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思考的调查报告

关于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思考的调查报告
关于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思考的调查报告

对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思考调查报告

学院:法学院班级:10法四班姓名:覃保长学号:110563010445 据调查得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两极分化趋势和中等收入者比重相对过低(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只占全国人口的18%左右)的情况,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富裕的更加富裕,贫困的更加贫困,社会公平日渐突出的问题已充分体现在收入分配上。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以及大量的低收入者存在的结果导致了消费倾向降低、有效需求不足、消费结构断层、持续发展受阻,同时还会造成社会的畸形分层,致使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当前出现的仇官、仇警、仇富等诸多问题就是明显的反映。现在,对收入分配问题中央高度重视,十六大报告就已正式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改变目前的金字塔型分配格局,努力建立起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从近期来看,它有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的作用;从长远来看,则可以为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社会结构。

收入差距过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包括政策层面、市场层面、地

域层面、人的层面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从政策性因素来看,市场经济中的政策性缺陷是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经济增长成为政府的主要目标,收入差距开始产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快速增长,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却没有建立起来,社会中存在着很多暴富的机会,政府一直没有采取有效方法改善这种局面,导致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肯定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应该看到,部分地区和行业竞争的初始机会是不均等的,如电力、通信、邮政等垄断行业的存在导致宏观、中观层面收入分配差距拉开。收入分配问题实际上包括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两个问题。收入分配不公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并使这个差距不断加大。所以,收入分配不公是现阶段收入分配的首要问题,是收入分配中各种问题的综合表现。人们对收入分配的不满情绪更多地集中在收入分配不公。他们往往把收入分配的问题归结为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垄断行业的垄断利润、获得收入的机会不均等这些方面,人们更加关注收入分配过程和机会的不平等,把现有收入分配问题的矛头都指向分配制度政策性的缺陷。因此,真正地解决好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就必须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为突破口,必须解决政策层面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相关问题

只要是市场经济,收入分配的差异化与收入途径的多元化就是必然发生

的现象。市场经济仍然有由不完全竞争与要素和物品差异带来的收入分配的社会不公,如:产品与要素的非同质化带来的不公正等。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要完善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通机制,生产经营中的公平竞争机制和合理的价格机制。保证要素贡献与要素分配相符合的分配机制的正常运行,使各个行业和劳动者的应有收益得到体现。应完善人力资本培育的合理制度,建立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的稳定机制。现在,技术、管理等要素成为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要使低收入者收入持续而有保证的增加,必须增加其人力资本的竞争力,必须对现有的人力资本培育制度进行变革,促进各项制度的完善,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政府应协调资源,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平等发展的机会。改变因获得资源的机会不均等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况,这种不公状况与市场化的分配制度也是背道而驰的。这就要规范教育的平等机制,保证所有新生劳动力都能接受平等有效的培育,加大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多种形式的物质支持。还要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建立失业人员的人力资本转型和升级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对市场的运作从内因和源头上调节收入分配。如在宏观财政和货币等政策方面,加大对中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选择上,倾斜于经济薄弱地区和西部地区,形成多个发展极。另外,还要重视市场法制化建设,加强对非法收入的监控打击力度。

二、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督和管理

行政垄断的存在,造成了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平等。这些行业中的员工,

不用担心企业的亏损,无论工作的努力程度如何,都可以享受垄断利润,通过行政垄断获得垄断利润,然后再将利润转化为个人收入。而其他企业无论付出多大努力,都只能获得市场竞争后的正常利润,员工也只能得到正常的收入水平。这就导致行政垄断行业的员工和其他企业的员工,在收入分配之初就处在不平等的地位,非市场化的因素是其收入差异的主导。针对行政垄断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政府只有不断消除对非自然垄断性行业的行政垄断,引入竞争,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才能打破垄断,使所有人处在相同的收入分配起点。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动时期,优势产业的交替变化极为频繁。虽然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最终要靠市场机制来完成,但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责任就是制定反垄断法并对垄断行业进行监管。一是制定工资指导线,加大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的职工收入调控力度;二是加强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企业内部机制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三是制定消除垄断引入竞争的法律法规,监督和约束企业行为,确保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四是加强对特殊行业的监管,审计企业利润,完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五是按国际惯例提高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六是创造同等条件促进符合这些行业要求的劳动力合理流入。

