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讲课案

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讲课案
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讲课案

编码1sw006 主备于春叶主审张蕾利审批王志红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

第三章第一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清楚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意义

2.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3.描述水分和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了解导管和筛管的区别

重难点

植物根有大量根毛的意义;水分及有机物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导管和筛管的区别

学法指导:

读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习内容:

一、课前准备:准备新鲜的水果和干果(如葡萄和葡萄干,香蕉和香蕉干等);新鲜的蔬菜和放置很久的蔬菜(如芹菜,萝卜等),培育好的已经长出根毛的大豆种子的幼根,一段生生长旺盛带叶的被染色的植物的茎,放大镜

二、导入新课:用实物比较导课(新鲜的芹菜和放了很久的芹菜,或者是鲜花等)。

三、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我们以前学过的跟尖,其结构从下向上依次

是、、、

2.幼根的生长一方面靠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

靠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新知

学习任务一: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自主探究:对照课本P45资料分析,品尝准备的水果和干果,完成问题: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1.水是植物体的;

2.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保持

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3. 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并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学习任务二: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同学看大屏幕,结合课本P46——47观察和思考等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植物吸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

2.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__

3.成熟区有何特点?

4.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何意义?

走进生活:准备移栽的茄子秧、黄瓜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什么呢?

学习任务三:水分的运输途径

合作学习:观看大屏幕,对照课本P46观察和思考,动手操作横切和纵切准备好的植物茎,合作完成讨论题:

1.茎的哪一部分被染红了?

2.木质部内有什么运输水分的特殊结构?这个结构的特点怎样?

3.通过这个小实验,你的结论是什么?

4.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怎样的?

巩固练习

1.植物茎的结构中,具有输导功能的是()

A.木纤维

B.韧皮纤维

C.形成层

D.导管和筛管

2.根吸收的水分进入到根的内部,再运输到叶片一般不需要经过的结构是()

A.根尖以上结构

B.茎的木质部

C.茎的韧皮部

D.叶脉的导管

3.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种汁液的成分是()A.水 B.无机盐 C.有机物 D.水和无机盐

4. 导管输送的物质和输送的方向是()

A.有机物,从上向下

B.有机物,由下向上

C.无机盐和水,从上向下

D.无机盐和水,从下向上

5. 把刚切下的一段带叶的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纵向剖开枝条,可以观察到被染红的部分是()

A、韧皮部

B、木质部

C、形成层

D、筛管

学习任务四:导管与筛管

观看大屏幕,然后小组成员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导管的运输方向如何?

2.导管运输水分的同时,还运输了什么物质?

3.除了导管外,植物体内还有一种物质运输管道是什么?

4.筛管位于_______部,运输的物质是,运输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看大屏幕图,填写表格

走进生活:谈谈你对“树怕去皮,不怕空心”的解释

学习任务五:技能训练——解读实验数据

看书P47技能训练,完成书上的分析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检测

1.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

A 根冠

B 伸长区

C 分生区

D 成熟区

2.绿色开花植物体内运输水分的结构是( )

A .导管

B .筛管

C .形成层

D .树皮

3.导管运输物质的特点是( )

A .由上向下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B .由下向上运输有机物

C .由上向下运输有机物

D .由下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4.甘薯中含有较多糖分的原因是( )

A .甘薯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根

B .甘薯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运输到根

C .甘薯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和筛管运输到根

D .甘薯根吸收了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自己制造了糖分

5.在橡胶树林里,经常看到工人们将树皮割破后在树皮的伤口下持一小桶,用来惧从树皮中流出的乳白色液体。流出这些液体的结构是( )

A 树皮

B 导管

C 木质部

D 筛管

6.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

A.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

B.根、茎、叶的导管是连通的

C.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根→茎→叶”

D.筛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附属结构

7.实验探究

取甲、乙两盆已出现萎蔫现象的同种盆载植物。甲盆:小心地将水喷在叶片上(注意防止水滴在花盆土壤中);乙盆:将水浇在花盆土壤中。约60分钟后,观察现象并加以解释。

(1)你所观察到(或猜想)的现象是 。

(2)你解释的理由是 。

8.在热带雨林中,有些树木茎干往往长着许多毛茸茸的根,这些根暴露在空气中,叫做气生根。气生根有什么作用?

