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文

《老子》论文
《老子》论文

读《老子》第八章的感想与收获

学院:xxxxx

专业:xxxxx

姓名:xxxxx

学号:xxxxx

指导教师:xxxxx

我以前一直崇尚道教,喜欢他们的清静无为,喜欢他们的逍遥飘渺,于是读道教经典《老子》便是必不可少的了,但是一直没有读懂,没有真正的理解,感觉就像是囫囵吞枣一样,读完没有任何收获,只是记住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语句。所以就一直想选修《老子》解读这门课程了,想在老师的帮助下认真的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真正的体会到中国古代先贤的超凡智慧,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通读整篇《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5000字左右,但是全书意简言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以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发前人所未发,述前人所未述,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而我对第八章的内容感触最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高尚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安居于所有事物讨厌的低洼之地,因此水的行为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

这两句话表明了水的特点,老子认为水是接近于道的事物,因为它和道类似。从前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以知道“道”的表现就是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水则是不因外物而改变,至柔至善,水不与万物相争,因此老子认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局。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即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应自然不提倡人为,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老子借此告诉世人,无论是从政治国,还是养生处世,都要了解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不必固执地去追求某一面,只要像水一样淡然处之,遵循其客观规律就可以了。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这句话更加明了的表明了老子对人民的期望,他认为上善之人就要像水那样做到:安居卑下之位,思想深邃难识,交往仁慈友爱,言语真实无欺,为政清静安定,做事无所不能,行为择时而动。正因为他与人无争,所以没有灾难,这句话从分的体现出了贯彻整本书的“无为”思想。在这里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总之,这句话表明了自然之道,老子觉得为人处世就应该顺其自然,不强求,要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如果人人都可以处于这种状态的话,社会自然就会和谐。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本章不仅提出了水的性格、品德和行为,指出水具有滋润万物,又不与任何事物相争,自然下流处人之所恶,却又清净透彻、洗涤万物,春散冬凝、

应时而动、不失天时的品质,而且从更深的层次上体察到水的这些品质与人生大道之间的关系。大道无形,大道柔软,不与宇宙万物相违逆;大道生养万物,不与万物争高下,不求万物报答;大道谦逊,不居功自傲。这些正是水和大道的共同之处。大道具有很大的威力,它会令那些理解它的人内心平静如水,摈弃了杂乱与烦躁,生活充实,没有烦恼与忧愁。因此,我们人类也要效法水的品德,做到如水般的胸怀,宽广无边,清净悠然;学习流水的心态,谦虚卑下、不与人争、择地而居;为人重信诺,如潮汐一般,起落守时。做到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便能与大道同行,物我两忘,自然会过的逍遥自在。

我觉得大家可以从这章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即大家应该积极学习水的态度:人要如水般善于自处,选择合适的位置;心胸如水般深沉静默而又包容一切;与人相处同水一样细腻真诚;说话如潮水般准而有信;立身处世如水般端正持平;做事精明能干发挥所长,像水般无所不往,无往不利;把握时机,及时而动如水般宜静宜动。与物不争,与世无争,便可永无过患而安然出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那么此时到底该怎么办呢?是逆流而上?还是置之不理,默然放弃?我们应该学习水一样,顺其自然,在逆境面前不低头,也不冒然拼搏,应该慢慢积蓄力量,静待时机,准备充分后在仰头前进,同时要学习水的坚韧,做事时需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到底,最后方能积小胜为大胜,做出令旁人刮目的成绩来。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为人处世也当像水一样,应该学习水的宽容博大,不要因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对一切关系都要真诚,不要明里不一、虚伪,要懂得善待一切、不求回报,能奔能涌、能升能降,以积极的思想、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环境,不奢想环境适应自己,而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用勤劳的双手、灵活的头脑来创造美好的未来。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拥有一段美好的人生,才能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宇宙的宽广。

水是伟大的,它是生命之源;水是坚韧的,它连绵不绝;水是宽容的,它海纳百川。或许大家认为水是柔弱的代表,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它,水滴石穿,或许正是这种柔弱、坚韧的品质造就了不一样的刚强。水也有波涛汹涌的时候,那是因为它博大的胸襟容纳了万物,造就了水的雄浑与厚重。水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不拘泥自已的形态。虽然水之性柔弱,但是最坚硬强大的东西,也不能把水怎么样,钢刀切不开,钢钎戳不穿。水让人钦佩的是以柔克刚,以动制静,随遇而安的心态;水让人叹服的是高山流水的气魄,还有百折不饶,心无旁骛,奔流向前的执着精神。因此,水阴阳并济、将刚柔融为一体,难道这些品德还不值得人们的学习吗?

