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对胆囊隆起性病变鉴别诊断

彩超对胆囊隆起性病变鉴别诊断
彩超对胆囊隆起性病变鉴别诊断

彩超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隆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32例病灶大于0.8cm的胆囊隆起性病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多切面观察病灶彩色血流信号,检测血流频谱。结果:胆囊腺癌病灶均可检测到动脉血流信号,而胆囊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症病灶内均未检测到血流信号。13例胆囊腺瘤中仅1例检测到血流信号,其ri值明显低于胆囊癌。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鉴别,特别是较大腺瘤的鉴别,弥补了常规二维超声检查的不足。

[关键词]胆囊;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诊断;鉴别

二维超声能发现胆囊隆起性病变。但常规二维超声对恶性肿瘤的鉴别往往缺乏特异性,我们应用彩超诊断胆囊隆起性病变,探讨其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现将我院1999年3月至2010年8月对直径>8mm的胆囊隆起性病变病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共收集胆囊隆起性病变232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00例,年龄18-78岁,平均48岁。

仪器:彩法国康强800型和logzqp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或2-5mhz,受检者晨间空腹检查,多切面探查胆囊,详细记录隆起外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然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隆起部位进行多切面扫查,在彩色血流处给予采集多普勒频谱,测流速及阴力指数。

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护理常规

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护理常规 (一)定义胆囊结石与胆囊炎常同时存在,胆结石可引起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淤滞、细菌繁殖而导致胆道感染,胆囊炎的反复发作是胆结石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和促发因素。 (二)临床表现 1、急性期:(1)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甚至可诱发心绞痛; (2)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3)常有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下降等; (4)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2、慢性期(发作间歇期): (1)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多为右上腹或上腹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2)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多有反复发作或绞痛史,每于冬秋之交发作较频繁。较大结石有时长期无症状; (3)慢性胆管炎与胆管结石其临床表现亦不典型,可无症状或类似慢性胆囊炎的征象。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舒适的改变瘙痒与血中胆汁和胆盐增加并沉积于皮肤上,剌激皮肤、神经末稍有关。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瘙痒有关。 3、潜在并发症胆道感染、梗阻。 (四)观察要点 术前 (1)定时测T、P、R、BP及观察神志,尿量等情况。 (2)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寒战、高热、腹痛。 术后 (1)定时测T、P、R、BP及观察神志,尿量等情况。 (2)观察腹痛、腹胀、腹膜炎的表现。 (3)注意观察引流物的性质及量。 (五)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普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给予低脂饮食,以减少胆汁分泌,胆囊炎、胆结石急性发作时,患者应禁食、休息,并积极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非手术治疗者经处理后,根据病情再决定饮食。 3、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肌注V-K1,纠正凝血机能障碍。 (二)术后护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心律和心率的情况。胆囊术后有无心律不齐。同时应观察切口渗液情况,如有黄绿色胆汁。 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患者清醒后给予半卧位,减轻胆肠吻合口张力,亦有利于引流。

胆囊超声检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胆囊超声检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刘建军 一、胆囊结石超声假阴性与假阳性的常见原因 胆囊结石首选的影像学检查为超声波扫描,诊断准确率在90%以上,但仍有诊断失误的病例。 造成假阴性的主要原因有: 1、胆囊泥沙样小结石。 2、结石位于胆囊颈部及底部。操作者因手法欠佳显示不清。 3、过度肥胖患者及高位胆囊患者,超声波无法显示胆囊。 造成假阳性的主要原因有: 1、肠袢气体强回声与胆囊部分重叠 2、胆囊内浓缩的胆汁、脓团或瘢痕组织 3、胆囊颈部或肝门部钙化的淋巴结 4、超声多重反射或旁瓣声束形成的伪像。 二、胆囊内无声影可移动病变的常见原因 此时,须在多个不同体位进行扫查,并注意与声学伪像鉴别。常见原因有: 1、泥沙样胆囊结石,特指那些直径小于声束直径的小结石。 2、胆泥成分为浓缩增厚的胆汁,多呈重力分布状态,体位变动时移动缓慢,而结石移动较快。 3、脓性沉积物 4、胆囊胆管出血所致的胆囊内散在回声

5、胆囊包虫的膜状回声。 6、胆囊蛔虫等寄生虫,寄生虫在胆囊内不多见,多见于胆道内,肝管内支睾吸虫病可致胆管不规则扩张,内可见碎屑样回声。 三、胆囊内不移动伴声影病变的常见原因 这种表现最多见的原因为嵌顿于胆囊颈部的结石,此时应注意寻找有无其他结石,胆囊壁上的钙化及胆固醇结晶也可呈此表现,如果同时有胆囊壁增厚,可能存在急性或慢性胆囊炎,但必须注意此情况与胆囊癌易混淆,并与炎症肿瘤同时存在的情况鉴别。 四、胆囊内不移动无声影病变的常见原因 这种表现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息肉,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常可发现其有蒂与胆囊壁相连,改变体位后回声位置无变化,病变形态可因角度不同略有差异,并且多无声影,在胆囊内有较大皱褶或分隔时,亦可呈此表现但无太多临床意义。少数情况下,恶性肿瘤亦会有此表现,但多有较宽的基底。并且体积较大,胆囊壁层次不清。 五、胆囊壁弥漫性增厚的常见原因 胆囊壁厚度为较重要的测量值,其正确测量应在胆囊长轴体部横断面进行。正常情况下厚度小于3mm,不超过5mm 。当厚度在3-5mm 时,须结合具体临床情况进行分析。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可见于以下情况。 1、急性胆囊炎,此时胆囊壁内可见部分无回声区,并多伴有胆囊结石。 2、慢性胆囊炎,多伴有胆囊结石。

