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地区沙尘暴活动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民勤地区沙尘暴活动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民勤地区沙尘暴活动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编号 2009151143

毕业论文(设计)

( 2013 届本科)

论文题目:民勤地区沙尘暴活动规律及成因分析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人文教育(人文地理方向)

班级: 09级人文(1)班

作者姓名:郑花花

指导教师:王成喜职称:讲师

完成日期: 2013 年 5 月 9 日

目录

诚信声明 (1)

摘要 (2)

关键词 (2)

1.沙尘暴概述 (2)

1.1沙尘暴定义 (2)

1.2 沙尘暴的等级划分 (3)

1.3 民勤地区沙尘暴问题的现状 (3)

2.沙尘暴的活动规律 (3)

2.1 空间分布与特点 (4)

2.2 季节或月份变化与特点 (5)

3. 沙尘暴的成因分析 (6)

3.1 动力因素 (6)

3.2 物质因素 (8)

4. 沙尘暴的危害 (9)

5.沙尘暴的治理 (9)

5.1生物措施 (11)

5.2工程措施 (11)

5.3其它措施 (11)

6.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英文摘要 (12)

致谢 (13)

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O一三年四月二十日

民勤地区沙尘暴活动规律及成因分析

郑花花

(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745000)摘要:沙尘暴天气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特有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我国的沙尘暴多发区之一的民勤地区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3面都被沙漠包围,自然环境极其恶劣,随着强沙尘暴活动的日趋频繁及危害的日益严重,对其沙尘暴活动规律及成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民勤地区沙尘暴的活动特征、形成原因、危害及其治理等几方面,对民勤地区沙尘暴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沙尘暴;活动特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民勤地区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无止境的开发和破坏。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全球环境的恶化中,有两个问题影响最大,一个是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另一个是自然植被的破坏及带来的土地加速退化,主要指荒漠化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沙尘暴。由于沙尘暴对人类活动及生存环境的严重影响和危害,沙尘暴问题早已引起了全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密切关注。同样,我国也是遭受沙尘暴危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沙尘暴不仅对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几年,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天气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民勤地区是一个很特殊的自然地理区域,它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着,自然环境极其这里常常发生大规模的风沙灾害,其影响波及华北、东北,直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被确认为是我国北方强沙尘源区之一。目前,新一轮的沙尘暴频发期正在来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民勤地区沙尘暴活动规律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沙尘暴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

1沙尘暴概述

1.1沙尘暴定义

沙尘暴(Sand-dust storm)是沙暴(sand storm)和尘暴(dust storm)两者兼

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人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km 的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8级以上的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面气层所形成的携沙风暴;尘暴则是指8~9级以上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赵兴梁,1993)。

1.2 沙尘暴的等级划分

对沙尘暴强度的等级划分,通常用风速和能见度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对沙尘暴的划分为:4 级<风速<=6 级,500m<=能见度<1000m,称为弱沙尘暴;6 级<风速<=8 级,200<=能见度<500m;称为中等强度的沙尘暴;风速>=9 级,能见度<200m,则称之为强沙尘暴,同时,强沙尘暴又可以划分为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即50m<=能见度<200m 时,称为强沙尘暴,当它的强度达到最大时(瞬时最大风速>=25m/s,能见度<50m,甚至降到0m 时),称为特强沙尘暴。

1.3 民勤地区沙尘暴问题的现状

民勤地区的沙尘暴属于我国西北沙尘区的一部分,它位于河西走廊东部,东径103°02′~104°02′,北纬38°05′~39°06′,南邻武威市凉州区,东、北、西三面与阿拉善左旗、右旗、金昌市接壤。境内东北被腾格里沙漠包围,西北由巴丹吉林沙漠环绕,是我国一个很特殊的自然地理区域。长期以来,由于干旱少雨,水分蒸发量大等客观因素,形成了丰富的沙场源区。根据对我国1954-2000年沙尘暴平均日数的年际变化可知,我国北方338个测站平均的沙尘暴日数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其中50年代最高,60年代减少,之后70年代又有回升的趋势,其中河西走廊东北部的民勤下降明显,1960年-1966年沙尘暴偏多,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沙尘暴日数有所减少,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沙尘暴增多,形成沙尘暴高峰期,之后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从1997年之后,沙尘暴又有回升趋势。这些现象也可能预示着民勤地区新一轮沙暴活跃期已经开始。

2.沙尘暴的活动规律

沙尘暴的活动规律主要包括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两个方面。沙尘暴是一个自然的天气现象,受气候、自然地理和地表状况的影响,根据对我国沙尘暴的历史记载和有关气象资料可知,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沙尘暴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或较干旱区,分布区域和时间相对稳定。

2.1 空间分布与特点

沙尘暴的空间分布与特点是指沙尘暴发生所覆盖的水平范围和和垂直范围及其在不同范围内的分布特点。

2.1.1 空间分布

根据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气象资料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是扬沙和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其中西北地区是多发区,有两个明显的高频中心,强沙尘暴的多发区域主要位于南疆盆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北部(周自江,2001;张煜星,2001)。全国沙尘暴天气易发区可划分为北疆、南疆、河西、柴达木盆地、河套、东北和青藏等7个亚区。沙尘暴和浮尘在南疆去发生的日数最多,而扬沙在河西区发生日数最多(王式功,2003)。在空间上有5个自然陈源区,即河西走廊、南疆盆地南缘、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浑善达克沙地等沙尘暴高发区(李栋梁,2003)。全国沙尘暴空间格局总体呈西南—东北分异,我国沙尘暴的空间和强度变化分布呈现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根据全国各省受影响的程度来看,重点区域在西北,并相对集中在新疆南部、西藏北部、青海中西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宁夏、陕西北部、河北北部及河南部分地区。灾害发生的最大、最小年分和多年平均状况的影响界限分布基本一致,只是影响程度不同(潘耀忠,2003)。影响我国的强沙尘暴的沙尘路径至少可分为3种类型,即偏西路径、西北路径和南疆盆地型,以西北路径居多(张高英,2004)。

