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历年浓度数据

警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人类史上最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0902412.html, 警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人类史上最高作者: 来源:《学生导报·中职周刊》2019年第14期 日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莫纳罗亚气象台的传感器监测到一个惊人数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已经超过415ppm,即CO2质量超过整个大气质量的万分之4.15,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當地时间11日上午,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位于夏威夷的莫纳罗亚气象台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数据415.26ppm。 气象学家埃里克·霍尔萨斯在社交网站“推特”上表示,人类历史上地球大气中的CO2浓度首次超过415ppm,“这不仅是有记录的历史中的第一次,也不仅是一万年前农业文明出现后的第一次,而是数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后的第一次。我们从未见识过这样的地球。” 事实上,早在4月,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威利特等人就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大气中CO2浓度已经达到了300万年前的水平。而直立行走的人类,200万年前才刚刚出现。 近年来,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在迅速上升。一直跟踪CO2浓度变化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项目负责人拉尔夫·基林表示,其平均增长率仍处于历史高位。今年与去年相比增长了 3ppm,而近些年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2.5ppm。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到下世纪中叶,大气中的CO2浓度或飙升至5600万年前的水平。 NOAA把CO2比作“砖”,将地球比作散发热量的壁炉。大气中过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将吸收陆地和海洋散发的热量,使地球的热量循环失去了平衡,令平均气温上升。 更可怕的是,随着气温升高的还有地球的“脾气”。2014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认为,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变化将使地球表面的大气波动更为剧烈,高温、干旱、酷寒等极端天气的出现将更加频繁。 (来源:《科技日报》)

一氧化碳安全数据表(MSDS)

南海新利家具制品有限公司
安全数据表
一氧化碳安全数据表(MSDS)
1.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CAS 号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别 名 分子式 分子量 熔 密 点 度 21005 630-08-0 一氧化碳 carbon monoxide CO 28.01 -199.1℃ 沸点:-191.4℃ 外观与性状 蒸气压 溶解性 无色无臭气体 309kPa/-180℃ 闪点: <-50℃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 多种有机溶剂 稳定 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 甲醇、光气等,用作精炼金 属的还原剂
相对密度 ( 水 =1)0.79 ;相对 稳定性 密度(空气=1)0.97 4(易燃气体) 主要用途
危险标记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 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色潮红、口唇樱红、 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意识模糊,可有昏迷。重度患者昏迷不醒、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加, 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等。深度中毒可致死。慢性影响:长期反复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可致 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 急性毒性:LC502069mg/m3,4 小时(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 0.047~0.053mg/L,4~8 小时/天,30 天,出现生长缓慢,血 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增高,肝脏的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受到破坏。猴吸入 0.11mg/L, 经 3~6 个月引起心肌损伤。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50ppm(24 小时,孕 1~22 天),引起心血管(循环) 系统异常。小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25ppm(24 小时,孕 7~18 天),致胚胎毒性。 污染来源:一氧化碳污染主要来源于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钢、炼铁、矿井放炮,化学工业的 合成氨、合成甲醇,碳素厂石墨电极制造。汽车尾气、煤气发生炉以及所有碳物质(包括家庭 用煤炉)的不完全燃烧均可产生 CO 气体。 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第 1 页 共 3 页 批准/日期:

GBT 17904-xxxx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904—????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Hygienic standard for carbon dioxide in indoor air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控制和改善室内二氧化碳的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为《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的修订标准。 本修订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修订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 本修订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东群、王秦、徐业林、王志强、杨旭。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标准值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空气的监测和评价,不适用于生产性场所的室内环境。 2、标准内容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规定为≤0.09%(1800mg/ m3)。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款。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用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8204.24 《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方法》 4、监测检验方法 本标准的监测检验方法见GB/T 18204.24。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编制说明 1、任务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受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委托,对现行的《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进行修订。 2、标准修订的目的意义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受居室容积、吸烟和燃料燃烧等因素影响,与室内通风和人员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常,常用来表征室内新鲜空气多少或通风程度强弱,同时也反映了室内可能存在的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浓度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了普遍提高,居室的燃料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为了节约能源,现代建筑物密闭化程度增加。 近年来国内的监测资料表明,各类不同房屋的通风条件、单位面积人口差异很大,直接与之相关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因此会显示出相当大的差异。在通风或排风良好的房屋,无论是住房还是公共场所,其室内空气中CO2浓度都比较容易达到540~1080mg/m3这样的较低水平[1, 2]。 广东、贵州、湖南、浙江、辽宁、宁夏、甘肃等省[3-13]的一些地市环保、卫生等部门也进行了针对居室和宾馆、图书馆、商场等公共场所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资料,已有的资料表明虽然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范围很大,但基本都在1800mg/m3以下,较高浓度多出现在大型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 本次修订该标准,除了查阅文献资料外,我们选择了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的安徽省,进行了集中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工作。资料收集为2004年至2008年,从统计结果来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共测定794次,均值为0.061%,其中超过《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标准值38份,超标率为4.79%。2008年进行的现场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场所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差别不大,其中办公场所测定270次,均值为0.057%、城市居民居室内测定176次,均值为0.056%,城镇居民居室内测定180次,均值为0.052%,各监测值均未超标。本次现场监测安徽省内城市居民居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1980年代调查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doc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教案 化学一班申伟静郝冬丽张冬冬徐亚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测定二氧化碳含量的简单方法; 2、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老师讲解理解二氧化碳在整个环境中作用。 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学习掌握如何使用针筒和使用玻璃仪器要注意事项; 3、感悟用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同学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围绕探究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实验,学习定量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含量的方法,认识空气中二氧化碳组成及表示方法,增进对二氧化碳的理解。增加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已知 1、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和初步掌握了关于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2、学生通过对实验前的预习掌握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了二氧化碳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在生活中应用。 4、学生在生活中知道保护环境重要意义。 未知 1、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不规范操作,对实验的结果造成影响。还可能损坏仪器。 2、学生在生活中虽然知道环保知识,但付诸实践上仍然不知如何做。 3、学生缺少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变化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都需要一直观察严谨的态度。 四,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实验步骤 难点:实验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环 节教师活动预想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前一段时间日本的核辐射 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中国的一些城市也 依次检测到碘 -131 微量辐射。核安全检测 空局利用的是手势核素检测仪检测到的微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元素。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我们来测引入新课。 碘 -131 这种微量元素含量大家怎么测呢这让学生通过自主、合气个问题放在实验室来进行试验是不是与以作学习,了解探究实往的实验不一样了呢这个实验我们提出的验步骤、方法和原理,是一个问题。那是因为今天我们的实验即齐声回答:是培养学生阅读和解决中将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探究式实验问题的能力。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做过很多验证 性试验那什么是验证实验呢认真思考、归纳并让学生通过思考,感二分组实验。发言,受探究性实验的与众【讲述】所谓验证性实验就是在学生既得交流,回答出问题不同 知识经验基础上设计出程式化实验方 氧案,再由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验证并 巩固习得知识同时培养实验技能的实验 方式。 化【提问】:那什么是探究性试验 【讲述】: 探究实验是指学生在生活实践 和学习新知过程发现问题,为探索未知 碳知识,通过自己设计并实施计划,以直 接或间接的直观材料为研究对象,结合 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观察,试验,讨论, 含总结出新观点,新规律的实验方式。 【阐述】以往我们的实验注重的是实验 结果,已知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用到 量的实验药品等进行实验的。那今天我们 的实验目的是要测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含量,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完成。通 的过这次实验我们要认识探究实验,会解 决探究性实验问题。 测【设问】探究性实验怎么来解决呢 【讲述】我们要首先知道二氧化碳具有 什么性质,这些我们也是学过的了,根 定据它的性质来设计可行的,现象明显的,让学生自己回忆前面实验操作简单的一套实验方案来进行试所学知识。 验。