胆囊

超声检查无放射性辐射,不受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无需注射造影剂,能够实时地清楚显示胆囊和胆道系统,显示胆系结石、肿瘤等病变,还能进行胆囊收缩功能检查。 【适应症】 1.胆道系统结石。 2.胆道系统炎症。 3.胆囊肌腺症。 4.胆囊息肉样病变。 5.胆道系统肿瘤。 6.胆道蛔虫。 7.先天性胆道异常。 8.黄疸的鉴别诊断。 【检查方法】 1.患者准备 (1)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 (2)必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 (3)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改日复查。 2.扫查方法 (1)利用肝脏显示充盈的胆囊及肝外胆管,在患者深吸气屏气状态下,用探头加压推挤气体可提高胆管显示率。 (2)右上腹直肌外缘纵切面,探头稍向左倾斜,显示胆囊纵轴切面。 (3)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探头从肋缘下向膈肌斜切面扫查,显示胆囊位于右肾前方,向左上移动可见胆囊颈管部及肝外胆管截面位于下腔静脉横断面的前外侧,并可见门脉左右支及其腹侧伴行的左右肝胆管。(4)患者取右前斜位45度,探头置右上腹正中肋缘下纵切面下段稍侧向右外侧扫查显示肝外胆管。【检查内容】 1.胆囊的形态、大小,壁的厚度。 2.胆囊内有无胆泥、结石、息肉性病变或肿瘤。 3.疑有胆囊炎或胆囊颈部梗阻者,用脂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 4.肝内外胆管管径;胆管有无扩张,扩张程度、范围、部位。 5.胆管内有无结石、肿瘤、局部壁增厚或囊状扩张。

1.胆囊纵切面多呈梨形或长茄形,横断面呈椭圆形。正常胆囊轮廓整齐、清晰。胆囊内胆汁为无回声,透声性好。 2.胆囊纵切面指向肝门,颈部位置较深,邻近门脉右支。体部前壁贴于肝脏的胆囊床,底部游离于下缘邻近腹前壁。 3.超声测量 (1)正常胆囊的长度一般不超过8.5cm,前后径多数不超过3.5cm;在胆囊的测量中,前后径对胆囊张力的反应较长径更有价值。 (2)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2mm,测量时探头须垂直于胆囊壁,否则会产生囊壁增厚的假像。 【正常胆道】 1.肝内胆管,左、右肝管在门脉左右支的前方,内径在2mm以下;正常肝内胆管二级以上分支超声难以清晰显示。 2.肝外胆管,声像图尚肝外胆管大致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紧贴于门静脉腹侧与之伴行,下段与下腔静脉伴行,前方为胃十二指肠,胆管下段延伸进入胰头背外侧。下段胆管由于胃肠道气体干扰,不易清晰显示。正常人肝外胆管上段内径≤5.0mm,下段内径不超过8~10mm,高龄者有增宽的趋势。 【注意事项】 1.超声可提示诊断的病变 (1)急性胆囊炎、明显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2)胆囊息肉性病变。 (3)胆总管、肝管囊肿。 (4)梗阻性黄疸。 (5)肝内胆管结石。 2.需结合临床与其他检查确诊的病变。 (1)胆囊内1cm大小的实性占位。 (2)胆囊癌。 (3)胆管结石。 (4)肝内外胆管扩张。 (5)胆道蛔虫、化脓性胆管炎。 (6)胆囊、胆道术后并发症。 3.提示胆系轻度异常,需进一步检查。

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病人护理试题

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病人护理试题 姓名:得分: 一.试题 1 女性,49岁,近半年数次发作性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多为夜间睡眠后发作,并向 右肩部放射,检查;肥胖体质,血压110/80mmhg,p90次/分,右上腹轻度压痛,无腹肌紧张。治疗未缓解,反复持续性疼痛加重,右上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体温38.5℃,此时可诊断为 A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B胆总管结石 C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弥漫性腹膜炎 D结石性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2男性,64岁,进行性无痛性黄疸1月,上腹胀痛,体重减轻。检查;巩膜及周围皮肤黄染,P90次/分,BP140/70mmhg,血清胆红素征阳性。为进一步确诊选用 A ERCP B PTC C CT D MRI E BUS 3 男性,62岁,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20小时,急诊入院,寒战高热,明显黄 疸,检查;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P120次/分,T40℃,BP90/60mmhg,剑突下压痛,腹肌紧张,WBC20×10的9次方/L。此病人诊断为 A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B 肝脓肿 C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D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4 女性,47岁,胆囊结石病史4年,曾先后发作胆绞痛4次,BUS显示胆囊内充满型结 石,首选的治疗方法是哪一种 A 胆囊切除 B 经皮胆镜取石术 C 口服排石饮液 D口服利胆素片 E 口服熊去氧胆酸片 5 Murphy征出现在 A AOSC B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C绞窄性小肠梗阻 D 急性坏死性小肠梗阻 6 急性胆囊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 细菌性肝脓肿 B 胆囊积脓 C 胆囊坏疽穿死致胆汁性腹膜炎 D 急性胰腺炎

E 胆囊十二指肠内瘘 二·简答题 1 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术后护理常规 答案一DEDABC ● 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 2.患者清醒后给予半卧位,减轻胆肠吻合口张力,亦有利于引流。 ● 3.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心律和心率的情况。胆囊术后有无心律不 齐。同时应观察切口渗液情况,如有黄绿色胆汁样引流物,每小时大于5ml,应怀疑胆漏,应立即与医生联系进行处理同时应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 4.术后3日,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仍高于39℃应查找感染源,给予抗感 染治疗。 ● 5.对胆囊造瘘者,应密切观察其引流性质和量并保持通畅。 ● 6.“T”形管护理,同“T”管护理常规。 ●7.患者肠蠕动恢复后,可进低脂全流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并限制脂肪 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8..严密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黄疸、胆漏等。

