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地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地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地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第32卷第15期2012年8月

生态学报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2,No.15Aug.,201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CB421104);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60100)

收稿日期:2011-04-20;修订日期:2012-04-24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ghliu@rcees.ac.cn

DOI :10.5846/stxb201104200523丁小慧,宫立,王东波伍星,刘国华.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地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生态学报,

2012,32(15):4722-4730.Ding X H ,Gong L ,Wang D B ,Wu X ,Liu G H.Grazing effects on eco-stoichiometry of plant and soil in Hulunbeir ,Inner Mogolia.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32(15):4722-4730.

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地植物和土壤生态

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丁小慧1,2,宫立1,2,王东波3,伍星1,刘国华

1,*(1.中国科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3.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呼伦贝尔

021008)摘要:放牧通过畜体采食、践踏和排泄物归还影响草地群落组成、植物形态和土壤养分,植物通过改变养分利用策略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分析呼伦贝尔草原放牧和围封样地中的群落植物和土壤的碳氮磷养分及化学计量比,探讨放牧对生态系统化学计量

学特征和养分循环速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如下:(1)群落尺度上,放牧和围封草地植物叶片C 、

N 和P 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种群尺度上,放牧草地植物叶片N 含量显著高于围封草地;(2)放牧草地土壤全C 、全N 、有机C 、速效P 含量,低于围封草地,硝态N 含量高于围封草地;土壤全P 和铵态N 指标没有显著差异;(3)放牧草地植物C ?N 比显著低于围封草地,植物残体分解速率较快,提高了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速率。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放牧;围封;化学计量学;呼伦贝尔

Grazing effects on eco-stoichiometry of plant and soil in Hulunbeir ,Inner

Mogolia

DING Xiaohui 1,2,GONG Li 1,2,WANG Dongbo 3,WU Xing 1,LIU Guohua 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e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3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Inner Mongolia ,Hulunbeir 021008,China

Abstract :The grassland in Inner Mongolia ,one of the largest remaining grassland ecosystems in the world ,is extensive and covers an area of up to 68%of the entire region.Recently ,with the increasing needs of livestock products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grassland is severely degraded by overgrazing.The effect of grazing has become an urgent and crucial issue in the study of grassland ecology.The early research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effects of grazing on the productivity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diversity of the grasslands through the browsing ,trampling around and excretion of livestock.Focusing on C4soil or plants ,only a few studies have considered the effects of grazing on the stoichiometry traits of soil and plants.The

mechanism by which grazing affects the stoichiometry traits of soil and plants is far from clear.For this issue ,

we carried out a study considering the role of grazing on the stoichiometry traits of soil and plant at both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scales.We determined the C ,N ,P content and the C /N ratios of plant and soil to explore how grazing affects the stoichiometry traits and nutrient cycling rates in an ecosystem.We found that :(1)On community scale ,C ,N ,P content of the leaves had no-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azed and the exclosure grassland ;however ,on species scale ,the N content in

the grazed grasslan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exclosure.(2)Grazing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soil total carbon (TC ),total nitrogen (T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increased the nitrate nitrogen ,with no effects on total phosphorus (TP )and ammonium nitrogen.(3)The C /N ratio of the plant in grazed grasslan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exclosure ,suggesting higher decomposition rate of litter and quicker nutrient cycling rate of the ecosystem.In conclusion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plants can adapt to varied environments caused by grazing through choosing suitable strategies of nutrient using.

Key Words :grassland ecosystem ;grazing ;exclosure ;stoichiometry ;hulunbeir

放牧是人类对草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放牧干扰除了直接影响草地生产力、生物多样性以及导致种群特征变化以外[1-5],还深刻影响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改变养分循环速率。关于放牧对草地生

态系统的影响做过大量研究,一方面研究关注生物量和植物群落结构对放牧的响应

[4-17],另一方面研究关注植物和土壤养分特征变化对放牧的响应

[18-26],但关于放牧对植物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一直没有定论。李香真和陈佐忠[26]通过对不同放牧率下土壤养分含量进行分析,认为重牧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含量,轻牧和

中牧对养分含量影响不大。Frank [27]对黄石公园草地土壤C 和N 进行研究,认为放牧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

碳的含量,重牧没有导致土壤有机质降低。而Milchunas 和Lauenroth [28]认为土壤养分指标与放牧强度关系复

杂,要结合植被和土壤的初始情况,环境因素和放牧历史进行综合研究。Unkovich

[29]认为放牧导致植物叶片N 含量降低,并降低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但是也有观点认为,植物被去叶后,剩余叶片N 含量增加[30],最终降低植物残体的C /N 比,使微生物矿化作用增强,固定作用减弱,增加土壤的净矿化量,提高养分

循环速率

[31-37]。我国关于放牧对生态系统养分含量的影响的研究,通常将植物群落[18-19]和土壤[20-24]分开研究,对于更好地揭示和理解放牧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影响的机制具有局限性。

放牧干扰是否通过影响草地群落组成、植物形态和土壤养分状况,进而导致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变化,改变草地生态系统化学计量学特征呢?本文基于上述假设,从生态化学计量学角度出发,从三方面研究放牧对呼

伦贝尔草地植物和土壤C 、N 和P 3种元素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第一探讨植物群落尺度和种群尺度对放牧

干扰的响应,第二探讨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第三探讨放牧对草地养分循环速率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放牧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机制,为草地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山脉以西地区(48?04'02?—50?11'29?N ,

116?32'42?—120?18'29?E )。地处内蒙古东部,总体属于高原型地貌,是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由于纬度偏高,远离海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5—2?,年降水量339mm ,年蒸发量950—1900mm ,无霜期40—130d [38]。该地区草地类型丰富,主要代表群系有日阴菅(Carex pediformis )、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Keng )、大针茅(Stipa grandis )、羊草(Leymus chinensis )、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 )等。草地群落类型主要为羊草草原,羊草-禾草杂草草原。放牧草地常年放牧,属于重度人类干扰;围封草地是围封后每年生长季末割草。研究区的土壤主要以黑钙土和栗钙土为主。

1.2样地设置、调查与样品采集

本研究在呼伦贝尔草原的草甸草原保护区选取了3个样点A (E120?18'29?,

N49?04'25?)、B (E119?37'17.4?,N50?10'52.7?)、C (E119?30'4.2?,N49?26'27.2?),每个样点选取放牧和围封草地作对比研究,放牧样地位于围栏外侧,多年放牧,属于重牧;围栏内侧草地为围封样地。开展草地生物量测定、群落结构和土壤调查研究。植物调查和取样时间为2009年8月5—18日。在每个样点按利用方式分成刈割和放牧样地,每个样地设置一条50m 的样线,沿样线每隔10m 设置一个1m ?1m 的样方,共5个样方,调查样方中物种组成、高度、盖度;物种地上生物量用收割法获取,随机挑选3个样方齐地面分物种将植物剪下,称量其鲜重;将叶片带

327415期丁小慧等: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地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的影响

回实验室,在80?下烘至恒重,称量干重,获取每个物种生物量和群落生物量。

土壤样品取样时间为2010年7月16日—8月2日,在每个样地沿样线随机选取3个土壤剖面,分0—10cm 、10—20cm 、20—30cm 和30—40cm 层次采集土壤样品100g 左右。共采集土壤样品72个,剔除石粒和草根等杂物,一部分土壤样品自然风干,另一部分鲜土样品储存在4?冰箱中保存。

1.3

样品的分析测定1.3.1植物样品的分析测定

从采回的植物样品中挑选足够的健康叶片使用研磨仪粉碎,利用C /N 元素分析仪,进行C 、

N 含量测定。植物P 含量采用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用微波消解萃取系统(CEM )进行前处理,样品回收率84%—90%。

1.3.2土壤样品的分析测定

土壤样品使用研磨仪粉碎,分别过2目和100目筛,备用。利用C /N 元素分析仪,进行C 、

N 含量测定。土壤全磷使用浓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消解ICP-

OES 测定;速效磷使用(NH 4)2CO 3提取,ICP-OES 测定;有机碳使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硝态氮和铵态氮分别采用1?5水土比水杨酸钠法和1?5水土比硫酸肼还原法测定。

