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对商誉若干问题的会计摸索

三明电业局多种产业部陆立丰

[内容提要]商誉及商誉会计自19世纪末以来,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最具争议的论题之一。商誉问题通过长期的探讨,其定义及外购商誉应确认入账的做法早已为会计理论界所同意。但对外购商誉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自创商誉是否应确认入账、以及负商誉是否存在等问题,仍旧存在广泛争议。近年来,随着企业兼并浪潮的涌现,商誉的会计问题日益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在对商誉性质、定义分析、明白得的基础上,从外购商誉、自创商誉、以及负商誉三个方面,对商誉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这些问题的个人看法和建议。仅供参考。关键词:商誉确认计量

正文

一、引言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知识经济的进展,新兴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各类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众多的事例证明,拥有和制造良好的商誉对企业的生存和进展是极具益处的。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之因此在久经岁月之后仍能在同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专门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其久负盛誉。可口可乐,在专门多人的心中,看起来已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是代表着一种时尚、一种文化;中国的海尔,在几经风雨之后,终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声名显要。海尔集团的飞速进展,不仅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榜样,同时也为该集团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这种良好的商誉对企业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现在正处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时期。随着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的不断进展,在资产评估中关于企业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已日益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商誉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传统做法上应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从对商誉定义的明白得动身,对外购商誉、自创商誉和负商誉三个方面对商誉进行会计摸索,并提出对商誉的理论认识和实

务意见,仅供参考。

二、对商誉定义的摸索

⒈有关商誉性质的微探

关于商誉的性质,学术界有许多论述,比较权威的观点当属美国当代闻名会计理论学家亨德里克森(Hendriksen)的看法。他在其专著《会计理论》中介绍了三个论点:

(1).商誉是对企业好感的无形价值。(2).商誉是企业超额盈利的现值。(3).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

我们认为,上述3种观点从商誉特点或性质的不同方面研究了商誉,强调了商誉的某些特点、本质和计价方法。但三种观点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联系的,“对企业好感的价值”说明了商誉产生的缘故,“以后超额收益的现值”说明了商誉的实质,而“总计价账户”则说明了外购商誉的计价方法。

2、对商誉定义的明白得。

目前,会计界将商誉普遍定义为:

商誉是企业专门的无形资产。商誉通常是指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客户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把握了生产诀窍等缘故而形成的无形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了一样企业的获利水平。

综合商誉的性质,我们能够得出如下结论:商誉本质上是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的无形资源。一样来说,商誉可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外购商誉是指企业购并时购并方所支付的价款与被购并方净资产公允市价的差额。当这一差额为正时,称为正商誉。相反,当这一差额为负时,称为负商誉。一样情形下,我们所指的外购商誉是正商誉。外购商誉在实施合并以后,实质上就转化为外购企业的自创商誉。

三、对外购商誉确认与计量的会计摸索。

⒈对外购商誉初始确认与计量的相关摸索。

目前国际上对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将外购商誉确认为一项资产,并在有用年限内有规则地加以摊销、冲减各期的利润。如美国规定,商誉的摊销年限最长不超过40年,我国规定:商誉的

摊销不得超过10年。其理由是:商誉所代表的,是可望取得以后收入而发生的支出,按照配比原则,商誉必须摊销;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同行业的竞争,商誉不可能永久存在,因此应分期摊销;每年的超额利润没有减少,并不表示商誉的价值没有减少,因为其有效年限确实减少了,商誉的价值总有一天会消逝。

(2)将外购商誉作为一项永久性资产。其理由是,购买商誉是为了今后的超额利润,只要仍有超额利润存在,商誉即存在,因此,不应该摊销。就时刻因素而言,反而有所增加,予以摊销不符合实际。在企业衰落时期,获利减少,商誉日衰,价值日渐减少,现在予以摊销,似更合理;在商誉的存续期内,企业采纳一定方式,支付各种代价,以爱护商誉价值,这些支出均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如再对商誉进行摊销,势必造成双重负担。尽管这一处理方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实务中采纳此法的尚属罕见。

(3)外购商誉在购买企业收购被并企业时,即调整当期的股东权益(盈余公积或资本公积)。理由是:商誉不能单独变现,其使用无法确定,从而任何摊销方法均显主观臆断,既然自创的商誉不予确认入账,在购买企业时产生的商誉也不宜确认。英国目前虽采纳此法,但已有改变为确认一项资产的倾向。

(4)、对上述三种方法的分析与摸索。

本人认为第一种方法为最佳,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恰好对立。第三种方法一次性冲减当期收益,确实不符合权责发生制与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冲减当期收益可能造成因合并而使企业股东权益急剧减少,财务报表数据失真,阻碍企业的资信状况。第二种方法认为外购商誉价值将得到长久保持,价值可不能下降,这明显不符合实际,是一种空想的商誉。假如是如此,一个企业并购一个商誉较好的企业,不管以后经营好坏,都将永久保持良好的状况吗?假如是如此,那么企业之间就无所谓竞争,更可不能有倒闭了的现象存在了。因此,第一种方法较佳。外购商誉应该作为一项资产入账,并应在不到10年时刻内摊销,列入以后各期费用。如此处理既符合权责发生制和收入费用相配比的会计原则,也满足稳健性的要求。同时,由于外购商誉不能独立于企业而存在,使得外购商誉的计量存在一定的困难。也正是这种计量困难,使我们在会计实务上不得不对外购商誉按收购成本的剩余额即收购成本

的公允价值超过所收购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进行初始计量。因此,现行的外购商誉初始计量方法是对现有会计计量理论和技术所做出的一种现实选择。

2、对外购商誉后续确认与计量的相关摸索。

外购商誉被初始确认进入财务报表后的后续确认和计量,存在着下列3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1)、将外购商誉赶忙注销。该方法作为一种可选择的方法,对初始确认与后续确认的区别在于外购商誉在被注销之前只是临时确认为一项资产。之因此如此处理的理由是外购商誉在初始确认后具有专门大的不确定性。然而,在外购商誉确认记录为一项资产后赶忙予以注销是令人困惑的。因为,假如外购商誉在购买日无任何价值可言,那么,它就应该是赶忙注销而不应该是开始记录为一项资产而随后予以注销;假如外购商誉初始是有价值的,除非发生灾难,没有任何事件能赶忙使其变得毫无价值。尽管在后续期间要确定外购商誉价值的耗费和减少存在着困难,但这种困难并不仅仅限于外购商誉。因此,初始确认后赶忙注销外购商誉是不恰当的。往常承诺采纳这一方法的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了改进外购商誉会计,最近在其准则中也取消了将外购商誉赶忙注销的选择方法。