胆囊癌

胆囊癌 定义 胆囊癌是发生于胆囊的实质性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病人,男:女的发病比例为1 : 3, 多发生于胆囊底部,粘膜有明显肿块,与慢性胆囊炎、瘢痕组织不易区别,有时呈宽基的息肉状。易经胆囊床侵犯肝组织,并常波及邻近脏器和组织。 病理生理 胆囊癌好发于胆囊体和底部,发生于胆囊管少见。 可分为肿块型和浸润型。其病理组织类型以腺癌为主,占80%~90%左右,未分化癌10%左右。鳞癌及鳞腺癌5%~10%。胆囊癌发病生长迅速,易早期扩散,其转移途径有3种: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直接浸润,手术时发现已有淋巴转移者25%~75%;其半数以上癌瘤可直接播散到邻近器官,其发生的频率依次为肝、胆管、胰、胃、十二指肠、网膜、结肠和腹壁;血行播散者不到1/5(13%-19%)常累及肺、骨骼和肾脏。 大体形态观察所见可分四型: 1. 浸润型最多见,约占60-70%。早期癌只限于壁内,以后广泛浸润,胆囊壁呈弥漫型增厚、变硬,并常侵犯周围组织与脏器。 2.乳头状约占20%,为乳头状物,瘤质较软,向胆囊腔内生长,影响胆囊排空,肿瘤表面常发生坏死、溃疡及出血,并引起感染。此型较少发生转移,预后也较好。 3.胶质型约占8%,肿瘤细胞粘液性变明显,呈胶冻样,肿瘤较松软,容易破溃。胆囊壁常有广泛侵润。 4.混合型较少见。此外,当肿瘤充满胆囊时可呈充满型。病变广泛累及肝脏未能分清胆囊壁者,则成巨块性。 胆囊癌按其分化程度不同有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和未分化之分。各组织类型中未分化癌及粘液腺癌恶性最高,发生转移快。乳头状腺癌恶性度最低,较少发生转移,预后好 疾病症状 胆囊癌的症状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 1、右上腹疼痛。此症状占84%由于胆囊癌多与胆囊结石炎症并存故疼痛性质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开始为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射。 2、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90%)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这是由于胆囊更新换代功能不能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 3、黄疸。往往在病程晚期出现,占36.5%。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或者转移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管引起胆道梗阻所致,肝脏分泌的胆汁不能顺利排入

超声检查胆囊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超声检查胆囊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胆囊壁增厚性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50例超声检查胆囊壁增厚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胆囊壁增厚是一种非特异性病理表现,主要见于胆囊炎、胆囊癌、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其中胆囊疾病占67.1%,非胆囊疾病占32.9%。结论:超声 显像对胆囊壁增厚的原因具有重要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超声检查胆囊壁增厚临床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gallbladder wall thickening by ultrasonography.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550 patients with gall-bladder wall thickening assessed by ultrasonography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gall-bladder wall thickening is a non-specificity pathology performance,most in cholecystitis,gallbladder carcinoma,acute or chronic hepatitis,chronic heart failure,chronic renal failure,hypoproteinemia,and so on,among which gallbladder diseases is 67.1%.conclusion:there is important clinical differential diagnostic value of ultrasonograph in gallbladder wall thickening. key words ultrasonograph;gallbladder wall

胆囊超声检查规范

胆囊与胆道 【检查方法】 (一)、患者准备 1、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 2、必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 3、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可灌肠排便后检查。 4、急诊患者不受以上条件限制,可在密切观察下及时进行检查。 5、一般胆囊检查须在X线胃肠造影三天后,胆系造影二天后进行。(二)、仪器条件:实时超声诊断仪都可以用于胆道系统检查,仪器的调节与肝脏检查相似,以能清晰显示观察部位的胆系结构为原则,探头选择凸阵、线阵、扇扫探头,凸阵探头效果更好,探头频率一般选用3~5MHz,小儿可选用5~7MHz。观察胆囊血流信号时需要随时调节聚焦区、彩色显示范围、灵敏度、滤波频率等,并设法消除伪像。 (三)、扫查方法 1、利用肝脏显示充盈的胆囊及肝外胆管,在患者深吸气屏气状态下,用探头加压推及气体可提高胆管显示率。 2、右上腹直肌外缘纵断切面,探头稍向左倾斜,显示胆囊纵轴断面。

3、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探头从肋缘下向隔肌斜面切面扫查,显示胆囊位于右肾前方,向左上移动可见胆囊颈管部及肝外胆管截面位于下腔静脉横断面的前外侧,并可见门脉左右支及其腹侧伴行的左右肝胆管。 4、患者取右前斜位45°,探头置右上腹正中肋缘下纵切面下段稍侧向右外侧扫查显示肝外胆管。 5、胸膝卧位可能使积聚于胆道周围的肠气移开,更清晰的显示胆囊颈部和肝外胆管病变。 【检查内容】 (一)、胆囊的形态、大小、胆壁的厚度及是否光滑。 (二)、胆囊内有无胆泥、结石、隆起性病变或肿瘤。 (三)、疑有胆囊炎或胆囊颈部梗阻者,用脂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四)、肝内、外胆管管径;胆管有无扩张,扩张程度、范围、部位。(五)、胆管有无结石、肿瘤、局部管壁增厚或囊状扩张。 【正常胆囊及参考值】 (一)、胆囊纵切面多呈梨形或长茄形,横断面呈椭圆形。胆囊壁光滑,胆囊内胆汁为无回声,透声性好。 (二)、胆囊纵轴指向肝门,颈部位置较深,邻近门脉右支。体部前壁贴于肝脏的胆囊床,床部游离于肝下缘邻近腹前壁。 (三)、超声测量

