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重难点

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通过朗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乐学善思办法

组内赛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巩固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借助情境,听读赏诗

1.播放课件。

2.师声借助情情并茂地诵读诗文。

3.学生自由读诗文。

要求: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确。

1.同桌互读,看读音是否准确,诗句是否通顺。

2.指名读,全班评议。

二、诵读诗文,把握诗意

(一)学习古诗《雪》

1.指导读诗,感知诗意

(1)简介作者尤袤

(2)自由读古诗,结合诗文的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图文结合,多种方式反复诵读。

(4)同桌、小组、全班合作交流深入理解全诗内容。

(5)汇报学习情况。

2.由画入境,想象感悟。

(1)指名读.全班齐读.练习背诵

(2)结合背诵,启发学生展开,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二)学习古诗《江雪》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2.诵读诗文,把握诗意

(1)读一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2)自由读古诗,结合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尝试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3)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3.细读古诗,感悟诗情

(1)自由读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名带动作、表情读,从中感悟是人的情感。

(3)想一想、说一说

通读两首古诗,边读边结合插图想象每首诗所描写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三、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完成书后的“自选佳句”。

2.课下搜集关于雪的名句、名言,体会诗人的感情。

3.搜集有关写景的故事读一读。

《古诗两首》教案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二、赠汪伦

教学目的:

1.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达到会背,会默写。

3.欣赏李白的诗(小学生必背古诗中的)。

教学准备:挂图,录音机,写好的书法作品:李白的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和《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二、自读自学,领悟诗意

1.检察预习,你查了什么资料,了解了什么知识?

2.自读古诗,说说读懂了哪些内容。

3.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连起来说说诗意。

5.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怎么写的?你从哪里体会出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配乐有感情朗读,提高兴趣,体会感情。

四、表演诗意,创造理解

表演诗中描绘的场面,创造性地理解古诗,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扩大阅读,欣赏古诗

先回忆学过的李白写的诗,感情朗读。

然后欣赏小学生必背古诗中李白的诗,是老师事先写好的书法作品,扩大阅读面,激起兴趣,为课后题奠定基础。

(附课后选做题:举办一次书法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写成书法作品,比一比谁写得好。)

《古诗两首》教案3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咱们学过几首古诗?你能背给大家听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诗,题目是“草”,(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学习古诗,理解意思。

同学们在哪儿见到过草?(路旁、校园、公园、草原)小草不像花朵那样鲜艳多彩,它是极为平凡的,甚至于我们都不去注意它。诗人要写小草什么呢?

1.理解第一行诗句。

(1)出示挂图。

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草原)

(2)你从哪句诗中知道的?(离离原上草)这里的“原”是平原。

(3)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茂盛”一词。“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盛。

(4)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2.理解第二行诗句。

(1)“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我今年七岁了。……)“七岁”,也就是从出生到现在已七年了。一岁就是一年。

(2)一年当中,草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说出:春天小草发芽了。夏天,小草很茂盛。秋天小草变黄了。冬天小草干枯了。

(3)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请两三位同学说,通过比较确认谁说得好。(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3.理解第三行诗句。

(1)“野火烧不尽”的尽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选择“完”的解释。

(2)“尽”是完的意思。冬天的草都干枯了,大火一烧,用不了多长时间肯定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为什么说烧不尽呢?看书上插图,同桌讨论。得出:因为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3)请同学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野火是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的。因为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埋在泥土里;是烧不到的。

4.理解第四行诗句。

(1)生是什么意思?(生长)

(2)试说这一句的意思。(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5.朗读全诗说诗的意思。

(四)小结

1.从古诗中我们看到了,凶猛的野火把小草烧得干干净净,可到了春天,小草又铺满草原。你觉得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2.用赞美小草的语气背这首诗。

(五)巩固练习。

1.填写诗句,写出加粗字的意思。离离原上草,__________。()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

2.填空练习“离离”是形容()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中;前面的“一”指()的意思,后面的“一”是()的意思。

3.照样子把诗句写在()里。例:原野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离离原上草。)野草每年秋冬都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地生长起来。()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野火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

《古诗两首》教案4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古诗

2.从生活实际中识字

(1)认读生字

(2)创设生活情景,利用课文的语境,综合运用生字。(3)写字指导

三、学习古诗《回香偶书》

1.自由读古诗:说说古诗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读古诗

4.创设情境

5.有朗读全诗

四、实践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增汪伦》,体会诗人珍惜友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小组讨论:怎样读出感情?

