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命题》公开课教学设计

《四种命题》公开课教学设计
《四种命题》公开课教学设计

《四种命题》公开课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四种命题》

一.四种命题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例题三.变式训练

1.1.2四种命题教学设计

1.1.2四种命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在我们日常交往,学习和工作中,逻辑用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正确使用逻辑用语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表述数学概念和结论,进行推理和论证,都要用到逻辑用语。学习一些常用逻辑用语,可以使我们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合理论证数学结论,准确表达数学内容。 事实上,初中阶段学生就学习了基本的逻辑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推理方法。这节课所学的“四种命题”正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常用逻辑用语》这一章的第一节,为下一节“充要条件”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四种命题的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四种命题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的能力。②通过例题讲解和实践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归纳结论的兴趣。②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四种命题的概念及表现形式②由原命题准确写出其它三种命题 教学难点: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写法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学理念:本节课是概念课,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来开展教学。 2、学情分析:本节课将要在高二年级一个平行班中进行讲授,该班学生基础知识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在长期教学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方法:根据创新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三个教学观,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发现问题要导,思维受阻要导,缺乏创新能力要导,总之改“灌”为“导”。故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即是探求型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4、学法指导: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学生必须处于丰富的情景中。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和概括,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把传授知识和培养

高一数学教案-四种命题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 四种命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 (2)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 (3)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4)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步骤; (5)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 (6)通过对四种命题的存在性和相对性的认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7)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难点:反证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四种命题 一、导入新课 【练习】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 (l)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2.什么叫互逆命题上述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找到命题的条件p与结论q. 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道命题. 上述命题的道命题是“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和“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命题和逆命题是相对的.我们也可以把逆命题当成原命题,去求它的逆命题.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二、新课 【设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外,是否还可以构成其它形式的命题 【讲述】可以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同位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否命题. ¥

《四种命题》教案正式版

《四种命题》教案 安阳市实验中学张保东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并掌握各种命题的表示形式. 2、能根据任一命题的原命题写出其另外三种命题.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2、通过对四种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与加强对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解. 3、从命题的多样性、和谐统一性,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中的美,以及思维的理性之美. 二、教学重点:四种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由原命题写出另外三种命题.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讲练结合. 五、教学过程: 1、温故而知新: (1)什么是命题? (2)什么是命题的否定?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复习上节有关知识,结合对下面的问题的思考,引入新课. (3)分析下列两个命题间的关系: 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引入新课: (1)回忆互逆命题的概念: ①强调两者间条件与结论的关系, ②表示形式: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3、类比探索,学习新知: 观察下列两个命题,分析其与命题A之间的关系,结合逆命题的概念,引导同学们自己归纳出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定义: C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 D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对互为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的两命题间的相互关系、概念及表示形式进行学习,其中尤其强调注意否命题、逆否命题中条件和结论同时否定,它和命题的否定概念不同. 最后,对以上所学概念进行对比总结: 原命题:若p则q;

高中数学四种命题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四种命题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数学四种命题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高中数学四种命题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较简单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 重点:四种命题;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2。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本小节的内容,只涉及比较简单的命题,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学法和循序渐进导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题 2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个生活中有趣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学生活动: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四种命题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教案

1.1.2四种命题 1.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会用等价命题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 ◆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并写出四种命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会写四种命题并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2)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1)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 (2)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分析四种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并判断命题的真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初中已学过命题与逆命题的知识,请同学回顾:什么叫做命题的逆命题? 2.思考、分析 问题1: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 (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 (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3.归纳总结 问题一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得到正确结论.紧接结合此例给出四个命题的概念,(1)和(2)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1)和(3)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1)和(4)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 4.抽象概括 定义1: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让学生举一些互逆命题的例子。 定义2: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让学生举一些互否命题的例子。 定义3: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让学生举一些互为逆否命题的例子。 小结: (1)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逆命题: (2)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否命题;

§1.1,2 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优秀教学设计

为为为为p 为q 为为为为┐p 为┐q 为为为为q 为p 为为为为为┐q 为┐p 为为为为为为 为 为为为为 为为为 为 为§1.1 .2 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课题】: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方案一:适合特色班 【设计与执教者】:单位 113,姓名 李琼, e-mail 地址liqiong0302@126。 【教学时间】:40分钟 【学情分析】:四种命题的关系是命题这一节的核心内容,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且引导学生探究四种命题相互间的内在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出互为逆否命题的真假性一致.利用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通过“正难则反”培养自己的逆向思维能力.这也是反证明法证明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 基本步骤。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逻辑知识整理客观素材,合理进行思维的方法,初步形成运用逻辑知识准确地表述数学问题的数学意识。 (3)情感与能力目标: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 力。 【教学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通过“正难则反”培养自己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一.问题 情境 问题1:写出命题 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问题2:这四个命题中任意两个命题的关系? 问题3:这四个命题的真假性是否也有一定的关系? 巩固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且引导学生探究四种命题相互间的内在的联系。 二、知识建构 1、 四种题的形式和关系如下图: 由师生合作完成四种题的形式和关系图,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三、学生 探究 设原命题是“若,则”, 0232 =+-x x 2=x 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定命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问题4:分析其它一些命题, 四个命题的真假性间有什么规律? 由学生的分组讨论探索四种命题真假性间的规律。

