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中政治第4课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学案人教版必修4.doc

2021学年高中政治第4课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学案人教版必修4.doc
2021学年高中政治第4课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学案人教版必修4.doc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本单元主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通过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这三方面内容构成了本单元最基本的知识目标。

从能力目标来说,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意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增强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牢固树立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坚定真理的信念。

总之,本单元探讨世界的本质,告诉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内容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因此,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同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为此,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本单元的基本结构是: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综合探究)。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

学海导航·学情展示

问题导引核心素养

1.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如何理解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2.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科学精神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法治意识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公共参与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政治认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知识梳理·自主研析

┃┃自主预习■

知识点1 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知识点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知识点3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依赖于物质。

思维拓展: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2)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世界统一于物质;(5)世界是物质的。这几种说法的含义是相同的。

┃┃预习自测■

1.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A )

①《生活与哲学》课本

②抗震救灾精神

③青藏铁路上飞驰的列车

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物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哲学上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生活中看到的都是物质现象,是物质的具体形态,①③项符合题意;

②④项属于意识范畴,与题意不符。

2.之所以说“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因为( B )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受人类的影响

B.人类产生前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C.人类能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

D.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相处

[解析] 之所以说“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因为无论人类产生前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自然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B符合题意;有了人类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A 说法错误;人类能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必须以承认自然物的客观性为前提,C 与题意不符;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相处不是“自然界是客观的”的原因,D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B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解析]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况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由此可见,B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正确表述,符合题目要求,故可以入选;A、C、D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

知识构建·条分缕析

知识整合核心要点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

观实在。

2.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派

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

它的物质性。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观点案例资料 1、对世界本原得不同理解 观点1 德谟克利特得“原子” 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得灵魂在内,都就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得物质粒子组成得。原子就是永恒得,由原子所组成得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就是永恒得。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原子得数量就是无限多得,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得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与位置得区别。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得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与位置上得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得性质。虚空就是原子运动得地方,就是“非存在”。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得“物体”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就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得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与《利维坦》等。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得观点与几何学得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得哲学体系。 “物体”就是霍布斯哲学体系得基本范畴。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得只有物质所构成得物体。她说:“哲学得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得材料,乃就是每一个这样得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得思考,指导它同别得物体加以比较,或者就是,这种物体就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得,也就就是说,它得产生或特性我们就是可以认识得”。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得定义。她说:“物体就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得东西,与空间得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得广延”。显然,霍布斯所说得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得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霍布斯所说得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物质概念。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得方形”一样荒谬。 观点3 “存在就就是被感知”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得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

高中政治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习题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美丽中国绿色发展 ①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放眼“十三五”乃至未来一个较长时期,绿色发展是富国惠民的重大战略,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和谐繁荣、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设问】分析“美丽中国、绿色发展”是如何体现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 第一步:获取信息,调动知识 第二步: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分析 答案:(1)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表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绿色发展是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尊重自然的体现。

一、选择题 1.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探究这些事物的属性和本质,它们( ) 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B.不存在共同的属性和特征 C.都具有主动创造性D.不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解析: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探究这些事物的属性和本质,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A正确且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C不符合题意;D是不可知论,说法错误。 答案:A 2.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 ①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②物质是对一切现象共性的反映③物质是运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①说法正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④说法正确;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②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说法错误。 答案:C 3.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改变的。”这句话的片面性在于( ) A.看到了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可以改变的 B.承认了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联系 C.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混为一谈 D.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解析:哲学上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纸箱、树木、家具、纸张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主要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题目并没否认这一点,所以D是错误的。选项A、B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2.1《世界的物质性》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四册)

统编版(2019)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2.1世界的物质性 必备知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关键能力:能够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全面理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教学重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教学难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提前熟悉课本知识 1、导入新课 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来的?我们曾经听过很多关于世界怎么来的,世界是什么组成的神话故事,有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吗? 1、希腊神话混沌之神卡厄斯(Chaos):在希腊神话中,宇宙形成之初,是一片混沌,而卡厄斯,便是这个混沌虚空的名字。卡厄斯并不是创世神,但一切皆从混沌卡厄斯开始。那时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世界处于天地未成的混沌时期,宇宙间的元素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它的形状不可描述;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随后卡厄斯依靠无性繁殖从自身内部诞生了大地之神盖亚(Gaia)、地狱深渊神塔耳塔洛斯(Tartarus)、黑暗之神俄瑞玻斯(Erebus)、黑夜女神尼克斯(Nyx)和爱神厄洛斯(Eros)五大创世神,世界由此开始。 2、希腊神话大地之神盖娅(Gaea),又称大地之母,是众神之母,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亦是希腊神话中最早出现的神。在开天辟地时,盖亚由混沌之神(Chaos)所生。盖娅生了生了天空-即天神乌拉诺斯(Uranus);海洋——即海神彭透斯(Pontus);山脉-即山神乌瑞亚(Ourea)。接着盖娅她又和两位儿子天空、海洋结合诞生了第二代神系:和天神生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学案6:4.1 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 『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重点难点: 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学法指导: 自主阅读课本,梳理体系,完成预习自测,思考探究问题,做好小组发言准备。1学时完成。预习自测: 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____________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它们都是____________的组成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____________的活动。 2.物质概念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指不____________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__。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 (3)物质与具体形态的物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____________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____________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____________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_______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____________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____________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____________,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三者都是____________的要素。这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

