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广州医学院2009级硕士学位论文

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Prognosis Factors Research In Adult Patients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专业名称:神经病学

研究方向:脑血管病

学位申请人:林哲聪

导师:高聪教授

广州医学院·广州

2012年5月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5)

前言 (9)

第一部分成人HI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12)

临床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5)

第二部分成人HIE患者脑功能监测及临床预后的评价意义 (18)

临床资料与方法 (19)

结果 (20)

讨论 (26)

结论 (33)

展望 (34)

英文缩写 (35)

附图 (36)

参考文献 (39)

致谢 (43)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44)

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研究生:林哲聪

导师:高聪教授

专业:神经病学

广州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广州市昌岗东路250号(510260)

中文摘要

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心肺复苏术抢救成功后极其严重的并发症,可造成患者致命性的伤害,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尽管脑复苏在心肺复苏指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仍无较好的治疗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亚低温治疗是目前被认为的最有可能用于成人HIE特别是中、重度HIE的治疗方法,但亚低温的实施必须在一定的时间窗(事件发生后6小时内)内进行,因此寻找能够辅助早期临床诊断成人HIE尤其是中、重度成人HIE的敏感指标具有重大意义。经颅彩色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动态脑电图(Active Electroencephogram AEEG)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适用于重症患者的脑功能监测手段,有助于临床早期发现HIE并判断其严重程度,然而国内尚未在成人HIE应用中进行相关研究。

脑血流动力学异常与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受损是缺血缺氧性脑病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心跳、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后的昏迷患者 (脑弥漫性缺血缺氧性损害 )很难通过临床表现评估病情和判断其临床预后,根据心脏停搏时间、呼吸停止和昏迷持续时间的判断亦并非精确可靠。另外,患者在进行多功能心电监护、呼吸机辅助治疗或氧治疗、药物治疗或液体维持时,不方便搬动甚至不能离开重症病房,CT和 MRI等影像学检查因此受到限制。而TCD、动态脑电图及BAEP作为脑功能重要的监测与评估技术,对缺血缺氧性脑功能损害极其敏感 ,床旁操作

简单易行,可重复检测或长程监测。关于成人HIE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综合应用TCD和动态脑电图对成人HIE患者脑功能损伤程度及临床预后预测,目前国内极少研究报道。

本课题旨在通过探讨(1)成人HIE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利于早期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2)TCD、动态EEG监测技术在成人HIE的价值,对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评估的意义,寻找出成人HIE的脑功能监测比较有价值的手段及指标。

第一部分成人HI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间在我院中心ICU住院的未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对照组60例患者及60例发生HIE的成人患者进行临床资

料收集并行临床特点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成人HIE患

者临床预后与相关的影响因素的关联。总结各种临床指标及检验结果

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结果】 1.成人HIE组中高血压病史、卒中病史、糖尿病史及冠心病史的病例数明显多于未发生HIE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Logistic回归显示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卒中病史、

血白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血肌酐、血氧分压、血乳酸均为成人

HIE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

第二部分成人HIE患者脑功能监测

【目的】综合评价TCD、动态EEG及TCD联合动态EEG在成人HIE病情严重程度判断及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对60例成人HIE患者进行TCD、动态脑电图监测,并进行严重程度的分级及临床预后的随访,将Glasgow评分、TCD、AEEG及TCD联合

监测结果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临床预后进行相关分析,比较各自对

预测临床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及错误率。

【结果】

1. TCD监测显示成人HIE患者早期即存在脑血流的低阻力及高灌注现象,表现

为Vs、Vm、Vd数值增高和PI及RI数值降低。

2. TCD监测结果显示各脑血流速度参数数值、PI及RI数值与成人HIE患者脑功

能损害程度存在相关性:即脑血流速度越快,成人HIE患者出现重度脑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PI、RI数值越低,成人HIE患者出现重度脑功能损伤可能性也越大;其中Vm,RI与各自参数数值相关性更强,可成为较好的监测指标。

3. 动态脑电图分级结果显示:I和II级动态EEG大部分成人HIE患者可达到临

床完全恢复,临床预后良好。III级动态EEG的临床预后差, 其中只有1例(1.7%)完全恢复, 2例(3.3%)留有部分神经系功能障碍, 7例(11.7%)始终处于植物状态, 2(3.3%)例死亡。IV、V级的临床预最差,其中有9例(15%)处于植物状态,7例(11.7%)死亡。由此提示成人HIE患者的临床预后与动态EEG的分级严重程度相关。其中III级可认为一分界标准。

4.利用ROC曲线分析显示:Glasgow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68,其敏感性为

76.7%,特异性80.0%,准确率78.3%,错误率为10.0%;Glasgow评分+动态

脑电图曲线下面积为0.980,其敏感性为93.1%,特异性90.3%,准确率91.7%,错误率为5.0%。

5.Glascow评分与Glasgow评分+动态脑电图之间就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

错误率进行比较率的比较结果显示:Glasgow评分联合动态脑电图在成人HIE 患者临床预后判断中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单一GLasgow评分及单一动态脑电图,而错误率明显低于GLasgow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

1. 心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是成人HIE患者的影响因素。

2. 血乳酸、血肌酐、血白细胞等生化指标是影响成人HIE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3. TCD对HIE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其中Vm,RI 是较好的监测指标。

4. Glasgow评分联合动态EEG监测对成人HIE早期病情判断及临床预后评价比

单一Glasgow评分及单一动态EEG更具临床实用意义。

【关键词】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经颅彩色多谱勒,动态脑电图

Prognosis Factors Research In Adult Patients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Graduate: Lin Zhecong

Advisor: Professor Cong Gao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2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510260,P.R.China

Abstract

The disease of HIE is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 when recovering from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s vital harm for patients, will bring with heavy burden for society. Although brain resuscitation takes over important status in guideline of CPR, there is no better way to finish brain resuscitation effectively. Recently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has been very effective measure to be applied with HIE especially for moderate or severe HIE, however,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must be implemented within window of time (within six hours). So looking for sensitive index is necessary for clinical doctors to help with diagnosing moderate or severe HIE early. Transcrnial and electroenphogram is a recently developed technique,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monitoring of neonatal cerebral function. It could predict the severity and neurological outcome of HIE. There is no related study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HIE available in China up to now.

The impaired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and hemodynamics are the primary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s of brain injury in HIE. It is difficult for judging and assessing stat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ho suffer CPR and it is not very exact only according to time of cardiac arrest and lasting time of coma. In other hand, The examination of CT、MRI usually been limited because it is not convenient and moved for patients when they are in

intensive care unit. TCD、AEEG has many advantages for monitoring cerebral function in adult patients with HIE, which is they are sensitive, easily operate, its mobility, its repeatability and its sustainability. There are few studies about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these techniques and analyze high risk factors in adult HIE.

The study is designed:

1.to analyze clinical features different from control group,

look for high risk factors of HIE

2.to investigate techniques of TCD and AEEG were applied in HIE,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CD and AEEG on early diagnosis brain injury and prediction of long outcome in adult HIE. The objective is to seek most valuable method for cerebral function and judging prognosi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HIE.

Part One Clinical Features Analyzing And Seeking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HIE

[Objective] To study clinical feature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HIE, and seek high risk factors, it would provide some evidences for treat with HIE early.

[Method]Sixty patients without happening HIE and sixty patients with HIE were collected from intensive care unit of the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All clinical data were assembled and were analyzed between May in 2010 and October in 2011. We also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igh risk factors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HIE. Finally, we analyzed how clinical index and examination results influence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HIE by logistic method. [Results] 1. The ratio of the history of hypertension、stroke、diabetes and coronary disease is higher in HIE group than control group, which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P<0.05).

2.The result indicate from logistic analyzing that indexes of white cell count、Hb、ALB、CREA、PO

and LAC ar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HIE happening.

2

Part Two Cerebral Function Monitoring In Adult Patients With HIE [Objective]To assess value of brain injury and its prognosis by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TCD、dynamic EEG in adult patients with HIE. [Method] Sixty patients with HIE were monitored by TCD and dynamic EEG,all patients were scored by Glasgow standard and then keep following with outcome of all patients. The results of Glasgow score、TCD and dynamic EEG were compared about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1. The results from TCD monitoring showed that adult patients with HIE were in a state of low resistance and high perfusion early after HIE, the value of Vs、Vm、and Vd was increased and value of PI and RI was decreased.

