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2014年5月31日

目录

1、编制依据 (1)

2、工程概况 (1)

3、技术服务内容 (1)

4、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目标 (1)

5、地质预报方案 (2)

6、地质雷达预报 (3)

6.1 基本原理 (3)

6.2 测线布置及方法 (4)

6.3 使用仪器 (5)

6.4 现场测试要求 (5)

6.5 数据处理及解释 (6)

6.6 资料整理要求 (6)

7、TSP预报 (7)

7.1 基本原理 (7)

7.2 探测方法 (8)

7.2 测线布置 (8)

7.4 仪器设备 (9)

7.5 现场钻孔注意事项 (9)

7.6 结果分析 (9)

8、红外探测预报 (10)

8.1 基本原理 (10)

8.2 基本方法 (11)

9、超前水平地质钻孔 (12)

10、隧道预报人员安排 (13)

11、超前地质预报安全文明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13)

11.1 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3)

11.2 工作质量保证措施 (13)

11.3 工作进度保证措施 (14)

1、编制依据

(1)《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05)

(2)《地下铁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1999,2003年版)

(3)《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4-2008)

(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5)《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

(6)《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98)

(7)区间内的地质勘查资料,以及设计资料

(8)区间施工组织设计

2、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总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围岩以石灰岩为主,岩溶发育。在隧道施工中易发生突涌水和突泥。因此准确预报掌子面前方溶蚀带、溶洞和地下水带是本地质预报的重点。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发育溶洞及其导致的突泥、突水和可能的地面沉降问题、隧道稳定性、断层破碎带。

地质预报重点为:地下溶蚀带、溶腔、溶洞、地下水带、高压涌突水、断层破碎带。

预报难点为:溶洞、地下溶蚀带、溶腔、高压涌突水、地下含水带、断层破碎带。

为确保隧道的施工安全,及时了解掌子面前方围岩的不良地质情况,以优化施工方案,指导隧道施工,决定对隧道施工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3、技术服务内容

按合同约定,本项技术服务工程量为地质预报,工作量共约2800米。按照国家标准和相关部门颁的有关现行标准、规范、规程、定额、办法和示例及有关图纸的规定进行地质预报后处理工作。积极参与施工期间各方工作,安全、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4、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目标

根据本工程特点,本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

(1)溶洞、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的位置、规模和性状预报;

(2)突水、突泥可能发生的位置、规模大小及危害程度预报;

(3)软弱夹层,软弱结构面的位置、规模及性状预报;

(4)地下水分布规律,隧道涌水预报,包括涌水位置、水量等预报;

(5)隧道围岩级别变化及分布位置预报。

5、地质预报方案

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设计、实现信息化施工,同时达到通过核实和预测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条件,以及时调整工程措施、确保施工及结构安全的目的,本方案根据该段合同段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进行初步安排如下:(1)预报的重点段落及内容:地质构造带、岩溶发育地段、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等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性质、地下水情况;

(2)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施工中应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以超前钻探法为主,结合多种物探手段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并采用宏观预报指导微观预报、长距离预报指导中短距离预报的方法。

1)长距离超前预报:拟采用地震波反射法(TSP 203),对掌子面前方约30~100m 范围内的地质构造带的位置、规模、性质作较为详细的预报,预测岩体的完整性及岩溶和地下水的发育情况。每100m施作一次,当有异常情况时适当加密。

2)中短距离超前预报:采用地质雷达、红外探测对掌子面前(SIR-3000)方进行中短距离综合超前预测、预报,地质雷达25m一次,一次范围30m。

(3)超前水平钻探

1)采用掌子面超前水平钻孔对地质雷达的预报结果进行验证,每个断面布设3个探测孔并一孔取岩芯,探测孔25m一个循环,单孔长度为30m左右,相邻探测孔之间的找搭接长度为5m;当有异常情况时,结合地质雷达结果判释,必要时适当增加钻孔或加长钻孔。

2)利用在隧道开挖工作面上钻小孔径浅孔来探测前方围岩的地质情况,在每一循环钻设炮孔时布设5个加深炮孔较爆破孔(或循环进尺)深3m以上作为探测孔。

(4)隧道仰拱施工前,应对基底采用地质雷达进行探测,根据探测结果,对异常区采用有效方法进一步详探,发现基底存在空洞、溶洞、溶槽等应及时提出以便处理;当基底承载力不满足结构要求时应采用基底换填、注浆加固等综合处理措施,且应加强施工防护,以保证施工安全及结构承载安全。

(5)按照技术服务内容要求,立即开始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6)对隧道所属区域的地勘资料进行详细查阅,同时对洞内进行观察,及时和全面掌握整个隧道长度内的地质情况;

(7)根据围岩情况安排雷达探测断面,原则上每30米一个断面,并考虑不同距离的重叠交叉。如遇溶洞变化、断层等特殊情况时考虑增加探测断面,增加探测频率,缩短探测距离。

对地质调查法、物探法、超前钻探法等预报手段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判,相互印证,并结合掌子面揭示的地质条件、发展规律、趋势及前兆进行预测、判断,根据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结果,相应优化调整工程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安全,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6、地质雷达预报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必须针对其工程特点,优选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形成合理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组合。同时,在发挥先进科技手段的同时,结合现场监测人员的技术和经验,对现场的地质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建立一套适用于本工程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做到既能最优地满足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要求,又能尽量减少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通过对现有设计和地勘资料的分析,考虑到本工程所处地段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点,特别是由于溶岩发育的影响,隧道开挖易发生突水突泥,本方案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以超前钻探法为主,结合多种物探手段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并采用宏观预报指导微观预报、长距离预报指导中短距离预报的方法。为提高超前地质预报的精度和施工要求,拟采用美国生产的最新型SIR-3000探地雷达进行全程预报。同时,必要时采用其它物探手段进行预报。

6.1 基本原理

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是由雷达信号发生器产生频率相对稳定的电磁波,通过雷达主控制器对信号脉冲宽度、相位、衰减度、指数增益等一系列技术参数进行调谐调频,并进行信号样点数字化、信号叠加处理,然后由主控器通过信号高保真电缆和屏蔽天线将信号以一定的方向角向探测方向发射,电磁波遇到有电性差异的目的体后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被天线再次接收,并返回到雷达的信号接收处理器内,经处理后的雷达信号分两路传送:一路直接传送给雷达显示器,通过“四色原理”将雷达信号以彩色形式直接显示在视频显示器上,其显示速度与天线运

行速度保持同步;另一路进入数据存储器中,内存将所有技术参数连同雷达信号资料进行保存,以便进行回放和更深入一步的处理。所有雷达的专业处理、反演解释软件均可安装在通用计算机上来完成,雷达主控器、内存可直接与通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通讯,将雷达数据传到计算机中进行更高级的处理和解释。如图6-1所示。

电磁波遇到不同电性反射界面后振幅和相位发生变化,介质的电性差异大小决定了电磁波反射的振幅强弱程度和其相位的正负。岩石破碎程度及其含水量情况是影响其电性常数的主要因素,根据测量结果判定掌子面前方的围岩变化情况。

图6-1 地质雷达反射探测原理图 6.2 测线布置及方法

根据现场掌子面的具体情况和隧道地质的复杂程度,在探测过程中可根据情况灵活布置测线,其原则就是尽可能靠近掌子面轴心位置,使测线距离尽可能长,尽可能多地采集数据。隧道掌子面布线如下图所示。

图6-2 隧道掌子面测量布线图

地质雷达数据采集时的信号触发方式一般有三种,即测量轮触发、时间触发和键盘

触发。测量轮触发方式一般要求测量表面比较光滑,保证测量轮正常滚动,以使雷达数据长度能够和实际测线长度相符,因为隧道掌子面凹凸不平,所以一般不能保证测量轮的正常工作,因此不建议采用这种触发方式;时间触发方式是地质雷达系统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自动采集数据,要求天线按照合适的速度匀速前进,天线底部和测量表面允许一定的间隙,一般≯20cm,无论天线是否移动,系统都会按照设定好的速度自动采集数据,因此雷达数据长度会与实际测线长度不符,所以最好不要采用这种触发方式;键盘触发方式是通过电脑键盘发送指令给雷达控制系统,按一下键盘采集一道数据,天线按固定间距移动,移动一次采集一道数据,本区段隧道地质预报采用键盘触发方式。