胆囊的超声检查基础

胆系的超声检查基础 胆系的解剖 一、肝外胆管 肝总管长约3-4cm,直径0.4-0.6cm,肝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外缘走行,位于肝固有动脉的右侧和门静脉的右前方,下行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胆囊管是胆囊颈向左后下弯曲延伸形成,长2-3cm,直径0.2-0.3cm,近段管壁有粘膜皱襞形成的螺旋瓣,胆囊管多数与肝总管平行下降一段后再汇合成胆总管。 胆总管长约4-8cm,直径0.6-0.8cm,管壁厚0.2-0.3mm,富有弹力纤维,胆总管以其行成分四段: 1、十二指肠上段:自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处至十二指肠上缘,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向下行走,位于门静脉右前方,肝固有动脉右侧。 2、十二指肠后段:紧贴在十二指肠第一段的后面,位于门静脉前右侧,下腔静脉前方,胃十二指肠动脉在其右侧伴行,此段下行中逐渐向右侧弯曲,离开门静脉。 3、胰腺段:约2/3穿过胰腺实质,1/3位于胰头背侧沟内,下行中继续向右弯曲,位于下腔静脉前方,此段管腔狭窄,结石容易停留,胰头癌、胰腺炎易于在此引起梗阻。 4、肠壁内段:此段斜行穿入十二指肠降部内后侧壁,并与胰管汇合,形成膨大的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部。 二、胆囊 胆囊位于肝右叶下的胆囊窝内,呈梨形,长7-9 cm,宽2.5-3.5cm,容量为35-50ml,胆囊可划分为底、体、颈三部分。胆囊底部在肝前缘胆囊切迹处显露,在体表投影的位置是右侧腹直肌外缘和肋弓交界处。胆囊底部一般是游离的,位置易变,胆囊肿大时多突向内下方。体部的上面借结缔组织与肝脏连接,平滑肌较发达,颈部屈曲延伸为胆囊管,被固定于肝右叶下的结缔组织中,在胆囊体部与颈部之间膨出的后壁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囊,称之为哈氏囊,胆石常嵌其内,是超声探查需要注意部位。胆囊的前面与外侧面是肝右叶下面,内侧后方为十二指肠及胰头,下方自后向前是右肾上腺和横结肠。 胆系正常超声测量值 一.胆囊测量 1.胆囊长径。胆囊颈部到底部的长度。在胆囊有折叠的时候,应分段测量,长径应为各段的和。正常值:小于8cm。 2.胆囊横径:为胆囊体的最宽径。正常值:通常小于3.5cm。 3.胆囊壁厚径:正常值:小于2.5mm。 二.胆管测量 1.肝外胆管:上段与门静脉腹侧伴行,其内径小于同水平门静脉内径的l/3;下段与胰头后方(胰腺段)、下腔静脉前方下行,其内径小于8.5mm。正常胆总管内径随年龄增加,老年人可达10mm。 2.肝内胆管:位于门静脉左、右支腹侧,其内径多小于2mm。

胆囊结石的护理

主持人:日期:地点:记录者:参加人员: 学习内容:胆结石的护理 胆囊结石为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主要为胆固醇结石和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常与急性胆囊炎并存。 胆管结石为发生在肝、内外胆管的结石。根据胆管结石发病份原因来分,胆管结石可分为原发性胆管结石(以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多见)和继发性胆管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见);根据结石所在部位可分为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 病因: 胆囊结主要与脂类代谢异常、胆囊的细菌感染和收缩排空功能减退有关,这些因素引起胆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易于沉淀析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 胆管结石主要原因包括胆汁淤滞、细菌感染和脂类代谢异常。 临床表现: 胆囊结石的腹痛表现为突发的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绞痛。可向右肩部、肩胛部或背部放射。常发生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时。是由于油腻饮食后胆囊收缩或睡眠时体位改变致结石移位并嵌顿于胆囊颈部,使胆汁排空受阻,胆囊强烈收缩所致。若继发感染,右上腹部可有明显的压痛、肌紧张或反跳痛。 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胆道有无梗阻、感染及其程度。当结石阻塞胆道并继发感染时,可表现为典型的Charcot三联症: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 处理原则 一、胆囊结 1、手术治疗:⑴、适应症:○1胆囊造影时胆囊不显影;○2结石直径超过2cm;○3胆囊 萎缩或瓷样胆囊;○4B超提示胆囊局限性增厚;○5病程超过5年,年龄在50岁以 上的女性病人;○6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 (2)、手术类型:切除胆囊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但对无症状的胆囊结石, 一般无需立即手术切除胆囊,只需观察和随诊。根据病情选择经腹或腹腔镜作胆囊 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指在电视腹腔镜窥视下,通过腹壁的3~4个小孔, 将腹腔镜手术器械插入腹腔行胆囊切除术。该术式为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 快、瘢痕小等优点。禁忌症:○1不能排除胆囊癌变者;○2合并胆管狭窄;○3腹腔内 严重感染;○4凝血功能障碍及出血倾向;○5合并妊娠;○6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疑有 腹腔广泛粘连者。 行胆囊切除时,若有下列情况应同时行胆总管探查术:既往有梗阻性黄疸病史; 术前检查发现胆总管扩张或有结石;术中扪及胆总管内有结石、蛔虫或肿块;术中 发现胆总管扩张或管壁增厚;术中胆道造影提示胆总管结石;术中胆总管穿刺抽出 脓性或血性胆汁或胆汁内有泥沙样胆色素颗粒;有胰腺炎病史或术中发现胰腺呈弥 漫性炎症改变而不能排除胆管病变者。 2、非手术治疗:对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病人,可采取溶石或排石 疗法。

胆囊息肉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胆囊息肉的超声表现及 诊断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胆囊息肉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B超室徐海存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亲切非结石性病变总称。一、病理 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病理上可分为:①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②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尚有很少见的如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胰腺组织等。由于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笼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性病变”。胆固醇息肉是胆囊粘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炎性息肉是胆囊粘膜的增生,呈多发,直径常小于1Cm,多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胆囊腺肌增生是胆囊壁的增生性改变。 二、临床表现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

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 胆囊息肉体积:活跃增长期不断增大;相对稳定期不变化;吸收消散期逐渐减小 胆囊息肉数量:活跃增长期不断增多;相对稳定期不变化;吸收消散期逐渐减少 三、超声表现 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超声特点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上包括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样增生、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及早期胆囊癌。超声不但能敏感发现胆囊腔内隆起性病变,且能详细描绘病变的大小、数目、回声、血供、能否移动,并能对部分病变进一步定性。少数胆囊息肉可产生恶变,因此超声诊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良、恶性分开,这对临床决定是否进一步行检查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作用。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下列特点: 1、胆固醇性息肉最多见。这种疾病是由于胆固醇代谢的局部紊乱造成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增高,而沉积于胆囊黏膜固有层,形成白色小结节,其声像图特征是:(1)呈球形、桑葚状或乳头状,有蒂或