1.4数据处理

为方便与国内外参考文献比较,植物各养分含量均用百分数表示。植物群落养分含量采用的是群落植物的加权平均值,权重因子为重要值。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利用方式的群落化学计量学特征和土壤分析采用的是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物种的比较采用的是t -检验,对于群落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关系采用的是Pearson 相关法。

重要值计算公式:

重要值=(相对生物量+相对高度+相对盖度)/3

相对生物量=物种生物量i /总生物量

相对高度=物种高度i /总高度

相对盖度=物种盖度i /总盖度

2

结果和分析2.1放牧对群落植物养分和化学计量比影响

通过分析放牧和围封样地下植物群落养分含量发现(表1):放牧对植物群落C 、

N 和P 养分含量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对养分化学计量比有一定的影响。放牧显著地降低植物群落的C ?N 比,但是对于N ?P 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表1

放牧和围封下草地植物群落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的比较Table 1The nutrient content and stoichiometry ratio of plant in exclosure communities and grazed communities

C /%N /%

P /%N /P C /N 围封44.82?0.51a 1.73?0.12a

0.16?0.02a 12.14?2.29a 26.90?1.61a 放牧43.38?0.79a

1.96?0.18a 0.16?0.04a 12.92?3.65a 22.51?2.15b C :植物全碳;N :植物全氮;P :植物全磷;C :plant total carbon ;N :plant total nitrogen ;P :plant total phosphorus

2.2放牧对种群的养分和化学计量比影响

重牧改变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这种群落变化是否会影响种群养分利用策略,从而引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通过对3组样地里共有物种的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进行t 检验分析(图1),得到以下结论:植物种群C 含量没有显著的规律性变化植物种群N 含量有规律性的变化,除了A 样地的广布野豌豆和B 样地的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 )的两物种外,其他物种均表现为放牧样地的N 含量高于围封样地。植物群落P 含量没有表现出规律性变化,但放牧样地禾本科植物羊草、糙隐子草、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 )、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 )叶片P 含量高于围封样地,其中羊草、糙隐子草和贝加尔针茅三个物种P 含量差异显

4274生态学报32

著。对C ?N 比进行显著性检验,除豆科植物广布野豌豆以外,所有的物种表现出在围封样地的叶片C ?N 比高于放牧样地,并且大多数物种差异显著,但是植物叶片的N ?P 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图1

3个对照物样地中群落共有植物种N 和P 含量及C ?N 比Fig.1The Nitrogen ,Phosphorous content and C ?N ratio of the same species in exclosure and grazed plot for three sites

误差线代表标准误(SE );采用字母标记法表示统计差异,大写字母表示置信水平为0.01,小写字母表示置信水平为0.05;LC 羊草:Leymus chinensis ;CSK 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 ;KCP 洽草:Koeleria cristata ;CP 日阴菅:Carex pediformis ;SBR 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 ;VCL 广布野豌豆:Vicia cracca ;CT 苔草:Carex tristachya ;CAL 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 ;ASK 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 ;AG 狭叶沙参:Adenophora gmelinii

2.3放牧对群落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比影响

呼伦贝尔草地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指标具有规律性差异(图2),土壤全C 、全N 、有机C 、速效P 以及

铵态N 和硝态N 含量由上层到下层逐渐降低,成“倒梯形”分布,差异显著,

0—10cm 土层的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呈现出表层富集现象;不同土层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成“圆柱形”分布。对放牧和围封样地的

所有土层的养分含量进行比较,

围封样地土壤全C 、全N 、有机C 和速效P 4个指标高于放牧样地,除了0—10cm 与30—40cm 的全N 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土层的指标均差异显著;但是放牧样地的土壤硝态氮显著高

于围封样地。所有土壤的N ?P 比主要受N 的控制,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

N ?P 比降低。3

讨论3.1放牧对植物碳氮磷养分特征的影响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群落尺度上,放牧干扰对植物群落叶片C 、N 和P 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种群尺度上,对

植物种群叶片N 含量有显著影响,除了豆科植物广布野豌豆和藜科植物刺藜以外,绝大多数物种在放牧样地的N 含量显著高于围封样地。放牧和围封样地植物群落养分含量没有差异,可能是群落对放牧的响应存在弹性的导致,群落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在很长的时间尺度上才会做出响应

[39-40];其次本文中群落养分含量根据

527415期丁小慧等: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地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的影响

图2

放牧和围封对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Fig.2Nutrient content of different soil layers under exclosure and grazed

采用字母标记法表示统计差异,大写字母表示置信水平为0.01,小写字母表示置信水平为0.05

物种重要值对其养分指标进行加权计算所得,群落中不同的物种元素含量高低不同,群落结构也存在差异[12,41-42],可能导致加权后的计算结果没有差异。但物种尺度上,本研究证实了放牧会显著增加某些物种的叶片N 含量,这主要因为放牧有利于消除植物地上部分衰老的组织,幼嫩组织通常含有较高的养分含量,提

6274生态学报32

高养分吸收效率,迅速提高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补偿放牧减少的生物量,

N 元素是叶绿素的主要组成成分,所以导致放牧干扰下物种N 含量高,这也是草原植物超补偿生长的一种表现[30,43-46]。在放牧干扰下植物叶片C 含量差异很小,是因为碳素是组成生物量的基本元素,与其他在植物体的养分含量相比占

得比例很大(平均为45%左右),

而放牧对植物叶片C 的影响较小在统计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植物叶片P 素分布没有规律,这可能与植物之间对P 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差异大有关,因此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

3.2放牧对土壤碳氮磷养分特征的影响

关于放牧对土壤的元素的影响一直没有定论[26-28,47-50],一种观点认为放牧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等元素含量,第二种观点则反之,第三观点认为放牧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复杂,不能从单一因素角度考虑。本文的研究表明呼伦贝尔草地放牧样地的土壤全C 、有机C 、速效P 含量显著低于围封样地,表层的全N 并发生没有显著变化,但是硝态N 含量高于围封样地。土壤中全C 、有机C 来源于地上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的归还,放牧引起的地上生物量降低和根系生物量降低[5,7,14,17],使得归还到土壤中的全碳和有机碳降低。由于牲畜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N 素,使得土壤表层增加了部分N 素,缓解了地上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的归还减少带来的全N 降低,因此表层土壤中的土壤全N 并没有显著变化。而牲畜的排泄物中含有的硝态N 使得放牧样地中硝态N 来源增加。相对于放牧样地,围封样地硝态N 只通过N 素的硝化过程获得,因此放牧样地中硝态N 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目前关于速效P 的研究较少,放牧使得土壤速效P 含量降低可能是由于牲畜的采食将磷元素转移出草地生态系统导致的

[24],也可能由于放牧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导致土壤中的磷含量降低的原因

[51]。3.3放牧对草地群落养分循环速率的影响

放牧主要通过畜体的采食,践踏和排泄物归还对草地养分循环产生影响。关于采食作用到底是加速还是

延缓养分循环持有两种观点

[35,52-55]。一种观点认为,食草作用加速养分循环速率[31-37],采食作用可以提高养分含量高的植物组织的损失速率,这些植物为了弥补采食损失从而具有更快的养分吸收速率、相对生长速率和提高植物组织的养分含量。另一种观点认为采食作用降低养分循环速率[33,55-59],采食作用使养分含量高的植物组织降低,从而是养分含量低的优势植物种大量的存留,导致凋落物品质低下,养分循环速度减慢。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速率。放牧样地的植物和土壤具有较低的C ?N 比,使微生

物的矿化作用加强,CO 2/N 的净矿化率降低,固定作用减弱,导致了土壤N 净矿化量的增加[35]。然而,由于

畜体采食作用,从放牧系统中移出了大量的碳素和磷素,即使放牧样地植物地下生物量高于围封样地,地下生物量增加的土壤有机C 的量也不能弥补系统中损失的那部分碳素所产生的土壤有机质的量。由于植物体的C ?N 较低,植物生长速率较快,需要吸收大量的氮素和磷素。牲畜的排泄物提供了速效的氮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植物对氮素的需要,使得养分周转的周期变短,最终导致放牧草地养分循环速率高于围封草地。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但放牧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一个长期的过程,

同时受到气象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多年的连续观测才能完整地揭示生态系统对于放牧干扰的响应。

致谢:张霜,胡婵娟对文章写作给予帮助,张玉刚、赵家明和李魁对工作给予支持,周建华,白晓宇、陈丽协助野外调查,特此致谢。

References :

[1]Collins S L ,Knapp A K ,Briggs J M ,Blair J M ,Steinauer E M.Modulation of diversity by grazing and mowing in native tallgrass prairie.Science ,

1998,280(5364):745-747.

