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章节题库(7-8章)【圣才出品】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章节题库(7-8章)【圣才出品】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章节题库(7-8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大众传播

一、概念题

1.大众传播(宁波大学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8年研;江西师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7年研;同济大学2014年研;西南大学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2年研;南京理工2010年研;武汉理工2009年研)

答: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授予地位功能(南林2019年研;暨南大学2018年研;河北大学2013年研)答: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是由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之一,是指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大众媒介的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传播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河北大学2018年研)

答:(1)大众传播“麻醉功能”的提出

“麻醉功能”,又称“麻醉精神”,是大众传播的一大消极功能,1948年由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提出。

(2)“麻醉功能”的主要观点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的产品把人们吸引到对事物的关注和讨论上,而不是对这些事物采取相应的行动。大众媒介虽然可以将人的感受延伸到一个更为深广的空间,人们可以不断地通过媒介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但人们由于花了很多时间在媒介接触上,而且满足于这种间接的接触,便不再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而是消极旁观。

绝大多数广播节目、电影、杂志和相当一部分书籍和报纸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的鉴赏力造成了不良影响。大众传播所提供的文化娱乐节目的水准不及正规教育和高级文化,而只是一种作为工业社会产物的大众文化。这种产物,相对于有创造力的文化产品而言是一种堕落。

(3)对“麻醉功能”的评价

人们过多依赖于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间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也逐渐减少,甚至与社会、社群逐渐疏远和陌生。日本也有一种说法“容器人”,指人们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连接。他们的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都源于电视,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无法应付现实世界的种种变化,成为了“电视人”和“沙发土豆”。

2.简述拉斯韦尔与默顿关于传播的功能的观点。(北大2018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拉扎斯菲尔德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观。(湖南师大2017年研)

答:(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做出较全面分析的是H. 拉斯韦尔。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环境监视功能

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②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拉斯韦尔的观点被称为传播的“三功能说”。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备这些功能,而且起着突出重要的作用。

(2)默顿的传播功能观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下述三种功能:

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团体乃至人物或社会活动,只要得

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大众传播的这项功能主要来自它的公开性。在通常情况下,即使人们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有所知晓,也不会发生有组织的社会制裁行动。但当大众传媒将问题公开化以后情况则不同,一般公众就会感受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的行列中去。

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大众传播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3.简析赖特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中的“社会化功能”的主要观点。(人大2018年研)相关试题:赖特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长沙理工2019年研)

答:(1)赖特的“四功能说”

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中,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即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和提供娱乐四种功能。

①环境监视

大众传播是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政治、经济、生活)的信息需要。

②解释与规定

大众传播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解释与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是一致的。

③社会化功能

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个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相对应的。

④提供娱乐

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

(2)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赖特的“四功能说”中的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相对应的,也有一些学者将之称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即通过大众媒体中他人行为方式的描述,我们学习特定角色的行为方式,这会直接影响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期待。

拉斯韦尔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当代信息工业发展迅速,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大众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总之,这一功能强调了大众媒介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简述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南开大学2019年研)

答:“拟态环境”由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它指出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效果。该理

论认为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藤竹晓在李普曼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核心观点为:(1)许多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

(2)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

5.简析“拟态环境”与“现实社会环境”的联系与区别。(湖南师大2016年研)答:拟态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1)拟态环境与现实社会环境的联系

拟态环境是从现实环境中抽取出来的一部分,现实环境是全貌,拟态环境是局部。现实环境是拟态环境的母本。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也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拟态环境对于人们认识社会环境变动的具有客观必要性。人是通过媒介

所塑造的拟态环境来对现实的社会环境做出调整的,其显著特点是人所采取的行动最终是作用于现实环境的。

①拟态环境反映现实社会环境的变动

拟态环境是观念化的环境,而社会环境在本质上是物质世界,它们性质是不同的,拟态环境是现实社会环境的反映。现实世界的存在不依赖于媒介世界,但现实世界的发展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媒介世界的反作用。