2. The cerebral blood velocity about Vs、Vm、Vd and PI、RI has relevance with extent of brain injur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igher about value of cerebral blood velocity and lower about value of PI、RI, the more impossible about severe brain injury in adult patients with HIE.

3. The classification level from dynamic EEG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of patients with HIE could get rehabilitation completely if level I and level II in dynamic EEG monitoring. The clinical prognosis was poor in level III of EEG monitoring. Only one patient could get rehabilitation and two patients leaved over neurological function disorder, seven patients were in a state of vegetable, and two patients had died. The prognosis was the poorest about level IV and V of dynamic EEG monitoring. Nine patients were in a state of vegetable and seven had died. We could find from exact data it was closely related between level of EEG and clinical outcome.

4. The area under the cure about Glasgow score was 0.868, the sensitivity was percent of 76.7, specificity was percent of 80.0, exactness ratio was percent of 78.3, and fault ratio was percent of 10.0; the area under the cure about Glasgow scoring combined dynamic EEG monitoring was 0.980, the sensitivity was percent of 93.1, specificity was percent of 90.3, exactness ratio was percent of 90.6, and fault ratio was percent of

5.0 by using ROC cure analyzing.

5. The test result of ⅹ2 method indicated that the sensitivity、specificity and exactness ratio about Glasgow scoring combined dynamic EEG monitoring were higher than used by Glasgow scoring, however, the fault ratio was lower, which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for judging clinical outcome(P<0.05).

[Conclusions]

1. The history of heart and cerebral diseases and diabetics is promoting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HIE.

2. The white cell count、CREA、LAC and so on are important indexes for influencing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HIE.

3. TCD is valuable for monitoring severity of illness and clinical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HIE, however, Vm and RI are better indexes during monitoring.

4. The monitoring method of Glasgow scoring combining with active EEG is more clinical practice meaningful for applying with estimate severity of illness and clinical prognosis than the method of single Glasgow scoring or dynamic EEG.

[Key Words] Adult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Transcrnial Doppler(TCD),Active Electroencephogram(AEEG).

前言

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心肺复苏术抢救成功后(ROSC)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引起脑缺血缺氧损伤的机制非常复杂, 缺血缺氧通常互为因果, 其大部分机制尚未明了。脑血流动力学紊乱是HIE的主要病理机制[1]。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经历原发性损伤和再灌注损伤两个阶段。脑循环存在着脑血流自动调节、分布不平衡两大特点。心肺复苏后由于缺氧、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 乳酸大量堆积, 脑血管扩张,血流量明显增加; 同时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丧失, 形成压力波动性脑血流。当心跳及呼吸停止时不能很快复苏、心输出量和外周血压下降时, 脑血流量减少, 脑血管痉挛,造成缺氧性脑损伤,严重者可造成颅内出血[2]。缺血缺氧性脑病可造成患者致命性的伤害,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脑复苏在心肺复苏指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仍无较好的治疗方法进行有效的脑复苏。亚低温疗法[3]是近年来公认的最有可能用于HIE 尤其是中、重度HIE的治疗方法,但亚低温的实施必须在一定的时间窗(事件发生后6小时内)内进行,因此需要寻找能够辅助临床早期诊断HIE尤其是中、重度HIE的敏感指标。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动态脑电图(EEG)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目前来发展起来的适用于重症患者的脑功能监测手段,有利于临床早期发现HIE并判断其严重程度,然而国内尚未在成人HIE应用中进行相关研究。积极寻找成人HIE的影响因素将有利于早期尽可能进行干预,以减少成人HIE 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脑功能监测的主要方法有:

TCD是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脑血管的血流速度,并计算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从而反映颅内各脑血管的病理生理状态,对临床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作用[4]。TCD常规是经颞窗检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通过测定脑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CBFV)的变化来反映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 CBF)的变化。TCD测定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有:(1)收缩期峰流速度(systolic velocity,Vs):指收缩期内的最高血流速度,反映脑血流灌注的峰值;(2)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iastolic velocity,Vd):指心动周期心室舒张末期的最高血流速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脑血管的弹性和血管阻力;(3)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指一个心动周期内的多普勒频

谱图像中,最高血流速度与最低血流速度之间通过计算得出的平均值,是一个综合性反映心动周期内血流速度的参数;(4)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是反映血管顺应性和血管弹性的指标,计算公式PI=(Vs-Vd)/Vm;(5)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是反映脑血管的舒缩状况、阻力状况的指标,计算公式为Rl=(Vs一Vd)/Vs。经颅彩色多普勒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测手段,具有操作简便、检测快速、可床边旁重复检测、无放射或辐射损害等优点,为重症监护病房常用的监测手段与检查方法。

能够进行定量检测脑血流的检测手段包括133Xe清除率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ive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133Xe清除率和PET技术均采用放射性追踪技术,尽管是测定脑血流的“金标准”,但由于所需复杂的设备与技术,不能连续、迅速地获得数据以观察脑血流的快速变化,对于广泛应用于临床受到限制;核磁共振检测方法可测定大脑的局部血流并可评估脑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缺点是需把重症患者运送至磁共振扫描仪处进行测定,应用同样受到限制[5]。

脑功能脑电生理监测包括动态脑电图(ac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长时程脑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在脑电活动上大多数可表现为背景活动受抑制及癫痫样活动,两种脑电图均可出现。普通脑电图的优点是不但可反映脑电背景活动和癫痫样放电,而且能反映不同的脑受损部位和脑电频率,是脑电生理检测的主要方法[6];其缺点是电极多,要求环境安静,不适合重症病房的床旁监护。动态脑电图(AEEG)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于癫痫诊断的脑电监护技术,不但可反映脑电背景活动的变化,也可以反映癫痫样异常活动;操作简单方便,受环境干扰少,判读容易,能长时间床旁连续监测,适合于重症患者的床旁脑功能监护[7]。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在头顶记录耳机传出声音刺激听神经传导通路电位,进行操作时通常无需患者合作,婴幼儿及昏迷病人均可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客观评价听觉检查不合作者,动态观察脑干受累情况,判断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意识障碍病人最终转归等。目前国内单个脑电生理在新生儿脑受损方面的应用价值有不少研究,并认为对早期预测脑损伤及受损程度有一定价值,但同时联合应用TCD、动态EEG对成人HIE进行综合评估,还未见报道。

本课题通过研究(1)探讨成人HIE临床特点及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利于早期对高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2)TCD、动态EEG监测技术在成人HIE 中的应用价值,明确其对成人HI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评价的意义,寻找出最有价值的成人HIE的脑功能监测指标。

第一部分成人HI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

因素分析

目前明确的HIE的主要病理机制是脑血流动力学紊乱。一般认为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经历原发性损伤和再灌注损伤两个阶段[8],脑血流自动调节和脑循环存在着分布不平衡两大特点。在应激状况下脑血流的调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较明确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高血压史、心脏病史、糖尿病、脑卒中史、吸烟和酗酒、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感染等。其中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气候及卒中家族史[9]。近来研究[10]发现更多的新的影响因素有: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含量、血尿酸含量等。上述各影响因素在缺血缺氧性脑病中同样不可忽视。由于缺氧、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乳酸大量堆积等可造成脑血管扩张,血流量显著增加; 同时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丧失, 形成压力波动性脑血流。当上述病理生理改变不能即刻得到纠正、心输出量和外周血压下降时, 脑血流量减少, 脑血管痉挛,最终可导致缺氧性脑损伤,因此心肺复苏的时间、血乳酸含量对预测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有极其重要的位置[11]。

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成人HIE患者的临床特点,寻找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对于预测成人HIE早期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1.病例来源:所有病例均来源于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心ICU病房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的住院患者。

2.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12,13]

(1)缺血缺氧史:心跳、呼吸停止经心肺复苏术后,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致

严重低血压[血压<90/60mmHg,(1mmHg=0.133kpa)],缺氧、溺水、循环衰竭导

致的呼吸性低血氧(PaO2<50mmHg)等。

(2)急性期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包括昏迷、嗜睡、昏睡、

意识模糊、去大脑皮层综合征。

(3)其他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智能减退、肌张

力增高、抽搐、反复癫痫发作等。

(4)影像学检查:早期(10d 内)头颅CT、MRI可无表现或表现为脑水肿、灰白质分界消失、大脑皮质层层状坏死、颅内出血;晚期(10d~6m)可表现为皮层下白质及深部白质脱髓鞘样改变、选择性神经元死亡、广泛脑功能损害、明显脑萎缩等。

