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血液系统疾病

第八章 血液系统疾病
第八章 血液系统疾病

第八章血液系统疾病

考纲要点

一、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1.熟悉小儿造血特点,尤其是生后造血特点

2.熟悉小儿血象特点

二、小儿贫血总论

1.掌握贫血的诊断标准与分度

2.熟悉贫血的各种分类方法

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熟悉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2.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掌握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4.了解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四、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熟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

2.掌握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掌握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治疗

4.了解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预防

要点精解

一、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1.小儿造血特点:小儿造血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两个阶段。

⑴胚胎期(胎儿期)造血:又分为三个不同的造血期:

①中胚叶造血期——胎儿早期主要造血部位。

②肝(脾)造血期,还包括淋巴结、胸腺造血,均属髓外造血器官——胎儿中期

主要造血部位。

③骨髓造血期——胎儿晚期主要造血部位。

⑵生后造血: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某些特殊情况下可出现骨髓外造血。

①在出生后头几年内,所有骨髓均为红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5~7岁时长骨中出现脂肪细胞(黄髓),随

年龄增长,黄髓逐渐增多而红髓相应减少。到18岁时红髓仅分布于扁骨及长骨近端。黄髓有潜在的造血功能,代表着机体造血储备能力,当造血需要增加时,黄髓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

②骨髓外造血:小儿在生后头几年内(尤其是婴儿期),因缺少黄髓,骨髓造血的代偿潜力很小。当遇到某些异常情况机体需要增

加造血时(如:严重感染、溶血、贫血等),肝、脾和淋巴结等髓外造血器官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从而出现肝、脾、淋巴结增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病因去除后即恢复正常的骨髓造血状态,此现象称为髓外造血。它是小儿造血器官特有的一种代偿性造血反应。

2.血象特点:

⑴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及其变化规律: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的状态,红细胞生成素(EPO)合成增加,故红细胞数及血红蛋

白量较多,出生时红细胞数约为5.0×1012~7.0×1012/L,血红蛋白约为150~220g/L。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导致EPO合成减少,红系统造血减少;另外由于胎儿红细胞较大,寿命较短而致破坏增多(生理性溶血);加之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以上三方面因素使得小儿生后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逐渐减少,至2~3个月时红细胞降至3.0×1012/L左右,血红蛋白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至6月时恢复正常水平,称为生理性贫血。一般无临床症状,呈自限性,无需治疗。

早产儿发生更早,程度也更重。三个月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逐渐增加,在整个婴儿期红细胞数维持在约4.0×1012/L,血红蛋白110g/L左右。至7~12岁时达成人水平。此外,初生时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有核红细胞,一周内消失。

⑵白细胞数和分类及其变化规律:①白细胞数:初生时白细胞数为15×109~20×109 /L。7~10天后至整个婴儿期白细胞数为10×

109 ~12×109/L左右。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②白细胞分类: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60%~65% ,淋巴细胞约占30%~35% ,

生后4~6天二者比例相等,以后淋巴细胞比例增加,约占60% ,中性粒细胞约占30%~35% ,至4~6岁时二者比例又相等。以后白细胞分类比例同成人。初生时外周血中也可见少量幼稚中性粒细胞,数天内消失。

⑶血小板数:与成人相似,约为150×109~250×109 /L。

⑷血红蛋白种类和含量及其变化规律:胎儿6个月时HbF占90%,HbA仅占5%~10%;以后HbA合成逐渐增加,至出生时HbF占70%,

HbA30%,HbA2 <1%;

出生后HbF迅速被HbA所代替,1岁时HbF<5%,HbA 95%,HbA2 2%~3%;

2岁时达成人水平,HbF<2%,HbA 95%,HbA2 2%~3%。

二、小儿贫血总论

1.贫血的诊断标准与分度

⑴定义与诊断标准: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体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标准者。根据WHO资料,6个月~6岁者血红蛋白

<110g/L;6~14岁者<120g/L为贫血。6个月以下婴儿由于生理性贫血等因素,血红蛋白值变化较大,尚无统一标准。我国小儿血液会议暂定:血红蛋白在新生儿<145g/L,1~4个月<90g/L,4~6个月<100g/L,为贫血。海拔每上升1000米,相应诊断标准中血红蛋白增加4%。

⑵分度:根据外周血中Hb量分度,见表8-1

表8-1 根据外周血中Hb量分度(血红蛋白g/L)

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

儿童90~120 (≥6岁)

60~90 30~60 <30

90~110(<6岁)

新生儿120~145 90~120 60~90 <60

2.贫血的分类方法

⑴按贫血的病因分类:

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成不足所致贫血:如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破坏过多所致贫血:如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症。

③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丢失过多:如急、慢性失血性贫血。

⑵按贫血时红细胞形态分类:见表8-2

表8-2 根据MCV,MCH,MCHC三个指标分类

MCV(fl) MCH(pg) MCHC(%)

正常值 80~94 28~32 32~38

正细胞性贫血 80~94 28~32 32~38

大细胞性贫血>94 >32 32~38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 <28 32~38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 <28 <32

⑶按贫血时骨髓象特点分类:

①增生性贫血:贫血时骨髓造血显示增生(有核细胞数增多)者,如多数儿科贫血均属此类。

②增生不良性贫血:贫血时骨髓造血功能显示减低(有核细胞数减少)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

贫血,以6~24个月婴幼儿发病率最高,铁剂治疗有效。体内缺铁至出现贫血要经过3?个阶段:铁减少期(ID)、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缺铁性贫血期(IDA)。缺铁除使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外,还可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并可使含铁酶活性下降,出现非血液系统症状。主要病因有:

⑴储铁不足:如早产、双胎

⑵铁摄入量不足:如单纯乳类喂养而不添加辅食

⑶生长发育快:婴幼儿期,青春期

⑷铁吸收障碍:如腹泻及其它胃肠道疾病

⑸铁丢失过多:如钩虫病、消化性溃疡引起的慢性肠道出血

2.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2岁多见。起病缓慢,逐渐出现皮肤粘膜苍白、乏力、食欲减退、

少数有异食癖,可有烦躁或萎靡不振,年长儿常诉乏力、精神差、记忆力不集中、头晕、耳

鸣等。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心脏扩大,重者可发生贫血性心力衰竭。肝脾可轻度肿大。还

可引起组织器官的异常,如口腔炎、舌炎、胃酸分泌下降、反甲等。亦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

下降,对感染的易感性增高。

3.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⑴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央淡染区扩大,MCV<80fl, MCH<28pg,MCHC <0.32。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大多正常或轻度增多。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特殊改变。

⑵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各期红细胞均较小。胞浆少,染色偏兰(血红蛋白量少),

显示胞浆成熟程度落后于胞核。粒系及巨核细胞系一般无明显异常。

⑶铁代谢指标检查:①血清铁蛋白(SF):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在缺铁的ID期即下降,IDE和IDA期降低更明显,SF低于12μg/L,提示缺铁。由于感染、肿瘤、肝脏和心脏疾病时血清铁蛋白含量明显增高,故当缺铁又合并这些疾病时血清铁蛋白含量可不下降。②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红细胞内缺铁的证据,是缺铁的IDE期的典型表现。FEP>500μg/dl提示细胞内缺铁。FEP升高还见于铅中毒,慢性炎症和先天性原卟啉增多症。③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反映血浆中铁含量,在铁缺乏的IDA 期才出现。缺铁性贫血时SI下降,TIBC增高。SI<50~60μg/dl,TIBC>350μg/dl,TS<15%有诊断意义。但感染、肿瘤、类风关时SI也可下降。④骨髓可染色铁:铁粒幼细胞减少,细胞内铁减少。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

4.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⑴一般治疗:加强护理,避免感染。指导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吸收率