[2]Wang R Z.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grazing and mowing disturbances in Leymus Chinensis grassland in Songnen Plain.Acta Ecologica Sinica ,

1998,18(2):210-213.

[3]Du G Z ,Tan G L ,Li Z Z ,Liu Z H ,Dong G S.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richness and productivity in an alpine meadow plant community.Acta

7

27415期丁小慧等: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地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的影响

Phytoecologica Sinica ,2003,27(1):125-132.[4]Bao Y J ,Li Z H ,Liu H.The effects of mowing and grazing on energy fixation and allocation of steppe community in Xilinguole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2006,8(1):9-12.

[5]Zheng X X ,Wang R D ,Jin T T ,Mu L F ,Liu G H.Relationships between biodiversity and biomass under different regimes of grassland use in

Hulunbeir ,Inner Mongolia.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28(11):5392-5400.

[6]Yi R H ,Lin Y L ,Hayashi I ,Nakamura T.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tanical composition and grazing intensities in Xilingoule grasslands ,Inner

Mongolia.Ecologic Science ,2004,23(1):12-15.

[7]Ren H Y ,Zheng S X ,Bai Y F.Effects of grazing on foliage biomass allocation of grass-land communities in Xilin river basin ,Inner Mongoli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09,33(6):1065-1074.

[8]Hou F J ,Yang Z Y.Effects of grazing of livestock on grassland.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26(1):244-264.

[9]Wei Z J ,Li X ,Liu H M ,Wu Q Q ,LüS J.Response of meadow steppe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to different grazing systems in Hulunbeir.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 ,2011,33(1):65-70.

[10]An Y ,Li B ,Yang C ,Xu Z ,Yan Z J ,Han G D.Stipa grandis grassland productivity and utilization in Inner Mongolia :Ⅰ.Dynamics of standing

crop of pastures in grazing system.Acta Pratacultural Science ,2001,10(2):22-27.

[11]Yang H ,Bai Y F ,Li Y H ,Han X G.Response of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to long-term grazing in typical steppe of Inner

Mongolia.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09,33(3):499-507.

[12]Wang S P ,Li Y H ,Wang Y F ,Chen Z Z.Influence of different stocking rates on plant diversity of Artemisia frigida community in Inner Mongolia

steppe.Acta Botanica Sinica ,2001,43(1):89-96.

[13]Wang G J ,Wang S P ,Hao Y B ,Cai X C.Effect of grazing on the plant functional group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biomas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long a precipitation gradient in Inner Mongolia Steppe.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25(7):1649-1656.

[14]Xue R ,Zheng S X ,Bai Y F.Impacts of grazing intensity and management regimes on aboveground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compensatory growth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in Inner Mongolia.Biodiversity Science ,2010,18(3):300-311.

[15]Zhao X Y ,Wang S P.Responses of the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leaf to long-term grazing under different stocking rates in Inner Mongolia

steppe.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29(6):2906-1918.

[16]Xilin T Y ,Xu Z ,Zheng Y.Influence of different stocking rates on underground biomass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n Stipa krylovii steppe in

Inner Mongolia.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 ,2009,31(3):26-29.

[17]Wang Y F ,Wang S P.Influence of different stocking rates on belowground biomass in Inner Mongolia steppe.Acta Agrestia Sinica ,1999,7(3):

198-203.

[18]Zhang S Y ,Li D X ,Xu G Z.Effects of grazing on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s of nitrogen reserve of stipa breviflora desert steppe communities.

Grassland of China ,1998,(3):13-16.

[19]Dong X Y ,Fu H ,Li X D ,Niu D C ,Guo D ,Li X D.Effects on plant biomass and CNP contents of plants in grazed and fenced steppe grasslands of

the Loess Plateau.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2010,19(2):175-182.

[20]Wang B ,Sun G ,Luo P ,Wang M ,Wu N.Labile and recalcitrant carbon and nitrogen pools of an alpine meadow soil from the eastern Qinghai-

Tibetan Plateau subjected to experimental warming and grazing.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31(6):1506-1514.

[21]Xilin T Y ,Xu Z ,Zheng Y.Effects of grazing intensity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Prata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2009,(6):17-21.

[22]Ma X Z ,Wang Y F ,Wang S P ,Wang J Z ,Li C S.Impacts of grazing on soil carbon fractions in the grasslands of Xilin river basin ,Inner

Mongolia.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 ,2005,29(4):569-576.

[23]Gao Y Z ,Han X G ,Wang S P.The effects of grazing on grassland soils.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4,24(4):790-797.

[24]Rong Y P ,Han J G ,Wang P ,Mao P S.The effects of grazing intensity on soil physic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Grassland of China ,2001,23

(4):41-47.

[25]Wu T X ,Huang J H.Effects of grazing on the δ15N values of foliage and soil in a typical steppe eco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China.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10,34(2):160-169.

[26]Li X Z ,Chen Z Z.Influences of stocking rates on C ,N ,P contents in plant-soil system.Acta Agrestia Sinica ,1998,6(2):90-98.

[27]Frank D A.Ungulate and topographic control of nitrogen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in a temperate grassland ;soils ,plants and mineralization rates.

Oikos ,2008,117(4):591-601.

[28]Milchunas D G ,Lauenroth W K.Quantitative effects of grazing on vegetation and soils over a global range of environments.Ecological Monographs ,

1993,63(4):327-366.

[29]Unkovich M ,Sanford P ,Pate J ,Hyder M.Effects of grazing on plant and soil nitrogen relations of pasture-crop rotations.Australian Journal of

8

274生态学报32

Agricultural Research ,1998,49(3):475-486.

[30]Martens B ,Trumble J T.Structural and photosynthetic compensation for leafminer (Diptera :Agromyzidae )injury in lima beans.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1987,16(2):374-378.

[31]McNaughton SJ.Serengeti migratory wildebeest :facilitation of energy flow by grazing.Science ,1976,191(4222):92-94.

[32]Tilman D.Resource Competi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e.Vol.17.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33]Tilman D.Plant Strategies and the Dynamics and Structure of Plant Communities.Vol.26.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34]Ruess R W ,Hik D S ,Jefferies R L.The role of lesser snow geese as nitrogen processors in a sub-arctic salt marsh.Oecologia ,1989,79(1):

23-29.

[35]Holland E A ,Parton W J ,Detling J K ,Coppock D L.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plant populations to herbivory and their consequences for

ecosystem nutrient flow.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992,140(4):685-706.

[36]Sterner R W.Elemental stoichiometry of species in ecosystems ∥Jones C G ,Lawton J H ,eds.Linking Species and Ecosystems.New York :

Chapman and Hall ,1995:240-252.

[37]McNaughton S J.Ecology of a grazing ecosystem :the Serengeti.Ecological Monographs ,1985,55(3):259-294.

[38]Hulunbeier Grassland ,China.Changchun :Jilin Sciences Press ,1992.

[39]Coffin D P ,Laycock W A ,Lauenroth W K.Disturbance intensity and above-and belowground herbivory effects on long-term (14y )recovery of a

semiarid grassland.Plant Ecology ,1998,139(2):221-233.

