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数字化

文化遗产数字化
文化遗产数字化

《文化遗产数字化》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数字化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

三、教学对象:2015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四、计划课时:每周4学时,共36学时。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习通源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新开选修课,主要面向文博专业学生开设,目的在于通过介绍当前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使同学们能够基本了解当前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础应用体系、方法和最新进展,掌握简单数字化测绘设备、软件的基本操作。

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室内、室外实践,使文博专业学生能够了解文化遗产领域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现代技术,掌握简单的软件、仪器操作,并独立完成一系列的范例制作。从而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基础知识,按照教学内容辅以室内、室外实践操作(包括软、硬件)。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文化遗产数字化绪论(课堂2学时)

第一节文化遗产数字化概述

利用当代测绘遥感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将文化遗产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真实、完整地存储到计算机网络,实现真三维数字存档,供保护修

复、复原以及考古研究和文化交流使用。

第二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价值

要点与难点:结合实例介绍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对象

一、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群、遗址)

二、非物质文化成遗产

要点与难点: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异同

第四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一、国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二、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要点与难点: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策略与要求

一、采用数字化信息与处理技术保存文化遗产信息

二、使用资料数据库和数字化展示平台再现文化遗产

三、利用虚拟再现技术还原文化遗产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需要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第六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内容

一、数字化采集、记录和保存

二、数字化复原和再现

三、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目的与研究内容的关系

思考题:

1.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演变的内因与外因?

2.自己接触过哪些与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的仪器或设备?

3.数字化技术的整体层级结构如何构建而成?

建议阅读论著:

1. 郑巨欣、陈峰编著.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学苑出版社.2011年

2. 李欣著.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科学出版社.2011年

3. 贾磊磊编.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现.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第二章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基础(课堂4学时)

第一节文化遗产信息与信息数字化

一、文化遗产信息的概念

二、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化概念

三、文化遗产信息分类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信息特征的提取与对应的数字化方法

第二节文化遗产信息采集技术

一、考古工作中记录信息结构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主要内容与模块

三、文化遗产数字化流程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信息的分类、数字化流程框架

第三节文化遗产信息记录技术

一、纸质文档、图像及影像档案数字化

二、现代数据采集技术

要点与难点:纸质文档数字化的实践操作

思考题:

1. 文化遗产信息都包括哪些?请列举之。

2. 考古学研究流程与考古信息数字化流程是如何衔接起来的?

3. 什么是文化遗产信息,其独特性是什么?

建议阅读论著:

1.周明全、耿国华、武仲科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赵从仓编著.科技考古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第三章图像、影像数字化与处理(授课4学时+实验6学时)

第一节考古摄影(像)技术

一、摄影技术原理

二、野外摄影技术要点

三、田野发掘中获取影像资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点与难点:田野考古摄影技术要求的理解

第二节图像数字化技术

一、图纸数字化方法

二、地图数字化方法

要点与难点:图纸、地图数字化软件的功能与特点

第三节实践课

一、摄影(像)野外实践

(一)田野考古摄影

(二)室内文物标本摄影

二、电脑软件与数码影像处理

(一)Photoshop制图基础

(二)Autocad制图基础

要点与难点:室内外摄影对象的特征及对应的拍摄技术要点选择

思考题:

1.数码单反相机的优点是什么?

2.影响景深的因素都包括哪些?

3.田野工作中,相机必备配件都包括哪些?

4. Photoshop、Autocad两款软件的区别有哪些?

建议阅读论著:

1.孔妮亚主编.宋瑞波、顾汉忱、王志刚编著:摄影基础教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

2.龚祥国主编.Photoshop_CS4图像处理实训教程.科学出版社.2013年

3.李志国编著.AutoCAD 2013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第四章测绘技术与实践(授课4学时+实践6学时)

第一节野外考古测量与测绘技术

一、考古测量、测绘概况

二、地图学基本知识

三、发掘及调查测绘的基本要求

要点与难点:地图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考古发掘与调查测绘工作的要求

第二节考古测量仪器的原理与操作

一、GPS

二、RTK

三、全站仪

四、三维扫描仪

五、数字摄影测量

要点与难点:仪器原理的理解及操作流程的掌握

第三节田野考古测绘实践

一、遗址与地形测量方法

二、布设探方方法

三、遗迹测量方法

要点与难点:考古工作测绘要求、仪器实际操作

第四节常用软件操作

一、测绘软件

(一)南方CASS

(二)Global mapper

二、卫星影像下载软件

(一)Oruxmaps

(二)狗狗地球

要点与难点:软件的实际操作使用

思考题:

1.手持GPS的精度一般为多少?RTK为何精度远超GPS?