3.班上汇报。

4.创设情境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实践活动

四、指名读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3.能解释指定的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4.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实验目标: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已知,理解这两首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能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绘山光水色的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瀑。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四个山名。同学们有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老师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三个生字的音。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讨论:“烟”这里指云雾。可以观察插图。山峰上经常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就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紫红色的光彩,这就是“紫烟”。由于“紫烟”轻轻飘动,所以诗人说“生紫烟”。“生”,在这里就是发生,产生的意思。“生紫烟”就是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字用的特别好?说理由。

小结:这个“生”之用的特别好!他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的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也许香炉峰正是由此得名。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远远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大河挂在山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指导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这个“挂”字形象的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说明山势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飞流直下”写水流地飞泻。“三千尺”,不是一个确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瀑布极长,挂的高,流得急。)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山是绿的挂在绿色总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顶紫色的雨雾缭绕,颜色多么绚丽夺目;再加上静止的山峰,飞流的瀑布,正是动静相配,这画面多么神奇!诗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这样的描写还不够尽意,又用一个“疑”字展开想象。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层。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那个字用的最好?

(“落”与“挂”一样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阿!)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生”、“挂”、“飞”、“落”等词的形象描绘,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和奇特的想象,紧紧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烟的缭绕等特点,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写出了庐山瀑布喷涌而初、倾泻直下的磅礴气势,从而给人以祖国山河壮美的感受。

6、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学生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颂、热爱之情。

7、练习背诵

五、指导书写

“瀑”“疑”要写的左窄右宽。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练习用钢笔描红这首诗的生字。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古诗两首》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学情分析: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重阳。而这两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课件、古筝曲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诗两首》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诗句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敕勒歌》。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出课题。 语文版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荷语无声- 荷语无声 2、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

词语 教师解疑。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 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五、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似。 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左右结构的字:似。 3.指导书写: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首、似 六、总结。 1、背诵古诗。 2、教育学生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暮江吟鸟鸣涧 残阳 江边美静山中月夜 月夜 《古诗二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吧?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 二、新授 1、过渡语:唐代诗人王维描写山水的诗歌很多,尤其对明月情有独钟,他写的《鸟鸣涧》就描绘出了一幅山村月色图,想去看看吗? 2、”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品读《鸟鸣涧》,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寂静山村,人已入睡,在这样的夜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板书:夜静)后来诗人听到了——鸟鸣(板书:鸟鸣),诗人认为是什么使鸟儿受惊了呢?(月亮出来,照亮了大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但是却说月亮出来后使鸟儿受到了惊吓,那你认为这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肯定分外明亮,板书:月明)你认为这声音破坏了原先那种宁静安逸的意境了吗?(没有,有静有动,反而是更加使诗人陶醉于其中)你认为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呢?这时候,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18 古诗两首——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自学诗中的生字。 2.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宿”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18 古诗两首——敕勒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 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登鹳雀楼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

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 登鹳雀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出示图,揭题、解题:诗题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来学习研究。 三、学习诗文 1.初读古诗,以不同形式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诗句内容。(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注意:“斜”的读音在教学时应读“xié”。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找资料理解。 (2)逐字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小组内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指出:“坐”意思是“因为”,“于”意思是“比”, “径”意思是“小路”;“白云生处”意思是“飘浮白云的地方”。 (3)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大意: 深秋季节,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爱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要尽情观赏。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想像画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除了火红的枫树林,诗人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闭上眼睛想像一番,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 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其中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指导背诵 1.指导诵读 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以古筝配乐最好) 2.指名试背。 五、识字写字 教师指导书写汉字:“径、霜” 作业设计: 1.创意写诗。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突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

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发:出发。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B.读懂、C.读精、D.读会、E.会读。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 ( zhao chao )辞 一日还 ( huan hai ) 万重 ( chong zhong )山 白帝 ( ti di )城

啼 ( ti di )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分开。 3、作者早晨分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分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古诗两首》说课稿13篇

《古诗两首》说课稿13篇 《古诗两首》说课稿1 一、说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教材分析 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重难点 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通过朗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乐学善思办法 组内赛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巩固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借助情境,听读赏诗 1.播放课件。 2.师声借助情情并茂地诵读诗文。