二氧化碳浓度及温湿度的实测与分析

教室二氧化碳浓度及温湿度 的实测与分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张虹霞郭全史永征 摘要:本文对于某教室采暖期内空气中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进行了现场测试和调查,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并对所采集样本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得出了影响其空气品质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浓度的超标,换气次数的不足以及教室人数的超员,并提出解决办法。本文的重点在于实验和样本分析的过程及方法,用数据说明该如何改善教室的空气品质,并指出改善后达到的较理想状态,从而为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室二氧化碳浓度空气品质换气次数满座率 1 前言 中小学生教室室内空气品质(IAQ)一直备受关注,为此,国家颁布了《中小学校教室换气卫生标准》(GB/T 17226-1998),大学生教室室内空气品质同样重要,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很多时间是在教室内度过,但目前尚没有针对大学生教室的卫生标准。因此,本文以下所做分析均以GB/T 17226-1998及《室内空气品质标准》GB/T 18883-2002为依据。引起室内空气品质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另一类是空气的温、湿度,换气次数。为了解大学教室中在上课期间的空气品质,笔者对某大学的教室进行了空气中CO2浓度的实地测试。被测教室位于某教学楼五层(顶层),此教室的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 图1教室物理模型

另外,该教室附近无明显污染源;近三年之内没有进行过室内装修及桌椅的更换;教室座位数为129座;五扇普通单层玻璃钢窗,对开式,尺寸为234cm×170cm,窗缝总长度64.5m;两个普通木门,对开式,尺寸为238cm×120cm。 2 测试仪器及测试系统 研究资料表明室内的污染物有上百种,有的浓度很低,不会影响人类的工作和学习,就此教室而言,主要检测其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用设备为EC9820型二氧化碳在线分析仪,如图2所示。 图2 EC9820型二氧化碳分析仪 EC9820型二氧化碳分析仪由微机控制,采用非分散红外相关(GFC)光学测量技术,可精确、稳定地测量二氧化碳浓度,使CO和H2O的干扰降到最小。为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在测试前,仪器稳定工作后,分别使用NO气体和浓度为2890ppm的CO2标准气对仪器进行了标定。 仪器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表1 技术参数表 量程显示自动量程0—3000ppm,分辨率0.1ppm 模拟输出从0 - 100ppm,至0 - 3000ppm 0—满量程;给出0%,5%,及10%的补偿。为用户确定的2个满量程值之间自动量程 噪声(在零点时) 0.1%浓度读数 最低检测限 2ppm或0.2% 零漂固定温度时取决于时间,24小时:≤10ppm 30天:≤10ppm 温度变化每度0.2% 标漂温度变化每度0.2%,24小时:0.5%浓度读数 30 天:0.5%浓度读数滞后时间 < 20秒 上升/下降时间 95%最终读数 < 60秒(1slpm),使用卡尔曼活性过滤器精度 3000ppm量程时 10ppm或1%浓度读数 采样流速 1slpm –零气流向零气口需加大到2slpm 零气供给仪器的零气(无CO2)流速10—15psi,0.5slpm 样气压力压力变化5%, <1%读数变化 使用温度 5 - 40℃ 相对湿度10 - 80%,无冷凝 干扰频率 H2O及CO几乎无干扰

