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根友】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

【吴根友】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
【吴根友】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

【吴根友】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

20世纪戴震与乾嘉学术思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能够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研究戴震哲学的论者还属于少数。李开先生在《戴震评传》中开始了这一研究,但并未由此看到这种语言哲学的出现对于整个清代哲学的转向意义。本文则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着重考察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来思考哲学问题,开创了中国哲学的新转向,形成了不同于宋明理学,甚至也不同于清初哲学形态的人文实证主义哲学思考方式。这一新哲学思考方式使中国传统哲学初步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明晰性。在追求先秦儒家经典原意的历史还原主义的旗帜下,展开了对先秦儒家经典,进而扩大到对先秦诸子典籍的文本考察,对于重新认识先秦经典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哲学运动虽然并没有带来19世纪后半叶中国哲学形态的新变化,但由这一实证哲学精神所培养起来的“求真”“求实”精神,为中国人培养近代的科学精神提供了自己的文化土壤。其中,以戴震为代表的哲学家,还为新伦理学的建设提供了思想的资源。当然,由于这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以对先秦儒家经典研究为起点的,而且其理论目标带有鲜明的复古主义倾向(尽管戴震本人是托古言志),因此,其理论上的自身矛盾及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语言虽然能够通向道,但毕竟不是道本身。经典中蕴含的思想虽然可以通过语言来把握,但对经典中的思想研究也不完全是一个语言问题,其中还应该有言说者的背景、说话意图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尽管戴震的理想是通过语言、制度、名物、训诂的综合研究来把握经典的原意,但即使如此,人文学的研究还有超越这些实证方法之外的东西。而戴震本人对儒家经典中理、天道、道、性、命、仁义礼智、诚、权等概念的定义,也并非如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绝对的确定性,恰恰相反,这些解释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戴震本人的理解,并不具有他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的客观性。所以,我们看到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者所开创的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并未完全取代其他哲学家的思考,其中,以章学诚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学派对戴震及其学派批评,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当中肯的。由于本文的主题所限,此处我暂不讨论章学诚的历史哲学及其对戴震的批评。[1]

不过,我们应当特别重视戴震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突出贡献。在《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戴震对自己所讨论的理、分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权以及善、欲、私等概念和无欲与无私一对范畴皆有明确的定义,使中国传统哲学在思维的明晰性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中国传统的语言哲学主要包括“名实之辩”、“言意之辩”两大部分内容。在乾嘉考据学时代,中国的语言哲学又有新的发展,其纲领性的表述就是戴震提出的“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的言能通意的“阶梯式”言意观。在这一纲领性的表述中,“字”具有现代汉语中所说的字(词素)和词语两层意思。词,又作辞,即是现代汉语中的言语。而戴震本人的语言哲学思想可以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名实之辩,第二,通过句法分析达到对传统哲学命题的重新解释;第三,通过句子和经典文本的语言脉络分析达到对传统哲学思想的还原性解释;第四,在言能达意的基本哲学立场上的所阐述的字→词→道的“阶梯式”言意观。这种语言哲学与20世纪西方世界兴起的语言哲学“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己任的目标非常的不同。[2]不仅如此,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还有强烈的现实政治关怀。他以孟子“辟杨墨”,挽救世道人心自况,说道:“孟子辩杨、墨;后世习闻杨、墨、老、庄、佛之言,且以其言汩乱孟子之言,是又后乎孟子者之不可已也。苟吾不能知之亦已矣,吾知之而不言,是不忠也,是对古圣人贤人而自负其学,对天下后世之仁人而自远于仁也。”[3]这也是以戴震为代表的18世纪中国哲学的语言哲学家们与20世纪英美语言哲学家们的另一个不同之处。一、“指其实体实事之名”与“称夫纯美精好之名”——戴震对名的分类

戴震将名分为两大类,一为“指其实体实事之名”,二为“称夫纯美精好之名”。他说:“学者体会古贤圣之言,宜先辨其字之虚实。今人谓之‘字’,古人谓‘名’,《仪礼》云‘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周礼》云‘谕书名,听声音’是也。以字定名,有指其实体实事之名,有称夫纯美精好之名也。曰‘道’,曰‘性’,曰‘言’,曰‘行’,指其实体实

事之名也;曰‘圣’,曰‘贤’,称夫纯美精好之名也。曰‘道’曰‘性’,亦指其实体实事之名也。道有天道人道:天道,阴阳五行是也;人道,人伦日用是也。曰善曰理,亦称夫纯美精好之名也。曰中曰命,在形象,在言语,指其实体实事之名也;在心思之审察,能见于不可易不可逾,亦称夫纯美精好之名也。”[4]

所谓“实体实事”之名,即是描述客观对象的名称与概念,不含价值判断。而“称夫纯美精好”之名,是指一种价值的称谓,包含了价值的判断,是一种规范性的词汇。但是,由于天地之大德表现在生生不息的过程之中,所以,用来描述这一最根本性的实体实事时,也暗含

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其实体实事即纯美精好,人伦日用,其自然不失即纯美精好。生于陆者入水而死,生于水者离水而死,生于南者习于温而不耐寒,生于北者习于寒而不耐温。此资之以为养者,彼受之以害生。‘天地之大德曰生’,物之不生而以杀者,岂天地之失德哉?故语于天地,实体即美好,不必分言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也。

[5]

这样,事实与价值,是与应当之间的内在联系性,由此而得以确立起来。凡符合天道自然而无偏失的人伦行为,因此也获得了正面的价值意义。只是人伦的行为与天道自然的行为还不完全一样,人道必须通过仁礼义的价值引导与规范,即通过“修道以仁”,“圣人修之以为教”

而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达道”,亦必须通过“智仁勇以行之,而后归于纯美精好。”[6]

在戴震的思想中,用来描述“实体实事”的概念与用来表达伦理与价值的规范概念,这二者之间是有所分别的,但在天道自然的层面,两者却又可以合而为一。所以,戴震说:“善者,称其美好之名,性者,指其实体之名;在天道不分言,而在人物分言之始明,究之美好者即其实体之美好,非别有美好以增饰之也。”[7]在《孟子字义疏证·道》篇,“纯美精好之名”又改成“纯粹中正之名”:“曰‘性’曰‘道’,指其实体实事之名;曰仁,曰礼、曰义,称其纯粹中正之名。”“善者,称其纯粹中正之名;性,指其实体实事之名。”[8]

戴震之所以将描述“实体实事”与指称“纯粹中正”两类名称分开,与他对世界的整体看法有关。他将世界分成物与则两大部分:“物者,指其实体实事之名;则者,称其纯粹中正之名。实体实事,罔非自然而归于必然,天地、人物、事为之理得矣。自然之极则是谓理,宋儒借阶于释氏,是故失之也。”[9]

通过对物与则的区分,戴震把客观世界与人对客观世界内部蕴涵的规律的认识这两者区别开来了,从而在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哲学立场上,对先验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与解构,从而在肯定人的感性生活的基础上重新肯定道德原则的神圣性,并表达了这样一种新的社会理想:通过神圣而合理的道德原则使人实现自然之极致。

二、“之谓”与“谓之”的差异——戴震语言哲学中的句法分析

在讨论何者为“道”的哲学形上学问题时,戴震首次引入语言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古代汉语中两种谓语动词“之谓”与“谓之”在句子中的作用不同的分析,重新阐释了古典哲学众多命题的意义。《易传》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程子对此两句话的解释是:“惟此语截得上下最分明,元来止此是道,要在人默而识之。”朱子对此两句话的解释是:“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阴一阳者,理也,形而上者,道即理之谓也。”程、朱的解释可以说是一种哲学的解释,即从自己的哲学体系出发对古典的哲学命题给出新的解释。戴震从自己的“气化即道”的唯气论哲学体系出发,不同意程子、朱子的解释。然而在他所处的时代,程、朱的哲学是官方哲学,不容置疑。戴震不能直接说他们讲错了,而是借助语言的分析,以说理的方式来重新解释传统哲学中的核心概念——道,从而为自己的“道论”思想寻找经典的与语言学的支持。他说:“气化之于品物,则形而上