(2)、对外购商誉不摊销但进行价值减损评判。不摊销的支持者认为,由于外购商誉的价值一样只会增加而可不能下降,从而外购商誉不是一种耗费性资产,对价值可不能下降的外购商誉进行摊销将会使财务报告失去其真实性。而且,因为“新”(内部制造的)商誉能够重置“旧”(购买的)商誉,在新商誉费用化的同时摊销旧商誉会构成双重费用。支持者还认为,依照其寿命和摊销方式确定的任何摊销打算几乎差不多上武断的。因此,他们认为外购商誉不应该进行摊销,但应该进行价值减损评判。这种处理方法同样是不恰当的。缘故在于:初始确认的外购商誉中包括应该摊销的消耗性资产。但人们不可能从初始确认的外购商誉中分清哪些是消耗性资产,哪些不是消耗性资产。仅仅依靠价值减损评判作为商誉后续计量方法,也是难以行得通的。因为,与其他进行价值减损评判的资产不同,商誉并不具有独立的现金流量。企业进行合并是为了降低成本,或将被收购企业与收购企业合并以取得协同效应,因此,与外购商誉相关的现金流量与内部制造商誉相关的现金流量混在一起。除了收购企业仍旧保留被收购企业经营活动的独立性这种专门情形外,为了价值减损评判目的,不可能将外购商誉与自创商誉分

别开来。

(3)、在有效的经济寿命期内进行摊销。

这种观点认为商誉应该合理摊销,理由是:

第一、由于企业的进展不可能永久辉煌,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同行业的竞争,使得企业商誉不可能永久存在。因此,企业的商誉应合理摊销。

第二、对外购商誉而言,企业为外购商誉支付了代价。因此按照配比原则,应在以后的受益期内将商誉成本合理分配,以与其收益相配比。

(4)、对上述三种方法的分析与摸索。

对比上述三种方法,我认为:由于外购商誉的寿命估量不能达到可靠的中意程度,也无法明白外购商誉被耗费的方式,在武断确定的期间内进行摊销是对难以应对的问题的唯独务实的解决方法,要比将外购商誉赶忙注销更可取。我认为将外购商誉在有效的经济寿命期内进行摊销这一方法是一种相对科学、合理的方法,因为外购商誉中的一部分具有有限的寿命,应该在其寿命期内进行摊销。尽管外购商誉是以成本即收购成本的剩余额计量的,然而,外购商誉不是成本而是资产,对其进行摊销反映了该种资产的耗费和损耗。

然而,由于有一部分商誉是非消耗性资产而具有无限寿命,这部分商誉不应该进行摊销,会计上只需要进行价值减损评判。由于人们不可能将该部分商誉与消耗性商誉区分开来,假如对所有的商誉都应该进行摊销,会降低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因此,要使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达到可靠的可同意程度是精心设计商誉会计所面临的要紧挑战之一。商誉的有效寿命和它被耗费的方式差不多上难以估量的,而其摊销又依靠于这种估量。因而,在任一期间摊销的商誉都仅仅是在该期间商誉价值下降的估量,商誉摊销的局限性会客观存在。因此,我认为比较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在对外购商誉进行摊销的同时,进行外购商誉价值的减损评判。

以上是我们对外购商誉进行的摸索。下面我们来谈谈作为商誉另一来源的自创商誉。

四、对自创商誉问题的会计摸索。

⒈自创商誉应该确认的理由。

传统的商誉理论不在自创商誉形成之时确认的要紧理由是:商誉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即使是在专为形成商誉而支付了费用的情形下,也会因无法确

认其怎么说为形成的商誉产生了多大能够用货币计量的作用,而无法进行会计处理,从稳健性原则动身,会计上只得将这些支出列作费用,只有在产权转变时,才将其价值统一量化。然而,我认为这种传统的商誉理论有悖于相关会计准则并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进展的客观需要。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我们都明白并不是并购活动,而是企业连续的开发制造知识产权的努力形成了商誉的价值。等到企业发生产权交易时再确认商誉,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权责发生制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支出的原则的要求。权责发生制要求当期差不多发生的收入和支出应在当期确认;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与当期以后多个期间的收益相关的支出应计入资产的价值。企业在某个会计期间为商誉的形成发生了经济资源的耗费,而所形成的商誉能够使企业在今后的多个会计期间获得超额收益。因此,依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企业当期为形成商誉而发生的耗费应在当期确认为企业资产的一种――无形资产。但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发生耗费形成的自创商誉不予确认,明显违抗了两项会计准则。

其次,企业对自创商誉在形成时不予确认,不在会计信息中及时披露,就不能真正地、及时地反映企业以后的超额盈利能力,从而阻碍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同时也阻碍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现任的完成情形。也即,不及时确认自创商誉违抗了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原则。

再次,随着经济的快速进展,市场竞争的日益猛烈,企业间的并购愈演愈烈,只在产权转让时才确认自创商誉尽管是不合适的。因为如此如何说明:“如此庞大的商誉是否在合并收购之时才突然形成?它怎么说代表被收购公司何时何日的业绩?”因此,自创商誉应在其形成时刻予以确认,才能与有关会计准则相吻合,也符合目前经济进展的客观需要。

⒉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的会计方法。

由于企业的自创商誉专门难在形成时计量,我认为:只要一个企业能证明其具有猎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就可确认其具有商誉,就可运用超额收益法计量其商誉的大小,从而及时确认企业的自创商誉。

超额收益法也称直截了当法,是指通过估测由于存在商誉而给企业带来的预期超额收益,并按一定方法推算出商誉价值的一种方法。

超额收益法是依照“等量资本独得等量利润”的原理,认为既然企业存在超

额利润,就必定有与之相对应的资本(资产)在起着一种积极作用,只是账面上没有反映出来罢了,因此将企业的超额收益还原确实是商誉的价值。采纳此法运算商誉的价值,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确认企业已实现的超额收益。其运算公式为:

超额收益=(总资产酬劳率-行业正常投资酬劳率)×可辨认资产价值

或者:超额收益=销售收入×(实际销售利润率-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上述公式均假定企业各年度猎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持平,假如各年度猎取的超额收益不等,则可采纳复利终值运算方法将各年度超额收益折算成计量商誉的价值。

