一步评估。对于极重度狭窄管腔的检查,通过 CDFI 血流成像调节可以提高病变检出率。|

(3)脉冲多普勒超声(PW)

通过 PW 测量 CCA 远段、ICA 球部、ICA 近-远段、ECA 的 PSV、EDV。对

≥50%ICA 狭窄,应计算 PSV

ICA /PSV

CCA

比值、或狭窄段(PSV

ICA1

)与远段(PSV

ICA2

比值(PSV

ICA1/ PSV

ICA2

),记录 RI 值。

(二)椎动脉超声检测

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分支后,在颈部穿行于横凸孔上行,出环枢椎经枕骨大孔进入颅内。

1. 椎动脉解剖

根据颈部椎动脉的走行分为入横突孔前段称颈段(VI 段)、走行于横突孔内段为椎间隙段(V2 段)、出横突孔入枕骨大孔前段为枕段(V3 段),进入枕骨大孔后为颅内段(V4 段)。

2. 常规检测流程

(1)二维灰阶显像

通过灰阶显像观察椎动脉血管壁、管腔内结构与回声,测量血管内径,V1-V2 段均可以,选择清晰的管腔与管壁结构测量。

(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以 CDFI 或能量多普勒显像模式观察椎动脉从 VI-V3 全程血流充盈状态及动脉走形,注意椎动脉管径对称性比较、血管走行、起源与起点异常等生理性变异的判断。

(3)脉冲波多普勒超声

以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记录 VI 或 V2 或 V3 的 PSV、EDV 及 RI。

(4)探头的多选择性

由于椎动脉解剖位置较深,特别是体型肥胖颈部短粗的患者,单纯线阵探头检査深度达不到,椎动脉起始段检查困难时可以选择低频凸阵探头。

图2 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时探头的多选择性

(三)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测

1. 锁骨下动脉解剖

右侧锁骨下动脉从无名动脉分支向右上肢及右椎动脉供血。左侧从主动脉弓分支向左上肢及左椎动脉供血。

2. 常规检查流程

(1)二维灰阶显像

通过锁骨上窝检査双侧锁骨下动脉(SA)。右侧无名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及右颈总动脉形成典型的横向“Y”字型结构。通过二维成像观察双侧锁骨下动脉(SA)血管结构,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时,应测量记录斑块形态、声学特征、血管残余内径与原始内径。

(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以 CDFI 进一步观察锁骨下动脉血流充盈情况,注意血管狭窄或闭塞病变。

(3)脉冲波多普勒超声

以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 SA 的 PSV、EDV,血管狭窄时要注意狭窄的位置与椎动脉起始段之间的距离。诊断 SA 狭窄≥70% 时,应测量狭窄远段 SA(VA 分支以远)PSV 与 EDV,计算并记录流速比值。

(4)探头的多选择性

由于 SA 解剖位置较深,特别是左侧 SA 检査较右侧难度大,需要线阵与凸阵探头联合选择应用,提高病变检出率与准确性。

(四)无名动脉超声检测

1. 无名动脉解剖

正常人无名动脉(也称头臂干)直接起自主动脉弓,与左侧 CCA 及 SA 组成三支脑血流供应的重要动脉,其长度约 5cm,分出右侧 CCA 与右侧 SA。

2. 常规检查流程

(1)二维灰阶显像

以灰阶显像显示无名动脉血管壁、管腔结构。注意 SA 与 CCA 分支结构特征。

(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以 CDFI 观察无名动脉血流充盈情况。

(3)脉冲波多普勒超声

存在无名动脉狭窄病变时测量病变处原始与残余管径及 PSV 与 EDV。

(五)颈部动脉超声检测注意事项

1. 注意检测手法是病变诊断准确性的第一要素。

2. 注意仪器的调节,包括聚焦、灰阶及彩色多普勒增益、脉冲重复频率、滤波等。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时一定要注意声束与血流之间的角度≤60°。

3. 注意诊断狭窄≥70% 时,一定要获得远段 PSV 与 EDV,综合评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4. 注意次全闭塞与完全性闭塞的鉴别,要通过仪器调节釆用 CDFI 与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以提高检测灵敏性。

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测

(一)内膜病变检测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表现分为局限性或弥漫性颈动脉内-中膜(IMT)融合,导致 IMT 增厚。二维灰阶超声检测显示内-中膜融合,伴回声不均匀改变,当测量 IMT> 1.0mm 界定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二)粥样硬化性斑块检测

1. 斑块的界定

当 IMT> 1.5mm,凸出于血管腔内,或局限性内膜增厚高于周边 IMT 的50%,可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灰阶超声可以观察斑块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连续性)。

2. 斑块的形态学评估

(1)规则形斑块:灰阶超声显示斑块为扁平形,表面纤维帽完整。

(2)不规则形斑块:灰阶超声显示斑块表面不光滑,纤维帽显示不完整。CDFI 显示斑块所在的管腔血流充盈不全。

(3)溃疡性斑块: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不连续,形成“火山口”征,“火山口”长度≥1.0mm。CDFI 显示血流向斑块内灌注。

3. 斑块声学特征评估

由于斑块内组成结构不同,对声波的吸收及反射不同,斑块显像特征也不同。正常血管壁三层结构回声分别为中等回声(内膜层)、低回声(中膜层)、髙回声(外膜层)。斑块回声评估可以与血管壁结构进行比较。

(1)均质性回声

二维灰阶显像图显示斑块内回声均匀一致。根据斑块回声与血管壁回声强弱的差异分类:

①低回声斑块:斑块内回声低于内膜层。

②中等回声斑块:斑块内回声与内膜层相等。

③强回声斑块:斑块内回声等于或略高于外膜层。

(2)不均质回声斑块

斑块内有20% 以上的回声不一致即可确定为不均质回声斑块。

图3 左图非复杂斑块镜下所见:纤维帽(FC)完整,斑块内容物(P)均匀, P斑块内容物。

右图复杂斑块镜下所见:纤维帽断裂,局部有缺损(箭头),斑块

内容物(P)不均匀。

4. 斑块的易损性

斑块的易损性是通过对斑块的形态学、内部回声、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另外与患者脑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治疗有效性密切相关。

临床医务人员无论是超声专业或非超声专业人员应通过超声检査所见描述并结合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与治疗随访,客观评估斑块的易损性。

单纯以“软斑块”或“硬斑块”提示为易损或非易损斑块是不客观的,并且斑块受血流剪切应力的影响,易损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检查结果的解释应科学客观,应告知患者针对危险因素的治疗控制。

5. 斑块检测评估注意事项

(1)注意不同角度纵横切面联合对斑块连续性检测观察评估。

(2)注意检测仪器的调节,使斑块的声像图显示最清晰。

(3)注意斑块表面纤维帽结构连续性观察,对于不规则形斑块表面回声异常的鉴别,溃疡性斑块典型“火山口”征声像图的判断标准。

(三)颈动脉狭窄闭塞检测

1. 颈内动脉狭窄评估标准

根据 2003 年北美放射年会超声会议 16 个专业及相关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标准,颈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程度分类为四级:狭窄<50%(0- 49%,轻度);50% -69%(中度),70%-99% (重度);血管闭塞(表 1)。

表 1 颈内动脉狭窄诊断标准(2003)

(1)<50% 狭窄(轻度狭窄):二维灰阶显像显示斑块形成,管径相对减小,CDFI 血流充盈不全,但血流速正常或相对高于对侧,通常 PSV<125cm/s,EDV<40cm/s,血流频谱正常。

(2)50% - 69% 狭窄(中度狭窄):血流速度相升高,125cm/s≤PSV≤ 230cm/s,40cm/s≤EDV≤ 100cm/s,狭窄远段血流速度下降,但狭窄段与狭窄以

