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美学对审美无利害的批判

当代西方美学对审美无利害的批判
当代西方美学对审美无利害的批判

当代西方美学对审美无利害的批判刘艳梅

[摘要]/审美无利害0作为现代美学的奠基性概念,倍受尊崇也屡遭质疑。西方当代美学家舒斯特曼、伊格尔顿、福柯分别从各自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审美无利害0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批判。这为我们思考/审美无利害0以及美学学科的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当代西方美学;审美无利害;批判

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9)06)0250)04

作者简介:刘艳梅(1975-),讲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6级文艺学博士。四川成都610064

/审美无利害0是现代美学的奠基性概念,也是现代美学与古代美学的分水岭。康德认为审美是所有愉快中唯一超功利的,并以此赋予审美以自律性。/除非我们能理解-无利害.这个概念,否则我们无法理解现代美学理论。0[1](P117)作为美学学科知识合法性的依据,/审美无利害0受到历代美学家的关注:或在赞同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发挥;或质疑其合法性和有效性;或采取一种价值中立的立场,从学理的角度进行反思,,不同的阐释汇成/审美无利害0概念的问题史。本文主要探讨舒斯特曼、伊格尔顿、福柯等当代西方美学家对审美无利害的反思和批判。

一、舒斯特曼:以实用主义立场质疑/审美无利害0

舒斯特曼5实用美学6一书在对杜威实用主义美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挑战实用-审美的对立,企图将审美从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意识形态和文化经济赋予它的狭隘领域和角色中解放出来,处理当下活的美学问题。舒斯特曼将批判的重心集中在康德关于/审美无利害0的观念上。在舒斯特曼看来,审美无利害观念试图将审美、艺术从任何功能中纯净出来,把它的价值置于工具价值之外或之上。这种策略,为的是将审美从手段)目的理性中区分开来,让审美成为自由的代表,以保护人类的精神领域。但是,康德假定手段)目的的二分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它僵硬和严格地将审美辩护为一种纯粹的内在价值而忽视了审美的工具价值。舒斯特曼因此主张更多地把事物联系起来,从整体、多元的角度,考察人的审美愉悦。

舒斯特曼详细研究了康德的审美判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审美无利害0提出质疑:

首先,舒斯特曼对静观的主体发出质问:谁负担得起无利害呢?谁可以不怕费时和费事去特别就事物的形式去细读它们,且忽视它们在满足一个人的要求和需要上的工具性?显然,只是那些拥有安逸、闲暇和财富去这样做的人,那些其根本需要得到满足的人)))一句话,在社会-经济上和文化上享有特权的人。由此,舒斯特曼认为,所谓审美无利害是一个区分性的概念,它将审美主体进行了阶级划分,并且肯定了其特权地位。因而,康德对审美判断的说明是/以特殊的文化训练和等级特权为条件0[2]的。

其次,舒斯特曼认为,康德为了替审美无利害观念的普遍有效性找到根基而最终求助于人的本性,但康德认为只有那种从认识能力生出,仅仅由形式满足而来的快感才是恰当的审美,源于感官愉快的自然满足,由于涉及利害和欲望而被排除在审美趣味之外。因而,审美判断在康德那里实际上成为一种超越自然领域之上的东西,其形而上学特点虽然使审美从其他领域中纯净出来,但却因此而割断了审美同丰富多彩的人性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

第三,审美无利害假定了审美/实践的对立,试图引导审美经验去增进合理性和精神性,这是一种审美的/空灵化0的做法。它建立在将手段和目的的功能区分看作二者之间根本对立的区分的误解之上。舒斯特曼举例说,绘画的颜色、线条不仅仅是实现审美欣赏的外在原因,它们是绘画构成整体所需要的部分。美的艺术从作为技艺的艺术中的分离,本身就犯了不断狭窄和不断排除的专门化错误,艺术从此远离多数人的审美经验,成为专业领域内的言说,/高高在上的无利害性的严厉姿态,反映出一种狭隘和专业化的哲学的保守主义,,,更危险的是,对无利害中立的盲目崇拜

掩盖了这样的事实:哲学的最终目的是有益于人的生活,而不是为它自己的原因而服务于纯粹的真理。0[2](P170)

第四,舒斯特曼重申审美和艺术并不具有普遍永恒的本质,只要做详细的社会-历史的调查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们是由社会和历史条件决定的文化产品。在雅典时代,艺术栖息于日常生活世界和功用之中,服务于一定的宗教、社会和政治目的,但这些并不剥夺希腊艺术的审美力量。德国古典美学阶段,为了更深刻的物质利益和隐蔽的社会利益,审美被改造为/无利害的0、/纯粹的0审美。审美通过与实际功用的分离,来确定和证明了自身的正当性。但是,绝对的独立往往又会走向孤立,艺术和审美退缩到美的艺术的领域,失去了生命力。进入后现代社会,审美无利害的观念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审美突破了形式的阈限向所有生活领域突进,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舒斯特曼强调审美的社会-历史之维,关注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反对将审美无利害作为艺术合法性的根据。

第五,通过对拉谱音乐5侃侃爵士6的文本分析,舒斯特曼进而指出,审美判断并不像它被标准地认为的那样,是对形式的纯粹的、超越的和无利害的沉思,在审美的背后有着深层的权力关系, /它是深深地被社会-政治(种族)的偏见和利益所制约和支配的。0[2](P1299)黑人音乐之所以遭受排斥,不是因为缺乏审美优点,而是与种族歧视联系在一起的。

最后,舒斯特曼倡导/身体美学0,拓展了传统美学的研究范围。他认为,/审美无利害0把审美愉快限制在理智性的愉快上,这种限制太过狭隘,无视身体经验在审美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其实,身体不仅是审美价值和审美创造的对象,还是愉快的场所和媒介,即使所谓纯粹思想的快乐,也受到身体条件的影响。身体的修炼和完善,能够使我们的行为变得更加高雅,使我们的意识变得更加愉快和敏锐。因而,现代美学以/审美无利害0为准则,将身体从感知心灵中分割出去,无视人的感性认识对身体的依赖,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美学也从生活的艺术收缩为狭小、专门的大学学科。舒斯特曼极力反对以审美无利害为核心概念的现代美学将审美从实际生活中隔离出来,使之成为纯粹的精神游戏的做法,转而主张审美应该涉及具体生活,尤其应该包含鲜活的身体经验。

二、伊格尔顿:以审美意识形态批判/审美无利害0

与舒斯特曼对身体经验的重视相似,伊格尔顿在其著作中5审美意识形态6中,借鉴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回到审美本身思考美学问题,指出作为理论话语的美学必然具有意识形态的语境和深层指向,以审美意识形态来批判/审美无利害0。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伊格尔顿指出/美学是作为有关肉体的话语而诞生的,,这个术语首先指的不是艺术,而是,,指与更加崇高的概念思想领域相比照的人类的全部知觉和感觉领域。0[3](P11)所谓/肉体话语0是指美学关注的是感性领域,/审美是朴素唯物主义的首次冲动)))这种冲动是肉体对理论专制的长期而无言的反叛的结果。0[3](P14)伊格尔顿坦言5审美意识形态6意在为肉体主题进行辩护。他认为,只有从肉体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审美。审美与思想或概念不同,/既涉及理性又涉及现实0[3](P14),审美须向身体体验回归,进而打破了将审美视作纯精神性存在的看法。