选用100MHz雷达天线,若有必要可使用其他频率天线作为辅助探测手段,有效探测深度最大为30m。当遇到溶蚀带、溶腔、地下水发育段落、单个或较大的溶洞等异常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预报次数,减小预报间距。

6.3 使用仪器

地质预报设备主要包括SIR-3000主机、天线、传输电缆、笔记本电脑、地质锤、卷尺、强光手电筒等。

6.4 现场测试要求

(1)地质雷达使用先进的地质雷达SIR-3000,选用100MHz雷达天线,若有必要可使用其他频率天线作为辅助探测手段。

(2)仪器设备的信号增益控制具有指数增益功能,模数转换大于16bit,具有8次以上信号叠加功能,连续测量时,扫描速率大于每秒128次。通过试验选择合适的仪器参数,采样率宜选用天线中心频率的6倍~10倍。

(3)现场测试时,应移走或尽量避开测线附近的机械设备与金属物体、导线等。支撑天线的器材应选用绝缘材料,天线操作人员不应佩带金属物件。

(4)测试过程中,天线应紧贴岩壁,水平测线高度基本一致,垂直测线应保持铅直。现场采用连测时,应匀速缓慢移动天线,保证点距不大于20cm;采用点测时,点距宜为10~20cm,采样时保持天线静止。

(5)采用测量轮标注时,宜每5m校对一次。每次现场测试同时必须对隧洞掌子面及侧壁进行简要地质素描,了解隧洞掘进情况,以有助于雷达图像的地质解释与前期雷达成果报告的比对分析与复核。

6.5 数据处理及解释

探地雷达接收到的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处理后送到计算机,必须再经过增益恢复、带通滤波、频率-波数(f-k)滤波、绕射偏移处理和反褶积滤波等一系列数据处理后形成雷达探测图像。

地质雷达图像剖面是地质雷达资料解释的基础,只要掌子面前方介质中存在电性差异,就可以在雷达剖面图中找到相应的反射波与之对应。根据相邻道上反射波的对比,把不同道上同一个反射波相同相位连接起来的对比线称为同相轴,雷达剖面图的识别主要是确定具有相同特征的反射波组的同相轴。

隧道超前预报主要是确定掌子面前方的构造断裂、软弱夹层、岩溶洞穴等的分布位置以及掌子面前方地下水状况,岩溶洞穴填充物及其性质的预报等。构造断裂带在雷达剖面图上的波形反映一般是与断裂带走势相同的一条曲线,软弱夹层和岩溶洞穴的波形反映一般是由许多细小的抛物线组成的一块较大区域,与周围的波形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践证明,地质雷达对掌子面前方含水、溶洞、断裂带等异常反映较好,但预报范围将会相对缩短。因为水的介电常数ε=81,电磁波能量会被水大量吸收,探测距离相对缩短。电磁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的能量消耗也很大,也会对探测距离有一定的影响。雷达图像的判读除了在雷达剖面图上发现明显的信号异常之外,还要注意观察掌子面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结合地质方面的知识加以综合判断会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6.6 结果分析与报送

(1)由于高频雷达信号衰减且容易受到干扰,现场采集的雷达数据必须使用专用雷达处理软件,经频谱分析、滤波、增益恢复等一系列处理,提高雷达信号的信噪比,突出目标地质体信息,形成高质量的雷达图像。

(2)根据雷达图像、同相轴及波形、能量、相位等特征,识别目标地质体,并选取合适的岩体介电常数,计算目标地质体的位置、规模及大致产状。

(3)结合地质资料、地震波反射探测成果及前期表面雷达追踪结果,判断目标地质体的性质及地下水赋存情况。

(4)若布置多条测线探测同一目标地质体,则应提取各雷达同相轴计算地质体的真实产状。

(5)根据隧洞掘进揭露的地质情况,与前期预报成果报告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预报质量。

(6)每预报一次提交一期预报成果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测线布置图、雷达成果图、地质推断解释、预报结论等。

为保证能够按时提交超前地质预报报告,在确认超前地质预报数据正确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监测项目,分别在专业工程师的主持下,辅以计算机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在每次监测完成后,24小时内提交2份超前地质预报报告至甲方,最迟不超过36小时。在整个项目监测完成后,1个月内完成最终超前地质预报报告,并报甲方一式2份。

7、TSP预报

7.1 基本原理

TSP(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 ahead)法,即隧道前方地震预报或超前地质预报。TSP(tunnelseismicprediction)203系统是瑞士Am berg工程技术公司最新研制并拥有专利

的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探测系统,该系统在数据采集、处理和成果评估高度智能化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地质超前预报手段具有适用范围广、预报距离长、对施工干扰小、提交资料及时。其基本原理如图7-1所示,根据地震波的回波原理制成,由于地震波以一定的速度传播,故测点传感器收到反射信号的到达时间与波源地震波到达不同岩体介质界面的距离成正比,因此能作为简介度量测定地质变化区带距测点的距离,从而确定被探测介质界面的几何形状。该设备和技术特别适用于高分辨率的折射微地震波探测,以及对断裂带和岩体降低的软弱破碎带的探测。对于掌子面前方及其周围的地质界面情况的位置,均用数据处理后的图像来直接反映,对剪切横波的数据处理能藉以提高含水断裂带和地质构造走向的辨识率,并能自动进行数据分析,以便遇到不良地址段是调整施工方案。

主要过程是在隧道掌子面附近边墙一定范围内布置激发孔,人工制造一系列有规则排列的轻微地震源,形成一个地震源断面,地震波以球面波的形式在隧道围岩中传播,同时,三维地震波接收器在计算机的监控下采集这些震源所发出地震波沿隧道前方及四周区域传播而遇到地震反射截面,如断层、破碎带、溶洞、大的节理面等,当围岩波阻抗发生变化时(例如遇岩溶、断层或岩层的分界面),一部分地震波将会被反射回来,另一部分地震波将会继续向前传播。反射的地震波由高精度的接收器所接收并传递到主机形成地震波记录见图7-2。然后经过专门的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就得到清晰的反射波图像。通过对反射波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跟踪观测地质资料就可以确定隧洞前方及周围区域地质构造的位置和特性。

图7-1 TSP法工作原理示意图图7-2 TSP法波形记录

7.2 探测方法

地震波震源采用小药量炸药激发产生,炸药激发在隧道边墙的风钻孔中,通常24个炮孔布置成一条直线。地震波的接收器也安置在孔中,一般左右洞壁各布置一个。采用黄油耦合,定向安置孔中三分量检波器;记录接收器孔、距离接收器最近的炮孔和隧道掌子面的里程桩号,以及各炮孔间的距离,以上数据填写在《TSP现场数据记录表》中;爆破孔药量一般控制在50~70克,采用计时线炸断的触发方式,在孔中灌满水的条件下激发,按序依次起爆和进行数据采集。工作中对测线布置段至隧道掌子面间的隧道围岩进行地质描述,以利于资料解释。

7.2 测线布置

接收孔距掌子面72m,左右两侧洞壁风钻孔中布置预报接收检波器,在隧道一侧边墙的同一水平线上从里向外布置24个炮孔作为激发炮孔,炮孔间距 2.0m,炮孔高度1.1m;与接收孔的最近距离为26m。测线布置示意图如图7-3、7-4所示。

图7-3 TSP法测线布置工作示意图

图7-4 TSP法测线布置水平示意图

7.4 仪器设备

采用TSP(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技术进行预报中,使用的仪器为TSP 203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TSP 20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包括仪器主机、配件和处理软件三部分组成。

