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思考论文儒家格言价值论文

儒家哲学思考论文儒家格言价值论文
儒家哲学思考论文儒家格言价值论文

儒家哲学思考论文儒家格言价值论文

浅议《论语》格言及哲学思考

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源泉,而且在语言方面也影响非凡。《论语》的语言是充满智慧、出言不俗的格言警句,是讲述为政、教育、处世、修身方面的要言妙句,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和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论语;格言;价值

《论语》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是一部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影响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为政、教育、处世、修身方面的格言很丰富,同时具有很深的思想价值。

一、《论语》君子修身格言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

《论语》是一部关于修身成德的子集,学习其君子修身方面的格言,有助于我们加强情操修养,塑造人格,完善学识,同时有很深的时代价值。

1.德才兼备

孔子认为,“君子”非凡夫俗子,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君子不器”[1],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这样,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依然强调要博才,对于知识既要专,又要宽。

2.君子为仁

“仁德”是孔子“君子”修养强调最多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君子的根本。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3]。

君子要重意避利,追求道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5]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6],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严格要求自己。“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九思”[8]。

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二、《论语》教育方面的思想及其影响

1.有教无类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9],“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现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2.学习方法

《论语》中最著名的学习方法的格言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1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2]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同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三、《论语》为人处世方面的思想及其影响

1.处世原则

在孔子看来,处世的原则是“忠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5],恕是“己所不欲,忽施于人”[16]

孔子认为,知礼仪是处世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17]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18]由此可见,孔子认为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这里的礼,不是指具体的礼仪、礼节,甚至也不仅仅是指礼制,而是包括所有这几方面在内的传统礼义。

2.处世方法

自醒是孔子提倡的主要处世方法。孔子说“内省不疚”[19],孔子认为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1]。曾子受孔子的教育,每天都要多次进行自

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2]。对于那些已成过去而且无法补救的事情,孔子认为不要重新提起。“成事不说,遂事不在谏,既往不咎”[23]。

3.处世哲学

孔子所处的时代,战乱纷起,礼崩乐坏。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如何安生立命,进而有所作为,需要很大的智慧。“君子固穷。”[24]孔子视贫穷为草芥,但是,生命是求道之本,首先必须善待生命,保证生心的安宁、和谐,才能不断进取。所以,人要学会察言观色,左顾右盼,目光久远,学会明哲保身,即我们所说的保存实力,“小不忍则乱大谋。”[25]但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6]可见孔子及其弟子虽明哲智慧,却仍有见危受命、杀生成仁的勇气和决心。这是一种智慧却不流于“术”的处世哲学,他根于人类的进取精神,追求的是能为自己创造条件,游刃于有余,在社会人群中能够力争上游。这种处事哲学给处于不利环境中仍追求上进的人以启示,使得中华民族在巨大的压力困难面前仍能崛起乃至发展壮大。

四、《论语》为政方面的思想及其影响

1.为政为德

“德”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的德,指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7]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孔子宣扬用“德”的宗法伦理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28],从而达到统治治理

的目的。

2.修身德治

关于治国,孔子主要强调要加强为政者自身的自我修养,以德治国。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0]儒家德治的思想对中国后世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使整个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以来是一个人治的社会,现在的中国虽然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但在法治化的道路上要走的路还很长。

3.举贤任能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31]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32]孔子提出“富民”、“教民”的思想,“先富后教”。“富民”使民物质富裕,“教民”使民精神富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孔子尽管是“先富后教”,而非同时兼顾,但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是很先进的。

五、结语

《论语》作为一部言行集,其思想影响深远,其中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凯模。当然,作为两千年前的思想,有许多历史局限性,这就需要认真研究《论语》,深刻理解《论语》的思想精神,吸

收它的思想精华,做到“古为今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6][11][12][29]《论语·为政》

[2][23]《论语·八佾》

[3][9][14][16][20][24][25][26]《论语·卫灵公》

[4][5][7][13][21]《论语·里仁》

[8][17]《论语·季氏》

[10][22]《论语·学而》

[15]《论语·雍也》

[18]《论语·尧曰》

[19][27]《论语·颜渊》

[28]《论语·泰伯》

[30][31][32]《论语·子路》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容 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容 儒学先后有先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括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代实学。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崇的儒家圣人。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学问,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仁爱。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因此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提倡“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圣外王"之道。因此孔子不仅重视心性道德修养,而且重视经世致用。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

