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二)

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二)
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二)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同步练习(二)

一、填空题

1.时期,中国封建国家的行政体制趋于成熟和定型,行政管理走向制度化和法律化。

2.隋朝确立了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框架。

3.隋代三省制度中,实际成为行政运转的轴心所在。

4.唐代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并改称。

5.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

6.唐中晚期,权力上升,事实上成为与政事堂并列的新宰相府。

7.唐翰林学士所制诏出自禁中,称“”,中书舍人所制诏称“”。

8.唐代实行三省执要的体制。

9.隋唐中央政府职能机构以尚书六部为主,以诸、为辅。

10.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一种带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称。

11.南诏中央在国王之下设六人,相当于唐之宰相。

12.吐蕃王称。

13.中国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是《》。

14.唐代诏敕的草拟和颁行有和两个过程。

15.唐代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法规称为。

16.唐尚书省为落实诏敕所制订的文件称“”。

17.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为、和。

18.监察御史奉旨按巡按州县,对各地州、县事务实施监督,称。

1 9·唐代科举包括和两大类。

20.唐明经科以考核家经典为主,进士科以测试考生为主。

21.唐代常科考生来源一是,二是。

22.武则天时在科举考试的省试之上又增加了。

23.隋代将官吏任免权收归。

24.唐代官员每十天休假一天,称。

25.唐代任命某官员负责处理专门事务,称为。

26.唐代差遣可归结为“”和“”两大类。

27.唐代职事官量才任使,散官则按而叙。

28.唐代官员考核的标准是“”。

29.唐代官员俸禄形式有、两种,高级官员还有形式的俸禄。

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 )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

A.隋文帝B.隋炀帝

C.唐太宗D.唐玄宗

2.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的是( )

A.唐高宗B.唐太宗

C.武则天D.唐玄宗

3.隋唐职掌人事的部门是( )

A.吏部B.户部

C.礼部D.工部

4.隋唐在州(郡)之上设立的作为监察区的是( )

A.县B.道C.王国D.亭

5.唐代立皇后,建太子、封诸王所用的诏书称( )

A.制书B.敕

C.册书D.命

6.唐代行政细则和文秘程式的办事章程称( )

A.律B.令C.格D.式

7.正式开科取士、确立科举制度的是( )

A.隋文帝B.隋炀帝

C.唐太宗D.武则天

8.唐代吏部铨选官员的下列标准中,最关键的是( )

A.身B.言C.书D.判

三、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选出并把它们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唐代县下基层行政组织为( )

A.邻——保——坊

B.邻——保——村

C.乡——里——什

D.邻——保——里——乡

E.伍——什——保

2.隋唐中央司法机关有()

A.刑部B.礼部C.大理寺D.枢密院E.御史台

3.隋唐科举制的考试程序有()

A.乡试B.县试C.州考D.省试E.殿试

四、判断说明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隋代三公属于政府要职。

2.唐代设都护府,管理各归附少数民族。

3.唐代科举制的常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五、名词解释题

1.门荫2.行伍

3.流外人流4.分察

六、简答题

1.简述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政事堂的不同。

2.简述唐代的翰林院和枢密院。

3.简述隋唐时期的中央政府职能机构。

4.简述隋唐为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采取的措施。

5.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

6.简述唐代诏敕的草拟和颁行过程。

7.简述隋唐的科举制度。

8.简述唐代的官员任用制度。

七、论述题

1.试述隋代三省分权的共同决策体制和唐代的三省执要、尚书奉行体制。2.试述隋唐的行政监督制度。

3.试述唐代的官员考课制度。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同步练习(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隋唐2.三省六部制3.尚书省4.政事堂5.中书门下6.枢密院7.内制外制8.尚书奉行9.寺监10.羁縻府州11.清平官12.赞普13.唐六典14.革诏审诏15.格16.符司隶台17.御史台谒者台18.分巡19.常科制科20.儒文才21.生徒乡贡22.殿试23.中央24.身25.差遣26.置使检校27.资28.四善二十七最29.米言书判田货币30.苟假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B 5.C 6.D 7.B 8.D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2.ACE 3.CDE

四、判断说明题

1.错误。隋代正式规定三公不再兼任政府职务,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

2.正确。唐初依汉代西域都护之例,设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北庭六都护府,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管理各归附少数民族。

3.错误。唐代科举制度的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五、名词解释题

1.门荫是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

2.行伍是指士卒通过积累军功而获得低级武职或勋位,然后再积功升迁为官的制度。

3.流外人流是指九品官以下的各种政府机构办事吏员在服务过程中积累年资,并通过考核程序迁转为正式政府官员的人仕方式。

4.所谓分察是指唐代监察御史对六部、诸寺等中央政府职能部门执行政务情况实施监督。

六、简答题

1.答: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政事堂在体制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唐朝宰相多为兼职,除三省长官外,还以他官居宰相位,共同充任兼职宰相。这些宰相均上午在朝堂议政,下午回本署办公。中书门下政事堂则不同,凡挂衙“同三品”或“同平章事”者均为专职宰相,不再在议政之后回本署办公了。

(2)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

(3)中书门下体制下存在着宰相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两种倾向。中书门下体制本是一种分散相权的集体宰相制,但也有个别宰相因受皇帝宠信而擅权。

2.答:在唐中期以后行政决策权向宫内转移,行政执行权移向宫外。翰林院、枢密院等宫内机构逐渐削夺中书门下的决策权,宰相如同汉代的丞相一样,很快成为外朝奉行机关

的首长。

(1)翰林院。唐高宗之时,为分宰相之权,出现了北门(北门为宫城后门)学士的设置。皇帝选择一些有文才的人在这里“待诏”,实际上是让他们参与政事,以分割宰相之权,这可以说是皇帝着手建立新的秘书机构以取代宰相决策地位的开始。武则天时,“苏味道、韦承庆皆待诏禁中”,新的秘书人员移至宫内,直接承命奏复。到玄宗时,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时称“内相”。翰林学士所制诏出自禁中,称“内制”,而中书舍人所制诏称“外制”,改变了过去一切诏书由中书舍人制作的方式,中书舍人预闻机要之权从此被剥夺。这样,中书门下成为奉行内制的执行机构。翰林学士虽掌握了制诏权,但地位一直是皇帝的文秘属员,始终没有发展成为国家的新行政机构,并且其草诏权很快为枢密使所削夺。

(2)枢密院。枢密使在唐代是宦官的差遣之职。唐初设内侍省,省内诸职均由宦官担任,最初仅负内廷之责,在皇帝和中书、门下间上传下达。唐玄宗宠信宦官高力士,宦官地位骤升,甚至成为君相之间协调的枢纽。唐代宗时开始以宦官充任“内枢密使”,参预国家政务的决策,从此宦官在制度上被赋予了参政的权力。宦官专权毕竟只是专制皇权的伴生物,必须依附于皇权才能存在,当皇权真正衰落时,宦官的权势也随之烟消云散。

