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学教育学教学大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2.认识我国当代中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特点及社会对他们的特殊要求;

3.了解师生关系的意义及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第一节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

(一)什么是职业道德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

4.以身作则

二、教师的智能结构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

1.扎实的专业知识

2.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3.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

(二)教师的能力结构

1.组织管理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教育机智

三、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良好的意志品质

(二)稳定的情绪

(三)良好的性格特征

(四)清晰的自我意识

第二节当代中学生的特点

一、当代中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特点

(一)文化撞击所造成的价值观念冲突

(二)偶像崇拜所导致的"追星"心理

(三)信息多元化所导致的怀疑心理

(四)心理上的闭锁性所导致的不易被理解与渴望理解的矛盾心理

(五)迅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所导致的心理内容的社会性的增多

二、社会对当代中学生的特殊要求

(一)要具有艰苦、勤奋的吃苦精神

(二)要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要做"四有"新人

(四)要"学会关心"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什么是师生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二)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三)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

(四)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

三、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一)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

1.放任型

2.专制型

3.民主型

(二)三种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学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3、信息教育的四大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念。 4、教育学的发展:《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过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康德《康德论教育》—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5、当代教育的现状: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养化 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时间改革的关系密切 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6、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类型: 从作用的对象看,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3、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三章教育目的 1、概念: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 2、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3、教育目的的类型:价值型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4、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5、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适应与超越问题,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民族性和世界性。人的价值取向: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问题,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问题,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问题。 6、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基础:

(完整版)山香版教育学第四章教师和学生

第四章教师和学生(特别重要)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非常重要) 一.教师的概念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 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2.教师的根本任务(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性质 (一)教师职业性质 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地位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2.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 夸美纽斯: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二)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书) 2.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加里宁(育人) 3.人类潜能的开发者(开发潜能) 4.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三)教师职业(及中国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1.非职业化阶段 “学在官府”、“以吏为师”、“以僧为师”——没有专门的教师 2.职业化阶段 私学 3.专门化阶段:量 师范教育机构:世界:法国 我国:清末,上海-盛宣怀-“南洋公学” 4. 专业化阶段:质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国家要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得到确认。 1995你那,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 最大的特点: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理解后的选择题) 管理类型:强硬专断、仁慈专断、放任自流、民主管理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 6.“研究者”和“学习者”、“学者”——教师应该反思自己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和创造性 (二).连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 (三).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间长、见效慢 间接性:教师通过学生对社会起作用 (四).主体性和示范性 (五).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的表现(多): 性质、对象、任务、过程、手段 创造性的表现: 1. 因材施教 2. 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3. 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 概念: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定向能力,是教师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的作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及时、恰当、有效的措施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教育学》新增考点

《教育学》新增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新增考点1:“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构想的学校模式。在学校改革的大背景下,“学习共同体”意味着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家长及市民之间的密切协作和互相学习,其目标共同指向:为每位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将“学习共同体”构想引入自己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他提出“学习共同体”就是要使学校成为儿童合作学习的场所,成为教师相互学习的场所。成为家长与市民参与学校教育并相互学习的场所。这一目标主要通过课堂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之间形成开放课堂、共同成长的同僚性,家长及市民参与教学实践的“学习参与”的方式实现的。 新增考点2:教育公平 瑞典著名的教育学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公平主要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发展,即包括教育权利公平和教育机会公平,衡量标准定位在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教育结果的公平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上的实质性的公平,即学业成功并被社会所接纳的机会均等。它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可以理解为每个学生都能在经过某一教育过程后,大体上获得一致的学识水平、能力水平、道德发展水平,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个性得到较全面的发展,潜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新增考点3:教育的基本形式 1.从纵向看,有落后的、原始的教育现象和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 2.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①学校教育,即在学校中进行的各级各类教育; ②家庭教育,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 ③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有两大类,一是校外儿童教育机构,二是校外成人文化教育机构; ④自我教育,指人们自我组织的自学活动及自省、自修行为; ⑤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