水分

进入

植物体

途径

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根吸水的特点 水分的运输途径

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doc

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 教学目标: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2、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教学重点、难点: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展示实验):展示实验:茎吸收染色液体后其叶片发生红色,而茎并不见红色。引起学生兴趣。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途径通过实验中染色液体的流动过程及以往的知识基础,讨论1、尝试说出植物体吸收水分的途径?2、除了水,还有其他物质也是由这条通道进入植物体内吗?为什么?3、根有哪些特点适于吸水?1、根—茎---叶---花2、无机盐,无机盐只有溶解于水中才能被吸收3、根的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大大提高了根的吸水面积。茎的结构茎对水分的运输植物体中起吸收作用的茎的结构如何?通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来探究茎对水分的运输。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方案根据书本的茎的介绍,总结出茎中结构为:1、导管(特点)2、筛管3、形成层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讨论和完善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简单介绍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扦插技术…树怕伤皮,不怕空心的道理植物体吸收水分后在生物圈的循环那么,植物体吸收水分后,还能在生物圈中循环吗?(播放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例子)。小结:1、根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2、根部的水如何向上运输? 3、茎的结构1、根的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增加根吸收水的表面积。2、根(根毛)→

茎→叶3、导管、筛管、形成层练习:1.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a.根 b.茎 c.叶 d.花 2.判断题①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②植物茎中的筛管也具有输导水分的作用。()③茎中形成层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可使茎不断长粗。()④一般说,植物的地上部分的扩展范围大于它的地下部分的扩展范围。()⑤植物灌溉量的多少应该根据植物的不同种类和不同的生长期来决定。()教学反思:用一棵染色的花而导入新课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课堂上,这节课我把重心放在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茎的哪些部分用于运输水分这方面,因为发觉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还不够掌握,而这个课题难度也适中,如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讨论和制定计划中去,相信很多学生也能想出很好的方案。但是在个别班却有些学生并不能真正进入到讨论中去,而在1,2,4,9,10这四个班中,小组讨论得比较成功的是1班和4班,想出来的方案多,而且都较具有实践能力的,而像9班,我已经把实验要求讲解了两次,还是比较少同学讨论得出方案,我想如果再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可以指定几个学生充当小组长,记录员,这些学生起主导作用,这样课堂纪律较易控制,而且学生也会进入角色。 2019-03-26 教学目标: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2、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教学重点、难点: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微课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微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和研讨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针对教材知识的特点、学生特质和教学资源的可操作性,教学设计主要从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通过观察实物,对照实验,识图比较,配合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进行探究。微课教学中力求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并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学习内容分析】: 本知识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第第二个知识点内容。通过学习,旨在认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能力目标: 1、尝试根据观察的现象解释、分析产生的原理。 2、在观察过程中逐步养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难点: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参加过种菜等农事活动,对农村生产中的一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之前,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已经认识了根尖的结构和输导组织中的导管,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和体验探究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目标的。 【教学方式】: 教法:引导法、实验法、提问法等 学法:观察法、体验探究法、比较法等 【教学媒体设计】: 实验视频和PPT 课件合成的微课视频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师提出问题并展示图片,请生观察和思考:大家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树是什么树吗?它就是杏仁桉树,被称为“树木世界里的最高塔”。它平均100米,最高可以长到156米。相当于50层楼房的高度,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把水送到50层的楼房上,用水泵才能送上去,生边观察边思考对图片进行对比, 质疑:为什么水分能送到156米的树叶上。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 问题导入,充分 吸引学生注意 力,激发学生的 兴趣

植物生理学教案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1)

第6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韧皮部装载与卸出及其机理;了解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率和溶质种类,以及同化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韧皮部装载与卸出 教学难点:韧皮部运输机理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王宝山主编、刘萍等副主编,植物生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1 2.李合生主编,现代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3.王忠主编,植物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 本章讲授内容: 第一节有机物运输的形式、途径、方向和度量 一、有机物质运输的形式 1.收集韧皮部汁液的方法:蚜虫吻针法 用蚜虫吻针法收集筛管汁液 ①将蚜虫的吻刺连同下唇一起切下; ②切口溢出筛管汁液; ③用毛细管汲取汁液 2.韧皮部汁液的成分 韧皮部汁液分析结果表明:韧皮部汁液干物质占10-25%,其中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余为蛋白质,氨基酸、激素和一些无机离子。 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糖,在筛管中糖通常总是以非还原态进行运输,这可能是因为糖的非还原态形式的反应活性低于它的还原态形式。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筛管中最主要的非还原糖是蔗糖,筛管中蔗糖浓度可以达到0.3到0.9M,可以占干物质的90%。除了蔗糖之外,蔗糖还可以与半乳糖(galactose)分子结合形成其他化合物进行运输,如棉子糖(raffinose)是蔗糖结合一分子半乳糖的化合物,水苏糖(stachyose)是蔗糖结合两分子半乳糖的化合物,毛蕊花糖(verbascose)则由蔗糖和三分子半乳糖组成。在筛管中运输的还有甘露醇(mannitol)和山梨醇(sorbitol)等糖醇。 在韧皮部进行运输的还有其他的有机物(10%): 含氮化合物:主要是氨基酸及其酰胺形式,特别是谷氨酸、天冬氨酸以及它们的酰胺,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 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都可以在韧皮部进行运输。虽然生长素可以在木质部进行极性运输,但是长距离的激素运输至少部分是在筛管中进行。 核苷酸、蛋白质和RNA等。筛管中还有一些与基本的细胞功能相关的蛋白质,例如进行蛋白质磷酸化的蛋白激酶、参与二硫化合物还原的硫氧还原蛋白、降解蛋白质的泛素、指导蛋白折叠的分子伴侣等等。 无机离子:有钾、镁、磷和氯,但是硝酸、钙、硫和铁则存在较少。

