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毕业论文3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3篇

【篇一】探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小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小学课堂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教师因为自身的原因,难免会出现调课的状况发生。但是在实际角度来看,大部分调课的发生,都是属于副课给主要学科让路,同时在很多时候这种“让路“都是强制性的,这也导致不少副课的教学进度受到很大影响。其次,课堂纪律的优秀与否是与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大联系的,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重视学科教学指标,忽视学生的纪律性,这也对教学海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小学教育(二)小学生考核的问题虽然新课改的提出已经有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并且其也指出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但是从实际角度来说,在不少的小学校园里,考核认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方式。在一些校园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大量的考试内容,并对考试成绩进行排名,这在很多时候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同时这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即考试较好

的学生得到赞美与表扬,其学习的动力会获得提升。而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不仅会获得来自教师方面的批评,同时学生家长也会责怪学生,导致他们对学习抬不起兴趣,无法再次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三)教学管理方式的问题新课改给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面对这些要求小学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出有效的转变,重视教学管理方式的创新。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因素,在不少的小学校园中还沿袭着传统的管理方式。比如说,采用过于强硬性的制度,在制度中没有从学生以及教师的角度出发,缺少“以人为本“的重要管理理念。在这个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很难迸发出较为强烈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师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对策(一)重视课堂管理,提升管理实效性在调整课堂教育教学管理中,相关管理人员应从全面的角度出发,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学科教学进度为目标,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比如说,在调课的问题上,学校应当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当教师想要进行调课的时候,就应当与专门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并进行记录。同时专门负责调课的人员应当对每个学科的教学进度进行评估,在发现有某一学科教学进度缓慢时,应停止其他学科与此学科的调动申请,在学科进度得到保证的时候,才能允许

与其他学科进行调整。再比如说,班级纪律的整治中。除了要加强教师对班级纪律的认识,还要结合班干部以及校规校纪进行约束,这样才能够保证学校班级纪律的稳定。

(二)转变传统考核模式,提升评价有效性在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校要秉着“素质教育“的理念,针对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在具体转变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成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其性格以及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有着一定不同。这也是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由来。在平时,教师不能够简单的从结果中去判断这个学生是否真正的努力,这样的判断过于片面,对于学生也不会很公平。因此教师除了要重视结果以外,还要重视过程。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观察学生是否真正的努力,是否真正的投入了足够的精力,即使成果不那么出色,教师都要给予一定的肯定。

(三)改进教学管理方式新课改提出要增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等要求,传统教学管理方式是无法满足和谐要求。因此就必须改进教学管理方式。首先,教师应首先认识到新课改的相关要求,结合要求围绕学生进行管理。比如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在另外,学校还应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

管理评价机制,朝着综合性、多元性以及激励性等方向发展,不但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化以及全面性的发展,实现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结语总的来说,新课改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学校不能够急于求成,这样只会让教育教学管理的转变充满形式感,只有让学校、教师从理念上产生真正的认同,才能够有效减少管理问题的发生,并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篇二】小学教育阶段课程思政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不仅仅要从大学抓起,小学教育也应该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和养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学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我国未来接班人的文化传承、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建立具有基础和规范的作用。

小学教育一、小学教育阶段需要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2]. 传统的

教育观点认为,只有语文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才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数学、美术、音乐等专业课程与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树立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不需要思政教育。甚至于有人认为小学生思想不成熟,没有必要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正是在这一阶段逐渐养成,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陶行知先生说过:

“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

“一个良好品德的养成是相对稳定的,终身都会起作用。

二、小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课堂教学和思想品德养成融合,实现价值观引领、价值观渗透,从不同角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

首先,“课程思政“是一种间接隐性的教育方法,将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起来,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传授了正确的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进行教育。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小学生面临各种利益的诱导很容易迷失方向,充分调动学校资源,发挥全部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既能够传

播知识,又能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功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教育目标。

其次,融合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够赋予课程更鲜活的生命力。一方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了鲜活的价值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掌握所传授知识的价值观。文以载道,任何的知识都蕴含由一定的价值观。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小学教师知道和掌握知识的来源和背景,深入思考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为教师传播知识提供了判断标准,为专业研究和指明了方向。

三、小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结构化小学教育需要“课程思政“,但部分老师不知道如何将思政的内容融入课堂,只能生搬硬套的做到“课程 +思政“.小学教育的“课程思政“应该按照观念树立、机制创新、协同育人的逻辑深入推进。

