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5

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5
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5

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按照党的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从省情实际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发挥青海比较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的正确选择。发展理念的创新:深刻理解生态立省战略的内涵和意义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是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我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实质在于“立”字,要求我们在指导思想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必须从青海独特的生态地位出发,始终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立足点,倡导和弘扬绿色、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的共赢。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要求。这一重大战略举措,要求我们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有利于树立青海的生态品牌。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事关青海长远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气候形成和演变,对抵御全球气候变暖也有着重要作用。目前,青海草地生态退化严重,迫切需要我们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青海真正能给全国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护和建设好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也是我省在全国能够立得住、打得响的区域品牌。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有利于构筑发展新平台。经济欠发达仍然是我们的基本省情。推进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实施资源转换战略,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适合省情实际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生态立省战略则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要求彻底改变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对生态有效保护下的经济发展。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因此,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青海加快发展、富民强省的一项新方略、新定位,也是推进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平台。与提出建设生态省目标的地区相比,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具有特殊性。青海地处“气候源”和“江河源”的独特地理位置,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特点,生态效应具有明显的外溢性。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也对江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青海生态系统类型较多,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低,生态退化严重,自身修复功能弱,脆弱的生态与区域的贫困相互交织,自身投入和建设能力低,实施生态立省战略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中,生态越来越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谁抢占了这个战略制高点,谁就赢得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先机。我们要充分认识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坚定信心,努力做好生态立省这篇大文章。明确指导思想:全面把握生态立省战略的推进方向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目标,立生态之本,切实保护江河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借资源之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扬文化之魂,积极构建高原特色生态文化体系,为生态立省提供源头活水,在综合循环利用资源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在保护建设生态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后一个时期,立足于现有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条件,以保护高原生态安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合理保护和循环利用环境资源、营造良好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文明进步的生态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在实施生态立省战略过程中,一要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的原则。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生态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支撑生态建设,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生态保护的根本性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双赢。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原则。把人作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主体和受益者,既要注重对贫困群众的扶助,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注重从根本上改变农牧民的生存条件,把更多的建设资金用到促进人的发展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中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三要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立足实际,统筹研究和解决生态保护和加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生态保护的任务与脱贫致富、实现小康、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总目标统一起来,在实施资源转换、科技创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战略中,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要坚持循环利用、永续发展的原则。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积极推广低能耗、集约型和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倡导绿色消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谋求最大的经济发展。五要坚持政府主导、创新体制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行为的调节作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争取国内外的支持与合作,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形成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控、监督和运行机制。生态立省战略的基点: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立省战略涉及面广、任务重,是一项宏大的、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战略基点必须放在生态保护上。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原则,坚持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力度,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有效治理环境污染,不断提高我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启动和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为抓手,积极构筑“五大生态圈”,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三江源生态圈。实施好退牧还草、鼠害治理、人工增雨、围栏封育、城镇建设等工程项目,创新草原管护机