高的辅助食品,如肝、瘦肉、鱼等。注意合理搭配膳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⑵病因治疗:尽可能查找和去除病因。除上述饮食因素外,应治疗肠道慢性失血、钩虫病等。

⑶铁剂治疗:①口服铁剂疗效好,一般选用二价铁盐制剂。以元素铁计算一般剂量为4~6mg/kg·d,分三次口服,在两餐之间服用为宜,同时口服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在血红蛋白达正常水平后,铁剂需继服2个月左右,以补足铁的贮存量。②注射铁剂:因注射铁剂较易出现不良反应,应慎用。?适应证:口服铁剂后有严重胃肠道反应、或胃肠道疾病影响铁的吸收、或口服铁剂疗效不满意者,可改为肌肉注射给药。常用制剂是右旋糖酐铁或山梨醇铁,均含元素铁50mg/ml。③铁剂治疗反应:口服铁剂12~24小时后,细胞内含铁酶开始恢复,临床症状好转。网织红细胞于服药后2~3天开始增加,7~10天达高峰,2~3周后下降至正常。治疗1~2周后血红蛋白逐渐增加,一般3~4周达到正常。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增加铁储存。

⑷输血治疗:一般病例不需输血。适应证为:极重度贫血,或重度贫血并发心功能不全、明显感染或急需外科手术者。贫血愈重,一次输血量应愈小,速度应愈慢,以免加重心功能不全。Hb<30g/L者,输全血5~7ml/kg·次,或输浓缩红细胞2~3ml/kg·次;Hb在30~60g/L 者,输全血10ml/kg·次,或浓缩红细胞4~6ml/kg·次。有条件时均应输注浓缩红细胞。

⑸并发症治疗。

5.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⑴提倡母乳喂养。

⑵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吸收率高的辅食。

⑶鲜牛乳喂养时应加热以减少牛奶过敏所致的肠道出血。

⑷婴幼儿食品应加入适量铁剂以强化。

⑸早产儿宜自1~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

⑹做好孕母产前保健:预防早产,为缺铁孕母补充铁剂等。

⑺及时治疗各种导致铁吸收障碍或丢失的疾病。

四、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

或(和)叶酸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可促进DNA合成,其缺乏时导致

DNA合成障碍,幼红细胞核发育落后于细胞浆,形成巨幼红细胞,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亦

可发生巨幼变和核分叶过多。此时红细胞体积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用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治疗有效。维生素B12缺乏时还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常见病因有:

⑴摄入量不足: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B12丰富,而植物性食物一般不含维生素B12,故乳母长期素食而又未及时添加辅食者可致婴幼儿维生素B12摄入及储存不足。年长儿偏食或仅吃植物性食物者亦可引起维生素B12缺乏。叶酸在新鲜绿叶蔬菜及水果中含量较多,食物中的叶酸被加热后可被破坏,羊乳中叶酸含量很低,故如长期以奶粉和羊乳喂养而不及时添加辅食者易发生叶酸缺乏。

3.吸收障碍:慢性腹泻及其它胃肠道疾病可影响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吸收。

4.药物影响:长期应用抗生素、抗代谢药、抗肿瘤药可导致叶酸缺乏。

2.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多见于婴幼儿,6~12个月发病者约占2/3。起病缓慢。

⑴一般表现:颜面轻度浮肿、虚胖,皮肤蜡黄,头发黄而稀疏。?严重病例可有皮肤出血点或淤斑。部分病人皮肤、巩膜常有轻度黄疸。

⑵贫血表现:面色腊黄,疲乏无力。肝、脾常轻至中度肿大。

⑶神经精神症状:维生素B12缺乏时可出现表情呆滞,嗜睡,反应迟钝,少哭不笑,哭时泪少。?智力及动作发育落后,常有倒退现象。还常出现头部、肢体、躯干或全身震颤,甚至抽搐。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

⑷消化系统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舌炎、舌面光滑、舌乳头萎缩。

3.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⑴血象:呈大细胞性贫血,MCV>94fl,MCH>32pg。外周血涂片中以大红细胞为主,呈大卵圆形,中央淡染区不明显。易见嗜多色性及嗜

碱性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常减少。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分叶过多,5叶者>5%或6?叶者>1%应考虑本病可能,此种改变可出现在骨髓红系巨幼变之前,?因此有早期诊断意义。血小板可减少。

⑵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粒:红比例常倒置,?红系呈典型巨幼红细胞生成,即胞体增大,核染色质疏松,

胞核发育落后于胞浆,巨幼红细胞>10%。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亦有巨幼改变,特别是晚幼粒细胞改变明显,核质疏松、肿胀,分叶核粒细胞有分叶过多现象。巨核细胞也有核分叶过多现象,血小板较大,血小板生成障碍。

⑶特殊检查: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测定:维生素B12<100ng/L,叶酸<3ug/L为缺乏。

4.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治疗

⑴一般治疗:改善营养,及时添加辅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饮食中增加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品,如肉类、肝、肾、禽蛋、绿叶蔬

菜、水果等。加强护理,防治感染。

⑵治疗基础疾病,去除病因。

⑶补充维生素B12或(和)叶酸:①维生素B12 :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者以补充维生素B12为主,剂量为每次?50~100μg肌注,每周2~3次,连用数周,直至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象恢复正常。曾有以维生素B12 500μg一次肌注,效果亦好。②叶酸:每次5mg,每日3次口服,连用数周,至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象恢复正常。

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后6~12小时内,骨髓的巨幼细胞开始转变,48~72小时后巨幼变消失;第2~4天网织红细胞增加,5~7天后达高峰,此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迅速上升,故骨髓检查必须在治疗前进行才有助于诊断。但精神神经症状恢复较慢。

5.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预防:

⑴改善乳母的营养状况

⑵及时添加辅食

⑶控制感染性疾病

强化试题

㈠A1型题

1.小儿出生后主要造血器官是:【】

A.肝脏

B.脾脏

C.淋巴结

D.胸腺

E.骨髓

2.关于髓外造血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 常见于造血需要增加时

B. 病因去除后造血可恢复正常

C. 肝、脾、淋巴结肿大

D. 末梢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及幼稚中性粒细胞

E. 可发生于生前与生后的各个年龄段小儿

3.关于小儿生理性贫血,下列哪项错误:【】

A. 与出生后红细胞生成不足、红细胞破坏过多、血液稀释等有关

B. 与出生后小儿血氧含量变化无关

C. 足月儿一般至出生后2~3个月是最显著

D. 一般出生后6个月恢复正常

E. 因呈自限性,故一般无需治疗

4.正常小儿白细胞分类出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两次交叉的年龄分别为:【】

A. 1~3天及1~3岁

B. 4~6天及4~6月

C. 4~6个月及4~6岁

D. 4~6天及4~6岁

E. 7~9天及7~9岁

5.关于小儿贫血的诊断与分度标准,下列哪项正确:【】

A、新生儿期<90g/L为贫血

B、1~4月婴儿<100g/L为贫血

C、4~6月婴儿<110g/L为贫血

D、6岁以上小儿<120g/L为贫血

E、血红蛋白 (Hb) <30g/L为重度贫血

6.下列哪项不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A. 早产

B. 双胎

C. 慢性腹泻

D. 钩虫病

E. 母乳喂养

7.引起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储铁不足

B. 铁摄入不足

C. 生长发育快

D. 铁吸收障碍

E. 铁丢失过多

8.铁在体内的主要储存形式是:【】

A. 血清铁

B. 总铁结合力

C. 转铁蛋白

D. 转铁蛋白饱和度

E. 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

9.缺铁性贫血时可出现下列改变,但除外:【】

A.血清铁下降

B.血清铁蛋白下降

C.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下降

D.骨髓铁粒幼细胞<15%

E.MCV<80fl,MCH<28pg MCHC<30%

10.下列哪项检查对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有价值:【】

A. 红细胞形态

B. 血清铁

C. 血清总铁结合力

D. 血清铁蛋白

E.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11.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类型为:【】