流水不腐,川流不息,水的另一种品德便是永不停止。人要向水学习,平时不能停滞不前,思想不能僵化,要与进俱进,思想的流动可以为我们打开无数个窗户,让我们开阔眼界,触及事物的奥秘,揭开生活的面纱,领略人生的真谛。面对生活,要敞开胸怀,以开放进取、谦虚谨慎的态度,广交良友、广开视听,不断汲取外界的新知识和新信息,不断获得身边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总之,人活着,就要像水一样,虽然一路上会有阻碍,会有沟壑,会有曲折,但只要一直向前,无论面对什么,都保持一股向前流动的精神,不自卑,不畏缩,不张扬,奋进不止,汇入大江大海,你就有可能看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在老子的那个时代,人性初步的成长,人们逐渐的学会了使用大脑,诸侯也渐渐的有了野心,不再满足于现状,于是战争的号角被野心家吹响,战火逐渐蔓

延,人性的黑暗在火光与咆哮中觉醒。老子,这位先贤,在混乱中退隐山林,在自然地熏陶下发觉水的品德,于是提醒世人,只有学习水的品德,才能创建没有战火,没有压迫的社稷。这章的内容包含了老子对世人的期待,对人性之善的思考。而如今,这章的思想感悟也应当如水一样永不停歇,不断的适应社会,人们应该在其中汲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正如上文所描述的一样,要学习水的精神,让水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大放光芒。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

哲学与人生专业论文3000字

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哲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与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生与哲学的论文篇一 哲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让我们感觉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态度。 我喜欢把一个人的生命比作一条线

段,生和死是端点。线段有长有短,生命也是,有的人长命百岁,有的人则英年早逝。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一刻死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生的无奈,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好地对待生活,以免有朝一日会带着满腔遗憾离开人世。 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而有意义呢? 当下的社会,绝大多数人已不再为生存忧愁,但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想要的幸福快乐并没有伴随着物质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

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似乎除了幸福,我们什么都有,这也许就是国家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原因之一吧。 我们知道,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然而时代

的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有多少人懂得该适时停下追求物质的脚步,面对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早已经在物质中迷失了自我?看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蒙上厚厚的尘垢? 我是一个喜欢睁大眼睛在黑夜里凝望的人,很多时候什么也不想,只是贪婪的享受夜的静谧;有时思绪飞快的转换,审视自己过去一路上的得与失,有时瞻望未来,想想以后的路该怎么走,问问自己究竟在追寻什么,又想要什么。 生活需要不断地反思,而且是理性的反思。傅佩荣教授曾说:“当 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

————————————————————————————————作者: ————————————————————————————————日期: ?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十分名。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哀悼短信 ?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老子》论文

读《老子》第八章的感想与收获 学院:xxxxx 专业:xxxxx 姓名:xxxxx 学号:xxxxx 指导教师:xxxxx

我以前一直崇尚道教,喜欢他们的清静无为,喜欢他们的逍遥飘渺,于是读道教经典《老子》便是必不可少的了,但是一直没有读懂,没有真正的理解,感觉就像是囫囵吞枣一样,读完没有任何收获,只是记住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语句。所以就一直想选修《老子》解读这门课程了,想在老师的帮助下认真的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真正的体会到中国古代先贤的超凡智慧,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通读整篇《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5000字左右,但是全书意简言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以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发前人所未发,述前人所未述,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而我对第八章的内容感触最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高尚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安居于所有事物讨厌的低洼之地,因此水的行为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 这两句话表明了水的特点,老子认为水是接近于道的事物,因为它和道类似。从前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以知道“道”的表现就是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水则是不因外物而改变,至柔至善,水不与万物相争,因此老子认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局。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即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应自然不提倡人为,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老子借此告诉世人,无论是从政治国,还是养生处世,都要了解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不必固执地去追求某一面,只要像水一样淡然处之,遵循其客观规律就可以了。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这句话更加明了的表明了老子对人民的期望,他认为上善之人就要像水那样做到:安居卑下之位,思想深邃难识,交往仁慈友爱,言语真实无欺,为政清静安定,做事无所不能,行为择时而动。正因为他与人无争,所以没有灾难,这句话从分的体现出了贯彻整本书的“无为”思想。在这里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总之,这句话表明了自然之道,老子觉得为人处世就应该顺其自然,不强求,要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如果人人都可以处于这种状态的话,社会自然就会和谐。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本章不仅提出了水的性格、品德和行为,指出水具有滋润万物,又不与任何事物相争,自然下流处人之所恶,却又清净透彻、洗涤万物,春散冬凝、

