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市青云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学案(教师用)(新版)新人教版

湖南省醴陵市青云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学案(教师用)(新版)新人教版
湖南省醴陵市青云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学案(教师用)(新版)新人教版

《蜡烛》

究,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方在语言上,消息多用概括性的语言,而通迅的语言更详尽、具体、生

3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

我们

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

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

声停顿了一会

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蜡烛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蜡烛》教学设 计 《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介绍时代背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三、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 四、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五、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

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学生齐读相关片断。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六、分析文中的描写: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1.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㈠.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㈡.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㈢.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三次写“爬” 三次写“跪”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①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七、探究思考: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八、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学案新人教版

三蜡烛 【教学目标】 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3、背景介绍: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自主学习】 1.注音解释 拂晓xiǎo : 瓦wǎ砾 :

湖南高等教育学试题含答案 2017

精品文档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课程试题(A)
8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 A 教学是教育的唯一途径 C 两者相同
B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D 不相干
(B )
考试类别(闭卷):
题号

考试时量:120 分钟



总分
评卷人
9 出资设立高等学校的机构和个人,称为高等教育的
A 办学者
B 管理者
C 主管者
D 举办者
(D )
10 1632 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著作《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A )
得分
评卷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A 夸美纽斯(捷克);
B 纽曼(英国);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
号内。 1.现行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实行( D )。 A.校长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党委集体领导制
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 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
(C)
A 服务社会
B 了解国情
C 培养学生 D 勤工俭学
3.以认识自然世界,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是( A )。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D.开发研究
4 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量化指标是毛入学率占适龄青年的
(C )
A 10%以上
B 15%以上
C 50%以上
D 100%
5 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B )。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6.在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称为
( A)
A.总结性评价 B.项目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7 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
(B )
A、德育
.
B、教学 C、智育
D、体育
C 皮洛戈夫(俄国);
D 保尔森 ( 德国)。
11 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
(A )
A 主导作用
B 教师中心
C 辅助角色
D 咨询者
1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B )
A 德、智、体诸育相结合;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D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13 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叫做
(B )
A 培养目标
B 教育目的
C 专业目标
D 学习要求
14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除了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外,最基本的是
(C )
A 锻炼身体
B 艺术活动
C 教学工作
D 德育活动
15 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是
(D )
A 自主发展和建构的主体
B 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
C 独立的探究性的学习者
D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16 广义课程是指
(C )
A 显性课程 B 隐性课程 C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综合 D 实践环节
《高等教育学》(A 卷)共 6 页第 1 页
《高等教育学》(A 卷)共 6 页第 2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问题 思考 《蜡烛》是一篇值得学生认真品读的一篇课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问题思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问题思考 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a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b 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c xx 的炮火一直轰到xxxx。 d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e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f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g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 任何其他声音。 h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i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j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k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小结: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①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②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③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④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⑥在炮火 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 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小结: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 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①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②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③ 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④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小结:“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 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4)

《蜡烛》教案 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学生自学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民主讨论并展示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2020年新编-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课程试题(1)名师精品资料.

2008年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课程试题 [考试类别:(闭卷) 考试时量:120 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在本科之上建立独立的研究生院,是哪个国家的首创?()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中国 2.科研成为大学在教学之外的又一职能,肇始于() A.纽曼; B.洪堡; C.克拉克?科尔; D.雅斯贝尔斯 3.下面哪个选项不是最早的欧洲中世纪大学() A.巴黎大学; B.牛津大学; C.麻省理工大学; D.萨莱诺大学 4.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量化指标是毛入学率占适龄青年的() A.10%以上; B.15%以上; C.50%以上; D.100% 5.通才教育不是() A.通识教育; B.博雅教育; C.自由教育; D.专业教育 6.高等教育的层级结构又称() A.科类结构; B.水平结构; C.形式结构; D.能级结构 7.下列因素中何者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 A.文化因素; B.科技因素; C.经济因素中的产业结构; D.教育因素 8.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 A.教学是教育的唯一途径; B.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C.两者相同; D.不相干 9.教学过程是() A.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B.教学过程即智育; C.它是学生认识与发展过程的统一; D.一种心理活动 10.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A.大学教学的专业性; B.教育与科研的结合; C.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D.完全可以脱离大学老师的指导 11.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A.主导作用; B.教师中心; C.辅助角色; D.咨询者 12.以下哪个选项体现的是微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型; B.权力分散型; 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D.大学教代会 13.大学学术权力的主体是() A.教授; B.行政官员; C.教辅人员; D.大学生 14.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 A.层次结构; B.科类结构; C.课程结构; D.能级结构 15.大学生在教学中角色定位不是() A.自主发展和建构的主体; B.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 C.独立的探究性的学习者; D.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16.广义课程是指()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综合; D.实践环节 17.以下哪个选项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 A.身心成熟性; B.高等专业性; C.复杂精神性; D.非公益性 18.高校的主要职能不能是() A.人才培养; B.科研; C.服务社会; D.追求利润 19.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更主要表现在()

