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推作用名词解释

类推作用名词解释

类推作用是用来描述知识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转换现有的知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阐释抽象概念,并有效地应用知识。类推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把握抽象概念之间的关联性,推断出新事物的属性和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利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类推作用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理论上讲,它可以是自然形式的,也可以是人工地学习的。当生活中发生变化时,个体可以通过类推作用的方式,基于以往的经验,来预测当前情况、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许多学科和实践都有涉及到类推作用,比如法律、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在这些领域中,类推作用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类推作用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包括记忆、想象、推理、判断、比较、归纳等等。许多心理现象都可以解释为类推作用的结果,比如认知结构的发展,错误的推理,以及心理病理的形成。

在教育领域,类推作用也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技能。它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学习抽象的概念和原则,提高学习效率,使其能够有效地解决新的问题,掌握他们所学科目的关键原理。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类推作用来设计合适的教学环节,以帮助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实现学习目标。

总之,类推作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智力活动,它是日常生活,学

习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只有通过类推作用,人们才能够在生活中,学习中,和教育中发挥出自己的智慧,从而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

硕士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复习-名词解释完美版

硕士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复习-名词解释完美版 流行病总结 一、名词解释 1、clinical epidemiology(临床流行病学):是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去设计、测 量和评价临床医学中的问题,是把现代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结合起来的一门医学交叉学科。 2、design(设计):临床科研设计就是临床科学研究具体内容,方法的设想和计划 安排。 3、measurement(测量):是临床科研中必备的测量方法和手段,是对临床症状、 体征、实验检查,疗效、副作用和预后的定性或定量的描述。 4、evaluation(评价):是指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临床不同学科 的相关知识,用一系列标准,严格评价实验设计,临床测量的各类数据和结论的临床意义,同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其统计学意义。 5、incidence rate(发病率):表示在一定的观察期间内(一般为一年),某人群中 某病发生新病例的频率。 6、prevalence rate(患病率/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的新、旧病例数之 和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infection rate 感染率,类似) 7、mortality rate(死亡率):是指在一定地区的人群,在某一期间内死亡的频率。 8、case fatality rate(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患某种疾病的 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9、ROC/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灵敏度为 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依照测定的数据分组,分别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将给出的个点连成线,即为ROC曲线。 10、cause of disease(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 的因素。 11、predisposition factors(易感因素):是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敏感程度及机体状 况的总称。 12、enabling factors(诱发因素):是指易于导致或者抑制疾病发生的因素。 13、precipitating factors(促进因素):是指促使某种疾病、不适、事故、感染过 程、行为反应等发生的有关因素。 14、reinforcing factors(增强因素):是指某种疾病、能力丧失、损伤、感染持续 存在的因素。 15、proximity of cause/necessary cause(直接病因/主因/必备病因):是指直 接引起机体伤害或疾病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16、remote cause(间接病因):是指与原发病相关的间接因素,他们的存在,能 促进发病。 17、risk factor (危险因素):指的是在一群体中,由于某一因素的存在,使有关的 疾病发病率增高;而当其被消除后,又可以使该病的发病率下降。 18、method of difference(求异法):是指在事件发生的不同情况之间寻找不同的 线索。

语言学名词解释

语言学名词解释 1、语言: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思维工具。 2、言语:言语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话(言语)都是由某种语言的词按照这种语言的规则组合起来的,它有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但它毕竟不是这种语言本身,而说话即运用语言的行为也不是语言本身。 3、音素: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用对比的方法从音节中切分出来的。音素的不同取决于音质的不同,i和ü音质不同,所以是两个音素。 4 、音位:音位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分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两种类型。 5 、音节:音节是自然感觉到的最小单位。但还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觉到的最小语音片断。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如汉语的“阿”[A]:也可以由几个音素构成,如汉语的“钱”[??ian]。如果说音素一般人在自然状态下是感觉不到的话,那音节则是能感觉到的,比方说“走”[tsou],,一般汉族人都能感到是一个音节,至于问它包含几个音素,那是专业人员的事,一般人不一定知道。 6 、国际音标:国际语音学会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一套音标符号,是目前世界上最通行的记录音素的符号。其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7 、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8 、区别特征:就是一个音位与另一个音位相互区别的发音特征。 9 、语流音变:语流音变就是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强弱的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变化。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 10 、语素:语素是语言单位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根据是否直接成词可分为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两种;根据是否具有词汇意义分实语素和功能语素两类。