伊格尔顿在5审美意识形态6一书的导言中开宗明义就指出:/在本书中,我试图通过美学这个中介范畴把肉体的观念与国家、阶级矛盾和生产方式这样一些更为传统的政治主题重新联系起来。0/在写本书时,我确实想驳斥这样一些批评家,他们认为,美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任何联系都必定是令人厌恶、反感的或是让人无所适从的。,,正如我所希望证明的那样,从百分之百的历史意义上说,美学的确是个资产阶级的概念0。[3](P18)他以美学在德国的兴起源于对政治专制问题的回应为例,认为美学话语可解读为/专制主义统治内在的意识形态困境的预兆0,[3](P13)伊格尔顿认为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得以稳固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将理性原则镌刻在被统治者的身心之上,从而真正实现阶级主体的塑造。这种主体塑造方式并非强制性的,而是基于主体在审美状态中对权力本身的认同。

审美调和了感性和理性的矛盾,以/和解之梦0介入了资产阶级主体的建构过程。资产阶级正是通过利用审美对人心的作用,诱使人们沉迷于审美自由的幻想之中,忘却反抗,自动服从资产阶级主体建构的需要。因而,审美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

所以,在伊格尔顿看来,虽然康德所建立的现代美学体系以审美/无利害0作为核心范畴,但是,从激进的政治观点来看,这种无利害的观念是含混的,它既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种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又通过强调自我决定的特征,为革命性地反对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提供了人类学基础。这样伊格尔顿就以身体话语为基础,努力挖掘和阐发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内涵,并以此对/审美无利害0形成了强有力的批判。

三、福柯:以对主体性的批判解构/审美无利害0

真正对/审美无利害0原则进行彻底清理,包括清理它隐含人文主体性内容的是福柯。

福柯对康德的/审美无利害0持一种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这种否定与福柯对主体性的批判密切相关。福柯认为,自笛卡尔以来,主体主义哲学家们无一例外地给予主体以优先性:人成为认识论的起点,一切问题都是有关人的问题。世界成了摆在主体面前的世界,人取代神成为世界的中心。福柯并不否认主体哲学在反对先验神学思想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但他认为这种哲学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为指导,实际上抹杀了人以外的世界。福柯对400年的西方思想史进行考察,认为主体是一种历史性观念。古希腊、中世纪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体,主体是在19世纪初才诞生的,康德哲学是主体诞生的标志,从此普遍化的主体)))人)))成为知识的对象。按照福柯的说法,康德哲学归根结底就是解决/人是什么0的问题。康德一方面通过先验统觉排除了主体中实体性的内容,另一方面又通过三大批判解决了人能够认识什么、能够做些什么、能够期望些什么,最终得出/人是目的0这一结论。但是,康德哲学中的人并不是单个的具体的个人,而是一种/先验自我0,一种类的人。福柯明确反对这一普遍化的主体,认为人的主体性的体现只能是在特定时期,不存在独立自主、无处不在的普遍形式的主体性。他说: /我不相信存在一种独立、无所不在的普遍化的主体,我十分怀疑和反对这种主体观。相反,我相信主体是在被奴役和支配中构建起来的,或者像在古代那样,以一种更主动的方式,通过解放和自由的实践构建起来。0[4](P150)福柯致力于揭示主体的真相:不存在所谓的先验的自我,主体实际上是在现代性进程中的构成物)))知识主体是通过遮蔽个体的身体经验而得以诞生的。

福柯进而以自我身体的体验为基础,提出/生存美学0。把/关怀自身0作为核心内容,将自我及自我的生活作为审美的着眼点,注重人的感性存在和身体体验,在美学实践中实现主体的自我塑造,把美学对自我的关心真正地落实到了生活之中,使美学走出/审美无利害0的自我封闭的逻辑思辨的魔圈,还原为一种开放性的生成性美学。

对福柯来说,/美学首先是自身的生存实践,一种贯穿于身体与思想精神两方面的生活风格,一种以-关怀自身.为中心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的技术。美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有利于指导人们将自身的生活转变成具有艺术价值的-生存美.。只有懂得生活,使生活过得有智慧和有气质,才能明白什么是生存美学。0[5](P1345)那么,我怎样才能将自己锻造为一件艺术品,成为美好的存在呢?在福柯看来,只有关切、呵护自我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而关切自我就是要将自我构成为主体,自己成为自己的君主。具体表现为:享受自我,成为自己欲望的主人,在自己身上找到全部快乐,不受他人支配,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塑造自己。通过历史地研究,福柯发现,审美并像康德所宣称的那样,是与那些实用的、功利的人类活动判然有别的独立领域,在希腊人那里,审美与道德是结合在一起的,审美蕴涵着道德价值。希腊人认为至美就是至善,把生活艺术和生存美学归结为/关怀自身的艺术0,它环绕着/同自身的关系0以及/自身同他人的关系0。希腊人试图将生存活动本身,直接理解成人自身的审美过程,从而将美感延伸到生活领域,将生活本身当作艺术品。/各种生存的艺术0,也就是/那些审慎的和自愿实践,人们通过它们不仅确定了各种行为的规则,而且还试图自我改变,改变自己独特的存在,把自己的生活改变成一种具有审美价值和反映某些风格标准的作品。0[6](P1112)所以,/关怀自身0的生存美学,绝不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超然独立的存在,也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满足,而是非常实际和具体的生活实践。作为主体的人需要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技术和技巧,在对自己进行教育、纠正、体验、反思的过程中具体地实施关怀自身的原则。无利害的审美欣赏在福柯这里演变为一种实践或生存智慧。

在对性史的谱系学研究中,福柯发现,古希腊人并不以性文化来限制、控制人们的性行为,而是将其视为对满足自身快感的审美生存智慧的总结。作为一套严密组织起来的价值体系,性文化成为充满快感的审美愉悦,快感成为美感的基础。对性快感的肯定、对美感生理特征的强调间接表达了福柯对/审美无利害0的质疑,也表明了福柯将审美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立场。对于福柯来说,以快感为基础的审美体验与道德也是相通的。个体的审美体验,与社会的伦理标准可能是一致的。个体,不仅是审美体验的主体,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使主体自身的生活变成为生存美的展现过程,不但可以不断创造和鉴赏真正的美,而且,还可以引导自身深入真理的殿堂,陶冶最美的道德情操,保障我们和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和谐性,审美在此具有了伦理学的意义。

正是通过对普遍主体性的解构,福柯从个体身体经验提出/生存美学0,将审美与道德、生理欲望相勾连,彻底否定了康德的/审美无利害0。

四、结语

从舒斯特曼到福柯,美学家们从各自的理论

立场出发,或以身体体验为由,或以审美的意识形态内涵为据,或以对主体性的解构为基,从不同层面对审美无利害概念进行了深入地反思和批判。虽然每种理论反思都有其具体的语境,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与不足,但是,这些思考无疑丰富了我们对审美无利害的理解,有益于我们对美学学科本身问题的探讨。