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B.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C.大细胞性贫血

D.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正细胞性贫血

12.为促进铁的吸收,服用铁剂时应注意:【】

A. 与维生素C同服,两餐间服用

B. 与维生素C同服,餐前服用

C. 与维生素C同服,餐后服用

D. 与牛奶同服,餐前服用

E. 与牛奶同服,两餐间服用

13.下列物质中,除哪一种外均可抑制铁的吸收:【】

A. 牛奶

B. 咖啡

C. 茶

D.抗酸药

E. 维生素C

14.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后停药时间为:【】

A. 临床症状消失后

B. 血红蛋白正常后

C. 血红蛋白正常后2周左右

D. 血红蛋白正常后1~2个月

E. 网织红细胞正常后1~2个月

15.口服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下列哪项不正确:【】

A. 宜选用二价铁制剂

B. 从小剂量开始,宜餐间服用

C. 同时服用维生素C有利于铁的吸收

D. 常用剂量为元素铁4~6mg/kg·d

E. 疗程2周左右

16.单纯羊乳喂养儿易患:【】

A. 缺铁性贫血

B. 维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C. 叶酸缺乏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 溶血性贫血

E. 以上都不是

17.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包括以下各项,但除外:【】

A. 蔬菜类

B. 蛋类

C. 鱼类

D. 禽类

E. 肉类

18.关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不正确的是:【】

A. 红细胞巨幼变

B. 胞核发育落后于胞浆

C. 中性粒细胞可出现分叶过多现象

D. 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正常

E. MCV>94fl,MCH>32pg,MCHC正常

19.对有明显神经精神症状的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应选用:【】

A. 铁剂

B. 叶酸

C. 维生素B12

D. 维生素C

E. 维生素B12+叶酸

20.叶酸缺乏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 婴幼儿常见

B. 肝脾淋巴结可肿大

C. 纳差,呕吐,腹泻

D. 面色蜡黄

E. 动作及智力发育落后或倒退

21.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下列哪种观点不正确:【】

A.有精神神经症状者,应以VitB12治疗为主

B.有精神神经症状者, 应以叶酸治疗为主

C.治疗后骨髓中巨幼红细胞很快转为正常,故骨髓检查应在治疗前进行

D.精神神经症状恢复较慢

E.因使用抗叶酸代谢药物而致病者,可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

㈡A2型题

22.8月男婴,外周血象示:白细胞总数10×109 /L,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5。下列判断哪项准确:【】

A.白细胞总数与分类均正常

B.白细胞总数与分类均异常

C.白细胞总数异常,分类正常

D.白细胞总数正常,分类异常

E.检验误差,无法解释

23.1岁患儿,外周血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下列疾病均有可能,但除外:【】

A.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B. 缺铁性贫血

C. 地中海贫血

D. 感染性贫血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24.8月男婴,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面色苍白,肝脾肿大。外周血象示:血红蛋白70g/L,红细胞数3.0×1012/L,平均红细胞容积65fl。为明确病因,应首选下列哪项检查:【】

A.测定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并行白细胞分类

B.骨髓细胞血检查

C.测定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

D.测定维生素B12浓度

E.测定叶酸浓度

25.10月男婴,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面色苍白,肝脾肿大。外周血象示:血红蛋白90g/L,红细胞数4.0×1012/L,平均红细胞容积7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5pg。对该患儿最合适的治疗是:【】

A.添加含铁的辅食

B.输血

C.口服铁剂

D.肌注维生素B12

E.口服叶酸

26.11月男婴,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近2月来面色渐黄,智力及动作发育倒退。血常规示:红细胞数2.5×1012/L,血红蛋白88g/L,平均红细胞容积109fl。最可能的诊断是:【】

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地中海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㈢A3 型题

问题 27~29

6个月男孩,面色苍白2月就诊,无其它不适。患儿为早产儿,生后鲜牛奶喂养,尚未添

加辅食。体检:体重6公斤,肝肋下3厘米,脾肋下1.5厘米,心肺检查无异常。外周血象示:血红蛋白70g/L,红细胞数3.0×1012/L,

平均红细胞容积65fl,白细胞11×109/L,血小板250×109/L。

27.最可能的诊断是:【】

A. 生理性贫血

B. 溶血性贫血

C.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 缺铁性贫血

E. 白血病

28.为明确诊断,应做下列哪项检查:【】

A.血清铁, 总铁结合力

B.血清VitB12测定

C.血清叶酸测定

D.溶血项目检查

E.血培养

29.患儿肝脾肿大,可能的原因是:【】

A.肝炎

B.感染

C.髓外造血

D.白血病

E.以上都不是

问题 30~31

生后2天男婴,一般情况好,体检无明显异常。查血常规:红细胞5.0×1012 /L,血红蛋白170g/L,网织红细胞1.5%,外周血涂片见少量有核红细胞和幼稚中性粒细胞。

30.提示下列那种情况存在:【】

A. 新生儿贫血

B.先天性白血病

C.新生儿败血症

D.正常现象

E.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

31.应进一步作何种处理:【】

A. 骨穿检查

B.抗感染治疗

C.不予处理

D.输血治疗

E.放血治疗

㈣B1型题

问题32~34

A. 胎儿早期

B. 胎儿中期

C. 婴幼儿期

D. 学龄儿童

E. 18岁时

32.中胚叶造血期:【】

33.肝脾造血期【】

34.骨髓造血,此时骨髓均为红髓【】

问题35~36

A. MCV<80 fl, MCH<28pg, MCHC<32%

B. MCV>94 fl, MCH>32pg, MCHC32%~38%

C. MCV>94 fl, MCH>32pg, MCHC>38%

D. MCV<80 fl, MCH28~32pg, MCHC32%~38%

E. MCV80~94 fl, MCH28~32pg, MCHC32%~38%

35.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6.缺铁性贫血:【】

问题37~38

A. 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扩大

B. 红细胞形态正常

C. 红细胞呈球形,中心淡染区不明显

D. 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正常, 并可见靶形红细胞,异形红细胞

及红细胞碎片

E. 大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不明显

37.缺铁性贫血:【】

38.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问题 39~40

A.单纯羊乳喂养者

B.早产儿纯母乳喂养者

C.母乳喂养并添加蛋黄者

D.母乳喂养并添加猪肝者

E.牛奶喂养并添加猪肝者

39.易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0.易引起缺铁性贫血:【】

答案题解

1.E 2. E 3. B 4. D 5. D

6. E

7. B

8. E

9. C 10.D

11.A 12.A 13.E 14.D 15.E

16.C 17.A 18.D 19.C 20.E

21.B 22.D 23.E 24.C 25.C

26.A 27.D 28.A 29.C 30.D

31.C 32.A 33.B 34.C 35.B

36.A 37.A 38.E 39.A 40.B

(刘双又)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一般护理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一般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有无黄疸、血红蛋白尿。 2、有无贫血、皮肤黏膜出血,出血的发生部位、主要表现形式、发展或消退情况。 3、有无发热、淋巴结肿大、脾大。 4、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轻症或恢复期可适当活动,重症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2、饮食护理: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多种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3、病情观察:观察有无发热、贫血及出血情况。 4、药物观察: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尿酸排泄。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破损,尽量减少和避免肌内注射,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 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用软毛牙刷刷牙,选择合适漱口液,于餐前、餐后及睡前含漱。 7、肛周护理:保持大便通畅,每次便后清洁肛周或用 1:5000 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防止肛周感染。 8、预防感染:保持病室清洁及空气流通,注意保暖,防止受