远段流速比值或狭窄段与狭窄以近段流速比值 <4.0(2.0

ICA1/PSV

ICA2

<4.0/ 或

PSV

ICA /PSV

CCA

<4.0),无典型低搏动性血流动力学改变。

(3)70%-99% 狹窄(重度狭窄):狭窄段流速PSV≥230cm/s、EDV≥100cm/s,

PSV

ICA1/PSV

ICA2

≥4.0 或 PSV

ICA

/PSV

CCA

<4.0。狭窄以近段动脉血流 RI 值升高,狭窄

以远段动脉 RI 值明显减低,血流频谱呈低搏动性改变。

2. 颈内动脉闭塞

动脉血管腔内充填均质或不均质回声(斑块或血栓 CDFI 或能量多普勒显像提示血流信号消失。

(1)完全闭塞颈内动脉颅外段或颈总动脉或颈总动脉至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腔内从近段至远段均无血流信号。

(2)次全闭塞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动脉超声科视范围内)血管腔内无异常回声,但 CDFI 显示血流充盈“细线征”。多普勒频谱呈收缩期单峰型或低流速高阻力性特征。

(3)远段闭塞病变位于颅内段,需要根据颈内动脉血流频谱特征改变进行初步判断。当血流频谱出现无舒张期单纯收缩期低速血流信号一“单峰型”改变

者,应考虑为颈内动脉于眼动脉分支前闭塞;若舒张期血流存在,但出现低流速高阻力型血流频谱特征者,应考虑为颈内动脉于眼动脉分支以远闭塞。

3. 颈总动脉狭窄

颈总动脉狭窄:根据颈总动脉狭窄的位置可以分类为近段狭窄(起始端至甲状腺下极水平)、中段狭窄(甲状腺上下极之间短段)、远段狭窄(甲状腺上极至分叉水平)。CCA 狭窄< 50%、50%-69% 对于远端脑血流灌注无明显影响。但是当 CCA 狭窄≥ 70% 时,不同阶段 CCA 狭窄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1)近段 CCA 狭窄≥70%:狭窄段PSV≥230cm/s,EDV≥100cm/s。狭窄以远段 CCA (中段、远段 CCA)、ICA 与 ECA 流速减低,血流频谱呈低搏动性改变。若近段 CCA 狭窄是缓慢进展者,可以检测到 ECA 与 ICA 血流方向不一致,ECA 向 ICA 逆向供血征(颅外段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2)中段 CCA 狭窄≥70%:狭窄段PSV≥230cm/s,EDV≥100cm/s。狭窄以近(近段)流速减低,以 EDV 减低明显,CCA 血流阻力升高(RI 值升高)。狭窄以远段(远段 CCA)PSV 与 EDV 均减低,以 PSV 为著,形成低阻力性血流频谱,RI 值低于健侧。

(3)远段 CCA 狭窄≥70%:狭窄段PSV≥230c m/s,EDV≥100cm/s。狭窄以远段 ECA 与 ICA 血流灌注明显减低。通常 CCA 远段狭窄者可累及 ECA 及 ICA,CCA 与 ICA、ECA 同时存在重度狭窄病变,检查中应注意鉴别。狭窄病变以远段ICA 与 ECA 血流均呈现低流速低搏动性改变。

4. 颈总动脉闭塞

CCA 闭塞有急性与慢性 2 种。前者往往累及 ICA 与 ECA,灰阶超声显示 CCA 管腔内以低回声为主,后者以不均质回声为特征,CCA 均无血流信号。但慢性 CCA 闭塞者,可以检测到 ECA 向 ICA 逆向供血,血流方向不一致。

(四)椎动脉狭窄闭塞检测

根据正常椎动脉解剖的位置分颅外段和颅内段椎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外段椎动脉分类为颈段(VI 段,起始段)、椎间隙段(V2 段)、枕段(V3 段)。椎动脉通过枕骨大孔入颅后称颅内段(V4 段)。由于椎动脉在颈部位置较深,特别是左侧椎动脉 VI 段检测难度较大,应选择线阵与凸阵探头联合检测。

1. 椎动脉狭窄

椎动脉狭窄的超声评价目前尚缺乏统一国际标准,建议参考北京宣武医院超声诊断标准,见表2。

椎动脉不同位置的狭窄,灰阶超声显示基本相同,管腔内异常回声导致管径的减小,但 CDFI 血流动力学改变不同,特别是重度狭窄。

表 2 宣武医院椎动脉狭窄血流参数标准

注:PSVorigin(起始段、VI 段),PSV

IV

(椎间隙段、V2 段)(AJR;2009 193: 1434-1438)

(1)椎动脉起始段(VI 段)70%-99% 狭窄:狭窄段PSV≥220cm/s,

EDV≥50cm/s。狭窄以远 VI 段 -V3 段血流速度明显减低,PSV

OR /PSV

IV

≥4.0,出

现低阻力性血流频谱改变,这是与中度狭窄(50%-69%)鉴别的重要特征。

(2)椎间隙段(V2 段)70%-99% 狭窄:狭窄段PSV≥220cm/s,EDV≥50cm/s。狭窄以远段 -V3 段血流速度明显减低,出现低阻力性血流频谱。狭窄以近段 -VI 段流速相对减低,血流频谱出现相对高阻力性改变。

(3)枕段(V3)段70%-99% 狭窄:狭窄段PSV≥220cm/s,EDV≥50cm/s 狭窄以近段(VI-V2 段)流速相对减低 - 血流频谱出现髙阻力性改变。狭窄以远段(V4 段)流速减低伴低阻力性血流改变。

2. 椎动脉闭塞

椎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灰阶显像表现为管腔内异常回声充填,但是闭塞的阶段不同,CDFI 的血流影像特征不同。

(1)全程闭塞椎动脉从 VI 段至 V3 段全程管腔内充填均质或不均质回声,CDFI 检测无血流信号。

(2) VI 段(起始端)闭塞椎动脉 VI 段管腔内充填均质或不均质回声,CDFI 检测无血流信号。V2 段-V3 段可检测到低速血流信号,沿椎动脉解剖走行可检测到侧枝动脉血流向 V2 段及其以远段椎动脉供血,多普勒频谱出现低阻力性改变。当 VI 段急性闭塞,无侧枝循环建立,但对侧椎动脉血流逆向供血时,患侧 V2-V3 段出现低速单峰逆向(颅内向颅外)的血流信号。

(3)V4 段(颅内段)闭塞由于 V4 段有小脑后下动脉分支,闭塞部位与分支供血密切相关。若闭塞于小脑后下动脉分支前, VI-V3 段可检测到低速单峰型(无舒张期)血流信号。若闭塞于小脑后下动脉之后,则可检测到低速高阻力型(舒张期流速低平)血流信号。

(五)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检测

锁骨下动脉狭窄(>50%)或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是双上肢动脉血压、桡动脉搏动的不对性称。由于病变程度不同,血流动力学改变不同。

1. 锁骨下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灰阶显像基本相同,病变处管腔内探测到异常回声。狭窄程度的超声评价尚无统一标准,既往临床评估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通常根据锁骨下动脉窃血类型分级,对于合并对侧锁骨下动脉、同侧或对侧椎动脉重度狭窄或

闭塞病变时窃血程度与狭窄程度存在不一致性,窃血程度可能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实际病变程度不符。

因此,我们推荐 2011 年宣武医院在 Ultrasound in Med & Biol 发表的超声评价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标准,供大家参考。

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70%-99%)标准(参考):

PSV≥343cm/s, EDV≥60cm/s, PSVorigin/PSVdis≥4.0

注:PSVorigin(狭窄段),PSVdis(狭窄远段)

Ultrasound in Med & Biol.2011

(1)<50% 狭窄(轻度):血管内径减小<50%,血流速度正常或稍高于健侧,血流频谱形态正常(三相或四相波)。

(2)50%-69% 狭窄(中度):狭窄段残余管径≤50%,血流速度升高,血流频谱异常(二相波),患侧椎动脉流速正常,但血流频谱表现为收缩期达峰时间延长伴收缩期切迹或低速逆转血流信号(盗血征)。对侧椎动脉血流速度相对升高(代偿)。