2.1.2 垂直分布

长期以来,监测沙尘暴的厚度和空中位置是沙尘暴监测中的一个难点,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和在沙尘暴监测中的应用,解决了沙尘暴空中垂直监测问题。张怀清等(2007)利用激光雷达监测北京2006年4月10、11、12、13日发生的沙尘暴垂直分布。结果表明:10日沙尘层集中在近地面800m以下的高度,近地面沙尘浓度达到0.45mg/m3;11日在2500m和3000m的高空出现两个较薄的沙尘层,沙尘厚度约80m,此时近地面沙尘高度降低到400m,沙尘浓度下降到0.40mg/m3;12日在4500m,6000m,7500m,9000m的高度出现比较明显的5个沙尘层,此时地面沙尘表现比较轻微,沙尘浓度为0.18mg/m3。

2.2 时间分布与特点

由于受不稳定的气候条件的影响,在一定的时期的不同年代,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和月份,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沙尘暴的分布状况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差异。

2.2.1 季节或月份变化

在民勤地区,每年春季是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季节,1998~2006年统计,9年间共发生沙尘暴101次。其中:4月份发生最多,平均4次,最多7次;3月份次多,平均2次,最多4次;再次是2月份,平均1次,最多5次。9月份最少,9年当中未发生沙尘暴,10月份次少,9年当中只发生过1次沙尘暴(图1)。

资料来源:民勤县气象局(1998-2006)年统计数据

2.2.2 日变化

对于民勤地区,在9年当中发生的101次沙尘暴中,按开始时间统计,大量发生在白天(8:00以后至20:00之前,占83.17%)。其中:开始于10:00~12:00以前的最多(共21次),开始于8:00~10:00以前的次多(共17次),再次是开始于14:00~16:00以前的(共15次)。9年间,在凌晨2:00~4:00之间从未出现过沙尘暴(图2所示)

资料来源:杨德宝,尚可政,王式功.沙尘暴[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2.2.3 强度变化

沙尘暴的强度指标主要有风速、能见度和持续时间等。1998~2006年间在民勤沙区共发生沙尘暴101次。据统计,在有风速统计的96次沙尘暴中(5次缺测),最大风速≥15m·s的共52次(占54.17%);10m·s≤最大风速<15m·s 的共11次(占11.46%);当地沙暴的风向以NW占54.46%,其次是WNW,占32.67%;从有能见度统计的93次沙尘暴可以看出,民勤沙区以中沙尘暴和弱沙尘暴为主,能见度在≤200~<500和能见度≥500的分别占39.78%和38.71%,但能见度<200m的强沙尘暴所占比例也不小(21.51%);按持续时间分,在101次沙尘暴中,以持续时间以≥2小时的为主,其中,持续时间≥6h(占30.69%),持续时间<30分的11次(仅占10.89%,表1)。

表1 2002~2006年民勤沙尘暴活动强度分析

资料来源:西北植物学报.民勤沙尘暴分布的地理因素及其前期气象特征(据常兆丰等,2011年)

3. 沙尘暴的成因分析

关于沙尘暴的成因,从历史到现在,从国内到国外,都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原因,即一是动力因素,二是物质因素。二者缺一不可。沙尘暴的搬运动力和沙尘来源区物质所处状态是沙尘暴活动与否的决定因素。因此,降低沙尘暴搬运动力和改变沙尘来源区地表物质所处状态是防治沙尘暴的关键。

3.1 动力因素

动力因素也就是使沙尘从地面在垂直方向上升和水平方向移动的风,包括风速、风向及风持续的时间等要素。民勤地区的沙尘暴发生主要是因为西伯利亚的冷高压气流为其提供了动力源。民勤地处102°03′~104°03′,38°05′~39°06′之间,东、北、西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而周围大面积沙漠裸露,沙粒的比热低,接受太阳辐射后沙面增温快,尤其是春季,易形成以沙漠为中心的高温低压区,与西西伯利亚冷高压形成明显的气流梯度(图3),气压梯度越大,则风速越大。

资料来源:常兆丰,赵明等著.民勤沙尘暴分布的地理因素及其前期气象特征[D].西北植物学报,2011民勤地区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恰位于西西伯利亚冷高压寒潮向我国南方扩散的路径上。帕米尔高原的冷高压气流向东扩散先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气压梯度,继续东移进入河西走廊西端,一部分与巴丹吉林沙漠形成气压梯度,继续向东运行,另一部分与腾格里沙漠形成气压梯度,延河西走廊向东南运行。阿尔

泰山向东南扩散的冷高压气流进入河西走廊西端后,一部分与巴丹吉林沙漠形成气压梯度,延河西走廊向东南移动,沙尘暴在河西走廊的走向与向东南方向运行的寒潮路径完全一致。2005年7月16~17日发生在河西走廊的沙尘暴在河西走廊的运移过程再次说明了这一点。

资料来源:郑新江,张怀清等著.沙尘暴监测技术[C].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4

3.2 物质因素

沙尘源物质的形成,一方面与干旱气候条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对土地利用的方式,干预周围自然环境的方向和程度有关。

3.2.1 气候条件对沙尘物质的影响

从地势上看,有南部和西南部祁连山、西侧龙首山、北部雅布赖山和东侧贺兰山四面包围,形成了以腾格里沙漠为中心的盆地,民勤县位于石羊河下游、腾格里沙漠西缘。石羊河流域上游祁连山属石质山地,西侧和西北侧以及中下游零星分布有风蚀低山残丘,这些就为中、下游沙漠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流域下游基岩层上分布有5~20m厚的洪积冲击砂砾层及沙层,越是下游沙层越厚,沙粒越细。