多媒体技术论文3(3000字)

摘要:计算机的出现是革命性的,它的发明和普及,改变了社会形态和工作方式,改变了全球的信息传递和任务处理方式,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在持续地为人类社会带来无可估量的改变。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它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衣食住行,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介绍入手,对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展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具体发展前景趋势进行探究。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计算机经历了飞速蓬勃的发展,直到今天仍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而有计算机技术衍生出来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更新,运用最先进的科技为各行各业而服务,用文字、图像、视频结合的方式方便了人们的工作,改善了人机界面。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多传统的行业正在逐渐消失,如以前的纸质版书籍保存逐渐被电子版书籍储存取代等,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新兴的科技信息产业。这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它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衣食住行,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逐渐在信息极速传输和处理的今天实现了资源共享,并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内容 1.1 计算机多媒体概念 计算机多媒体是指融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媒体,各种媒体形式都以计算机二进制数字文件的形式存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现今发展最快也是现实应用表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融合了电子科技包括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功能在内的最新技术,借助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逐渐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普及,并改善了工作的繁杂,用简洁明了的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享受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1.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介绍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主要分为四大类:数据压缩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大容量光盘存储器、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 首先,数据压缩技术。因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基于各种媒体形式上的一种融合,所以不论是文字还是动画或声音,要想把他们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就必须要对不同的媒体文件的音频和视频信号进行处理。而处理后的文件因为融合了各个媒体在内,所以数据量十分巨大,如果不进行压缩处理就很难对制作好的多媒体文件进行存放,所以压缩工作在此是十分重要的。数据压缩,通常来说就是用最少的数码来表示信号,这样数据就能快速的被传播。而如何进行数据压缩,就涉及到一些专业的计算机知识,比如,数据中通常存在冗余度,先要对冗余度在数据编码中进行删除或减少,其次由于耳、目对信号的时间变化和幅度变化的感受能力都有一定的极限,所以可以对一些低于人眼或人耳对某一极限变化已无法感知的数据进行删除,这样也能进行数据的压缩。其中,在数据压缩的同时仍然要保持一定的信号质量,这样才能保证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 其次,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通常是指含有逻辑门数为100门到9999门,在一个芯片上集合有1000 个以上电子元件的集成电路。对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说,要体现多媒体技术的画面和功能的完美,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是至关重要的,高速、高度集成的逻辑运算等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通信画面、音质的完美实现离不开多媒体中数字信号的处理,它用数字数值来表现数字网中的信息,借助计算机的逻辑式、代数式处理,以达到信息各部分媒体功能的智能化展示。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对于计算机多媒体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 姓名郝耀栋 学号201116050233 班级经济111602班 时间2012 5 26 [摘要]:老子的仁义思想是以道”为基础。凡是人类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的表现。凡是所有人类价值判定均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 皆是义”的表现。老子认为,仁义”是在人类社会的大道不受重视之后,才被突现出来的人为道德规范,因而,从道”来立论,才能论述道德仁义礼的等级与其间之差异。 [关键词]仁义、礼、德 正文极图二段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受周氏的影响,《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也是仁与义。 而另一方面,老子是中国哲学的主根;佛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庄哲学;西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子哲学。辩证法嫁接在中国的辩证法上,皆自老子始。老子的最高原则是道法自然,这是以一本万殊的殊相为着眼点,但并非没有共相(即道。新儒学的主流则是以一本万殊的共相(即道为本,但也并非没有殊相。因而,由老子《道德经》来看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之仁与义,应有其一番新意义。 、仁义的涵意