试论类推适用在法律适用中的重要性

试论类推适用在法律适用中的重要性“类推适用”系指:将法律针对某构成要件或多数彼此相类的构成要件而赋予的规则,转用于法律未规定而与前述构成要件相类的构成要件。类推适用作为一种法学方法,是为了弥补“法律漏洞”而存在的。因为法律漏洞的存在,而法官又不能以此为由拒绝裁判,因此法官被赋予了极大的自由裁量权。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法官的主观标准将介入到司法实践中,法官个人的价值判断将成为案件胜负的关键。为了实现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与法律信仰间的平衡,法学家们尝试通过建构一套法学方法论来限制裁判中的主观因素,使法官能够尽量客观化的裁决案件。换言之,法学方法论的存在本身就起到了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作用。类推适用作为一种法学方法其本意亦是如此。 一、类推适用的前提——法律漏洞 法律漏洞是从日常用语借来的比喻,存在于器具上的透空部分通常称为洞或孔,但器具如本应具有密闭性,则“洞”属于不该有的缺陷,因此被称为“漏洞”。由此可见,是否视为漏洞取决于是否导致功能的欠缺。为了界定法律漏洞的范围,法学家们运用“排除法”限定了这一概念的外延。法学家们提出了一些并非法律漏洞的类型,例如“有意义的沉默”、“法外空间”以及“法政策上的错误”等。 目前对于法律漏洞的一种重要的划分方法是把法律漏洞分为“开放的漏洞”和“隐藏的漏洞”。法律欠缺依其目的本应包含的适用规则时,为“开放的漏洞”;法律虽然含有得到适用的规则,但该规则在评价上并不涉及此类事件的特质,因此对此类案件并不适宜,为“隐藏的漏洞”。对于“开放的漏洞”主要适用“类推适用”的方法;对于“隐藏的漏洞”则主要运用“目的性限缩”的方法。下面主要讨论的是弥补“开放的漏洞”的法学方法——类推适用。 二、类推适用的适用方法 在人类的生活中,类推这种推理方式是屡见不鲜的。但是生活上的类推