第二步,将运算的超额收益按照资本利润率还原为猎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即商誉的价值。其运算公式为:

商誉价值=超额收益/行业平均资产(或销售)利润率

假定A公司某年度的利润总额为1100万元,不包括商誉的资产总值为1亿元,资产酬劳率为11%。从有关资料获悉,该行业的平均资产酬劳率为10%。

则:超额收益={1000×(11%-10%)}=100万元

商誉价值=100/10%=1000万元

从上例运算过程可知,采纳此种方法运算商誉的价值,数据采纳已实现的超额收益、现行行业平均利润率等,真实可靠,容易猎取,回避了专门多人为估测的主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其他非量化因素的阻碍,运算出的商誉价值相对较为客观。

以上我们所说的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差不多上正商誉。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相关于正商誉而言的负商誉。下面我们打算就负商誉是否存在及其处理谈谈我们的看法。

五、对负商誉的会计摸索。

⒈关于负商誉是否存在问题的探讨。

所谓负商誉,一样是指企业合并时购并时购并企业所支付的价款小于被购并企业净资产公允市价的差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号———无形资产(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时所支付的价款小于被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市价的差额,称为负商誉,负商誉应确认为企业的递延收益, 并在不短于5年

的期限内等额摊销,计入各期损益。”

关于负商誉是否应确认,会计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亨德里克森在其《会计理论》中认为负商誉在逻辑上不可能存在,假如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市价高于其售价,那么,企业的业主就会将其资产分开出售,从而实现其全部公允市价。但我们认为,负商誉确实有可能存在,要紧缘故如下:

①.业主可能急需资金而将其所有企业资产一揽子售出时可能要将其售价打个折扣,以达到尽快脱手变现的目的。

②.企业的许多资产实际上不可能分开出售,如分开出售则其价值可能反而会大为降低。这对许多专业配套设备来说尤为如此。

③.在被购并企业显现连年亏损的情形下,为了尽快将企业售出,幸免更多亏损,企业业主可能将企业降价出售。

④.购并企业在与被购并企业业主进行购并谈判时以较高的谈判技巧将购并价格压低。

⑤.被购并企业存在着隐性负债。这种情形在我国尤为突出。因此购并企业在确定购并价格经常常要压低购并价格,以补偿这部分以后的付出。

由此可见,负商誉是存在的。

⒉对负商誉会计处理的建议。

关于负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各国会计界有不同的做法。美国会计界将其按比例冲抵被购并企业非流淌资产的公允市价(有价证券投资除外),如非流淌资产的公允价值冲完后仍有余额,则列为递延收益逐年摊销。推其意,要紧是因为非流淌资产的公允市价可能不如流淌资产公允市价可靠,显现负商誉可能是因为非流淌资产价值高估引起。也有的国家将形成的负商誉直截了当贷记资本公积。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将负商誉全部作为递延收益处理,并在五年之内摊销。我认为,在会计实务中,考虑到我国大部分被购并企业是国有企业,存在有许多退休职工和冗员,他们以后的工作安置或退休工资、福利都将由购并企业承担。因此,如国家为照管购并企业,将被购并企业以低于净资产的公允市价的价格转让给购并企业,形成被购并企业的负商誉的,那么购并企业应将其作为“应对退休职工费用”或“备抵下岗职工就业安置费”处理,不能作为递延收益处理,以备在今后发生相关费用时抵减费用。

六、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对有关商誉的若干问题作了简要的分析。有关商誉的处理问题本确实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其本身不仅具有较难以定性的因素,而且它在确认和计量方面更有许多难以定量的因素。如何准确、合理的对商誉进行会计处理,这不仅关系着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也是会计理论进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待大伙儿进一步的探讨。我相信,随着知识经济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进展,商誉的确认和计量所面临的难题将迎刃而解。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将会达成更多共识。

要紧参考文献

1、汤云为、钱逢胜著:《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2、杨有红主编:《高级财务会计》第二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级会计实务(一)》,2001年10月第1版。

4、曹伟、金燕华:《商誉会计问题新探》,《财务与会计》2003年第2期。

5、黄晓榕:《也谈商誉的计价与账务处理》,《福建财会》2002年第4期。

6、辽宁省注协:《企业购并中商誉问题的探讨》,中华会计网校

( chinaacc )

7、李钰:《论商誉及其会计处理》,中华会计网校( chinaacc )。

8、董必荣:《知识经济与自创商誉的确认》,中华会计网校( chinaacc )。

9、伍千奎、傅冠强:《购买商誉的几个会计问题》,中华会计网校

( chinaacc )。

10、周庆荣:《负商誉的确认与计量》,中华会计网校( chinaacc )。

11、龚凯颂、贺南珍:《关于商誉会计理论的摸索》,《财会月刊》,2001年第20期。

12、宁敏:《简评商誉的系统摊销法与价值减损法》,《财会月刊》,2002年第8期。

13、张鸣、王明虎:《对商誉会计理论的反思》,《会计研究》,1998年第4期。

商誉会计的困惑、思考与展望共10页word资料

商誉会计的困惑、思考与展望——商誉会计专题学术研讨会 观点综述 发布时间:2011-01-10 浏览人数:1995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誉的价值及其重要性日益凸现, 尤其是随 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全球并购浪潮风起云涌, 商誉成为企业并购中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商誉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 但由于其特殊性与复杂性, 使得商誉至今仍是 困扰会计界的难题之一。 2010年 6月 26日, 由中国会计学会主办,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 兼并重组研究中心承办的“商誉会计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交通大学国际 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这是国内首次商誉会计专题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得到了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实务界及兄弟院校会计学知名专家的大力支持。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冯卫东副主任、财政部会计司王鹏处长、以及来自会计学会、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证监会、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厦门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商学院、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师生共 3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张秋生 教授主持, 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致开幕词。厦门大学会计系杜兴强老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杨辉老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玉菊老师、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尉然先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洪金明老师、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冯卫东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谢纪刚老师、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沈洪涛老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门瑢老师、湖南商学院朱开悉老师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本次研讨会采用主题演讲与圆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围绕商誉的本质、商誉确认、商誉计量及商誉相关信息披露等问题展开研讨。研讨会评选出优秀论文 5篇, 分别是杜兴强的《商誉的性质及对权益计价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基于企业会计准则 ( 2006) 的经验证据》, 谢纪刚、杨志海、张秋生的《我国上市公司合并商誉中合并成本的公允价值计 量》, 冯卫东的《知识经济下商誉·企业并购商誉会计问题研究——基 于企业资源观视角》、李玉菊的《有关商誉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徐玉德、洪金明的《商誉减值计提动机及其外部审计监管——来自 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一、商誉的本质与要素归属: 理论视角与经验证据 根据美国在线辞典 (M-Wonline Dictionary) 对商誉的定义, 商誉(goodwill)一词最早出现在12世纪。商誉是一个具有持续魅力的研究论题, 几个世纪以来, 曾经有不少学者和学术团体分别从法学、经济、会计学角度对商誉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但目前对商誉的认识仍存在很大差异, 主要有“好感价值论”、“无形资源论” 、“超额收益论” 、“协同效应论” 、“总计价账户论”等。多年以来, 由于对商誉本质的争议, 直 接导致了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困惑。商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是资产? 费用? 负债? 能力? 还是超额收益? 应当以何种会计要素加以确认? 对此参会 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辩论。