胆囊

超声描述:胆囊不大,壁厚0.4cm,毛糙,于胆囊内探及一强回声,大小0.7x0.4cm,有声影,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汁透声好。胆总管未见扩张。 肝切面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肋缘角锐,实质回声尚均匀,血管显示清晰,未见占位性病变,肝内胆管未见扩张。门静脉主干未见异常。 胰腺切面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异常回声,胰管未见扩张。 超声诊断:胆囊结石 胆囊壁增厚、毛糙(慢性胆囊炎?) 肝胰回声未见异常 超声描述:胆囊不大,壁光滑,于胆囊内探及一稍强回声,大小0.3x0.2cm,无声影,附壁,胆汁透声好。胆总管未见扩张。 超声诊断:胆囊赘生物 超声描述:肝切面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肋缘角锐,肝内外胆管全程扩张,左肝管最大内径1.6cm,右肝管最大内径2.0cm。胆总管全程扩张,最大内径2.0cm,于下端胰头部探及一弧状强回声团,大小1.7x1.9cm,后伴弱声影。右肝管内探及多个弧状强回声团,最大径1.4cm,后伴声影。肝实质回声尚均匀,肝内血管显示尚清晰。 胆囊肿大,大小12x5.5cm ,壁不厚,囊内探及一强回声团,大小0.6x0.4cm,有声影,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汁透声尚好。 超声诊断:肝内外胆管全程扩张、胆囊肿大,符合阻塞性黄疸声像(胆总管下端结石引起梗阻可能性大) 肝右叶内胆管多发结石 胆囊结石 超声描述:胆囊大小3.0x1.2cm,壁不厚,胆囊前壁探及弧型强回声团,最大径2.6cm,后方大片声影,随体位改变不移动,充填,未探及胆汁回声,胆总管未见扩张。 肝切面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血管走向自然,显示清晰,未见占位病变,肝内胆管未见扩张。 超声诊断:胆囊结石(充满型) 肝脏回声未见异常 超声描述:胆囊不大,壁不厚,胆囊内探及多个强回声团,最大1.3x1.0cm,有声影,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汁透声尚可,胆总管未见扩张。 超声诊断:胆囊多发结石 胆囊壁单发隆起性病变(息肉可能) 肝脏回声未见异常

胆囊的超声检查方法

胆囊的超声检查方法 刘建军 一、超声检查未发现胆囊的常见原因及解决办法 超声检查未能发现胆囊回声的情况在临床少见,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1、病人未进食,此时禁食6小时后在检查。 2、胆囊位于少见位置,此时,检查右下腹及盆腔,腹中线左侧,并于右侧卧位时扫查,另外,还可扫查较高肋间。 3、胆囊先天发育不良或缺如 4、胆囊结石致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可发现结石后方声影。 5、胆囊已经外科手术切除,此时,需询问病史并观察腹部有无切口瘢痕。 6、当检查者手法不十分熟练时,亦会发生此情况,此时,可让其他医师扫查。超声诊断胆囊缺如须慎重。 二、胆囊肿大的常见原因 胆囊横径若超过4cm,则可确认为胆囊增大,临床较多见,正常的胆囊在病人脱水、长期低脂饮食、卧床,以及静脉营养情况下可增大。如临床无胆囊炎证据,可嘱病人脂餐后45分钟至1小时再查,此时,正常胆囊可收缩,在脂餐后胆囊仍无收缩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是否存在胆囊结石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胆囊管梗阻,肝内胆管及肝外胆管有无扩张。如无胆道内梗阻,需注意胆囊管附件区域是否存在占位病变或肿大淋巴结。

2、是否存在胆囊结石阻塞胆总管导致胆肝总管扩张,胆总管内有无蛔虫回声,此外胆囊增大还需注意有无胰头肿瘤、壶腹肿瘤,在包虫病流行区注意胆总管内有无子囊回声,肝内腹腔内有无子囊回声。 3、在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壁厚超过5cm)胆囊壁内有液性回声胆囊壁呈“多边或双边影”并有压痛时,需考虑有无胆囊积脓,此时需结合临床其他情况。 4、如上述同样超声表现而在胆囊无压痛时,则考虑胆囊粘液淤积。 三、胆囊小于正常的常见原因 胆囊小于正常时,最有可能的原因为,检查前不久刚吃过含脂肪较多的食品,导致胆囊收缩,如遇此种情况,可嘱病人禁食6-8小时后再行超声检查,正常胆囊将会在这段时间内再次充盈,其次,慢性胆囊炎患者,超声检查时亦可发现胆囊小,这时还可发现增厚的胆囊壁,胆囊结石。偶尔情况下外科手术时残留部分胆囊颈或胆囊管残留过长,亦可有此超声表现,此时需结合病史及其他影像学检查,诊断时需慎重。

胆囊结石及胆囊炎的护理常规.

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护理常规 概念:胆囊结石与胆囊炎常同时存在, 胆结石可引起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淤滞、细菌繁殖而导致胆道感染, 胆囊炎的反复发作是胆结石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和促发因素。 (一观察要点 1. 非手术治疗者应禁食、休息,并积极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术后并发症, 如出血、黄疸、胆漏等。 3. “ T ”型管引流通畅。 (二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 术前禁食水 6-8小时。 2. 给予低脂饮食,以减少胆汁分泌, 胆囊炎、胆结石急性发作时, 患者应禁食、休息, 并积极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以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非手术治疗者经处理后, 根据病情再决定饮食。 3.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肌注 V-K 1, 纠正凝血机能障碍并观察其疗效及有无毒副作用。 4.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出现寒战、高热、腹痛加重、腹痛范围扩大等,应考虑为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 要及时报告医生,积极进行处理。 术后护理: 1. 患者清醒后给予半卧位, 减轻胆肠吻合口张力, 还有利于引流。