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讲课案

编码1sw006 主备于春叶主审张蕾利审批王志红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 第三章第一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清楚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意义 2.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3.描述水分和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了解导管和筛管的区别 重难点 植物根有大量根毛的意义;水分及有机物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导管和筛管的区别 学法指导: 读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习内容: 一、课前准备:准备新鲜的水果和干果(如葡萄和葡萄干,香蕉和香蕉干等);新鲜的蔬菜和放置很久的蔬菜(如芹菜,萝卜等),培育好的已经长出根毛的大豆种子的幼根,一段生生长旺盛带叶的被染色的植物的茎,放大镜 二、导入新课:用实物比较导课(新鲜的芹菜和放了很久的芹菜,或者是鲜花等)。 三、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我们以前学过的跟尖,其结构从下向上依次 是、、、 。 2.幼根的生长一方面靠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 靠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新知 学习任务一: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自主探究:对照课本P45资料分析,品尝准备的水果和干果,完成问题: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1.水是植物体的; 2.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保持 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3. 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并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学习任务二: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同学看大屏幕,结合课本P46——47观察和思考等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植物吸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 2.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__ 3.成熟区有何特点? 4.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何意义?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初中生物导学案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设计人:刘凤杰审稿人:于宏伟 【学习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预习新知】 1.植物体内含有相当多的,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 3.无机盐只有溶解在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并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导学达标】 (一)情景引入:1.“分析小实验:哪个塑料袋内的小水珠多,水从哪里来,有此你能得出哪些结论?”2.分析图片:植物散失的水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又是如何散失到体外的?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分析图片农田里的玉米因缺水而面临死亡及教材P45资料分析和相关文字材料,总结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任务二:根吸水的特点 1.观察右图,回忆一下,根尖从顶端向上分别是哪些结构? 〔〕;〔〕;〔〕;〔〕; 2.①中央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它应该属于哪种组 织。 3.观察玉米种子的根毛后自学课本P46,完成下面知识点的学习: 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原因是 _ 。 4.总结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毛数量,增大根吸水的。 5.根毛是什么?是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的管状结构。 拓展思考:①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

②准备移栽的茄子秧,根部总是带一个土坨,这是为什么? 任务三:水分的运输途径 1.下面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有关的问题。结合P46下“观察与思考”,思考:把枝条插入红墨水中而不用清水的原因是。 教师释疑:(1)选择带有叶片的枝条而不用光秃的枝条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由叶片完成,带叶的枝条蒸腾作用旺盛,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使实验效果明显。 (2)把实验装置放在阳光直射处而不放在黑暗处的原因是:光下,植物的蒸腾作用更强, 加快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效果明显。 2.把茎横向切开后,将茎放大后如右图所示,(学法指导:木本 植物幼茎的横切成示意图,完成下面知识点的学习) (1)把茎纵切和横切后,会发现变红的部分看上去像一根根长长的 管子,这就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2)导管的形成:每一根导管都是由许多形的、的细 胞所组成的,上下细胞间的已经消失,形成了一个中空的管道。 拓展思考:①所以说构成导管的细胞是活细胞还是死细胞?②除茎以外,植物的哪些结构里还有导管?③根从哪个具体的部位开始有了导管? (3)根部吸收的水分,沿着运输到植株各处,水中溶解的,也就“搭着便车”运输了。 【当堂达标】 1.下列物质中是植物体重要组成成分,且还有助于维持植物体一定姿态的是()A.水 B.蛋白质 C.无机盐 D.糖分 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的一项是() A.使植株保持直立、硬挺的姿态 B.参与组成植物体 C.保持叶片洁净,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D.溶解无机盐,使无机盐能够被植物吸收和运输

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理解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2、通过观察根毛的结构,描述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3、通过”茎运输红墨水“的的实验,描述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学习过程:】 模块一:理解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阅读课本第45页的“资料分析”的有关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下面的问题: 通过对教材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你能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模块二:描述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首先观察培育好的已经生出根毛的幼根。然后阅读课本第46页的小资料及旁边的那个自然段的有关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下面的问题: 1、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 2、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哪儿? 模块三: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阅读课本第46—47页的有关内容(结合实验),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下面的问题: 1、将已经准备好芹菜的茎进行横切和纵切,观察切面被染成红色的部分分别呈什么形状? 2、环剥冬青的枝条,观察并推测染成红色的部位位于茎的哪部分结构中? 3、参考课本第47页,探究什么是导管?导管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 4、植物体内的哪些器官内有导管?各器官的导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5、你认为土壤中的水分到达植物体各器官的途径是怎样的? 6、绿叶制造的有机物在体内是怎样运输的呢? 模块四:学以致用 1、城市绿化中,园林工人在移栽树苗时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什么? 2、菜农卖菜时,不时往青菜上喷洒少量的清水,你知道其中的主要原因吗? 3、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些汁液主要是从茎的什么结构里渗出来? 【达标检测】 1、下列实例不能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是() A、养花需要经常浇水 B、农田需要合理灌溉 C、植物的呼吸作用能生成水 D、旱灾严重时会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2、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A、成熟区 B、伸长区 C、分生区 D、根冠 3、下列属于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是( ) A、有根冠 B、分生区细胞排列紧密 C、伸长区细胞生长迅速 D、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4、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其意义是() A、使根系更牢固 B、扩大根系的分布范围 C、使根向下生长 D、增加吸收面积 5、水分及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的管道是() A、形成层 B、木质部 C、导管 D、筛管 1