商誉会计论文

关于商誉会计思考 摘要:商誉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 是财务会计具有高度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深受理论界重视的难题。但从笔者对股票投资人和企业管理层所做的一次小范围调查中, 反映出现实中商誉会计信息对决策所起作用非常微弱。针对这一调查结果, 本文通过对目前商誉会计中的几个代表性问题进行分析, 从对商誉基本概念、特点和性质的认识,商誉会计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商誉会计的规范方法。 关键词:商誉计量思考 前言 商誉不仅是一个会计概念、经济概念,也是会计实务与经济生活中经常会面对的一个问题。但学术界和实务界至今对于商誉本质内涵的认识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析,以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现行会计标准对于商誉的会计处理。 一、商誉的含义及特点 (一)、商誉的含义 商誉是指企业在一定条件下,能获取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价值。具体地说,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却无法具体辨认的一种无形资源。商誉按其来源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两种。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而外购商誉则是在企业合并过程中形成的购并企业支付的价款高于被购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二)、商誉的特点 1、复杂性指商誉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 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资源优势或由于经营效率高以及历史悠久、人员素质高等。商誉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知识产权。多种因素包括生产经营能力、

商品品质和商业道德等。在市场竞争中,这些因素都是企业决策者们智力劳动的创造性成果,其外在形式表现为社会的评价,其内在实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2、长期性指商誉是企业通过参与市场竞争的长期、连续性活动逐渐形成的 企业要取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形成商誉知识产权,就必须经过大量的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广告宣传、公关活动和优质服务等一系列的长期智力投入方能形成。而一旦形成,它又具有惯性特征,即可以在较长时间里发生无形的作用。 3、依附性指商誉在无形资产中属于不可确定的指无形资产,它不能离开企业而单独存在,单独出售。它只有在企业整体出售成交,或整体合并成功后,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除企业合并外,商誉不得作价入账。商誉是由企业享有的而且不可分离的权利。企业的商誉是社会或他人包括同业竞争者基于对其生产、经营、服务标准方面品质的总体评价,而这种评价是通过经营者日常的市场交易行为与竞争活动逐渐形成的,是外界对企业的信用与名誉状况的客观认同。所以,商誉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企业,离开了某一特定的企业,这种商誉就变得毫无价值。 4、经济性指商誉是与财产权相联系的权利 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良好的声誉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反之,任何对其商誉的诋毁、贬低行为,都可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可能导致该企业破产、倒闭的严重后果。因此,诋毁、贬低竞争对手商誉的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商誉会计研究的现状 商誉会计主要研究和解决商誉的确认、计量、账务处理、披露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商誉本质问题。 商誉作为会计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源于企业合并业务。企业合并主要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三种形式。其中,吸收合并可以说最直接地提出了商誉会计问题。吸收合并时,兼并企业出示的购买价格(购买成本)有时高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把购买价格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商誉来探讨,使商誉问题开始进入会计的视野。为了对企业兼并时表现出的商誉与企业生产经营中创造的商誉相区别,会计界对前者(即企业合并时表现出的商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对商誉若干问题的会计摸索 三明电业局多种产业部陆立丰 [内容提要]商誉及商誉会计自19世纪末以来,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最具争议的论题之一。商誉问题通过长期的探讨,其定义及外购商誉应确认入账的做法早已为会计理论界所同意。但对外购商誉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自创商誉是否应确认入账、以及负商誉是否存在等问题,仍旧存在广泛争议。近年来,随着企业兼并浪潮的涌现,商誉的会计问题日益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在对商誉性质、定义分析、明白得的基础上,从外购商誉、自创商誉、以及负商誉三个方面,对商誉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这些问题的个人看法和建议。仅供参考。关键词:商誉确认计量 正文 一、引言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知识经济的进展,新兴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各类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众多的事例证明,拥有和制造良好的商誉对企业的生存和进展是极具益处的。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之因此在久经岁月之后仍能在同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专门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其久负盛誉。可口可乐,在专门多人的心中,看起来已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是代表着一种时尚、一种文化;中国的海尔,在几经风雨之后,终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声名显要。海尔集团的飞速进展,不仅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榜样,同时也为该集团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这种良好的商誉对企业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现在正处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时期。随着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的不断进展,在资产评估中关于企业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已日益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商誉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传统做法上应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从对商誉定义的明白得动身,对外购商誉、自创商誉和负商誉三个方面对商誉进行会计摸索,并提出对商誉的理论认识和实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姓名:赵兴月 班级:会计三班 学号:10070341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摘要:商誉是现代企业一种重要的资产。依据商誉的取得方式,商誉可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外购商誉是指由于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核算而形成的商誉;其他商誉即是自创商誉或称之为非外购商誉。随着当今企业拓宽生产经营渠道、开拓新的市场,商誉作为企业实现迅速发展壮大途径之一的合并活动在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商誉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其会计处理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研究的热点。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不可辨认的资产——商誉的会计处理有了明确的规范和重大变化。以更好地反映企业购并资产潜在的经济价值,进而真实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研究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系统揭示了确认计量相关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有深远的实践意义。本文从商誉的概念及商誉的特征出发,明确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以及新会计准则中商誉处理的变化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商誉,自创商誉,外购商誉