综合各家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对/审美无利害0的批判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首先,/审美无利害0概念的思想基础问题。在舒斯特曼等人看来,审美无利害是二元对立思维的产物,是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体现。作为一种先验设定,虽然它无法证实也不能证伪,但它并不能作为一种普适性的美学原则。因为审美并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静止的、相对封闭的存在,审美现象本身的具体性和流动性决定了形而上学的思辨不能有效地把握人类的审美活动。尽管在康德美学体系中,/审美无利害0不依赖概念而具有主观普遍性,但这是从超验的世界去寻求对美的问题的最终解答,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存在,美不在审美现象后面,而就在审美现象之中。事实表明,超越现象去研究一切现象的本质,这样一种超越不能解释现象的审美内容。

其次,审美无利害的历史性。在伊格尔顿等人看来,虽然康德通过先验假定赋予审美无利害以超越历史时空的特质,但它实际上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它有兴起的时代语境。舒斯特曼对审美主体阶级性的分析,伊格尔顿将美学视为18世纪专制统治危机的产物,对美学作为资产阶级的诗性政治学的阐释是切中要害的。的确,从来就没有一种天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审美无利害0也不是/必然性知识0,它的提出有其社会背景和价值指向,因此,不能将其作为普遍性的不证自明的真理。应在新的社会文化的深刻变迁中对其进行反思性的运用,即是说,/还原0审美无利害的历史语境,看到其中的矛盾:审美无利害作为对审美的一种本质性的形而上的认识,得到康德、席勒等人的普遍认同,成为现代美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和权威话语;但是,这种话语在凸显自身的同时将审美活动的其他层面边缘化,因而它并不完整并具有理论限度,它只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具有阐释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所以,我们需要在当下语境中对它进行细致周到的分析和考察。

第三,审美无利害对审美本身多元性的遮蔽。在康德那里,审美经验在审美无利害的先验共通感中被提纯为清除了差异性、丰富性的纯粹精神性的存在。审美本身的多元性被遮蔽。为了获得审美无利害的先验本质,康德区分了纯粹美和依存美。前者被规定为美的高级形态,它不涉及对象的性质和内容,只以纯形式令人愉快,审美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不依附任何先决条件,只为自身而存在的无条件的美;而后者则因以概念、合目的性为根据,与日常生活世界的联系而成为低级形态的美。审美无利害因而成为一种本质的、无需证明也毋庸置疑的超历史的存在。而福柯等人对审美的超越性持否定的态度。舒斯特曼极力反对以审美无利害为核心概念的现代美学将审美从实际生活中隔离出来,使之成为纯粹的精神游戏的做法,转而主张审美应该涉及具体生活,尤其应该包含鲜活的身体经验;伊格尔顿直言审美是一种身体话语,以西方美学史的事实为例,指出任何一种审美活动都具有意识形态的内涵;福柯强调美感以生理快感为基础,与道德体验相通,充分认识到了审美与生活实践、人的生存体验的联系,,在这些当代美学家对审美无利害批判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康德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界定审美判断的性质,第一次在人类的最高价值体系中为审美争得了一席之地。但是,康德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来研究审美问题,/审美无利害0这一先验法则脱离了活生生的人的具体生存状态。当现代美学学科将审美无利害视作学科的基石,把它当作超越时空的普遍法则,这种形而上的思辨分析缺乏对审美经验的历史观照和动态考察,存在可能抽空审美经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问题,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是脱节的;它用不变的知识原则去理解流变的现实,前提性地排除了与无利害原则不相融的事实。这样的理解很难说是全面的、有效的。这就是当今美学学科所遭遇的尴尬和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美学学科要走出尴尬,需要深入反思审美无利害的问题,并且将审美与人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杰罗姆#斯托尔尼兹./审美无利害性0的起源[A]//美学译文(3)[C]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

[2][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M]1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

[3][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1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4]M i chel Fou cau lt,Politics.Ph il os ophy.Culture.Intervie ws and O ther W riti ngs1067-1984.ed ited by L.D.K ritz m an,R i ut2 ledge,Ne w York and London,19881

[5]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1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

[6][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1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收稿日期:2009-03-18责任编辑尹邦志

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浩如烟海,一人乃至一代人抑或几代人穷全部精力,对其进行精细深微的研究。下面我将从整化、原则、思维方式及其效果四个方面谈谈对西方美学过去、现在及其未来的认识。 一、过去时期 过去时期的美学即西方古典美学,主要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黑格尔写过近百万字的美学讲稿,那也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古典美学的第一个特点――追求哲学整化,即美学不是独立的,而是依附于哲学的,是为哲学构架的整体化服务的。这方面与中国古典美学大不一样。中国古典美学主要是通过艺术理论表现的。象意境这个概念,《诗式》、《姜斋诗话》、《人间词话》论述它的很多,哲学著作论述的就很少。可是,西方古典美学的大量命题,大多是由哲学家提出,并通过整体的哲学构思来讨论的。就说美学这个名字吧,鲍姆嘉通在1750年提出来的时候就不是为了专门创立美学这门学科的,而是因为他看到人类心理活动既然分成知情意三部分,相应哲学体系就有一个漏洞,因为研究知的有逻辑学,研究意的有伦理学,而研究情的却一直没有一门相应的科学。鉴于这种情况,他专门设立了美学这门学科,以此来完成哲学构架的整体化。 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指出西方古典美学的哲学整化倾向,而是分析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亚理士多德有一句话说得好:“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这说明:西方古典哲学是从对自然和现实的认识开始的,目的是把认识现实化,借助手段达到实现这种现实化的目的。自然和现实中有美的现象,也有其他一些现象,哲学家就是要对这些现象进行本体化、认识论、方法论的反思,通过这些反思构筑自己的哲学体系,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样,哲学家们很自然地把包括美的现象在内的一切现象进行哲学反思,从而提出,阐释这些现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当然包括美学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为什么不能如此呢?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多是帮皇帝作治国安邦的哲学解释,所以,他们讲究“德”、“礼”、“仁义”、“孝”,而不去深究那些“好象不作边际不合实用的希腊智者所醉心的宇宙根源问题以及认识自然与一般知识技能的问题”加上中国是个人伦的社会,哲学家对人伦关系关心较多,对自然和现实中的审美关系就不如西方人那么关心了。其次,中西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包括审美关系,所以,西方哲学家们在建造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必然会考虑到审美关系;中国文化是一种化,中国哲学家即使考虑了艺术中的一些美学问题,也用“载道”、“教化”之类予以论证,使中国古代美学不能象西方古代美学那样纳入哲学文化的框架之中,而纳入人伦文化的整体意识之中。 第二,西方古典美学强调理性原则。这里所说的理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方式上从哲学入手讨论美学,二是在研究内容上强调美与真的关系。前者在前个段落中已作了说明。就后者来说,我们可以把它与中国美学相比较来论证。中国哲学讨论的最多最高的问题是善,孔子强调仁学,《论语?学而》说:“泛爱众而亲仁”,他还说:“人而不仁,如乐何”,都是讲伦理道德问题。道家虽然不同意儒家的道德论,但也有自已的道德论,追求自然无为,不受拘束的道德境界,《庄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澹然无极而众美众之”“依乎天理”,正之所谓也,所以,中国所讲的理性是道德理性,美学上重视的是美与善的结合。西方美学也有研究美与善的关系的,但是更突出地是强调美与真的联系。维柯曾说:“人类首先进行的是没有感知的感觉,其次才以不安和激动的灵魂来感知,最终才以纯粹的头脑来自省。这才是评价诗的真正原则。诗形成于情欲和感觉,有别于形成于理性自省的哲学,所以哲学越提高到普遍,就越接近于真;而诗越掌握特殊,就越实”。(4)从维柯对诗、诗评与哲学区别中不难看出:西方哲学追求的是真的境界,而不是道德伦理境界。由这种哲学派生出来的美学也是以求真为最高境界,比如说,西方较早关心审美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美与和谐、数的比例的关系,实际上给美注入理性的基因。吉尔伯特和库恩说:“数是现实的本质这种一般假设,在音乐里最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毕达哥拉斯主义者的哲学结论,促使他们对音乐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试图以数的比例来说明这种关系。”(5)到西方古典美学的一个集大成者黑格尔手里,美完全成为理念活动的一种表现形态,他直言不讳地说:“对于我们,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科学对象,须先有所假定。”(6)这个假定就是哲学或理念,他还说:“美,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固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7)可见,黑格尔从他研究美学的西方古典美学的这种理性原则与哲学整化是一致的。 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求真,哲学把美学纳入自己的构架之中,也要求美学服从哲学的这种主、体营造任务,服从哲学的逻辑演绎的规则,不能游离于哲学的求真之外专门研究美学。因此,西方哲学家实际上有的也是美学家,有的美学家也是哲学家。比如康德,主要是为了哲学整化来讨美论学,从而把美与真、善连结起来的,所以,谢林说:“哲学的普遍官能――整个哲学的拱心石――乃是艺术的哲学。”(8)因为哲学要求美学从属于自己,所以,黑格尔也根据追求哲学普遍性的总体构想来定义美,认为“美和真具有同一本质,只是形式不同”(9)。我们看到:中国古典哲学的任务与西方古典哲学的任务不同,对美学的要求也就有差异。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发乎情,止于礼义”,而不大看重美与真的内在联系,中国古典美学中很少有作品把美看作真的象征,而西方古典美学中把美作为真的象征的人就相当多,这种观点的影响也相当大。 第三,由于西方古典美学追求哲学整化,讲究理性原则,所以,它在思维方式上必然采取形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方式。比较起来,中国古代美学直观的把握要突出一些,中国古代美学家多数是文艺评论家和作家,那些研究了美学问题的哲学家如朱熹、王夫之的文艺造诣很深,喜爱从品味艺术的角度把握艺术,所以中国古典美学是直观的、经验的、形象的、缺乏系统的。西方古典美学则是理性的、抽象的、演绎的、