7.5 现场钻孔注意事项

(1)钻孔前,必须用测量仪器测定检波器孔和炮孔的位置,检波器孔和炮孔在同一水平面上,并用红油漆作标记。炮点要标记序号。

(2)严格按设计要求(距离、孔深、倾角等)钻孔。

(3)若测定的位置无法钻孔,可在以测点为圆心,半径20 cm的范围内钻孔。

(4)注意选择检波器孔的位置,不能在松散围岩中,可在以设计接收点为中心左右1.0 m的范围内钻孔。检波器孔身要直。孔内岩屑和泥浆要用水冲出孔外。

(5)注意保护炮孔,成孔条件好的,孔内岩屑和泥浆要用水冲出孔外,以免药包放置不到位。成孔条件差的,完钻后要将柱状物(锚杆等)留在孔中,防止围岩掉块。

7.6 结果分析与报送

采集的TSP数据,通过TSPWin软件进行处理,获得P波、SH波、SV波的时间剖面、相关偏移归位剖面等成果。在成果分析中,以P波、SH波、SV波的原始记录分析测段岩体的地质条件;以相关偏移归位剖面预报前方岩体地质条件,预报分析推断以P波剖面资料为主,结合横波资料综合解释。解释中遵循以下准则:

1)若S波反射较P波强,则表明岩层含水;

2)左右洞壁对比,以激发和接收在同一侧的资料为主的原则;

3)纵横波资料对比,以纵波资料为主的原则。

综合分析隧道左右壁原始记录,分离后的纵横波(P、SH、SV)记录,以及P波、SH波、SV波的相关偏移归位剖面图。

为保证能够按时提交超前地质预报报告,在确认超前地质预报数据正确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监测项目,分别在专业工程师的主持下,辅以计算机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在每次监测完成后,24小时内提交2份超前地质预报报告至甲方,最迟不超过36小时。在整个项目监测完成后,1个月内完成最终超前地质预报报告,并报甲方一式2份。

8、红外探测预报

基于目前各种隧道地质预报方法,对水的探测预报有效方法很少,近年来,红外探水技术开展隧道掌子面前方含水体进行探测预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红外探测仪是一种非接触式防爆红外探测仪,其灵敏度高,可应用于煤矿井下进行红外探测如探水、探火、探瓦斯等防灾工作。

8.1 基本原理

岩层由于分子振动和晶格振动,每时每刻都在向外辐射电磁波,并形成红外辐射场。红外探测技术就是通过红外探测仪探测前方一定范围内红外辐射场的变化,即通过探测仪显示出红外辐射温度的变化。当探测前方不存在隐伏的地质异常体时,红外辐射场就是一常值。当探测前方一定范围内存在隐伏的地质异常体时,地质异常体产生的辐射场就要叠加在正常辐射场上,从而使得正常辐射场发生畸变。因此,根据红外辐射场曲线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全空间、全方位探查地质异常体。在隧道掘进现场,当掌子面前方存在含水构造时,含水构造产生的异常红外辐射场会叠加到围岩的正常辐射场上,仪器显示屏上的曲线出现数据突变。而当掌子面前方没有含水构造时,所测定的红外辐射场为正常场值,数据曲线近似为一条直线。

红外探测本质就是根据红外探测仪测出的、沿隧道轴线一定范围内的围岩场强值绘出红外探测曲线和曲线的特征,来判断正常场或异常场,从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灾害源,为施工提供有价值的地质信息。

(1)红外辐射场的形成。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由于分子震动或转动,地下岩体、水体每时每刻都在向外界发射红外波段的电磁波,从而形成红外辐射场。地质体由内向外发射红外电磁波时,必然会把各种地质信息以变化场的形式传播出来。有灾害必定有灾害源,有灾害源必定有灾害场。而“物理场”传播的距离永

远大于“场源”。因此,在安全距离之外,根据灾害场的出现,可提前发现和预报灾害源的存在。

(2)正常场与异常场。

1)正常场:当隧道掌子面前后的围岩较好时,即围岩的介质相对正常时,在掌子面后方(已开挖部分)探测时所获得的红外探测曲线将近似为一条直线,该红外辐射场就为正常场。

2)异常场:当掌子面前方或隧道外围存在含水构造时,同样在掌子面后方(已开挖部分)探测时,红外探测曲线就会出现明显弯曲,曲线上的数据也将出现突变,即会出现含水构造产生的红外辐射场与围岩的正常辐射场的叠加,从而形成异常场。

8.2 探测方法及测线布置

(1)通过对侧壁探测进行超前防水预报。当掘进前方30 m范围内存在含水构造或溶洞时,前方灾害源产生的红外异常场,必然会传播到掘进后方,因而在掘进后方隧道的侧壁上能提前发现灾害源产生的红外异常场。

1)探测方法:由掘进断面向后方以5 m点距,沿一个侧壁布置12个探测顺序号,探测者站在相应顺序号的隧道中部,分别对左边墙、顶部、右边墙、底板探测。至于在这个环形圈上探多少个探点,可根据探测目的来决定。假如你既防底板水,又防顶板水,还防两边墙外侧水,那么你至少要对四个壁各探一个点。

2)操作者当迂到顶板淋水、滴水时,或者侧壁渗水、淌水时,不管是不是在点位上,只要是途中经过的,都要分别对上方的出水部位、下方的积水部位分别探测。记录者应在相应备注栏内记清仪器读数值。

(2)在掘进断面上探测,作超前防水预报。当遇到软岩地层,或遇到地层破碎时,衬砌经常跟到掘进断面,此时就不能直接探顶底板和边墙,而只能探断面。

1)探点布置:对主洞而言,布置四行,每行5个探点。

2)当断面前方存在断层时,断层走向不可能与隧道走向完全垂直,即使垂直,次级构造或含水裂隙相对掘进断面上不同点的距离也有远有近,因此断面上各探点的探测值离散差异很大。

3)如果断面前方是溶洞,溶洞中心不可能刚好在隧道轴线上,即使是,由于溶洞形态的不规则性,含水体相对断面各探点而言,也有远有近,因而断面上各探点的读数值,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它是判断有含水构造的依据。

(3)在正常掘进段,根据探测断面给出的表格,我们可以总结出每一行任意两个读数值的最大差值在哪个范围。当我们掌握了正常地段差值的变化范围时,超出正常变化范围,那就是前方存在含水构造。

红外探测建立在红外辐射场的基础上,利用流动水体与周围岩体存在的温度差异,定性评价开挖工作面前方和隧道周围岩体的含水情况,对于流动水体有较好的反映,但孤立的静止水体不明显。红外探测只能预报地层岩体中有没有水,至于水量大小则无法探明,因而红外探测目前只限于定性预报。

9、超前水平地质钻孔

超前地质钻探是利用水平钻机在隧道掌子面进行水平地质钻探获取地质信息的一种地质超前预报方式。它可直接揭示隧道开挖面前方几十米的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完整程度、构造、地下水、岩溶洞穴填充物及其性质、岩体完整程度等资料,还可通过岩芯试验获得岩石强度等定量指标。

采用超前水平钻探法,对开挖面前方15~30m范围的地质岩层整体性、含水构造、水量及水压进行预测,在地质雷达和地质分析法预报的基础上,用超前水平钻探法进一步对比较差的围岩地段取得可靠的资料。钻探孔时,根据钻进速度的变化和冲击振动频率,钻孔中出水的清浊及颜色,对开挖面前方围岩整体性进行分析,含水构造进行判断。在开挖钻孔作业时,可将部分眼孔加深8~10m,作为辅助超前探测,辅助超前探孔数量在施工中可根据实际地质情况酌情增减。

在可溶岩地段、可溶岩与非可溶岩过渡接触带,以及断层破碎带施工中运用钻具进行长5m的超前钻孔,对洞身前方进行全方位空间探测,探孔成放射形布设。对超前探测的异常段,需增加钻探。钻机钻孔时要固定牢固,确保超前钻孔涌出高压地下水时,能够有效地控制。

图9-1 隧道超前地质探孔示意图

10、隧道预报人员安排

11、超前地质预报安全文明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本方案主要从工作安全、工作质量和工作进度等方面着手,建立和实施超前地质预报质量保证体系,见图11-1。

图11-1 超前地质预报安全质量保证体系

11.1 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为保证工作安全,必须做到:

●随时把握施工的安全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意识,项目负责人是安

全、文明生产第一责任人,负责对安全文明生产的检查和监督;

●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安全文明生产的规程和规章制度,做到安全文

明施工。认真执行各级上级单位的各项施工安全指令、通知及要求,并接受其

检查、监督和有效实施;

●工作人员安全。工作人员要在监测工作实施前,应对工作区域采用警示筒围住,

工作时派专人对周围的安全负责,做到地质预报期间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仪器设备安全。在工作时,工作人员要对仪器轻拿轻放,切实保护好仪器,做

到地质预报期间不发生仪器设备重大事故;

●确保工程范围内公共道路、水源、公共设施等其它设施安全,尊重当地民风民

俗,与其他单位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服从上级单位和监理的协调,和谐共济。

11.2 工作质量保证措施

为保证工程质量,必须做到:

●仪器及设备在进入现场前,必须试运行,确保监测结果正常;

●现场监测人员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必须按相关技术规程进行操作;

●数据采集时,为确保所得数据的真实、科学,项目部对计算和数据换算均做校

核检查,对有疑问的数据再安排必要的验证;当采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进行

检测数据的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存贮或检索等工作时,对输出的

数据做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现场相关记录必须按国家有关规范和规定进行记录,不得任意涂改,确有笔误

按有关规定进行修改;

●现场超前地质预报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并用其他的方法进行检测校核;

●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本实施方案及与之相关的内容,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外业工作中,应严格按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可靠,减

少重复量;

●数据处理时,本着公正、严肃认真的态度,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不得修改原

始数据;

●超前地质预报结果应及时通知现场负责人,如有异常,应同现场负责人、相关

技术人员的得出相关结论,并及时通知参建各方;

●为保证能够按时提交超前地质预报报告,在确认超前地质预报数据正确的前提

下,根据不同的监测项目,分别在专业工程师的主持下,辅以计算机手段对数

据进行处理,在每次监测完成后,24小时内提交2份超前地质预报报告至甲方,最迟不超过36小时。在整个项目监测完成后,1个月内完成最终超前地质预报报

告,并报甲方一式2份。

●超前地质预报报告中的主要格式一律采用统一方式进行编制,而报告中文字叙

述也应按照相关规范细则中的规定编写,尽可能规范化。

11.3 工作进度保证措施

为保证工程进度,必须做到:

●密切配合隧道施工进度,及时为隧道安全施工服务;

●健全组织机构,配备经验丰富,技术突出的人员组成超前地质预报团队;

●强化项目负责人责任,抓好超前地质预报中的统筹、协调和控制工作。特别要

做好关键子项和各工序的衔接;

●加强与各方联系,及时解决超前地质预报中出现的困难,确保目标进度的实现;

●配备充足的性能良好的监测仪器及设备;

●精心安排工作,强化管理,优化工序,抓好控制工序。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2014年5月31日

目录 1、编制依据 (1) 2、工程概况 (1) 3、技术服务内容 (1) 4、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目标 (1) 5、地质预报方案 (2) 6、地质雷达预报 (3) 6.1 基本原理 (3) 6.2 测线布置及方法 (4) 6.3 使用仪器 (5) 6.4 现场测试要求 (5) 6.5 数据处理及解释 (6) 6.6 资料整理要求 (6) 7、TSP预报 (7) 7.1 基本原理 (7) 7.2 探测方法 (8) 7.2 测线布置 (8) 7.4 仪器设备 (9) 7.5 现场钻孔注意事项 (9) 7.6 结果分析 (9) 8、红外探测预报 (10) 8.1 基本原理 (10) 8.2 基本方法 (11) 9、超前水平地质钻孔 (12) 10、隧道预报人员安排 (13) 11、超前地质预报安全文明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13) 11.1 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3) 11.2 工作质量保证措施 (13) 11.3 工作进度保证措施 (14)

1、编制依据 (1)《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05) (2)《地下铁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1999,2003年版) (3)《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4-2008) (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5)《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 (6)《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98) (7)区间内的地质勘查资料,以及设计资料 (8)区间施工组织设计 2、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总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围岩以石灰岩为主,岩溶发育。在隧道施工中易发生突涌水和突泥。因此准确预报掌子面前方溶蚀带、溶洞和地下水带是本地质预报的重点。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发育溶洞及其导致的突泥、突水和可能的地面沉降问题、隧道稳定性、断层破碎带。 地质预报重点为:地下溶蚀带、溶腔、溶洞、地下水带、高压涌突水、断层破碎带。 预报难点为:溶洞、地下溶蚀带、溶腔、高压涌突水、地下含水带、断层破碎带。 为确保隧道的施工安全,及时了解掌子面前方围岩的不良地质情况,以优化施工方案,指导隧道施工,决定对隧道施工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3、技术服务内容 按合同约定,本项技术服务工程量为地质预报,工作量共约2800米。按照国家标准和相关部门颁的有关现行标准、规范、规程、定额、办法和示例及有关图纸的规定进行地质预报后处理工作。积极参与施工期间各方工作,安全、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4、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目标 根据本工程特点,本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 (1)溶洞、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的位置、规模和性状预报; (2)突水、突泥可能发生的位置、规模大小及危害程度预报;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1.工程概况 宣峰岭隧道位于江西省袁州区湖田乡平田村易家坊组宣峰岭山体内,隧道全长2191.12m,隧道进出口的里程分别为:DK755+453.88、DK757.645。明暗分界里程分别为:DK755+468.88 、 DK757+608,暗挖段全长为2139.12。其中III级围岩385.12m,IV级围岩1308米、V级围岩446米。 2.工程地质情况 进口段丘坡基岩出露,出露基岩为震旦纪晚世老虎塘组(Z2Ih1)千枚岩,夹片岩,褐灰色、褐色、灰白色,表层为全~强风化,局部地表覆盖第四系残坡积(Q4di+el)粉质粘土,厚0~3m.隧道进口段处于小型背斜的核部,岩体极为破碎,洞顶及洞壁易坍塌。 隧道出口端位于第四系残坡积(Q4di+el)粉质粘土夹细角砾地层,褐黄色,厚8~10m。隧道洞身位于石炭纪早世(C1Z)千枚岩、粉砂岩夹灰岩底层中,全~弱风化。千枚岩,全~弱风化,全分化,褐黄色,风化后,岩体呈砂土状;强~弱风化,灰青色,岩体较完整;岩层产状;30°∠76°。物探EH-4反应,DK757+500~+610为低阻异常区,千枚岩夹灰岩地层,可能岩体破碎,岩溶发育。隧道出口位于第四系粉质粘土夹细角砾土地层中,洞顶及洞身易坍塌。 3.编制依据 (1)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 (2)铁路隧道设计规范、施工规范、施工指南和验收标准; (3)沪昆高速铁路江西段HKJX-7标九工区隧道施工图纸。 4.实施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 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指导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为优化工程设计提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本标段隧道施工涉及多个单洞单线隧道,总长达.81m。 工程地质复杂,主要特点是存在顺层、断层破碎带、顺层偏压等不良地质,同时围岩软弱,埋深浅,围岩变化多样,存在坍塌冒顶岩爆等风险。地表水发育,主要以季节性水流为主,雨季时沟内水量增加明显,局部具有承压性。地下水类型主要松散土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为确保施工和结构安全可靠,本标段制定了隧道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方案。 隧道超前地质预测预报主要内容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和地下水等方面的预测预报。其中,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岩土等地层进行预测预报;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进行预测预报;对岩溶、瓦斯等发育情况进行不良地质预测预报;对岩溶管道水及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中的裂隙水等地下水发育情况进行预测预报。 为了统一和规范本标段隧道超前预测预报工作,及时掌握、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制定