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教案

1.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于第一大节第三课时内容它的前面一节里已介绍了四种命题的概念和形式,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解起来占优势,它也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这节课本身也是高考内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会用等价命题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 ◆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会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2)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分析四种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并判断命题的真假.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引入 四种命题的概念和形式是什么? 2.思考、分析 问题1: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已经知道。你能说出其中任意两个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吗?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3.归纳总结 我们发现,命题(2)、(3)是互为逆否命题,命题(2)、(4)是互否命题,命题(3)、(4)是互逆命题。 一般地,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若P,则q.若q,则P. 原命题互逆 逆命题 互 否互 为 否 逆互 否为 互 逆 否 否命题逆否命题 互逆 若¬P,则¬q.若¬q,则¬P.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四种命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 学设计案例四种命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4 四种命题 教材分析 在初中,学生接触的简单的逻辑推理及命题间关系(原命题和逆命题)主要来源于几何知识,有很强的几何直观性,便于掌握.高中学生要面对大量代数命题,因此,很有必要学习四种命题及四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需要,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就在于此.同时,这节课又是学习和运用反证法这种基本解题方法的基础. 这节课的重点是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虽然脱离了初中阶段的简单几何知识,但是新的知识体系并未形成,因此,随着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深入,这节课的例题将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几何命题,进而理解代数命题.这种处理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与学,应使学生初步理解四种命题及其关系,进而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推理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从几何推理向代数推理过渡. 任务分析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即只研究比较简单的命题,而且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比较明显;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这节中“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的“p”,“q”可以都是命题,也可以不都是命题,不能等同于前面的复合命题.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有这样的知识: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这一真命题变一下形式是否真命题呢?如:“如果一个四边形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它是菱形”,再如:“对角线不相互垂直的四边形不是菱形”.这些变形后的命题的真假是否和原命题有关呢?为解决这一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四种命题”. 二、问题解决 首先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有关命题的定义: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例:如果原命题是

四种命题及相互关系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 1.1.2&1.3 四种命题及相互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会用等价命题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 ◆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并写出四种命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会写四种命题并会判断命题的真假;(2)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难点:(1)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2)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分析四种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并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引入 初中已学过命题与逆命题的知识,请同学回顾:什么叫做命题的逆命题? 2.思考、分析 问题1: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3.归纳总结 问题一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得到正确结论.紧接结合此例给出四个命题的概念,(1)和(2)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1)和(3)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1)和(4)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 【第1页共4页】

高中数学四种命题教案.

高中数学四种命题教案 2018-11-17 一、教学目标 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较简单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 重点:四种命题;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2.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本小节的内容,只涉及比较简单的命题,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学法和循序渐进导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题 2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个生活中有趣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

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三)新课讲解: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说,把原命题的结论作为条件,条件作为结论,得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互相交换并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种命题说课稿讲课教案

四种命题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人教版选修1-1第一章第3节《四种命题》。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命题的四种基本形式——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四种命题的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要应本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我将尝试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本节课的教学。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命题及其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之间的关系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全面分析与理解命题内涵的重要工具,在近年来的高考中时有涉及。有时为叙述考题的工具,有时考查命题结构的变化,更多的时候是利用其等价关系(原命题与逆否命题,逆命题与否命题)判断命题真假或进行证明。 在初中数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命题、逆命题的初步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推理方法,而且,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会“命题与逻辑联结词”内容,能够利用真值表。在这些基础之上,教材安排这一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活动。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关系,利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逆命题与否命题之间的等价性解决有关问题,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初步理解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2.重点与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 难点:正确区分命题的否定形式及否命题。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四种命题教案

(湘教版理科选修2-1)§1.1.2 命题的四种形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识记和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 (2)能熟练运用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命题形式; (3)掌握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对此节课的理解性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四种命题解决数学和现实中包含命题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他们思维和做事严谨、合符逻辑与一丝不苟的良好个性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的概念及关系; 难点:运用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可否考虑举一个反映生活习惯的生活事例来引入四种命题 的学习? 1、复习:原命题与逆命题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原命题 写出相应的逆命题。 举例: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逆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导入:观察下列命题,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 (3)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 (4)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看出:(1)中条件和结论是命题(2)中的结论和条件; (1)中条件和结论是命题(3)中条件和结论的否定;(4)中的条件是(1)中结论的否定,结论是(1)中条件的否定;进而得到命题的四种形式: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3.新课讲解: ①、四种命题的形式: (p, q为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p, ┐q为命题p,q的否定)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 逆否命题:若┐q则┐p; 注: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 ⅰ)命题的否定只否定结论,条件不变。形式是“若p则┐q”,其真值与原命题相反; ⅱ)否命题既否定条件,又否定结论,形式是若“若┐q则┐p”。