凉,减少或限制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9、出血的护理:肢体皮肤或深层组织出血可抬高肢体,以减少出血,深部组织血肿也可应用局部压迫方法止血。尽量少用注射药物,必须使用时在注射后用消毒棉球充分压迫局部直至止血。少量鼻出血可用干棉球或 1:1000 肾上腺素棉球塞鼻腔压迫止血,并局部冷敷,若出血不止,用油纱条做后鼻孔填塞。牙龈渗血时,可用肾上腺素棉球或明胶海棉片贴敷牙龈。牙龈出血时易引起口臭,使患者食欲或心情受影响,可用 1%过氧化氢液体漱口。 10、心理护理:加强沟通,减少焦虑及恐惧。三、健康指导要点 出血的预防:避免肢体的碰撞或外伤;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保持鼻腔湿润,勿用力擤鼻,避免用手枢鼻痂和外力撞击鼻部;用软毛牙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避免情绪激动、剧烈咳嗽和和用力排便。四、注意事项 高热患者禁用酒精或温水擦浴。沐浴时水温不可过高和用力擦拭皮肤。若出现突然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物模糊及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征象,应及时告知医生,配合抢救。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A1型题】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 A、巨幼细胞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失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我国最常见的的贫血类型为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恶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3、含铁量最少的食物就是 A、蛋黄 B、牛奶 C、豆类 D、黑木耳 E、瘦肉 4、体内铁吸收的主要部位就是 A、胃 B、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 C、空肠下端 D、结肠 E、直肠 5、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就是 A、慢性失血

B、铁的摄入不足 C、铁的吸收不良 D、铁的需要量增加 E、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6、导致女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就是 A、妊娠 B、胃大部分切除术后 C、育龄妇女 D、月经过多 E、缺乏维生素B12 7、最能反映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就是 A、红细胞计数 B、红细胞沉降率 C、网织红细胞计数 D、血红蛋白定量 E、血清蛋白定量 8、可准确反映贫血患者体内贮存铁情况,能作为缺铁依据的指标就是 A、血清铁蛋白 B、含铁血黄素 C、血清铁 D、总铁结合力 E、骨髓铁染色 9、彻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在于 A、给予含铁丰富食物 B、口服铁剂 C、注射铁剂 D、去除病因 E、应用应用糖皮质激素 10、补充铁剂治疗贫血最佳给药途径就是

A、静脉注射 B、肌肉注射 C、皮下注射 D、皮内注射 E、口服 11、口服硫酸亚铁必有的不良反应就是 A、黑便 B、便秘 C、腹泻 D、破坏牙釉 E、腹痛 12、贫血最突出的体征就是 A、头晕 B、记忆力减退 C、皮肤黏膜苍白 D、心悸 E、耳鸣 13、贫血病人皮肤粘膜苍白最易观察的部位 A、面颊 B、口腔粘膜 C、前胸 D、睑结膜、口唇、甲床 E、手背 14、缺铁性贫血患者脑组织中铁依赖酶活性降低会出现 A、面色苍白 B、疲乏 C、头晕 D、耳鸣 E、异食癖

内科学题库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白血病

内科学题库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白血病 单选题 1.不属于诊断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是: A.外周血涂片分类 B.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C.细胞免疫分型 D.谷草转氨酶测定 E.染色体分析 (标答:D) 2.某男,75岁,因发热伴乏力3天就诊,检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3.1×109/L,血红蛋白85G/L,血小板68×109/L,涂片分类见原始细胞39%,诊断最可能为: A.类白反应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急性白血病 D.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E.粒细胞缺乏症 (标答:C) 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最多见于: 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C.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D.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E.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标答:D) 4.确诊急性白血病的依据是: A.发热、贫血、出血 B.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C.胸骨压痛 D.血白细胞计数>10×109/L E.骨髓中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30%以上 (标答:E) 5.目前根治白血病最有希望的治疗措施是: A.化学治疗 B.放射治疗 C.介入治疗 D.全身放疗+强烈化疗 E.造血干细胞移植 (标答:E) 6.急性白血病并发的严重贫血,最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是: A.口服铁剂和叶酸 B.肌注维生素B12 C.输注红细胞悬液 D.应用蛋白同化激素刺激造血

E.化疗 (标答:C) 7.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类白反应的主要鉴别要点是:A.有无高热 B.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是否>100×109/L C.外周血涂片是否见到中、晚幼粒细胞 D.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有无粗大颗粒 E.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反应的高低 (标答:E) 多选题 1.与白血病的发病有关的因素是: A.含苯油漆 B.工业胶水 C.化疗药物 D.化学染发剂 E.氯霉素 (标答:A,B,C,D,E) 2.急性白血病并发出血的原因有: A.血管壁通透性降低 B.血小板生成减少 C.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第五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A1型题】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 A.巨幼细胞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失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我国最常见的的贫血类型为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恶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3.含铁量最少的食物是 A.蛋黄 B.牛奶 C.豆类 D.黑木耳 E.瘦肉 4.体内铁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 C.空肠下端 D.结肠 E.直肠 5.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是 A.慢性失血 B.铁的摄入不足 C.铁的吸收不良 D.铁的需要量增加 E.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6.导致女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妊娠 B.胃大部分切除术后 C.育龄妇女 D.月经过多 E.缺乏维生素B12 7.最能反映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是 A.红细胞计数 B.红细胞沉降率 C.网织红细胞计数 D.血红蛋白定量 E.血清蛋白定量 8.可准确反映贫血患者体内贮存铁情况,能作为缺铁依据的指标是 A.血清铁蛋白 B.含铁血黄素 C.血清铁 D.总铁结合力 E.骨髓铁染色 9.彻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在于 A.给予含铁丰富食物 B.口服铁剂 C.注射铁剂 D.去除病因 E.应用应用糖皮质激素 10.补充铁剂治疗贫血最佳给药途径是 A.静脉注射 B.肌肉注射 C.皮下注射 D.皮内注射 E.口服 11.口服硫酸亚铁必有的不良反应是 A.黑便 B.便秘 C.腹泻 D.破坏牙釉 E.腹痛 12.贫血最突出的体征是 A.头晕 B.记忆力减退 C.皮肤黏膜苍白 D.心悸 E.耳鸣 13.贫血病人皮肤粘膜苍白最易观察的部位 A.面颊 B.口腔粘膜 C.前胸

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A1型题】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 A.巨幼细胞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失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我国最常见的的贫血类型为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恶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3.含铁量最少的食物是 A.蛋黄 B.牛奶 C.豆类 D.黑木耳 E.瘦肉 4.体内铁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 C.空肠下端 D.结肠 E.直肠 5.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是 A.慢性失血 B.铁的摄入不足 C.铁的吸收不良 D.铁的需要量增加 E.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6.导致女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妊娠 B.胃大部分切除术后 C.育龄妇女 D.月经过多 E.缺乏维生素B12 7.最能反映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是 A.红细胞计数 B.红细胞沉降率 C.网织红细胞计数 D.血红蛋白定量 E.血清蛋白定量 8.可准确反映贫血患者体内贮存铁情况,能作为缺铁依据的指标是 A.血清铁蛋白 B.含铁血黄素 C.血清铁 D.总铁结合力 E.骨髓铁染色 9.彻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在于 A.给予含铁丰富食物 B.口服铁剂 C.注射铁剂 D.去除病因 E.应用应用糖皮质激素 10.补充铁剂治疗贫血最佳给药途径是 A.静脉注射 B.肌肉注射 C.皮下注射 D.皮内注射 E.口服 11.口服硫酸亚铁必有的不良反应是 A.黑便 B.便秘 C.腹泻 D.破坏牙釉 E.腹痛 12.贫血最突出的体征是 A.头晕 B.记忆力减退 C.皮肤黏膜苍白 D.心悸 E.耳鸣 13.贫血病人皮肤粘膜苍白最易观察的部位 A.面颊 B.口腔粘膜 C.前胸 D.睑结膜、口唇、甲床 E.手背