3.答:隋唐中央政府的职能机构主要有

(1)隋唐中央政府职能机构以尚书六部为主,以诸寺、监为辅,形成相互平行,既有分工,又有制衡的行政职能部门体系。从分工上看,六部执掌政令,九寺五监分掌具体事务,两者之间形成总领和具体分管的关系。从制衡上看,六部与诸寺、监形成双层制约的关系。六部执掌政令而不管具体事务,而具体管理各项事务者又无政令之权,形成一层制约关系。具体分管各项事务的诸寺、监要接受六部的指导和监督,但诸寺、监长官也可以直接听从皇帝的指示,并在对六部指令有不同看法时可直接上奏请示皇帝,形成又一层制约关系。

(2)六部二十四司。隋唐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人事、财经、文教礼仪、军事、司法监察和建设事务,是执掌政令的重要中央职能部门。六部每部之下各辖四司,共二十四司。司以郎中为主官,员外郎为副长官。各司之间分工清楚,职责分明。

(3)九寺、五监。九寺五监与尚书六部在职能上基本处于平行地位,与六部无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与六部重叠之处甚多。九寺各设卿一员、少卿二人为正、副长官,寺丞管理寺内日常事务。各监职官设置情况则较为复杂。

4.答:为了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地方行政体制,隋唐时期,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对前代制度进行了调整。

(1)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鉴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州郡设置的失控而造成中央对地方管理难以应付的历史教训,隋唐之初将原地方管理中的州郡县三级体制变革为州(郡)县二级体制,随后又在州(郡)之上设置作为监察区的道,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行政管理。

(2)削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隋朝以前,地方长官有自辟属吏的权力,属吏与主官之间关系亲密,隋统一中国后,为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了地方官自辟属吏的制度,将官吏的任免权一律收归为中央,这一举措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的自主权则大为缩小。

5.答:君主专制在行政决策上的特点是皇帝处于行政决策的中心地位,通过皇帝的绝对权威来保证行政决策及其执行的统一性。唐代决策中枢是一个较大的群体,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构十分发达,这样看来,唐代的行政决策既是一种专制的个人决策形式,同时又是一种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群体决策方式,把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决策形式融为一体的就是皇帝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掌握最后裁定之权。体现出群体决策特点的是唐代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会议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组织方式:

(1)大臣廷议。可以分为皇帝主持的朝会和尚书省集议两种方式。

(2)宰相以及高级文臣武将参与决策的会议,一般在朝会结束后,宰相留下来与皇帝就朝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于重大问题,皂帝常召开有宗室、勋臣、宰相以及高级文臣武将参加的会议。

以上各种决策会议,都属于行政决策的辅助手段,在中国古代国家中,最高决策权属于皇帝,故无论是哪种决策辅助手段,一旦形成意向性决策意见后,都须按一定程序形成诏敕,方能具有法律

效力。

6.答:唐代诏敕的草拟和颁行有草诏和审诏两个过程。

草诏有三种程序:①由宰相将君相议政结果整理要点,称为“词头”,作为草诏的依据,中书舍人中负责草诏的“知制诰”据宰相交下的词头负责草诏;②皇帝派宦官至中书宣布诏敕要点,中书记录,称为“宣底”,③皇帝召知制诰入宫面授要点。

审诏则要经过四个程序:①中书舍人有权封还词头;②中书舍人如无异议,由中书令、中书侍郎与中书舍人共同签名送门下审议;③门下给事中审议后,如认为不妥,可在稿上涂改奏还中书;④经门下给事中审议通过的诏书,由侍中、侍郎、给事中共同具名申请交发尚书省执行,经皇帝审定认可后正式交尚书省施行。

7.答: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最主要的途径。

(1)隋朝废除了门阀政治下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正式确立科举制度。所谓科举,其本意是分科举拔人才。隋炀帝正式开科取士,确立科举制度,并成为以后整个封建社会晚期选官制度中的最主要内容。在科举制度下,士人可不必经举荐而直接报名参加考试,由国家择优录用,有利于网罗封建政治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需要。

(2)唐代科举包括两大类,即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分科举行一次,科目有50余种,主要是明经、进士两科,明经科以考核儒家经典为主,进士科则以测试考生文才为主。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制科不定期举行,录取人数十分有限。唐代常科考生来源有两个,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3)科举考试一般经过两道考试程序。先是州考,合格者称举人,举人有资格参礼部主持的省试。武则天时又在省试之上增加了殿试,即在省试的基础上进行由皇帝亲自进行的策问。

8.答:唐代官员的任用有一般任用制和特殊任职法两种。

(1)一般任用制。隋代将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伴随着科举制度,唐朝将决定待选士人的出身资格和对具备资格者定面授官的权力加以区分,分别授予礼部和吏部。按官品高低采用不同的委任方式,吏部所主管的文官仅限于六品以下,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吏部铨选官员的标准有四条,称作四制,即所谓身,言、书、判四条标准,其中的“判”是选官授职的关键所在。

(2)特殊任职法。除一般任用制外,唐代还有一种特殊任职法——使职差遣。这种官吏任用方法具有两面性。它既是皇帝为控制政权,直接插手国家庶务的一种手段,造成国家庶

务管理的随意性;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也要求统治者用临时置使、随事订补的方法,在保证行政管理体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增加整个行政管理的应变能力,使职差遣正是在不改变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情况下对原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唐代任命某官负责处理专门事务,称为差遣。被差遣者如果是职事官,事毕即回原任。差遣可归结为“置使”和“检校”两大类。

置使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国家常有之事务,但又不适宜设专官加以管理。二是为某专门事项临时委任负责人,置使的目的是为弥补政务管理体制的不足,以增强其机动应变能力。

“检校”本是检查校阅之意。所谓检校官员是在名义上不授某官职,而在实际上让其管理某官职应负责的实际政务。这类差遣职是在原有行政管理体制内采取一些非正常的临时性措施,通过这种方式皇帝达到插手国家具体政务,集权于一身的目的。总之,差遣是皇帝针对临时性任务所拥有的非程序任官的权力,这种任官方式既有为事择人的优点,也有破坏制度的弊端。

七、论述题

1.答:隋代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框架,唐代又在这一框架内部加以调整而有所损益。

(1)三省分权的共同决策体制。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三公列卿旧体制逐渐减少,三省新体制不断加强,隋朝建立后,过渡趋于完成。

首先,确定了三公官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隋文帝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并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这些最终从体制上根除了旧体制的残余,为新的中枢体制的良好运行提供了保障。