(3)70%-99% 狭窄(重度):狭窄段PSV≥343cm/s,EDV≥60cm/s,狭窄段与狭窄远段 SA 的流速比值 >4.0,血流频谱异常,舒张期与收缩期同相(均在基线上方),频窗消朱。患侧椎动脉出现典型的“振荡形”血流频谱(窃血征 );当狭窄≥90% 时,窃血程度加重,可出现完全性逆转血流信号(完全型窃血)。

2. 锁骨下动脉闭塞

锁骨下动脉闭塞者,动脉管腔内充填异常回声,CDFI 检测无血流信号。由于病变与椎动脉分支的解剖位置关系,导致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能不同。

(1)闭塞于椎动脉分支以近,可导致患侧椎动脉血流方向完全逆转(与同侧 CCA 方向不一致),单纯收缩期逆向血流频谱,出现典型的完全性窃血征。

(2)闭塞于椎动脉分支以远,患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不受影响。临床检査患侧上肢动脉血压低于健侧(相差 20mmHg 以上),无锁骨下动脉窃血症状与体征。

3. 锁骨下动脉窃血

正常椎动脉的血流方向与同侧 CCA 是一致的。当锁骨下动脉出现严重狭窄或闭塞时患侧上肢动脉和椎动脉的血供受阻,血流灌注来源于健侧椎动脉,即锁骨下动脉窃血,临床分类有 3 型。

(1)隐匿型窃血(I 级)患侧椎动脉血流频谱显示收缩期“切迹”征。

(2)部分型窃血(II 级)患侧椎动脉收缩期血流方向逆转,舒张期血液方向正常,呈现双向“震荡性”血流频谱。

(3)完全型窃血(III 级)患侧椎动脉收缩期血流方向完成逆转,与同侧 CCA 血流方向完全相反。

图4 锁骨下动脉窃血分级(左图I 级,右图II 级)

(六)无名动脉狭窄和闭塞检测

1. 无名动脉狭窄

无名动脉狭窄小于70% 者,通常不会影响远段动脉血流灌注。灰阶显像检测到无名动脉管腔内异常回声导致管径减小,血流速度相对升髙。由于缺乏统一的无名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标准,我们推荐鉴别无名动脉重度狭窄(70%-99%)的评估方法,供检查参考。

无名动脉重度狭窄时有以下血流动力学特征:①患侧 CCA、SA、ICA、ECA、VA 血流速度减低;②上述动脉血流频谱异常;呈低阻力性特征;③患侧 CCA、SA、ICA、ECA 的 RI 值明显低于对侧;④患侧椎动脉血流方向部分逆转(锁骨下动脉窃血征)

2. 无名动脉闭塞

无名动脉闭塞临床上以慢性闭塞性病变多见。检测特征包括:①管腔内异常回声,CDFI 血流信号消失;②CCA 与 SA 血流方向不一致,SA 向 CCA 供血;

③患侧椎动脉血流方向完全逆转,VA 向 SA 供血(锁骨下动脉窃血征);④患侧 ECA 与 ICA 血流方向不一致;⑤CCA、SA、VA、ICA、ECA 血流频谱异常。

(七)颈动脉超声检测报告内容和要求

1. 超声检测结果描述

常规检测描述应包括:①双侧同名动脉管径的对称性、IMT、血流速度对称性。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大小(长cm × 厚cm)、数量 >2 个 / 个体(多发性斑块)、声波特征(均质与不均质回声);③狭窄管腔的测量(残余管径与原始管径)狭窄段最高流速与狭窄远段流速;④侧枝循环的建立(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椎动脉与颈外动脉或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之间等)。

2. 超声诊断提示

基本内容包括定位、定性、定量(狭窄程度)、病变诊断结论,不应拷贝超声检测描述。

参考文献

1.《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中国脑卒中大会,2015年

2.《血管和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指南》,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2012年

3.John Pellerito ,Joseph F, Polak .Introduction to Vascular.

Ultrasonography(6th Edition). Elsevier Medicine,2012

附件1:

颈动脉超声报告示例

①正常颈动脉超声检测报告

超声所见描述:

双侧颈总动脉管径对称,内 - 中膜不厚,管腔内未探及异常,血流速度正常。双侧颈内动脉管径对称,管腔内未探及异常,血流速度正常。

双侧椎动脉管径对称,血流速度正常。

双侧颈外动脉血流速度正常。

双侧锁骨下动脉血流速度正常。

超声诊断提示:颈部动脉超声未见明显异常。

②颈内动脉狭窄超声报告

超声所见描述:

双侧颈总动脉管径基本对称,内 - 中膜不均匀性增厚。右侧远段前外侧壁探及cm× cm 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血流速度正常。

双侧颈内动脉管径不对称,内-中膜不均匀性增厚。右侧颈动脉球窦部前外侧壁与后内侧壁分别探及 cm× cm和 cm× cm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致血管内径减小,残余管径 cm,原始管径 cm,CDFI血流成像显示狭窄段血流影像出现“五彩混叠”征。狭窄处流速升高 cm/s,狭窄远段流速明显减低 cm/s,远段血流频谱呈低流速低搏动性改变。左侧颈内动脉管径、血流速度未见明显异常。双侧颈外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右侧相对升高(代偿性)。

双侧椎动脉管径对称,各段流速正常。

无名动脉及双侧锁骨下动脉流速未见异常。

超声诊断提示:

双侧颈动脉内 - 中膜不均匀增厚伴斑块形成(多发);

右侧颈内动脉狭窄(70%-99%)

附件2:

颈部血管规范化图像存储要求

图像采集。遵循先左后右的原则。

一、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

1.灰阶图像。

①颈总动脉(近-中-远段)。存储1幅

②颈动脉分叉处。存储1幅

③颈内动脉(近-中-远段)。存储1幅

④颈外动脉主干及分支。存储1幅

2.IMT测量灰阶图像。

颈总动脉远段、颈总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IMT各存储1幅

3.CDFI血流充盈状态。

①颈总动脉分叉处血流(连续显示颈总远段-球部-颈内近段)。存储1幅;

②颈外动脉主干血流。存储1幅

4.PW测量血流速度(峰值/舒张末期)。

①颈总动脉远段血流速度。存储1幅

②颈内动脉近段血流速度。存储1幅

二、正常椎动脉超声检查:

1.椎动脉直径测量灰阶。

①测量V1段(特别是开口处)血管直径。存储1幅

②测量V2段(C2~C6)血管直径。存储1幅

2.CDFI血流充盈状态。

椎动脉从V1~V3全程血流充盈状态及走形。存储 2幅

3.PW测量血流速度。

①V1的峰值及舒张末期流速。存储1幅

②V2的峰值及舒张末期流速。存储1幅

三、正常锁骨下动脉的超声检查:

1.锁骨下动脉灰阶、CDFI状态。各存储1幅

2. PW测量锁骨下动脉收缩期峰值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存储1幅

四、颈内动脉狭窄、闭塞超声检查图像存储:

①灰阶超声测量病变血管残余及原始管径。存储1幅

②狭窄段彩色血流图。存储1幅

③狭窄段、狭窄近段/狭窄远段等部位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各1幅

④同侧颈外动脉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的测量。存储1幅

五、椎动脉狭窄、闭塞超声检查图像存储

①灰阶超声测量病变血管残余及原始管径。存储1幅

②狭窄段彩色血流图。存储1幅

③狭窄段、狭窄近段/狭窄远段等部位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各1幅

厦门市超声质量控制中心

超声检查规范

心脏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心脏 【检查内容】 房室大小:左房、左室、右房、右室 血管内径:主动脉、肺动脉 室壁厚度:右室前壁、左室前壁、室间隔 心功能:EF、FS、E/A 血流速度:主动脉、肺动脉 压力差:主肺动脉、肺动脉压力 心脏结构:连续性、心室与心房的识别 室壁运动:幅度大小、协调性 心内分流:房室间隔、A导管、其它 瓣膜分流:二、三尖瓣,主、肺动脉瓣 【检查方法】 心脏超声基本切面与测量 1.左心长轴切面:室间隔平直,二尖瓣开放不上翘,同时显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左房测量在心脏收缩期测量,左房最大径(正常值<30mm),左室测量在心室舒张期腱索水平测量室间隔内膜面至左室后壁的垂直距离。 左房:在心脏收缩期测量左房最大径 室壁:在心脏舒张末期腱索水平测量 左室流出道:在心脏收缩期测量 主动脉测量:在心脏舒张末期分别测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窦部和主动脉根部前后壁的垂直距离 2.大血管短轴切面:主动脉呈圆圈状 3.四腔心切面:室间隔与房间隔呈一直线,两组房室瓣几乎在同一水平开放与关闭 右房:心脏收缩期测量右房最大径 右室:心脏舒张期腱索水平测量室间隔内膜面与左室后壁的距离 4.剑下四腔心切面 [注意事项] 1、心脏正常值有种族差异