大气CO2浓度增加对植物的生理生态影响

大气CO: 浓度增加对植物的生理生态影响 大气co:浓度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co:浓度增加会促进植物叶 及叶面积较早并迅速地生长发育(俞满源,2003; 康绍忠,1996),增大叶面积指数(LAl)或单 株叶面积,提高单位叶面积干重,增加叶的厚度、维管组织和输导组织的数量,以及栅栏层的数量(林金星等,1996)。水分胁迫下CO:浓度增加可改善和补偿环境胁迫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CentrittoM. , 1999)。 CO:浓度增加还可以提高 茎长度、直径和木材密度,使管胞壁增厚,减小管胞腔直径。CO:浓度增加还能促进 植物的根系生长,提高生根频率,增加根量和根长(stuianl 等,1993;王为民等,2000),这种变化有利于植物在水分胁迫下吸收水分而保持水合作用。 随着大气CO: 浓度的增加,植物叶片的气孔密度会逐渐减少(欧志英等,2003; 蒋高明等,1997)。气孔密度减少的一种直接的生理影响可能是导致气孔导度长期而不可逆的下 降。因此,植物对C02 浓度增加在长期的解剖构造上调整可能是通过改 变气孔密度来刺激光合作用对C02 的吸收,降低蒸腾失水,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同时,CO:浓度增加也会引起气孔部分关闭而导致气孔导度下降,从而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丧失。研究表明,CO: 浓度加增加加会导致植物蒸腾速率减少34%,水分利 用效率提高30 一60%(高素华,郭建平,2004;张小全,2000;林舜华等,1997; 王森等,2000;杨金艳,2004;田大伦等,2004)。可以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大气COZ 浓度 增加对植物生长最有利的影响之一。 大气CO: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1.1.1 大气COZ 浓度增加对叶生长的影响大气C02 浓度增加会促进植物叶及叶面积较早并迅速地 生长发育,增大叶面积指数(LAI)或单株叶面积(陈平平,2002),提高单位叶面积干重,增 加叶的厚度、维管组织和输导组织的数量,以及栅栏层的数量。康绍忠(19%)在人工控制CO:条件下进行春小麦试验发现,CO:浓度增加1倍则春小麦叶面积增加17.6%,株高增加 20.8%。林金星等(19%)证明CO:浓度增加使大豆叶下表面覆盖大量星状角质蜡层,叶肉增加栅栏组织且叶片厚度增厚。osbomeC.P.(2000)等对地中海地区气候变暖 下灌木植物研究发现,CO:浓度增加其叶面积指数增加7%,净原初产量增加25%。 Morison和Gifford(1984)在研究16种农作物和园艺植物时发现,CO:浓度增加使 所有植物(水稻和棉花除外)的叶面积平均增加了40%。Jones等(1984)观察到C02 浓度增加使大豆的LAI 提高30%。这种总叶面积的增大可能是叶或枝条总数量的增加,也可能是单个叶面积的增大所致,而这种单个叶面积的增大可能是细胞数量增多的结果,或是通过改变细胞壁特性提高细胞伸长速率的结果。例如,在CO:浓度增 加条件下3Od 时植株鲜重、株高和单叶面积分别增加了292%、12.8%和 2.39%(李永华, 2005);高CO:浓度下生长的凤梨植株的株高、叶面积、鲜重和干重均高于对照,处理90d 时分别为对照的120.19%、119.22%、177.91%和161.04%(王精明, 2004)。由于CO:浓度增加可以使植物固定更多的COZ,因而为其叶肉组织提供了更 多的建造材料,特别是更大的细胞膨压(平Pt),使叶细胞在较长时期内有较高的伸长 速率,提高了叶面积生长。人们发现CO:浓度增加不仅可以增大叶面积、LAI,也可 以增加叶的厚度、维管组织和输导组织的数量,以及栅栏层的数量。这种叶肉层的增加可以提高植物对光合活性辐射(队R)的吸收而提高净光合速率。但是,也有人发现美国白栋(Quercusalba)的叶面积对co:浓度增加并没有反应,甚至有人发现一种北极的常绿灌木(Ledumpalustre)、北美鹅掌揪(LiriodendrontutiP 沙ra)和欧洲栗(Casta neasativa)的总叶面积减少了,认为可能是光抑制的结果。在所有情况下,CO:浓度增加可以提高单位叶面积干重,这可能是由于淀粉含量或额外细胞层增多的 缘故。CO:浓度增加不仅影响叶的生长,同时也影响叶的发育(李吉跃,1997)。