第九章血液系统疾病

第九章血液系统疾病 一、名词解释 1.骨髓外造血: 2.生理性贫血: 3.贫血: 4.白细胞分类的两个交叉点: 二、填空题 l.胚胎期最早的造血部位在。2.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产生。3.婴儿期红细胞约,血红蛋 白约。 4.小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相等的年龄是生后 病。 5.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贫血的标准是1个月~6岁 血红蛋白,6岁~14岁血红蛋白为小儿贫血。 6.贫血按病因学分为、 、三大类。7.小儿贫血以最常见,尤其 是,其次为、 贫血。 8.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9.当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时,影响红细胞 合成不足,的成熟受到障碍。10.维生素B12缺乏除供应不足外,还与胃底部壁细胞所分泌的有关。11.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象检查,中性粒细胞常有 现象,呈核。1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治疗用到 、为止。13.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症状要经过三个阶段依是 ,,。14.缺铁性贫血血涂片见红细胞体积 ,中央淡染 区。 三、判断题(对的在后面括号里打“√”号,错的打“×”号) 1.小儿中度贫血,血红蛋白为30~60g/L。() 2. 口服铁剂治疗贫血应避免空服,加用V-C有利于铁剂的吸收。() 3.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可供小儿生后3~4月利用。() 四、最佳选择题 (一)A1型题 1.为预防缺铁性贫血,早产儿于生后何时给予铁剂 A.出生后 B.出生后1个月 C.出生后2个月 D.出生后3个月 E.出生后4~6个月 2.下列哪项生化检查是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的特征性 指标 A.血清铁蛋白>50 μmol /L B.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0.90μmol/L C.血清铁<8.95μmol/L D.总铁结合力>62.7μmol/L E.转铁蛋白饱和度<15% 3.缺铁性贫血与营养性巨细胞性贫血易发病的年龄是 A.出生后1~3个月 B.出生后3~6个月 C.出生后6~12个月 D.出生后12~24个月 E.出生后6月~2岁 4.下列哪些情况下易发生营养性巨细胞性贫血 A.进食新鲜绿叶、黄叶蔬菜、水果 B.进食动物性食物:肝、肾 C.长期用煮沸牛乳或奶粉、羊奶喂养 D.进食丰富的含维生素C的食物 E.以上都不是 5.下列哪项对营养性红细胞性贫血有确诊意义 A.骨髓象呈红系明显增生,各期幼红细胞巨幼变, 粒系和巨核细胞分叶过多 B.血清维生素B12和红细胞内叶酸测定 C.病人面色蜡黄、面部虚肿及紫癜 D.周围血象MCH>94fl MCH>32pg MCHC正常 E.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一,呈大细胞性贫血 6.生理性贫血最明显的时间为 A.生后1月以内 B.生后2~3月 C.生后4~5月 D.生后6个月 E.生后7个月 7.小儿骨髓外造血的器官是 A.卵巢 B.胆囊 C.脾脏 D.淋巴结 E.盲肠

内科学整理-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贫血 贫血的定义:贫血是机体红细胞总量减少,不能对组织器官充分供氧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 按贫血的程度将贫血分为轻度(Hb>90g/L),中度(Hb 60~90g/L),重度(Hb 30~60g/L)和极重度(Hb<30g/L) (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MCHC)进行分类 类型举例 大细胞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肝疾病 正常细胞性贫血再障、急性失血、溶贫、骨髓病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缺铁、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慢性病贫血(部分) 缺铁性贫血IDA 因体内铁储备耗竭,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育龄和妊娠妇女发病率最高。 铁的吸收:Fe3+(肠腔)→Fe2+(肠细胞)→Fe2+(出细胞)→Fe3+(血浆)+运铁蛋白→Fe3+(幼红细胞)→Fe2+(血红素)/Fe3+(铁蛋白) 铁的分布: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储存铁(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运铁蛋白 临表:①一般表现:皮肤粘膜苍白、乏力心悸头晕耳鸣眼花,体能↓等 ②皮肤粘膜及其附属器:指甲变薄脆,呈扁平甲、反甲或匙状甲,舌炎等 ③各系统表现:心悸气短;食欲↓腹泻便秘胃炎等;异食癖为特殊表现 MCV<80fl,MCH<26pg,MCHC<32%),红细胞大小不一,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白细胞正常;网织红细胞正常或略 ②骨髓象:红系造血轻中度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小、外形不规则。成熟红细胞同外周血。细胞内外铁↓ ③生化检查: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运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FEP/Hb比例↑

内科学复习题——第五章_血液系统疾病

内科学复习题——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A型题 1、有关铁得描述,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 A、食物中得铁以三价羟化高铁为主 B、粘膜吸收得铁为二价铁 C、体内铁蛋白中得铁就是三价铁 D、转铁蛋白结合得铁就是三价铁 E、血红蛋白得铁就是三价铁 2、缺铁型贫血病人得下列哪项检查结果不正确 A、TF升高 B、TFR升高 C、FS升高 D、FEP升高 E、锌卟啉升高 3、有关国内HD得描述,哪项不正确 A、HD仅占全部淋巴瘤得8%~11% B、淋巴细胞耗竭型最常见 C、淋巴细胞为主型较为少见 D、淋巴细胞为主型较易向其她各型转化 E、结节硬化型不易转化 4、关于缺铁性贫血患者得表现,下列哪项不正确 A、感染发生率较低

B、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较常见 C、胃酸缺乏及胃肠功能障碍 D、毛发无光泽、易断、易脱 E、指甲扁平,甚至反甲 5、慢性失血性贫血患者,当失血至少达到多少可有贫血表现 A、10% B、20% C、25% D、30% E、35% 6、能够改善再障造血功能得措施就是 A、脾切除 B、叶酸口服 C、维生素B4 D、雄性激素 E、肾上腺皮质激素 7、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生急性左上腹剧痛,首选考虑得诊断就是 A、急性胰腺炎 B、胃溃疡穿孔 C、降结肠炎 D、脾栓塞 E、左肾结石