Thinking of goodwill accounting Abstract: Goodwill is an important asset of modern enterpriseWay based on goodwill, goodwill can be divided into outsourcing business reputation and goodwill. Her own purchased goodwill is formed by merger of enterprises by the purchase method of accounting of goodwill; Goodwill is created goodwill or other non purchased goodwill. . With today's enterprises to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to open up new markets,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growth as a business one of the ways to achieve the merger activity in the economy played a pivotal role. As the goodwill of the special nature of its accounting treatment has been the accoun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search. February 15, 2006 issued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the non-identifiable assets - goodwill accounting standards with a clear and significant change. To better reflect the potential economic value of assets acquired, and thus a true reflection of corporat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goodwill, the system reveals a recognition of measurement-related issues, not only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more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goodwill and the goodwill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rting, clear measurement and recognition of goodwill, the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goodwill and new goodwil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changes in treatment are discussed. Keywords: goodwill,own goodwill, purchased goodwill

关于商誉会计的思考

关于商誉会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8-06-06T11:44:02.17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下作者:韩雪莹[导读] 由于并购商誉在企业并购中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对商誉随着市场上不断涌现的企业之间合并收购的经济交易增多而重视。本文对商誉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概括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摘要:由于并购商誉在企业并购中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对商誉随着市场上不断涌现的企业之间合并收购的经济交易增多而重视。本文对商誉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概括,将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作以比较,并总结新会计准则下我国商誉的特点,商誉会计在确认条件、计量方式以及报表列示方面的实务现状。希望本文探讨可以对商誉会计发展有所实际意义。 1.商誉会计的含义 一般来讲,当收购方所付出的对价大于被收购方的可辨认净资产时,多出的金额要记为商誉,其被认为是企业的一项资产。有很多因素,比如地理位置,社会口碑,客户资源,管理团队的能力等,都会对其形成有促进作用。商誉一开始被人所知晓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授威廉·A·佩顿在《会计师手册》(Accountants’ Handbook)提出,如今已有近80年的改进和完善。 2.我国商誉会计的实务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大方向上开始呈现出与国际接轨的趋势,然而,对于我国来讲,市场状况的不成熟可能会导致一些规定在实际操作时会出现各种疏漏。本文分别从商誉的确认、后续计量和在报表上的列示,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2.1商誉的确认 目前来讲,商誉的确定以购买法为基础。在不同的合并理念下,有不同的计量结果。现行会计规范要求基本采用“实体理论”。然而,无论是全部商誉法还是部分商誉法都采取“倒轧”的方式进行商誉的确认。 2.2商誉的后续计量 2.2.1商誉的计量方式结语 在商誉的计量中,新准则中只明确了对于并购日所确认的商誉的后续计量,却没有考虑并购双方因合并原因共享资源、结构优化等因素使期末商誉的价值大于期初价格的情况,也就没有对这方面做出规定。这可能导致不同企业的处理方式各异,以及对后续的财务报表的理解有所偏差。 2.2.2商誉的减值准备 在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时,新准则在计量单位、计量方式和计量时点所做出的规定可能出现在实际操作中有所障碍,从而影响其应该达到的效果。以下具体对上述几点进行分析: (1)计量单位:准则中采用“资产组”作为商誉减值准备的最小单元,然而准则对未对“资产组”做出明确要求,使得企业对其可以自行确定。 (2)计量方式:准则在折现率,预计使用年限等一些指标的选择上也未做出明确要求,但是在每年年末进行减值测试的情况下,因为每期间隔时间较短,如果企业每每根据市场条件对指标做出调整,会加重其负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3.对商誉会计的展望 3.1加强对合并商誉初始计量的把控 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下,若让其更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就要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培训,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令评估机构的水平更有说服力更有可靠性。同时,商誉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时,要充分考虑当前最有力市场,参考可以获取的市场信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划分为不同层级,选择最公允的方式对商誉进行估值。 3.2完善减值测试的方法 减值测试的计量单位上:我国应该明确对于商誉最小资产组的定义,借鉴美国对此的规定,完善其确认条件和和最低可接受的限度。这样可以相对统一测试单元,对实际操作减少难度,也增大了相同行业的可比性,为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3.3加强信息披露 关于自创商誉的信息披露,可以在遵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利用表外披露灵活的特点,对其进行表外披露。这样从企业协同效应角度考虑,报表使用者可以更加全面衡量其对主体的影响情况。并且,当前仅仅在报表的权益列中对并购带来的商誉进行单独列报,一定程度限制了报表使用者对商誉相关信息的掌握,因此,还应该增设商誉披露项目。 4.结语 本文结合现阶段的我国市场情况,发现商誉会计在初始确认方面因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有困难,从而提出完善相关评价机构的技术水平,提高计量的可靠性。后续计量上准则对负商誉和自创商誉方面没有涉及,并且在减值准备的时点、测试单元、计量方式上存在企业自主空间较大,可能出现账面与实际有出入,建议完善减值测试的方法。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王志宏.杜丽丽.商誉之惑:商誉的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月刊.2016.(31):66-69 [3]黄晨慧.商誉会计的初始确认及后续处理的研究[J].案例研究.2016.(12):112-115 [4]王超.上市公司对商誉计量.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2015.(10):16-18 [5]蒋倩如.张鸣.我国商誉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财会月刊.2015.(20):44-46 [6]吕鹏.师书丽.商誉计量以及减值测试的矛盾和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15.(10):60-63 [7]邵争艳.商誉会计变迁国际比较与启示[J].财会通讯.2015.(07):112-115

关于商誉若干问题的会计思考(doc 10页)

关于商誉若干问题的会计思考(doc 10页)

在正处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随着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在资产评估中关于企业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已日益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商誉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传统做法上应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从对商誉定义的理解出发,对外购商誉、自创商誉和负商誉三个方面对商誉进行会计思考,并提出对商誉的理论认识和实务意见,仅供参考。 二、对商誉定义的思考 ⒈有关商誉性质的微探 关于商誉的性质,学术界有许多论述,比较权威的观点当属美国当代著名会计理论学家亨德里克森(Hendriksen)的看法。他在其专著《会计理论》中介绍了三个论点: (1).商誉是对企业好感的无形价值。(2).商誉是企业超额盈利的现值。(3).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 我们认为,上述3种观点从商誉特征或性质的不同方面研究了商誉,强调了商誉的某些特征、本质和计价方法。但三种观点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联系的,“对企业好感的价值”说明了商誉产生的原因,“未来超额收益的现值”说明了商誉的实质,而“总计价账户”则说明了外购商誉的计价方法。 2、对商誉定义的理解。 目前,会计界将商誉普遍定义为: 商誉是企业特殊的无形资产。商誉通常是指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客户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 综合商誉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商誉本质上是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的无形资源。一般来说,商誉可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外购商誉是指企业购并时购并方所支付的价款与被购并方净资产公允市价的差额。当这一差额为正时,称为正商誉。相反,当这一差额为负时,称为负商誉。一般情况下,我们所指的外购商誉是正商誉。外购商誉在实施合并以后,实质上就转化为外购企业的自创商誉。 三、对外购商誉确认与计量的会计思考。