三、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通过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使中等收入阶层在这些产业中发展壮大,让多数人进入中等收入阶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

产业格局,这样就会出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上升现象。而这种从业人数的重新整合,就会出现具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利益特点的社会阶层,从而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一个以中等收入者阶层为主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的社会。这样就实现了社会职业结构的转换,即由以蓝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变成以白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产业政策要做到城乡有别:在城市,大力发展包括商业、饮食、服务、旅游、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在农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要进一步推动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拓宽普通劳动者就业门路。通过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吸纳大量人员就业,避免就业机会不平等带来收入不平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要放宽市场准入,改变歧视政策,实现公平竞争。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产力,是改变地方面貌、增强地方实力的重要依托,也是藏富于民、扩展就业途径的有效选择。

四、税收调节

税收制度对做大中等收入群体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作用原理是“限高、促中、提低”。处理好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既维护高收入者的正当利益,又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也会增加起来,在整体收入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收入差距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税收来实现的,通过对高收入者征收高额的个人所得税,进行二次分配,缩小高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这是调节贫富差距

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个人税收方面,应提高个人所得税门槛,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并加强征缴,将过高收入调下来。它主要表现在对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遗产赠予税、物业税、存款利息税、特别消费税等为补充的个人收入税收调节体系的运用上。政府要完善以税收为主的收入再分配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税负机制,保证纳税比率与人们的实际收入挂钩。目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仍是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占税收总额的三分之二左右,这不利于收入差距的合理调节。今后应注重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等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在总体上要提高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福利水平,通过拓宽对奢侈消费品等项目的税基、制定合理的税率和建立有效的征管机制来调低过高的收入。还要加强审计和监督力度,严肃税收法制,防止各种方式的偷税漏税,保证税收调节可以真正的改善低收入者现状,增大对偷税漏税者的惩罚力度,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五、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高收入者可以将收入转化为各种享受型消费,而低收入者甚至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因而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缓解收入差距过大带来的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注弱势群体,要强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对个人收入差距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对低收入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最低教育保障、最低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可以促使人们互助互济,形成良好的社

会风貌,促进实现公平目标。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起步建立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都很不完善,资金的筹集方法也十分单一,发放的范围也不尽合理,对劳动者的覆盖率比较低,相当数量的低收入者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现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日益增多以及农村贫困人口还大量存在,针对这种现状,政府应该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完善“低保”制度,使所有低收入者都可以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只有这样,才可以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引起这些人生活情况恶化。还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维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通过社会集资或其他途径,建立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救助机构。

总之,政策性因素是收入差距过大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采取若干切实有效措施。只有这样,这一情况才能得到根本改变,社会公平才能得以实现。