蜡烛教案

3. 蜡烛西蒙诺夫 目标定向: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重点与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材分析: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教学方法:自学、点拨、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自学生疑 1.给加点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舀水腋窝揣在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三、学习释疑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

湖南高等教育学试题1含答案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考试类别(闭卷) : 题 号 一 二
8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 A 教学是教育的唯一途径 C 两者相同 B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D 不相干
( B

课程试题(A)
9 出资设立高等学校的机构和个人,称为高等教育的 考试时量:120 分钟 三 四 总 分 评卷人 C 主管者 D 举办者 ( A ) A 办学者 B 管理者
( D

10 1632 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著作《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得分 评卷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 号内。 1.现行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实行( D ) 。 A.校长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党委集体领导制 2 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服务社会 B 了解国情 C 培养学生 ) 。 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C ) A 夸美纽斯(捷克) ; C 皮洛戈夫(俄国) ; 11 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 A 主导作用 B 教师中心 C 辅助角色 ( B B 纽曼(英国) ; D 保尔森 ( 德国)。
( A D 咨询者 )

1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德、智、体诸育相结合; C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D 勤工俭学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B ) D 学习要求 ( C ) D 德育活动 ( D B 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 D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 C ) )
3.以认识自然世界,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是( A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13 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叫做 A 培养目标 B 教育目的 C 专业目标
D.开发研究 ( C D 100% A 锻炼身体 B 艺术活动 C 教学工作 ) 14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除了科学研究训练、 社会实践活动外, 最基本的是
4 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量化指标是毛入学率占适龄青年的 A 10%以上 B 15%以上 C 50%以上 ) 。
5 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B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15 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是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A 自主发展和建构的主体 6.在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称为 A.总结性评价 B.项目评 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 性评价 ( B D、体育 ) ( A) C 独立的探究性的学习者 16 广义课程是指 A 显性课程 B 隐性课程 C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综合 D 实践环节
7 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 A、德育 B、教学 C、智育
《高等教育学》 (A 卷)共 6 页第 1 页
《高等教育学》 (A 卷)共 6 页第 2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2010年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课程试题 [考试类别:(闭卷) 考试时量:12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理念不包含(C)。 A.学术自由; B.教授治校; C.行政化领导; D.大学自治 2.吕克昂学院的举办者是( C )。 A. 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夸美纽斯 3.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是( B)的基本主张。 A.社会本位价值观; B.个人本位价值观; C.知识本位价值观; D.能力本位价值观 4.教育的本质不是(C)。 A.发现人的价值; B.发挥人的潜能; C.训练人的服从心; D.促进个体社会化 5.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在(C)社会才是可能实现的。(P52) A.农业社会; B.工业社会; C.知识经济与后工业社会; D.原始社会 6.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因素是( D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学习者自身的努力 7.自由教育是以(A)为目的的教育。 A.自由发展人的理性; B.培养专门人才; C.掌握知识; D.发展体能 8.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D)。 A.面向全体学生; B.德智体全面发展; C.让学生主动发展; D.高分低能 9.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划分属于(C)。 A.科类结构; B.形式结构; C.层次结构; D.地区结构 10.大学把直接服务于社会作为自身的职能,肇始于(C)。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11.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是(D)。 A.教师可包揽学生的发展; B.主要是学生自我发展;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等重要; D.教学相长 12.理想的师生关系不应是( C )。 A.民主和平等; B.交流和理解; C.权威和服从; D.自由和宽容 13.广义课程是(D)。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综合课程; D.显性和隐性课程的综合 14.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应排除(B) A.教学; B.低科技含量的创收活动; C.科研; D.科技开发与成果转让 15.下面哪个选项属于高等教育的微观管理体制(A)。 A.校长负责制; B.中央集体制; C.地方分权制; D.集权与分权混合制 16.学术评议会充分体现了( B )。 A.行政权力; B.学术权力; C.学生权力; D.家长权力 17.科层制模式是指学校实际决策和执行权力集中在(C)。 A.教师; B.学生; C.行政管理人员; D.后勤人员 18.下面哪个选项没有真正体现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C )。(P240) A.自主招生; B.自编教材; C.专业调整应在国家专业目录之内; D.自主的内部人事任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原文 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因此他说,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桥后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有一个叫做玛利·育乞西的