2、心脏正常值有区域差异 3、心脏正常值测量方法差异 4、心脏正常值个体差异 5、注意测量切面的非标准化、左室假腱索和右室调节束的影响 [心脏超声测量正常参考与标准] 男左房<30mm 右房<30mm 左室<55mm 右室<35mm 女左房<30mm 右房<30mm 左室<50mm 右室<35mm 左室后壁<12mm 室间隔<12mm 右室前壁<5 mm 主动脉内径<30mm 肺动脉内径<30,当主动脉内径正常时,肺动脉内径小于主动脉内径 下腔静脉内径16—20mm 腹部超声检查规范 肝脏 【检查内容】 1.肝脏的形态大小、边缘、包膜,膈顶部、肝叶边角部位。 2.肝实质内回声的均匀程度 3.肝内占位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内部液化、声晕、后方增强或衰减。 4.肝内管系分布、走向;有无扩张、扭曲、狭窄、移位、闭塞等;病灶内、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指南

厦门市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指南(2016年版) 一、颈部血管超声 (―)颈动脉超声检测 1. 常规检测动脉 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锁骨下动脉(SA)及无名动脉(INA)。 2. 常规检测参数 动脉管径、内 - 中膜厚度(IMT)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 3. 常规检查流程 (1)二维灰阶显像 首先以横断切面,右侧自无名动脉起始、左侧从 CCA 自主动脉弓分支开始,连续观察 CCA 全程、ICA-ECA 分叉、ICA 起始段及分叉以远 4-6cm 范围、ECA 主干及其分支血管壁三层结构及血管腔内回声、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再以纵切面测量 CCA 远段(分叉水平下方 1.0-1.5cm 范围)、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起始段管径相对膨大处)管径及 CCA 远段及颈动脉球部的 IMT。 测量 IMT 与管径应避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径测量是血管后壁内膜上缘至前壁内膜下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当出现血管狭窄时应测量血管的残余与原始内径。IMT 的测量是血管后壁内膜上缘与外膜上缘的垂直距离,即血管壁内膜与中膜的联合厚度。 图1 颈动脉管径测量(左图)及IMT测量(右图)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及斑块内声学特征,测量斑块的大小,以长× 厚(cm)表述大小,多发性斑块测量最大的责任斑块。 (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 通过 CDFI 模式观察检测动脉管腔的血流充盈状态,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对溃疡性斑块的进一步评估。对于极重度狭窄管腔的检查,通过 CDFI 血流成像调节可以提高病变检出率。| (3)脉冲多普勒超声(PW)

四肢血管超声检查简要

第一章上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一、目的 上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为了评价上肢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具体如下: 1. 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特征。 2. 动脉狭窄。 3. 动脉闭塞。 4. 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 二、适应证 1、上肢乏力、发凉 2、与上肢运动有关的上肢无力、疼痛或指端溃疡、坏疽。 3、与上肢运动有关的头晕等颅脑缺血症状。 4、上肢动脉搏动减弱、消失或双上肢血压差异20mmHg以上。 5、疑有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 6、上肢动脉手术或介入治疗后的随访。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上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无绝对禁忌证。但相应部位有插管、石膏固定时,检查可能受限。

四、仪器设备 通常采用5~10 MHz线阵探头。检查无名动脉及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时,可采用相控阵探头(心脏探头)或2~5 MHz凸阵探头。 五、检查前准备 无须特殊准备。 一般采用平卧位,被检肢体外展、外旋,掌心向上。当被检者疑患胸廓出口综合征时,可采用坐位检查锁骨下动脉和腋动脉以便了解上肢体位变化对上述血管产生的影响。 六、检查技术及狭窄诊断标准 1、检查技术要点 灰阶超声:采用横切面及纵切面检查,评价有无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并测量厚度。 彩色多普勒超声:将彩色多普勒血流速度标尺调至合适水平,使正常动脉段不出现混叠,扫查上肢动脉全程,观察有无提示血流增速的混叠现象。 脉冲多普勒超声:分段采集上肢动脉多普勒频谱,多普勒角度应≤60°。如有可疑狭窄,应在狭窄处、狭窄前及狭窄即后段采集多普勒频谱,并测量血流速度。 2、检查步骤 首先从锁骨上窝开始检查锁骨下动脉。应尽量显示双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无名动脉(头臂干)。锁骨下动脉远心段可从锁骨下方显示。 然后依次检查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 3、动脉狭窄和闭塞超声诊断标准:参照下肢动脉脉狭窄和闭塞超声诊断标准(表1)。 表1 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超声诊断标准(Cossman等)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简介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起草,目的在于指导中国超声医师、超声检查技师或相关人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头颈部、腹部和四肢血管的检查。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将根据学科发展适时进行修改,以保障其先进性。欢迎对此指南提出任何修改建议并请与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联系。 目录 第一部分头颈部血管 第一章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第二章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二部分腹部血管 第一章腹主动脉瘤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二章肠系膜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下腔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四章门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五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六章肾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七章移植肾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部分四肢血管 第一章上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二章上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髂动脉及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四章髂静脉及下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五章下肢静脉反流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六章下肢浅静脉超声评价与标记指南 第七章动静脉造瘘术前上肢血管多普勒超声评价指南 第八章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附录外周动脉脉冲多普勒频谱采集 编者分组 头颈部血管组: 组长:华扬 编者(按章节为序):华扬、何文、段云友 腹部血管组: 组长:王金锐 编者(按章节为序):邓学东、王金锐、罗燕、李建初、唐杰四肢血管组: 组长:唐杰 编者(按章节为序):唐杰、温朝阳、段云友、童一砂、秦卫《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编写委员会(按章节为序) 华扬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

甲状腺超声检查规范指南 版

厦门市甲状腺超声检查规范指南(2016年版) 一.超声检查适应症: 1.临床出现甲状腺相关症状或体征 2.核素、CT或实验室检查发现甲状腺异常 3.甲状腺外科手术前、术中及术后评估 4.甲状腺病变的随访 5.甲状腺活检、消融或其他介入手术的定位 二.超声检查方法 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行颈部I131放射治疗的患者需在治疗1个月后再行甲状腺超声检查;行ECT检查的患者需在1周后再行甲状腺超声检查。 1.检查体位 (1)仰卧位:为常规体位,在颈后及双肩后垫一枕头,头稍后仰,呈头低颈 高位,充分暴露颈前及侧方。 (2)侧卧位:如一侧甲状腺明显肿大,可采取侧卧位,分别检查甲状腺左、 右叶。检查两侧颈部淋巴结时,也可采用侧卧位。 2.扫查方式 原则:包含所有甲状腺组织(两侧叶、峡部、锥状叶) (1) 横切扫查时,左右叶分别从上向下滑行扫查,直至甲状腺下极消失为止。 (2) 纵切面扫查时,可沿甲状腺左右叶的长径扫查,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做 一系列的纵切面滑行扫查。 (3)任意角度切面,针对感兴趣区的任意角度多切面扫查,评估感兴趣区超 声特征。 (4)甲状腺血管扫查:彩色/能量多普勒检查,探测甲状腺实质血流、结节血 流以及甲状腺大血管情况(甲状腺上动脉)。 (5)甲状腺周围颈部软组织:扫查范围为颈前、颈侧区。有无异常回声,有 无异常淋巴结病变。 图1 在左右侧叶纵切面上极扫查甲状腺上动脉,(左图); 甲状腺周围颈部软组织颈前颈侧区扫查范围(右图)