2.2 病例入选标准

(1)心脏跳、呼吸骤停后经CPR恢复自主循环后可保证生命体征相对稳定;(2)发病 1 个月以内者;

(3)符合成人HIE 诊断标准。

2.3 病例排除标准

(1)新生儿 HIE 患者;

(2)此次发病为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患者;

(3)循环不稳定者,血压以升压药物维持,波动较大;

(4)合并严重的心、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等多脏器功能受损病者;(5)脑电图监测出现明显干扰伪迹;TCD检测无颞窗的患者。

2.4 病例剔除和脱落

(1)凡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纳入的患者;

(2)治疗中发生脑血管疾病而导致病情加重或死亡者;

(3)因资料不全而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判断者;

(4)研究中发生不良反应而不宜继续进行研究者。

3.病例分组方法

所有纳入病例分为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组(HIE组)60例;对照组(未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60例。

4.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对照组患者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70±9.3岁,其中重症肺炎12例,心功能衰竭17例,呼吸衰竭25例,感染性休克6例。HIE组患

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75±10.8岁,其中重症肺炎15例,心功能不全10例,呼吸衰竭11例,感染性休克7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4例,败血症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分布、病因构成及入院时GLasgow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脑功能损害。

二、临床生化指标记录(均为动脉血标本)

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糖(GLU)、血肌酐(CREA)、血甘油三脂(TG)、血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 (LDL)、血尿酸(UA)、血纤维蛋白原(Fib)、血D-二聚体(DD)、血AST、血ALT、血总胆红素、血乳酸(LAC)。

三、GLasgow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14]:GLasgow的项目包括:睁眼反应、运动反应和语言反应。

1.最佳的睁眼反应:有目的地和自发性地 4分;口头命令 3分;疼痛刺激 2分;

无反应 1分。

2.最佳的口语反应:定向和对答 5分;失定向 4分;不恰当的词汇 3分;含糊

的发音 2分;无反应 1分。

3.最佳的运动反应:服从口头命令 6分,对疼痛的局部反应 5分,对疼痛的逃

避反应 4分,屈曲反应(去皮层强直) 3分,伸展反应(去

大脑强直) 2分,无反应 1分。

量表最高分是15分,最低分是3分,分数越高,意识状态越好。GLasgow评分为3-8分说明患者预后差。

四.患者临床预后结果评判标准[15]

康复或残疾生存、植物状态及死亡3种。

康复组和残疾生存组归入临床预后较好计算;植物状态和死亡归入临床预后不良计算。

五、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均以X±S 表示,使用 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u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评价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结果

所有纳入研究病例分为成人HIE组共60例,非HIE对照组共60例。分别记

录每位患者各自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在成人HIE组中有高血压病史、卒中病史、

糖尿病史及冠心病史的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HIE组与非HIE组患者的入院基本临床特征比较

特征 HIE组对照组 P

(n=60) (n=60)

年龄,岁(mean±SD) 76.4±8.4 74.2±7.5 0.885

性别(男/女) 32/28 18/12 0.760

嗜酒史,n(%) 10(16.7%) 6(20%) 0.251

吸烟史,n(%) 15(25.0%) 7(23.3%) 0.684 高血压病史,n(%) 32(53.3%) 14(46.7%) 0.030

高脂血症,n(%) 19(31.7%) 9(30%) 0.907

高胆固醇血症,n(%) 14(23.3%) 8(26.7%) 0.443

糖尿病史,n(%) 21(35%) 6(20%) 0.000

冠心病史,n(%) 18(30%) 4(13.3%) 0.000

卒中病史,n(%) 14(23.3%) 10(16.7%) 0.009

收集纳入患者住院期间前10天的重要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取平均值,住院

不足10天患者按实际住院天数计算平均值,结果显示发生HIE患者组中血白细胞、血肌酐、甘油三脂、总胆固醇、D-二聚体及血乳酸,其数值均高于未发生

HIE患者对照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氧分压,其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HIE组与非HIE组患者血生化指标比较

生化指标 HIE组对照组 P

(n=60) (n=30)

white cell count,×109 12.8±3.4 7.33±2.47 0.021

(mean±SD)

Platelet count,×109 178.6±25.0 140±19.5 0.337

(mean±SD)

Hemoglobin,g/L(mean±SD) 94.3±14.7 121.8±17.2 0.004 CREA,umol/L(mean±SD) 211.9±33.0 93.5±20.6 0.000 AST,U/L(mean±SD) 22.4±5.3 18.6±7.5 0.572

ALT,U/L(mean±SD) 18.9±6.1 20.8±6.6 0.596 Triglyceride(TG),mmol/L 2.14±.067 1.55±0.48 0.009

(mean±SD)

Cholesterol(CHOL),mmol/L 5.17±1.77 3.80±1.92 0.007

(mean±SD)

UA,mmol/L(mean±SD) 312.5±105.3 297.4±98.3 0.274

ALB,g/L(mean±SD) 28.6±10.5 38.7±13.2 0.000

D-dimer,mmol/L(mean±SD) 378.1±146.7 105.9±44.6 0.005

PO2,mmHg(mean±SD) 81.6±22.3 99.5±20.5 0.032

LAC,mmol/L(mean±SD) 3.22±1.06 1.53±0.87 0.000

成人HIE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以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肌酐(CREA)、甘油三脂、胆固醇、白蛋白、D-二聚体、血氧分压、血乳酸作为自变量,以存活与否为因变量,使用SPSS13.0 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卒中病史、血白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血肌酐、血氧分压、血乳酸与患者存活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表3 危险因素与患者生存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95%CI β P OR 高血压病史 1.033-1.521 0.085 0.037 1.244 糖尿病史 0.766-1.045 0.067 0.041 1.001 冠心病史 0.904-1.280 0.075 0.025 1.247 卒中病史 1.155-1.692 0.088 0.022 1.400 WBC 1.167-1.941 0.074 0.012 1.366 Hb 0.876-1.330 -0.025 0.036 0.841 CREA 1.029-1.094 0.092 0.033 1.064 TG 1.021-2.035 0.361 0.400 1.753 CHOL 0.877-1.930 0.753 0.261 1.486 ALB 1.005-1.174 -0.064 0.002 0.950 DD 1.014-1.187 0.038 0.085 1.133 PO2 0.947-1.002 0.056 0.003 0.972 LAC 0.835-0.976 0.079 0.001 1.091

第二部分成人HIE患者脑功能监测及临床预后的

评价意义

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CPR抢救成功后(ROSC)最多见和严重的并发症。缺血缺氧性脑病可造成患者脑功能严重的损害,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认为脑复苏在心肺复苏指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仍无较好的治疗手段进行有效的脑复苏。亚低温治疗方法是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的最有可能用于缺氧缺血性脑病尤其是中、重度HIE的治疗方法,但亚低温的进行必须在有限的时间窗(事件发生后6小时内)内进行,因此寻找能够辅助临床早期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尤其是中、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敏感指标对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价值。相关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普通MRI检查在HIE急性期难以对血流动力学行动态监测;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将脉冲多普勒的距离选通技术与低频(2MHz)超声束等良好的颅骨穿透能力相结合,可实现无创性地检测各脑血管动脉血流,方便快捷地对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状况做出判断。缺血缺氧性脑病在急性期的血流动力学的动态监测应用日益被研究者重视。目前国内对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研究多为发病后短期内的单次研究,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一系列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脑功能状况,因此我们采用了前瞻性研究方法,对缺血缺氧性脑病进行TCD动态观察,并与动态脑电图等神经电生理学方法,以及与脑功能损害(GLasgow评分)、患者临床预后进行对比研究及相关分析,以探讨缺血缺氧性脑病TCD的动态变化规律、脑电图的特点及对其临床早期诊断、脑功能病情严重程度判断、临床预后评估、治疗指导的价值。然而国内尚未在成人HIE 应用中进行相关研究及联合TCD与动态EEG综合评价的报道极少。