我国收入差距大的原因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1)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收入差 距扩大的直接原因。首先,改革开放以前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抑制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导致了共同贫穷。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了包括分配体制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打破传统体制以及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以激发社会经济活力,这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其次,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从我国改革的轨迹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一直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市场经济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价值规律为基本规律的市场经济具有使收入差距扩大的内在倾向. 第三,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收入差距更趋扩大。(2)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基本原因。(3)对收入分配的调控特别是对高收入者的调控尚不完善、不到位,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4)历史和自然等原因也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不可忽视的因素。(5)少数人因不合理甚至非法收入而暴富。 我们认为,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由于体制和政策不够合理等主要原因所导致的。 (一)收入分配明显向城镇倾斜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此相适应,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通过工业产品定价、农产品统购派购等政策,形成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提取了大量农业剩余价值;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又确立了以城市征收制度为一元、农村征收制度为另一元的城乡隔绝的“二元”税制结构,农民的税负偏重。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城乡税制的“二元”结构,直接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拉大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居民收入呈东、中、西递减现象,这固然有区位环境、基础条件等历史因素,但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由东向西的经济推进序列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有着直接关系。这些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倾斜的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客观上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三)行政垄断行业收入大大高于其他行业,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许多行业陆续走向市场,既得利益和职工个人收入主要由其市场竞争力所决定。而一些因政府限制市场准入造成的行政垄断行业,诸如电力、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等,凭借其垄断特权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职工的收入水平是其他行业无法相比的。 (四)分配政策缺位导致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两极分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依靠诚实劳动勤劳致富者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因条件不足、能力不济、机会不均等而难以摆脱困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同时,由于税收调节不到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过高的个人收入得不到有效调控,过低收入者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不仅如此,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法制建设滞后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少数人“钻政策空子”,获取大量非法收入,拉大了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关词】城乡收入差距不利影响对策 一、城乡居民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及不利影响 1、城乡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全国基尼系数快速扩大。我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8,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进入分配不公平的区间。如果虑我国社会城乡二分割的因素,再加上隐性收入、色收入、非法收入等因素,我国实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超过0.5。 (2)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速扩大。1978—2007年,城乡居民绝对差由209.7元增加9645.4元,均增325.4元;相对差距由2.57∶1增加到3.331,年均增3%。如果把农民用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福也考虑进来,城乡居民的实收入差距为6∶1。 (3)在缩小城乡民收入差距方面政策果不明显。改革开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和城乡距问题,2002—2007,中央财政加大对农农村投入,用于“农”的支出累计1.6万亿元。2006年在全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业特产税,2007年全国农村免除义务育阶段的学杂费,惠1.5亿农村中小家庭,这些政策在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上起到较显著的作用。但是,由这些政策具有暂时性、不稳定性,上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内在缺,导致政策效果并明显。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产生的不利影响 (1)由于村居民收入水平偏,许多农村居民因为得不到与其献相应的报酬而使劳动力由农向城镇流动,导致部分耕地闲置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缺位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少农村居民为了快速摆贫困,不惜以身试法,走了违法犯罪道路,影响社会稳定败坏了社会风气。(2)长期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农民怨声载道,直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供的稳定增长,易引起社会不安增加投资者的心理成;降低农村居民劳动的积极;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提高劳动生率。 (3)成马太效应,富者越富、贫者越。城乡居民收入差扩大,使农村居民位更低、机会更少,人力资源不仅得不到应有开,甚至出现相对和绝对地萎缩而由此导致农村居民产生消费性缩倾向,不利于促进农村济发展,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全面、调、可持续发展。 二、缩小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意义 1、缩小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社会义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的质要求 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真正的共享社会发展局面,社会成员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入差距,有80%多的人还处中低收入水平,要广大群众普遍享受经济会发展成果、逐步迈向共同裕,必然要求我们缩小城乡居民收差距。 2、缩小城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为经济续增长提供不竭动力 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而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必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有统计表明消费平均每增加1%,GDP就会相应平均增加0.755%。缩小城乡居民收入距、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将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有利于摆脱制于人的危险和陷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总的说,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和完善这一分配制度的总取向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从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应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高效率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来实现,实现公平则主要依靠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①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 ③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3.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客观经济根据是:①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②按要素分配的政策; ③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所造成的优胜劣汰。 4.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以激发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也就是说,要形成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各种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竞相汇聚,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5.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1)当前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 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2)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①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

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问题。无论是从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发展后劲着眼,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和谐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问题着力加以解决。本文通过对比河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分析收入差距的成因,对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一些探索意见,供领导参考。 一、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71.5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9%,是1980年的3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806.95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5%,是1980年的30倍。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民收入增长 自1980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年为477.6元,

到2009年达到17175元,提高了36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1.3元增加到5153元,增加了27倍;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年为365.0元,到2009年达到14371.56元,提高了39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60.78元增加到4806.95元,增加了30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从全国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平均不到3年提高1千元,而农村居民则需要9年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之势。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同)由1980年2.50∶1扩大到2009年的3.33∶1,同期河南由2.57∶1扩大到2.97∶1。 城乡居民收入与收入比变化情况表 单位: 元

关于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思考的调查报告

对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思考调查报告 学院:法学院班级:10法四班姓名:覃保长学号:110563010445 据调查得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两极分化趋势和中等收入者比重相对过低(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只占全国人口的18%左右)的情况,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富裕的更加富裕,贫困的更加贫困,社会公平日渐突出的问题已充分体现在收入分配上。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以及大量的低收入者存在的结果导致了消费倾向降低、有效需求不足、消费结构断层、持续发展受阻,同时还会造成社会的畸形分层,致使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当前出现的仇官、仇警、仇富等诸多问题就是明显的反映。现在,对收入分配问题中央高度重视,十六大报告就已正式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改变目前的金字塔型分配格局,努力建立起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从近期来看,它有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的作用;从长远来看,则可以为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社会结构。 收入差距过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包括政策层面、市场层面、地