下之分也。形乃品物之谓,非气化之谓。《易》又有之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直举阴阳,不闻辨别所以阴阳而始可当道之称,岂圣人立言皆辞不备哉?……古人言辞,‘之谓’‘谓之’有异:凡曰‘之谓’,以上所称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为性、道、教言之,若曰性也者天命之谓也,道也者率性之谓也,教也者修道之谓也;《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则为天道言之,若曰道也者一阴一阳之谓也。凡曰‘谓之’者,以下所称之名辨上之实,如《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此非为性教言之,以性教区别‘自诚明’‘自明诚’二者耳。《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本非为道器言之,以道器区别其形而上形而下耳。”[10]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戴震的语言分析,我们用现代人的思维对戴震的说法作进一步的解释。第一,戴震在此运用的是全称判断“凡曰‘之谓’”,“凡曰‘谓之’”,可以放在演绎推理的范畴之内。第二,“凡曰‘之谓’,以上所称解下”,意思是说作为谓语动词的“之谓”在句子中的作用是:谓语之前的主语是用来规定谓语后面宾语的意涵的,这种句式“A之谓B”,“Y之谓X”,可以等值的替换成“B也者A之谓也”,“Y也者X之谓也”的判断句。因而可以看作是一种用A定义B,用X定义Y的定义句式。第三,“凡曰‘谓之’者,以下所称之名辨上之实”,意思是说作为谓语动词的“谓之”在句子的作用是:谓语之后的宾语是用来辨别谓语之前主语的,并不是对主语进行定义,这种句式“Y谓之X,A谓之B”,并不是要说明X、B究竟是何意或何物,而只是要辨别X、B二者之间的不同而已。第四,依照戴震自己的语言分析逻辑,我们可以看到,“之谓”句式通过主语与宾语位置的变换可以

除了在《绪言》(上)篇论道的文字中有同样的表述之外,现存《戴震全集》中还没有发现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句法分析。戴震在此处所说“古人言辞,‘之谓’‘谓之’有异:凡曰‘之谓’,以上所称解下,……凡曰‘谓之’者,以下所称之名辨上之实”的说法,究竟是得之于语言学史的归纳结论,还是一种演绎的逻辑设定,我们一时很难判断。因为,只有当我们通过全面的文献检索之后,对“谓之”与“之谓”句在上古汉语中的全面运用的例子进行分

在此,我们首先将戴震的两种句式分析转换成现代汉语的表达式。“A之谓B”,“Y之谓X”,可以翻译成:“A就是B”,“Y就是X”。《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A谓之B,Y谓之X”,可以翻译成:“A称之为B”,“Y称之为X”。《中庸》“自诚明谓

由上的翻译转换可以看出,“之谓”句为下定义式的判断句,而“谓之”句则为一种解释句。戴震通过对经典命题的句法分析,对于比较准确、客观地理解经典的原初意义的确有帮助。但是,哲学解释学往往有一种故意的曲解或误读,通过曲解与误解而达到一种哲学的创造。程子、朱子对《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解释,可能真的如戴震所言,是理解错了,不具有学术史的价值,但具有思想史的价值。那是程子、朱子的哲学表达。也许,戴震对程子、朱子的批评并没有区分学术史与思想史这两者之间的不同,但戴震对经典意义的还原,把程朱与原始儒家的思想分开,其学术努力的效果及其意义是多重的,一是巧妙地批判了官方树立的程朱理学;二是的确澄清了宋儒与先秦儒家思想的不同,本身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三还树立了一种“求真”“求是”的科学精神,并以语言学所具有的实证特征体现了人文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有力地动摇了当时社会流行的权威主义的思想根基。

三、语词分析、句子意涵分析与文本中的言语脉络分析

戴震在批评宋明儒的思想同时,还引进了语词分析、句子意涵分析和文本中的言语脉络分析

1、“天道”、“天德”、“天理”、“天命”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在戴震的思想中,各个概念有明

确的界定,如,他对“天道”、“天德”、“天理”、“天命”等概念就作了明确的界定。他说:“一阴一阳,流行不已,生生不息。主其流行言,则曰道;主其生生言,则曰德。道其实体也,德即于道见之者也。……其流行,生生也,寻而求之,语大极于至钜,语小极于至细,莫不各呈其条理;失其条理而能生生者,未之有也。”[11]

这即是说,“天道”是就气的运动过程而言的,“天德”是就气运动过程中表现为不断地产生万物的品性而言的。“天道”是用来描述气化流行客观的实际过程,属于描述性的语言,“天德”是“天道”不断产生万物的品性之表现,是规范性语言。“天理”是指每类事物,每个具体的事物内部所具有的条理与秩序。所以,戴震说:“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

[12]因此,“天理”属

而所谓的“天命”即是:“凡言命者,受以为限制之称,如命之东则不得而西。故理义以为之限制而不敢逾,谓之命;气数以为之限制而不能逾,亦谓之命。古人言天之所定,或曰天明,或曰天显,或曰天命,盖言乎昭示明显曰命,言乎经常不易曰理,一也。”[13]这样,“天命”其实也是一描述性的概念,它主要揭示一种自然的或社会的限制。从外在的明晰性

2、“形而上”与“形而下”:在戴震的思想体系中,“形”与“气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说:“气化之于品物,则形而上下之分也。形乃品物之谓,非气化之谓。……《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本非为道器言之,以道器区别其形而上形而下耳。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如言‘千载而上,千载而下’。《诗》:‘下武维周。’郑笺云:‘下,犹后也。’)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

[14]

也许,我们并不一定要同意戴震对“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解释,但由上述的语言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戴震的哲学思考是建立在明白无误的语言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在引进语言分析之后,中国传统哲学从未有过

“一以贯之”非“以一贯之”:通过非常细腻的语言学分析,戴震对朱子哲学中的一些思想观念进行了非常犀利的批评。他认为,孔子在《论语》中两次所说的“一以贯之”,并不能像朱子所理解的那样:“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耳。”他说:“‘一以贯之’,非言‘以一贯之’也。道有下学上达之殊致,学有识其迹与精于道之异趋;‘吾道一以贯之’,言上达之道即下学之道也;‘予一以贯之’,不曰‘予学’,蒙上省文,言精于道,则心之所通,不假于纷然识其迹也。”[15]在这段文字里,表面上看只是区分了“一以”与“以一”的短语的不同,其实,在思想上却有非常大的差别。“一以贯之”是说孔子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贯性,而“以一贯之”则是讲孔子的思想可以用一个核心的概念来贯通,在朱子那就是用“理”来贯穿孔子的思想,

3、“己非私”:对于《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一语,朱子曾经这样解释:“己,谓身之私欲;礼者,天理之节文。”戴震不仅从思想观念上反对将“无欲”与“无私”混为一谈,而且从文本的语境与语言脉络的分析出发,指出朱子将“己”释为“私”的不妥之处。他说:“‘为仁由己’,何以知‘克己’之‘己’不与下同?此章之外,亦绝不闻‘私欲’而称之曰‘己’者。”(案:此段虽设为问难语言,实亦戴震自己的观点。)后来,阮元又详细地辨析

4、“孔子论太极之本指”:戴震认为,周敦颐、朱子对“太极”的解释都离开了孔子的“本指”。那么孔子言“太极”的本质是什么呢?戴震认为孔子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都是根据“作《易》”的过程而言,并非“气化之阴阳一身是得两仪四象之名。”“孔子赞《易》,盖言《易》之为书起于卦画,非漫然也,实有见于天道一阴一阳为物之终始会归,乃画两者从而仪之,故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既有两仪,而四像,

而八卦,以次生矣。孔子以太极指气化之阴阳,承上文‘明于天道’言之,即所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以两仪、四象、八卦指《易》画,后世儒者以两仪为阴阳,而求太极于阴阳之所由生,岂孔子之言乎?”[16]戴震对孔子“太极”概念本指的追求,是通过文本的脉络化分析来实现的。这一分析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分析,而进入了一种文本的解释学,但其基础是语言的脉络分析。