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本标段制定了本实施细则。隧道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是隧道施工作业中关键的重要作业环节,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工序。 预测预报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地质分析法、物探法、超前探孔探测法、超前坑道法等。为了提高预测准确性,各分部隧道根据地质特征和国内其他同类型隧道的经验,制定了实施计划,以洞内地质编录为主,采用正洞导坑观测预报,并结合物探超前地质预报(TSP203)和超前水平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地 质超前预报的方法。为了应对隧道地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采用长短结合、上下对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提高预测前方围岩的准确性。根据探测方法的特点,将预测分为长距离控制预测、中距离预测、短距离验证预测。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工作程序如下图所示。设计单位编制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方案,公司A、B类施工地质和指挥部C类施工地质分别编制专项方案。施工单位根据设计要求和批准实施细则进行超前探测,监理单位进行审查和签认。施工单位向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提交超前预测预报报告,设计单位进行分析、判释,提出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结论。如果没有异常情况,建设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引水隧洞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实施方案 一、概述 该施工方案根据《金元水电站引水隧洞下段及调压室(JY/C3标)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金元水电站引水隧洞下段及调压室设计文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预报方案。超前预报主要是加强施工期间的地质工作,是在开挖之前,除根据开挖时揭露出来的实际地质情况,校正补充地勘时未能查到的资料外,还要根据这些成果资料,分析推断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是否存在前期勘察时没有查到的不良地质体,以便预先采取措施。 二、工程简介 1、工程概况 金元水电站引水隧洞下段(引11+000.000~管0+030.000)全长4518.226m,为马蹄型有压隧洞,隧洞开挖直径为4.7~5.3m。 引水隧洞⑥施工支洞总长为546.0m,⑦施工支洞现总长为370.000m,两支洞断面均为马蹄形,但开挖尺寸不同。 调压室上室与⑦支洞相接,长度180m,断面为马蹄型;调压室下室联通调压室上室和引水隧洞主洞,断面为圆形,开挖直径6.4m。 2、水文气象条件 本工地气候属高原温带川西山地气候,主要特点是气温较低,冬季较长,日照充足,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控制该区的降水系统主要是太平洋东南气流,降水量自大渡河河谷地带向干支流上源随高程逐步递增。本工地多年平均气温7.1℃,极端最高气温28.9℃,极端最低气温-14.7℃;多年平均降水量1014.7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3%;月平均水温3.3℃~10.3℃,最低月平均水温1.2℃,河流没有出现结冰或冰封现象;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285.5mm;多年平均风速3.1m/s,历年最大风速20.0 m/s,相应风向E;多年平均日照时间1738h,年平均霜日84.9天,最大积雪深度为24cm。

TBM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适于TBM施工HSP法预报技术实施方案 1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及内容 1.1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 (1)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指导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 (3)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4)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1.2超前地质预报的内容 (1)地层岩性,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的预测预报。 (2)地质构造,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2编制依据 (一)《铁路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法技术指南》(铁建设【2007】106号); (二)《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Q/CR 9217-2015); (三)《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2010); (四)《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3TBM施工地质预报方法的技术要求及本工程方案设计 3.1TBM施工地质预报方法的技术要求 在TBM施工隧道地质预报中,由于TBM掘进机独特空间结构,其对地质预报探测适应性要求较高,通常造成一些常规探测方法探测成本高昂、探测复杂、探测具有破坏性等问题,其对信号源、探测空间、布极可行性等均有限制,因此限制了这些预报方法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1、掌子面无法直接布置测线;

2、空间狭小,需钻探测孔地质预报方法(如TSP、TGP等),操作不便、且 费时; 3、如采用炸药震源激发的预报方法,应采用特殊处理,费时,且存在安全风险; 4、如选择在TBM后方进行探测,探测距离与精度无法保证; 5、预报方法应布极简单、影响施工时间短等; 6、TBM在遭遇不良地质体时常常耗费大量时间进行处理,对较大不良地质体时探查精度要求较高; 7、TBM掘进速度较快,短距离预报法无法较好的指导TBM掘进,实现预期效果。 因此,在选择TBM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探测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其适应性,选 择高效且适应的探测方法,必将事半功倍。 3.2本隧洞工程综合地质超前预报方案设计 主要采用HSP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该系统不仅适用于钻爆法施工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也适于TBM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其创新性提出了利用掘进机冲击振动信号作为激发震源的不良地质体预报方法,并先后应用于多个TBM施工隧道地质预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于2010年被授予发明专利(一种适合于TBM施工的地质超前预报方法,专利号:ZL 2008 1 0044256.7)。 1、前期地质调查分析工作 针对隧道工程,我们将在前期收集的等资料,主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勘查、分析,确定双护盾TBM施工主要地质问题和划分预报重点。 (1)收集相关资料,如项目建议书、勘察资料、区域地质资料、各级主管单位相关批文、隧道所在区域类似工程的设计资料和施工情况,掌握隧道基本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2)确定隧道超前预报重点段,划分预报等级。 2、施工过程中的地质超前预报工作 根据前期地质调查分析工作确定的预报等级划分,开展针对性的地质预报测试工作。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方案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方案 1、超前地质预报的原则 本着〃地表和洞内相结合、构造探测和水探测相结合、长中短期分阶段预报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疑必探、先探后掘,把超前地质预报纳入工序中;充分利用综合探测手段,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对不良地质段施工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2、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案根据现有的地质勘测资料,对隧道不良地质段进行补充地质探查。在隧道工作面按照〃由远至近,逐步加密〃的方法进行探测。 (1)地面物探 施工前期有条件时拟与设计单位或其它有资质的勘测单位对地表重点区段进行补充探查,从宏观上查明隧道通过的地层分布、构造及范围较大的不良地质体的空间位置,进一步掌握地表水的活动规律和分析与地下工程的相关性。 ⑵洞内超前地质预报 根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采用地质方法、钻探方法、物探方法相结合,长距离、中长距离、短距离预报相结合的综合预测预报手段。 ①长距离地质预报主要采用地质分析法,根据设计提供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围岩级别、储水构造、富水规模、岩溶发育规律及特征、其它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发育情况进行宏观预测预报预报距离一般在掌子面前方200m以上,并根据揭示情况进行不断的修正。 ②中长距离预报是在长距离预报的基础上采用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深孔水平钻探等对掌子面前方30~200m范围内的地质情况作进一步的预报, 如对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性质作较为详细的预报,粗略的预报围岩级别和地下水情况等。

③短距离预报是在中长距离预报的基础上采用掌子面素描、红外探测、地质雷达和超前钻孔等方法进行预报,探明掌子面前方30m范围内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及地下水出露情况等,对可能有突泥、突水和其它不良地质情况的地段应进行钻孑般正。 3、超前地质预报信息处理 (1)根据综合地质预报手段获得的地质信息,经综合分析,及时提出地质预报资料,作为制定或修改施工方案的依据。 (2)超前地质预报的结果应体现出及时性,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决策部门和设计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使不良地质体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在预报前方地质情况正常的情况下,亦应将预报结果及时通知决策部门和施工单位,使其安排正常施工工序,组织正常施工生产。 (3)地质预报结论应有书面报告,并及时交由决策部门和施工单位,对所有预报资料应存档备查。 (4)施工过程中应将实际开挖的地质情况与预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时总 结经验,指导和改进地质预报工作。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1. 简介 超前地质预报是一种经验丰富的预测地质灾害的方法,通过对地质环境的仔细观察和 分析,能够提前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给相关部门提供有关应对措施的建议。本文将 介绍一种基于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案,以便更好地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 2. 方案流程 2.1 数据收集 在开始超前地质预报之前,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地质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包括地 质勘察报告、地质灾害历史记录、地质监测数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质环境,为地质预报提供依据。 2.2 地质环境分析 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对地质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这包括地质构造、岩性、地下水位等因素的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地质环境,我们可以找出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 生的因素,为后续的预报提供基础。 2.3 地质灾害特征提取

