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The Horned Man 悖论 英文版 逻辑学教材

4. The Horned Man  悖论 英文版 逻辑学教材
4. The Horned Man  悖论 英文版 逻辑学教材

The Paradoxes of Eubulides of Megara (4th century B.C.)

4.The Horned Man

I.The Paradox

Assuming you don’t suffer from calvarial homoplastic osteomata, consider:

You still have what you have not lost.

You have not lost horns.

Therefore, you still have horns.

Again, the paradox is a seemingly sound argument with a false conclusion.

The Horned Man introduces the phenomenon of presupposition, a subject that most naturally arises in considering definite descriptions, i.e., phrases of the form ‘the Φ’ (like ‘the puppy in the window’) that purport to refer to a specific individual, viz., the unique (relevant) thing that is Φ.

II.Strawson vs. Russell on the Analysis of Definite Descriptions

Consider the sentence:

1. Joe is tall.

As we learned when studying predicate logic, (1) is a singular proposition, i.e., a proposition about one specific object, for the sentence says that the individual denoted by the designating expression ‘Joe’ possesses the property expressed by the predicate expression ‘…is tall.’ Thus, we formalize (1) as:

1'. Tj j: Joe

T x: x is tall

Now, consider the following sentence, which contains a definite description rather

than a name:

2. The puppy in the window is purebred.

P.F. Strawson argued that (2) is also a singular proposition, and, so, he took definite descriptions to be designating expressions. On his view, the logical form of (2) is:

2'. P the Φthe Φ: the unique puppy that is in the (salient) window

P x: x is purebred

Call the definite description ‘the Φ’ a quasi-name.

Bertrand Russell argued against Strawson that, contrary to its appearance, a definite description is a quantifier construction rather than a designating expression. For example, Russell argued that the sentence:

3. 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

asserts that there exists one and only one object that has the property of being the king of France, and the unique individual with that property also has the property of baldness. That is, (3) is an existentially quantified general proposition, not a singular proposition. Thus, (3) has the logical form:

3'. (?x)(((F x∧ (?y)(F y?y = x)) ∧ B x)F x: x is a king of France

B x: x is bald

That is: There exists an x such that x is a king of France, and if any y is a king of France, t hen it is identical to x; and x is bald.

On Strawson’s theory, (3) is formalized as:

3''. B the F the F: the king of France

where ‘the F’ is a designating expression, a quasi-name, denoting the specific individual that is the king of France.

Summing up their disagreement, Russell claims that (3) asserts that there is one and only one object that is king of France, and it asserts that that object, whichever it is, is bald. Strawson claims that (3) presupposes, but does not assert, that there is one and only one object that is king of France, and it asserts that that specific individual is bald.

III.Strawsonian Presupposition

Consider some more of Strawson’s examples:

4. Wellington’s victory at Waterloo was his greatest triumph.

5. All John’s children are asleep.

According to Strawson, (4) asserts a singular proposition: a specific event—the one picked out by the quasi-name ‘Wellington’s victory at Waterloo’—has the property of b eing Wellington’s greatest triumph. But in order to assert that that event possesses that property, (4) must presuppose (though not assert) that that event occurred, i.e., that Wellington was victorious at Waterloo.

Sentence (5) asserts the general pro position that each member of the class of John’s children is asleep. And in order to assert this about each member of the class, (5) must presuppose (though not assert) that the class has members, i.e., that John has children.

OK, so precisely what is Strawsonian presupposition?

A. Sentences vs. Statem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precise account, we must consider the distinction that Strawson draws between a sentence and a statement. A sentence is a linguistic type; it is meaningful, but it doesn’t ac tually assert anything. It is speakers, not sentences, that make assertions, which they do by making statements. A statement is a token of a sentence type; it is a speaker’s particular use of a sentence at a particular time and in specific circumstances in order to make an assertion. For example, sentence (3) above means that 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 but it doesn’t assert anything. However, if it is 1650, then Pierre can assert that Louis XIV is bald by using (3) to make the statement that Louis XIV is bald.

And if it is 1789, then Fran?oise can make the different assertion that Louis XVI is bald by using the same sentence to make the different statement that Louis XVI is bald.

So, a speaker’s use of a sentence produces a statement.

Now, a use of an expression type is an utterance tokening of it with certain intentions. For example, in the course of uttering sentence (3), Pierre uttered ‘the king of France’ with the intention of referring to Louis XIV, and the fact that Fran?oise’s use of t he same sentence was different from Pierre’s use consists in the fact that she uttered ‘the king of France’ with the different intention of referring to Louis XVI.

Since it is only when speakers use sentences to make statements that anything at all gets asserted, only statements have truth-values. And, a speaker’s use of a sentence type determines the truth conditions for his statement. Thus, Pierre’s statement is true if and only if Louis XIV is bald, and it is false if and only if Louis XIV is not bald, and Fran?oise’s statement is true if and only if Louis XVI is bald, and it is false if and only if Louis XVI is not bald.

B. Presupposition

Call Fran?oise’s statement that 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 ‘S.’ Now, if S is true if and only if Louis XVI is bald and false if and only if Louis XVI is not bald, then it follows that her statement can be either true or false only if the king of France (at the time of her utterance) is Louis XVI.

Now, let ‘S'’ be the (possible) statement (in 1789) that t he king of France is Louis XVI.

The truth of ‘S'’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 to be either true or false, i.e., to have a truth-value at all. In this sense, ‘S’ presupposes‘S'.’