四、字→词→道的“阶梯式”言意观与戴震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

与宋明理学从哲学思考路径出发来重新诠释儒家经典的致思方法不同,戴震是直接从文字训诂与语言分析入手来重新解释儒家经典的哲学意义的。他在二十三岁写作《六书论》一书时就基本上形成了其哲学思考的独特路径。《六书论》一书现已失传,今从其序文仍可以看出基本思想。他认为“自昔儒者,其结发从事,必先小学。小学者,六书之文是也。……故其时儒者治经有法,不歧以异端。”然而自汉以后,“世远学乖,罕睹古人制作之本始”,导致了对经典理解的偏差。所以戴震特别强调学者要明白“文字”制作的原理及其对理解经典的重要性。他说:“六书也者,文字之纲领,而治经之津涉也。载籍极博,统之不外文字;文字虽广,统之不越六书。”[17]

戴震非常痛心地说:“六书废弃,经学荒谬,二千年以至今。”[18]他激烈地批评后儒(实暗指宋明儒者)不依据故训而凿空解释儒家经典的方法。他说:“夫今人读书,尚未识字,辄目故训之学不足为。其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合不谬,吾不敢知也。”[19]

戴震认为,只有通晓古今之异言,然后才能准确地理解经典,所以他特别重视对《尔雅》的研究。他说:“故古训之书,其传者莫先于尔雅,六艺之赖是以明也。所以通古今之异言,然后能讽诵乎章句,以求适于至道。”[20]

戴震对语音与意义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并从人的发声的自然节限出发来分析“六书”制作的原理。他说:“人之语言万变,而声气之微,有自然之节限。是故六书信声托事,假借相禅,其用博,操之至约也。”他由此还进一步地分析了声音与意义的关系。他说:“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则其义变可以比之而通。”因此,在训诂过程中,就可使用这样的原则:“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21]

戴震的这一“因音而求义”的语言学方法,可以看作是方以智因声求义思想的继承与深化。这一方法,在其同时代的学者钱大昕那里,后学段玉裁、高邮王氏父子那里均得到了进一步的回应与继承。如钱大昕说:“古人以音载义,后人区音与义而二之,音声之不能而空言义理。吾未见其精于义也。”[22]

段玉裁说:“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23]

王念孙说:“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者必提其领,举网者必挈其纲,故曰‘本立而道生’。”[24]

王引之亦说:“大人(其父王念孙)曰:诂训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焕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巈为病矣。”[25]

将文字、名物制度的考订这一广义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考究古代圣贤的思想精神联系起来,并从此角度公开批评宋儒在学术方法上的缺失,是戴震哲学思考的根本特点。在《与某书》中[26],他这样说:“治经先考字义,次通文理,志存闻道,必空所依傍。汉儒训故有师承,亦有时傅会。晋人傅会凿空益多。宋人则恃胸臆为断,故其袭取者多谬,而不谬者在其所弃。我辈读书,原非与后儒竞立说,宜平心体会经文,有一字非的解,则于所言之意必差,而道从此失。”[27]在此封信中,戴震开始从文字、名物制度的考订这一广义的语言学研究方法角度公开批评宋儒哲学思考的方法论缺失。他说:“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贤圣

立言之意,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对宋儒思想作知识论进路的批评,在当时具有非常大的震撼意义。先且不说宋儒们所说的道理对不对,只要一看宋儒们连基本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方面都有问题,则其所阐述的道理是否是往古圣贤的思想,其可靠性就自然地要大打折扣了。特别是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向来以“格物致知”而见长。这时突然变得连字都认错了,岂不令人震惊!因此,戴震从广义的语言哲学的立场出发来解构宋儒的理论的权威性,而借助的工具则是当时人们奉为圭臬的语言、文字学方法。在方法论上占有优势,并因此优势而获

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学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形而上的“道”,而只是强调人们应当通过广义的语言工具,以实证的方式去求道。这与西方20 世纪语言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思路非常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戴震只是反对宋儒凿空而言道的方法,强调必须依赖文字、语言的工具以达到对存留于“六经”中的“道”——真理的把握。他说:“士生千载后,求道于典章制度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时之相去殆无异地之相远,仅仅赖夫经师故训乃通,无异译言以为之传导也者。又况古人之小学亡,而后有故训,故训之法亡,流而为凿空。数百年以降,说经之弊,善凿空而已矣。”[28]

在《与是仲明论学书》[29]中,戴震第一次明白地表达了自己的语言哲学思想。他说:“仆自少时家贫,不获亲师,闻圣人之中有孔子者,定六经示后之人,求其一经,启而读之,茫茫然无觉。寻思之久,计于心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求所谓字,考诸篆书,得许氏《说文解字》,三年知其节目,渐睹古运圣人制作本始。又疑许氏于故训未能尽,从友人假《十三经注疏》读之,则知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30]

为了批评宋明以来儒者中的“凿空”之风,他不得不反复强调汉儒强调“故训”的方法论意义。所以他又说:“后之论汉儒者,辄曰故训之学云尔,未与于理精而义明。则试诘以求理义于古经之外乎?若犹存古经中也,则凿空者得乎?呜呼!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级,而不可以躐等。”[31]由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考据学,根本不反对义理,而只是高度地强调了如何通达义理的方法的重要性。他将文字、词汇、语言看作是通向古经中圣人之道的必经的台阶。舍此台阶,我们无由达到古经中的圣人之道。这样,戴震就明确地将文字、词汇、文化制度、语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与追求圣人之道的崇高的价值理想联系起来了。一方面,这种方法使得清代学人对古代圣人之道的认识获得了坚实的方法论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在价值理想方面指明了文字、词汇、文化制度、语言学研究的方向,避免文字、语言学研究重新陷入支离破碎之中。因此,我认为,至少是在方法论的层面,戴震实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戴震这一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论观点,虽然还很难与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这一强调语言之于思想的作用的观点相比拟,但在中国古典哲学时代能提出“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光辉思想,应

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追问,戴震为什么要如此地强调文字、文化制度、语言学研究之于哲学思想研究的意义呢?因为在他看来,如果抛弃了文字、词汇、语言之实证方法,以“凿空”的方式求道于六经,则会出现两种弊病:“其一,缘词生训也;其二,守讹传谬也。缘词生训者,所释之义,非其本义。守讹传谬者,所据之经,并非其本经。”[32]用现代的语言来说,“缘词生训”,即是根据作者的主观理解,对经典中的一些关键词作随意性解释,而会忽略经典所处时代的文字、词汇的本义。“守讹传谬”,即是对经典的版本问题研究不透,据伪经来释义,有拉大旗作虎皮的意味。戴震的意图很明确,那就是要力求通过文字、语言的工具,使得后人对古代经典高深哲理的解释具有人文学的实证性、从而保证人文学释义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不要使人文学的研究陷入高度的主观化的臆想之中,力求在历史的情境中

我把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汉学“力求通过文字、典章制度、语言的工具”来获得经典解释中的客观性方法,暂时称之为“人文实证主义”[33]

在晚年《与段茂堂等十一札》第九札,戴震坦陈了其一生在哲学方面的终极价值追求与方法论追求:“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能通其语言。宋儒讥训诂之学,轻语言文字,是欲渡江河而弃舟楫,欲登高而无阶梯也。为之卅余年,灼然知古今治乱之源在是。”[34]

由这封信可知,戴震所提倡的文字、训诂的语言学方法,并非表面上的识字、读通句子等传统学术中初级阶段的“句读之学”问题,而是指文字语言中蕴含的古代文化信息,即制度、名物等内容。因此,我们就不能将戴震的“由字以通词,由词以通道”的语言哲学命题作狭义的语言学理解,而应该将语言学与文化知识的考古联系起来,从而使戴震的语言哲学命题更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解释学而与西方分析哲学的语言哲学形成了巨大的区别。如果说这也是一种语言哲学,那是一种更接近海德格尔式的语言哲学[35]。

余论

其实,戴震并没有完全依赖于对字、词的重新解释来理解经义,而是从更加广阔的文化史角度——即“知识考古”的角度来重新解释经典的原义。他说:“至若经之难明,尚有若干事。诵尧典数行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所以运行,则掩卷不能卒业。诵《周南》、《召南》,自《关雎》而往,不知古音,徒强以协韵,则龃龉失读。诵古礼经,先《士冠礼》,不知古者宫室、衣服等制,则迷于其方,莫辨其用。不知古今地名沿革,则《禹贡》职方失其处所。不知少广、旁要,则《考工》之器不能因文而推其制。不知鸟兽虫鱼草木之状类名号,则比兴之意乖。而字学、故训、音声未始相离,声与音又经纬衡纵宜辨。”(《与是仲明论学书》)