2.全站仪与GPS、三维扫描仪可以搭配组合成哪种新生仪器?

3. 五种常用测量仪器,分别适用于哪些田野工作环境?

建议阅读论著:

1.(美)肯尼迪著,翁敬农,盛浩译.GPS与ArcGIS基础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第3版)

2.徐绍铨著.GPS测量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3.张冠军等编著.GPS RTK测量技术实用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年

4. 龚涛编著.摄影测量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

第五章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授课2学时+实践6学时)

第一节遥感技术

一、航空遥感

二、卫星遥感

三、遥感技术与考古学

要点与难点:遥感技术的分类及其不同的适用范围的选择

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二、考古地理信息系统与考古学

要点与难点: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第三节实践课

一、常用遥感影像软件

(一)Envi

(二)Goole earth

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一)ArcGIS

(二)Supermap GIS

要点与难点:软件的实践操作

思考题:

1.结合前表简要分析数字化信息采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场合。

2.简述中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

3.使用Google Earth软件标注一座汉唐帝陵的详细遗迹分布坐标。(需要查阅相关调查、发掘报告)

4.试结合聚落考古理论需要,简要分析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在聚落考古研究方面有哪些优势?

建议阅读论著:

1.刘建国著.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7.

2.刘建国著.考古测绘遥感与GI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张海著.GIS与考古学空间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澳)理杳兹著,张钧萍等译.遥感数字图像分析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5.周廷刚著.遥感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15

6.李玲,黎晶晶主编. 摄影测量与遥感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第六章数字博物馆技术(授课2学时)

第一节传统博物馆

一、博物馆的定义

二、传统博物馆的劣势

要点与难点:博物馆发展历程

第二节数字博物馆

一、数字博物馆的定义与现状

二、数字博物馆的特点与优势

三、数字博物馆的分类

要点与难点: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异同

第三节数字博物馆技术研究

一、数字博物馆模型

二、数字博物馆体系结构

三、文物对象数字化

要点与难点:数字博物馆理论模型及其构建过程

思考题:

1.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2.对比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优劣?

建议阅读论著:

1. 徐士进、陈红京、董少春著. 数字博物馆概论.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2.郑霞著. 数字博物馆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

3.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蒂莫西?阿姆布罗斯著.博物馆基础.译林出版社.2016年

主要参考书目:

1.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及应用.周明全,耿国华,武仲科著

2.视觉重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刘派著

3.数字遗产分享遗产.(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论文集)

4.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郑巨欣、陈峰编著

5.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杨红著

6.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路向.李欣著

7.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现.贾磊磊编

8.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研究.赵云著

9.数字化视野下的圆明园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 Re-relic编委会

文化遗产数字化

《文化遗产数字化》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数字化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 三、教学对象:2015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四、计划课时:每周4学时,共36学时。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习通源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新开选修课,主要面向文博专业学生开设,目的在于通过介绍当前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使同学们能够基本了解当前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础应用体系、方法和最新进展,掌握简单数字化测绘设备、软件的基本操作。 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室内、室外实践,使文博专业学生能够了解文化遗产领域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现代技术,掌握简单的软件、仪器操作,并独立完成一系列的范例制作。从而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基础知识,按照教学内容辅以室内、室外实践操作(包括软、硬件)。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文化遗产数字化绪论(课堂2学时) 第一节文化遗产数字化概述 利用当代测绘遥感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将文化遗产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真实、完整地存储到计算机网络,实现真三维数字存档,供保护修