其次,确定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魏晋以来,三省体制逐步成长,逐渐形成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的决策程序。但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之间的这种关系既不十分清楚,也并未被固定下来,造成三省之间决策地位的游移,影响三省新中枢体制的正常运行,隋文帝将这种分工确定下来,并将三省长官均列为宰相,这一措施将魏晋南北朝时期试运行达300余年的新体制加以定型,奠定了隋唐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框架。

(2)二省执要、尚书奉行体制。总起来说,隋唐三省制度是一种决策程序上的分权体制,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分别职掌决策、审议、执行三个平行系统,既互相制约和抗衡,又互相补充和合作,体现出中枢体制的制衡原则。但在隋唐三省制度中,尚书省权力过大,实际成为行政运转的轴心所在。不利于皇帝对整个行政系统的驾驭。因此,自唐太宗时起,便采取措施对隋制进行调整。

一是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首先是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都省搬出。其次是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第三是在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力调整,以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

二是提高中书、门下两省地位。首先是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并改称政事堂,后又迁往中书省。其次是扩大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

通过以上两方面措施,唐统治者完成了对隋代定型的三省体制的内部调整,演化为二省执要、尚书奉行的体制。这种调整的基本趋向有二:一是将决策权分散化,三省在决策程序上实行分权,有利于皇帝对国家事务的总体驾驭;二是将行政决策权与管理政务权相分离,造成决策机关与执行机构的彻底脱钩,这同样是为了确保皇帝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中枢地位。

2.答:隋唐时期,行政监督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察机构的逐渐健全和监察职责的日益分明。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为御史台、谒者台和司隶台,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官员,谒者台官员则奏旨巡行郡县,司隶台则监察京畿郡县。唐代将隋代三台职掌合而为一设御史台,下设台、殿、察三院。台院,掌纠弹百官,殿院,掌朝仪纠察,察院,职掌分察和分巡。

(2)对监察官员任用的特殊程序。监察官员由皇帝亲自任命,或由御史台主宫委派,完全不受吏部的支配,以保证监察机构的活动不受行政机构的非法干预。

(3)分道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的确立。监察御史对六部、诸寺等中央政府职能部门执行政务情况实施监督,称分察。监察御史奉旨按道巡按州县,对各地州县事务实施监督,称分巡。这两项制度为后世所承袭和发展。

(4)参与司法审判。隋唐中央司汉机关由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共同组成,御史台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工作,重大案件由三个部门长官共同处理。这一制度也为后世所承袭和发展。

(5)多种地方监察形式的并存。察院监察御史分巡州县是中央对地方实施行政监察的主要手段。此外,唐太宗以后分全国为十道设监察区,行使地方政务监督之权。

总之,唐代行政监督在制度上取得很大成就,监察制度日趋完备,监察范围广泛,监察内容具体,监察方式增加,监察工作不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较前代有明显的发展。但封建监察机构的本质决定了监察官员只是皇帝驾驭大臣的工具。因此,皇帝的素质和态度以及皇帝是否能真正控制政权是监察工作能否有效进行的前提。唐朝前期,监察系统作用较大。到安史之乱后,皇权衰落,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权削弱,监察权也随之衰落。

3.答:唐代官员的考课制度较为完备,形成一套包括考核对象、标准、方式在内的颇具规模的官员考核体系。

(1)唐代由吏部主管考课政令。吏部下设考功司具体负责考核事务,其正、副长官郎中和员外郎分别管理京官考核和外官考核。

(2)唐代官员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唐代官员的考核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考核官员品德方面的主要标准,“二十七最”则是将官员职责分为二十七类,各类分别定出标准,主要考核官员的才干和政绩。根据善最的多少,评定出九等。

(3)考核的结果是官吏升贬的基本依据。小考只定等第,记人考状备案,供大考参考。大考成绩优异者升迁,有下下考者解任。此外考核结果还与俸禄挂钩。中中者可保持本禄,以上者加禄,以下者降禄。

(4)唐代官员考课从制度上讲虽然已经十分完善,在唐朝初年也曾收到过一些实效。但由于封建制度内在的弊端,考课的实际执行情况与制度的规定往往相差甚远。考核条例虽然十分严格,而实际考核中却仅有上下、中上、中中、中下四等,其中又以中上、中中居多。唐中晚期的官员考课中,等第上下仅凭长官印象而定的现象时有发生。

2020行政管理学随堂作业问题答案(上)

第一章绪论 1.(单选题) "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这是行政管理() A、狭义的含义 B、广义的含义 C、现代的含义 D、最广义的含义 参考答案:D 2.(单选题) 行政管理支配权即()A、行政权B、管理权C、政治权 D、决策权 参考答案:A 3.(单选题) "行政学"一词,最早主要是指()A、法学B、社会学C、行政法D、行政管理学 参考答案:C 4.(单选题) 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A、实事求是B、依法管理C、为人民服务D、违法必究 参考答案:B 5.(单选题) "市场万能论"认为政府的职能角色表现是一种()现象A、"守夜警察" B、幕后操纵者C、多方干预者D、指挥协调者 参考答案:A 6.(单选题) 行政管理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行政管理的()A、现代化B、知识化C、系统化D、科学化 参考答案:D 7.(单选题) 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是()A、史坦因B、威尔逊 C、古德诺 D、怀特 参考答案:B 8.(多选题) 行政管理学的过程论的内容包括() A、行政决策 B、行政执行 C、行政协调 D、行政信息 E、行政监督参考答案:ABCDE 9.(多选题) 行政管理学中保障论的内容主要包括()A、财务行政B、行政法治C、行政方法D、行政组织E、行政道德 参考答案:ABCE 10.(多选题) 美国学者怀特把复杂的行政要素归纳为()A、组织原理B、组织机构C、人事行政D、财务行政E、行政法规 参考答案:ACDE 11.(多选题) 我国的行政管理主体包括()A、国务院B、国务

院派出机构C、地方各级人民政府D、各级街道办事处E、各级村民委员会参考答案:AC 12.(判断题) 行政管理的法制性集中体现了行政管理的权威性。 参考答案:对 13.(判断题) 行政管理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据的,是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公共性的管理。 参考答案:错 第二章行政环境 1.(单选题) 行政环境的基础是()A.宏观行政环境 B.中观行政环境C.微观行政环境 D.混合行政环境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 20世纪60年代,西方行政学界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 A.行政主体学 B.行政生态学 C.行政环境学 D.行政行为学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 首先提出行政环境问题并予以研究的学者是() A.F·W·利格斯 B.C·I·巴纳德 C.J·W·高斯 D.J·W·洛西 参考答案:C 4.(单选题) 行政环境中的经济环境包括物质技术和()两个方面A.生产力性质 B.生产力水平 C.生产资料 D.经济制度 参考答案:D 5.(单选题) 反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态度、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程度和趋向。这是行政环境中的() A.文化环境 B.经济环境 C.政治环境 D.科技环境 参考答案:A 6.(单选题) 能够最有效地实现对行政环境的调控的行政系统是()A.开放型行政系统 B.半开放型行政系统 C.半封闭行政系统 D.封闭型行政系统 参考答案:A 7.(多选题) 行政环境除民族宗教环境外,还包括()A. 自然环境 B.经济环境C. 政治环境 D.文化环境E.国际环境 参考答案:ABCDE