二氧化碳msds

二氧化碳msds 二氧化碳理化性质及危害特性表 物质名称:二氧化碳;碳酸酐危规号:22019 不燃气体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用途:用于制糖工业、制碱工业、制铅白等,也用于冷饮、灭火及有机合成。熔点(?):-56.6(527kPa) 沸点(?):-78.5(升华) 闪点(?):无意义引燃温度(?):无意义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53 饱和蒸气压(kPa):1013.25(-39?) 相对密度(水=1):1.56(-79?) 溶解性:溶于水、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火灾爆炸危险数据 爆炸上限%(V/V):无意义爆炸下限%(V/V):无意义危险特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式:本品不燃。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健康危害数据 侵入途径:吸入。急性毒性:LD:—;LC:— 5050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 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急性中毒: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能造成-80,-43?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严重的冻伤。慢性影响:经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

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见病例报道。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眼睛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食入:—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稳定性及反应活性数据 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禁忌物:—避免接触条件:—燃烧(分解)产物:— 泄漏紧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储运注意事项:不燃烧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分开存放。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防护措施 职业接触限值PC-TWA(mg/m?):9000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眼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标准版

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氧化碳化学品英文名称:Carbon dioxide 企业名称: 企业地址: 邮编: 传真: 电子邮件地址: 企业应急咨询电话: 产品推荐用途及限制用途:金属焊接及冶炼、植物助长、电子工业等。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不燃气体。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GHS 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五部分),该产品属于高压气体,类别压缩气体。 标签要素和象形图: 警示词:警告 危险信息:内装高压气体,遇热可能爆炸。 禁配物:水、碱性物质。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远离火种、热源。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得到专门指导后操作。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远离易燃、可燃物。避免高浓度吸入,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事故响应:如果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安全储存:保持容器密闭。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废弃处置:废气直接排入大气。 物理化学危险:内装高压气体,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 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急性中毒,轻度中毒出现头晕、头痛、疲乏、恶心等,脱离接触后较快恢复。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慢性影响经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见病例报道。 环境危害:该物质大量排放时对环境有影响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二氧化碳 有害物成分浓度 CAS No 二氧化碳≥ 99.0% 124-38-9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不会通过该途径受到伤害。 眼睛接触:不会通过该途径受到伤害。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系统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无意义。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无资料。 对医生的特别提示:无资料。

室内空气质量的部分参考标准

石油大厦室内空气质量 的参考标准、控制策略及数据集成界面 (代实施方案) 一、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标准 收集整理有关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标准,如:CO2浓度、PM2.5含量、TVOC 浓度,以及温度、相对湿度五项国内外标准限值,旨在指导石油大厦在健康标准下节能运行,极大的满足人们对身心健康及环境舒适度方面的需求。 1、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的各类标准限值: ○1由美国空军Armstrong试验室推荐的标准,并采用为美国空军最低警戒水平的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限值≤1080mg/m3(约550ppm,相当于0.055%);目前国际组织(如USAF)推荐的标准规定的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限值≤0.055%(550ppm约1080mg/m3,1h平均);此标准限值可代表更高舒适度的室内空气中CO2浓度水平和更优异的室内环境。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0.055%时,能保证所有人(包括各种健康状况的敏感人群、老人和儿童)长期居住或停留人群都感到空气清新、舒适、环境优异,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为特优。 ○2澳大利亚国际健康建筑有限公司(HBI)建议标准规定的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限值≤0.07%(700ppm约1375mg/m3,1h平均);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0.07%时,能保证所有人长期居住或停留时人体感觉良好,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为优。 ○3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加热、制冷和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EA)推荐标准规定的室内空气中可以接受的CO2浓度限值≤0.09%(900ppm约1800mg/m3,1h平均);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0.09%时,能保证所有人长期居住或停留时健康不受危害,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为良。 ○4国家现行标准(GB/T18883)规定的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限值≤0.1%(1000ppm约1964.3mg/m3,1h平均);目前正在修订的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规定的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调整为限值≤0.09%(900ppm约1800mg/m3,1h 平均);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达到0.1%时,个别敏感者有不舒适感,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为中;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0.09%时,能保证所有人长期居住或停留时健康不受危害,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为良。 ○5石油大厦现行运行标准,依据“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确定的室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 2010-04-06| 【大中小】【打印】【关闭】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小组在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中很少提及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有利影响。在“大气组成和辐射强迫的变化”(Changes in Atmospheric Constituents and in Radiative Forcing)一章中,AR4提到了如下几点(IPCC,2007-I,p.186): (1)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以通过刺激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给植物“施肥”,在20世纪,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植被的盖度和植物的叶面积(Cramer et al., 2001)。关于植物叶面积、生物量和潜在光合作用的一项遥感产品指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升高已经得到了证实(Zhou et al.,2001),包括气候变化本身在内的其他因素也可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植被盖度和叶面积的增加将减少地球表面的反照率,这将抵消由于采伐森林带来的反照率的增加。但这个过程的辐射强迫还没有评估,同时对这些效应也缺乏科学的研究。(2)在“在气候系统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间的耦合”(Couplings Between Changes in the Climate System and Biogeochemistry)一章中,有单独的一段用来解释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对植物的作用。这一段的结论是:目前还不清楚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果到底有多强。(3)由第二工作小组完成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Impacts, Adaptation andVulnerability)报告中的第5章——“食物、纤维和森林产品”(Food, Fibre and Forest Products)研究了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对作物的产量和植物利用矿物质和水的效率的影响,但是这一章低估了或者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益处,相反夸大了由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温度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带