基于对地质环境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取出地质灾害的特征。这包括地形变化、地下水 位波动、岩石位移等指标的监测和分析。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提取,我们可以更加准确 地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2.4 数据模型构建 在提取地质灾害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数据模型来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数据 模型可以基于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算法等构建。通过对历史地质灾害数据和实时监 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训练数据模型,并通过模型来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2.5 预报结果输出 最后,根据数据模型的预测结果,我们可以输出地质灾害的预报结果。预报结果可以 包括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时间范围和可能影响范围等信息。这些结果可以为相关部 门提供决策依据,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救灾措施。 3. 方案优势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相较于传统的地质预测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 **及时性**: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和数据模型的预测,可以提前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给相关部门留出更充足的处理时间。 - **准确性**:基于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数据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 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 **综合性**:超前地质预报不仅仅考虑地质因素,还可以综合考虑其它相关因素, 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从而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预测。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一、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超前地质预报流程图 掌子面超前探测 地质观测、编录、分析 信号处理 目标识别与地质解释 提交报告 有无不良地质 有 无 根据需要布设探孔按原设计文件施工 必要时采取工程技术措施或调整支护参数 二、地质分析方法 地质调查:对地貌、地质进行调查与地质推理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的补充地质资料。补充地质资料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同岩性、地层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岩层产状及变化情况;构造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分布、性质、变化规律及产状变化;地表岩溶发育情况和分布规律。 地质调查方法:地质预报组人员根据建立的标准地层剖面,结合沉积规律,确定各岩层层序、厚度、位置。对地质构造进行跟踪调查后,展开有针对性的地质调会,详尽地核对细化勘察设计资料,为地质预报做好基础工作。 隧道开挖面地质素描:地质预报人员对隧道开挖面的地质状况作如实的调查和编录,采集必要的数据,具体包括:开挖面地层、岩性、节理发育程度、受构造影响程度、围岩稳定状态等进行编录。地质素描方法和预报成果见表。 地质素描方法和预报成果表

1、TSP203超前地质预报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采用TSP203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预测掌子面前方100m至200m范围不良地质,包括断层、特殊软岩、煤系地层中的煤层、富水砂岩层和煤系地层与其它地层的界线,TSP203系统工作示意如下图: TSP探测布置与原理平面示意图 掌子面不良地质体 爆炸点 接收仪 测量操作方法和要求: 在隧道边墙上布置爆破孔和接收器孔:在内轨顶面上1m高的一侧边墙同一水平线上,按间距1.5m、孔深1.5~2.0m、孔径35~38mm,下倾15~20°的参数钻24个炮孔,最后一个炮孔距掌子面0.5 m左右。在距第一个炮孔15~20m 处,按孔深2.0m、孔径42~45mm,上倾5~10°的标准在边墙两侧对称钻两个接收孔。将传感器套管借助风钻安置在接收孔中。每开挖100m预报一次,预报作业安排在交接班期间完成,每次预报时间不超过2小时。 安装接收器,然后逐孔爆破,同时接收地震波信号。为保证预报准确,采集数据时隧道掌子面停止作业。传感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宽频带的相应特征,能采集不同方向的地震波信号,以便判断发射界面的三维几何形态。传感器可同时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制定超前地质预 报实施方案是非常必要的。超前地质预报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前,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预报,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地质监测网络。地质监测网络是超前地质预报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监测网络,才能对地质灾害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和预报。监测网络应该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地表位移、地震活动等多个方面的监测点,以全面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预警技术是超前地质预 报的核心,只有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对地质灾害进行准确的预警。目前,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主要包括遥感监测、地震预警、地质雷达等多种技术手段,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和应用,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一旦发生地质灾害, 需要有快速、有效的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应急预案应该包括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措施、救援流程、资源调配等内容,救援体系需要有专业的救援人员和设备,以保障灾害发生时的快速响应和救援。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公众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和防范知识,增强公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从而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 总之,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加强预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1. 引言 地质预报是地质工程领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对地质环境进行预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保障。然而,传统的地质预报方法存在着诸多限制,例如观测数据的不完备性、误差累积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应运而生。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通过分析和预测地质环境的变化 趋势和规律,提前掌握地质灾害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减灾和防治。本文将介绍超前地质预报方案的基本原理、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2. 超前地质预报的基本原理 超前地质预报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大量的地质数据和现代地学理论,通过对地质 环境的监测和分析,寻找地质灾害风险的预警信号,并根据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具体而言,超前地质预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地质环境监测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依赖于大量的地质数据和监测设备。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 设备,对地质环境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包括地表位移、地下水位变化、地下应力状态等。监测到的数据将作为预报的基础。 2.2 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建立地质灾害预测的数学模型。模型可以基于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方法,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进行预测。通过不断的迭代和优化,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预警信号识别与传播 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对预警信号进行识别和分析。一旦监测到预警信号,预 警信息将及时传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实时的预警响应和应对措施。 2.4 预防和控制措施 根据预警信号的级别和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人员疏散、工程调整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监测、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等手段,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地质超前预报技术

地质超前预报技术方案 一、使用条件及目的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是隧道信息化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隧道施工中一道重要的施工工序。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目的是采用各种地质分析、物探、超前钻探等手段在隧道施工当中探明前方围岩地质情况,并根据前方地质、水文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从而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二、超前地质预报的内容 针对本隧道工程的特点和施工技术要求,隧道施工期地质预测、预报应包括以下内容: 1)断层及断层影响带的位置、规模及其性质。 2)软弱夹层的位置、规模及其性质。 3)隧道受岩溶地下水影响程度及岩溶形态的类型、位置、大小等。 4)隧道内围岩级别变化趋势。 三、地质预测预报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1、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是隧道信息化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阶段应将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纳入施工工序进行组织管理。 2、地质预测预报坚持隧道洞内探测与洞外地质勘探相结合、地质方法与物探方法相结合、多种物探方法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多手段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并贯穿于施工全过称。 3、超前地质预报的结果应体现及时性,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决策部门和施工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使不良地质体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在预报前方地质情况正常的情况下,亦应将预报结果及时通知决策部门和施工单位,使其安排正常施工工序,组织正常施工生产。

4、地质预报结论应有书面报告,并及时交由决策部门和施工单位,队所有预报资料应存档备案。 5、施工过程中应将实际开挖的地质情况与预报情况与预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指导和改进地质预报工作。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是一门挣在发展中的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逐步得到提高和完善。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工作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四、地质预报的方法和手段 1、隧道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应坚持常规地质法、物理勘探法、钻探法等多种预报手段综合运用,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原则。并结合和隧道工程特点,以及局项目部安排,隧道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方法如下表: 2、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实施方法 1)地质分析法,本隧道采用地质素描法进行地质分析。地质素描指正洞洞壁及掌子面素描,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黄延高速公路扩能工程试验段lj-4合同段 王村隧道监测测量与地质超前预报 实施方案 编制:审核:批准: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具体日期 1、适用范围 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南延高速公路扩能工程lj-4合同段王村隧道的监测测量和地质超前预报。控制隧道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勘探的过程,确保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勘探满足施工要求。 2、工程概况 2.1概述 王村隧道起点位于黄陵县桥山镇王家沟附近,穿越黄土残塬沟壑区,终点位于黄陵县桥山镇上王村附近,设计为曲线型分离式隧道,技术标准为双向六车道。隧道左洞起讫桩号为zk11+560~zk12+560,全长1000m,为长隧道;右洞起讫桩号为yk11+510~yk12+645。全长1135m,为长隧道,左右两隧道底板最大埋深约95m;两洞中轴线最大间距约149m。 2.2地质和岩性 (1)隧址区属于黄土残塬沟壑地貌,塬顶宽约180~300米,塬边缘沟壑林立,受水流冲刷侵蚀,形成“v”型叶脉状沟谷。苹果树等植被发育;隧道近南北走向;隧道进出口段地形变化较大,边坡坡度较陡。 (2)洞址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下更新统婺城组黄土(q1eol)、中更新统离石组黄土(q2eol)和上更新统马兰组黄土(q3eol)。 隧道出口位于山体斜坡处,根据调绘资料,地形坡度较缓,坡角约35~46°;根据工程类比,自然边坡整体稳定性好;边坡土体主要为午城黄土,黄土富含钙质结核,开挖隧道时,洞口斜坡薄层松散层易发生滑塌。 2.3基本地震烈度