植物体内的物质的运输

植物体内的物质的运输 [例1]玉米的茎长成后不能增粗,而桃树的茎能年年变粗,从茎的结构分析,能不能变粗的根本原因是 ( ) A.茎内有无韧皮部 B.茎中有无形成层 C.茎内有无木质部 D.茎内有无髓 [例2]小明和小刚两人到刚砍伐过树木的山上去观察茎的结构。观察到茎的切面中从里到外有许多同心圆。两个人都数了同一棵树横切面上的同心圆,小明发现树皮由内到外有17个同心圆,小刚从里数到最外面发现有20个同心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棵树可能已生存了l7年 B.这棵树可能已生存了37年 C.这棵树可能已生存了20年 D.这棵树一定已生存了l7年 [例3]如图所示的爬山虎的茎能产生不定根,能在竖直的墙壁上生长,你认为按生长方式分析。爬山虎的茎属于 ( ) A.攀缘茎 B.缠绕茎 C.直立茎 D.匍匐茎 [例4] 在两棵小树之间,拴上铁丝用来晾衣服。日子久了结果发现小树形成节瘤。这是由于破坏了 ( ) A.韧皮都 B.木质部 C.形成层 D.木纤维 [例5] 如图是双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图,分析图示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图中A、B、C分别表示什么结构: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 (2)其中C_______中有_________ ,可以输送水分和无机盐。A_________中有 _______ ,可以输送有机物。 (3)图示的茎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逐年增加,是因为A________和 C________之间有_________,能__________。 考点应试必备 1.如图所示,表示缠绕茎的是 ( ) A B C D 2.双子叶植物的茎能不断加粗是由于这些植物具有 ( ) A.形成层 B.生长区 C.韧皮部 D.木质部 3.下列哪一个过程符合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途径 ( ) A.叶根茎 B.根叶茎 C.叶茎根 D.根茎叶4.植物的年轮存在于植物体茎的哪个结构中 ( ) A.外树皮 B.髓 C.形成层 D.木质部 5.收集橡胶胶乳时往往要割橡胶树,为使胶乳顺利流出。正确的割胶方式是应该割到橡胶树的哪个部位 ( ) A.木质部 B.内树皮的韧皮部 C.形成层 D.外树皮的韧皮部 6.在树干近地面处环割树皮一圈,环割处就会长出树瘤,树会逐渐死亡,这是由于( )

第三章第一节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

课题初一下册第三章第一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课型新课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说出水对植物体的意义; 说出植物细胞吸水的道理及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及观察、分析,提高分析能力及对照实验的设计能力。 运用本节有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情感目标:加深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统一规律的认识。 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根与吸收水分相适应的特点”和“水分在植物内的运输途径” 2、教学难点:根与吸收水分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图片展示荒漠地区的植被。提出问题:你能举出哪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植物体内含有水分? 学生分析表格:植物体内各部分的水分含量。回答以下问题: 水与植物体的构成有着怎样的关系? 学习水对于植物体的意义。 观察: 缺水的苔菜和水分充足的苔菜,从外形上看有何不同? 想一想:水对植物体有什么作用? 思考:农民为什么要在雨后土壤湿润时施肥? 想一想:植物吸收水分还用来干什么? 活学活用:学生巩固训练 【复习】根尖的结构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复习】根尖的结构 (一)植物细胞吸水的道理 提出问题:根为什么能够吸水? 课堂演示“溶液浓度对植物细胞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1、观察到哪些现象。 2、有什么疑惑? 小结:细胞吸水的道理。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由于溶液浓度变化引起的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 (二)大量根毛有利于根吸水。 根如何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分?展示:玉米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特点,分析一下根吸水的主要部位。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的“观察与思考”找答案。 根毛有多少? 根毛可能有什么作用?