《说文》指出:仁,亲也,从人二。”段注: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可见仁是指人际的伦理关系。从孔子开始,儒家对仁作了系统阐发,把人的血缘感情作为仁的合理出发点,并运用忠恕之道将血缘感情推广到社会人际关系上去,认为仁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的道德意识形态。仁的性质与作用有双重性,一方面仁爱有差等(属阳,以宗法等级之礼为仁的标准;另一方面,仁学中有重民倾向(属 阴,要求对人民宽惠仁爱,反对暴政虐民。 而义字在《周易》中凡三十九见,全部见于《易传》,其意有四:一为适宜。《周易.乾.文言》说: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周易.需彖》亦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匕意已支持笔者新儒学大系统理论中人类的价值判定须收敛至社会福利共识的适宜性观点。二为意义、意思,与本文推论无关。三为道理、正理,与本文推论关系较浅。四为道德规范,常与道、仁、礼连用。 《系辞.上传》说:成性存存(指宇宙万物和反映宇宙万物的易’道义之门。”《系辞. 下传》说:理才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说卦传》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序卦. 传》说: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此意显然也可与社会伦理共识及社会福利共识”合流。 依据笔者新儒学大系统理论(即无极而太极,太极的主动性生出天地两仪,天地两仪的主动性生出五行及三才。其后天地人三才的主动性继续维持,是为宇宙社会 的主动系统;天地人三才的阳位、阴位及天地人主动中和力变换为一操作系统;阴阳两仪本身则变换为开放演化互动卦变的被动系统;木火土金水的木位、火位、土位、金位、水位及天地人主动中和力亦变换为一操作系统;木火土金水五行本身则变换为封序循环生克稳定的被动系统。在此阴阳五行的宇宙社会被动系统中,开放中有封序,演化中有循环,互动中有生克,卦变中有稳定;反之亦然。”广而言之,凡是人类活动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人的仁”之行为表现,并不只受限于伦理;而人类活动所有价值判定均应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以作为行为准则,则是人的义”之行为表现。 、以道为基础的仁思

老子道德经精髓

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为无为,则无不治。 四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五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夫唯弗争,故无尤。七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八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九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一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十二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十三

3000字论文摘要范本

交联于蛋膜上的纳米颗粒增强的尿酸酶传感器 陈燕花 化工与资源环境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指导教师:伍林 1前言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进入分子水平,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检验医学的世纪,即从分子水平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这就要求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准确、快速、简便、标本微量化、方法标准化、且经济实用。生物传感器正是在此要求下出现的一类跨领域、多学科的前沿诊断仪器。 国内外对生物传感器展开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已经研制出了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乳糖生物传感器、尿酸酶生物传感器、DNA生物传感器、BOD生物传感器、测酚生物传感器等多种类别的生物传感器,来满足人们在临床检验、环境监测和生化分析[1-3]等领域中的需求。 本实验将纳米二氧化硅凝胶和尿酸酶紧贴于蛋膜上,将酶膜紧贴于普鲁士蓝(PB)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然后以自制铂片电极为对电极、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组成三电极体系,制成尿酸酶生物传感器。当体液中的尿酸通过酶膜时,与酶进行反应,检测出该处产生的反应电流,然后将其换算成尿酸浓度加以显示。应用尿酸酶传感器测定人体血和尿中尿酸的浓度,是一种准确、快速、简便的方法,可帮助诊断肾炎、白血病和肿瘤等疾病。 2 尿酸酶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尿酸酶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尿酸在尿酸酶作用下,被分子氧氧化成尿囊素,并产生二氧化碳和过氧化氢。根据反应前后氧的消耗,我们用电极监测溶液中氧的变化,就可推算出尿酸的浓度,其工作机理[4]如图2:

图1尿酸在尿酸酶作用下的反应机理 Figure1 Principle of uric acid under the uricase 3 实验部分 3.1 仪器与试剂 试剂:尿酸酶(4.6units/mg, Sigma公司),牛血清白蛋白(BR),戊二醛(CP),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AR),氯化钠(AR),鸡蛋,气透膜,实验用水为二次蒸馏水。 仪器:玻碳电极(天津兰力天仪器有限公司),铂电极(自制,铂片长×宽×厚为5×4×0.25mm),甘汞电极(上海雷磁),CHI600型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 3.2 尿酸酶电极的制备 取新鲜鸡蛋壳小心剥离蛋膜,依次用NaCl溶液、蒸馏水清洗;称取12.5mg牛血清白蛋白(BSA)溶于250μL 10g?L-1尿酸酶溶液中;将蛋膜铺于洁净的玻片上,小心裁取直径为1cm的圆形膜;在膜上依次滴加25μL尿酸酶-牛血清白蛋白混合溶液、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凝胶液、5μL 2%戊二醛溶液,室温放置3~4h,置4℃冰箱冷藏过夜;过夜后的蛋膜用磷酸缓冲液(PBS)漂洗数次;将酶膜紧贴于PB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覆盖气透膜,即制成尿酸酶电极[5,6]。 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纳米颗粒增强的尿酸酶电极制作示意图 Figure2 Manufacture flow chart of nanoparticles strengthen uricase electrode 3.3 实验方法 采用三电极体系进行检测: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制作的尿酸酶电极为工作电极,自制铂片电极为对电极,底液为0.1mol ·L-1的KCl 磷酸盐缓冲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检测。测量时,先将三