制,提高植被覆盖度,提高水源涵养能力,逐步修复生态功能。青海湖流域生态圈。加大退化草原、沙化土地治理及退牧还草力度,合理确定载畜量,切实保护好流域林草植被。严格限制入湖河流新建引水工程,控制农业灌溉用水,开展人工增雨,增加入湖河流径流量,控制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势头,努力实现水量消耗与供给的平衡,逐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草地生态系统和鱼鸟共生的湿地生态系统。柴达木生态圈。以防风固沙、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工程为重点,加强沙生植被和天然林、草原、湿地的保护工作,营造防风固沙林,扩大植被覆盖度。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处理好经济发展用水与生态保护用水的关系,确保柴达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祁连山生态圈。重点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退耕还林、人工增雨、水土保持及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强化环境监管,切实保护好黑河、大通河、石羊河等河流发源地的林草植被,改善祁连山地区的水源涵养功能。湟水流域和黄河阶地生态圈。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耕还林、乡村绿化造林等工程,提高流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强化湟水流域污染治理,集成推广污水处理、工业与生活垃圾再利用、旱地绿化、园林建设等先进适用技术,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为突破口,抓好“四大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法规以及青海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好工业布局和工业园区,加强新建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执法检查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抓好清洁生产,确保全省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城镇环境污染防治。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强化对城市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使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营造一个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的人居环境。农牧区环境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牧区转移,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提倡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可降解塑料薄膜,同时,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搞好农村牧区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江河污染防治。以提高森林蓄水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江河源头及两侧水土为目标,加强省内各主要江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和水环境监测,加快重点污染治理工程进度,全面改善河流水质。以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依托,提高防御能力,进一步减少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构成的威胁。我省自然灾害频繁,对生态环境构成了比较大的威胁。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以防为主,抗防救相结合的方针,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和灾害救援应急机制,提高紧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点加强农田水利、防洪设施等建设,有效预防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雪灾在广大牧区频繁发生,重点是继续加强牧民定居、牲畜暖棚、饲草料贮备建设,减轻雪灾损失。注重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提高森林、草原防火减灾能力。在防灾减灾中,要加强气象、地震的预测预报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能力。生态立省战略的核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注重内涵式发展,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小。当前,要把着力点放到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生态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上,以重点领域的突破促进生态经济的大发展。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循环发展的工业体系。对青海工业而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经济的重要形态。青海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却有限,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效益型工业必然成为实现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选择。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资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为主线,以柴达木、西宁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为平台,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循环发展体系。在推进资源间循环融合上,坚持政府调控、市场配置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完善矿业权市场,统筹规划资源开采工作,提高资源的开采利用率和综合回收利用率,推进资源由单向开发向综合开发、系列开发转型,使各种资源在各行业、各产业有效组合,相互配套,形成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互补的资源循环圈,使资源在全省之间、工业园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有效循环起来,构建起大循环发展模式。在推进行业间循环组合上,主要是打破行业间相互分割、相互封闭状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把电力、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煤化工等主导行业的资源、区位、技术、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以油气盐化工业、盐湖工业、纯碱工业、铅锌工业、煤焦化工业等为重点,通过延长产业链和促进产业融合,建立完善产业群间循环经济产业链,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在原有骨干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并建立企业间联动机制,形成企业间有机衔接、分工协作、配套服务、资源梯级利用的循环布局。在推进企业内部资源循环上,要大力推行循环型生产,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合理延长产业链,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废物、废水、废气综合利用率,尤其对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加强监管,引入关键技术,充分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同时要建立城市废旧物资和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大力培育绿色环保的新型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为代表的低碳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绿色环保产业的主体。新能源、新材料产品具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近年来,我省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一定产业基础,并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有利条件和政策机遇,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加快发展的“绿色引擎”。主要建设“五大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围绕建立太阳能光伏产业体系的目标,发展高纯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发电系统产业链。新型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围绕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通信产业方向,发展高纯铝、电子铝箔、电解铜箔、半导体硅材料、印制电路、光导纤维等产业链。新型合金材