最终目的。孔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们的德行,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心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孔子务实,不空谈天道性命,主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强调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遵循仁,有必要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孔子主“克己复礼为仁”③即克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遵循礼就是仁。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处处注意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符合常道。孔子推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品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仅是知,而且是行,是道德实践。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区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孔子认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统一;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能兼顾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孔子主“君子谋道,不谋食”。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但孔子并不一概否定利,谋利若符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 儒学未来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精选)[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篇一 【摘要】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导人深层次地思考人生,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哲学赋予我们智慧,让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理性的姿态对待生活,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积极有益的指导,引领我们走向光明。所以,哲学是人生的精华,人生就一场追寻发现并运用哲学的旅行。 【关键词】觉解;人化;属人世界;自由解放;人生智慧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哲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与人生更是紧密相连。哲学是探讨人生之学,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才能对其有“觉解”,实现对人生的启迪。 一、哲学及其与人生的关系 当提到哲学时,人们都会觉得它高深莫测,空洞又神秘。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在空中的思想阁楼,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时不免有人要问,既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哲学以及哲学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生有何关系? 哲学一词是由古希腊语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则答案不一,从哲学的本义上来看,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与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呢?其实,对个人而言,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我们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这种广义的哲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个‘想’就是哲学。” 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可以说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哲学之外的学科使人成为“某种人”,那我们该怎样来获得哲学呢?答案中必少不了这两个字:觉解。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所特有的“觉解”,他说:“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或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或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简言之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的含义。 二、哲学对人的理解 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谈谈从哲学层面上该如何来理解人生。 1.人的存在 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解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所以人就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和彻底的空白。大家都知道,人是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死,可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绝对不会就这样心甘情愿

道教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以及相同或不同群落之间关系的科学,[1]自20世纪中叶开始将道德准则的目光投向全球性的生态问题。随即,生态伦理研究的学术视角成为焦点,至今学界对生态伦理的关注仍方兴未艾。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视角研究生态伦理问题可谓学坛的一大亮点,得到了很多国内外学者的肯定,享有较高的国际地位。目前,就研究道教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而言,其学术成果浩繁累硕,但大多从道家源头《老》、《庄》之学出发统视道教哲学中的生态伦理观,或从道教“戒杀”、“护生”的清规戒律中研究生态伦理的实践法则,鲜有以时间序列为尺度研究道教哲学中生态伦理思想的演变特征。为此,文章试图从道教的历史流变视角出发做一大胆尝试,鉴于道教经典繁多,择要述其一二观之,以期在灿若繁星的道教经典中撷得一缕毫光,在完善学科系统性研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抛砖引玉之用。 一、先秦迄元的生态伦理观 (一)先秦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卧则居居,起则于于……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3]。子华子云:“厚而不博,敬守一事,正性是喜。群众不周,而务成一能。尽能既成,四夷乃平。唯彼天符,不周而周。”(《吕氏春秋·知度》)此处讲天人共存,蕴含一种原始的纯然之态。 (二)秦汉魏晋 “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吕氏春秋 ·重己》)“言吾以观见万物无不皆归其本也。人当念重本也……教人反本实者,欲以辅助万物自然之性也。”(河上公《老子章句》)“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4]所谓适欲、返本,根义在于要求人们各守纯性、唤醒自性,与当时经学相互对待又针砭经学的浮华。 (三)南北朝隋唐 “夫道三合成德,自不满三,诸事不成。三者,谓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合乃得道也……有天有地而无人物,何成养乎?故《五千文》曰:‘三生万物。’”①《本际经》云:“自然而然,不可使然,不可不然,故曰自然。”《本际经》有偈颂说:“众生根本相,毕竟如虚空。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道藏》有云:“仰寻道经《上清上品》,事极高真之业;佛经《妙法莲花》,理会一乘之致;仙书《庄子内篇》,义穷玄任之境。此三道足以包括万象,体具幽明。”此时期的生态观沾了佛学的风气,寻求顺任自然的逍遥境界。 (四)宋元 “有天地,有日月,有水火,有阴阳,谓之真道。经云:纯阳而不生,纯阴而不长,阴阳和合者,能生万物。”②“全真之教,微妙玄通,广大悉备,在人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大抵绝贪去欲,返朴还淳,屈己从人,懋功崇德,则为游藩之渐。”③“诚能致‘中和’于一 道教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王晓伟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所谓道教的生态伦理观,意指道教对待生态问题的理念。文章基于对历史文献的分析,粗 略梳理了先秦迄元道教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旨在分析其历史流变特征及实践原则。粗浅以为历史时期道教哲思中的生态伦理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具有生态和合性和生态持续性两大原则。 关键词:道教;生态伦理;人地关系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2-2-12.作者简介:王晓伟(1987-),男,山东莱芜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与旅游可持续发展。①《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②《道藏》。③《长春道教源流》。 第19卷第1期Vol.19No.1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2012年3月March 2012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 基本观点 儒学世界观基本上以对天的理解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型态的可能性之优劣比较与选择等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作为其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而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与创造,得与天地的存在意义同其伟大。 孔子教导“为仁”的原理;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的哲学;周敦颐的“主静立人极”功夫;张横渠的“存天理去人欲”;程颢“识仁”、“体贴天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穷理尽性”;陆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阳明的“致良知”;刘蕺山的“慎独”与“诚意”……等等。不论这些儒家学者试图透过何种相近或相异的概念范畴或思想体系,对于人类自我修养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种设计,他们所共同承认并以此种共识为基础而发展其本

