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五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要求】

①找出下列句中的古字、通假字、异体字;

②写出与古字、今字、异体字分别相应的今字、本字、正体字并解释其义(今字、

本字、正体字字明即义明者,则不再作解);

③说明非通用字与通用字之间的关系。

【说明】

①古字、通假字、异体字合称为非通用字,今字、本字与正体字合称为通用字。说

明非通用字与通用字之间的关系,即说明它们是属于古今、还是通假、拟或是异正

的关系。关系不属古今、通假、异正者,无须说明。

②每小题后括弧里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一)《尚书》二则

1.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敘。(錫——赐,赐给。通假字)

2.土爰稼穡。(爰——曰,此谓具有。通假字)

3.九族旣睦,平章百姓。(平——辨,辨别;章——彰,表彰。均通假字)

4.寅賓出日,平秩東作。(平——辨,辨别。通假字)(注:后文“平秩”之“平”,同此)

5.厥民因,鳥獸希革。(希——稀。通假字)

6.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朞—期,一整年。异体字。有—又。通假字)(二)《〈周易〉六则》之一、二、六则

7.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見——现,显现。古今字)

8.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知——智。古今字)

9.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知——智。古今字)

10.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見——现,显现,呈现。古今字)

11.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說——悦。古今字)

12.齊也者,言萬物挈齊也。(挈——洁。通假字)

13.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薄——搏。通假字)(三)《〈老子〉六则》之一、二、五、六则

14.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已——矣,了。通假字)

15.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殆——怠,倦怠。通假字)(四)《〈春秋繁露〉二则》之《人副天数》

16.是故人之身,首而員,象天容也。(——颁,大头。員——圆。均通假字)

17.腹胞實虛,象百物也。(胞——脬,膀胱。通假字)

18.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爲帶。(二“要”—腰。古今字)(五)秦医缓和

19.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被——披,披散。古今字)

20.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張——胀。古今字)

21.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忘——亡,失去,丧失。通假字)

22.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爲四時,序爲五節,過則爲菑。(菑——灾。异体字)

23.主相晉國,於今八年,晉國無亂,諸侯無闕,可謂良矣。(闕—缺,谓失礼。通假字)

24.國之大臣,榮其寵祿,任其大節,有菑禍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同22)

(六)扁鹊传

25.乃呼扁鵲私坐,閒與語曰:“我有禁方。”(閒——间,悄悄地。古今字)

26.扁鵲曰:“血脈治也,而何怪?”(而——尔,你。通假字)

27.當晉昭公時,諸大夫彊而公族弱。(彊——强,指势力强大。异体字)

28.今主君之病與之同,不出三日必閒。(閒——间,痊愈。古今字)

29.太子何病,國中治穰過於衆事?(穰——禳,去邪除恶的祭祀。通假字)

30.是以陽緩而陰急,故暴蹷而死。(蹷——厥,昏厥。通假字)

31.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鑱石撟引、案扤毒熨。(案——按,按摩。通假字)

32.因五藏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

(藏——脏,古今字。輸——腧,腧穴。通假字。訣——决,疏通,通假字。

荒——肓,膏肓。通假字。幕——膜,膈膜。通假字)

33.曾不可以告咳嬰之兒。(咳——孩,婴儿笑。古今字)

34.以郤視文。(郄——卻,缝隙。异体字。文——纹,图纹。古今字)

35.無先生則棄捐填溝壑,長終而不得反。(反——返,复活。古今字)

36.病應見於大表,不出千里,決者至衆。(见——现,表现。古今字)

37.目眩然而不瞚,舌撟然而不下。(瞚——瞬,眨眼。异体字)

38.言未卒,因噓唏服臆,流涕長潸,忽忽承目夾。(目夾——睫。异体字)

39.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鍼砥石。(厉——砺,磨。通假字。鍼——针。异体字)

40.以八減之齊和煮之。(齊——剂,药剂。古今字)

41.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蚤——早。通假字)

42.陰陽並,藏氣不定,五不治也。(藏——脏。古今字)

43.秦太醫令自知伎不如扁鵲也,使人刺殺之。(伎——技。古今字)(七)华佗传

44.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一名旉。(旉——敷。异体字)

45.應便拔針,病亦行差。(差——瘥,痊愈。古今字)

46.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差——瘥,此谓伤口愈合。古今字)

47.縣吏尹世苦四支煩。(支——肢。古今字)

48.府吏兒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兒——倪。通假字)

49.行數里,昕卒頭眩墮車。(卒——猝,突然。通假字)

50.故督郵頓子獻得病已差。(差——瘥。古今字)

51.昨使醫曹吏劉租針胃管,訖,便苦欬嗽。(欬——咳。异体字)

52.但旁人數爲易湯,湯令煖之,其旦卽愈。(煖——暖。异体字)

53.向來道邊有賣餅家,蒜齏大酢。(酢——醋,酸。异体字)