8、青年女性,皮肤粘膜出血一周,平时有鼻出血且月经过多。查体红细胞2、5×1012/L,血红蛋白80g/L,WBC10×109/L,PLT10×109/L,骨髓增生活跃,巨细 胞增加,最可能得诊断就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过敏性紫癜 D、急性白血病 E、慢性白血病 9、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得鉴别要点就是 A、前者多有高热,感染,出血 B、前者有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300×109/L以上 C、前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 D、前者骨髓增生多极度活跃 E、前者得幼稚细胞过氧化酶染色阳性 1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最主要得诊断依据就是 A、脾显著增大 B、进行性贫血 C、P染色体阳性 D、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E、骨髓中原始+早幼粒细胞>0、30 11、男性60岁,发热、咳嗽、口腔溃疡、皮肤有大片淤斑;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0、86,淋巴细胞0、21,未见幼稚细胞,血小板25×109/L,凝血酶原时间15s(对照组12s),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显弱阳性,最可能得诊断就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完整版)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血液系统疾病 概述 一、基础知识; (一)、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是红色 动脉血:鲜红色。HbO2 静脉血:暗红色。Hb 空腹血浆:清澈透明 餐后血浆:较混浊 (3)粘滞性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的阻滞特性。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 (4)渗透压 概念: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特性或能力。 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约为300毫渗克分子/升(mOsm/L)其中血浆晶体渗透压为主要组成部分。 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形成。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 (5)酸碱度: 血浆PH 7.35~7.45。大于7.45为碱中毒,小于7.35为酸中毒。体内有酸碱对。保持其平衡。 (二)、血量:正常血量占体重的7~8%,失血程度与后果:轻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500ml或< 全身血量的10%,可代偿,病人无症状;中等程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1000ml或>全身血量的10%, 不能代偿,病人有症状;严重失血:失血量达总血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红细胞 血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水 血浆 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 1、红细胞(RBC) (1)形态:胞体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b) (2)数量: 正常值 RBC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Hb 男性 120 ~ 150 g/l 女性 110~140g/l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①:.悬浮稳定性 它的定义是RBC能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的特性。其原理是血液流动;RBC与血浆之间的摩擦使下沉速度减慢;表面积与体积比较大,不易下沉;表面带负电荷,互相排斥。测定方法:血沉(ESR)。血沉是指单位时间内RBC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 1小时末,男性:0~15mm;女性:0~20mm。 ②: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它的定义是红细胞膜对低渗NaCl溶液抵抗力的大小。这表明RBC对低渗溶液抵抗能力的大小:当脆性大时,抵抗力小,易溶血;当脆性小时,抵抗力大,不易溶血。 它分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0.9%NaCl溶液、1.9%尿素溶液等。 等张溶液:能保持RBC正常大小和形态的溶液,如 0.9%NaCl溶液。 (4)功能: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5):红细胞的生成: ①:生成的部位:出生后,红骨髓是制造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②: 原料铁和蛋白质 铁的缺少使得人体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的原因是: (a)、摄入不足或需要量增多,如哺乳期婴儿、生长发育期儿童、孕妇、乳母等。 (b)、失血过多,如妇女月经过多、溃疡病、钩虫病或创伤等。 (c)、铁的吸收利用障碍,如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等。 VitB12、叶酸的缺少使得出现巨幼红细胞贫血。 ③:过程: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早、中、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6):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 (a)产生肾脏在组织缺氧或氧耗量增多的刺激下产生 (b)作用:促进红系祖细胞分化与增殖;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和释放;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 ②雄激素类固醇激素 (a)直接作用: 刺激骨髓,促进DNA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使有核红细胞分裂增快,红细胞生成增多。 (b)间接作用;刺激肾脏,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Rbc 男>女 2、白细胞(WBC): 白细胞的数量是健康正常成年人(4.0~10.0)×109

内科学复习题——第五章_血液系统疾病

内科学复习题一一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A型题 1、有关铁得描述,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 A、食物中得铁以三价疑化高铁为主 B、粘膜吸收得铁为二价铁 C、体内铁蛋白中得铁就是三价铁 D、转铁蛋白结合得铁就是三价铁 E、血红蛋白得铁就是三价铁 2、缺铁型贫血病人得下列哪项检查结果不正确 A、T F升高 B、T FR升高 C、F S升高 D、F EP升高 E、锌口卜咻升高 3、有关国内HD得描述,哪项不正确 A、H D仅占全部淋巴瘤得8%?11% B、淋巴细胞耗竭型最常见 C、淋巴细胞为主型较为少见 D、淋巴细胞为主型较易向其她各型转化 E、结节硬化型不易转化 4、关于缺铁性贫血患者得表现,下列哪项不正确

A、感染发生率较低 B、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较常见 C、胃酸缺乏及胃肠功能障碍 D、毛发无光泽、易断、易脱 E、指屮扁平,甚至反屮 5、慢性失血性贫血患者,当失血至少达到多少可有贫血表现 A、10% B、20% C、25% D、30% E、35% 6、能够改善再障造血功能得措施就是 A、脾切除 B、叶酸口服 C、维生素B4 D、雄性激素 E、肾上腺皮质激素 7、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生急性左上腹剧痛,首选考虑得诊断就是 A、急性胰腺炎 B、胃溃疡穿孔 C、降结肠炎

D、脾栓塞 E、左肾结石 8、青年女性,皮肤粘膜出血一周,平时有鼻出血且月经过多。查体红细胞2、5X1012/L,血红蛋白80g/L,WBC10X109/L, PLT10X109/L,骨髓增生活跃,巨细胞增加,最可能得诊断就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C、过敬性紫瘢 D、急性白血病 E、慢性口血病 9、急性粒细胞口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口血病得鉴别要点就是 A、前者多有高热,感染,出血 B、前者有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300X109/L以上 C、前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 D、前者骨髄增生多极度活跃 E、前者得幼稚细胞过氧化酶染色阳性 10、慢性粒细胞口血病急性变,最主要得诊断依据就是 A、脾显著增大 B、进行性贫血 C、P染色体阳性 D、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拓 E、骨髓中原始+早幼粒细胞>0、30 11、男性60岁,发热、咳嗽、口腔溃疡、皮肤有大片淤斑;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10X109/L,中性粒细胞0、86,淋巴细胞0、21,未见幼稚细胞,血小板 25X109/L, 凝血酶原时间15s(对照组12s),血浆鱼精蛋口副凝试验显弱阳性,最

儿科血液系统疾病试题

儿科血液系统疾病试题2006-2 贫血分类 缺铁性贫血 问答题: 1.简述贫血的病因分类. 答:贫血的病因分三类: 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①特异性造血因子缺乏(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②再生障碍性贫血, ③感染性贫血等. ⑵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内在异常,红细胞外在因素) ⑶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与慢性) 2.贫血的定义. 答:贫血是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 3.试述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答: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 ⑴先天储铁不足:胎儿期最后3个月从母体获得铁最多,如因早产,双胎,胎儿失血和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 ⑵铁摄入量不足:这是主要原因; ⑶生长发育快:婴儿生长发育较快,随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较快,如不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易于缺铁; ⑷铁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或消化道疾病,影响铁的吸收; ⑸铁的丢失过多:失血或钩虫病,肠息肉等也是导致缺铁的常见原因. 4.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主要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主要预防措施有: ⑴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品,如鱼、肝、瘦肉等;注意合理搭配膳食:婴儿如以牛乳喂养,必须经加热处理,以减少因过敏引起肠道失血。 ⑵婴幼儿食品可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⑶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宜自2个月左右即给予铁剂预防。 单选题 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红血蛋白值在6-14岁的儿童其最低限是多少?

A 110 g/L B 120 g/L C 90 g/L D 110 g/L E 130 g/L (B)2. 急性失血性贫血是 A 大细胞性贫血 B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C 正细胞性贫血 D 造血不良性贫血 E 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C)3. 婴幼儿最常见的贫血是: A 生理性贫血 B 失血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 缺铁性贫血 E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D)4.生理性贫血最明显的时间为 A生后1月以内 B生后2-3月 C生后4-5月 D生后6个月 E生后7个月(B) 5.正常小儿白细胞分类出现两次交叉的年龄为 A.1-3d及1-3岁 B.4-6d及4-6岁 C.4-6个月及4-6岁 D.4-6d及4-6个月 E.7-9d及7-9岁( B ) 6.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的形态特点是: A 红细胞均为小球形、,中央厚度大 B 红细胞大小不等,易见异彩 C 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大者为多,淡染区不明显 D 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一、血液和造血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二、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的范围及分类 四、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 五、血液病的防治 六、环境因素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重点掌握:贫血、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念。 一、血液和造血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1.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2.各种造血组织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3.血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血液的成分 血型 1.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是指生成血细胞的组织,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脏、脾脏、胚胎及胎儿的造血组织。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人出生后,血细胞几乎都在骨髓内形成。 造血组织 2.各种造血组织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骨髓为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 骨髓 红髓(造血组织) 黄髓(脂肪组织) 新鲜骨的构造 3.血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血细胞的生成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增殖、分化、成熟、释放 血细胞发生 粒细胞、红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 多能造血干细胞 定向多能造血干细胞 祖细胞 成熟非增殖血细胞 造血细胞等级结构模式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的分化经历3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在骨髓 多能干细胞 第二阶段迁延 淋巴系干细胞 胸腺 T细胞 骨髓B细胞 第三阶段在外周分化发挥其免疫功能 脾脏具有贮存血液、阻留衰老的红细胞、产生抗体、以及参与血细胞生成与调节等作用。