商誉会计理论浅谈

目录 内容摘要 1 一、商誉的性质、构成因素和特性 1 (一)商誉的性质 1 (二)商誉的构成因素 2 (三)商誉的特性 2 二、商誉的会计处理 3 (一)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 3 (二)购买商誉的会计处理 4 1.购买商誉的确认 4 2.购买商誉的计量 5 3.购买商誉的摊销6二、负商誉7 (一)对负商誉的存在问题的思考7 (二)对负商誉性质的思考9 (三)对负商誉会计处理问题的思考10 参考资料11

商誉会计理论浅谈 内容摘要:目前,随着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的发展,在资产评估中关于企业商誉的性质、确认和计量以及负商誉等问题,已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商誉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应该有更深入的探讨,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商誉、负商誉 一、商誉的性质、构成因素和特性 (一)商誉的性质 关于商誉的性质,主要有两种观点: 1、超额收益能力观点 该观点认为,商誉是指企业获取正常盈利水平以上收益的一种能力。在企业联合中,购受企业支付的买价高于所取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因为预计所取得的净资产能获取超过正常盈利水平的利润,即有商誉存在。美国学者指出:“如果一家企业有优越的盈利能力,即从企业购受者的观点计算,在现有有形资源的基础上有能力获取正常的或代表性报酬率以上的盈利,而且,这种优越的营利能力不是由诸如专利或专营权等专有的权利所确立,可以认为该企业拥有商誉或一般无形价值。 2、总计价帐户观点 中南财经大学的阎德玉教授认为:“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会生息资产,而只是特殊的计价帐户,它表明该实体各项资产合计的价值(整体价值),超过了各项资产个别价值的总和即‘整体大于组成部分的总和’。”究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原来企业拥有许多未入帐的资产,如优秀的管理人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制度,忠实的客户和有利的地点等等。而商誉就代表了企业上述各种未入帐的无形资源。 实际上,上述两种观点并无冲突,超额收益能力观点说明了商誉的基本性质,总计价帐户观点则是对超额收益能力观点的补充和充实。商誉是企业的一种超额收益能力,但它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求其原因,是因为企业有一些未入帐的无形资源。从另一方面说,如果商誉作为总计价

关于商誉及商誉会计的思考毕业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 点"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关于商誉及商誉会计的思考

目录 目录 (1) 摘要与关键字 (2) 一、商誉的含义及其特征 (3) (一)商誉的产生及含义 (3) (二)商誉的特征 (4) 二、商誉的确认 (4) 三、商誉的计量 (5) (一)商誉的价值计量 (6) (二)商誉的摊销 (6) 四、我国商誉问题的研究 (7) (一)我国目前商商誉会计处理的现状 (7) (二)完善商誉会计准则的建议 (7) 五、结论 (8) 参考文献 (9)

关于商誉及商誉会计的思考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商誉的会计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的难题之一,但是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却是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商誉的产生、含义以及特点,从此方面对商誉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了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存在着不同的处理方法,所以在此从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接下来对国内外在商誉的摊销问题上不同的认识进行对比,然后根据目前国内的形式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最后,负商誉的问题也是这些年商誉会计中存在的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是否对其进行确认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分歧,但是我们仍然要有一些方法对其进行处理,所以对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商誉自创商誉外购商誉商誉摊销

自从十九世纪末商誉在会计账簿上出现以来,商誉问题一直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学者的关注,无论是名家巨擎还是学林新锐,都试图在这一问题上一展才智,论述之丰,观点之多,分歧之大,是其他会计问题所无法比拟的.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显著作用使得企业中的知识和智慧所形成的无形资产与日俱增,并且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就是不可确定的无形资产——商誉,特别是在高科技企业中,商誉已逐步成为企业资产的主体. 本文对商誉的会计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比较,相应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并对我国的商誉研究及其规范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完善商誉会计的理论研究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一、商誉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商誉的产生及其含义 追本溯源,“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Goodwill:It’s Nature and How to Value It”一文中,引用了1571年出现在英格兰的那句话:“我把我采石场的全部利益和商誉……都给了约翰·斯蒂文。”普遍认为,这是商业上关于商誉的最早记录。1859年,英国法官卡多佐(Cardozo)将商誉定义为: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有关的一切,以及与企业有联系,并由它们能使企业受益的一切有利条件. 19世纪末,商誉问题引起学术界,尤其是会计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讨论。此时,商誉普遍被理解为能使企业获得更多收益的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例如,1888年,英国一篇会计学术论文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这个概念在当时很有代表性。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E.S.Hendriksen)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从会计的角度对商誉的性质作了以下三种解释,称作商誉的“三元理论”:(1)对企业好感的价值;(2)超额收益价值;(3)总计价帐户论。 各国对商誉的定义各不相同。英国第22号标准会计惯例公告(SSAP22)《商誉会计》将商誉定义为:“商誉是企业的总体价值与企业可分离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之差”,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7号意见书(APB Opinion No.17)将商誉定义为“被收买公司的成本超过其可辨认净资产价值的差额”,这两种观点都是从超额盈利观和剩余价值观的角度对商誉进行定义的。而澳大利亚第18号会