最新中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学》作业完整版(一)

学习-----好资料 《行政管理学》 学习中心: 专业:行政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练习一 、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 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0分) 1. ( D )被认为是行政学的鼻祖。 A 、史坦因 B 麦克雷戈 C 、马斯洛 D 威尔逊 2. 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首要职能是( A ) A 计划职能 B 组织职能 C 控制职能 D 指挥职能 3 .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是( C ) A 下放权力 B 裁减人员 C 转变行政职能 D 撤消或合并机构 4?行政职能发展和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B ) A 行政领导偏好 B 社会变革 C 组织文化建设 D 行政效率提高 5. 在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中,行政组织存在的基础是( B ) A.规则体系 B.职能目标 C.权责体系 D.机构设置 6. 行政组织机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D ) A.领导者偏好 B. 职能方式的变化 C.职能权限的变化 D.职能内容的变化 7. 行政组织的本质特征是 (A ) A.阶级性 B. 权威性 C.服务性 D.法制性 8. 在一个特定的组织内,行政幅度与行政层次之间的关系( C ) A.没有关系 B.成正比关系 C. 成反比关系 D.随情况而定 9. 行政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是( C ) A.制定规范 B. 组织协调 C.制定目标 D.指导监督 10. 在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构成中,居于首要和根本地位的是( B )。 A.思想素质 B. 政治素质 C. 道德素质 D. 组织管理素质 三、填空题(24分) 1. 行政管理是指政府运用公共行政权力,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自身内部 事务实施管理的活动。其中 政府处于主体地位,行政管理的基础是 国家公共行政权力。 2. 狭义的政府仅指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 国家行政机关,或者仅指中央政府或 内阁。 3. 政府主要有四项基本职能,其中 政治职能 最集中体现国家政府的阶级性质。 学习-----好资料 学习-----好资料 二、多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有三个或三个以上,请把你认为 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 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 ABD )( A 宏观调控职能 B 市场监管职能 2. 行政组织学研究必须遵循的方法有( A.阶级分析法 B.系统分析法 法E.比较分析方法。 3. 行政组织机构类型有( ABCDE A.首脑机关 B.职能机关 C. 4. 政府失灵的表现有( ABC )( A.政策的低质和目标偏离 B. C. (10 分) )( )( C 社会保障职能 BCDE )( )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 )( 辅助机关 D.咨询机关 )( 不公正分配 )( ) A.法定权力 B.奖惩权力 C.专家权力 D. ( ) 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 )( )( ) D.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 )( ) E.派出机关 ) )( ) C.寻租 D. 市场经济的外部性 ( )( )( ) 归属权力E.审讯权 力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 1. 隋代的代表作家有薛道衡,卢思道,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当属王绩。 2宫廷文人:魏征,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沈宋的成就主要是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3.“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的成就最高,杜审言最善长五律,《诗薮》称他为初盛唐五律之冠。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于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代表作品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行路难》,骆宾王《从军行》,《在狱咏蝉》,《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初唐四杰总体创作特征(文学史地位):一、自觉的批判齐梁文风。因为四杰主张上都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抒发真情实感。二、内容上都有较大开阔。三、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5. 陈子昂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他在明确批判了六朝以来“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不良文风,而且大力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准确地概括出他们最主要特色:“风骨”与“兴寄”。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是模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 第二章盛唐诗歌 1.王维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田园诗,诗风多样,基调自然优美,清雅冲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品有:《山居秋暝》、《汉江临泛》、《鹿柴》、《辛夷坞》、《观猎》、《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书P170-173识记篇名和重点句子) 2. 孟浩然作品主要有《归故园作》、《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与王维分辨开) 3.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 4 王昌龄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被称为“七绝圣手” 王之涣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李欣代表作有《古意》、《古从军行》。 崔颢代表作有《黄鹤楼》、《赠王威古》。

泉州自考行政管理学复习资料第二章

泉州自考行政管理学复习资料第二章

自考行政管理学复习资料第二章 一、环境的含义?环境就是指处于特定系统边界之外的一切因素的集合。 二、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行政价值文化。 2、行政功能文化。 3、行政运行文化。 4、行政公共关系文化。 三、行政环境的含义?(内涵) 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具体地说,内涵有:1、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2、行政环境经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3、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4、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 四、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 1、复杂性。 2、相关性与综合性。 3、层次性。 4、动态性。 五、行政环境的类型。 1、以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划分: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 2、根据对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与影响层次,行政环境可划分:宏观、中观与微观行政环境。 3、以行政区划或者说一国政府的管辖区域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划分: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六、雷格斯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产生于20世纪30-60年代,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认为,当今各国社会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处于二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的或可称之为”过渡型社会形态。并逐渐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行政理论模型,也就是著名的“融合-棱柱-衍射的行政模型。首先是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融合型行政模式。其次是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衍射型行政模式。再次是过渡型社会的行政模式,即所谓的棱柱型行政模式。 七、经济环境四要素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 1、经济力量。一方面,由于特定社会的经济力量直接决定着该社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也决定着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经济力量还包括或者说决定着特定社会的国民财富总量,这也就意味着,它还决定着行政系统可能获得的财政收入总量与支出总量,决定着该系统可能的职能与组织规模。 2、社会经济结构。首先,社会经济结构实质上体现了一个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构成,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不同人群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产品如何分配等问题。其次,社会经济结构还直接影响着行政职能结构、经济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的选择。最后,社会经济结构还包含有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程度这一重要社会经济结构性因素。 3、经济体制。一方面,有些国家特定经济体制的确立往往是有意识地选择某种行政体制的结果,或者说是经过特定行政体制予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当今各国无论何种经济体制,都要依赖于一定的行政机制才能有效运行。 4、科技发展水平。首先,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行政效率的提高,不但需要良好的组织功能、结构、运行程序与规则等制度化保障,也离不开高效技术系统的支持。其次,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会对行政系统结构产生巨大冲击。最后,这些结构变量的改变又会对行政权力的配置、形式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产生相适应的以及分权化为取向的变革。 八、广义与狭义的行政政治环境。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要把法律制度包含在内。持狭义政治环境观的学者直接把法律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系统环境因素来分析。而持广义政治环境观的学者则明确提出,行政系统的政治环境包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两个方面。 九、政党制度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是经过自身的利益表示与利益综合功能,为行政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等方面较为专业、系统的信息,为行政系统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2、是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及时地把行政系统的有关政策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对象双方,这日益成为当代行政系统得以有效运行、改进政民关系的重要保证。