这种对古典文化的全面研究,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来重新解释经典的文化内含的“历史还原法”,也即是传统经典研究中的“我注六经法”,与宋儒的主观诠释法,即“六经注我法”是针锋相对的。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看,我们对经典的解释很难达到纯粹的客观性。但是,也不能以此为理由而忽视对经典文本的考释。“六经注我”在思想的创作方面是允许的。然而,“六经注我”必须以“我注六经”为前提,没有对六经的全面、客观的了解,“六经注我”只能是胡说八道。一种胡说八道的东西怎么能成为人们必须遵守的标准答案呢?由此可知,

值得进一步论述的是:戴震所追求的“一字之义,当贯群经”遍举法,也可以理解为以整体来确证局部的解释学方法。在《与姚孝廉姬传书》一信中,戴震提出了要追求“十分之见”的真理论,反对“据孤证以信其通”的或然证据法。这样的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哲学的领域之外,而具有科学的实证与追求真理的精神了。

【注释】

[1] 参见拙文《从来前贤畏后生——重评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 李开将戴震透过语言来思考哲学问题的新哲学形态称之“语言解释哲学”,这一语言解释哲学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是词义诠释,第二层次是哲学释义。在词义诠释层面,戴震使用的是“经验的实证的方法”(氏著,第291页)。李开通过与西方近代以来的语言哲学的比较,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西方语言哲学往往把语言看作与世界有相同的逻辑结构,从而以语言解释代替对世界的认识,戴震的语言解释哲学则以语言文字解释为逻辑起点,通过书本知识,寻求道德哲学本体及其具体表现。在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上,西方是代替论,戴震是凭借论。”(《戴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8页。

[3] 《孟子字义疏证序》,《戴震全书》(六),张岱年主编,黄山书社出版,1995年版,第

147页。

[4] 《绪言》(上),《戴震全书》(六),第104页。

[5] 《绪言》(上),《戴震全书》(六),第104页。

[6] 《绪言》(上),《戴震全书》(六),第105页。

[7] 《绪言》(上),《戴震全书》(六),第105—106页。

[8] 《道》,《孟子字义疏证》卷下,《戴震全书》(六),第200—201页。

[9] 《孟子私淑录》下,《戴震全书》(六),第74页。关于此书是写于《绪言》、《孟子字义疏证》之前还是之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10] 《孟子字义疏证·天道》,《戴震全书》(六),第176页。吴案:在《绪言》上,已经有如此的表述。据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记载,约完成于1772年,时戴震49岁。

[11] 《孟子私淑录》(卷上),《戴震全书》(六),第45页。

[12] 《孟子字义疏证·理》,《戴震全书》(六),第152页。

[13] 《孟子私淑录》(卷上),《戴震全书》(六),第45页。

[14] 《孟子字义疏证·天道》,《戴震全书》(六),第176页。吴案:在《绪言》上,已经有如此的表述。据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记载,约完成于1772年,时戴震49岁。

[15] 《孟子字义疏证·权》卷下,《戴震全书》(六),第212—213页。

[16] 《天道》,《孟子字义疏证》卷中,《戴震全书》(六),第177—178页。

[17] 《戴震全书》(六),第295页。

[18] 《与王内翰凤喈书》,《戴震全书》(六),第278页。

[19] 《尔雅注疏笺补序》,《戴震全书》(六),第276页。

[20] 《尔雅注疏文字考序》,《戴震全书》(六),第275页。

[21] 《转语二十章序》,《戴震全书》(六),第305页。案:“因音求意”的思想远在元代的戴侗就提出,清初方以智继承了这一思想,在《通雅·凡例》中,他明确地说“此书主于折衷音义”,又说,“因声知义,知义而得声也”(《通雅》卷六,《方以智全书》第一册(上),侯外庐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41页。)

[22] 《六书音均表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十五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04页。

[23] 《王怀祖广雅注序》,《经韵楼集》卷八,第71页。

[24] 王念孙:《广雅疏证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5] 王引之著:《经义述闻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6] 依钱穆先生考证,该信写于乾隆丁酉年,即公元1777年夏,属于临终前绝笔信之一。若钱先生的考证准确,则此信晚于《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因而可以看作是《疏证》一书的理论概括,也可以看作是其晚年哲学方法论与新哲学创造实践统一后的高度理论总结。

[27] 《戴震全书》(六),第495页。

[28] 《古经解钩沉序》,《戴震全书》(六),第377页。

[29] 该封书信作于癸酉年,是年为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戴震29岁。

[30] 《戴震全书》(六),第370—371页。关于言与道的关系,类似的说法还有,如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戴震说:“凡学始乎离词,中乎辨言,终乎闻道。离词,则舍小学故训无所籍;辨言,则舍其立言之体无从而相接以心。”《戴震全书》(六),第393页

[31] 《古经解钩沉序》,《戴震全书》(六),第378页。

[32] 《古经解钩沉序》,《戴震全书》(六),第378页。

[33] 实证主义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我借用实证主义的基本思想而将清代乾嘉时期皖派考据学称之为“人文实证主义”方法。其基本涵义即是通过文字、训诂、制度、名物的考订的广义语言学方法追求经典解释过程中的客观性。

[34] 《戴震全集》(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页。

[35] 不可否认,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天道》中,也对古典汉语中的“之谓”与“谓之”作了语法分析,以之批评宋儒对《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释,并认为他们对这这两句话解释错了。但这种语法分析在戴震著作中还只有一例,再也没有其它类似的语法学分析了。

(原载《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1期。录入编辑:乾乾)

论戴震与章学诚

论戴震与章学诚

《论戴震与章学诚》是余先生1976年初版的旧作。该书在1996年曾由余先生亲手作了增补,虽则问世至今已经三十余年,然仍不失为了解清代思想史的必读书。 本书的成书目的的照余先生自云“为了解答为什么宋、明理学一变而为清代经典考证的问题” “到现在为止,尚未见有专篇对东原和实斋之间在学术思想方面的交涉加以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检讨” “我同时也想借此展示儒家传统在清代的新动向” 。概而言之,即通过对戴东原和章实斋学术思想的分析从而理解儒家何以何以从宋、明理学一变而为清代考证。余先生提到,在他之前的一些学人,认为清学“既不能’经虚涉旷’则已无积极的思想内容科研,甚至不免是中国哲学精神过程中的一次逆转” ,因而他们的新儒学都是“接着宋、明理学讲的” 。但在余先生看来,“如果我们坚持以’心性之学’为衡量儒学的标准,那么不但清代两百多年间儒学已经僵化,即从秦、汉到隋、唐这一千余年中儒学也是一直停留在’死而不亡’的状态中。相反地,如果我们对儒学采取一种广阔而动态的看法,则有清一代的’道问学’传统正可以代表儒学发展的最新面貌。

尤其重要的是,这个新的发展恰好为儒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提供了一个始点” 。这大概便是余先生作此书的一个基本前提。 在对儒学采取一直“广阔而动态的看法”的前提下,余先生开始了本书的论述。全书内篇共分八章,除去前两章的引言和末两章的后论及补论外,以戴、章二人分别各为两章的论述中心。儒家本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之说,前代学人也多有提及。余先生在此引入了一个重要概念,即“儒家智识主义”。书中“道问学”约等于智识主义,“尊德性”则约等于“反智识主义”。明清之际,儒学主流由理学转入考据,即从“尊德性”层次转入“道问学”层次,这可称为“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这种现象的产生,余先生主要从“内在理路”(inner logic)进行分析。关于“内在理路”,笔者下文还将详论。余先生从程、朱与陆、王相争,王阳明最后不得不重订《大学》古本,欲“复旧本”以“复见圣人之心”悟到“所争者仍在义理之是非,而所采用之方法正是考证辨伪。这里清楚地透露了考证学兴起的思想史的背景” 。书中随后引用的一段材料十分清晰的凸显出此处转变