本研究拟通过对成人HIE患者同时行TCD、动态EEG等各种技术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与脑功能损伤程度(GLasgow评分)、患者临床预后随访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以期找出对成人HIE发生的早期病情严重程度判断和临床预后评估最有价值的监测方法,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关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关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临床问题的解答 提问者: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段涛教授 解答者:上海复旦大学儿科医院陈超教授 1、段涛教授:在产科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胎儿产前和产时缺氧的情况,胎儿娩出后如果Apgar 评分正常,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出现Apgar评分低,新生儿窒息的情况,问题就复杂了。大家共同担心的问题是孩子以后智力发育会不会受影响。Apgar评分低的孩子去做B 超或CT检查时,经常会得到一个诊断,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缺血缺氧性脑病,即使新生儿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时,也会被诊断为缺血缺氧性脑病。面对这个诊断,家长和产科医生都非常担心和困惑,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陈超教授: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指围产期缺氧缺血所致的脑损伤,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发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新生儿脑发育未成熟,代偿能力较差,易受到各种因素的损伤,尤其是缺氧缺血等因素。近年我国HIE的发生率有了一些变化,在城市由于围产期保健和窒息复苏工作做得比较好,HIE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而在农村、基层,HIE发生率仍然比较高。由于HIE的后遗症多为智力障碍、癫痫、脑瘫等严重问题,医生、家长、社会对HIE非常重视,也非常担心,产科和新生儿科医生的压力都非常大,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度担心和压力,在HIE临床处理过程中存在一些过度诊断和治疗的倾向。 2、段涛教授:请您介绍一下造成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陈超教授:引起新生儿缺氧或/和缺血的各种疾病都可能是HIE的病因,其中围产期窒息最为常见,在HIE病因中产前和产时窒息分别占50%和40%,出生后的原因约占10%。引起缺氧的病因有;围产期窒息、反复呼吸暂停、各种严重呼吸道疾病等。缺血的病因有:心跳呼吸骤停、大量失血、休克、重度心力衰竭等。 在HIE病因中围产期窒息最为重要,但争议最多,主要问题在于对窒息的评判还没有统一。 pgar评分,只要Apgar评分≤7分就可以诊断新生儿窒息,并没有参考脐血pH值。对早产儿窒息也套用与足月儿相同的评分标准,但早产儿Apgar评分受多种因素影响,结果往往不准确。发达国家对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非常严格,必须是5分钟的Apgar评分,还要脐血pH值。因此,我国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比较宽,将一些没有窒息者也诊断窒息。 在导致新生儿HIE的病因中,农村郊区病人的主要问题是围产期保健制度不完善,出生时窒息复苏没有做好,及家庭接生等问题。城市病人的主要问题是孕妇合并疾病,发生产科合并症,影响胎儿和新生儿。 3、段涛教授:新生儿HIE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基础是什么? 陈超教授:由于HIE的严重性,长期以来国内外对HIE的发病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使我们对HIE有了更多的认识,目前认为HIE的发病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低氧和脑血流的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及新生儿脑损伤,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仍是以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护理是综合治疗的关键性环节,因此恰当的护理方法是疾病恢复的保证。具体的护理措施常规如下; 1.迅速纠正低氧及保暖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氧流量0.5~1 L/min,给氧过程中注意调节氧流量,不应长时间高浓度吸氧,高浓度吸氧不超过3d,以免造成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及支气管发育不良。呼吸机供氧,氧浓度在40%以下,维持PaO250~70 mmHg,PaCO2<40 mmHg,SpO2 在96%以上。将患儿放在开放式辐射保暖台、暖箱或保温床保暖,维持体温在中性温度环境,肛温36.5~37.5℃。皮肤温36~36.5℃可维持最低耗氧量,。? 2. 供给适量的葡萄糖 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脑组织本身不储存糖原,代谢所需能量主要靠血液中葡萄糖供应。窒息缺氧时,脑血流量减少,其代谢障碍加重了脑细胞的损害,应静脉补充葡萄糖使患儿血糖维持在3.90~6.10mmol/L,并根据血糖调整输液速度,一般6~8mg/(kg·min),防止高血糖的发生。 3.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监护患儿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注意观察患儿的意识、瞳孔、前囟张力、肌张力、抽搐症状及药物效果。 3.1. 控制惊厥保持患儿侧卧位,避免声光刺激,操作轻柔。如出现烦躁、尖叫等惊厥先兆,立即处理。常用药物为苯巴比妥钠、安定、水合氯醛,用药剂量要准确,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防止呼吸抑制、反应低下等不良反应发生。 3.2.降低颅内压控制液体入量,每日50~60ml/kg,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在4ml/(kg·h)以内,常用甘露醇、地塞米松、呋塞米等,注意用药的效果观察,及时反馈动态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防止呕吐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 患儿头侧向一边,及时吸出口腔内分泌物及粘液,避免吸入。把早期洗胃作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常规护理措施之一,以控制患儿并发呕吐,防止反流窒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2004 年11 月于长沙修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一、概念:由于各种围产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称之为缺氧缺血性脑病(- )。在围产期神经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每年活产婴1800 万-2000 万,窒息的发病率为13.6% ,其中伤残者为15.6% ,每年约30 万残疾儿童产生,严重威害我国儿童生活质量。 二、病因:造成胎儿或新生儿血氧浓度降低的任何因素都可以,与胎儿在宫内所处的环境及分娩过程密切相关。 (一)母亲因素:①母全身疾病:糖尿病、心、肾疾病、严重贫血、急性传染病。 ②产科疾病:妊高症、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胎盘功能不全。 ③母吸毒、吸烟、被动吸烟。 ④母年龄〉35岁或V 16岁,多胎妊娠。 (二)分娩因素:①脐带受压、打结、绕颈;②手术产 如高位产钳、臀位、胎头吸引不顺利;③产程中的麻醉、镇痛剂和催产药使用不当。 (三)胎儿因素:①小于胎龄儿、巨大儿;②畸形:如后鼻孔闭锁、喉蹼、肺膨胀不全,先心病;③羊水或胎粪吸入致使呼吸道阻塞;

④宫内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损。 (四)产后因素:感染性肺炎、捂被综合征、增多症等。 三、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许多环节未明,但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一)脑血流改变:当窒息缺氧为不完全时,体内各器官血流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肾上腺等组织血流量,如缺氧继续存在,这种代偿机制失效,脑血流灌注下降,出现第2 次血流重新分布,即供应大脑半球的血流减少,以保证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灌注量。此时,大脑皮质矢状旁区及其下的白质(大脑前、中、后动脉灌注的边缘区)最易受损,如窒息缺氧为急性完全性,上述代偿机制均无效,脑损伤发生在代谢最旺盛部位(丘脑、脑干核),而大脑皮层不受影响。 (二)能量代谢障碍:被认为是其主要机理,脑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氧化,缺氧时无氧糖酵解使糖消耗f, 乳酸增加,导致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J、细胞膜钠泵、钙泵功能不足,使钠、钙离子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原性脑水肿,钙离子还可激活受其调节的酶,引起胞浆膜磷酯成分分解产生大量花生四烯酸;进一步产生血栓素,前列腺环素 J T J①影响突触之递质传递;②影响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③许多依赖的血管活性物质功能下降T脑血管痉挛T脑组织受损。 (三)神经毒性物质:脑缺氧时T兴奋性、氧自由基增加T阻断线粒体的磷酸化氧化作用,破坏细胞结构及酶等。 (四)神经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发育成熟和维持正常生理过程所必需,若过度凋亡即成为病理状态。最近研究证

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广州医学院2009级硕士学位论文 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Prognosis Factors Research In Adult Patients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专业名称:神经病学 研究方向:脑血管病 学位申请人:林哲聪 导师:高聪教授 广州医学院·广州 2012年5月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5) 前言 (9) 第一部分成人HI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12) 临床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5) 第二部分成人HIE患者脑功能监测及临床预后的评价意义 (18) 临床资料与方法 (19) 结果 (20) 讨论 (26) 结论 (33) 展望 (34) 英文缩写 (35) 附图 (36) 参考文献 (39) 致谢 (43)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44)