行政管理学题库

行政管理学单项选择题 行政管理学单项选择题 (B)通过霍桑试验,提出“社会人假设”,弥补了科学管理学派“经济人假设”的不足。 A、巴纳德 B、梅奥 C、西蒙 D、沃尔多 ()力图摒弃传统行政的权威主义和以效率为中心的取向,而试图建立以公平为中心的民主行政。B A、新公共管理时期 B、新公共行政学时期 C、新公共服务时期 D、行为科学时期 (D)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 A.上行 B.网上 C.下行 D.平行()是进行行政改革的前提。A A、政治保障 B、舆论宣传 C、经济发展 D、公众要求 ()追求的是用最少的资源消耗,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高质量的最佳成果。C A.客观效率 B.规范效率 C.机械效率 D.社会效率 ()主张建立层级较少的扁平化的而非金字塔式的政府组织结构。A A、市场政府模式 B、参与政府模式 C、解制式政府模式 D、弹性化政府模式 ()是通过解除政府规章的方式来发挥政府的潜力与创造力。B A、企业家政府 B、解制式政府 C、弹性化政府 D、参与政府 ()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准。B A、行政决策 B、行政执行 C、行政监督 D、行政方法()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A

A、行政决策 B、行政执行 C、行政监督 D、行政方法 ()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D A、行政效率 B、行政方法C、行政监督D、行政执行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B)。 A、《行政学》 B、《行政学导论》 C、《行政学原理》 D、《政治与行政》 B 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A A、法约尔 B、梅奥 C、泰勒 D、威尔逊 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A A、马克斯·韦伯 B、泰勒 C、法约尔 D、梅奥 科学管理时期的公共行政理论是以()为中心的理论。A A、效率 B、管理C、行政 D、公平 C 从工厂的具体观管理研究过程中抽象出一些管理的普遍性原则,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C)。 A、法约尔 B、梅奥 C、泰勒 D、威尔逊 从20世纪()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C A、50 B、60 C、70 D、80 D 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D)给予处分。 A、检察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对于涉及民主党派党员的公务员违反政纪需要给予处分的,应由()给予政纪处分。B

隋唐五代史教案增补

隋唐五代史专题教案 隋唐五代史课程的主要问题 1、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包括书名、作者、性质,应了解 10种以上); 2、对唐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鼎盛时期的认识; 3、秦汉——隋唐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地理格局的变化及其意义; 4、南北朝-唐-宋社会变迁的主要表现:关于“贵族社会论”和“唐 宋变革论”的认识; 4、唐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科举制度、实行情况及其社会 影响; 5、隋唐五代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解释:所谓“中央革命”和“地方革 命”; 6、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经济制度变革和经济重心南移问题; 7、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兴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8、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演变 要求至少认真阅读一部隋唐五代史著作和若干篇论文,并作简要评论。 第一讲:隋唐五代社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基础(2学时) 重点问题: 1、隋唐五代时期的气候变迁及其影响 1)竺可桢、满志敏、蓝勇、刘昭民等人的成果和观点;

2)继魏晋南北朝气候寒冷期之后,隋代至唐初处于温暖湿润期,气候与现代大体相当; 3)气候转向温暖湿润有利于农牧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物质生活与政治状态; 4)补充介绍历史上亚欧大陆农耕和游牧两个世界的互动关系,以及气候变迁在其中所发挥的显著作用; 5)讲述历史上周期的气候冷暖变迁与社会变动之间的相关性。 2、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基本面貌 1)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气候、地形、地势、植被、水文和土壤情况);隋唐与当代北方生态面貌之比较; 2)“黄河安流”:安流的原因,对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3)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A、六朝以来长江中下游环境的变迁; B、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初步开发、或几乎未被开发的状态(可以“瘴气”为例深入说明); C、补充说明自上古以来汉族社会对南方认识的逐渐扩展和深入; D、汉族南迁与南方地区的汉化过程; E、中国历史空间格局的变化——由黄河轴心时代向黄河长江双轴时代的转变。 3、隋唐五代的人口及其分布格局的变化 1)隋朝人口:4600万;

行政管理学(含公共政策学与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14章【圣才出品】

第11章行政沟通和行政协调 11.1 考点难点归纳 1.行政沟通的概念和要素 行政沟通是指行政过程中上下级间、各部门间行政信息的传递、交流与分享。沟通是与行政过程紧紧相伴的行为,是行政管理活动中最具共性的东西。行政沟通的基本要素包括沟通的主体(信息源)、内容、渠道、对象和效果。 (1)沟通主体:行政组织和组织化了的个人。 (2)沟通内容:行政信息。 (3)沟通渠道:质量与选择。行政沟通应以组织沟通渠道为主。 ①沟通渠道容量。指渠道能传递的信息量,或是渠道传递传播源发出信息的能力。 ②沟通渠道长度。指从传播源到对象间的距离,它是沟通所耗费的时间与速度的乘积。 (4)沟通对象:受众心理与状态分析。 (5)沟通效果:对行政过程的影响。 从微观角度分析,行政沟通效果有限。在行政过程中这种沟通效果的有限性表现为:当政府的某个政策出台后,个人与组织在表面上没有很大反响,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很大偏差。从宏观角度看,行政沟通的效果直接受制于思想观念、行政体制与传播手段。 2.行政协调的概念和作用 (1)行政协调是指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间建立良好协作与配合关系,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行政协调关键在政府各方面关系的平衡。

(2)行政协调的作用包括:①有利于增强行政凝聚力;②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行政协调的基本原则、主要模式和方法 (1)行政协调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统筹全局。协调工作应始终遵循统筹全局原则,在全体行政管理人员中确立整体观念和“一盘棋”思想。 ②坚持分层运作。在开展工作时,应注意处理和把握好整体与层次、层次与层次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不同层次之间或同一层次之间各职能部门间的不同特点,要求协调者明确纵向与横向协调的关系,分清协调的对象和范围。 ③坚持动态协调。这一原则强调协调的权变性。 ④注意非平衡因素的影响。要克服非平衡的恶性因素,适当引入一些非平衡的良性因素。 (2)行政协调的主要模式 ①内部协调模式。在行政系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个体、行政要素或行政单元间,根据一定的渠道、方式进行相互接触与影响,以求达成共识和默契,协同推进实现工作目标的进程。 ②外部协调模式。指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间的协调。行政系统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迫切需要进行大量的外部协调活动,以取得组织外部各机关的支持与协作。 ③纵向协调模式。一般指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与下一级间的协调活动。上级领导应对下级合理授权,下级也应经常与上级领导沟通,以此取得部署上、行动上的上下一致。 ④横向协调模式,即平行机关、部门或个人间的协调活动,横向协调由于没有纵向协调系统权威的前提,不存在层级节制的职权关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其工作量、难度和广度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二章教学文案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二章