C. Presupposition Failure

Since ‘S'’ must be true for ‘S’ to even have a truth-value, it follows that if ‘S'’ is false, then ‘S’ is neither true nor false. S is a truth-value gap.

This conclusion about truth-value gaps makes sense in the light of Strawson’s view about statements. Consider Bertrand’s use in 1905 of sentence (3) to state that 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 France had no king in 1905 at the time of Bertrand’s utterance. So, his intention to refer to a specific individual failed, and his use of the quasi-name ‘the king of France’ was vacuous.

Sinc e he didn’t succeed in referring to anything at all, it follows that he just wasn’t talking about anything. And, if he just wasn’t talking about anything, then it follows that he failed to make any genuine assertion at all. So, Bertrand failed to make a statement.

Since it is only statements that have truth-values, it stands to reason that Bertrand’s utterance of (3) had no truth-value.

Similarly, a use of sentence (4) to make the statement that Wellington’s victory at Waterloo was his greatest triumph presupposes the truth of the (possible) statement that Wellington was victorious at Waterloo. If Wellington was not victorious at Waterloo, then a speaker’s utterance of ‘Wellington’s victory at Waterloo’ would fail to refer, and, consequently, her use of (4) would fail to make a statement. Consequent ly, the speaker’s utterance would fail to be either true or false.1

IV.Return to the Horned Man

Presupposition resolves our trouble with the Horned Man paradox. For, the statement of the argument’s first premise:

i. You still have what you have not lost

presupposes the statement:

i′. You do possess the relevant thing.

Now, (i′) is false in the case of your horns. Since its presupposition fails, the statement of (i) is a truth-value gap. Since the statement of (i) has no truth-value, it follows that that statement is not true. Therefore, the Horned Man argument is not sound. And, the paradox is resolved.

1A problem for Strawson: My statement ‘The king of France shot my cat last night’ i s clearly false; however, on Strawson’s view it gets no truth-value.

大学逻辑学课后练习答案

大学逻辑学第三版姜全吉迟维恭 《形式逻辑》思维训练题(教材58页) 十、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是否正确?为什么? 1、把句子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答:这个语句作为划分不正确。这不是“划分”而是“分解”。因为,划分是把一个大类(属概念)分成几个小类(种概念),每个小类(种概念)都具有大类(属概念)的本质属性,而此处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都不具有“句子”的本质属性。 2、民主革命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这个语句作为划分是正确的。因为分出来的子项“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外延之和与母项“民主革命”的外延相等。 3、商品可以分为优质商品、劣质商品、畅销商品、滞销商品等。 答:这个语句作为划分不正确,犯了“划分根据不一”、“子项相容”。因为:①“优质商品”和“劣质商品”是按商品的质量划分出来的;“畅销商品”和“滞销商品”是按商品的销售状况划分出来的;②“优质商品”、“劣质商品”分别与“畅销商品”、“滞销商品”存在着交叉关系。 4、这次公审的罪犯有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和高干子弟。 答:这个语句作为划分不正确,犯了“划分根据不一”、“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因为:①“工人、农民、干部、学生”是按人的社会身份来划分的,“高干子弟”是按家庭中儿女的父母担任国家机关高级领导职务来划分的;②“高干子弟”与“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存在着交叉关系。 5、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长满了棉花、花生和粮食作物。 答:这个语句作为划分不正确,混淆了概念的属种关系,犯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因为“棉花”是“经济作物”的种概念,“花生”是“油料作物”的种概念,与“粮食作物”并列的概念应该是“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而不是“棉花”、“花生”。 6、所有学校,包括大学和中学,都要开展素质教育。 答:这个语句作为划分不正确,犯了“子项未尽”的逻辑错误。因为“大学”和“中学”这两个分出来的子项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项“所有学校”的外延。 7、市场分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农贸市场、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

逻辑学导论教学大纲

湖南城市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本课程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普通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现代逻辑学发展的新进展,并能运用逻辑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日常思维、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实际思维问题,形成严密、正确的思维推理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能在纷杂的信息中把握关键问题和理清解决问题思路,为进一步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和从事研究奠定思维素质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意义(2课时) 了解“逻辑”一词的词源和词义和逻辑学发展概况。明确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和有效推理模式的学科及其形式化、工具性的性质。掌握各种逻辑形式的逻辑常项和变项的区别,准确理解逻辑常项在思维形式和逻辑推理中的地位。知晓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对人们进行正确地思维的意义。 第二章概念(4课时) 1.了解概念的逻辑含义、概念和语词的区别与联系。明确形式逻辑对概念的基本要求是明确性。掌握概念的最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涵义及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 2. 了解概念的种类: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空概念;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的区别。掌握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识别某个概念属于哪个种类的方法。 3. 了解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分类的标准。掌握概念外延间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和全异关系的界定。学会正确地用欧勒图表示若干概念外延间关系的方法。 4. 掌握各种明确概念的基本方法: 限制和概括法、定义和划分方法。 ⑴了解概念的限制和概念的概括的涵义及其逻辑依据。掌握正确地对给定的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方法。

逻辑学基础教程课后练习题答案汇总

《逻辑学基础教程》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逻辑学研究思维是暂时撇开(具体容),专门研究(形式)。 2.任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逻辑常项)和(变项)。 3.逻辑常项是指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变项是指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 判别逻辑形式的类型的唯一依据是(逻辑常项)。 4.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决定形式逻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是没有(民族、阶级)性的。 二、单项选择题 1.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B) A.思维的容B.逻辑常项 C.逻辑变项D.语言表达形式