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研究生:林哲聪 导师:高聪教授 专业:神经病学 广州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广州市昌岗东路250号(510260) 中文摘要 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心肺复苏术抢救成功后极其严重的并发症,可造成患者致命性的伤害,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尽管脑复苏在心肺复苏指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仍无较好的治疗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亚低温治疗是目前被认为的最有可能用于成人HIE特别是中、重度HIE的治疗方法,但亚低温的实施必须在一定的时间窗(事件发生后6小时内)内进行,因此寻找能够辅助早期临床诊断成人HIE尤其是中、重度成人HIE的敏感指标具有重大意义。经颅彩色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动态脑电图(Active Electroencephogram AEEG)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适用于重症患者的脑功能监测手段,有助于临床早期发现HIE并判断其严重程度,然而国内尚未在成人HIE应用中进行相关研究。 脑血流动力学异常与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受损是缺血缺氧性脑病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心跳、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后的昏迷患者 (脑弥漫性缺血缺氧性损害 )很难通过临床表现评估病情和判断其临床预后,根据心脏停搏时间、呼吸停止和昏迷持续时间的判断亦并非精确可靠。另外,患者在进行多功能心电监护、呼吸机辅助治疗或氧治疗、药物治疗或液体维持时,不方便搬动甚至不能离开重症病房,CT和 MRI等影像学检查因此受到限制。而TCD、动态脑电图及BAEP作为脑功能重要的监测与评估技术,对缺血缺氧性脑功能损害极其敏感 ,床旁操作

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治疗

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治疗 什么是缺氧缺血性脑病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脑缺氧或缺血而形成的脑损伤,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及肌张力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可分为轻、中、重度。轻、中度表现为兴奋或迟钝,肌张力正常或减低。重度可有昏迷、肌张力松软、惊厥频繁等。多伴有严重的后遗症如脑瘫、癫痫、学习困难等。 围产期窒息是最主要的病因,有妊娠高血压或是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不良、早产、急产等都有可能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生。 另外,由于该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主要还是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现宝宝出现这种疾病,不仅要及时送医就诊,还需要家长的细心护理。 缺氧缺血性脑病症状 无论是什么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是一定的,缺氧缺血性脑病也不例外。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这种疾病呢?当然了,宝宝出生时可以让医生做个全身性的检查,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下面这些症状进行判断。 1、突然高热,畏寒,剧烈头痛,伴喷射性呕吐。婴幼儿会出现交替出现的烦躁与嗜睡;尖声哭叫,拒绝吃母乳,容易受惊等。严重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2、意识障碍。新生儿在出生后即出现异常神经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轻者表现为激惹或嗜睡;重者表现为意识减退、昏迷或木僵。 3、脑水肿征候是围产儿HIE的特征,前囟饱满、骨缝分离、头围增大。 4、惊厥:多见于中、重型病例,惊厥可为不典型局灶或多灶性,阵挛型和强直性肌阵挛型。 5、肌张力增加、减弱或松软。可出现癫痫。 6、原始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过分活跃、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 重症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有呼吸节律不齐、呼吸暂停、以及眼球震颤、瞳孔改变等脑干损伤表现。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及预防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及预防 *导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患者常在生后1周尤其头3天内出现一系列脑功能障碍表现。…… 【治疗】 (一)支持方法①供氧:选择适当的给氧方法,保持 PaO26.65~9.31kPa(50~70mmHg)、PaCO25.32kPa(40mmHg),但要防止PaO2过高和PaCO2过低。②纠正酸中毒:应改善通气以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在此基础上方可使用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毒,严重酸中毒时可用5%碳酸氢钠l~3 ml/kg以5%葡萄糖1:1稀释,静脉缓慢推注,或经1:2.5稀释后静脉滴注。③纠正低血糖:按每分钟6~8mg/kg静脉输注葡萄糖,使血糖 3.36mmol/L(60mg/dl),但应注意防止高血糖。④纠正低血压:每分钟输入多巴胺5~15μg/kg,可合用多巴酚丁胺2.5~10μg/kg,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用量。⑤补液:每日液量控制在 60~80ml/kg。 (二)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那,负荷量为20mg/kg。于15~30 分钟静脉滴入,若不能控制惊厥,l小时后可加用10mg/kg;每日维持量为5mg/kg。安定的作用时间短,疗效快,在上药疗效不显时可加用,剂量为0.1~0.3mg/kg,静脉滴注,两药合用时应

注意抑制呼吸的可能性。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尤须慎用安定。(三)治疗脑水肿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可先用呋塞米1mg/kg,静脉推注;也可用甘露醇,首剂0.5~0.75g/kg静脉推注,以后可用0.25~0.5g/kg,每4~6小时1次。是否使用地塞米松意见不一,剂量为每次0.5~1.0mg/kg,每日2次静脉滴注,48小时后减量,一般仅用3~5天。 【预后】 本病预后与病情严重度、抢救是否正确及时关系密切。凡自主呼吸出现过迟、频繁惊厥不能控制、神经症状持续1周仍未减轻或消失、脑电图异常、血清CPK- BB持续增高者预后均不良。幸存者常留有脑瘫、共济失调、智力障碍和癫痫等伸进系统后遗症。【预防】 同新生儿窒息,孕妇应定期做产前检查,发现高危妊娠应及时处理,避免早产和手术产;提高产科技术;对高危妊娠进行产时胎心监护,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并进行处理;产时,当胎头娩出后,立即挤净口、鼻内粘液,生后再次挤出或吸出口、鼻、咽部分泌物,并做好一切新生儿复苏准备工作。

成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像学特点【原创】

成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像学特点【原创】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I)一般多发生于新生儿,由于其脑组织发育不成熟、对缺血耐受能力差所致。成人中也可发生HII,主要原因多为心脏骤停,窒息,溺水等。那么成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特点有哪些呢? 影像学特点 在颅脑平扫CT发现脑实质肿胀,脑沟变浅、消失,灰白质分界不清,脑脊液腔呈高密度,类似蛛网膜下腔出血信号。丘脑和小脑密度相对较高,这种“反转”征象一般与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不良相关。MRI图像上的征象证实了颅脑缺血缺氧性损伤,弥漫性弥散受限,大脑皮层和基底节区T2呈明显高信号。 鉴别诊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外伤性脑水肿;中毒性/代谢性病变;后部可逆性脑病;克雅氏病;急性脑梗死。 诊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I)。患者被证实曾试图饮用过量药物自杀,发现时呼吸停止,遂行心肺复苏抢救。

病理生理学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由一系列导致脑血流量减低的病因引起,如心脏骤停,脑血管疾病,窒息,溺水等。下列因素会首先导致脑缺氧,最终造成脑缺血:①机体呼吸方式由有氧呼吸转换为无氧呼吸,大量乳酸生成、堆积;②脑缺血缺氧造成钠钾ATP酶活性下降,兴奋性氨基酸大量释放,突触后神经元过渡兴奋而损伤; ③当能量不足时,神经细胞最终发生凋亡。 脑实质易受损区分为:①轻到中度:分水岭梗死。②重度:灰质(反映与谷氨酸受体的浓度最高的地区,谷氨酸的兴奋毒性最敏感),包括海马,小脑,大脑皮层,丘脑,和基底节区。 年龄因素:未发育成熟的脑组织对缺血最敏感;中年脑组织对缺血最耐受。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较大患儿首选。可见弥漫性脑水肿,脑室变小,灰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双侧基底节密度减低。反转征和白小脑征可见于成人并提示预后不良。