刑法学名词解释

刑法学复习笔记 名词解释: 1、罪刑法定原则:较通俗的表达是:什么样的行为构成什么样的罪,应处以什么样的刑罚,都必须根据明文规定的法律来论断,即费尔巴哈所提出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这是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普遍说法。而在英美法系国家,则通常以“法的正当程序”来表述。 2、罪行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罪重的量刑要重,罪轻的量刑要轻。刑事古典学派着重强调处罚客观的犯罪行为,即刑罚的轻重与行为的危害程度成正比。刑事实证学派否定其观点,强调刑罚要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3、刑罚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就犯罪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应受到法律追究,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规定的特权;就司法者而言,对于一切犯罪行为,不论犯罪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出身、职业状况、政治面貌等如何,都一律平等适用刑法,在定罪量刑时一视同仁。就被害人而言,任何人受到犯罪侵害,都应当依法追究犯罪,保护被害人同样的权益,都应当受到刑法同样的保护。 4、刑法的机能:即刑法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机能,包括评价机能和导向机能两个方面。评价机能是指刑法具有告诉人们如何评价各种行为的机能。人们可以根据刑法的规定,评价各种行为是否违法,是否有害于社会。导向机能是指刑法具有引导人们实施合法行为,不实施非法行为的机能。 5、类推解释:是指对法律上没有给予规定的事实与法律给予规定的事实,根据其同类性质,来使用法律的情况。我国刑法禁止类推解释,但并不是全部禁止,仅禁止不利于当事人的类推解释。 6、属人原则:即国籍原则,凡是本国人犯罪,不论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特殊规定: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以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按本法最高刑在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国家工作人员与军人,不论多轻,均适用本法。 7、属地原则:即领土原则,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国籍如何,都适用本国刑法。领域包括领陆、领空、领水。凡在我国的船舶、航空器上犯罪的,也适用我国刑法。在驻外使馆可否使用我国刑法,条文并无明确规定。我国关于犯罪地采行为地兼结果地主义。 8、保护原则:即被害人国籍原则,凡是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是本国领域还是本国外领域,都适用本国刑法。 9、普遍原则:即世界原则,不论犯罪人是不是本国人,不论犯罪地是否在本国领域内,也不论是否侵犯了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逮捕地国家都有责任依照本国刑法加以处罚。 10、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审判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则有溯及力,反之则没有。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11、犯罪概念的形式概念:是罪刑法定时代的产物,犯罪的形式概念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认为犯罪是刑法明文规定应予刑事处罚的行为。 12、犯罪概念的实质概念:不强调犯罪的法律特征,而试图揭示犯罪现象的本质所在,或者说,是想说明犯罪行为之所以被刑法规定为犯罪的根据和理由。 【犯罪的形式定义强调了犯罪是行为,而不是思想,强调了犯罪的法律属性,但没有揭示出犯罪的本质。犯罪的实质定义,没有揭示出犯罪的法律属性。所有只有将两者结合才具有合理性。】 13、犯罪:我国刑法的犯罪概念具体在刑法的第13条,其特征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的特征;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犯罪是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14、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总和。特征: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犯罪构成的要件,是指行为的性质及其社会危害性具有决定意义,而且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那些事实特征;犯罪构成各要件,由刑法加以规定。 15、刑事责任:是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针对犯罪行为及其他影响犯罪社会危害性程度的案件事实,犯罪人应当承担而国家司法机关也强制犯罪人接受的刑法上的否定性评价,它是犯罪人应当承担而国家机关也应当强制犯罪人接受的刑罚制裁的标准。 16、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特征: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17、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也就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整体。 18、同类客体:是指一类犯罪共同侵害的客体,也就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面。它揭示的是某一类返祖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共性。我国刑法把犯罪分为十大类。 19、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的人或者物。特征:犯罪对象只能是一定的具体的人或者物;是犯罪行为直接作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语言学概论 名词解释 1.小学: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主要是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言学。 2.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情态):人际互动功能是社会功能的一个方面,是依靠语言来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的功能。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一是对受话者施加影响,得到反馈。 3.符号:符号就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又叫做记号、信号,是用来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4.征候: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 5.组合关系:语言结构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即语言符号的链条上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句子内部词与词之间、词内部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关系。(p31) 6.聚合关系:根据在组合关系中具有相同的作用而成为一个聚合,这就是语言符号的一种聚合关系,是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7.音位(p43) :根据一个语言交际所需的必须区别而确定的语音小单位,叫做“音位”,即在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它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和语音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音系学中的语音单位。音位多用/ / 来表示。 8.音位变体: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语素,是这个音位在具体语音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叫作音位变体。 9.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的单位。既有语音形式,又有意义内容。(p85) 10.词:词是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是语言中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11.单纯词:单纯词:指由一个词根语素或一个词根语素加上屈折语素构成的词,又称单语素词。如:人、天、地、菠萝、琵琶、阿司匹林。 12.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例如“高兴”“铁路“chairman”“notebook”等。 13.本义:本义: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做本义,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p127) 14.基本义:多义词的几个义项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占据中心地位的意义。又叫中心意义。 15.共时语言学:又叫“描写语言学”,如“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 16.历时语言学:又叫“历史语言学”,如“汉语史” 17.文字:“文字”一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一个一个的字,另一个是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体系。它是人类交际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18.意音文字:意音文字指的是有的字符提示语言符号的音,有的字符只提示语言符号的意义。提示音的字符叫做声符;与音无关只与意义有关的字符叫做意符。汉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 19.自源文字:从创立文字起就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它是从文字形体来源的角度划分出来的,它的形体、体系都源于自身,是独创性的。在某种语言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文字。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都是自源文字。 20.他源文字:部分或全部借用或参考其他民族文字字形,再根据本民族的语言特点或多或少的改动而形成的文字。 21.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