第四课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随堂检测-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含解析)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随堂检测:世界的物质性 1.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2.科学家们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方面的理论研究,为人类打开了“异物质”这扇未知世界的 大门,这些物质拥有假想的奇异特性。从哲学上讲,这里的“异物质”( ) A.是不同于哲学“物质”的另一种客观实在 B.只是一种观念中的存在,并非现实的存在 C.只是哲学“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而已 D.概括了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 3.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倾心畅谈,大杯痛饮。我希望长河悠远,岁月无痕,大地不老,阳光普照。从哲学角度看( )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④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4.下图是某同学在听课时所写的课堂笔记。下列说法能够依次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的是()

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A.④③②① B.①②④③ C.④①③② D.②①④③ 5.杭州市委书记赴富阳区督办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重点信访件。他强调,要坚决贯彻中央环保督察组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立督立行立改, 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展绿色产业、美丽经济,标本兼治解决环保突出问题。其哲学依据是( ) ①人类可以改变和征服自然 ②自然界是物质的,要尊重自然 ③改造自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出发点 ④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人们曾经普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并非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是超越了自然。但达尔文指出,人类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偶然产物,是大自然的产物。这给人文领域带来了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是对封建神权的巨大挑战。由此可见,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 ①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②佐证了自然界的物质性 ③是推动哲学发展的基础 ④是解放人类思想的关键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诗句蕴

2021学年高中政治第4课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学案人教版必修4.doc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本单元主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通过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这三方面内容构成了本单元最基本的知识目标。 从能力目标来说,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意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增强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牢固树立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坚定真理的信念。 总之,本单元探讨世界的本质,告诉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内容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因此,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同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为此,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本单元的基本结构是: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综合探究)。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 学海导航·学情展示 问题导引核心素养 1.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如何理解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2.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科学精神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法治意识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公共参与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政治认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着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多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直观性;四是不彻底性。 (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

世界的物质性

4.1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难点: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对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为什么说这些论述是有价值的呢?(这些论述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物质,也就是承认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和诸神。)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质呢?我们先来看看物质的概念。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通俗地说,不管我们怎么想,它都是客观地存在,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产生而产生,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消失而消失。说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比如我们窗外的高山、树木,不管你看到不看到,它们都耸立在那里,是不会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不是虚无飘渺的,它能为我们所感觉出来。说明:物质是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所认识的这就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高山、树木,我们能够感觉到它、能看到它。任何事物都具有被人认识的属性,世界上没有不能被人认识的事物,只有暂时没有被认识的事物。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自然界中,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以外,还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或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判定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只要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比如“场”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通过实验,我们能证明它客观存在着,具有客观实在性。 易混点: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1)“客观实在性”——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2)“客观存在”=物质现象+精神、意识现象

高中思想政治《世界的物质性(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开始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课堂】同学们,大家知道,咱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咱们的祖先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足以让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我们的祖先除了创造了辉煌的成也创造了很多神话故事(同时展示PPT1)。这是真的吗?(不是)那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下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展示PPT2)(同时板书:4.1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展示PPT2) 1. 理解物质的含义 2. 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是咱们本框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自己读一下。(学生读完)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理解物质的含义,是本框的难点;本框的第二个学习目标: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三个学习目标:运用所学

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是咱们本框的重点。【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难点:物质的含义及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课堂精讲】同学们,这是什么?(手里拿个棒棒糖)(学生说:棒棒糖)大家都认识。这就说明棒棒糖是能被人认识的,也就是能为人的意识反映的。(点一下PPT4)。(把棒棒糖放进手心里)现在你还能看见它了吗?(学生说:看不见。)你看不见它是不是它就不存在了呢?(学生说:不是。)所以不管你看的见他还看不见它都存在,它的存在是不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学生说:是。)(点一下PPT4)棒棒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它是客观实在的。(点一下PPT4)好,同学们放眼望去,你还能看到哪些东西是客观实在的?(学生四处张望)好,同学们一块说一下。(学生各说各的)那么,你看不到的东西它是否就不存在呢?(稍停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观 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一元论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运动和静止 运动: 运动时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与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二、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静止: 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由以下两种情形: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横位置的移动;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与旧唯物之一、唯心主义的不同,不仅在于提出了正确的哲学物质观,而且在于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严肃哦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教案:2.1世界的物质性