料产业。以建立航空航天、船舶、车辆急需的轻质高强合金材料、高强度合金、耐热耐磨合金材料、型材产业为目标,重点发展铝锂合金、铝镁合金、高精铜带等金属基复合材料与特种合金产业链。新型化工材料产业。以生产市场急需、用途广泛的高性能的新型化工材料为方向,发展苯系列材料、有机硅、有机硼、聚酯材料与成型品产业链。新型建筑材料产业。以建立新型墙体、保温隔热材料和新型建筑结构生产体系为目标,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链。以打造有机绿色农畜产品品牌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以体现原生态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仅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新出路,也是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我们必须把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作为实施生态保护的重要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作为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最见效的一项产业来抓,把发展旅游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互为支撑,旅游、文化、城镇化互促、互补、互兴的特色发展路子。在发展定位上,坚持发展旅游产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保护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决不以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而追求短期效益,而是以生态优势推动旅游业发展,以旅游发展的效益反哺生态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融入自然,实现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的双赢。在发展规划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对原生态、自然的旅游资源进行超前规划,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新的起点上促进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发展领域上,充分利用青海原始、壮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优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潜力,突出特色、生态、健康、文化四大亮点,积极发展大美青海观光之旅、生态青海健康之旅、文化青海溯源之旅、神奇青海探险之旅,全力打造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旅游、黄河上游水上旅游、青藏铁路旅游、昆仑文化旅游和三江源头生态旅游的品牌,以大自然的亲和力和高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努力把青海打造成我国重要的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立省战略的灵魂: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始终把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全社会树立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共同理想。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生态文化阵地,重视和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园林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生态乡村、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试点,建立县、镇、村三级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作用,结合“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保护母亲河”等大型公益活动,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内容的宣传教育,在全省大专院校、中小学全面开设生态环境与生态法制教育课程,加强对各级干部、企业法人代表的生态保护知识培训,大力传播生态文化理念。在全社会倡导节水、节能、节材和选用绿色食品、环保产品等绿色消费行为,组织义务植树造林、环保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热爱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把生态教育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始终要把构建多民族、多样性、富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高原文化精神作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着力打造一批生态文化品牌。青海古朴的自然生态、壮美的世界屋脊风光、神秘的宗教文化、绚丽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世界上独具魅力的原生态文化。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和深厚博大的原生态文化底蕴,不仅为青海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源头活水,也日益成为一种得天独厚的发展品牌。我们要依托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全方位挖掘青海高原独特的文化内涵,实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保护工程,打响生态青海的宣传主题,打造一批“大气魄、唯一性”的青海生态文化品牌。要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突破口,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办好各类节庆活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大力培育和宣传我省的生态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全社会生态文化繁荣。始终要把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作为打造新经济、新产业的重头戏来抓,不断为青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日益融为一体,没有纯粹的经济活动,也没有纯粹的文化活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要把生态文化作为发展旅游、培育产业、壮大经济的灵魂,将生态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主动用生态文化的角度审视生态环境的独特价值,用生态文化的手段培育特色产业,用生态文化理念指导各项事业发展,提升青海的文化形象和精神形象,全方位增强发展的竞争力和软实力。西藏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摘要: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精髓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和永续发展的一种目前人类最高形态的发展战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协调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包括生态平衡维持、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持续利用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的经济社会发辰战略.正视西藏特殊区情,依据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确定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是西藏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一,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是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成败的关键。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前进的方向,减少失误,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辨证思维;有助于树立全局观念;有助于确立战略眼光;有助于提高领导艺术,增强人们在工作中分析事物、把握规律的能力。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

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最早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到今天,可以说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样一些观念,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然而,怎样把“大道理”付诸实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要坚持以改革作为发展的基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现在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也仍处于攻坚阶段。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根本措施,但在推进过程中不仅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会显现出来,而且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为此,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重点,分别轻重缓急,防止改革措施在时间上过于集中。改革措施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认真考虑每项改革措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把握好改革出台的时机和节奏。还要重视建立补偿机制,对在深化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要通过一定形式给予补偿。

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历史经验证明,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至关重要。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深化改革,也不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既不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潜力,也会带来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我国现在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扩大,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超过现有资源的潜力,又会引起通货膨胀和价格大幅度上涨,同样也会造成经济和社会不稳定。这是我们今后要尽力避免的。

要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抓紧解决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城镇房屋拆迁与农村土地征收征用中侵犯城镇居民和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积极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不断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体制和结构性原因。继续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健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化解到最低程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

芽状态。

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

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二.在特定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之间会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有时候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就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稳定是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稳定任何发展都是无法进行的。

发展是改革的前期阶段,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会减弱,而其他社会的次要矛盾就会加强,使社会的矛盾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新的改革,使社会得以继续发展。