浅析商誉会计【会计实务经验之谈】

浅析商誉会计【会计实务经验之谈】 一、商誉的内涵 学术界对商誉争议一直较大,代写论文最具权威的当属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对商誉性质作的三种解释,称作商誉的“三元理论”。一是商誉是对企业好感的价值。这观点认为商誉来源于有利的商业联系,良好的职工关系和顾客对企业的好感,这种好感可能起源于有利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独占的特权和好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当企业整体买价超过其各单项资产价值的总和,即认为超额支付的部分为这些无形属性的代价。二是商誉是企业超额盈利的现值。这里所说的“超额盈利”是指在较长时期内能获取较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润。因为短期超额赫利只能被认为是偶然利得,不能因此确认企业有商誉。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是:人们之所以认为一个企业有商誉,是因为这个企业能够较为长久地获得比其他同行更高的利润。三是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总计价账户”是继续经营价值概念和未人账资产概念的产物。继续经营价值概念认为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生息资产,而只是特殊的计价账户,它表明该实体各项资产合计的价值(整体价值)。超过了它们个别价值的总和,即整体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从会计账户处理角度来看,未人账资产概念认为商誉是计量了未人账资产的结果,包括优秀的管理人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制度、忠实的客户和有利的地点等。 可见虽然用不同的字眼来表示商誉,但本质是一样的,即企业长期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是一项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商誉也是基于这一本质定义的:指企业由于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顾客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的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企业的获得能力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 二、商誉会计争论 1、商誉的人账问题商誉通常按照其:来源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对于商誉人账争论主要包括商誉是否应该人账、人账价值的确定、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人账等问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商誉与作为整体的企业有荚。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摘要:随着企业兼并、收购浪潮的涌起,企业产权交易日益活跃,商誉在数量上日益巨大,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商誉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其会计处理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最具争议的议题。本文首先从商誉的内涵出发,明确商誉的计量和确认,结合商誉的目前现状,对商誉会计进行思考,并给出改进的构想。 关键词:商誉外购商誉商誉处理 1 商誉的内涵 1.1 商誉的界限 商誉表示人与人之间一种良好、友善的关系。但在企业运动中,商誉是指能获取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价值。具体地说,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却无法具体辨认的一种无形资源,其本质上为企业获取超额的能力。商誉的划分因形式而异,其中按照其来源不同,可将商誉分为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两种形式。其中自创商誉是基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经过企业自身的逐步积累和不断发展,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而外购商誉是指在企业合并的基础上,通过向购并企业支付高于被购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时的差价款项。 1.2 商誉的特点 (1) 长期性 指商誉是企业通过参与市场竞争的长期、连续性活动逐渐形成的。企业要取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形成商誉知识产权,就必须经过大量的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广告宣传、公关活动和优质服务等一系列的长期智力投入方能形成。而一旦形成,它又具有惯性特征,即可以在较长时间里发生无形的作用。 (2) 依附性 指商誉在无形资产中属于不可确指无形资产,它不能离开企业而单独存在,单独出售。它只有在企业整体出售成交,或整体合并成功后,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除企业合并外,商誉不得作价入账。商誉是由企业享有的而且不可分离的权利。企业的商誉是社会或他人包括同业竞争者基于对其生产、经营、服务标准方面品质的总体评价,而这种评价是通过经营者日常的市场交易行为与竞争活动逐渐形成的,是外界对企业的信用与名誉状况的客观认同。所以,商誉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企业,离开了某一特定的企业,这种商誉就变得毫无价值。 (3) 经济性。 指商誉是与财产权相联系的权利。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良好的声誉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反之,任何对其商誉的诋毁、贬低行为,都可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可能导致该企业破产、倒闭的严重后果。因此,诋毁、贬低竞争对手商誉的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 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商誉的确认是商誉计量、记录等的前提与基础,有关商誉会计处理的很多问题是由确认问题引起的,商誉按取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能给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的一项无形资源。自创商誉是否予以确认,一直是会计界颇受争议的问题。由于自创商誉通常具有价值不能可靠计量,以及所代表的未来超额盈利能力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出于可靠性和稳健性的考虑,各国会计准则都规定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 2. 1 外购商誉的确认 将外购商誊确认为一定的会计要素项目是对其进行会计处理的起点。目前世界各国确认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种:(1)将外购商誉资本化为企业的永久性资产,以后时期不摊销;(2)将外购商誉资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以后一定时期内系统分期摊销;(3)外购商誉不资本化为企业的资产项目,而是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中立即注销。 三种处理方法的分歧在于是否将外购商誉资本化。在我国,当控股公司购买