教育学第四章习题含答案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 )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 )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3、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 )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4、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B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5、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 ) A、社会地位 B、经济地位 C、文化地位 D、政治地位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C ) 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7、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C ) A、职业首先素养 B、能力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心理素养 8、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 B ) A、知识的传授者 B、平等中的首席 C、教学的组织者 D、行为的示范者 9、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是( C ) A、以诚相待 B、互助互惠 C、民主平等 D、和谐亲密 10、下面哪种表现说明罗森塔尔效应( B ) A、老师让背书,学生们认真地背书 B、老师对学生说:“你很聪明,只要认真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结果这个学生成绩提高了 C、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了他 D、老师穿的很漂亮,结果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地配合老师 1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D ) A、潜在性 B、现实性 C、特殊性 D、可塑性

教育学教师与学生选择题

教育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一、单项选择题 1.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2.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示范性 3.“学高为师”“良师必须是学者”,这是强调哪一类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文化知识 4.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心理健康。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的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创造性 5.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 B.衣着整洁 C.个人魅力 D.举止端庄 6.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教学媒体 B.教师 C.学生 D.环境 7.依据“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主要关注“我怎么样才能行”的教师,处于专业发展的() A. “非关注”阶段 B. “虚拟关注”阶段 C. “生存关注”阶段 D. “任务关注”阶段 8.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应该把教师职业视为一种() A.独立的社会职业 B.非独立的社会职业 C.非专门化职业 D.专门化职业 9.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 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 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0.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特点。 人.创造性 B.面向全体学生 C.示范性 D.长期性 11.2014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一一庆祝第三十

教育学整理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 (导论版从广义讲,教师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从狭义讲,教师则专指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山香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广义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狭义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的一员。教师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搞好教学工作,做好思想品德的工作,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 三、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教师职业的特点: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角色: 1、教师的一般角色: ①传道者。教师负有传递社会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使命,并引导和示范学生的做人、为业和治学之道。 ②授业解惑者(或知识传授者。教师要把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解除他们学习中的困惑。 ③榜样(或示范者。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④管理者。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 ⑤朋友。学生希望教师把自己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并分担痛苦、分享欢乐。 注:(山香版⑥学者和学习者。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2、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新角色: ①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的引路人。 ②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中把握新变化,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规律,进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③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还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能力。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Pedagogy 适用专业:全校师范教育专业 课程学时:51 课程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教育学》课程是师范院校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教育学课程共51个学时,3个学分。 《教育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程。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 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 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等。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大纲除绪论外, 共14章, 大体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第1-6章): 着重阐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包括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 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及教师与学生等问题。 第二部分( 第7-10章): 着重阐明教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包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现状与改革、教学意义任务、教学过程规律、教学原则要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教学艺术和模式等。 第三部分( 11-12章): 着重探讨有关德育的问题,包括德育意义、内容、任务、过程和规律、德育原则、途径、方法。 第四部分( 第13-14章): 论述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等问题。 绪论 教学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四、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和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掌握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包括教育的定义、目的、原则等。 2、掌握教育的基本方法,包括讲授、提问、演示等方法。 3、了解教育与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关系,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变革。 4、掌握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能够进行科学的教育评估。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1、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原则等。