项目所在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地震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对饮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2.4水文特征 隧址区调绘期间未发现地下水露头,该区地下水以孔隙裂隙水为主,主要受大气降水、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补给,富水较弱,根据钻孔观测,地下水位埋深部分高于洞室, 隧址区地下水总体不丰富,在第四系黄土中有含水层,处于该段的洞室开挖时会有突水或 少量集中涌水现象;地下水对钢 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无腐蚀性。 隧道预测涌水量左线为734.8m/d,右线为880.9m/d。 3.编制依据 1、《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2.《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指南》; 3.隧道施工图设计文件 4、监控量测和地质超前预报的目的4.1、监控量测的目的 通过监测和测量,准确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预测 险情,确保安全。同时,掌握围岩和支护的位移和应力,及时修改支护设计参数。 4.2、超前地质预报目的 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可以了解和判断隧道面一定距离内不良地质的性质、位置Z、宽 度及隧道长度,从而判断地下水情况、围岩等级及对施工的影响。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和 概率,以实现以下目标: (1)为制定施工方案和措施提供可靠参数。 (2)为安全隧道施工奠定了基础,避免或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突水、突水、坍塌等 灾害,避免或减少损失。 (3)为隧道在安全条件下快速施工、减少事故发生率,减少不必要的安全措施,从 而降低工程投资。 5.监测测量和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5.1监控量测的主要内容5.1.1地表沉降观测:5.1.2水平收敛及拱顶下沉量测5.1.3仰拱隆起量测 5.2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

某工程质量检测与地质超前预报实施方案

某工程质量检测与地质超前预报实 施方案 某工程质量检测与地质超前预报实施方案 一、前言 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其中的工程建设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工程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质量、安全和效率成为工程建设的三大关键点。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需要进行全程的质量检测和地质超前预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将结合实际工程,提出某工程质量检测与地质超前预报实施方案,以供参考。 二、工程概述 本工程位于一座新兴城市的主干道路上,总长5000米, 宽度30米,包括两侧人行道和中央隔离带,是该城市重要的 道路之一。工程所涉及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其中包括软土地基和复杂的地质构造。 三、质量检测 1. 编制质量检测方案 在工程施工前,应编制质量检测方案,明确检测内容、方法和标准,同时确定检测时限和责任部门。本工程涉及道路底

基础、路面层结构、道路沿线建筑物基础及附属设施等方面,应制定详细、全面的质量检测方案,确保每个细节都得到关注和检测。 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质量,确保每个工序都符合规定的标准,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应配置专人对每个工序进行检查,同时要求每个工序的施工单位制定工艺卡和检查记录。 3. 工程竣工验收 工程竣工验收是质量检测的最终环节,应按照《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进行验收,对工程各项指标进行全面检查和测试,确保符合规定标准和要求。 四、地质超前预报 1. 地质勘探 在工程建设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情况、土壤类型和地下水位等信息。根据勘探结果编制地质报告,并制定超前预报措施,例如针对软弱地层进行加固处理,针对地质构造开展高精度的勘探和控制。 2. 施工过程中的地质控制 施工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地质变化,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和方案,加强对软弱地层进行加固处理,对地质构造进行高精度控制,以确保施工质量、安全和进度。 3. 工程竣工检查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1. 工程的地质条件 我工区管段1座隧道1700m (大回山隧道共计3403m我工区管段1700m),其所在位置均属丘陵地貌,地形有起伏,岩层多为花岗岩,花岗岩残积层及全、强风化具有遇水软化、崩解,强度急剧降低的特点。 2、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要达到的目的 预报隧道不良地质的岩溶、断层破碎带等可能出现位置位置及带来的灾害程度;提供必要的地质参数;提供施工掌子面前方地质信息,进一步确定保证围岩稳定性的工程措施及合理的施工方法;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指导施工顺利进行,确保施工安全。 3、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技术方案 施工过程中必须将超前地质预报纳入施工工序管理,做到先探测、后施工,不探测不施工。 采用长期预报和短期预报相结合,采用TSP及地质雷达进行长距离宏 观控制;利用工作面地质描述法进行短距离超前预报。加强常规地质综合分析,坚决实施超前预报,多管齐下,力争把发生地质灾害的机率降至最低。 4、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主要项目 超前地质预报主要项目见超前地质预报主要项目表

超前地质预报主要项目表 5、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机构 本工区管段隧道地下水比较发育,地质条件均较复杂,隧道施工中地 质预报工作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完成施工阶段的地质工作,工区项目部成立专业的地质预报施作小组,具体地质预报组织机构见下图。预报小组根据隧道开挖地质情况的需要及时联络预报专业单位人员展开工作同时配备有经验的地质工程师值班,确保地质预报工作的及时性。

6、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及工艺流程 (1)超前地质预报时间安排 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作为一项工序纳入隧 道施工进行管理,该项工序在每循环中安排见超前地质预报循环安排示意 图 超前地质预报循环安排示意图 (2)探测方法及频率 根据管段内的工程地质特点,为保障施工安全,全隧道施工期间采用 综合物探手段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具体探测方法见下表。 探测方法及频率 探测方法 项目 频率方法及频率 探测目的 地质描述 洞顶及洞壁 3处/1m ,左右侧洞壁、洞顶 地质构造 掌子面 1 张/10m 地质构造 物探 TSP 地质预报 围岩断裂破碎带、地下水发育段及放射 性元素 地质构造、断层等 不良地质探测段及 放射性兀素 在TSP203预报有异常时 断层、富水带等 超前水平钻探 单孔水平钻探 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地下水发育段采 用超前水品钻探(0 50孔,每断面3孔) 地质构造、涌水量 (3) 地质预报流程及信息反馈 简 易台架钻 孔打眼

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方案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 (2) 三、施工方案 (3) 四、资源配置 (3) 五、施工方〉去 (4) 六、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注意事项 (6) 七、质量要求 (7) 八、安全措施 (8)

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方案 一、编制依据 (1 )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SG-3施工总价承包招标文件、清单和补遗(答疑)书、澄清函等。 (2)招标单位提供的由铁道第三勘察集团设计的设计图纸、设计文件和设计资料。 (3)《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3—2010) (4)《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960—2015) (5)《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9217-2015) (6)《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 (7)《铁路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暂行办法》(铁建设【2010] 162 号) (8)《铁道部建设管理司矢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设计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建技[2010] 352号文 二'工程概况 1、工程围 本标段共有7座隧道,总长7030m,约占正线长度的16. 5%,其中新立隧道为本标段最长隧道,长度为3345mo木标段隧道较多,且隧道施工标准要求高以及本标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不同程度地存在断层、偏压、顺层等不良地质。隧道存在边坡滑塌、坍塌冒顶、坍塌掉块、突水突泥等风险。详见“隧道主要工程概况表”。

隧道主要工程概况表 三、施工方案 隧道工程属于隐蔽性工程,设计施工中的不可预见性较其他工程大。施工中对可能存在不良地质体的地段必须做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根据设计要求及隧道地质情况,木隧道工程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施工中充分利用TRT法、①110钻探孔等预报方法。TRT 一般结合隧道掘进过程的地质情况进行探测,来判明隧道前方不良地质存在的位置。当可能出现涌突水吋,结合红外探测法及①110超前地质钻探孔进行进一步的精查来探明,并根据各探孔的探测和出水情况,综合判别是否进行提前预注桨堵水加固及预支护等方式处理。 1、人员安排 项目部成立超前预小组,项目部总工程师任组长,组员为:工程部部 长和专业工程师 2、仪器设备 工程数量表表

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施工方案

四川省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C10合同段 超前地质预报 专项施工方案 中国中铁 编制: 年月日 审核: 年月日 批准: 年月日 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汶马高速公路C10合同段项目部 二零一五年六月八日 目录 1、编制依据、目的及适用范围 (1) 1.1 编制依据 (1) 1。2 编制目的 (1) 1.3 适用范围及预报内容 (1) 2、工程概况 (3) 2.1 工程位置及数量 (3) 2.2工程地质 (4) 2.2.1地质构造 (4) 2。2。2地质岩性 (6)