54.即如佗言,立吐虵一枚,縣車邊。(虵—蛇,像蛇的虫子。异体字。縣—悬,挂。古今字)

55.疾者前入坐,見佗北壁縣虵此輩約以十數。(縣——悬,虵——蛇。同上)

56.郡守子知之,屬使勿逐。(屬——嘱,叮嘱,吩咐。古今字)

57.又有一郡守病,佗以爲其人盛怒則差。(差——瘥,痊愈。古今字)

58.佗遂下手,所患尋差,十年竟死。(差——瘥,痊愈。古今字)

59.廣陵太守陳登得病,胷中煩懣,面赤不食。(胷——胸。异体字)

60.太祖苦頭風,……佗針鬲,隨手而差。(鬲—膈,膈腧穴。通假字。差:同58)

61.佗舍去,婦稍小差。(差——瘥,此谓好转。古今字)

62.胎死,血脈不復歸,必燥著母脊。(著——着[zhuó],附着。古今字)

63.到家,辭以妻病,數乞期不反。(反——返。古今字)

64.於是傳付許獄,考驗首服。(考——拷。通假字)

65.佗術實工,人命所縣,宜含宥之。(縣——悬,关联,关系。古今字)

66.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彊,索火燒之。(彊——强,勉强。异体字)

67.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彊死也。(彊——强,活活地,眼睁睁地。异体字)

68.軍吏李成苦欬嗽,晝夜不寤。(欬——咳。异体字)

69.君病腸臃,欬之所吐,非從肺來也。(臃——痈。欬——咳。均异体字)

70.服此散,亦行復差。若不得此藥,故當死。

(差—瘥,痊愈。古今字。故—固,一定。通假字)

71.卿今彊健,我欲死。何忍無疾去藥,以待不祥?

(彊——强,强健。异体字。去——弆,收藏。通假字)

72.先持貸我,我差,爲卿從華佗更索。(差——瘥,痊愈。古今字)

73.熊頸鴟顧,引輓腰體。(頸——经,攀挂。輓——挽,弯曲。均通假字)

74.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鳥。(猨——猿。异体字)

75.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著——着[zhuó],撒敷。古今字)

76.凡醫咸言背及胷藏之間不可妄針。(胷——胸。异体字)(八)皇甫谧传

77.因歎曰:“豈我居不卜鄰、教有所闕?”(歎——叹,异体字。闕——缺。通假字)

78.孰與富貴擾神秏精者乎?(秏——耗。异体字)

79.耽翫典籍,忘寢與食。(翫——玩。异体字)

80.或有箴其過篤,將損秏精神。(秏——耗。异体字)

81.臣以尩弊,迷於道趣。(尩——尪,羸弱。异体字)

82.人綱不閑,鳥獸爲群。(閑——娴,熟悉。通假字)

83.是以皐陶振褐,不仁者遠。(皐——皋。异体字)

84.右腳偏小,十有九載。(有——又。通假字)

85.於今困劣,救命呼噏。(噏——吸。异体字)

86.君子小人,禮不同器,況臣穅麥黃,糅之彫胡?!(穅——糠。异体字)

87.竊聞同命之士,咸以畢到。(以——已。通假字)

88.唯陛下留神垂恕,更旌瓌俊。(瓌——瑰。异体字)(九)丹溪翁传

89.羅遇翁亦甚懽,卽授以劉、李、張諸書。(懽——欢。异体字)

90.且曰:“盡去而舊學,非是也。”(而——尔,你。通假字)

91.得諸見聞,班班可紀。(班班——斑斑,明显的样子。紀——记)

92.及參膏成,三飲之甦矣。(甦——苏,苏醒。异体字)

93.辟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辟——譬。通假字)

94.史稱其風聲氣節,足以激貪而厲俗。(厲——励,使……得到劝勉。通假字)

95.未嘗不以葆精毓神開其心。(葆——保,保全)

96.尤諄諄訓誨,使人感慨激厲之不暇。(厲——励,自勉。通假字)(十)《汉书·艺文志》

97.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没——殁,去世。古今字)

98.戰國從衡,真僞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殽亂。

(從——纵,指合纵。古今字。衡——横,指连横。通假字。從衡:指战国时诸侯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形势。殽——淆,混乱。通假字)

99.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閔——悯,担忧,忧虑。通假

字)

100.歆於是總羣書而奏其《七略》。(羣——群。异体字)101.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裏,……。(落——络。通假字)102.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箴——针。通假字)103.至齊之德,猶慈石取鐵,以物相使。(齊—剂,药剂。古今字。慈—磁。古今字)104.拙者失理,以瘉爲劇,以生爲死。(瘉——愈,痊愈。异体字)105.經方者……,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