民勤地区西北与巴丹吉林沙漠接壤,境内沙漠、戈壁、盐碱滩地和低山残丘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4.2%,其中沙漠占55.13%,戈壁占5.00%,耕地面积仅占总土地面积的3.83%。当地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大风沙尘暴天气频繁(表1),地下水位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1~3m下降到目前的20m左右。周围大面积

沙漠裸露,绿洲外围植被覆盖度普遍低于5%,干燥的地表、松散沙土,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源。

表1 1949~2006年民勤县及石羊河流域气候资料

资料来源: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3.2.2 人为活动对沙尘物质形成的影响

人类的不合理行为,可能增加沙尘源物质,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对森林、草原的滥垦、滥伐、滥采、滥牧、滥用水资源以及纵火等使得土地沙化、退化、荒漠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4. 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尤其是特强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当它形成以后,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携带沙粒的强劲气流所经过的地方,通过沙埋、风蚀沙割、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的方式,使大片农田或受沙埋、或遭风蚀刮走沃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致使有的农作物减产甚至于绝收;他能加剧土地沙漠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降低能见度影响行车和飞机起落,沙尘掩埋路面,造成交通不便,沙尘暴带来的粉尘微粒还危害人体健康,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西北地区特别是民勤地区尤为严重,几乎每年都有强沙尘暴发生。由于近几年强沙尘暴发生频数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加上土地资源超载的局面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善,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因此,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也将随之增大。

5.沙尘暴的治理

沙尘暴是由于天气过程和地面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但是目前人类控制天气

的能力还很有限,减缓沙尘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针;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体系,停止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一切人类生产活动,对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极度严重的地区还可以采取一定的生态移民措施。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5.1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是指用植物固沙和恢复天然植被,因地制宜。具体可以在沙漠地区种植适宜沙漠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如沙棘等,形成地被植物层,从而改善地被环境,固定土壤,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小气候环境;在沙漠边缘种植乡土品种的低矮灌木和小乔木,改善植被分布;在刹车呢边影响到的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同时,我们还应该全面保护环境,在保证基本农田的前提下,扩大绿化造林面积。国家实行强制性造林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惩治破坏森林植被的行为,加速生态逆转。

5.2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是通过各种工程防止沙丘移动,减少沙尘暴活动的物质基础,如用枝条、柴草、秸秆、砾石、黏土、板条、塑料板及类似材料在沙面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防止沙丘移动。另外,我们还可以将有一定胶结构的化学物质进行稀释,喷洒于流沙的表面,使水分迅速下渗,化学物通过沙层间隙形成一层坚硬的化学物质层,保护地表,以增强沙表层抗风蚀能力,达到固沙目的。通过工程措施进行沙丘治理的方法很多,目前我们常用的还有以输出为主的治沙措施,减小粗糙度,使风力加强,风沙流呈不饱和状态,造成拉沙和地表风蚀的效果。

5.3其他措施

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的掠夺式开发,从而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来对沙尘暴进行治理。一方面,加强国家立法体系建设,将对沙尘暴的治理提高到立法体系,另一方面,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存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家具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6.结语

民勤沙区沙尘暴频繁,沙尘暴的分布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地表特征密切相关,同时它也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综合作用的产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地关系恶化的体现。本文对于民勤地区沙尘暴活动规律及其成因的论述不仅有利于为预防沙尘暴天气打下基础,而且,通过对其危害和治理的研究能够增加人们的危害意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能力。但是沙尘暴的治理任务是艰巨而繁重的,许多问题未彻底明白(如每次沙尘暴物质源的准确地点)且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所以沙尘暴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因此,真正要做到有风无沙,还需将天空的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

参考文献:

[1]杨德宝,尚可政,王式功.沙尘暴[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2]宋连春.干旱地区气象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8

[3]岳高伟,蔺海晓.沙尘暴科学问题研究[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11

[4]郑新江,张怀清等著.沙尘暴监测技术[C].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4

[5]王澄海.气候变化与荒漠化.气象出版社[M],2003.3

[6]常兆丰,赵明等著.民勤沙尘暴分布的地理因素及其前期气象特征[D].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

[7]严鹏,周秀骥,徐祥德.沙尘暴成因科学问题的探讨[A].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魏兴杰.“沙尘暴归类判别分析预报模式”作用显著[N];中国气象报.2000年

[9]鞠洪波.沙尘暴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4年

[10]贤俊.沙尘暴爆发机制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Minqin Oasis sandstorm activity rule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causes

ZHENG Hua-Hua

(Collage of History Culture,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745000 Gansu) Abstract: the weather of sanded dust storm is arid and semi arid areas specific to a disastrous weather.China's sand storm one of many districts in Minqin area is located northeast of Hexi Corridor, on 3 sides are surrounded by deser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extremely bad, with strong sandstorm activity is frequent with each passing day and the harm is serious day by day, the sandstorm activity regularities and genetic stud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This text is from the our country Minqin sand storm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causes of formation, harmfulness and control and other aspects, the Minqin dust storms have been discussed.