②拟态环境反作用于现实环境

a.拟态环境比较正确、真实、全面地反映了现实世界的最新变动情况,为人们提供了现实世界的健全信息,从而有利于人们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的运动和变化。

b.拟态环境未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现实世界,这必然会导致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世界形成错误或扭曲的看法,难以把握现实世界的真相。

(2)拟态环境与现实社会环境的区别

现实环境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环境,拟态环境是通过大众媒介有选择性地“提示”现实环境中的客观变动而结构出一个符号化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6.什么是“信息环境”?为什么说信息环境会对人的行为起到制约的作用?如何理解“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华南理工2019年研)

相关试题:

(1)如何理解“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上海财大2019年研)

(2)简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北京师大2019年研)

(3)拟态环境的提出者是谁?简述他关于拟态环境的重要观点。(江西师大2018年研)答:(1)“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日本学者后藤和彦曾经为它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信息环境,即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并且,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理解这一概念应把握以下几点:

①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

②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不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③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或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信息环境”制约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控制功能。

(2)“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生活的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只能通过大众传播认知和把握环境并采取环境适应性行为,但是,正因为这种反应是实际的行为,所以它的结果并不作用于刺激引发了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这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信息环境”的特点。

①李普曼:现代人“与客观信息隔绝”的问题

早在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就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

a.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

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b.“拟态环境”是指“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c.人们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而这种反应的作用对象却是现实环境。这样,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②藤竹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1968年,藤竹晓在李普曼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a.许多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

b.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

7.解析何为“拟态环境”。(江西师大2018年研)

答:拟态环境由美国政论家李普曼提出。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题库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 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 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士资格认证: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是对急诊和危重正护士的从业资格进行的认证制度,即要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急危重症专科护士。 二、选择题 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C) 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 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 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的建立 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A) A.人工呼吸机 B.血液透析机 C.心电监护仪 D.除颤仪 E.输液泵 3.美国医学会于何年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 年 年 年 年 年 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多少个学科(D) 年,哪个学科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D) A.急诊医学 B.院前急救医学 C.灾害医学 D.危重症医学 E.急求医学

6.在我国,急症医学何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B) 年 年 年 年 年 7.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何年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D) 年 年 年 年 年 8.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B) A.上海中山医院 B.北京协和医院 C.广州珠江医院 D.北京304医院 E.四川华西医院 9.美国的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C) 年 年 年 年 E.终身 10.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始于(E) 年 年 年 年 年 三、简答题 1.简述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起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主要经历了急救护理的建立,危重症护理的建立以及急危重症狐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等几个重要阶段,相对应的标志性事件有: (1)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前线的英国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随着战场救护的成功实施,急救护理得以建立。 (2)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伤员救护过程中,南丁格尔还首次阐述了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的优点。从此,192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立了神经外科术后病房。1927年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在芝加哥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建立了休克病房,以救护在战争中受伤或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战士。这些都标志这危重症护理的雏形建立了。(3)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铁肺被用于救治脊髓灰质炎病人,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监护呼吸衰竭病人的“监护病房”建立。伺候,各大医院开始建立类似的监护单元。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危急重症护理学逐步建立和成熟。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教程 1. 传播类型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功能 人内传播的特点:1.人内传播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的,其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 2.人内传播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的特征:属于社会信息传播;“传者”与“受传者”角色可以随机交替;信息表达不规范;语言、非语言、类语言可以综合运用;信息反馈及时,传播效果当即产生;保密性强。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书上的)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 4、娱乐功能 5、经济发展功能 2. 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 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3.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 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所谓“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

《急危重症护理》习题集附答案

急危重症护理学习题集附答案第一章绪论【练习题】 A1型题 1.急诊医学发展最快的国家是 A.德国 B.日本 C.美国 D.芬兰 E.加拿大 2.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A.1972年B.1982年 C.1979年 D.1980年 E.1986年 X型题 3.以下哪些可以作为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A.急性心肌梗塞B.胃穿孔 C.病毒性肝炎 D.鼻出血 E.上消化道大出血 4.急诊医疗体系包括 A.医院前的救护 B.到达急诊室后的处理 C.普通病房的护理 D.重症监护病房的加强护理 E.转运途中的监护 5.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学习要求可有 A.抢救病人后及时总结救护经验 B.常去急诊室见习 C.在学习和生活中强化急救意识

