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文档

2017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8课《古诗二首》2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张幻灯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演示第4-7 片)轻在1、学生根据老师学(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生让

2)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同学之间交流( 2 互相提问识记生“楼”的偏旁是“木”

“依”的偏旁是“亻”字。

“尽”的偏旁是“尸”

“层”的偏旁是“尸” 3 )指导生字的笔顺。(“依”、“层”为例指导。以学习组词。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 2.

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比读B. 男女生A.出示词语:教师领读

C.同桌互读。

依(依然)(依靠)楼(楼房)(高楼)层(上层)(楼层)尽(尽力)(尽头)

3. 认识了生字宝宝,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张幻灯片))(演示第 8首古诗。(插入音频素材1 /流。入海白日及古熟悉诗/依山/尽,黄河 / 朗读节奏。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 相关链接(演示第 9张幻灯片)

4. 认识作者。《登字季凌,王之涣,唐朝著名诗人,代表作有鹳雀楼》《凉州词》等。二、精读课文

1. 张幻灯片)古诗题目解读。(演示第10

文档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

解读题目。诗人要登什么地方呢?登。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鹳雀楼。了解鹳雀楼。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 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诗的前两句。(演示品读诗句。第11-18张幻灯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 )重点词语解释:

词点了解重语。

黄河: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也被

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是中华文明最

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白日依山尽”说的是什么意思呢?(2

这句话是说,傍晚太阳依傍山峦落下。精读诗句。

3()“依山尽”说明了什么?

这是对什么景物的描写?太阳离山很近。)同学们,你们觉得在什么时候,太阳会(4 远景。离山很近?太阳落山的时候。)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5

)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景象6(傍晚。

呢?傍晚太阳慢慢落下山时的景象。

)“黄河入海流”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7

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而去。

这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滚滚的黄河水,8(

文档

文档意诗解全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理的一层楼。思。

三、归纳总结(演示第24 张幻灯片)《登鹳雀楼》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本结纳表现了诗人进取向上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总归的抒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发诗所刻和深情感

哲理。

第2课时新课导入复习《登鹳雀前边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鹳雀楼》,领略了新导入滚滚黄河水的壮观,感受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哲理人楼》生。现在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景物的古诗——诗。《望庐山瀑布》。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讲授新课张幻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演示第26-31 灯片)

轻生1、学生根据老师(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在学让下状态出示的生字卡输松的n āɡān uà chuúàzho l y

认读生字词。出字的读音。炉烟挂川照 2、同学之间交流(2)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互相提问识记生

字。

3()指导生字的笔顺。以“烟”、“挂”为例指导。

文档

文档

二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二首教案

1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5 《古诗二首》教案

17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荷花格外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池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池上教学设 计 池上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学会朗诵古诗。活动准备:古诗图片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青竹竿,顶蜂窝,吃了肉,还有窝。(莲蓬) 2.理解古诗《池上》 ―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呀?(有白莲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 ―这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撑着小船采白莲) 教师小结:小娃娃撑着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莲玩,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河面上。绿绿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这件事被白居易爷爷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听老师来读一遍(出示古诗)。 3、欣赏古诗 介绍古诗《池上》,指导幼儿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幼儿

理解古诗内容。 ⑴小娃撑小艇:小娃娃撑着小船。 ⑵偷采白莲回: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 ⑶不解藏踪迹: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 ⑷浮萍一道开: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4、学习古诗。集体念,师生对念,男女生轮念。 5、启发幼儿边念边用动作表达诗句含义。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活动反思: 由于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池上》内容简单,易懂,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帮助孩子们进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文12.古诗两首小池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1、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散、归、趁”3 个生字,会认3 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板书课题:村居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 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4、(小黑板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 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2、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 3、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防纸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

20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 思。 3.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具 准备 有关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的生平材料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课文详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3.背诵本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他俩是什么关系? 3.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 (2)借助文后注释,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3)标画出疑惑之处。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两名同学讲解古诗。 重点指导:“西辞”“尽”“唯”“天际”等重点词语。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送:送别。②之:去,到。③广陵:扬州。 释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2)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②辞:辞别。 释义:老朋友在西边辞别黄鹤楼。 (3)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②下:去, 到。 释义:阳春三月,顺流东下到扬州去。 (4)孤帆远影碧空尽 ①孤帆:单独的一条船。②远影:远远的影子。 ③碧空:晴朗的天空。④尽:消失了,没有了。 释义: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尽头。 (5)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设计1:古诗两首