Keywords:sandstorm; characteristics; causes; prevention measures; in Minqin County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王成喜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王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王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的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收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沙尘暴治理和预测

沙尘暴的治理和预防 沙尘暴是西北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和环境灾害,作为干旱地区一种自然灾害,人类尚无法控制其生消。沙尘暴的防灾减灾工作,必须立足于减少和降低沙尘暴的频数和强度,立足于沙尘暴和治理措施和沙尘暴天气的监测预警预防功能的发挥,减少灾害损失,减少人员伤亡。 1.沙尘暴的治理措施 1.1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力量,联手有效防治沙尘暴灾害。 沙尘暴的防治涉及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有机交叉综合,各有关方面应依靠科技进步,通力合作,政府应有力地进行组织协调,发挥整体效能。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多次强沙尘暴天气后成立了一些专门机构和派出了一些临 时性的调查委员会,当时成立的土壤保持局(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CS)为 了最大程度减少风蚀危害,先后与民间保护组织(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 等6家机构进行了合作。民间土壤保持团体的成员被分配在小流域示范区中,以检验土壤治理和保护措施的成效。这些机构会集了大量的农艺工程师、林务官、农学家、生态学家、土壤学家和经济学家等专家,并形成了一个共识:每英亩的土地都必须得到合理利用,其方式应与土地及其属主双方的需要相协调。 1.2 应急治理 用于沙尘暴爆发的年份或地区,应急措施为重视预防,向土壤中增施3.7 t·hm-2~4.9 t·hm-2的干草、37 t·hm-2~49 t·hm-2的有机肥等,凿沟增加地表糙度,控制拖拉机速度耕作深度和犁刀的宽度,在发生风蚀的上风向开始治理,种植和翻耕的方向与主风向垂直并留茬等方面。这些措施都有相应的依据,例如凿沟宽5cm,深7cm~15cm,间距6m~13.5m,一般是10m,这种措施可使每公顷减少土壤风蚀480L。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研究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研究 【摘要】土地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已经成为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又以民勤县土地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已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心声。通过对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的研究,探索土地荒漠化发生的原因,探讨土地荒漠化的解决办法,提升国民对土地荒漠化的重视,为当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做点尝试。 【关键词】民勤;土地荒漠化;成因;防治 一、研究地概况 民勤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干旱荒漠区,位于甘肃河西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石羊河流域的下游,其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沙漠、戈壁和盐碱滩地占据全县总面积的94%,只有沿石羊河一条绿色通道与武威绿洲相连;民勤县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植被稀少,水源匮乏,常年忍受干旱和沙尘暴的影响;石羊河可供民勤的用水量逐年下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5.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亿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1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了2640毫米;目前全县有机井12000眼,年开采地下水5.6亿立方米,而允许的地下水开采量仅为1.5亿立方米;民勤县人口达到32万,而可供居住的绿洲面积仅为878公顷。由此可见,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人与环境之间矛盾突出,荒漠化问题的解决非常迫切。 二、土地荒漠化现状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类型有三种,分别是风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和水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是最严重的一类,除了大面积戈壁,流动沙丘外,固定、半固定沙地普遍存在;盐渍荒漠化的土地地表有白色或灰白色盐结皮,植被以耐盐的盐爪爪、碱蓬、芦苇为主,距地表0~30厘米的土壤盐分在0.5%~1%之间,部分土壤盐分在1%以上;水蚀荒漠化所占比例最小,主要分布在干河床、河滩漫地、山前沟谷冲击洪积扇等,其地表层分布有少量的破碎砾石及其他冲积物。在红崖山水库建成后,石羊河下游河床断水,植被覆盖率不高,仅有沙枣、怪柳、芦苇和其他禾本科植物。 三、原因分析

武威市简介

武威市简介 武威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丝绸之路自东而西进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东大门。位于北纬36°29′-39°27′,东经101°49′-104°16′之间,东靠白银市、兰州市,南部隔祁连山与青海省为邻,西与张掖市、金昌市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东南距省城兰州市276公里,西北距镍都金昌市74公里。南北长326公里,东西宽204公里。 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10月被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3238平方公里,有93个乡镇、1125个村民委员会、8个街道办事处、71个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1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万人,乡村人口132万人,聚居着汉、藏、回、蒙等38个民族。 武威历史悠久,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命名武威。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武威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境内名胜古迹众多,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武威区位优越,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西通新疆,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兰新、干武铁路、G30、G312国道贯穿全境,是河西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贸集散地。武威物产丰富,自古就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武威是一个传统农业地区,是全省瓜果基地及肉类繁育生产基地,也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尤其适宜发展酿造葡萄,产量占全省的65%。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1.55亿元,增长15.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0.62亿元,增长68.2%;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09.07亿元,增长2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93亿元,增长23.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42亿元,增长18.1%;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6.66亿元,增长32.2%;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5亿元,增长42.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97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35元,增长18.1%。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武威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即凉州区和民勤、天祝、古浪三县。 武威市:面积33249平方千米,人口195.42万人(2006年)。 凉州区:面积5081平方千米,人口98万。邮政编码733000。区人民政府驻东大街。 民勤县:面积16016平方千米,人口29万。邮政编码733300。县人民政府驻三雷镇。 古浪县:面积5287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733100。县人民政府驻古浪镇。 天祝藏族自治县:面积6865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7332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华藏寺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2001年5月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47号):(1)撤销武威地区和县级武威市,设立地级武威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凉州区。(2)武威市设立凉州区,以原县级武威市的行政区域为凉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东大街。(3)武威市辖原武威地区的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凉州区。 2004年,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共管辖93个乡镇(包括勘界调整前天祝县的东坪、赛拉隆乡),8个街道办事处;79个社区居委会,1129个村民委员会,8199个村民小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沙尘暴问题越来越严峻,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众已经意识到了沙尘暴所带来的危害。本文主要讲述了沙尘暴的形成原因、我国沙尘暴的现状、危害以及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沙尘暴原因现状危害防治措施 前言: 沙尘暴指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形成需具备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大风和不稳定的空气状态等条件。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并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近几年,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给我国工农业生产、航空、运输、公路交通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事沙尘暴的远距离传输现象尽达东亚的韩国、日本远及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和加拿大,已发展成为区域性环境问题和全球性环境问题。 正文: 1、沙尘暴天气行程的原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总之,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