改革的目的和前提是稳定,任何的改革都是以解决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使人们生活更加为目的,这就必须使社会稳定,因此,稳定是改革的目的。而且,如果社会动荡,就无法谈论任何改革,所以,稳定也是改革的前提。

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历史经验证明,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至关重要。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深化改革,也不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既不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潜力,也会带来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我国现在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扩大,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超过现有资源的潜力,又会引起通货膨胀和价格大幅度上涨,同样也会造成经济和社会不稳定。这是我们今后要尽力避免的。

要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抓紧解决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城镇房屋拆迁与农村土地征收征用中侵犯城镇居民和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积极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不断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体制和结构性原因。继续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健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化解到最低程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在这三者的关系中,发展是目的,深化改革、保持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改革是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中国社会主义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只有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体制,才能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同时,改革的目的是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提高了,我们的改革才是正确的改革,改革才能深化下去。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始终注意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我们的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各项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保持三者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富裕幸福。试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其对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的指导意义

首先,你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写出来.然后,你再对"改革"进行分析,指出改革对原来制度有所发展创新的地点

最后,你再归纳你前面的答案,并对此进行总结这样答,你至少可以拿一半的分!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现状与挑战

中国生态问题的现状 1.生态环境日益严峻 第一,全国主要污染排放物总量有的在逐年降低,有的在逐年增加,总量水平仍远远高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污染仍很严重。第二,从环境质量来看,一些大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但是许多城市与地区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尤其是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交通堵塞成为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第三,从水环境来看,全国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七大江河水系中劣质水质占41%,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来自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 2.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仍是以追求GDP 为核心的“高投入、 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模式。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2.4 倍,是德国的 4.97 倍、日本的 4.43 倍、美国的 2.1 倍、印度的 1.65 倍……我国综合能效率仅为33%。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导致废弃物的高排放和生态环境的高污染。 3.自然灾害日益频繁,生态环境承载力低 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 4.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部分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水资源利用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国在确保食品安全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复习资料