(辨——辨。通假字。齊——剂,药剂。古今字。反——返,康复。古今字)106.精氣內傷,不見於外。(見——现,表现,显现。古今字)107.右神僊十家,二百五卷。(僊——仙。异体字)108.聊以盪意平心,同生死之域,而無怵惕於胷中。(盪—荡,净化。胷—胸。均异体字)109.今其技術晻昧,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爲四種。(晻——暗,淹没。异体字)(十一)《伤寒论》序

110.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

(卒——猝,突然。栗——慄,颤抖。均通假字)111.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遊魂。(惷——蠢。异体字)112.乃勤求古訓,博采衆方,撰用《素問》……,並平脈辨證,爲《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平——辨。通假字)

113.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俞——腧,腧穴。通假字)114.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髣髴。(髣髴——仿佛,文中谓模糊的印象。异体字)(十二)《外台秘要》序

115.以救性命之昬札。(昬——昏,出生后未名而死。异体字)116.繇是覩奧升堂。(繇——由,介词。通假字。覩——睹,窥知。异体字)117.以女昬姻之故,貶守房陵。(女昬——婚。异体字)118.染瘴嬰痾,十有六七。(痾——疴,病。异体字)119.皆研其綱領,覈其指歸。(覈——核,查核,考订)120.今並味精英,鈐其要玅。(玅——妙。异体字)121.迄於聖唐,括囊遺闕,稽考隱秘,不愧盡心焉。(闕——缺。通假字)122.至於遁天倍情,懸解先覺,吾常聞之矣。(常——尝,曾经。通假字)123.歲在執徐月之哉生明者也。(哉——才,刚刚。通假字)(十三)《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124.兼《靈樞》九卷,迺其數焉。(迺——乃,就是。异体字)125.未嘗有行不由逕、出不由戶者也。(逕——径,路。异体字)126.咸日新其用,大濟蒸人。(蒸——烝,众多。通假字)127.華葉遞榮,聲實相副。(華——花。古今字)128.重《經合》而冠《鍼服》。(鍼——针。异体字)129.或脫簡不書,而云世闕。(闕——缺,空缺。通假字)130.詳其指趣,削去繁雜,以存其要。(指——旨,旨义。通假字)131.一以參詳,羣疑冰釋。(羣——群。异体字)(十四)《类经》序

132.此其臆度無稽,固不足深辨。(辨——辩。通假字)133.繇此言之,儒其可不盡心是書乎?!(繇——由,介词。通假字)134.由是徧索兩經,先求難易,反復更秋,稍得其緒。(徧——遍。异体字)

135.夫人之大事,莫如死生。能葆其眞,合乎天矣。(葆——保,保全)136.至若天道茫茫,運行今古,苞無窮,協惟一。(苞——包。通假字)137.因敢忘陋效矉,勉圖蚊負。(矉——颦,皱眉。异体字)138.固非敢弄斧班门,然不屑沿街持缽。(缽——钵,和尚用的碗。异体字)139.此余之所以载思而不敢避也。(載——再,再三。通假字)140.後世有子雲其憫余勞而錫之斤正焉,豈非幸中又幸!(錫——赐。通假字)(十五)《温病条辨》叙

141.六氣之中,君相兩火無論已。(已——矣,了)142.亡如世鮮知十之才士、以闕如爲恥。(亡——无。通假字。闕—缺。通假字)143.庶幾幽室一鐙,中流一柱。(鐙——灯。古今字)144.嗜學不厭,研理務精。(厭——餍,满足。古今字)145.病斯世之貿貿也,……。(貿貿——眊眊,昏聩不明的样子。通假字)146.若夫折楊皇荂,听然而笑。(荂——华,同“花”。异体字)147.嘉慶十有七年壯月旣望,同里愚弟汪廷珍謹序。(有——又。通假字)(十六)《〈素问〉两篇》之《宝命全形论》

148.留淫日深,著於骨髓。(著——着[zhuó],附着。古今字)149.余欲鍼除其疾病,爲之奈何?(鍼——针。异体字)150.絃絕者,其音嘶敗。(絃——弦。异体字)151.木敷者,其葉發。(發——废,凋零,凋落。通假字)152.三曰知毒藥爲眞。(爲——伪。通假字)153.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府藏——腑脏。古今字)154.衆脈不見,衆凶弗聞。(脈——眽,视,看。凶——讻,喧嚷。均通假字)155.至其當發,間不容瞚。(瞚——瞬,眨眼。异体字)156.手如握虎,神無營於外物。(營——荧,惑乱。通假字)(十七)《〈伤寒论〉〈金匮要略〉三则》之第三则

157.四季脾王不受邪,卽勿補之。(王——旺,健旺。古今字)158.馀藏凖此。(藏——脏。古今字)159.理者,是皮膚藏府之文理也。(藏府——脏腑。文——纹。均古今字)(十八)养生论