2、教育学历史发展: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历程、现代教育的特点等。 3、教育与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 4、教育与科技: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科技应用等。 5、教育学实践:教育实践的基本方法、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 四、教学方法 1、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 2、提问: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 3、演示:通过实例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实践应用。 4、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5、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评估方式 1、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讨论等环节的表现。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期中考试:通过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它不是研究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的专门问题,而是教育中最一般问题,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要求有比较严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确定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视并不断进行总结和研究,从而出现了教育学。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教育基本规律 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间的相互必然性的联系。 第一节教育的一般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 关于教育的产生,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学说,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二)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要求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技术设备、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在社会发展中教育和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教育还具有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为: (一)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3分 课程重学时:51学时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学》是师范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与《心理学》及各门教学法一起对突出师范性特征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师范类学生掌握系统的教育学基础知识,形成教师职业意识和信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中小学教师奠定师范性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1、了解教育及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形成初步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思维; 2、形成专业意识,确立专业信念,塑造专业人格; 3、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提高教育学修养。 三、课程的内容及要点: 绪论 一、本章教学目的: 1、通过对教育学学科发展历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教育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及主要观点。 2、通过对教育学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的分析,让学生明确教育学的独特性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如: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学等。 3、把握本科师范生公共课教育学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4、思考学习教育学课程与教师职业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应如何学习教育学这门课程。 二、主要教学方法及手段: 1、讲授为主。辅之课堂讨论及课外阅读。 2、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学 一、教育学的定义 二、教育学的学科归属 三、作为师范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框架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学科教育学的形成和独立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四、现代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一、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二、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四节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一、结合21世纪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及我国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认识师范生学习教育学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带着问题学习教育学这门课程:21世纪的师范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学”?现存“教育学”课程中的教材及教学需要作哪些改进?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00032 开课学期:3-秋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师范方向学时:28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教育学》是师范方向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该课程对于学生正确把握教育学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学的概念和历史,理解教育学的价值和机制,学习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探索教育教学中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把握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教育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掌握现代教育学的基本理念、技术和模式,提升自己在教育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任务与基本要求 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构建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学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解教育学的价值,把握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师劳动的特点及性质、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课程理论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能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育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在正确理解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运用有关理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以满足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的研究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建议 教育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落实培养目标、体现教学原则,可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有:1、讨论学习;2、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3、实例分析;4、研究性学习;5、讲授法。教育教学理论对学生而言不太容易理解,要求教师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详细讲解。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教育学是各科教材教法的理论基础。各科教材教法只不过是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在各门科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教育学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教育实践又丰富了教育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名词解释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普通教育学》的作者赫尔巴特,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新教育大纲》杨贤江。《教育学》凯洛夫主编。前苏联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教育学的发展: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教育发展呈现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是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国民教育制度:是广义上的教育制度,它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点。 校长负责制的特点: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从更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职人员。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必要保证) 教师的职业角色:学者和学习者、知识传授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 4、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修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优秀教师应有的心理素质,也就是教师对内外环境即人际关系有着良好适应的条件(高尚的职业道德、愉悦的情绪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教育学4~7章重点

第四章教师 第一节教师职业 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法》颁布时间 2、教师职业专业化尝试开始的标志 3、教师专业化要具备的条件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教师地位的构成(影响因素); 谁把教师列入“天、地、君、亲”的行列; 教师节设立;如何提高教师的地位。 4、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中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应包括: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第二节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 1、教师资格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 (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的规定部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程序 2、教师的聘任制度的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 (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

教育学各章要点

《教育学》各章要点 第一章 一级定义: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分为:普遍性规律、具体性规律。 教育满足规律:1、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 2、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规律。 判断:教育和教育方针政策(主观:错误、正确)不同。 教育理论来于教育经验,高于教育经验。 教育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开始,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古代罗马帝国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的独立形态阶段: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的《大教育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1776年德国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首次)。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50年代,代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育论》,德国的梅伊曼“实验教育学”(首先提出),德国教育家拉伊1903年《实验教育学》。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苏联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对我国影响深远)。杨贤江1930年《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布卢姆制定《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1963年美国布鲁纳发表《教育过程》,1975年苏联出版赞可夫《教学与发展》,苏联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科学研究方法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论述题目:学习教育学的意义?(要求:言之有理) 1、学习教育学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说明) 论据:过去教育界人士、政府官员认为教育是非赢利性事业,只把多余钱放到教育投资(错误观点)。现在认为教育是一种产业,应有投入、产出。以后教育费用可能提高。(现虽提高,但仍有2/3来自政府。——收支平衡)。谁投资谁受益。精英教育是重点(产出)。 2、有利于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科学的教育方法可少走弯路、少制废品,方法错误会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没有学的人长期摸索,得出的教育方法,要付出代价。尽管行之有效,但过程中不像工人。“要我学”——学生“我要学”。 3、有利于搞好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是有科学的教育,不是教育的科学。用老师福建老师以前猜题的教育形态进行分析。第二章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教育(性质、本质属性)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 奴隶社会的教育(阶级性):我国:学校教育名称:庠(xiáng)、序、校的施教机构(夏朝)。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欧洲:斯巴达(军事)和雅典(军事、商业)两种教育。封建社会教育(阶级性、鲜明的等级性):我国:主要内容是“四书”和“五经”,公学和私