身思想的观点,即是透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的功夫修养,追求并达至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 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孟、荀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学传统的整体来说,儒家哲学的进路是社会哲学的。儒家的社会哲学内容条理清晰,《大学》八条目是最具体的代表,《礼记》的《礼运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会哲学著作;此外,周公制礼作乐与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许多政治制度与施政原则如行仁政、不重敛赋、礼乐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另外,表现在汉代经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而设计出来的社会体制之学。同时,为建立理想的社会文化,家庭间的伦理关系更是其中的关键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论语》中孔子以之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最后,《易经》哲学中藉由《易传》注解之作而建立了儒家价值本位的情境伦理学,此即针对各种伦理冲突情境的知识解析提出进退智慧,从而作为儒者处世应世的操作知识根据。 原始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20种哲学思辨关系

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 1、过程与结果 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阐释: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追求“禾苗快快长高”的结果,而人为地改变禾苗生长的周期和过程,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枯死了。 思想2:事物个体存在的过程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阐释:人生就是一个由若干小过程联结而成的大过程,每一个小过程都有相应的结果。如诗人总感叹人生过程的渺小、短暂,李青莲感叹:“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苏东坡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这一过程,相对天地、长江来说,当然太渺小,太短暂。但我们大可不必悲伤,为客观规律而悲伤,这不是上帝的意思。相反,明白了人生只一瞬的道理,我们当更加珍惜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些。我们应当选择积极的界定,而积极的界定体现在三点:一是爱,一是快乐,一是奉献。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得充实,快乐得充实,奉献得充实。 思想3:一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事物发展中前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的中介点,一是最终消亡。

阐释:人生过程中有许多结果,一年有一年的结果,一天也有一天的结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个结果,但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之间的一个点,而不是人生过程的归宿。 思想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的过程,前进中也有波折。但终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阐释: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伴随痛苦、失败、挫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苏轼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温室里培植不出栋梁之材,梦想“风正一帆悬”,则更是一厢情愿。 思想5: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没有一成不变的。 阐释:“刻舟求剑”中那个“可爱”的古人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眼睁睁地丢了自己的剑。《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谁要做守常者,谁就是失败者。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以此为哲学根据的。乐极可以生悲,苦尽才能甘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思想6:有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过程的内容充实,结果也充实。只注重形式和时间意义上的过程必然带来消极的结果。 阐释: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谁违背,谁受过程本身的规律惩罚。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形式主义,盲目发展,都将只能开出无花之果甚至是苦果。 2、整体与部分