最新版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2017)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修订日期:2017年06月15日 SDS编号:LGHH-011 产品名称:二氧化碳气体版本:LG-MSDS-2017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氧化碳 化学品英文名称:Carbon dioxide 企业名称: XXXXXX化工有限公司 地址:河北省XXXXXXX 邮编: 057XXX 传真:0310-4577XXXX 联系电话:00310-8XXXXXX 电子邮件地址:XXXXXXX3@https://www.360docs.net/doc/1e10902412.html, 企业应急咨询电话:0310-XXXXXX 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用于制糖工业、制碱工业、制铅白等,也用于冷饮、灭火及有机合成。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性质稳定,不燃烧,也不助燃。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对环境有影响。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说明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五部分),该产品属于压力下气体,类别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警告

危险信息:内装高压气体,如加热可爆炸;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可能引起 昏昏欲睡或眩晕。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远回避热源;禁止在靠近热源或明火处使用或贮存;贮存于密封 的容器中;置于阴凉处;在运输中钢瓶上要加装安全帽和防震橡 皮圈;穿防护服和戴手套。 事故响应:万一泄露,撤离危险区,咨询专家; 万一发生吸入性事故,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并保持安静;如呼 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呼吸困难,供给氧气;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 眼睛接触:若有冻伤,就医。 安全储存:避免阳光直射,置于阴凉处,禁止在靠近热源或明火处使用或贮 存;贮存于密封的容器中。 废弃处置:本品或其容器依当地法规处置。 物理化学危害:压缩气体,不支持燃烧,钢瓶容器受热易超压,有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 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 急性中毒: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 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 甚至死亡。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能造成-80— —-43℃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严重冻伤。 慢性影响:当CO2浓度为3—5%(体积)时,呼吸将加快,有气闷和头痛 感;经常接触较高浓度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 等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见病历报 道。 环境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物质混合物 危险组分浓度或浓度范围CAS No.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汇编说明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编制讲明 一、制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室内空气污染不仅破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躯体健康。这要紧是因为:(1)人们每天大约有80%以上的时刻是在室内度过的,所呼吸的空气要紧来自于室内,与室内污染物接触的机会和时刻均多于室外。(2)室内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日趋增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在室外空气污染的基础上更加重了一层。(3)为了节约能源,现代建筑物密闭化程度增加,由于其中央空调换气设施不完善,致使室内污染物不能及时排出室外,造成室内空气质量的恶化。 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污染,来源于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来源要紧有消费品和化学品的使用、建筑和装饰材料以及个人活动。如(1)各种燃料燃烧、烹调油烟及吸烟产生的CO、NO2、SO2、可吸入颗粒物、甲醛、多环芳烃(苯并[a]芘)等。(2)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和家用化学品释放的甲醛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氡及其子体等。(3)家用电器和某些办公用具导致的电磁辐