复、复原以及考古研究和文化交流使用。 第二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价值 要点与难点:结合实例介绍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对象 一、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群、遗址) 二、非物质文化成遗产 要点与难点: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异同 第四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一、国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二、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要点与难点: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策略与要求 一、采用数字化信息与处理技术保存文化遗产信息 二、使用资料数据库和数字化展示平台再现文化遗产 三、利用虚拟再现技术还原文化遗产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需要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第六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内容 一、数字化采集、记录和保存 二、数字化复原和再现 三、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目的与研究内容的关系 思考题: 1.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演变的内因与外因? 2.自己接触过哪些与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的仪器或设备? 3.数字化技术的整体层级结构如何构建而成? 建议阅读论著: 1. 郑巨欣、陈峰编著.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学苑出版社.2011年

文化遗产概论复习题

文化遗产概论复习题 一.解释(每题5分) 1.遗产 2.文化 3.文化遗产4.自然遗产5.物质文化遗产 6.非物质文化遗产 7.遗址 8.建筑群 9.纪念性遗产10.线性遗产 11.文化景观12.文化线路13.遗产价值15.科学价值 16.价值评估17.普世价值18.岁月价值19.文化的多样性20.《雅典宪章》21.《威尼斯宪章》22.《奈良真实性文件》23.《会安草案》24.《世界遗产公约》 25.《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6.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8.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29.“修旧如旧”31.文物工作的“四有”32.《建筑保护史》33.宏观监测34.微观监测 35.五台山南禅寺36. 正定隆兴寺37.芮城永乐宫38.白鹤梁题刻 39. 提图斯凯旋门40.维奥·勒·杜克(Viollet-le-Duc)41. 卢斯金 二.论述(每题30分) 1.从文化遗产的定义谈谈你对某些当代建筑申遗的看法。 2.谈谈你对遗产分类的认识。 3.什么是遗产保护学的文化景观,试举例说明之。 4.从文化线路特点的角度,谈谈你对某些文化线路或线性遗产申遗的看法。 5.简论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要素; 6.简论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要素; 7.法国建筑师维奥·勒·杜克(Viollet-le-Duc)的风格主义文物修复述评; 8.试分析《奈良真实性文件》产生背景及其意义。 9.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主要咨询机构有哪些?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10.列举中国遗址类型世界遗产并简述其突出普遍价值。 11.遗产保护行动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有那些? 12.文物保护工程的主要类型有那些?各自的内容和特点? 13.中国大型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有那些?你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 14.历史城镇和传统村落类型文化景观保护的问题有那些?你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15.从遗产保护的原则和理念评五台山南禅寺的修复。 16.试述文化遗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17.试述遗产监测的作用和要点。 18.遗址类文化遗产展示主要有那些手段?它们各自的内容和特点? 19.概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0.从文化遗产的定义谈谈你对“20世纪遗产”的看法。

中国的文化遗产怎么保护

中国的文化遗产怎么保护 都知道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滔滔大国,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是数不胜数,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个,但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呢?要怎么保护呢?其实总共有52个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肯定要对这些遗产有所了解才不失为一个中国人,更要细心保护他们。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 结合文化遗产清晰条理的向我们说明了这个问题。文化遗产主要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法律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仅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人类杰作,即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我们不会保护其中的糟粕。 ▲二、为什么要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

从文化遗产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即历史之见证、身份认同的纽带、文化多样性之体现、创造力之源、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涉及不同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正当利益和不同文化遗产权益和文化遗产权益与其他正当权利 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三个方面向我们展开。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的重大意义与其保护过程中有诸 多问题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解决必然需要法律的保障。 ▲三、怎么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 从国内到国际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目前用于保护文 化遗产的法律。就国内而言,目前我国已经在宪法第22条、文化遗产基本立法、其他相关立法以及政府部门的行政立法和部门规章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明确的规定。而国际方面也有相关的规定。1954年颁布的《关于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其他相关的国际公约也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理依据。 ▲四、公众如何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就目前中国文化遗产多的现状,王教授指出,只是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我们每位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来。我们可以通过捐资募资、文物认领、文保义工、志愿活动等多种方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不但世代相传,还在人和历史、自然的影响互动下,被不断地再创造。目前总共有7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占了22项,加上此前入选的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已拥有2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能够反映某地区、某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被世界瞩目,还能被更好地保护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 根据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设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个名录,从今年开始申报每年举行一次,数量也不再受限制。 一.2001年申报成功 1、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二.2003年申报成功 1、古琴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三.2005年申报成功 1、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