[40]Milchunas D G ,Lauenroth W K ,Burke I C.Livestock grazing :animal and plant biodiversity of shortgrass steppe and the relationship to ecosystem

function.Oikos ,1998,83(1):65-74.

[41]Huntly N.Herbivores and the dynamics of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91,22(1):477-503.[42]Davidson D W.The effects of herbivory and granivory on terrestrial plant succession.Oikos ,1993,68(1):23-35.

[43]Bassman J H ,Dickmann D I.Effects of defoliation in the developing leaf zone on young Populus x euramericana plants.I.Photosynthetic

physiology ,growth ,and dry weight partitioning.Forest Science ,1982,28(3):599-612.

[44]Belovsky G E.Generalist herbivore foraging and its role in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American Zoologist ,1986,26(1):51-69.

[45]Welter S C.Arthropod impact on plant gas exchange ∥Bernays EA ,ed.Insect-Plant Interactions.Boca Raton :CRC Press ,1989,1:135-150.[46]Noy-Meir I.Compensating growth of grazed plants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use of rangelands.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3,3(1):32-34.

[47]Johnston A ,Dormaar J F ,Smoliak S.Long-term grazing effects on fescue grassland soils.Journal of Range Management ,1971,24(3):185-188.[48]Smoliak S ,Dormaar J F ,Johnston A.Long-term grazing effects on Stipa-Bouteloua prairie soils.Journal of Range Management ,1972,25(4):246-

250.

[49]Bauer A ,Cole C V ,Black A L.Soil property comparisons in virgin grasslands between grazed and nongrazed management systems.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6,51(1):176-182.

[50]Greene R S B ,Kinnell P I A ,Wood J T.Role of plant cover and stock trampling on runoff and soil-erosion from semi-arid wooded rangelands.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1994,32(5):953-973.

[51]Li X Z.Effects of grazing on phosphorus stock and forms in chestnut soil.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2001,10(2):28-32.

[52]Crawley M J.Herbivory :The Dynamics of Animal-Plant Interactions :Studies in Ecology.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83.[53]Coley P D ,Bryant J P ,Chapin F S III.Resource availability and plant antiherbivore defense.Science ,1985,230(4728):895-899.

[54]Chapin F S III ,Vitousek P M ,van Cleve K.The nature of nutrient limitation in plant communities.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986,127(1):

48-58.

[55]Pastor J ,Naiman R J.Selective foraging and ecosystem processes in boreal forests.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992,139(4):690-705.

[56]Naiman R J ,Melillo J M ,Hobbie J E.Ecosystem alteration of boreal forest streams by beaver (Castor canadensis ).Ecology ,1986,67(5):

1254-1269.

[57]Leibold M A.Resource edibility and the effects of predators and productivity on the outcome of trophic interactions.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989,

134(6):922-949.

[58]Wilson J B ,Agnew D Q.Positive-feedback switches in plant communities.Advances in Ecological Research ,1992,23(3):263-336.

[59]Wedin D A.Species ,nitrogen and grassland dynamics :the constraint of stuff //Jones C G ,Lawton J H ,eds.Linking Species and Ecosystems.

New York :Linking Species and Ecosystems ,1995:253-253.

参考文献:

[2]王仁忠.放牧和刈割干扰对松嫩草原羊草草地影响的研究.生态学报,1998,18(2):210-213.

[3]杜国祯,覃光莲,李自珍,刘正恒,董高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3,27(1):

9

27415期丁小慧等: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地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的影响

125-132.[4]鲍雅静,李政海,刘惠.放牧与割草影响下羊草草原植物与群落能量固定及分配规律的比较.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8(1):9-12.[5]郑晓翾,王瑞东,靳甜甜,木丽芬,刘国华.呼伦贝尔草原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生态学报,2008,28(11):

5392-5400.

[6]亦如瀚,林一六,中村辙,盐见正卫.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地的草种组分与放牧压的关系研究.生态科学,2004,23(1):12-15.[7]任海彦,郑淑霞,白永飞.放牧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地群落植物茎叶生物量资源分配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2009,33(6):

1065-1074.

[8]侯扶江,杨中艺.放牧对草地的作用.生态学报,2006,26(1):244-264.

[9]卫智军,李霞,刘红梅,吴青青,吕世杰.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群落特征对不同放牧制度的响应.中国草地学报,2011,33(1):65-70.[10]安渊,李博,扬持,徐柱,阎志坚,韩国栋.内蒙古大针茅草原草地生产力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

Ⅰ.放牧系统植物地上现存量动态研

究.草业学报,2001,10(2):22-27.

[11]杨浩,白永飞,李永宏,韩兴国.内蒙古典型草原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对长期放牧的响应.植物生态学报,2009,33(3):499-507.[12]汪诗平,李永宏,王艳芬,陈佐忠.不同放牧率对内蒙古冷蒿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植物学报,2001,43(1):89-96.[13]王国杰,汪诗平,郝彦宾,蔡学彩.水分梯度上放牧对内蒙古主要草原群落功能群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影响.生态学报,

2005,25(7):1649-1656.

[14]薛睿,郑淑霞,白永飞.不同利用方式和载畜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初级生产力和植物补偿性生长的影响.生物多样性,2010,18

(3):300-311.

[15]赵雪艳,汪诗平.不同放牧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生态学报,2009,29(6):2906-2918.[16]锡林图雅,徐柱,郑阳.不同放牧率对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地下生物量及地上净初级生产量的影响.中国草地学报,2009,31(3):

26-29.

[17]王艳芬,汪诗平.不同放牧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下生物量的影响.草地学报,1999,7(3):198-203.

[18]张淑艳,李德新,徐光珍.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草群氮贮量分配及动态的影响.中国草地,1998,(3):13-16.[19]董晓玉,傅华,李旭东,牛得草,郭丁,李晓东.放牧与围封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物生物量及其碳氮磷贮量的影响.草业学报,2010,

19(2):175-182.

[20]王蓓,孙庚,罗鹏,王萌,吴宁.模拟升温和放牧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生态学报,2011,31(6):

1506-1514.

[21]锡林图雅,徐柱,郑阳.不同放牧率对内蒙古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草业与畜牧,2009,(6):17-21.

[22]马秀枝,王艳芬,汪诗平,王金枝,李长生.放牧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原土壤碳组分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2005,29(4):569-576.[23]高英志,韩兴国,汪诗平.放牧对草原土壤的影响.生态学报,2004,24(4):790-797.

[24]戎郁萍,韩建国,王培,毛培胜.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中国草地,2001,23(4):41-47.

[25]吴田乡,黄建辉.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植物及土壤δ15N 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2010,34(2):160-169.[26]李香真,陈佐忠.不同放牧率对草原植物与土壤C 、N 、P 含量的影响.草地学报,1998,6(2):90-98.