中华寓言故事读后感

中华寓言故事读后感 时间:2018-05-21 10:52:05 | 作者:李论?u 《中华寓言故事》这本书是由许多的寓言故事组成的。书中的故事看似很简单,普通,但是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而且教育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的人。其中有:井底之蛙、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愚公移山和五十步笑百步经典寓言故事,每个故事读让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最让我受启发的是愚公移山和井底之蛙这两个故事。 愚公移山讲的是:从前有一个老人,名叫愚公,年龄快九十岁了。但在他家的们前有两座大山挡着,所以出行很不方便。于是愚公有个想法:想把这两座山挖走。他下定了决心,第二天早晨,早早的开始拿起锄头挖山。他天天挖呀挖,过了一个月,还是没有什么进展。隔壁的邻居劝他说:你真是太愚蠢了,山怎么能挖走呢?你是不可能吧山挖走的。可愚公却说:“虽然我年龄大了,快挖不动了。但是还有我的子子孙孙帮我挖,总有一天,我会把山给挖走的。于是愚公子子孙孙和家家户户的人都来帮愚公挖山。终于有一天,山被挖平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干任何事,只要你坚持,一定会成功。 书中井底之蛙故事也使我受益匪浅,故事比喻见识狭小、目光短浅的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和安于现状,把自己的一个小角落当做整个世界,而要谦虚有礼,客观地评价自我,不要自以为是。要多看、多听、多想,不断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努力做到高瞻远瞩、放眼长远。 这也如同我们学习一样,只学好课本上的“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报刊杂志,这样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否则就会成为一只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我们应该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这个多变的世界。 整本寓言故事书,虽然每个寓言故事看似短小,普通。但每一篇都蕴含着一个哲理,耐人寻味,使人深受启发。也使我感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古代文化的魅力所在。

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导读:《繁星·春水》的作者冰心,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和众多的赞誉。下面是关于《繁星·春水》的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书笔记篇1: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天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地互相赞颂了。 冰心奶奶的这首诗写得十分巧妙,“何曾”,“对语”,“沉默”,“赞颂”这几个看似没有关联的词却起到了贯穿全诗的作用,意思是:虽然没有听见星星们在说话,却在他们的沉默中听出了它们的互相赞美。不用听到对方的声音却能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这就是心灵相通吧! 小联想:冰心奶奶的诗写得虽然短小,却十分具有美感,而且非常善于使用修辞手法,让人们不会轻易地察觉到,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知晓其中的奥妙,这首诗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整首诗读起来既生动,又透出一种小孩子的顽皮和可爱。让人每看到一句话,眼前都

会浮现出一幅画面。读完这首诗后,我眼前立刻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深蓝的天空浩瀚无垠,星星就如孩子一般,调皮的眨着眼睛,一些小星星三五成群地做着游戏。玩累了,它们就把月亮妈妈簇拥在中间,安静的坐着,大家都不需要用语言交流却知道彼此在说什么,汇成了天空中最美丽的最美丽的风景线,多么美妙啊! 感悟: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却告诉了我一个非常重要且深刻的人生道理:发自内心的赞美才是最动听的。赞美有很多种形式,可无论是以什么方式,只有真心的才会使人感觉到开心,同时在真心赞美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找到学习的榜样,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其实,真正的赞美有时候不需要语言,一个眼神,一个掌声,一个微笑,其实都能使他人感受到温暖,如果不是发自真心的赞美反而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在社会上的为人处事也是如此,对别人真心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真心。只有对别人真诚的人才会让他人觉得舒服,才会有人愿意和他成为朋友,谁会和一个虚假的伪君子成为朋友呢?其实有的时候没有发自内心的话语比真话让人听了还要难受。古语说:“知过必改,闻过则喜”。只有别人对你说了真话,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得到改正。我们的'祖先在许多年前就知道为人处事要真心,更何况是现在呢?所以,读完这首小诗,我明白了:无论是做人处事,都要付出100%的真心,因为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赢得别人的尊敬。 读书笔记篇2: 今天,我看了冰心奶奶写的《繁星春水》中的《繁星》里的第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笔记

机电工程学院 读书笔记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 学号: XXX 专业:机械工程学生姓 名: xxx 2012 年11 月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国 XXX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正式召开,站在这个时间去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会让人就得振奋、感激、感慨。从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到一个