稻盛和夫语录

稻盛和夫语录 稻盛和夫语录1、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与其追求幻想,还不如爱上眼前的工作。 2、当坚信,只要认真地努力向前,肯定会有好结果,应当保持心情舒畅,满怀信心,大步向前。 3、苦难不会没完没了,当然幸运也不会永远持续。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消沉,这比什么都重要。 4、人得能力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要把跨栏的高度设置在比现有能力高两三成德高度。 5、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 6、宏伟的事业,是靠实实在在的微不足道的一步步的积累,获得的。 7、人若想要提升心智,重要的是要抑制自己的邪恶之心。 8、坚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9、天职需由自己制造出来。10、难得来这世上走一回,你的人生真的有价值吗?11、倾听产品的声音,用心观察产品的细部,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问题和查错的原因。12、将自己的一声奉献给一门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这样的人最有魅力。13、磨炼灵魂,就会产生利他之心。14、喜欢自己的工作,就能忍受任何艰苦;只要不懈努力,任何事情都能成功。15、将今天一天作为“生活的单位”,用这种踏实的步伐,就能走上人生的王道。17、物质有“可燃物”、“不燃物”和“自燃物”,人也可以分成这三种。

要做就做第三种。18、请为自己的每一步小小的成功而感动,并把它当做动力,更加努力地工作。19、当遇上难以克服的困难,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终点,而恰是重新开始的起点。20、稻盛和夫决定人生的通常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命运,一个是因果。21、如果要寻求我成功的理由,也许就是这一点。亦即,也许我的才能不足,但是,我有一条单纯而坚强的追求人间正道的指针。22、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23、即使做不到很快就热爱工作,但至少把“厌恶工作”这种负面情绪从心中排除。24、让自己进入漩涡中心,积极地把周围的人裹挟进去,你就能品尝到工作成功之后的欣喜之情。25、劳动是医治百病的良药;工作能够克服人生的磨难,让你的命运获得转机!26、只要你全力以赴,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得到“神的启示”。 1. 在波澜万丈的人生中,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和困境,都不能怨恨、叹息、堕落,而是应该积极乐观地接受人生考验,脚踏实地地付出努力。无论对于任何命运,只要时刻抱有感恩之心,积极进取,人生的大门自然就会敞开。在我古稀之年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2. 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颜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是真正的乐观

稻盛和夫经典语录

稻盛和夫经典语录 喜欢稻盛和夫简介: 稻盛和夫(1932年1月30日—),毕业于日本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日本实业家,是京瓷、第二电电(现为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创始人。稻盛和夫在1984年创立“稻盛集团”,为培育新世代经营者不遗余力,其经营哲学被日本企业界奉为圭臬,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其代表性著作是《活法》,其他著作有:《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企业家成功之道》、《新经营、新日本》、《追求成功的热情》等。2010年1月,日本航空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在日本民主党政府鸠山由纪夫、小泽一郎的再三邀请下,稻盛和夫在78岁高龄出山执掌日航重组。稻盛和夫(INAMORI KAZUO),生于日本鹿儿岛县。1955年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曾就职于生产高压电流绝缘体的“松风工业”。1959年,在京都设立“京都陶瓷”公司(现为“京瓷”),起初员工仅有28人。10年后,公司在日本的股票市场上市交易。公司依靠着在新型陶瓷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逐渐成长为全球大公司。1984年,稻盛和夫设立电信公司“第二电电”(英文缩写为DDI,是日本大电信公司KDDI的前身之一)。稻盛名下产业集团的销售总额达1兆2000亿日元。1984年,设立财团法人稻盛财团,并创设了京都奖。此外,也创立了以培养年轻一代

经营人士为宗旨的“盛和塾”。其广为人知的经营管理手法被称为“阿米巴式经营法”。稻盛和夫与日本民主党关系密切,是热心的民主党支持者。2008年9月21日小泽再度当选民主党代表时,稻盛和夫作为嘉宾参加了有关仪式。2007年,在日本SUNMARK出版社主办的庆祝稻盛和夫的《活法》在日本销售突破50万册的时候,小泽一郎专程出席。稻盛和夫是著名的中日友好人士,2009年中国举行国庆60周年阅兵庆典时,稻盛和夫受邀在观礼台就坐。1997年退休后,稻盛在京都某寺院出家修行。2005年,担任立命馆小学校儿童顾问委员。其妻朝子夫人,是被称为“韩国农业之父”的禹长春的四女。2010年,日本航空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在民主党鸠山政府的三顾茅庐下,稻盛和夫以78岁的高龄出任日航的CEO,重整问题重重的日航。在日本四大“经营之圣”(另三位分别是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中,他是年龄最小而被尊为“圣”的。稻盛和夫,1932年生于鹿儿岛,1959年创立京都陶瓷株式会社(即京瓷株式会社),以独自开发的精密陶瓷技术为基础,发展成为电子元件,信息通信设备系统,光学仪器等综合性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1966年任总经理,1985年任董事长。稻盛和夫在1983年创立日本铱星系统株式会社。1984年创立“稻盛财团”任理事长,同时设立“京都奖”。同年创立关西蜂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永为之骇叹。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馀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又於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震正譌补脱以进,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於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於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震卒后,其小

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后十余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经注问南书房诸臣曰:“戴震尚在否?”对曰:“已死。”上惋惜久之。 (选自《清史稿·儒林传》,有删改) 先生是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节选每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鲫一项是(3分) A.震出所学质之永质:问 B.征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司:掌管 C.皆折节与交折节:降低身份 D.就傅读书,过目成诵就:完成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家屡空,而学日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古训明则古经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上惋惜久之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初中语文文言文《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

《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 原文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 先生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蓄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静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注解 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乃:才。 能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稻盛和夫名言

稻盛和夫名言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1.只把工作当“饭碗”,这个饭碗就会越来越破;如果不顾一切的爱上工作,工作就不但会变成一只“金饭碗”,而且这只“金饭碗”会盛满成功、幸福和健康的生活态度,源源不断的回馈给你。 2.只要你全力以赴,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得到“神的启示”。 3.天职需由自己制造出来。 4.难得来这世上走一回,你的人生真的有价值吗 5.劳动是医治百病的良药;工作能够克服人生的磨难,让你的命运获得转机! 6.将自己的一声奉献给一门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这样的人最有魅力。 7.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只有沉浸在自己热爱的工作中时,人才是充实的。)工作造就人格。 8.坚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 9.人若想要提升心智,重要的是要抑制自己的邪恶之心。 10.磨练灵魂,就会产生利他之心。 11.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 12.即使做不到很快就热爱工作,但至少把“厌恶工作”这种负面情绪从心中排除。 13.喜欢自己的工作,就能忍受任何艰苦;只要不懈努力,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14.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与其追求幻想,还不如爱上眼前的工作。

15.请为自己的每一步小小的成功而感动,并把它当作动力,更加努力地工作。 16.倾听产品的声音,用心观察产品的细部,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问题和查错的原因。 17.物质有“可燃物”、“不燃物”和“自燃物”,人也可以分成这三种。要做就做第三种。 18.让自己进入漩涡中心,积极地把周围的人裹挟进去,你就能品尝到工作成功之后的欣喜之情。 19.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一方面是指要心存感激;另一方面,要看到有好的事情也有坏的事情,遇到好的事情也有可以感激的地方,起码锻炼了自己。) 20.不断树立高目标。纵使是自不量力的梦想,还是要在胸中牢牢立下这个目标,并向同仁展示这个目标。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21.水库式经营,就是将治理水库的方法用于经营。 22.通过每天思索,愿望会渗透到“潜意识”中。在意想不到的场合,“潜意识”就会发动,帮助你解决问题。 23.当你竭尽全力时,神灵将会现身。 24.只有付出非同寻常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25.懒惰、不努力的植物绝不存在,不努力的草类无法生存,自然界的激励本来就是如此。