域层面、人的层面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从政策性因素来看,市场经济中的政策性缺陷是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经济增长成为政府的主要目标,收入差距开始产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快速增长,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却没有建立起来,社会中存在着很多暴富的机会,政府一直没有采取有效方法改善这种局面,导致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肯定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应该看到,部分地区和行业竞争的初始机会是不均等的,如电力、通信、邮政等垄断行业的存在导致宏观、中观层面收入分配差距拉开。收入分配问题实际上包括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两个问题。收入分配不公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并使这个差距不断加大。所以,收入分配不公是现阶段收入分配的首要问题,是收入分配中各种问题的综合表现。人们对收入分配的不满情绪更多地集中在收入分配不公。他们往往把收入分配的问题归结为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垄断行业的垄断利润、获得收入的机会不均等这些方面,人们更加关注收入分配过程和机会的不平等,把现有收入分配问题的矛头都指向分配制度政策性的缺陷。因此,真正地解决好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就必须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为突破口,必须解决政策层面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相关问题 只要是市场经济,收入分配的差异化与收入途径的多元化就是必然发生

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收入差距的基本概念界定 本文所指的收入并不仅限于人们的货币化、账面化收入,也包括人们的隐性收入如从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中得到的利益等难以货币化账面化的收入。由此可以引申出本文的收入差距的定义:在某一阶段、某个特定区域范围内,由于社会、经济及自然、历史等因素,造成了不同人之间显性收入及隐性收入等不同性质的收入所构成的总体收入不相同的现象,人与人总体收入之间的差距通常称为收入差距。本文中所讨论的收入差距扩大指的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人们的收入差距都有日渐扩大的趋势。 通常用来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最多只能说是对收入分布的平均程度的衡量,并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否。因为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涉及的并不只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更涉及到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各个方面,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量化的指标。同时,虽然基尼系数并不能衡量非货币形式的收入,但是由于分析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基尼系数的高度代表性,所以基尼系数任然可以对收入差距的近似衡量指标。 二、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居民收入分配中明显存在着收入差距的拉大,这种收入差距不仅会因为存在量上是否适度,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会不同,而且在质上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收入差距,其发生的影响也是根本不同的。一种是伴随改革的深化,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带后富,逐步拉开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这种收入差距是合理的,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另一种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制度、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等导致的不合理收入差距,这种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起着消极的负面影响。下面主要就从消费增长、投资增长和对外贸易发展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了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收入差距扩大对消费增长的影响 收入差距扩大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收入差距扩大,将会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低收入者和中等收入者在国民收入中的所占份额下降,从而直接减少他们的消费数量,导致他们的生活水平下降,引起群众

中央电大会计本科05任务—收入差距过大的症结(含参考文献)

一、论述题 收入差距过大的症结 目的:这是一道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效率和公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理清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理论,理解我国实施经济发展政策的背景和时机,增加理解经济发展理论的同时,加深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理解,在工作中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目前,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不少学者就指出,我国居民收入的整体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0这一公认警戒线。在那以后,情况并没有改善,基尼系数近年来进一步上升到0.45-0.50的高水平。 近来,有些人把收入差距的这种不正常的扩大,归因于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和中国领导80年代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针。他们说,市场化改革过分强调效率,导致贫富差别扩大和平等的受损;他们的具体主张,则是限制企业主、中高层经理人员、专业人员等“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对其课征高额累进税。 吴敬琏则认为,上述分析是缺乏根据的,据此提出的对策更存在方向性的问题。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针对计划经济时代占有统治地位、上世纪80年代仍旧有广泛影响的平均主义思想提出的。当时,平均主义不但在国有企业中造成消极影响,而且对农民和民营企业创业致富构成了严重的思想障碍。旗帜鲜明地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对于拨乱反正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针导致贫富悬殊的人们的逻辑,是把公平和效率对立起来,宣称平等和效率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负相关关系。 平等和效率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最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平等与效率——一个巨大的权衡》一书中提出的。然而奥肯在书中说得很清楚,他所考察的,是结果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机会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前者的确是负相关的,后者却不是负相关。机会平等使有才能的人有动力、有可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有利于效率的提高。而机会不平等会抑制人们