[38]中国呼伦贝尔草地编委会.中国呼伦贝尔草地.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1]李香真.放牧对暗栗钙土磷的贮量和形态的影响.草业学报,2001,10(2):28-32.0

374生态学报32

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地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第32卷第15期2012年8月 生态学报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2,No.15Aug.,201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CB421104);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60100) 收稿日期:2011-04-20;修订日期:2012-04-24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ghliu@rcees.ac.cn DOI :10.5846/stxb201104200523丁小慧,宫立,王东波伍星,刘国华.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地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生态学报, 2012,32(15):4722-4730.Ding X H ,Gong L ,Wang D B ,Wu X ,Liu G H.Grazing effects on eco-stoichiometry of plant and soil in Hulunbeir ,Inner Mogolia.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32(15):4722-4730. 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地植物和土壤生态 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丁小慧1,2,宫立1,2,王东波3,伍星1,刘国华 1,*(1.中国科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3.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呼伦贝尔 021008)摘要:放牧通过畜体采食、践踏和排泄物归还影响草地群落组成、植物形态和土壤养分,植物通过改变养分利用策略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分析呼伦贝尔草原放牧和围封样地中的群落植物和土壤的碳氮磷养分及化学计量比,探讨放牧对生态系统化学计量 学特征和养分循环速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如下:(1)群落尺度上,放牧和围封草地植物叶片C 、 N 和P 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种群尺度上,放牧草地植物叶片N 含量显著高于围封草地;(2)放牧草地土壤全C 、全N 、有机C 、速效P 含量,低于围封草地,硝态N 含量高于围封草地;土壤全P 和铵态N 指标没有显著差异;(3)放牧草地植物C ?N 比显著低于围封草地,植物残体分解速率较快,提高了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速率。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放牧;围封;化学计量学;呼伦贝尔 Grazing effects on eco-stoichiometry of plant and soil in Hulunbeir ,Inner Mogolia DING Xiaohui 1,2,GONG Li 1,2,WANG Dongbo 3,WU Xing 1,LIU Guohua 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e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3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Inner Mongolia ,Hulunbeir 021008,China Abstract :The grassland in Inner Mongolia ,one of the largest remaining grassland ecosystems in the world ,is extensive and covers an area of up to 68%of the entire region.Recently ,with the increasing needs of livestock products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grassland is severely degraded by overgrazing.The effect of grazing has become an urgent and crucial issue in the study of grassland ecology.The early research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effects of grazing on the productivity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diversity of the grasslands through the browsing ,trampling around and excretion of livestock.Focusing on C4soil or plants ,only a few studies have considered the effects of grazing on the stoichiometry traits of soil and plants.The mechanism by which grazing affects the stoichiometry traits of soil and plants is far from clear.For this issue , we carried out a study considering the role of grazing on the stoichiometry traits of soil and plant at both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scales.We determined the C ,N ,P content and the C /N ratios of plant and soil to explore how grazing affects the stoichiometry traits and nutrient cycling rates in an ecosystem.We found that :(1)On community scale ,C ,N ,P content of the leaves had no-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azed and the exclosure grassland ;however ,on species scale ,the N content in