D.只要肯花时间一定能练好急救技术 E.对朋友宣传急救号码 6.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现状是 A.急诊医疗体系基本建成 B.整体护理理念已逐步渗透入急危重症护理中C.急救护理技术尚需规范化 D.已意识到急救护理范围社会化的重要性 E.已经培养了大批急诊急救的专科护士 名词解释 1.急危重症护理学 2.急诊医疗体系 简答题 1.简述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方法。 2.谈谈你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认识。 【答案】 1.C 2.C 3.ABDE 4.ABDE 5.ABCE 6.ABCD 名词解释 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研究如何对各类急性病、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症病人实施抢救和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和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的新兴综合性学科。 2.急诊医疗体系:急诊医疗体系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和重症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在抢救急危重病人中发挥重要作用。 简答题(略) 第二章院外急救 【练习题】 A1型题 1.院前急救是指 A.急危重病人的现场救护 B.专业救护人员到来之前的抢救 C.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D.途中救护 E.现场自救、互救

重症护理学试卷及答案3答案

急重症组练习题题三 A1型题 1、CVP的高低,主要反映( C ) A、左心室前负荷 B、左心室后负荷 C、右心室前负荷 D、右心室后负荷 E、胸腔内压力 2、ARDS并发左心衰竭时,最佳的诊断方法是测定( D ) A、动脉压 B、中心静脉压 C、周围静脉压 D、肺动脉楔压 E、心排出量 3、诊断心肌梗死最实用的方法是( C ) A、临床特征 B、胸片 C、心电图 D、心脏超声 E、冠状动脉造影 4、当PO2少于多少时,SpO2的下降比PO2的降低更为迅速( E ) A、100mmHg B、90mmHg C、80mmHg D、70mmHg E、60mmHg 5、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多少,提示肾功能重度损害( E ) A、80ml/min以下 B、60ml/min以下 C、50ml/min D、40ml/min以下

E、30ml/min以下 6、无意识的病人,造成呼吸道阻塞最常见的原因是(D) A、会厌部痉挛 B、异物吸入 C、气道狭窄 D、舌根后坠 E、痰液壅塞 7、用于心肺复苏的药物中,目前首选的仍然是( A ) A、肾上腺素 B、利多卡因 C、阿托品 D、碳酸氢钠 E、苯妥因钠 8、实施电击除颤时,成人首次单相波除颤能量为( B ) A、160J B、200J C、260J D、300J E、360J 9、脑复苏的治疗措施中,头部降温要求头部温度在( D ) A、B、C、D、E、 0、脑复苏时,利用呼吸机过度通气,其目的是( D ) A、维持呼吸 B、纠正缺氧 C、促进排痰 D、减轻脑水肿 E、防止肺部感染 1、当尿量维持在多少以上时,一般说明休克已经纠正( C ) A、10ml/h B、20ml/h C、30ml/h D、40ml/h E、50ml/h 2、改善组织灌注的根本措施是( A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圣才出品】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的过程及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见表4-1)★★

表4-1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考点二: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 它是传播学史上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5W模式”见表4-2。 表4-2 “5W模式”

图4-1 “5W 模式” 2.香农—韦弗模式 该模式由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一文中提出。香农—韦弗模式见表4-3。 表4-3 香农—韦弗模式 图4-2 香农—韦弗模式

考点三: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 E. 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见表4-4。 表4-4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图4-3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见表4-5) 表4-5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教程》框架图(经典简洁版)