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巨大变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所在。放眼回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每次的回顾,会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如同窒息般的疼痛,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在的中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也有着惊天动地的奋斗。鸦片战争以后, 列强的侵入使祖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 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才鼓起亿万人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的勇气,才有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社会变革,都是在寻找适合中国的道路,一次次的失败与教训奠定了我们重要翻身的基础,我们对新的社会力量的渴望,对建设新社会的寻求,迫使我们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一一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使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奋斗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更加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只能通过历史去感知祖国的伟大,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祖国的进步,在我们内心中国是世界中的一个奇迹,我们时刻充满着骄傲与自豪。我眼中的祖国是如何? 一、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始终坚信的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道路上接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它们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 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

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

《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 提起中国著名的美学家,也许你会想起李泽楷老师,宗白华老师,朱光潜老师,高尔泰老师……但是千万别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位集大成者——朱狄老师。朱狄老师于1935年生于浙江平湖,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退休之后,他潜心于油画的创作。迄今为止,朱狄老师已经著有多部佳作,包括有《美学问题》、《艺术的起源》、《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等等。而今天我所要谈论的,便是朱狄老师于1984年书写的《当代西方美学》。 书中的第一章主要是列举了十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这种列举只是根据一些有关著作的片断或各种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所提到的有关美学家来加以确定的。“流派”既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所以有的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像弗洛依德、融恩、桑塔耶那、杜威、卡西勒等)虽然早已经去辞世,但鉴于他们的思想对当代人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要仍然只好称之为“当代”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些哲学派别或美学理论(如结构主义、存在主义以及接受美学等),由于它们在西方还没有被公认为一种美学流派,所要《当代西方美学》这里就没有太多的涉及。其次,在写作方法上,由于西方一个哲学流派或一个美学流派往往同时兼有许多称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书中采取的是“以人带派”的做法,也就是说通过某一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的美学思想来作为介绍该美学流派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讲述的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这完全是根据国内读者的需要而设的。因为在当代西方美学著作中,美的本质的讨论已很少有专门的章节来加以探讨了,相当多的美学著作已不再涉及这个被看作为古老的、争论不休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但鉴于这一问题本身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美学界对它的广泛兴趣,朱狄老师仍然把这一问题列为专章来加以介绍和论述。 第三章关于审美经验的问题,与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情况恰恰相反,它是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几乎没有一本系统的美学著作中不涉及审美经验的。美学研究对象的这一重大转变是当代西方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是材料多,头绪就容易纷乱,为了避免缺乏条理性,朱狄老师把它分成几个问题来谈,并把“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命题看作是审美经验的核心,这是相当一部分西方美学家的看法,而朱狄老师本人也认同这一种观点。 第四章、第五章都是讲艺术的,本来可以合并成一章,但是这部分内容太过庞杂,只好把关于艺术的性质、艺术的创造、艺术的分类原则和各门艺术中的芙学问题分为两章,分别加以叙述。 《当代西方美学》这本书中,它把目前西方的主要美学派别进行了介绍。但其实每位美学家都有自己的主见和美学倾向。它能把不同的观点放在一起,这样,作为读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共鸣的观点。整本书,我着重看了2—4章。也许是从小就比较喜欢刨根问底,因此我对书中的第二章,也就是当代美学著作中都避而不谈的美的本质的部分颇感兴趣。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对美的本质下定义也就是对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做出规定。在过去,一个时代总是有一个专门的定义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比如说可以用美在于“和谐”去概括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也可以用“完善”去概括中世纪哲学家的看法,更可以用“快感”去概括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的看法,但是今天,这样的概括显然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意见,但总体上仍然可以划分为三个论派,一为客观论,一为主观论,一为关系论(主客观夹杂)。虽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错综复杂,但是当代西方美学在这一问题上总的倾向还是明确的,那就是越来越趋向于主观论。我们过去不可能去想很多的问题,书中却和我们说得很详细。 “事物之所以美是它本身是美的”有没有道理?应该很有道理,而这个是客观论的主要观点。所谓的“客观论”,意味着我们在客观事物的结构中发现的那些美的特征并不存在于欣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繁星春水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颂赞朦胧憔悴缥渺嗔恨慰乐潺潺料峭堪怜禁锢缄默萎谢郁倦黯谈凄动迷惘寥廓诓弄壅塞踽踽怅惘 《繁星》之九十八:青年人!相信自己罢!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创造自己。 [赏析] 这首诗重在劝诫青年人要树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不怕人生路上的艰难坎坷,不畏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鸣金收兵,不要受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不要经受一点委屈就意志消沉,不要遭到一点打击就萎靡不振。还是《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朋友,“相信自己罢”,“只有你能创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在世人面前亮出自己亮丽的风采,展现一个全新的自我。 仿句:小孩子呵!成长罢!只有你自己最完美,也只有你能发展你自己。 《春水》之三: 你不能像风般飞扬,便应当像山般静止,浮云似的,无力的生涯,只做了诗人的资料呵! [赏析] 仿句: 你不要爱羡慕成功者,他们是经历了努力的,尽管光彩,若是你沉寂下去,只做了诗人的资料呵! 这是一首非常精彩的哲理诗。诗人以风儿飞扬、云儿飘浮和高山静止

巧妙设喻,对比比照,告诉我们立身养性的真谛。诸葛亮曾在《诚子书》中谆谆告诫其子诸葛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可见神静气定,戒除浮躁,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是多么重要啊! 二、背景链接 冰心在后来回忆了自己当初写诗时的情景。在她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课上课下贪婪地读着各种书报,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就三言两语歪歪斜斜地抄在笔记本的眉批上,这样做惯了,有时也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杂感和回忆写上去,日子多了,数量也就相当可观。虽然大致不过三五行,但这三五行背后,总有些与亲身经历有关的事,看到这些字,便想起很亲切很真实的情景,舍不得丢掉。 这时她偶然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郑振铎译的泰戈尔的《飞鸟集》连载,都是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三言两语。她心里一动,觉得自己记在笔记本眉批上的那些三言两语,也可以整理一下,抄录出来。在抄的时候,她选择那些更有诗意的,更含蓄一些的,放在一起,因为是零碎的思想,就选了其中的一段,以繁星两个字起头的,放在第一部,命名为《繁星》。 当时的许多评论家也认为,冰心受了泰戈尔的影响。但也许说她在泰戈尔的启示下,发现了自己的诗才更准确些,真正的源头还在于她自己那些“零碎的思想”。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篇一:《古代社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1101班刘春竹 学号1111040111 《古代社会》 路易期?亨利?摩尔根,是美国著明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据了解,摩尔根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东西方世界都广受尊重的科学家之一。他曾于185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进步委员会会员并于1875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关于《古代社会》这本书,也是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摩尔根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印第安人的实地考察、对从朋友手中获得的资料的整理及对一些历史典籍的阅读。摩尔根的艰辛研究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

恩格斯就是在摩尔根的研究基础上写下了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的。 《古代社会》的第一编是《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作者认为:“发明、发现是互相建立在累进的关系之中的,各种制度则是立于展开的关系之中的”,并且指出:“政府的一切形式都可以归纳于两个一般行的方案之内:第一个方案是一个人为基础,是纯粹一人的关系为基础的东西,组织单位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第二个方案是一领土及财产为基础的,可以区别的一种国家。”作者在后来的论述中也是延续着这种思想来论证人类文明的进程的,从第一方案过渡到第二方案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人类社会也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摩尔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而体现出