类推作用名词解释语言学

类推作用名词解释语言学 “类推作用”指的是从上下文中不难推断出某些结果的现象。语言学中,类推作用也称为同语反复。它有三种: 1、表层次同义词重复,如:“他(她)开枪自杀了”和“她开枪自杀了”; 2、深层次同义词重复,如:“她生了孩子”和“她生了个孩子”; 3、词汇联系,如:“他跑了”和“他逃走了”。语言学家们认为这三种重复并没有增加 什么新信息,但却使得相关话题的信息增多,在交际中更具有保真度。 类推作用( or证)指的是从上下文中不难推断出某些结果的现象。语言学中,类推作用也称为同语反复。它有三种: 1、表层次同义词重复,如:“他(她)开枪自杀了”和“她开枪自杀了”; 2、深层次同义词重复,如:“她生了孩子”和“她生了个孩子”; 3、词汇联系,如:“他跑了”和“他逃走了”。语言学家们认为这三种重复并没有增加什么新信息,但却使得相关话题的信息增多,在交际中更具有保真度。一般来说,“类推作用”是非常稳定的,只会出现在两个意义完 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形容词和副词之间,例如:“今天很冷”和“今 天特别冷”;“昨天下午发生的事情”和“昨天下午发生的事”。如果 这两个词意义差异较大,那么就会出现“类推失效”,例如:“好热啊!”和“好热”。 按照类推作用的理论,词汇在搭配时,其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语素、语音等)通常都要与前后成分有较大的差别。所以人们在交际中若遇到某个词,便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顺利地找到这个词最恰当的位置,然后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如:“他进来了。”和“他走进来了”;

“桌子上放着书。”和“桌子上有书”。这些词虽然都有“进来”的意思,但语义侧重点不同,于是人们可以借助上下文迅速把握住“他进来了”这个形容词,而“他走进来了”这个副词则因为与上下文衔接不紧密,便只能依靠猜测,而无法直接了解其意义。此外,这种现象还表现在有些词或短语,在两个句子中只是位置稍有变化,词性稍有不同,但其意义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例如:“老师来了。”和“老师来了”。对于这样的现象,西方一些语言学家曾提出过“似是而非的类推作用”的理论。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1.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它是就符号和符号的组合而言的,语言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它们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即可以解释和论证,也就是依次出现的符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编排。符号的线条性是由规则支配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 2.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3.语法形式:能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性作用的形式都是语法形式,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4.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在谱系分类中,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昆荼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群和语言。有些语言,如朝鲜语、日语等,至今还没有弄清它们的亲属关系。 5.借词:借词也叫音义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英语中的telephone借子到汉语中是“德律风”,其音义都来自英语。借词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见证,是研究民族发展史的一项重要材料。借词在语言历史的研究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6.语音对应关系: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 1.四呼:韵母按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可分为四呼。齐口呼:以/ i/为主要元音或介音;合口呼:以/u/为主要元音或介音;撮口呼:以/y /为主要元音或介音;开口呼:没有韵头而以/a o e /为韵母的主要元音。 2.相对反义词:绝对反义词所反映的对立属于非此即彼的性质。 3.本义: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本义,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 4.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可推测一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有了这个起点,整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分化、发展的过程也就能得到说明。所以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曾经系统地应用于印欧系语言的研究,拟测出各个语族乃至整个语系的原始母语,使印欧系语言的演变过程大致得到了说明。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用来研究其他语系的语言。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的中古音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5.洋泾浜:“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 6. 尖团合流:普通话中z、c、s只能同开口呼和合口呼韵母相拼而不能同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因此,普通话中只有闭合没有尖音,尖、团已经合流,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到了现在合流为同音字了,这种变化叫做“尖团合流”(注意:在有的方言中尖音和团音则分得很清楚,尖、团没有合流,如吴方言中的苏州话尖音和团音就分得很清楚)。 1.历时语言学:从历时的、动态的角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 2.组合关系:指语言单位之间在同一层级上的横向结合关系。这种组合关系不是任意的,要受到语法和语义的制约,并形成语言的结构。组合关系指词语(符号)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3.区别特征: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 4.同义词:所谓同义词就是指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 5.意译词: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