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2.1世界的物质性 必备知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关键能力:能够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全面理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教学重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教学难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提前熟悉课本知识 1、导入新课 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来的?我们曾经听过很多关于世界怎么来的,世界是什么组成的神话故事,有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吗? 1、希腊神话混沌之神卡厄斯(Chaos):在希腊神话中,宇宙形成之初,是一片混沌,而卡厄斯,便是这个混沌虚空的名字。卡厄斯并不是创世神,但一切皆从混沌卡厄斯开始。那时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世界处于天地未成的混沌时期,宇宙间的元素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它的形状不可描述;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随后卡厄斯依靠无性繁殖从自身内部诞生了大地之神盖亚(Gaia)、地狱深渊神塔耳塔洛斯(Tartarus)、黑暗之神俄瑞玻斯(Erebus)、黑夜女神尼克斯(Nyx)和爱神厄洛斯(Eros)五大创世神,世界由此开始。 2、希腊神话大地之神盖娅(Gaea),又称大地之母,是众神之母,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亦是希腊神话中最早出现的神。在开天辟地时,盖亚由混沌之神(Chaos)所生。盖娅生了生了天空-即天神乌拉诺斯(Uranus);海洋——即海神彭透斯(Pontus);山脉-即山神乌瑞亚(Ourea)。接着盖娅她又和两位儿子天空、海洋结合诞生了第二代神系:和天神生了十二位(六男六女)泰坦巨神(Titans),分别代表世界最初的些事物(日、月、天、时间、正义、记忆等),三个独眼巨神和三个百臂巨神。和海神生了五个孩子,分别代表不同的海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试题及答案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7.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导学案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班级: 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地球起源与演变的探索 每过一年,大家都要长大一岁。一年,对我们大家来说是个比较长的时间,可是这在地球的历史上,简直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地质学家发现:覆盖在原始地壳上的层层叠叠的岩层,是一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大书”,地质学上叫做地层。地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地到达地表。一般来说,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越靠近地层上部的岩层形成的年代越短。地层好比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一本书,地层中的岩石和化石就像这本书中的文字。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古老岩石的测定,人们得知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 依照人类历史划分朝代的办法,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 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 特征。 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 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些秃山。这时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距今24亿年-6亿年的元古代。这时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到了晚期,地球上岀现了大片陆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时代,这时岀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距今6亿年一2.5亿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这时,海洋中岀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并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比赛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二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中的第二框《世界的物质性》一框内容。从内容上来看,主要介绍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知识构成上看,它是既对第一单元中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学习本单元后面一框中运动、规律等知识点的基础,起中介作用。从地位上看,对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起到基础性作用,也为本单元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主题服务。 【学情分析】 从现有的知识水平看,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采用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和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树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本框乃至必修4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了解和识记物质的概念对本单元的学习具有深远影响。 突破方法:通过观看图片和学生举例,由学生概括得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通过学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才能完整理解世界的物质性,从而得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突破方法:分别播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频,学生从中得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而非神作。 2.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的意识的物质性:相比自然界的物质性,学生在学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时容易扩大认得主观能动性,误认为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2019-2020学年人教版政治必修四 学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情景导入学习目标 2018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灾害为 主,干旱、风雹、地震、低温冷冻、雪灾、 森林火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种自 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3亿人次受灾,589人死 亡,46人失踪,524.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 644.6亿元。 我们应如何看待频发的自然灾害?世界到 底是怎么来的?它的本质是什么?通过本框 的学习,将为你解开这些问题的谜底。 了解物质的含义。 结合当前自然界发展变化和我国社会发展 状况,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重 点+难点] 运用具体事例,理解并归纳世界的真正统 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教材“探究问题1”

提示不是。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形成于47亿年前,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成的。地球上的生命(包括人类)也是自然界长期演变进化的结果,构成生命细胞的所有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因此,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因而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教材“探究问题2” 提示(1)古代的哲学家在认识问题时受时代条件所限,其认识水平有限,他们不能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没有撇开事物的具体特性,只能从现实世界中寻找一种具体事物来代替世界的本原。 (2)这些事物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们的存在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们共同的本质和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对于物质概念,应抓住三点:一是其客观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二是其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三是其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教材“探究问题3”

马哲章节总结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之一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使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多样化: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的实践性体现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具有客观性(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2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必然与偶然)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的观点):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

2.1 世界的物质性-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 导学案

政治必修四学案4 2.1世界的物质性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物质的含义 2.世界的物质性 3.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______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______的组成部分。 2.物质是不依赖于______,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 3.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___。 4.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 5.物质是标志的哲学范畴,这种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知识点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_________起了决定性作用。 2.劳动创造了人和____________,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____________。 3..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____________,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

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__________。 知识点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的产物。 3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的物质器官,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的反映。 4.总之,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必背要点】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本质上它是一个客观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的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因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疑难问题解析】 1.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把握物质概念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即不管人们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认识到还是没认识到,物质是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