老子思想研读论文

“道’’是“无为”却“有为’’ -----浅谈老子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的启示 孙连超 “实际上道家的‘无为’,也就是‘无不为’,以道家的精神做事做人,做到外表看来不着痕迹,不费周章。譬如盖一栋房子,就在最初,把这栋房予将来可能发生的毛病,都逐次弥补好了。所以房子盖完了以后,看起来轻而易举,没有什么麻烦和困难,而事实上是先把问题都化解了,没有了,这就叫‘无为’。” 一一南怀瑾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再次,畏之;再次,悔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他把统治者分为四种类型: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是人民亲近而赞美他;再次是人民畏惧他;最差的统治者是人民轻视他。人们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悠然的,很少发号施令,所有事情是顺理成章地办成的,一切顺乎自然。辅万物之自然,顺应造化,这就是老思想中的核心-----“无为”。 老子“为”的最高原则是“为无为”。“为无为”首先是为。但是,“为”绝对不是滥为。而是要通过为达到无为,同时达到想要的目的。那么,这是怎样一种“为”呢?老子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自然而然是道的原则。因此,人做事(即“为”)就应该遵循道,顺应自然。只有根据规律和自然趋势,才能达到为所想要的结果。而“无为”强调的其实就是这种遵循和顺应。因此,“为无为”就是这样一种为:在不为的时候不为,该为的时候就要为,恰如其分而恰到好处。 “无为”是老子对理想的领导提出的要求,一种领导风格的形成与领导个人的修为息息相关,因而,笔者以为,从老子中探寻老子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的启示是研究老了领导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下面,笔者将从领导者个人和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这两个方面这一启示进行阐述。 其一,领导者个人-------不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推己及人,由内而外,老子对领导者提出了德化自身、不断成长的要求。领导者所处的地位和角色要求领导者是一个有着高尚而宽广的内在修为的人。“其德”之“真”“余”“长”“丰”“溥”对领导者是一种要求,那么对整个组织就是一种财富了。那么这种领导者对于自己高尚的人格修为的高要求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 首先,老子日: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自见”就是不自己去显明自己,只要你做得对,对人有益自然会有人来显明你的好处。“不自是”就不自以为是、自己去肯定自己。“不自伐”就是不自己夸奖自己,不自我夸耀才显得有功。“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不白以为了不起,这样才能保持长久。这里老予的“无为”要求领导者学会谦逊,而不是居功自傲自命不凡。谦逊的人才能够建立起与其他更多的人的广泛沟通。尤其,

关于经济的论文3000字

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十六大报告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作了重要部署。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除了经济工作本身之外,还应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多方面的工作。本文仅就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以及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式等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曾经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这一科学论断,指明了人才问题的重要性。农村经济要加快发展,工作千头万绪,而关键在于人才,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合格的村组干部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1.要建设一支合格的村组干部队伍 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村组干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要身体力行,率先劳动致富,而且要带领本村组居民奔小康;不仅要致力于发展集体经济,还要办好学校,抓好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处理好村民中经常发生的种种矛盾,完成上级交给的方方面面的任务。村组干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因而应具备较高的文化思想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现实的情况怎么样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乡村,村组干部队伍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不合格或不大合格。一是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甚至存在着由文盲、半文盲担任村组干部的现象。二是工作缺乏主动性,遇事推诿,得过且过;有的甚至欺压村民,索贿受贿,侵占集体财物。三是年龄偏大,身体素质较差。凡此种种,迫切要求加强村组干部队伍的建设。在建设合格的村组干部队伍中,目前突出的问题,一是农村人才较为缺乏;二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村民大多都乐于出外经工务商或在家埋头致富,而不愿当村组干部。 针对上述问题,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选派县和乡镇党政机关中的工作人员、富余干部到村支部、村委会任职,保留他们原有的级别、待遇,任职期满之后另行安排工作,优秀者可优先提拔使用。二是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中,选拔优秀青年依程序进入公务员队伍,再派遣到村组任职。既为村组干部增加了生机与活力,也为乡镇干部队伍培养了后备力量。三是从农村中学毕业生、复员军人、外出经工务商人员中挑选人才,经考试进入市、县级党校学习,在取得大中专学历后派回本地工作。四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村组干部的经济待遇,重奖