粤教粤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水分在茎里的运输

水分在茎里的运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茎的一般结构。 2.探究茎的作用。 能力培养: 1.通过观察茎的形态,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 2.通过探究茎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尝试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继续探索自然的欲望。 2.能尝试用间接法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了解茎的一般结构。 2.通过实验探究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 【教学准备】 变色花及其制作视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问题情景 琪琪发现折断的茎的断口处有水滴出来,孩子们讨论认为可能是根吸收的水分流到茎中,由此引出对植物茎的作用的研究。 植物的根有哪些作用呢?(吸收水分、养料,固定植物) 问题: 那植物的茎又有什么作用呢? 猜测: 学生根据日常经验进行猜测。 二、活动一:茎里的管道 1.准备莴笋、花菜的茎; 2.横切后,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横切面,寻找共同点。

3.纵切后,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横切面,寻找共同点。 4.总结:植物的茎都有导管。导管是植物体内的一种输导组织。 三、活动二: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 1.实验指导 根据课文中关于实验的一段介绍文字,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现象。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可能重点会放在花是否变色的现象上。教学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引起这个现象的原因,引导他们发现茎能运输水分这一功能。 可要求每名学生都回家动手试一试,再在全班汇报自己的实验现象。学生在家进行实验时,可以用红墨水代替红色色素。但浓度要适中,浓度太高容易烧死植物,太低又不容易看到花朵变红的现象。选材以白色姜花较好,白色康乃馨和白菊花次之。观察时间以一天后较好。 2.讨论 在课本上介绍的实验里,我们能在浸泡在红颜色水里的姜花茎的横切面上看到许多小红点。这说明了什么?红颜色是从植物的哪个部分传输到植物的茎部呢? 3.归纳 茎能运输水分。

第三章 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第三章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吸收仅仅是植物利用养分一系列过程的第一步,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有如下的去向: 1)在细胞内被同化,参与代谢或物质形成,或积累在液泡中成为贮存物质; 2)转移到根部相邻的细胞中; 3)通过输导组织转移到地上部的各器官中; 4)随分泌物一起排到介质中。 习惯上,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转移过程称为运输(transport),其中在细胞或 组织水平的转移过程称为短距离运输(short-distance transport),而在器官水平 的转移过程称为长距离运输(long-distance transport)或运转(translocation)。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各种营养元素在化学性质上差别很大,因此它们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也有不同的表现。 第一节养分的短距离运输 一、养分在细胞水平的运输 (一)离子的分隔作用 植物细胞是植物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单位,细胞被生物膜分隔成许多的室,在每个室内进行着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按室分工的结果使植物细胞能有条不紊地执行多种功能。在代谢过程中,室与室之间存在着能量及物质的交换或运输,其中矿质养分在室间运输更为普遍。养分根据细胞生理生化需要而运输分配至不同室内的现象称为分隔作用(compartmentation) o由于矿质养分大都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因此人们通常用离子分隔作用(ion compartmentation)这个概念。 离子分隔可以在小范围内(如细胞器之间)或大范围内(如细胞质与液泡之间)进行,但现在的测定手段使对离子分隔的研究尚停留在大范围内。尽管如此,离子分隔的研究还是能使我们从本质上了解离子运输过程与一些生理生化过程的关系。 (二)离子分隔的基本模式 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人们将细胞内的离子分隔过程人为地划分为如下几个模式。 1.三室模式 假设离子仅在质外体(细胞壁)—细胞质—液泡之间进行分隔,其简化模式如图3-1所示。 该模式涉及到分隔的两道屏障,即原生质膜和液泡膜,这两个膜基本上控制着离子在质外体、细胞质、液泡三部分的分布水平。 原生质膜对离子的控制机制实质上与离子吸收过程是一致的,即离子透过原生质膜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形式。被动运输的途径可能是简单扩散和易化

1.4《水分在茎里的运输》教学设计

1.4《水分在茎里的运输》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1 1.4.4水分在茎里的运输水分在茎里的运输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题水分在茎里的运输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5学习目标科学知识 1.认识茎的形态 2.了解茎的结构 3.知道茎中有导管 4.了解茎输导作用科学探究 1.通过切割茎的横截面,观察茎的结构 2.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导管运输作用科学态度感受自然生命的神奇,尊重自然重点茎的输导作用难点导管的运输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农场的丝瓜棚架子下,彬彬和波波正在用细绳固定瓜苗。波波发现其中一根丝瓜苗的茎断了,茎的断口处有水滴出。于是波波问“茎的断口为什么会有水滴出来”,波波陷于沉思之中。 学生回答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活动1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 1.植物的根在土壤里分布越广,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能力就越强。茎是怎么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呢引导学生做实验。