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总复习 1.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2.土地荒漠化7.危险性废物越界迁移8.水污染9.海洋污染10.大气污染 2.有关碳排放的几点知识— 碳排放: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CO2),也包括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和六氟化硫(SF6)等。 碳足迹:源于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的就是指个人或企业“碳耗用量”。其中“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CO2也制造得多。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dprint):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碳中和:是指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碳中和:植1棵树每年固碳4-18kg,在20年(计入期)里可吸收固定二氧化碳80-360kg。 3.如何做到低碳生活? ①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饮食? 1.多吃素食,包括果蔬类和谷物类等食品 2.减少食用肉类 3.吃饭避免奢侈浪费能打包打包 4.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 5.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带包装食品 ②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居家? 1.选择小户型的房子 2.科学设计,简约装修 3.使用环保节能建材 4.拒绝使用珍稀木材打造的家俱 5.巧用家用电器 ③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穿衣? 1.减少买衣服的频率 2.尽量选择环保面料和无印花的衣服 3.拒绝皮草 4.降低洗衣频率,使用无磷洗衣粉 5.最大限度利用旧衣服 ④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办公? 1.少用纸质用品 2.及时关闭办公电器 3.少用使用订书钉 4.避免不必要的加班 5.减少开会频率 有关雾霾的几点知识 雾——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公里。高纬度地区出现冰晶雾也记为雾。 霾——空气中的矿物尘、海盐、硫酸与硝酸微滴、硫酸盐与硝酸盐、有机碳氢化合物、黑碳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自测及标准答案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5题,每题4分) 1 . 联合国《21世纪议程》把什么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 ?A.实现现代化 ? B.发展工业化 ?C.实现共同富裕 ? D.推行可持续发展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国际上讨论循环经济,有所谓的“3R原则”,指的分别是Reducing(减量化)、Recycling(循环)以及Reusing(资源化),3R原则中,居于最优先地位的应该是? ?A.Reducing(减量化),即减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 ?B.Recycling(循环),即资源要循环利用 ?C.Reusing(资源化),即将废弃物变为可利用的资源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 当前我国环境发展的形势是 ?A.局部有所改善,整体仍在恶化 ? B.整体有所改善,局部出现恶化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4 . 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且到现在为止是唯一的一个有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国家是? A.美国 ?B.德国 ? C.中国 ? D.日本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以下各项措施中,能有效防治酸雨的是 ? A.禁止排放氟氯烃,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 B.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 C.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 D.发展煤炭生产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多选题(共8题,每题4分) 1. 联合国提出的生态城市的几个原则包括 ? A.保护生态 ? B.建设生态基础设施 ? C.提高居民的生活标准 ? D.保护文化历史 ?E.将自然融入城市 我的答案:ABCDE 参考答案:ABCDE 答案解析:暂无 2.环境伦理观核心意涵包括 ? A.要尊重和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活,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和自然的生活? B.我们每个人都要关心自己,并且关心人类 ?C.做任何事情,既要着眼当前,并且思虑未来 ?D.先保证GDP的发展,后思考环境问题的改善 我的答案:ABC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暂无 3 . “清洁生产”的核心是 ? A.生产采用的原料是清洁的 ?B.减少生产的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 C.生产的车间和工人要保持要清洁干净 ? D.减少生产对环境产生危害的产品 我的答案: ABD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暂无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要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把好行业准入关,提高冶金、建材、石化、造纸、印染、制革、电镀、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增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建议建立能够科学反映地方政府针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调整力度的测评指标,并将其纳入区域经济综合测评体系。 2.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技术进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示范,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生态文明建设产品的推广应用。 3.制定和实施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通过财税政策、价格政策等各种经济杠杆,促进节约能源和污染物减排工作,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加快调整高耗能产品的进出口关税政策,限制高耗能产品出口;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将治污成本纳入能源资源的使用成本,重点是电价、油气价格和煤热价格调整,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价格机制。完善资源税制度,实行按储量征收资源税。尽快开征燃油税,实施对低油耗、低排量车辆的扶持政策,节约使用石油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经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 4.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整体效益。在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效率的同时,重视污泥分离及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一般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植根于自然界之中,根植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中。从性质上来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文化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形态。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目标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历史主动精神。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如果生态系统不能

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

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 导读:为进一步提高分公司管理水平,夯实管理基储着眼长远的战略措施,不断提高分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结合分公司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集团公司创建“三化一型”大企业集团为目标,以全面提升执行力、提高效率和效益为出发点,围绕分公司中心工作,运用科学适 当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把“精、细、实、严”落实到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不断提高分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有效促进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要求:以“精”为目标,以“细”为手段,用1-2年时间,把精细化理念贯彻到运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以“精细化的规划,精细化的分析,精细化的控制,精细化的操作,精细化的核算”,实现企业管理从机会型到战略型、从经验型到科学型、从定性到量化、从静态到动态、从外延式到内涵式、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转变。实现分公司发展思路明晰化、组织体系科学化、绩效考核全面化,使员工执行力、服务质量大幅提高。 二、活动内容 (一)精细化管理 实施精细化管理,是针对分公司当前管理现状,解决经营管理中

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以抓好关键环节、重点细节为着力点,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1、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突破口和基本方法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精、准、细、严。精是做精、做好,精益求精;准是准确、准时,信息与决策准确无误;细是操作细化、管理细化,重视细节;严是严格执行制度标准和程序规定,严格控制偏差。 精细化管理的突破口:完善制度与规范流程、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即通过精细化管理,使岗位责任、流程、制度执行到位。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细化、量化、实证化、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 2、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是制定并细化落实发展战略和任务目标。6月底前,完成分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编制工作,并报集团公司;10月底前,根据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完善分公司的发展规划,对有关任务目标进行细化、落实。 二是完善细化规章制度。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清理、修订,细化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4月底前,将现有制度汇编以及修订方案报送集团公司;6月底前,将修订后的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报送集团公司审核;审核后,在分公司内网公布。 三是细分业务流程,细化产品与服务标准。要全面梳理、细化、再造业务流程,明确管理层级之间、前后工序之间的界面与权限,处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人口、环境、资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要问题。实现三者的协调、均衡、和谐发展是当务之急。从某种角度来,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子集,而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或枢纽,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扰动最大、破坏力最强。运用资源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探讨,对一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修复矿区土地的生产力、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对区域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1.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 2 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