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 1、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地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 2、公共组织:广义上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狭义上仅指国家机关组织。 3、公共组织、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的差异(43页,表1-1,了解就好)。 4、公共组织的类型 (1 和福利组织、 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基金 会。 (2 A、强制型公共组织:政府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依靠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实行强制 性管理。如,纳税人必须接受税务管理部门的管理 B、半强制型公共组织:更多依靠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其强制性是可对抗的,当事人可 拒绝裁决。如,仲裁委员会――起诉;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各 种行业协会等。 C、非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与服务性。如,各种院校、社区学校、研究所、基金会、医疗 保健机构、文化和科学技术团体、各种咨询服 务机构。 (3

A、古典模型:建立在行政管理等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效率是组织追求的首要价值。专业化与 协作是组织的基本要素。 特点:①组织具有四个基础:目标、过程、顾客、领域。 ②对于每个组织而言,上述基础中必须有一个被赋予优先地位。 ③行政部门在最高层次上按主要目标组建,每个部门包含一切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④任何上级公能有效监督数量有限的直接下属,存在“控制范围”。 ⑤行政权威和责任授予单一行政人员而非董事会或委员会这样的多成员机构。 ⑥垂直领导活动与参谋活动被严格加以区分。 B、官僚模型:其基础是马克斯.韦伯创立的官僚理论。理性――合法权威。认为组织靠非人格化 的规则来管理,理性意味着效率。 特点:①基于职能专业化的劳动分工。 ②有明确的职权等级制。 ③有与任职者和职责相关的规章制度。 ④有处理工作的程序系统。 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 ⑥雇员的选择与提升以其技术能力为基础。 C、第三部门行政模型: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的应用。 特点:①公共事务由多人的董事会或委员会进行管理; ②“代理人”政府; ③不可随意监督组织外的代理商,不可随意利用行政命令取消合同; ④不是孤立地处理公共事务。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公共行政学学科的诞生 1.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是以美国学者威尔逊1887年发表《行政学之研究》一文为诞生标志的。从该文发表到20世纪30年代,公共行政学形成了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行政管理学发端于这一时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首先它是社会生活和政府管理实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在这一时期里,欧美各主要国家早已完成了产业革命。随着各国工业化的迅猛进程,不仅在工商、金融界形成了一批对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大型垄断组织,而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都市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问题。这就对国家控制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通过国家干预来有效地减少、缓和和解决矛盾,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均衡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地位的增强、权力的加大、职能的扩展、责任的加重、管理方式的科学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及其人员的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诸如效率低下、不负责任、贪污腐化、铺张浪费等现象并不鲜见。这就促使人们进一步关注政府,研究有关公共行政的问题,以求解决现实矛盾。因此,在这个时期提出公共行政问题、产生公共行政学是合乎逻辑的,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 2.理论渊源 客观实践的需要并不足以导致一个新学科的诞生,它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以下理论被认为是行政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尤其是国家学说。它们为行政管理学提供了有关国家权力(行政权)、民权民意、政府结构、政治过程等概念和范畴,提供了传统的理论和思辨的研究方法。 ?君主制时代德、奥两国的官房学。官房学又译计臣学,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为国家(君主)管理财政、经济、行政等问题。官房学在改进行政制度、积累行政经验和人员培训等方面为后来的行政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以后逐步演变为公共财政学。 ?普鲁士的任官制度和英国的文官制度。18世纪初期,普鲁士在西方首先创立了依据考试任用官吏的制度。英国则在1854年正式确立了常任文官制度。文官制度为公共人事行政的研究奠定了知识基础,因而对行政管理学的形成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兴起的行政法学。行政法学建立了“法制行政”的最初的理论规范,直接促进了行政管理学的产生。 3.代表人物 ——伍德罗·威尔逊 威尔逊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和校长,后任新泽西州长和美国第28任总统。1887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一文。该文被认为是现代行政学发端的标志,威尔逊也因此被认为是行政学的创始人。 在《行政学之研究》中,威尔逊认为政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而执行一部宪法与制定一部宪法相比较,正在变得愈来愈困难。所以,应当关注行动的政府方面,即政府的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方面。政治被界定为制定公法,制订公共政策;公共行政被界定为详细、系统地执行公法。行政管理属于事务性领域,对政治而言具有相对独立性。良好

第四章 魏晋至隋唐五代

第四章魏晋至隋唐五代的语言研究 第一节音韵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魏晋以后音韵研究兴盛的原因 二反切的产生 反切是我国古代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两个汉字来拼读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两字连用,大概始于唐宋间。陆德明、张守节认为反切创自孙炎。孙炎三国时人,出生于东汉末年。反切产生于东汉末年,曹魏以后才得以推广。 关于反切起源,有外来和土生两派意见。外来派认为出自西域,土生派则认为古代的合音字即反切之始。 反切产生的原因当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去分析。 反切创立在我国语言学史上,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四声的发现 古人对汉语声调是有所察觉的。 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虽然是周颙、沈约等人确定的。 四声的建立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声类》和南北朝韵书 第二节颜之推的语言文字研究 一颜之推简介 二颜之推的方言研究 三颜之推的文字训诂研究 第三节《切韵》和唐代韵书 一陆法言的《切韵》 1 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切韵》内容和体例 3 《切韵》的地位和影响 《切韵》在汉语史和中国语言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唐代韵书 1 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 2 孙愐的《唐韵》 3 李舟的《切韵》 第四节字母和等韵之学的产生 一字母的创制 音韵学中,表示声母的代表字叫“字母”,简称“母”,又叫“纽”。 与《切字要法》相比,守温的贡献有: 1 守温为每一个声母规定了一个固定的代表字,这个字代表了整个的一类声母,

有相当于音标的作用。《切字要法》只是任意罗列两个双声字。 2 守温首次明确地按照发音部位对声母进行了分类,分出了唇、舌、牙、齿、喉音。 3 开始按照发音方法区分字母,在喉音下进一步区分为喉中音清和喉中音浊两类。为以后三十六字母系统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等韵之学的兴起 等韵学大盛于宋元以后,产生于唐代。 以等分韵进而发展为等韵图。等韵图实际上是以声韵调相配合的拼音表,把每一个字(以韵书小韵的领头字为代表)的音节结构用图表的方式全面展示出来。 第五节魏晋至唐代的训诂学 一魏晋至唐代的训诂学概述 1 扩大了古书的注解范围。 2 训释的重点由汉代主要偏重于字义的解释,转向为重视义理的阐发 3 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4 出现了大量的训诂学专著。 二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 三《五经正义》和《文选注》 四张揖的《广雅》 五《经典释文》和《一切经音义》 第六节魏晋至唐代的文字学 一《字林》和《玉篇》 二唐代正字法著作 三李阳冰对《说文》的刊定和整理