(1)工具与材料开白花植物.两个透明容器.剪刀.红色色素(2)实验操作取两个透明容器,分别加入等量的清水在其中一个容器中加入23滴红墨水,搅拌均匀,使水染色将一种开白花的植物,选取两条带花的枝条,分别插人两个容器中放到阳光充足的地方(3)实验观察1过一段时间,花和叶发生哪些变化活动2茎里的管道(1)导入植物的茎能支持植物体,还能输送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茎是如何将水分和无机盐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植物的各个部位。 1.茎的输导作用(1)实验要求取几种植物的茎,横切后进行观察,找出横彻面的学生准备器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实验学生观察回答开始变红学生认真听学生准备器材学生实验通过实验现象了解导管的运输过程共同特点。 (2)工具与材料各种茎.剪刀(3)实验与观察实验1把植物的茎横切观察横切面共同点是什么实验2把植物的茎纵向切开,观察茎的纵切面导管形状特点。 (展示示意图)教师指点(出示知识卡片)植物的茎都有导管。 导管是植物体内一种输导组织。 特点由导管分子(管状)连接成;分子间壁有穿孔。 作用运输水分和矿物质(4)实验观察2分别取出浸泡在液体中的植物,截取一段茎,将茎纵向剖开,你发现什么现象(5)讨论茎内部结构被染成红色说明什么问题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4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2课时)教学目标:1、区分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 2、知道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知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过程。 4、学习观察的基本技能。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茎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攀援茎和缠绕茎的区别、年轮的判断等 第一课时 【引入】根有哪些功能?--固定和吸收。那么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怎样运输的呢?--通过茎来运输到植物的各个器官的。植物的茎有哪些形态呢?它的结构又是如何?我们来介绍茎的结构。 一、茎的结构 出示各种各样的茎,并给予介绍和简单说明 1、茎的分类:按照生长方式的不同: 自然界最常见的茎是直立茎。其次还有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 直立茎:直立向上生长。 匍匐茎:比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上匍匐生长。 攀援茎:借助他物而“直立上升”。常常借助茎和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附着在他物“上升”。如黄瓜、南瓜、丝瓜等。 缠绕茎:茎本身缠他物“上升”。 让学生举例各种茎的常见植物。 无论呈现什么特点,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对光合作用这种营养方式的一种适应,即从环境中最大可能地获取其生长所需的阳光。 变态茎有:根状茎—竹鞭块茎—马铃薯鳞茎—洋葱肉质茎—仙人掌 虽然茎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却基本相同。 2、茎的结构: 【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 ⑴横切面可以明显看出三层:树皮、木质部和髓。 ⑵质地较硬的是木质部,比较软的是树皮和髓。 ⑶树皮较易剥下来。 A、木质部:导管: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木质部一般由导管、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不少木质部是良好的木材来源。

导管一般是死细胞构成的,属于输导组织,具有自下而上输导水分、无机盐的功能。木纤维的细胞壁比较厚,属于机械组织,对茎的直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多年生木质茎中,木质部常常构成茎的主要部分。 B、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形成层细胞只有2-3层,能不断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 说明:水稻、小麦竹等植物都没有形成层,所以茎不能加粗生长。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中,具有形成层。所以茎能加粗。 C、韧皮部:筛管:输导有机物。 韧皮部是维管植物体内具有输导功能的一种复合组织。被子植物的韧皮部由筛管和伴胞、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等组成,其中筛管为韧皮部的基本成分,有机物及某些矿质元素离子的运输由它们来完成。 D、树皮:具有保护作用。 E、髓:由薄壁细胞构成,有贮藏营养物质的作用 【思考】1、如果铁丝缠绕小树,阻碍了植物体中茎的有机物的运输,所以铁丝下面部分的茎和根得不到有机物或得到很少,最后会导致死亡或发育不良,铁丝缠绕势必影响小树的生长。 2、制作课桌椅,主要利用茎的木质部。茎具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因此它又硬又有韧性。 【学生实验】观察木质部的结构 【读图】年轮 数一数年轮,判断该植物的茎生长了多少年?其中,哪年生长比较快些?当时的气候怎样?哪年气候比较恶劣,不适宜植物生长?有没有连续几年的气候特别干旱或特别湿润?年轮上的“斑点”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长在温带地区的树木,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很明显:春季气温升高,营养物质充足,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加快,所产生的木质部, 细胞的个体大,壁薄,因此,木材的质地疏松,颜色较浅。这样的木材叫做春材。秋季气温降低,营养物质减少,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减慢,所产生的木质部,细胞的个体小,壁厚,因此,木材的质地致密,颜色较深。这样的木材叫做秋材。同一年的春材与秋材之间,颜色是逐渐转变的,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共同构成一个环带。但是,上一年的秋材与下一年的春材之间,界限相当明显,于是形成了清楚的纹理。一个年轮包括当年的春材和当年的秋材,它代表了一年当中所形成的木材,因此,根据树干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算出这棵树的年龄。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1.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要经过实验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下列为探究植物生理活动实验装置图。请根据下图及日常所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1)甲装置经过一昼夜的暗处理后,进行2—3小时光照,观察到烧杯中水的液面下降,同时 (2)乙装置的广口瓶中是新鲜的金鱼藻,放在光下,当瓶内气体约有2cm高时,打开导气