小度写范文生活中的哲学论文模板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 中国现代哲学,不是现代中国哲学如新儒学、马哲化的意识形态,当然更不是西方现代哲学如德国现代哲学或法国现代哲学或英美现代哲学的中国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篇一生活世界中的三种哲学生活中国现代哲学,不是现代中国哲学如新儒学、马哲化的意识形态,当然更不是西方现代哲学如德国现代哲学或法国现代哲学或英美现代哲学的中国版。它是什么,仍是一个问题。但有一条路该走则是无疑的,那就是,从西方哲学史启示与理性、超验与经验(先验)两极化的绝对本质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反反复复重重叠叠所隐喻的本源上的悖论偶在开始,回复现代之为现代的既非绝对本质主义也非虚无主义但同时是两者悖论式相关的偶在空间,以察看中国现代哲学应有的身位。换句话说,能走出西方哲学史而携古代于现代,作为参照(不是尺度),中国现代哲学自有容纳中外古今哲学的偶在空间──为现代正名。我们了解西方的程度远甚于西方了解我们的程度。其所以如此,除了百年来被动承纳的厚积薄发,和而不同、有容乃大、静为躁君的中国古训仍是值得遵循的现代原则。 1 先从西方哲学史的现象学描述开始。古希腊前苏格拉底,问天假神而命自然始基;苏格拉底则问人爱智而言哲学,使哲学的地位尽人智而达到哲学的顶峰(不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虽有神相启,但敬而远之,因而哲学以无求知的问尽呈自然之光遍帔智的华林,没有人敢在此问下惟我独尊。柏拉图将此哲学政治化或意识形态化,开了工具理念的先河,为亚里士多德所完成。(注意理性原初的偶在形态:隐含不的知向理性与显明是的知得理性。容后祥述。) 希腊化-罗马时期,随着城邦走向帝国,空间的扩大与民族的倾轧提出了统治与救世的双重要求,哲学分解为科学与伦理学,而更大的信仰空白为宗教所填补。中

材料与环境的哲学思考

材料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石器时代,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人类文明曾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由此可见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没有材料就是没有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材料。支撑人类生存大厦的主要有材料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这些技术支持着上到航天技术、下到海洋技术,而这些技术无一不是以材料物质为基础的,因此可以说,材料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础和支柱。当研究材料时,则材料是“系统”,材料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环绕材料的其余部分就是“境”。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环境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涉及到敌对的和友好的,即有害的和有益的。材料发展到近代,传统的材料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传统的材料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最后废弃的过程中,因为大量生产、大量废弃,造成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一系列问题。材料与环境正是处在敌对和友好的协调中不断地发展。 1、材料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础和支柱 材料按实用性大致可分为金属材料、陶器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它们构成的复合材料;按使用性能,材料又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类。其中结构材料主要要求其力学性能,用量大,经济效益高。半导体材料和磁性材料则主要利用它们的电学和磁学性能;每种材料都有其生命曲线,包括发生、发展、成熟及衰退四个阶段。而衰退主要是因为新材料的竞争。资源、能源、经济环保等有利因素使新材料、新工艺代替旧材料、旧工艺。各种材料位于生命曲线的不同阶段。但作为材料总体,只要人类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厦仍然需要“材料”这根支柱。、 2、环境的承受能力有限 随着人类驾驭自然的本领按几何级数增长,向自然环境摄取的物质和抛弃的废弃物就越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干预越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就越大。当自然环境达到无法承受的程度时,在漫漫岁月里建立起来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开始,人们以为自己是主宰大自然的主人,可以肆无忌惮地掠夺大自然的物质,可以毫不顾忌地改变大自然的一切。然而,大自然却毫不留情地报复人类,并向人类亮起了黄牌。究竟是以牺牲自然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还是按照自然环境发展、变化规律来发展经济,越来越引起人类的普遍关注。 3、材料与环境的哲学思考 3.1内因和外因关系问题 材料和材料面临的环境分别是材料变化的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第一位的、经常起作用的原因,外因是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环境友好材料对环境保护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而环境非友好材料则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将环境完全破坏J。例如:用可自然降解或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来代替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一次性消费用品,则可大大减“白色污染”的程度,只要材料设计得当,甚至可以基本消除“白色污染”,从而达到洁净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环境作为外因,对材料也有很大的反作用。空气中含有较大量的C02、NO2、NO、S02等气体,这种环境对材料特别是金属材料的腐蚀速度将大大增加。3.2认识论问题 材料科学工作者是认识的主体,而与之相关的环境材料及环境是认识的客体。材料工作者通过对环境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客观分析,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对其进行的观察、思考和实践,从而得到启示,并从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从感性认识上