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5

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按照党的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从省情实际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发挥青海比较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的正确选择。发展理念的创新:深刻理解生态立省战略的内涵和意义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是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我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实质在于“立”字,要求我们在指导思想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必须从青海独特的生态地位出发,始终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立足点,倡导和弘扬绿色、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的共赢。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要求。这一重大战略举措,要求我们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有利于树立青海的生态品牌。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事关青海长远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气候形成和演变,对抵御全球气候变暖也有着重要作用。目前,青海草地生态退化严重,迫切需要我们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青海真正能给全国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护和建设好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也是我省在全国能够立得住、打得响的区域品牌。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有利于构筑发展新平台。经济欠发达仍然是我们的基本省情。推进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实施资源转换战略,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适合省情实际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生态立省战略则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要求彻底改变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对生态有效保护下的经济发展。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因此,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青海加快发展、富民强省的一项新方略、新定位,也是推进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平台。与提出建设生态省目标的地区相比,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具有特殊性。青海地处“气候源”和“江河源”的独特地理位置,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特点,生态效应具有明显的外溢性。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也对江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青海生态系统类型较多,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低,生态退化严重,自身修复功能弱,脆弱的生态与区域的贫困相互交织,自身投入和建设能力低,实施生态立省战略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中,生态越来越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谁抢占了这个战略制高点,谁就赢得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先机。我们要充分认识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坚定信心,努力做好生态立省这篇大文章。明确指导思想:全面把握生态立省战略的推进方向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目标,立生态之本,切实保护江河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借资源之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扬文化之魂,积极构建高原特色生态文化体系,为生态立省提供源头活水,在综合循环利用资源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在保护建设生态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后一个时期,立足于现有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条件,以保护高原生态安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合理保护和循环利用环境资源、营造良好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文明进步的生态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在实施生态立省战略过程中,一要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的原则。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生态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支撑生态建设,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生态保护的根本性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双赢。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原则。把人作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主体和受益者,既要注重对贫困群众的扶助,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注重从根本上改变农牧民的生存条件,把更多的建设资金用到促进人的发展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中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三要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立足实际,统筹研究和解决生态保护和加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生态保护的任务与脱贫致富、实现小康、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总目标统一起来,在实施资源转换、科技创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战略中,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要坚持循环利用、永续发展的原则。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积极推广低能耗、集约型和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倡导绿色消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谋求最大的经济发展。五要坚持政府主导、创新体制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行为的调节作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争取国内外的支持与合作,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形成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控、监督和运行机制。生态立省战略的基点: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立省战略涉及面广、任务重,是一项宏大的、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战略基点必须放在生态保护上。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原则,坚持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力度,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有效治理环境污染,不断提高我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启动和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为抓手,积极构筑“五大生态圈”,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三江源生态圈。实施好退牧还草、鼠害治理、人工增雨、围栏封育、城镇建设等工程项目,创新草原管护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的中国是什么?工业化的高度发展是美丽?经济栖居世界第一是美丽?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占有量高是美丽?这许许多多的疑问在我的脑海间徘徊着,当中国工业高度的发展,经济疯狂的更进,科学技术不断的提升,人民物质生活不断的丰富时,那时的环境生态又会是怎样的。荒凉、冷漠、凄惨,这样的名词飞速在我的眼前出现,中国人的复兴梦不是建立在生态代价上的。因此,我们要从即时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在十八大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单独成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

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认识到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高度强调,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必然举措。然而,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去,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需要我们努力地去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外国语学院20103536 王姗姗 第九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公司经营管理实施方案范文