3.检查程序 (1)检查内容 ①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整体) a)体积:增大(上下径>6cm,前后径>2cm,横径>2cm,峡部前后径> 0.5cm)、正常、缩小(两侧叶体积之和小于6cm3) b)包膜:清晰,模糊或中断 c)实质回声:分布(均匀或不均匀),强度(正常,减低或增高),粗细,网格 d)血流:丰富、正常、减少 e)PW:甲状腺上动脉内径有无增宽,流速有无增快,RI有无升高或降低一般无法做定性诊断。 一些典型弥漫性疾病表现: Graves病:甲状腺体积弥漫性增大,实质回声减低,血流较丰富,甲状腺上动脉PSV增快。 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体积增大或大小正常,实质回声增粗,呈网格状,内或见小片状低回声区。 甲减:甲状腺体积明显缩小,回声减低增粗,血流正常或丰富。 ②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出现一个或多个组织结构异常的团块(内分泌学定义) 甲状腺内散在的病灶,影像学检查能将其和周期甲状腺组织清楚分界(2009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定义) 超声评估: a)部位:两侧叶上、中、下三区,加上峡部,共7个区域。 b)数目:单发,多发 c)大小:一般在纵切面上测量,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 d)A/T:A/T≥1,A/T<1 e)结节边缘形态:不规则(分叶状,成角、蟹足状),椭圆形或圆形,直立状 f)结节的边界:清晰,模糊不清 g)周边声晕:完整,不完整,无;厚声晕(>2mm),薄声晕(≤2mm); 均匀声晕,不均匀声晕 h)内部结构:实性,实性为主(实性成分>50%),囊性为主(囊性成分>50%),囊性 i)回声水平:高、等、低、极、无(与甲状腺实质回声相比) j)回声均匀性:均匀、不均匀 k)后方回声:增强、衰减、侧边声影、混合性改变、无变化 l)钙化:微钙化(<2mm),粗钙化(>2mm),弧形钙化,无钙化 m)浓缩胶质:点状强回声后伴彗星尾征 n)血流信号:周边型,中央型,混合型,无血流型 o)RI:高>0.7,不高<0.7 超声鉴别诊断: a)定位鉴别:与甲状旁腺、食道、淋巴结、其它邻近器官疾病鉴别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超声检查规范 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肩垫枕,头略向后仰。检查时嘱患者颈部伸展,头略向另一侧倾斜。 常规检测从颈总动脉近心端开始向头侧端自下而上连续扫查至颈内、颈外动脉分叉处,超声束与颈总动脉走向平行,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结构。完成纵向扫查后,声束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与血管长轴垂直,显示血管的横断面影像,同样自下而上连续扫查显示横断面结构。 测量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 1.5cm范围的内膜厚度)与分叉部内膜厚度,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连续纵向及横向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壁,观察有无血管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若有斑块形成,测量斑块大小,是否导致狭窄,若狭窄测该处直径狭窄率、面狭窄率。CDFI及PW于狭窄处及其远端检出高速血流。 PW将取样容积置于颈总动脉中段、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远端,通过频谱检测分析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流量(VOLUME)、管腔内径。 CDFI纵向及横向连续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观察有无血液动力学改变及血管变异。

二、腹部超声检查规范 肝脏 【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常规的肝脏超声检查不需要任何检查前准备,只在同时需要对胆道系统进行检查以及观察门静脉系统血流量进餐前后的变化时,病人才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检查。 (二)、检查体位 1、仰卧位:为常规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平稳呼吸,两手上举置于枕后。主要用于检查肝左叶,右前叶和部分右后叶。 2、左侧卧位病人向左侧450~900卧位,右臂上举置于头后,便于观察肝右叶,特别是对右后叶的观察。 3、半卧位、坐位和站立位:适用于肝脏位置较高的病人,用于了解肝脏的活动度以诊断肝脏下垂。 4、俯卧位:一般不用,仅在肝脏位置过高,肝右叶显著肿大或需与其他疾病如腹膜后肿块鉴别诊断时选用。 (三)、扫查方法肝脏超声扫查应做到系统、全面和正规,按一定步骤有序地进行。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首先从左肝开始扫查。 肝脏超声常规切面 探头位置:

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指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 LG A16H-LG Y Y-LGU A8Q8-LG A162 ]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简介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起草,忖的在于指导中国超声医师、超声检查技师或相矢人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头颈部、腹部和四肢血管的检查。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将根据学科发展适时进行修改,以保障其先进性。欢迎对此指南提出任何修改建议并请与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联系。 第三章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目的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可对颈部血管病变的部位、范用、严重程度以及颅外脑循环异常作客观评估。 1、评佔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2、评佔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有无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3、评佔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笑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息。 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估。 5、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6、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7、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痿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8、利用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佔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程度。 二、适应证 1、正常人群或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筛查。 2、对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缺陷(RIWD)、黑朦等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进行评价。 3、对无症状性颈部血管杂音、伴有心脏杂音或拟行心血管手术患者进行评价。 4、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评价及随访。 5、对实施颈部动脉、脑血管病变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6、对不能接受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 7、对颈部搏动性肿块、怀疑或确定颈部血管疾病,如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颈动脉超声检查通常无禁忌证。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重症脑血管病、不合作患者及不能耐受检查者。 2、颈部术后伤口敷料等影响超声检测。 四、仪器设备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常规采用5?10MHz线阵探头。部分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较深?体型肥胖或颈部短粗,必要时可用2?5MHz凸阵探头或5?8MHz小凸阵探头或2?扇形(相控阵)探头。 术中超声采用5?10MHz或更高频率的线阵探头。

上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一章上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一、目的 上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为了评价上肢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具体如下: 1. 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特征。 2. 动脉狭窄。 3. 动脉闭塞。 4. 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 二、适应证 1、上肢乏力、发凉 2、与上肢运动有关的上肢无力、疼痛或指端溃疡、坏疽。 3、与上肢运动有关的头晕等颅脑缺血症状。 4、上肢动脉搏动减弱、消失或双上肢血压差异20mmHg以上。 5、疑有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 6、上肢动脉手术或介入治疗后的随访。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上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无绝对禁忌证。但相应部位有插管、石膏固定时,检查可能受限。 四、仪器设备 通常采用5~10 MHz线阵探头。检查无名动脉及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时,可采用相控阵探头(心脏探头)或2~5 MHz凸阵探头。 五、检查前准备 无须特殊准备。 一般采用平卧位,被检肢体外展、外旋,掌心向上。当被检者疑患胸廓出口综合征时,可采用坐位检查锁骨下动脉和腋动脉以便了解上肢体位变化对上述血管产生的影响。 六、检查技术及狭窄诊断标准 1、检查技术要点 灰阶超声:采用横切面及纵切面检查,评价有无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并测量厚度。 彩色多普勒超声:将彩色多普勒血流速度标尺调至合适水平,使正常动脉段不出现混叠,扫查上肢动脉全程,观察有无提示血流增速的混叠现象。 脉冲多普勒超声:分段采集上肢动脉多普勒频谱,多普勒角度应≤60°。如有可疑狭窄,应在狭窄处、狭窄前及狭窄即后段采集多普勒频谱,并测量血流速度。 2、检查步骤 首先从锁骨上窝开始检查锁骨下动脉。应尽量显示双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无名动脉(头臂干)。锁骨下动脉远心段可从锁骨下方显示。 然后依次检查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 3、动脉狭窄和闭塞超声诊断标准:参照下肢动脉脉狭窄和闭塞超声诊断标准(表1)。 表1 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超声诊断标准(Cossman等) *病变处与相邻近侧正常动脉段相比;动脉狭窄程度:直径狭窄率。 4、操作注意事项 上肢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狭窄、大动脉炎、动脉夹层等多位于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及右侧头臂干,应重点检查这些部位。若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显示欠佳,观察椎动脉血流方向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锁骨下动脉近段严重狭窄或闭塞。