2.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同时应观察切口渗液情况, 如有黄绿色胆汁样引流物,每小时大于 5ml ,应怀疑胆漏,应立即与医生联系进行处理同时应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3. 术后 3日,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仍高于 39℃应查找感染源,给予抗感染治疗。 4. 对胆囊造瘘者,应密切观察其引流性质和量并保持通畅。 5. “ T ”形管护理:鼓励病人下床活动。活动时引流袋的位臵应低于腹部切口的高度, 平卧时不能高于腋中线,防止胆汁反流引起逆行感染。应随时检查“ T ”型管是否通畅,避免受压、折叠、扭曲, 应经常挤捏。术后 24小时胆汁引流量约 300~500ml , 呈黄绿色或墨绿色,以后渐减至每天 200ml 左右,色清亮。“ T ” 型管放臵 10~14天, 如体温正常、黄疸消失、胆汁减少为 200~ 300ml/ 天,无残留结石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应试行夹管,第一天夹管 2小时,然后 4小时、 8小时,依次递增至全日夹管,夹管期间细心观察有无腹胀、腹痛、发热、黄疸出现, 无不良反应, 行“ T ”型管逆行胆道造影,造影后 1~2日可拔管。“ T ”型管拔出后残余窦道在 24~48小时可自行闭合。 6. 患者肠蠕动恢复后, 可进低脂流食, 逐步过渡到普食,并限制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7. 严密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黄疸、胆漏等。 (三健康教育 1. 宜进营养丰富低脂饮食, 少食富含胆固醇食物, 如动物肝、蛋黄等。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 可减少胆囊炎发作。 3. 忌烟、酒 . 避免各种刺激性食物。

结石性胆囊炎的护理

结石性胆囊炎的护理 —外一科陈然 胆囊内结石突然梗阻或嵌顿胆囊管是导致急性胆囊炎的常见原因,胆囊管扭转、狭窄和胆道蛔虫或胆道肿瘤阻塞亦可引起急性胆囊炎。此外,增龄老化过程中,胆囊壁逐渐变得肥厚或萎缩,收缩功能减退,造成胆汁淤滞、浓缩并形成胆酸盐;胆总管末端及Oddi 括约肌变得松弛,容易发生逆行性感染;胆囊管或胆囊颈梗阻后,胆囊内淤滞的胆汁浓缩形成胆酸盐,后者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胆囊炎,若胆囊管梗阻而没有胆囊壁的血液循环障碍和细菌感染,则发展为胆囊积液。 胆石症按照化学成分分为:1,胆固醇结石,2,胆色素结石,3,混合性结石。 胆囊炎按病程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胆囊炎按主要病理改变可分为:1,单纯性胆囊炎;2,化脓性胆囊炎;3,坏疽性胆囊炎;4,胆囊穿孔;5,慢性胆囊炎。其中95%的病人合并有结石,称为结石性胆囊炎。 治疗方法:急性胆囊炎治疗只要采用解痉、止痛、抗感染、输液、效果不好或者已经发生化脓坏疽性胆囊炎时,则行胆囊切除手术,慢性胆囊炎主要采用胆囊切除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可选择常规手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临床症状:1、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年人,早期无症状,有事伴轻微的不是而被误认为是胃病。当结石阻塞胆囊管时可发生剧烈的胆绞痛,继发感染则形成急性胆囊炎。2、胆囊炎:⑴急性胆囊炎:常在脂肪餐后或饱餐后发生胆绞痛,表现为右上腹部的持续性剧烈交通和胀痛,疼痛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伴恶心、呕吐,合并化脓性感染时伴高热。胆囊坏疽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压痛明显,范围增大科出现反跳痛及肌紧张。检查者用左手大拇指置于病人右肋缘下胆囊区域位置,嘱病人腹式呼吸,如出现突然呼吸暂停,称为Murphy征阳性,是急性胆囊炎的主要阳性体征。⑵慢性胆囊炎:症状常不典型,大多数病人有胆绞痛发作病史,消化不良症状,常为体检B超提示胆囊缩小,壁厚,内存结石或充满结石,胆囊功能差。 护理措施:

胆囊癌的超声诊断与鉴别

胆囊癌的超声诊断与鉴别 发表时间:2013-08-14T16:03:39.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8期供稿作者:张翠玲[导读] 三维超声则可观察到胆囊腔内肿块表面不规则,呈菜花状,基底宽,与胆囊壁立体关系。 张翠玲 (高密市柏城中心卫生院 261500) 【中图分类号】R73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8-0118-02 【关键词】胆囊息肉胆囊癌三维超声重建 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较早发生扩散及转移,尽管近年来超声技术的发展,使原发性胆囊癌的术前诊断成为可能,但据Yeh与Plama等报告,原发性胆囊癌的超声诊断率为50%~88.8%,且多属中晚期,国内报道在42.9%~82.14%。有人认为根据胆囊癌的超声显像与病理进展过程,B超诊断也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二维超声特征主要是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内膜缘粗糙不规则。中期的声像改变为胆囊内有结节状息肉样或乳头状低回声凸入囊壁,有或不伴有局限性或弥漫性囊壁增厚。而晚期时,胆囊常显示不清,代之为不同程度的回声团块,囊腔消失,可伴有结石,有时累及肝脏,肝门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甚至累及胆总管引起胆道梗阻的声像改变。但是,需要指出的原发性胆囊癌的基本声像特征是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以及胆囊腔内有形态位置固定不伴声影,回声强度不一的息肉样团块或者兼有上述两项特征且合并结石,肝脏受累以及周围淋巴结肿大仅能作为辅助诊断之依据。胆囊形态规则,内含有液性介质,透声性好,特别适于超声检查,为胆囊疾病提供了一种无损伤诊断方法。尤其是目前开展的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能以立体方式显示胆囊壁层及其内容物的形态结构、立体方位、空间关系,对各种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故日渐受到重视,对正常胆囊、胆囊息肉及胆囊癌进行三维超声成像研究,描述了正常胆囊及胆囊病变的立体图像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二维超声的不足,所建图像清晰、直观、立体感强,有助于胆囊内病变的定位诊断。 二维检查已能获得比较满意效果,但不能直接提供病变的三维立体关系,在某些病变的定位诊断方面尚有一定困难。对于胆囊内病变,二维超声显示的是胆囊的切面图,虽能形象和真实地反映胆囊的大小、形态,但切面图上显示不到的病变易漏诊,对病变的位置及立体关系显示欠佳。三维超声重建图像,除能获得与两维超声相似的切面外,尚能显示两维超声所无法看到的病变整体观及表面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二维超声的不足,提高了定位诊断的准确性。 三维超声成像:三维超声成像可使胆囊具有空间方位的立体感,透声性好,有直视胆囊剖面的效果,可弥补二维显像某些不足。不仅可观察胆囊息肉的大小形态,更可分清息肉和胆囊壁的关系,尤其在胆囊后壁的息肉二维显像常不能清楚地分辨是否有蒂以及蒂与胆囊壁附着的范围和深度。三维重建能通过不同切面的旋转来观察病变的连续性及病变表面的情况等信息,有助于提高胆囊息肉与胆囊腺瘤或癌肿的鉴别。王连生等报道用三维超声成像检查18例胆囊内病变,最大直径为5.5cm,最小直径0.3 cm,其中5例为多发性息肉,9例为单发性息肉,4例胆囊癌均为多发占位病变。三维超声成像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肿块内和胆囊壁内出现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原发性胆囊癌区别于良性肿块和转移癌的重要鉴别特征。如胆固醇性息肉其血流为直线状,<20cm/s;而胆囊癌内血流多呈树枝状,流速>20cm/s。RI越小倾向于恶性,但对于早期胆囊癌肿块过小者(<3mm)有时并不敏感,此外还与操作者技术水平有重要关系。 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细胞学检查:此方法有助于鉴别诊断,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早期胆囊癌在胆汁中找到癌细胞的阳性率为64%,而在病变胆囊壁的阳性率为91%。因此,强调要在B超引导下选择性地穿刺病变壁组织。还有学者在胆囊穿刺时抽取胆汁行癌胚抗原(CEA)浓度测定,并与单纯胆囊结石相比,其浓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亦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早期胆囊癌与胆囊息肉样病变B超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作一概述。 一、胆囊息肉癌变因素声像图的表现 1.病灶的大小:息肉样病变是否演变成癌与病灶大小有关。直径<10mm几乎不发生癌变,≥10mm的息肉23%合并胆囊癌。 2.腺瘤:来源于上皮成分的增殖,是由于胆囊粘膜的腺瘤性增生而形成的肿块。其形态有乳头状,呈树枝样增生;也有非乳头状,为密集增生的腺体,腺体多扩张成大小不等的囊,间质中等量,恶变的潜在基础较大,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Ajki等用PCR和限制酶定向测序方法发现胆囊癌59%(30/51)上皮细胞内存在K-ras基因突变,而正常的粘膜均无ras基因突变,这一结果支持“胆囊上皮增生→腺瘤→癌变”发展的假说。 3.伴存胆囊结石:胆囊癌患者胆囊结石的伴存率很高,国外文献报告伴存率高达43%~100%,国内报告16%~85%,平均46.8%。Lowenfes收集131例胆囊癌和2 399例尸检的资料,计算有胆囊结石人群对于无胆囊结石者发生胆囊癌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美国印第安人的RR为20.9(其意思是胆囊结石人群胆囊癌的患病率为无胆囊结石者的20.9倍),美国黑人的RR为3.8,瑞典白种人的RR为5.0。王立新等应用对照研究方法,探讨胆囊癌与胆结石的关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43例,其中伴胆囊结石19例。以B超确定胆囊壁正常者88人作为对照,其中发现胆囊结石6例,RR为10.8。另收集国内文献中胆囊癌1180例,其中合并胆囊结石565例,用国内B超普查胆囊壁正常者105019例作对照,其中发现胆囊结石7 023例,得RR为12.8,表明尽管不同种族RR不尽相同,但都证明胆囊结石确是胆囊癌的诱因之一。 4.综合因素:杜运生收集了国内1614例胆囊息肉样病变,分析其危险因素与年龄大、单发、病变>10mm、位于胆囊颈部、低回声、无蒂或息肉基底胆囊壁增厚有关,为了更有利于鉴别癌危息肉,综合临床资料设计了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定性判断公式,即D=0.02×年龄+0.3x1+0.9x2+0.15x3- 5.5。其中x1为病变部位:颈3、体2、底1;x2声像图上分类打分:边缘不光滑1,中回声或低回声2,宽蒂1、单发1,基底胆囊壁增厚2;x3为病变大小(mm)。根据结石情况,将对应数值代入公式,D<0为良性,D>2.5为恶性,0

胆囊结石胆囊炎患者的护理计划

护理学院毕业设计题目:胆囊结石胆囊炎患者的护理计划

学生 姓名 专业学号 性别班级毕业设计时间 电话QQ号指导老师 毕业设计题目胆囊结石胆囊炎患者的护理计划 患者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婚姻文化程度男 家庭住址 案例陈述 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无明显恶心、呕吐、畏寒,伴发热,无呕血、黑便,无眼黄、尿黄。与我院普外一科住院治疗,查B超显示:胆囊炎并胆囊结石,行对症处理后可缓解,后于2015年6月再次发作,就诊与我院,诊断为“胆囊炎并胆囊结石”,保守治疗后缓解后出院,就诊后症状反复发作,不甚明显,7小时前感上述症状再发并较前加重,自服药物不缓解,伴恶心、呕吐。起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差,小便可,大便不成形,体重无明显变化。 入院检查/评估:T:37.5度;P:83次/分;R:18次/分;BP:100/64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平卧体位,表情自如,痛苦病容,神志清楚。全身皮肤及粘膜无紫绀、黄染、苍白。未见皮下出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正常,口唇无发绀,胸阔正常,呼吸节律规则。呼吸运动双侧对称,肋间隙未见明显异常。语颤双侧相等,未触及胸膜摩擦感。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未闻及干罗音、湿罗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未见异常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cm。未触及震颤,无心包摩擦感。心界正常。心率83分/次,律齐,心音有力。

临床诊断: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夏柯三联征,Murphy阳性。手术治疗主要采取胆囊切除术,非手术治疗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抗炎等方法。 主要健康问题1:疼痛 2:体温过高 3:营养失调 4:有体液不足的危险5:知识缺乏 护理计划健康问题护理目标护理措施 1:疼痛1-2后患者疼痛减轻。 1.病情观察:观察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持 续时间,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神志。 2.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解痉镇痛药物指导患者 去舒适卧位以减轻疼痛。,但勿使用吗啡,以免 胆道下端odd i括约肌痉挛,引起胆道梗阻。 3.休息与活动:症状较重时,嘱患者卧床休息, 使疼痛等症状缓解。病情许可的患者可鼓励适当 活动,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4.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认识和去除病因,解释疼 痛的原因,给与安慰,增强患者的信心。 5.健康教育:加强饮食卫生与营养,建立合理的 饮食习惯。 6.饮食护理:给与低脂,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 化饮食。