中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介绍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 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 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 绵延起伏1.2万余华里,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 治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 长城。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 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 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 成如今的面貌。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 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宫 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余间,周围宫墙高10余米,长约3公里,四脚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莫高窟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俗 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 宝库。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后 历代相继凿建。洞窟分上下五层,高低错落, 依次排列,南北长1600多米。其形制主要有禅 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现存已编号洞窟492 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尊,唐、 宋木构 建筑5 座。1900年于藏经洞发现西晋至宋 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绘画作 品5万余件。莫高窟集建筑、绘画、 雕塑于一体,是我国内容最丰富的 石窟艺术宝库。1987年被列入《世 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 麓。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现存墓封土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公里,外城周长约6.3公里。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发现。现已挖掘四个坑,面积共2.5万余平方米。能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是中国旧石器 时代的重要遗址。1927年开始发掘,洞内曾发现3 个完整的头盖骨和一些残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 化石的发现地。山顶洞人代表一万多年前新人的类型, 是研究人类进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建国以来,又陆续 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等新材料, 是研究人类发展史和中国原始社会史极其珍贵的资 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承德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建于清康熙四十二

论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

圆明园祭 ——从圆明园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300年的岁月,对于浩浩汤汤,蔚为壮观的中国历史来说只是过眼云烟,然而对于一座园林,却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三百年的雕琢,三百年的洗礼,于圆明园,即如此。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震撼于她的华美和无双,震撼于她沧桑的历史变迁,更震撼于这其中的巨大失落。曾经的万园之园,曾经的文化集萃,如今却只剩下残垣断壁,怅惘低回。 圆明园,这个五世皇帝的御用之园,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和经营。每一朝,从帝王到臣民,都对她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感情。尤其是皇帝们,他们亲自参与园林的设计,亲自督察施工情况,为每一处景色取名、题词。乾隆将他钟爱的南方园林创造性地复制到圆明园中,帝王们将中国无数的稀世珍宝藏于此园中,一年中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在此度过。因此圆明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座园林了,于当时,她已俨然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又一中心,于今,她是一座文化宝库,不仅体现着清国帝王们的审美情趣和政治抱负,更体现出一种凝练和集萃,凝练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和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核心,集萃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艺术成就。 圆明园的美不仅得到国人的称赞,也让外国人惊叹不已。当时一批批来自英国、俄国的使者,视其为仙境和梦幻之所在。然而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这些,从那些来自西洋的贡品中早已透露出这样一个讯息:西方文明正在迅速崛起。但我们的天子们并未从那些精致的马车、大炮中读出更多的东西,却依旧沉迷在圆明园带给他们的安逸与平静中。 1860年10月6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入侵,惨遭洗劫与焚毁,并由此开始了她坎坷曲折而悲壮的命运。一切的荣耀、骄傲与奢华在大火中化为乌虚,在洗劫中粉身碎骨,帝王将相,君臣百姓无不失声痛苦。整个民族在滴血! 尽管皇帝太后们想通过修复的方式竭力挽回,然而对正处于刀尖上的中国来说,这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又给了原本脆弱的圆明园一致命的一击。 军阀混战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时的中国,都有太多的无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已无力保护这座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的万园之园,尽管她已经面目全非,满目疮痍。园内的石块、木材、华表、碑帖、砖瓦…甚至是土地——这个稀世之园的仅存,仍被无情地掠夺与侵蚀着。而这个过程,长达六七十年之久。至此,她已失去了最后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 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 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 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 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 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 为世界文化景观;2001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 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 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 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 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精)