(3)丙装置广口瓶中放的是新鲜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过一段时间打开阀门后会发现试管中 试题分析:运输路线: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导管,除茎外,根和叶内也有导管,它们是连接贯通的,根部吸收的水分,就是沿着导管运输到植株各处的,水中溶解的无机盐也就“搭着便车”运输了。运输路线:水和无机盐→根毛细胞→根毛表皮以内各层细胞→根内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植物体各处 2.在蚕豆根尖上画上等距离的细线,培养一段时间就会发现细线之间距离最大的是A.根冠B.成熟区 C.分生区D.伸长区 试题分析:根尖的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1、成熟区,也称根毛区,内部某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导管具有运输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2、伸长区,位于分生区稍后的部分,一般长约2~5 毫米,是根部向前推进的主要区域,其外观透明,洁白而光滑,生长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3、分生区,也叫生长点,是具有强烈分裂能力的、典型的顶端分生组织,个体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拥有密度大的细胞质(没有液泡),外观不透明;4、根冠,根尖最先端的帽状结构,罩在分生区的外面,有保护根尖幼嫩的分生组织,使之免受土壤磨损的功能,所以细线之间距离最大的是伸长区。 3.你见过给植物打针输液的情形吗,这是近些年来在果树栽培和树木移栽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试回答下面问题: (1)给植物输的液体中可能有哪些物质?能起到什么作用?______ (2)输液用的针头应插入树木的哪一类组织?______.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4课水分在茎里的运输教学设计

第4课“水分在茎里的运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水分在茎里的运输”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植物的需求” 的第4课。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继而了解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能够制造养分供自身生存所需。同时,激发学生产生了解、认识自然界的兴趣和爱护自然的情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茎的内部形态特征,探究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了解茎是如何把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其他的器官。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通过白色花的染色实验,探究茎运输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途径;第二个活动是“茎里的管道”,观察不同植物的茎(横切和纵切),了解茎里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植物的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植物的根除了吸收水分外,还会吸收溶解在水里的无机盐,以保障植物的生长所需。同时,学生还知道植物体的各个器官都含有水分。这些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如何从根部吸收后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的呢?学生仅仅靠日常生活的经验,是无法寻找直接的证据来解决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开展白色花的染色实验,尝试对现象进行推理。 2.观察不同植物的茎,知道茎里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 3.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实证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色花的染色实验,探究茎运输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途径。 教学难点:尝试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对现象进行合理的推理。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实验设计教案: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单位及姓名:郴州市八中刘群英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中的第二个“观察与思考”内容,要求教师课前做好演示材料,课内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这个实验对于学生理解“水分是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叶片”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 1、教材中实验只有文字介绍,没有设计学生探究实验。 2、教材文字介绍实验时间长,需要阳光,必须在室外完成实验。 三、实验创新及改进之处 1、利用教材抽象的文字介绍,引导学生设计成探究实验。 2、利用三根枝条a.带叶枝条 b.去叶枝条c.倒插枝条,作对照实验,探究的主题更丰富:既可以探究了茎内水分的运输途径,还可以探究了导管内水分的运输方向,和蒸腾拉力是水分运输的重要动力两个问题。

3、改用红墨水溶液和海桐枝条,使实验时间缩短,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更具说服力。 附表:常见植物在28℃的室内木质部变红、叶脉对光变红所需时间 四、实验原理 1、植物茎中的木质部有导管,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2、植物能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拉动水分和无机盐在导管内由下向上运输。 五、实验器材 50%红墨水溶液、大烧杯、三根海桐枝条、枝剪 六、实验过程 1、剪取枝条,做好处理工作。 2、将做了修理的三根枝条插入50%红墨水溶液中。 3、20-30分钟后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七、实验效果说明

宏观结论:水分在植物体内通过木质部的导管,由植物体的下端向上端运输,蒸腾拉力是水分运输的重要动力。 八、自我评价 我个人认为改进后的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实验器材简单易得,实验时间缩短,实验现象明显,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是一个很受学生欢迎的实验。 “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植物的茎》教学实录

《植物的茎》教学实录 一、课堂导入阶段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植物的身体的相关知识,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检查一下好吗? 生:好 师:谁来描述一下植物的身体一般由几部分组成? 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师:回答非常完整。谁来描述一下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生:根有三个作用:固定,吸收水分,吸收养分 师:回答非常清楚。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最难的。谁能详细描述一下植物的叶子有什么作用? 生1:植物体内的水变成水蒸汽从叶的气孔跑出,飞散到空中,这个过程叫蒸腾作用 生2: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在阳光的作用下,合成养料,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师:这两位同学清楚地描述了植物叶子的重要作用。听完这两位同学对植物叶子作用的描述,我发现植物叶子这两个作用都要消耗同一种东西,你发现了吗?你可以自己再复述一遍看看,想一想是什么 学生复述思考 师:谁来回答一下植物叶子的这两个作用都要消耗什么? 生:都要消耗水 师:植物叶子的这两个这两个作用都离不开水分,我们可以把他概括一下利用水分,制造养料