收入差距与犯罪率实证研究

收入差距与犯罪率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对中国1978-2008 年间收入分配对犯罪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发现,全国间的收入差距对犯罪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容易造成社会紧张,穷人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社会产生不满,地位的不公平感导致穷人可能通过犯罪来提高自身满足度,由此可能引致低地位的人犯罪。从经济学视角看,穷人犯罪的机会成本低,而同时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富人的财富给穷人创造了非常多的机会,如果穷人将时间更多的配置在非法活动上,其收益可能会更高,因此,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鼓励了穷人从事更多的犯罪活动. 关 键 词: 收入差距 犯罪率 一、文献综述 自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开始大量利用计量方法对犯罪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广泛考察了各种宏观经济因素如收入分配、失业、教育等对一国犯罪率的影响,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此同时犯罪率也急剧上升。1978 年全国的犯罪总数为五十多万起,到2005 年犯罪总数达到了四百六十八万多起,是1978 年犯罪总数的8.7 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因素变化对我国的犯罪率到底是否造成了影响?如果对犯罪造成了影响,不同因素的影响各自有多大?哪些是影响犯罪的关键?国内对这些问题的定量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的。本文试图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国民教育状况、城市化等对犯罪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二、模型、变量描述 (一)模型设定 (1)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单位根检验的方法通常有DF 检验法、PP 检验法和ADF 检验法(Augmented DF Test)。由于理论和实践上的原因,人们通常使用ADF 检验法,其模型为: 模型Ⅰ(无常数项、无趋势项) △y t = (ρ-1) y t-1+ ∑=m i 1δi △y t-i +εi (1) 模型Ⅱ(有常数项、无趋势项)△y t =β1+(ρ-1) y t-1+ ∑=m i 1δi △y t-i +εi (2) 模型Ⅲ(有常数项、有趋势项)△y t =β1+β2t+(ρ-1) y t-1+ ∑=m i 1δi △y t-i +εi (3) 其中,{εt }为白噪声。△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原假设为H 0:ρ=1,即{ y t }有一个单位根(非平稳)。T 为时间趋势因素。若ADF 值小于Mackinnon 临界值,则序列是平稳的,否则是不平稳的。单位根检验最佳滞后阶数按照AIC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准则确定,AIC 值越小,则滞后阶数越佳。由于实际经济问题的复杂性,我们采用三种检验类型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

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 (***********) (*************系 ** ** ******)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成为制约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教育投资,经济发展,政策等因素也是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文章就分析以上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并就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出一些建议措施,寻找缩小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新思路。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策 Cause of the Widening Urban-rural Gap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its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 ********* (***********) (***************************************************************) Abstract:The rural-urban income gap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bstacle restric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iZhou province, presence of dualistic economic structure is root cause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too large in GuiZhou provinc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other factors are also important causes of increasing urban-rural income gap. Article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n the basis of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too larg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overall planning of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narrowing the rural-urban gap has made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looking for new thinking on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Keywords:income residents; gap; expand ;countermeasures 一、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一)贵州省城镇居民收入明显大于农村居民收入 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515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同年贵州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793.3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005.4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59:1,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的1.4倍。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2010年贵州省城镇居民收入从947.14元提高到14 142.74元,增长14.9倍;农村居民