关于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于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商誉是会计理论与实务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商誉对企业全部资产来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如今经济发展的状况下,商誉作为现代企业中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与企业的现实收益与未来发展关系密切。因此,企业商誉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经营者与投资者的关注。但目前对商誉会计处理并不是很完善。研究商誉会计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要从商誉的特点到形成过程及现状再到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商誉会计;处理问题;解决对策 1.有关商誉会计的理解 1.1商誉会计的定义 商誉是指企业通过掌握先进的技术或优越的地理位置等条件获得客户的信任,在预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的。商誉会计主要研究商誉的确认、计量、财务处理、披露等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商誉本质问题。 1.2商誉的本身的性质 对于某些事物的相对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不同的时期对于商誉的概念与解析有所不同,其中关于商誉本身性质的理解,相对具有威慑力的解释是美国权威会计学者(亨德里克森)所阐述的《会计理论》文章中提到的三个概念,分别是“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以及“总计价账户论”。以上所述的三个概念论被誉为商誉的“三元理论”。 “三元论”是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介绍的商誉的本质。好感价值论是从资产的角度定义的商誉,但它只列举了商誉的特点却不能很好的解决商誉计价问题。超额收益论中说能够产生超额收益,但没强调其产生因素的多样化。总计价账户论是从方法的角度说明的商誉的计量方法,而并非定义。 2.商誉会计理论 2.1商誉的确认 商誉会计主要研究和解决商誉的确认、计量、账务处理、披露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商誉问题。商誉会计处理的很多问题由确认商誉开始。因此,商誉的确认尤为重要。商誉按其形成来源的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 2.1.1自创商誉 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身创立和积累起来的各种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并且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对自创商誉的确认,虽然承认自创商誉的存在,但各国会计准则都没有明确规定,会计界对自创商誉的处理态度一般是不进行确认和计量。 2.1.2合并商誉 也称购买商誉,是在企业合并时,并购企业支付的价款与被并购企业各项资产负债的差额。如果合并商誉差额为正就会形成正商誉,合并商誉差额为负即负商誉。合并商誉产生于企业的合并且所占收购价格比重越来越大,可以将其作为一项资产确认,或将其注销作为收购企业股东权益的减少。 2.2商誉的计量 由于没有对自创商誉计量的相关规定,因此,商誉的计量其实就是合并商誉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 11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摘要:新经济时代,商誉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则成为会计核算中的一大难题,因此对于商誉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应该有更深入的探讨,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贡献。本文以商誉的定义、性质、构成为基础,对自创商誉、外购商誉、负商誉做一些分析。 关键词:商誉;自创商誉;外购商誉;负商誉;减值测试 ? 在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贡献与影响与日俱增的知识信息时代,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是日益频繁。由于商誉在这些经济业务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对商誉在企业中的的确认和计量以及其账务处理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商誉问题的研究在会计学上是争论不休的,以至于有学者说:“会计学界争议最大,讨论时间最持久,至今仍有意见分歧,恐怕莫过于‘商誉’”。那么在现今社会,我们在商誉问题上的争论主要有:商誉性质的不同认识、自创商誉是否进行确认、外购商誉的计量问题及负商誉是否存在等。关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会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商誉理论概述 (一)商誉含义的理解 商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晚期,开始出现在企业会计账簿上的商誉,反映的并不是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或导致超额利润的一切因素,而是企业产权交易过程中实际交易价格与企业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尽管早期人们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带有一些无可奈何的意味,但商誉概念的产生,在会计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因为商誉概念在会计上取得合法身份后,其他的无形经济要素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等也相继得到了合法认可,人们的认识由量变达到质变,于是无形资产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贵州大学国资处的胡北忠在《商誉计量及财务处理浅析》中说:“从企业经济发展来看,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但无法具体区分,能够对企业收益产生影响的各种要素的综合资本化价值。”商誉是反映企业良好的盈利能力,是企业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美国FASB将商誉界定为:一种不能独立于企业整体而存在,无法具体衡量其形成所需的成本,且其价值不能单独计量、不能独立出售的无形资产。从各种定义来看,商誉是依附企业而存在的,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的资产。由于商誉是企业各种未入账的不可单独确认的无形资源的混合,这就决定了商誉是与企业联为一体不可分的。因为它不能独立存在,具有附着性特征,与企业的有形资产和环境紧密相连。它既不能单独转让、出售,也不能以独立的一项资产作为投资,所以,它只能依附于企业整体。 (二)构成商誉的主要因素 由于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在会计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虽然商誉的构成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构成商誉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15项:(1)杰出的管理队伍;(2)优秀的销售组织;(3)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4)有效的广告;(5)秘密的工艺技术或配方;(6)良好的劳资关系;(7)优秀的资信级别;(8)领先的员工培训计划;(9)在社会中较高的地位;(10)才能或资源的发现;(11)优惠的纳税条件;(12)有利的政府政策;(13)与其他公司的良好协作;(14)占有战略性的

论文--商誉会计若干问题的讨论

商誉会计若干问题的讨论 一、商誉的形成 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 Commercial Goodwill”一文中对商誉的最早记录。初期商誉指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在1901年英国的税收专员案中,法院将商誉定义为“形成习惯的吸引入的力量”、“企业的良好名声、声誉和往来关系带来的优势。”19世纪末,英国一学者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这个概念在当时很具代表性,即认为商誉是指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在20世纪,商誉进一步演变为导致超额利润的一切因素。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商誉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对商誉的一般定义为:商誉通常是指一个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是企业能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潜在经济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水平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商誉按其形成来源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自创商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己创立和逐渐积累起来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资源。合并商誉也称外购商誉,是企业合并过程中形成的并购企业支付的价款与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如果合并商誉确认时的差额为正即形成正商誉;如果合并商誉确认时的差额为负即形成负商誉。 二、对商誉本质的思考 商誉的经济含义是企业收益水平与行业平均收益水平差额的资本化价格。它是由顾客形成的良好声誉、企业管理卓著、经营效率较好、生产技术的垄断以及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所产生的。 商誉能为企业创造间接的经济效益。它之所以作为一项资产具有价值,正是因为它的这种效益性特征。它是企业收益水平与按社会平均收益率计算的差额的资本化价格。人们通常是采用资本化率把企业超额收益还原求得商誉价格的,而资本化率实际上又是投资(投入资本)报酬率,企业超额收益经过还原所得的就是创造这种超额收益的资本

商誉会计的困惑、思考与展望

商誉会计的困惑、思考与展望——商誉会计专题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发布时间:2011-01-10 浏览人数:199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誉的价值及其重要性日益凸现, 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并购浪潮风起云涌, 商誉成为企业并购中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商誉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 但由于其特殊性与复杂性, 使得商誉至今仍是困扰会计界的难题之一。 2010年6月26日, 由中国会计学会主办,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承办的“商誉会计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交通大学 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这是国内首次商誉会计专题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得到了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实务界及兄弟院校会计学知名专家的大力支持。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冯卫东副主任、财政部会计司王鹏处长、以及来自会计学会、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证监会、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厦门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商学院、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师生共3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张秋生教授主持, 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致开幕词。厦门大学会计系杜兴强老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杨辉老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玉菊老师、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尉然先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洪金明老师、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冯卫东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谢纪刚老师、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沈洪涛老师、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门瑢老师、湖南商学院朱开悉老师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本次研讨会采用主题演讲与圆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围绕商誉 的本质、商誉确认、商誉计量及商誉相关信息披露等问题展开研讨。研讨会评选出优秀论文5篇, 分别是杜兴强的《商誉的性质及对权益计价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基于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的经验证据》, 谢纪刚、杨志海、张秋生的《我国上市公司合并商誉中合并成本的公允价值计量》, 冯卫东的《知识经济下商誉·企业并购商誉会计问题研究——基于企业资源观视角》、李玉菊的《有关商誉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徐玉德、洪金明的《商誉减值计提动机及其外部审计监管——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一、商誉的本质与要素归属: 理论视角与经验证据 根据美国在线辞典(M-Wonline Dictionary) 对商誉的定义, 商誉(goodwill)一词最早出现在12世纪。商誉是一个具有持续魅力的研究论题, 几个世纪以来, 曾经有不少学者和学术团体分别从法学、经济、会计学角度对商誉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但目前对商誉的认识仍存在很大差异, 主要有“好感价值论”、“无形资源论” 、“超额收益论” 、“协同效应论” 、“总计价账户论”等。多年以来, 由于对商誉本质的争议, 直接导致了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困惑。商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是资产? 费用? 负债? 能力? 还是超额收益? 应当以何种会计要素加以确认? 对此参会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辩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