老子与道论文

老子与道 老子是中国古代大智慧的象征,他的许多思想对后世影响源远流长。他的道家思想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老子思想极具原创性,但有其文化积累、经验性和实践智慧为基础,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之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老子作为周王室守藏史的身份及其知识结构,对于其哲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哲学的本质就是探究世界本源,而道成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经历了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由道路之道上升为具体规律或法则之道,再上升为普遍规律法则之道;最后上升为宇宙的本源之道。而老子实现了这最后最关键一步。老子贡献就在于以“道”为中心,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道家哲学体系,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左传》、《国语》中,人们已经完成了由一个具体对象的名称向哲学概念上升和抽象的转变。而老子对道最关键的提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道由一个哲学概念明确地上升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或本源范畴,即作为本源之道。这意味着我们的思想境界更深远了。 自古以来对世界的起源就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没根据的,有点根据的都有,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但这

些都未能说清世界的本源。寻找一个最终的本源来作为人和万物的开端,寻找一个最高统摄物来说明宇宙和人生,这是人之为人、文明之为文明的根基所在。孔子的“一以贯之”、墨子的“同归之物”、屈原的“遂古之初,上下未形”的本然状态等,都是此种寻找探究的结果。老子的思考更早并落实为“道”。 老子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发现天下有始、有根、有母。其思维的路线有二:一从具体事物的往复运转和生灭变化来推测其将来之所归;一从具体事物出发来追溯它们产生的源头。老子的这种道家思想对我们现代人很有借鉴意义,对于同一问题,一般人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会影响我们对问题的判断和解决。举一个例子,中国为什么会经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有人会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有人会说这是人们不断起义反抗的结果,还有人会说朝代更替就像事物新旧交替一样,是自然规律。但这都没从本质上回答问题,该问题的本质原因是当一种社会制度不适应当时社会,并阻碍社会发展时,它就会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只有认识了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我们虽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了,但制度上仍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快更健康的发展,我们国家应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制度。

《老子》的道物关系论文.

《老子》的道物关系论文 2019-12-18 关于老子“道物”关系的讨论,目前主流的解释仍然是2005年陈鼓应归纳的五种:本原关系、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形上与形下的关系、体用关系、一多关系。其中又以“形上与形下的关系”最有代表性并广为接受。他的论述非常全面,但这几个概括用的范畴都比较西化或在中国哲学中比较靠后,与《老子》文本有一定的距离。如何用老子自己的词汇表述清楚他的思想?如何从各层关系中概括出一种核心的关系,从这一核心关系的显题化过程是否能抽析出一些方法论的启示?本文尝试立足《老子》文本,使用本土语言,利用注疏资源,并过渡到方法论的探讨,以期回答上面的一系列问题。 一、生与成:物之为物的根据 “道生物”即道创生万物,这里的“道”是老子对创生之主的命名,它是万物之“母”,也是“道”这个观念最基本的含义。“道成物”是指道使万物长成,这里的“道”不仅是创生者,也是养育者,它使万物各得其性,成为自身。生与成是分不开的,道在生万物时已经规定了万物的本性,万物从诞生起就一直在长成。“道生物”主要体现在《老子》第一、二十五章;“道成物”主要体现在第三十八、四十二章。 二、统与通:统合的法则与共性 道创造了万物,万物从诞生起就有了秩序,且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打通的。道不仅是创生者,也是统合万物的法则与贯通万物的共性。作为万物的法则义,最明显的是第二十五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工弼注:“法,谓法则也。“道”是万物的法则,“自然”又是道的法则。《说文》曰:“自,鼻也。象鼻形。”段注:“自与鼻义同音同”;“鼻”下曰:“自本训鼻,引伸为自家”,“然”是“这样”的意思。因此,“自然”的字面意是“自己这样”,也即“本来如此”、“通常如此”。老子不说“道乃自然”,而说“道法自然”,是一种语言策略,强调“道”也有所法,但效法的不是它之外的东西,而是“自己如此”的本然之性。“自然”的法则不是人为规定出来的,而是道与生俱来的。它是个柔性的法则,不是固定的、生硬的法则。它是万物遵循各自本性的具体法则,又是使万物之间并行不悖和谐共处的总体法则。作为法则,老子也用“道纪”这个词来指称。作为贯通万物的共性,老子则用“门”来比喻。 三、道在物中:兼谈中国哲学真实性之建立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道生物、道成物、道统物、道通物,这四层关系虽然有差别,但其核心都是“道在物中”。“道生物”的`道不是生完就消失了,而是注人万物中,像万物的种子一样;“道成物”的道是无形的,落实到具体的物中而成就它们各自的本性,成为一物之为一物的根据;“道统物”的道是