《活法》经典语录 稻盛和夫

<<活法>>经典语录稻盛和夫 BY小派 1. 哲学产生于辛勤的汗水中,精神在日常的工作中得到磨炼。 2. 生命只有一次,万万不能浪费,要“竭尽全力”、真挚、认真地活着。 3.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4. 不要忘记凡事往好的方面着想,发挥才华,时常倾注激情,这是获取人生硕果的秘诀,也是引导人生走向成功的王道。 5. “宇宙法则”。那就是:人生与心念一致,强烈的意念将以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6. 不如愿的人生其实其实也正是他心念而来的人生。 7. “内心不渴望的东西,它不可能靠近自己”。亦即,你能够实现的,只能是你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如果内心没有渴望,即使能够实现的也实现不了。 8. 人生就如你内心描绘的一张蓝图,而愿望就是一粒种子,是在人生这个庭院里生根、发枝、开花、结果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9. 成功的两大因素:缜密计划和前期准备。 10. 我们内心有个吸引灾难的磁石。生病是因为有一颗吸引生病的羸弱的心。 11. 人生有盛衰荣辱,即使认为自己的命运是用自己的双手开拓的人,其人生低谷与高峰、幸福与不幸也是由自己的心相呼唤而至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是由自己播下的种子。 12. 从不可能的地点开始,拼命地坚持去做直到最后神灵伸手援助,一旦完成原本轻言易诺的大话就能产生真实的业绩。 13. 努力是从平凡升华为非凡的必要阶梯。 14. 人生只能是“每一天”的积累与“现在”的连续。 15. 此刻的这一秒钟聚集成一天,这一天聚集成一周、一个月、一年,等发觉时,已经站在了先前看上去高不可攀的山顶上。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状态。 16. 即使你的目标是短视与功利的,但是,如果不过完今天一天的话,那么明日就不会来访。到达心中向往的地点,没有任何捷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多么伟大的梦想都是一步一步、一天一天积累,最终才能实现的。 17. 梦想和愿望就是人生的跳板。 18. 简单是做人和做事的最佳原则。 19. 不是将自己的利益,而是将他人的利益作为第一要义。 20. 面对诱惑,不为所动。 21. 究竟要选择两条路中的哪一条路,当你犹豫彷徨时,我建议你远离自我利益,选择那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因为这是人生“本来应该”走的路----我们就是要选择这样愚直的、艰辛的生活方式。 22. 只有自己辛苦赚取的钱财才是真正的利益。 23. 贯彻落实才有意义。

戴震的学术志向

摘要:戴震是乾嘉学派的朴学大师与皖学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一生著作颇多,后人编为《戴氏遗书》。戴震在实证考据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的实证考据不单只停留在知识的古文献整理上,而是要通过文献考据厘清古圣贤立言之意,明经而闻道。 关键词:戴震;学术志向;明经;闻道;重民爱民 戴震(1723-1777),字东原,号果溪,徽州休宁隆阜(今属黄山市屯溪区)人。戴震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18世纪中国伟大的哲学家,乾嘉学派的朴学大师与皖学的创始人,是实事求是学术治学研究方法的提倡者和践行者。在戴震去世不久,其亲家曲阜孔继涵(戴震的女儿嫁给孔继涵的长子孔广根)刻印了《戴氏遗书》,包含著作15种,校勘著作11种。这些著作流传后世,对学术界及社会影响深远。 戴震在考据学方面成就巨大,但他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考据学家,他效仿先贤,志在闻道,重民爱民、为百姓谋福利是戴震通过明经而要通达的"大道"。为了实现这一志向,戴震付出了毕生的努力。 一、明经 戴震十七岁时就有志闻道,并悟出明道要从通经和语言文字入手。利用语言文字学诠释古代经典,以寻求所谓的"道",乃至对"道"进行再创造,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在写给段玉裁的信中说道:"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戴震对群经小学穷搜研讨,就是为了在广泛知识的基础上确立普遍之道。"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他认为圣贤经传之义在小学文字,在制度考核,不经由此途入,便不是明经的正途。实证考核之学才是寻求圣贤之理,进而训释教民的根据。 如何明经呢?戴震认为要本着事实求是、务求其真、不偏一家的态度,对故训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反复参证。戴震曾说:"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私智穿凿者,或非尽掊击以自表暴,积非成是而无从知,先入为主而惑以终身;或非尽依傍以附骥尾,无鄙陋之心而失与之等,故学难言也。"对于戴震来说,考据学是一种以古文献为研究对象、以恢复古文献的真实面目为治学宗旨的专门学问,从事这门学问的研究,需要具有为求知而求知的知性精神和以求真为目的的严谨学风,必须破除"人蔽"和"己蔽",使对古文献的理解建立在对字义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人蔽"主要是指汉宋学者对古文献的附会臆解。戴震指出汉儒的缺陷是有时附会,也委婉批评了惠栋一派的考据学有盲目崇信汉儒的缺陷。戴震认为,宋儒不重视考据,基本文献都没读懂,只凭一己之见便妄下结论,并将己见假托为古圣贤立言之意,进行学术造假,"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他们连古文字字义都没搞懂,怎么能读懂古书,发挥义理呢?结果就是"事情源委隐曲实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自以为于心无愧,而天下受其咎"。所以戴震发愿要破除人蔽,以科学的考据来证明宋儒的悖谬,让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古圣贤立言之意。破除"人蔽",就是"传信不传疑",不以假说自欺欺人,不获得十分证据,不自以为是。这就要区分"十分之见"与"未至十分之见"。"十分之见"就是建立在充分证据基础上的科学结论;"未至十分之见"就是依于传闻、择于众说、出于空言、据于孤证而草率得出的结论。戴震要破除的己蔽,就是要破除以"未至十分之见"为定论的弊端。戴震认为,关键是要从"未至十分之见"到达"十分之见",即从假说达到定理,这就要下一番辛苦考证的真功夫,要"目睹渊泉所导""手披枝肆所歧""循根达杪",最终"深思自得"而得到确切的结论。如果不能达到"十分之见",则毅然割舍。 戴震还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整理总结中国古代文化,既分门别类,又融会贯通,力求建立完整的中国学术体系。其《七经小记》,就是试图以七经总结概括中国古代的学术体系的代表作品。深明其志的段玉裁说:"《七经小记》者,先生朝夕常言之,欲为此以治经也。

戴震难师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

戴震难师-《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 阶段 戴震难师。《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 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曾经问问题难住老师的故事。 作品名称,戴震难师。创作年代,清代。文学体裁,记叙文。作者,段玉裁。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释译文。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 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回答他说:“宋朝人。”:“曾子。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少:年轻。乃能言:才能说话。盖:大概。推测蕴蓄:蕴藏。积累就傅:跟随老师。就:靠近。日数千言:字。休:停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何以:“以何”。凭什么。孔

子之言:话语。述:记述。门人:学生。应:回答。相去:相隔。去。距离。几何:多少。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为:是非常:不寻常日:每天去:距离乃:才。就:跟随。 作者简介。段玉裁:。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 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市人。生于雍正十三年。卒于嘉庆二十年。乾隆二十五年中乡试。入都会试。屡不中。乾隆三十五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经10年。称疾告归乡里。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 相关链接。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戴震难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

稻盛和夫的名言、名句、名言警句

稻盛和夫的名言、名句、名言警句 2017-05-021、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 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 ——稻盛和夫2、磨炼灵魂,就会产生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3、稻盛和夫决定人生的通常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命运,一个是因果。 ——稻盛和夫4、即使做不到很快就热爱工作,但至少把厌恶工作这种负面情绪从心中排除。 ——稻盛和夫5、只要你全力以赴,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得到神的启示。 ——稻盛和夫6、人得能力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始终要把跨栏的高度设置在比现有能力高两三成德高度。 ——稻盛和夫7、如果要寻求我成功的理由,也许就是这一点。 亦即,也许我的才能不足,但是,我有一条单纯而坚强的追求人间正道的指针。 ——稻盛和夫8、物质有可燃物、不燃物和自燃物,人也可以分成这三种。 要做就做第三种。 ——稻盛和夫9、劳动是医治百病的良药;工作能够克服人生的磨难,让你的命运获得转机!——稻盛和夫10、请为自己的每一步小