语言学概论期末试题

汉语规范化17个名词解释5个综合应用14个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语流音变: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临近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叫做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四种。 2.仿译词: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仅把意义,而且把内部构成形式也移植过来的词,如黑板。 3.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这几种语言就是亲属语言。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4.对立关系:音素之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 5.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它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 6.双语(多语)现象: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的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7.音位的自由变体:指处于同一位置中的几个音素相互可以自由替换,没有条件限制,这样的音素就是同一音位的自由变体。 8.对立关系:音素之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 9.句法多义:同一个句式所表示的几种不同的结构意义,叫句法多义。 10.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联系是任意性的,由社会成员约定俗成,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例如表示“大”这样意义,汉语用语音[tA]表示,英语用语音[big]表示。 11.类推作用:又叫做“类化”,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12.克里奥耳语:又称混合语,在一定条件下,洋泾浜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洋泾浜就变成了克里奥耳语。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克里奥耳语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已成为某个语言社团惟一交际语。 13.洋泾浜:又称皮钦语,是十七世纪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当地人在同外来殖民者打交道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或者说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影响下出现的语言变种。它只在一定场合使用,没有成为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 14.形态:指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它也叫词形变化。 15.词义的引申:以词的一个意义为基础,从此派生出与这个意义有关联的意义的过程,就是词义的引申。 16.意音文字:指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如汉字就是典型的意音文字,汉字中许多字符是直接表意的,而假借字则是假借意符直接表音、间接表意的音符。 17.聚合关系: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的聚合成群,这种符号间的彼此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二、综合运用题 1.请画出的舌面元音舌位图,并标出下列现代汉语舌面单元音韵母。 [A]、[o]、[ε]、[ i ]、[u ]、[y ]、[a ]、[ɑ]、[ e ]、[γ] 2. 指出下列引申义的类型并归纳隐喻和换喻的不同点。 1.铁窗:安有铁栅栏的窗户--监狱。(隐喻) 2.小鞋:号码较小的鞋子--故意给别人的刁难。(换喻)

《语言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语言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 (课程代码262316) 一、单项选择题 1.音高取决于() A.发音体振动的振幅 B.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C.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 D.共鸣器的形状 2.北京话“慢”单念时读[man],但“慢慢儿”却有人读做[mai mar],前一音节的语 流音变现象是() A.同化 B.异化 C.弱儿 D.增音 3.英语“worker”中的“-er”是() A.构词语素 B.构形语素 C.虚词语素 D.词根语素 4.下列汉语词语中的“儿”不属于词根语素(实义语素)的是() A.健儿 B.女儿 C.少儿 D.花儿 5.“吓唬”和“恐吓”在非理性意义上的主要差别是() A.语气意义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语体色彩不同 D.形象色彩不同 6.“老王说服了小李”中“老王”是行为的施事,“小李”是行为的受事,这种意义是() A.语汇意义 B.语法意义 C.语境意义 D.蕴含意义 7.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最突出的是() A.词语的借用 B.语音成分的借用 C.词缀的借用 D.语法结构的借用 8.下列几种类型的社会方言中,具有排他性的是() A.行话 B.黑话 C.官腔 D.贵族语言 9.下列辅音音素都是塞音的一组是() A.[d, l] B.[b, k] C.[p, n] D.[t, v] 10. 从语音的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A.音位 B.音素 C.音节 D.音渡 11.英语“students”中的“-s”是() A.虚词语素

B.词根语素 C.构形语素 D.构词语素 1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词法手段的是() A.虚词 B.重叠 C.轻重音 D.词形变化 13.下面词组中,结构类型与其他各组不同的一组是() A.年轻漂亮/朴素大方 B.我们大家/首都北京 C.铁路民航/工人农民 D.贯彻执行/讨论研究 14.下列成对的词语中,属于相对反义词的一组是() A.成功—失败 B.合法—非法 C.本地—外地 D.勤劳—懒惰 15.造成“北京人多”一句歧义的主要原因是() A.一词多义 B.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 C.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 D.不同的层次构造 16.下列关于语言起源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产生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 B.语言产生于人们的相互约定 C.语言是人类有意识地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来的 D.语言是人类在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17.在儿童学会说话的过程中,“双词阶段”标志着儿童产生的语言能力是()A.语音能力B.语汇能力C.语法能力D.语义能力

黄廖版现代汉语+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汇总(人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