160.較而論之,其有必矣。(較——皎,明白。通假字)161.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囂——枵,空虚,文中谓饥饿。通假字)162.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薰——荤,荤类食物。通假字)163.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險——岩,山崖,此指有些山区。通假字)164.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躭。(躭——耽,沉溺。异体字)165.滋味煎其府藏,醴醪其腸胃。(——煮,煎熬。异体字)166.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塗——途,途径;方面。通假字)167.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由——犹,犹如。通假字)168.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彊禁也。(彊——强,硬行。异体字)169.晞以朝陽,綏以五絃。(絃——弦,琴弦。异体字)(十九)大医精诚

170.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榮——营,营气。通假字)171.而寸口關尺,有浮沈絃緊之亂。(絃——弦,弦脉。异体字)172.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俞——腧。通假字)173.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而——尔,你。通假字)

174.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蚩——媸,丑陋。古今字)175.深心悽愴,勿避嶮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嶮——险,艰险。异体字)176.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迹之心。(功——工。功夫,时间。通假字)177.其蝱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蝱——虻。异体字)178.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慙愧、淒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蔕芥之心。(慙——惭。蔕——蒂。均异体字)

179.珍羞迭薦,食如無味。(羞——馐,美味嘉肴。古今字)180.而醫者安然懽娛,傲然自得。(懽——欢。异体字)181.夫爲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諠譁。(諠譁——喧哗。异体字)182.炫燿聲名,訾毀諸醫。(燿——耀。异体字)183.偶然治差一病,則昂頭戴面。(差——瘥,痊愈。古今字)(二十)病家两要说

184.使其言而是,則智者所見畧同,固無待其言矣。(畧——略。异体字)185.倘不知此,而徧聽浮議,廣集群醫,則……。(徧——遍。异体字)186.危急之際,奚堪庸妄之悞投?!(悞——误。异体字)187.不反者,臨涯已晚。(反——返,醒悟。古今字。涯——崖。通假字)188.得穩當之名者,有躭閣之悞。(躭—耽;悮—误。均异体字。阁——搁,古今字)189.昧經權之玅者,無格致之明。(玅——妙。异体字)190.又若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者,誠接物之要道,其於醫也則不可,謂人己氣血之難符;

三人有疑從其二同者,爲決斷之玅方,其於醫也亦不可,謂愚智寡多之非類。

(二“謂”——为,因为。通假字。玅——妙。异体字)191.則倉卒之間,何所趨賴?!(卒——猝。通假字)192.惟好生者畧察之!(畧——略。异体字)(二一)《医案六则》之一、三则

193.齊王侍醫遂病,自練五石服之。(練——炼。通假字)194.亟勿服,色將發臃。(臃——痈。异体字)195.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故中熱,即爲陰石柔齊治之;中寒,即爲陽石剛齊治之。(四个“齊”——剂,药剂。古今字)196.夫悍藥入中,則邪氣闢矣,而宛氣最深。(闢—闭。宛—郁,郁结。均通假字)197.拙工有一不習,文理陰陽失矣。(文——纹。古今字)198.乃以袵席及薦闕其中。(袵——衽,床席。异体字)199.朋遊譁然議之。(譁——哗,喧闹。异体字)200.而我顧投以參、術、陳皮、芍藥等補劑十余貼,安得不日益劇烈?(貼—帖,通假字)201.衆乃斂袵而服。(袵——衽,床席。异体字)(二二)医话四则

202.爲醫者,非博極群書不可。第有學無識,遂博而不知反約,則書不爲我用,我反爲書所縛矣。(“反约”之“反”——返。古今字)203.以螃蟹數觔生搗,徧敷起身。(觔——斤。徧——遍。均异体字)204.繼復並心一志,徧覽前賢注釋,有所疑,則鎮日默坐苦思而力索之。

(徧——遍。异体字。鎮——整。通假字)205.診其脈至而不定,如火薪然。(然——燃。古今字)(二三)《医事笔记六则》之二、四、六则

206.醫取多年柂牙爲舵工手汗所漬處,刮末,……。(柂——舵,异体字)

207.思天下匹夫匹婦有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内——纳。古今字)