小的成功而感动,并把它当做动力,更加努力地工作。 ——稻盛和夫11、当遇上难以克服的困难,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终点,而恰是重新开始的起点。 ——稻盛和夫12、喜欢自己的工作,就能忍受任何艰苦;只要不懈努力,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稻盛和夫13、将今天一天作为生活的单位,用这种踏实的步伐,就能走上人生的王道。 ——稻盛和夫14、当坚信,只要认真地努力向前,肯定会有好结果,应当保持心情舒畅,满怀信心,大步向前。 ——稻盛和夫15、倾听产品的声音,用心观察产品的细部,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问题和查错的原因。 ——稻盛和夫16、让自己进入漩涡中心,积极地把周围的人裹挟进去,你就能品尝到工作成功之后的欣喜之情。 ——稻盛和夫17、人若想要提升心智,重要的是要抑制自己的邪恶之心。 ——稻盛和夫18、天职需由自己制造出来。 ——稻盛和夫19、难得来这世上走一回,你的人生真的有价值吗?——稻盛和夫20、极度认真地工作能够扭转人生。 ——稻盛和夫21、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达到这种程度,才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稻盛和夫22、纵使是自不量力的梦想,还是要在胸中牢牢立

稻盛和夫经典语录

稻盛和夫经典语录 1.你自己必须认真去想,认真去思考,这种思考才是一切的开始 2.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3.成功背后更重要,更本质的东西是人的心态,人的思想,或者说 人的潜意识中持有哲学观念 4.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从不退缩 5.玩耍比学习更有意思 6.当头头除勇气,魄力之外,最重要的学会如何掌控人心 7.自己的思想行为和结局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 8.宝贵的人生只有一次,让我们珍惜吧!一天也不可虚度,让我们 努力吧 9.建立必要的成本意识 10.纵使是不自量力的梦想,是看似高不可攀的目标,还是要在胸中 牢牢树起这个目标,在大家面前揭示这个目标,这一点非常重要 11.高目标就是促使个人和组织进步的最大动力 12.税金是费用,是社会成本,是企业应做的社会贡献,只有税后利 润才是企业经营真正的成果,才是真正的企业利润 13.要对员工及其家具现在和将来的生活负责,京瓷应该成为全体员 工共同追求幸福的场所 14.经营者必须为员工物,心两面的幸福殚精竭虑,倾尽全力,必须 超脱私心,让企业拥有大义名分 15.心不想,事怎成

16.打架不只是比力气,更是凭胆量,不害怕,奋勇向前就不会输 17.人在关键时刻需要勇气和胆略 18.领导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付出自我牺牲的勇气 19.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产品培育成人 20.大家都会做的,不完美的产品,缺乏竞争力,不会有好的市场前 景 21.只有认真追求“完美主义”的态度和努力,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 22.人真是能力无限 23.倾注全部热情,聚精会神,反复实验,拼命钻研 24.从今天起,就要尽我所能,想好事,做好事 25.一条是命运的法则,另一条是因果报应的法则 26.平日行善积德,抱着信念,坚持不懈,他说,无论做什么事,只 要动机善,实行过程也善,就无需担心它的结果 27.在自己公司的技术,产品的延长线上开发新的产品,这是在萧条 期应该努力去做的 28.正因为活着所以才有苦恼 29.能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人格 30.坚持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这是经营者应尽的 义务 31.日本人很大程度上靠员工的自觉,自主,注重互助协作的团队精 神 32.领导人为了员工也要用于自我牺牲

关于戴震的读书故事

关于戴震的读书故事 戴震是清代著名学者。他自幼读书就好刨根问底。 有一次,私塾老师给他讲授朱熹的《大学章句》,讲完“大学之道”一段以后,照本宣科地说:“这章叫《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以下十章叫《传》,是曾子的见解,由曾子的学生执笔写出来的。” 党章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我们的各项工作当中去,还有许多环节和工作要做,作为一名党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戴震问道:“老师,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呢?”“这是朱熹说的呀!”老师理直气壮地回答,满以为抬出“朱夫子”来,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朱熹是哪朝人?”戴震歪着小脑袋问。 “宋朝人。” “孔子、曾子呢?” 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布满感受思考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抹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高尔基“周朝人。” “那么,周朝与宋朝相隔多少年呢?” “将近XX年了。” 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之后的成果作者:

巴尔扎克 “既然如此,那么朱熹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戴震幼稚的小脸充满了疑惑,塾师一下子被问住了,一时竟想不出用什么适当的话来回答。塾师笑着摸摸戴震的头说:“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 后来,戴震因为家里贫困,请不起老师,离开私塾以后,只能靠自学。自学的道路坎坷不平,戴震非常期望拜一位知识渊博的学问家,作为自己的老师。 一次,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让戴震遇到了偶然来歙县拜友的大学者江永。江永已年逾花甲,白发斑斑,治学数十年,精通三礼,兼及音韵、算学、地理等。他为人和蔼,好学深思,极喜读书,往往把讲学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书。戴震一见非常敬佩,把自己平日的疑难一一向江永请教。 江永见他少年好学,心中十分喜爱,当即收他为弟子,悉心教导和培养他。两人渐渐地结成了忘年之交。在江永的熏陶下,戴震的思想、性格与学业,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让我们继续以此闻名:「这家代理商,花了大部分时间在改进它的理念,而不是在辩解它的正确性」。作者:李奥贝纳 有一天,江永列举算学中的一些问题试问戴震,并告诉他:“这些题目已存疑十多年了,一直未能解决,你能试试看吗?”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 戴震难师 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②就傅:跟随老师。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

一。④朱文公:朱熹。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先生少时就傅读书相去几何时矣 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 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 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

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回答他说:”宋朝人。”“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1.小,年少距:距离 3.热爱学习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具有出色的记诵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稻盛和夫名言名句大全

稻盛和夫名言名句大全 2017-05-281、将今天一天作为生活的单位,用这种踏实的步伐,就能走上人生的王道。 ——稻盛和夫2、如果要寻求我成功的理由,也许就是这一点。 亦即,也许我的才能不足,但是,我有一条单纯而坚强的追求人间正道的指针。 ——稻盛和夫3、喜欢自己的工作,就能忍受任何艰苦;只要不懈努力,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稻盛和夫4、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副标题是明天胜过今天,后天胜过明天,不断琢磨,不断改进,精益求精。 ——稻盛和夫5、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 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 ——稻盛和夫6、物质有可燃物、不燃物和自燃物,人也可以分成这三种。 要做就做第三种。 ——稻盛和夫7、即使做不到很快就热爱工作,但至少把厌恶工作这种负面情绪从心中排除。 ——稻盛和夫8、稻盛和夫决定人生的通常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命运,一个是因果。 ——稻盛和夫9、难得来这世上走一回,你的人生真的有价值

吗?——稻盛和夫10、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稻盛和夫11、定价即经营,副标题是定价是领导的职责,价格应定在客户乐意接受公司又盈利的交汇点上。 ——稻盛和夫12、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副标题是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坚持不懈的做好具体工作。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必须每天不断持续,千万不要忘记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努力积累的结果。 ——稻盛和夫13、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达到这种程度,才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稻盛和夫14、磨炼灵魂,就会产生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15、人得能力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始终要把跨栏的高度设置在比现有能力高两三成德高度。 ——稻盛和夫16、燃烧的斗魂,副标题是经营需要强烈的斗争心,其程度不亚于任何格斗。 ——稻盛和夫17、人若想要提升心智,重要的是要抑制自己的邪恶之心。 ——稻盛和夫18、经营取决于坚强的意志,副标题是经营需要洞穿岩石般的坚强意志。 还有一个要点,虽说目标就是经营者的意志,但是必须获得员工

稻盛和夫《干法》经典语录

稻盛和夫《干法》经典语录 1、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几率,恐怕不足几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已有的工作,从这里开始。 2、即使你讨厌工作,但又不得不努力工作,那么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你脆弱的心灵就能得到锤炼,你的人格就能得到提升,你就能抓住幸福人生的契机。 3、热恋中的恋人,在旁人看来目瞪口呆的事情,他们却处之泰然。工作也一样,只有迷恋工作、热爱工作,才能长期坚持艰苦的工作,一直贯之,无怨无悔。 4、“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诚实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长此以往,人就能很自然地抑制自身的欲望。此外,热衷于工作,还能镇住愤怒之心,也会无暇发牢骚,而且日复一日努力工作,还能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人格。 5、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心灵。 6、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每一秒钟的积累成为今天这一天;每一天的积累成为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那些让人惊奇的伟业,实际上,几乎都是极为普通的人兢兢业业、一步一步持续积累的结果。 7、苦难不会没完没了,当然幸运也不会永远持续。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消沉,这比什么都重要。