颈部血管超声技术操作指南

附 5 颈部血管超声技术操作指南 1、仪器设备及检查前准备。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常规采用宽频或变频线阵探头。部分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较深、体型肥胖或颈部短粗,必要时可用低频凸阵探头或小凸阵探头或扇形(相控阵)探头。 检查前准备: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前应询问心脑血管病及相关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药物或外科治疗史和相关影像检查结果。 2、检查技术及诊断标准。 (1)正常颈动脉超声检查步骤:正常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超声检查。 (2)采用灰阶显像方式先以横切面再以纵切面检测,右侧自无名动脉、左侧从颈总动脉自主动脉弓起始处开始连续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全程、颈外动脉主干及分支。 (3)观察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血管壁的三层结构,包括内膜、中膜、外膜。 (4)纵切面分别在颈内、外动脉分叉水平上下方 1-1.5cm 范围内测量颈总动脉远段(分叉下方)、颈内动脉球部(窦部)、颈内动脉近段(分叉上方)直径和颈总动脉远段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无斑块位置);观察上述部位有无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鉴别颈内外动脉(表 1)。 (5)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动脉血流充盈状态。 (6)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远段)、颈内动脉球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存在血管狭窄时计算颈内动脉狭窄段与颈总动脉(或狭窄远端)流速比值,分析血流频谱特征。 表 1. 颈内、外动脉的鉴别 (7)正常椎动脉的超声检查步骤:观察双侧椎动脉从开口处、椎间隙段、枕段全程的血管形态、走形、起源,测量记录椎间隙段管径及血流速度。 (8)正常锁骨下动脉的超声检查步骤:观察检测双侧锁骨下动脉开口处至椎动脉分支水平血管结构特征,测量开口处血流速度。 3、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淋巴结及头颈部体格检查规范化操作

淋巴结及头颈部体格检查规范 化操作(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淋巴结及头颈部体格检查规范化操作 基本检查方法 1.浅部触诊法及用途 (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按检查部位而定)。(1分) (2)用一手轻轻地平放在被检查的部位。(2分) (3)四指并拢,利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同动作,柔和的进行滑动触摸(4分)。 (4)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浅部的动脉、静脉和神经,阴囊、精索等的触诊检查。(3分) 2.双手触诊法及用途 (1)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稍分开。(2分) (2)让被检查者做腹式呼吸。(1分) (3)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1分) (4)左手放在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2分) (5)右手放在腹壁,用二、三、四指配合腹式呼吸做深部滑动触摸。(2分) (6)用于腹腔包块检查及肝、脾、肾等检查。(2分) 3.冲击触诊法及用途 (1)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稍分开。(2分) (2)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2分) (3)检查者以右手三四个并拢的手指,放置于腹壁上的相应部位,手指与腹部之间成70~90度角度。(2分) (4)作数次急速而较有力的冲击动作。(2分) (5)用于大量腹水而对肝脾及腹部包块触诊不满意时。(2分) 4.深压触诊及用途 (1)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稍分开(2分)。 (2)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1分) (3)用右手一或二个手指逐渐深压。(3分) (4)观察被检查者的面部表情变化。(1分) (5)用于确定腹部压痛点。(3分) 5.间接叩诊法 (1)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其它手指稍微抬起。(2分) (2)右手指自然弯曲,中指指端叩击方向应与叩诊部位垂直。(2分) (3)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2分) (4)以腕、指掌关节的活动为主。(1分) (5)叩击动作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叩击后中指立即抬起。(2分) (6)每次叩击2~3下。(1分) 淋巴结及头颈部 1.全身浅表淋巴结检查的顺序及锁骨上窝淋巴结的检查

《中国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指南》要点

《中国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指南》要点 超声技术因其实时、便携、无创、可反复检查,甚至可长程监测的优点,临床应用价值正不断增加。即使是在广泛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等先进技术的同时,超声也可为其提供许多互补的信息,因而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脑血管超声已经从传统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扩展到检测微栓子、检测心脏或者肺动静脉异常右向左分流(RLS)、脑血流血管自动调节,以及可对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和周围神经病等进行临床诊断甚至治疗的应用领域。 中国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指南(下简称为“指南”)由国内长期从事神经科和超声领域工作的专 家学者参考了大量国外相关指南和检查规范,经反复磋商讨论,最后落笔成文。本指南围绕实用性这个核心,尽量简化和规范化,以期达到指导临床操作和诊治的目的。与此同时,脑血管超声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和知识背景,要成为一个好的脑血管超声检者,首先要做好一个神经科医生。需要强调的是,超声结果仅仅提供的是临床参数,想要做出正确诊断还必须结合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做脑血管超声检查时,除了要有一台好的机器,操作者还应该配备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和读片灯。

TCD临床适用范围 一、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 (一)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TCD或者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TCCD)检查可以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推荐意见:(1)TC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需要参考多普勒检查的血流速度、血流频谱分布、声频改变和流速比值(I级推荐,A级证据)。(2)峰值血流速度最容易检测,可以作为血管狭窄主要依据(I 级推荐,A级证据,表1)。(3)TCD诊断血管狭窄的特异度和敏感度,按高低顺序依次是MCA M1段、颈内动脉末端、PCA P。和P:段。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特异度和敏感度都很低(II级推荐,B 级证据)。(4)TCD不能直接观察到颈内动脉水平段、MCA M2段及其远端血流(I级推荐,A级证据)。(5)50岁以上受试者有5%~10%没有理想颞窗,需要采用其他声窗辅助判断颅内血管,如眼窗、枕窗(A级证据)。

外周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外周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全网发布:2011-06-23 21:22发表者:谭开彬(访问人次:1554) l 髂动脉及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一、目的 评价上述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具体如下: 1.动脉内中膜增厚及 斑块特征;2.动脉狭窄;3.动脉闭塞;4.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痿。 二、适应证 1.下肢乏力、发凉。 2.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溃疡或坏疽。 3.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4.疑有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痿。 5.下肢动脉手术或介 入治疗后的随访。 二、禁忌证和局限性 无绝对禁忌证。但相应部位有插管、溃疡、石膏固定时,检查可能受限。 四、仪器设备 髂动脉检查常用2?5MHz凸阵探头。下肢动脉检查常用4?7 MHz线阵探头。 股浅动脉的远段和胫腓干的部位较深,必要时可用2?5 MHz凸阵探头;胫前动脉的远段和足背动脉则较为浅表,可采用5?12 MHz线阵探头。 五、检查前准备 为减少肠气对髂动脉检查的干扰,患者需禁食、禁水、禁烟、禁嚼口香糖8小时 以上。 六、检查技术及狭窄诊断标准 1、检查技术要点 灰阶超声:采用横切面及纵切面检查,评价有无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并测量厚度,以股总动脉及其分叉处、腘动脉较为清晰。 彩色多普勒超声:将彩色多普勒血流速度标尺调至合适水平,使正常动脉段不出现混叠,扫查髂动脉和(或)下肢动脉全程,观察有无提示血流增速的混叠现象。 脉冲多普勒超声:分段采集髂动脉和(或)下肢动脉多普勒频谱,角度应< 60° 如有可疑狭窄,应在狭窄处、狭窄前及狭窄即后段采集多普勒频谱,并测量血流速度。 2、检查步骤 ①髂动脉:髂动脉检查包括髂总、髂外和髂内动脉。髂总动脉向盆腔深部走行, 在盆腔深部发出髂外动脉和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可视为髂总动脉的直接延续,沿