2.“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B) A.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B.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 C.逻辑常项与变项均相同D.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3.“任改革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是改革者,所以有些干部不是思想僵化的”。 此推理的逻辑形式是(B) A.所有M不是P,S是M,所以S不是P B.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 C.有些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S不是P D.M是P,S不是M,所以S不是P 三、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个“逻辑”一词的含义 1.“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 答:前一个“逻辑”是指逻辑学,即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后一个“逻辑” 是指某种理论观点。 2.写文章要讲逻辑。 答: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3.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4.艾奇逊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了“友谊”……美国老爷的逻辑,就是这样。 答:表示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论证法 四、下列各组命题是否具有相同的命题形式?为什么?

大学逻辑学复习资料

逻辑学 1 逻辑学:研究思维规则、思维规律及逻辑方法的科学。 研究推理、论证及其规律以及一些逻辑方法的科学。 逻辑学的作用: 1、逻辑学有助于我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逻辑学有助于我们获取新知识 3、逻辑学有助于我们有效的交际和表达思想 4、逻辑学有助于我们识别、反驳错误的认识和诡辩 5、有助于我们开展机智的斗争和进行逻辑思维的较量 6、有助于培养自觉的逻辑精神和逻辑意识。 2概念: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3概念的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又称含义,内涵是概念的质的规定性,它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 4概念的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又称概念的对象范围。外延式概念的量的规定性,它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有哪些” 5概念的限制:通过对属概念增加内涵而过渡到其他概念,以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6概念的扩大(概括):通过对种概念减少内涵而过渡到其属概念,以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7实体概念:又称具体概念,是以事物或现象本身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8属性概念:又称抽象概念,是以事物或现象具有的属性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9关系概念: 10普遍概念: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别对象所组成的一类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类事物中的所有个别事物。 11单独概念:反映某一个别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独一无二的具体实物。 12集合概念:是以集合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13相容关系:概念外延间的相容关系是指两概念的外延至少有部分重合的关系。14不相容关系:概念外延间的不相容关系是指两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的关系。 15定义:用简明的语言揭示概念对象的本质属性以明确的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16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同一关系。 2、定义项不得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 3、定义项中不能使用比喻或含糊的语词 4、定义一般应采用肯定的形式 17划分:概念的划分是把一个属概念,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个种概念,以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18划分的规则: 1、划分中各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2、每次划分必须根据同一标准进行 3、每次划分中的各子项外延应为全异关系 19概念股的含义:具有某种特别内涵的股票。

逻辑学试题库及答案 辛苦整理 最全版本

1、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外延越小;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大;这种关系叫反变关系。 3、概念的矛盾关系是指a、b两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其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如金属和非金属。 4、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5、当O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A 假;E真假不定;I 真假不定。 6、当O判断为假时,同素材的判断A真;E 假;I 真。 7、当A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E 假;O为假;I 真。 8、当A判断为假时,同素材的判断E 真假不定;O为假;I 真假不定。 9、关系判断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10、在模态判断中,必然p和可能p之间是差等关系;必然非p与可能p之间是矛盾关系。 11、在“有S不是P”中,逻辑变项是S,P;逻辑常项是有……不是。 12、一个判断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全称判断;一个判断的谓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否定判断。 13、若p∨q为真,p为真,则q取值为真假不定;若q为真,则p的取值为真。 14、若一有效三段论的结论为全称肯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小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 25、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上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26、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下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假的。 27、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小前提为特称否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结论应为特称否定判断。 28、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大前提为MIP,则其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SIP。 28、思维的逻辑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29若p→q为真,则当p为真时,q的取值为真;当p为假时,q的取值为可真可假。 30、三段论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是:(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31、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等形式。 32、“只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才能走向世界。”这一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为就算沒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也能走向世界。用符号表示为p∧ q。 33、“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南方来的都是我班同学。”上述推理违背了换位法推理中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里也不得周延的规则。正确的推理应为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有些南方来的是我班同学。 34、在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中,前件真则后件真,前件假则后件假。 35、“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上述假言判断的负判断是并非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用符号表示为 p←q 。 36、根据概念外延之间重合情况,可以将概念间的关系分为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37、“苹果就是长在树上的水果”,这一定义犯了定义过宽的规则,“文学可分为戏剧、散文和诗歌”,这一划分违反了划分不全的规则。 38、从关系判断的性质来看,“父母关心子女”属于非对称关系;“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属于对称关系。 三、图表题: 1、用欧拉图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A学生、B党员、C浙江籍学生、D大学生、E女学生、F三好学生。

4. The Horned Man 悖论 英文版 逻辑学教材

The Paradoxes of Eubulides of Megara (4th century B.C.) 4.The Horned Man I.The Paradox Assuming you don’t suffer from calvarial homoplastic osteomata, consider: You still have what you have not lost. You have not lost horns. Therefore, you still have horns. Again, the paradox is a seemingly sound argument with a false conclusion. The Horned Man introduces the phenomenon of presupposition, a subject that most naturally arises in considering definite descriptions, i.e., phrases of the form ‘the Φ’ (like ‘the puppy in the window’) that purport to refer to a specific individual, viz., the unique (relevant) thing that is Φ. II.Strawson vs. Russell on the Analysis of Definite Descriptions Consider the sentence: 1. Joe is tall. As we learned when studying predicate logic, (1) is a singular proposition, i.e., a proposition about one specific object, for the sentence says that the individual denoted by the designating expression ‘Joe’ possesses the property expressed by the predicate expression ‘…is tall.’ Thus, we formalize (1) as: 1'. Tj j: Joe T x: x is tall Now, consider the following sentence, which contains a definite description rather than a name: 2. The puppy in the window is purebred. P.F. Strawson argued that (2) is also a singular proposition, and, so, he took definite descriptions to be designating expressions. On his view, the logical form of (2) is: 2'. P the Φthe Φ: the unique puppy that is in the (salient) window P x: x is purebred Call the definite description ‘the Φ’ a quasi-name.