名词解释 语言学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用于交际和思维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言语: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和结果。 符号: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语言系统的两层性:音位和音位组合成的更大的单位只能构成语言符号的形式,它们都属于语言的音系层。语素和语素组成更大单位则是形式和意义结合的语言符 号,属于语言的语法层面。语言系统分为音系和语法两个层面,在这两 个层面上都有最小单位和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多级组织结构,这是语言 系统最重要的特点,即语言系统的两层性。 组合关系:一个语言单位跟相邻语言单位的关系,即两个同一性质的语言结构单位按照线性顺序组合起来形成的关系。 聚合关系:在语言的组合结构的某一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 语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一定意义的声音。 语音学:从自然属性出发,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 音系学: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起什么作用的研究。 音素和音位:将音流在时间维向上进行线性切分,得出的最小单位,语音学称为音素,音系

学称为音位。 元音:发音时气流震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 辅音:发音时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并克服阻碍而形成的音。 发音方法:形成和克服阻碍的方法。 发音部位:形成阻碍的部位。 音位:某一特定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质音位:音质角度分析出来的音位。 非音质音位:以音高、音长、音强为基础构成的音位,区别词的语音形式。 音位变体:同一个音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素,这些音素是该音位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叫做音位变体。音位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来的。 音位的自由变体:在有些语言或方言中,处在同样位置上的几个音可以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它们之间的替换是自由的,没有条件的限制,可以 把这种类型的变体叫做音位的自由变体。 音位的条件变体:出现条件受环境制约的音位变体。 区别特征:如果某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意义的不同,这样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音位的对立,构成这种差异的语音特征就叫做区别特征。 对立原则:两个音素如果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互相替换后产生意义的差别,那么这两个音素就是对立的。对立的音素必定属于两个不同的音位。 互补原则:两个或多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各有各的分布条件,它们的分布状况是互相补充的,这两个或多个音素就是互补关系。形成互补关系的各音素一 般不能造成音位的对立,可以归纳成一个音位,各音素的不同读音由不同的语音 环境决定,分别成为该音位的变体。

浅析新词语创造中的类推机制

浅析新词语创造中的类推机制 语言学上的类推是指在语言的某种其它规则模式的影响下,语法和词汇形式产生变化的过程或结果。本文拟对类推在创造新词语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描写,探讨类推对新词语构造特征的影响,以及类推机制发生作用的制约因素。 标签:类推新词语词群词缀 类推,也称“类比”,索绪尔阐释为“类比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其他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形式”。社会发展促使人们必须不断创造新词来丰富词汇,但是语言自身发展的渐变性规律又不允许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新词语,类推便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类推造词是对现有语言单位的改造利用,符合语言发展的渐变性规律。同时,类推创造的大量新词语及时地反映了社会的变迁,满足了人们表达的需要。正如索绪尔所说:“类比是革新与保守的原则”。 一、类推创造新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词语大量产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类推创造出来的。我们通过对《新词语大词典》(亢世勇、刘海润,2003)收录的20000条新词语进行考察和统计,发现有7810条新词语是类推造词,占全部词语的39.05%。可见类推在新词语产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类推造词”,是指为指称新事物、新现象和新观念,以原有的某个词为原型,通过替换其中的部分语素,而创造出一个新词的方法。类推造词具有以下特点: (一)外部形式:类推出的新词与原型词有共同的语素,而且这个共同语素在词中的位置也是相同的。如:文盲→法盲、乐盲、舞盲、科盲、股盲…… (二)内部结构:由于类推产生新词是以固有的语法框架为基础,因而类推创造的新词语与原型词在词语的内部结构方式上也是相同的。如“工龄→艺龄、房龄、癌龄、烟龄……”都是偏正式结构,“工、艺、房、癌、烟”都表示“龄”的范围,前后两个语素之间是修饰、限制关系。 (三)语义关系:类推新词与原型词具有语义上的联系,它们所具有的共同语素表示它们在语义范畴上的一致性,而它们不同的语素则显示其在语义上的区别。这实际上是事物的共性与区别性在词语中的反映。类推新词语与原型词之间主要有两种语义关系: 1.语义相关,即利用事物间相似相关的联系类推出新词,类推新词语与原型词在语义上彼此关联,如“导游→导购、导医、导厕、导视、导车、导储”,“导”都表示引导之义,只是“导”的目的不同。 2.语义相反,即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反性类推出新词,类推新词语与原型词在语