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过度放牧、开荒破坏草场、破坏绿化,无法有效的阻挡风沙,也是沙尘能够形成沙尘暴的原因之一。 2、我国的沙尘暴现状 根据沙尘暴发生频率、强度、沙尘物质组成与分布、生态现状、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强度,结合区域环境背景将中国北方划分出4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1)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2)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3)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4)蒙陕宁长城沿线。上述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沙尘也常随西风和西北气流输送到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形成沙尘天气。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的 3—5 月, 以午后为多,其伸展高度一般为 1 000—2 500 米, 严重时可达2 500— 3 200米。 3、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

减少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减少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地表异常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在有大风刮过时,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那么,减少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第一、科学防沙治沙:科技的应用是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关键之一。20世纪初美国大规模开发西部土地,导致30年代震惊世界的“黑风暴”,30年代以后,对西部的建设和改造中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开垦哈萨克斯坦卡拉库姆荒漠周围土地,同样出现强烈的沙尘暴;60年代以后,在对中亚的建设和改造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美国和前苏联为世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防治沙尘暴的技术模式——简称农业措 施(美国)和林业措施(前苏联)。我们应汲取世界其他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成功经验,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恢复策略和方针。 第二、保护现有植被: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把保护现有植被放在优先位置,也是国外遏止荒漠化的成功之道。植物通常以三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总结国内外的经验与

教训,我们应该调整思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现有的沙地植被、荒漠植被进行保护:加速依法划定原生沙漠封禁保护区、沙漠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国家沙漠(沙生植物)公园予以保护;依法严禁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滥砍等破坏行为,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在经济开发上严格实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避免西部大开发变成“大开挖”;采取以草定畜、品种改良、舍饲圈养等措施,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生态功能;采取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合理分配和协调利用。 第三、农牧交错地带是防治重点: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应是农牧交错地带。应科学划定西北干旱区农垦的北界,降低这些地区的垦殖指数;改变传统的治沙方式,防止引水造林治沙造成的水资源短缺;保护沙漠周边地区的地表结皮、固沙植物,切忌盲目地“人进沙退”。 第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防治沙尘暴关键在于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防得住沙,还要防得住人!如果不彻底改变“先破坏、后治理”或“边破坏、边治理”的怪现象,生态恶化的趋势还将继续。可怕的生态冷漠症有三种表现:其一,麻木不仁。当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大谈所谓的“先顾肚皮,再顾脸皮;先要温饱,再要环保”,对生态环境进行毁灭性的破坏;其二,盲目乐观。当绿化工作经过长期、艰巨的努力而有所成就,只看到身边多了几棵树和几坪草就认为万事大吉;其三,怨天由人。当沙尘暴、洪水等天气灾害频繁发生时,只怪老天,不怨自己。人类只有客观地认识沙尘暴等天气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改正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加强对沙尘暴等灾害的研究,才能不断减少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理) 试题(解析版)

民勤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一地理(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 1. 20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的基本规律是( ) A. 慢-快-慢 B. 快-慢-快 C. 慢-快-更快 D. 快-慢-更慢 【答案】C 【解析】 【详解】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特别是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所以本题选C 。 2.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原因有 ( ) ①人口的自然增减 ②人口的出生率 ③人口的死亡率 ④人口迁移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 【详解】一地的人口数量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引起。即①④正确,故选D 项。 3. 人口增长模式中,传统型和现代型的共同特点是 ( ) A. 两者的出生率都高 B. 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高 C. 两者的死亡率都低 D. 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特点 【详解】传统型人口增长特征“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人口增长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两者的共同特点是死亡率都低,故选C 。

读“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4. 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相似的类型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图中国家类型④所反映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A. 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过重 B. 少年儿童比重大,就业压力过重 C. 城市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过剩 D. 人口总数太少,劳动力严重缺少 【答案】4. C 5. A 【解析】 【4题详解】 目前我国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与图③相似;而图①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高;图②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高;图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故选C。 【5题详解】 图④的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所以老年人所占比重太大,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过重;而少年儿童比重较小;图示不能反映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和人口总数。故选A。 6. 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产生成因

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产生成因 一、什么是沙尘暴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着巨大的破坏力。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气象上将浮尘、扬沙、沙尘暴统称为沙尘天气,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以能见度和风力的大小来区分。浮尘指在无风或微风的情况下,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扬沙是指由于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浑浊,水平能见度在1~10km;沙尘暴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局部区域能见度小于200 m,不小于50m时称强沙尘暴;当能见度小于50m时称特强沙尘暴。 二、沙尘暴的时空分布 1.沙尘暴的时间分布特征 (1)地质历史时期 研究表明,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沙尘暴也显示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在气候比较暖湿的时期,地面植被生长茂密,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就低;反之在气候冷干的时期,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就高。 (2)近代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变化特点是:20世纪50年代沙尘暴发生的日数最多;60年代前期略有降低,60年代后期降至最低;之后70年代稍有增加,80年代又处于逐渐减小的趋势,90年代又有明显的增加。 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变化特点是: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夏季次之,秋季(新疆地区为冬季)最少;按月份来看,一年中3、4和5月沙尘暴发生次数偏高,尤其以4月份沙尘暴发生次数为全年最高。5月份以后沙尘暴发生次数急剧下降,9月和10月为最低。 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大多集中在中午至傍晚,夜间至午前相对较少,这与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度状况有关。 2.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征 沙尘天气是干旱及半干旱区特有的灾害性天气,全球有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 我国的沙尘暴区就是中亚沙尘天气高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位于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它地区。 我国沙尘暴存在两个多发区:一是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地区;其次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另外在北疆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三个局地性沙尘暴区。 三、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沙尘暴的发生有其自然原因。首先,我国西北部有浩瀚的沙漠。加之那里干旱少雨,土地裸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沙源;其次是要有蒙古气旋的存在,能将大量沙尘卷入高空;三是要有能将卷入高空的沙尘输送到远方的冷气流。这三个条件缺一个就很难形成大范围的沙尘暴。 沙尘暴一般发生于春夏交接之际,其形成与大气环流、地貌形态和气候因素有关。一方面春季风速较大;另一方面雨季此时尚未来临降水稀少,而气温已开始回升地面开冻融化、蒸发变得强烈,使得裸露的沙土逐渐变得松散,一旦遇有较强的天气系统活动就很容易产生沙尘暴。夏季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高,沙尘