《传播学教程》框架图 1、国外1)共享说互动说符号说影响说 一、传播定义2、郭氏 二、传播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 三、传播功能:1、国外学者—————1)拉斯韦尔“三功能说”2)赖特“四功能说”3)施拉姆“功能观” (社会功能)4)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功能观” 2、传播的正面功能——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 什么是传播?3、传播的负面功能——1)混淆是非2)麻醉精神3)信息过量4)丧失自由 5)审美弱化6)影响健康7)国家主权 二/四四、传播模式:1、概念、内容、类型 五2、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拉斯韦尔模式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六/七/十三3、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4、系统传播过程模式1)赖利夫妇模式2)马莱茨克模式3)德弗勒模式 五、传播进程:口语——文字——印刷——电子 六、传播现状: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1)概念2)影响和冲击 2、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1)历史背景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个阶段 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重要问题1)国际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2)信息主权3)文化帝国主义…………………………………………………………………………………………………………………………………………………………………… 一、传播的符号1、信息——1)实质与特征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2、符号——1)定义2)特性3)类型 二、传播者1、传播者 2、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①集权主义②自由主义 ③社会责任④苏联共产主义 3、传播者与把关——1)“把关”“把关人”概念2)把关的原因:信息差异性—传者差异性—受众差异性 3)把关的过程:收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 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2)经济3)社会、文化4)技术5)信息 传播的过程?6)信息7)组织8)受众9)传者 三、传播媒介1、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 三/八2、认识媒介1)意义:认识传播手段、改进传播工作、认清发展方向 九/十2)观点:取长补短 十一/十二3)角度: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受众的参与度 4)类别: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 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其人2)其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3)意义和局限 四、受众1、受众:定义、分类、权利和动机 2、主要的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市场的受众3)权利主体的受众 3、受众与信息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 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 4、有关受众的主要理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 五、传播效果1、传播效果概念 2、传播效果研究历程 1)枪弹论:概述——宣传研究——缺陷 2)有限效果论:概述 │①霍夫兰与耶鲁研究——传播来源方面研究:知名度、可信度、休眠效果、动机 │传播方式方面研究:“一面理”VS“两面理”、“先说”VS“后说” │“结论由传播者提出”VS“结论由受众得出” │“情感诉求”VS“理性诉求” │传播对象方面研究:听从性、警钟效果、防疫论 │评价:劝服艺术与说服效果;拘泥于实验性数据;人工实验环境 │②两级传播理论——A、伊利研究B、舆论领袖C、两级传播与多级传播—评价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3)适度效果论:概述 ①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评价 ②创新与扩散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 ③议程设置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理论应用、评价 ④教养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 ⑤知沟假说——背景、理论提出、基本观点、原因分析、理论发展与改进、意义 4)强效果论:概述 沉默的螺旋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 5)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理论:个体社会化——群体整合——社会变革…………………………………………………………………………………………………………………………………………………………………… 一、传播学的产生确立1)产生的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社会科学的发展 2)为何诞生美国:政治——经济——社会 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 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5)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传播学是什么?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三、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 一/十四/十五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学派②文化研究学派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④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⑤法兰克福学派 3)两者的比较:研究目的——研究焦点——研究方法——社会观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法②内容分析法③控制实验法

急危重症护理学试题

单选题 1、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时的疼痛宜用( D )。 A.休息 B.硝酸甘油 C.消心痛 D.吗啡 E.安定 2、动脉穿刺部位首选( A ) A.左手橈动脉 B.右手橈动脉 C.腹股沟处股动脉 D.右手肱动脉 E.左手肱动脉 3、胸外按压的正确部位是( D ) A.胸骨中、上1/3交界 B.胸骨角 C.胸骨 D.胸骨中、下1/3交界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哪种心电图表现在心搏骤停中最常见( B ) A.心—电机械分离 B.室颤 C.房颤 D.心室停顿 E.室速 5、单人徒手心肺复苏,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是(B )。 A.5:1 B.30:2 C.15:1 D.5:2 E.15:2 6、急性强酸强碱中毒应给予(B )以保护胃黏膜。 A.牛奶或蛋清水 B.液体石蜡 C.清水或生理盐水 D.10%活性炭悬液 E.1:5000高锰酸钾液 7、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典型的临床表现为( B )。 A.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B.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 C.低血压、呼吸困难、心律失常 D.头痛、恶心、呕吐 E.发热、黄疸、腹痛 8、机械通气时的吸氧浓度一般不宜超过(E )。