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康复疗法

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康复疗法 一、视觉刺激 视觉诱发电位证实有明显视路损伤或眼底证实有视神经萎缩的,应及早予以适量的瞳孔对光反射刺激,如用手电光照瞳孔使其收缩,闪烁棋盘格;光栅等。二、听觉刺激 听觉系统的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即听到声音,听懂声音,理解语言。听觉诱发电位证实有损伤的应及早给予不同的听觉刺激,不仅可使听力增强,也有助于对声音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 刺激的方法可用不同的声音及语言,每天给予数小时的刺激直至出现对声音的反应和主动的言语为止。 三、皮肤感觉刺激 皮肤可产生四种基本感觉:触觉(压觉)、温觉、冷觉、痛觉。皮肤广泛分布的感觉神经末梢构成真皮神经网络,在脑损伤患儿中80%以上存在着皮肤感觉障碍,他不仅影响到患儿的运动能力,同时亦影响到患儿的智力水平。因此必须给予大量的各种不同感觉刺激,如冷热水刺激,软硬毛刷刺激等,从而改善患儿的感觉使之达到正常。 四、前庭运动刺激 近年研究发现以阅读、书写和拼写颠倒的学习障碍为特点的综合症,并非主要在大脑皮层,更主要是在小脑与前庭系统,因此可用婴儿期的摇晃,头低位的旋转,侧滚等方法改善这一系统的功能。 五、爬行训练 爬是行走的基础,也是人类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他还有利于平衡能力的提高,语言词汇量的增加,眼斜视的矫正。爬行分为匍匐爬、障碍爬、膝手爬,训练时通过在躯干模式床上一定方式及数量的四肢及头颈的被动运动及手掌、脚掌、小腿内侧的摩擦向脑输入信息,旨在促使正确运动的出现,纠正错误的运动姿势及改善感知觉,是运动发育迟缓及运动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 六、反射口罩(refle mask) 为一种透塑料特制的面罩,按年龄及肺活量的不同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寸。主要作用:(1)增加脑内氧及营养物质的供给;(2)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3)降低癫痫灶的兴奋性。 七、智力训练 包括:(1)各种视觉符合;(2)各种知识;(3)是非与奖惩。 八、早期听力语言训练 1 . 听力训练包括:(1)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2)采用简单的音响玩具;(3)采用音乐;(4)分辨不同的声音。 2 发音训练包括:(1)呼吸训练;(2)舌运动训练;(3)口舌运动训练;(4)鼻音训练;(5)声带震动训练;(6)拼音训练;(7)音素训练;(6)四声训练。 3 言语训练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观察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在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部分病例可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围产期脑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新生儿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护理是综合治疗的关键性环节,因此,做好早期治疗和护理,减少脑损害对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科2007年12月?2009 年12月共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50例,经及时有效的抢救,110例痊愈,抢救成功率为73.3%。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0例中,男90例,女60例,入院日龄为出生后4小时?7 天。其中生后3天内起病者100例,7天者50例,宫内窒息60 例, 娩出过程中窒息90例。

1.2临床表现根据患儿意识障碍程度、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是否有惊厥、中枢性呼吸衰竭及前囟张力、瞳孔变化等情况进行临床分度。其中轻度30例,占20% ;中度110例,占73.3% ;重度10 例,占6.7%。 1.3实验室检查。在生后一周内,入院36小时内进行第1次头颅CI检查,其中轻度40例,中度80例,重度30例。合并有颅内出血者40例。 1.4转归。 150例平均住院日10天,临床治愈110例,治愈率73.3% ;好转30例,好转率20% ;自动出院8例,占5.4% ;死亡2例,占 1.3%。 2护理体会 2.1神经症状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大多在生后3天内 出现症状。轻者表现为兴奋症状,如激惹尖叫、睁眼时间长、凝视、四肢颤抖、肌张力增高等。重者表现为抑制症状,反应迟顿、嗜睡、昏睡、昏迷、肌张力减弱、松软、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并出现惊厥、呼吸暂停,瞳孔改变等。 2.2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时给予心肺监护,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有无暂停。有暂停,可给适量纳络酮、氨茶碱等药物。(1)注意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体温过咼,脑细胞代谢增加,对缺氧不易耐受;体温过低,脑血流量减少。不利于脑细胞代谢的恢复。对低体温患儿应置保温箱中复温。(2)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分泌物时采用粗导管,低负压快速吸引,每次吸引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

在我国早期,有很多婴儿因为缺血缺氧性脑病而死亡。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我国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对于此类疾病也应该进行提高警惕,加强防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由于围生期窒息、缺氧所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常见于严重窒息的足月新生儿,严重者可死于新生儿早期,幸存者多留有神经系统损伤后后遗症,如智能低下、脑瘫、癫痫、共济失调等,是围生期脑损伤的最重要原因。 1、预防感染 新生儿环境室温24℃~26℃,使用空调和空气净化器。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预防交叉感染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定时紫外线消毒,消毒液擦拭保温箱内外,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 2、治疗与护理措施保证各项治疗措施和护理措施的实施 加强基础护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脐部、臀部等皮肤的清洁干燥。 控制惊厥保持患儿侧卧位,避免声光刺激,操作轻柔,尽量减少对患儿的不必要操作。 迅速纠正缺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变化调节氧流量和浓度。 保暖维持体温在36℃~37℃,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复温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避免升温过快导致脑出血,一般每小时提高1℃。 保证热量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保证各项治疗用药准确、按时、按量输入。 3、加强早期干预 触觉刺激法肢体按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被动运动。 听觉刺激法利用声音刺激听觉。 视觉刺激法变换玩具位置,以防斜视。 前庭运动刺激法摇婴儿床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脑瘫癫痫病的根源,因此,父母在防治此类疾病方面一定要提高警惕。预防感染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要及时到正规大医院进行治疗。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在视觉和对外界刺激方面较其他孩子又迟钝现象,一定要引起警觉,加强观察,不能以为自己的孩子很乖而自以为是,从而耽误了对疾病的治疗。 总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由于围生期窒息、缺氧所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如果智利阿德不及时或者护理不得当,很容易留下后遗症,常见的有脑瘫、癫痫病等。我们介绍了治疗与护理措施保证各项治疗措施和护理措施的实施,以及早期防治的知识,以便您对此类疾病的了解。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教案资料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

精品文档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低氧和脑血流的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及新生儿脑损伤,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仍是以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护理是综合治疗的关键性环节,因此恰当的护理方法是疾病恢复的保证。具体的护理措施常规如下; 1. 迅速纠正低氧及保暖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氧流量0.5~1 L/min,给氧过程中注意调节氧流量,不应长时间高浓度吸氧,高浓度吸氧不超过3 d,以免造成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及支气管发育不良。呼吸机供氧,氧浓度在40%以下,维持PaO250~70 mmHg,PaCO2<40 mmHg,SpO2 在96%以上。将患儿放在开放式辐射保暖台、暖箱或保温床保暖,维持体温在中性温度环境,肛温36.5~37.5℃。皮肤温36~36.5℃可维持最低耗氧量,。 2. 供给适量的葡萄糖 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脑组织本身不储存糖原,代谢所需能量主要靠血液中葡萄糖供应。窒息缺氧时,脑血流量减少,其代谢障碍加重了脑细胞的损害,应静脉补充葡萄糖使患儿血糖维持在3.90~6.10 mmol/L,并根据血糖调整输液速度,一般6~8 mg/(kg·min),防止高血糖的发生。 3. 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监护患儿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注意观察患儿的意识、瞳孔、前囟张力、肌张力、抽搐症状及药物效果。 3.1. 控制惊厥保持患儿侧卧位,避免声光刺激,操作轻柔。如出现烦躁、尖叫等惊厥先兆,立即处理。常用药物为苯巴比妥钠、安定、水合氯醛,用药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少数幸存者可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如智力障碍、癫疴、脑性瘫痪等。 【护理常规】 1.氧气吸入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患儿缺氧情况,可给予鼻导管吸氧0.3~0.6L/min或头罩吸氧1~ 1.5L/min,如缺氧严重,可考虑气管插管及机械辅助通气。 2.合理喂养遵医嘱及时喂养,首选母乳喂养,不宜母乳喂养者,给予配方奶。无吸吮能力者可用滴管,吸吮和吞咽能力差者可给予鼻饲。 3.用药护理准确执行医嘱,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调节输液滴速,使用镇静抗惊厥药物时,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抑制;使用降颅压药物时,注意避免药物外渗及有无电解质紊乱现象,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4.病情观察与护理严密监护患儿的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观察患儿的神志、瞳孔、前囱张力及抽搐等症状。 5.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1)降温:采用循环水冷却法进行选择性头部降温,水温保持在10~15℃,直至体温降至35.5℃时开启体部保暖。脑温降至34℃的

时间应控制在30~90min,否则将影响效果。 (2)维持:使头颅温度维持在34~35℃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暖,预防硬肿症的发生,可给予远红外或热水袋保暖,并防止发生烫伤。给予患儿持续肛温监测,以了解患儿体温波动,维持体温在35.5℃左右。 (3)复温:应缓慢复温,时间>5h,保证体温上升速度不高于0.5℃/h,避免复温过快引起低血压。 (4)监测: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应给予持续的动态心电监护、肛温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呼吸监测及每小时测量血压,同时观察患儿的面色、反应、末梢循环情况,总结24h出入量,并做好详细记录。 6.早期康复干预早期给予换位动作训练和感知刺激的干预措施,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健康教育】 1. 保暖维持体温在36~37℃。 2.喂养告知母乳喂养的方法及优点,新生儿平卧时头偏向一边,以免溢奶造成误吸或窒息。在母乳喂养中断期间应学会吸乳器吸乳,并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加强营养。 3.环境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室内温湿度适宜。 4. 防止感染严格消毒隔离。 5.复诊须知出院后1~2周到门诊复诊,进行行为神经测定及随访。 6.恢复期指导家长掌握康复干预措施,以得到家长最佳的配合。