(二四)《药论六则》之一、二、四则

208.凡使,要光明如水精,酸、鹹、澀味全者。(精——晶。通假字)209.銖絫不失。(絫——累,古代重量单位,十黍为絫,十絫为铢)210.如筀竹筍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筍——笋。通假字)211.一畝之稼,則糞溉者先牙。(牙——芽。通假字)212.費長房言九日飲菊酒,可以辟不祥。(辟——避。通假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五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要求】 ①找出下列句中的古字、通假字、异体字; ②写出与古字、今字、异体字分别相应的今字、本字、正体字并解释其义(今字、 本字、正体字字明即义明者,则不再作解); ③说明非通用字与通用字之间的关系。 【说明】 ①古字、通假字、异体字合称为非通用字,今字、本字与正体字合称为通用字。说 明非通用字与通用字之间的关系,即说明它们是属于古今、还是通假、拟或是异正 的关系。关系不属古今、通假、异正者,无须说明。 ②每小题后括弧里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一)《尚书》二则 1.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敘。(錫——赐,赐给。通假字) 2.土爰稼穡。(爰——曰,此谓具有。通假字) 3.九族旣睦,平章百姓。(平——辨,辨别;章——彰,表彰。均通假字) 4.寅賓出日,平秩東作。(平——辨,辨别。通假字)(注:后文“平秩”之“平”,同此) 5.厥民因,鳥獸希革。(希——稀。通假字) 6.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朞—期,一整年。异体字。有—又。通假字)(二)《〈周易〉六则》之一、二、六则 7.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見——现,显现。古今字) 8.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知——智。古今字) 9.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知——智。古今字) 10.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見——现,显现,呈现。古今字) 11.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說——悦。古今字) 12.齊也者,言萬物挈齊也。(挈——洁。通假字) 13.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薄——搏。通假字)(三)《〈老子〉六则》之一、二、五、六则 14.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已——矣,了。通假字) 15.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殆——怠,倦怠。通假字)(四)《〈春秋繁露〉二则》之《人副天数》 16.是故人之身,首而員,象天容也。(——颁,大头。員——圆。均通假字) 17.腹胞實虛,象百物也。(胞——脬,膀胱。通假字) 18.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爲帶。(二“要”—腰。古今字)(五)秦医缓和 19.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被——披,披散。古今字) 20.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張——胀。古今字) 21.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忘——亡,失去,丧失。通假字) 22.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爲四時,序爲五節,過則爲菑。(菑——灾。异体字) 23.主相晉國,於今八年,晉國無亂,諸侯無闕,可謂良矣。(闕—缺,谓失礼。通假字) 24.國之大臣,榮其寵祿,任其大節,有菑禍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同22)

明确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必要性

明确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必要性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双水道中学莫丽莎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的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由此可见,在高中文言文的实际教学中重在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并不在于文言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但是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是不可回避的,它是学生读懂文言文的钥匙,是学生提高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石。并且,由于时代的隔阂,现代人在阅读古籍的时候更多的是通过后世的各种注解来了解古籍的意义,注释的准确与否,训诂术语的运用是否妥当,都直接影响到对文章原始意义的理解。为此,笔者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4年6月第1版,2006年2月第一次印刷)为依据,对古今字被误认为通假关系的现象进行讨论,明确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必要性。 例如: 1、第一册《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注:“说通悦。” 2、第一册《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注:“共通供”。 3、第一册《战国册·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注:“耆通嗜。” 4、第六册《齐桓晋文之事》“王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注:“说通悦。” 5、第三册《诗经·邶风·静女》:“说怿女美。”注:“说通悦。” 6、第三册屈原《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也。”注:“道通导。” 7、第五册《孟子·庄暴见孟子》:“今王田猎于此。”注:“田通畋” 这七个例句使用的都是“某通某”。分析起来,这七个“通”本应该表达的是通假关系,可是从例句可以看出“通”两边的字都属于古今字关系。既然是古今字,就得用它专属的训释术语,如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诗经·邶风·静女》“说怿女美”注为:“说,后来写作悦。女,后来写作汝。”下面,笔者将对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关系作进一步考证。

试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古今”字是文字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是一种历时的文字更替;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的某一部分意义而早的字。“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由上述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相同点,二者都有字的相互对应关系,其中古今字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关系,通假字是本字与(借字)之间的关系。那么古今字与通假字同属于古书中的用字方法,但是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二者的概念出发。此次主要以王力先生编《古代汉语》文选中的通假字与古今字为例对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以论述,以揭示出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下面分别从它们的间差别,意义差别,形体差别,关系差别和功能差别五个方面举例介绍它们的区别: (一)时间差别 古今字,顾名思义,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所以有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古字总是在今字之前间生的。但是,这种先后顺序是相对的,清代段玉裁所说的“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为今,汉为古则严师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就很好的揭示了这种时间的相对性,所以它们之间不是古今字的关系,而是通假字的关系。 (二)意义差别 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之间意义上一般有联系,而通假字的本字与