3.学生自由读诗文。 要求: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确。 1.同桌互读,看读音是否准确,诗句是否通顺。 2.指名读,全班评议。 二、诵读诗文,把握诗意 (一)学习古诗《雪》 1.指导读诗,感知诗意 (1)简介作者尤袤 (2)自由读古诗,结合诗文的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图文结合,多种方式反复诵读。 (4)同桌、小组、全班合作交流深入理解全诗内容。 (5)汇报学习情况。 2.由画入境,想象感悟。 (1)指名读.全班齐读.练习背诵 (2)结合背诵,启发学生展开,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二)学习古诗《江雪》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2.诵读诗文,把握诗意 (1)读一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2)自由读古诗,结合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尝试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3)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3.细读古诗,感悟诗情 (1)自由读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名带动作、表情读,从中感悟是人的情感。 (3)想一想、说一说 通读两首古诗,边读边结合插图想象每首诗所描写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三、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完成书后的“自选佳句”。 2.课下搜集关于雪的名句、名言,体会诗人的感情。

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⑴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十──古古──居亡──忙因──烟口──知 ⑵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诗对──树──村睡──眠闪──问──间──闻屋──居 醒──醉亲──童外──处岁──多放──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古诗冬眠到处见闻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可适当引导: ⑴晓:是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⑵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集15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古诗两首 锄禾悯农 日当午汗滴春

一粒盘中餐辛苦 秋万颗 饿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通用13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通用13篇) 学校二班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 2、齐读、指名读。思索: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解释及自学诗句,登记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争论。{同学自学争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日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兴奋?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现表演。 师:同学今日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转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悲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悲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现演出,师生评议。

8、师仿照“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学校二班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爱好。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柳”识记与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预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支配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在假期里,爸爸妈妈带你们去过哪些名胜古迹?风景如何? 2、今日跟老师去领会一下庐山瀑布的美,好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本课的古诗。要求:

古诗两首《咏柳》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咏柳》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咏柳》教学设计(精选5篇)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下面一起来看看古诗两首《咏柳》教学设计(精选5篇)吧! 古诗两首《咏柳》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元导入,身临其境。 1.直观岀示:教师在黑板上用彩粉笔画柳树的简笔画。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什么?(柳树)你们看老师画的柳树美吗?赞美一下它吧!(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赞美柳树) 2.情境渲染:早春二月,阳光明媚,诗人贺知章外出郊游,也看到了如此美丽的柳树,他脱口而出,吟了一首诗。(此时播放多媒体动

画课件,配乐朗读) 3.相机解题:“咏”是一种文体,以前我们学过《咏鹅》,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赞美鹅)“咏柳”就是歌颂、赞美柳树的意思。 二、自主合作,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在诗中画出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预习生字的情况。 3.汇报交流的结果。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悟 1.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用“/”画出停顿之处。 2.学生反复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3.指名读。 4.齐读古诗。 四、字斟句酌,理解古诗。 (一)学习古诗前两行。 1.指名读,你觉得这是作者站在哪个角度观察柳树的? (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作者站在远处观察柳树) 2.你觉得这里哪个词用得好,可以说出来和同学们共同感受一下。 重点指导感悟: 妆:一个“妆”字把柳树写活,在人们面前,柳树变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 碧玉:作者用碧玉来形容柳树,第一是说柳树的颜色是绿色,第二可以看出作者对柳树的喜爱之情。 丝绦:从这里可以看出柳枝的柔软。 3.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读前两行诗句,读出喜爱之情。 (二)学习古诗后两行。 1.后两行诗句是作者站在哪个角度观察柳树呢?(近处) 2.究竟是什么裁剪出这样美的细叶呢?(二月春风) 3.真的是二月春风用剪刀剪的吗?那是怎么回事? (体会作者此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五篇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五篇 教案是老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同学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详细设计和支配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我整理的二班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班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思念家乡以及赞美梅花品行的情感,知道梅花自古以来是清高、英勇的象征。 2、学会本课生字5个,词语4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预备: 课文录音、歌曲磁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静夜思》,学会诗中3个生字,理解“疑”“举”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该诗。 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思念家乡的情感。 过程: 一、揭题。 播放《十五的月亮》的歌曲。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二、自由读。自学3个生字。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同学试解。 3、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情感。 六、作业。 其次课时 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读背全诗。 3、体会梅花的风格,学习梅花不怕困难的精神。 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自同学字,读通诗句。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 句。 正确朗读这两句诗。说说带点字的意思。试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学习 3、4两句话。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 范读。自读。沟通争论,朗读品尝。 五、作业。 二班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1、熟悉“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古诗两首教案