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作者的进化论观点。在《生存的技术》一章中,摩尔根提出了人类食物的五种类型:在有限的住地上以果实草根为为食物的自然生活——天然食物;鱼类生活(最早的人工食物)——鱼类食物;借栽培而来的淀粉性食物生活——淀粉食物;肉类及乳食的生活——肉类和乳类食物;由农业而发生的无限制的食物之生活——通过田野农业而获得无穷食物。 第二编为《政治观念的发展》,在此张摩尔根真的是煞费苦心。本章的主要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对易洛魁部落联盟进行考察,收集了许多可靠、翔实、丰富的资料。因为摩尔根曾为塞内卡部落与白人地产投机公司打官司,维护了该部落的土地权利,从而赢得了印第安人的信任,并被该部落的鹰氏族认作义子,赐予“裂缝间的桥”的名字。这就便利了他对印第安人社会组织、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婚姻家庭的研究。

当代西方美学对审美无利害的批判

当代西方美学对审美无利害的批判刘艳梅 [摘要]/审美无利害0作为现代美学的奠基性概念,倍受尊崇也屡遭质疑。西方当代美学家舒斯特曼、伊格尔顿、福柯分别从各自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审美无利害0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批判。这为我们思考/审美无利害0以及美学学科的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当代西方美学;审美无利害;批判 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9)06)0250)04 作者简介:刘艳梅(1975-),讲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6级文艺学博士。四川成都610064 /审美无利害0是现代美学的奠基性概念,也是现代美学与古代美学的分水岭。康德认为审美是所有愉快中唯一超功利的,并以此赋予审美以自律性。/除非我们能理解-无利害.这个概念,否则我们无法理解现代美学理论。0[1](P117)作为美学学科知识合法性的依据,/审美无利害0受到历代美学家的关注:或在赞同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发挥;或质疑其合法性和有效性;或采取一种价值中立的立场,从学理的角度进行反思,,不同的阐释汇成/审美无利害0概念的问题史。本文主要探讨舒斯特曼、伊格尔顿、福柯等当代西方美学家对审美无利害的反思和批判。 一、舒斯特曼:以实用主义立场质疑/审美无利害0 舒斯特曼5实用美学6一书在对杜威实用主义美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挑战实用-审美的对立,企图将审美从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意识形态和文化经济赋予它的狭隘领域和角色中解放出来,处理当下活的美学问题。舒斯特曼将批判的重心集中在康德关于/审美无利害0的观念上。在舒斯特曼看来,审美无利害观念试图将审美、艺术从任何功能中纯净出来,把它的价值置于工具价值之外或之上。这种策略,为的是将审美从手段)目的理性中区分开来,让审美成为自由的代表,以保护人类的精神领域。但是,康德假定手段)目的的二分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它僵硬和严格地将审美辩护为一种纯粹的内在价值而忽视了审美的工具价值。舒斯特曼因此主张更多地把事物联系起来,从整体、多元的角度,考察人的审美愉悦。 舒斯特曼详细研究了康德的审美判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审美无利害0提出质疑: 首先,舒斯特曼对静观的主体发出质问:谁负担得起无利害呢?谁可以不怕费时和费事去特别就事物的形式去细读它们,且忽视它们在满足一个人的要求和需要上的工具性?显然,只是那些拥有安逸、闲暇和财富去这样做的人,那些其根本需要得到满足的人)))一句话,在社会-经济上和文化上享有特权的人。由此,舒斯特曼认为,所谓审美无利害是一个区分性的概念,它将审美主体进行了阶级划分,并且肯定了其特权地位。因而,康德对审美判断的说明是/以特殊的文化训练和等级特权为条件0[2]的。 其次,舒斯特曼认为,康德为了替审美无利害观念的普遍有效性找到根基而最终求助于人的本性,但康德认为只有那种从认识能力生出,仅仅由形式满足而来的快感才是恰当的审美,源于感官愉快的自然满足,由于涉及利害和欲望而被排除在审美趣味之外。因而,审美判断在康德那里实际上成为一种超越自然领域之上的东西,其形而上学特点虽然使审美从其他领域中纯净出来,但却因此而割断了审美同丰富多彩的人性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 第三,审美无利害假定了审美/实践的对立,试图引导审美经验去增进合理性和精神性,这是一种审美的/空灵化0的做法。它建立在将手段和目的的功能区分看作二者之间根本对立的区分的误解之上。舒斯特曼举例说,绘画的颜色、线条不仅仅是实现审美欣赏的外在原因,它们是绘画构成整体所需要的部分。美的艺术从作为技艺的艺术中的分离,本身就犯了不断狭窄和不断排除的专门化错误,艺术从此远离多数人的审美经验,成为专业领域内的言说,/高高在上的无利害性的严厉姿态,反映出一种狭隘和专业化的哲学的保守主义,,,更危险的是,对无利害中立的盲目崇拜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300字(精选4篇)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300字(精选4篇)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300字(精选4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300字(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1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中国寓言故事》,里面有很多寓言小故事,让我学了很多的道理,其中大王嫁祸和孔雀爱尾这两个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大王嫁祸讲的是一个人去砍柴,遇到一个小沟涨水了,过不去。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庙,庙里有个神像,他就把神像搬到了河中央把他推到,走了过去。又一个人走了过来,发现神像被人脚踩过了,于是他把神像擦的干干净净放回原地。住在庙里的小鬼让小鬼惩罚他们,神像不敢惩罚第一个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你越不怕他,他越拿你没办法,你越怕他,他就有办法对付你,让我联想到,遇到困难不要怕,

你越怕他越解决不了,要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 孔雀爱尾讲的是孔雀非常爱自己的尾巴,休息的时候都要把尾巴放好,有一天下雨了,孔雀也把尾巴收起来怕被雨淋湿,一个猎人来抓他们,其他孔雀张开翅膀飞走了,有一个孔雀怕翅膀淋到雨没有飞,结果被猎人给抓住了。这个故事告诉我的是,孔雀太喜欢自己的尾巴了,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这本书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很短,但每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我们学习、成长很有帮助,所以我要多读书。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2在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中,我读了《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这本书中都是些什么文章?是告诉我们道理的?还是胡扯八道?让我来告诉你吧!《中国寓言故事》是告诉我们道理的。比如“拔苗助长”是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违背了规律,就必然失败。还比如“守株待兔”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次偶然,就等着下一次一百分之一的偶然了。再比如“狐假虎威”讲的是不能借别人的威风来占领地位的。“黔驴技穷”告诉我们,不要装腔作势,要切实学习过硬本领,不然迟早会被揭穿的。“螳螂捕蝉”写的是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不计后果。“杞人忧天”告诉我们千万不要陷于毫无根据的忧虑之中。“因小失大”告诉我们贪图小利的'人往往成为别人利用的对象而贻笑大方。“骥遇伯乐”告诉我们人要得到应有的爱护和赏识。