类推作用名词解释

类推作用名词解释 类推是一种推理方法,通过观察事物之间的相似特征或规律,从已知的情况推断出未知情况的方法。它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科学探索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手段。 类推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类和推理。 首先是分类阶段,也被称为潜在类比。在这个阶段,人们观察和识别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其归类到某个更广泛的范畴。通过找到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之间共有的特征或规律,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例如,如果我们知道猫、狗和狮子是哺乳动物,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未知的动物如老虎归类为哺乳动物。 在推理阶段,也被称为表面类比,人们根据已经建立的类比关系进行推理和预测。通过将已知事物的属性或规律应用到未知事物上,推断出未知的信息。例如,根据猫、狗和狮子都有四条腿这一共同特征,我们可以推断出老虎也有四条腿。 类推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科学领域,科学家们通过观察现象之间的共性特征,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更广泛的范畴,进而推断出科学原理和规律。在数学中,类推在数列的推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根据已知数列的规律,推断出下一个数的值。在语言学中,通过比较语言中的共同特征和规律,人们可以学习一门新的语言。 然而,类推也存在一些限制。由于类推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

上,只有在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相似性时,类推才能成立。如果两者之间没有足够的相似性,那么类推的结果可能是不准确的。同时,类推也容易受到个体经验和主观认知的影响,因此可能出现偏见和错误推断的情况。 总的来说,类推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通过观察事物之间的相似特征或规律,从已知的情况推断出未知情况。它在科学、数学和语言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需要注意其限制和不足。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发病率incidence是表示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罹患率attack rate指某一观察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患病率prevalence亦称现患率、流行率,指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例。 续发率/家庭二代发病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 死亡率mortality rate,/death rat e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时期内,患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mortality是将各年龄组的死亡专率相加,用百分率表示,用以说明在某一年龄组以前死于某种慢性病的累积概率的大小。 存活率survival rate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合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散发sporadic是指某病在某地区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无明显联系。 流行epidemic是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爆发outbreak指在一个局部的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由于某次疾病的爆发,在它的流行病学监测曲线上短时间内表现有突然的上升和下降的波动现象。 长期趋势secular trend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是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和病原体型别等同时发生显著性变化。 季节性seasonality / seasonal variation疾病的发病率随季节而变化的现象。 周期性periodicity疾病有规律地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发生流行的现象。疾病的周期性变化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病因cause of disease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含义是使人群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危险因素risk facto r是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这里的危险(风险)是指不利时间发生的概率。 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引起某种疾病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旦该因素缺乏,疾病就不会发生。 求同法method of agreement在不同事件中寻求其共同的因素 求异法method of difference指在相似的事物之间寻求不同点 共变法method concomitant variation指某因素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发生变化,某病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变化。 类推法method of analogy是指所研究的某种疾病的病因和分布特征与另一种病因已知的疾病分布相似,那么可以推测这两种疾病的病因可能相同。 排除法method of exclusion指通过对假设的排除而建立假设的方法。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偏倚bias在流行病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存在的各种暴露因素与疾病关系的错误估计,系统地歪曲了两者间的真实联系。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三间分布特征,进而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个案调查/个例调查case investigation指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个案报告/病例报告case report临床对某种罕见疾病的单个病例或少数病例进行研究的主要形式 现况调查/横断面研究prevalence survey是在特定时点或时期内,对一个特定人群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进行的调查研究,以描述其分布与相关因素的关联的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普查census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中每一成员所作的调查或检查。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的范围,即通过对样本中的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 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也是理解其它抽样方法的基础。随机数字表是比较简单、可靠的单纯随机抽样方法。 系统抽样 systematic sampling又称机械抽样或等距抽样,是按一定比例或一定间隔抽取调查单位的方法。 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抽样的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由个体所组成的集体。 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将调查的总体按照不同的特征分成若干层,然后在各层中运用单纯随机抽样或系统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言语:言语是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和结果。 征候: 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指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被看成同一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 音步:语流中大致等距离出现的若干(北京话和英语为两个)音节的节奏单元。 词法:指的是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的规律和类型。 句法:指的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性变化(形态)。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词缀又分为屈折词缀和派生词缀两类。 派生词缀:派生词缀是加在词干上构成新词的词缀。这种构成新词的方法叫派生法,所构成的词叫派生词。派生词缀又根据在单词中的位置分为前缀和后缀两类。 屈折词缀:屈折词缀加在词干的后边,不构成新词,传递不同的语法关系或语法范畴,如数、时、格等。如books中的-s是屈折词缀,传递复数;wiser中的-er是屈折词缀,传递比较级概念,等。 孤立语:又称分析语或词根语,这类语言的特点在于其一般不是通过词的内部形态变化(又称作屈折变化)来表达语法的作用,而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且一般而言,分析语缺乏多数的格变化。汉语、彝语、壮语、苗语、越南语都是孤立语。需要注意的是,"孤立语言"与"孤立语"是不相同的,"孤立语言"指的是与任何其它的语言不存在亲属关系的语言。 屈折语:是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黏着语:一种语言的语法类型,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实现语法功能。日语、土耳其语是典型的黏着语。 复综语:按类型分类法分类的语言的一种。特点是把主语、宾语和其它语法项结合到动词词干上,以构成一个单独的词,但表达一个句子的意思。 词义:是词的内容,是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词义所反映的是有关客观事物现象的一般的或本质的特点.特点:概括性--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上下位义: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上位义更具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多。 语义角色:语义角色是根据句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古往今来变动不居的人类经验中"物体"与"动程"多种多样具体关系的模式化抽象。基本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主事、致事。外围语义角色主要有:工具、方所、时间。 真值: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词义表达的是"概念",句义表达的则是说话者对现实世界中某个现象或事件的"判断"。句子所表达的"判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现象或事件,语义学中看作是"句子真假"或"句子的真值"问题。 蕴涵:通俗的说,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句义间的蕴涵关系直接与词义的上下位关系相关。(例:a、