我们应该为防治沙尘暴做些什么

我们应该为防治沙尘暴做些什么 沙尘暴天气从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实际上它的出现人类是“功不可没”的。人类过度放牧、开荒破坏草场、破坏绿化,无法有效的阻挡风沙才是沙尘能够形成沙尘暴的最重要原因。在遭受大自然报复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我们应该为防治沙尘暴做些什么? 第一、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 沙尘暴的治理任务艰巨而繁重,许多问题未彻底明白(如每次沙尘暴物质源的准确地点),且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所以沙尘暴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而且沙尘暴特别是黑风暴来临时来势凶猛,狂风呼啸,沙尘滚滚,遮天蔽日,有很大的恐怖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因此目前建立准确的沙尘暴预报系统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沙尘暴来临前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报,提前做好防灾工作,如加强少年儿童的保护,避开危房以防墙壁倒塌致伤,保护牲畜,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火灾等,可将损失减小至最低限度。

第二、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第三、加大投入,加大力度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第四、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第五、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因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所以,要在全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推进良好的生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

探究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沙尘暴的形成原因、特点和防治措 施 摘要:本文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沙尘暴的定义和地理分布,从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等方面阐述了选择宁夏的理由,简要分析了宁夏地区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和近年来的时空分布、传输路径及变化趋势,并以沙尘暴预警机制和综合治理方式为纲展开对于沙尘暴防治措施的讨论。 关键词:宁夏沙尘暴形成机制预警措施综合治理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Sandstorms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Technology of Chemistry and Biology Depart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 Hangzhou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chooses Ningxia Hui Autonomous as a study object ,and clarifies the reasons from perspectives of geography characteristics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 definition of sand-dust storm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lso, the paper giv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paths ,trends and ways to form of the sandstorms in the area. At last, we make a discussion over the early warning measures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controlling sandstorms. Key words: Ningxia sandstorm formation mechanisms early warning measure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

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 现在的天气是变化多端,沙尘暴是属于一种比较恶劣的天气了,这会使得我们感到十分的震惊,因为这个时候会有数百米的沙尘在滚动着,在恶劣的天气下是很容易导致我们患上一些呼吸道的疾病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做好保健的工作,那么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呢? 沙尘跟风暴的组合,就成了沙尘暴的发生,大陆西北地区干旱且多沙漠,一旦有强冷空气过境,紧贴地表产生强风,非常容易引起沙尘,此即为造成沙尘暴发生之特殊条件,所以大陆北方地区是沙尘暴的多发区域。沙尘暴源于新疆东部戈壁、高原北部及蒙古杭爱盆地。一般是发生在春季,因为此时沙漠地方的土壤消冻,表皮较松软,加上早晚温差极大,形成较强的风势,挟带沙尘南下。受西风环流的影响,沙尘暴沿阴山北坡风蚀沙漠化区向东挺进,沿途继续卷起大量沙尘。根据美国卫星照片发现,大陆的沙尘暴可以在七天内,从华北一路“侵袭”到美国西岸。 由于沙尘暴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环保署前年便在马祖设置观测站预警。一般而言,健康的人不必过度担心沙尘暴,但空气中若悬浮微粒的浓度太高,正常人也会出现刺激感而受不了,如咳

嗽、眼涩或喉咙痒等,当PSI 值超过 200以上时 (以平时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市平时空气中悬浮微粒就在 100-200之间),连健康的人都应减少室外活动。 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 在沙尘天气里,容易并发呼吸道疾病的都是老人和儿童,因为这类人群的体质相对较弱而且抵抗力差,通常会经过空气中的微粒吸入我们的体内,造成呼吸道疾病得产生,有时候还会引发旧病发作,所以这类人群应该及时地做好保健工作,在饮食方面应该多加强营养的均衡,提高我们身体的抵抗力,平时多吃鸡蛋鱼类,大豆制品比如常见的,木耳,丝瓜,核桃,蜂蜜,海带等食物,对我们身体的祛痰平喘,润肺止咳都有很好的功效作用,在日常的护理当中,如果遇到沙尘来袭,应该紧闭门窗,减少室外运动,对家里的空气进行消毒,清洁,净化,每天可以打开窗户保持气流畅通一到两个小时,如果非要到户外运动,应携带好各类防护措施,以防沙尘吸入体内,不过在沙尘天气,发现自身有不良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耽搁病情。 以上就是关于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的一个介绍,我们在平时

如何治理沙尘暴

如何治理沙尘暴 沙尘暴是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频繁发生的强灾害性天气,它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东亚冬季风势力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治理沙尘暴呢? 一、植树造林、建立生态屏障。在每个城市的周围植树造林,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建立生态屏障,有效地防止沙尘暴的入侵! 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生态保护带。沙漠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有自己的独特的适应在沙漠环境的生存能力,是防御沙尘暴的有效屏障,所以我们人类不能随意改变它们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尽快得到恢复。 三、控制草原上居民发展畜牧业。目前有许多草原居民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急剧退化和减少,所以应该控制草原上居民发展畜牧业,让草原得以修养生息,减少土地沙漠化。 当然,防治沙尘暴的办法不能只靠这些防治技术以及植树造林,我们更需要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唤起全民全社会的忧患意识、防护意识。只有每个人都进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才能最有效的防止沙尘暴的袭击!