胆囊疾病超声诊断

胆囊疾病超声诊断 发表时间:2013-09-13T16:07:38.5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龙莉[导读] 胆囊疾病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以及胆囊癌等。 龙莉(第二师三十四团医院新疆尉犁县 841506)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疾病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在2011年03月到2013年03月收治的80例胆囊疾病患者使用超声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0例一般胆囊疾病患者中经过B超诊断的患者占67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5.7%(67/70);10例恶性胆囊疾病中经过B超诊断的患者占9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0.0%(9/10);各种胆囊疾病患者通过超声检查图像均显示相应改变。结论:超声诊断应用于胆囊疾病诊断中效果显著,提高了诊断符合率。 【关键词】胆囊疾病超声诊断临床价值符合率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396-01 胆囊疾病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以及胆囊癌等,有的疾病需要接受多次手术治疗,有的患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对胆囊疾病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1-2]。因此给予胆囊疾病患者早期的临床诊断,能够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现在对我院在2011年03月到2013年03月收治的80例胆囊疾病患者使用超声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在2011年03月到2013年03月收治的80例胆囊疾病患者使用超声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不同程度上伴右上腹疼痛、叩击痛以及压痛等,少数患者优于右上腹出现包块、皮肤黄染或者厌食恶心等症状而就诊。80例胆囊疾病患者中男性患者占50例,女性患者占30例,患者的年龄在38岁到64岁之间。通过回顾性分析80例胆囊疾病患者使用超声诊断的临床资料,探讨胆囊疾病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1.2方法 所有胆囊疾病患者均给予二维超声诊断仪器进行诊断,探头的频率为3.5MHz,提醒患者空腹进行诊断,取左侧卧位或者平卧位,经过腹部进行超声扫描,按照常规的探查方法对患者的胆囊和周围等相应的部位进行探查,对胆囊重点进行全方位扫描。对胆囊发生病变的部位、胆囊的大小、数目和胆囊壁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详细记录,并观察患者肝脏的形态、大小、肝脏胆小管的形状以及是否出现扩张等,观察超声扫面的图像是否出现异常。 2 结果 80例胆囊疾病患者中经过超声诊断,一般胆囊疾病患者占70例,恶性胆囊疾病患者占10例;在70例一般胆囊疾病患者中经过B超诊断的患者占67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5.7%(67/70),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慢性胆囊炎,其次是胆囊息肉、胆囊腺瘤以及胆囊结石等;10例恶性胆囊疾病中经过B超诊断的患者占9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0.0%(9/10);各种胆囊疾病患者通过超声检查图像均显示相应改变。 3 讨论 胆囊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对胆囊疾病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早期对胆囊恶性疾病进行诊断,能够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期限以及生存率,但是因为胆囊位置具有特殊性,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超声诊断在胆囊疾病的临床诊断中是是主要的诊断方法之一,提高了胆囊疾病的临床诊断率,能够敏感的对胆囊炎的程度进行判定,能够对胆囊息肉以及结石的形状、大小、数量进行更直观的检测,被广泛应用于胆囊疾病的临床诊断中[3-4]。上述1例反复发作并伴随右上腹疼痛患者经过超声诊断显示胆囊内出现多个大小为0.5~1.5cm圆形的结节,超声图像出现多个回声没有声影,体位发生改变,结节的位置没有改变,经过超声诊断为胆囊多发性息肉,也不排除结石的可能性,经过术后证实是胆囊腺癌,造成了误诊。 主要是因为胆囊息肉、结石和胆囊癌的超声图像都有自囊壁凸向腔内光团的表现,但是通常结石超声图像多表现一个到多个强烈的回声光团,会随着患者的体位变化呈现相应的改变,多数强回声光团在远侧会伴随直线形的声影,能够和胆囊腺癌以及胆囊结石进行辨别。息肉和胆囊癌之间的辨别主要是结节的大小,通常息肉结节的大小在0.3~1.0cm之间,息肉结节的基底部比较狭窄,表面较光滑。结节型的胆囊癌大小在1cm以上,基底部比较宽且表面不光滑,因为癌瘤阻塞,往往会增大胆囊,在胆囊内能够探测到其不规则的形状以及不均匀密度的团块状回声。囊壁增粗、分布不均匀以及肿块远端因为声能衰减造成回声减弱等现象要给予高度重视。 超声应用于胆囊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直接性、无创性以及简单易行性,诊断率较高。对胆囊疾病进行超声诊断时要做到认真和仔细,对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详细询问,必要的时候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当肠镜、胃镜、胃肠钡餐检查和超声进行同一天检查时,要先进行超声检查,或者进行肠镜、胃镜、胃肠钡餐检查之后的2~3天进行超声检查,避免造成误诊或者漏诊现象[5]。通过上述结果显示:80例胆囊疾病患者中经过超声诊断,一般胆囊疾病患者占70例,恶性胆囊疾病患者占10例;在70例一般胆囊疾病患者中经过B超诊断的患者占67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5.7%(67/70),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慢性胆囊炎,其次是胆囊息肉、胆囊腺瘤以及胆囊结石等;10例恶性胆囊疾病中经过B超诊断的患者占9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0.0%(9/10);各种胆囊疾病患者通过超声检查图像均显示相应改变。说明了超声诊断应用于胆囊疾病诊断中效果显著,提高了诊断符合率,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参考文献 [1] 华宏棣,陈小芬.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意义[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17(15):265-266. [2] 郑辉,周春艳,姜菊,由秀.超声在胆囊腺肌增生症诊断中的应用与分析[J].临床荟萃. 2011,12(08):245-246. [3] 谢峰,沈俐,张萍,吴平,金耀权,张弛.胆囊实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05(02):117-118. [4] 王晶明,丁蓉,白新艳,袁雪红,李霞.超声检查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08(05):174-175. [5] 翟暖锋.胆囊疾病超声诊断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 2011,15 (08):269-2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