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林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阮仪三林林 摘要:原真性是国际上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本文提出原真性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用以剖析当前文物古迹的修缮、重建和新建仿古建筑中存在的片面认识和问题。关键词:原真性;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Authenticity in R elation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 eritage Ruan Y isan ,Lin Lin (School of A rchitect ure and U rban Planning ,Tongji U niversity ,S 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Authenticity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defining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cultural heritage.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implications of authenticity about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The test and principle of authenticity are applied to the conservation practice in China ,such as in relation to heritage sites and historic buildings. K ey Words :Authenticity ;Cultural Heritage ;Principle of Conservation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原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 ”的译名。它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2007年5月May 2007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第9卷第3期Vol.9 No.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梁航琳1 ,杨昌鸣1 ,梁 亮2 ,杨 叶 3 (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2.广西南宁市建筑设计院,南宁530012; 3.廊坊市继方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廊坊065000) 摘 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保护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原则,坚持全面的、科学的、动态的保护方法;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要和保护协调统一,正确处理好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取向;全面保护;动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U -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07)03-0233-05 收稿日期:2006-05-26.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0050056039).作者简介:梁航琳(1978) ),女,博士研究生. /文化遗产0是指具有历史学、科学、艺术或文化价值的人类杰作,如文物、建筑群、遗址等;/自然遗产0则指具有地质学、地貌学、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美学价值的自然地域空间,如九寨沟等;/自然文化遗产0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综合体,如黄山、泰山等。本文所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0,即等同于上面的/文化遗产0。 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并且,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了合理利用,达到了保护与再利用的协调统一。 一、遗产保护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从当今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内容也在不断地增添和丰富。 首先,从保护对象上看,过去只有杰出的、在历史上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的建筑作品和艺术品才得到考虑。而现在,许多由于时光的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建筑物、各历史时期的构造物及能作为社 会、经济发展的见证物的对象也被列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其次,从保护范围上看,作为保护的对象已不再限于建筑本身。从大的方面来说,开始扩大到它周围的建筑环境、自然环境[1] ;从单纯的建筑艺术作品扩大到与历史文化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街区和城市。也就是说,从点的保护扩大到地段乃至城市的/全面保护0。从小的方面说,延伸到环境中的各个组成元素,包括公园和街道的装饰小品和标志物等。 再次,从保护深度上看,文物建筑、历史地段和城市的保护规划,其内容原来都局限于物质方面,保护历史遗存及其环境。但正如5马丘比丘宪章6所指出的,/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征是其形体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结果0,因而,除了物质环境以外,现在人们也开始认识到还需要保护具有浓郁地方民俗特色的典型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和发掘城市精神文明方面更广泛的内容。也就是说,从单纯建筑实体的保护演进到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都加以保护的综合概念。 此外,在保护方法及手段上,亦由过去单纯文物考古和建筑修复,演进为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行为,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更具有多学科、综合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从建筑师、规划师、文物保护者单方面的参与行为转化为更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群

中国文化遗产作文3篇

中国文化遗产作文3篇 中国文化遗产作文1 中国有不少世界文化遗产,如故宫、黄山、泰山……而我今天要说的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世界奇迹,它就是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横跨春秋至明清,保存最好最完整的要数明长城—八达岭长城了,总长大约8851千米。长城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从远处看就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很难想象古代人是怎么把它修建出来的。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南、北京、山西等15个地区,其中陕西是长城资源最多的地方,长度到了1838千米,这可真是一个奇迹!据说宇航员飞向太空的时候,地球上的景物只有长城才能分辨出来。 长城的修筑十分残忍,就拿秦长城来说吧,为了修建它,上上下下动用了30万人,而且过程非常残忍,人们要把很重的岩石一块一块地抬上去,有些石块甚至连如今的起重机都搬不动。可残暴的秦始皇却让人给抬上去,如果人抬不动,看守的士兵,就用皮鞭来抽,硬要人们抬起来,有很多人不堪重负,累死了,可就算死了,他们的尸体也没有地方安葬,