射等物理污染和臭氧等化学污染。(4)通过人体呼出气、汗液、大小便等排出的CO2、氨类化合物、硫化氢等内源性化学污染物,呼出气中排出的苯、甲苯、苯乙烯、氯仿等外源性污染物;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喷出的流感病毒、结核杆菌、链球菌等生物污染物。(5)室内用具产生的生物性污染,如在床褥、地毯中孳生的尘螨等。 室外来源要紧有(1)室外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通过门窗、孔隙等进入室内。(2)人为带入室内的污染物,如干洗后带回家的衣服,可释放出残留的干洗剂四氯乙烯和三氯乙烯;将工作服带回家中,可使工作环境中的苯进入室内等。 目前我国关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缺乏系统的标准,为了操纵室内空气污染,切实提高我国的室内空气质量,在借鉴国外相关指标、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现有的标准,特制定《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二、本标准中条文的依据 (一)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依据 表1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依据 污染物名称标准值依据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测定2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的简单方法 二实验原理 酚酞是酸碱溶液的指示剂,其范围在8.2-10.0,酚酞遇碱变红,遇酸或中性溶液显无色。 配制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滴加少量酚酞,并向其中通入空气以吸收二氧化碳,其反应为: CO2+2NaOH=Na2CO3+H2O NaCO3+CO2+H2O=2NaHCO3 随着二氧化碳的通入,溶液的颜色逐渐退去,当PH降至8左右时溶液中颜色完全退去。根据此原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通入二氧化碳,通过通入不同的体积的空气,对比之下可以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三实验用品 仪器和材料:带双孔橡皮塞的大试管一支,500ml烧杯一只,洗耳球一个,玻璃棒药品:氢氧化钠固体,酚酞指示剂,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1称取2g氢氧化钠固体于烧杯中,加500ml蒸馏水溶解配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2-3滴酚酞指示剂待用 2如图组装耗装置: 3取10mlNaOH溶液于试管中,在测定地点用洗耳球注入空气。用力振荡几十秒钟使之充分反应。 重复上述操作,振荡。如此反复进行直到颜色褪去为止。记录操作的次数为N1 4.用同样的方法在空旷地段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记录操作次数为N2 5将测定的数据记录于下表中,并用空旷地段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体积分数以0.033%计)作为比较标准,计算出各测定地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 计算公式为:N1x=0.033%N2 把实验得到的数据记入下表

参考 五.注意事项 1.把洗耳球里的空气注入试管中时,注意不要把里面的溶液倒吸进入洗耳球中 2.取样地点的选择:取样地点必须是除二氧化碳以外没有其他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等排放的地方。因此取其地点可以是学校操场.山顶.学校通风较好的教室等等。 3.试验中所用的酚酞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必须取自统一瓶中。

石油气安全数据表(MSDS)

液化石油气安全数据表(MSDS) 2. 对环境的影响: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来自www.3722.c n中国最大资料库下载 健康危害:本品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 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可致皮肤冻伤。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低浓度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睡眠不佳、易疲劳、情绪不稳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危险特性: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 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气体检测管法 4. 实验室监测方法: 石油库逸出气的气相色谱分析[刊]/陈贻文;李庆宏,侯定军…〃分析测试通报.-1987,6(5).-45 ?48 5. 环境标准: 美国车间卫生标准1800mg/m3 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

6.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寒服。有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GBT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

G B T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904—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Hygienic standard for carbon dioxide in indoor air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控制和改善室内二氧化碳的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为《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的修订标准。 本修订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修订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 本修订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东群、王秦、徐业林、王志强、杨旭。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标准值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空气的监测和评价,不适用于生产性场所的室内环境。 2、标准内容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规定为≤%(1800mg/ m3)。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款。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用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方法》 4、监测检验方法 本标准的监测检验方法见GB/T 。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编制说明 1、任务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受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委托,对现行的《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进行修订。 2、标准修订的目的意义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受居室容积、吸烟和燃料燃烧等因素影响,与室内通风和人员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常,常用来表征室内新鲜空气多少或通风程度强弱,同时也反映了室内可能存在的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浓度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了普遍提高,居室的燃料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为了节约能源,现代建筑物密闭化程度增加。 近年来国内的监测资料表明,各类不同房屋的通风条件、单位面积人口差异很大,直接与之相关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因此会显示出相当大的差异。在通风或排风良好的房屋,无论是住房还是公共场所,其室内空气中CO2浓度都比较容易达到 540~1080mg/m3这样的较低水平[1, 2]。