行政管理学第二章案例

第二章行政职能案例 行政管理的职能: 政治职能 1、广州火车站有人拿刀砍人事件:3月6日上午8时18分许,有人在广州火车站持刀砍伤群众。正在现场的执勤民警立即果断处置,当场击毙一名嫌疑人,抓获一名嫌疑人,并将9名伤者送往医院救治。目前,该起事件还在进一步处置中。警方表示,对于一切危害群众生命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警方将予以严厉打击。国家执行的什么职能? 2、“亿安科技”,一个原本不起眼的普通股票,从1998年8月的5.6 元/股左右,最高上涨到2000年2月的126.31元/股,涨幅高达21.5倍,引起了市场的极大震动,被广大投资者誉为“中国股票市场的神话”。可是好景不长,在这之后股价开始一路下滑。鉴于股票出现的异常波动,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1月10日宣布正在查处涉嫌操纵“亿安科技”股价案,消息一出,市场一片哗然,当天股价全天封死在跌停板上,之后股价连连跌停,作为中国股票市场上的第一只百元股票和中国网络股的“先驱”,“亿安科技”创造的股市神话就这样破灭了。 3、北京公交地铁涨价,召开听证会,属于什么职能?打击腐败,但凡举报就要进行审查,政治职能 李克强2015年答记者问:3、谈简政放权 李克强在答记者时谈到,简政放权,两年完成五年目标,痛也要下刀。 李克强表示,本届政府两年内下很大力气完成了当初提出的5年内砍掉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有点是取消,有的是下放。推进的上市制度改革,让一天有上万家企业登记,比上年增加50%,可见活力来自民间。而简政放权的减法,使经济放缓有被支撑的力量。 经济职能: 国有资产: 1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65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67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5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社会职能 社会福利: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

行政专《行政管理学》期中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 1.公共行政管理与私人行政管理之间的区别( ABCDE) A.目标的不同 B.实质的不同 C.特性的不同 D.监督方式的不同 E.权力来源不同 2.行政管理主体的显著特点( ACE) A.阶层性 B.强制性 C.部门性 D阶级性 E.全员性 3.行政管理机制的特点(ABCDE) A.内在性 B系统性 C.客观性 D 自动性 E可调性 4.以行政管理内容为目标的基本功能体系具体包括(ABCD)功能 A.经济功能 B.文化功能 C.社会功能 D.协调功能 E.决策功能 5.政府功能的实现方式有(ABCD) A.供应 B.补贴 C.生产 D.管制 E.赔偿 6.行政领导的要素包括(ABCD)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 C.领导目标 D.客观环境 E.客观过程 7.行政领导者应具备的知识包括(ABCD) A.系统的社会科学知识 B.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 C.比较丰富的文化生活知识 D.网络知识 E.理论知识 8.行政责任体系的特征有( ABCD) A.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 B.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 C.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 D.行政责任是一种监督,控制和制裁行为 E.行政责任是一种道德 9.依照责任的性质和范畴,行政责任可以分为(ABCD)类型 A.政治责任 B.法律责任 C.管理责任 D.道德责任 E.工作责任 10.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科学原则有(ABCD) A.时间第一原则 B.以人为本原则 C.真诚坦率原则 D.公众参与原则 E.积极宣传原则 二、名词解释 1.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就是通过决策、执行、组织、领导、协调、监督、控制诸环节,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活动。 2.行政功能 一般而言,行政功能是指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所产生的功效和作用,是组织系统内部结构所形成的固有效能的外部表现。 3.行政领导力 行政领导力是领导对领导规律、领导理论和领导方法等的掌握和熟练程度以及自身的素

行政管理学资料(多项选择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 行政管理专业(本) 专业补修课《行政管理学》 平时作业一 三、多项选择题 1、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 )三种权力。 A.立法B.监察C.行政 C.考试E.司法 2、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 A.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B.公共行政学是应用型的学科 C.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D.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 E.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3、构成一个国家公共行政政治环境的因素主要有( )。 A.政治制度B.政党制度C.阶级状况 D.法律制度E.政治文化 4、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 )。 A.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足的职能 B.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 C.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 D.改善收入分配E.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5、行政区划体制应遵循的原则有( )。 A.民族自治原则B.政治原则C.有效管理原则 D.有利于发展的原则E.尊重历史传统的原则 平时作业二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 )。 A.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B.监督市场 C.监督政府D.中介作用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2、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减免税收B.委托公共事务C.辅导监督D.补助E.法律管制 3、从工作性质和职责以及产生方式角度划分,行政领导者的类型划分为( )。 A.政务类行政领导者B.委任产生的领导者C.行政类行政领导者D.选任产生的领导者E.考任产生的领导者 4、人事行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 A.德才兼备原则B.知人善任原则C.公平竞争原则D.功绩原则E.依法管理原则 5、机关行政的职责可以概括为( )。 A.参与政务B.处理事务C.搞好服务D.进行决策E.执行公务 平时作业三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从决策的风险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

《行政管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版

2010年4月行政管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7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是( C )1-9 A.泰罗 B.古德诺 C.威尔逊 D.法约尔 2.霍桑实验提出了( A )1-14 A.“社会人”假设 B.“政治人”假设 C.“经济人”假设 D.“道德人”假设 3.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具体方法中,主要注重个别事例特殊性研究的方法是( D )1-23 A.比较方法 B.经验方法 C.规范方法 D.案例方法 4.对特定行政系统的战略性、长期性与全面性存在与运行产生根本性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集合,指的是( B )2-32 A.微观行政环境 B.宏观行政环境 C.中观行政环境 D.外部行政环境 5.在雷格斯提出的“融合一棱柱一衍射的行政模型”中,棱柱型行政模式是( A )2-35 A.过渡型社会的行政模式 B.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C.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D.信息社会的行政模式 6.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C )2-50 A.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三权分立制 7.在下列国家中,实行联邦制的是( D )3-81 A.中国 B.英国 C.日本 D.美国 8.行政权力合法性的基础是( A )3-70 A.公共性 B.强制性 C.自主性 D.有限性 9.强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所具有的特点是( A )4-102 A.行政职能范围大大拓展 B.政府很少对经济进行干预 C.政府职能非常有限 D.适应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l0.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质和核心是( C )4-95 A.行政权力 B.行政组织 C.行政职能 D.行政发展 11.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最基本原则是( A )5-137 A.适应性 B.协调性 C.法制性 D.精干高效 12.从行政管理机构的性质看,统计局属于( C )5-135A.咨询机构 B.监督机构 C.信息机构 D.执行机构 13.外交部在国外的使馆、领馆属于( B )5- 136 A.辅助机构 B.派出机构 C.执行机构 D.咨询机构 14.人事行政管理最经常的职责和最大量的活动是( C )6-164 A.计划和组织 B.制度建设与具体落实 C.使用和开发行政人员 D. 15.预算管理实质上是一种( B A.技术性的管理活动 B. C.经济性的分配活动 D. 16.)6-165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17.行政组织中最活跃的要素是( A.行政权力 B.行政职位 C.行政人员 D.行政体制 18.解决上下级行政组织冲突的常见方式是 A )7-208 A.服从权威 B.谈判 C.冷处理 D.调解 19.渐进决策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A.林德布洛姆 B.阿·埃佐尼 C.杜鲁门 D.赫伯特·西蒙 20.最典型的事前行政监督是( C A.国政调查 B.质询 C.听证会制度 D.人大代表视察 21.使行政管理思想变为现中间媒介是( D )9-263 A.行政管理制度 B. C.行政领导方式 D. 22. 响,因而具有( C )9-269 A.无偿性 B.强制性 C.间接性 D.垂直性 23.所谓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属于( D )9-275 A.目标激励 B.奖励激励 C.竞争激励 D.反激励 24.建立在“性恶论”伦理哲学基础上的行政管理原则与管理模式是( C )10-315 A.以德行政 B.诚信行政 C.依法行政 D.透明行政 25.行政职业道德的核心规范,也是为人民服务准则的最基