而是用来填墙角,非常残忍。 正因如此,长城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秦始皇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去修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脚下。孟姜女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脚下,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在长城脚下,大哭了三天三夜不止,长城为此迸裂,露出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修建了孟姜女路等。 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象征,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和汗,而现在有些人来长城旅游竟然做出了破坏长城的举动,比如,在石块上写下某某某到此一游,或者乱丢果皮、垃圾把伟大的长城破坏成这样,我们应该保护它不能让它受到破坏,因此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长城吧! 中国文化遗产作文2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当你登上长城时,才能感受到这句诗的深层含义。下面就让我来带着你们去长城参观一下吧! 在公元前九世纪,为了防御匈奴的袭击,秦始皇下令:盖长城。于是,就开始了“就地取材,因材施用。”为了建造长城,花费了近百万劳动力,达到了总人口二十分之一。在建筑过程中没有机械,全靠人力来完成。在那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上要想建长城,可以想象到人们当时的艰难。现在

(文化遗产学理论与方法)

(文化遗产学理论与方法)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学理论与方法 【二】课程类型: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文化遗产治理专业一年级硕士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刘军民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阅读、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全面介绍和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历史与现状、文化遗产学科的现状;介绍和了解文化遗产学的差不多内容、差不多理念、差不多方法,构建文化遗产学科的差不多体系,了解文化遗产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围绕文化遗产价值学说、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等差不多理念、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与共享的目标及实践等问题,进行探讨和讨论。要求学生建立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遗产学科的整体认识,了解构建文化遗产学差不多理论和方法的内容、任务和目标。八、课程的要紧内容与考核: 〔一〕课程的要紧内容 〔1〕理论讲解部分 专题一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分类 专题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历史与差不多理念 专题三文化遗产学科的特征和正在形成的学科体系 专题四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作用 专题五文化遗产价值的揭示与认知 专题六文化遗产价值的保护与传承 专题七文化遗产价值的共享 专题八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那么 专题九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原那么 专题十文化遗产保护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专题十一文化遗产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专题十二文化遗产环境学的理论与实践 专题十三文化遗产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专题十四文化遗产展示的理念、方法与实践 〔2〕课堂讨论部分: 专题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那么 专题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原那么 专题三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承与共享 〔二〕考核方式 论文考查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单雯翔 摘要: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发布,加快了我国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进程。本文系统地归纳了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与实践过程,主要包括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多层次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和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扩展与实践。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 进入21世纪,面对蒸蒸日上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人们开始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概念不断扩大,保护理念也不断深化。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是更多地立足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轨迹、人的内心世界的尊重。因此,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复合系统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所在。 1、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 我国素有保护古代遗物的悠久传统,正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常见铭文“子子孙孙永保用”所表达的理念,人们存祈愿江山社稷世代相传的同时,对前朝的珍贵器物,也有了妥善保存、永续利用的愿望。商周时期,皇室、贵族宗庙内“多名器重宝”,保存着为数不少的青铜器、玉器以及其他前朝的遗物。汉代皇室收藏亦十分丰富,“创置秘阁,以聚图书”,其中既有典籍,也有绘画。但是,长期以来统治阶层只是将这些器物看做赋予其政权合法性的某种依据,或仅为满足个人私好。唐代文化鼎盛,从此时的诗句“每著新衣看药灶,多收古器存书楼”(张籍《赠王秘书》)、“唯爱图书兼古器,在官犹自未离贫”(朱庆余《寄刘少府》)中可以看,当时文人雅士即热衷于收藏和鉴赏前朝器物。宋代文化再兴,被视为中国考古学前身的金石学,即形成于北宋时期,主要是以肯铜器和石刻为主要对象,进行比较系统的分类、著录并加以考证和研究。北宋曾巩的《金石录》最早使用“金石”一词,之后,吕大临的《考古图》及《释文》是现存最早而较有系统的古代器物图录;赵明诚的《金石录》著录金石拓木已多达两千种。至南宋,无论是钱币、玺印、铜镜,还是画像石、砖瓦等物均有著录。于是,金石学开始在我国成为专门之学,为研究五代以前,尤其是研究商周秦汉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物”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最早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左传·恒公二年》中有“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的记载。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亦有“制衣裳,备义物”的记载,但是从文献记载中可以了解到,“文物”在当时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与现代的“文物”基本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到了唐代,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其中所称“文物”即指前代的遗物,其含义已接近于现代所认识文物的概念。从宋代开始,往往将前朝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在民间,明代和清代初期比较普遍使用“古董”或“骨董”,到清代乾隆年间又有了“古玩”一词。 “文物”准确概念的产生是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的结果。诞生于近代西方的考古学,尝试用科学发掘和断代的办法获取古代遗存,并将那些古代遗存变成科学地复原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工具,这些古代遗存也就有了“文物”这一具有全新内涵和意义的词汇。在我国,20世纪初通过对古代遗存发掘和研究,而重建古代历史的现代考古学出现,才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文物”的概念。这一概念改变了人们对待古代遗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对待古代遗存价值的认识也更多地从“物质”转到了“文化”。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c3180180.html,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作者:许斌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1期 摘 ;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阐述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及弊端,并提出了有效保护方法。以期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G11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2-0185-01 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大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明曲折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信息化发展和人 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萎缩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传承途径,合情、合理与合法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一、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类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共识。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近年来,政府、高校、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纷纷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办法和措施,兹将保护类型归纳梳理如下几方面:以行政部门为主导的保护方法、以传承人为中心的保护方法、以村寨、社区和学校为中心的保护方法、以节日庆典、生态旅游为中心的保护方法、以传统媒介为载体的保护方法、以学术界为导向的保护方法。 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弊端 近十余年来,尽管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了许多大量的富有卓见的工作,取得 了一些成效。但是从整体看来,仍然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克服,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缺乏长期性规划。虽然我国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还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地方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但落实到具体的保护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更多的是只看到当前的困境和现状,提出的解决措施,大多是应急性或类似一次性处理办法,缺少对其作全面深入了解和调研,没能针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拟定长远的保护规划。 2.缺乏主动性传承。对于传承人来说,由于受经历、阅历、利益和自身局限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没有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其掌握的某项非遗往往只在很小的