植物生态学

1.与植物密切相关的生态条件(生态因子)包括水条件__温度条件__主条啤__空气和风__土壤条件___地形条件__生物条件_和_人类影响___等八类。 2.以水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有___旱生植物__中生植物_____湿生植物___和___水生植物 3.水生植物因其生长和水层深浅不同,可分为汽水植物____浮水植物____、和__挺水植物___ 4.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有_最适点__最低点__和_最高点_称为温度三基点。 5.由于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不同,植物可分为___酸性土植物____中性土植物__和___碱性土植髓__三大生态类型。 6.对某一特殊的生态环境有指示作用的植物称为___三指示植物___ 7.温热多雨地区的森林,常常包括____乔木层_灌木层_____草本层_和____地被层_等层次。 8.同一生活型不同种的组合称为____层片 9.植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活周期性变化的起止日期称为___物侯期__________________。 10.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貌,称为______季相 11.植物种间关系的形式有_____竞争、寄主、共主、附生、种间结合_ 12.中国植被可分为如下八个区域: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区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亚热夸常绿阔叶林区域、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温带荒漠区域、青藏高原植被区域 13.群落最上层的优势种对群落的外貌、结构具决定意义,特称__建群种 1.何谓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的任务是什么? 2.何谓生态条件? 3.某植物从播种到出苗期间的平均温度为18"C,经历7天,该作物从播种到出苗的有效 积温是多少? 4.植物从播种到出苗,当月均温度为15℃时,需15天才能出苗,问此阶段棉花的活动积 温为多少? 5.樟不过长江,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是什么? 6.为什么西藏高原的白菜,萝卜比其它地区的要7.简述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8.为了合理利用光,生产上采用了哪些措施? 9.禾谷类作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10.简述土壤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1.以稻为例说明稻的不同生态型。 12.植物群落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3.决定植物群落外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4.何谓群落结构?植物群落有哪些结构特征? 15.何谓植物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的类型有哪些 16.植物群落旱生演替有哪几个阶段? 17.举例简述水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 18.在桦林中,若出现较多的云杉幼苗,桦林植物群落可能出现什么变化?为什么? 19.地球上常见的植物群落有哪些? 20.我国的植被分为哪几个植被区域?湖北省、湖南省属什么植被区域? 21.植被区域命名的原则是怎样的? 22.举例说明我国植被群落的分类单位。 23.群丛命名的根据是什么? 1.答;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植物生态学的使命是利用植物生态学的原理,揭示植物和环境之间正常的或失常的关系.掌握自然规律,以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和保护环境,使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达到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答:在植物的周围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只有那些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间或地点,对植物的代谢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密切联系的条件,如对植物特征、特性的产生,类型的形成,分布的限制,具有深刻影响作用的环境条件,才能称为生态条件。如水份、光照、温度、空气、风、土壤、地形、生物等生态条3.答:根据有效积温的公式计算:K=(18一10)×7=56(℃) 4.答:根据活动积温的公式计算:K(15—0)×15=225(℃) 5答:樟不过长江、云杉不能栽种在华北平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温度的限制。樟不 越长江,是受到长江以北低温的限制,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是受到华北平 原的高温限制。这表明温度条件是限制植物南北分布的主要因素。 6.答:植物生长的呋慢幸要求有一定的温度条件外,还要求有一定的昼夜温差。 昼夜温差比较显著的地巨千毛芝的生长和产品芒更量有良好的影响。西藏高原地 区的昼夜温差大。白天的高温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夜间的低温使植物的呼吸 作用减弱,因此白天产生的光合产物积累得较多。因此植物生长快而大,品质好。 7.答:太阳光在绿色植物芝兰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植物的生活中需要利 用光能进行物质生产,把二氧化碳和水加工成糖和淀争。三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需 要。植物的一切产量都是依靠这种作用而取得的。此外.尤其是影响植物生长和 发育厂一个重要生态条件。因为光的强弱和光的波长官目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器官 的分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植Q:器言芝形态和组织结构。而且,日照时间的 长短,还限制着很多植物的发育。由此看来,光对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因 此,在生产活动中如何提高植物对阳光的利用率,使植物生产更多的有机物质, 这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8.答:生产上为了协调植物与光芒关系.满毛植物对光的需要,合理利用光能,充 分发挥植物的生产潜力,采用了合理密植、间套复种这些提高作物对日光能利用 的有效措施。 9答:禾谷类作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往往会出现生育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 因为南方为短日照、高温条件,到北方后变为长日照、低湿条件。使禾谷类作物 出现生育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因此应先选引早熟类型或对光、温反应迟钝 的品种,以免发生以上现象。 10答: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土壤能经常不断地为植物提供一定数量的水 分,养料、温度和空气。植物要在土壤里扎根和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肥沃土壤是 植物丰产的基础。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肥力,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证。 11答:根据稻对温度、光照、土壤水分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而分别形成对这些条 件的特殊要求.从而声生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型。如籼稻和粳稻是不同类型的温度 生态型。早稻、中稻、晚稻是不同类型的光照生态型:陆稻、水稻是不同类型的 土壤生态型。 12.答:植物群落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有关群落的外貌与结构,群落的生态与动 态,群落的分类与打芒等有关基本内容。 13.答;群落外貌是指群落的外表形态和相貌,它是群落和外界环境条件长期适 应的结果。而群落外蓑三要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形态习性或长相,生活型或生长型, (特别是优势种的生活型)叶形以及周期性等几方面.因此群落的外貌特征主要反映 在群落的高度、种类组成、季相变化、成层现象、树冠类型、颜色、树皮特征、 芽的位置、类型、叶子形态、生活能力、以及变态根等因素有关。 14.答:销构是指群落所有种类及其个体在空间中的配置状态。结构是群落的一 个重要特征,它反映了群落对环境的适应、动态和机能。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群 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和同生群。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 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垂直结构主要包括群落的地上成层现象,地 下成层现象与阶的特点。群落的水平结构,反映出不同群落在空间水平分化或镶 嵌现象的情况。时间结构反映出不同群落因组成成员不尽相同,群落在时间上的 周期变化或更替情况不一样。同生群能反映出群落的重要生态结构特征。 15.答;植物群落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 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植物 群落演替有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个类型。原生演替即植物群落的演替是从操迪 上‘芒芦簧譬:生演替即植物群落是从被破坏的群落中开始的演替。 16.答:群落旱生演替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首先在岩石上出现的是地衣檀 QF举摹;纂二簧孟.田蓍募植物阶段;第三阶段,即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第四阶 段,即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17.答:水生植物群落演替共有六个阶段,其简单过程为冲口低等藻、菖植物巧 弓三浮爵植物阶段一如轮藻等沉水植物阶段一如睡莲、莲、芡实等浮叶根生植物 阶段一如芦苇、香薄,予百等羹荩植物阶段一如莎草、禾本科等湿生草本植物阶 段+木本植物阶段。 18.答:在桦林群落中,若出现较多的云杉幼苗,今后以择卞为建群种缩植物群 落,将可能变为以云杉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所代替。因为云杉比桦树耐阴.当云 杉处在苗期耐对棒树影响不大,当云杉生长超过桦树时,由于桦树不如云杉耐阴, 所以很快衰弱下去,而云杉生长得更好.成为以云杉为建群种的群落了。这说明 植物群落形成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应运用植物群落的知识把握群落变化 的方向和速度,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19.答:地球上常见的植物群落有热带雨林群落,红树林群落,雨绿木本群落, 硬叶木本群落.夏绿木木群落,针叶木本群落,雨绿干燥草本群落,夏绿干燥草 本群落,中生草本群落,湿生草本群落,水生草本崔落.冻荒漠群落等。 20.答:《中国植被》将我国植被区域划分为八个植被区域。即:寒温带针叶林区 域,温带针叶筒卜逞交林区域,暖湿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热带季雨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温带荒羹巨壤.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湖北、 湖南两省均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21.答:植被区域的划分是按照热量带加上占优势的地带性植被型或其组合.再 加上区域QF食名万式命名,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22.我国植物科学工作者,将植物群落分为三个“级”,即植被型(为高级单位), 群系(为中级单位)和群丛(为基本单位)。在每个“级”之上设辅助单位“组”, 级以上设"亚型"为分类单位的补充。例如: 植被型组如针叶林,阔叶林等植较茎如寒温带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等 植被亚型如山地杨桦林,河岸落叶阔叶林群系组如温带松林,石栎林等 群系如大针茅草原,芨芨草草甸等亚群系如羊草十中生杂草类 群丛组如杜鹃、落叶松林群丛如羊草十大针茅十寸草苔草原 23.答:群丛命名一般以优势种为根据,通常依照群落的层次由上而下地依次写 出各层的优势种。如狗尾草十马唐群落。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 1 页共1 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 探索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统一化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 (1): 2–6 doi: 10.3773/j.issn.1005-264x.2010.01.002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http:// 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1398365.html, —————————————————— 收稿日期Received: 2009-11-24 接受日期Accepted: 2009-12-15 生态化学计量学: 探索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统一化理论 贺金生1,2 韩兴国3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 北京 100871; 2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西宁 810008;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Searching for unifying principles from individuals to ecosystems HE Jin-Sheng 1,2 and HAN Xing-Guo 3 1 Department of Ecology,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Northwest Ins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ning 810008, China; and 3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从1909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Johannes Warming (1841–1924)出版第一本生态学教科书《植物生态学》到现在, 生态学经历了100年的发展。作为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学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交叉性, 研究的问题也具有复杂性和多尺度的特点。正因为这样的学科特点, 传统上生态学家多强调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问题的局域性, 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进入21世纪以后, 生态学在统一化理论方面出现了一些尝试, 代表性的有生态学的代谢理论(metabolic theory of ecology) (Brown et al ., 2004)和生态化学计量学(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Sterner & Elser, 2002)。 生态化学计量学综合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利用生态过程中多重化学元素的平衡关系, 为研究C 、N 、P 等元素在生态系统过程中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种综合方法。1958年, 哈佛大学的A. Redfield 首次证明: (1)海洋浮游生物的C 、N 、P 有特定的组成(摩尔比106:16:1, 该比率后被称为Redfield 比率); (2)这一比率受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作用的调节(Redfield, 1958)。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成为以后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奠基之作。从Elser 和Hassett (1994)以及Elser 等(2000)的重要文章, 到以后Sterner 和Elser (2002)的专著《Ecological Stoichi- ometry 》的出版, 标志着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的系统化和逐步成熟。 2004年著名生态学杂志《Ecology 》 (85卷1 177页)和2005年《Oikos 》(109卷3页)分别出版了“Ecological stoichiometry”专辑, 进一步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本刊也于2005年发表了曾德慧和 陈广生(2005)的综述性文章, 系统介绍了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理论与进展。 1 生态化学计量学为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统一化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生态化学计量学主要研究生态过程中化学元素的比例关系, 因此跨越了个体、种群、群落、生 态系统、景观和区域各个层次。生态化学计量学目前主要集中在C 、N 、P 元素的计量关系。这是因为, C 、N 、P 是重要的生命元素, 它们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化学组成的基础。一般来说, 组成地球上有机体蛋白质的16%是N, 核酸组成的9.5%是P, 这两个比例在不同来源的生物中相对稳定。而有机体干物质的50%左右是C, 这一比例在生物的不同类群中随细胞的结构组成发生变化。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一定的内稳态机制(homeostatic mecha-nism), 即生物在变化的环境(包括食物)中具有保持其自身化学组成相对恒定的能力, 它是生态化学计量学存在的前提(Sterner & Elser, 2002)。现在还不清楚生物组成的其他元素是否存在相对稳定的计量关系, 但从生态化学计量学角度, 对其他化学元素的探索是必要的, 特别是S 的作用。 无论是植物个体水平, 还是生态系统水平, C 、N 、P 都是相互作用的。研究其中一个元素在生态学过程中的作用, 必须同时考虑其他元素的影响。生态化学计量学为研究C 、N 、P 等主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学过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Sterner & Elser, 2002; Güsewell, 2004)。在植物的个

化学生态学

安徽农业大学2006―2007学年第1学期 《化学生态学》试卷(A 卷)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2小时 适用专业:生态学 总 分:100 考试日期:2006年12月26日 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 Pheronome 信息素:是生物体分泌到外界,被同种的另一个个体接受后,能引起特定行为或发育的微量化学物质。 2 Allelopathy 他感作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改变其周围的微生态环境,从而导致同一生境中植物与植物之间相互排斥或促进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即人们常说的植物间的相生相克。 3 induced resistance 诱导抗性:植物对于物理或化学的外部刺激所产生的增强其防御病虫机制的反应。 4 animal toxin 动物毒素:主要指动物分泌或排除的某些对其他动物有害的化学物质,动物的某些器官含有的对其他动物有害的物质也叫动物毒素。 5 antimone 同抗素:释放的化学物质对释放者和接受者都不利 6 chemical ecology 化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属于生态学的分支。是化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间的化学规律及其机制,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的学科 7 co-evolution 协同进化:在生态学上有紧密联系的不同物种之间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的现象 8 chemical communication 化学通讯:生物通过所生成和释放的一些化学物质作为媒介来进行联系的一种方式 9 microbial control 微生物控制: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装 订 线