A.21% B.30% C.40% D.50% E.50%~60% 9、需要较长时间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者,最好行( D ) A.经口明视插管术 B.经鼻明视插管术 C.环甲膜切开 D.气管切开置管术 10、人工呼吸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 ) A.胃扩张 B.肺炎 C.误吸 D.返流 11、心肺复苏时的给药途径目前不常用的是( D ) A.周围静脉 B.中央静脉 C.气管插管 D.心包穿刺 12、患者血乙醇浓度达到( A ),进入兴奋期,即感头痛、欣快、兴奋。 A.11mmol/L(50mg/dl) B.43mmol/L(200mg/dl) C.87mmol/L(400mg/dl) D.33mmol/L(150mg/dl) E.54mmol/L(250mg/dl) 13、以下哪一种休克不属于根据病理生理学方法进行的分类( C ) A.低血容量性 B.心源性 C.过敏性 D.阻塞性 14、下列对ICU设备管理中错误的是( D ) A.专人负责仪器的清洁、消毒、定期检查和维修 B.搬动仪器时应先关机 C.ICU抢救器械和药品应做到专人负责,定位置、定数量、定品种 D.ICU仪器可短时外借或挪用 15、进行心电监护,安装电极时,选择的导联应明显显示(A ) A.P 波 B.QRS 波 C.T 波 D.均应明显显示 16、代谢性酸中毒时最突出的表现是(A ) A.呼吸深快 B.心跳加快 C.嗜睡 D.恶心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大众传播 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过程)时,我们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当我们把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当我们把传播看作是(系统)时,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5.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传播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6.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7.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自我传播)、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8.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则主要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9.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一些学者认为,(施拉姆)“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应该是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这主要是指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 11.香农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与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1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而实现这种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反馈)。 13.传播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主要的两个流派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14.传播学的经验学派指的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指的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15.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之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16.经验学派认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不是(变革)现在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 17.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它是现代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之一,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 18.批判学派中的流派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19.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G.默多克)和(P.格尔丁)。 20.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学者主要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2019年急危重症护理学习题库

急危重症护理学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患者进入医院前的救护。 2.急救绿色通道:为了确保危重患者和急诊抢救工作及时、准确、有效进行,医院应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 3.M O D 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 4.急诊分诊:是根据病人的主诉、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以便安排救治程序及指导专科就诊的技术。 5.急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短时间内(数小时或数天)肾功能急剧、进行性减退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6.E M S 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综合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7.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 8.急性中毒:工业性毒物、药物、农药和有毒动植物,毒物的毒性较剧烈或短时间内大量、突然地进入人体内,迅速引起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9.血氧饱和度(S a O2):S a O2系指动脉血单位血红蛋白和O2的百分比。 10心搏骤停:是指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心脏,在严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突然停止跳动而不能排出足够的血液,引起全身缺血、缺氧。 11.中暑:常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或烈日暴晒下,是以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 12.重症监护病房(I C U):是医院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技术,对危重患者进行集中检测、强化治疗,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的医疗场所。 13.H e i m l i c h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抢救事物、异物卡喉所窒息的抢救方法。通过给膈肌下突然向上的压力,驱使肺内残留的空气气流快速进入气管,达到驱出堵在气管口的食物或异物的目的。 二、填空题 1.急诊科护理工作流程包括接诊、分诊、急诊护理和转诊四个环节。

最新急危重症护理学题库(精品收藏)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 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 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士资格认证: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是对急诊和危重正护士的从业资格进行的认证制度,即要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急危重症专科护士.二、选择题 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C) 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 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 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的建立 2.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A) A。人工呼吸机 B。血液透析机 C。心电监护仪 D.除颤仪 E。输液泵 3.美国医学会于何年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3年 E.1974年 4.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多少个学科(D) A.20 B。21 C.22 D.23 E。24 5.1983年,哪个学科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D) A.急诊医学 B.院前急救医学 C。灾害医学 D。危重症医学 E.急求医学 6。在我国,急症医学何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B) 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E.1986年 7.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何年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D) 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急重症护理学试题