小学教育学中等师范复习资料第四章教师

第四章教师 第一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及劳动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及开展 在原始社会,从事教化活动的主要是氏族和部落的领袖,以及具有消费和生活阅历的年长者。在奴隶社会初期,掌管文化的主要是国家官吏和巫师,他们从事特地的文化整理、探讨和教学工作,也在政府中担当肯定的官职,所以有“政教合一,以吏为师”的说法。在中世纪西方,存在着宫廷教化、教会学校、骑士家庭教化等教化类型,教师兼任官吏、僧侣、绅士者很普遍。在近代,特地培育教师的初等师范、中等师范和高等师范应运而生,教师职业更趋专业化。 假如我们给我国的“教师”下一个定义,可以引用1993年10月31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的规定作一个界定:“教师是履行教化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担当教书育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者和接班人,进步民族素养的使命。”这一概念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教师是专业人员,这是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作为从事特地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必需具备特地的资格,符合特定的要求。主要有三:一是教师要到达符合规定的学历;二是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学问;三是教师要符合及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语言实力、身体状况等,同时,教师必需特地从事教化教学工作。 (2)教师的职责是教化教学。这是就教师的职业特征而言的。

(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者和接班人,进步民族素养。这是就教师的工作目的而言的。 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1)具备特地的学问技能。一方面,教师须要具备相应的学科专业训练,到达相应的学历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还须要进展教化理论、心理科学和教化根本技能的训练,这是教师可以胜任教化教学岗位的前提。同时,教师的在职培训也是教师资格得以持续的根底。 (2)以奉献和效劳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困难学问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效劳、培训及资格认证进展管理。在我国,教化行政部门负责教师的培训、教师资格认证等事务,教师专业自治团体目前尚未形成,教化行政干预教师专业事务的程度仍相当高。 三、教师的地位 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其中经济地位主要是指教师职业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经济收入的地位,它确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政治地是表达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在政治上应享有的各种待遇;文化地位表达了教师在驾驭、传承和呈现文化中的地位。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专科院校师范专科学历教育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2、课程的任务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运用现代教育科学原理, 对中小学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揭示中小学教 育的客观规律,以指导中小学教育的实践和改革。 二、课程的目的和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培养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 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的教学建议 1、明确《教育学》教学的目的要求, 包括总的目的要求和各章的基本要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各章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 并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去分析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总结教育实践中 的经验教训。 2、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3、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如指导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参观、见习、教育调查, 邀请优秀教育工作者介绍实践经验、分析教育形势等。要求学生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写总结报告、体会等,并将其作为本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 4、结合各章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以开阔视野, 提高教学质量。 四、本大纲的结构 本大纲由三部分组成,包括第一部分“大纲说明”、第二部分“教材说明、教学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第三部分“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教材说明、教学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及代码:教育学12011104 课程学分与学时:3分/ 36学时(课堂讲授36学时,实验实践0学时,自主学习0学时) 先修课程: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适用专业:教育康复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课程性质 《教育学》是教育康复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门课程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领域的普遍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基础之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从而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指导。因此,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及其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须认真学习与掌握该门学科。 (二)教学目的 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成长经历、教育经验并提供一系列现实教育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讨教育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兴趣,强化学生的教育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多种视野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思考现实的教育问题,并对自己原有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进行反思与重构,形成系统、正确、牢固的教育思想和良好的专业情意及对教育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力,并能够运用所建构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来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三)教学任务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情义,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积极思想感情,使其自觉构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观,掌握当代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使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识别和纠正常见的教育观念、方法上错误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思考、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兴趣、意识和能力。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在教育学中,教育目的是一个核心概念,它代表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这一章将探讨教育目的的概念、历史演变、理论基础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教育目的指的是教育者希望通过教育活动实现的结果或目标。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教育目的不仅包括了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目标,还包括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教育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演变。在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人才,因此强调了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教育开始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强调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化的趋势,教育目的开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了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个人本位论则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两种理论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和社会双重价值的实现。

在当今社会中,教育目的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在宏观层面,教育目的被应用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成为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依据。在中观层面,教育目的被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在微观层面,教育目的被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领域。通过了解和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历史演变、理论基础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好的贡献。 课程是教育学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不仅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教育者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因此,对课程的理解和设计,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课程可以被定义为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经验。这些经验是由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兴趣以及教育目标来设计和安排的。课程可以是学术性的,如数学、科学、文学等,也可以是职业性的,如烹饪、修理、管理等。同时,课程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它包括了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