师:那植物叶子消耗的水分是植物的哪个部分获取的? 生:植物的根 师:叶子利用水分制造的养料要送到哪里去呢? 生:送到植物全身 师:那也就是说叶子制造的养分也要送到根部。那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什么运送到植物的叶子的? 生:植物的茎 师:植物的叶子利用水分制造的养料又是通过什么输送到植物的根的? 生:植物的茎 师:这两个都要通过植物的茎,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水分和养料运输的方向是不同的,那是什么方向呢? 生:水分,由下到上;养料由上到下 师:我们把这两个方向也记录下来 (投影展示运输方向) 师:通过刚才我们对以前知识的回顾和分析,我发现植物茎有一个重要作用,你发现了吗?能说一下吗? 生:运输作用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植物茎的运输作用 二、学习新课 1、确定探究的目标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并且结合图片,你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交流一下你想研究的问题 学生交流 师:把刚才总结的问题,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第三章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 2.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你认为不准确的是()A.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 B.根、茎、叶的导管是连通的 C.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根→茎→叶” D.筛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附属结构 3.在植物根尖的结构中,终生保持分裂水平的是 ( )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 4.水分吸收的主要部位、散失的门户依次是() A.气孔、根毛 B.根毛、导管 C.根毛、气孔 D.生长点、叶肉 5.移苗时,根部带土是为了() A.保留水分和无机盐 B.避免伤害生长点 C.避免伤害根冠 D.避免伤害根毛和幼根 6.蚕豆幼苗的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 7.在蚕豆根尖上画上等距离的细线,培养一段时间就会发现细线之间距离最大的是()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8.右图所示是用显微镜观察根尖横切结构时看到的图像,该部分应该位于 () A.根冠 B.成熟区 C.分生区 D.伸长区 9.下列关于根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根尖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B.分生区的细胞中也有染色体 C.一根根毛就是一个细胞 D.伸长区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

10.樟树的茎能逐年加粗,是因为下列哪一结构中的细胞的分裂水平很强? () A.树皮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髓 二、非选择题 1.以下是植物茎中与运输相关的两种输导组织,箭头表示所运输物质的运送方向。请你在图中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 2.右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 个部位的树皮实行了环剥。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果实中,不能继续长大的是,其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 的。 (2)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蔫,这是因为是通过茎里的向上运输的。 (3)枝条上的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哪里?为什么? 。 3. 下图A为水分从土壤中进到根内部的示意图,图B为根细胞处于某种状态。据图回答:

3.2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散失 1、根据甲、乙、丙图回答问题: (1)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运输水分主要是通过图甲中的. (2)植物吸收的水分,除了少部分用于制造有机物,大部分通过图乙中的〔〕散失.(3)为了验证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图丙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时,使简易天平的两端保持平衡.一段时间后,简易天平的左端将(上升或下降).由此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2、右图表示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蒸腾作用过程,请根据图回答: (1)[1]是,它是根尖的区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的.土壤中 的水依次要经过、、进入[1]细胞的液泡. (2)水被[1]吸收后,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通道是[ ] ,向上运输的动力 是,大部分通过叶中的到达[ ] ,水蒸气由此 排出体外. (3)叶光合作用制造的,则通过植物体中的运输到各器官. 3、如图所示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 (1)在锥形瓶中,除清水外,还应滴几滴,以便于标记观察. (2)实验装置中的枝条应尽可能多带些叶片,主要目的是增强枝条的作用. (3)取两组图示装置,甲组枝条插入红墨水的部分只有树皮,乙组枝条插入红墨水的部分只 有木质部.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脉变红的是组. (4)用清水冲洗从锥形瓶中取出的枝条,然后把该枝条作茎的横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被 染色的部位是木质部中的. 4、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色部位是; (2)从实验中可知,植物体负责运输功能的是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其中导管位于,负责运输,筛管位于,负责运输; (3)纵切枝条,观察发现红色越往上越浅是因为() A、上面水太多,把红色冲淡了 B、上面的红色随水分蒸腾了 C、水分是从下往上动的,越上就越浅 D、这是枝条自身的一个特点,不是水分引起的 (4)如果想使实验效果更快更明显,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放在黑暗环境中 B、放在阳光下照射,加快植物叶片的蒸腾 C、让红黑水的浓度稍大一些 D、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教材分析]:本节是本章的第二节,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植物通过根吸水的知识,在这个基础 上,学习本节的内容。 1、本节的重点是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水在植物体内的运 输途径。 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是学习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的基础,在这里要使学生知道对于生物体,功能是与结构相适应的是普遍现象,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观点。 2、本课的难点是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因为它既是基 础知识的难点,又是培养能力的难点,要让学生理解水分是通过管状的结构导管运输是比较抽象的,在这里让学生通过观察被染色的植物茎的横切和纵切,让学生理解水分是通过管状的结构运输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2、说明水在生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过程与方法:从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究根吸水的具体部位,再通过观察水在茎内运输情形,领会根吸水、茎运输水及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提升:培养学生爱护一草一木,热爱生命的高深情感。 重点: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和水分的运输。

难点:探究水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法,归纳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一)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放大镜、刀片等 3、用种子培养的幼根 4、培养的带叶枝条 (二)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 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植物的生命活动能不能离开水?(无论是细胞的组成,还是细胞的生理活动都需要水,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 导入:植物的生活需要水,那么,水是怎样进入植物体的呢?(板书课题) 活动一探究植物吸水的部位 提问:1、植物吸水的器官是什么?根。 2、移栽幼苗时,如果根损伤太多,幼苗会怎样?为什么?(吸水困难,缺水死亡) 设问:那么,根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呢? [演示]用多媒体展示长出大量根毛的幼根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