井冈山大学《逻辑学》期末考试样卷

井冈山大学《逻辑学》期末考试试题样卷(A卷) 一、填空题(10分) 1、“如果有的科目考试不及格,那么他领不到毕业证。”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为,其中,逻辑常项是, 逻辑变项是和。 2、在三段论第一格中,中项M分别是大前提的和小前提的。 3、根据有关推理规则,判断不能换位,不能换质位。 4、根据不矛盾律,可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关系或具有关系的判断假。 二、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青年应该奋发向上”两语句中,概念“青年”( ) A.都是集合概念 C.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 B.都是非集合概念 D.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2.对于A、B两概念,如果所有a都是b并且有b不是a,那么,A、B两概念具有() A.全同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 3.同一素材性质判断主要是指( )的两个性质判断。 A.判断联项分别相同 B.量项分别相同 C.主、谓项分别相同 D.判断的结构分别相同 4.若断定SAP和SEP都假,则( ) A.违反同一律 B.违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 D.不违反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5、“革命者就是从事革命活动的人”,这个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同语反复 B、循环定义 C、定义过宽 D、定义过窄 E、定义含混 6.一个相容选言判断p∨q假,那么,一定为() A.p真q真 B.p真q假 C.p假q真 D.p假q假 7.“如果某行为是犯罪行为,则必是违法行为”,由此可知( ) A.如果某行为不是犯罪行为,则不是违法行为 B.如果某行为不是违法行为,则不是犯罪行为 C.只有某行为是犯罪行为,才是违法行为 D.只有某行为不是违法行为,才不是犯罪行为 8.只有发烧才是患肺炎,小红发烧,所以她一定是患了肺炎。以下各推理中与上述推理犯同样逻辑错误的是( ) A.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学习好,所以我一定有资格当三好生。 B.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有资格当三好生,所以我一定学习好。 C.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没资格当三好生,说明我学习不好。 D.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学习不好,因此我没资格当三好生 9.某司机违章,警察说:“对你要么扣照,要么罚款。”司机说:“我不同意。” 按照司机的说法,以下各项中他必须同意( ) A.扣照,但不罚款。 B.罚款,但不扣照。 C.既不扣照,又不罚款。 D.如果不能做到既不扣照,又不罚款,那么就既扣照,又罚款。 10.“(p→q)∧(r→s)∧(┐q∨┐s)→(┐p∨┐r)”,这一推理式是() A.二难推理的简单构成式 B.二难推理的简单破坏式 C.二难推理的复杂构成式 D.二难推理的复杂破坏式 11、“有作案动机”和“有作案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A、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 B、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C、前者是后者的充分必要条件 D、前者和后者不构成条件关系 12、“并非只要学好外语就能出国”与之等值的命题是() A、学好外语且能出国 B、不学好外语但能出国 C、学好外语而不能出国 D、不学好外语也不能出国 13、(1)没有人不是自私的。(2)没有人是自私的。这两个命题() A、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B、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C、不能同假,可以同真 D、可以同真,也可以同假 14、以“如果甲、乙都不是木工,那么丙是木工”为一前提,若再增加以下哪项作为前提,可必然推出“乙是木 工”。() A、丙是木工 B、丙不是木工 C、甲不是木工 D、甲和丙都不是木工 15、“不可能所有的花都结果。”以下哪项断定的含义与上述断定最为接近?() A、可能所有的花都不结果 B、可能有的花不结果 C、可能有的花结果 D、必然所有的花都不结果 E、必然有的花不结果

逻辑学笔记整理

《逻辑学》笔记整理 2012300160016 马院12级思政杨郑伟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逻辑”和逻辑学 一、“逻辑”一词的含义 “逻辑”这个语词由英语Logic音译而来,导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思想、理性、言词、规律等。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其含义主要有: 1、客观规律性。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生活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是指生活的规律性。 2、思维的规律性。例如:“应该合乎逻辑地思维,明确地表达思想”。这里的“逻辑”是指思维要合乎思维的规律。 3、某种理论观点。例如:“明明是侵略,却说成是友谊,这是强盗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是指一种荒谬的理论。 4、与“逻辑学”同义,指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例如:“认真学习逻辑知识,熟炼运用逻辑知识,对思考问题、写文章、说话、办事以及进一步发展智力都大有好处”。这里的“逻辑”便是指逻辑学。 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简单的逻辑方法。 思维的形式结构也叫思维的逻辑形式,它是由逻辑常项和变项组成的。综上所述,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和简单的逻辑方法的学说。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的判定是它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与意义 一、逻辑学的性质 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可知,这门科学提供给人们的是认识事物、表达论证思想时必须运用的一种思维工具,所以,它是一门工具性质的科学。 二、学习逻辑学的意义 学习逻辑学的根本意义,是训练和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质量。 具体来说,学习逻辑学的意义主要有: 第一,有助于正确认识事物,从已知进到未知。 第二,有助于准确、严密地表达和论证思想。