第5课《古诗二首<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板书:喜爱 四、补充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完整版)新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

1、古诗二首 (1)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认11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 教具准备:朗诵音频、生字卡片。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生汇报。 4、(PPT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3、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领悟诗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一旦分离,再见非常不易,甚至可能再也见不到面了,所以,文人们在分别的时候常常以送别的诗、词相赠,这已成为当时的一种习俗。古人们流传下来的送别诗很多,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送别诗,一起去感受古人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二、解诗题 1、读诗题 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陵”这个字是后鼻音。跟老师读“ling”“陵”“广陵”。 再把第一首诗的题目读一遍。这次就读准了。 2、找相同,解诗题。 (1)读了题目,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生:都有“送”字。 送的是谁啊?先看第一首,送的是——孟浩然 再看第二首,送的是——元二 (2)那么朋友分别又要去哪儿呢? 生:广陵安西

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到的意思呢? 生:之 师:之的意思有很多,在这里表示去、到的意思。 师:第二首诗的题目里也有一个字表示这个意思,你发现吗? 生:使 师:使的意思是——出使 师:它与之还是有区别的,指的是奉朝廷之命出差。 下面谁能把题目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3)师:理解了这些我们再读题目,相信这次你就知道在哪儿停顿了。 三、知作者 昨天下午布置同学们根据学习单进行了自学,下面我们就来交流。这两位诗人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我们学过他们的很多诗。谁能介绍介绍这两位诗人。 1、李白谁来介绍 生介绍 那你知道李白是怎么和孟浩然成为好朋友的吗? 老师这里有个小故事,谁来读?(你读得真有感情) 2、谁再来介绍王维? 老师搜集资料,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谁来读? (你读得真流利) 师:了解了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古诗 四、读古诗 1、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两首诗,第一首,谁来读? (读得正确流利,如果能读出停顿和节奏就更好了。) 2、谁再来,注意读出节奏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7课教案

刘桥乡小学“高效课堂”语文教﹙学﹚案 孟店小学二年级 单元:17 古诗两首课时:2 授课时间:2013.4.27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2、过程与方法: 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二、教学策略 教法:启发引导 学法:合作探究 三、教学过程 环节1:自主学习———课堂主人 1、在音乐声中,老师让学生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 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板书课题。 环节2:激趣提问———点燃智慧 (1)课件播放《绝句》录音,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

意境。 (2)请学生简单介绍对诗人的了解(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环节3:合作答疑———体验成功 谁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教师简介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及课文插图)环节4:探究新知———追根问底.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要求: (1)自由读古诗,遇到生字或不认识的字多读几次,争取把古诗读通顺。(2)想想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环节5:知识链接———拓展补充 (课件出示)我会认:鹭、含、岭、泊、吴(指名认读、齐读,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环节6:当堂达标———点平面面观 指名朗读古诗(检查读通情况,结合纠音) 环节7:T台秀场———交流收获 读古诗、悟诗意。

4 古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4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

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3、理解题目意思: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过渡: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古诗二首》教案

12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首、踪、迹”等生字,会写“首、采、无”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2.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里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3.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1.《池上》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四画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 3.生字娃娃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2.给下列汉字注音。 ()首()踪()迹 ()浮()萍3.描一描,写一写。 首 采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翻译。 (2)对照翻译,理解词语意思。 撑:撑船,划船。艇:轻小的船。 解:知道,懂得。踪迹:行动留下的痕迹。 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3)课件出示每句诗的翻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4)指名学生读诗句翻译,另一名学生朗读诗句。 4.集体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爱吗?为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下册第20 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校:张庄完全小学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鹤、孟、陵、辞、唯 2.趣味识字:回忆学过的“陵”“唯”的形近字,通过区分偏旁来理解“陵” “唯”的意思,从而记住“陵”“唯”的音形义。 3.易读错字:“陵”与“棱” 4.多音字:朝、舍、更、尽 5.应会写字:孟、浩、陵、辞、唯、舍、君 (1)写正确:易写错字,“陵”右下部分是折文, (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浩、唯 ②指导要点:浩的三点水中间点靠左一些,唯字口居于左部右上方,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1)地名:黄鹤楼、渭城 (2)景色:孤帆、碧空、天际、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景 (2)概括方法:整体概括法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体会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体会方法:“尽”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注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2)重点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体会方法:“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仿写古诗(送别诗,借景抒情) (二)本课重点问题: 1.课后思考题:(1)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体会其中的情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背一背你了解的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 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是“西辞” 三、情感体验:

六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石灰吟》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陈宏斌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以正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 三、教学准备 因为S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的区别,学生对于石灰以及诗人王冕无认识,需要桂林老师提前让学生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以及阅读苏教版《少年王冕》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看着这个诗题,结合昨天的预习,你有什么疑问吗?(师板书问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探究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还是先从读课文开始吧!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这首诗,注意把诗歌读准确,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诗读通顺,用笔划分一下诗歌的节奏。开始读吧。 谁来给我们读这首诗。注意读正确,大家还注意听一听他读得节奏。 教师小结“据义划分节奏”:223确实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是可以分为43句式或者其他句式的。当然,一首诗中,也不是每一句都是一样的节奏,像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也可以划分为223的句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一、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学生小结 五、推荐阅读 xx——xx(一、二) xx——xx词 六、作业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导入: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课型】精读引领课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激发兴趣,积累和交流送别诗,体会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与展开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情绪,体会其中感情。【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叙事、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关于“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让学生一起书写“鹤”和“孟”字,注意笔顺和笔画。) 一、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生字的读音以及写法,同桌间互相朗读和背诵古诗,注意读音和停顿。 (2)学习方法小提示:借助注释理解意思。生再自由朗读。 看看诗的题目:“黄鹤楼”“广陵”都是--,“之”的意思是-- 2.参读感悟,品味“别情”。 (1)读诗想画,画中入情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依依惜别,别情依依!让我们一起《黄鹤楼送孟洗然之广陵》(读)你看到什么场面,令你印象最深刻?(预设点是两点) a.烟花三月下扬州。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联想“烟花三月”。 孩子们,他们是在一个怎样的季节分别呀? 烟花三月,那样的季节该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阳春三月,河岸边上绿树成荫,到处都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天空中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到处繁花似锦、莺歌燕舞,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在如此烟雾缭绕,繁花似锦的美景中,好友却将分离,心中更加—— (3)品“孤帆”和“尽” 在那样春意浓浓,繁花似锦的三月,长江上该是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可为什么李白眼中却是“孤帆”呢? 是呀,在这样别情依依的时刻,李白他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他的眼中只看得见那“孤帆远影”!读! 那船儿的影子是“尽”了,可不尽的是什么? (4)诉离情 这时,李白心中肯定思绪万千,他在心底可能在想写什么呢? 是啊,“唯见长江天际流”。江水滚滚,我对孟兄的感情犹如那滚滚江水,滔滔不绝。 (板书:依依惜别情谊深厚)读全诗! 3.总结学法,回顾全文 学习古诗,我们学会了:借助注释和资料,读通读懂,了解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读诗想画,画中入情。 参悟名句,体会诗情。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交流学法,自学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临水远眺,望极天涯,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份离情杳杳,别情依依。同样的深情,不一样的故事,让我们走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小组合作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边读边交流资料和读通、读懂。 注意“朝”“舍”“渭”和“浥”的读音。

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设计

17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荷花格外红

12古诗二首教案

12.古诗二首 一、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首、踪、迹”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池上》《小池》两首古诗。 3.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会想象诗歌中包含的画面。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想象诗歌包含的画面。 四、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引申义,并组词。 (3)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7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7 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9 个生字,会写12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重 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 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二、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 ; “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二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最新版】

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就请你站起背给大家听。(学生起背) 2.真好!看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猜出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暮江吟鸟鸣涧 残阳 江边美静山中月夜 月夜 《古诗二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吧?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 二、新授 1、过渡语:唐代诗人王维描写山水的诗歌很多,尤其对明月情有独钟,他写的《鸟鸣涧》就描绘出了一幅山村月色图,想去看看吗? 2、”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品读《鸟鸣涧》,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寂静山村,人已入睡,在这样的夜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板书:夜静)后来诗人听到了——鸟鸣(板书:鸟鸣),诗人认为是什么使鸟儿受惊了呢?(月亮出来,照亮了大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但是却说月亮出来后使鸟儿受到了惊吓,那你认为这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肯定分外明亮,板书:月明)你认为这声音破坏了原先那种宁静安逸的意境了吗?(没有,有静有动,反而是更加使诗人陶醉于其中)你认为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呢?这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