1. (2分) (1975)年,国际化学生态学会主办的(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创刊,标志着化学生态学已经独立成为一个学科。。 2.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3. (昆虫)是动物界最繁盛的一个纲,已描述有80余万种,对其信息素的研究也是最多的,其中研究最为详尽是(鳞翅)目。 4. 信息素包括(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跟踪信息素)、(告警信息素)和(等级信息素)等 5. 植物的次生物质产生主要通过三种的代谢途径,包括(乙酰辅酶途径),(氨基酸途径)和(莽草酸类途径)途径。 6. 传粉是(有花)植物的特有现象。依据传粉媒介的不同,可将有花植物的传粉机制分为两大类:(非生物传粉)和(生物传粉)。(动物)是被子植物传粉的主要媒介。 7.大部分昆虫的味觉感受器生在环绕其口边的(附肢)上;而有些昆虫的感受器长在(触须)上,有些则生在(腿脚)上, 8.有的花有臭味,其主要成分是(胺类),多数是(单胺),它们都有很强的挥发性且多有(鱼腥味)。 9. (花蜜)是植物给予传粉者的酬劳物,其中除水分外还含有大量的(糖)、(氨基酸)、(蛋白质)和(脂类物质)等。 10. 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气味,1993年Kaiser根据嗅觉和化学标准把花味分为4型,分别为(白色花型)、(玫瑰花型)、(紫罗兰花型)和(芳香花型)。 1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种类繁多,结构迥异,根据其化学结构和性质,一般将其分为三大类:(生物碱)、(萜类)和(酚类)。 12. 植物诱导信号可以分为(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两种。目前普遍 认为(茉莉酮酸酯类物质)的合成和释放被认为是植物化学防御和诱导抗性

延河流域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 枯落物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 …

自然资源学报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第30卷第10期 2015年10月V ol.30No.10Oct.,2015延河流域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枯落物-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向云1,4,程曼1,安韶山1,2*,曾全超2,3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 中心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3.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4.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太原030000) 摘要:通过对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不同立地条件的植物、枯落物和土壤进行调查、取样和分析,选取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共有植物达乌里胡枝子,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共有植物-枯落物-土 壤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以期探索不同立地条件中的元素迁移和转化。结果表明:1)土壤 碳氮比的平均值为10.88,土壤碳磷比和氮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3.14和2.13。2)土壤碳氮比表 现为阳坡>阴坡、沟坡>峁坡,氮磷比无显著差异;共有植物碳氮比表现为阳坡>阴坡,峁坡>沟 坡,碳磷比和氮磷比为阴坡>阳坡,峁坡>沟坡;枯落物碳氮比表现为阳坡>阴坡,峁坡>沟坡;氮 磷比和碳磷比在不同立地条件中均表现为阴坡>阳坡,沟坡>峁坡。3)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 植物-枯落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探讨,得知沟坡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累积速率相对高于峁坡,阳坡土壤有机碳固定大于阴坡,各立地条件中土壤全磷含量相对一致;在植物生长后期以及枯 落物分解过程中,阳坡和峁坡表现为氮素迁移转化相对强烈,阴坡和沟坡则有利于磷的迁移和 转化。 关键词:土壤;植物;枯落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立地条件 中图分类号:S1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5)10-1642-11DOI :10.11849/zrzyxb.2015.10.004 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土壤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同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碳,以枯落物分解和根系分泌的方式将养分归还于土壤中。枯落物及其分解过程是联系植被和土壤的纽带,植物-枯落物-土壤构成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其中土壤养分供应量、植物养分需求量以及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的返还量的不断调节[2],使植物-枯落物-土壤系统的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但同时也增加了植物-枯落物-土壤中碳、氮、磷之间相关关系的复杂性。 生态化学计量学(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结合了生态学和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学元素平衡的科学,它是分析多重化学元素的质量平衡对生态过程相互影响的一种理论[3-4],为探究不同生态系统中元素迁移和元素限制提供了有效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者利用化学计量手段来研究土壤植物的元素 收稿日期:2014-09-10;修订日期:2015-04-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171226);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47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41030532)。 第一作者简介:向云(1987-),男,湖南澧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被恢复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E-mail:xy020824@https://www.360docs.net/doc/1d11398365.html, *通信作者简介:安韶山(1972-),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生态学、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流域生态与管理研究。E-mail:shan@https://www.360docs.net/doc/1d11398365.html,

高级植物生态学试题

《高级植物(生理)生态学》课程考试试题 生命科学学院周晓丽学号:G2004477 一、名词解释(30分) 1.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低于阳生植物,C3植物低于C4植物。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2.CO2饱和点和CO2补偿点 CO2饱和点:CO2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环境中CO2的浓度称二氧化碳饱和点。 CO2补偿点: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相等时外界环境中的CO2浓度,就是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 3.量子产率与羧化效率 量子产率:体系吸收每一个光子所引发的某种事件的数目。符号为ψ,Y。积分量子产率为Ф=事件数/吸收光子数。对于光化学反应,ψ=反应物消耗(或产物产生)的数量/吸收光子数量。微分量子产率为φ=(d[x]/dt)/n。式中d[x]/dt为某可测量量的变率,n为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光子数(摩尔或爱因斯坦)。ψ可用于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反应。 羧化效率:在低CO2浓度条件下,CO2浓度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直线的斜率(CE)受羧化酶活性和量的限制。因而,CE被称为羧化效率。CE值大,则表示Rubisco的羧化效率较高。 4.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植株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是反映作物群体大小的较好的动态指标。 5.植物的碳同位素区异:主要指C3、C4在植物体内的不同含量。

二、简答题(40分) 1、画图示意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并标示出暗呼吸、光补偿点和光饱和 点。 光和响应曲线 2、如何理解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中的F V/F m和NPQ,它们在分析植物光合生 理分析有何意义? 调制叶绿素荧光全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叶绿素荧光,我们国内一般简称调制叶绿素荧光,测量调制叶绿素荧光的仪器叫调制荧光仪,或叫PAM。 调制叶绿素荧光(PAM)是研究光合作用的强大工具,与光合放氧、气体交换并称为光合作用测量的三大技术。由于其测量快速、简单、可靠、且测量过程对样品生长基本无影响,目前已成为光合作用领域发表文献最多的技术。 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的工作原理 1983年,WALZ公司首席科学家,德国乌兹堡大学教授Ulrich Schreiber 博士利用调制技术和饱和脉冲技术,设计制造了全世界第一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荧光仪——PAM-101/102/103。 所谓调制技术,就是说用于激发荧光的测量光具有一定的调制(开/关)频

植物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德国,HAECKEL,1866);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美国Odum,1983);生态学是研究影响有机体分布与多度的科学(加拿大Krebs,1985)。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 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生态学前沿科学领域与热点问题: (1)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维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制 (2)生态系统服务 (3)生态健康与生态修复 (4)全球变化 (5)生态环境变迁与重大疫病和人群健康效应 (6)转基因生物释放的生态效应 (7)生态入侵 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窆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 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第二章植物的生存环境 生态系统中,连接生命物资和非生命物质的枢纽正是由绿色植物所组成的植被。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生物及其周围的物理环境所组成的总体,是生活物质及其生命活动的产物所集中的圈层。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区域环境:由于地球环境的非均一性而形成的区域环境,各个区域都是气候和地

2021届高考化学一轮必刷题集:化学常用计量 (解析版)

化学常用剂量 1.高锰酸钾法测定水体COD (化学需氧量) 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 准确移取100 mL 水样,置于250 mL 锥形瓶中。加入10 mL 1∶3 的硫酸,再加入15.00 mL 0.020 0 mol ·L -1 KMnO 4 溶液(此时溶液仍呈紫红色)。 步骤2 用小火煮沸10 min (水中还原性物质被MnO -4氧化,本身还原为Mn 2+ ),取下锥形瓶趁热加10.00 mL 0.050 0 mol ·L -1 Na 2C 2O 4溶液,充分振荡(此 时溶液为无色)。 步骤3 趁热用0.020 0 mol ·L -1 KMnO 4溶液滴定至呈微红色,消耗KMnO 4 溶液4.500 mL 。 通过计算确定该水样的化学需氧量(写出计算过程)。 [已知: COD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氧化1L 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通常换算为需要的O 2的质量(mg),COD 的单位mg ·L -1。] 【解析】n (Na 2C 2O 4)=0.050 0 mol ·L -1×10.00 mL ×10-3 L ·mL -1=5.000×10-4 mol ,两次共消耗n (KMnO 4)=0.020 0 mol ·L -1×(15.00+4.500)mL ×10 -3 L ·mL -1= 3.900×10-4mol ,氧化有机物消耗n (KMnO 4)=3.900×10-4mol - 2 5 n (Na 2C 2O 4)=3.900×10-4 mol -25×5.000×10-4mol =1.900×10-4 mol ,n (O 2)= 54×1.900×10-4mol = 2.375×10-4mol ,m (O 2)=2.375×10-4mol ×32 g ·mol -1=7.600×10-3g = 7.600 mg ,COD =76.0 mg ·L -1。 2.为确定由CoC 2O 4·2H 2O 获得Co 3O 4的最佳煅烧温度,准确称取4.575 g 的CoC 2O 4·2H 2O 样品,在空气中加热,固体样品的剩余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已