2.3气象特征 (11) 3、超前地质预报施工工艺及方法 (11) 3。1 工艺流程 (11) 3。2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14) 3。2.1 地质调查 (15) 3。2。2 地质素描 (16) 3.2.3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 (17) 3。2。4 红外线探水 (21) 3.2.5 地质雷达探测 (23) 3。2。6 超前地质钻孔 (24) 3。2。7 综合地质分析 (27) 3。2。8 成果资料签认、信息反馈及处理 (28) 4、质量及安全管理 (30) 4.1 质量保证措施 (30) 4.2 安全管理 (30) 5、设备及人员组成 (32) 5。1 主要设备 (32) 5。2 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32) 6、超前地质预报结论 (34)

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目的及适用范围 1.1 编制依据 《两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GF90—2015) 《汶马高速C10合同段项目部编排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汶马高速公路其他有关地质勘测资料》 1。2 编制目的 (1)进一步查清因前期地质勘察工作的局限而难以探查的、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进而指导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和危害程度,尤其是复杂地区隧道施工风险. (3)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4)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1.3 适用范围及预报内容 (1)适用范围 适用于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C10合同段内所有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 (2)本标段超前地质预报原则及手段 将超前地质预报纳入工序进行管理。按照“以工程地质类型划分

地质超前预报措施

隧道工程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 一、本段工程施工情况简介 本管段隧道地质条件较复杂。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岩溶、涌水、突泥、断层破碎带等,因此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是本标段隧道施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和环节。 施工中采用动态管理、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提前解拟开挖地层的特性,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制定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处理预案,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即在预设计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面预报和洞内超前预报相结合的模式,主要以洞内超前预报为主,对未开挖地段进行地质预测和分析,采集各种水文、地质、变形、应变等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法。洞内超前预报主要通过TSP2034质超前预报系统、地质雷达、声波法、红外线探水仪和超前钻孔等手段进行。并将该项工作纳入施工工序管理。 二、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组织机构及职责 施工中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作为一个工序来进行安排,成立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室,人员由物探、地质及试验专业工程师、测试技工组成;配备先进的预测与预报设备和仪器,建立地质预报管理组织机构,由总工程师任组长,超前地质预报室主任任副组长,各专业工程师任成员的组织机构,并聘请国内知名地质预报和隧道施工专家组成专家组。组织机构见图1。 图1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组织机构图 总工程师任组长:全面负责综合测试与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直接向项目经理负责; 超前地质预报室主任任副组长:组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物探及试验等专业组成人员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日常工作; 工程地质:负责地质超前预报和调绘、监测以及测试、试验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施工工程措施

建议; 水文地质:负责水文地质调绘、测试及隧道涌水量的预测与环境水文地质评价; 物探专业:负责物探测试工作; 试验专业:负责岩、土、水样的测试、试验工作。 根据本标段隧道的工程地质特点,为保障施工安全,采用地面预报和洞内预报相结合的模式,并主要以洞内预报为主。 为提前解拟开挖地层的特性,在预设计基础上,采用多种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手段,采集各 种水文、地质、变形、应变等参数进行信息化管理和监测,对未开挖地段进行地质预测和分析, 以供设计单位及时提出是否需要修改设计的正确判断,并研究拟采用的支护类型,确定合理的结构支护参数,实行动态管理、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三、地质预报项目 由于隧道存在岩溶、突水突泥、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问题,施工中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加 强预防并开展地质预报工作。 洞内预报:施工中加强岩溶、断裂破碎带等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如采用超前钻孔并辅以 TSP203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水仪等物探手段进行综合预测,并在必要时联合设计单位对地面进行补充地质测绘,加强洞外地表观测。 开展动态设计,及时针对隧道施工超前预报,有关监测结果及时开展动态设计,变更施工方案。 四、超前地质探测和预报方法及工艺 根据本标段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结合本承包人以往施工中在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方面所积累 的经验,拟采用TSP2034质预报系统、地质雷达、声波法、超前钻探法等进行地质预报,并预测 开挖工作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围岩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初步确定本标段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 1、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地质中产生的反射波特性来预报隧道掘进面前方及周围临近区域的地质状况。它是在掌子面后方边墙一定范围内布置一排爆破点,进行微弱爆破,产生的地震波信号在隧道周围岩体内传播,当岩石强度发生变化,界面两侧岩石的强度 差别越大,反射回来的信号、返回的时间和方向,通过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得到岩体强度变化界面的信号也就越强。返回信号被经过特殊设计的接收器接收转化成信号并进行放大,通过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就可以得到岩体强度变化界面的位置及方位。TSP203地质预报系统现场测试如图2。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1. 简介 隧道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地 质条件。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往往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会对工程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程措施。 2. 预报技术选择 隧道工程中常用的地质预报技术有: - 地质勘探:通过地 质勘探手段获取地质信息,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断层情况等。 - 钻孔探测:通过地质钻孔采样和取芯,获取地质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 - 地质雷达:利用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的岩层和水位,获取地下地质信息。 - 地下水位监测:通过设置地下水位监测点,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 - 监测仪器:设置各类地质监测仪器,如振动仪、位移计等,实时监测地下岩体的变化情况。

3. 预报方案实施步骤 步骤一:地质勘探 在隧道工程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断层情况等方面的调查。其中,地层岩性的勘探可以通过地质钻探和取芯的方式来获取。 步骤二:钻孔探测 在勘探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当地点进行钻孔探测。通过钻孔探测,获取地下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并分析地下岩层的稳定性。 步骤三:地质雷达探测 根据已有的地质信息,选取适当地点进行地质雷达探测。 地质雷达可以探测地下的岩层和水位,获取地下地质信息。 步骤四:地下水位监测 通过设置地下水位监测点,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地 下水位的变化会对隧道工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地下水位的监测非常重要。

步骤五:安装监测仪器 根据已有的地质信息和监测需求,设置各类地质监测仪器,如振动仪、位移计等,实时监测地下岩体的变化情况。监测数据可以帮助工程师及时了解地下岩体的变化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 4. 数据分析与评估 通过以上的地质勘探和监测工作,获取到大量的数据。这 些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地质灾害的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5. 问题处理与反馈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地下水位变化、 地质构造异常等。这些问题需要及时处理,并进行反馈,以便进一步优化预报和监测方案。 6. 结论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工程措施。通 过地质勘探、钻孔探测、地质雷达探测、地下水位监测以及安装监测仪器等工作,可以获取地下地质信息,并及时预警地质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及地质概况 (1) 三、实施超前地质预报目的及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2) 四、地质超前预测预报方案及原则 (4) 五、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组织机构和人员设备配置 (7) 六、施工地质超前预报的内容和方法 (9) 七、超前地质预报与测试技术要求 (13) 八、其它要求 (21)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一、编制依据 1、《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 2、《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 3、巴达线站前技术交底。 4、巴达线补充初步设计说明书 5、已到的隧道施工图及参考图 6、达州建设指挥部制定下发的相关管理办法。 二、工程概况及地质概况 新建巴中至达州铁路北起乐巴铁路终点巴中车站,向东南经巴中市巴州区的兴文、卢山,平昌县的兰草、金宝、岳家、涵水,进入达州市达县的石桥、石梯,通过渠县的文崇后又经过达县的龙会、渡市过州河,分方向接入襄渝线,向北接入覃家坝站重庆端,向南接入渡市站重庆端。巴达铁路站前Ⅱ标共计有隧道16座,全长11752m。其中正线有3座隧道,共计2092m;联络线有13座隧道,共计9660m。 本标段岩层主要为砂泥岩地层,只有鸭子岩、太阳湾1#、2#三座短隧道局部遇到灰岩地层。本标段地层有白垩系(K)厚层状中细粒砂岩夹泥岩、粉砂质泥岩,侏罗系(J)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部分段夹介壳灰岩、结晶生物碎屑灰岩、炭质页岩、煤线及薄层硬石膏,三叠系(T)砂岩、泥岩、灰岩及可采煤层,可采煤层厚一般0.5m左右,第四系地层主要为粉质黏土,广泛分布于沿线地表,局部为碎石土、块石土,河床及阶地分布厚度较薄的卵石土。 本标段隧道主要不良地质表现为岩体破碎、煤窑采空区(鸭子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