浅析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及解决思路

浅析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及解决思路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收入差距日趋明显。收入差距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本文从收入差距拉大对民间投资和国内消费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投资需求,消费需求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持续高速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有日趋扩大的趋势,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收入差距扩大会影响国内消费需求与民间投资需求,其中消费需求是最深层的需求,而投资需求则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速度的最显著因素。本文将按照收入差距对影响民间投资和国内消费两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一、对民间投资需求的抑制 收入差距的增大对民间投资需求的抑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一部分暴富群体中,收入来源中许多部分属非法收入,如贪污受贿、非法所得,这些非法收入大都被占有者以隐蔽方式隐藏或储蓄起来,而不敢公开用于个人投资支出。 2、民间个人投资有功利性与自发性的特点,在获利集团能够通过权力与资源垄断、投机行为等较轻松便利方式获取巨额财富的情况下,他们会规避对具有一定市场风险尤其是对具有一定的经营技术操作困难的实业进行投资。 3、收入分化加剧,意味着中低收人阶层占有的总收入增量中的比例越来越小。这样,即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投资愿望,也会力不从心。一则没有能力投资,实业性投资必须有相当高的资金积累基础,而自发消费与强迫储蓄耗去了中低收入阶层的绝大部分收人。二则中低收入阶层承担不起投资风险。 4、收人分配分化还会导致占居民总数大部分的中低收人阶层的消费水平下降从而总消费水平下降,消费需求不足又是投资需求不足的直接的重要的根源,因为存货的增加会以乘数效应的方式引起投资需求的萎缩。 二、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 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它在总需求中占有较大比例,还因为它是决定其他需求的直接因素,收入差距拉大对消费需求的消极影响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收入差距拉大,中低收入阶层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日益减少且不稳定性在增加。一方面使他们的预期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使他们的预期支出水平提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原因及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原因及对策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几年的GDP增长率排在世界首位,2007年的GDP总量排在世界第四位。但我们在充分肯定已有成就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它是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不相符的,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背离的。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是由许多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共同造成,其中,与国家的收入分配政策密切相关。 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收入分配政策因素分析 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改革收入分配政策,以满足社会各因素分享经济发展利益的要求,并提高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劳动者的积极性受挫、社会需求不足等。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大问题,直接影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在初次分配领域 1.以效率为先的政策 改革开放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经济发展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每人都可以分到“蛋糕”,但由于份量太小,使得大家都吃不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适当调整所有制形式,允许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存在,与此相适应,在收入分配上允许先富,先富带动后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生产要素参与社会分配,这一系列体现效率优先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社会的积极性,使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人们的个人能力、勤劳程度、对社会生产要素占有量以及地区、行业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又由于积累优势,产生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使得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2.工资性收入较低,工资增长较慢 我国的初次分配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工资收入占GDP比重较低,工资增长较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但我国居民的工资增长却没有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如表1所示,我国1978年的分配率为15.6%,此后整体呈下降趋势,到2006年分配率为10.9,而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率普遍在54%-65%之间。 (1)在我国,工资性收入在收入构成中占60%以上的比例,工资报酬的多少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我国现在的工资收入水平比较低,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发展速度,使国民无法分享国家经济发展的利益,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以低工资去追求高经济发展的模式,会加剧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低工资意味着低劳动力成本,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使得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更大量地转化为

贫富差距危害

收入差距过大的危害 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工业 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 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国,在一定时期出现收入差 距的扩大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收入差距 过大,出现两极分化,就会影响社会公平,带来严 重危害。 (一)贫富差距过大,会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削弱党的执政基础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们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j 了更好更陕地实现共同富裕。但事实上已经j 富的越富,贫的越贫的现象。如果听任利益分化 不断扩大,就会造成两极分化,这与社会主义本质 是相违背的。贫富差距扩大,并在富豪之中混杂 部分侵吞改革成果的富者,恶化了分配关系,削弱 了政府的凝聚力,加剧了人们各自对社会贡献与 所得不相符的矛盾心态。尤其是我国历史上有具 有平均主义色彩的传统分配体制,广大群众对收 入不公的承受能力是非常脆弱的。过度的贫富悬 殊,对于公民心理承受力是一个冲击,造成人们的 心理失衡,心理失衡严重将导致仇富、报复社会等