德宏职业学院 2014 年 6月 护理 专业 专 科 《急危重症护理学》期末试卷A 卷 本试卷共6页共三大题,考生在作答前应先检查是否有缺页、白页、以防漏答。查对无 误后,请先填写考生信息,再答卷。 一、单选题 (请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卡内,每题1分,共80分) 1.2 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患者救治 A 人工呼吸机 B 血液透析机 C 心电监护仪 D 除颤仪 E 输液泵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不包括 A 医院前的救护 B 到达急诊室后的处理 C 转运途中的监护 D 普通病房的护理 E 重症监护病房的加强护理 3.以下病例不需启动EMSS 的是 A 心肌梗死 B 窒息 C 休克、骨折 D 乙型肝炎 E 急腹症 4. 关于抢救药品及设备的管理,哪项错误 A 定人管理 B 定品种数量 C 定期检查 D 定位放置 E 外借时一定要登记 5. 一位昏迷患者被家属送急诊科就诊,为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各种处置和治疗前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B 使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识制度 C 让患者(或家属)讲述患者姓名 D 实行双人核对制度 E 核对床号、药名、治疗途径 6. 我国ICU 病房护士人数和床位数之比为 A 0.4:1 B 1:1 C 2:1 D 2.5~3:1以上 E 5:1以上 7. 分诊程序应及时而简洁,一般要求在多长时间内完成 A 1~2分钟 B 3~5分钟 C 5~8分钟 D 8~10分钟 E 10~15分钟 8. 一工厂突发火灾,数十名伤员转运到急诊科,此时分诊护士的首要任务是 A 迅速检伤,病情危重程度分类 B 做好常规来诊患者的解释工作 C 发现危重患者立即投入抢救中 D 配合治疗区护士共同参与抢救 E 准备与来诊家属沟通 9. 患者,女性,24岁,高热一天,最高体温39.2℃,到急诊科就诊。查体:神清,胸前、 耳后出现散在水痘,无鼻塞、咳嗽症状。分诊护士正确的处理是 A 按高热患者分诊 B 按急重患者分诊 C 安排到隔离室就诊 D 按正常轻症患者分诊 E 安排到皮肤科会诊 10.分诊问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 测量生命体征 B 收取挂号费用 C 初步确定患者诊断 D 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E 了解患者的主诉 11.下列哪种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A 室颤 B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C 无脉性电活动 D 室速 E 停搏 12.下列哪项是基础生命支持的主要目标 A 迅速准确判断心、肺功能衰竭或停止,立即实施现场心肺复苏术 B 加强对脑细胞损伤的防治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C 应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建立和维持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 D 识别及治疗心律失常 E 改善并维持心肺功能 13. 进行心肺复苏时应将患者放置适当体位,下列正确的是 A 患者躺卧在软床上 B 头部位置高于心脏 C 双手放于胸前 D 仰卧位,头、颈部应与躯干保持在同一轴面上 E 可采取头高脚低位 14. 关于成人胸外按压的陈述,正确的是 A 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00次 B 胸骨下陷少于5cm C 停止胸外按压查看心电监护 D 胸骨下压时间长于放松时间 E 按压与通气之比为15∶2 15.判断心肺复苏有效的指标不包括 A 瞳孔由大变小 B 每次按压可触及颈动脉搏动 C 尿量增加 D 出现睫毛反射 E 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 16.终止室颤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是 A.胸外心脏按压 B.除颤 C.气管插管 D.球囊-面罩通气法 E.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抢救药物 17. 脑复苏的主要措施 A.维持血压和体温 B.降低低温和血压 C.防治脑缺氧、提高颅内压 D.防治脑水肿、利尿、维持体温 E. 维持血压、防治脑缺氧、低温 18. 患者,男性,49岁,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为诊断,送入急诊抢救区,此时患者突发 室颤,在对患者进行CPR 后,患者恢复窦性心律至61次/分,但呼吸仍需通过气管插管应用简易呼吸器进行支持,作为抢救配合护士,你应给予的人工呼吸频率是 A.每2~4秒一次 B.每4~6秒一次 C.每5~6秒一次 D.每6~8秒一次 E.每8~10秒一次 学年 学期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封…………………………线…………………… 考 生 答 题 不 得 超 过 此 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