逻辑学

逻辑学 第一章徐伦易逻辑与逻辑 1。现代汉语中逻辑的共时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许多含义(1)指(一些)理论和观点(2)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3)指人类主观思维的规律(4)指(作为一门学科)逻辑科学的例子:(1)在一些人看来,杀害占领他国领土的人是他们为解放这个国家的人民而必须付出的代价,杀害占领国人民的反抗是一种恐怖主义,这真是奇怪的逻辑 (2)制造麻烦,失败,再制造麻烦,再失败,然后死去。这是反动派的逻辑。 (3)你没有在辩论中击败你的对手,不是因为你观点的逻辑性不强,而是因为你的发言不清楚。(4)文化工作者应该学会一些逻辑 (5)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中国革命的逻辑发展。 (6)列宁讲话中的逻辑似乎是一根万能的触须,从四面八方用钳子夹住你,使你无法逃脱。你要么投降,要么彻底失败。虚构和夸张是文学创作的必要手段,但它们从未脱离现实生活的逻辑。他们的目的是更普遍、真实和典型地表达事物的本质 (8)普及逻辑应关注大面积大数量的中学生他们年轻,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善于接受。2.逻辑的研究对象1)(一般意义)逻辑的研究对象:思维形式的结构、思维规律和一些思维方法2)思维:理性工具 ①思维作为一个符号信息系统,具有两种功能:规则(逻辑)处理和

交换系统本身的信息,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②思维特征: 概括性、间接性,离不开语言 3。逻辑科学,形式逻辑,普通逻辑,传统逻辑 1)逻辑科学数学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 2)形式逻辑:传统逻辑的演绎部分及其现代形式逻辑传统演绎逻辑 3)普通逻辑的数理逻辑基础知识部分简单归纳逻辑4。逻辑 本身的功能并不能直接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任何理性的思考和表达都离不开逻辑(1)逻辑的认知功能 例:经验法则知识的形成 ①理解某些事物的某些性质并判断它是否能扩展到所有事物(2)运用归纳形成普遍理解(3)区分普遍知识是偶然性还是必然性(4)广义应用理论的演绎解释(2)逻辑表达:证明和反驳例1:命题所有的藤蔓都是落叶 公式:所有的阔叶植物都是落叶,所有的藤蔓都是阔叶植物,所有的藤蔓都是落叶例2:诡辩命题狗可以是羊 |关于199公式:羊是四足动物,所以狗可以是羊。如何学好逻辑 (1)理解逻辑的特点,把握形式结构的核心,处处从形式的角度思考问题 (2)掌握各部分的基本概念,深入思考这些概念的意义和功能,以及与其他概念和内容的联系(3)必须记住主要的逻辑规则,理解这些基本的逻辑知识。 (4)要掌握逻辑的方法,逻辑方法总是与逻辑的应用最密切相关,

逻辑学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一、P87第7题(102班季蓉) “一个产品要创成名牌,必须保证过硬的质量(1);一个产品,只有提高技术含量,才能保证过硬的质量(2);而一个企业如果忽视技术投资,则产品的技术含量就不可能提高(3)。”以下哪项结论可以从题干的断定中推出?() ①一个生产名牌产品的企业,不可能忽视技术投资。 ②一个缺少技术含量的产品,不可能创成名牌。 ③一个产品质量不过硬的企业,一定忽视了技术投资。 A.只有①B.只有②C.只有③ D.只有①和②E.①、②和③ 解: (一)由(2)得:(4)一个产品要保证过硬的质量,就得提高技术含量。(因为(2)与(4)等值——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与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互换) (二)由(3)得:(5)一个企业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就不能忽视技术投资。(因为(3)与(5)等值——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与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互换:前后件互换) (三)由(1)(4)(5)得:(6)一个产品要创成名牌,就不能忽视技术投资。(充分条件假言连锁推理——肯定(前件)式),而(6)即①。 (四)由(1)(4)得:(7)一个产品如果不能提高技术含量,那么就不能创成名牌。(充分条件假言连锁推理——否定(后件)式),而(7)即②。 而由(4)(5)不能进行假言连锁推理,无法推出③;(1)也无法推出③。 因此,答案是D。 二、P87第7题(102班季蓉) 没有一种无毒的蘑菇不是菌类植物(1),没有一种无毒的蘑菇不是可以食用的(2),所以有的菌类植物是可以食用的。 答:正确。 句(1)等于“所有无毒的蘑菇都是菌类植物”;句(2)等于“所有无毒的蘑菇都是可以食用的”。因此,不存在“双否前提”的问题。 三、人大十套卷子 (一)第一套卷子第29、30题 29~30基于以下题干 以下是一份商用测谎器的广告: 员工诚实的个人品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一种新型的商用测谎器,可以有效地帮助公司聘用诚实的员工。著名的QQQ公司在一次招聘面试时试用了测谎器,结果完全有理由让人相信它 ..........(分析:这是广告的中心论点)。有三分之一的应聘者在这次面试中撒谎(分析:这是分论的有效功能 ..... 点——非基本论据),当被问及他们是否知道法国经济学家道尔时,他们都回答知道,或至少回答听说过。但事实上这个经济学家是不存在的。 29、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上述广告所假设的?﹝ D ﹞ A、上述应聘者中的三分之二知道所谓的法国经济学家道尔是不存在的。(分析:无须有此假 设。因为,它无助于非基本论据的成立) B、上述面试的主持者是诚实的。(分析:可能有此假设,但不是最重要的) C、上述应聘者中的大多数是诚实的。(分析:可能有此假设,但不是最重要的) D、上述应聘者在面试时并不知道使用了测谎器。(分析:最可能有此假设,这是最重要的前 提) E、该测谎器的性能价格比非常合理。(分析:此假设与非基本论据无关)