行为,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削弱党的执政基础。, (二)贫富差距过大阻碍经济的发展 贫富差距过大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制约经济 的持续增长。我们知道,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和消费合称内需,出口称为外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已达到60%以上,经济呈现明显的外需拉动特征;同时,投资热潮不断涌动,全社会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持续攀升,2005年初已逼近55%。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居民消费在GDP 中所占比重却连创新低,2005年前三个季度分别为48%、43%、42%。可以说,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三驾马车当中的一匹“跛马”。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如果没有消费需求做引导的话。经济增长的后劲就会不足。因此,消费率的持续走低成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大隐患。消费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利益差距的过度分化。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购买力水平就下降。因为少数人掌握、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而他们边际消费倾向减少,该买的都买了,基本需求已经满足,消费水平在提高到一定程度之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作者:李亚玲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难题,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已成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政策因素、人口因素、教育因素、信息因素和农业生产因素。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需要针对以上几个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180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1]。这段表述充分说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中国的发展将始终存在障碍。从经济角度看,由于收入分配不公,收入相对较低者的劳动积极性会大大减退,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角度看,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否,如果收入分配问题得不到改善,极有可能激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这些可预见的后果都迫切要求政府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逐步攀升。相较于1978年,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5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52.2倍。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提升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使中国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综观图1,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加到21 809.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6 977.3元,增幅明显小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57倍扩大为3.16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图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比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与对策

2001年12月第15卷第6期 华 东 经 济 管 理 E ast China E conomic Management Dec.,2001 Vol.15,No.6 [收稿日期] 2001—10—11 [作者简介] 董建文(1955— ),男,副教授。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与对策 董建文 (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摘要]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由权力资本、城乡分割、地方垄断、行业垄断以及灰色收入所造成的 机会不平等,是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基本原因。当前应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关键词]居民收入;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机会不平等 [中图分类号]F0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01)06—0013—05 C ause of large income gap bet w een Chinese resident and countermeasures DON G Jian 2wen (S handong Economic M anagement Cadre πs College ,Jinan 250014,China )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residents πincome gap is too large.The unequal opportunity caused by power capital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the local monopoly ,the professional monopoly as well as the ‘gray ’income is the basic reason for too large income gap of our residents.Now we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isproblem of too large income gap.K ey w ords :the residents πincome ;income gap ;gini coefficient ;unequal opportunity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分配领域中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收入分配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效地调控收入分配差距,是直接关系到能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收入差距的一个数量化指标是基尼系数,它以家庭为衡量单位。此系数介于0到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社会成员之间相对收入差距越大。通常认为,基尼系数在012-013之间为比较平均,013-014之间为比较合理, 014-015之间为差距过大,015以上为差距悬殊,极易出现 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一般说来基尼系数高低与国家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基尼系数越高,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一般低于发达国家。但我国城乡居民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145,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达0135,均高于013左右的世界平均基尼系数标准,收入差距脱离经济发展水平表现畸高,与经济发达程度不相吻合。 事实上,0145的基尼系数,仍可能低估了实际的收入差距水平。因为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往往被高估,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则通常会被低估。例如:农民家庭有相当一部分收入必须用于来年的生产性投入,真正可供消费的收入实际上更低;城市高收入群体的住房等非货币福利收入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且没有被统计到个人收入之内。0145甚至更高的基尼 系数,一方面,说明改革之初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得到了真正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又表明中国 已成为世界上40个收入差距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基尼系数为014)的国家和地区之一,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过大。 其一,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198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是1186倍,1997年上升到2147倍。而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 都小于116,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三个国家超过了2。按照国际的一般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 DP 为800—1000美元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收入的117倍,但我国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呈不断增大的趋势。 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纯收入的3517%,比1997年的4015%下降了418个百分点;农村人 均消费支出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3141%,比1997年的38161%下降了512个百分点。1997至2000年,我国农民收入经历了连续四年的负增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已 达到315:1,如果包括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的内容(如城镇的人均公共设施占有水平、城镇的人均隐性福利供给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其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以农村居民收入为例,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华南地区与最低的西北地区相比,绝对差距为221元,相对差距两者的比值为1168:1;到2000年,最高的华东地区与最低的西北地区绝对差距达到1774元,扣除物价

浅谈收入差距过大危害

浅谈收入差距过大的危害性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是收人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这种贫富差距过大主要表现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个人差距等四个方面。表现在基尼系数上,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不断扩大,我国已经是世界上40个收人分配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之一。收人差距的扩大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国,在一定时期出现收人差距的扩大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收人差距过大,出现两极分化,就会影响社会公平,带来严重危害。