先秦儒家哲学新

先秦儒家哲学新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第二讲先秦儒家哲学 提纲: 一、先秦哲学分类 二、孔子哲学思想(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三、孟子哲学思想(心性之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四、荀子哲学思想(自然哲学、伦理学(礼乐之学)与政治哲学) 一、先秦哲学分类 1.庄子:《庄子.天下篇》(庄子:公元前369年-286年;最早之哲学史文献。庄子分五家,不谈儒家;庄子是反对儒家学说的。)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1)墨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鬬,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瓣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

(2)稷下道家(学于公孙龙):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3)法家: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4)道家: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着。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其书虽环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者矣。 (5)名家: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

儒家思想论文: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分析

儒家思想论文: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分析 【中文摘要】近年来,关于儒教是否为宗教的研究和争论被学术界广泛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等基本国策的确立,特别是国家开始正式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定位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以后,人们对传统价值意义的理解开始发生改变,人的文化认同和身心安顿等现实问题日趋尖锐复杂。由此,社会和学术界企图建立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文化系统来应对解决以上问题。论文的选题和意义:通过对当前国际环境分析得出,多元文化已然成为今后主要的发展趋势。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亨廷顿据此提出了“文化冲突”的概念,儒家思想的价值和作用被重新认识和评估。在中国,历史证明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必须由先进的文化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要求我们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创新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文化性。研究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对引导儒家思想文化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参加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采用文献法、宗教比较、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对儒家思想的宗教性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儒家思想的宗教性渊源及儒家思想宗教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其次,分析了宗教和

宗教性的静态与动态的区别。论证得出:儒家思想与中国原始宗教有极其深厚的渊源,孔子的思想直接来源于周公,具有文化的连续性、继承性。虽然孔子对原始宗教加入了的人文关怀,但终究脱离不了当时的历史、社会生产力条件的制约。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和神道设教具有显著的宗教性,作为儒家的代表思想的天命观继承了三代以来对原始“天”的崇拜,又更加抽象到主宰人生命运、自然世界的不可抗力、超自然力。儒家以神道设教作为国家和社会运行的基础,其主要思想是对天和祖先的敬畏,在其敬天法祖的思想下,对天和祖先的祭祀活 动带有明显的宗教性。儒家思想有极强的内在道德超越性,使其信仰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境界具有宗教性和独特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伦理的指导法则,带有宗教性的禁欲等思想。但儒家思想缺少宗教所必须的宗教仪轨、宗教组织。综上所诉,儒家思想具有较强的宗教性,但不是完整意义的宗教。 【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About Confucianism whether for religious research and debate attention by academia.Since the 1990’s, Chinese society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as “tak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reform and ope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basic state policy, especially countries formally began with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to locate the na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economy of traditional later, people value significance of understanding began to change, people’s cultural identity and body and mind

美学原理2019尔雅答案100分

。。。。。。。。。。。。。。。。。。。。。。。。。。。。。。。。。。。。。。。。。。。。。。。。。。。。。。。。。。。。。。。。。。。。。。。。。。。。。 。。。。。。。。。。。。。。。。。。。。。。。。。。。。。。。。。。。。。。。。。。。。。。。。。。。。。。。。。。。。。。。。。。。。。。。。。。。。。 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 1 【单选题】首次提出“美学”一词是在()年。B ?A、1850年 ?B、1750年 ?C、1900年 ?D、1050年 2 【单选题】“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这是()的名言A ?A、宗白华 ?B、朱光潜 ?C、丰子恺 ?D、蔡元培 3 【单选题】朱光潜的美学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本是()C ?A、《西方美学史》 ?B、《诗论》 ?C、《文艺对话录》 ?D、美学原理》 4 【多选题】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较大的包括()ABD ?A、梁启超 ?B、王国维 ?C、康有为 ?D、蔡元培 5 【判断题】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的哲学家。正确 6

【判断题】“美学大讨论”的主题是美的本质。正确 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 1 【单选题】国内美学界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D ?A、美 ?B、艺术 ?C、美感 ?D、审美活动 2 【单选题】现代形态美学体系的重要标志是()B ?A、学术精神 ?B、文化大综合 ?C、历史主义 ?D、理性主义 3 【多选题】美学学科的性质是()ABC ?A、人文学科 ?B、理论学科 ?C、交叉学科 ?D、成熟的学科 4 【多选题】美学的特点是()BC ?A、美学和每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B、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C、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D、美学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5 【判断题】美学是审美意识。()错误 6 【判断题】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但审美活动不限于艺术活动。正确