[马丁加德勒]从惊讶到思考数学悖论奇景 第一章 逻辑学悖论

[马丁·加德勒]从惊讶到思考——数学悖论奇景第一 章逻辑学悖论 第一章逻辑学悖论 如果你曾向学生介绍过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就会发现,没有什么比一个使人主意忽左忽右的悖论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他们被一步一步地引上繁花似锦的小道,遵循着一条无懈可击的推理思路往前走,结果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已陷入矛盾之中。到底是什么错了?难道就在演绎推理这一过程背后有可能隐伏着什么倒霉的缺陷吗? 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用娱乐的方式,通过提出现代逻辑学中最重要的悖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里,“悖论”这个词意思比其他部分要窄一点。在其他几章中,悖论是强烈违反我们直觉的问题。在这里,悖论只是直接导致彼此矛盾的结果,就像证明2+2又等于4,又不等于4一样。逻辑悖论是“不可解”的,除非能找到一种方法来完全消除这种恶性的矛盾。 尽管从古希腊起到今天,逻辑悖论一直人们带来很大乐趣,可是最伟大的数学家都总是极严肃地对待它。在发展现代逻辑学和集合论中一些巨大进展正是努力解决经典悖论的直 接结果。在这里,你会看到引自伯特兰德·罗素的话,

他谈到他花了好些年的时间研究悖论而没有成功,后来他和阿尔弗雷德·怀特里德合作,写了《数学原理》,这是一本奠基了现代形式逻辑的代表性论著。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不用人提醒就懂得,逻辑学是一切演绎推理的基础,一个不懂基础逻辑的学数学的学生是没有能力来掌握数学基础的。对这些基础的理解往往是较困难的,它使初学学生丧失对数学的兴趣。幸好,这组故事可以帮助你使学生认识到,逻辑学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枯燥无味,而是一个对数学很重要的、生动有趣的课题、其中有很多令人兴奋的问题尚待解决。 在这组故事中有三个中心问题。 1.在我们谈论语句的真实价值时,为什么需要以一种更高级的语言(称为“元语言”)来谈论它? 2.为什么现代集合论有一些规则禁止一个集合是此集合本身的元素? 3.在什么样的特殊情况下,预言未来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最好是在学习逻辑学、集合论或演绎(推理)证明的时候来认真阅读这一部分。现代几何学教科书,如雅可比的《几何学》,和很多代数以及普通数学教科书一样是以演绎推理开头的。如果你使用的是这类教科书.那末在教课(或学习)之前最好先看看这一章。 这一章的内容为展开演绎推理方面的讨论提供了丰富的背

大学生逻辑学试卷

商学院课程考核试卷(B)(将答案写在答卷纸上) 课程名称:普通逻辑学学分 2 考核学期: 2011 —2012 学年度第 2 学期考核形式:闭卷 一、单选题:(从下列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 20分) 1、“有些大学生不是党员”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A、所有的S是P B、所有的S不是P C、有的S是P D、有的S不是P 2、由并非SEP可推出SiP,其根据是逻辑方阵中的( )关系。 A、矛盾 B、反对 C、下反对 D、差等

3、人都是南方人,有些人不是学生。以上判断为真,则以下哪一项肯定为真? A、有些南方人是学生 B、有些南方人不是学生 C、有些学生是南方人 D、有些学生不是南方人 4、税务局发现这个公司有些职工偷税漏税。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在以下三个断定中:() ①这个公司没有职工不偷税漏税 ②这个公司有些职工没有偷税漏税 ③这个公司所有都职工没有偷税漏税 不能确定真假的是A仅① B仅② C 仅③ D 仅①和② 5、下列属于正确的逻辑划分是()。 A、某工厂分为一车间、二车间、 B、思维形式分为概念、判断和推理 C、中国分为省、省、省、省、省等 D、句子可以分为述句、疑问句、祈使句 6、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

决于()。 A、逻辑常项 B、变项 C、思维的容 D、语言表达形式 7、“如果不以事实为根据,或者不以法律为准绳,则不能公正断案。”其推理的逻辑形式是( )。 A p∧q B p∨q C (p∨q)→r d(p∧q) →r 8、同时否定SAP和SIP,则( )。A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B 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D 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9、下列关系中同时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的是()。 A、判断间的等值关系 B、判断间的矛盾关系 C、判断间的真包含关系 D、判断间的蕴涵关系 10、在这次逻辑学考试中,同学甲的分数比乙低,但比丙的分数高;丁的分数比乙和丙的分数低;戊的分数比丁的分数高,但比乙的低。问:按