四种命题:说课教案

说课课题:四种命题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在我们日常交往,学习和工作中,逻辑用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正确使用逻辑用语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表述数学概念和结论,进行推理和论证,都要用到逻辑用语。学习一些常用逻辑用语,可以使我们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合理论证数学结论,准确表达数学内容。 事实上,初中阶段学生就学习了基本的逻辑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推理方法。这节课所学的“四种命题”正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常用逻辑用语》这一章的第一节,为下一节“充要条件”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四种命题的表现形式 ②分析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四种命题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的能力。 ②通过例题讲解和实践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归纳结论的兴趣。 ②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③通过四种命题相互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辨证统一思想的认识。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四种命题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②由原命题准确写出其它三种命题 教学难点: 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学理念:本节课是概念课,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来开展教学。 2、学情分析:本节课将要在高二年级一个平行班中进行讲授,该班学生基础知识较好,课堂 气氛活跃。在长期教学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方法:根据创新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三个教学观,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发现问题要导, 思维受阻要导,缺乏创新能力要导,总之改“灌”为“导”。故本节课采用 启发式教学,即是探求型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命题和四种命题教案

§1.1 .1 命题、四种命题 【学情分析】: 命题、四种命题是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数学学科包含了大量的命题,了解命题的基本知识,认识命题的相互关系,对于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很有帮助。本节首先从熟悉的例子出发,引入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引导学生能挖掘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从而由条件和结论的关系引入四种命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命题的概念;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写成若P则q 的形式;能写出一个命题的另外三个命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命题和四种命题,让学生经历命题的概念和四种命题形成及运用过程,领会分析、总结的方法。(3)情感与能力目标: 通过提供适当的情境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讨论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启迪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判断命题的真假, 一个命题的另外三个命题。 【教学难点】: 把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 一个命题的另外三个命题。 【教学过程设计】:

练习与测试: 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 A .2是奇数。 B .他是学生。 C .你学过高等数学吗? D .明天不会下雨。 2.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 A .语文和数学 B .0sin 451= C .221x x +- D .集合与元素 3.命题“内错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的否命题为( ) A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 .两直线不平行,则内错角不相等 C .内错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 D .内错角不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4.命题“若a b >,则1a b >”的逆否命题为( ) A .若1a b >,则a b > B .若a ≤b ,则b a ≤1

《1.1.2 四种命题》教学案2

《1.1.2 四种命题》教学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会用等价命题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 ◆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并写出四种命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会写四种命题并会判断命题的真假;(2)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1)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2)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分析四种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并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引入 初中已学过命题与逆命题的知识,请同学回顾:什么叫做命题的逆命题? 2.思考、分析 问题1: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3.归纳总结

问题一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得到正确结论.紧接结合此例给出四个命题的概念,(1)和(2)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1)和(3)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1)和(4)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 4.抽象概括 定义1: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让学生举一些互逆命题的例子。 定义2: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让学生举一些互否命题的例子。 定义3: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让学生举一些互为逆否命题的例子。 小结: (1)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逆命题: (2)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否命题; (3)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逆否命题.强调:原命题与逆命题、原命题与否命题、原命题与逆否命题是相对的。 5.巩固练习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则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 (2)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数字是0,则这个整数能被5整除; (3)若x2=1,则x=1; (4)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由表格学生可以发现:原命题与逆否命题总是具有相同的真假性,逆命题与否命题也总是具有相同的真假性.

1.1.1 四种命题(教学案)

1.1.1四种命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2.了解命题的四种形式,能正确判断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会写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教学难点: 利用四种命题的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方法: 问题链导学,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能够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例如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①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它们全等;② 如果两个三角形不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不相等;③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不相等,那么它们不全等.④ 思考:命题②、③、④与命题①有什么关系? 二、学生活动 1.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举手发言; 2.列举数学中的类似实例; 3.分析、概括各种实例的共同特征. 三、建构数学 1.上面的四个命题都是“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可以记为“若p则q”,其中p是命题的条件,q是命题的结论. 2.在上面的例子中:

命题②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命题①的结论和条件,我们称这样的两个命题互为逆命题; 命题③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命题①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我们称这样的两个命题互为否命题; 命题④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命题①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我们称这样的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 3.一般地,设“若p则q”为原命题,那么“若q则p”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若非p则非q”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若非q则非p”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非p、非q分别表示p和q的否定). 四、数学运用 例1写出命题“若a=0,则ab=0”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思考原命题的真假、逆命题的真假、否命题的真假与逆否命题的真假有什么关系? 例2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同时指出它们的真假. (1)对顶角相等;(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例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也一定为真; (2)一个命题的逆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例4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1)若a2=b2,则a=b; (2)若x<0,则x2>0. 例5命题“两个有理数的和是有理数”的否命题的逆否命题是什么?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命题的概念; 2.怎样写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3.写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4.利用命题的等价性判断命题的真假.