13《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作者简介 C·赖特·米尔斯(1916~1962),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前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米尔斯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代表作有《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3)、《权力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像力》(1959)等。50年代初他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二、全书概述 《社会学的想象力》全书共分为十章,在第一章米尔斯简述了本书的核心观 点: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及社会学家应该如何想象。在第二到六章,米尔斯考察了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一些偏向,展开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批判,主要涉 及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与科层制。在评述了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后,在第七到十章,米尔斯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学发展的展望,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注 重人的多样性、对历史的运用、理性与自由,以及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角色。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的中心从欧洲移向了美国,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独树一帜。在米尔斯所处的时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社会科学得到了极大繁荣,同时许多社会学家跻身政府名门。米尔斯表示,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界定社会科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意义。具体确定有哪些努力在背后推动着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发展,点明这种想象力对于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连带意涵,或许还要就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必备条件给出一些 建议。通过这些方面来揭示今日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用途,并点到即止地谈谈它们 在美国当前的境况。” 总的来说,米尔斯认为,任何社会研究都应该探讨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联,他反对将社会科学当作一套科层技术,靠方法论上的矫揉造作来禁止社会探究,以晦涩玄虚的概念来充塞这类研究,或者只操心脱离具有公共相关性的议题的枝节问题,把研究搞得琐碎不堪。他认为,“可以被称为经典社夏 日之阳新闻传播广 告 考研

20世纪美学思想

一、20世纪现当代美学变化 20世纪是一个充满重大变革的世纪,是人类创造力空前高涨和迸发,创作出远远超出前19世纪总和的生产力的世纪,是人类科学文化突飞猛进、达到“知识爆炸”程度的世纪。在20世纪,人们的自然观、宇宙观、社会观、伦理观,乃至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形成了作为现代西方文化一翼的现当代美学。 20世纪各种哲学、社会思潮具有鲜明的反传统色彩。而20世纪西方美学反传统倾向,则集中体现在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反派。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高峰,也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整个西方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所以反黑格尔,实质上就是反整个传统。而现当代西方美学的基本方向就是反黑格尔、逐步摆脱黑格尔影响的方向。 黑格尔美学首先是一种理性主义美学。他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基础之上,是理性决定感性、派生感性并与感性融合统一,才创造出美的艺术来,所以理性是灵魂。黑格尔把社会的人作为理念发展的最后、最高阶段,即绝对精神阶段,认为现实的人是思维(理性)与自然在更高阶段的统一,是理性的实现或是现实的理性。这是一种以颠倒形式表现出来的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倾向。 黑格尔美学又是一种“形而上”的即思辨的美学。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黑格尔美学的理性主义性质决定的。综观黑格尔三大卷《美学》,他的基本思维逻辑、构造体系的方式与理论阐述的程序,鲜明的体现了思辨哲学的特点。他不是从观察、描述感性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出发上升到理性的观念、逻辑,而是从“美的理念”出发,来演绎出现实的美和艺术的美;具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只是作为他进行美的理念发展的逻辑推演的例证和材料,只是作为他“理念感性显现”的先验理论框架中的填充物;整个理论推演是极其抽象的,充满思辨色彩。 20世纪西方美学恰好同黑格尔美学的上述两个基本方向背道而驰,可以概括为现代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的流变更替。20世纪现代人本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是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这无疑使对黑格尔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人本主义美学的反派。另外,现代科学主义美学无论是审美经验的描述,还是语言和逻辑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和主观经验主义基础上的,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审美经验或事实出发来进行推演和一般概括的,这是从另一侧面对黑格尔的思辨美学的反动。而科学主义美学“从下而上”的方法,正是对黑格尔“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方法的变革。这不仅是方法的变革,而

小学读物《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参考范文5篇

小学读物《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参考范文5篇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篇一 寓言是智慧的花朵,它的花瓣是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它的花蜜是蕴含在故事的道理。 最近我读了《中国寓言故事》。《中国寓言故事》是由许多有趣的小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虽然短小、简单易懂,可是每一个故事里面都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回味无穷。它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受益匪浅。 《中国寓言故事》里有许多则好的寓言,如:《打草惊蛇》《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其中我最喜欢的则是《五十步笑百步》,故事中的梁惠王最终还是觉悟了,这一点我很喜欢。 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道理,《晏子的车夫》告诉了我做人要谦虚,《南橘北枳》告诉了我凡是心怀鬼策的人,都是从损害别人动机出发,但最后往往会以害己的结果而告终的。《校人烹鱼》告诉我为人处事一定要诚实。《二人学棋》告诉了我无论学什么本领,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画蛇添足》使我明白了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去完成它,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不龟手药》告诉我相同的东西不同的用法,会有不同的结果,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这样才更全面、周到。《屠龙之技》让我知道了脱离了实际需要的技能和学问,学得再好也是没有用处的。

寓言正在着力于弘扬中华美德,而我也会越来越喜欢《中国寓言故事》。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篇二 《寓言故事》中有许多故事,故事内容虽然很简单,却蕴涵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驮盐的驴》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了一只驴子,帮助商人驮货物。第一次它驮的是盐,盐很重。到了小河边,驴子不小心摔了一跤,跌到了河里,它好不容易才爬了起来,这时他发现背上的盐轻了好多。商人埋怨驴子,你毁了我好多的盐。驴子才不管呢,反正盐很轻了,它轻轻松松把盐驮到了家。第二次,商人又带驴子去运货,这次运的是棉花。虽然棉花很轻,但是棉花很多,也很重,驴子想没关系,到了小河边就好了,再摔一跤,就会变轻的。到了小河边,驴子故意叫了声“哎哟”,然后摔进了河里。驴子想今天我要在水里多待一会儿,让货物轻一点。谁知没等驴子站起来,它就被河水淹死了。 可见,驴子做事不动脑筋,认为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水融化。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思考,不能像文中的驴子那样愚蠢。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篇三 今天晚上,我读了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题目叫《狐狸、狼与狮子》。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狼和狐狸是最好的朋友。一天,他俩捉到一只小鸡,狐狸出于礼节,把小鸡让给狼吃;狼为了面子,把小鸡让给狐狸。可是到了关键的时候,来了一头雄狮,狼连忙把小鸡送给狮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内容简介:繁星》、《春水》的主题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这首诗把对母爱的歌颂,对童真的呼唤,对自然的咏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沉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是冰心小诗中最美的篇章之一。 精彩片段:一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话?沉默中微光里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二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五黑暗怎么的描写呢? 心灵的深深处宇宙的深深处灿烂光中的休息处。八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的落红满地——生

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一一无限的神秘何处寻它?微笑之后言语之前便是无限的神秘了。 读后感: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 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范文威廉·富特·怀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1936 至1940 年间怀特通过对“科纳维尔”进行实地研究,撰写了《街角社会》一书。该书是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街角社会》是怀特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一、关于研究方法的体会 《街角社会》是从科纳维尔的街角帮写起的。怀特以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生活中,首次将参与观察法引入城市社区的研究。怀特对街角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1、新方法的尝试 怀特在附录中提到,通过颇有兴趣的阅读林德夫妇的《中城》和卡罗琳·韦尔的《格林威治村》,怀特很有收益。但是随着他研究的深入,却意识到他所从事的社区研究并不是按照上述书中的研究路子。“当时能读到的其他许多社会学文献往往是从社会问题方面来看待社区,所以根本不存在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系统的社区》。”之后,怀特通过阅读