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护理要点

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护理要点 发表时间:2013-03-05T09:25:37.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9期供稿作者:谭敏[导读] 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实施针对性的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脑功能障碍,发育智力。谭敏(湖北省鹤峰县中心医院儿科 4458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护理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办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59例确诊为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将全部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29例。观察组给予进行针对性的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只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护理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9.66%,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实施针对性的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脑功能障碍,发育智力。【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护理干预智力发育 1.前言 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围手术期中常见于新生儿的一种脑外科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功能性损伤,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并发症。HIE是导致新生儿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主要病因之一[1]。婴幼儿时期为人脑以及神经系统发育完善的重要阶段,因此对确诊为HIE的患儿进行早期治疗和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其脑功能障碍,减少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几率,从而进一步提升患儿的生命质量[2]。本组研究选取59例HIE患儿分组进行治疗和护理干预,具体情况如下。 2.一般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59例确诊为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作为临床观察对象。男31例,女28例;其中早产儿18例,年龄在3~29d;足月患儿29例。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脑性尖叫、烦躁、易激惹、嗜睡、抽搐、肌张力、体温不升以及呼吸紊乱、原始反射异常等。依照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标准,轻度28例,中度19例,重度12例。经过早期治疗后,患儿的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本组将全部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护理方法 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具体的早期护理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护理。保持干净、通风、无菌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注意手部的清洁,每天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是否出现并发症征兆,确保脐部清洁和干燥,经过基础护理措施之后,观察组的患儿无交叉感染病例发生。(2)高压氧治疗过程的护理。在高压氧治疗前30~60 min喂奶至八分饱为宜,穿上纯棉质的衣服,包扎好。入舱时,压力宜设置0.03~0.04 MPa,每分钟的加压速度宜为0.003~0.004 MPa,大约进行20 min。期间患儿一旦出现尖叫、烦燥、呕吐、抽搐、口唇颤动、面色苍白、冒冷汗等现象,可能为氧中毒先兆,要立即减压治疗。治疗结束出舱之后,注意患儿的保温和并发症现象。(3)喂养护理。HIE患儿会出现程度不一的胃肠道缺血缺氧,因此首次喂乳时间要推迟至6个小时以后。若是出现吞咽困难、无法吸吮时,可经过静脉输注营养液的方式补充营养。本组患儿中,有5例需要依靠微量泵进行静脉输注葡萄糖营养液。(4)并发症的护理。对于颅内出血患儿,稍微抬高其头部,尽量不要移动位置;对于出现颅内高压的患儿,然后进行对症治疗;对于常惊厥患儿,应尽量保持所在病房的安静,护理动作放轻柔,少将其移动位置,本组仅有一例出现惊厥症状,采用静脉推注苯巴比妥钠(20mg/kg)进行控制,效果良好。两组患儿出院后均保持为期2年的随访。 2.3疗效判定标准[3] 治愈:经过治疗和护理干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头颅CT检查或者B超检查显示各方面指标正常,随访至一岁发育状况良好,未出现神经系统疾病症状。 好转:经过治疗和护理干预,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头颅CT检查或者B超检查显示患儿的颅内出血或者颅内水肿情况大为减轻。 无效:经过治疗和护理干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任何改善,头颅CT检查或者B超检查显示颅内出血或者颅内水肿情况较之前无变化或者加重。 2.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13.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x2和t检验。 3.结果 经过治疗和护理干预,两组患儿的具体情况见表1。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治疗结果 [例(%)] 4.讨论 对于婴儿,其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阶段[4],因为这个时期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关键期,其可塑性也比较好,所以对于HIE患儿,能够进行早期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对其脑功能发育和损伤的神经的修复大有益处[5],同时还能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针对观察实施了针对性的早期护理干预,结果治疗的有效率高达100%,因此,本组研究认为,对新生儿的HIE,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治,早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患儿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司华英.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57例早期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20): 17-8. [2]高洪兰,邢建军.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 29-30. [3]姚玉娟. 59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 2005, 4(3): 31-32. [4]周丛乐,刘云峰,张家洁,等.新生儿局部脑组织氧检测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儿科学杂志,2009,47(7) : 517-522. [5]马梅花.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高压氧舱治疗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4): 188-189.

心搏骤停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理生理

心搏骤停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理生理 心搏骤停即心脏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可为循环征象消失所证实),经历心搏骤停的幸存者,由于全身性缺血与再灌注的影响,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发生广泛的组织器官损伤,此即谓心搏骤停后综 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1972年Negovsky首先注意到心搏骤停后机体出现的某些明显异常现象,并称之为“复苏后疾病”。从病理生理学角度看,PCAS可以分为[1] [2]:①心搏骤停后脑损伤;②心搏骤停后心肌功能不全;③系统性缺血与再灌注反应;④持续性病理状况(原已存在的)。心搏骤停后脑损伤即为心搏骤停后缺血缺氧性脑病(Cardiopulmonary arrest after hypoxic ischemia encephalopathy,CPAAHIE)。 1 CPR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2] 1.1脑组织生理大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重1200~1400g,占体重的2%左右,其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20%,是全身肌肉静止时耗氧的20倍。由于脑组织的呼吸商(QR)近于1(糖的Q·R=1;脂肪Q·R=0.7;蛋白质Q·R=0.8),说明脑组织能量来源主要靠葡萄糖的氧化。但是脑组织几乎无糖元和糖贮备,氧的贮备也只够十几秒使用。因此,脑组织所需要的糖、氧气全部要靠血液源源不断地从脑外远来。据测量人脑每分钟需要750~1000ml血液运来。50~60ml氧气及75~100ml葡萄糖,若以24h计算,人脑需血液1727L/24h、葡萄糖144g/24h、氧气72L/24h。由于大脑对血液、氧气需要量很大,也说明大脑对缺氧、缺血的耐受性极低。试验证明脑供血一旦停止,脑内所贮存的氧在8~12s耗尽,脑组织贮存的能量(ATP、磷酸肌酸等)3min左右电量耗竭,5min左右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开始死亡。 大脑对单纯缺氧的耐受性要比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要强些。试验证明人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至85mmHg时暗适应能力延迟;降至70mmHg时复杂的学习能力减退;降至55mmHg时近记忆下降;降至45mmHg时判断力下降;降至30mmHg时意识丧失、昏迷。 1.2 CPR后脑血流量改变研究表明,CPR后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改变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无灌流期:CPR后立即出现的多灶性无灌流。②高灌流期:持续约15~ 30min。由于循环停止期间的酸中毒,使脑血流量自动调节功能衰竭,脑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因此,在心肺复苏后有一个短暂的高灌流期,脑血流量高于正常2~3倍。③低灌流期:低灌流期一般2~ 6h或更长,迟发性全脑或多灶性持续低灌流。由于脑内不同区域血流量不均匀,有些区域无血流灌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 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效果。方法我科2015年1月~12月收治HIE3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儿进行全面的护理,将患儿的护理过程进行全面的整理并分析。结果32例患儿无死亡病例,经护理后情况均有明显好转。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接受积极的治疗同时配合全面的护理对患儿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效果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新生儿发生在分娩前后[1],胎儿在子宫内发生宫内窘迫或者胎儿娩出后出现窒息缺氧而造成的脑病,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对于其治疗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2],据临床相关研究表明,积极治疗的同时配合全面的护理对患儿的病情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效果,特选我科2015年1月~12月收治HIE3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经过积极治疗及临床密切观察病情,耐心、细致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5年1月~12月收治HIE32例,男13例,女19例;自然分娩18例,剖宫产14例;5min Apgar评分0~3分3例,4~7分29例;均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标准[2],轻型17例,中型9例,重型6例。 2 护理 2.1一般护理患儿病房内应保持安静、清洁,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22℃~26℃,湿度50%~65%,按时通风,对疑有颅内出血的患儿,为防止出血加重可将肩部抬高15°~30°,不要随意搬动头部,根据诊疗的需要,应将患儿的整个身体与其头部一起旋转,避免颈动脉受压。医护人员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减少对患儿的刺激,避免惊厥的发生。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消毒液擦拭暖箱内外,避免交叉感染。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皮肤、口腔清洁,特别是皮肤皱褶处及臀部等,每日进行口腔、脐部护理,及时更换尿布、衣服,被服有污染时及时更换。严密观察呼吸、意识、肌张力等情况,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手足痉挛、肌张力增强等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遵医嘱进行抗惊厥治疗,并认真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及效果。 2.2保持供氧量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关键是给氧,可提高脑部的血氧浓度,改善缺氧症状。整个给氧过程中应避免长时间高浓度给氧,要适时调节氧气流量,波浪线式给氧,高浓度给氧不超过3 d,并配合医生做好各种生化检查,了解用氧疗效。 2.3保温刚出生的新生儿对环境温度极为敏感,而患儿的体温的变化会增加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2004年11月于长沙修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一、概念: 由于各种围产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 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称之为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 ischemic encephalopatly)。HIE在围产期神经 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每年活产婴1800万-2000万,窒息的发病率为13.6%,其中伤残者为15.6%,每年约30万残疾儿童产生,严重威害我国儿童生活质量。 二、病因: 造成胎儿或新生儿血氧浓度降低的任何因素都可以HIE,与胎儿在宫内所处的环境及分娩过程密切相关。 (一)母亲因素:①母全身疾病:糖尿病、心、肾疾病、严重贫血、急性传染病。 ②产科疾病:妊高症、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胎盘功能不全。 ③母吸毒、吸烟、被动吸烟。 ④母年龄>35岁或<16岁,多胎妊娠。 (二)分娩因素:①脐带受压、打结、绕颈;②手术产