《山居秋暝》、《使至塞上》教案 文本解读: 课文的两首古诗均是王维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使至塞上》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教学目标分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教学资源运用: 1、放大课文插图或投影片。 2、老师多阅读几首王维的诗,并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及有关材料。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2课时 第一课时 1、《山居秋暝》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看?(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有没有同学能背诵一首王维的诗? 二、介绍作者、揭示诗题: 1、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2、板书《山居秋暝》,解题。 三、朗读古诗: 1、老师范读。 诵读提示: 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15 古诗二首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思维能力: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 【课前解析】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位作者都着意于对色彩的描绘,并用对仗工整的诗句勾画出美好的画面,令人赏心 悦目。 关注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作者以 满湖的荷花荷叶为写作对象,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在听闻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动的春景图。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五个上下结构,三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 归类学习,整体识记。其中“莲”是上下结构,要重点强调,“含”和“岭”可比较识记,有点和无点,要提醒学生细心分辨清楚。 【教学目标】 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 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教学难点】 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晓、慈、毕、竟、映”5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 1.教师导入新课。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 你们知道杭州这个著名的景点吗?教师打开西湖的知识窗,引导学生欣赏。(出示课件3) 2.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齐读课题。(出示课件4) 教师启发思考:“晓”是什么意思?预设:早晨。 教师过渡:我们之前学过“春晓”,“春晓”的“晓”就是指早晨。净慈寺是西湖岸边的一座寺院。“晓出净慈寺”就是“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那是要干什么呢? 预设:送林子方。 理解课题:林子方是诗人杨万里的好朋友。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早上,从净慈寺出门去送别好友林子方。 3.引入作者:同学们对于作者杨万里有哪些了解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出示课件5)。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直入课题,通过知识迁移来学习新知,巩固旧知的同时又加深了新知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6) (1)教师提出要求: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 (2)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板书: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精品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精 品教案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开篇即说六月的西湖风光与其它季节是不同的,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优美秀丽的画面: 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粉红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学过的方法诵读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1 / 18 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1.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荷花时的感受。 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诵读。 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3.谁知道诗题的意思?解释诗题: 晓,是早晨的意思。 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 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5.齐读诗题。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 1.自由读,读准字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 齐读。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和同桌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4.学生反馈,简介古诗大意。 相机板书: 西湖六月风光、莲叶、荷花。 三、品读赏析,感悟古诗1.哪一句话描写了西湖的荷叶与荷花呢?◆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 2.出示第二句。 3.静静地欣赏荷叶荷花的美。 自由轻声读读,看看美在哪里? 4.品读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1)体会绿。 从那个词读出了这种美?无穷碧会是怎样的?指名说。 指导朗读。 (2)体会多从这一行里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能读出来吗?分组读,齐读。 5.荷叶如此之多,如此之绿,如此之广,真令人过目不忘呀!那荷花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读第四行。 你还会感受到什么?(1)体会红那是怎样的红呀?指名说,读出来。 想做其中的一朵吗?男生读,女生读。 6.这么绿的荷叶,这么红的荷花,想去看看吗?出示图片。 7.看哪,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一碧万顷、连接天日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9.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第七单元奇妙的想象 我们都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可以通过想象让生活变得奇妙起来。你看,我们可以将蓝天上的白云想象成奔腾的千军万马,可以将成群的蜜蜂想象成正在参加盛大的舞会,可以将兀立的高山想象成插入云天的剑戟。有了想象,我们可以和微尘交流飘浮的心得,也可以和星星畅谈浩瀚的宇宙。想象,让我们肋下生翼,带我们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尽享奇妙之旅。 走进本单元,你将感受到其他人的想象世界:李白站在高楼之上,“手可摘星辰”;美丽的敕勒川草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雾像孩子,藏了万物藏自己;雪孩子为救身陷火海的小白兔,结果变成了白云……打开想象的大门,我们便拥有了一个天马行空的精彩世界。 本单元内容以“想象”为主题,编排了3篇课文,既有经典古诗,又有生动的童话故事。借助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帮助学生识记字形,了解字义、规范书写汉字,努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诵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并运用文中优美的词句,大胆想象,创作表达,提高表达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课文古 诗 两 首 夜宿山寺 2 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大致理解古诗的 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两首古诗。 敕勒歌 雾在哪里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说 话,体会雾的淘气。 雪孩子 2 学习默读,试着做到不出声。在想象中 续编故事,感受雪孩子的勇敢善良。通过句 子的对比朗读与抄写,感受语言表达的具体 生动。

19 古诗二首 文本分析: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前两句从视觉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的高耸入云,后两句从听觉上想象“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近,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发挥大胆而夸张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交代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用“穹庐”作比,说天空如毡帐,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基于此理念,在教学时,可采用“一读二想三积累”的方法来学习。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帮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的意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KJ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

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KJ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KJ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KJ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