二、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1.血液病的特点 ①血液病的症状和体征常无特异性 ②继发性血液学异常比较常见 ③实验室检查对血液病的确诊很重要 2.血液病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①贫血病理基础即血液携氧能力降低,组织缺氧。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头痛、眩晕、眼花、耳鸣、食欲减退、四肢乏力、记忆力下降等;严重者伴心慌、气短。 ②出血倾向 a.周身出血; b.出血程度与创伤程度不成比例; c.自发性出血 ③发热由于白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异常易合并感染。 ④黄疸如溶血性黄疸,常伴酱油色血红蛋白尿。 ⑤骨痛特别是胸骨、脊柱骨、盆骨、四肢骨的疼痛,常与血液病有关。 ⑥脾大见于异常细胞的浸润、恶性增生,髓外化生,脾功能亢进等。 ⑦淋巴结肿大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应注意与急慢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转移癌等相鉴别。 ⑧皮肤表现注意皮肤的颜色、皮下结节等。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范围及分类 1.血液病及其范围 血液系统疾病指原发(如白血病)或主要累及(如缺铁性贫血)血液和造血组织及器官的疾病。 血液病范围包括各类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异常,各种良、恶性白细胞疾病,各类出、凝血性疾病,以及血浆中各种成分发生异常所致的疾病。 2.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①红细胞疾病如各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 ②白细胞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③出凝血性疾病分为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及血管壁异常 ④血栓性疾病如动脉、静脉和微循环血栓形成、血栓栓塞病如肺、脑、脾、肾等器官的栓塞。 贫血(anemia) 定义: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量、红细胞(RBC)计数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 国内诊断贫血的标准 几种贫血的含义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51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病人四肢、皮肤及口腔黏膜有无瘀点和瘀斑。 2.观察肝、脾淋巴结肿大程度。 3.观察有无关节变形、活动障碍。 4.观察有无胸骨压痛、牙龈肿胀、眼球突出等症状。 5.观察血象改变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 6.观察药物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护理措施】 1.按内科疾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饮食按医嘱贫血严重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 3.贫血的护理贫血症状明显,重度贫血或贫血发生迅速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中度贫血或慢性贫血应限制活动多卧床休息。轻度贫血应限制剧烈活动,适当休息,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气促时给予吸氧。 4.感染的护理 (1)高热病人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禁用酒精擦浴。降温过程中病人出汗多,应及时更换床单、衣服,并注意保暖,以免受凉感冒。 (2)注意保护性隔离,病室内予以紫外线消毒,每日1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鼓励并指导病人早晚刷牙,宜用软毛牙刷。进餐前后和睡前给予0.5%甲硝唑和2.5%碳酸氢钠交替漱口。对牙龈出血的病人,口腔护理每日3次。对口腔溃疡的病人用1%的碘甘油或锡类散、甲紫(龙胆紫)涂敷。有真菌感染时,可用2.5%制霉素甘油,饭后涂敷,每日3次。 (4)注意肛门、外阴部卫生,便后及每晚用0.05%氯已定碘(洗必泰)坐浴,以防肛周脓肿。 5.出血的护理出血严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肌内注射局部须注意加压止血,鼻咽部出血严重者,及时给予止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咳嗽和便秘。鼻腔干燥时可用棉签蘸少许液体石蜡或抗生素软膏涂擦或给予薄荷油滴鼻,每日4次。 6.化疗的护理接受化疗者,注意保护血管,腐蚀性药物不得溢于皮下,并鼓励病人每日多饮水,以促进尿酸排泄,防止出血性膀胱炎、尿酸性肾病。 【健康教育】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树立战胜疾病的性。适当、规律的运动,劳逸结合。 2.注意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防止感冒。定期到门诊复查,定期遵医嘱巩固化疗。 贫血 【观察要点】 1.观察组织缺氧症状活动后心悸气促,皮肤黏膜苍白,全身肌无力、低热、

专业知识-第五章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专业知识 -第五章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 A1 1、③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指标是 A、叶酸和维生素 B12 测定 B、骨髓象 C、胃液分析 D、血常规 E、内因子抗体测定 2、③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最有特征性的体征是 A、胸骨压痛 B、浅表淋巴结肿大 C、巨脾 D、皮肤紫癜 E、贫血貌 3、③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首选药物是 A、白消安 B、干扰素 C、环磷酰胺 D、羟基脲 E、苯丁酸氮芥 4、③Ph 染色体阳性对于下列哪种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A、急性白血病 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③白血病化疗期间口服别嘌醇的目的是 A、抑制尿素合成 B、加强化疗药的疗效 C、抑制尿酸合成 D、加强尿酸的排泄 E、加强尿素的排泄 6、③患者,女性, 31 岁,2 周前曾患上呼吸道感染,昨日起下肢及臀部皮肤突然出现大片淤点、淤斑,对称分布,经检查确诊为过敏性紫癜,下列关于检查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血小板减少 B、血小板寿命缩短 C、束臂试验阳性 D、出血时间缩短 E、凝血时间延长 7、③下列关于白血病的描述,哪项不妥 A、白血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造血系统恶性疾病 B、白血病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C、正常造血功能常受到抑制 D、多数患者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E、骨髓象可见幼稚细胞,外周血中不见幼稚细胞 8、③下列关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一种大细胞性贫血 B、是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由叶酸缺乏引起者最多见 D 、由维生素 B12 缺乏引起者多为内因子缺乏所致 E、可表现为“牛肉舌” 9、③下列关于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般作为首选治疗手段 B、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脾切除 C、糖皮质激素治疗依赖者可考虑脾切除 D、出血症状严重者 E、作用机制是减少血小板破坏和抗体产生 10、③下列哪项为组织缺铁的表现 A、皮肤黏膜苍白 B、头晕、乏力 C、活动后心悸、气短 D、毛发干枯、易脱落 E、夜尿增多 11、③下列哪种药物可诱导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 A、长春新碱 B、羟基脲 C 、维 A 酸 D、泼尼松 E、甲氨蝶呤 12、③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时,常用于鞘内注射的化疗药是 A、柔红霉素 B、长春新碱 C、环磷酰胺 D、甲氨蝶呤 E、6-巯基瞟呤 13、③过敏性紫癜的常见临床表现不包括 A、双下肢皮肤出血点 B、可致关节畸形的关节肿痛 C、便血 D、蛋白尿 E、腹痛 14 、③应用注射铁剂治疗时,下列哪项描述不正确 A、是补充铁剂的首选方法 B、需做深部肌内注射

医师考试血液系统试题及解析

医师考试血液系统试题及解析

?A型题 1.有关铁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食物中的铁以三价羟化高铁为主 B.粘膜吸收的铁为二价铁 C.体内铁蛋白中的铁是三价铁 D.转铁蛋白结合的铁是三价铁 E.血红蛋白的铁是三价铁 2.缺铁型贫血病人的下列哪项检查结果不正确 A.TF升高 B.TFR升高 C.FS升高 D.FEP升高 E.锌卟啉升高 3.有关国内HD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HD仅占全部淋巴瘤的8%~11% B.淋巴细胞耗竭型最常见 C.淋巴细胞为主型较为少见 D.淋巴细胞为主型较易向其它各型转化 E.结节硬化型不易转化 4.关于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表现,下列哪项不正确 A.感染发生率较低 B.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较常见 C.胃酸缺乏及胃肠功能障碍 D.毛发无光泽、易断、易脱