临床药理名词解释

1、临床药理学:就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与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得一门交叉学科。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毒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得规律等。 2、新药:就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得药品。已上市得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得适应症,亦按新药管理。 3、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泄量地描述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 与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得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得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得关系. 根据 讣算出得药物动力学参数制左最佳给药方案以及给药剂量与给药频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4、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得过程称为吸收。 5、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消除,就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苴中得酶代谢所致, 使体循环药量减少得一种现象。 6、分布:就是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得过程. 7、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化学结构上得变化,这就就是药物代谢过程,也可称为代谢。 8、排泄:药物得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岀体外得过程称为排泄. 9、肝肠循环:药物在肝细胞与匍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 10、房室模型:为了定量地分析体内药物得动力学过程,通常用房室模型模拟人体,将人体分为若干房室。只要体内某些部位得转运速率相同,均可归为一个房室,房室得划分与解剖位置或生理功能无关。 在多数药代动力学模型中,药物可进入该房室,又可从该房室流出,称为开放系统(open syst e ms)。 1 1、半衰期(t 1/2):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得时间 12、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得体液总容积。 1 3、生物利用度(F):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得程度与速度 14、晴除率(C1):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消除掉药物得能力,用血浆容积表示,单位就是ml/min 15、稳态血药浓度(C s s ) •定义:若以一左时间间隔,以相同得剂量多次给药,则在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可逐次叠加, 直至血药浓度维持一定水平或在一泄水平内上下波动,该范围即称为稳态浓度。 •稳态血药浓度就是一个“篱笆“型得药一时曲线,此范用得最大值称为稳态时最大血药浓度(Css) max,最小值称为稳态时最小血药浓度(Css)min。长期用药血药浓度平均水平,为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ss, av)o 16、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CPM),就是在药动学原理指导下,应用灵敏快捷得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她体液中得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之间得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1 7、给药个体化 通过测左体液中得药物浓度,计算出各种药动学参数,然后设讣出针对患者得个体化给方案, 这种方式称为给药个体化。 内容包括:①给药剂量与剂型②给药间隔③预期达到得血药浓度④药物过量中毒得救治方法 18、临床药效学 就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作用得“量"得规律得科学。 19、半数有效量(ED50) 能使群体中有半数个体出现某一效应得剂量称为半数有效虽:,依此类推,如果效应为中毒或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