化学品安全数据表

MSDS部分物质简单表格 化学品安全数据表 化学品名称:酒精编号:MSDS-001 分子式:C2H6O;CH3CH2OH 分子量:46.07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酒香 溶点:(℃)-114.1 沸点:(℃)78.3 燃烧性:易燃 溶解性:与水混溶,可混溶于醚、氯仿、甘油等多数有机溶剂。 禁忌物:强氧化剂、酸类、酸酐、碱金属、胺类。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瓜。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燃烧时发出紫色火焰。 灭火方法: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无效。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健康影响:慢性影响:可引起头痛、头晕、易激动、乏力、震颤、恶心等,皮肤反复接触可引起干燥、脱屑、皲裂和皮炎。

急救: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泪睑,用流动清水基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暖并休息。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就医。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饮足量温水。 防护措施:工作时穿工作服。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泄漏处置: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玩不要让水进入包装容器内。如果大量泄漏,用塑料布覆盖,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消除。 化学品名称:天拿水编号:MSDS-002 分子式:C7H14O2,CH3COOC5H11 分子量:130,19 外观与性状:无色、有香蕉气味、易挥发的液体 燃烧性:易燃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力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CO2浓度监测装置

二氧化碳CO2浓度监测装置 二氧化碳CO2浓度监测装置特点: ★是款内置微型气体泵的安全便携装置 ★整机体积小,重量轻,防水,防爆,防震设计. ★高精度,高分辨率,响应迅速快. ★采用大容量可充电锂电池,可长时间连续工作. ★数字LCD背光显示,声光、振动报警功能. ★上、下限报警值可任意设定,自带零点和目标点校准功能,内置 温度补偿,维护方便. ★宽量程,最大数值可显示到50000ppm、100.00%Vol、100%LEL. ★数据恢复功能,免去误操作引起的后顾之忧. ★显示值放大倍数可以设置,重启恢复正常. ★外壳采用特殊材质及工艺,不易磨损,易清洁,长时间使用光亮如新. 二氧化碳CO2浓度监测装置产品特性: ★是款内置微型气体泵的高精度的手式安全便携装备; ★进口电化学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使用寿命长达3年; ★采用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响应速度快,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检测现场具有现场声光报警功能,气体浓度超标即时报警,是危险现场作业的安全保障;

★现场带背光大屏幕LCD显示,直观显示气体浓度/类型/单位/工作状态等; ★全量程范围温度数字自动跟踪补偿,保证测量准确性; ★半导体纳米工艺超低功耗32位微处量器; ★全软件自动校准,传感器多达6级目标点校准功能,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线性,并且具有数据恢复功能;★全中文/英文操作菜单,简单实用,带温度补偿功能; ★防高浓度气体冲击的自动保护功能; 二氧化碳CO2浓度监测装置技术参数:

二氧化碳CO2浓度监测装置简单介绍: 二氧化碳CO2浓度监测装置报警器高精度、高分辨率,响应快速,超大容量锂电充电电池,采样距离远,LCD 背光显示,声光报警功能,上、下限报警值可任意设定,可进行零点和任意目标点校准,操作简单,具 有误操作数据恢复功能. 二氧化碳CO2浓度监测装置应用场所: 医药科研、学校科研、制药生产车间、烟草公司、环境检测、楼宇建设、消防报警、污水处理、石油石化、化工厂、冶炼厂、钢铁厂、煤炭厂、热电厂、锅炉房、加气站、垃圾处理厂、隧道施工、输油管道、航空航天、工业气体过程控制、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地下燃气管道检修、危险场所安全防护、军用设备检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