论文-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也是哲学的一门衍生物。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将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实际上,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与数学有关系,如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眼光去欣赏树枝的生长规律,也可从国徽的设计中看到黄金分割的运用,从统计和概率的角度去看一场球赛,等等。已故数学大师省身有言:“数学很好玩”。如果学生觉得数学很好玩就会对数学产生无限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恩格斯 在学习生活中,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大爷为什么上当了? 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今日,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5元,10人一的团体票每30元,购买5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 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 1:按每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 2:采用买3团体票,再买7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 3:买4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 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 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浅述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生态哲学思想

浅述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生态哲学思想 摘要:近年来,生态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世界各国也在积极探索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马克思主义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察觉到生态问题并进行了思考,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对资本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危机。本文联系当今环境现状,探索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并试图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理解环境问题。 关键词: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背景简介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航空航天、计算机、医疗、大规模生产等方面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也有显著增长,实现了经济高度繁荣,物质高度丰富,推动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以征服自然为手段获取的成功却付出了牺牲自然的代价,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伴随着这些巨大的进步的是不再蔚蓝的天空,而是漫天的雾霾;不再清澈的河流,而是漂浮着垃圾、散发着刺激性气味的水沟;不再成荫的树林,而是黄沙肆虐的沙漠。由于人口激增和城市膨胀,过度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地球上最重要、最宝贵的自然资源遗产出现了巨大赤字,生存环境普遍恶化,开始出现诸如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腐蚀、有毒废料全球转移等问题。生态问题具有全球化、发展迅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等特点,因此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生态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绿色理论,人们意识到超越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一个人与人之间公正、公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新秩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由于其具有的社会批判特征和独特的历史地位而成为了人们寻找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被从生态哲学角度重新解读。全面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并且这有利于探究在时代问题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问题的思想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就环境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但他们的思想中包含有环境保护的观点,他们的著作中已包含了深刻的生态理论,这些生态哲学思想不是即兴的、孤立的,而是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思想中,而且这些思想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世界历史观点以及对资本主义的分 析都起到了一定作用。马克思曾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 相应的减少”,“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简直不起作用”。1839年3月,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仁礼 仁:仁爱。 “仁者爱人”。“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例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生当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新旧社会交替

之际。周天子已失势,王室衰微,诸侯大夫专权,烽火连年,人民陷入“易子而食,析骸以衅”的境地。所谓“春秋二百四十四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天下无道,人欲横流。一方面是奴隶制趋于崩溃,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封建制正待建立。旧的尚未完全崩溃,新的又未完全建立。社会在动荡中急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用以匡正被弄混了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既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又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他是第一个将“仁”提到哲学

儒学论文

儒学初探 王新越13000313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至今也是部分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儒家的学说基本上,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然而现在看来确实有很多东西是“糟粕”,应该舍弃。但是儒学依然有很多东西于我们对现代社会的思索与探讨是有进步意义的,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的。但是如果不了解儒家学说的大致内容,是很难做到客观地评价儒家学说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展望其未来发展的。 儒学的基本内容: 一:礼的约束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荀子在其《礼论》篇中极为精彩地描述了礼文化的发展历程:凡礼,始于棁,成乎文,终乎悦校。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意思是说,礼,开始时简单,逐渐比较完备,最后达到满意。 礼是人的生命的外化,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生命形态,它的内在结构与人的文化生命结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基于此,儒家还赋予了礼文化以生命的形式,使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贯穿于生命的始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二:德的教化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在中国,孝顺、赡养父母向来被放在一个很高的地位,这一点毫无疑问。孝道观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对父母的供养、对祖先的祭祀,维护家族的昌盛和荣誉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水浒传》中的宋江最初不同意“落草为寇”,深怕自己辱没了祖宗。这些正体现了“孝道”的观点:个人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个人关乎家族的声望和延续。个人生死并不是最大的问题,个人人格才是最重要的。扩大来说,这些都是儒家文化中“礼”的存在表现。 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三:人文关怀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