逻辑学试题

《逻辑与思维技巧》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逻辑与思维技巧》是一门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的思维科学,属于逻辑学范畴,是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开设的全校性选修课,也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科目的主要内容。 素质教育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素质的提高,作为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方法、规律的学科,逻辑科学对于提高人们的思维素质负有重要的责任。因为逻辑科学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思想和论证思想的作用。因此,学习逻辑科学对于自觉地进行创新思维的逻辑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保障思维的严 谨性与科学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普通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推演技巧,并把所学到的逻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逻辑技能及思维技巧,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以及初步具有运用逻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 业知识提供必要的思维能力支撑。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逻辑与思维技巧》作为一门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的思维科学,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它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抽象性,公式、符号、图、表颇多;二是它的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处处都含有思维方法、推演技巧的应用。 ~ 为此,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逻辑知识的积极性。 作为学生,为了学好本门课程,在学习方法上要求做到:第一,要认真阅读教材,在尽可能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其中的基本概念、规则、逻辑形式,包括公式、符号等,并力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点带面,由 此及彼,融会贯通。

逻辑学规则归纳

逻辑学中规则归纳 第二章概念 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在外延上必须全同 2.定义项不得直接或简介地包含被定义项 3.定义必须清楚明确 划分的规则: 1.划分所得各子项外延之和应等于母项的外延 2.划分所得各子项应当互相排斥 3.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 4. 第四章简单判断及其推理 三段论的规则 关系判断: 不能以非对称关系判断作为前提进行推理 不能以非传递关系判断作为前提进行推理 混合关系推理: 1.前提中的性质判断必须是肯定推理 2.前提中两个相同项(相当于中项)至少有一个项是周延的 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4.前提中关系判断是肯定的,则结论中的关系判断也必须是肯定的 5.前提中的关系判断是否定的,则结论中的关系判断也必须是否定的

6. 真值判断 在逻辑演算中,先列出小括号中的逻辑式,再列出中括号中的逻辑形式 当且仅当所有联言肢为真时,联言判断为真;当;联言判断为真时,所有联言肢为真 全部选言肢中只要有一个为真,则相容选言判断为真;只有当全部选言肢为假时,相容选言判断才是假的 相容选言推理只有一个正确的推理形式,即否定肯定式 相容选言推理规则是: 1、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2、肯定一部分选言肢,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不相容选言推理规则是: 1、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2、肯定一部分选言肢,就要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选言肢穷尽是选言前提真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其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有之则必然,无之未必然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逻辑性质:有之则必然,无之必不然 由此可得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推理规则: 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充分条件:有之则必然) 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充分条件:无之未必然) 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 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必要条件:有之未必然)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条件相似,只不过是位置换一下而已只要记住上面那四条:有之则无之则即可 重言式有: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 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否定其中一个得出肯定另一方个的结论) 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反三段论:三段论形式正确,结论不成立,一前提成立,可推出另一前提不成立

《逻辑学》教学大纲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编码:04000157 制定单位:哲学教研室 执笔者:王俊涛 审定时间:2011年3月9日 审定:政治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 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 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是研究理论思维方法的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逻辑学的基本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假说和论证。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普通逻辑所研究的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专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形式逻辑在整个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应用逻辑。各门科学都有一个严密的具有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总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表达。而这些正是形式逻辑研究的主要容和基本形式。通过学习形式逻辑就可以把握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掌握思维分析中的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其它各门具体科学。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逻辑形式,掌握必要的逻辑规则和逻辑方法,认识逻辑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规则、论证遵守逻辑的习惯。本课程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政治、经济、法律、写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基础性意义。学习普通逻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便提高理论思维的科学性。 为此,对学生在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及综合应用等方面提出的要必须牢牢地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判断的基本特征、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并能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日常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逻辑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语言形式背后,在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中,尤其是在现实语言交流的具体灵活、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敏锐地发现逻辑问题并迅速地,准确地揭露对方的逻辑错误,准确地揭露某些诡辩手法,提高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 与本课程有关的前期课程主要是中国哲学史中有关“中国逻辑学说的产生和发展”的部分和西方逻辑发展史,只有学习逻辑发展史,才能真正搞清楚普通逻辑基本容的来龙去脉,更加深刻地把握各种思维形式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与本课程有关的后期课程主要有数理逻辑。数理逻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普通逻辑的现

完整word版逻辑学重点整理

逻辑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逻辑学 答:逻辑是关于思维过程自身规律的学说。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 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什么是概念 答: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 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3、什么是命题 答:命题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 4、什么是推理 答:推理是依据已知命题得到新命题的思维形态。 5、什么是定义 答: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6、什么是划分 答:划分是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三要素:母项、子项、划分的根据 7、什么是直言命题 答:直言命题是直接地无条件地反映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8、什么是直言三段论 答:直言三段论也叫三段论,它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词项(概念)把两个直言命题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9、什么是同一律 答:同一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10、什么是不矛盾律 答:不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庇必有一假。 11、什么是排中律 答:排中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12、什么是充足理由律 答:充足理由律是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二、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 A船B轮船C货船 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

2.A泰山B山东C中国D联合国答:可用图表示为: A 3.A词B褒义词C贬义词D合成词 4.A现代化B社会主义现代化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可用图表示为: 5.A石拱桥B卢沟桥C拱形桥洞 6.A小说家B戏剧家C诗人D文学家答:可以用图表示为: 三、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