借字之间一般则无意义上的联系,它的基本借字原则是音近或音同。《左传。独之武退秦》中的“不亦说乎”,“说”都是“悦”的古字,表示“喜悦,高兴”的意思;“说”在以前是多意的,它不仅有“说明”的意思,又有“喜悦”的意思,而后来,“喜悦”的意思就由“悦”来表示了,所以“悦”成为“说”的今字只是承担了一部分意思;而通假字虽然也有借字与本字意义相关的,但毕竟是少数,不是作为它们间的主要联系来看的,像“帅”与“率”,“胥”与“须”之类的字,它们被划为通假字仅仅是因为“帅”与“率”间相同,“胥”与“须”音相同而已。 (三)形体上的差别 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在形体上一般有造字的相承关系。今字一般是通过增加偏旁或改换偏旁而造的新字,这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增加偏旁,王力《古代汉语》中给出的解释是“属,嘱托,后来写作嘱”,因为“嘱托”与口说说有关系,所以增加意符“口”;(2)改换偏旁;如“禽兽偪人”里的“偪”王力《古代汉语》给出的解释是“偪,后来写作逼,这里是威胁的意思”,这里就是把意符作了改变,以表明新的意思。通假字是以音近作为基本联系,很多形声字具有相同的声符,它们的发音基本一致,如果互为通假字,也就难免会在声符相同上使得相互之间形体要近,所以我们不能光凭形体就简单的分辨出古今字和通假字。 (四)关系差别 古今字和古今与今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情况:(1)一个古字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 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芸”是通假字,“耘”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我们划分它们应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字的发展变化状况,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于纵的方面,如“然——燃”,“县——悬”。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则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而通假字则是研究同一时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属于横的方面,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又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史记·滑稽列传》),“趣”通“促”。“倍”和“背”、“趣”和“促”是同时存在的字。 二、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如“布帛长短同,而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其中“贾”是分化前的古字,后来表商人义的词用原字形,表价格义的词另造“价”字,“贾”和“价”就成了一对古今字,商人义的“贾”和价格义的“价”两义密切相联。又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即为“返”,这一对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也很明显,而通假字一般意义上没有联系。如“蚤”和“早”、“倍”和“背”、“趣”和“促”等,意义上毫不相干。三、古今字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一种是以古字作为声符构成今字。如“禽’字的意义是指飞禽,又用它表示“擒获”的意义。后来以“禽”为声符加上义符“手”构成今字“擒”。又如“其”加上义符“竹”构成今字“箕”。大多数古今字都表现为这种结构关系。如“昏——婚”、“要——腰”等等。另一种是改换古字的义符创造新字。如“说”字既表示游说,又表示喜悦的意思。后来把“说”的义符“言”换成义符“忄”,构成今字“悦”;又如“讣——赴”,义符“走”换成义符“言”构成今字“讣”。再如“错——措”、“竟——境”等。但这种结构关系的古今字远不如前一种多,通假字并不一定都具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归”通“馈”。又如“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繷风·七月》),“剥”通“扑”,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摘要《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是一部有参考价值、实用的、旨在帮助人们读通古书的古汉语字典,本文就其编纂特色、分类原则和具体内容进行了评介。 关键词《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通假古音例证 王海根先生编纂的《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是一部颇有参考价值、很切实用的古汉语字典,值得向读者推荐。 通假现象是汉字特有的现象。汉字是一种形意体系的文字,它字数众多,形体复杂,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秀才提笔多忘字”的情况。握管挥毫忽然想不起某个字该怎么写,有的时候就来个简便的办法,写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久而久之,约定俗成,这个字就被认为是通假字。汉代学者郑玄曾经说过: 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 这一段话见于南朝陈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他从何处引来,没有交代,想来应该是有依据的。这话说明了通假字出现的原因,非常深刻。 古代汉语里有不少通假字,这成为人们阅读古书的障碍,读古书不明通假字,则会或曲解文意而出谬误,或望文生训而贻笑大方。所以古代学者将“破假借”作为读通古书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求学人在此多下功夫。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里面有“通说”一卷总结他治学心得,共十二条,第一条“经文假借”讲的就是古代汉语里的通假字问题。文章一开始就说: 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汉字也是这样。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高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 (一)什么是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 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 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 ③ 于是翦其发。(《顺民》) ④ 臣错茅臣。(《晁错传》) 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 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第二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寤:通“ ” , 倒逆。 注 P97 例句: “ 公寤生 , 惊姜氏 , 故名曰寤生 , 遂恶 之。” 无:通“毋” ,不要。注 P99 例句: “不如早为之所 , 无使滋蔓。” 阙:通“掘” ,挖掘。注 P103 例句:“ 若阙地及泉 , 隧而相见 , 其谁曰不然 ?” 古今字 : 大: 今字“太” , 表示尊称。注 P98 例句 : “请京 , 使居之 , 谓之京城大叔。” 辟: 今字“避” , 避免。 注 P99 例句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 厌: 今字“餍” , 满足。 注 P99 例句 : “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 ! ” 尝: 今字“ ” , 副词 , 品尝 , 体会滋味。注 P102 例句:“小人有母 , 皆尝小人 之食矣 , 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 : 佗:同“他” ,其也,另外的。注 P98 例句: “佗邑唯命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 叔。” : 同“昵” , 亲近。注 P100 例句 : “公曰 : “不义不 , 厚将崩。” 《公 孙 无 知 之 乱》 通假字: 绌: 通“黜” , 贬低。注 P109 例句 : “衣服礼秩如 , 襄公绌之”。 游: 通“ , 出行 , 乐。注 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 通“ ”, 抵 。 注 P110 例句 : “我奚御哉 ! ” 税: 通“脱” , 解脱桎梏。 注 P113 例句 : “管仲请囚 , 鲍叔受之 , 及堂阜而税 之” 古今字 : : 今字“嫡 ” , 正妻所生长子。 注 P109 例句:“衣服礼秩如 ”。 见: 今字 “现” , 出现。注 P110 例句 : “彭生敢见” ! 坠: 今字“ ”, 坠落。 注 P110 例 句 : “公惧 , 坠于车”。 反: 今字 “返” , 返回。注 P110 例句 : “反, 诛屦于徒人费”。 路: 今字“辂” , 古代的一种大车。 注 P112 例句 : “公丧戎路 , 传乘而归”。 辟: 今字“避” , 躺避。注 P112 例句 : “秦子 , 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 , 是以皆 止” 异体字:

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古今字与通假字都是古书中的用字方法,要了解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首先必须从二者的概念出发。古今字——指古今同词异形而又有区别意义的一组字。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的某一部分意义而早的字。通假字是指“与…本字?相对,本有其字的同音替代字(同音也包括音近在内)。由上述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相同点——二者都有字的相互对应关系.其中古今字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关系,通假字是本字与(借字)之间的关系。那么怎样辨别两个字之间是古字与今字的关系还是本字与借字之的关系?这主要就要从 二者之间的区别来看了。 (一)时间差别 古今字,顾名思义,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所以有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古字总是在今字之前产生的。但是,这种先后顺序是相对的,清代段玉裁所说的“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就很好的揭示了这种时间的相对性。《诗经.风雨》里“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一句中的“县”字就是古今字一个很好的代表。《说文解字》中说:“县,系也”。徐铉注:“此本县挂之县,借为州县之县,今俗加心别作悬义。”由此可知“县”比“悬”产生得早,也就是说“悬”是“县”的今字。另外看《诗经.七月》里“四之日其蚤”一句,在此句中,“蚤”是通“早”,指“早朝,是一种祭祀仪式”。在《左传.隐公元年》中有“不如早为之所”句,而《论衡.问孔》中又有“颜渊蚤

死”句,《论衡》成书在《左传》、后,可见“蚤”字通行的同时,“早”已存在。所以它们之间不是古今字的关系,而是通假字的关系。 (二)关系的差别 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情况:(1)一个古字与一个今字相对。如“女”与“汝”相对。“女”有“女子、女儿”的意思,但它又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后来另造“汝”代替,如《左传.齐桓公伐楚》中“女实征之”里的“女”。(2)一个古字与多个今字相对。如古字“采”与“彩”、“綵”、“採”的对应关系。“采”的本意是“采摘”,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里的“采”即为本意。但在”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中“采”则假借为“彩色”之意,后改写为“彩”。“采”又有“彩绸”的意思,《汉书》:“文采千匹”中的“采”后来就写成“綵”。为了区别,后人又造了一个“採”字来表示“采摘”这个本意。这样,“采”与“彩”,“采”与“綵”,“采”与“採”就形成了三对古今字。与古今字向比较,通假字中借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则分为三种情况,除与古今字一样有一个本字对应一个借字,一个本字对应多个借字的关系外,还有多个本字与一个借字相对的情况。如:“矢”的本意为“箭”,“誓”的本意为“誓言”,又为动词“发誓”,“屎”的本意为“粪便”,在古籍中,却常常用“矢”来表示“誓”或“屎”。而古今 字是没有这种对应关系的。 (三)意义差别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定义分类: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个人认为是古人的错别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人文学院《古代汉语》课程论文 题目: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14班 姓名:阿斯耶.玉苏普 学号:11010401 指导教师: 课程序号:1406 成绩:

古今与通假字的异同 摘要:古书难读的一个最重要哦的原因就是古书中的用字情况很复杂,它反映了语言系统的发展文字系统演变之间的矛盾,以及文字系统本身的规范与简化等矛盾。古书中的用字方法有几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和繁体字。这四种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表现方式。有联系又有区别。现在要重点解释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古今字和通假字都是古书中的用字方法。又有区别,又有联系。是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用字现象;同一个词,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记录。 关键词:古今字通假字区别联系 古今字和通假字都是古书中的用字方法,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必须得从基本的概念出发。上古时代,由于词义引申,文字假借等原因,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一字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是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称为《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称为《古字》。 通假字是指古人用字写此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代替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同借字。 财→材涂→途 倡→唱底→砥 静→净政→征 上述是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概念,从中能看出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一.两者的区别 (一)时间差别 我们划分它们应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字的发展变化状况,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于纵的方面。古字总是在今字的前面产生的,但是这种先后顺序是相对的,清代段玉裁所说的“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就很好的揭示了这种时间的相对性。如“然——燃”,“县——悬”。 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则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而通假字则是研究同一时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属于横的方面,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又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史记·滑稽列传》),“趣”通“促”。“倍”和“背”、“趣”和“促”是同时存在的字。 (二)关系的差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word版本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 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