颈部血管B超完整版

颈部血管B超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 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原理和成像 超声是指振动频率每秒在20000次(Hz,赫兹)以上,超过人耳听阈值上限的声波。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信息,并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的图像和数据。借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超声成像基本原理和过程主要是依据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特性,其中,主要包括一下三方面:①声阻抗特性②声衰减特性③多普勒特性。 1、多普勒效应(Dopplereffect)是指声源与接收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所接收的声波频率会发生改变的现象,这种差别称之为多普勒频移或差频(f d)。1842年首先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克约斯琴约翰多普勒提出的。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检测物体的运动。多普勒频移(fd)与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o)、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V)、超声束与血流之间夹角(θ)的余弦成正比,与声速(C)成反比,多普勒频移f d公式为: f d =f r-fo=θ cos c fo 2v ? ? 公式中fd、cosθ仪器均可显示,fo及C为已知,可以计算出V。fo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 r 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f d多普勒频移;V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C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θ超声波与反射体运动方向间的夹角。由此而知,f o和v均为零时,声源与接收器之间不产生多普勒频移。多普勒频移与血流速度成正比。 2、多普勒超声成像类型: (1)连续超声波多普勒技术(continuousultrasonicwaveDopplertechnique):以频谱显示。应用连续超声波接收运动物体的多普勒频移信号,简称CW。其优点为可以测定高速血流,常用于测定心脏瓣口狭窄或返流的高速血流。缺点为没有距离分辨能力,不能区分信号来源深度。 (2)脉冲超声波多普勒技术(pulseultrasonicwaveDopplertechnique):亦以频谱显示,与二维超声相结合。用一定宽度的调制脉冲获得心脏或血管内某一取样容积内运动血流的实时频谱,简称PW。它可获得某区域内、瞬时所有红细胞各个方向上的频谱信息即血流速度-时间曲线。可供定性、定量分析。其特点为所测血流速度受探测深度及发射频率等因素限制。通常不能检测高速血流。若高速血流引起的多普勒频谱超过这一极限(奈奎斯特频率极限,1/2PRF),会出现频率失真,产生大小和方向的伪差。 (3)高脉冲重复频率多普勒(highpulsedrepetitionfrequencyDoppler):HPRFDoppler是在脉冲式多普勒基础上的改进。探头在发射一组超声脉冲波之后,不等采样部位的回声信号返回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试行 目录 第一部分头颈部血管 第一章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第二章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二部分腹部血管 第一章腹主动脉瘤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二章肠系膜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下腔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四章门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五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六章肾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七章移植肾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部分四肢血管 第一章上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二章上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髂动脉及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四章髂静脉及下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五章下肢静脉反流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六章下肢浅静脉超声评价与标记指南 第七章动静脉造瘘术前上肢血管多普勒超声评价指南 第八章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附录外周动脉脉冲多普勒频谱采集 第一章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一、目的 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查是利用人类颅骨自然薄弱的部位作为检测声窗(如颞骨嶙部、枕骨大孔、眼眶),采用低频率(1.6~2.0MHz)的脉冲波探头对颅内动脉病变所产生的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客观的评价信息。同时通过 4.0MHz连续波或2.0MHz脉冲波多普勒探头检测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及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全程获得相关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超声引导下血管插管指南

2011ASESCA超声引导下血管插管指南: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和心血管麻醉医师协会建议 该指南的主要推荐内容如下: 1、颈内静脉(IJ)插管建议 建议尽可能由接受适当培训的医生在实时超声下进行IJ插管,目的是提高插管成功率,减少大口径导管插入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A类建议,1级证据。 2、超声引导下锁骨下(SC)静脉插管的建议 目前文献不支持无并发症患者接受SC静脉插管时常规使用超声。单个操作者尝试插管次数不应超过2次,因为尝试插管次数的增加将导致并发症特别是气胸发生率的显著增加。对于高风险患者,在尝试插管之前进行SC静脉超声检查以确定血管位置、通畅性以及特异性确认血栓可使患者受益。A类建议,3级证据。 3、实时超声引导下股静脉(FV)插管建议 持常规使用的科学证据不充足、不确定。此外,FV插管并发症严重程度低于SC和IJ静脉插管。因此本建议制定委员会认为,FV插管实时超声仅在可行时用于确定血管重叠和通畅性。C类建议、2级证据 4、儿科患者颈内静脉(IJ)的建议 本建议制定委员会建议,尽可能由训练有素的医生在实时超声下对儿童患者实施IJ 插管,目的是提高插管成功率,减少大口径导管插入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A类建议,1级证据。

5、动脉血管通路的建议 虽然超声可识别适于插管的动脉及其位置和通畅性或血管通路,委员会不建议一般情况下常规使用实时超声进行动脉插管。然而,桡动脉插管建议使用超声引导以提高首次插管成功率,A类建议,1级证据。 6、外周静脉通路的建议 虽然超声可识别外周静脉及其位置和通畅性,委员会不建议常规使用实时超声进行外周静脉插管。B类建议,2级证据。 该指南制定委员会基于1级科学证据给出的建议是:尽可能由接受适当培训的医生在实时超声下进行IJ插管,目的是提高插管成功率,减少大口径导管插入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尽管科学研究较少,委员会还是建议儿科病人进行IJ和FV插管时使用实时超声。成人FV插管并发症严重程度低于SC和IJ静脉插管,因此,超声引导下实施FV插管仅在可行时用于确定血管重叠和通畅性。在尝试对肥胖和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实施SC静脉插管之前应进行超声检查,以确定血管位置和通畅程度。如果SC静脉插管初始时未使用实时超声技术,则应将实时超声视为抢救设施。实时超声对于动脉插管也是有效的抢救设施。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要求规范

超声检查规 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 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肩垫枕,头略向后仰。检查时嘱患者颈部伸展,头略 向另一侧倾斜。 常规检测从颈总动脉近心端开始向头侧端自下而上连续扫查至颈、颈外动 脉分叉处,超声束与颈总动脉走向平行,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结构。完成纵向扫 查后,声束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与血管长轴垂直,显示血管的横断面影像,同样自下而上连续扫查显示横断面结构。 测量颈总动脉膜厚度,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1.5cm 围的膜厚度)与分叉部膜厚度,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连续纵向及横向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壁,观察有无血管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若有斑块形成,测量斑块大小,是 否导致狭窄,若狭窄测该处直径狭窄率、面狭窄率。CDFI及PW于狭窄处及其 远端检出高速血流。 PW将取样容积置于颈总动脉中段、颈动脉及椎动脉远端,通过频谱检测分析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流量(VOLUME)、管腔径。 CDFI纵向及横向连续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和椎动脉观察有无血液动力学改变及血管变异。

二、腹部超声检查规 肝脏 【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常规的肝脏超声检查不需要任何检查前准备,只在同时需要对胆道系统进行检查以及观察门静脉系统血流量进餐前后的变化时,病人才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检查。 (二)、检查体位 1、仰卧位:为常规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平稳呼吸,两手上举置于枕后。主要用于检查肝左叶,右前叶和部分右后叶。 2、左侧卧位病人向左侧450~900卧位,右臂上举置于头后,便于观察肝右叶,特别是对右后叶的观察。 3、半卧位、坐位和站立位:适用于肝脏位置较高的病人,用于了解肝脏的活动度以诊断肝脏下垂。 4、俯卧位:一般不用,仅在肝脏位置过高,肝右叶显著肿大或需与其他疾病如腹膜后肿块鉴别诊断时选用。 (三)、扫查方法肝脏超声扫查应做到系统、全面和正规,按一定步骤有序地进行。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首先从左肝开始扫查。 肝脏超声常规切面 探头位置:

《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

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 组 长:焦力群 副组长: 余 波 成 员:陈 东 陈 忠 顾宇翔 罗 祺 马晓东 佟小光 佟志勇 王继跃 唐小斌 史伟浩 王亚冰 宋 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陇德 委 员:按笔划顺序 于生元 马长生 王文志 王永炎 王伊龙 王拥军 王茂斌 王金环 牛小媛 毛 颖 冯晓源 冯晓源 母义明 吉训明 华 扬 刘 鸣 刘建民 刘新峰 许予明 孙立忠 孙宁玲 纪立农 杜怡峰 李 玲 李天晓 李秀华 李坤成 李坤成 杨 莘 杨 弋 杨文英 励建安 佟小光 余 波 宋 彬 张 运 张 素 张 通 张 澍 张允岭 张世明 张苏明 张伯礼 张建宁 张鸿祺 张微微 陈 方 陈 忠 陈生弟 武 剑 苑 纯 范一木 罗柏宁 金征宇 周良辅 周定标 单春雷 赵 冬 赵 钢 赵继宗 胡大一 胡盛寿 姜卫剑 贾建平 徐 克 徐如祥 凌 锋 高 颖 高润霖 高培毅 高培毅 郭晓蕙 黄 燕 黄东锋 崔丽英 彭 斌 葛均波 董 强 韩雅玲 程敬亮 焦力群 曾进胜 游 潮 谢 鹏 蒲传强 蔡定芳 缪中荣 樊东升 霍 勇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即被视作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1],但在我国开展较晚,因此,组织制定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其目的在于规范、科学的开展手术,并帮助更多的医生稳妥地开展CEA。一、颈动脉狭窄的基础与临床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颈动脉狭窄,有必要对颈动脉狭窄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有所掌握,作简要概括。 1. 病因: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也有小部分是由于大动脉炎、纤维肌肉结构不良、放疗后纤维化等,这些少见原因所致颈动脉狭窄不适合作CEA [2]。 2. 病理: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累及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可具有斑块内出血、纤维化、钙化等原因引起各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 3. 发病机制:可能多种机制[3],包括1)动脉栓塞:局部血栓、胆固醇结晶或其它碎屑脱落导致的栓塞;2)急性闭塞:斑块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3)低灌注缺血:重度狭窄或闭塞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 4. 临床表现:定位表现包括对侧肢体肌力弱、感觉异常或丧失,同侧单眼盲或视觉-空间能力异常,以及同侧同向偏盲等,具有这些定位症状的患者可以称之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头昏,或反应迟钝、记忆力降低,甚至认知功能障碍等,仅有这些非定位体征的患者被视作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5. 辅助检查:确定诊断有赖于有效的辅助检查。全脑血管造影仍是诊断的金标准和C E A评估的方法;C T血管成像(C T A)也具备相似的优势;颈动脉超声在有经验的医院可以获得很好的结果,但需要严格的质控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M R A)虽fibromuscular dysplasia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讲座]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目录 第一部分头颈部血管 第一章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第二章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二部分腹部血管 第一章腹主动脉瘤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二章肠系膜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下腔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四章门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五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六章肾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七章移植肾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部分四肢血管 第一章上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二章上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髂动脉及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四章髂静脉及下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五章下肢静脉反流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六章下肢浅静脉超声评价与标记指南 第七章动静脉造瘘术前上肢血管多普勒超声评价指南 第八章血液透析动静脉瘘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附录外周动脉脉冲多普勒频谱采 简介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起草,目的在于指导中国超声医师、超声检查技师或相关人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头颈部、腹部和四肢血管的检查。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将根据学科发展适时进行修改,以保障其先进性。欢迎对此指南提出任何修改建议并请与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联系。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编写委员会(按章节为序) 华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何文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 段云友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邓学东市立医院 王金锐大学第三医院罗燕大学华西医院 建初协和医院唐杰解放军总医院 温解放军总医院童一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Austin医院 卫大学第一医院

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指 南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简介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起草,目的在于指导中国超声医师、超声检查技师或相关人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头颈部、腹部和四肢血管的检查。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将根据学科发展适时进行修改,以保障其先进性。欢迎对此指南提出任何修改建议并请与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联系。 第三章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一、目的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可对颈部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颅外脑循环异常作客观评估。 1、评估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2、评估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有无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3、评估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关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息。 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估。 5、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6、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7、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8、利用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程度。 二、适应证 1、正常人群或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筛查。 2、对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缺陷(RIND)、黑朦等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进行评价。 3、对无症状性颈部血管杂音、伴有心脏杂音或拟行心血管手术患者进行评价。 4、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评价及随访。 5、对实施颈部动脉、脑血管病变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6、对不能接受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 7、对颈部搏动性肿块、怀疑或确定颈部血管疾病,如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颈动脉超声检查通常无禁忌证。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重症脑血管病、不合作患者及不能耐受检查者。 2、颈部术后伤口敷料等影响超声检测。 四、仪器设备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常规采用5~10MHz线阵探头。部分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较深、体型肥胖或颈部短粗,必要时可用2~5MHz凸阵探头或5~8MHz小凸阵探头或2~扇形(相控阵)探头。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指南2012

GUIDELINES AND STANDARDS Guidelines for Performing Ultrasound Guided Vascular Cannulation:Recommenda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and the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Anesthesiologists Christopher A.Troianos,MD,Gregg S.Hartman,MD,Kathryn E.Glas,MD,MBA,FASE,Nikolaos J.Skubas,MD,FASE,Robert T.Eberhardt,MD,Jennifer D.Walker,MD,and Scott T.Reeves,MD,MBA,FASE,for the Councils on Intraoperative Echocardiography and Vascular Ultrasound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Pittsburgh,Pennsylvania;Lebanon,New Hampshire;Atlanta,Georgia;New York,New York;Boston,Massachusetts;and Charleston,South Carolina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11;24:1291-318.) Keywords:Anatomy,Artery,Cannulation,Femoral,Guidelines,Internal jugular,Pediatric,Peripheral,Subclavian,Ultrasound,Vascular,Venous TABLE OF CONTENTS Abbreviations 1292 1.Introduction 1291 2.Methodology and Evidence Review 1292 3.Ultrasound-Guided Vascular Cannulation 1292 4.Ultrasound Principles for Needle-Guided Catheter Placement 1292 5.Real-Time Imaging Versus Static Imaging 1294 6.Vessel Identi?cation 1297 7. Internal Jugular Vein Cannulation 1297 7.1.Anatomic Considerations 12977.2.Cannulation T echnique https://www.360docs.net/doc/1b5971293.html,plications 1298 7.4.Recommendation for IJ Vein Cannulation 13008. Subclavian Vein Cannulation 13008.1.Anatomic Considerations 13008.2.Cannulation T echnique https://www.360docs.net/doc/1b5971293.html,plications 1301 8.4.Recommendation for SC Vein Cannulation 13029. Femoral Vein Cannulation 13029.1.Anatomic Considerations 13029.2.Cannulation T echnique https://www.360docs.net/doc/1b5971293.html,plications 1303 9.4.Recommendation for FV Cannulation 130310. Pediatric Ultrasound Guidance 130310.1.Cannulation T echnique 1304 10.1.1.IJ Vein 1304 10.1.2.Femoral Vessels 1304 10.2.Recommendations for Pediatric Patients 130511. Ultrasound-Guided Arterial Cannulation 130511.1.Cannulation T echnique 1306 11.2.Ultrasound-Guided Arterial Cannulation Versus Palpation 130711.3.Recommendation for Arterial Vascular Access 130712.Ultrasound-Guided Peripheral Venous Cannulation 130712.1.Recommendation for Peripheral Venous Access 130813.Vessel Selection 1308 14.Vascular Access Con?rmation 1308 14.1.Recommendations for Vascular Access Con?rmation 130815.Training 130816. Conclusions 1309 Notice and Disclaimer 1309 References 1309Appendix A 1312Appendix B 1313 1.INTRODUCTION The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in its 2001report Making Health Care Safer:A Critical Analysis of Patient Safety From the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West Penn Allegheny Health System,Pittsburgh,Pennsylvania (C.A.T.);the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Dartmouth-Hitchcock Medical Center,Lebanon,New Hampshire (G.S.H.);the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Emory University,Atlanta,Georgia (K.E.G.);the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Weill-Cornell Medical College,New York,New York (N.J.S.);the Department of Medicine,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Boston,Massachusetts (R.T.E.);the Department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Boston,Massachusetts (J.D.W.)and the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Charleston,South Carolina (S.T.R.). The authors reported no actual or potential con?icts of interest in relation to this document. Members of the Council on Intraoperative Echocardiography and the Council on Vascular Ultrasound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are listed in Appendix A . Reprint requests: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2100Gateway Centre Boulevard,Suite 310,Morrisville,NC 27560(E-mail:ase@https://www.360docs.net/doc/1b5971293.html, ).0894-7317/$36.00 Copyright 2011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doi:10.1016/j.echo.2011.09.021 12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