E.指甲扁平,甚至反甲 5.慢性失血性贫血患者,当失血至少达到多少可有贫血表现 A.10% B.20% C.25% D.30% E.35% 6.能够改进再障造血功能的措施是 A.脾切除 B.叶酸口服 C.维生素B4 D.雄性激素 E.肾上腺皮质激素 7.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生急性左上腹剧痛,首选考虑的诊断是 A.急性胰腺炎 B.胃溃疡穿孔 C.降结肠炎 D.脾栓塞 E.左肾结石 8.青年女性,皮肤粘膜出血一周,平时有鼻出血且月经过多。查体红细胞2.5×1012/L,血红蛋白80g/L,WBC10×109/L, PLT10×109/L,骨髓增生活跃,巨细胞增加,最可能的诊断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过敏性紫癜 D.急性白血病 E.慢性白血病 9.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要点是 A.前者多有高热,感染,出血 B.前者有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 300×109/L以上 C.前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 D.前者骨髓增生多极度活跃 E.前者的幼稚细胞过氧化酶染色阳性 1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最主要的诊断依据是 A.脾显著增大 B.进行性贫血 C.P染色体阳性 D.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E.骨髓中原始+早幼粒细胞>0.30 ?11.男性60岁,发热、咳嗽、口腔溃疡、皮肤有大片淤斑;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0.86,淋巴细胞0.21,未见幼稚细胞,血小板25×109/L,凝血酶原时间15s(对照组12s),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显弱阳性,最可能的诊断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临床医学概论教案 9血液系统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论 授课 单元 第九章血液系统疾病 教师姓名谢申浩职称无 所属 部系 医技教研室无 教学层次中专□大专■本科□ 本章学 时 3学时 教学方式多媒体理论教学 授课 时间 主要内容: 1、贫血 2、白血病 3、出血性疾病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贫血的诊断、分类、主要的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检查。 2、掌握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障、溶血性贫血等常见贫血类型的发生机制和主要临床表现,并熟悉其治疗方法。 3、了解白血病与出血性疾病的病因、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 重点与难点: 1、正常人的血常规数据(重); 2、贫血细胞形态学分类(重); 3、贫血的共同临床表现(难); 4、缺铁性贫血的一个典型病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重); 5、总铁结合力、血清铁、未饱和铁结合力之间的关系(难); 6、缺铁性贫血临床表现(难); 7、缺铁性贫血血液检查特点、血清铁检查特点(难);治疗主要方法(重); 8、与巨幼红细胞贫血相关的两个营养素(重); 9、再障的主要临床表现(重);诊断标准(难)。

教学内容提要教学方法分配学时 第一节贫血 概述 正常人体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贫血的分类:病因分类(生成减少、破坏过多、失血);细胞形态学分类(小细胞低色素性、正细胞性、大细胞性)。 临床表现:一般表现、心血管表现、消化系统表现、中枢系统表现、泌尿生殖系统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骨髓涂片,红细胞形态镜检,网织红细胞计数等 诊断 治疗:病因治疗、补充造血因子、免疫抑制、脾 切除、输血、骨髓移植 缺铁性贫血 铁的代谢:正常含铁(男50mg/L,女35mg/L),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空肠上段),体内铁储存部位(肝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内) 病因:营养,慢性失血、铁吸收障碍 临床表现:组织缺氧表现+上皮组织损害症状+神经系统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低色素小细胞),骨髓检查(幼红细胞增多),血清铁测定 诊断和鉴别诊断 预防 治疗:病因治疗(如除虫),铁剂治疗(口服或注射用) 巨幼细胞性贫血 叶酸和VitB12 在体内的代谢 病因:摄入不足,吸收不良,需求量增加,利用障碍,寄生虫病 临床表现:贫血+VitB12叶酸缺乏表现(舌炎、鲜牛肉样舌、镜面舌,手足麻木、共济失调)实验室检查:血涂片见中心缺乏苍白区 诊断 预防 治疗板书+PPT讲授 板书+PPT讲授 板书+PPT讲授 30 ' 30' 30 '

教学大纲 血液系统疾病

前言 血液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血液学近年来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对整个医学科学有重大影响的学科。通过血液及造血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建立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认识,熟悉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由于人体机能学已经详细介绍了血液生化、血液病理、血液病理生理知识,因此本课程首先介绍人体机能学未涉及的血液药理学知识,为后期疾病药物治疗奠定相关基础知识;然后介绍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为后期疾病诊断奠定相关临床技能知识;最后详细讲解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知识。 本课程采用理论课与实习课并进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血液及造血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本课程共包括42学时,其中理论课22学时,实习课20学时。 参考书目 1. 葛均波等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2013年3月出版。 2. 邓家栋等主编,<<邓家栋临床血液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7月1日出版。 3. 张之南等主编<<血液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2011年9月1日出版。 4. 陈竺,陈赛筠主译。<< 威廉姆斯血液学>> 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12学时)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目的和要求: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概况,治疗现状及展望 教学方法:自学 第二章贫血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贫血的概念,贫血的病因分类及临床表现。 二、熟悉贫血的几种分类方法及贫血的发病机理。 三、了解贫血的诊断步骤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重点与难点] 贫血的分类,诊断思路和诊断方法是本节重点和难点内容 [教学时数] (1.0) [教学内容] (五号宋体) [概述] 贫血的概念。 一、贫血的诊断标准。 二、影响血红蛋白值的各种因素。 三、贫血是一个常见的症状,诊断贫血的重点是寻找贫血的病因。[分类及发病机制] 一、贫血的细胞学分类 二、贫血的严重程度分类 三、按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四、按病因及发病机理分类: 1、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的贫血 (2)造血调节异常所致的贫血 (3)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所致的贫血,该类贫血即溶血性贫血 3、失血性贫血 [临床表现] 一、影响贫血临床表现的因素。 二、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诊断] 一、病史和既往史对诊断的意义 二、体格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2、骨髓检查 3、贫血的发病机制的检查 [治疗] 一、对症治疗 二、对因治疗

2012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一)(医学必看 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一) 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白血病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常提示可能发生了 A.脑炎 B.消化道大出血 C.败血症 D.脑出血 E.脑膜炎 正确答案:D 2.李女士,29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经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半年无效,针对这一情况,下一步治疗多选用 A.血浆置换 B.脾切除 C.雄激素 D.输新鲜血 E.免疫抑制剂 正确答案:B 3.男性患者,38岁,有痔疮,3个月来自述乏力,间有上腹部不适与饮食无关,曾给予胃舒平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查体贫血貌,肝脏未触及,脾可触及,血红蛋白90/L,红细胞3.0乘以十的十二次方/L,白细胞6乘以十的九次方/L,血小板200乘以十的九次方/L,外周血片示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中间浅染,嗜酸粒细胞增多,便潜血(+++),有钩虫卵,尿素氮正常,其贫血诊断是 A.感染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正确答案:B 4.各种贫血的护理诊断中最常用的是 A.活动无耐力 B.气体交换受损 C.营养失凋 D.有感染的危险 E.心输出量减少 正确答案:A 5.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极度贫血 B.出血 C.感染 D.肾衰 E.精神崩溃 正确答案:C 6.铁在人体的吸收部位主要是 A.食管 B.回盲部 C.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D.胃

E.结肠 正确答案:C 7.急性白血病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减少 B.DIC C.细菌内毒素作用 D.脾功能亢进 E.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 正确答案:A 8.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点为 A.黄疸为主 B.出血和发热为主 C.贫血为主 D.肝脾肿大为主 E.出血为主 正确答案:B 9.缺铁性贫血的细胞形态学表现是 A.大细胞性贫血 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D.正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正确答案:B 10.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是A.抗生素 B.支持疗法 C.输血 D.保护性隔离 E.输白细胞 正确答案:D 1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常见于 A.巨幼细胞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失血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正确答案:D 12.诊断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依据是 A.出血、贫血、感染三大症状 B.白细胞数剧增或剧减 C.肝、脾、淋巴结肿大 D.骨髓象见较多原始、早幼白细胞 E.全血细胞减少 正确答案:D 13.白血病护理,下列哪项不妥 A.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破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