(一)收入差距拉大动摇了诚实劳动的思想。当人们的收入过大,人民目睹了太多的非法致富、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当权者很难从现实中用诚实劳动的高尚思想教育人民并要求他们效仿。而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开始在思想上与行动上藐视和不相信诚实劳动,会引发不可估量的后果。 (二)收入差距拉大加剧了社会结构的分化。改革三十多年来,社会各阶层获利的程度不一样,由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阶层。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利益结构和分层结构之下,已经开始形成社会分化的动力系统,在这个动力系统的推动之下,在未来的若干年中,社会阶层将会呈进一步分化的趋势,加剧了社会结构的分化,并由此构成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因此,社会差距的拉大,加剧社会结构的分化,引起各种社会矛盾。 (三)收入差距过大,会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削弱党的执政基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但事实上已经存在富的越富,贫的越贫的现象。如果听任利益分化不断扩大,就会造成两极分化,这与社会主义本质是相违背的。贫富差距扩大,并在富豪之中混杂部分侵吞改革成果的富者,恶化了分配关系,削弱了政府的凝聚力,加剧了人们各自对社会贡献与所得不相符的矛盾心态。尤其是我国历史上有具有平均主义色彩的传统分配体制,广大群众对收人不公的承受能力是非常脆弱的。过度的贫富悬殊,对于公民心理承受力是一个冲击,造成人们的心理失衡,心理失衡严重将导致仇富、报复社会等行为,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削弱党的执政基础。 (四)收入差距过大阻碍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过大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制约经

世界性贫富差距扩大及其原因分析

世界性贫富差距扩大及其原因分析 孙兰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是世界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性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的时期。少数富翁富得可抵国,多数穷人穷得难以生存,这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之一。 一、世界性的贫富差距扩大 1、世界财富急剧向少数人聚集。 当今世界的贫富差距已扩大到这种地步:1996年世界上358位最富的人拥有的财产超过全球近一半人口年收入的总和;1998年世界上最富的225人(其中60人是美国人)拥有1万亿美元财产,相当于世界最贫穷的25亿人的全部收入;全球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销接近24万亿美元,最富的1/5人口消费占86%,最穷的1/5人口消费只占1%,相关86倍。世界上最富的15人的资产超过撒哈拉以南非洲所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 2、全世界贫困人口增加和生存条件恶化。 全球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按世界最贫穷国家衡量贫困的标准)的贫困人口,1993年大约是13亿;目前15亿人,5年多的时间里增加了2亿。90年代初,由于缺乏就业机会,全世界有1/3(约4亿)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贫困之中。城市贫困人口最集中的是亚洲,而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非洲城市的贫困人口所占比例最高,占41%。世界城市人口以每周100万人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00年城市穷人将增加到10亿。 3、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差距扩大。 199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力开发"年度报告显示,工业化国家的人均年收入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从1960年到1993年期间增大了两倍,即从5700美元增加到15400美元。据1999年9月15日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世界前10位经济大国排名,美国仍居第一;瑞士以1998年人均年收入4万美元保持世界首富之位。人均年收入100美元的埃塞俄比亚排名最后。人均年收入380美元以下的国家59个;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的48个国家,有33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 姓名: 学号: 院系: 年级: 专业: 宿舍地址: 电话号码: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 摘要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既有制度上的如国家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也有非制度上的比如人力资本的差异等各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收入差距农村制度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城乡收入差距在1978年至1984年呈逐步缩小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2. 39,1984年为1. 76,六年间收入差距倍数缩小了26. 37,平均每年缩小4. 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的,特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村长期以来被抑制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1985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城镇的逐步展开,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扩大。1985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1. 72, 1995年扩大至2. 47倍,2001年进一步扩大到2. 9倍。如果考虑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福利以及兼职收入、灰色收入等隐形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会更大。 按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 6,只有二个国家超过2,中国是其中之一。我国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在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个类似的国家。即使按照货币收入比较,城乡收入差距比中国更大的国家只有南非和津巴布韦两个国家。但是,如果把实物性收入和补贴都算入个人收入部分,那么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许可居世界第一。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新特点 ①城乡居民的显性收入差距低于实际收入差距 从前面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在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时都是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作比较,这样得到的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并不能客观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其原因在于,两者在统计口径、城乡体制以及统计范围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实际是上低估了城乡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