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行政改革

第14章行政改革 1.行政改革的动力与阻力。 答∶行政改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改革仅指政府机构的改革;广义的行政改革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公共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包括行政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等。 (1)行政改革的动力 ①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 a.经济因素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重要因素的行政系统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b.政治因素 政治和行政有着最为紧密的关系,政治发展对行政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因为,行政本质上是对国家意志的体现和执行,政治制度的变更与发展必然引发行政制度的相应变化。 c.文化因素 任何行政体系的体制、机构、运作程序以及行政人员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d.科学技术因素 在当代,科学技术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冲击是巨大的。这主要表现在公共行政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促成行政组织的相应变革。 ②行政改革的内部动力 a.职能的动因 行政职能的变化必然引起行政组织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这就使得重新调整政府经济机构的设置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b.人事的动因 组织与人事密切相关,人事变动会影响到组织的变动。包括高级领导人的变动对行政组织的影响和人员素质的变化对行政组织的影响这两种情况。 c.专家的动因 专家拥有丰富、先进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对组织的弊端以及机构改革的意义、步骤和前景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从而大大提高行政改革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行政改革的阻力 ①误解方面的阻力 人们对行政改革的目的、机制和前景的理解,出入很大,其结果可能导致基于理解不清或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改革。加上行政改革前的信息沟通不够,更会引起一些有关人员的不满和误解,形成一些阻力。 ②利益方面的阻力 行政组织的改革必然会触动某些人和集团的利益,进而形成不满和阻力。 ③成本方面的阻力 行政组织的改革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成本投资大于收益时,改革与发展就难以继续进行。 ④组织惰性方面的阻力 改革本身就是对既定模式和习惯的一种否定,因此容易受到组织惰性的抵制和阻挠。 ⑤改革不确定性方面的阻力

自考《行政管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自考《行政管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著名的管理系统理论学者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认为,判别封闭性与开放性组织的重要标志是( ) A.边界的有无渗透性 B.内部与外部的有无交互性 C.环境的有无渗透性 D.系统的有无交互性 2.以下各项指标中,不属于环境保护指标的是( ) A.国家森林面积 B.人均耕地面积 C.人均绿化面积 D.教育投资 3.人造环境因素可以细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 ) A.文化环境 B.人文环境 C.生态环境 D.社会环境 4.在行政环境的类型中,与行政系统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直接的行政环境是( ) A.自然行政环境 B.人造行政环境 C.经济环境 D.宏观行政环境 5.特定行政组织的办公环境、人际关系属于( ) A.宏观行政环境 B.中观行政环境 C.中介行政环境 D.微观行政环境 6.以一国政府的管辖区域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分为( ) A.国内与国外环境 B.政治与经济环境

C.宏观与微观环境 D.自然与人文环境 7.雷格斯提出的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是( ) A.棱柱型行政模式 B.扩展型行政模式 C.融合型行政模式 D.衍射型行政模式 8.雷格斯提出的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是( ) A.融合型行政模式 B.扩展型行政模式 C.棱柱型行政模式 D.衍射型行政模式 9.弗里德?雷格斯认为,棱柱型行政模式存在于( ) A.工业社会 B.农业社会 C.过渡型社会 D.信息社会 10.经济体制的核心是( ) A.价格形成机制 B.经济增长方式 C.社会资源调配制度 D.政企关系 11.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社会经济组织为中心的各种具体经济制度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 ) A.价格形成机制 B.收入分配制度 C.税收制度 D.社会资源调配制度 12.在经济环境中直接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职能范围、运行方式及手段的是( ) A.经济力量 B.经济结构 C.经济体制 D.科技水平 13.“受限市场模式”的提出者是( ) A.法约尔 B.高斯 C.泰罗 D.雷格斯 14.现代行政管理的本质要求是( )

行政管理学(3.2.4)--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

第3章 行政环境 第二节 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 一、概念题 1、融合型行政管理 这是农业社会的行政形态。其特征是,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力;土地的分配和管理是政府的重要事务;官僚的职位重于行政政策;行政风范带有浓重的亲族主义色彩;流行世卿世禄的行政制度;政治与行政不分,权力来源于君主,行政官吏在政治和经济上自成特殊的阶级;政府与民众较少沟通;行政活动以地域或土地为基础,行政的主要问题是维持行政的一致和统一。 2、衍射型行政管理 这是工业社会的行政形态。其特征是,经济基础是美国式的自由经济或苏联式的管制经济;民众有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政府与民众关系密切;行政风范体现平等主义、成就导向和对事不对人原则;沟通渠道发达;由于社会高度的专业化因而行政的主要问题是谋求专业化基础上的协调和统一 3、柱型行政管理 这是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行政形态,它既具有农业社会行

政形态的一些特征,又具有工业社会行政形态的一些特征。具体说其特征是,政府的制度、法规不能实际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形式上虽已抛弃了传统社会中的行政特性,实际上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呈现异质的行政制度、行政风范和行政行为;传统结构与现代结构重叠存在 二、简答题 1、利格斯生态行政学的内容 A、融合型 这是农业社会的行政形态。其特征是,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力;土地的分配和管理是政府的重要事务;官僚的职位重于行政政策;行政风范带有浓重的亲族主义色彩;流行世卿世禄的行政制度;政治与行政不分,权力来源于君主,行政官吏在政治和经济上自成特殊的阶级;政府与民众较少沟通;行政活动以地域或土地为基础,行政的主要问题是维持行政的一致和统一。 B、衍射型 这是工业社会的行政形态。其特征是,经济基础是美国式的自由经济或苏联式的管制经济;民众有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政府与民众关系密切;行政风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