3000字地理论文

让生命之源更洁净 学校:河南省安阳市第八中学 年级:七年级 姓名:郭艺博 辅导老师姓名:王娟 水,是一切生命的生命之源。古文墨卷里充溢着水的柔情与澎湃;诗词歌赋里描绘着水的细腻与清澈。水不仅构成了大自然中美的韵律,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资源,是大自然对生命的馈赠。然而,有关资料表明,水资源污染现象愈加严重,保护水资源已经刻不容缓。 关于水,我想从以下几点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1、生命的生息离不开水。 科学家表明,最初的生命在水中诞生。亿万年前,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一 些物质在水中以一种特定的形式碰巧结合在一起,于是,地球上第一个单细胞生命诞生了。它也许就是今天我们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祖先。所以说,水是孕育一切生命的摇篮。若是没有水,又怎会有“万类霜天竟自由”的美好画面呢?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水推动了人类的经济发展,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各大河流,海洋的沿岸发展起来的…一提到水,这往往是对人类再也熟悉不过的一种物质,但是人类正是因为对于它太过于熟悉,以至于造成水资源浪费,污染。生命的生息离不开水:人体如果没水,则养分无法吸收和输送、废物不能排出、血液不能运行,体温不能调节,体内各项生理活动无法进行。水参与了生物体内所有的生理生化过程,在人体总体重中占了70%,而且,人体失失水量只要达到体重的1/4就会丧命。俗话说:“人可三日无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人类及一切生命生存对淡水的依赖。因此说水是生命之源,和阳光、空气一样,是生命不可或缺、最基本、最必需的自然资源。 为了维持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必须保护水资源,使水资源更洁净。 2、水资源正在急剧被污染。 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汤匙,而这一汤匙水又遭到严重污染。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地球上空来看,地球是一个身着蓝色轻纱的水球,是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摘要:《老子》中的哲学观点体现了老子的智慧,本文主要从修身养性和辩证观两个方面论述老子的思想,并结合当前社会问题谈老子的哲学观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老子老子思想哲学观 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唯一的著述《老子》中。老子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心理学、军事学等方面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其很多哲学观点,对中国的文化更是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问题也有日渐增加的趋势,很多人对现实生活产生疑问和迷茫,有的甚至绝望,而走向不归路,很多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再来看老子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一.修身养性 老子多次以水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养高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但是与世无争,身居众人所厌恶的卑微之地,所以它更接近大道。它总是处在亲和的地方,思想上总是保持深藏不漏,总是倾向于仁爱,言语总是守信,政治上保持安定,做事情很干练,举动也切合时宜。正是由于它与世无争,所以才不遭到怨恨。老子和孔子都以水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在老子眼中,修养到达最高境界的人就像水一样,水的特性就是谦和柔顺,但是它与世无争。做人如果能做到这样,也就达到了境界。老子的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能处于卑下,能包容一切,能服务他人,能做到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水的特性还表现为“柔”,老子贵“柔”的思想在很多章节都有所表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道德经论文