四种命题及其关系教学设计

“四种命题及其关系”教学设计 鄞州高级中学 叶琪飞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解析:本节课是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的第一节“命题及其关系”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完成什么是命题的教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是高中数学的基础,而正确使用逻辑用语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无论进行思考、交流,还是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正确地运用逻辑用语表达自己的思维。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学习数学需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判断和推理,这些都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日常生活中,为了使我们的语言表达和信息的传递更加准确、清楚,常常要用一些逻辑用语、基本的逻辑知识。常用逻辑用语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教学重点: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四种命题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会利用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 目标解析: 1、创设典型丰富的命题,通过变化命题间的条件与结论,从而知道命题间的关系,这里要放手学生归纳总结出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2、在不断对命题间的关系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对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的真假进行判断; 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而根据建构主义核心观点,知识的生成要通过顺应和同化,将呈现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也是用探究式作为本节课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命题---这个内容对高中生而言,是初次接触的,故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尤其是复杂的命题就更加难以理解,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命题是指明确地给出条件和结论的命题,对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只要求作一般性的了解。常用逻辑用语,与基于数学意义上的简易数理逻辑是不全相同的。学习逻辑用语的目的不是学习数理逻辑的有关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逻辑用语的基本知识,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述和论证内中的作用。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有赖于学生对给出的命题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这里其实蕴含了合情推理,因为结论的证明依靠真值表,这是数理逻辑的内容,是教材回避的。 命题“,p q 若则”反映了条件p 对于q 因果关系,为了更深入地掌握p 与q 之间的关系,往往不仅研究原命题“,p q 若则”,而且还要研究它的各种形式。 1、把“,p q 若则”的条件和结论换位,即“,若q 则p ”,考虑q 对于p 的因果关系,称这个命题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2、把“,p q 若则”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即“,p q ??若则”,考察p ?对于q ? 的因果关系,称这个有命题的条件、结论同时换质得到的命题为原命题的否命题。 3、把“,p q 若则”的条件和结论换位后再分别否定,或分别换质后再换位,得到“,q p ??若则”,考察q ?对于p ?的因果关系,称命题“,q p ??若则” 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教学难点:四种命题的转化,利用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判别命题的真假。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高中数学四种命题教案

高中数学四种命题 一、教学目标 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较简单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 重点:四种命题;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2.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本小节的内容,只涉及比较简单的命题,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学法和循序渐进导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题 2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个生活中有趣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1.1.12-3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教案(公开课配套教案)

1.1.2-3<<四种命题及其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四种命题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会用等价命题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并写出四种命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会写四种命题并分析四种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思考、分析 问题1:观察下列四个命题中,指出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与结论有什么关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 (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 (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1.四种命题的概念 命题(1)与(2)对比发现,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逆命题 命题(1)与(3)对比发现,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否命题 命题(1)与(4)对比发现,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是逆否命题 2.四种命题形式: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 逆否命题:若¬q,则¬P. 练习1:写出下面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原命题: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逆命题:若两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 否命题:若同位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 逆否命题:若两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 (留时间先让学生写好,再请同学回答) 问题2:下列四个命题中,你能说出其中任意两个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吗? (2)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 (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 (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请学生回答)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4四种命题

4 四种命题 教材分析 在初中,学生接触的简单的逻辑推理及命题间关系(原命题和逆命题)主要来源于几何知识,有很强的几何直观性,便于掌握.高中学生要面对大量代数命题,因此,很有必要学习四种命题及四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需要,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就在于此.同时,这节课又是学习和运用反证法这种基本解题方法的基础. 这节课的重点是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虽然脱离了初中阶段的简单几何知识,但是新的知识体系并未形成,因此,随着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深入,这节课的例题将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几何命题,进而理解代数命题.这种处理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与学,应使学生初步理解四种命题及其关系,进而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推理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从几何推理向代数推理过渡. 任务分析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即只研究比较简单的命题,而且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比较明显;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这节中“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的“p”,“q”可以都是命题,也可以不都是命题,不能等同于前面的复合命题.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有这样的知识: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这一真命题变一下形式是否真命题呢?如:“如果一个四边形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它是菱形”,再如:“对角线不相互垂直的四边形不是菱形”.这些变形后的命题的真假是否和原命题有关呢?为解决这一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四种命题”. 二、问题解决 首先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有关命题的定义: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