公司经营管理案文 精品文档 公司经营管理案文 如守法经营好公司,牢固树立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对部干部职工,提供舒适,温馨的环境,就尤为重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带来的公司经营管理案文,欢迎参阅。 公司经营管理案文1 为进一步提高分公司管理水平,夯实管理基础、着眼长远的战略措施,不断提高分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结合分公司实际,特制定本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集团公司创建“三化一型”大企业集团为目标,以全面提升执行力、提高效率和效益为出发点,围绕分公司中心工作,运用科学适当的管理工具和法,把“精、细、实、”落实到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不断提高分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有效促进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要求:以“精”为目标,以“细”为手段,用1-2年时间,把精细化理念贯彻到运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以“精细化的规划,精细化的分析,精细化的控制,精细化的操作,精细化的核算”,实现企业管理从机会型到战略型、从经验型到科学型、从定性到量化、从静态到动态、从外延式到涵式、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转变。实现分公司发展思路明晰 1 / 18 精品文档 化、组织体系科学化、绩效考核全面化,使员工执行力、服务质量大幅提高。 二、活动容 (一)精细化管理 实施精细化管理,是针对分公司当前管理现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以抓好关键环节、重点细节为着力点,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1、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突破口和基本法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精、准、细、。精是做精、做好,精益求精;准是准确、准时,信息与决策准确无误;细是操作细化、管理细化,重视细节;是格执行制度标准和程序规定,格控制偏差。 精细化管理的突破口:完善制度与规流程、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即通过精细化管理,使岗位责任、流程、制度执行到位。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法:细化、量化、实证化、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 、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容 一是制定并细化落实发展战略和任务目标。6月底前,完成分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编制工作,并报集团公司;10月底前,根据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完善分公司的发展规划,对有关任务目标进行细化、落实。 2 / 18 精品文档 二是完善细化规章制度。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清理、修订,细化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4月底前,将现有制度汇编以及修订案报送集团公司;6月底前,将修订后的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报送集团公司审核;审核后,在分公司网公布。 三是细分业务流程,细化产品与服务标准。要全面梳理、细化、再造业务流程,明确管理层级之间、前后工序之间的界面与权限,处理好业务之间的接口。根据实际,将集团公司制定的标准体系落实到管理和员工操作中去,确保执行到位。 四是以贯标为抓手,推行精细化管理。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建立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SA8000社会责任体系。在生产、办公等现场积极推广“6S”管理、流程再造、可视化管理等精细化管理法。通过人的规化、事的流程化、物的规格化,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保障安全,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提高员工素养和企业形象。 五是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抓好服务与生产过程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体现管理水平。要把“五精四细”的要求落实到管理与生产的每个环节,积极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精华,掌握管理企业的精髓,打造精品和品牌,精通管理的法、工具和渠道,业务流程之间要做到协同精密;

毛概论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 见》全文 添加时间:2015-05-06 09:12:44作者:来源:新华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次盛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领会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本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 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的根源通常被人们归纳为三大问题: 人口增长、技术影响、消费方式。这些影响因素虽然重要, 却往往被误解或夸大, 从而掩盖了其根本性问题。快速增长的人口通常被列为环境破坏的头号原因。而人口爆炸多出现于发展中国家, 可是多数的环境破坏, 尤其是那些具有全球性后果的环境破坏, 却是由人口已相当稳定的工业国一手造成。人口增长同环境破坏只不过是同一根本疾患的不同表征而已。 科学技术。无可否认, 对于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现状, 科学技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8 世纪纺织机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在短短100 年里人们就创造了过去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进入20 世纪中叶,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激光通讯、海洋开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可是, 生态环境已经在在科技的穷追猛打下千疮百孔。因此,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利剑”, 在为人类带来充分舒适的同时也为人类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炸弹。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殊国情的必然抉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全面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速度也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大幅度上升,这就使我国本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煤矿五精管理办法(标准版)