谈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原真性

谈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原真性 摘要:原真性与完整性是世界遗产领域的核心理念,我国对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真性与完整性内涵、遗产类型、遗产保护案例和旅游原真性四个方面。总体而言,文化遗产研究的丰富程度高于自然遗产,原真性研究的深入程度高于完整性。从遗产类型日趋多样化、遗产内涵日趋丰富的现实出发,完整性原则的研究、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的保护研究、原真性与完整性内涵的关联性研究仍需引起更多关注。 关键词:原真性;完整性;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原真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领域的核心理念,是世界遗产申报、遗产价值评估、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的直接依据.文化遗产研究的丰富程度高于自然遗产,原真性研究的深入程度高于完整性。从遗产类型日趋多样化、遗产内涵日趋丰富的现实出发,完整性原则的研究、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的保护研究、原真性与完整性内涵的关联性研究仍需引起更多关注。 1国内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措施 1.1国际文件中的“原真性”原则 “原真性”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威尼斯宪章》中,这一宪章主要针对欧洲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自《威尼斯宪章》诞生和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发祥至今,原真性和完整性一直是文物古迹保护和生态保护领域的基本内容。2008年,《文化遗产地解说与展示宪章》肯定了原真性保护在文化遗产地解说与展示中的重要性,指出:“通过沟通历史构造与文化价值的意义,保护遗产地价值免受强行引入的解说,尊重文化遗产地的原真性。” 1.2国际文件中的“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词根,表示尚未被人扰动过的原初状态。《操作指南》对自然遗产的完整性有如下的界定:应包括其自然关系中所有或大部分重要的相关独立元素;应拥有足够的规模,并包含必要的成分,以展示其所具备的、对于长期保存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而言十分重要的过程;应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并包括对维持景点美景至关重要的区域;应包括代表该生物地区最大限度的多样性特点的动植物的栖息地及其生态系统。[1] 1.3中国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研究 集体成果方面,中国ICOMOS制订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准则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及《准则案例阐释》,是围绕不改变文物原状对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原真性认识的集中反映。此外,中国主导制定的《西安宣言》、《北京文件》,将中国对于遗产背景环境、木构建筑修复中若干原真性问题的认识引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维度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维度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14T10:51:51.540Z 来源:《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作者:张光帅[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成为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背景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当前的国情要求我们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国是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特别是那些历史上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或是创立较晚的众多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则是在创世神话中表述,在民间传说中记载,在群众口头上流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及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心,要有民族自豪感,要以我们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骄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然我们要学习世界优秀文化作为补充,但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根本。民族传统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传统文化的消失,便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解体。而现如今,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大潮中,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撞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成为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这一代年轻人接触传统的机会更少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情感也变淡了。如何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认同感,是一个重要命题。前不久,中办、国办推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可谓应时之举。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将这项好的政策推行到民众生活当中去,并影响艺术教育改革,让囯民进一步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传承,实现新的发展。