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 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当然,防治沙尘暴的办法不光是靠这些防治工程技术以及植树造林,我们更要加强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纳入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唤起公众的忧患意识,加强全民生态伦理、道德和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防护意识。 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沙源, 二是要有强冷空气即大风, 三是要有冷暖空气相互作用。 沙源来自于沙漠,退化的林草地或没有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以及城乡建筑工地的泥沙。气旋和低压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天气。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的差别在气象上是以能见度加以区分的: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的为扬沙或浮尘天气。出现浮尘天气时,空中弥漫的是一些细小颗粒物,沙尘多由外地而来;扬沙天气卷起的尘土是一些较大的颗粒物,它们基本是本地产生的。而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就是沙尘暴天气,它属于灾害性天气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气象专家介绍,由于沙尘暴起因包括了风力、高空大气强对流和地表状态三方面因素,而前两者属气候因素,人力不可抗拒,因此,根除沙尘暴目前尚无可能。 沙尘暴引起的风灾、沙积、风蚀,使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沙漠化程度加剧。气象专家提醒,人类对风沙天气最积极、最有效的行为是:首先要加强对大风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工作,特别是在前期干旱的情况更要重视。其次,对于西安这样一个旅游大都市来讲,在突发性灾害来临之前,要有相当有效的应急对策,加强管理和强化预防措施。对全省而言最根本的还是要进行综合治理工作。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治理沙漠,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建设。每个公民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应多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从而真正做好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水资源。特别是我们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应当把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为主要措施,争取早日实现米粮下川,林果上山,草场满坡,使三秦大地山绿、水清、人富。逐渐恢复自然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这样,也许再过几十年,沙尘暴将淡化为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的将是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沙尘暴的发生是有一定条件的,沙尘暴是大风与沙漠、沙漠化土地及松散地表沉积物作用的产物;风是产生沙尘暴的动力,毫无遮掩地松土是产生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因此每当春季强冷空气南下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沙尘暴天气。对季节变换的这个外因,目前人类是无法改变的,而对地表状况这个内因,我们则是可以有效控制的。但问题也恰恰出在内因上。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人口过快增长、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局部地区已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所以才接连不断地发生沙尘暴天气。 黄沙在步步进逼,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我们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我真想大声亟呼:请记住沙尘暴给我们的警告吧,要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再也不能乱砍、乱挖、乱采、乱开荒了!

金昌市概况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北、东与民勤县相连,东南与武威市相靠,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相接,西南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搭界,西与张掖市山丹、民乐县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毗邻。 金昌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已有人类在此生息。商周时期,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月氏族驻牧于此;汉初,属匈奴休屠王辖地。从西汉武帝起,先后置鸾鸟、番和、骊酐、显美、焉支等郡县,历经兴衰更替,凡千余年。元设永昌路,明置永昌卫,清改为永昌县至今。 1982年8月27日,金昌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成立金昌市人民政府。 金昌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戈壁、绿洲、大漠东西展开,南北更替,相间排列。 按特征可分为三类:西南部祁连山冷龙岭及其支脉,山势雄伟挺拔,有“祁连近天都”之称,冷龙岭为境内最高峰,海拔4442米,终年积雪,山间分布天然森林,高山草甸,植被覆盖率达75%,是金昌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自古就有“祁连雪皑皑,焉支草茵茵”之说,是久负盛名的天然牧场。中部祁连、大黄、武当、龙首山之间的永昌、清河、三堡等绿洲,海拔在1800米左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境内主要农作物种植区。东北部海拔在1500米左右,除宁远、双湾绿洲外,其余则为戈壁、沙丘、荒漠和半荒漠草原。金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市境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辖1县1区,12个乡(镇),即永昌县和金川区,137个行政村金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地平川交错,绿洲荒漠相间。 金昌建市以来,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协同各方力量,认真组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强化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工作,全面提高各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加快科技进步步伐,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残阳渐逝,血红冲天。 半是夕阳余光,半是狰狞血雨。 是的,血,到处都是冷腥的鲜血。 整个皇宫之内,血流成河,白玉理石全被洗涮成黑红之色,到处是断壁残肢,尸横一片,到处是厮杀后的痕迹。 “为什么?” 百里冰左手紧捂着胸口,瞪大着眼睛看着对面十米敌对方处,挥手点兵之人。 那是她的未婚夫,她倾尽一生所爱之人。 亦是绝杀她百里一族,将她迫入绝境之人。 她不懂,为何倾尽所有的爱,换来的是百里一族的灭顶之灾。 台下之人仍是一身儒雅白衣,清俊的脸上,就连平日里对她宠溺的笑容都没有变过。

治理沙尘暴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治理沙尘暴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特强沙尘暴(群众俗称黑风暴)出现时,黄沙滚滚,遮天蔽日,在沙尘源地可以形成数十米高的沙尘暴墙,水平能见度降至50米以下,最强时可以用伸手不见五指来形容,并伴有极大的风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影响。那么治理沙尘暴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呢? 1.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 沙尘暴的治理任务艰巨而繁重,许多问题未彻底明白(如每次沙尘暴物质源的准确地点),且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所以沙尘 暴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而且沙尘暴特别是黑风暴来临时来势凶猛,狂风呼啸,沙尘滚滚,遮天蔽日,有很大的恐怖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因此目前建立准确的沙尘暴预报系统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沙尘暴来临前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报,提前做好防灾工作,如加强少年儿童的保护,避开危房以防墙壁倒塌致伤,保护牲畜,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火灾等,可将损失减小至最低限度. 2.加强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