生态化学计量学概念和理论基础

(1)生态化学计量学涵义及理论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学已经发展为研究从分子尺度到全球尺度的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科学,然而如何使相关学科不同层次(分子、细胞、有机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全球尺度)的研究理论能够有机统一起来,一直是该领域探讨的热门话题。为解决这个问题,生态化学计量学(Ecological stoichiometry)在最近20年应蕴而生(Elser,J.,2000;Sterner,R.2002;曾德慧,2005)。 所谓生态化学计量学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基本原理,包括了生态学和计量学的原理,考虑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原理以及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的理论,研究在生态过程和生态作用中能量与多重化学元素(主要是C、N和P素)平衡以及这种平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科学(Zhang,L.2003;程滨,2010;王绍强,2008)。简言之,生态化学计量学就是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与化学元素间平衡的学科[191],主要强调的是活有机体的主要组成元素(特别是C、N和P)的关系。 用组成有机体的元素的独特化学计量值来反映生物进化的结果,主要包括影响生物生长速率、健康状况、新陈代谢、组织结构和生态演替等某些方面(Michaels,A.,2003)[199]。在生态学中聚焦元素间化学计量比,主要意义在于:首先,元素容易在不同生物组织水平间移动,因此能够计算元素的组成和估计进入或流出各种生物实体化学元素的通量;其次,元素是不变的,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去研究元素在各生物学组织水平间的流量;最后,生命有机体都是由化学反应所产生、维持和增殖的化学实体,且化学反应都是以复杂和耦合的反应网形式进行的(Sterner,R.2002;曾德慧,2005)。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了两个重要的具体理论,即动态平衡原理和生长速率理论。 动态平衡原理是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成立的理论基础(曾德慧,2005)。指有机体各种元素组成与其周围环境(包括利用资源)养分元素供应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Sterner,R.2002)。它被认为是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生命的本质特征。 “生长速率理论”是有机体生态化学计量控制的基本途径,这个理论提供了生态化学计量控制生命进化论、细胞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以及生态系统功能机制的基本框架(Elser,J.,2000;曾德慧,2005;Reiners,W.1986;Vanni,M.2002)。最初源于对最适条件下不同物种生物量C∶N∶P和最大生长速率的研究(Elser,J.1996;Main,T.1997),而且适用于同物种生物的生物量C∶N和N∶P变化的研究(Hessen,D.,2004;Hessen,D.;1990)。生长速率理论把生物组织的不同层次(分子、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并认为,单个有机体P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长及繁殖过程紧密相关(它是种群动态的一个主要决定者)(Elser,J.;1996)。具体来说,有机体C∶N∶P的变化主要由生物体P含量的变化所决定。生物有机体必须调整它们的C∶N∶P化学计量比来适应生长速率的改变,生长快速的物种通常具有较低的C∶P和N∶P(Elser,J.,2003;Makino,W.,2003),这种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生活史特性产生变化的演化过程会对有机体的元素组成产生影响(Elser,J.,2000;曾德慧,2005)。 (2)陆地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生态化学计量学目前多数研究集中水生生态系统,其理论的提出、验证和补充大都是基于对海洋生物的研究获得的,陆地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10 年来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中对天然草原和森林亚系统研究较多。总体分为几个方面: 首先,植物个体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通过研究植物体自身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生境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与差异;找

生态学

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及生存、生长、生活、生育与生衍状态的科学。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具有特定组成、结构和功能属性的生态学系统;可以抽象的概括 为是一个生物组分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动态 变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复合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科学,是认识生态系统的科学知 识体系。 生物学物种或生物种:在自然界中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应该繁殖出 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自然选择的准则:在特定环境中能够留下更多的后代,即保留适合度 高的个体或类型。 物理防御:种植物刺、种植物壳、植物的种子(脱落) 化学防御:植物和动物生成次生化合物保护剂(有毒化合物,消化不良化合物。 形态和行为防御:体色或形态图案成为隐态,警戒态,模仿味道不佳猎 物体姿的贝氏拟态、警戒色+模拟体姿的繆氏拟态。生存环境:影响活体生物功能的非生物环境,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氧气、pH、盐度、污染物浓度等、条件可以改变但不能被消耗。生境:生物有机体的生活场所。 生态位:生物有机体对生境条件以及生境资源需求的综合,有机体的生态位是生物的生活模式。

基础生态位:在竞争者或扑食者不存在情况下,一个物种可以生存繁殖的潜能。 实际生态位:在竞争者或扑食者存在情况下可以生存繁殖的条件和资源范围。 低温的影响与适应策略:冷害与冻害(细胞的渗透压和水平衡、细胞 膜);避冻策略和耐冻策略。 高温的影响与适应策略: 高温危害:酶失活和变性、高温失水(蒸腾维温)、火灾。 适应策略:蒸腾维温--动植物的水冷系统,特化物种、耐高温生物,嗜热真菌,极端嗜热原核生物。 必需资源:资源间不可替代。 互补性资源:摄取两种资源湿比摄取一种资源的需求和消耗的更少。拮抗性资源:摄取两种资源明显比摄取一种资源的需求和消耗的更多。抑制性资源:必须资源在适宜范围年供给量增加促进生长,在过量供给时则变得得有害,抑制生物生长率。 氮限制机制:供给光合作用酶的N素不足,叶绿体内的ATP、NADPH 和羧化作用受限制。 磷限制机制:供给光合成RUBP的磷酸盐或者磷糖酸不足,限制光合速率。 生理生态学调控机制:①植物气孔对水碳耦合的调控机理②根系对 水分、养分吸收和碳归还的调控机理③微生物功 能群对碳氮转化和排放的调控机理④土壤-植物

化学生态学(终)

化学生态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析 1.化学生态学:是化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间的化学联系及其 机制,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的一门学科。 2.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 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 3.他感作用: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 4.诱导抗性:植物受到侵害后,它们不仅不受到削弱,反而使原来隐蔽的保 护能力得到活化,从而抵抗原来不能抵抗的病菌或者植食者. 5.昆虫信息素:是由昆虫特殊腺体分泌的极微量的化学物质,是昆虫种内只 有同种个体或同种异性个体才能破译的信号物质,是昆虫内部联系的主要手段 6.同抗素:一种生物产生的物质,对这种物质的释放者和接受者都不利,这 种物质就叫——同抗素 7.短期诱导反应:植物产生的诱导反应在短期内消失的现象。这被认为是植 物为节省能量所采取的策略,但是防御效果不是很明显 8.生物测定:是将化学物质、粗提物或含有化学成分的材料直接施用于活的 生物,以便确定化学物质是否具有生物活性的方法。 9.天敌:自然界中某种动物专门捕食或危害另一种动物,前者即为后者的天 敌 10.单食性昆虫:只取食几种关系相近的植物种类的昆虫,如许多鳞翅目幼虫、 半翅目和鞘翅目昆虫 11.昆虫解毒:一般通过对外来毒物的氧化、水解等作用,再利用体内的某 些物质与之结合,使毒物变成水溶性较强的物质,容易随粪便等一起排泄出去。 12.利己素:生物产生的对释放者有利而对接受者不利的化学物质。 13.植物的他感作用:一种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释放到环境中,对另一种 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害或有利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植物的他感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