悖论逻辑浅析

悖论逻辑浅析 悖论,是一个与数学、逻辑学等多个学科紧密联系的课题,其成因往往是深刻复杂的,本文通过对悖论进行初步探究,可以使我们对许多数学、逻辑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悖论的成因也正与定义的不明确,或者我们对定义的不理解有关,这些内容都将在本文中加以初步解读。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梳理,用逻辑分析与解读的方式,力争让大家对悖论,尤其是数学悖论有所认识。而在数学的领域中,历史上曾经有过多个重大的悖论课题,如康托尔悖论、最大序数悖论等。这些悖论当时看似动摇了数学的根基,实则让我们在研究悖论的过程中对数学与逻辑、概念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理解。再此,若要浅析悖论问题,首先要对数学上的悖论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其中就要涉及到有限与无限悖论及概率,统计,几何,时间,逻辑等类型的悖论。 本文的学习结果主要为:初步认识到了悖论的成因,以及几种典型的悖论类型,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 在对数学逻辑悖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一些数学上的概念、定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使我们有一个更清晰的逻辑思维。从而提升自身! 关键词:悖论;康托尔;逻辑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本文研究意义在于:解除一些悖论在学习中给我们带来的疑惑,明确一些数学与逻辑学中的定义,理清思路,使我们逻辑更加清晰、对定义的理解更加明确,从而也对我们所学习的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1.2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以数学、逻辑学两方面的悖论为主,同时还会涉及到一些数学定义等。 1.3 研究思路 对前人提出的悖论,通过明确定义以及理清逻辑思维,对经典的悖论进行 1.4 研究方法 文献法、运算法、讨论法、归谬法等。 1.5 知识准备 研究悖论,首先要以逻辑思维为基础,涉及到的具体的、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并不是非常多,首先,在数理逻辑悖论的探究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特别是逻辑语言与统计学的基础知识,了解集合论的一些基本定义、统计学中的权重等概念。

逻辑学A卷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试卷 教务处08版 第 1 页 共 3 页 重庆大学 《逻辑学》 课程试卷 2010~2011学年 第 1学期 开课学院: 贸易与行政学院 课程号: 考试日期: 考试方式: 考试时间: 120分钟 一、选择题(2×35=70分。本题共分为两部分,即单项选择部分和多项选择 1、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特征之一是: A 、在每个被考察场合中,被研究现象均出现 B 、在每个被考察场合中,被研究现象均不出现 C 、在正事例组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相关情况相同 D 、在负事例组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相关情况不相同 2、、某珠宝店被盗,警方已发现如下线索:(1)A 、B 、C 三人至少有一人是罪犯; (2)如A 是罪犯,那么B 一定是同案犯;(3)盗窃发生时,B 正在咖啡店喝咖 啡。由此可以推出: A 、A 是罪犯 B 、A ,B 都是罪犯 C 、A ,B ,C 都是罪犯 D 、C 是罪犯 3、福州人都是南方人,有些福州人不是司法工作者。 以上命题为真,则以下哪一项肯定为真? A 、有些南方人是司法工作者 B 、有些南方人不是司法工作者 C 、有些司法工作者是南方人 D 、有些司法工作者不是南方人 4、母亲要求女儿从小就努力学外语。女儿说:“我长大又不想当翻译,何必学 外语。”以下哪项是女儿的回答中包含的前提? A 、要当翻译,需要学外语 B 、如果不当翻译,就不需要学外语 C 、当翻译没什么大意思 D 、学了外语也不见得当翻译 5、在某次“献爱心”募捐活动中收到了两笔没署真名的捐款,经过多方查找, 可以断定是甲、乙、丙、丁中的某两个捐的。经询问: 甲说:“不是我捐的。” 乙说:“是丁捐的。” 丙说:“是乙捐的。” 丁说:“我肯定没有捐。” 最后经过详细调查证实四个人中有两个人说的是真话。根据已知条件,请你判断下列哪项可能为真? A 、是甲和丁捐的 B 、是丙和丁捐的 C 、是丙和乙捐的 D 、是丙和甲捐的 6、不可能所有的杀人罪都是故意罪。以下哪个判断的含义,与上述判断最为接 近? A 、必然有的杀人罪不是故意罪 B 、可能有的杀人罪不是故意罪 C 、可能有的杀人罪是故意罪 D 、必然所有的杀人罪都不是故意罪 7、重庆大学某学院教师去某地旅游,已知:(1)有人买了珠宝;(2)有人没有 买珠宝;(3)该学院的张老师和王老师都买了珠宝。如果以上三句话中只有一 句为真,则以下哪项肯定为真? A 、张老师和王老师都没有买珠宝。 B 、张老师买了珠宝,但王老师没有买珠宝。 C 、李老师买了珠宝。 D 、张老师和王老师都买了珠宝。 8、并非“她既聪明又漂亮”如果这一断定是真的,那么下述哪项断定必定是真 的? A 、她聪明但不漂亮 B 、她不聪明但漂亮 C 、她既不聪明又不漂亮 D 、如果她漂亮,那么她一定不聪明 9、某单位共有20名工作人员。 (1)有人会使用电脑。 (2)有人不会使用电脑。 (3)该单位的小何不会使电脑。 上述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以下哪项正确地表示了该单位会使用电脑的人数? A 、20人没人会使用 B 、20人都会使用 学院 专业、班 年级 学号 姓名 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严肃考纪、拒绝作弊 封 线 密 命题人:何文模 组题人:何文模 审题人: 命题时间:2010 年12 月 教务处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