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传统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愈发受到社会的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世人的职责。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所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谓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项措施,包括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各项措施都离不开适当的载体,我们首先来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传统载体形式。 1、图文载体 所谓图文载体,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与文字载体,以山东非遗名录中的鲁西南鼓吹乐为例,曲簿是保存这些鼓吹乐中的一些曲目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地把各首曲的乐音记录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很多时候出现了仅靠文字已经无法有效记录的瓶颈,如传统的剪纸图样、技法,只是通过文字无法有效完整的记录传承下去,于是就有了通过手绘、照片等图片记录的形式。图文结合的记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最早的、有效的载体。 2、声音影像载体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音视频成为非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型载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影音资料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影像资料包括照片、视频等等。很多传统民间曲艺,如戏曲的传承可以通过录音的形式进行保存和流传,很多传统民间手艺也可以通过影像拍摄记录下来,比如剪纸的技法过程可以通过影像更好的保存与流传; 3、网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跨越空间的影音、图文体验通过网络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存和传播中,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网站、自媒体应运而生,载体的最终形态可以是网站、公众号、APP等。在这类网络载体中,有关于非遗的新闻报道、非遗资料的查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传承人风采、以及非遗的一些学术研究论文都有收录。通过列举,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经历了从图片文字到声音、影像再到网络的记录时代。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概念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前言:简略论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努力从中找出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 摘要: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它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近年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但是,在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不同的人往往看到遗产不同的价值,而其经济价值与经济效益往往成为很多人关注的头等目标,更加倾向于将文化遗产看作一种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资源,这就必然带来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问题。如何做到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和谐统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商业价值开发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觉得文化遗产的珍贵,近现代工业化过程以及其他人为和自然灾害对这世界遗产所造成的破坏,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时间的不断流失,和世界上的所有物种和文化一样,一些稀有珍贵的东西也会慢慢消失。地球上的东西是亿万年逐渐演变而来,保护世界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物质,非物质遗产等)都对人类对历史的了解与人类的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有着

莫大的关系,保护世界遗产,爱护生命,爱好和平,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才会转得更久...所以,合理开发与保护世界遗产刻不容缓!确定并保护世界遗产,对于我们今天传承文明、审视生命、认识历史、认识自然,进一步改善和创造人类的生存环境,意义重大。它的认识价值绝不是任何文献资料和用文字写成的历史书所能替代的。中国的29处世界遗产,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为中国和世界所知,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大量游人,这给国家和地方政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过分开发世界遗产的旅游潜力,又会带来可怕的后果。拿敦煌莫高窟壁画来说,因旅游人数的倍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加速了壁画氧化。另外张家界景区因为滥建房屋,游人过多,导致植被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泰山景区因增加观光缆车方面引起诸多争议等等。早在1998年, 中国社科院环境和发展研究中心就写过“国家风景名胜区不宜上市经营”的报告,有关部门和领导1999年作出了暂停国家风景名胜区上市的决定。中国科学院地理所陶伟博士认为,世界遗产绝对不仅仅是来旅游的,是世界遗产的名声扩展了旅游资源,而不是本末倒置。我们国家申报的世界遗产很多已经成为旅游的目的地,申报本身带有功利性,出发点有了变异。时至今日,许多风景点不顾其本身是否达到“遗产”标准,而把旅游的不景气归咎于遗产申报未获成功和不得力。在他们看来,世界遗产是一块“金字招牌”、一棵“摇钱树”。已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风景名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