通假字 古今字 异体字的区别

如何辨别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 2011-7-23 14:09 提问者:匿名 | 浏览次数:1208次 请举例说明。 2011-7-25 10:27 最佳答案一、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 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 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 ③于是翦其发。(《顺民》) ④臣错茅臣。(《晁错传》) ⑤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 以上加“”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 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务,为

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同源词的区别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都是汉字学上的重要概念,它们所代表的几种文字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如表示“返回”义的词原用“反”表示,后来用“返”表示,“反”、“返”在“返回”义上构成古今字;表示“昏暮”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义上构成古今字。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引申。(一)文字的假借由文字假借造成的古今字又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如:须一鬃“须”字由表花纹条理的“彡”和表头部的“页”构成,其本义是胡须。(说文解字》:“须,面毛也。”)由于“须”被借去表“必须”之义,于是本义另造“鬃”字表示(“鬃”今又简化为“须”)。然一燃“然”字下面的“…”实即“火”字“然”之本义是燃烧。《说文解字》:“然,烧也。”由于“然”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于是本义另造“燃”字表示。2.古字用于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形成古今字。如:采一彩“采”字的字形结构是“爪”在“木”上,本义是采摘。假借表文彩、色彩。后为假借义造“彩”字。辟一鹳“辟”的本义是法律、法度。《说文解字”:“辟,法也。”假借表开、开辟。如《苟子·议兵]》:“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后为假借义造“阴”字(“牌”夸又简化为“辟”)。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造成一词多义,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字多词。为了表意明确,减轻原字的负担,于是新造字分担原字的义项,形成古今字。具体情况亦有二:1.让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如:昏一婚“昏”本义是黄昏。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后为引申义造“婚”字。景一影“景”本义是日光。《说文解字》:“景,光也。”阴影在有光的条件下才会产生,正如<颜氏家训·书证篇》所言:“凡阴影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也就是说,“景”由日光引申出阴影之义。后为引申义造“影”字。2.让原字表引申义,为本义造新字。如:丞一拯“丞”在甲骨文中的构形特点是:文掉入陷阱中,有人用手相救。故芡本义为“救”。引申为辅助、丞相等义。后为本义造“拯字。奉一捧“奉”的古文字构形中有两手,其本义是捧。如《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土。”引申为呈献、供给等义。后为本义造“捧”字。 一、古今字与通假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③于是翦其发。(《顺民》)④臣错茅臣。(《晁错传》)⑤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以上加“”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古今字的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务,为了减少其兼职,后世便另造新字来分担。比如共字,在上古就兼有同个记词职务,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①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礼记?曲礼》)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④民不知礼,未生其共。(《城濮之战》)例①是共同的意思,例②是供给的意思,例③是拱揖的意思,④是恭顺的意思。一个人字身兼四职,也就是分别记录了四个不同的词。 通假字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①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②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 联系与区别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汉字也是这样。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高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 (一)什么是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 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 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 ③于是翦其发。(《顺民》) ④臣错茅臣。(《晁错传》) ⑤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 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擒、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 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务,为了减少其兼职,后世便另造新字来分担。比如共字,在上古就兼有同个记词职务,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①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礼记·曲礼》)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④民不知礼,未生其共。(《城濮之战》) 例①是共同的意思,例②是供给的意思,例③是拱揖的意思,④是恭顺的意思。一个人字身兼四职,也就是分别记录了四个不同的词。这对运用文字来说是经济,但字的兼职过多,容易造成表意的含混、模糊。为了增强表意的明确性,后世就造了供、拱、恭三个新字来分别发担它的兼职,共字本身就要用以表示共同、共合这一个义项了。

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第二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寤:通“ ”,倒逆。注P97 例句:“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无:通“毋”,不要。注P99 例句:“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阙:通“掘”,挖掘。注P103 例句:“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古今字: 大:今字“太”,表示尊称。注P98 例句: “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辟:今字“避”,避免。注P99 例句:“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厌:今字“餍”,满足。注P99 例句: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尝:今字“” ,副词,品尝,体会滋味。注P102 例句:“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 佗:同“他”,其也,另外的。注P98 例句: “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同“昵”,亲近。注P100 例句: “公曰: “不义不,厚将崩。” 《公孙无知之乱》 通假字: 绌:通“黜”,贬低。注P109 例句: “衣服礼秩如 ,襄公绌之”。 游:通“”,出行, 乐。注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通“”,抵。注P110 例句: “我奚御哉! ” 税:通“脱”,解脱桎梏。注P113 例句: “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 古今字: :今字“嫡”,正妻所生长子。注P109 例句:“衣服礼秩如”。 见:今字“现”,出现。注P110 例句: “彭生敢见”! 坠:今字“”,坠落。注P110 例句: “公惧, 坠于车”。 反:今字“返”,返回。注P110 例句: “反,诛屦于徒人费”。 路:今字“辂”,古代的一种大车。注P112 例句: “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辟:今字“避”,躺避。注P112 例句: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异体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