8、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来磨练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人格。就是说,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 9、“工作造就人格”,就是要通过每一天认真踏实的工作,逐步铸成自己独立的、优秀的人格,可以修身养性。这样的道德说教,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我也曾不屑一顾,但是,大学毕业后的经历使我对年轻人的这种浅薄的想法就被现实彻底地粉碎了。 10、从一定程度上说,人类生活、生命的意义都是由工作创造的意义所支撑的,真正理解了工作的意义,也就掌握了理解整个人生意义的“金钥匙”。掌握了这把“金钥匙”,我们就不难建立积极、健康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 11、劳动是医治百病的良药;工作能够克服人生的磨难,让你的命运获得转机。 12、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正是我人生的起点,或许也正是我最大的“幸运”。 13、人的烦恼据说有108种之多,其中“欲望”、“烦恼”、“愚痴”这三者都是卑怯之心,是让人陷于烦恼的最厉害的东西。他们纠缠于人的内心,要驱赶也驱赶不走。释迦摩尼吧这三者称为“三毒”,它们是将人的行动导向错误道路的万恶之源。 14、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每次与这样的人接触,就能引起我的重新思索,思索工作这一行为的神圣性。

国学经典解读 叔世硕儒 戴震

国学经典解读叔世硕儒戴震 叔世硕儒戴震 (1723—1777) 作者:杨世文 戴震是清代中叶最具个性的儒学大师,他在学术上、思想上的卓越建树,对他生活的时代以及后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胡适也认为,“戴震的哲学,从历史上看来,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戴震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基础上,主张治学须“志存闻道”、“求之《六经》”,回归儒学原旨,重建儒家“人学”,在中国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篇:几番科场坎坷一代朴学大师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屯溪市)人。生于清雍正元年,卒于乾隆四十二年。休宁这个地方向来人文荟萃,商贾云集。戴震的祖上没有什么显赫的人物,父亲是一个商人,走南闯北,很见过一些世面。

文献记载戴震大器晚成,10岁时才开始说话。为他作《年谱》的戴门弟子段玉裁解释说“盖聪明蕴蓄者深矣。”就在这一年,他去拜师读书,无非是《四书》、《五经》之类。他的记忆力非常出众,能达到“过目成诵”的境界,每天能记诵数千言甚至更多些。这表明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戴震自幼养成了独立思考、盘根问底的学习方法。当时学子都要读《四书》、《五经》。《大学》是《四书》之一,宋代理学家极力表彰,朱熹并作《大学章句》,将《大学》一篇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并移易旧文。从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至“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朱注云:“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对于朱烹区分经传,虽然有人提出过怀疑,但五百多年来,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占据了统治地位,人们也就相信了朱熹的说法。可是戴震是不相信的。有一天塾师讲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塾师回答说:“此朱文公所说。”又问:“朱文公何时人?”回答说:“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

稻盛和夫经典语录

稻盛和夫经典语录(1) 稻盛和夫语录一 我要告诉你们,只要满怀希望,持续不断地努力,人生之路一定光明。??当你烦闷时,当你对前途感觉困惑时,我建议你竭尽全力把你眼前的工作做好,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做了,你前进的道路一定会展现。ò? 稻盛和夫语录二 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内心描画什么”。ê所谓“内心描画”,是指你的“想法”、“观念”、“理想”、“希望”,或者说你内心所持有的“哲学”、“理念”、“思想”等等。这些决定了你的人生。±? 稻盛和夫语录三 人有命运,但命运绝不是不可改变的。思善行善,命运就会朝好的方面转变。μ在这过程中,重要的是,我们要把人生中遭遇的各种各样的事,无论幸运也好,灾难也好,都看作上苍对我们的考验。当考题是“幸运”时,我们要说一声谢谢,由衷感激,不得意忘形,不失谦虚之心,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当考题是“灾难”时,不悲叹、不怨恨、不消沉、不灰心、不牢骚满腹,一味开朗达观、一味努力向前,做好该做的事。?无论顺利还是挫折,我们都要心存善意、排除恶念,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稻盛和夫语录四 人生并非“偶然”的连续,好事坏事交替而来才是人生。年轻的朋友们,你们代表将来的时代。遇到挫折时请不要颓丧,痛苦的时候要坚持奋斗,奋斗必有硕果,奋斗使你的人生更加多彩,使你的人格更加高尚。? 稻盛和夫语录五 遭遇艰难困苦而想要摆脱,这就是人。想要摆脱却怎么也摆脱不了,这种情形往往居多。倒霉也罢,厄运也罢,忍受它们,保持开朗的心境朝前看,坚持努力、不懈怠,这就是人生。我的人生就是这样,靠着开朗的心境和不懈的努力,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稻盛和夫语录六 “持续就是力量”这是至理名言。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持续”,就是“持续做好一件事”。即将参加工作、开始踏上人生道路的年轻的朋友们,我要告诉你们的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

戴震的古籍版本学成就

第40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月 Vol.40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18 ──────────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项目(gxfx2017214) 收稿日期:2017-03-12 修回日期:2017-09-15 作者简介:石开玉(1972-),男,安徽芜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 -27- 戴震的古籍版本学成就 石开玉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思想政治教研部,安徽 芜湖 241002) 摘 要:戴震是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大师。在古籍版本学方面,他注重研究《诗经》《尚书》《方言》等古籍的不同版本,并形成了推崇文献善本、不迷信宋本、集众本择善而从、利用古籍的版式行款来考订文献、辨明古籍版本的源流变迁来校勘古书的思想与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戴震;古籍;古籍版本学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8)01-0027-06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8.01.006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Dai Zhen’s Version of the Ancient Books SHI Kai-yu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Thought, 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 Dai Zhen is the master of the Qing Dynasty Qianjia School. On the edition of ancient books, he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ancient books such as the Book of Songs , Shangshu and Dialect . He formed the style of praising literature, no superstitious belief of Song version, examining the literature, identifying the ancient version of the source changes to the ancient book of ideas and methods. These theories and methods are still of great importance today. Key Words: Dai Zhen; ancient books; version of the ancient books 古籍版本指同一古书在编辑、传抄、刻印、装帧、流传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主要有抄写本和刻印本。古书版本优劣杂陈,治文献考据学应选择可靠的版本,否则容易受误本之欺。古籍校勘有对校、他校、本校、理校四种方法,其中对校是最基本的方法。对校的前提是广备同一书的各种版本,在考清版本源流后,确定底本和校本。作为清代乾嘉皖派考据大师,戴震在进行古文献整理时,注重研究古籍版本,并阐述了一些古籍版本学思想,探讨了一些古籍版本学的方法,在古籍版本学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一、戴震的古籍版本学思想与方法 (一)推崇文献古本、善本 文献版本越古,所记载的内容越接近事实,杂乱臆改和倒衍讹脱现象越少,其真实程度、可 信程度也就越高,所以古本、善本比近世多次传抄的抄写本的史料价值要大得多。宋、元时期的版本,由于流布较稀少,加上传抄、刻印次数少,讹错谬误较少,因此宋版、元版古籍一般都是珍籍善本。对此,戴震在多年的古籍整理实践中,也有这种认识:“书,年代略旧,便有些子好处。”[1]清代学者多通晓古籍版本学,广备众本、精选珍本,作为考据的重要前提。戴震也是如此,他在对古籍的考证、校勘时,多方搜集异本并精心挑选善本为底本,以纠正讹舛、订正错漏。如他在早年校勘《大戴礼记》时,共搜集到五种版本(宋本一,元、明本四),对其中的宋本,戴震更为珍视,将之作为最重要的底本,再比对其它四个版本而互相校对。 余尝访求各本,得宋本一、元明本四。宋本亦有讹失,余合五本参互校正。 [2,p2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