煤矿五精管理办法(标准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053

煤矿五精管理办法(标准版) 为了深入创建“三型六化”学习型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矿决定在全矿各单位全面推行“五精”管理。现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推行“五精”管理的重要意义 “五精”是指“精细、精准、精确、精益、精美”。“五精”管理是由企业文化引领,着眼以人为本,把文化理念、目标愿景作为管理要素,通过企业管理领域划分,从精细管理起步,逐步实现精准管理、精确管理、精益管理、精美管理,把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艺术融为一体的管理系统。精细管理的实质在于“细”,按照每个人、每件事、每一处、每一物、每一时细分,然后进行编码管理;精准管理的本质是“对”,即正确,精准管理的核心是“定”,即确定;精确管理的本质是做得最精最优;精益管理的本质是通过永续

超越的创新创造,精益求精,力求更精更优更好;精美管理的本质是使管理充分体现人性化、精神性、社会性的特征,凸显管理过程、方式方法及管理结果的人文价值、审美价值,其核心是追求管理要素的和美、管理过程的完美、管理结果的尽善尽美。推行“五精”管理,是煤矿管理的又一次革命,是煤矿发展的需要,对提升煤矿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煤矿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行“五精”管理的总体思路 采取“突出重点、分步启动、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的方式,先行试点,个案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总结提升,形成特色。 三、推行“五精”管理的奋斗目标 我矿企业文化建设本着“整合提升、先易后难、逐步深化、分项实施、稳步推进”的创建方针,创建工作分四个阶。 第一阶段:2011年10月至12月,为宣传、规划、试点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四个”分项文化、“四项”技术、“双述”、干部走动式管理、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三年建设规划和实施办法并组织学习贯彻和推进。

浅谈在环境修复中生态修复的应用

浅谈在环境修复中生态修复的应用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环境污染的方式发生着重大变化,有毒、有害污染物以各种形式不断输入环境,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目前,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生物修复上取得了一定成功。为了更有效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污染问题,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修复与治理污染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运用生态修复方法和技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受到全球的关注。 1.生态修复的定义 生态修复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及技术工程为手段,通过一定的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污染环境修复方法,是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态系统。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对多种修复方式进行优化综合。其首要特点是严格遵循了循环再生、和谐共存、整体优化、区域分异等生态学原理;其次,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和植物等的生命活动来完成的,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也将成为影响生态修复的重要因素,因此,生态修复还具有影响因素多而复杂的特点;再次,生态修复的顺利施行,需要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参与,多学科交叉也是生态修复的特点 生态修复包括自然修复系统和人工修复系统,正确把握生态的自然与人工修复的辩证关系,是控制生态系统协调的有效依据。 2.生态修复的应用 2.1 土壤的生态修复 土壤是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对资源的保护工作做得却比较差,使得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长期以来,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和电力、石油、交通、水利、建筑等生产建设活动,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壤的复合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另外水土流失问题同样较为严重,而且土地流失的面积非常广,流失量较大,这也给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合理利用植物、微生物及动物的自然修复能力,注重生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进行土壤的生态修复。 2.1.1土壤污染修复 植物修复是一类重要的生态修复方式,它主要利用植物本身的提取、吸收和固定作用以及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作用来清除土壤、沉积物、污泥或地表、地下水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根据机理的不同,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有植物提取、植物固定、植物挥发和植物降解等基本形式。其中,植物提取修复是目前研究最多且最有发展前景的植物修复方式,特别是通过种植对重金属耐性较强且积累能力较强的超积累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并运移至植物的地上部分,收割植物地上部后即可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植物固定修复是指利用植物活动来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减少污染物质的毒害作用。植物挥发修复是指利用植物将一些可挥发性污染物吸收到体内,然后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并释放到大气中,它只适用于易挥发性的污染物。植物降解修复是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 例如:北美车前、北美鬼针草、北美独行菜、一年蓬、裸柱菊、细叶芹6种杂草对Cu、P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