环境的破坏对沙尘暴的产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加强环境的治理对于减轻或减少沙尘暴显得尤为重要.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从2000年起,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其中之一是中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建设.这对遏制沙尘暴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研究寻找比较准确的物质来源,对沙尘暴的源头进行重点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工程措施 沙障固沙:用枝条、柴草、秸秆、砾石、黏土、板条、塑料板及类似材料在沙面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以控制风沙流方向、速度、结构,达到固沙、阻沙、拦沙、防风、改造地形等目的。沙障作用重大,是生物措施无法替代的。 根据防沙原理和设置方法不同,沙障可分为平铺沙障和直立式沙障两类。平铺式沙障是固沙型沙障,利用柴草秸秆、卵石、黏土等全面或带状平铺沙表层,隔绝风与沙表层的接触,造成风虽过而沙不起的效果。原地固定流沙,保护植物生长,但对风沙流中的沙粒阻截

石羊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祁连山东段积雪面积变化及其区域气候响应 在空间上,祁连山东段和中段积雪面积呈减少趋 势。利用石羊河的气象站温度、降水、蒸发等资料分析其气候条件和积雪面积变化,发现祁连山东段积雪面积 变化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变化趋势相一致,说明祁连山东段积雪面积的变化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森林生态效益估算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①摘要: 利用GIS技术和数据空间化方法,通过Kriging插值获得石羊河流域平均降水量栅格图层,并以石羊河流域森林类型栅格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统计资料,运用ArcGIS栅格计算功能及聚类方法生成石羊河流域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等生态效益分布图,在此基础上综合各个栅格图层,得到全流域森林生态效益量分布图,直观地反映研究区森林生态效益的空间分布状况。研究表明:石羊河流域单位面积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0. 73×104元·hm-2·a-1,相对较低;在空间分布上,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具有两区三中心的格局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上游的祁连山地区,低值区分布在从山麓地带向北到北部荒漠区的广大地区,表现出与植被景观分布格局类似的垂向地带性;服务价值的3个高值中心分布在西大河、西营河和金塔河上游河谷及附近海拔2 000~3 000m的区域,与该地带水热分布随海拔变化的规律有密切关系,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而言,祁连山地区在整个石羊河流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武威绿洲农业开发对民勤绿洲来水量的影响

中游武威绿洲用水量减少,荒漠化动态分析 石羊河流域主要覆盖了武威、金昌两市的凉州区、金川区、永昌县、古浪县、天祝县、民勤县。民勤 绿洲的生态环境恶化是全流域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而造成的。 基于历史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 年武威绿洲农业水足迹,定量揭示了石羊河中游武威绿洲农业开发对区域水资源的真实占用及其对下游民勤绿洲来水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石羊河中游武威绿洲人类活动加剧, 下游民勤绿洲来水量呈减少趋势;②中游武威绿洲农业水足迹呈快速上升趋势,粮食作物水足迹占最大比重;③中游武威绿洲农业水足迹与下游民勤绿洲来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中游农业水足迹每提高,中游武威绿洲农业开发是下游民勤绿洲来水量减少的最重要人文活动,粮食作物种植规模的扩大对下游来水量的影响很大;④通过控制农业生产规模,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降低单位农产品的虚拟水量,进而控制中游武威绿洲农业水足迹增长趋势 是缓解下游民勤绿洲生态恶化的重要手段。 甘肃石羊河流域民勤绿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民勤绿洲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的末端,近年来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生态恶化。 该文从人口变迁、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活动等方面分析了原因,提出了以提高水效率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民勤用水结构不合理) 构,发展风力发电和用水较少的高科技工业、农产品加工项目;变革农

沙尘暴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

沙尘暴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 一、沙尘暴的形成 (一)沙尘暴天气成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二)沙尘暴的人为成因: 很久以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很脆弱,其植被极易破坏而难以恢复,再加上这些年来的毁林毁草,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活动,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这就为扬沙浮尘的天气提供了主要的土沙物质。 沙尘暴就是这样形成的。 二、沙尘暴的形成需具备4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沙尘暴是很好的证据。 三、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3、生命财产损失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

对沙尘暴的治理研究

对沙尘暴的治理研究 张军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主要与地表植被状况有密切关系,冬春季节农田裸露和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低是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来源,采用农业措施整治裸露农田和退化草地是沙尘源治理的关键。本文根据我国西部地表植被向恶性方向发展,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长,沙尘暴日趋频繁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因地制宜提出五条对策:实行综合治理;加强沙尘暴的科学研究;建立健全法规;增加投资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关键词:沙尘暴;自然灾害;中国西部;治理对策 Abstract: Sand-dust storm is a disastrous weather process.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rare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the bare and loose ground surface. Since the bare farmland and degraded grassland with lower vegetation cover in winter and spring supply the major source of sand and dust ,a key approach to dust storm control is transformation of bare farmland and degraded grassland through agricultural measures. It proposes five countermeasures which including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remedi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n sandstorm, improving

甘肃省民勤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题.doc

2016年中考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请将他们选出并填入答题卡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奥运火种取自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指() A.古代埃与 B.古希腊 C.古巴比伦 D.古印度 2、古希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说过:“我们的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这位历史人物是() A.汉谟拉比 B.伯里克利 C.屋大维 D.凯撒 3、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因作战勇

猛,外号“锤子”),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在政治上他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A.推行土地分封制度改革 B.创立基督教 C.送意大利中部的一大片地区给教皇 D.领导琅城自治斗争 4、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所倡导的社会思潮是() A.人文主义B.复古主义C.自由主义D.民族主义5、西方学者认为:“14~16世纪是个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其中“世界被发现”指()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新航路开辟 C 、宪章运动 D 、殖民掠夺与扩张 6、一位著名的宗教界人士说:“美国有办法抓住和绞死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但无法拿掉萨达姆在被法庭宣布死刑的那一刻还高举着的《古兰经》,无法封住萨达姆在脖子套着绞索的那一刻还高喊‘让穆罕默德作证’的那张嘴。”请问萨达姆信仰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7、有人说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表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 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总统制 D.民主共和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