浅析《道德经》中的天人观念 摘要:《道德经》凝聚着我国道教思想的精髓,其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有许多可取之处,老子的自然观在这一理念中有着突出的体现。老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天、地、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总体来看,老子的天人观念不仅为中国古典哲学贡献了优秀的思想成分,对当代社会的生态理论建设和全面可持续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探析《道德经》中天人观念的内涵,进一步理解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理念和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天人合一自然观和谐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和人的关系历来是一个重点探讨的话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天”是一种复杂、模糊而深刻的存在,古人对天抱持着一种敬畏的心态,古代知识分子更是不断地思索、探究天人渊源。《道德经》作为道教的最高经典,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代表性阐发,是中国文学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它以凝练的文字,表达了含蕴深远的东方哲学观,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人观念渗透其中。探究老子哲学中的天人观念,对理解中国古典哲学和指导现世生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 可以说,不论是哪本中国古典哲学著作,都无法具体而微地讲清楚古人所崇敬的“天”是什么,这不仅符合哲学自身朦胧的美感,也符合东方哲学言简意深的蕴藉特点。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个相对明确的范畴来概括“天”的意义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在《道德经》中,“天”被认为是遵照大道规律运行的一种神秘力量。天具有操控世间万物的不可抗力,然而天并非宇宙间的最高存在,大道才是,大道是天地间的最高主宰。《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在“天”之上,道的神圣力量通过天来传达。老子认为,万物的本源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构成了这幻化无常的人世。普通民众不足以理解哲人眼中的“道”,在他们看来,造成世事更迭的就是天,是冥冥中决定了世人命运的老天爷。五谷丰登的好年头是上天的恩赐,颗粒无收、饿殍遍野的歉年是天道对世人孽行的惩罚;王朝的更

优秀论文3000字_护理专业优秀论文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 护理论文写作前,要进行选题。成功的话题是成功的前提,不是一个好的话题,即使是几万甚至几十万,丰富而流畅的话几百万字,结果是无用的废话,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论文。以下是护理专业优秀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护理专业优秀论文范文1 健康教育路径的特点是计划性、组织性以及目的性,将病患的需求放在首位,并以各种方式向病患阐述疾病知识,对病患的活动加以示范和指导。通过采用面对面的针对性服务,让病患了解和掌握相关疾病的护理知识,提升病患的自我保健能力以及住院适应能力,减少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强病患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达到健康教育护理工作的目的。 一、资料与方法 2013年12月-2014年11月收治食管癌病患66例,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其中试验组男23例,女10例,年龄41~74岁,平均(561±51)岁;对照组男25例,女8例,年龄42~75岁,平均(60.12±21)岁。66例病患中,高中以上学历16例,初中学历26例,小学学历20例,文盲4例。经对比,两组病患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治疗方法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法两组病患在相同的整体护理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试验组根据制定的计划进行健康教育。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健康教育护理路径表可分为4个阶段 ①入院的第1天、第2天和手术前1天,需要对医院的规章制度、医院和科室的环境、饮食、各项检查和用药的目的以及注意事项、术前护理和心理护理进行掌握; ②手术当天到手术后6d,对病患手术后的情况进行监测,给病患示范排痰及深呼吸的方法,指导病患进行自我减少疼痛感以及术后的身体活动,在术后对容易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讲解,同时还要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 ③手术后的第7~14天时,要对病患宣讲饮食的注意事项、休息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症状; ④病患出院后,要对饮食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还要对复查的时间和化疗的相关知识等进行耐心的指导。护理人员按照手术前中后和出院的时间,发放相应的问卷,并对路径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要求病患达到目标。疗效判定标准[1] ①根据病患掌握健康知识的情况,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共计12题,让病患阐述相关知识,按照病患对每个问题的回答情况,分为未掌握、部分掌握以及掌握,分值分别为1分、2分和3分,让病患在出院前完成测试,根据得分可分为差(<15分)、中(15~20分)、良(21~26分)以及优(27~36分)。 ②按照手术日期,可分为手术前以及手术后天数,判定住院天数。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以下是精心的老子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析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非常有远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 一、“道”论体系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道”,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该密不可分。老子认为既然自然界拥有自己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拥有着自己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自然而然的运行下去。只有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并遵守它,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才能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

老子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贯穿《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言说的道不是“常道”,能给出的名不是“常名”,不可道之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时的、可变的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是万物的宗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的实现根基,道归根到底是浑然完整的“一”,无名无形,道是宇宙人生的总法则、总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指出,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的法则是自然,即“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运动的。 2、道的存在状态是自然 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状态。老子用“法自然”来规定“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应该遵从自然的法则。但是天地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意志和情感,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与消亡,圣人可以体天地无心之道,不刻意表现仁爱,也不以个人意志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天地没有意志,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