社会人类学方面的文献——马林诺夫斯基关于原始部落的研究——发现虽然研究内容和领域不同,但是其中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借鉴并可以实施的。 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怀特得以真正的“进入”社区,并将这种方法从人类学领域扩大到了社会学领域。这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说以往的研究是一张社区整体状况的照片,那怀特的街角就是一部社区动态历程的电影。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怀特重视对科纳维尔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研究,通过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生活状况、互动模式以及规则等内容分析整个社区社会结构,而不是整体的描述街区概况。怀特这种研究方法的尝试对我也很有启发。社会研究的方法仅限于书本上介绍的内容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引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在面对具体研究对象时,要灵活的选取方法。 2、研究设计小处着眼 愿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却往往残酷。怀特在最开始想要自己的研究同时涉及到科纳维尔的历史、经济、政治、政治、教育和娱乐模式、教会、公共卫生保健,以及——尤其是——社会态度。然而,这显然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当怀特拿着这份计划书去寻求建议的时候,有人泼了一盆很好的冷水。“我这部巨作刚开始就被亨德森泼了冷水。他对我说,我在这个领域中几乎还什么也没做过,所以不应该只

《当代西方美学》读后感

当代西方美学呈现出一个总体倾向——舍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思辨方法,而采取“自下而上”的经验主义方法。书中提到20世纪以来,随着二战的爆发,欧洲大陆哲学在英美等国家的“水土不服”,美学中出现了经验主义抬头和理性主义式微的现象。如果说康德、黑格尔思辨的美学体系遵循的是一种理性原则的话,那么当代西方美学思想更多遵循的是一种经验原则。作者还认为,美学按可划分为“科学美学”和“分析美学”。并以此将本书第一章中分述的10种美学流派一分为二。 科学美学 阿恩海姆、弗洛伊德与荣格的美学论证本身便是科学的一个分支,他们通过采用实验现象和临床经验等论证来研究美学问题,对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动力作出心理学上的分析,成为了心理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完形心理学上的,他认为知觉是艺术思维的基础,并且用“方向性的张力”去解释似动现象。 弗洛伊德则以精神分析学说解释艺术创造的原动力、艺术的功用等问题。他认为艺术家是受到过剩本能欲望的推动而从事艺术创造以在幻想的世界中满足自己。同时提出“诱惑的奖赏”这一概念,将艺术作品形式的美视为对诱惑的奖赏。荣格他提出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是人类艺术创造的动力,反对文化起源于精力过剩的说法。 自然主义美学的乔治·桑塔耶那,对“美”和“表现”两种审美现象作出心理学上的解释。他认为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将美的产生归功于人的情感。 实用主义美学的约翰·杜威认为艺术就是经验,审美经验不可与日常生活经验分离。佩珀同样推崇认识源于经验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要在对艺术作品的实际感受和评价中方能实现。 新自然主义美学流派的托马斯·芒罗不赞同将美学局限抽象定义和概念分析上,主张从艺术的具体现象,以类似自然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美。 表现论美学的科林·伍德认为再现艺术是伪艺术,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强调情感与想象活动对艺术创造的作用。阿诺里德同样主张知觉的对象必须被表现才可构成审美对象,只有完美地被表现了才可达到美。 现象美学的杜夫海纳揭示了审美对象与其他一般知觉对象的区别,突显具有智慧、富含情感的审美知觉。“只有当审美对象存在于鉴赏者意识中的时候,它才是完整。” 分析美学 新实证主义美学的理查兹区分了情感语言和符号语言,并认为美属于后者,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反应。他还美的本质进行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持相同看法的还有分析美学的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含义是处于流动中的,所以无法对美和艺术做出定义。他的追随者韦兹也提出艺术是一个开放式的概念,属于类概念。只有属于亚概念的各种具体艺术才可以被定义。符号论美学的卡西尔提出艺术是一种承载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既有物质呈现,又包括精神外观。延续卡西尔观点的朗格还将自我表现与表现区分开来,认为艺术的作用和其本质不等同。 从书得第一章可以看出当代西方美学派别林立,纷繁复杂。这些美学理论多依附于各种学科来建立,包括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或社会学等。其实关于美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两千年之久,至今依然众说纷纭。以美的本质为例,客观论、主观论以及主客观论均得到一定数量的美学家支持。书中提到有关客观论的几种见解。“美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这种观点颇有“你见或不见,美就在那里不来不去”的意味。因为它是不依靠人的主观能动而存在的,相反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只是被动地“吸收”了事物固有的审美属性。有人认为这种属性是自然属性。事物的物理属性和形式构成了美,如线、形、色、质、味等等。像希腊人推崇美在于比例和谐。蔡沁提出了黄金分割律,费希纳用测试的方法得出一种愉快的经验标准……这种理论无疑是为美设定了一个客观的标准,而忽略了人的差异性和历史的差异性。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 析 导读:读书笔记繁星春水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繁星》和《春水》著名作家冰心的诗集,主要歌颂母爱和大自然,读过之后,深受启发,让我对母爱的认识更加深刻,也对自然更加崇敬,总之,这些小诗都非常清新。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光明澄静、粼粼微波、凉风习习、凝立悄然、海平如镜、惊天动地、庞然大物、风晨雨夕、膝下怀前、连绵不断、悠然神往、江帆点点、手脚匆忙、谈谈笑笑、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春色满园、春意盎然、波澜壮阔、风急浪高、稍纵即逝、黯沉沉、喜出望外,曲曲折折、不约而同、半明半晦、云淡风清、憧憬、斜风细雨、沁入心脾繁星春水读书笔记摘抄好句及感悟赏析: 1、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赏析:冰心奶奶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成功的背后都是艰辛的付出,但人们往往只看到结果,就像一朵娇艳的花,人们并不关注成长的故事和心酸,而那些过程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思索的。 2、心灵的灯,在寂静中光明,在热闹中熄灭。

赏析:这句小诗告诉我们,心灵的灯只有在寂静中才会点亮,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是浮躁不安的,才会对人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而在人脑中缺少思考的土壤。 3、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赏析:冰心奶奶将童年和梦进行挂钩,是为了表达童年的童真和美好,我们成长起来之后,都会怀念童年,因为成长就会有烦恼,就需要面对生活的苦,也只能含泪的微笑了。 4、冷静的心,在任何环境里,都能建立了更深微的世界。 赏析:这是在繁星春水中,我最喜欢的诗句,因为我对冷静二字有着极致的追求和领悟,在冷静中去思考,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智慧。 5、人类呵! 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 赏析:这句小诗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人类,当我们站在宇宙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是,发现每个人都是旅客,最终的归宿都一样,因此何不相爱呢? 6、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 赏析:我们长大了,学习到了很多知识,都以为自己掌控了真理,恰恰是荒谬的,婴儿的沉默中是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这边是真理,读后感·而我们自以为获得的真理只不过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很少一部分罢了。 7、言论的花,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 赏析:在繁星春水中,这句小诗对我的启发是非常深刻的,冰心阐述了关于言论和结果的关系,说的越多,做的就越少,因此行动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