首先要树立小学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加深思想认识。只有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才能够保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给学生。

“课程思政“建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学校首先要建设“课程思政“的长效机制和协

同育人机制,建立符合“课程思政“需要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价值观引领和价值观渗透能力。

其次,按照结构化的模式构建“课程思政“价值观体系。从教学过程角度出发,按照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的教学规律,采用课前收集、课中学习、课后总结的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观收集、辨析、认可、施行的教育过程。从课程分类角度出发,设计出价值观的角度和重点,最终构建出能够涵盖大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体系。如数学学科可以从诚信、严谨等角度传递价值观,音乐可以从友善、敬业等角度传递价值观。

总之,小学教育应当把“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在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采用结构化模式,树立全员思政、全时思政、全科思政的教学过程,协同育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篇三】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德育工作 1 小学德育教育对儿童成长及人才培养概论德育是教育在社会性和阶级性阶段的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德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阶级需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影响,将社会公认的思想和道德意识按照一定的要求有计划地传达从而使被教育者接受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我

国的德育形式主要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其中,对道德品质的教育占据着德育事业的核心位臵。小学德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它需要给予小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的发展和学习能力。小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情况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未来能否国泰民安。

小学德育不仅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更是现代精神文明的直接体现。是否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在精神和身体上健康、快乐地成长,这直接取决于小学教育是否顺利施行。如果德育在某一方面出现了纰漏,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儿童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成为大家眼中的“坏孩子“.现如今,全世界的跨国商企和国家政府都渴求着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人才。而小学则是奠定儿童发展方向和培养素质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基础的小学德育建设和小学生素质的加强教育建设刻不容缓。

2 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课堂课堂资源是教育内容的核心资源。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也是对课堂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形式和主要目标。一方面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课堂,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学科丰富的德育资源。其中,社会人文学科较理科类学科是有优势的。如语文课,品德和社会课程,实践课程等学科,在不改变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进行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计划。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的学习方式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的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科学的逻辑思考,还能促进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感,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不同学科的德育教育渗透中,不仅要依靠传统的黑板粉笔对教育进行形象化,更要有效地利用现代社会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资料快速而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基于小学生想象力丰富但理解能力较为薄弱的特点,教师应该灵活而多样化进行教学,如使用 Flash 动画, PPT 课件等简单易懂的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科学灌输。如今各类教育网站充斥着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教师都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下来,为德育课堂增添更多的学习资料。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资料,教师可以快速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多感官认知能力,使用多样的德育资源来避免死板的教条主义。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地课堂导入和学生习惯培养,通过对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和优秀事迹的表彰,增强学生的成就参与感,使优秀的学生继续发扬优秀品质,并激励其他学生向这些榜样们努力学习,从而落实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3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单纯依靠外界的说服教育,教师要不断进行创新,对好的教育方式进行

考究和探讨,努力寻找德育教育事业的新的出路,不仅能够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到品德教育对其思想带来的有益影响,还能够满足孩子们的意愿,参与一些美好而温暖的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活动,可以事先通知学生做一些小礼品带给他们。这样既可以给老年人带去温暖,也可以让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学校也可以在体育课或春游的时机带领学生参与自然环境观察记录活动,让师生共同参与,让同学们切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持续性发展观念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农田劳动,能够让他们认识到粮食和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从而让他们养成节约的意识。诸如此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身临其中的切身体验,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4 注重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向来是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展报橱窗、班级黑板报以及学习园地等宣传系统,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展示国徽国旗、名人名言、科学楷模、先进教育工作者等体现民族精神的人物事迹,建设校史博物馆、心理咨询室,重视德育室、美育室的开办,通过班级主题班会、课堂互动等途径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

荣八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关的德育资源,结合传统节日,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充分发挥节日本身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结合班会、升旗仪式、国旗下的演讲活动、班级黑板报评比等活动形式,组织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历史和内涵,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参观相关电影资料和书籍文件,对学生进行法制思想等相关方面的德育教育,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诗词朗诵竞赛,举办传统文化节日文艺演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以及遵纪守法相关的教育内容。

5 总结德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掘新的教育方式,从而满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避免传统死板的强制性说教,以德育人,完善小学德育教育体系,联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监督保证学生德育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家庭要配合教师的要求,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努力为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品德素养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