如高位产钳、臀位、胎头吸引不顺利;③产程中的麻醉、镇痛剂和催产药使用不当。 (三)胎儿因素:①小于胎龄儿、巨大儿;②畸形:如后鼻孔闭锁、喉蹼、肺膨胀不全,先心病;③羊水或胎粪吸入致使呼吸道阻塞;④宫内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损。 (四)产后因素:感染性肺炎、捂被综合征、RBC增多症等。 三、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许多环节未明,但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一)脑血流改变:当窒息缺氧为不完全时,体内各器官血流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肾上腺等组织血流量,如缺氧继续存在,这种代偿机制失效,脑血流灌注下降,出现第2次血流重新分布,即供应大脑半球的血流减少,以保证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灌注量。此时,大脑皮质矢状旁区及其下的白质(大脑前、中、后动脉灌注的边缘区)最易受损,如窒息缺氧为急性完全性,上述代偿机制均无效,脑损伤发生在代谢最旺盛部位(丘脑、脑干核),而大脑皮层不受影响。 (二)能量代谢障碍:被认为是其主要机理,脑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氧化,缺氧时无氧糖酵解使糖消耗↑,乳酸增加,导致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ATP↓、细胞膜钠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体会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3-05-20T10:49:31.7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贺定琴[导读]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由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作。 贺定琴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人民医院 557200)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294-02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榕江县人民医院儿科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50例HIE患儿,针对患儿在患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各种临床症状以及提出护理问题,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进一步对患儿家属进行疾病特点及健康心理指导。结果治愈40例,转院5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3例。结论正确及时的护理能够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由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作,患儿常在生后1周尤其头3天内出现一系列脑功能障碍表现,如烦躁不安或嗜睡、呕奶、尖叫、抽搐等症状。轻症患儿颅后良好,病情危重者,病死率高,幸存者可遗留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和脑性瘫痪,其发生的原因,与引起的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密切相关。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男31例,女19例,早产儿17例,足月产儿33例;日龄≤24小时22例,~3天20例,~7天8例;胎龄29周1例,胎龄30周1例,胎龄32-37周15例,胎龄38-42周28例,胎龄42周5例,平产31例,助产13例,剖宫产6例。脐带绕颈5例,宫内窒息16例,出生时窒息17例,出生后窒息17例。阿氏评分1分钟:0~3分、17例,4~7分26例,5分钟0~3分,3例,4~7分25例。所有患儿入院后行头颅CT检查,均发现不同程度的脑实质性低密度改变,轻度损伤28例,中度损伤13例,重度脑损伤9例,透过CT检查发现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硬膜下出血3例,脑室周围出血2例。 1.2方法静滴苯巴比妥控制惊厥,负荷量为20mg/kg,12小时后维持量5mg/kg/d;快速推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0.25~0.5mg/kg/d,2~3次/d;静滴纳络酮消除脑干症状改善中枢性呼吸困难,0.05~0.1mg/kg,随后改为0.03~0.05mg/kg/h,持续4~6小时,连用2~3天,或用至症状明显好转时;静滴胞二磷胆碱和复方丹参促进神经细胞代谢,调节微循环,改善脑缺血区血液供给,从而消除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胞二磷胆碱100~125mg/d或脑蛋白水解物2~5ml/d,复方丹参0.5~1ml/kg。结合临床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3疗效判断本组患儿经抗惊厥、降低脑压、消除脑干症状等治疗。治愈好转出院40例,转院5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3例。住院时间最短为5h,最长为33天,平均1 2.5。成功随诊28例,未发现后遗症25例,有运动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3例。 2 护理措施及体会 2.1 提供患儿适宜的环境,保持病室安静 保温在整个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非常重要,因新生儿出生时室温比宫内温度低,新生儿窒息后呼吸循环并没有恢复正常,加之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没有发育完善,体温多数会下降。将新生儿置于暖箱里进行保暖,体重越轻箱温要求温度越高,一般设置在32~34℃之间,进行各项操作尽量在箱内进行,避免打开箱盖,定时测体温,记录箱温湿度,根据患儿的体温调节暖箱温度,使患儿体温维持在36-37℃左右的温度,使其始终保持最适。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面罩给氧 将氧流量开到2~4升,持续给氧直至发绀消失,呼吸平稳,精神好转;给氧时患儿侧卧,以防分泌物阻塞气道,并及时清除口、鼻、咽及气道分泌物,防止口鼻粘液及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再度引起窒息或并发肺炎;停氧后可仰卧,肩部以布卷垫高2~2.5cm,使颈部轻微伸仰,以利呼吸。 2.3 加强监护,密切观察患儿持续心电监护,根据患儿病情1~2小时测T、HR、R各一次,4小时测SPO2一次;密切关注和记录患儿面色、口唇青紫、哭声、呼吸、心率、四肢是否出现抽搐等情况;颅内损伤者常伴有颤抖的尖声哭叫;心肺功能异常出现哭声弱,呻吟状且伴有面色发绀、呼吸急促等症状。如发现患儿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准确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4 药物治疗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改善循环、改善呼吸、降低颅内压,遵医嘱应用止惊药物,补液、支持对症治疗,保证药物及时进入体内,用输液泵严格控制液体滴速,观察用药反应。 2.5 饮食护理窒息患儿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喂养时间,因为窒息可造成患儿的消化和代谢等系统出现损伤,过早喂养会对患儿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在早期要暂禁食,6-12小时后,可根据患儿病情及吸吮情况选择母亲直接喂养或进行鼻饲母乳。如选择鼻饲,要保留胃管通畅,喂养时要注意少量多次,一次1—2ml,2~3小时后再次鼻饲时需回抽残奶,根据残余量和颜色决定是否需延迟鼻饲和调整用药,若吸收好,可每天适当增加0.5-1ml,并仔细观察喂养后时否出现不适,进食后取右侧卧位,以防溢乳。如有溢乳情况可轻轻拍打患儿背部,动作轻柔,并及时清理污物,保持干燥清洁。患儿病情稳定后可拔胃管由母亲进行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鼓励患儿母亲对患儿进行母乳喂养。 2.6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脐部敷料被浸湿时,及时更换敷料并用碘酊消毒。 2.7 消毒隔离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各种操作时必洗手及加强环境管理,减少探视次数,防止交叉感染。 2.8 与家属建立良好沟通做好思想工作,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和配合,耐心解答家长关于患儿病情的询间,减轻家长恐惧心理,得到家长最佳的配合,使患儿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治。在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并强调按期复查的重要性。 3 讨论 HIE以脑病的一系列表现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精神意识异常,肌张力改变,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征以及呼吸,瞳孔的改变。CT表现为脑实质散在低密度影响,脑水肿,有些患儿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及脑实质出血。通过临床治疗及护理分析,治疗HIE成功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并配合恰当的护理。同时,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科水平,防止围产期窒息,积极推广新法复苏,降低HIE发生率,从根本上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的致残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