老妇人住在那里。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的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五个红军只有一个留在方场上。这个红军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副高级专任教师数量情况3年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副高级专任教师数量情况3年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副高级专任教师数量情况现状及趋势。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副高级专任教师数量情况数据洞察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深度解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副高级专任教师数量情况核心指标从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数量,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教职工总数量,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校本部教职工数量,普通高等学校(机构)专任教师数量,普通高等学校(机构)副高级专任教师数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副高级专任教师数量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副高级专任教师数量情况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副高级专任教师数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数量指标分析 (3) 一、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3) 三、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数量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数量比重统计 (3) 四、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数量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数量(2017-2018)变 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教职工总数量指标分析 (7) 一、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教职工总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教职工总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教职工总数量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教职工总数 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教职工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2017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

2017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七艺”即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加上“智者派”规定的文法和修辞学。 “寺庙学校”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一种学校形式。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和探讨学问并重。 “雅典大学”雅典大学是希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它是当时新成立的希腊国的第一所大学,当时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中世纪大学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 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先秦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她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任务: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三阶段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 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一、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二、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三、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1)多学科研究法(2)文献研究法(3)案例分析法 (4)反思批判法(5)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索?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略)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一、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价值:即高等教育与其服务对象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 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社会起作用的,向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即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指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可分为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即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的社会化,社会选择价值、促进社会流动的价值。 二、简答题 1、教育与高等教育 (一)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二)从人性视角认识教育的本质

蜡烛语文详细教案

蜡烛语文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课文内容。 3、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烧灼()拂晓()腋窝()匍匐()瓦砾() 地窖()颤巍巍()迫击炮()明晃晃() 覆()舀()揣() 2、解释词语: (1)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2)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 (3)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4)肃穆:严肃而恭敬。 (5)匍匐:爬行。 (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7)永垂不朽: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导入:许多古诗文中以蜡烛为题抒发感情,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⑵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⑶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⑵学生交流。 提示:这是一篇通讯,阅读时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3.细读课文,发现问题 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提示: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4.这些反复描写有什么作用?

蜡烛导学案 2

永和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人:付娟姓名: 使用时间:审核人:刘永惠 课题:《蜡烛》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 2、理清记叙的要素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学习重点:理清记叙的要素。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课前导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一支蜡烛照亮了战争的一角,“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多媒体显示:一支蜡烛点燃到众多蜡烛燃亮了……呈现字样“蜡烛”。) (一)自主学习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西蒙若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2、时代背景: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

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3、通讯常识:通讯是记叙文体中的又一实用文体。 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 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4、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 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拂晓 瓦砾颤巍巍育乞西契柯拉耶夫舀鞠躬 5、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烧灼: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颤巍巍: 肃穆: 永垂不朽: 瓦砾: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面试、试讲测试评分表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面试、试 讲测试评分表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面试、试讲测试评分表申请人姓名学科专业测试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满分评价得分面试仪表仪态仪表端庄、自然,服饰得体、大方、整洁,仪容、气质和修养良好15 行为举止举止稳重大方、朴实自然,师德风范良好15 思维能力回答问题及时、流畅、正确、有条理15 语言表达能力使用普通话,口齿清晰,语言流畅、准确、完整、逻辑性强15 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拟教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常识,了解主要相关专业的有关知识40 总评100 试讲教学态度1、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书育人,融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于教学中3、备课认真、讲稿(或教案)内容充实,清晰整洁10 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切合学生学习实际2、教学目标体现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及能力培养的相互统一10 教学内容1、根据课程性质及大纲处理教材,结合学科发展注意内容更新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性教学3、容量安排适当,信息量适中,教学结构程序设计合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4、内容准确,无知识性错误20 教学方法1、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适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3、根据教学需要,适时、适度运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20 教学基本素养1、语言准确、生动,使用普通话2、板书层次分明,图例规范,布置恰当,无错别字和不规范字3、善于组织教学,教学时间分配合

理4、有教学调控能力,注意课堂信息反馈,有应变能力20 教学效果1、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2、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精神饱满,关系融洽,学生兴趣浓厚3、学生应答积极,不同水平学生各有所得20 总评100 测评专家签名: 测评时间:年月日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总 结《蜡烛》是八年级上册里的一篇课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八 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走进作者 西蒙诺夫(Simonov,Konstantin Mikhailovich;1915~1979)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1 934年开始写作。 1 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 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他的诗歌《等着我吧》和文章《蜡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作品《蜡烛》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 二、重点字词 烧灼zhu o xxb ao 地窖ji a o匍匐p u f u 腋下y e 拂晓f u 三、语句分析 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 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四、全文解读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 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 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五、写作特色 1.环境描写 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一般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 3.对蜡烛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 六、问题思考 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 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2、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3、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 4、谈谈结尾句的含义。 5、读了本文之后,谈谈文中蜡烛的深意? 6、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7、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